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慈溪鳴鶴人(今浙江省寧波市慈溪市觀海衞鎮),
[77-86]
陳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內史侍郎虞世基之弟,“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詩人。
[85]
虞世南人物生平
編輯虞世南篤志勤學
虞世南生性沉靜寡慾,意志堅定,努力學習,年少時與兄長虞世基一起在著名文學家顧野王的門下讀書,受學十多年,他勤奮努力精思不懈,有時十幾天不洗臉不梳頭。他擅長寫文章,曾師法陳朝的文壇領袖徐陵,徐陵也認為虞世南得到了自己的真髓。與他同郡的和尚智永是“書聖”王羲之的七世孫,擅書法,虞世南拜智永為師,深得王羲之書法真傳,由此名聲更大。
[5]
虞世南遵守禮法
陳文帝天嘉二年(561年),虞荔去世
[6]
,當時虞世南還年幼,因悲哀過度瘦損得幾乎承受不住喪服。陳文帝知道虞荔的兩個兒子博學,常從宮中派使者到他們家裏去扶助衞護他們。到了除服後,虞世南被召為建安王法曹參軍。他的叔父虞寄被晉安太守陳寶應捕獲,遠在閩、越一帶,虞世南雖然已除去喪服,卻還是布衣蔬食。到天嘉五年(564年),陳寶應戰敗,虞寄得以生還,才令虞世南脱去布衣食肉。
[7]
虞世南二虞入京
隋朝開皇九年(589年),陳朝滅亡,虞世南與虞世基一起到隋都長安,兄弟二人都名重一時,時人把他們比作西晉的“二陸”。晉王楊廣與秦王楊俊聽聞二人的名聲,同時徵召他們為自己的僚屬。虞世南以母親年老作為藉口,堅決推辭,楊廣命令使者去追他們。
[8]
大業元年(605年),虞世南接連被授為秘書郎,升遷為起居舍人。他與虞綽、庾自直共撰《長洲玉鏡》
[9]
。同年,因母親去世而守喪。
[10]
當時虞世基在當朝非常顯貴,妻子穿衣都模仿王者,虞世南雖然同他們住在一起,卻清貧節儉,不改變自己的性情。
[11]
虞世南輾轉歸唐
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滅竇建德,授虞世南為秦王府參軍,不久轉任記室參軍。十月,李世民被封為天策上將,並建立文學館,虞世南被授為弘文館學士,與房玄齡共掌詔告文翰,為“十八學士”之一。
[15-16]
武德五年(622年),與裴矩撰《兇吉書儀》
[17]
。
虞世南剛烈敢諫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世民正式被封為太子後,虞世南升任太子中舍人。
[18-19]
同年八月,李世民即位,即唐太宗,虞世南轉任著作郎,兼弘文館學士。當時,虞世南年已衰老,上表請求辭官,太宗下詔不允,升他為太子右庶子,虞世南堅決推辭不受,被授為秘書少監。
[20]
貞觀六年(632年)七月,虞世南進呈《聖德論》一文,太宗賜手書詔令給虞世南稱:“你的評價太高了。朕怎麼敢與上古帝王相比,只是與近代相比略強些。然而你只是剛剛看見開頭,未知其終結。如果朕真能善始善終,那麼你的高論可傳之後世;如若不然,恐怕只會成為後世的笑柄!”
[22]
貞觀七年(633年),虞世南轉任秘書監,被賜爵為永興縣子。太宗器重他的博識,常常在處理軍政大事的間隙,召世南在一起談經論史。虞世南雖然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當政得失,直言敢諫。太宗曾對侍臣説:“朕借閒暇的時間與世南商討古今政事,有一個字的差錯,未嘗不惆悵惱恨,他懇切誠摯到這種程度,朕用他用得好啊。羣臣都像世南這樣,天下還愁有什麼不能治理。”
[23]
貞觀八年(634年),虞世南進封永興縣公。
[24]
同年,隴右山崩,大蛇多次出現,山東及江淮多次遭大水。太宗問“天變”。虞世南以晉朝以來歷次山崩為例,藉機勸諫太宗遵循道德義理,並希望太宗不因功高而自滿、不因太平已久而驕傲鬆懈,始終如一。太宗聽後斂容反省,認為此言對自己有警醒作用。同年四月,康國進獻獅子,太宗命虞世南為其作賦。
[25-26]
虞世南深受追思
貞觀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又上表請求辭官歸居,太宗優詔允許,仍授銀青光祿大夫、弘文館學士。同年五月二十五日
[31]
(7月11日),虞世南在長安逝世,享年八十一歲。
[30]
[32]
太宗聞訊後為他在別第舉哀,痛哭悲傷,下手詔給魏王李泰説:“虞世南對朕忠心一體,拾遺補闕,無日暫忘,實為當代名臣,人倫準的。朕有小失必犯顏直諫,而今亡故,朝廷上下,無復人矣!”又賜東園秘器,允許虞世南陪葬昭陵;加贈禮部尚書,賜諡號文懿。
[1]
[33]
虞世南主要影響
編輯虞世南文學
虞世南文章婉縟,與徐陵相似。曾勸太宗毋為宮體詩,而其詩除《詠蟬》等少量有興寄、邊塞詩較剛健外,其餘多為應制、奉和、侍宴之作,文辭典麗,內容則比較空泛。
[36]
虞世南的代表作有《結客少年場行》《怨歌行》《賦得臨池竹應制》《蟬》《奉和詠風應魏王教》以及《出塞》(一説為虞世基所撰)等。其中後三首詠物詩分別寫竹、蟬和風,緊緊抓住對象特點,刻畫得相當傳神,例如《蟬》詩寫蟬飲清露,棲(梧桐)高處,聲因高而遠,而非是依靠秋風,寓意君子應像蟬一樣居高而聲遠,從而不必憑藉、受制於它物。其描摹狀物、託物言志之功夫可見一斑。清人沈德潛在評論《從軍行》二首時就稱此詩(即《蟬》)“猶存陳隋體格,而追逐精警,漸開唐風”。
[37]
虞世南書法
虞世南的書法繼承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傳統,外柔內剛,筆致圓融沖和而有遒麗之氣。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日本學界也稱其與歐陽詢、褚遂良為“初唐三大家”
[73]
。足以證明虞世南之書名。
唐人李嗣真《書後品》列其書為“上下品”,評價道:“蕭散灑落,真草惟命,如羅績嬌春,鶴鴻戲沼,故當(蕭)子云之上”。《書斷》卷中列其隸、行書為妙品,稱其書“得大令(王獻之)之宏規,含五方之正色,姿榮秀出,智勇存焉。秀嶺危峯,處處間起;行草之際,尤所偏工。及其暮齒,加以遒逸”。
《述書賦》雲:“永興(虞世南)超出,下筆如神,不落疏慢,無慚世珍。”《宣和書譜》認為他晚年的正書與王羲之相後先,又以歐、虞相論,稱:“虞則內含剛柔,歐則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為優”。宋人黃庭堅有詩讚其代表作《孔子廟堂碑》:“虞書廟堂貞觀刻,千兩黃金那購得。”
虞世南思想
虞世南從儒學為規,修身力行。唐太宗常引進談論,共觀經史,每論及歷代為政得失,必有規綱,多有補益。強調學習經史,認為自古聖賢。“勸乎學而立其名”,若不學,則“沒世而無聞”。崇尚孔子“節用而愛人”的思想主張薄葬。認為古時帝王所以薄葬,不是不想榮其親,然而高墳原壠,珍寶奇物,實所為累。聖人深思遠慮,安於薄葬,是為長久之計。虞世南為一代儒臣;對擴大儒學影響起一定作用。
[39]
虞世南藏書
虞世南秘書監任職時,充分利用國家藏書,主編《北堂書鈔》160卷。北堂是秘書省的後堂,故名。全書分19部,下分852類,19部內容極為廣泛,包括帝王、後紀、禮儀、衣冠、儀飾、服飾等部,其中彙集了大量的儒學資料,起着傳授知識,臨文備查的作用,為唐代四大類書之一。又奉敕參撰《羣書治要》50卷,輯錄經史譜子有關治國興衰政跡之文,始上古,終晉代,凡採經書12種,10卷;史書8種,20卷;子書,四書7種,20卷。多本唐初善本,前代名儒桓譚,仲長統等人政論,亦賴此書得其梗概。個人收藏書畫作品甚多,亦有圖籍存於家。收藏品鈐有“世南”等印章
[40]
。
虞世南歷史評價
編輯李世民:
- 禮部尚書、永興文懿公虞世南,德行淳備,文為辭宗,夙夜盡心,志在忠益。 [29]
李嗣真:“虞世南蕭散灑落,真草惟命,如羅綺嬌春,鵷鴻戲沼,故當子云之上。”
[75]
張懷瓘:“伯施隸行草入妙。”
[51]
賈耽:“書之中虞書巧,體法自然歸大道。不同懷素只攻顛,豈類張芝惟創草。形勢素,筋骨老,父子君臣相揖抱。孤青似竹更颼颸,闊白如波長浩渺。能方正,不隳倒,功夫未至難尋奧。須知孔子廟堂碑,便是青箱中至寶。”
[52]
司馬光:“世南外和柔而內忠直,上嘗稱世南有五絕:一德行,二忠直,三博學,四文辭,五書翰。”
[54]
曾鞏:“當房、杜之時,所與共事則長孫無忌、岑文本,主諫諍則魏鄭公、王珪,振綱維則戴胄、劉洎,持憲法則張元素、孫伏伽,用兵征伐則李勣、李靖,長民守土則李大亮。其餘為卿大夫,各任其事,則馬周、温彥博、杜正倫、張行成、李綱、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勝數。”
[55]
洪邁:“夫太宗之夢世南,蓋君臣相與之誠所致。”
[57]
高棅:“虞監師資野王,嗜慕徐、庾。髫卯之年,婉縟已著;琨璵之美,綺藻並豐。雖隋皇忌人之主,貞觀睿聖之朝,然而善始之愛,身存亂國,準倫之譽,竟列名臣,駢美二陸,不信知言矣乎?其詩在隋則洗濯浮誇,興寄巳遠;在唐則藻思縈紆,不乏雅道。殆所謂圓融整麗,四德具存,治世之音,先人而興者也。至如橫空一鳥度,照水百花燃‘’、‘竹開霜後翠,梅動雪前香’,天然秀穎,不煩痕削。又《長春宮應令》雲‘民瘼諒斯求’,《江都應詔》雲‘順動悦來蘇’,其視宮體之規,同歸雅正。石渠、東觀之思,自非聖主,何能揚休下後世哉!”
[58]
豐坊:“昔人傳筆訣雲:‘雙鈎懸腕,讓左側右,虛掌實指,意前筆後。’論書勢雲:‘如屋漏痕,如壁坼,如錐畫沙,如印印泥,如折釵股。’自鍾、王以來,知此秘者……唐則歐陽信本、虞伯施、褚登善、薛純陀、薛嗣通、孫過庭、鍾紹京、賈膺福、李泰和、賀季真、李太白、張伯高、杜子美、顏清臣、柳誠懸、錢藏真、張從申……雖所就不一,要之皆有師法,非孟浪者。”
[59]
許學夷:“武德、貞觀間,太宗及虞世南、魏徵諸公五言,聲盡入律,語多綺靡,即梁、陳舊習也……今觀世南詩,猶不免綺靡之習,何也?蓋世南雖知宮體妖豔之語為非正,而綺靡之弊則沿陳、隋舊習而弗知耳。且世南所慕徐陵,而謂之雅正,可手?至如《出塞》《從軍》《飲馬》《結客》及魏徵《出關》等篇,聲氣稍雄,與王褒、薛道衡諸作相上下,此唐音之始也。”
[58]
褚人獲:“學士虞世南文學邁世。”
[60]
曹樹德:“右軍工書窮神化,嫡派相承虞永興。內含剛健外婀娜,天然墨妙超人羣。把玩再三不忍釋,置之座隅忘朝昏。如與有道相接對,頓教方寸澹俗氛。……惟有秘監擅眾長,有如君子善藏器。但論行草亦偏工,暮年所得更深邃。蘭亭繭紙空復空,即此已可追其蹤。晚近俗書體尤弱,嫵媚祇成俳優風。臨摹雖工神氣失,枯枝斷梗將無同。書法與世相流轉,識者觀此憂忡忡。”
[61]
虞世南軼事典故
編輯虞世南以身請代
虞世南全身像(4張)
虞世南君臣相夢
虞世南逝世幾年後,唐太宗曾在夜裏夢見虞世南,像平生一樣。第二天,太宗下令説:“禮部尚書、永興文懿公虞世南,德行淳樸完備,文章是辭賦的宗師,早晚盡心,志在忠益。忽然去世,轉眼過了幾年。昨因夜夢,忽見其人,並且進諫直言,有如平生之日。追懷他留下的美德,很增悲嘆,應當供給冥錢,申明朕的思舊之情,可在他家設五百僧齋,併為他造天尊像一座。”
[65]
虞世南博聞強記
唐太宗曾令虞世南書寫《列女傳》用來裝屏風,當時沒有底本,虞世南默記刻寫它沒有錯一個字。
[66]
唐太宗一次出行,有一個官員請示要將書籍、公文的副本裝到車上帶着。太宗説:“有虞世南在,就是此行的秘書。”太宗聽聞虞世南去世後,悲傷哭泣説:“宮裏藏書和著書之處,再也沒有人能比得上虞世南了!”
[67]
虞世南伯牙子期
唐太宗曾作宮體詩,讓虞世南唱和,虞世南説:“聖作固然工整,但內容卻並非文雅端正。陛下喜歡的,下面的臣子百姓必然趨之若鶩甚至過猶不及,臣怕這首詩一旦流傳出去,天下的人都會追隨效仿。因此不敢聽從您的命令。”太宗説:“朕不過是在試探你罷了!”又賜他五十匹布帛。
[68]
虞世南身兼五絕
唐太宗曾稱讚虞世南有超世之才,身兼五絕:
虞世南主要作品
編輯虞世南著述
著有《兔園集》10卷,另有詩文集10卷行於世。原有詩文集30卷,由褚亮作序,
[41]
但已散失不全。《全唐詩》編其詩1卷
[42]
,《全唐文》收錄有其詩文及奏疏
[38]
。民國張壽鏞輯成 《虞秘監集》4卷,收入 《四明叢書》。
虞世南家庭關係
編輯虞世南父祖
虞世南兄弟姐妹
虞世南子女
虞世南虞世南故居
編輯據《慈溪縣誌》記載:虞世南故居位於慈溪鳴鶴(今浙江省寧波市慈溪市觀海衞鎮)解家村北的定水寺,距越國公袁韶墓約350米,東臨裏杜湖,西依青龍山,北鄰白虎山,佔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虞世南去世後,其故宅被改建為定水寺,寺內有虞世南畫像,他的子孫遷居長安。
虞世南史料索引
編輯《舊唐書·卷七十二·列傳第二十二》
[29]
《新唐書·卷一百二·列傳第二十七》
[3]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二·隋紀六》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五·唐紀一》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七·唐紀三》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九·唐紀五》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二·唐紀八》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四·唐紀十》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五·唐紀十一》
- 參考資料
-
- 1. 《諡法考》曰: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厚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錫民爵位曰文。温柔聖善曰懿。
- 2. 《唐會要·卷四十五·功臣》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1-26]
- 3. 《新唐書·卷一百二·列傳第二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3-30]
- 4. 《舊唐書·卷七十二·列傳第二十二》:祖檢,梁始興王諮議;父荔,陳太子中庶子,俱有重名。叔父寄,陳中書侍郎,無子,以世南繼後,故字曰伯施。
- 5. 《舊唐書·卷七十二·列傳第二十二》:世南性沈靜寡慾,篤志勤學,少與兄世基受學於吳郡顧野王,經十餘年,精思不倦,或累旬不盥櫛。善屬文,常祖述徐陵,陵亦言世南得己之意。又同郡沙門智永,善王羲之書,世南師焉,妙得其體,由是聲名籍甚。
- 6. 《陳書·卷十九·列傳第十三》:天嘉二年卒,時年五十九。
- 7. 《舊唐書·卷七十二·列傳第二十二》:天嘉中,荔卒,世南尚幼,哀毀殆不勝喪。陳文帝知其二子博學,每遣中使至其家將護之。及服闋,召為建安王法曹參軍。寄陷於陳寶應,在閩、越中,世南雖除喪,猶布衣蔬食。至太建末,寶應破,寄還,方令世南釋布食肉。
- 8. 《舊唐書·卷七十二·列傳第二十二》:至德初,除西陽王友。陳滅,與世基同入長安,俱有重名,時人方之二陸。時煬帝在籓,聞其名,與秦王俊辟書交至,以母老固辭,晉王令使者追之。
- 9. 《隋書·卷七十六·列傳第四十一》:(虞綽)轉為秘書學士,奉詔與秘書郎虞世南、著作佐郎庾自直等撰《長洲玉鏡》等書十餘部。
- 10. 《北史·卷八十三·列傳第七十一》:(虞世基)以母憂去職,哀毀骨立。
- 11. 《舊唐書·卷七十二·列傳第二十二》:大業初,累授秘書郎,遷起居舍人。時世基當朝貴盛,妻子被服擬於王者。世南雖同居,而躬履勤儉,不失素業。
- 12. 《舊唐書·卷一·本紀第一》:(武德二年)二月丁酉,竇建德攻宇文化及於聊城,斬之,傳首突厥。
- 13. 《舊唐書·卷七十二·列傳第二十二》:從化及至聊城,又陷於竇建德,偽授黃門侍郎。
- 14.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七·唐紀三》:及破化及,得隋宮人千數,即時散遣之。以隋黃門侍郎裴矩為左僕射,掌選事,兵部侍郎崔君肅為侍中,少府令何稠為工部尚書,右司郎中柳調為左丞,虞世南為黃門侍郎,歐陽詢為太常卿。
- 15. 《唐會要》:(武德四年十月)。秦王既平天下。乃鋭意經籍。於宮城之西。開文學館。以待四方之士。於是以僚屬大行台司勳郎中杜如晦。記室考功郎中房元齡……記室參軍虞世南。參軍事蔡允恭……號曰十八學士。寫真圖藏之書府。用彰禮賢之重也。諸學士食五品珍膳。分為三番。更直宿閣下。每日引見。討論文典。得入館者。時人謂之登瀛洲。
- 16.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九·唐紀五》:世民以海內浸平,乃開館於宮西,延四方文學之士,出教以王府屬杜如晦、記室房玄齡、虞世南、文學褚亮、姚思廉、主簿李玄道、參軍蔡允恭、薛元敬、顏相時、諮議典籤蘇勖、天策府從事中郎於志宇、軍諮祭酒蘇世長、記室薛收、倉曹李守素、國子助教陸德明、孔穎達、信都蓋文達、宋州總管府户曹許敬宗,並以本官兼文學館學士,分為三番,更日直宿,供給珍膳,恩禮優厚。世民朝謁公事之暇,輒至館中,引諸學士討論文籍,或夜分乃寢。又使庫直閻立本圖像,褚亮為贊,號十八學士。士大夫得預其選者,時人謂之“登瀛洲”。
- 17.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九·列傳第一百三十九》:(裴矩)拜太子左庶子。俄遷太子詹事。令與虞世南撰《吉凶書儀》,參按故實,甚合禮度,為學者所稱,至今行之。
- 18. 《舊唐書·卷七十二·列傳第二十二》:太宗滅建德,引為秦府參軍。尋轉記室,仍授弘文館學士,與房玄齡對掌文翰...太宗升春宮,遷太子中舍人。
- 19.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戊辰,以宇文士及為太子詹事,長孫無忌、杜如晦為左庶子,高士廉、房玄齡為右庶子,尉遲敬德為左衞率,程知節為右衞率,虞世南為中舍人,褚亮為舍人,姚思廉為洗馬。
- 20. 《舊唐書·卷七十二·列傳第二十二》:及即位,轉著作郎,兼弘文館學士。時世南年已衰老,抗表乞骸骨,詔不許。遷太子右庶子,固辭不拜,除秘書少監。
- 21. 《唐會要》:貞觀五年九月二十七日。秘書監魏徵。撰《羣書政要》。上之。太宗欲覽前王得失。爰自六經。訖於諸子。上始五帝。下盡晉年。徵與虞世南褚亮蕭德言等始成凡五十卷。
- 22.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四·唐紀十》:戊辰,秘書少監虞世南上《聖德論》,上賜手詔,稱:“卿論太高。朕何敢擬上古!但比近世差勝耳。然卿適睹其始,未知其終。若朕能慎終如始,則此論可傳;如或不然,恐徒使後世笑卿也。”
- 23. 《舊唐書·卷七十二·列傳第二十二》:上《聖德論》,辭多不載。七年,轉秘書監,賜爵永興縣子。太宗重其博識,每機務之隙,引之談論,共觀經史。世南雖容貌懦曌,若不勝衣,而志性抗烈,每論及古先帝王為政得失,必存規諷,多所補益。太宗嘗謂侍臣曰:“朕因暇日,與虞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之失,未嘗不悵恨,其懇誠若此,朕用嘉焉。羣臣皆若世南,天下何憂不理!”
- 24. 《新唐書·卷一百二·列傳第二十七》:貞觀八年,進封縣公。
- 25. 《舊唐書·卷七十二·列傳第二十二》:八年,隴右山崩,大蛇屢見,山東及江淮多大水。太宗以問世南,對曰:“春秋時山崩,晉侯召伯宗而問焉,對曰:‘國主山川,故山川崩竭,君為之不舉,降服、乘縵、徹樂、出次、祝幣以禮焉。令郡國無來貢獻,施惠於天下,遠近歡洽,亦不為災。後漢靈帝時,青蛇見御座。晉惠帝時,大蛇長三百步,見齊地,經市入朝。案蛇宜在草野,而入市朝,所以可為怪耳。今蛇見山澤,蓋深山大澤必有龍蛇,亦不足怪也。又山東足雨,雖則其常,然陰淫過久,恐有冤獄,宜省繫囚,庶幾或當天意。且妖不勝德,唯修德可以銷變。”太宗以為然,因遣使者賑恤飢餒,申理獄訟,多所原宥。
- 26. 《舊唐書·卷七十二·列傳第二十二》:後有星孛於虛、危,歷於氐,百餘日乃滅。太宗謂羣臣曰:“天見彗星,是何妖也?”世南曰:“昔齊景公時有彗星見,公問晏嬰,對曰:‘穿池沼畏不深,起台榭畏不高,行刑罰畏不重,是以天見彗為公誡耳。’景公懼而修德,後十六日而星沒。臣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若德義不修,雖獲麟鳳,終是無補;但政事無闕,雖有災星,何損於時?然願陛下勿以功高古人而自矜伐,勿以太平漸久而自驕怠,慎終如始,彗星雖見,未足為憂。”太宗斂容謂曰:“吾之撫國,良無景公之過。但吾才弱冠舉義兵,年二十四平天下,未三十而居大位,自謂三代以降,撥亂之主,莫臻於此。重以薛舉之驍雄,宋金剛之鷙猛,竇建德跨河北,王世充據洛陽,當此之時,足為勍敵,皆為我所擒。及逢家難,複決意安社稷,遂登九五,降服北夷,吾頗有自矜之意,以輕天下之士,此吾之罪也。上天見變,良為是乎?秦始皇平六國,隋煬帝富四海,既驕且逸,一朝而敗,吾亦何得自驕也。言念於此,不覺惕焉震懼。”四月,康國獻獅子,詔世南為之賦,命編之東觀,辭多不載。
- 27. 《舊唐書·卷七十二·列傳第二十二》:後高祖崩,有詔山陵制度,準漢長陵故事,務從隆厚。程限既促,功役勞弊。世南上封事諫曰...
- 28. 《舊唐書·卷七十二·列傳第二十二》:時公卿又上奏請遵遺詔,務從節儉,因下其事付所司詳議,於是制度頗有減省焉。太宗後頗好獵,世南上疏諫曰:“臣聞秋獮冬狩,蓋惟恆典;射隼從禽,備乎前誥。伏惟陛下因聽覽之餘辰,順天道以殺伐,將欲躬摧班掌,親御皮軒,窮猛獸之窟穴,盡逸材於林藪。夷兇剪暴,以衞黎元;收革擢羽,用充軍器;舉旗效獲,式遵前古。然黃屋之尊,金輿之貴,八方之所仰德,萬國之所繫心,清道而行,猶戒銜橛,斯蓋重慎防微,為社稷也。是以馬卿直諫於前,張昭變色於後,臣誠微淺,敢忘斯義?且天弧星畢,所殪已多,頒禽賜獲,皇恩亦薄。伏願時息獵車,且韜長戟,不拒芻蕘之請,降納涓澮之流,袒裼徒摶,任之羣下,則貽範百王,永光萬代。”其有犯無隱,多此類也。太宗以是益親禮之。
- 29. 《舊唐書·卷七十二·列傳第二十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3-30]
- 30. 《舊唐書·卷七十二·列傳第二十二》:十二年,又表請致仕,優制許之,仍授銀青光祿大夫、弘文館學士,祿賜防閣,並同京官職事。尋卒,年八十一。
- 31. 《舊唐書·卷三·本紀第三》:夏五月壬申,銀青光祿大夫、永興縣公虞世南卒。
- 32.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五·唐紀十一》:夏,五月,壬申,弘文館學士永興文懿公虞世南卒,上哭之慟。
- 33. 《舊唐書·卷七十二·列傳第二十二》:太宗舉哀於別次,哭之甚慟。賜東園秘器,陪葬昭陵,贈禮部尚書,諡曰文懿。手敕魏王泰曰:“虞世南於我,猶一體也。拾遺補闕,無日暫忘,實當代名臣,人倫準的。吾有小失,必犯顏而諫之。今其雲亡,石渠、東觀之中,無復人矣,痛惜豈可言耶!”
- 34. 《舊唐書·卷七十二·列傳第二十二》:又敕圖其形於凌煙閣。
- 35. 虞世南頭像取自清光緒修《浙江諸暨虞氏宗譜》。
- 36. 周勳初.《唐詩大辭典修訂本》:鳳凰出版社,2003-08-31
- 37.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卷一》
- 38. 《全唐文·卷一百三十八》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5-02-22]
- 39. 儒家文獻資料彙編—虞世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6-21]
- 40. 李玉安 黃正雨.中國藏書家通典: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 41. 《舊唐書·卷七十二·列傳第二十二》:有集三十卷,令褚亮為之序。
- 42. 《全唐詩·卷三十六》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5-02-22]
- 43. 虞世南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 44. 《舊唐書·卷八十二·列傳第三十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2-22]
- 45. 《唐會要·卷八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1-02]
- 46. 《新唐書·卷一百五·列傳第三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1-15]
- 47. 《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七》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11-05]
- 48. 《新唐書·卷一百八·列傳第三十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1-07]
- 49. 《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八》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5-01-03]
- 50. 《全唐文·卷六百六十二》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10-14]
- 51. 《書斷》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5-02-22]
- 52. 《全唐詩·卷二百五十八》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5-08-05]
- 53. 《書史會要·卷六》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5-06-15]
- 54.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五·唐紀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2-22]
- 55. 曾鞏集:卷十五 書十首 .在線讀書網[引用日期2014-12-22]
- 56. 南宋·趙與時·《賓退錄·卷二》
- 57. 《容齋隨筆·卷七》
- 58. 明·高棅·《唐詩品彙》
- 59. 《書訣》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5-02-11]
- 60. 《堅瓠集》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4-11-16]
- 61. 《晚晴簃詩匯》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5-02-22]
- 62.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五·唐紀一》:世基弟世南抱世基號泣,請以身代,化及不許。
- 63. 《舊唐書·卷七十二·列傳第二十二》:及至隋滅,宇文化及弒逆之際,世基為內史侍郎,將被誅,世南抱持號泣,請以身代,化及不納,因哀毀骨立,時人稱焉。
- 64. 《舊唐書·卷八十二·列傳第三十二》:初,虞世基與敬宗父善心同為宇文化及所害,封德彝時為內史舍人,備見其事,因謂人曰:“世基被誅,世南匍匐而請代;善心之死,敬宗舞蹈以求生。”人以為口實...
- 65. 《舊唐書·卷七十二·列傳第二十二》:後數歲,太宗夜夢見之,有若平生。翌日,下制曰:“禮部尚書、永興文懿公虞世南,德行淳備,文為辭宗,夙夜盡心,志在忠益。奄從物化,倏移歲序,昨因夜夢,忽睹其人,兼進讜言,有如平生之日。追懷遺美,良增悲嘆。宜資冥助,申朕思舊之情,可於其家為設五百僧齋,併為造天尊像一區。”
- 66. 《舊唐書·卷七十二·列傳第二十二》:太宗嘗命寫《列女傳》以裝屏風,於時無本,世南暗疏之,不失一字。
- 67. 《太平廣記·卷第一百六十四》:太宗嚐出行,有司請載副書以從。帝曰:“不須。”虞世南在,此行秘書也。太宗稱世南,博聞、德行、書翰、詞藻、忠直,一人而兼是五善。太宗聞世南薨,哭之慟曰:“石渠東觀之中,無復人矣。”
- 68. 《新唐書·卷一百二·列傳第二十七》:帝嘗作宮體詩,使賡和。世南曰:“聖作誠工,然體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詩一傳,天下風靡。不敢奉詔。”帝曰:“朕試卿耳!”賜帛五十匹。
- 69. 《舊唐書·卷七十二·列傳第二十二》:未幾,太宗為詩一篇,追述往古興亡之道,既而嘆曰:“鍾子期死,伯牙不復鼓琴。朕之此詩,將何以示?”令起居郎褚遂良詣其靈帳讀訖焚之,冀世南神識感悟。
- 70. 《舊唐書·卷七十二·列傳第二十二》:嘗稱世南有五絕: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學,四曰文辭,五曰書翰。
- 71. 《舊唐書·卷七十二·列傳第二十二》:世南子昶,官至工部侍郎。
- 72. 《大唐故行右衞長史蘭陵公夫人虞氏墓誌銘並序》:夫人諱秀姚,字思禮。
- 73. [日]真田但馬,[日]宇野雪村 著;瀛生,吳緒彬 譯.中國書法史 上: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09:91
- 74. 十八學士圖 .中華珍寶館[引用日期2023-05-16]
- 75. 陳迎平 主編.虞世南與唐代書法: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0-12:38
- 76. 侯立文.太白集註:敦煌文藝出版社,2018-08:6
- 77. 讓閲讀之風吹遍慈溪大地 .慈溪日報.2022-06-12[引用日期2023-05-23]
- 78. 鳴鶴建鄉及隸屬慈溪時間的新發現 .慈溪日報.2020-11-29[引用日期2023-05-23]
- 79. 《唐志》:明州餘姚郡以境有四明山為名。
- 80. 《山海經》:瞿父山又東四百里曰句餘之山。郭璞注,山在餘姚南、句章北,二縣因以為名。州曰明,郡曰餘姚,皆本於句餘山。
- 81. 《九域志》:虞氏餘姚人,墳在慈溪鳴鶴山(辨餘姚郡)。
- 82. 《會稽地誌》:諸虞墓亦多在慈溪,是時慈溪地乃句章縣,亦隸會稽郡,而與餘姚接境,故史概曰會稽餘姚雲。
- 83. 走進鳴鶴 .餘姚日報.2021-12-26[引用日期2023-05-31]
- 84. 一部地方登科錄的扛鼎之作 .餘姚日報.2022-11-13[引用日期2023-05-31]
- 85. 虞世南 .寧波市人民政府.2016-02-28[引用日期2023-06-07]
- 86. 初唐書法家虞世南 .慈溪市人民政府.2010-09-02[引用日期2023-06-07]
- 87. 虞世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6-27]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