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慎(1488年12月8日
[1]
—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號月溪、升庵,又號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
[2]
、金馬碧雞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祖籍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明代文學家、學者、官員,明代三才子
[174]
之首,東閣大學士楊廷和之子。
楊慎於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狀元及第,授官翰林院修撰,參與編修《武宗實錄》。武宗出居庸關時上疏抗諫。明世宗繼位,復任翰林修撰兼經筵講官。嘉靖三年(1524年)捲入“大禮議”事件,觸怒世宗,被杖責罷官,謫戍雲南永昌衞。在滇南時,曾率家奴助平尋甸安銓、武定鳳朝文叛亂,此後雖往返於四川、雲南等地,仍終老於永昌衞。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戍所逝世,享年七十二歲。明穆宗時追贈光祿寺少卿,明熹宗時追諡“文憲”。
[177]
楊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覽羣書。其詩詞曲各體皆備,自有一定的風格。其詩沉酣六朝,攬採晚唐,創為淵博靡麗之詞,造詣深厚,獨立於風氣之外。而樂府首倡《花間》,影響隆、萬以下風尚,同趨綺麗。
[82]
著作達四百餘種,涉及經史方誌、天文地理、金石書畫、音樂戲劇、宗教語言、民俗民族等,被後人輯為《升庵集》。
[40]
- 全 名
- 楊慎
- 別 名
-
楊用修
楊文憲 - 字
- 用修
- 所處時代
- 明朝
- 民族族羣
- 漢族
- 出生地
- 北京孝順衚衕
- 出生日期
- 1488年12月8日
- 逝世日期
- 1559年8月8日
- 主要成就
-
明代著述博富第一
詩歌風格"濃麗婉至",獨步明代文壇
深入考論經史、詩文、書畫,有相當學術價值
廣泛涉獵文、詞、賦、散曲、雜劇、彈詞 - 主要作品
- 《升庵集》
- 籍 貫
- 四川新都
- 官 職
- 翰林院修撰
- 追 贈
- 光祿寺少卿
- 諡 號
- 文憲
楊慎人物生平
編輯楊慎神童名起
楊慎生於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十一月初六日
[1]
(12月8日)。為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楊廷和之子
[3]
。他自幼聰慧過人,又非常好學,再加上出生於書香門第,所以從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七歲時,楊慎的母親教他句讀和唐代絕句,常能背誦。
[81]
弘治十二年(1499年)四月,楊慎第一次出京,隨其父楊廷和回蜀守制,奉祖母葉氏柩葬於新都城西門外祖塋。楊慎還模仿名賢作《弔古戰場文》,叔父兵部侍郎楊廷儀見文中“青樓斷紅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數語,不禁擊節稱讚。祖父楊春閲後建議楊慎擬作賈誼的《過秦論》,楊慎第二天呈上一篇擬作,議論秦朝得到天下而很快迅速滅亡的教訓,與賈誼的很多觀點都相契合。祖父楊春讀後又驚又喜,稱楊慎有賈誼之才。
[2]
弘治十四年(1501年)夏,父親楊廷和守喪期滿,楊慎隨父經漢中、西安、邯鄲等地入京,沿途寫有《過渭城送別詩》《霜葉賦》《馬嵬坡》等詩記錄這些事情。同年秋天,楊慎跟隨進士魏浚學習,創作的《黃葉詩》轟動京師。當時茶陵詩派的首領、內閣首輔李東陽見詩後大為讚賞,遂收楊慎為門生
[4]
,並稱楊慎為“小友”。
[38]
,大學士李東陽又命楊慎仿作諸葛亮《出師表》和傅奕《請汰僧尼表》,李東陽閲覽後稱讚其韻味“不減唐宋詞人”。
[2]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二月,楊廷和與張元禎同主會試。楊慎在禮部考場侍奉楊廷和。時崔銑試卷在分考劉武臣簾下,疑其刻深,沒有被錄取。楊慎看到了後十分喜歡崔銑奇雋的文字,向父親推薦。楊廷和便提拔崔銑為《詩經》魁。崔銑知道了後用“小座主”稱呼楊慎,二人結為知己。
[2]
楊慎蟾宮折桂
正德二年(1507年)春,楊慎第二次出京,與弟楊惇回到家鄉應試,按照慣例進入縣學,成為王穎斌所教授的弟子員。
[2]
八月,楊慎與弟楊惇同舉四川鄉試。四川提學劉丙批閲楊慎的試卷,稱讚他為罕見的奇才,説:“我不能像歐陽修一樣,但是我卻得到了蘇軾這樣的學生。”當時評論的人都認為劉丙慧眼識人。九月,發榜時,楊慎果然被點為鄉試第一。楊廷和不以科第中舉接連不斷為喜事,而是説:“讀書第二,登科第三,修身齊家,乃是第一件事。”
[100]
正德八年(1513年)正月,楊慎繼母喻夫人病逝於京師。二月七日,楊慎代父親楊廷和函致陝西巡撫藍章,稱楊慎將親自帶着喻氏的靈柩回到四川,請求派遣人馬護送。二月二十七日,楊慎第三次出京,與王安人扶繼母喻夫人的靈柩離開京師回到家鄉。楊慎一行人到達陝州(今三門峽市),巡撫藍章遣使者迎接。抵達西安後,藍章又設館餞別楊慎。楊慎離陝西后,於途中四月二十三日向巡撫藍章致函答謝。
[2]
服喪完畢後,楊慎恢復翰林院修撰的職務。
[6]
楊慎坎坷政途
正德十二年(1517年),因明武宗喜歡到處巡遊,不理朝政。楊慎呈上《丁丑封事》的奏章,指責武宗“輕舉妄動,非事而遊”,勸他停止這種荒唐行為。武宗根本不理睬,依舊我行我素。楊慎無可奈何,只得稱病告假,辭官歸裏。
[7]
嘉靖二年(1523年),楊慎參與纂修《武宗實錄》,充任纂修官。楊慎利用給世宗講書的機會,經常聯繫當時實際情況教育世宗。如對已判死罪尚未誅殺的佞宦張鋭、於經等人,由於大肆行賄,世宗破例赦免了他們的死罪。楊慎在經筵講課時,便特地講解《舜典》:“聖人設立贖罪的法子,是用於不大的罪過的,是為了讓百姓自做新人。如果是首惡或大奸,沒有可以用錢財贖免的道理。”世宗聽後很不高興,常常藉故停止講書。
[9]
楊慎因性格耿直,既失歡於皇帝,又結怨於權奸。雖胸懷壯志,力圖報國,但其政治才能在當時是難以施展的。
[81]
楊慎逆鱗遭貶
嘉靖三年(1524年)三月,楊廷和辭官歸裏,大禮議再度興起。六月,楊慎同三十六人上《乞賜罷歸疏》辭職,不願與張璁、桂萼等“無恥小人”同列共事。
[101]
七月十五日朝會集議時,張璁斥責廷臣欺君,吏部尚書何孟春責難張璁,羣情洶洶。罷朝後,何孟春率百官力爭,楊慎激動地説:“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義死節,正在今日!”並約集同年進士檢討王元正、給事中張翀等人在金水橋南,稱要共同抨擊不和張璁據理力爭的人。何孟春、金獻民等人奔走相告,於是二百二十九人到左順門前候旨,從早上到中午都不退去。世宗大怒,將帶頭八人下詔獄。楊慎和王元正在金水橋、左順門一帶大哭,抗議非法逮捕朝臣,聲徹宮廷。世宗便下令逮捕五品以下的官員如楊慎等一百三十四人入詔獄,加以廷杖。
[102]
楊慎於七月十五被捕,十七日被廷杖一次,死而復甦;隔十日,再廷杖一次,幾乎死去,然後充軍雲南永昌衞(今雲南保山縣)。
[10]
楊慎流離滇南
楊廷和在武宗駕崩、世宗未至時,曾總攬朝政共三十七日,他裁撤許多冒濫軍功的官員。至楊慎被貶後,被裁撤的挾怨者招募了一些亡命之徒在路上埋伏,要伺機殺害楊慎。楊慎知道後,一路小心防備,到臨清縣時這些人才散去。他扶病上路,騎馬走了近萬里,非常疲憊,等抵達永昌衞時,險些無法病癒。
[11]
楊慎在放逐滇南漫長的三十多年流放生活中,並未因環境惡劣而消極頹廢。他不僅寄情山水,而且悉心著述,為白族修史。每到一處,往往借詠邊塞奇花異草,抒發政治熱情。他在《南枝曲》中,以生在“窮山絕域”而“絕世獨立”、自放清香的老梅自喻;在《山茶花》中,盛讚山茶花不畏嚴寒,“綠葉紅英鬥雪開”的傲然風骨。在詠物之中,寄寓着自己正直的人格和理想。
[104]
楊慎在放逐期間,仍然關心人民疾苦,不忘國事。如當他發現昆明一帶豪紳以修治海口為名,勾結地方官吏強佔民田,化公為私,斂財肥己,坑害百姓時,不僅正義凜然地寫了《海門行》《後海門行》等詩痛加抨擊,還專門寫信給雲南巡撫趙劍門,力言此役是兩三個投閒置散的武官想要謀取利益而倡導的,請求制止如此勞民傷財的所謂水利工程。
[103]
嘉靖五年(1526年),楊廷和患病,楊慎得以短暫回家探視,楊廷和非常高興,病也就好了。楊廷和病癒後,楊慎又返回永昌。聽説尋甸的安銓、武定的鳳朝文作亂,便率領家僮和步兵一百多人,快速趕到木密所,與副使張峩用計平鳳朝文起事。
[13]
嘉靖八年(1529年),楊廷和在新都去世,享年七十一歲。楊慎請求巡撫歐陽重替他請命回鄉葬父,獲准後趕回新都治喪
[14]
。此後,或暫回四川,或在雲南省城,或停留於永昌,在各地均得到地方官員善待。
[15]
嘉靖十七年(1538年)十一月,禮科給事中顧存仁上疏,請求赦免楊慎等因議禮被貶謫戍邊的大臣。世宗厭惡他,下令將他廷杖六十下,並貶其為庶民。冬天,楊慎與安磐、餘承勳、楊仲瓊遊峨眉、嘉州、洪雅、夾江諸處,楊慎有《歸雲閣》等詩記錄,又在峨眉山撰書《峨眉山寺聯》、在洪雅瓦屋山題書“與造物遊”四個大字。
[2]
世宗因大禮議的緣故,對楊廷和、楊慎父子極其憤恨,常常問及楊慎近況,大臣則回答楊慎“老病”,世宗才稍覺寬慰。楊慎聽聞此事,更加放浪形骸。常縱酒自娛,遊歷名勝。
[16]
整個世宗朝一共有六次大赦,楊慎最終還是沒能回到家鄉,按明律年滿六十歲可以贖身返家,但無人敢受理。
[42]
楊慎終不得歸
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六日(1559年8月8日),楊慎在昆明病逝,時年七十二歲
[18-20]
。臨終時,他還以“臨利不敢先人,見義不敢後身”勉勵後人。楊慎去世後,沐朝弼等人前往弔祭,當時巡撫雲南的右副都御史遊居敬命人為其殯殮入棺,還葬故鄉新都
[21]
。(有爭議,可參看人物爭議目錄)
嘉靖四十年(1560年)冬,楊慎附葬於楊廷和墓旁。
[22]
明熹宗天啓(1621年—1627年)年間,楊慎被追諡文憲。
[24]
楊慎主要影響
編輯楊慎文學
- 詩歌
楊慎存詩約2300首,年輕時詩歌十分浮華,時而傷感豔麗。自入仕途後,參加大禮議遭受廷杖,被貶謫到蠻荒之地後,詩風為之一變,多感時傷懷、文質並茂之作,當然不乏模仿他人、詞藻繁飾之文。但其主流詩風仍然是“博雅宏麗”。
[145]
其所寫的內容也極為廣泛。因他居滇30餘年,所以“思鄉”、“懷歸”之詩,所佔比重很大。他在被謫滇時,妻子黃娥伴送到江陵話別,所作的《江陵別內》表現別情思緒,深摯悽婉。《宿金沙江》描寫往返川滇途中的感慨:“豈意飄零瘴海頭,嘉陵回首轉悠悠,江聲月色那堪説,腸斷金沙萬里樓。”以今昔行旅思情相對,襯出離愁的痛苦。他臨終前所作《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懷》詩:“七十餘生已白頭,明明律例許歸休。歸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為滇海囚。”敍述自己因病歸蜀,途中卻被追回的憾恨,深為感人。
楊慎也有一些詩作表現了對人民疾苦的關懷。《海口行》及《後海口行》揭露豪紳地主勾結地方官吏,借疏海口占田肥私。他在詩中指出,“疏浚海口銀十萬,委官歡喜海夫怨”,並呼籲“安得仁人罷此宴,億兆歌舞如更生”。他在《觀刈稻紀諺》中託老農之語,説“樂土寧無詠,豐年亦有歌。惟愁軍餉急,松茂正干戈”。表現了農民遇豐年,卻因軍餉賦斂沉重而仍然不得温飽的貧苦生活。其他如《寶井篇》《滇池涸》等,也是此類作品。
[122]
楊慎的寫景詩也不少。他敍寫雲南風光,描繪祖國山河,頗有特色。《海風行》寫了下關的風:“蒼山峽束滄江口,天梁中斷晴雷吼。中有不斷之長風,衝破動林沙石走。咫尺顛崖迥不分,征馬長嘶客低首。”氣勢雄偉,有雷霆萬鈞之力。而《龍關歌》:“雙洱煙波似五津,漁燈點點水粼粼。月中對影遙傳酒,樹裏聞歌不見人。”寫洱海夜色,漁舟燈火,月映水波,細膩清新。當他來到有川南勝景之稱的西昌瀘山,看到這裏的美景與火把節的盛況後,在此吟出了名句《夜宿瀘山》:“老夫今夜宿瀘山,驚破天門夜未關。誰把太空敲粉碎,滿天星斗落人間”。此外,楊慎又有描述、歌頌歷史英雄、忠臣義士以至耕夫樵叟的詩,其中也不乏佳作。
[122]
楊慎在前七子倡導“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復古風氣較為流行的時候,能別張壘壁。他廣泛吸收六朝、初唐詩歌的一些長處,形成他“濃麗婉至”的詩歌風格。如《滇海曲》12首、三峽《竹枝詞》9首,描繪山川風情,頗得樂府遺韻。他的《垂柳篇》,深具初唐風範。《於役江鄉歸經板橋》:“千里長征不憚遙,解鞍明日問歸橈,真如謝姚宣城路,南浦新林過板橋。”抒發行役倦苦的情懷,情致綿細,別出新境。楊慎又廣為採攬“桑間濮上”的民歌的長處,以豐富自己詩作。如《送餘學官歸羅江》,全用綿州民歌,後綴四句送行語,構思新穎,別緻清新。
[122]
- 詞
楊慎《詞品》6卷是明代篇幅最大的一部詞話,在詞學史上具有廣泛的影響。
[112]
他在《詞品》中對詞調名的考證、對詞作的校勘與輯佚,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對詞作中生僻意象的求源考釋,有助於人們準確地鑑賞詞作的意義;其詞體起源論、詞體風格論以及詞體主情説在詞學史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詞品》是研究明代詞學史以及中國詞學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
[114]
楊慎論詞主張應當以委婉為體。這一詞學主張在楊慎詞中得到實現,其詞具有意內言外、含蓄藴藉、寄意深遠的特點。
[110]
但楊慎的曲化現象(即以曲的聲情填詞)相當嚴重,其詞中不僅很多元曲的語言,而且整篇文體感也接近散曲風味。楊慎詞的曲化實質上是詞長久失去本來歸屬而生的一種表現,這種歸屬就是詞的“音樂性”或“可唱性”。也是其迴歸音樂文學的標誌。
[113]
楊慎的小令詞,頗有五代北宋的餘韻,內容是相思懷舊的傳統題材,風格是清新流麗的傳統風貌,楊慎的詞在詞史上的同類作品中,是可以佔據一席之地的。楊慎《詞品》提到韓世忠“生長兵間,未嘗知書,晚歲忽若有悟,能作字及小詞,皆有意趣”。可見楊慎很欣賞以才情入詞。楊慎的長調中亦有佳作,如《水調歌頭·靈寶縣賞牡丹》等,和這些小令一樣,都“風致婉麗”(楊慎《詞品》語)。雖然後期作品較前期在感情上更為深沉抑鬱,也或有曠達粗豪的作品,但總體上説來,楊慎詞是屬婉約派。
[108-109]
楊慎在詞體風格的取向上表現出宏通開放的思維。豪放、婉約並重,他對蘇軾、辛棄疾詞給予很高的評價,同時又認可追求騷雅的周邦彥、姜夔詞。他贊同詞體風格的多樣化,認為詞體風格不是單一的
[111]
。因此,對於音律和諧的周、姜詞亦表示讚賞。楊慎在嘉靖詩壇以宗六朝而聞名,他把這種偏愛引入詞評。如:“周美成《浣溪沙·鶩外紅綃一縷霞》,句句綺麗,字字清新。寇平仲《踏莎行·小徑紅希》(實歐陽修詞),春詞之婉媚藻麗者。”
[111]
他評價婉約詞時表現出的審美理想,對當時及以後影響很大。
[110]
- 散曲
楊慎是南北兼善的散曲家,散曲集《陶情樂府》中,其作有北曲小令130首,套數7套;南曲小令125首,套數3套。從數量上來看,楊慎作北曲就多於南曲。具體而言,楊慎“宗尚北曲”這一曲學觀體現在其創作上是其作南曲而用北韻,即所謂“南曲北韻”。
[94]
文學方面,楊慎散曲在理論上宗尚北曲,認為南音不正而北曲調平,這歸根於楊慎自身受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是其宗尚北曲最主要的原因。在其創作上,他也用北法作南曲,即楊慎作南曲好用北韻:一是體現在其散曲用韻與《洪武正韻》的不同上,而在楊慎自身看來,其所用“川調”是個人鄉音習慣之使然,更是其在儒家正統思想主導下將“川調”歸類為正統北音之必然;二是後世南曲選本作者如陳鐸、凌濛初主張南曲應該用《中原音韻》所確立的中州韻為標準韻,而這些南曲選本選錄了大量楊慎散曲;三是王驥德將楊慎劃入北派散曲家之列,雖道其也作南散曲,但卻非當家,實則也是間接否定了楊慎所作的南曲,意指其好以北韻作南曲。楊慎此舉以圖挽回北音之勢,雖然無法改變明中期北曲衰落趨勢,但對明代北曲藝術的傳承起着重要作用。
[93]
楊慎散曲在情感上內容豐富,從初時的嘆世抒憤到無奈放浪,最後能正視自己的境遇而淡然自適。楊慎在經歷了夫婦間相思別離之苦後,又因為夫妻間聚少離多等種種原因,夫婦間感情最終走向決裂,其散曲情感也多表現其內心的怨望之痛。貶謫與夫婦離別的雙重壓力之下,楊慎轉而將自身情感寄託於朋友與男女之情,以解情愁,獲得生活的樂趣,寬解內心的沉痛,也在詩詞曲賦中撫慰內心的創傷。“陶情”之中包含楊慎的貶謫、夫婦、朋友、男女之情,實則也是自勉之辭,在艱難困苦中依然怡悦性情,淡然生活。
[93]
楊慎“以詞為曲”有時代的影響,也有個人的原因。他的散曲大多作於貶後,其時,他的詩詞理論和創作早已成名,也基本定型,雖然此後仍有變化,但其變化的方向由其前期的理論主張和創作特色所決定。因此,他的散曲創作當深受其詞的理論觀念和創作經驗影響。特別是在他還未完全掌握曲體而處於探索階段之時,這種影響甚至是不自覺的。我們還應該看到,楊慎的“以詞為曲”有合體之處,亦有破體之處。其合體者是對散曲創作的創新和發展,而其破體之處,則往往混淆詞曲之別,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曲體的獨立性。
[93]
楊慎曲學影響從曲觀、曲作影響和曲選傳播三個方面可見。曲觀方面,楊慎對北曲的推崇,對後世如何良俊、焦竑等人的曲學理論產生了影響。曲作方面,楊慎帶動了雲南以至其它地區作家的散曲創作,推廣集曲【七犯玲瓏】,又認識到南曲【黃鶯兒】和【金衣公子】曲牌的淵源關係,影響了當世以及後世曲家的散曲創作。曲選方面,楊慎兼及其妻黃峨的很多散曲都收錄在後世的曲選之中,直至近代到當代多有楊慎散曲的整編校本,以此可見楊慎散曲在曲學中的地位,以及對後世曲學的深遠影響。
[93]
從內容看,楊慎所創作的散曲作品主要包括歸怨之作、詠物與寫景之作、言情之作,其中也有少量道情、懷古、贈別之作,出語率真自然,大多俊爽清麗。
[118]
楊慎才氣橫溢,讀書既博,他的諸多散曲皆屬於興到神會、一揮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
其小令《水仙子》雲:“想佳人倚畫樓,隔天涯萬里悠悠”,楊慎寫思念妻子,但沒有從自己寫起,而是着力描寫對方的情狀,通過寫妻子的梳妝、裝飾,處處顯示出她對丈夫愛之深、思之切,與杜甫《望月》詩有異曲同工之妙,顯得典雅含蓄,又能體現纏綿委婉的情味。
楊慎還有一些散曲繼承了元代散曲真率直白,以俗為美的特點,口語化、散文化的現象比較明顯。如重頭《朝天紫》其一、其三中,
[119]
楊慎用高度口語化的代言方式寫男女戀情,活靈活現,惟妙惟肖,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保留了散曲明快顯豁、自然酣暢、率直爽逸、通俗詼諧的風貌。而且俗語比比皆是,刻畫了女子細膩微妙的心理活動,感情真切,措辭直率潑辣,具有濃郁的民間氣息。
[118]
楊慎的散曲代表作《和王舜卿舟行之詠》,寫月下舟行幽景,江天一色,月光如水,並暢想駛入長空銀河,意境優美,記敍細微。他的長篇彈唱敍史之作《二十一史彈詞》,敍三代至元及明季歷史,文筆暢達、語詞流利,廣為傳誦。
[120]
其送別曲作《[中呂·普天樂]別張愈光》
[121]
,較之於其他送別作品藴有更為深厚的內涵,鋪展出四層意思,線貫穿,卒章顯志。第一層為友情,第二層通過寫四季時光的代謝暗寓政治氣候的風雲變幻。第三層表面上寫二人相別時所目擊的千村社戲、萬里波濤的情景,其實語帶雙關,有諷喻朝廷昏庸、賢愚不分、薰蕕莫辨的意味。末三句是第四層,表達楊慎對時光飛逝、壯志未酬表示無限感慨。此曲採用近似“意識流”的手法,情感起伏跌宕,思緒一波三折,為一般贈別題材所少見。
[120]
- 散文
楊慎的散文總體來説,其文學成就不如詩歌,因此一直沒有得到重視,但是也淵博婉麗,內容豐富,別具風格。楊慎的散文集中於《升庵集》前十一卷,共分為六大類:賦類、序跋類、記類、論類、書類、碑銘墓銘祭文類。
[115]
他的散文古樸高逸,筆力奔放。
[117]
在楊慎的各種文體散文中,他都能大膽融入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情感,因此其文章或顯得義正辭嚴,或情真意切。楊慎早年間,毫無顧忌地大膽諫書君主
[116]
,於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年)的疏奏《丁丑封事》,規勸明武宗“偏聽生奸,獨任成亂”,以“古之聖人必謀於眾”相諫誡,情摯意切,時婉時激。他的《新都縣八陣圖記》《碧嶢精舍記》等也是記敍散文的佳品。
[117]
楊慎生活的明代中期,文壇盛行前後七子的復古風潮,儘管楊慎對七子一味地摹古、泥古表示反對,認為文章是隨着時代的變化而呈現出不同的特徵,主張獨立創新,也就與當時的文學復古思潮異趣,但同時,在他的文學觀念中,反覆古卻又有復古的傾向。如楊慎的文章史觀,他認為文章還是前人的好,越往上追溯則越有價值,所以楊慎在其論文專文中明確地推崇先秦兩漢、魏晉、唐代的散文。
[116]
- 雜劇
楊慎雜劇作品自明代以來就存在着諸多爭議。主要是《太和記》許潮《泰和記》進行考述發現:楊慎《太和記》作為由24種劇本組成的雜劇合集,皆是“以一折短劇寫歷史上的人物故事,其人其事皆有所本”,“作者借歷史故事傳説,或寫文人韻事,或作遊宴歡會,或是隱居樂道,或者神仙道化”
[150]
,藉此來敍寫自己的情懷,抒發人生感慨,寄託政治理想,其題材選擇具有明顯的歷史化傾向;《太和記》形式體制的獨特性和開創性,在戲劇史上具有典型的意義。
《太和記》作為明代較早的一部雜劇合集,其“值得注意之處不僅在於意義獨特,更多的還是其形式,即在同一主題內將如此多的短劇彙集在一起,這對當時和後世的短劇創作均具有一定的影響”
[150]
。這種“以許多折衍許多故事而合為一本”的戲劇操作形式,相對於“一折譜一事”的雜劇體制而言,是一種“更為前所未見”的雜劇新形式。“自此體興,雜劇的撰作,又造成另一風氣。從具體文本考辨楊慎《洞天玄記》與陳自得《太平仙記》之間文字的差異看出:楊慎創作《洞天玄記》一劇不容置疑,陳自得《太平仙記》實乃改編自楊慎《洞天玄記》。
[149]
楊慎儒學
- 揭示理學和心學弊端
“尊德性而道問學”,本為《中庸》所謂,但宋儒中,朱熹主張以究理問學為主,提倡研讀經傳,一依聖賢遺教去做,有偏重於“道問學”的傾向,陸九淵譏評其支離破碎;陸九淵主張學者從經典中解脱出來,求諸本心,認為“學苛知本,‘六經’皆我註腳”,有“尊德性”的傾向,朱熹斥責其盡廢講學。
自南宋朱、陸相爭以來,兩家之學漸成水火之勢。這對儒學發展影響甚大。楊慎在這裏則對朱、陸都進行了批評,指出陸學之弊在於“以空索為一貫”,趨簡憑虛而入於禪,“學而無實”;朱學之弊在於“以雜博相高”,遺本溺心而流於俗,學而無用。兩者對學術風氣和儒學的發展都產生了不良影響。
[47]
這樣,楊慎便全面否定了宋儒所倡通學。
[46]
對於當世流行的“道學”(即理學)和“心學”,楊慎亦持全面否定態度。他認為儒學本是“明明白白,平平正正”,“內外一者也”,但承襲宋儒之學風而流行於明世的所謂“道學”、“心學”,儘管名稱不一,形式有異,而其實都是隻知“闊論高談、虛飾文詞、只説不行、空洞無用之物。其惡果,一是欺世,二是亂民,故皆為“聖王之所必誅而不以赦者也”。
[158]
如此之“道學”、“心學”,根本背離了儒學的基本精神。
[153]
- 指出心學、理學同禪學聯繫
楊慎指出朱熹《中庸章句》所引程頤“活潑潑地”之類的話就是以佛家語錄入章句,他還評論陳獻章(白沙心學)所為的是“以打乖筋斗入詩章,以閉眼合眉入文字”
[160]
。可見,在楊慎看來,“學禪家”而導致儒學之“理”難知,聖道幾晦,實是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通病。
[153]
此外,楊慎認為,莊子所謂“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乃切要之言,丘長春所謂“世間之事尚不能究,況天下之事乎”乃正論。而邵雍、朱熹論天則是強不知為知,實為“妄説”。
[161]
他還對宋儒鬼神之論予以批判,指出朱熹對《中庸》所謂“鬼神為德”之解有悖儒家作書之旨,
[159]
所以,楊慎譏笑宋儒“雜博”、“支離”、“割裂”,如同“伎兒之舞迓鼓”。如此必定藉助於佛家之言以裝飾門面。
[153]
- 批判陽明心學
楊慎借雲南副使陳夢祥《六經》“一字一義皆聖賢實理之所寓,實心之所發”的話,職責陳獻章“六經皆虛”論實“非聖人之藴”,乃“佛者幻妄之意”。楊慎更怒斥王陽明為“霸儒”、“儒梟”,批評其以儒為表、以佛為裏,證性見心、“驅儒歸禪”,背叛了儒家的經義。
[163]
他又寓莊於諧地引其友蔣芝之語,對人們何以會對陽明心學“靡然從之”作了分析。
[153]
[164]
- 批判朱熹
楊慎不僅從學術、思想的諸多方面批評朱熹,如在《陳同甫與朱子書》中譏朱熹自立門户,在《文公著書》中責朱熹“違公是遠情”,在《俗儒泥世》裏中斥朱熹“迂”,在《大招》《禹碑》《大顛書》中批評朱熹文學藝術上的失誤,在《聖賢之君六七作》中指出朱熹史學上的紕漏。如此等等,難以詳述,而且,他更一針見血地揭示道:朱熹之學“失之專”,用其自己的理學思想來詮釋儒家經典,否定漢唐諸儒經説,以確立其自己的思想權威,而後儒不察,只能仰朱熹之鼻息,這必然要導致“經學之拘晦”。
[153]
在《雲南鄉試錄序》中,楊慎更揭示王守仁集心學之大成,鼓倡“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諸説造成了明代中後葉知識界的空疏淺陋。
[153]
[162]
楊慎經學
在宋明理學籠罩的時代,楊慎能夠運用多種方法來解經,於理學之外提出獨立的學術見解,體現出卓然不羣的學術精神。他以文本校勘的方法探求經文原貌與本義,以文字訓釋的方法詮釋經典的含義,以名物制度考證的方法求得對經學更接近原意的理解,以歷史的方法揭示經學義理建構中的歷史因素,並以諸經互證的方法解決經學研究中的疑義。在經學不甚突出的時代,楊慎豐富多樣的經學研究方法對明代中後期的學術有着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對後世的經學研究有着重要啓示意義,是清代經學繁盛的重要先驅。
[98]
楊慎批評宋明理學是以其學術思想與方法為基礎的,尤其是在經學研究中,楊慎非常重視從文獻校勘、文字音義的訓釋與古代制度和思想的歷史流變等多個角度考察儒家經典,以此為基礎,楊慎對儒學有自己獨立的見解。楊慎在《升庵經説》中每每以朱子的經注、經解作對比,發宋學之短而舉漢學之長,於宋學不無補益,於後學不無啓發。
[98]
楊慎突破明代學術界的“理學”與“心學”兩家的理論禁錮,力圖恢復漢學,建立一種新學風。楊慎提倡以懷疑的態度做學問,實開清代考據之先河。他指出治學的大方向:“古之學者,成於善疑。”與此同時,楊慎還深刻批評了明代學者。楊慎敢於對經書權威性的解釋大膽提出懷疑,並旁徵博引、用多種證據以證成其説。他繼承了前代鴻儒敢於懷疑的學術傳統。楊慎痛感當時學界的死氣沉沉、不思進取,提出:“古之學者成於善疑,今之學者囿於不疑。談經者日吾知有朱而已,朱之類義可精義也。言詩者日吾知有杜而已,杜之窳句亦秀句也。寧可佞不肯為忠,寧可僻不肯為通。”楊慎為學,反對明代空疏學風,痛斥明代學者泥於成説,如有訾議者,“輒欲苦之,甚則鄙之如異域,而仇之如不同戴天一的“竺癃沈痼”,主張博通約取,篤於實際,對後世學者影響深遠。
[176]
楊慎是較早進行專門音韻研究的學者,單行著作有《古音餘》、《轉註古音略》等十餘種。他認為:“音韻之原,起於唐虞之世。《舜典》日聲依永,律和聲是也。吳才老、沈約都祖法於此。”(《丹鉛總錄·卷十九》)他善於從文字的音義上考慮,通過古音通假,闡明詩義。楊慎認為古韻語中不押韻之處,並非本就如此,而是古今音變化造成的。在《升庵經説》中,他關於《詩經》古音的研究有數十條之多。如《瓠葉》“有兔斯首”,斯、鮮音相近,訓白。“《左傳》‘于思于思',服虔注:思,頭白貌。思、斯字異而音同。”這些觀點雖有的為前人遺説,但從古音通假的角度加以闡釋,意思更加明白。
[175]
楊慎重視訓詁注經。他批駁“昔人乃注《本草》誤殺人而注《易》誤無害”(《丹鉛續錄,卷一》),努力探討古人訓詁,以為“古人訓詁緩而簡”。但他又主張”不可溺訓詁”(《丹鉛總錄·卷十三》),反對“章句之病,黨枯護朽,守缺保殘”(《丹鉛總錄·卷二十二》)。如《關睢》“竊窕”古有幽閒、深宮、美心為竊,美容為窕等説,楊慎《升庵經説》為證實鄭玄、孔穎達的“竊窕深宮”説,一口氣舉了十二條證據,以證明“竊窕”有深的意思,並非言德。
[175]
楊慎書法
楊慎工於書法,王世貞《國朝名臣遺墨跋》稱楊慎“以博學名世,書亦自負吳興(趙孟頫)堂廡”。朱昌頤《跋楊升庵詩扇》也説:“書法尤超邁絕倫,至今滇南尚多留刻”。其書論主要見於《墨池瑣錄》《升庵書品》《法帖神品目》等。
[2]
[107]
楊慎很重視書法的審美價值,這首先表現在他對風韻的強調上。所謂的風韻就是指風流藴籍之氣,因晉人崇尚清談玄言,標榜虛曠澄澹的胸襟與風流蕭散的風度,故其書也自有一種散淡逸遠的情韻。
[172]
每每為後人仰慕而不可企及。故楊慎論書也最重晉人。他説:“晉賢草體虛澹蕭散,此為至妙。
[173]
楊慎對北方書法的評論本於趙孟堅之論,然他更引伸説,北方書法之缺陷在於少態度,而晉人之書所以逸韻超絕,就在於有態度,即不乏外在的美感,而這種外在的美感又是基於作者的性情品格之上的,他説:“得形體不若得筆法,學字如女子學梳掠,惟性虛者尤能作態度也。”女子性情虛靜始能梳妝打扮得俏麗可愛,學書者內養深厚而方能入妙。
[75]
楊慎繪畫
楊慎的繪畫美學理論是現實主義的,並且十分的豐富,他認為繪畫常常是畫家用以託意的東西。
[170]
他認為繪畫也可用以紀事。談到繪畫反映現實,楊慎是重形神兼備的。
[167]
他還指出,繪畫作品的形神必須是畫家師法自然的結果。如周嘮畫美人多肥,韓幹畫馬亦肥,就因為他們畫的是宮中人與宮中馬。而這種人和馬,誠如《石渠錄》所説“天廄無瘠馬,宮禁無悴容”的。關於歷史題材的畫,他認為也必須力求在細節上都寫出歷史的真實,如張僧繇畫羣臣上疏圖時有着芒鞋的,閻立本畫昭君圖中有戴着帷帽的婦女,都是不符事實的。因為“芒鞋出於水鄉,並不是京師所有的;帷帽起於隋代,並不是漢朝宮廷的”。他由此得出結論説:“繪畫是博學之人能夠才能夠做的。”
[148]
[168]
對於繪畫創作時畫家的主觀作用,楊慎重視“胸中無滯”的作用。他認為這種“無滯”在“上機之士”是可能天然具有的,在一般人則須借喝酒來製造,如許道寧。
[165]
關於繪畫的風格的形成,他曾談到地域的關係,他指出江南畫家的風骨不及四川畫家,但是卻比四川畫家的作品瀟灑飄逸。
[166]
關於繪畫的表現技巧,他主張落筆便成,反對先朽。
[171]
談到用墨,他則主張惜墨。他説,畫貴生動與空靈,胸中有酒,才可無滯,才可落筆使成,氣韻生動;又只有惜墨,才能使畫面給人以空靈之感。
[148]
楊慎還認為書畫同法,主張以書法入畫。
[169]
對於古人遺產的態度問題,他援引武宗元評王瑾的話,主張“廢古人之短,成後人之長”。
[148]
楊慎藏書
楊慎喜藏書,當時司禮監大藏經廠,貯列朝書籍甚富,他多次至閣中翻覽書籍。據傳曾攫取數冊《永樂大典》據為己有。其後主事李繼先奏命查對時,戲以竊書之名。家有“雙桂堂”,為讀書、貯書之所。曾編撰有《楊氏書目》,明末藏書家王道明在其《笠澤堂書目》中有記載。清初姜紹書記明一代藏書家,將他與楊士奇、吳寬、茅坤、宋濂等並列。
[25]
北宋王欽若等所編《冊府元龜》為宋代四大叢書之一,也是清代《四庫全書》中最大部書之一。黃國琦所刊《冊府元龜》在卷首列出了提供借證藏本者,包括“楊慎,成都人,內府抄本”。
[156]
《千頃堂書目》中著錄《楊氏書目》一卷,《楊升庵著述目錄》一卷。
[155]
[157]
楊慎文獻學
楊慎的文獻學思想不僅自成體系,而且充滿着辯證法的思維;他重視訓詁考據和博學,同時又強調實踐經驗,重視正史書籍和名家註疏但不一味盲從。正史書籍由於其“不寓褒貶”“直書其事”的特點和它自身帶有的權威性,因此類史籍都可以作為研究文獻、考據文獻的重要證據。楊慎對正史書籍便頗為重視。無論是天文地理、鳥獸花木,還是宮室物用、人品訂訛,《丹鉛總錄》都充分依託史籍。
從《史記》《漢書》《三國志》到《新唐書》《舊唐書》和《宋史》,引用範圍極其廣泛。儘管如此,楊慎依然抱着懷疑的眼光看待史籍,並不迷信權威,先後論證過《史記》《後漢書》等書中的問題。如在“司馬遷設史”一條中提到,《左傳》有云:“齊侯朝於晉,將授玉。”而司馬遷誤讀玉為王,所以在《史記·齊世家》中誤以為齊國欲尊晉景公為王。執玉即為執圭,古代凡諸侯相朝,必定互相授受以玉為禮,這是當時的一種規制。還有在“玄鳥銜卵”一篇中説,《詩經》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司馬遷對這種現象的描述是“玄鳥翔水遺卵,簡狄取而吞之”。楊慎對太史公的這個解釋並不認同,楊慎駁道:此處並非實指,非指玄鳥把卵排出,被簡狄吃掉而懷孕,而是《詩經》在此處用了一種興深意遠的方式,來説明商這個尊貴的孩子是上天的指派。玄鳥是請子的候鳥,即春燕,此處“若曰仲春之月禱而生商,斯為言之不文矣”。且在《詩經》中有找到多處例證,《詩經》有“維嶽降神,生甫及申”,也是為了説明孩子出身的高貴,而不是説甫、申為嶽神所生。另外,楊慎對名家的註疏也很重視,無論是鄭玄、李善的注,還是顏師古、朱熹的注,楊慎都很看重,並且在考據字書音韻的時候經常引據。但是楊慎並不因為他們是大家權威就一味盲從。比如在“鄭玄解經有不通處”中,鄭玄認為“宗祀文王”是以文王為宗,而楊慎認為此處“宗”並非是以文王為宗,而是“宗”在此處通“尊”,並且舉出《祭法》中“祖文王而宗武王”和《左傳》中“宗”通“尊”的例子來證明,如“召伯宗”通“召伯尊”,“尊盧氏”為“宗盧氏”。在“朐忍辨”一條中,對顏師古因為“朐忍縣”的“朐”和“劬”形似而注音錯誤的問題也進行了糾正。
[95]
楊慎在運用文獻考證研究的方法上,不僅能吸取前人之長,而且在重視子部、俗文學與金石方誌等資料方面獨有建樹。在《丹鉛總錄》中,處處可以看到楊慎對子部的引據。不論是在考證官爵禮樂、字學訂訛,還是史籍博物等等,都十分重視子部的作用,從先秦諸子的著作,到《淮南子》《水經注》乃至佛經,只要可以作為考據的論證,楊慎都加以引證。比如在“石墨”中對石墨一詞的考據中,就先後用到了《水經注》和《本草綱目》。“湛涔同字”一條中就多次引用《淮南子》。而在“八功德水”中就用到了佛經中的內容。楊慎不僅考證多用子部,而且對子部也多有考證。比如在“老子述而不作”中對《老子》內容的考據,在“管子注”中對《管子》近世翻刻中註解出現的問題的訂正,在“鬻子”一條中,通過蒐集他書引用已散佚《鬻子》書中的內容,來對《鬻子》進行輯佚。這些都充分説明了楊慎對子部的重視。
[95]
金石文獻是研究古代文獻的重要資料,因而楊慎在《丹鉛總錄》中也很注意運用金石文獻。如在《瑣言》部分中,談到省字時説到一種語法現象:鳳凰同書,省下作皇,鸚鵡聊文,省下作武。並且舉出《石鼓文》中“旭日杲杲”同樣是因為省字,而書作“旭日杲=”。還有在“黔首”一條中,在考證黔首之意時,就用到了李斯《嶧山刻石》中的“黔首康定”,並説太史公便是因為這句判定“秦名民曰黔首”。
[95]
楊慎文化事業
在明代,雲南被説成是“蠻荒瘴癘之鄉”或“不毛之地”,所以朝廷才會把罪犯發配到那裏去服刑。楊慎來到雲南後,經過生活實踐,發現這種説法並不正確,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大漢族主義的思想偏見。他認為,雲南和內地的文化有着悠久的歷史聯繫,中原漢族和雲南的多民族人民都是炎黃子孫,中國是統一的國家,對待各民族的羣眾應該一視同仁。因此楊慎始終不忘國事,致力於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增強雲南地區的國家認同感。
[142]
他曾身穿戎裝,召集童僕、學生、鄰里一道保家衞國,為平息大規模的“安鳳之亂”立下大功。當他發現昆明豪紳以修治海口為名,勾結地方官吏強佔民田坑害百姓時,正義凜然地寫下《海口行》等詩痛加抨擊,並寫信給雲南巡撫,要求制止勞民傷財的所謂水利工程。他與麗江土司木氏交情深厚,指導木氏詩文創作,整理少數民族典籍,為傳播民族文化作出了卓越貢獻。
[135]
楊慎在雲南開展講學活動,傳播中原文化,培養雲南本地的文人學者。楊慎在雲南三十多年,經常到各地講學授徒,為當地造就了大批學有成就的人才。據《滇南聞見錄》記載,他“嘗於臨安教授生徒,多所造就”。《安寧州志》説他:“居城東遙嶺樓,嘗講學於上。”《大理府志》描寫,自楊慎來後,“郡人士威師之”。
[137]
楊慎在雲南的學術同好和門人數以百計,其中,大理人李元陽是和他關係比較密切的一位,兩人曾共同參加撰寫《雲南通志》。李元陽在《送升庵先生還螳川客寓詩序》中,詳細地敍述了楊慎在大理點蒼山感通寺講學的盛況:“各族士子皆從遊問學。”在楊慎的學友和門生中,以張含、王廷表、李元陽、唐綺、楊士雲、吳懋和胡廷祿七人最為有名,人稱“楊門七子”,意思是把他們比作宋代蘇軾門下的“蘇門六君子”。他們都有較高的文學成就,兩人是舉人,五人是進士。特別是在詩歌創作方面,他們都取得了很深的造詣,這是和楊慎的獎掖扶植分不開的。楊慎本人也曾自豪地稱讚説:“七子文藻,皆在滇雲,一時盛事。”
[142]
據統計,雲南到元代為止,可考的著作只有八種。到明代正德年間,著作達四十餘種,著書者二十餘人。但到了明嘉靖以後,情況就大大不同了。嘉靖至明末,雲南的著述增至二百六十餘種,著書者也多達一百五十餘人,而嘉靖及稍後一些時候的著作,就達到了一百餘種,它們的撰寫,都直接或間接地與楊慎有關。這説明在楊慎的影響下,當地出現了一支人才隊伍,雲南的地方文化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146]
楊慎終身流放滇南,但他情繫故里,多次回到家鄉四川,為家鄉文化事業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他編寫了《全蜀藝文志》,這是一部四川地方歷代詩文總集,全書64卷,收錄詩文1800多篇,共計140多萬字,廣收博採漢魏至明有關四川詩文。
[138]
《全蜀藝文志》對巴蜀文化的傳承有重要意義,又因楊慎的名氣,其成書後被多次刊刻、抄錄,流傳頗廣。
[135]
[137]
楊慎歷史評價
編輯- 明朝
簡紹芳:公穎敏過人,家學相承,益以該博。凡宇宙名物之廣,經史百家之奧,下至稗官小説之微,醫卜技能、草木蟲魚之細,靡不究心多識,闡其理,博其趣,而訂其訛謬焉。平生著述,四百餘種,散佚頗多,學者恨未睹其全也。
[106]
王廷:嗟乎,大雅其有作乎。夫詩自三百篇後,惟漢魏最為近古,降及有唐,而聲律之學漸盛。然開元天寶之間,猶敦崇古雅,大曆以還,益尚雕琢,篇章雖工,而詩人之意興索然矣。今觀先生之詩,氣格雄渾,聲調沉著,其陳述土風,闡揚情景,廣博美麗,環奇高雅,文質彬彬,才情兼至。蓋取材於漢魏,而憲章乎盛唐,可謂卓爾不羣者矣。
[91]
(引自《刻升庵詩序》)
孔天胤:升庵者,太史新都楊先生也。先生既適去滇南,歲久留滯,端居覃省,發憤著書,神瑩理解,垂文表義,而撰述弘,此編裁一而已。刻中有敍三篇,大抵皆盡美品式,自古文辭傳到於今,如三百篇及楚騷漢賦,詎先注意陰式哉!要之,情成文耳。情深文明,虛浮靡曼,深莫深於發憤,明莫明於感人,高言逸響,識血聽真,三複此編,當自得之矣。智哉,司馬子長識已往之作,皆聖賢發憤之所為也,何謂來賢而弗然哉:故先生髮憤著書明矣,於是譚子以為道其情也。
[91]
(《刻升庵南中集序》)
薛蕙:①升庵學博才高,一時罕儷,第如是卷,四傑莫能過也。
[91]
(引自《刻升庵詩序》)②南岷王先生示餘升庵楊先生詩澎一卷,其窮極詞章之綺靡,可以見其卓絕之才;其牢籠載籍之菁華,可以見其弘博之學。此其意將欲追軋古人,而不屑與近代相上下。蓋餘疇昔所願見,乃今得之先生矣。抑此卷者,第往者謫居滇中之作耳,若其今之所造詣,與夫他日之所就,又非止於如此而止也。雖然,即此卷而論之,唐之四傑,不能過也。
[91]
(《升庵詩序》)
[77]
張含:楊子髫之年也,其修辭崛賾險隱,駿唚乎人李賀;楊子冠之年也,其修辭蕩放流動,諷潤乎入李白。楊子魁天下,陟華要也,楊子樹大議,謫窮荒也。悲歡以時,壯乎物理,充乎性靈,悲猶歡也,歡猶悲也。辭之修也,圓融而勁,温厚而邃,駛駛乎入風雅。····楊子嘗謂含曰:詩吾愧風雅,獨夷鮑謝。······滇,楊子所寓而昭也,辭楊所變而雅也,鮑謝,楊子所謙而自謂也。
[91]
(《南中集序》)
遊居敬:先生之生,岷蜀之精;先生之出,朝廟之英。文擬班揚,學侔遊夏。首選大廷,無雙聲價。擢君禁中,實才之雄。主上曰:“諮汝毗,朕躬未防落魄。”出戍滇僰,聖徳如天。臣罪莫測,乃安義命。述作自娛,揮毫對客。落筆瓊珠,人言天才。天實賦汝,俾列史官。佚相之侶,竟老碧雞。光射鬥奎,金蓮莫返。永讐天祿,惟忠惟義。
[134]
(《翰林修撰升庵楊公墓誌銘》)
張士佩:①先生作為文章,其書滿家纚纚然。承學治古文者,鹹愛而傳矣。
[91]
②如遷史所稱,擇其言尤雅者,着乎篇刻成,而卒業焉。綜之靡所闕而秩之靡所緄矣。蓋餘讀遷史《儒林傳》而知齊魯之閒於文學,聖人之遺化也。蜀自文翁之教行,人士彬彬,以學顯於當世。比齊魯雲,當其時被服文翁之教者,相如之詞賦,能使天子讀之飄飄有凌雲之思。嗣是若揚雄之奇愽,王褒之偉麗,伯玉太白之詩,追高古於風雅;眉山家學之文,渙奇思於心得,煌煌乎!我朝復得之。升庵先生,蓋洞觀學海,擅能詞場。於前數子,可謂兼之矣。其論經學則取衷傳記,而指末師俗;學之非稽往賾則愽綜譜諜,而斥遊談窽言之謬;形之為篇詠則取材六朝,遡漢魏之風趣;着之為論纂則陶冶兩漢,會訓誥之體裁。是於學無所不窺,而文則若成誦在心,借書於手。彬彬然,究天人精祲之際,鏡古今得失之林矣。
[91]
(《訂刻太史升庵文集序》)
周遜:近得升庵翁所著詞品,三月讀未嘗釋手。微求其端。翁為當代詞宗,平日遊藝之作,若長短句,若填詞選格,若詞林萬選,若百琲明珠,與今詞品,可謂妙絕古今矣。愚雖未能悉讀諸集,山林之詞,大率清以激也,不然則舒以適也。閨閣之詞,大率悦以解也,不然則和以節也。他可類見矣。
[74]
(《刻詞品序》)
王世貞:①明興,稱博學、饒著述者,蓋無如楊用修。②修撰筆任手運,誦由目成。翱翔中秘,既竆青藜之校。流戍南滇,遂肆朱鼎之識。凡所取材六朝為冠,固一代之雄匠哉!特其搜擷,大饒格調。時左繁飾人工,或累天悟,又其微趣,多在長吉、振奇之士。卑其刻羽雕業陋中之徒,駭其牛鬼蛇神。班郢之思,獨苦膏肓之病難醫,良可嘆也。(《明詩評·卷一》)③楊用修詩如暴富兒郎,銅山金埒,不曉吃飯著衣。用修謫滇中,有東山之癖。諸夷酋欲得其詩翰不可,乃以精白綾作裓,遣褚伎服之,使酒間乞書。楊欣然命筆,醉墨淋漓裾袖。酋重賞伎女,購歸裝潢成卷。楊後亦知之,便以為快。用修在滬州,賞醉,胡粉傳面,作雙丫髻插花。門生異之,諸伎捧腹,遊行城市,了不為怍。人謂此君故自污,非也。一措大裹褚衣,亦何所可忌,特是壯心不堪牢落,故耗磨之耳。
[77-78]
(《藝苑卮言·卷五》)④楊工於證經而疏於解經,博於稗史而息於正史,詳於詩事而不得詩旨,精於字學而抽於字法,求之宇宙之外而失之耳目之前,凡有援據,不妨墨守,稍涉評擊,未盡輸攻。
[79]
(《藝苑卮言·卷六》)⑤楊修撰之《南中稿》,秋麗婉至,華學士之《巖居稿》,清淡簡遠,俱遠勝玉堂之作。然楊稿自南充王公刻外,絕不能佳。貴精不貴多,寧獨用兵而已哉!
[79]
(《藝苑卮言·卷七》)
汪煥:予乃今知文章必本乎山川也:李青蓮蘇眉山均擅絕世之姿,凌跨百代,文人盡嚴之為方,明不敢爭長。然李之標韻英卓,固自天成,而稍遜於宏富,蘇長公文如良金美玉,無施不可,而稍遜於沉奧。況有能兼之者乎?升庵先生起成都,潛心窺古作者,自墳典邱索以來諸書,下及稗官小説,無幽不燭,無異不領,無巨不舉,無纖不破,蓋胸中具一大武庫焉。故凡搜奇摘豔,為人所目駭者,一經指點,遂若夏葛冬裘。凡狃見溺聞,為人所意忽者,一經拈出,遂若冰綃火布。是寧啻與蘇李鼎峙,實兼之也,又況於粉黛飾壯士,笙匏佐鼓聲者乎?青蓮疑於永王磷,擯諸夜郎,長公厄於詩案,擯諸嶺外。先生拙於議禮,擯諸永昌,其遇同。其以悲憤,為益肆力於文章也又同。想龍門大匡岷峨諸峯,聳然天際,而江之濯錦磨鋮,溪之浣花解玉,匯於灩預之下,覺回顧不肯去。是以奇幻鬱勃,蕩人心靈。虎變豹變,應不易得,則數百年一見也,詎偶然哉:予乃今知文章必本乎山川也。
[91]
(《升庵先生外集跋語》)
李贄:①升庵先生固是才學卓越,人品俊偉,然得弟讀之,益光彩煥發,流光百世也。岷江不出人則已,一出人則為李謫仙、蘇坡仙、楊戍仙,為唐代、宋代並我朝特出,可怪也哉!
[28]
(《焚書·卷五·讀史》)②籲!先生人品如此,道德如此,才望如此,而終身不得一試,故發之於文,無一體不備,亦無備不造,雖遊其門者尚不能贊一辭,況後人哉!
[73]
(《楊升庵文集序》)
陳大科:矽論博物君子,其在我朝,則楊升庵先生執牛耳哉。先生於書無所不讀,即諸父兄弟家庭小集,亦遞條舉徵故事為酒政。而先生嘗自稱:慎苟非生執政之家,安得遍發皇史宸諸秘閣之藏;既得之,苟非生有嗜書癖,亦安從笥吾腹;既兼有是,苟非投諸窮裔荒徼,亦不暇也。嗟嗟:天啓文獻,代不數人,俄而龍驤,俄而蠖詘,固並有意雲。
[91]
(《刻太史楊升庵全集序》)
焦竑:明興,博雅饒著述者,無如楊升庵先生。向讀墓文,載其所著書百又九種,可謂富矣。嗣餘所得,往往又出所知之外,蓋先生謫居無事,遇物成書,有不可以數計者。
[71]
(《升庵外集題識》)
屠隆:丘文莊浚、楊修撰慎武庫哉。
[29]
顧起元:國初迄於嘉隆,文人學士著述之富,毋逾升庵先生者。至其奇麗奧雅,漁弋四部七略之間,事提其要,言纂其玄,自唐宋以來,吾見亦罕矣。顧其為書,單部短諜,不下數十百種,世不恆見。即見之者,互存錯出,編貫為難,往往有安石碎金之疑,仲深文人散錢之恨。吾鄉澹園先生,負內聖外王之學,尚友千古,至於宏覽博物,以視升庵先生,又所謂後代之子云也。生平讀其書而好之,凡所為豳而弗傳者,廣為搜輯,聚於帳中,以代飴枕已。乃虞部帙之浩繁,惜披覽之緯緬也,手自排纘,匯為內外二集。而鈑析櫛比,穴外集尤多,異者疏之,同者合之,復者刪之,互者仍之,疑者闕之,誤者正之。就一部之中,剮之以類,就一類之內,辨之以目,鉅細畢收,綱維不紊。所謂歸之於殊途,不啻離之而雙美矣,豈非作述之盛事者歟:龍綢魚氯,入天孫之機杼,經緯益章;電戟霜戈,更大將之部分,壁壘皆變。含咀愈滋其新味,神明若煥於舊觀。蓋偉校讎之勞,功實高於獨創;弘陶鑄之益,美尤藉於善書矣。餘起元三複讀之,而喟然嘆也。新都立言,已懸日月,寥寥一代,幾見斯人。乃汝南正之,琅珊非之,摘其小瑕,掩其弘美。雖文人相輕,自古為然,而以後凌前,得無已甚:有澹園先生,而升庵之名愈彰,是陶貞自所謂:元常之骨,更蒙榮造,子敬之肌,不沉泉夜者也。然則升庵之不朽者,固不與其人俱往矣,又何幸而得澹園,為之表章於後世哉,乃知百齡影徂,千載心在,知有一人,而不恨玄。四百歲而必興,觀斯集而古今作述之盛,先後符合之揆,可以曠然玄覽於中區矣。
[91]
(《升庵外集序》)
袁宏道:人有言曰:“胸中無萬卷書,不得雌黃人物。”然書至萬卷,不幾三十乘乎?除張司空(張華)外,更幾人哉。吾於漢劉向、唐王僕射、宋蘇子瞻見之,然自子瞻迄今又三百餘年矣,吾於楊升庵、李卓吾見之。
[91]
張燧:升庵博洽似張茂先,詩文似廬陵、眉山兩先生,坎壈過漢之賈長沙,而經術解悟直越宋之程、朱而上之。有升庵而當代之人物可與往哲爭衡矣!矮人觀場,徒謂先生為博學人,而一二崛強之老,又且掇拾其後,是皆不知先生,又何足以為先生重輕耶?
[31]
(《千百年眼·卷十二》)
周復俊:嗟乎,公以師臣元嗣,年二十四即舉進士第一,官禁林,門第科甲,亦既通貴清華極矣。頃議禮不協,恩譴滇雲,由嘉靖甲申遐已未,蓋已三十六祀。其客路之悲辛,旅次之岑寂,嘆風雨之悽其,感日月之徵邁,悒鬱亡聊,或情與景會,意象融適,率於篇章寄之。加之天賦不羣,超悟卓絕,博學強記,至老彌精。故其所著,若是其多且麗也。假令公出入承明,武不越輦轂下,而山川之嵌喊。草野之蕪曠,人情物態之耗紛迮遏,均弗經於目,亡拂於膺。則搗練未精,諏詢罔悉,而乾坤海嶽之靈淑,亦何由俯仰旁稽以窮其變。縱於論思啓沃之暇,敷文代言,自宜華美温麗,不若窮而後工,如其工也,孰與今多。由是知天之申錫,今上之陶皋,於公獨至矣。
[78]
(《升庵七十行戍稿敍》)
李世芳:我師太史升庵公,天縱英豪,性成睿哲,以藎介而膺奇謫於南中,經歷險遠,怨怒兩忘,幾冊年猶旦暮也。諸著作甚富,半繡諸文木,餘蓋有所俟焉。茲稿其倦勤時所為乎?嗚呼,皓首稀年,猶荷戈邊徼,視韓蘇之嶺海,迥弗相侔,此其歲月淹滯情況何?如在他人文訶,鮮不悲恨靡弱,而公之精神氣魄,俊絕雄偉,鬥藻煙葩,爭巧春繭,有非少壯所能彷彿者,洵孔徒而伏友也。可以振今,可以傳後,將不在茲乎:稿裒於同門友丘子文舉、楊子富春書笥。宗師木涇翁,以東吳柱石之材,當南滇薇垣之轄,慨哲人之既萎,虞德音之弗彰,乃訪而得之,授梓以傳。世芳久辱升庵公之鑄,奉其永訣之命,故樂觀厥成,借言於簡箍雲。
[91]
(《升庵七十行戍稿後序》)
李元陽:老而不衰,窮而不躓,厄而不憫,人鮮能有之。讀先生之詩,則此物勃然躍於吾前矣。夫老則衰者形也,窮則躓者勢也,厄則憫者情也,日形日勢日情皆物也,遷變而靡常也。彼不物之物,老不能使之衰,窮不能使之躓,厄不能使之憫,歷萬變而不變者也。古之聖賢,蔬食飲水,夷狄患難,其樂不改者,用此物也。先生之於詩,其有得於此物乎哉:夫以顱童齒豁之年,憔悴問關,人不堪其苦,猶有忍於迫脅,不使寧處者,是誠何心。而先生之詩,才情之妙,韻勝調雅,饕如軒如嗷如,既不類七十老人語,又不作羈愁可憐之色,此非所謂不衰不躓不憫者乎?士之以文詞自命者日,是可以不朽。夫所謂不朽者,必在我有不物之物,外不變於形勢,內不變於識情,其斯為不朽乎:是編之外,能使先生不衰不躓不憫者,是其物矣。
[91]
(《升庵先生七十行戍稿序》)
胡應麟:①楊用修格不能高,而清新綺縟,獨掇六朝之秀,合作者殊自斐然。如《題柳》七言律,風流藴藉,字字天成,如初發芙蓉,鮮華莫比。第此等殊不多得,大概錯採鏤金,雕繢滿眼耳。滇中作如《春興》八首,語亦多工。
[64]
②楊五言律“高柳分斜月,長榆合遠天”、“新水催飛鷁,微霜度早鴻”等句,置齊、梁不復可辨。
[64]
③用修才情學問,在弘、正後,嘉、隆前,挺然崛起,無復依傍,自是一時之傑。第詩文則餖飣多而鎔練乏,著述則剽襲勝而考究疏。大概議論太高者力常不副,涉獵太廣者業苦不精,此古今通病,匪獨用修也。
[64]
(《詩藪·續編卷一·國朝上》)
湯日昭:士君子立不朽,必以其言遺於世,人與世違,所遺者未嘗往也,後人拾其遺言,因重其言者,爭以剞劂傳之。夫非欲其長遺於世,而不為世所遺歟!不佞嘗論先生世,而茲幸遊先生裏,更得盡讀先生遺書,仰止一念,躍然在目矣。逾月而是刻成,炳炳娘娘,若日月麗天,江河行地,與先生之鴻名大節而俱不朽也,倚歟盛哉,先生始以名閥巍科,徊翔禁近,將埤垸班馬,而趨步夔龍,朝廷倚之,一何重與。已而抗疏議禮,批鱗觸諱,遠戍夜郎,處天高地厚申,若躕踏無所容者,抑又何厄焉。夫操一心以貞世,先生未嘗變也;而且榮且枯,世如為先生變者。倏而陰瞳,倏而光明,先生之遺集亦猶是矣。先生世篤忠貞,氣塞天地,為昭代完人,固不獨以文重。而今讀先生之遺文,想見先生之為人,則自千百世而下,得其單詞片語,亦若神遊面命,而津津豔慕之無已者。而況表章羽翼,有王公為之知己,則其赫焉燦焉之業,固未嘗遺於世,而世亦自有不能遺之者也。以是知先生之藴,真有當年不可窮,累世不能殫者矣。語日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淵,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生之遺言,不之學問之大也。
[91]
(《太史楊升庵先生遺集序》)
唐錡:升庵太史之寓南中也,池南子嘗過之,既覿其輝而覽其芳矣,太史不以池南子之愚且暗也,授以近稿。池南子函歸,雖歷吳楚韓衞燕趙秦晉之間十餘年,弗暇則已,暇必玩誦。有知已友輒出示,知已友嗜之,無異池南子之嗜也,則相與評日:太史之詩,殆所謂昌其氣,達其材,融乎其興者乎,所謂本乎性,發乎情,止乎禮義,而出於自然者乎,古不暇論,即今所稱李空同、何大復、鄭少谷、徐迪功、薛西原、孫太初七子,頡頏未知優劣,然則太史固當世之雄也。池南子歸,伏枕蓆者阻門户,出門户者阻舟車,池涵一水,雲掩千山,迂迴百里,倏忽三年,於太史者懸懸也。太史亦不以池南子之迂且疏也,客便輒通刺,並以《長短句》投之。池南子恍如太史之神交而默契也,讀之盡且日:金元部曲,淫蠹妖豔,其溺人也久,乃有黃鐘大呂希世之音乎:其思沖沖,其情隱隱,其調閒遠悲壯,而使人有奮厲沉搴之心,其寄意於花鳥江山,煙雲景候,旅況閨情,無怨怒不平,而有拳拳戀闕之念。將平其氣,斂其材,忘於興,而出於自然者,亦不知其所以然矣。其晉魏以上古樂府離騷之流,風雅之變乎:而知太史之雄也。雖然,代言紀事,史職也;典則謹嚴,史體也。擒雅振頌,發揚鴻烈,銘之金石,載之旗常,奚不可者。顧乃孤吟苦調,嘯詠諮嗟於窮荒寂寞之濱者,謂之何哉?抑聞太史每語人日:池南子,池南子,是能知詩者,吾差有取焉。
[91]
(《升庵長短句序》)
楊南金:太史公謫居滇南,託興於酒邊,陶情於詞曲,傳詠於滇雲,而溢流於夷徼。昔人云:吃井水處皆唱柳訶,今也不吃井水處亦唱楊詞矣。吾聞君子之論曰,公詞賦似漢,詩律似唐,下至宋詞元曲,文之末耳,亦不減秦七、黃九、東籬、小山。噫,一何多能哉!或曰:君子不必多能,王右軍之經濟以字掩,李伯時之詩文以畫掩,公之高文大作毋乃為詞曲所掩乎?予答之曰:君子不必多能,為能未多而求,為君子者言也;若夫能已多矣,不必去其多能,而後為君子也。猶女子言在德不在色,為嫫母言可也,若夫莊姜,則柔荑凝脂,螓首蛾眉,固其自有也,奚必亂髮壞形,而始為貞專哉:觀者以是求之。
[91]
(《升庵長短句序》)
王廷表:宋人無詩而有訶,論比興則月下秦淮海,花前晏小山,較筋節則妥帖坡老,排募稼軒,所以擅場絕代也。至一兀人曲盛而詞又亡,本朝諸公於聲律不到心,故於詞曲未數數然也。吾友升庵楊子,乃至音神解,奇藻天發,率意口占,警絕莫及。嘗語表曰:李冠張安國《六州歌頭》,聲調雄遠,哀而不傷,於長短句中,殊為雅麗,恨少有繼者。乃援筆為《吊諸葛》詞,其妥帖排募,可並蘇辛而軌張李矣。表嘗評楊子詞,為本朝第一,而《六州歌頭》,在《升庵長短句》中第一。
[91]
(《升庵長短句跋》)
曾嶼:昔餘薄遊南北,聆説詩者,往往恐人見狹,故尊高古詩,忽易近體;至其為近體,無以逾人,古詩益弗類。蓋不自量所造之何如,欲示高曠,漫云爾也。夫古詩邈矣,無庸復贊,近體如七言律,易俗而難工,俊逸渾成,寓古調予新聲,非其人弗能也。太史楊升庵選張子七言律,凡若干首,屬餘序。餘誦之,颯諷乎俊逸渾成,耳悦心暢,若有所興起焉者,遂稱日;詩自四言變而五六,詠之皆有餘聲,至七言而聲盡,乃若歌有八言,歌行又有九言以上,然句必有讀而後諧,聲必中歇而再出,非七言律之體裁也。有為律雨加於七言者,句必有讀,聲必中歇,奚以律為七言盡聲,是氣之自然爾。若禺山者,七言從律而能工者也。平生志概不羈,禮閹既落,不復謁選,賁於林丘。於茲八十矣。吟弄不止七言律,而七言律獨工,亦盛氣之煦,元聲之發也。
[91]
(《序升庵選禺山七言律》)
林時對:夫以劉伯温之瑰奇、宋景濂之温醇、解大紳之豪爽、曾子棨之英邁、高季迪啓之超脱、李賓之東陽之浩瀚、王守溪鏊之簡嚴、王敬夫九思之高邁、崔仲鳧銑之修潔、吳匏庵寬之純粹、丘仲深浚之博雅、程篁墩敏政之典核、楊用修慎之奧衍、王槐野維楨之簡練、康德涵海之雄駿、廖鳴吾道南之富有,此權自在,要之化境尚隔一間耳。
[32]
(《荷牐叢談·卷二》)
許孚遠:①新都楊升庵先生名滿天下,不佞孚遠自為兒童時聞之,則欣欣嚮慕雲。已而得睹先生所著《丹鉛》輯錄、《譚苑醍醐》、《藝林伐山》等編,知其博極羣書,精究名理,當代儒者希有也。比歲入關中,友人遺我以先生《文集》,展閼篇次,庶幾睹其大全,然頗浩瀚,未暇卒業。
[91]
②孚遠竊惟先生學問文章,如嶽瀆之高廣,如星斗之燦爛,後世小子曾未窺其涯誒,挹其餘輝,而何敢置一喙於其際。雖然,孟氏不云乎,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此非獨以喻聖人之道,古今名世述作,超前絕後,各有源本所自來也。先生以相家子廷對擢第一,為館閣之臣,顧無毫髮介其胸次,而抗疏議禮,觸犯忌諱,甘心貶黜,以終其身,此何等人物哉:天生異材,投之閒寂,困之厄窮,達觀造化之理,探索經史之藴,經綸滿腹,無處發伸子致主匡時之略,而僅著為文詞,其縱橫變化,窮極墮陰有以也:然則尚論先生者,當先知其人品與其學術,而後可以讀其文詞。長短句文之末流也,先生蓋出其餘力為之,而非所以先也。孚遠又竊觀楊文忠勳業之盛,及先生材品之高,而知其世德作求,流芳未艾。
[91]
(《楊升庵先生長短句序》)
陳耀文:餘觀升庵氏書而深嘆立言之難也。夫世之稱升庵者,不曰“正平一覽”,則雲“管綜百氏”,即其自視也。固已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今茲所見,才數種耳,乃訛戾自相違伐,若此豈率爾師心在大方之家?爾邪抑葠菁,並蓄傳載者無藎。臣耶故知舛駁無事,於五車麟角取裁於四百矣。餘明興傳疑者,眾間為是正數條。持布皷以過雷門,不覺失笑,葉生梨之,更為博笑也。
[62]
(《正楊》)
許學夷:楊用修詩,多填故實,而訛字復多,入錄者則取明顯也。薛君採序其詩,言才與學;元美謂:“用修如暴富兒郎,銅山金埒。”俱可見矣。予嘗謂:用修騁博,元美誇多。然元美深貶用修而陰法之,又不可不知。用修五言古學漢、魏者亦能稍變,然學齊、梁以後者為最工。胡元瑞謂“清新綺縟,獨掇六朝之秀”是也。用修七言古多出齊、梁、初盛,而初唐尤工。用修五言律多出初唐,七言律多用杜語,後半截似多流麗,其俊亮高華者已啓七子之調,但不若七子之精工耳。餘篇亦無弱調,變體最工。
[91]
(《詩源辯體·後集纂要卷二》)
- 明末清初
王夫之:①(評論《乙酉元日新添館中喜晴》)此與“秦時明月”一首,《升庵集》中最上乘,亦三百年來最上乘也。重處皆輕,麗處皆切。
[33]
②(評論《感通寺》)精切不鑿,所以宋人瞠乎其後,“華雲”用高皇御製送寺僧無極詩語,升庵往往工於取新,又用“傳燈”句流水對敍明,不嫌僻矣。“見”、“聞”二字,死對中有活路,許渾一流不知,揉玉為泥,何望及此。
[33]
③(評論《折楊柳》)四十字耳,篇首十五字又只作引子起,乃字裏含靈,不分賓主,真鈞天之奏,非人間思路也。才説到折處便休,無限無窮,天流神動,全從《十九首》來。以古詩為近體者唯太白間能之,尚有未純處。至用修而水乳妙合,即謂之千古第一詩人可也。
[33]
(《明詩評選》)
朱之瑜:明朝文集極多,好者亦寥寥……如楊升庵、李空同集,極佳。
[63]
(《朱舜水集·問答三》)揚雄、司馬氏鳴漢家,眉山三蘇及陸游等鳴宋家,不知今亦有如此人哉?國朝有宰相之子楊升庵諱慎者。
[30]
(《朱舜水集·問答四》)
錢謙益:用修垂髫賦黃葉詩,為茶陵文正公所知,登第又出門下,詩文衣缽,實出指授。及北地哆言復古,力排茶陵,海內為之風靡。用修乃沉酣六朝,攬採晚唐,創為淵博靡麗之詞,其意欲壓倒李、何,為茶陵別張壁壘,不與角勝口舌間也。援據博則舛錯良多,摹仿慣則瑕疵互見。竄改古人,假託往籍,英雄欺人,亦時有之,要其鈎索淵深,藻彩繁會,自足以牢籠當世,鼓吹前哲。膚淺末學,趨風仰止,固未敢抵隙蹈瑕,橫加訾警也。王元美曰:“用修工於證經,而疏於解經;詳於稗史,而忽於正史;詳於詩事,而不得詩旨;求之宇宙之外,而失之於耳目之前。”斯言也,庶幾楊氏之淨友乎!
[68]
(《列朝詩集小傳·丙集·楊修撰慎》)
- 清代
王士禛:明詩至楊升庵,另闢一境,真以六朝之才,而兼有六朝之學者。其詩如《詠柳》‘垂楊垂柳綰芳年’一篇,世共知之。又《古意凌波洛浦遇陳王•鷓鴣詞》‘秦時明月玉弓懸’,《關山月》‘迢迢賤妾隔湘川’,《出關擬唐人》‘狼弧芒角正彎環’,《塞下曲》‘長榆塞上接龜沙’諸篇,工妙天成,不減前作。又《清蛉行寄內絕句》亦絕妙,大抵皆自古樂府出。益都王遵坦太平論明詩,獨推新都為性之者,亦自有見。
[34]
(《香祖筆記·卷五》)
沈德潛:楊用修負高明伉爽之才,沉博絕麗之學,隨物賦形,空所依傍。讀《宿金沙江》《錦津舟中》諸篇,令人對此茫茫,百端交集。李、何諸子外,拔戟自成一隊。五言非其所長,以過於穠麗,失穆如清風之旨也。
[35]
(《明詩別裁集·卷六》)
紀昀等:①使其覃精研思,網羅百代,竭平生之力以成一書,雖未必追蹤馬、鄭,亦未必遽在王應麟、馬端臨下。而取名太急,稍成卷帙,即付棗梨,餖只為編,飣成雜學。王世貞謂其工於證經而疏於解經,詳於稗史而忽於正史,詳於詩事而略於詩旨,求之宇宙之外而失之耳目之內,亦確論也。又好偽撰古書以證成己説,睥睨一世,謂無足以發其覆,而不知陳耀文《正楊》之作,已隨其後。雖有意求瑕,詆諆太過,毋亦木腐蟲生,有所以召之之道歟!然漁獵既富,根柢終深。故疏舛雖多,而精華亦復不少,求之於古,可以位置鄭樵、羅泌之間,其在有明,固鐵中錚錚者矣。
[70]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一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著錄楊慎《丹鉛餘錄》十七卷、《續錄》十二卷、《摘錄》十三卷、《總錄》二十七卷提要)②慎以博洽冠一時,其詩含吐六朝,於明代獨立門户。文雖不及其詩,然猶存古法,賢於何、李諸家窒塞艱澀、不可句讀者。蓋多見古書,燻蒸沉浸,吐屬自無鄙語,譬諸世祿之家,天然無寒儉之氣矣。至於論説考證,往往恃其強識,不及檢核原書,致多疏舛。又恃氣求勝,每説有窒礙,輒造古書以實之。遂為陳耀文等所詬病,致糾紛而不可解。考《因樹屋書影》有曰……其語頗為左袒,然亦未始非平心解鬥之論也。
[69]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七二集部別集類二五著錄楊慎《升庵集》八十一卷提要)
李慈銘:有明博雅之士,首推升庵;所著《丹鉛錄》、《譚苑醒酬》諸書徵引該博,洵近世所罕有。惟議論多僻,又喜杜撰附會,以英雄欺人。其論理學則極詆陸、王,論經學則極詆鄭康成。論文則雖喜左氏,而亦文致其失。論詩則極詆許渾,謂無異張打油、胡釘鉸;而於少陵亦有微詞,率多逞其臆説舌鋒,不可為據。如以《左氏傳》椑諶謀於野則獲,謂以《論語》草刨一言而附會之;孔父之妻美而豔,謂以孔父正色而立朝一語誣之;此皆全無情理。左氏好浮誇,亦不至若是。詆訐渾《凌敞台詩》有宋祖歌舞三千之語,謂史稱高祖清儉寡慾,而渾誣之若此,是目不見書。不知宋世武帝、文帝、孝武帝三世稱祖,乃世祖孝武帝,非高祖武帝也。其論正統,謂女主夷狄篡逆不得為統,因謂中國當絕元代之統,不當帝之。其論之偏多若此。且又影撰古書以欺後世,尤不足以為據。即其譏鄭康成杜撰三農名目而鄭司農之説為正。夫以司農、山農、澤農之名為非杜撰則可,若其説為確則非。升庵讀書博而不精,即此可見。升庵以力諫大禮,廷杖謫戍,生平風節,本有足觀。而其後居滇時,嚴介甫(嚴嵩)以詩屬點定,遂與酬和訂交,因痛詆夏文愍(夏言)為小人,而以河套之議為不度時勢。夫桂洲誠有可議,然其與曾襄愍謀復河套,則社稷至計也。嵩文致之,而升庵亦巧詆之,可知其徇私隱而違公是矣。即其父子俱以大禮議忤世宗,放棄以死,直聲震一時。然當時張、桂之議,以犯盈廷眾怒,天下爭詬之。迄今是非論定,張、桂所言,實為允協;楊文襄早有張生此言聖人不易之語。升庵父子力持濮議,亦由讀《儀禮》不細故也。勝國考據之學,遠不能望昭代,惟文憲與陸文裕為一朝弁冕。文裕(陸深)《儼山外集》,餘亦摘記之,雖博奧不及升奄,而議論較正。餘又感二公生同時,又相為友,亦一時盛事。而文裕在朝恩眷最厚,蹤跡亦與介甫尤密,卒後,介甫為作神道碑;而生平自守確然,不為所污,是其遇固優於升庵,而人品亦勝之也。然以二公之才之學,而皆為嵩所結納,奸雄之牢籠賢智,又何如哉!
[80]
(《越縵堂讀書記》“咸豐甲寅七月二十一條”)
周參元:①古今來著書難,傳書亦不易。文人如吾蜀升庵先生至矣,生平枕籍乎六經廿史,博涉於諸子百家固也。然天必資之以穎鋭,假之以巍科,使之不惟得盡稗野之精,更得以窺石室之藏。且投之荒徽以作其志,廣之涉歷以擴其胸。而後自紀傳志銘詩賦等正集外,如《丹鉛》諸錄,《譚苑醍醐》諸雜著,無論數十百種,靡不膾炙海內,入人肝脾,著書豈易易哉。
[91]
②升庵學通天人,才雄藝苑,且著述之富,冠絕前儒。
[91]
(《重刻太史升庵全集序》)
陳田:升奄詩,早歲醉心六朝,豔情麗曲,可謂絕世才華。晚乃漸入老蒼,有少陵、謫仙格調,亦間入東波、涪翁一派。前後七子執盟騷壇,海內附和,翕翕成風。餘採升奄、蘇門、君採、稚欽、鴻山、蘿山、子安、少玄數君子詩,次於李、何之後,王、李之前,別為一集,以見豪傑能自樹立者,數不隨風會為轉移也。
[76]
(《明詩紀事》)
- 近代
李希白:新都一去風流歇,寂寞湖山六百年。議禮千言爭北闕,投荒萬里謫南天。窮鄉婦孺知名姓,古廟雞豚雜管絃。留得一枝青玉杖,摩挲手澤尚斑然。
[72]
(《吊楊升庵先生》)
- 當代
鄭振鐸:陳(大聲)、馮(惟訥)、梁(辰魚)、常(倫)、康(海)、王(九思),以及楊氏父子(楊廷和、楊慎)夫婦(慎妻黃氏)也曾名重一時,且時有俊語,不少倩辭,究竟是文人們的創作,不復有民間的氣息了;出色當行的民間作風的曲子,在明代是幾乎絕跡了。
[125]
(《中國俗文學史》)
錢基博:楊慎以宰相子,文采照映;獨不在七子聲氣之中,而其詩含吐六朝,以高明伉爽之才,鴻博絕麗之學,隨題賦形,一空依傍;而於李何諸子之外,異軍特起。《南中稿》稂麗婉至,一集之勝!楊慎以意度稂麗,冠絕當代。
[126]
(《現代中國文學史》)
劉大傑:楊曲的風格,與康海、王九思相近。王世貞以為楊氏是蜀人,故多川調,不甚合南北本腔。楊氏對韻律雖不很精確,而曲境尚有可觀。由於仕途遭受挫折,遂縱情詩酒,曲中雖時有悲憤,但內容還是貧弱的。
[127]
(《中國文學發展史》)
陸復初:我國從十四世紀到十六世紀,是啓蒙思想極為活躍的時期,作為羅欽舜的門生、王廷相的好友的楊升庵,也是這個時代的以唯物主義思想為核心,最具時代色彩的啓蒙思想家,與同時代西方文藝復興運動中的諸大師東西輝映,堪相媲美。他並非以考據見長。他的《懆語》《丹鉛錄》諸作,是哲學思想著作。他是十七世紀中國著名啓蒙思想家王船山、黃黎洲、顧炎武一輩啓蒙思想大師之先驅。
[131]
(《被歷史遺忘的一代哲人論楊升庵及其思想》緒論)
張秀熟:升庵謫戍在邊荒三十五年,未嘗一日消閒。他對當時政治之隆污,學術思想之邪正,文風詩派之升沉,無不非常關懷,凜然以議大禮的精神來批判、駁斥、進行鬥爭。他這樣的高舉正是韓昌黎所稱“信道篤而自知明”的“特立獨行”。由此而致力著述一百餘種,開拓南天之文化,與各民族誼同骨肉,這是蘇武西域十九年持漢節所不能望其項背,東坡在南海詩傳農藝亦有遜色。綜計升庵畢生行事,我敢大聲高呼:楊慎是中國歷史上最難能的偉大哲人。
[132]
(《最難能的偉大哲人》)
程志方:自楊升庵以後,中國哲學思想的發展轉到了一個新的方向,象萬壑歸大海一樣,傾向於現實與感性,傾向於唯物主義路線。他們提出的哲學上的新課題、新概念、新範疇,足以孕育明清之際啓蒙思想的誕生。楊升庵是中國早期啓蒙思想的先驅!楊升庵的唯物主義認識論和辯證法思想是中國哲學發展圓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楊升庵及其在哲學史上位置的被發現,彌補了中國哲學從古代到近代、從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發展邏輯中的一個缺環。
[131]
(《被歷史遺忘的一代哲人論楊升庵及其思想》序)
董曉萍:①楊慎一生的文學成就不限於上層文學,他在多民族民間文學方面也留下了寶貴的遺產,受到了西南人民的愛戴。那裏的各民族羣眾歌頌他是持節牧羊的蘇武,傳誦“有井水處,就有楊慎詞”的美麗故事。他的行狀和著述,對推進明代以來川滇文化的繁榮,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42]
②一個明代文學家,能在半生流放、無所依傍的境遇中,對同時代的文學發展起到一定的左右作用,這説明他的人生轉折與明代文藝方向的轉變,有着一致之處。他的獨特貢獻,在上下兩層文化中皆有口碑,也説明不止是一些文學大家對他情有獨鍾,而是他的學術與人格的光芒對整個明代社會文化的輝映。四百餘年來,他家鄉的人們一直懷念他,歌頌他,紀念他的傳奇、卓絕而悲劇的一生,這讓我們從一個側面,看到了人們對中國傳統儒學所培養的優秀學者的愛慕和反思。
[142]
(楊慎《明才子傳記研究》)
徐康:楊升庵在有明一代不僅是忠昭日月、彪炳千秋的仁人志士,而且還是一位對中國文化史影響極深的文學家、哲學家,明代第一流的大學者,其平生著述四百餘種,內容涉獵文學、哲學、史學、美學、考據學、音律金石學等諸多領域。總而言之,楊升庵這位氣卷八荒、心雄四溟的前賢,為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所做的巨大貢獻,早已被世人所稱頌。他正直熱情、樂觀豁達、疾惡如仇、清正不阿,特別是視國如家、關心人民疾苦的操守品行,深受人民擁戴併為後世欽仰。
[129]
(郭同旭《狀元秘史——楊升庵傳奇》序)
駱玉明:楊慎在明代以博學著稱,也能詩,他與妻黃娥的散曲近人簡合編為《楊升庵夫婦散曲》。楊慎的散曲格律不很精確,王世貞譏為“多明中川調,不甚諧南北本腔”(《曲藻》)。內容多寫心中的不滿與愁怨,注重意國文境,稍帶有詞的風格。如《黃鶯兒·春夕》。
[143]
(《簡明中國文學史》)
郭英德:①正德、嘉靖年間,尚有王守仁、楊慎等詩人能卓然自立而直抒胸臆。……楊慎是一位全才,博聞強記,著作涉獵甚廣。其詩受六朝、初唐詩風影響很深,藴藉流麗,時有佳篇。
[144]
②從明初的劉基,到明代中期的楊慎、陳霆、陳鐸,以及稍後的王世貞,一直到明末的陳子龍,他們的詞作都達到了相當的水準,足證“詞亡於明”或“”明代無詞’的説法是武斷而不成立的。
[144]
③弘治、嘉靖期湧現出一批著名詞人。其中有被時人推為“當代詞家”,清人亦或視為“明人第一”的狀元詞人楊慎……明人有詞話、有詞選、有詞譜,皆自此期始,亦以此期為多。舉其要,則有楊慎《詞品》。
[144]
(《中國古代文學通論·明代卷》上編)
過常寶:①在“前七子”復古風氣盛行之時,楊慎在文壇上也別張壁壘,獨樹一幟。他不滿前七子及其追隨者的因襲之弊。他推崇六朝與初唐詩,倡導綺麗與風骨兼備。因此,他的詩作大都挺然崛起,無所依傍。
[128]
②楊慎早期詩作,雖有擬古傾向,但宏博絕麗,風格清新;貶謫之後,詩風有所變化,感憤之作頗多,漸趨蒼老悲涼。如樂府詩《垂柳篇》,音韻婉轉,多用對仗,辭句清美,情兼雅怨,頗似初唐四傑之作。他的七言律詩大多雄深藴藉,工緻綺麗。如《春興八首》仿杜甫《秋興八首》體制感事詠懷,思幽語工,沉麗婉至。七言絕句如《竹枝詞九首》寫三峽風物,意近情遙,亦雅亦俗,清新圓潤,頗得樂府遺韻,於秣麗中自見幽情。
[128]
(《中國古代文學史》)
豐家驊(江蘇教育學院原中文系主任):楊慎受者時代的激發,對封建社會晚期的社會現實、思想文化諸多方面進行思考、探索,尋求新變;但他也受着時代的限制,當時資本主義萌芽太弱小,社會物質生活的條件還不成熟,沒有具備提出新的社會思想和理論的必要因素,不可能結出超越時代的碩果。他在許多領域取得的成就,都明顯地帶着鮮明的時代色彩。在思想領域,他從信奉程朱理學,轉到反程朱理學,對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批判,揭開了明代批判唯心主義的序幕。但他的哲學思想尚未能建立自己的體系,還不足與稍後的一些唯物主義思想家並列。在學術領域,他反對時人的空疏不學,公開提出“訓詁章句,求朱子以前六經”國,探求古音本源,考訂名物制度,導致了明清考據學的興起。但他的成果遠不及乾嘉大師的精審。在文學領域,他不滿前七子的“宗唐法杜”,第一個起來批判他們的復古主義,帶來了晚明文藝思想的活躍;他的詩歌創作和古謠諺的搜輯在當時很有影響,在明代文學史上佔一定地位。但從文學史的全局來看,他還不足與他的同鄉李白、蘇軾比肩。他在上述諸方面還稱不上是一流的,沒有達到那些領域最高的水平。楊慎的歷史貢獻不在於他作出了哪些建樹,更重要的是他開了一-代風氣,在哲學思想上為17世紀的早期啓蒙思想開闢了道路,是17世紀啓蒙思想的先驅;在學術,上建立了正確的研究方法,開乾嘉學派之先河;在文學上,他的理論和創作引起了明代詩風的轉變,如《歷代史略十段錦詞話》孕育了一種新的文體。他在許多領域對後世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81]
(《楊慎評傳》)
[123]
楊慎主要作品
編輯關於楊慎著述種類之豐富,明清學者皆稱其第一。其數量,明人簡紹芳説400餘種,嘉靖年間王世貞説92種(撰45種,編47種),萬曆年間李贄《續藏書》卷12中説有117部。焦茲説訪求到153種。《明史》本傳説100餘種,清乾隆年間編輯《四庫全書》蒐集到楊慎著作42種,收入該書中有39種。
[25]
民國初,楊守敬《增訂叢書舉要》卷60中説有145種。楊慎的著作今有明陶宗儀《説郛》中的12種,清《四庫全書》中的39種,李調元《函海》中存45種,民國《叢書集成初編》中存76種。除此之外,還有散見於全國各地圖書館、博物館、文管所、紀念館者數十種。據專家調查統計,楊慎著作流傳至今者,共存174種。如:
[105]
經學:《升庵經説》《易解》《檀弓叢訓》《周官音詁》《檀弓記》(注)等等。
史學:《南詔野史》《全蜀藝文志》《雲南山川志》《滇載記》《滇程記》《南詔野史》《晏子春秋》(評點)《鬻子》(評註)《山海經補註》等等。
雜著考訂:《丹鉛總錄》《丹鉛餘錄》《丹鉛別錄》《金石古文》《石鼓文音釋》等等。
音韻文字:《轉註古音略》《古音從目》《奇字韻》《古音獵要》《古音駢字》《六書索隱》《音韻略例》等等。
詩詞評論:《升庵詩話》《千里面譚》《譚苑醍醐》《藝林伐山》《升庵詞品》《詞品拾遺》等等。
書畫評論:《書品》《畫品》《墨池瑣錄》《書畫神品目》《法帖神品目》等等。
醫學:《素問糾略》《脈位圖説》等等。
體裁 | 作品名稱 | |||
---|---|---|---|---|
詩 | 《送餘學官歸羅江》《出郊》《聞笛》《於役江鄉歸經板橋》《宿金沙江》《摩尼寒夜擁爐有懷馮定水》《三岔驛》《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懷》《甲寅新正六日送簡西嶨登舟》《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懷》《七十行戍稿》《楊林病榻羅果齋太守遠訪》《七十行戍稿》《賦得千山紅樹圖送楊茂之》《無題》《柳》《病中秋懷八首選一》《夏水謠》《滇海曲》《早春》《雙燕曲》《詠史》《擬青青河畔草》《中秋》《雙魚鋪》《流螢篇》《春興其一》《玫瑰花》 | |||
詞 |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竹枝詞》《少年遊·紅稠綠暗遍天涯》《轉應曲·銀燭》 | |||
雜劇 | 《宴清都洞天玄記》《太和記》《割肉遺細君》 | |||
彈詞 | 《二十一史彈詞》 |
楊慎軼事典故
編輯楊慎伉儷情篤
楊慎的政治生活雖然十分坎坷,但愛情生活卻很幸福美滿。他的夫人黃娥,善詩詞,尤為擅長散曲。婚後他們夫婦感情非常融洽,在桂湖之濱過着詩情畫意、相敬如賓的甜蜜生活。他倆經常在湖畔散步,榴閣賦詩,相互酬答。
[83]
楊慎夫婦雖然情投意合,但並未陶醉於卿卿我我的兒女之情。婚後第二年,在黃娥的支持和勸促下,楊慎就動身進京復官。
[85]
楊慎與黃娥的忠貞愛情是經得起嚴峻考驗的。因為在他倆的生活旅途中,春光明媚的順境很短暫,而更多的是漫長的急風暴雨的逆境。當楊慎因仗義執言,遣戍滇南時,黃娥對丈夫不僅毫無怨言,而且深表同情,曲意勸慰,殷勤照顧。黃娥不辭風霜之苦,千里跋涉,親自護送楊慎從北京到雲南。
[85]
嘉靖三年(1524年)十二月十五日的寒夜,黃娥陪伴着骨瘦如柴、身戴枷鎖的楊慎,行至江陵的驛站門前,他看到妻子風塵滿面,疲憊不堪,再也不忍心讓她向前護送了,力勸妻子回四川新都老家。臨別之際,楊慎填寫了一首《臨江仙》詞雲:“楚塞巴山橫渡口,行人莫上江樓。徵驂去棹兩悠悠,相看臨遠水,獨自上孤舟。卻羨多情沙上鳥,雙飛雙宿何洲?今霄明月為誰留?團圓清影好,偏照別離愁。”(《戍雲南·江陵別內》)。情辭悽楚,催人淚下。黃娥回到新都,看到桂湖景物依舊,物是人非,寫了一首懷念丈夫的《七律·寄外》:“雁飛曾不度衡陽,錦字何由寄永昌?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詔風煙君斷腸。曰歸曰歸愁歲暮,其雨其雨怨朝陽,相聞空有刀環約,何日金雞下夜郎?”感情十分真摯。此後,黃娥曾越山涉水,到雲南永昌探望楊慎,並在戍所住過兩年多的光陰。
嘉靖八年(1529年),因父親楊廷和去世,楊慎趕回新都治喪
[14]
,夫婦才得短期會面。相見時難別亦難。臨別時,黃娥寫了《羅江怨》散曲,與楊慎送別。曲雲:“青山隱隱遮,行人去也,羊腸鳥道幾回折?雁聲不到,馬蹄又怯,惱人正是寒冬節。長空孤鳥滅,平蕪遠樹接,倚樓人冷欄干熱。”以冷與熱的強烈對比,反映自己內心的一片深情,悽婉動人,遂成千古名句。
[86]
花開花落,春去春回,楊慎和黃峨在孤苦與相思中守望着他們的愛情。相思無涯,相見無日,他們只有寄希望於朝廷的特赦。然而嘉靖帝至死也不肯原諒楊慎,就算是天下大赦,嘉靖帝也特旨不赦於他。他們只有傳書帶信以解思念和牽掛。黃峨悲苦之中寫下了“昨夜夢裏分明見,醒來時枕剩衾單。費長房縮不就相思地,女媧氏補不完離恨天”的詩句。
[84]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楊慎客死異鄉。噩耗傳來,黃峨悲痛萬分,以花甲高齡和羸弱之身,徒步趕赴雲南奔喪,而後扶櫬歸裏,安葬新都。明世宗駕崩,穆宗即位,楊慎冤案才得以昭雪,楊慎被追封光祿寺少卿,黃峨也曾受封。隆慶三年(1569年),黃峨病故並與丈夫合葬。至此,楊慎與黃峨結束了他們的愛情守望。
[84]
楊慎遺書鋤奸
楊慎充軍雲南,熬過了三十多個春秋,已成為七十歲的老人。他遵照明朝的律例,回到了故鄉四川。但是嘉靖帝偏偏使雲南巡撫派了四個軍漢把他抓了轉來。年逾古稀的楊慎來到一座古廟,早已奄奄一息。幸好廟裏長老和附近老百姓素來就敬仰他的品德學問,紛紛跑來送醫送藥,有個木匠老漢和他的兒子更是端茶送飯。楊慎非常明白,這是京中的那班權貴,勾結雲南巡撫對他進行最後一次打擊。”臨死前,他寫了遺書,囑咐了老漢死後要辦的一些事情。楊慎死後,保山縣令立即來到廟裏查看遺體遺物。他從木匠老漢手裏拿到楊慎遺書,連夜派人送給了巡撫。那巡撫來不及細看,立刻傳令派急腳快馬帶上遺書星夜兼程上北京去了。
[96]
楊慎的遺書送到京城某大學士府裏。大學士拆開一看,發現楊慎寫的兩首“寄懷”詩篇,暗中諷刺他的落井下石。他看罷立刻氣急敗壞地策劃陷害楊家的新陰謀去了。第二天早朝,這班人便奏本説楊慎死在保山,遺詩誹謗朝廷,侮辱大臣,並將遺詩上呈。按照明朝律例,謫戍官員死後,一定要經朝廷派人查驗,才能埋葬。因此,嘉靖就派這班人前去勘驗。
[96]
正當楊慎靈柩滯留保山古廟時,巡撫因貪污大案拿交刑部問罪。新任巡撫十分敬慕和同情升庵,便命令保山地官派人搬運楊慎遺體回四川原籍安葬。那個木匠老漢也跟隨靈柩來到了四川新都縣狀元府。他將遺書交給了黃夫人,並再三轉述升庵囑咐“遺書要在朝廷派人查看之後才能開拆”的遺言。
[96]
權貴們來到四川新都狀元府,喝令錦衣衞開棺查驗。當棺材蓋一揭開,只見楊慎頭戴烏紗帽,身穿圓領紅袍,玉帶圍腰,腳下粉底靴,完全按狀元品服裝殮。因為明朝規定:充軍犯官死後只能藁葬,如仍用官袍禮服便有目無朝廷國法之罪,不僅死者碎屍,還要禍連家族。楊慎的對頭們連忙喝令蓋上棺材,貼上大印封條,回京請旨去了。查驗的官員走後,黃夫人把木匠老漢請了出來,拆開遺書商量一陣之後,便連夜帶領子侄佈置停當。不久,嘉靖另派了以東閣學士為首的幾位大臣來到楊家複查。宣讀聖旨以後,便命錦衣衞移開棺蓋。卻見楊慎頭挽椎髻,身穿赭衣,腳下蒜鞋,完全囚徒打扮。眾官看了,立命地方官召集鄰里地保和一城官紳在勘驗文書上畫押。立即起程回京復旨,同時紛紛題本彈劾前十批宦官權臣結黨營私,誣告陷害的罪行。嘉靖在朝野壓力下,只得將奸臣們各廷杖一百,並交刑部定罪,發往邊遠地方充軍。後來有人碰到老木匠的兒子,才知道原來老木匠應楊慎遺囑造的是漏底棺材。
[96]
楊慎幼童妙對
楊慎從小就刻苦好學。一天中午,楊慎路過一所私塾,見先生正用戒尺責打一個學生,便上前詢問。先生告訴他説:“今晨我出一下聯,要他們對出上聯,時過半日,尚未成句,因而一一責罰。”小楊慎向先生請教那下聯的內容,先生於是説出了下聯:谷黃米白飯如霜。楊慎本想替他的學生解圍,但沉思許久也沒有結果,此後,他隨時都在想,可是一直沒有找到滿意的答案。
[87]
後來,他隨父親楊廷和到北京。一日,弘治帝在御花園中宴請羣臣,十五六歲的楊慎也隨父親前往。時值寒冬,取暖的火盆中,黑色的木炭正燒着熊熊的紅火。弘治帝見景生情,對眾大臣説:“朕有一聯,看眾卿誰可對上。”於是念出上聯:炭黑火紅灰似雪。説完,笑看羣臣,等候對答。大臣們個個低頭沉思。楊慎見大家都不反對,就向前走了兩步,從容對曰:谷黃米白飯如霜。弘治帝一聽,不禁拍案叫絕,高聲讚道:“對得好!對得好!”
[88]
還有一天,楊慎的父親和叔父們觀畫,問楊慎:“景之美者,人曰似畫;畫之佳者,人曰似真,孰為正?”要求他寫一首詩加以説明,楊慎略加思索,立即寫詩云:“會心山水真如畫,名手丹青畫似真;夢覺難分列禦寇,影形相贈晉詩人。”
[89]
[97]
楊慎博學大家
楊慎一生刻苦學習,勤於著述,是有明一代著名的博學家。他不僅對天文、地理、生物、醫學等也有很深的造詣。如他任翰林時,明武宗問欽天監及眾翰林:“星有注張,又作汪張,是何星也?”眾張口結舌,無以對答,獨楊慎從容對曰:“柳星也”,並歷舉《周禮》《史記》《漢書》等文獻資料加以説明。他預修《武宗實錄》,事必直書,不為尊者諱。他在長期流放中,仍然“好學窮理,老而彌篤”。在雲南永昌邊塞荒涼地區,儘管圖書資料奇缺,升庵仍嗜書成癖,“書無所不覽”,經常對人説:“資性不足恃,日新德業,當自學問中來。”
他認為要“知天下”,一是依靠“躬閲”,從親身經歷中獲得知識;二是依靠“載籍”,從別的記載和書籍中取得。因此,他不僅刻苦讀書,手不釋卷;而且每到一處,就對當地風俗民情進行調查瞭解,努力學習當地民族語言,從親身經歷與實踐中豐富自己的知識。他以被逐罪臣的身份,僅憑自己苦學、實踐、記憶,在滇南時就寫出了不少筆記、選本以及許多註釋性書籍。如《南詔野史》《雲南通志》《雲南山川志》《慎候記》、《南中志》《滇載記》《記古滇説》等書。
[25]
楊慎躬親絲竹
楊慎年輕時喜歡彈琵琶,經常自己創作新的小調。等到他進士及第後,仍然還在夏天的晚上綰起兩角髮髻,穿着半臂單紗,揹着琵琶,和兩三個文人攜帶一壺酒,席地坐於西長安街上,唱着自己創作的小詞,彈撥到天明。李東陽上早朝時經過長安街,聽到了琵琶聲,便派人詢問,得到回答説這是修撰楊公子。李東陽為之下車。楊慎舉起一杯酒敬李東陽:“上朝還尚早,我願意為先生再彈一曲。”彈完之後,宮中夜燭都已熄滅。李先入朝,楊慎也跟着穿着朝服進朝。朝退後,楊慎進入內閣向李東陽與父親楊廷和作揖問候。李東陽笑着對他説:“公子的韻度已經足以名留千古,何必躬親絲竹,擅風弄月呢?”於是京師再沒有人聽到過楊慎的琵琶聲。
[154]
楊慎人際關係
編輯楊慎出身於一個書香門第的官宦之家。他家從曾祖父楊玫起,一門五世為官,從祖父楊春起,四代出了六個進士和一個狀元。父親楊廷和歷仕三朝,做了十八年宰相,為一代重臣,勳業文章並萃一時。四川自古為人文薈萃之邦,在歷史上出了許多名人。新都人常以“相如賦、太白詩、東坡文、升庵科第”並稱,可見楊家煊赫一時。
[81]
輩分 | 關係 | 姓名 | 簡介 |
---|---|---|---|
家世 | 六世祖 | 楊世賢 | 元末避兵,徙居湖廣麻城,再避紅巾亂,始入居蜀之新都。 |
曾祖父 | 楊玫 | 以經貢入太學,歷任貴州永寧吏目。 | |
祖父 | 成化十七年(1481年)進士,曾任行人司司正、湖廣提學僉事。 | ||
父親 | |||
叔父 | 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官兵部左侍郎。 | ||
楊廷平 | 弘治十一年(1498年)舉人。 | ||
楊廷宣 | 弘治十四年(1501年)舉人。 | ||
生母 | 黃氏 | 雲南督學眉山黃明善之女,封夫人。 | |
繼母 | 喻氏 | 內江人,封夫人。 | |
平輩 | 異母弟 | 楊惇 | 嘉靖二年(1523年)進士,官兵部職方司主事。 |
楊恆 | 承蔭中書舍人,官至大理寺寺副。 | ||
楊忱 | 正德十一年(1516年)舉人。 | ||
—— | 原配 | 王氏 | 封安人,生楊耕仁。 |
繼室 | 字秀眉,南京工部尚書黃珂之女,善詩詞。 | ||
側室 | 周氏 | 生楊恩仁、楊同仁。 | |
曹氏 | 生楊寧仁。 | ||
子輩 | 兒子 | 楊耕仁 | 早夭。 |
楊有仁 | 嗣子,萬曆五年(1577年)進士,官侍御史河南僉事。 | ||
楊恩仁 | 早夭。 | ||
楊寧仁 | 字安孫。 |
楊慎後世紀念
編輯楊慎墓址
主詞條:新都狀元墳
楊慎墓在四川省新都城西北(今新都體育場北端),為明代楊春、楊廷和、楊升庵祖孫三人的家庭墓地。之中有“培修狀元墳功德碑”碑刻,講述了楊慎的生平事蹟、1988年墓地重修過程和1997年楊清欽恢復狀元墳昔日宏構的樂捐功德。
[41]
其墓規模宏大,基園有祭壇、神道,神道兩旁有石人、石馬石獅子。“文革”被毀,僅存三米高的封土,1988年重修其基,現為新都縣重點保護文物。
[42]
楊慎故居
主詞條:楊升庵祠
楊升庵祠為楊慎的故居,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新都街道桂湖中路109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景區、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成都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43]
歷經明、清及近、現代修建,楊升庵祠及其所在桂湖現有樓台亭閣等古蹟20餘處,基本保存了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的建築和佈局。1961年公佈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定名為“楊升庵祠及桂湖”;1996年由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4]
楊慎紀念館
- 昆明楊升庵紀念館
主詞條:楊升庵紀念館
昆明楊升庵紀念館位於昆明西山區高嶢村,原為“碧嶢精舍”,明萬曆年間(1573年—1619年),雲南布政使劉之龍將其改建為“太史祠”,供奉楊升庵塑像。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雲南總督範承勳重修“太史祠”,題為“碧嶢書院”。咸豐七年(1857年)重建,改名“升庵祠”。1987年12月21日,升庵祠被公佈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開闢為“楊升庵紀念館”。1990年,楊升庵紀念館正式掛牌。
[90]
- 新都楊升庵博物館
主詞條:新都楊升庵博物館
新都楊升庵博物館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的楊升庵祠及桂湖內,佔地面積約48000㎡,總計收藏有瓷器、法書、繪畫、貨幣、石刻、陶器、銅器、文獻、磚瓦等數十類別的藏品1600餘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達37件。
[50]
新都楊升庵博物館還是中國紀念楊慎及其學術文化的重要場所,從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起就被列為中國五大賞桂和八大賞荷勝地之一。2009年,被評為國家二級博物館。
楊慎研究活動
楊慎於2017年入選四川省十大歷史名人。新都區成立了32個區級相關部門為成員的“新都區升庵文化研究傳承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新都區升庵文化研究傳承實施方案》,以打造升庵文化文獻中心、升庵文化研究中心、升庵文化體驗中心、升庵文化傳承中心為載體,大力推進升庵文化研究傳承工程的實施。2017年7月,成都市新都區成立了楊升庵文化研究中心,在人員、政策和資金上給予支持。
[139]
2018年,成都市新都區深入實施升庵文化研究傳承工程,啓動了楊升庵文獻中心建設,利用數字化手段推動學術研究工作,建立了楊慎專題文獻數字資源庫,目前收錄80000餘條文獻信息;完成了楊升庵文化研究中心和楊慎研究會網站建設;楊升庵博物館對館藏的3000餘冊(件)古籍文獻進行了整理上架,對館藏的105部楊慎的古籍文獻進行了整理和部分數字化建設,為楊慎的古籍複製再造工程打下了基礎;加強了升庵文化研究合作,與雲南昆明、保山、安寧、大理等博物館建立了楊升庵文化研究傳承館際合作(聯盟)。
[139]
2018年1月16日,楊慎研究中心由四川大學古籍所牽頭成立,是四川省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研究中心成立後出版了《楊慎學術研究叢書》,創辦了《升庵研究》學術期刊,開辦了“楊慎研究中心網”“楊慎學術交流網”“楊慎資料中心網”等網站。
[178]
2018年4月18日,四川省楊慎研究會在成都市新都區正式成立。首屆理事會由24名理事組成。現任會長為倪宗新,王炎、舒大剛、譚平、朱力為副會長,朱力為秘書長。56名會員涵蓋了哲學、文學、歷史、經濟、管理、教育、新聞、書法、美術、歷史等眾多領域。
[133]
[139]
楊慎紀念活動
2018年9月13日,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四川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成都市委宣傳部指導,成都市新都區人民政府、四川省楊慎研究會等單位主辦的“紀念楊升庵誕辰530週年學術論壇”在成都市新都區舉行。獲獎論文作者,四川省楊慎研究會、四川省楊慎研究中心代表,楊升庵文化研究傳承館際合作(聯盟)成員單位代表,全國各相關高校等單位的120餘位專家學者參與。
[139]
2018年9月13日,長12米高1米的中國畫《清白與丹心——升庵故事·中國畫長卷》在成都市新都區面向公眾展出。這是世界上最長的反映明朝狀元楊慎典故的畫卷。
[151]
畫卷創作從2017年12月開始,經過資料查找、收集、整理、篩選等步驟,歷時3個多月,在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張猛、廖勤、徐航,著名畫家梁時民、李青稞、魏明陽、巫成金、周平、危彬等努力下完成創作。
[133]
《清白與丹心》畫卷在楊慎及其家族的眾多經典故事中,選擇了楊慎造像、楊門七進士、充軍滇西、平亂安鳳、四知退賄、恪守臣責、水利惠民等13個具有歷史教育意義的典型故事,採用中國畫的形式逐一展現出來。
[151]
2018年9月28日,為紀念楊升庵誕辰530週年,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升庵詩畫——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在成都市新都香城國際藝術港雲端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持續至10月8日。此次展覽從2018年2月開始由中國美術家協會面向全國徵稿,共徵得全國畫家原創稿件4000餘件,最終展出249件。
[140]
2018年11月2日上午,由中共成都市新都區委、成都市新都區人民政府、四川省書法家協會、四川省楊慎研究會主辦的“紀念楊升庵誕辰530週年”全國書法作品展在成都市新都區香城國際藝術港雲端美術館開展,持續到11月8日。
[141]
楊慎人物爭議
編輯- 卒地卒年爭議
楊慎的卒年,簡紹芳、程封、李調元各自撰的《楊慎年譜》記載他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逝於雲南戍所。
[57]
談遷《國榷》卷六十二、王世貞《藝苑卮言》卷六都説他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六日病歿於永昌佛寺。《明史·楊慎傳》也記:“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卒,年七十有二。”然而,隨着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在昆明呈貢縣王家營一塊楊慎於嘉靖四十一年(1561年)撰寫的《故明威將軍九華沐公墓誌銘》碑的出土
[54]
,使“嘉靖三十八年”原説受到了動搖和挑戰,激起了一場曠日持久的討論。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學界出現了幾種不同的觀點:
[45]
[48-49]
[51]
一、張增祺《有關楊慎生平年代的訂正》一文,對楊慎的生平卒年做了詳細的考證。其根據《明史·王元正傳》、《明實錄》的有關記載和上述1965年在昆明呈貢縣王家營龍山原上發掘出土的楊慎《故明威將軍九華沐公墓誌銘》等資料,推斷“楊慎至少在隆慶元年還活着”,並通過《明實錄》關於為楊慎修祠的雲南巡撫陳大賓的離任時間認定楊慎的卒年在隆慶二年(1568年)
[55]
,卒地在由雲南返回四川途中的瀘州。
[52]
二、針對張文,穆藥撰有《也談楊慎生平年代的訂正》和《楊慎卒年新證》兩文來批駁,他也認同楊慎並非卒於嘉靖三十八年,但不贊成楊慎在隆慶元年(1567年)還活着的説法。
[53]
其根據李元陽《遊石寶山記》及《興教寺海棠感舊》,認為“楊慎卒年應在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或四十年(1561年),至於具體卒於哪一年,則尚待研究。”針對楊慎《故明威將軍九華沐公墓誌銘》裏的撰文時間,穆藥認為《墓誌銘》乃由楊慎先行寫就墓誌,日期留下空白,然後在沐紹勤歸葬日期定下之後,再由他人補填寫進去的。
[59]
而張增祺之所以失誤,原因之一是所據《王元正傳》乃是標點錯誤所致。
[58]
在第二文中,穆藥仍舊根據李元陽《七十行戍稿序》和《遊石寶山記》以及楊慎受李元陽之請所撰《重修弘聖寺記》等考訂“楊慎卒年當在嘉靖四十年。”
[56]
三、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期,陸復初積極響應張增祺的觀點,並根據張含《讀毛氏家史論》和萬曆《雲南府志》所載楊慎《重修弘聖寺記》關於記載李元陽出資修建寺廟的記載,提出楊慎嘉靖四十二年依然在世,卒於隆慶元年以後,進而分析説:“我的猜測是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之後,他又悄悄回到瀘州,實現了‘為報衰翁二月還’的誓言,但從此銷聲匿跡,杜門不出……卒於隆慶元年(1567年),活了八十歲。”“可能他是為了回鄉,而以死為煙幕,而實尚伏居瀘州,故又説‘頤老於蜀’。”
[61]
四、就張增祺所據《明史·王元正傳》及《明實錄》的失誤,二十一世紀初豐家驊《楊慎評傳》第五章《寄寓江陽,老死雲南》有詳細辯駁。豐家驊也認為卒於隆慶元年或隆慶以後不可信,他從楊慎的妹夫劉大昌《楊子卮言序》“握節雲中三十六年”推斷楊慎於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仲春卒於雲南。
[60]
楊慎史料索引
編輯- 《名山藏·卷八十五》
- 《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傳第八十》 [36]
楊慎藝術形象
編輯楊慎文學形象
《簪花髻》全名《楊升庵詩酒簪花髻》,是晚明曲家沈自徵以楊慎流放雲南為背景創作的一部雜劇。全劇一折,與另外兩部同以失意文人遭遇為題材的短劇《霸亭秋》《鞭歌妓》合稱“漁陽三弄”。《簪花髻》先借一個歌妓之口道出楊慎的怪癖——醉酒後吟詩作賦,都寫在歌妓的衣服上,並且衣物會遭到當地人的搶購。痛飲狂醉後,楊慎更是外出遊春,無論他人怎樣看待一律漠然置之,興之所至,乃在歌妓衣衫上揮毫潑墨。最終迫於風雨連天,不由得掩面而去。從戲劇結構和內容上來看,《簪花髻》較為簡單,僅僅是截取了楊慎在雲南三十餘年流放生涯之一幕——女裝簪花外出遊春作為描寫對象。
[124]
[130]
當代也有許多以楊慎為主體和中心或者以楊慎為原型的文學作品:
出版時間 | 書名 | 作者 | 出版社 |
---|---|---|---|
1991 | 楊升庵 | 雲南人民出版社 | |
2007 | 狀元秘史——楊升庵傳奇 | 大眾文藝出版社 | |
2015 | 楊升庵傳奇 | 劉先覺 | 巴蜀書社 |
2019 | 四川文藝出版社 |
楊慎影視形象
2018年2月22日至3月4日,四川音樂學院攜歌劇《楊升庵》在美國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5所世界名校演出6場。該劇由四川音樂學院院長林戈爾作曲、四川音樂學院戲劇影視文學系教授左芝蘭編寫。其中由四川音樂學院聲樂系青年教師楊俊扮演楊慎。
[136]
- 參考資料
-
- 1. 《楊升庵太史慎年譜》:弘治元年戊申十一月初六日,生公於京師之孝順衚衕。
- 2. 倪宗新.楊升庵年譜.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10-47、62-87
- 3. 《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傳第八十》:楊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師廷和子也。
- 4. 《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傳第八十》:慎幼警敏,十一歲能詩。十二擬作《古戰場文》、《過秦論》,長老驚異。入京,賦《黃葉詩》,李東陽見而嗟賞,令受業門下。
- 5. 《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傳第八十》:年二十四,舉正德六年殿試第一,授翰林修撰。
- 6. 《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傳第八十》:丁繼母憂,服闋起故官。
- 7. 《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傳第八十》:十二年八月,武宗微行,始出居庸關,慎抗疏切諫。尋移疾歸。
- 8. 楊慎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 9. 《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傳第八十》:世宗嗣位,起充經筵講官。常講《舜典》,言:“聖人設贖刑,乃施於小過,俾民自新。若元惡大奸,無可贖之理。”時大榼張鋭、於經論死,或言進金銀獲宥,故及之。
- 10. 《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傳第八十》:嘉靖三年,帝納桂萼、張璁言,召為翰林學士。慎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臣等與萼輩學術不同,議論亦異。臣等所執者,程頤、朱熹之説也。萼等所執者,冷褒、段猶之餘也。今陛下既超擢萼輩,不以臣等言為是,臣等不能與同列,願賜罷斥。”帝怒,切責,停俸有差。逾月,又偕學士豐熙等疏諫。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順門力諫。帝震怒,命執首事八人下詔獄。於是慎及檢討王元正等撼門大哭,聲徹殿庭。帝益怒,悉下詔獄,廷杖之。閲十日,有言前此朝罷,羣臣已散,慎、元正及給事中劉濟、安磐、張漢卿、張原,御史王時柯實糾眾伏哭。乃再杖七人於廷。慎、元正、濟並謫戍,餘削籍。慎得雲南永昌衞。
- 11. 《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傳第八十》:先是,廷和當國,盡斥錦衣冒濫官。及是伺諸途,將害慎。慎知而謹備之。至臨清始散去。扶病馳萬里,憊甚。抵戍所,幾不起。
- 12. 楊慎簪花取自清陳宇繪《人物故事圖冊·升庵簪花圖》,故宮博物院藏。
- 13. 《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傳第八十》:五年聞廷和疾,馳至家。廷和喜,疾愈。還永昌,聞尋甸安銓、武定鳳朝文作亂,率僮奴及步卒百餘,馳赴木密所與守臣擊敗賊。
- 14. 《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傳第八十》:八年聞廷和訃,奔告巡撫歐陽重請於朝,獲歸葬,葬訖復還。
- 15. 《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傳第八十》:自是,或歸蜀,或居雲南會城,或留戍所,大吏鹹善視之。
- 16. 《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傳第八十》:世宗以議禮故,惡其父子特甚。每問慎作何狀,閣臣以老病對,乃稍解。慎聞之,益縱酒自放。
- 17. 《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傳第八十》:及年七十,還蜀,巡撫遣四指揮逮之還。
- 18. 豐家驊.楊慎與雲南沐氏——楊慎交遊考述之一[A].江蘇教育學院.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9.09,第3期:16-20
- 19. 《楊升庵太史慎年譜》:卒於七月六日,得年七十有二。
- 20. 《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傳第八十》: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卒,年七十有二。
- 21. 《楊升庵太史慎年譜》:巡撫雲南遊公居敬命殯殮歸新都。
- 22. 《楊升庵太史慎年譜》:庚申冬,附葬石齋公墓側。
- 23. 《楊升庵太史慎年譜》:丁卯,穆宗皇帝即位,奉遺詔,追贈光祿寺少卿。
- 24. 《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傳第八十》:隆慶初,贈光祿少卿。天啓中,追諡文憲。
- 25. 李玉安 黃正雨.中國藏書家通典.北京: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05:120-136
- 26. 《國朝獻徵錄》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1-08-29]
- 27. 楊慎石刻像拓片北京大學圖書館像。楊慎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 28. 《焚書·卷五·讀史》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5-05-02]
- 29. 《古今圖書集成》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5-05-02]
- 30. 朱之瑜.《朱舜水集》卷十一《問答四》.北京:中華書局,1981:405
- 31. 《千百年眼·卷十二》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5-06-07]
- 32. 《荷牐叢談·卷二》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1-08-11]
- 33. (明)王夫之著.明詩評選[M]·楊慎十五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91-193
- 34. 《香祖筆記》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5-05-17]
- 35. 《明詩別裁集·卷六》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5-02-10]
- 36. 《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傳第八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5-02]
- 37. 王穎斌《狀元館記》:升庵先世,江西廬陵人也。六世祖世賢,元末避兵,徙居湖廣麻城,再避紅巾亂,始入居蜀之新都。世賢生壽山,壽山生玫,玫通《左氏》、《春秋》,書法擅歐陽率更體。娶郭氏,生子二:遠、政。郭早卒,續娶羊,無出,卒。復續娶於熊,生子三:伯春,是為升庵祖考;仲惠,季哲。玫以貢士起家,初仕為貴州永寧州吏目,卒於官。遠、政不年,惠、哲亦先一載溘逝,遺二雛。孀熊孺人率子春,挈眷屬,負遺骸歸葬新都。成化辛丑,春由鄉貢成進士,授行人,累官湖北提學僉事。提學僉事生七子:長廷和石齋;次廷平龍山,戊午鄉舉;二次廷儀瑞虹,己未進士,官兵部左待郎;次廷簡,未有室,歿;次廷宣龍崖,辛酉舉人,夫人葉氏出;次廷歷,蔭補國子監生;次廷中,縣學生,側室王氏出。廷和生天順己卯,四歲能知聲律,日嘗誦書終一卷。年十二,以神童舉於蜀。成化十四年戊戌,先其父春成進士。由翰林歷官少師兼太子太師、華蓋殿大學士,輔相兩朝,有平內難定策功,事詳《明史》。生子四:長即升庵,名慎,字用修 ,黃夫人出。夫人,天順間官雲貴提學副使眉山黃明善女。繼室喻氏,內江人,亦晉封夫人,無出。次惇敍庵,癸未進士,官兵部職方司主事;次恆貞庵,承蔭中書舍人,擢大理寺寺副;次忱孚庵,丙子舉人,俱側室蔣氏出;廷平生子愷,癸酉舉人;悌,縣學生。廷儀生子恂,丙戌進士;慥,姚安知府;性,瀘溪知縣。廷宣生子悦,荊州長史;惟,本邑諸生。
- 38. 遊居敬《明文海·卷四百三十四·翰林修撰升庵楊公墓誌銘》:“餘數遣醫診視之,醫復曰‘病不可為也’,乃七月六日乙亥丑時,先生卒於昆明高嶢之寓舍,為嘉靖己未歲也。距生弘治戊申十一月六日乙丑,年七十有二。……先生生而聰明異常。兒孩童時所讀書,過目輒成誦。年未總角,著詩名,與李獻吉、何仲默諸名公並稱,乃祖留耕翁每奇之。於諸經古書無所不通,子史百家、樂律之言,一閲輒不忘。至於奇辭隱義人所難曉者,益究心精詣焉。作為文,數千百言,援筆立就,悉出經入史,不蹈襲他人語。”
- 39. 《玉堂叢語》卷一:“明興,稱博學饒著述者,無如用修。所撰有《升庵全集》《升庵詩集》《升庵玉堂集》《南中集》《南中續集》《南中集抄》《七十行戍稿》《升庵長短句》《長短句續集》《陶情樂府》《續陶情樂府》《洞天玄記》《月節詞》《升庵詩話》《詩話補遺》《丹鉛錄》《丹鉛總錄》《丹鉛續錄》《丹青要錄》《丹青餘錄》《丹青摘錄》《丹青閏錄》《丹青別錄》《丹鉛贅錄》《墨池瑣錄》《轉註古音略》《古音叢目》《古音獵要》《古音復字》《古音駢字》《古音餘錄》《古音略例》《五音拾遺》《古音附錄》《古文音釋》《韻林原訓》《奇字韻》《雜字韻寶》《金石古文》《六書索隱》《六書練證》《六書探賾》《六書統摘要》《篆韻索隱》《古篆要略》《隸駢書品》《詞品》《銘心神品》《書畫神品目》《書畫名跋》《箜篌新詠》《檀弓叢訓》《墐户錄》《希姓錄》《清暑錄》《瀑布泉行》《滇程記》《滇候記》《滇載記》《錄異記》《異魚圖贊》《夏小正錄》《升庵經説》《經書指要》《楊子卮言》《卮言閏集》《敝帚病榻手欥》《晞籛谻筆》《四詩表證》《山海經補註》《水經補註》。所編纂有《蜀藝文志》《選詩拾遺》《選詩外編》《皇明詩抄》《皇明詩續抄》《五言律祖》《李詩選》《宛陵六一詩選》《五言三韻詩選》《五言別選》《六言絕選》《蘇黃詩髓》《禪藻集》《風雅逸編》《唐音百絕》《唐絕精選》《唐絕搜奇》《唐絕增奇》《絕句演義》《絕句辯體》《宋詩選》《元詩選》《千里面談》《交遊詩錄》《交遊餘錄》《詞林萬選》《百琲明珠》《草堂詩餘補遺》《填詞選格》《古今詞英》《填詞玉屑》《詞選增奇》《韻藻》《古諺》《古雋》《詩林振秀》《古今風謠》《古韻詩略》《説文選訓》《文海釣鰲》《禪林鈎玄》《藝林伐山》《羣書麗句》《哲匠金桴》《羣公四六節文》《赤牘清裁》《赤犢拾遺》《謝華啓秀》《經義模範》《古文韻語》《古文韻語別錄》《管子敍錄》《引書晶託》《逸古編》《寰中秀句》《蒼珥紀遊》《譚苑醍醐》《素問糾略》《羣豔傳神》《唐史要偶語》《經子難字》《脈位圖説》《連夜吟卷》《各史要語》《晉史精語》《莊子闕誤》《江花品藻》《羣書瓊敷》《羣公四六叢珠》《輿地碑目》《春秋地名考》《批點瀛奎律髓》《批點文心雕龍》《古今柳詩》《名奏菁英》《寫韻樓雜錄》《晴雨歷》《龍字雜俎》《韻語陽秋》《瓊屑》。”
- 40. 成都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成都精覽:合訂版[M].一代文宗.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6:119-121
- 41. 四川省新都縣誌編纂委員會.新都縣誌[M]·墓葬.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875
- 42. 楊年建編著.楊氏命脈回溯[M]·楊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556-557
- 43. 新都楊升庵祠及桂湖 .成都文明網[引用日期2021-08-11]
- 44. 成都市新都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成都市新都區志 1986-2005[M]·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楊升庵祠及桂湖.北京:方誌出版社,2018:572-575
- 45. 周雪根.楊慎卒年卒地再證[J].貴州文史叢刊,2016,(3):38-43.
- 46. 陳世松本卷主編;賈大泉,陳世松主編;吳康零副主編.四川通史 元明卷[M]·明代四川哲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393-394
- 47. 《四友齋叢説·卷四·經四》:楊升庵雲:騖於高遠,則有躐等憑虛之憂。專於考索,則有遺本溺心之患。故曰君子以尊德性而道問學,蓋高遠之蔽,其究也以六經為註腳,以空索為一貫,謂形器法度皆芻狗之餘,視聽言動非性命之理。所謂其高過於大學而無實,世之禪學以之。考索之蔽,其究也涉獵記誦,以雜博相高;割裂裝綴,以華靡相勝。如華藻之繪明星,伎兒之舞迓鼓,所謂其功倍於小學而無用,世之俗學以之。
- 48. 董運來.楊慎卒年卒地新考[J].圖書館雜誌,2006,25(6):70-72
- 49. 穆藥.20世紀楊慎卒年討論回眸[J].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9(4):110-113
- 50. 成都市新都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成都市新都區志 1986-2005[M]·新都楊升庵博物館.北京:方誌出版社,2018:596-598
- 51. 鄧新躍.楊慎卒年新考[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91-92
- 52. 張增祺.有關楊慎生平年代的訂正[J];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1):30-31
- 53. 穆藥.也談楊慎生平年代的訂正[J].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1):77-79
- 54. 楊慎《故明威將軍九華沐公墓誌銘》:(公)嘉靖辛亥九月十九日以疾終於家,....壬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歸葬於呈貢縣之麓,....公配恭人楊氏, 生正德甲戍四月初三日,歿嘉靖壬戌年(嘉靖四十一年)十二月一日,....是二十五日合葬公墓。
- 55. 張增祺《有關楊慎生平年代的訂正》:按《明實錄》載,“隆慶元年壬戍,吏部又言……繫獄戍邊斥死下者,應復職贈官,若修撰楊慎凡二十八人……上從其議”。嘉靖皇帝死了,楊慎等人得到了赦免,並復官復職了。《明史·楊慎傳》上也説:“隆慶初, 贈光祿少卿”。上述記載,都可以證明楊慎至少在隆慶元年還活着。又按《年譜》載:“雲南巡撫陳大賓建三賢祠於金馬寺左,祀漢諫大夫王褒、僉事劉寅、翰林修撰楊慎”。可見楊慎此時確實死了,故建祠以祀之。陳大賓何時建楊慎祠,史無明文,但據《明實錄》,“隆慶四年五月丁丑,陛雲南巡撫右付都御史陳大賓為工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理河道提督軍務”。陳大賓既於隆慶四年離職雲南,那麼建楊慎祀祠當在其離開雲南之前。又因三賢祠工程不會在短期內完工,説明其開始修建的時間應在隆慶三年。楊慎在隆慶元年還寫過祭王元正文,並受到朝廷的赦免,而隆慶三年雲南巡撫陳大賓在為他修祠。這麼説,楊慎的卒年就可以縮短在隆慶二年(1568)了。
- 56. 穆藥.楊慎卒年新證[J].昆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3):26-29.
- 57. 簡紹芳《贈光祿卿前翰林修撰升庵楊慎年譜》:公卒於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六日,得年七十有二。
- 58. 穆藥《也談楊慎生平年代的訂正》:《訂正》(張增祺《有關楊慎生平年代的訂正》)引用最關鍵的兩句是“以爭議大禮謫戍茂州,卒隆慶初。”據此,作者認為王元正卒於隆慶初年。並推論説“楊慎既撰有祭王元正文,其卒年當在元正卒年之後。”《訂正》所引之處原文本有四句,即“以爭議大禮,謫戍茂州卒。隆慶初,贈修撰。”我以為中華書局於王傳校點正確,而《訂正》以“卒”字下聯斷句,又刪去最後一句,欠妥。我理解王傳這四句的意思是王謫戍茂州,死於戍所(死年失載)。到隆慶初,被贈予修撰,那已是死後之事。當然對文章的標點斷句,見仁見智,各有看法,可以彼此商榷。
- 59. 穆藥《也談楊慎生平年代的訂正》:楊慎撰《九華沐公(紹勤)墓誌銘》是一九五六年出土的地下資料。對這《墓誌》年代的分析,由張增祺同志執筆的《雲南呈貢王家營明清墓清理報告》(《考古》一九六五年第四期)一文中説:“ 如果不是慎傳及年譜所載楊慎卒年有誤,便是由於這志文於卒後不久便撰就,但是留出空白,在歸葬年月決定後書丹時,再行補填進去。”現在我認為這兩個假設判斷都是正確的,都得到了證實。前一個假設判斷的證實上面已經解決了。現在談談後一個假設判斷的證實。這隻要仔細研究《墓誌》的全文以及書寫格式就明白了。《墓誌》敍述了沐紹勤的世系、仕履和生卒年月日之後説:“公配楊氏, 子日朝陽,年僅成童。乃以狀來丐餘志而銘之”云云,可見楊慎撰此《墓誌》,是應沐紹勤妻楊氏與其子“年僅成童”(成童之年舊有二説,一説八歲,一説十五歲)的沐朝陽之“丐”而作。作《墓誌》時沐紹勤妻楊氏健在,這是肯定無疑的。而現存《墓誌》卻在銘文之後加書二行雲:“ 公配楊氏,生正德甲戌年四月初三日,歿嘉清壬戌年十二月一日,春秋四十九。是月二十五日合葬公墓。男朝陽拉淚附題志後。”可知楊慎所撰《墓誌》至銘文而止。銘文後這兩行(二十六、七行)是沐紹勤子朝陽在其母楊氏歿後,將與其父合葬之時“附題”上去的。並非楊慎原文。因此《墓誌》第十五、十六行“ 將以壬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歸窆於呈貢縣之慧從先兆也”二十四字,也是沐朝陽“附題志後”時補填進去的,也不是楊慎原文。
- 60. 豐家驊.楊慎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169-170
- 61. 陸復初.被歷史遺忘的一代哲人——論楊升庵及其思想·楊升庵的生平.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0:62—67
- 62. 《正楊》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1-08-11]
- 63. 朱之瑜.《朱舜水集》卷十一《問答三》.北京:中華書局,1984:403
- 64. (明)胡應麟撰.詩藪[M].上海:上海古籍出社,1962:342
- 65. 陳寅恪著.陳寅恪集 柳如是別傳 下[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1142-1143
- 66. 楊庶堪.滄白先生論詩絕句百首箋[M]·八十二楊慎.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200-202
- 67. 《歲寒居詞話》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1-08-11]
- 68. 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丙集《楊修撰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354
- 69.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1-08-11]
- 70.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1-08-11]
- 71. 焦竑.升庵外集·題識.台北:學生書局,1976:2-3
- 72. 《定庵詩話續編》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1-08-11]
- 73. 《焚書》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1-08-11]
- 74. 《詞品》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1-08-11]
- 75. 王鎮遠著.中國書法理論史[M]·風韻與婉媚:楊慎的書法美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229-231
- 76. 陳田.明詩紀事·卷22.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138
- 77. 詩文索引 明 楊慎 .搜韻[引用日期2021-08-11]
- 78. 王文才著.楊慎學譜[M]·升庵評論錄學譜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468-479
- 79. 常振國,絳雲編著.歷代詩話論作家 下[M]·楊慎.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3:1368-1371
- 80. (清)李慈銘著.越縵堂讀書記 下[M]·升庵集&明楊慎.北京:中華書局,2015:940-943
- 81. 豐家驊著.楊慎評傳[M]·引言.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1-29
- 82. 楊釗著.楊慎研究 以文學為中心[M]·楊慎的文學風格.成都:巴蜀書社,2010:242-249
- 83. 陸儒德編著.江海客 毛澤東 毛澤東治理水患、締造海軍、經略海洋紀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91-94
- 84. 阮若耶編著..詩詞那麼美 愛情那麼傷 古典詩詞裏的愛斷情傷[M].楊慎與黃娥:咫尺天涯,愛情守望.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206-213
- 85. 代言著.生死相許 孤獨時代的愛情[M]·楊慎與黃娥.太原:山西出版集團,2017:270-274
- 86. 陳以濱編著.悲歡離合動詩詞[M]·月圓偏照別離愁.北京:海天出版社,2016:150-156
- 87. 劉先覺.楊升庵傳奇[M].成都:巴蜀書社,2015:14-25
- 88. 國家新課程教學策略研究組編寫;顧永高主編.青少年百科 文人墨客de故事[M]·楊升庵“谷黃米白飯如霜”.烏魯木齊: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4:84-85
- 89. 黃培需.中國神童詩[M]·論畫&楊慎.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7:138-139
- 90. 楊升庵紀念館 .昆明市博物館[引用日期2021-08-11]
- 91. (明)楊慎著,王文才,張錫厚輯.升庵著述序跋[M].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5:50-67、120-131、142-150、281
- 92. (明)楊慎著;王文才選注.楊慎詩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200-210
- 93. 歐陽瑩.楊慎《陶情樂府》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18:70-73
- 94. 王立增.論楊慎的樂府研究[J].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3(4):143-149.
- 95. 李成,陳諳哲.論楊慎文獻學思想和方法--以《丹鉛總錄》為例[J].綿陽師範學院學報,2017,36(1):59-62.
- 96. 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四川分會,新都縣楊升庵研究學會編.楊升庵的傳説.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115-127
- 97. 倪宗新《楊升庵年表》:約是年,父親楊廷和與叔父楊廷儀、楊廷宣觀畫,問侍立旁邊的升庵雲:“景之美者,人曰似畫;畫之佳者,人曰似真,孰為正?”升庵舉唐代詩人元稹“顛倒世人心,紛紛乏公是”一詩以答。叔父楊廷宣曰:“詩亦未見佳。慎爾可試作之。”升庵當即作詩一首,詩云:“會心山水真如畫,名手丹青畫似真。夢覺難分列禦寇,影形相贈晉詩人。”二位叔父贊曰:“只此四句,大勝前人矣!”其時,升庵年十二歲。
- 98. 秦際明.楊慎經學方法與明代學術變遷[J].天府新論,2018,(2):146-155
- 99. 《楊升庵年表》:正德三年(1508年)三月,升庵在京師應會試。主試王鏊、梁儲得升庵文,已置其首選,因卷失燭,遂下第。升庵作《下第詩》紀其事,有“空吟故國三千里,悔讀《南華》第二篇”之句。
- 100. 《楊升庵年表》:正德二年(1507年)八月,升庵與弟楊惇同舉四川鄉試。督學劉丙閲升庵試卷,贊為罕見之奇才,曰:“吾不能如歐陽公,乃得子如蘇軾。”時論以為知人。九月,發榜時,升庵果擢《易》魁,鄉試第一。父親楊廷和不以科第相望為喜,曰:“讀書第二,登科第三,修身齊家,乃第一事也。”
- 101. 《楊升庵年表》:嘉靖三年(1524年)六月,升庵偕同列三十六人上《乞賜罷歸疏》,疏言:“臣等與(桂)萼輩學術不同,議論亦異。臣等所執者,程頤、朱熹之説也;萼輩所言者,冷褒、段猶之餘也。今陛下既超擢萼輩,不以臣等言為是,臣等不能與之同列,願賜罷歸。”世宗怒曰:“朝廷儲才處之史館、宜勉修職業涵養德性,以需異日之用。升庵不能安分,率眾求去,張衍慶等同聲附和,輕肆殊甚,姑奪慎俸兩月,衍慶等一月。”自是而大禮之訟興,伏門之獄起矣。
- 102. 《楊升庵年表》:七月十五日,朝會集議。張璁以欺罔十三事折廷臣,吏部何孟春一一難之,羣情洶洶。罷朝,孟春率百官力爭。升庵曰:“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義死節,正在今日!”檢討王元正,給事中張翀、劉濟、安磐、張漢卿、張原,御史王時柯遂留羣臣於金水橋南,謂今日有不力爭者,必共擊之。尚書何孟春、金獻民,大理少卿徐文華復相號召,禮部右侍郎朱希周亦奔請閣臣赴,於是九卿、翰林、給事中、御史、諸司郎官、六部大理等二百二十九人,詣左順門候旨,自辰至午不退。世宗在文華殿,命執台諫府部為首者,學士豐熙、六科給事中張翀、十三道御史餘翱等八人,詔下獄訊。修撰升庵、檢討王元正撼門大哭,羣臣皆哭。逮五品以下員外郎馬理、修撰升庵等一百三十四人獄訊,四品以上孟春等八十六人待罪。
- 103. 徐永紅.貶謫之臣楊慎對古代雲南旅遊文化的貢獻[J].蘭台世界,2014,(27):27-28.
- 104. 張醜平.論西南氣候風物與楊慎貶謫文學創作[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9(6):25-29
- 105. 陳世松,李映發.成都通史·卷五:元明時期[M]·楊慎.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395-340
- 106. 簡紹芳.贈光祿卿前翰林修撰升庵楊慎年譜//王仲鏞.升庵詩話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88
- 107. 倪宗新.楊慎書法作品賞析[J].四川文物,2009,(2):87.
- 108. 朱瑞昌.楊慎詞研究[D].天津:南開大學,2007:41-44
- 109. 呂豔萍.楊慎詞簡析[J].當代小説(下半月),2010,(6):17.
- 110. 韓文進.論楊慎詞的藝術風貌[J].北方文學(中旬刊),2013,(3):38-39.
- 111. 唐圭璋 . 詞話叢編[M]. 北京 : 中華書局 ,1986:456、506
- 112. 張仲謀.楊慎《詞品》因襲前人著述考[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8,(4):4-11.
- 113. 王曉翌.楊慎詞的曲化現象闡釋[J].飛天,2010,(18):28-29.
- 114. 嶽淑珍.楊慎《詞品》述論[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1(4):111-116.
- 115. 郭豔紅.楊慎《升庵集》箋校與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3:34-60
- 116. 郭瓊霞.楊慎散文研究初探[D].成都:四川師範大學,2012:80-92
- 117. 《趣聞聖經》編輯部主編.老雲南的趣聞傳説[M]·楊升庵為何被譽為“明代三百年間第一人”.北京:旅遊教育出版社,2014:292
- 118. 白建忠.論楊慎的散曲[J].中國韻文學刊,2010,24(4):69-72,96.
- 119. 楊慎《朝天紫》(其一、其三):想他,念他,玉有價、春無價。秋波生潤臉如花,兩葉眉兒畫。口兒頻惦,心兒牽掛,告神明合暗察。病殺,害殺,未得句明白話。瞞昧著母親,低防著外人,把一個肯字兒將咱釁。常記得酒闌人散那時分,誰先肯,誰先順。三般的話兒説來最準,到如今難親近。你記得舌尖兒上唾津,手背兒上掐痕,靴臉上鞋兒印。
- 120. 李佳行編著.曲賦[M]·楊慎.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232-235
- 121. 楊慎《[中呂·普天樂]別張愈光》:碧雞秋,青嶺夜。一年光景,四度離別。春風燕麥搖,冷雨芙蓉謝。眼前傀儡兒童社,滾波濤不辨龍蛇。無情歲月,空成嘆嗟,老了豪傑!
- 122.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中國文學》編輯委員會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 中國文學 2 第2版[M]·楊慎.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1145-1146
- 123. 劉詠濤.中國文學史楊慎書寫評議[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46-54.
- 124. 楊昇.雜劇《簪花髻》中的楊慎形象與晚明士風[J].唐山學院學報,2015,28(2):67-69
- 125. 鄭振鐸著.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 下[M].明代的民歌.長春:吉林出版社,2017:405
- 126. 錢基博著.現代中國文學史 外一種 明代文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663
- 127. 劉大傑著.中國文學發展史 下[M]·二北方的散曲作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13
- 128. 郭英德 過常寶著.中國古代文學史 (下冊)[M]. 狂士謳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306-307
- 129. 徐康著.徐康文集 理論 序跋 楹聯 附錄 第8卷[M]. “千古氣填胸,多少英雄”——序郭同旭《狀元秘史——楊升庵傳奇》.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249-251
- 130. 楊釗.脱略禮度放浪形骸——明代戲劇中楊慎形象論[J].四川戲劇,2007,(6):65-67
- 131. 陸復初著.被歷史遺忘的一代哲人 論楊升庵及其思想.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0:3-9
- 132. 張秀熟.最難能的偉大哲人[A]//新都楊升庵研究會,新都楊升庵博物館主編.楊升庵誕辰五百週年學術論文集[C].新都,1994:1-7
- 133. 四川省楊慎研究會成立 文化名人走出歷史“活”起來 .四川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8-22]
- 134. 《明文海》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1-08-22]
- 135. 蜀中狀元楊慎:坎坷人生 驚世才華 .四川政協網[引用日期2021-08-22]
- 136. 成都新都區:原創歌劇《楊升庵》國內首演 .中國網[引用日期2021-08-22]
- 137. 徐希平.楊慎對南絲綢之路區域文化與民族文化貢獻及其價值(提綱)[C].2017:281-289.
- 138. 羅超華.《全蜀藝文志》版本及流傳考略[C].//第四屆中國地方誌學術年會論文集.2014:677-686.
- 139. 弘揚升庵文化 成都新都區舉行“紀念楊升庵誕辰530週年學術論壇 .國際在線[引用日期2021-08-23]
- 140. “升庵詩畫——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在成都市新都區開幕 .川觀新聞[引用日期2021-08-23]
- 141. “紀念楊升庵誕辰530週年全國書法作品展”11月2日將在成都新都區開幕 .國際在線[引用日期2021-08-23]
- 142. 董曉萍.楊慎(明才子傳記研究)[M].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1-3、30-45
- 143. 駱玉明.簡明中國文學史[M]·明代散曲與民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426-427
- 144. 傅璇琮,蔣寅主編.中國古代文學通論 明代卷 第2版[M]·明代詞曲概述.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6:41-43
- 145. 楊釗著.楊慎研究 以文學為中心.成都:巴蜀書社,2010:242-260
- 146. 李義讓.明代狀元楊升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60-78
- 147. 王文才著.楊慎學譜[M]·升庵著述錄學譜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39-160
- 148. 郭因著.安徽省文史研究館資助項目 安徽省文史館館員論著叢書 郭因文存 卷6[M]·重要的繪畫美學家及其繪畫美學思想.合肥:黃山書社,2016:149-150
- 149. 曾紹皇.楊慎雜劇創作之文獻述評與文本考辨[J].武陵學刊,2014,(2):93-98.
- 150. 徐子方.明雜劇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3:232
- 151. 12米長反映楊升庵典故畫卷《清白與丹心》面向公眾展出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21-08-23]
- 152. (明)楊慎著;王文才輯校.楊慎詞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9-17
- 153. 楊釗著.楊慎研究 以文學為中心[M]·楊慎對宋明學風的批評.成都:巴蜀書社,2010:31-45
- 154. 誇蛾齋主人《桐下聽然》:楊用修少時善琵琶,每自為新聲度之。及登第後,猶於暑月夜綰兩角髻,著單紗半臂,揹負琵琶,共二三騷人攜尊酒,席地坐西長安街上,歌所制小詞,撮撥到曉。李閣老早朝過之,聽其聲異常流,令人詢之,則雲楊公子修撰也。李為之下車。楊舉卮進李曰:“朝尚早,願為先生更彈。”彈罷,而火城將熄。李先入朝,楊亦隨着朝衣而至。朝退,進閣揖李先生及其尊人。李笑謂曰:“公子韻度,自足千古,何必躬親絲竹,乃擅風華。”自是長安一片月,絕不聞楊公子琵琶聲矣。
- 155. 丁輝,陳心蓉著.中國進士藏書家考略[M].四川進士藏書家.合肥:黃山書社,2017:164
- 156. (北宋)王欽若等籌編.冊府元龜·藏本姓氏.北京:中華書局,1960:3
- 157. (清)黃虞稷撰,瞿風起、潘景鄭整理.《千頃堂書目》卷十《史部·簿錄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56-157
- 158. 《升庵集·卷七十五·道學》:“道學、心學,理一名殊。明明白白,平平正正,中庸而已矣。更無高遠亢(言)妙之説,至易而行難,內外一者也。被之所行,顛倒錯亂,於人倫事理大戾。顧巾衣詭服,闊論高談,飾虛文美觀而曰:吾道民、吾心學,使人領會於渺茫恍惚之間而不可琢磨,以求所謂禪悟。此其賊道喪心已甚,乃欺人之行、亂民之儔,聖王之所必誅而不以赦者也,何道學、心學之有?”
- 159. 《升庵集·卷四十五·鬼神為德》:宋儒解鬼神二字,支離太甚,既以二氣言,又以造化言;……既曰人物,又曰造化之跡。則有形有聲,視之可見,聽之可聞矣,豈不與《中庸》背馳矣?且《中庸》一書,本是平常之理,而引之高深虛地文字,又豈子思作書之旨乎?……故朱子引程、張之二氣、良能、造化之跡諸説,移以解《易》之鬼神則可,解《中庸》之鬼神則不可。
- 160. 《升庵集·卷四十四·活潑潑地》:《説文》之解字,《爾雅》之訓詁,上以解經、下以修辭,豈不正大簡易。……至宋時,僧徒陋劣,乃作語錄;儒者亦學僧家作語錄……欲求易欲,反為難知;本欲明經,適以晦道矣!甚者因陋就簡,以打乖筋斗入詩章,以閉眼合眉入文字,曰:我所述程朱之説,道理之談,辭達意而已,不求工也。噫,左矣!
- 161. 《升庵集·卷七十四·宋儒論天》:古論天文者,宣夜周髀渾天之書,甘石洛下閎之流,皆未嘗言。非不言也,實所不知也。若邵子、朱子之言,人所不言,亦不必言也;人所不知,亦不必知也。……吾人固不出天地之外,何以知天之真面目歟?且聖賢之“切問近思”,亦向必求知天下之事耶?
- 162. 《升庵集·卷四·雲南鄉試錄序》:今士習何如哉!其高者凌虛厲空,師心去跡,厭觀理之煩,貪居敬之約,漸近清談,遂流禪學矣。卑焉者則掇拾叢殘,誦貫酒魂,陳陳相因,辭不辨心,紛紛競錄,問則口,此何異叟誦詩、閽寺傳令乎?究高者既如此,卑論者又如此,視漢唐諸儒且恧焉,況三代之英乎!
- 163. 楊慎《會重慶太守劉嵩陽書》:邇者霸儒創為新學,削經劃史,驅儒歸禪,緣其作俑,急於鳴儔,俾其易人,而一時奔名走譽者,……靡然從之。
- 164. 江東偉《芙蓉鏡寓言·品藻》:蔣芝曰:“宋儒格致之説,久厭聽。聞良知及知行合一之説,一新耳目,如鰣魚、鮮筍,肥美爽口,盤餚陳前,味如嚼冰。若久而厭飫,依舊用鵝、鴨,羊、豕矣。”
- 165. 《韻語陽秋·卷十四》:張長史以醉故,草書入神,老杜所謂“楊公拂篋笥,舒捲忘寢食。念昔揮毫端,不獨觀酒德”是也。許道寧以醉故,畫入神,山谷所謂“往逢醉許在長安,蠻溪大硯摩松煙”、“醉拈枯筆墨淋浪,勢若山崩不停手”是也。大抵書畫貴胷中無滯,小有所拘,則所謂神氣者逝矣。鍾、王、顧、陸不假之酒而能神者,上機之士也。如張、許輩非酒安能神哉!
- 166. 《畫學集成·論黃徐體異》:大抵江南之藝,骨氣多不及蜀人。而蕭灑過之也。二者猶春蘭秋菊,各擅重名。下筆成珍,揮毫可範。復有居寀兄居寶,徐熙之孫曰崇嗣、崇矩,蜀有刁處士名光胤、劉贊、滕昌佑、夏侯延佑、李懷袞,江南有唐希雅,希雅之孫曰中祚、曰宿、及解處中輩,都下有李符、李吉之儔。及後來名手間出,跂望徐生與二黃,猶山水之有正經也。黃筌之師刁處士,猶關同之師荊浩。
- 167. 《畫學集成》:今人看畫多取形似,不知古人最以形似為末節。如李伯時畫人物,吳道子後一人而已,猶未免於形似之失。蓋其妙處在於筆法氣韻神采,形似末也。東坡先生有詩云: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餘平生不惟得看畫法於此詩,至於作詩之法亦由此悟。
- 168. 《畫學集成》:人物今人畫人物,或坐諸石,或倚諸樹,極鮮在屋中者;以人在屋,則殿閣几案牀榻之屬皆生問題。蓋人物畫大都寫歷史故事,欲寫古昔故事,必考其朝代,方合其屋宇几席車騎服式制度。即以冠服履舄言,漢冠唐巾,袍服直裰,屐屨皂靴,代有變遷,作畫者斷難隨意支配。昔張僧繇畫羣公祖二疏圖,而兵士有著芒屆者;閻立本畫昭君圖,婦女有著帷帽者。夫芒屆出於水鄉,非京華所有;帷帽起於隋代,非漢宮所作。以此言之,畫非博古之士,亦不能作也。
- 169. 《韻語陽秋·卷十四》:餘謂陸探微作一筆畫,實得張伯英草書訣;張僧繇點曳斫拂,實得衞夫人《筆陣圖》訣;吳道子又授筆法於張長史。信書畫用筆,同一三昧。薛稷書法,雁行褚河南,而丹青之妙,乃復如許(《歷代詩話》本作“詩”),當是書法三昧中流出也。
- 170. 《御定佩文韻府》:曹髦畫卞莊刺虎圖,意在誅司馬昭也。宋雍秀才畫草蟲,每一物譏當時用事者。一蝸升高不知疲,競作粘壁枯,以比安石。
- 171. 《畫學集成》 :畫家於人物必九朽一罷。先以土筆擬其行數,次修改,曰九朽。繼以淡墨一描而成,故曰一罷。獨周志機不假乎此,落筆便成,氣韻生動。每語人曰:“書畫同一關捩,善書人豈先朽而後書乎?”蓋卓識也。
- 172. 《六藝之一錄》:法書惟風韻難及,唐人書多粗糙,晉人書雖非名法之家,亦自奕奕有一種風流藴籍之氣,緣當時人物以清簡相尚,虛曠為懷,修容發語,以韻相勝,落筆散藻,自然可觀,可以精神解領,不可以語言求覓也。
- 173. 《六藝之一錄》:丁道護《襄陽啓法寺碑》最精,歐、虞之所自出,北方多樸而有隸體,無晉逸。謂之毯裘氣。蓋骨格者書法之祖也,態度者,書法之餘也,氌裘之喻謂少態度耳。
- 174. 劉少坤,王立娟,董方旭.國學經典選注.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9:384
- 175. 郭素紅.論楊慎經學詮釋的特點[J]蘭州學刊,2006,(10):25-27
- 176. 郭素紅.明代經學的發展[D].山東大學,2008:93-100
- 177. 周學平,楊揚編著.歷史文化名人集.北京:電子科技出版社,2018:198
- 178. “楊慎研究中心”正式掛牌川大 .四川大學國際儒學研究院[引用日期2023-06-23]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