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詠物詩

(詩歌形式)

鎖定
詠物詩是託物言志的詩歌,通過事物的詠歎體現人文思想。詠物詩中所詠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況,與詩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託了一定的感情。在詩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願望,或包含生活的哲理,或表現作者的生活情趣。古人很喜歡詠物,據統計,僅《全唐詩》已存詠物詩6262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7首。詠物詩最多的在晚唐時期。
中文名
詠物詩
外文名
Yongwu Poems
流行朝代
唐朝、宋朝
代表詩人
駱賓王,王冕,王安石
代表詩作
《詠蟬》《墨梅》《梅花》
特    點
託物言志、借物抒情

詠物詩描述對象

自然界中的萬物,大至山川河嶽,小至花鳥蟲魚,都可以成為詩人描摹歌詠的對象。他們在細緻描摹的同時,寄託自己的感情。——這就產生了詠物類詩歌。

詠物詩代表作品

【唐】虞世南詠蟬
【元】王冕墨梅》(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明】于謙《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宋】王安石梅花》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清】鄭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唐】李賀《馬詩》(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鈎)其五
【唐】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唐】駱賓王詠鵝
【唐】杜甫《嚴鄭公宅同詠竹》

詠物詩主要特點

託物言志或借物抒情
劉熙載在《藝概》中説:“詠物隱然只是詠懷,蓋箇中有我也。” [1] 
屠隆在《論詩文》中認為:詠物詩“體物肖形,傳神寫意”,“不沾不脱,不即不離”。
如:古詩中虞世南的《詠蟬》、駱賓王的《在獄詠蟬》和李商隱的《》等詠物詩。
又如左河水的《詠棉花》:“不戀虛名列夏花,潔身碧野布雲霞。寒來舍子圖宏志,飛雪冰冬暖萬家。”短短四句託物言志特徵明顯。
充分運用形象思維
無論是虞世南想表達高潔也好,駱賓王想表達怨情也好,李商隱想表達孤清也好,都不是直説,都是通過對蟬這一形象的塑造表現出來的,這就不生硬,不直白,能夠讓人有生動的想象。
寫詩,必須注重形象思維,必須寫得鮮活生動,只有這樣,才是文學作品而不是報告也不是論文。
在這個意義上,所有的詩歌都或多或少具有此類特點。
形象思維都是經過理性思維燭照過
想通過一首詩表現什麼樣的思想內涵,作者是應當明白的。在形式上怎麼才能表達好這樣的思想內涵,用什麼樣的構思和章法安排,這也離不開理性思想。當然,這樣的思維,有些是在潛意識中完成的。
寫詩,不僅要有對詩的感覺,而且要掌握寫作的要領,對所寫內容本身的規律及詩的文本要求,要有熟悉的掌握。只有從理性上理解了,認識了,才能從形象上更好地感覺和表現。
詩都是物情交融的產物
上述三首詩都寫到蟬,也都表達了情,雖然有的是直接表達,有的是曲折表達。
詠物詩,必須有物,沒有物就稱不起詠物詩。但只簡單寫物不行,還要有人的思想情感作其靈魂。沒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寫的物就會蒼白無力。情中有物,物中有情,情物交融了,才是詠物詩應有的境界。 [2] 

詠物詩鑑賞方法

鑑賞詠物詩,要注意從以下幾個角度去掌握
①欣賞作者對於所詠之物特點的把握和刻畫,即意象分析。
古人説寫詠物詩要做到“不即不離”,就是説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滯於物),又要切合所詠之物的特點(曲盡其妙)。古人激賞林和靖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就是因為作者通過月下水邊的梅枝橫斜的側影,寫出它凜然冰清的神態品格。
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託的感情。
詠物詩既是託物言志,就要表達自己寄託的感情。陶淵明詠菊,抒寫自己悠然閒適、不慕富貴的心境;陸游詠梅,表明自己不媚於俗、堅守正義的氣節。有些詠物詩的感情表達比較含蓄,更需要用心體味。
由於作者的經歷遭際、情趣愛好以至對事物觀察的角度、認識的深淺不同,同一事物,往往會有不同的感受,表達出不同的感情來。唐代有三位詩人都寫過詠蟬的詩,被誣入獄的駱賓王,發出的是“霧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的“患難人”的心聲;仕途蹇滯的李商隱,慨嘆的是“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的“牢騷人”的遭際;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達的卻是“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的“高貴人”的志得意滿。他們都抓住了蟬鳴高遠的特點,卻都揉進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達自己獨特的感情。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詠物詩都含有作者明確的寄託,但不管有沒有寄託,一首好的詠物詩,總是以其生動的形象和強烈的美感吸引讀者,而且有意無意地、或深或淺地透過所詠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隱含生活的道理。
③分析詠物詩的寫作技巧
詠物詩託物言志,在具體描寫上經常用到擬人、比喻、雙關、借代等修辭手法。如於謙《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一首比較淺易直白的託物言志的詠物詩,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對所詠之物外形特點的吟詠,也是對其神韻、品格的高度概括。這首詩的價值就在於處處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心願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詠石灰就是在歌詠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整體構思上,詠物詩通常運用側面烘托的手法。如陸龜蒙白蓮》:“素花多蒙別豔欺,此花端合在瑤池。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墮時。”就是用“月曉風清”的背景,寫出白蓮獨特的氣質、神韻來。
《題菊花》這樣寫道:“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此詩詠菊,一反文人筆下菊花孤高絕俗、落落寡合之傳統,賦予菊花以頂風傲寒,戰天鬥地之精神,讀來感人肺腑,動人心魄。秋風瑟瑟,萬木凋零,滿院菊花沐寒挺立,迎風怒放,其香幽冷,其豔生輝。儘管開不逢時,缺蜂少蝶,頗有幾分冷落悽清,可是菊花幽香冷豔不減分毫,錚錚傲骨不少分寸。也許百花逢春是大鳴大放,濃香競發,蜂飛蝶舞,滿眼春光,可是菊花卻高昂頭顱,笑傲風霜,清香勁發,冷豔逼人,表現出一股堅如磐石,硬如鋼鐵的不屈精神。實際上這是隱喻農民起義軍意志堅定,作風頑強,信念不倒,具有一種挑戰權貴,敢做敢為的戰鬥精神。三、四兩句是作者的浪漫幻想,頗能見出詩人的豪情壯志。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讓菊花和桃花一起開放,共享春光。這種激情想象集中表達了作者的宏偉抱負。詩中的菊花,實際上是千千萬萬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農民的化身,作者既讚賞他們迎寒而放的頑強生命力,又為他們的環境命運鳴抱不平,立志要戰天鬥地,改變勞苦大眾的悲苦命運,讓他們翻身解放,共享美好生活。值得注意的是,“報與桃花一處開”還體現了作者樸素的平等觀念,因為在作者看來,菊花和桃花同為百花之一,桃花可以沐浴春光,吐豔爭輝,菊花卻獨立寒秋,蕊寒香冷,這實在是上天極大的不公平。另外,“他年我若為青帝”儘管是一種假設,一種想象,一種幻想,可是卻表現出詩人不屈從命運的擺佈,不甘心當牛做馬,發誓要當家作主,主宰自我的豪情;實際上也是農發起義領袖要推翻舊政權,為大眾謀幸福的理想寫照。當然其間也可看出詩人一往無前,抗爭到底,乃至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戰鬥精神。全詩出語豪壯,慷慨激昂。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