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許南英

鎖定
許南英是清代台灣33位科舉進士之一。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戰敗後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日本。許南英毅然投筆從戎,統領兵丁扼守台南,抗擊日寇入侵。台南淪陷前一天,他才由部下護送出城,後被迫離台,悲憤內渡福建。許南英共有六子兩女,三子許贊牂即許沛的祖父,參加了北伐戰爭;四子許贊堃又名許地山,以“落華生”為筆名寫作了大量抗日文學作品。 [1] 
中文名
許南英
別    名
藴白;又號窺園主人
留髮頭陀
龍馬書生
昆舍耶客
春江冷宦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55年
逝世日期
1917年
畢業院校
前清進士
職    業
愛國詩人
主要成就
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和近代文學的優良傳統
出生地
中國台灣
代表作品
《窺園留草》《窺園詞》
祖    籍
廣東揭陽
後世評價
以振興中華為理想,是詩人愛國主義精神發展的高峯

許南英人物生平

許南英號藴白或允白,又號窺園主人、留髮頭陀、龍馬書生、昆舍耶客、春江冷宦。

許南英前清時期

許南英是台灣著名詩人,與當時丘逢甲齊名,清光緒五年(1879)中秀才,光緒十一年(1885)中舉人,十六年(1890)中恩科進士,分籤兵部主事 [2] 
1855年10月5日生於台南西定坊武館街。祖籍廣東揭陽,明朝嘉靖中其七世祖許超因避重賦移居台灣赤嵌(即台南)。到詩人的時代,許氏在台灣居住已有四百年。其父許廷璋以教書為業,叔伯或務農或經商。幼年的詩人就生活在這樣一個普通的小康之家。詩人六歲時搬遷至台南延平郡王祠(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廟宇)旁的馬公商住宅。青年時代的詩人讀書刻苦、學業大進,品格優異,因此受到昊樵山等台灣著名’鄉紳的推許和器重。二十四歲時他作了塾師,並在窺園(其宅後家園名,取董仲舒專心讀書三年不窺園之.意)建聞擇學舍,開館授徒,並廣為交遊,經常與吳樵山、丘逢甲、陳卜五、王永翔、施雲舫等名士和學人往來。
詩人對於當時內憂外困、危機叢生的政治局面深有感觸。1886年和1889年兩次到北京會試,均因在試卷中陳述國家危機、評論政治得失而未被錄取。一年以後,中恩科會魁,授兵部車駕清吏司主事,詩人不願作官,未就任,於年底回台灣,願為家鄉做些事情,便參加墾土“化番”的事務。詩人祖上世代生活於台灣,他又在台灣成長,所以對於台灣的歷史變遷、風土人情和地理沿革都瞭如指掌。1894年春天,甲午戰爭前夕,台灣巡撫唐景裕聘詩人為台灣通志局協修,負責編撰台灣通志中的台南部分。

許南英日佔時期

1895年日本帝國主義進犯台灣時,詩人任台南籌防局統領,帶領兩營兵,在“台灣民主國”幫辦軍務劉永福指揮下積極發展抗日活動。5月基隆失陷,台北告急,詩人率兵前往支援,行至阿里時,聽到台北已失守,於是中途折回,固守台南。在“民主國”名存實亡、大勢已去,日寇直逼城下的情勢下,詩人一直堅持到九早二日(日寇佔領台南的前一天)才由部下護送出城。臨行前考慮到晌金被劉永福提去,便將個人私蓄現金散發部下。對於產台灣民主國”的領導不能堅持抗戰,而他個人又無力挽救危局,致使國土喪失、父老淪為奴隸,詩人是抱有終生的憤恨與遺憾的。
日本侵略軍佔領台南以後,鑑於詩人在地方上的威望和辦事能力,曾致信要詩人為其效勞。敵人的拉攏未能得逞,便動用武力懸像搜捕詩人。九月五日詩人在鄉人的幫助下在安平港乘竹筏上船出離台灣。
詩人被迫離台以後,先在廈門小住,後轉到廣東汕頭投奔宗人子榮、子明,住在魷浦附近的桃都。國破家亡,詩人十分悲憤鬱悶。子榮兄弟便勸詩人到南洋去換一換心境。。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許南英臨危受命,擔任台灣籌防局統領。他率眾奮起反抗日軍的入侵,日寇佔領台灣後,遂將全家遷回大陸,落户福建龍溪 [2] 
1895年至1897年詩人在新加坡泰國等地漫遊,受到那裏的同宗和親友的盛情款待。在新加坡期間,詩人與新加坡著名的文化人、華僑邱寂園往來密切,並相互唱和。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他被委任為廣東徐聞縣知縣。據《雷州府志》中徐聞縣城地形圖記載,清代徐聞縣的考棚(考試場)的遺址剛好就在今天署前街的徐聞縣法院宿舍後巷。這一年,許地山剛好八歲,便隨父親許南英前往徐聞生活,也因此留下了生活遺址,為後人研究他的事蹟留下了寶貴的物證。 [2] 
台北許南英故居 台北許南英故居

許南英民國初年

歸國後到辛亥革命以前,詩人先後在廣州佛山汾水、徐聞、陽春陽江三水諸縣任税關總辦、鄉試閲卷官、知縣等職。詩人在任上嚴於克己,作風清廉,頗有作為。在徐聞時他將貴生書院改為徐聞小學堂,並於每旬.三、六、九日到校講課。他對學生多所鼓勵,教育他們樹立理想,努力成才,有所作為。在陽江任上,他不顧封建勢力的反對和阻攔,敢於接受新事物和新J恩想,推行新政、派學生到東洋留學,培養專門人才,同時改舊式書院為新式學校,並將鐮溪書院改為陽江師範傳習所,專門為各鄉培養小學教師,為地方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三水的官僚地蘭世世代代蓄養奴隸、買賣人口,從中漁利,詩人到任後宣佈解放奴隸,禁止買賣人只。廣東人民拍手稱快,詩人因此得罪了那些官紳,他們處處與他為難。那裏的豪族大姓常常聚眾械鬥,規模很大,死傷很多,詩人不避邪惡勢力,秉公處理。械鬥雙方都向他行賄,要求偏袒自己,他不但拒絕受賄,而且嚴辦了行賄者。這件事給地方上很大震動。
辛亥革命爆發,詩人積極擁護,贊成廢除帝制,實行共和。經友人推薦到福建龍溪縣任知事。那裏的舊勢力根深蒂固,土豪劣紳肆意橫行,他們挑動私鬥,並種植鴉片販毒。詩人到任後不久,即嚴令禁止私鬥和勒令拔除鴉片煙苗。土豪劣紳的利益受到觸犯,便尋機報復。他們誣告詩人侵吞公款。詩人請上司調查,結果證明純系誣告。土豪劣紳犯了誣告罪,紛紛請求詩人免予追究。詩人沒有訴訟,事情就此平息。通過這件事詩人深感政界的險惡和黑暗,’決心不再從政。
許南英離開徐聞後,曾遺有詩集《窺園留草》和詞集《窺園詞》,其間文辭皆為清末徐聞社會的生動寫照,還抒發了自己眷戀徐聞的幽幽之情。其中《徐聞雜詠》中寫有:訟庭春草萌層層,官長真如退陀僧。十吏三班都肅靜,清時便是一條冰。還作有《留別徐聞諸父老鄉親》詩四首。其中“別後還期書附鶴,尊前不覺淚沾衣”一句尤其被後人所推崇。 [2] 
在這個時期,詩人於1912年和1916年分別兩次到台灣省親訪友。在台灣他拒絕了為日本當局供職的建議,還有人勸他或他的子女回台定居入日籍,這樣可以領回他在台灣的土地和財產。詩人也沒有同意。就這樣,他放棄了部分財產,其餘的分給台灣族人。自己分文未取,以此表示他絕不向日本佔領者妥協的決心。
辭職以後,詩人沒有經濟收入,生活相當拮据。1915年林叔藏為組織詩社,聘詩人為社友,生活上有些津貼,但家境仍很困難,無奈,詩人經林叔藏推薦,應蘇門答拉棉蘭市華僑市長張鴻南之聘,到那裏為他編輯生平事略。於是,詩人以六十二歲高齡,孤身一人飄洋就任。詩人在那裏舉目無親,時常思念鄉里,心情愁悶,常以詩酒自遣。這樣過了一年,詩人扶病急將《張君事略》編就,希望帶些酬金早些百回國。這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航船無定期;詩人候船,寂寞無聊,精神大為沮喪。後因患痢疾於1917年農曆11月11日深夜去世,年六十三歲。逝世時身邊無親人,由林健人等友人將詩入遺骸安葬於棉蘭市外。 [3] 
許南英先生《墨梅》 許南英先生《墨梅》

許南英創作經歷

詩人從青年時期起開始詩歌創作直到逝世前,未曾間斷,作品的數量是很多的。可惜有些作品,特別是甲午戰爭以前的作品很多已散逸。現存詩共一千餘首,均收入《窺園留草》中。詩人的創作道路可以劃分為這樣三個階段:

許南英第一個階段

從開始創作起到中日甲午戰爭前夕。
這個時期的詩歌數量不多,但卻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抒寫了詩人的志向、懷抱和追求,多方面地展示了詩人的內心世界。
詩人對於在會試中因痛陳時弊而未被錄取一事,十分憤激,寫了《被放出都》,表現他的不平和失意以及對於自己見解的信心,同時流露出對現實的不滿:“怪煞天公不公道,春風偏是上南枝。”(《題畫梅紋扇贈李麗川司馬》)如果詩人不是認為現實不合理、不公平,如果內心沒有較深的憤激不平之情,是絕不會作此怨語的。然而詩人對於前途並沒有灰心,“相期齊努力,鬢髮未全蒼”(《被放出都》),正反映了他的欲有所為的進取精神。
面對黑暗的現實,要忘貧避俗,保持高尚的節操,必須有堅定的意志和決心,為此詩人經常激勵自己:“蕭條瘦菊英,尚耐西風冷。豈我不如花,未堪當此境?”(《寒夜起塵》)寫的正是詩人不斷鞭策自己,奮發向上的情懷。
青年時代的詩人熱愛生活,對美好的未來充滿了憧憬,表現出追求的精神。詩人愛梅,因為梅花帶來了春夭的消息,但是他更愛的是雪中之梅,“獨惜歲寒無雪意,梅花消瘦太無聊。”(《聞褲學舍即景》)這向我們透露了詩人的不同流俗的內心情懷和性格特徵。
《秋日渴延平郡王祠》《五妃墓》也是這個時期詩人的重要作品。這些詩歌熱烈歌頌了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歷史功績和五妃堅貞不屈的節操,在對於鄭民滅亡的痛悼中表現出詩人對於英雄的崇敬和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這個時期詩人特別寫了反映台灣民間風俗和生活習慣的《台灣竹枝詞》,詩歌寫得生動、幽默,充滿了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反映了詩人對台灣故鄉的無限深情和熱愛。熱愛家鄉,對家鄉的風土人情充滿了神往,正是詩人愛國主義感情的有機組成部分。

許南英第二個階段

從中只甲午戰爭到辛亥革命以前。
這期間,清廷割棄台灣,日寇野蠻入侵,人民奮起反抗,時代的狂風暴雨打破了詩人平靜的生活,也改變了詩人創作的面貌,愛國主義成為這個詩歌創作的最強音。
戰爭剛一開始,詩人便表示了強烈的關注並預感到巨大災難的來臨。在《題畫梅贈陳煥耀》一詩中,他寫道:“躑躅荒園猶有恨,荊棒滿地未芟除”。透露了他的憂慮和殺敵報國芟除大難的決心。
甲午戰爭的失敗,暴露了清朝統治集團的腐敗無能和投降賣國的反動本質。《己亥春日感興》
雄心盡付水東流,莽莽河山抱杞憂。
宰相經綸揮塵尾,將軍事業換羊頭。
屏藩誰復維危局,帶礪何堪失上游!
依舊文章官樣派,尚雲聖主是懷柔。
詩歌痛快淋漓地揭露了清朝反動統治:以宰相為首的文官只尚空談,於事無補,以將軍為首的武官賣官鬻爵,以為能事。朝中文恬武嬉,只知貪戀祿位,而國家安危卻無人過問。針對統治集團將出賣國土給列強卻説成是安撫和籠絡的無恥讕言,詩人一針見血地指出:“聖主”“懷柔”云云不過是“官樣文章”,自欺欺人而已,從而無情地撕下了賣國,賊的遮羞布,將其醜惡面目暴露於天下。
與清廷賣國求和的罪惡勾當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廣大人民的愛國壯舉。詩人形象地展示了台灣人民反侵略鬥爭的歷史畫卷。特別突出了抗日保台的氣壯山河的聲勢和台灣人民徹底埋葬侵略者的決心:“請看強弩三萬般,鹿耳門前射怒潮”。(《奉和易實甫觀察原韻》)“大帥易旗能禦敵,平民制梃願從戎。”(《和祁陽陳仲英觀察感時示諸將原韻》)“兵家軍信山難撼,宋室金輸庫已窮”。(同上)此外,在《寄台南諸友》、《無題》等詩中對人民的抗敵鬥爭也都有有力的描繪。
對於抗敵民族英雄,詩人更是熱情謳歌,《吊吳季籛參謀》寫道:
北望彰城吊季籛,西風酸鼻哭人天。
沙場白骨人之在,幕府青衫我獨賢。
旗卷七星援卒散,山圍八卦賊氛然。
豈徒一死酬知己,蘋藻春秋薦豆籩。
吳季籛是詩人的友人,聞日寇自台北南下,慨然應戰,率兵與敵人在八卦山展開激戰,為國捐軀。詩人通過對他們沉痛悼念,寄託了愛國主義情懷。
詩歌還抒發了詩人決心執干戈,衞社稷,奮勇殺敵的豪情壯志:“仗劍定應除醜虜,執鞭竊願逐豪遊”。(《奉和易實甫觀察原韻》)抗日保台失敗了,詩人在《題雲龍圖》中將對帝國主義的仇恨深深地埋在心底:
神龍夭表露端倪,億萬蒼生望眼迷。
盡道風雲隆際會,掃清東海惡鯨鯢。
誰知首見尾終藏,蛟蜃依然肆獗猖。
再不飛騰神變化,海氛何止兩重洋!
詩中以鯨鯢象徵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勢力,表現了徹底消滅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的強烈願望,道出了遭受侵略與凌辱的中國人民的心聲。
詩人不願做異族統治下的奴隸,被迫離開世代棲居的故鄉。在詩人看來,父母之邦被敵人強佔如同“亡國”,從此便以“遺民”自居:“四萬萬人黃種裏,頭銜特別署遺民。”(《和易實甫觀察原韻》)表現的正是對於“亡國”的奇恥大辱的悲憤。這種感情在《上易觀察實甫》中表現更為明顯:
故園東望暮雲低,黑海重重去路迷。
寧使昆弟淪異族,忍拋君父作遺黎?
浮沉冷宦成蕉鹿,顧盼雄圖失草雞
痛哭上書天路遠,負公萬里走輪蹄。
愛國志士隔海眺望淪陷中的台灣,沉痛悲憤,呼天搶地。
1896年農曆九月初三日台南淪陷一週年之際,詩人寫了《丙申九月初三日有感》:
涼秋又是月初三,往事回思只自慚。
漢代衣冠遺族恨,順昌旗幟老生談。
血枯魂化傷春鳥,繭破絲纏未死蠶。
今日飄零遊絕國,海天東望哭台南。
詩歌將思鄉的愁苦和“亡國”的悲痛與未能挽救台灣危局的自責和自慚交織在一起,使愁苦和悲痛更加凝近,突出地反映了詩人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
強烈的“亡國”之悲難以遣懷,隨時隨地有所流露,這種不經意之意更真實地反映了詩人的心境:“逋仙本是梅之婿,竟效陶潛愛菊花。我展斯圖秋興起,歸來欲賦已無家。”(《題林雲臣還來就菊花小照》)“不隨桃李鬥華,一勺清泉養綠芽。幾度春風深醖釀,託根無地亦開花。”(《詠盆裏水仙》)在題畫和詠物時,一個“欲賦無家”,一個“託根無地”,隱含的正是故土淪喪,國破家亡之悲,不忍言悲而愈悲。
詩人自四十一歲離開故鄉直到去世,二十多年一直過着飄泊的生活。“旅客他鄉是故鄉”(《滿城風雨近重陽》)“到處溪山是主人”(《秋思》)正是這種生活的寫照。這個時期詩人寫了大量羈旅思歸、懷念故土親人的詩歌。如《台感》
小劫滄桑幻海田,不堪回首憶從前。
某山某水還無恙,誰毀誰譽任自然。
我信仰天無愧作,人譏避地轉顛連。
浮沉薄宦珠江畔,已別鄉關十六年。
居台初祖溯前明,二百餘年隸聖清。
九葉孫枝備族譜,三遷母教起儒聲。
鄭祠馬廟鄰親舍,舊社新昌紀祖塋。
無限秋霜春露感,耳邊況有鷓鴣鳴。
由於故鄉被敵人侵佔,有着“從今梓里非吾土”(《和祁陽陳仲英觀察感時示諸將原韻》)的悲哀,由於詩人世代居台,與台灣開發的歷史有着密切的聯繫,因此詩人的思鄉懷歸也就不同於一般的思鄉懷歸。它不是一般的鄉土之戀,不是單純的眷屬之思,也不是流離中的寂寞之愁;詩人對於故鄉和親人的思念發生於特定的歷史背景之下和民族巨大災難之中,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和強烈的愛國主義因素,具有那個充滿血淚的歷史時代的色彩。正是這些特徵,使這部分詩歌贏得了較高的社會審美價值

許南英第三個階段

辛亥革命到1917年詩人逝世
由於詩人對清朝統治集團的黑暗與腐敗早就有所認識,所以當辛亥革命一來臨,他很快就克服了一些模糊認識,對革命表現出積極的態度二他歌頌革命志士的英勇奮鬥和為國獻身的精神:“黃花崗畔足千秋,志士相逢地下游。”(《和杜鵑旅南雜感》)詩人認識到封建帝制不可挽回地走向滅亡,由衷地期待着民主共和國的誕生,“國運初更始,相期體共和。”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國,中國才可能繁榮富強。
辛亥革命以後,當政治風雲變幻,革命出現了反覆時,詩人對於革命成敗和國家的前途又表現出極大的優慮和關注:“問我新中華,河山猶莽莽。”(《表弟謝汝銓有菲律賓之行順道過訪》)“棉蘭共話中原事,蒿目時艱議論生。”(《步張杜鵑原韻》)詩人在國外也時刻密切注視着國內政治局勢的變化,詩人的心永遠與祖國緊緊地連在一起。
在這個階段詩人寫了很多詩篇,如《感懷用前韻呈健人》、《留別南社諸君事》、《和杜鵑族南雜感》等,憤怒地揭露了北洋軍閥特別是袁世凱的禍國殃民行徑。袁世凱死後,詩人立即以《感事》為題寫道:
蓋世梟雄一訃來,愚而自用及身災。
重罹紅劫顛連甚,又為蒼生涕淚哀。
豎子有權傾內閣,替人無恙出沄台。
當塗漢讖成虛語,公路粗疏是蠢才。
詩歌有力地鞭撻了袁世凱的滔天罪行和兇險專橫的醜惡嘴臉。對他倒行逆施,復辟帝制遭到失敗予以尖鋭的諷刺,從而表現出詩人對於這個橫行一時的竊國大盜的極端僧惡和蔑視。
詩人憂慮地看到,處在帝國主義列強的勻圍之中,中華民族仍有亡國滅種的危險。在《早起》一詩中,他以檐間蜘蛛“組織大夢網,絲毫無餘隙。蚊蚋不知幾,攖觸隨所擇”來比喻中華民族的危險處魔,幾以生存競爭,優勝劣敗的進化論思想來激發中國人民警醒覺悟,奮發圖強。否則在“異族日逼近”的形勢下,絕不會有光明的前途。詩人認為,雖然經過辛亥革命,但中國人民並沒有真正覺醒。在當時,詩人能夠認識到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
振興中華,改變祖國積貧極弱的面貌,使中華民族在世界上揚眉吐氣,不受列強勢力的蹂脯與凌辱,是詩人一生的理想。早在上一個階段所寫的《艱留別陽春神民》中詩人就表示堅信,祖國具有繁榮富強的條件,因而對於祖國和人民的美好未來充滿了信心:“後起青年勤淬厲,前途黃種卜靈長。”(《留別陽春神民》)“合為諸生開望眼,相期祖國煥輝光。”(同上)在祖國尚處在黎陰前的黑暗的時刻,這些道出了愛國志士心聲的詩句,具有強大的鼓舞人心的力量。隨着時代的前進,詩人奮發圖強,振興中華的理想越來越強烈、越來越堅定。
為了振興中華,詩人大聲疾呼婦在列強勢力而前中華神獅要立即醒來,奮起反抗,洗刷國恥。當台灣在辛亥革命的影響下反日愛國鬥爭重又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時,詩人熱血沸騰、思緒萬千,他寫道:“叱馭思王子,聞雞念祖生。”(《和寂莊主人燈夕原韻二首》)表示要象王尊,祖迅那樣不顧個人安危,為國效力;詩歌充滿了解救國難、視死如歸的壯懷豪情。在《和杜鵑旅南雜感》中,詩人這種內心情懷錶現得更加突出:
掃清胡虜仗雄豪,革命更翻志不撓。
祈地悲歌時看劍,向天談笑自橫刀。
心中義利分俄頃,天下興亡屬我曹。
閲歷蒼桑餘老矣,填胸熱血湧如濤。
寫此詩時,詩人已六十二歲,他並沒有因為年事已高而消沉,相反地,他更加感到對天下興亡所負的責任,井因此而熱血沸騰。詩人對於振興中華的強烈願望以及為此所抱定的獻身精神,是十分感人的。
以振興中華為理想,井願為此而獻身,是詩人愛國主義精神發展的高峯。 [3] 

許南英藝術成就

許南英的詩歌創作在藝術上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並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徵。
1、詩人的詩歌創作具有某些“詩史”的特徵:詩人“幼而奇窮,仕而屯邅,死且葬身異域”(林景仁《窺園留草·序》),一生屢遭不幸,但是,他的壯志未消,豪情未減;從青年直到老年,始終懷有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和追求精神,因而他能隨着時代的前進而不斷前進。這鍛鍊和提高了他的觀察能力和認識能力,使他能夠把創作視野始終放在國家與民族的前途和命運上,能夠時刻注意並比較準確地抓住每一個歷史時期的迫切的現實問題。所以在他的詩集中,我國近代史上一系列重大的歷史事件如甲午戰爭、抗日保台、辛亥革命、反袁鬥爭,都有一定程度的反映,從而揭示了我國近代史上主要的社會矛盾——廣大人民與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之間的矛盾。貫串在這部“史詩”中的思想正是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振興中華的信念,從而使它以其鮮明的時代特色區別於其他任何時代的“詩史”。
2、關於詩歌藝術風格的發展變化,在詩歌創作的第一個階段中,詩歌風格不甚鮮明,還有少數詩歌顯得泛泛浮淺,缺乏內在的力量。在第二個階段,由於日本帝國主義野蠻入侵,巨大的災難突然降臨,由於詩入直接參加了反侵略的正義鬥爭,置身子鬥爭的激流旋渦之中,特別是由於抗日保台鬥爭的失敗,詩人保衞家鄉、報效祖國的雄心未能實現而陷入於痛苦的矛盾境地,使詩人對於現實生活的認識和體驗逐漸深化,愛僧感情更加強烈。他為台灣的淪陷而悲哀,為無力扭轉局勢而痛苦,為人民的英勇奮戰而喜悦,為壯志未酬而憤激。所有這些都反映在詩歌創作上,並決定了他的詩歌風格的變化。《冬日客居蛇浦吳獻堂過訪》
此地原羈旅,逢君是故人。
有緣如夢寐,無病各吟呻。
酒熱人先醉,燈寒我已貧。
滄桑家國淚,相對一沾巾。
《台感》
居台二百載,九葉始敷榮。
自處貧非病,相傳筆代耕。
問天何罪決?誤我是功名。
一掬思鄉淚,松楸棄祖塋。
詩風深沉凝重,質樸情深,充滿了家國滄桑之感。
3、善於藝術概括,有力地反映生活的本質。詩人逝世之年寫的《人日雜感》在這方面比較突出:
人海蠕蠕一倮蟲,靜橫老眼看英雄。
維新志士羣而黨,守舊遷儒泥鮮通。
仗馬不鳴開國會,沐猴自詡亮天工。
小朝廷又爭門户,未卜何時氣始融?
詩人從政治上着眼,透過表面現象抓住本質,所以寥寥數語,隨意點染便描繪出北洋軍閥統治下黑暗混亂的政治局面和各派反動勢力羣魔亂舞的情形,有力地揭露了北洋軍閥的反動本質。
還有不少詩歌形象鮮明、生動,用墨不多而再現出頗有特色的情景,富於詩情畫意。《過陸豐雲落汛》:
山亦如雲落,垂天倒地橫。
排空千萬樹,守汛兩三兵。
過雨鶯聲滑,衝風鷺翅輕。
摩崖赭石,疑是夕陽明。
4、善於運用諷刺手法、增強了詩歌的揭露和批判的力量。1908年詩人到北京,看到台灣會館焚於大火,寫了《戊申入都門感興》:
故土遺黎祖國來,傷心會館紀全台。
天公妒爾名無實,一炬三椽付劫灰。
此詩立意新穎,入木三分。有力地抒寫了對台灣淪陷的悲哀,巧妙地抨擊了沉醉於享樂而不思收復失地的清朝統治集團。
《螃蟹》一詩中,詩人在描寫了螃蟹的“滿身皆甲冑、多足轉瞞姍。罪爾橫行甚,法宜支解完”的特徵以後,突然筆鋒一轉:“持螯開畢甕,一笑問州官。”主題豁然開朗,盡收響落天外之功,同時也使前邊那些描寫頓時靈通起來。全詩充滿了詼諧幽默的氣息。
此外,詩人善於用典,很多典故運用自如,貼切自然,豐富了詩歌的內容,增強了表達效果
勿庸諱言,象其他任何歷史人物一樣,許南英也有其不可避免的侷限性。如在抗日保台的鬥爭中,他認為只要有堅定的上層文武官員就可以扭轉局勢,而對於人民羣眾在反侵略鬥爭中的作用認識不足。他對易實甫的大量的溢美之詞就反映了這一點。對辛亥革.命的態度開始不夠明另外,有時“逢場作戲”寫一些言不由衷的詩,顯得有些輕率。在藝術上,有些詩歌特別是那些應酬唱和之作,拼湊堆砌,缺乏真情實感。還有些詩歌,在形象上欠完整統一,給人以生硬和割裂之感。運用典故有時生僻和牽強,影響了藝術效果。但是,這些缺點和不足,比起詩歌的思想和藝術成就來,畢竟是極為次要的。從主流和基本方面去看,許南英的詩歌是一份十分值得珍惜的文學遺產。 [3] 

許南英人物評價

許南英是我國近代台灣省的愛國詩人。他的一生大約與我國整個近代史恰相始終。我國近代史上廣大人民與帝國主義和反動派的鬥爭,特別是台灣人民為了維護祖國的統一和完整,為了捍衞家鄉和自由生活的權利而進行的反對外來侵略勢力的鬥爭,給詩人的生活、思想和創作留下了鮮明的烙印。 [3] 
甲午戰爭詩人四十一歲起,詩人即被迫離鄉,長期以來,故鄉已非己有,有家不得迴歸,四處飄泊,行蹤無定,詩人的處境是十分淒涼和悲慘的。後於者老之年,為生活所迫,流落海外。孑然一身,形影相弔,滿懷着對祖國和故鄉的熱愛之情和羈旅鄉思之恨,客死於異國他鄉。這個海外赤子的遭遇,實在催人淚下。 [1] 
他的曲折的生活道路和豐富的詩歌創作正是這個可歌可位的時代的產物。詩人的一生滿懷壯志,憂國憂民,充滿了愛國主義精神和對於腐朽沒落勢力的增恨。他的詩歌及時而鮮明地反映了台灣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鬥爭,猛烈地抨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和清王朝的反動統治,有力地表現出炎黃子孫對於祖國統一和振興中華的強烈嚮往,因而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現實性。整理和繼承這一份文學遺產,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給他以一定的地位和評價,對於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和近代文學的優良傳統,都是很有意義的。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