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季輔

鎖定
高季輔(596年~654年),本名高馮(ping),字季輔,渤海蓚縣(今河北景縣)人。唐朝初年宰相,北魏光祿大夫高祐四世孫。
出身渤海高氏。勤學好武,事母至孝,隋末跟隨李密起義。武德元年,歸順唐朝,授陟州户曹參軍。唐太宗即位,拜監察御史,彈劾大臣;遷中書舍人,指陳時政;檢校吏部侍郎,銓選人才,頗得唐太宗讚許。晉王李治立為皇太子,選為東宮屬官,輔佐監國理政。唐高宗即位,拜中書令、檢校吏部尚書、監修國史,封蓚縣公,遷侍中、太子少保。
永徽四年(654年),病逝,時年五十八,追贈開府儀同三司、荊州都督,諡號為憲,配享高宗廟廷。
本    名
高馮
季輔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德州蓚縣
出生日期
596年
逝世日期
654年1月16日 [1] 
主要作品
《高季輔集》
主要成就
多次諫言時政
官    職
侍中
爵    位
蓚縣公
諡    號
追    贈
開府儀同三司、荊州都督

高季輔人物生平

高季輔早年經歷

高季輔年輕時勤奮好學,精通武藝,以孝母聞名。隋末時糾集數千人,參與農民起義 [2]  武德元年(618年)十月,高季輔與李密部將李育德(一作李厚德)、劉德威賈閏甫等一同投降唐朝,授官為陟州總管府户曹參軍。 [3-4] 

高季輔累職升遷

貞觀元年(627年),擢為監察御史。彈劾大臣,不畏權貴,遷中書舍人 [5] 
貞觀八年(634年),唐太宗命近臣評論時政得失。高季輔提出五條建議,深得唐太宗讚賞。 [6] 
貞觀十七年(643年),唐太宗立晉王李治為皇太子,加授高季輔為太子右庶子 [7] 
貞觀十八年(644年),兼任吏部侍郎,並加授銀青光祿大夫 [8] 
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東征高句麗,留皇太子李治在定州監國,並命高季輔與高士廉劉洎馬周張行成等人一同執掌機要政務,輔佐太子。 [9] 

高季輔拜相封侯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駕崩。高季輔與張行成在太極殿擁戴太子李治即位,史稱唐高宗。 [10]  高季輔晉為中書令、檢校吏部尚書、監修國史,加封蓚(tiao)縣公 [11-12] 
永徽二年(651年),遷左光祿大夫,加侍中。 [13]  [14] 
永徽三年(652年),唐高宗立冊陳王李忠為皇太子,命高季輔兼任太子少保 [13]  [15] 

高季輔病逝家中

永徽四年(653年),因風疾卧病在家。唐高宗命其兄宗正少卿高季通前去探病,並經常派人觀察他的進食情況。是年十二月(654年1月),高季輔病逝,時年五十八歲。唐高宗廢朝三日,追贈開府儀同三司荊州都督,諡號為憲。 [1]  [16] 
天寶六載(747年)正月十二日,高季輔與尚書右僕射褚遂良、太尉劉仁軌一同配享高宗廟廷。 [17] 

高季輔主要成就

高季輔在貞觀年間以切諫著稱,曾評論時政得失,提出五條建議:
  1. 提拔、重用正直清廉的官員。 [18] 
  2. 減少對百姓的徭役 [19] 
  3. 抑制公侯勳戚的奢靡之風。 [20] 
  4. 提高地方官員的薪俸待遇。 [21] 
  5. 提高皇弟皇子面前的威嚴。 [22] 
唐太宗非常賞識高季輔,將他的話比喻為藥石之言。 [23]  後來,高季輔擔任吏部侍郎,主持銓選,以允當著稱。唐太宗還特意賞賜一面金背鏡,以表彰他的清鑑 [24] 

高季輔軼事典故

高季輔親報兄仇

隋朝末年,高季輔的兄長高元道在汲縣(治今河南衞輝)擔任縣令,結果在百姓叛亂中遇害。高季輔當時才二十餘歲,親自率眾出城,手刃仇人,將其首級祭於兄長墓前。 [25] 

高季輔藥石之言

貞觀年間,高季輔多次上疏,陳述時政得失。唐太宗特意賜他一塊鐘乳石,道:“你進獻的良言,如同藥石一樣,能救治國家。我便賜你藥石,以此作為回報。” [23]  後人便用“藥石之言”比喻誠意勸人改過的良言。

高季輔提拔韋思謙

韋思謙是唐代名臣,“振舉綱目,朝廷肅然”,但早年因曾在公事上犯有過失一直考評不高,多年都未能升遷。高季輔主持銓選,卻將韋思謙提拔為監察御史。他道:“我主管吏部以來,只發現韋思謙這麼一個真正有才幹的人,又怎能因其小過而棄其大德?” [26] 

高季輔人物評價

李勣:我見房玄齡杜如晦、高季輔辛苦作得門户,亦望垂裕後昆,並遭痴兒破家蕩盡。 [27] 
吳兢:太宗皇帝好悦至言,時有魏徵王珪虞世南李大亮岑文本、劉洎、馬周、褚遂良杜正倫、高季輔,鹹以切諫,引居要職。 [28] 
劉昫:於燕公輔導儲皇,高侍中敷陳理行,張北平斥言陰沴,皆人所難言者。苟非金玉貞度,松筠挺操,安能咈人主之意,獻苦口之忠?宜其論道巖廊,克終顯盛。古所謂能以義匡主之失,三君有焉。 [29] 
宋祁于志寧諫太子承乾,幾遭賊殺,然未嘗懼,知太宗之明,雖匕首揕胸不愧也。及武后立,不敢出一言,知高宗之昧,雖死無益也。季輔,行成數進諫,然雍容有禮,皆長厚君子哉! [30] 

高季輔個人作品

高季輔著有文集二十卷,曾參與修撰《尚書正義》、《留本司行格》。 [31-33] 
全唐文》收錄有高季輔的奏疏一篇:《上太宗封事》。 [34] 

高季輔家庭成員

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高季輔出身渤海高氏,是北魏光祿大夫高祐四世孫,與北齊宰相高德政同出一宗。 [35-36] 
渤海高氏世系表(部分)<br>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第六代
高祐
高和璧(北魏中書博士)
高顥(北魏輔國將軍)
高德政(北齊左僕射)
高伯堅
高希傑
高振
高石安
高志廉(都官員外郎)
高正臣(襄州刺史)

高表(北魏安德太守)
高衡(隋朝萬年縣令)
高元道(隋朝汲縣縣令)

高仲仁

高季通(宗正少卿)

高季輔
高正業(中書舍人)
表格參考資料: [35-36] 

高季輔史籍記載

舊唐書·卷七十八·列傳第二十八》 [29] 
新唐書·卷一百四·列傳第二十九》 [30] 

高季輔影視形象

2014年《少年神探狄仁傑》,韓振國飾演高季輔。
參考資料
  • 1.    《舊唐書·高宗本紀》:永徽四年十二月庚子,侍中兼太子少保、條縣公高季輔卒。
  • 2.    《舊唐書·高季輔傳》:季輔少好學,兼習武藝。居母喪以孝聞。由是羣盜多歸附之,眾至數千。
  • 3.    《舊唐書·高季輔傳》:尋與武陟人李厚德率眾來降,授陟州總管府户曹參軍。
  • 4.    《資治通鑑·唐紀二》:李密總管李育德以武陟來降,拜陟州刺史。其餘將佐劉德威、賈閏甫、高季輔等,或以城邑,或帥眾,相繼來降。
  • 5.    《舊唐書·高季輔傳》:貞觀初,擢拜監察御史,多所彈糾,不避權要。累轉中書舍人。
  • 6.    《舊唐書·高季輔傳》:時太宗數召近臣,令指陳時政損益。季輔上封事五條。書奏,太宗稱善。
  • 7.    《舊唐書·高季輔傳》:十七年,授太子右庶子。
  • 8.    《舊唐書·高季輔傳》:十八年,加銀青光祿大夫,兼吏部侍郎。
  • 9.    《舊唐書·太宗本紀》:十九年春二月庚戌,上親統六軍發洛陽。乙卯,詔皇太子留定州監國;開府儀同三司、申國公高士廉攝太子太傅,與侍中劉洎、中書令馬周、太子少詹事張行成、太子右庶子高季輔五人同掌機務。
  • 10.    《舊唐書·張行成傳》:太宗崩,與高季輔侍高宗即位於太極殿梓宮前。
  • 11.    《舊唐書·高季輔傳》:二十二年,遷中書令,兼檢校吏部尚書、監修國史,賜爵蓚縣公。
  • 12.    高季輔被任命為中書令的時間,《舊唐書·高季輔傳》記載為貞觀二十二年(648年),但根據《舊唐書·高宗本紀》、《新唐書·太宗本紀》、《新唐書·宰相表》以及《資治通鑑》的記載,此事當在貞觀二十三年(649年)。
  • 13.    《舊唐書·高季輔傳》:永徽二年,授光祿大夫,行侍中,兼太子少保。
  • 14.    《資治通鑑·唐紀十五》:永徽二年八月,己巳,以于志寧為左僕射,張行成為右僕射,高季輔為侍中;志寧、行成仍同中書門下三品。
  • 15.    《資治通鑑·唐紀十五》:永徽三年七月,丁巳,立陳王忠為皇太子,赦天下。乙丑,以于志寧兼太子少師,張行成兼少傅,高季輔兼少保。
  • 16.    《舊唐書·高季輔傳》:以風疾廢於家,乃召其兄虢州刺史季通為宗正少卿視其疾,又屢降中使,觀其進食,問其增損。尋卒,年五十八。帝為之舉哀,廢朝三日,贈開府儀同三司、荊州都督,諡曰憲。
  • 17.    《文獻通考·卷一百三·宗廟考十三》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7-07-27]
  • 18.    《舊唐書·高季輔傳》:其略曰:“陛下平定九州,富有四海,德超邃古,道高前烈。時已平矣,功已成矣,然而刑典未措者,何哉?良由謀猷之臣,不弘簡易之政;台閣之使,昧於經遠之道。執憲者以深刻為奉公,當官者以侵下為益國,未有坦平恕之懷,副聖明之旨。至如設官分職,各有司存。尚書八座,責成斯在,王者司契,義屬於茲。伏願隨方訓誘,使各揚其職。仍須擢温厚之人,升清潔之吏;敦樸素,革澆浮,先之以敬讓,示之以好惡,使家識孝慈,人知廉恥。醜言過行,見嗤於鄉閭;忘義私暱,取擯於親族。杜其利慾之心,載以清淨之化。自然家肥國富,氣和物阜。禮節於是競興,禍亂何由而作?”
  • 19.    《舊唐書·高季輔傳》:又曰:“竊見聖躬,每存節儉,而凡諸營繕,工徒未息。正丁正匠,不供驅使,和僱和市,非無勞費。人主所欲,何事不成?猶願愛其財而勿殫,惜其力而勿竭。今畿內數州,實惟邦本,地狹人稠,耕植不博,菽粟雖賤,儲蓄未多,特宜優矜,令得休息。強本弱枝,自古常事。關、河之外,徭役全少,帝京、三輔,差科非一;江南、河北,彌復優閒。須為差等,均其勞逸。”
  • 20.    《舊唐書·高季輔傳》:又曰:“今公主之室,封邑足以給資用;勳貴之家,俸祿足以供器服。乃慼慼於儉約,汲汲於華侈,放息出舉,追求什一。公侯尚且求利,黎庶豈覺其非?錐刀必競,實由於此,有黷朝風,謂宜懲革。”
  • 21.    《舊唐書·高季輔傳》:又曰:“仕以應務代耕,外官卑品,猶未得祿,既離鄉家,理必貧匱。但妻子之戀,賢達猶累其懷;飢寒之切,夷、惠罕全其行。為政之道,期於易從。若不恤其匱乏,唯欲責其清勤,凡在末品,中庸者多,止恐巡察歲去,輶軒繼軌。不能肅其侵漁,何以求其政術?今户口漸殷,倉廩已實,斟量給祿,使得養親。然後督以嚴科,責其報效,則庶官畢力,物議斯允。”
  • 22.    《舊唐書·高季輔傳》:又曰:“竊見密王元曉等,俱是懿親,陛下友愛之懷,義高古昔,分以車服,委以藩維,須依禮儀,以副瞻望。比見帝子拜諸叔,諸叔亦答拜,王爵既同,家人有禮,豈合如此顛倒昭穆?伏願一垂訓誡,永循彝則。”
  • 23.    《舊唐書·高季輔傳》:又上疏切諫時政得失,特賜鍾乳一劑,曰:“進藥石之言,故以藥石相報。”
  • 24.    《舊唐書·高季輔傳》:凡所銓敍,時稱允當。太宗嘗賜金背鏡一面,以表其清鑑焉。
  • 25.    《舊唐書·高季輔傳》:兄元道,仕隋為汲令。武德初,縣人翻城從賊,元道被害,季輔率其黨出鬥,竟擒殺其兄者,斬之持首以祭墓,甚為士友所稱。
  • 26.    《舊唐書·韋思謙傳》:思謙在官,坐公事微殿,舊制多未敍進。吏部尚書高季輔曰:"自居選部,今始得此一人,豈以小疵而棄大德。"擢授監察御史。……初拜左丞,奏曰:"陛下為官擇人,非其人則闕。今不惜美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之深,亦微臣盡命之秋。"振舉綱目,朝廷肅然。
  • 27.    舊唐書:列傳第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0-20]
  • 28.    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八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10-20]
  • 29.    舊唐書:列傳第二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0-20]
  • 30.    新唐書:列傳第二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0-17]
  • 31.    新唐書:藝文志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0-20]
  • 32.    新唐書:藝文志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0-20]
  • 33.    新唐書:藝文志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0-20]
  • 34.    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五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10-20]
  • 35.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4-11]
  • 36.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高氏)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4-1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