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朝陳

鎖定
陳朝(557年-589年),史稱南陳、南朝陳,是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最後一個朝代,為陳武帝陳霸先所建立,定都建康(今南京市)。傳五帝,共歷三十二年。
陳霸先出身寒庶,因協助平侯景之亂,得任揚州刺史梁元帝敗亡後,王僧辯迎立北齊送來的蕭淵明為帝。陳霸先利用江南民心不滿,殺王僧辯,大敗北齊軍,擁立蕭方智為帝,永定元年(557年)稱帝,改國號為陳,即陳武帝。陳朝建立不久。先是梁宗室蕭勃在廣州起兵。梁湘州刺史王琳又聯合北齊抗陳,佔據郢州江州。武帝的繼任者文帝陳蒨雖擊敗東下進攻建康的王琳與北齊的聯軍,但湘州又被北周襲取。直至文帝收復江郢二州,周軍才被迫撤退。文帝在削平各地豪強著姓後,任用一些實力較弱的地方豪強為各地刺史,藉以穩定五嶺以北。文帝在平亂的同時,大力革除奢侈之風,使陳朝政治稍為安定,促成“天嘉之治”。光大元年(567年),陳宣帝陳頊即位,繼續實行文帝時輕徭薄賦之策,使江南經濟逐漸恢復。太建五年(573年),宣帝發起“太建北伐”,一度佔領淮南之地。後為北周所敗,盡喪江北州郡。後主陳叔寶繼位後,不問政事,荒於酒色,陳朝國勢江河日下。禎明二年(588年),隋文帝楊堅命其子楊廣等統軍攻陳,至次年(589年)攻陷建康,陳朝滅亡。 [46] 
陳朝疆域在南朝諸國中為最小,僅能控制江陵以東、長江以南的、交趾以北的地區 [1-2]  。此外,梁陳之際,私人講學傳經之風逐漸發展,寒人地位上升,逐漸向士族轉化 [22] 
中文名
外文名
Chen Dynasty
別    名
陳朝、南陳、南朝陳
時間範圍
557年 至 589年
首    都
建康 (今江蘇省南京市
主要城市
揚州鎮江、福州、郢州、鄂州等
語    種
金陵雅言
貨    幣
陳五銖太貨六銖
所屬時期
南北朝
人口數量
1500萬(589年)
主要民族
漢族
國土面積
133萬平方公里(572年)
主要帝王
陳霸先、陳蒨、陳伯宗、陳頊、陳叔寶

南朝陳國號

陳朝是中國歷史上唯 一一個皇帝姓氏和國號相同的正統王朝。 [3]  陳霸先被梁敬帝蕭方智封為陳公、陳王,加之陳霸先號稱是潁川陳氏之後,春秋陳國之裔,所以立國後建國號為“陳”。 [4-5] 

南朝陳歷史

南朝陳征伐定業

陳霸先是吳興郡長城縣下若[箬]裏(今浙江長興縣)人,其家世居潁川(今河南禹州),據説為漢魏名族“潁川陳氏”之後。 [6] 
陳書》説陳霸先“少倜儻有大志,不治生產。既長,讀兵書,多武藝,明達果斷,為當時所推服” [4]  。約在南梁大同六年(540年),時任吳興太守的蕭映已極為器重陳霸先,到他就任廣州刺史後,陳霸先亦以中直兵參軍隨行 [7]  。大同十年(544年),交州李賁自稱越帝,新州(治在今廣東新興)刺史盧子雄、高州(今廣東陽江)刺史孫冏圍攻廣州,廣州告急。陳霸先力戰解圍,受到梁武帝蕭衍矚目。大同十一年(545年),梁武帝任陳霸先為交州司馬,討伐李賁。經過三年苦戰,陳霸先除掉了收復了交、愛、德、利、明等數州(均位於今越南北部)。陳霸先回高要不久,正遇上侯景之亂。大寶三年(552年)王僧辯與陳霸先登壇設誓,締結盟約。征討大軍沿路攻克蕪湖、姑孰(今安徽當塗),同年三月在建康與侯景展開了決戰,徹底摧毀了侯景勢力。
承聖三年(554年)三月,梁元帝蕭繹進陳霸先位為司空。九月,西魏發兵突襲江陵(今湖北荊州),王僧辯未及時救援,梁元帝被俘殺。朝臣與百姓中強壯者都被掠走,陳霸先在江陵的的兒子陳昌、侄子陳頊均被擄至長安。此時,梁元帝之侄蕭詧被西魏扶為傀儡皇帝,建立後梁。江陵陷落後,王僧辯與陳霸先經反覆商議,準備於次年二月迎接梁元帝第九子、晉安王蕭方智到建康稱帝。 [31] 
陳武帝陳霸先部分畫像
陳武帝陳霸先部分畫像(3張)
蕭方智自尋陽入居建康朝堂不久,北齊堅持派兵護送原被東魏俘虜的貞陽侯蕭淵明來當傀儡皇帝。王僧辯起先不允。承聖四年(555年)三月,齊軍兵至東關(今安徽巢湖市),王僧辯派兵阻攔失敗,屈從於北齊的壓力,於七月迎蕭淵明到建康稱帝,以蕭方智為皇太子。陳霸先認為一旦蕭淵明為帝,梁朝將成為北齊附庸,故而與王僧辨再三苦爭,王僧辨沒有聽從。因此,陳霸先召徐度侯安都周文育等謀劃,決定以“擅自廢立”之罪討伐王僧辯。並於同年九月在京口舉兵,突襲石頭城,陳軍從建康城北入城,王僧辯猝不及防,苦戰不敵,就擒後被縊殺。 [31] 
承聖四年(555年)十月,陳霸先立蕭方智為帝,史稱梁敬帝,改元紹泰;自任大都督,總攝梁朝軍國大事。北齊分別於紹泰元年(555年)底和太平元年(556年)六月兩次侵犯梁朝,均被陳霸先率部擊敗,使江南民眾避免了遭受外族的侵害(參見陳霸先破北齊之役)。紹泰元年(555年)十月及永定元年(557年)二月,又分別平定了王僧辯餘部和曲江侯蕭勃的反叛(參見蕭勃反陳霸先之戰)。 [68]  至此,陳霸先為稱帝鋪平了道路。

南朝陳禪梁稱帝

陳霸先立蕭方智為帝后,佔據湘、郢等州的王琳一直不服。太平二年(557年)五月,王琳大力修造舟艦,準備進攻陳霸先。六月,陳霸先派西道都督侯安都、南道都督周文育率領水師二萬人會師於武昌,對王琳發動進攻。
永定元年(557年)八月,梁朝提升丞相陳霸先為太傅,加賜黃鉞、殊禮。九月,又提升為相國,總領朝政,封陳公。十月初三,進爵陳王。初六,蕭方智禪位於陳霸先。初十,陳霸先在南郊即皇帝位,改年號為永定,國號為陳,是為陳武帝。武帝登基後,封蕭方智為江陰王(次年派人將其殺死)。 [31]  [68] 
陳武帝建國之初,“號令不出建康千里之外”,他一面籠絡江左豪族,恢復江南經濟,一面征伐北齊,收復淮南失地,政權逐漸穩固。建康都城也在興工復建之中。永定二年(558年)正月,王琳帶十萬甲兵東下,抵達湓城(今江西瑞昌),駐紮在白水浦(今江西九江西)。三月,北齊派兵援助並護送梁永嘉王蕭莊回到江南,王琳擁戴蕭莊登上了帝位,被北齊冊拜為梁丞相。
陳武帝在位期間,每臨軍機大事,都能確定破敵制勝之道,而處理政務則崇尚寬和簡樸,注意休養生息,不輕易用兵 [42]  。永定三年(559年)六月,武帝病逝,在位三年,時年五十七歲,葬於萬安陵 [8] 

南朝陳文帝粗安

主詞條:天嘉之治
閻立本《歷代帝王圖》中的陳文帝陳蒨 閻立本《歷代帝王圖》中的陳文帝陳蒨
陳武帝病重時,徵其侄陳蒨入朝繼承皇位。陳蒨抵達後,於永定三年(559年)六月甲寅日在建康太極前殿即位,史稱陳文帝 [9]  。當初,陳霸先追諡其兄陳道譚為始興昭烈王,讓他的第二個兒子陳頊繼承封號。等到文帝即位,陳頊還被俘在周都長安沒有回來,文帝改封陳頊為安成郡王。 [10] 
文帝即位時,陳朝局勢仍十分危急。永定三年(559年)十月,王琳得知陳霸先死,率軍東進,擁蕭莊出屯濡須口(今安徽巢縣),北齊派慕容儼率軍臨逼長江,為之聲援。十一月,王琳進犯大雷(今安徽望江縣),文帝以侯瑱、侯安都、徐度合兵抵禦。天嘉元年(560年),當王琳與侯瑱在蕪湖交戰時,北周發兵攻打荊州,結果王琳兵敗,王琳與蕭莊逃亡北齊 [11] 
天嘉元年(560年)二月,文帝任命陳昌湘州刺史,封衡陽王。三月,侯安都迎接陳昌渡漢江,陳昌溺死於江中。然後,侯安都上奏陳蒨,宣稱陳昌渡江時遭遇不測,船壞被淹死。
陳蒨起自艱難,知曉百姓疾苦,仍貫徹休養生息的策略,治國一律從儉 [13]  。在位時期,勵精圖治,除平湘州王琳外,還相繼討定臨川周迪豫章熊曇朗、東陽留異、建安陳寶應等各地割據勢力的叛亂; [40]  又整頓吏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使江南經濟得到一定的恢復。當時陳朝政治清明,百姓富裕,國勢較強,史稱“天嘉之治”。
天康元年(566年)三月,文帝任命陳頊為尚書令。四月,文帝患病,同月逝世,終年四十四歲。 [12] 

南朝陳太建之政

主詞條:太建北伐
閻立本《歷代帝王圖》中的陳宣帝陳頊 閻立本《歷代帝王圖》中的陳宣帝陳頊 [69]
天康元年(566年)四月,太子陳伯宗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光大。光大二年(568年)十一月,安成王陳頊皇太后沈妙容的名義將陳伯宗廢為臨海王 [14]  陳伯宗被廢后,出居別第,後世稱其為廢帝。 [45] 
太建元年(569年)正月,陳頊在建康的太極前殿即位,是為陳宣帝。同日,陳頊下詔封其子陳叔寶為皇太子。十月,左衞將軍歐陽紇佔據廣州叛亂,宣帝命車騎將軍章昭達率軍討伐。 [15]  太建二年(570年)二月,章昭達擒獲歐陽紇,平息廣州之亂。 [16] 
吳明徹北伐(上)與北周對淮南的進攻(下) 吳明徹北伐(上)與北周對淮南的進攻(下)
太建五年(573年)三月,宣帝力排眾議,決議出征北齊,任命鎮前將軍吳明徹為都督征討諸軍事,裴忌為監軍事,統率十萬大軍進攻北齊。四月,前巴州刺史魯廣達在大峴(今山東臨朐縣)擊破北齊軍,儀同黃法抃攻克歷陽。此後直至十二月,陳軍相繼攻取秦州涇州合州仁州、巴州、北徐州霍州等地,尤以吳明徹收復壽陽,擒殺守將王琳,為此次北征的最大戰果之一。 [17]  太建七年(575年)閏九月,吳明徹又在呂梁大破齊軍。 [18]  在此次北伐中,陳軍分頭作戰,配合良好,淮南人民也支持陳軍進入淮南,加之北齊西北危機更甚,對淮南不甚重視,所以陳朝能夠順利地取得淮南。 [41]  太建九年(577年),北周滅北齊,並派將軍梁士彥率軍與南陳爭奪淮南。十月,吳明徹在呂梁擊敗梁士彥所部。 [19]  但在次年(578年)二月,陳軍大敗於呂梁,自吳明徹以下的諸將均被北周俘獲。太建十一年(579年),周軍再度發動進攻,南陳北伐所得淮、泗土地喪失。 [20]  此後宣帝雖趁尉遲迥司馬消難之亂期間出兵經略江北、淮南,但未取得顯著戰果。 [21] 
宣帝在位期間,興修水利,開墾荒地,鼓勵農業生產,社會經濟得到了一定的恢復與發展。總的來説,陳頊在位期間,國家比較安定,政治也較為清明。但太建北伐極大地消耗了陳朝的國力,暴露了陳在南北對峙中的不利地位。 [43] 
太建十四年(582年)正月初十,陳頊在建康宣福殿因病駕崩,享年五十三歲。 [44] 

南朝陳後主驕奢

閻立本《歷代帝王圖》中的陳後主陳叔寶 閻立本《歷代帝王圖》中的陳後主陳叔寶
宣帝患病時,太子陳叔寶與始興王陳叔陵、長沙王陳叔堅一同入宮侍疾。到宣帝遺體入殮,陳叔寶俯伏痛哭。陳叔陵乘機抽出切藥刀向太子砍去,砍中了陳叔寶的頸項,陳叔寶昏倒在地;陳叔寶生母柳皇后趕來救護,也被陳叔陵砍了數下。陳叔寶的奶媽吳氏從後面扯住陳叔陵的胳膊,陳叔寶才得以爬起。陳叔陵自知不能成功,殺死妻妾,準備出逃隋朝,被大將蕭摩訶追斬。
太建十四年(582年)正月,陳叔寶即皇帝位,即陳後主,立寵妃張麗華為皇貴妃。後主即位之初,在承香殿養傷,不能臨朝聽政,由生母柳太后裁處國事政務,直到傷勢痊俞後,柳太后才歸政於他。
後主在位期間,荒廢朝政,耽於酒色,醉心詩文和音樂,信賴尚書僕射江總等貳臣。至德二年(584年),後主在光昭殿前修建臨春、結綺、望仙三棟樓閣。樓閣各高數十丈,連延數十間,窗户、壁帶、懸楣、欄杆等都是用沉木檀木製成,並用黃金、玉石或者珍珠、翡翠加以裝飾,樓閣門窗均外掛珠簾,室內有寶牀寶帳,極盡奢華,宛如人間仙境。穿戴玩賞的東西瑰奇精美,近古以來所未見。每當微風吹來,沉木、檀木香飄數里。閣下堆石成山,引水為池並雜種奇花異草。 [38] 

南朝陳自取滅亡

主詞條:隋滅陳之戰
太建十三年(581年),北周權臣楊堅(隋文帝)建立隋朝,開始籌劃滅陳事宜。三月,楊堅派大將賀若弼韓擒虎分任吳州、廬州總管,鎮江北要地廣陵(今江蘇揚州西北)、廬江(今安徽合肥),作滅陳準備。九月,陳將周羅喉攻佔江北屬於隋的胡墅(今江蘇六合西南)。楊堅命尚書左僕射高熲節度行軍元帥長孫覽元景山率軍攻陳。隋軍水陸齊進,迫臨長江,使陳人大為震驚。在此之際,突厥沙缽略可汗起兵南下,並聯絡各部,準備大舉攻隋。楊堅遂改取南和北戰,先敗突厥,後滅陳朝的戰略。恰逢宣帝去世,隋文帝採納高熲的建議,以不攻有大喪之國為由撤軍 [32]  ,又派遣使者前去弔唁,在給後主的信中有“楊堅頓首”之語,表現得十分謙遜。但後主在回信中卻狂妄自大,這給了隋朝之後入侵的機會。 [39] 
自至德元年(583年)起,隋文帝多次北征突厥,並在政治上採取孤立、分化與軍事反擊相結合的手段,鞏固了北部防務,為滅陳創造了條件。
隋文帝為實現滅陳戰略,先後採取了加強水師,大造艦船;多方誤敵,使陳困敝;製造輿論,爭取人心等措施。後主面對隋軍南進的嚴重威脅,仍過着紙醉金迷的生活。
禎明二年(588年)十月,隋文帝見滅陳時機已成熟,便派使者將璽書送給陳朝,歷數後主的二十條罪狀,並抄寫了三十萬份詔書,向江南地區傳播。同時部署進軍,命晉王楊廣、秦王楊俊、清河公楊素為行軍元帥,楊廣節制各軍,指揮總管九十人、水陸軍共五十一萬八千人,同時從長江上、中、下游分八路攻陳 [36] 
  • 楊俊率水軍由襄陽進屯漢口;
  • 楊素率舟師出永安東下;
  • 劉仁恩出江陵與楊素合兵;
  • 楊廣出六合;
  • 韓擒虎出廬江;
  • 賀若弼出廣陵;
  • 王世積率舟師出蘄春,攻九江;
  • 燕榮率舟師出東海,沿海南下,入太湖,進攻吳縣。
隋滅陳之戰 隋滅陳之戰
前三路由楊俊指揮,在次要方向行動,目標指向武昌,阻止上游陳軍向下遊機動;後五路由楊廣指揮,在主要方向上行動,目標指向建康,其中以楊廣、賀若弼、韓擒虎三路為主力,燕榮、王世積軍分別在東、西兩翼配合。隋軍此次的攻勢,東起海濱,西到巴、蜀,旌旗耀日,舟楫競進,橫亙連綿千里。
當時,沿江各鎮戍相繼向陳廷奏聞隋軍南下的消息。但被湘州刺史施文慶、中書舍人沈客卿等人隱瞞,故而陳朝方面對隋軍的攻勢毫無備禦。 [37]  當時徵西將軍樊毅曾向僕射袁憲提議,請求陳廷各調數千精兵和二百戰船至京口、採石這兩個重要據點,將戰船投到江中,水陸共同防衞。諸將都贊成樊毅的建議,但施文慶等隱瞞隋兵消息,因而樊毅的計策未能實施。 [33] 
在長江上游。禎明二年(588年)十二月楊俊率水陸軍十餘萬進屯漢口,並以一部兵力攻佔南岸樊北,控制長江上游。長江上游陳軍指揮官看到形勢不利,便收縮兵力,防守江夏,阻止楊俊軍,接應上游諸軍。兩軍在江夏相持月餘。楊素率艦船數千沿三峽順流而下,遣步騎一部沿長江南北兩岸夾江而進,襲佔狼尾灘,俘虜了陳的守軍。南康內史呂忠肅據守岐亭,以三條鐵鎖橫江截遏上游隋軍戰船。楊素、劉仁恩率一部登陸,配合水軍進攻北岸陳軍。經四十餘戰,終於在次年(589年)正月擊破陳軍,使戰船順利通過。這時,防守公安的荊州刺史陳慧紀見勢不利,率兵三萬和樓船千艘東撤,援救建康,但被楊俊軍阻於漢口以西;上游陳軍也被牽制於江夏及漢口以西,無法東援建康。
在長江下游。禎明三年(589年)正月初一,楊廣進至六合指揮隋軍渡江,派將軍宇文述率兵三萬,由桃葉山渡江奪佔石頭山;賀若弼率部由廣陵南渡,佔領京口;韓擒虎由橫江夜渡。陳朝舉行元旦酒會,守軍皆醉不能抵抗,採石遂被襲佔。三日,後主召集公卿討論戰守,次日委派蕭摩訶等督軍迎戰,令施文慶為大監軍。施文慶嫉忌諸將,恐出戰有功,屢進讒言,因而將帥請求出戰的要求均未獲準,軍隊集結在朝堂和都城。陳軍只派一部舟師抵達白下,防禦六合方面隋軍;另以一部兵力鎮守南豫州,阻擊採石方面韓擒虎的進攻。
隋軍突破長江後,進展迅速。禎明三年(589年)正月七日,賀若弼率精鋭八千人進屯鐘山以南的白土崗;韓擒虎軍在新林與總管杜彥軍會合,共步騎二萬;宇文述軍三萬進至白下;隋後軍繼續渡江南下。至此,隋軍對建康形成包圍態勢。
此時,陳在建康附近的部隊還有十萬人。後主不懂軍事,棄險不守,把全部軍隊控制在都城內外。台城內的所有軍情處置,全部委任給施文慶。蕭摩訶先後兩次提出出兵掩襲,後主均不採納。在召集諸將商議軍事時,任忠又提出反擊之策,亦不從。第二天卻説:“兵久不決,令人腹煩。”突然命蕭摩訶等諸軍出戰。正月二十日,中領軍魯廣達部在白士崗列陣,位於最南方,往北依次為吳興內史任忠軍、樊毅軍、都官尚書孔範軍,最北為蕭摩訶軍。陳軍在鐘山南二十里的正面上布成一字長蛇陣,既未指定諸軍統帥,又缺乏背城一戰的決心,致使各軍行動互不協調。
賀若弼未等後續部隊到達,率隋先頭部隊出戰,為魯廣達部擊敗。賀若弼燃物縱煙,掩護撤退,爾後集中全力攻擊蕭摩訶部。陳軍一部潰敗,隨即全軍瓦解。同一天,韓擒虎迸軍石子崗,任忠主動迎降,並引隋軍自朱雀門直入建康城,俘虜了藏於枯井中的後主,建康守軍投降。
禎明三年(589年)正月二十二日,楊廣入建康,命後主招降上游的陳慧紀等部;同時遣兵東下三吳,南進嶺南等地,先後擊敗殘存陳軍的反抗。陳朝自此滅亡。後主後被擄至長安,受到優待 [35]  ,死後獲隋贈大將軍、長城縣公,諡號“煬”,葬於洛陽芒山。 [34] 

南朝陳疆域

南朝陳領土範圍

在南朝歷代中,陳朝的疆域最小,“西亡蜀、漢,北喪淮、肥” [2]  ,大體上同三國時的吳國差不多。
侯景之亂後,北齊佔領江北淮南之地,西魏佔領漢中巴蜀。西魏又受蕭詧之託,率軍奪下南朝梁江陵以北之地,建立附庸國西梁 [1]  同時設在今雲南和貴州西部的寧州也不復存在,當地爨蠻豪族乘機而起,脱離梁朝統治,並影響了周邊地區。由此使得陳朝建立後,今四川長江和大渡河以南、湖南西部、廣西西部已經不再設有郡縣。 [47] 
陳朝建立後,陸續收復淮南及部份淮北之地,並且一度奪下北齊長江以北之地(573年—577年)。到陳末時受北周入侵,使得國土減少,僅剩長江以南至交廣地區,與北朝隔江對峙。 [1]  [47] 

南朝陳行政區劃

陳朝大體沿襲前朝郡縣建置,有42州,109郡,438 [2] 

南朝陳政治

南朝陳門閥

梁陳之際,私人講學傳經之風也逐漸發展。據《南史·儒林傳》,梁陳兩代計有伏挺、孫詳等十餘人,均為普及文化做出了貢獻。寒人憑經學、史學、文章入仕為流內官者逐漸增多。《南史·儒林沈峻傳》,“家世農夫,至峻好學。……遂博通五經,尤長三禮”,由兼國子助教流內二班)升兼五經博士(流內六班)為其一例 [22-23]  。這樣,梁、陳之時寒人既繼續憑藉吏幹、武功仕進,甚至升為高官顯貴,與高門平起平坐,陳霸先以寒人奪取帝位,更開了南朝從未有過的先例(宋、齊、梁開國諸帝均出身低級士族)。同時,寒人又開始通過經史學術躋身九流,逐漸向士族轉化 [22] 
此外,由於自東晉以來官分清濁,清官聲望越來越高,因而逐漸形成易代之際往往用清官,而不能再象東晉、劉宋那樣用濁官獎勵寒人的吏於和武功。如齊末梁初,就有不少“吏姓寒人”選為清官,甚至得到了黃門郎、散騎侍郎這樣長期為高門壟斷的極清之職 [24]  。梁末陳初,也是“員外常侍,路上比肩;諮議參軍,市中無數”,兩者也都是清美之官 [25] 
在地方刺史的職位上,梁、陳時士族、庶族在仕宦中大致各佔一半,且任職者中南人的比例有所提升。 [46] 

南朝陳法律

永定元年(557年),尚書刪定郎範泉奉詔制定律令,參議者有尚書僕射沈欽、吏部尚書徐陵、兼尚書左丞宗元饒、兼尚書右丞賀朗等,成陳律三十卷、科令四十卷(《新唐書·藝文志》記陳律九卷、陳令三十卷、陳科三十卷)。陳朝的律、科、令基本上沿襲梁朝,甚至連“輕重繁簡”,也“一本梁法”,而且“條法冗雜、博而不要”在法典史上沒有留下什麼影響,很快被淘汰了。 [26] 

南朝陳經濟

南朝陳人口

在東晉、南朝的五個朝代中,陳朝歷經梁末侯景之亂及長期的宗室相爭,遭到了自東晉以來最嚴重的人口損耗 [29]  [67]  。《隋書·地理志》稱陳僅有“户六十萬” [2]  。《通典·歷代盛衰户口》也稱:“宣帝勤恤人隱,時稱令主,閲其本史,户六十萬。”可見,杜佑認為陳有户六十萬是在陳宣帝時,即陳朝已經建立約二十年後,也包括太建年間收復的江淮地區人口。至陳後主亡國時(589年),僅剩“户五十萬,口二百萬” [4] 
但南北朝時中原政權人口統計僅統計編户齊民,大量隱匿人口未被計入 [67]  。《中國人口通史》估算人口約六百八十萬 [29]  ,《中國人口史》則猜測南陳人口應在一千五百萬至兩千萬。如取二説的中值,南陳人口約有一千萬左右。

南朝陳賦役

南朝官府工匠可以輪番休假,自南齊建武元年(494年)開始。到南梁時,“凡所營造,不關材官,及以國匠,皆資僱借,以成其事” [27]  ,營造工人“皆資僱借”,而不再是徵發而來,是役法上的一個重大的進步。太建二年(570年),陳宣帝又下詔:“巧手於役死亡及與老疾,不勞訂補。”官府仍然擁有的“國匠”,從此只減不增,僱借勢將成為唯 一的方法,並將擴大其範圍,非僅國匠而已。唐代的和僱實導源於南朝。 [28] 

南朝陳民族

南朝陳嶺南

陳朝轄地較梁朝進一步縮小,故愈加重視對分佈於交、廣、越諸州的俚人居住地區的開發。陳朝沿襲梁朝的政策,往往署任當地酋豪為長官,“以收其利”。同時置西江、南江兩都護,在軍事上、經濟上加以控制 [48]  。當時的俚人首領中,以高涼郡(今廣東茂名)人冼夫人貢獻最大。她早在陳霸先起兵時便勸説其夫馮寶予以支持。到陳朝建立後,馮寶去世,冼夫人安定百越,並派其子馮僕與各位首領朝見陳霸先,陳霸先任用馮僕為陽春郡守。到太建二年(570年)廣州刺史歐陽紇叛亂時,冼夫人便拒絕叛軍的招攬,帶領百越酋長協助車騎將軍章昭達平叛。陳宣帝任馮僕為石龍郡太守、平越中郎將,封信都侯;冊封冼夫人為中郎將、石龍太夫人。冼夫人得到陳朝朝廷的封賞,為維護嶺南地區的安定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49] 

南朝陳東北

天嘉二年(561年)十一月,高麗(即高句麗)遣使進獻方物。次年(562年)閏二月,陳文帝授“高句驪王”高湯寧東將軍 [52]  。天康元年(566年) [57]  、太建二年(570年) [59]  、至德三年(585年) [64]  ,高麗相繼遣使進獻方物。

南朝陳外交

南朝陳東亞

天嘉三年(562年)閏二月,陳文帝授百濟王扶餘明(此時在位的應該是威德王扶余昌)為撫東大將軍 [52]  。光大二年(568年)七月,新羅遣使進獻方物 [58]  。太建二年(570年),百濟 [53]  、新羅 [59]  均曾遣使進貢。太建九年(577年)七月,百濟遣使進貢 [61]  。次年(578年)七月,新羅進貢 [62]  。至德二年(584年) [63]  、至德四年(586年) [65]  ,百濟相繼遣使進貢。

南朝陳東南亞

永定三年(559年)五月,扶南國(今柬埔寨及老撾、越南南、泰國的一部分)遣使進獻方物 [51]  。天嘉四年(563年)正月,幹陁利國(今印度尼西亞巨港一帶 [55]  ,另有其他説法 [56]  )遣使獻方物 [54]  。光大二年(568年)九月,林邑國(今越南中部),狼牙修國相繼遣使進獻方物 [58]  。太建四年(572年)三月,扶南、林邑再遣使進貢 [60]  。至德二年(584年)十一月,盤盤國(今泰國南萬倫灣沿岸,另有其他説法)遣使朝貢 [63] 
此外,丹丹國(故地包括今馬來西亞吉蘭丹州在內的馬來十島中部一帶)於太建三年(571年)、太建十三年(581年)及至德三年(585年)屢遣使陳朝。 [50] 

南朝陳帝王世系

廟號
諡號
名諱
生卒年
年號
在位時間
皇陵
1.追尊
太祖
景皇帝
始興昭烈王
?-549
2.世系
高祖
武皇帝
503-559
557-559
世祖
文皇帝
520/522-566
560-566
552-570
567-568
高宗
孝宣皇帝
530-582
569-582
長城煬公
553-604
583-589
洛陽邙山
以上內容來源 [4]  [30-31] 
參考資料
  • 1.    黃帥 .北周、北齊、陳的和戰關係研究[D]:湖南大學,2016年
  • 2.    《隋書·卷二十九·志二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08]
  • 3.    徐俊.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11:149-151
  • 4.    《陳書·卷一·高祖本紀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6-09]
  • 5.    《南史》卷9《陳本紀上》:九月辛丑,梁帝進帝位相國,總百揆,封十郡為陳公,備九錫之禮,加璽紱,遠遊冠,綠綟綬,位在諸侯王上。
  • 6.    《陳書》卷1《高祖本紀上》:高祖武皇帝,諱霸先,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長城下若里人,漢太丘長陳實之後也。世居潁川。
  • 7.    《南史》卷9《陳本紀上》:大同初,新喻侯蕭映為吳興太守,甚重高祖,嘗目高祖謂僚佐曰:"此人方將遠大。"及映為廣州刺史,高祖為中直兵參軍,隨府之鎮。映令高祖招集士馬,眾至千人,仍命高祖監宋隆郡。
  • 8.    《陳書》卷2《高祖本紀下》:(永定)三年……六月……丙午,崩於璿璣殿,時年五十七。遺詔追臨川王蒨入纂。甲寅,大行皇帝遷殯於太極殿西階。秋八月甲午,羣臣上諡曰武皇帝,廟號高祖。丙申,葬萬安陵。
  • 9.    《陳書》卷3《世祖本紀》:永定三年六月丙午,高祖崩,遺詔徵世祖入纂。甲寅……其日即皇帝位於太極前殿。
  • 10.    《陳書》卷5《宣帝紀》:高宗孝宣皇帝諱頊,字紹世,小字師利,始興昭烈王第二子也。……及江陵陷,高宗遷於關右。永定元年,遙襲封始興郡王,邑二千户。三年,世祖嗣位,改封安成王。天嘉三年,自周還,授侍中、中書監、中衞將軍,置佐史。
  • 11.    《陳書》卷3《世祖本紀》:(永定三年)冬十一月乙卯,王琳寇大雷,詔遣太尉侯瑱、司空侯安都、儀同徐度率眾以御之……(天嘉元年)二月……丙申,太尉侯瑱敗王琳於梁山,攻齊兵於博望,生擒齊將劉伯球,盡收其資儲船艦,俘馘以萬計,王琳及其主蕭莊奔於齊。
  • 12.    《陳書》卷3《世祖本紀》:天康元年……三月己卯,以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司空安成王頊為尚書令。夏四月……癸酉,世祖疾甚。是日,崩於有覺殿……六月甲子,羣臣上諡曰文皇帝,廟號世祖。丙寅,葬永寧陵。
  • 13.    《陳書》卷3《世祖本紀》:世祖起自艱難,知百姓疾苦。國家資用,務從儉約。
  • 14.    《陳書》卷5《宣帝紀》:廢帝即位,拜司徒,進號驃騎大將軍,錄尚書,都督中外諸軍事,給班劍三十人。光大二年正月,進位太傅,領司徒,加殊禮,劍履上殿,增邑並前三千户,餘並如故。十一月甲寅,慈訓太后令廢帝為臨海王,以高宗入纂。
  • 15.    《陳書》卷5《宣帝紀》:太建元年春正月甲午,即皇帝位於太極前殿,……立妃柳氏為皇后,世子叔寶為皇太子,……冬十月,新除左衞將軍歐陽紇據廣州舉兵反。辛未,遣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章昭達率眾討之。
  • 16.    《陳書》卷5《宣帝紀》:(太建)二年……二月癸未,儀同章昭達擒歐陽紇送都,斬於建康市,廣州平。……夏四月乙卯,臨海王伯宗薨。……乙巳,分遣大使巡行州郡,省理冤屈。
  • 17.    《陳書》卷5《宣帝紀》:五年……三月壬午,分命眾軍北伐,以鎮前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吳明徹都督征討諸軍事。……北討大都督吳明徹統眾十萬,發自白下。夏四月癸卯,前巴州刺史魯廣達克齊大峴城。……丙子,黃法抃克歷陽城。……戊子,又克譙郡城,秦州城降。……豫章內史程文季克涇州城。……黃法抃克合州城。吳明徹師次仁州,甲子,克其州城。……己巳,吳明徹軍次峽口,克其北岸城,南岸守者棄城走。周炅克巴州城。……冬十月……乙巳,吳明徹克壽陽城,斬王琳,傳首京師,梟於朱雀航。丁未,齊兵萬人至潁口。樊毅擊走之。辛亥,齊遣兵援蒼陵,又破之。……十一月……己丑,魯廣達等克北徐州。十二月……壬午,任忠克霍州城。
  • 18.    《陳書》卷5《宣帝紀》:七年……閏九月壬辰,都督吳明徹大破齊軍於呂梁。
  • 19.    《陳書》卷5《宣帝紀》:九年……冬十月戊午,司空吳明徹破周將梁士彥眾數萬於呂梁。
  • 20.    《陳書》卷5《宣帝紀》:十年……二月甲子,北討眾軍敗績於呂梁,司空吳明徹及將卒已下,併為周軍所獲。……十一年……十一月……甲午,周遣柱國樑士彥率眾至肥口。戊戌,周軍進圍壽陽。……戊申,豫州陷。辛亥,霍州又陷。癸丑,以新除中衞大將軍、揚州刺史始興王叔陵為大都督,總督水步眾軍。十二月乙丑,南北兗、晉三州,及盱眙、山陽、陽平、馬頭、秦、歷陽、沛、北譙、南梁等九州,並自拔還京師。譙、北徐州又陷。自是淮南之地盡沒於周矣。
  • 21.    熊武一、周家法 主編.軍事大辭海·上:長城出版社,2000-5:835
  • 22.    《南史·卷七十一·孔子袪列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6-09]
  • 23.    《南史·卷七十二·周興嗣 吳均列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6-09]
  • 24.    《梁書》卷49《鍾嶸傳》:天監初,制度雖革,而日不暇給,嶸乃言曰:"永元肇亂,坐弄天爵,勳非即戎,官以賄就。揮一金而取九列,寄片札以招六校;騎都塞市,郎將填街。服既纓組,尚為臧獲之事;職唯黃散,猶躬胥徒之役。名實淆紊,茲焉莫甚。臣愚謂軍官是素族士人,自有清貫,而因斯受爵,一宜削除,以懲僥競。若吏姓寒人,聽極其門品,不當因軍,遂濫清級。若僑雜傖楚,應在綏附,正宜嚴斷祿力,絕其妨正,直乞虛號而已。謹竭愚忠,不恤眾口。"
  • 25.    《陳書》卷26《徐陵傳》陵以梁末以來,選授多失其所,於是提舉綱維,綜核名實。時有冒進求官,喧競不已者,陵乃為書宣示曰:……永定之時,聖朝草創,干戈未息,亦無條序。府庫空虛,賞賜懸乏,白銀難得,黃札易營,權以官階,代於錢絹,義存撫接,無計多少,致令員外、常侍,路上比肩,諮議、參軍,市中無數,豈是朝章,應其如此?……此則清階顯職,不由選也。
  • 26.    白壽彝 總主編;何茲全 主編.中國通史 第5卷 中古時代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上: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06:595
  • 27.    《梁書·卷三十八·賀琛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6-09]
  • 28.    白壽彝 總主編;何茲全 主編.中國通史 第5卷 中古時代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上: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06:582-586
  • 29.    路遇,滕澤之 著;山東社會科學院 編纂.當代齊魯文庫 山東社會科學院文庫 中國人口通史 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12:210,219-220
  • 30.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編.中國大百科全書 中國歷史: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4-07:1083
  • 31.    鄒紀萬著;傅樂成 主編.魏晉南北朝史:九州出版社,2010-03:114-116
  • 32.    《隋書》卷51《長孫覽傳》:開皇二年,將有事於江南,徵為東南道行軍元帥,統八總管出壽陽,水陸俱進。師臨江,陳人大駭。會陳宣帝卒,覽欲乘釁遂滅之,監軍高熲以禮不伐喪而還。
  • 33.    《陳書》卷31《樊毅傳》:後主即位,進號徵西將軍,……及隋兵濟江,毅謂僕射袁憲曰:"京口、採石,俱是要所,各須鋭卒數千,金翅二百,都下江中,上下防捍。如其不然,大事去矣。"諸將鹹從其議。會施文慶等寢隋兵消息,毅計不行。
  • 34.    《陳書》卷6《後主本紀》:後主聞兵至,從宮人十餘出後堂景陽殿,將自投於井。袁憲侍側,苦諫不從,後閣舍人夏侯公韻又以身蔽井,後主與爭久之,方得入焉。及夜,為隋軍所執。丙戌,晉王廣入據京城。三月己巳,後主與王公百司發自建鄴,入於長安。隋仁壽四年十一月壬子,薨於洛陽,時年五十二。追贈大將軍,封長城縣公,諡曰煬,葬河南洛陽之芒山。
  • 35.    《南史》卷10《陳本紀下》:既見宥,隋文帝給賜甚厚,數得引見,班同三品。
  • 36.    《南史》卷10《陳本紀下》:及納梁蕭瓛、蕭巖,隋文愈忿,以晉王廣為元帥,督八十總管致討。乃送璽書,暴後主二十惡。又散寫詔書,書三十萬紙,遍喻江外。
  • 37.    《陳書》卷6《後主本紀》:是月,隋遣晉王廣眾軍來伐,自巴、蜀、沔、漢下流至廣陵,數十道俱入,緣江鎮戍,相繼奏聞。時新除湘州刺史施文慶、中書舍人沈客卿掌機密用事,並抑而不言,故無備禦。
  • 38.    《陳書》卷6《後主本紀》:後主愈驕,不虞外難,荒於酒色,不恤政事。左右嬖佞珥貂者五十人,婦人美貌麗服巧態以從者千餘人。常使張貴妃、孔貴人等八人夾坐,江總、孔範等十人預宴,號曰"狎客。"先令八婦人襞採箋,制五言詩,十客一時繼和,遲則罰酒。君臣酣飲,從夕達旦,以此為常。而盛修宮室,無時休止。税江税市,徵取百端。刑罰酷濫,牢獄常滿。
  • 39.    《陳書》卷6《後主本紀》:初,隋文帝受周禪,甚敦鄰好,宣帝尚不禁侵掠。太建末,隋兵大舉,聞宣帝崩,乃命班師,遣使赴吊,修敵國之禮,書稱姓名頓首。而後主益驕,書末雲:“想彼統內,如宜此宇宙清泰。”隋文帝不説,以示朝臣。清河公楊素以為主辱,再拜請罪,及襄邑公賀若弼並奮求致討。
  • 40.    張金龍 著.治亂興亡 軍權與南朝政權演進:商務印書館,2016-12:617
  • 41.    張連生 編著.史學論文寫作: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10:145
  • 42.    《陳書》卷1《高祖本紀上》:高祖智以綏物,武以寧亂,英謀獨運,人皆莫及,故能征伐四克,靜難夷兇。至升大麓之日,居阿衡之任,恆崇寬政,愛育為本。有鬚髮調軍儲,皆出於事不可息。加以儉素自率,常膳不過數品,私饗曲宴,皆瓦器蚌盤,餚核庶羞,裁令充足而已,不為虛費。初平侯景,及立紹泰,子女玉帛,皆班將士。其充闈房者,衣不重彩,飾無金翠,哥鍾女樂,不列於前。及乎踐祚,彌厲恭儉。故隆功茂德,光有天下焉。
  • 43.    《陳書》卷5《宣帝紀》“史臣曰”:至於纂業,萬機平理,命將出師,克淮南之地,開拓土宇,靜謐封疆。享國十餘年,志大意逸,呂梁覆軍,大喪師徒矣。江左削弱,抑此之由。
  • 44.    《陳書》卷5《宣帝紀》:十四年春正月己酉,高宗弗豫。甲寅,崩於宣福殿,時年五十三。……二月辛卯,上諡孝宣皇帝,廟號高宗。
  • 45.    《陳書·卷四·本紀第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10]
  • 46.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會.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 16: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03-01:370
  • 47.    葛劍雄.中國曆代疆域的變遷:商務印書館,1997:73-74,77-78
  • 48.    南朝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3-12-01]
  • 49.    《隋書·卷八十·列傳第四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2-01]
  • 50.    胡守為,楊廷福 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 魏晉南北朝史: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2:122
  • 51.    《陳書》卷2《高祖紀下》:(永定)三年……五月……丙寅,扶南國遣使獻方物。
  • 52.    《陳書》卷3《世祖紀》:(天嘉)二年……十一月乙卯,高麗國遣使獻方物。……三年……閏二月己酉,以百濟王餘明為撫東大將軍,高句驪王高湯為寧東將軍。
  • 53.    金富軾 著;楊軍 校勘.三國史記 上:吉林大學出版社,2015-09:316
  • 54.    《陳書》卷3《世祖紀》:(天嘉)四年春正月丙子,幹陁利國遣使獻方物。
  • 55.    王仲犖 著.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08:685
  • 56.    《東南亞歷史詞典》編輯委員會 編.東南亞歷史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01:14
  • 57.    《陳書》卷4《廢帝紀》:天康元年……十二月甲子,高麗國遣使獻方物。
  • 58.    《陳書》卷4《廢帝紀》:(光大)二年……秋七月……戊申,新羅國遣使獻方物。……九月甲辰,林邑國遣使獻方物。丙午,狼牙修國遣使獻方物。
  • 59.    《陳書》卷5《宣帝紀》:(太建)二年……六月戊子,新羅國遣使獻方物。……十一月辛酉,高麗國遣使獻方物。
  • 60.    《陳書》卷5《宣帝紀》:(太建)四年……三月……乙丑,扶南、林邑國並遣使來獻方物。
  • 61.    《陳書》卷5《宣帝紀》:(太建)九年……秋七月……己卯,百濟國遣使獻方物。
  • 62.    《陳書》卷5《宣帝紀》:(太建)十年……秋七月戊戌,新羅國遣使獻方物。
  • 63.    《陳書》卷6《後主傳》:(至德)二年……十一月……壬申,盤盤國遣使獻方物。戊寅,百濟國遣使獻方物。
  • 64.    《陳書》卷6《後主傳》:(至德)三年……十二月……癸卯,高麗國遣使獻方物。
  • 65.    《陳書》卷6《後主傳》:(至德)四年……秋九月……丁未,百濟國遣使獻方物。
  • 66.    郭利民 編著.中國古代史地圖集:星球地圖出版社,2017-03:119
  • 67.    高敏.中國經濟通史 魏晉南北朝經濟卷(上下):經濟日報出版社,1998-08-01:114-115
  • 68.    羅琨,張永山.中國軍事通史 第八卷 兩晉南北朝軍事史: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01-01:248-249
  • 69.    歷代帝王圖  .中華珍寶館[引用日期2024-03-2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