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行成

(唐朝宰相)

鎖定
張行成(587年-653年),字德立,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唐朝宰相
張行成出身中山張氏,隋末時以察舉入仕,授為員外郎,後為鄭國度支尚書,降唐後歷任谷熟尉、陳倉尉、富平主簿殿中侍御史給事中刑部侍郎尚書左丞等職。他是唐高宗的東宮屬官,多次輔佐高宗監國,高宗年間官至宰相,擔任侍中,兼刑部尚書,封北平縣公,後升任尚書右僕射
永徽四年(653年),張行成病逝,追贈開府儀同三司、幷州都督,諡號定。 [1] 
本    名
張行成
德立
所處時代
隋唐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定州義豐
出生日期
587年
逝世日期
653年10月10日 [1] 
主要成就
擁戴唐高宗繼位,擔任宰相
官    職
侍中兼刑部尚書
封    爵
北平縣公
追    贈
開府儀同三司、幷州都督
諡    號

張行成人物生平

張行成早年經歷

張行成早年曾師從河間名士劉炫,隋末時被舉為孝廉。他在謁者台擔任散從員外郎,隋亡後又效力於王世充所建立的鄭國,授為度支尚書 [2] 

張行成歷職升遷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滅亡鄭國,逼降王世充。張行成也歸順唐朝,因曾是隋朝官員,被任命為谷熟縣尉。他家境貧寒,代替縣中計吏留在京城長安,並參加制舉考試,結果考中乙科,被改任為陳倉縣尉。 [3] 
武德七年(624年),張行成得到吏部侍郎張鋭的舉薦,調任富平縣主簿 [4]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繼位,史稱唐太宗。後來,張行成在富平縣任職期滿,被召入朝中,授為殿中侍御史。他執法嚴明,彈劾官員,不畏權貴,深得唐太宗的賞識,後升任給事中,參與朝中大政方針的議論。 [5] 

張行成輔佐太子

貞觀十七年(643年),唐太宗立晉王李治為皇太子,並挑選朝中重臣到東宮任職。張行成時任刑部侍郎,以本職兼任太子少詹事,成為李治的東宮屬官。 [6-7] 
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東征高句麗,命皇太子李治留守定州監國,並讓張行成與高士廉劉洎、馬周、高季輔一同輔佐太子,執掌機要政務。 [8]  後來,張行成又赴行在覲見唐太宗,獲得大批賞賜。 [9] 
貞觀二十年(646年),唐太宗返回長安,以張行成為河南巡察大使。張行成回朝後,又代理尚書左丞。是年六月,唐太宗巡視靈州(治今寧夏靈武),命李治隨行。張行成卻建議讓太子留京監國,接待百官,決斷政務。唐太宗採納了張行成的意見,還加封他為銀青光祿大夫 [10] 

張行成擔任宰相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逝。太子李治在張行成與高季輔的擁戴下,即位於太極殿,史稱唐高宗。他任命張行成為侍中,兼刑部尚書,並封北平縣公,監修國史。 [11] 
永徽二年(651年),張行成升任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 [12] 
永徽三年(652年),唐高宗立陳王李忠為皇太子,命張行成兼任太子少傅 [13] 

張行成病逝任上

永徽四年(653年)九月,張行成病逝於尚書省官署,終年六十七歲。唐高宗廢朝三日,賞賜東園秘器,命九品以上官員登門致哀,而後又命宮中女官到張府督理喪事,以少牢之禮祭祀。張行成被追贈為開府儀同三司、幷州都督,諡號為定。 [14] 
弘道元年(683年),張行成獲許配享太廟,附祭於高宗廟廷。 [15] 

張行成軼事典故

張行成勸諫皇帝

唐太宗一次在宴會上,提及山東人與關中人,對他們各有褒貶。張行成當即諫道:“天子以四海為一家,不應該有東西之別。不然的話,會讓人覺得您狹隘。”唐太宗認為張行成言之有理。 [16] 
唐太宗曾在朝堂上對侍臣道:“朕作為天下之主,還要兼做將相之事。昔年虞舜、夏禹商湯周武王任用后稷殷契伊尹呂尚,四海穩定;漢高祖任用蕭何曹參韓信彭越,天下太平。而朕卻是把帝王將相的事全部包下來了。”張行成諫道:隋朝無道,天下羣情激憤,陛下撥亂反正,救百姓於水火,哪裏是周朝漢朝的君主臣子所能相提並論的,羣臣實在不足以眺望您的聖明風采。然而,陛下卻不必在大庭廣眾之下言及此事。天子之尊,豈能與臣下爭功。”唐太宗表示讚許。 [17] 

張行成衣錦還鄉

唐高宗在定州監國時,因定州是張行成的故鄉,便派人祭掃張氏先人的墳墓,並對張行成道:“今日送您衣錦還鄉。”張行成的同鄉魏唐卿、崔寶權、馬龍駒、張君劼等,皆以學識著稱,都被張行成舉薦給高宗。高宗也對他們大加賞賜,但因這些人都年事已高,並未加以任用。 [18] 

張行成地震喻政

高宗繼位後,聽聞晉州發生地震,便向宰相詢問地震的徵兆。張行成便道:“天,是陽,君主的象徵;地,是陰,臣子的象徵。君主應像天體一樣運行,臣子應像大地一樣靜止。現在應當靜止的反而運動,恐怕是有後宮干政、大臣密謀不軌。晉州原本是陛下封地,應不會平白髮生變故。”唐高宗深以為然,便詔令五品以上官員評論朝政得失。 [19] 

張行成君臣情重

永徽年間,天下大旱,三個月沒有下雨。張行成認為是宰相沒有治理好國家的原因,便以年老為由請求退休。唐高宗認為是皇帝德行淺薄所致,與宰相無關,駁回了張行成的退休請求。張行成再三奏請,高宗竟然哭着道:“你是朕的元從老臣,為何非要棄我而去。”張行成惶恐不已,只得繼續署理政務,不敢再提退休。 [20] 

張行成人物評價

劉炫:張子體局方正,廊廟才也。 [21] 
李治:公,我之故舊腹心。 [21] 
劉昫:於燕公輔導儲皇,高侍中敷陳理行,張北平斥言陰沴,皆人所難言者。苟非金玉貞度,松筠挺操,安能咈人主之意,獻苦口之忠?宜其論道巖廊,克終顯盛。古所謂能以義匡主之失,三君有焉。 [21] 
宋祁于志寧諫太子李承乾,幾遭賊殺,然未嘗懼,知太宗之明,雖匕首揕胸不愧也。及武后立,不敢出一言,知高宗之昧,雖死無益也。季輔、行成數進諫,然雍容有禮,皆長厚君子哉! [22] 
曾鞏:當房杜之時,所與共事則長孫無忌岑文本,主諫諍則魏鄭公王珪,振綱維則戴胄劉洎,持憲法則張元素、孫伏伽,用兵征伐則李勣李靖,長民守土則李大亮。其餘為卿大夫,各任其事,則馬周、温彥博杜正倫、張行成、李綱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勝數。 [23] 

張行成個人作品

全唐文》收錄有張行成的奏疏二篇:《諫太宗書》、《請太子監國疏》。 [24] 

張行成家庭成員

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張行成出身中山張氏,是西漢丞相張蒼的後人。 [25] 
中山張氏世系表<br>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張長諧
張行鈞
張希臧(雍州司户參軍
張昌期(岐州刺史
張昌儀(司府少卿
張同休(司禮少卿)
張昌宗(司衞卿)
張魯客(長安縣令

張行成
張洛客(渭南縣令)
張翁喜(陳州刺史)
張彥起(司封郎中
張梁客(吏部郎中

表格參考資料: [21]  [25] 

張行成史籍記載

舊唐書·卷七十八·列傳第二十八》 [21] 
新唐書·卷一百四·列傳第二十九》 [22] 
參考資料
  • 1.    《新唐書·高宗本紀》:(永徽四年)九月壬戌,張行成薨。
  • 2.    《新唐書·張行成傳》:少師事劉炫,隋大業末,察孝廉,為謁者台散從員外郎。後為王世充度支尚書。
  • 3.    《新唐書·張行成傳》:世充平,以隋資補谷熟尉。家貧,代計吏集京師,擢制舉乙科,改陳倉尉。
  • 4.    《新唐書·張行成傳》:高祖謂吏部侍郎張鋭曰:"今選吏豈無才用特達者?朕將用之。"鋭言行成,調富平主簿,有能名。
  • 5.    《舊唐書·張行成傳》:秩滿,補殿中侍御史。糾劾不避權戚,太宗以為能,謂房玄齡曰:"觀古今用人,必因媒介,若行成者,朕自舉之,無先容也。"……自是每有大政,常預議焉。累遷給事中。
  • 6.    《舊唐書·張行成傳》:轉刑部侍郎、太子少詹事。
  • 7.    《資治通鑑·唐紀十三》:丙戌,詔立晉王治為皇太子,御承天門樓,赦天下,酺三日。……己丑,詔以長孫無忌為太子太師,房玄齡為太傅,蕭瑀為太保,李世勣為詹事,瑀、世勣並同中書門下三品。又以左衞大將軍李大亮領右衞率,前詹事于志寧、中書侍郎馬周為左庶子,吏部侍郎蘇勖、中書舍人高季輔為右庶子,刑部侍郎張行成為少詹事,諫議大夫褚遂良為賓客。
  • 8.    《資治通鑑·唐紀十三》:乙卯,詔:“朕發定州後,宜令皇太子監國。”……上將發,太子悲泣數日,上曰:“今留汝鎮守,輔以俊賢,欲使天下識汝風采。夫為國之要,在於進賢退不肖,賞善罰惡,至公無私,汝當努力行此,悲泣何為!”命開府儀同三司高士廉攝太子太傅,與劉洎、馬周、少詹事張行成、右庶子高季輔同掌機務,輔太子。
  • 9.    《舊唐書·張行成傳》:太子又使行成詣行在所,太宗見之甚悦,賜馬二匹、縑三百匹。
  • 10.    《舊唐書·張行成傳》:駕還京,為河南巡察大使。還,稱旨,以本官兼檢校尚書左丞。是歲,太宗幸靈州,太子當從,行成上疏曰:“伏承皇太子從幸靈州。臣愚以為皇太子養德春宮,日月未幾,華夷遠邇,佇聽嘉音。如因以監國,接對百僚,決斷庶務,明習政理,既為京師重鎮,且示四方盛德。與其出陪私愛,曷若俯從公道?”太宗以為忠,進位銀青光祿大夫。
  • 11.    《舊唐書·張行成傳》:二十三年,遷侍中,兼刑部尚書。太宗崩,與高季輔侍高宗即位於太極殿梓宮前。尋封北平縣公,監修國史。
  • 12.    《資治通鑑·唐紀十五》:(永徽二年)八月,己巳,以于志寧為左僕射,張行成為右僕射,高季輔為侍中;志寧、行成仍同中書門下三品。
  • 13.    《資治通鑑·唐紀十五》:(永徽三年)秋,七月,丁巳,立陳王忠為皇太子,赦天下。乙丑,以于志寧兼太子少師,張行成兼少傅,高季輔兼少保。
  • 14.    《舊唐書·張行成傳》:(四年)九月,卒於尚書省,時年六十七。高宗哭之甚哀,輟朝三日,令九品已上就第哭。比斂,中使三至,賜內衣服,令尚宮宿於家,以視殯斂。贈開府儀同三司、幷州都督。所司備禮冊命,祭以少牢,賻絹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賜東園秘器,諡曰定。
  • 15.    《舊唐書·張行成傳》:弘道元年,詔以行成配享高宗廟庭。
  • 16.    《新唐書·張行成傳》:嘗侍宴,帝語山東及關中人,意有同異。行成曰:"天子四海為家,不容以東西為限,是示人以隘矣。"帝稱善。
  • 17.    《新唐書·張行成傳》:帝嘗謂羣臣:"朕為人主,兼行將相事,豈不是奪公等名?舜、禹、湯、武得稷、蒐、伊、呂而四海安,漢高祖有蕭、曹、韓、彭而天下寧,茲事朕皆兼之。"行成退,上疏曰:"有隋失道,天下沸騰,陛下撥亂反正,拯人塗炭,何周、漢君臣所能比數。雖然,盛德含光,規模宏遠。左右文武誠無將相材,奚用大庭廣眾與之量校,損萬乘之尊,與臣下爭功哉?"帝嘉納之。
  • 18.    《新唐書·張行成傳》:太子駐定州監國,謂曰:"吾乃送公衣錦過鄉邪!"令有司祠其先墓。行成薦里人魏唐卿、崔寶權、馬龍駒、張君劼皆以學行聞,太子召見,以其老不可任以事,厚賜遣之。
  • 19.    《新唐書·張行成傳》:時晉州地震不息,帝問之,對曰:“天,陽也,君象;地,陰也,臣象。君宜動,臣宜靜。今靜者顧動,恐女謁用事,人臣陰謀。且晉,陛下本封,應不虛發,伏願深思以杜未萌。”帝然之,詔五品以上極言得失。
  • 20.    《新唐書·張行成傳》:永徽四年,自三月不雨至五月,行成懼,以老乞身,制答曰:"古者策免,乖罪己之義。此在朕寡德,非宰相咎。"乃賜宮女、黃金器,敕勿復辭。行成固請,帝曰:"公,朕之舊,奈何舍朕去邪?"泫然流涕。行成惶恐,不得已複視事。
  • 21.    舊唐書:列傳第二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0-15]
  • 22.    新唐書:列傳第二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0-15]
  • 23.    元豐類稿:卷十五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6-11-17]
  • 24.    全唐文:卷一百五十六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10-15]
  • 25.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張氏)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0-1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