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大亮

(唐朝開國功臣)

鎖定
李大亮(586年-644年),京兆涇陽(今陝西涇陽縣)人,祖籍為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曾祖父李琰在後魏時官度支尚書,其父李充節仕隋為朔州總管。唐朝開國功臣。 [14-15] 
李大亮以門蔭署韓國公龐玉的行軍兵曹。617年,瓦崗農民起義軍進攻洛陽,其隨龐玉部與義軍作戰,隋軍敗,大亮被俘,義軍將領張弼將其釋放。李淵父子在長安建立唐朝,大亮自洛陽西來投奔李淵,被授土門令。遇發生饑荒,便將自己的坐騎賣掉,以錢支援貧民墾田生產,又捕辦盜寇,維護治安治理有成效。秦王李世民出巡北地,見其善治。下書褒獎,賜馬匹等慰勞。唐高祖聞其有才幹,超擢為金州總管府司馬。高祖李淵命大亮巡撫樊、鄧以圖進取。其以本部兵攻取十餘城,以功遷任安州刺史。 [15] 
623年,奉命巡廣州以東,行次九江,遇輔公柘起兵,攻猷州,其率兵援猷州守將,破敵。李靖討平輔公柘之後,高祖以功擢其為越州都督。627年,太宗調李大亮任交州都督,封武陽縣男。後被召入朝拜太府卿。出任涼州都督。李靖出兵打敗了東突厥,太宗命其為西北道安撫大使。634年,太宗任其為劍南巡省大使,所到“激濁揚清,甚獲當時之譽”。是年底,李靖統兵徵吐谷渾,大亮奉命為行軍總管,隨行征戰。其以徵吐谷渾戰功,被拜為左衞大將軍。643年,晉王李治被立為皇太子,太宗命其兼領太子右衞率,又兼工部尚書。十八年,太宗東至洛陽,準備發兵東征高麗,留其副房亥齡守長安。這時李大亮患病。是年因病而卒,時59歲。 [15] 
字大亮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京兆涇陽(今陝西省涇陽縣)
出生日期
586年
逝世日期
644年
主要成就
安撫樊、鄧,下十餘城
擊破輔公祏,計擒張善安
大破吐谷渾,俘虜其名王
本    名
李大亮
民    族
漢族
籍    貫
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
職    業
將領
官    職
左衞大將軍、工部尚書、行軍總管
封    爵
武陽縣公
追    贈
追贈兵部尚書、秦州都督
諡    號
家    世
隴西李氏武陽房

李大亮人物生平

李大亮出身官宦

李大亮,字大亮,京兆涇陽(今陝西省涇陽縣)人,從小就具有文武才略。隋末,李大亮在龐玉的行營任兵曹
公元617年(大業十三年),當瓦崗軍李密進攻東都時,龐玉的軍隊被李密軍打敗,包括李大亮在內許多人被俘虜。李密大將張弼見到李大亮,“異之”。於是張弼把與李大亮一起俘獲的一百多人全部就地斬殺,而唯獨留下李大亮不殺。在與李大亮長談之後,兩人成為至交,李大亮留在其幕下效力。 [1] 

李大亮歸順李淵

唐國公李淵晉陽起兵,進佔長安,李大亮投奔唐朝,公元618年(武德元年),唐高祖李淵授他為土門縣令。當時,正趕上當地鬧饑荒,縣境出現許多盜賊。縣令李大亮對逃荒的老百姓,“招亡散,撫貧瘠”,甚至賣了自己乘坐的馬,幫助百姓,勸大家墾田,當年該縣糧食果然豐收,他又出擊平息了盜賊,秦王李世民到北境巡視時,下書獎勞,賜馬五乘(有説一匹),帛五十段。
後來突厥又來進犯,李大亮考慮自己一個小小的縣城沒有力量相拒,於是,他大膽地單騎出城赴敵營,説服其豪帥,突厥兵感服,李大亮又殺掉自己的馬與之宴樂,自己徒步返回土門,前後降者千餘人,縣境以清。唐高祖特別高興,升任李大亮為金州總管府司馬。後又奉命出兵荊襄一帶,當時,割據勢力王世充派其兄之子王弘烈佔據襄陽,唐高祖下詔李大亮前去安撫樊、鄧。李大亮率軍進擊,下十餘城,高祖下書安勉,升李大亮為安州刺史。在出使廣州巴東至九江時,遇上輔公祏反叛,李大亮設計生擒其將張善安,又被升為越州都督。在越州,曾寫書百卷,調任後,他都留給越州都督。 [2] 

李大亮勸諫太宗

公元627年(貞觀元年),唐太宗任命李大亮為交州都督,封他為武陽縣男。後召回京城封為太府卿。之後,又任命其為涼州都督,在任期間,李大亮以惠政聞。有一次太宗派遣台使者去涼州,看見李大亮有一隻名鷹,這位台使就讓他獻給皇帝。
《貞觀之治》中的李大亮 《貞觀之治》中的李大亮
李大亮秘密向唐太宗奏道:“陛下謝絕打獵已經很久了,而使者要獵鷹,如果是您的意思,我照辦;如果是使者擅自要求,我認為是使者不稱職。”唐太宗回書稱讚李大亮:“有臣子如此,朕還有什麼憂慮的呢?”於是賜胡酒一瓶,並賜荀悦漢記》一部。 [3] 
當時,東突厥被攻滅,唐太宗就想安撫各地的胡人,投降的各部,每人賜一領袍、五匹帛,首領授予將軍、中郎將官職,位列五品官職的有百人。又把投降的胡人安置在黃河以南。太宗下令任命大亮為西北道安撫大使,出使安撫大度設、拓設、泥熟特勒及七姓種落未歸附的部族,在磧口準備好糧食救濟他們度過饑荒。李大亮上書説:“我聽説想安撫遠方的人一定要從安撫近旁的人開始。中原是天下這棵大樹的根,各地的胡人是枝葉。損害根本,優待枝葉,來求得國家安定,從來沒有過這種情況。我認為那些自願請求歸附的部族,應該牽制利用他們,讓他們留守塞外,敬畏您的威望,感懷您的恩德,永遠做守衞國家的邊臣。黃河以西的大片地區,多年來被胡人困擾,州縣蕭條,加上因為隋末的動亂,財力損耗得厲害。臣的愚見是停下安撫未歸附的部族的工作,減少勞役,使邊地的百姓能從事農業生產,這才是有利於國家的事。”太宗接受了他的建議。 [4-5] 

李大亮總管靈州

公元634年(貞觀八年),李大亮被任命為劍南道巡省大使。同年十二月,吐谷渾侵犯涼州,唐太宗命尚書右僕射李靖為西海道大總管,統帥涼州都督李大亮等五位行軍總管,各率軍出擊吐谷渾。李大亮與李靖都出北路,“涉青海,觀河源”,與吐谷渾戰於蜀渾山,大敗吐谷渾,俘獲其名王二十人,斬殺數千,並獲雜畜二十萬。其首領伏允逃走,其妻被唐軍俘虜。吐谷渾的侵擾被平息,另以該部慕容順為西平郡王。但是,唐太宗怕慕容順不能服眾,於是,還派李大亮率數千兵為之聲援。此次戰爭之後,李大亮被晉爵為武陽縣公,檢校右衞大將軍
公元641年(貞觀十五年)冬十月,北方的薛延陀同羅僕骨回紇靺鞨二十萬之眾(一説八萬),渡過大漠,屯兵白道川(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大舉南下。唐太宗任命營州都督張儉統所部壓薛延陀東境;任命兵部尚書李勣為朔州道行軍總管統兵六萬、騎千二百,屯羽方;任命右衞大將軍李大亮為靈州(治回樂縣,今寧夏吳忠市境內)道行軍總管統兵四萬、騎五千,屯靈武,分道以御薛延陀。 [6] 
公元643年(貞觀十七年),晉王李治被立為皇太子,李大亮兼任太子右衞率工部尚書,身兼三職,宿衞兩宮。每次到李大亮值勤時,常常不脱衣帽只是坐着打盹。太宗慰勞他時説:“有你在,我能睡個安穩覺。”因為張弼曾經讓他免去一死,到他顯貴時,總想着如何報答張弼。當時張弼擔任將作丞,躲避不見大亮,大亮找不到張弼。有一天,大亮在路上認出了張弼,就拉着張弼哭起來。把自家的財產全都推讓給張弼,張弼拒不接受。大亮就對太宗説:“臣能夠侍奉陛下您,全是張弼的力量啊,我願意把自己的官職爵位全讓給張弼。”唐太宗因此升任張弼為中郎將、代州都督。世人都稱讚大亮能知恩圖報,而且讚揚張弼能夠不誇耀自己。 [7] 

李大亮大將逝世

公元644年(貞觀十八年),唐太宗御駕到洛陽時,下詔李大亮為房玄齡副手,房玄齡對李大亮非常稱讚,他對太宗説:“李大亮有王陵周勃的氣節,可以將大事託付給他。”這一年,唐太宗正準備徵高麗,當時,李大亮患病,唐太宗前往探視,親自給李大亮藥物,十分關懷。臨終前,李大亮還上表給唐太宗,苦諫唐太宗不要再進行遠征高句麗的戰爭了,希望他重點把“京師宗廟所在”的關中經營好。但是,唐太宗沒有采納。李大亮不久就去世了,終年五十九歲。為他穿衣入棺時,家裏拿不出珠玉給他含在嘴裏,只能在棺中放了五斛米、三十端布。太宗悲痛大哭,賜予諡號為懿,並賜他在昭陵陪葬。 [7] 

李大亮軼事典故

李大亮清廉自守

李大亮品德高尚、為官清廉,早在平定輔公祏的戰爭中,李大亮憑藉戰功,得到唐高祖特賜給他奴婢一百人,李大亮卻把他們全部都釋放了。唐高祖知道以後,對他特別表示讚賞,重新賜給他“俚俾”二十人。後來,破吐谷渾,再賜奴婢一百二十口,李大亮全都給了親戚。他還幫助宗族無後者葬親人三十多人。他死後,原來他養育的孤姓為他送葬如所親者達十餘人。李大亮去世,將要入殮時,他的家中卻“無珠玉為含”。

李大亮道教供奉

李大亮是一個文武雙全的武將,就是台灣台南,供奉的五府王爺,李大亮是京兆涇陽人士,文武雙全,與其結拜兄弟:池夢彪,吳孝寬,朱叔裕,範承業之中,李大亮為大哥,五人輔助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朝。李大亮不但忠君愛國、體恤百姓,也賦有君在臣在、君亡臣亡的偉大情操,隨着唐高祖李淵駕崩後,李大亮則追隨唐高祖於黃泉之下。玉皇大帝得知李大亮一事,他被如此偉大的愛君愛國情操所感動,敕封李大亮為代天巡狩,駐守人間,擁坐王船,巡狩四方,以驅疫除瘟,聖稱為大王李府千歲,四月二十六日為他的聖誕千秋。 [12] 

李大亮人物評價

李世民:“卿兼資文武,志懷貞確,故委籓牧,當茲重寄。比在州鎮,聲績遠彰,念此忠勤,無忘寤寐。”“卿立志方直,竭節至公,處職當官,每副所委,方大任使,以申重寄。”“有臣如此,朕何憂!” [8] 
房玄齡:“有王陵、周勃節,可倚大事。” [9] 
吳兢:“太宗皇帝好悦至言,時有魏徵王珪虞世南、李大亮、岑文本劉洎馬周褚遂良杜正倫高季輔,鹹以切諫,引居要職。” [10] 
曾鞏:“當房、杜之時,所與共事則長孫無忌、岑文本,主諫諍則魏鄭公、王珪,振綱維則戴胄、劉洎,持憲法則張元素孫伏伽,用兵征伐則李勣李靖,長民守土則李大亮。其餘為卿大夫,各任其事,則馬周温彥博、杜正倫、張行成李綱、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勝數。” [11] 
舊唐書》:“大亮文武兼才,貞確成性。賣馬勸農,是為政也;投身諭賊,略也;放奴婢從良者,仁也;因鷹諫獵,臨終上表,忠也;論伊吾之眾,智也;葬五葉無後,報張弼恩,義也;侍兄嫂如父母,孝也;不死婦人之手,禮也;無珠玉為唅,廉也。房玄齡雲,大亮有王陵、周勃之節,名下無虛士矣!迥秀諂事權幸,爰至台司,餘不足觀,清風替矣。”贊曰:“大亮才德,陵、勃名隨。迥秀託附,實污台司。” [8] 
新唐書》:“大亮性忠謹,外若不能言,而內剛烈,不可幹非其義。對天子爭是非,無回撓。至妻子未始見惰容,事兄嫂以禮聞。位通顯,居陋狹甚。在越州寫書數百卷,及去,留都督署。” [9] 

李大亮親屬成員

李大亮出身隴西李氏武陽房。武陽房為唐代隴西李氏定著四房之一。 [13] 

李大亮長輩

祖父:李綱,北魏南岐州刺史。
父親:李充節,隋朝朔州總管、武陽郡公。

李大亮後輩

兒子:李奉誡,湖州安吉縣令。
孫:李如璧,監察御史、宜都縣尉。
曾孫:李強友,字剛克,為處士,兄弟八人。
參考資料
  • 1.    《舊唐書》:李大亮,雍州涇陽人。後魏度支尚書琰之曾孫也。其先本居隴西狄道,代為著姓。祖綱,後魏南岐州刺史。父充節,隋朔州總管、武陽公。大亮少有文武才幹,隋末,署韓國公龐玉行軍兵曹。在東都與李密戰,敗,同輩百餘人皆就死,賊帥張弼見而異之,獨釋與語,遂定交於幕下。
  • 2.    《舊唐書》:義兵入關,大亮自東都歸國,授土門令。屬百姓饑荒,盜賊侵寇,大亮賣所乘馬分給貧弱,勸以墾田,歲因大稔。躬捕寇盜,所擊輒平。時太宗在籓,巡撫北境,聞而嗟嘆,下書勞之,賜馬一匹、帛五十段。其後,胡賊寇境,大亮眾少不敵,遂單馬詣賊營,召其豪帥,諭以禍福,羣胡感悟,相率請降。大亮又殺所乘馬,以與之宴樂,徒步而歸。前後降者千餘人,縣境以清。高祖大悦,超拜金州總管府司馬。時王世充遣其兄子弘烈據襄陽,令大亮安撫樊、鄧,以圖進取。大亮進兵擊之,所下十餘城。高祖下書勞勉,遷安州刺史。又令徇廣州巴東,行次九江,會輔公祏反,大亮以計擒輔公祏將張善安。公祏尋遣兵圍猷州,刺史左難當嬰城自守,大亮率兵進援,擊賊破之。
  • 3.    《舊唐書》:以功賜奴婢百人,大亮謂曰:“汝輩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為賤隸乎!”一皆放遣。高祖聞而嗟異,復賜婢二十人,拜越州都督。貞觀元年,轉交州都督,封武陽縣男。在越州寫書百卷,及徙職,皆委之廨宇。尋召拜太府卿,出為涼州都督,以惠政聞。嘗有台使到州,見有名鷹,諷大亮獻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絕畋獵,而使者求鷹。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太宗下之書曰:“以卿兼資文武,志懷貞確,故委籓牧,當茲重寄。比在州鎮,聲績遠彰,念此忠勤,無忘寤寐。使遣獻鷹,遂不曲順,論今引古,遠獻直言,披露腹心,非常懇到,覽用嘉嘆,不能便已。有臣若此,朕復何憂!宜守此誠,終始若一。古人稱一言之重,侔於千金,卿之此言,深足貴矣。今賜卿胡瓶一枚,雖無千鎰之重,是朕自用之物。”又賜荀悦《漢紀》一部,下書曰:“卿立志方直,竭節至公,處職當官,每副所委,方大任使,以申重寄。公事之閒,宜尋典籍。然此書敍致既明,論議深博,極為治之體,盡君臣之義,今以賜卿,宜加尋閲也。”
  • 4.    《舊唐書》:時頡利可汗敗亡,北荒諸部相率內屬。有大度設、拓設、泥熟特勒及七姓種落等,尚散在伊吾,以大亮為西北道安撫大使以綏之,多所降附。朝廷愍其部眾凍餒,遣於磧石貯糧,特加賑給。大亮以為於事無益,上疏曰: 臣聞欲綏遠者,必先安近。中國百姓,天下本根;四夷之人,猶於枝葉。擾於根本,以厚枝附,而求久安,未之有也。自古明王,化中國以信,馭夷狄以權。故《春秋》雲:“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
  • 5.    《舊唐書》:自陛下君臨區宇,深根固本,人逸兵強,九州殷盛,四夷自服。今者招致突厥,雖入提封,臣愚稍覺勞費,未悟其有益也。然河西氓庶,積御蕃夷,州縣蕭條,户口鮮少,加因隋亂,減耗尤多。突厥未平之前,尚不安業;匈奴微弱已來,始就農畝。若即勞役,恐致妨損。以臣愚惑,請停招慰。且謂之荒服者,故臣而不內。是以周室愛人攘狄,竟延七百之齡;秦王輕戰事胡,四十載而遂絕。漢文養兵靜守,天下安豐;孝武揚威遠略,海內虛耗。雖悔輪台,追已不及。至於隋室,早得伊吾,兼統鄯善,既得之後,勞費日甚,虛內致外,竟損無益。遠尋秦、漢,近觀隋室,動靜安危,昭然備矣。伊吾雖已臣附,遠在蕃磧,人非中夏,地多沙滷。其自豎立稱籓附庸者,請羈縻受之,使居塞外,必畏威懷德,永為蕃臣,蓋行虛惠,而收實福矣。近日突厥傾國入朝,既不能俘之江淮,以變其俗;置於內地,去京不遠,雖則寬仁之義,亦非久安之計也。每見一人初降,賜物五匹、袍一領,酋帥悉授大官,祿厚位尊,理多縻費。以中國之幣帛,供積惡之兇虜,其眾益多,非中國之利也。 太宗納其奏。
  • 6.    《舊唐書》:八年,為劍南道巡省大使。大亮激濁揚清,甚獲當時之譽。及討吐谷渾,以大亮為河東道行軍總管。與大總管李靖等出北路,涉青海,歷河源,遇賊於蜀渾山,接戰破之,俘其名王,虜雜畜五萬計。以功進爵為公,賜物千段、奴婢一百五十人,悉遺親戚。仍罄其家資,收葬五葉宗族無後者三十餘喪,送終之禮,一時稱盛。後拜左衞大將軍。十七年,晉王為皇太子,東宮僚屬,皆盛選重臣。以大亮兼領太子右衞率,俄兼工部尚書,身居三職,宿衞兩宮,甚為親信。大亮每當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嘗勞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其見任如此。太宗每有巡幸,多令居守。房玄齡甚重之,每稱大亮有王陵、周勃之節,可以當大位。大亮雖位望通顯,而居處卑陋,衣服儉率。
  • 7.    《舊唐書》:至性忠謹,雖妻子不見其惰容。事兄嫂有同於父母。每懷張弼之恩,而久不能得。弼時為將作丞,自匿不言。大亮嘗遇諸途而識之,持弼而泣,恨相得之晚。多推家產以遺弼,弼拒而不受。大亮言於太宗曰:“臣有今日之榮,張弼力也。有官爵請回。”太宗遂遷弼為中郎將,俄代州都督。時人皆賢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十八年,太宗幸洛陽,令大亮副司空玄齡居中。尋遇疾,太宗親為調藥,馳驛賜之。臨終上表,請停遼東之役,又言京師宗廟所在,願深以關中為意。表成而嘆曰:“吾聞禮,男子不死婦人之手。”於是命屏婦人,言終而卒,時五十九。死之日,家無珠玉可以為唅,唯有米五石、布三十端。親戚孤遺為大亮所鞠養,服之如父者十五人。太宗為舉哀於別次,哭之甚慟,廢朝三日。贈兵部尚書、秦州都督,諡曰懿,陪葬昭陵。
  • 8.    舊唐書·列傳第十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1-30]
  • 9.    新唐書·列傳第二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1-30]
  • 10.    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八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5-01-07]
  • 11.    曾鞏集:卷十五 書十首   .在線讀書網[引用日期2014-12-24]
  • 12.    白述禮.大唐靈州鎮將.銀川市:寧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037-043頁
  • 13.    《新唐書 卷七十二 表第十二 宰相世系二》:隴西李氏定著四房:其一曰武陽,二曰姑臧,三曰燉煌,四曰丹楊,宰相十人。武陽房有迥秀;姑臧大房有義琰、蔚、揆、逢吉;丹楊房有靖、昭德;又有道廣、元紘、晟。
  • 14.    《羣書治要續編》編輯委員會編;郝時晉,梁光玉,蕭祥劍主編.羣書治要續編,全注全譯,2[M].北京:團結出版社,2021.01.第150頁
  • 15.    陝西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陝西省志,第79卷,上,人物誌[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03.第249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