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王

(古代王爵)

鎖定
吳王,中國古代封爵之一。吳王本指周朝封國吳國的國君,後來成為王爵封號。中國歷史上的吳王一共65人,其中佼佼者有闔閭、吳王僚、吳王夫差、劉濞、孫權、杜伏威、李恪、李煜、朱元璋等(注:吳國王、吳親王、吳郡王皆作吳王處理)。
出生日期
620年
本    名
吳王
類    別
古代封爵
來    源
周朝封國吳國的國君
代表人物
闔閭、吳王僚、吳王夫差

吳王周朝

吳王壽夢

壽夢(公元前620年―公元前561年),姬姓,名壽夢(一名乘),字熟姑,亦稱攻盧王、吳興王,吳侯仲雍十九世孫,吳侯去齊之子,春秋時期吳國國君,公元前585年―公元前561年在位。
公元前586年,吳侯去齊去世,壽夢繼位。壽夢在位期間,奠定吳國的強盛基礎,始稱吳王。公元前561年,壽夢去世,其子諸樊繼位。

吳王諸樊

諸樊(?―公元前548年),姬姓,吳氏,名遏(一作謁),又稱吳順王,吳王壽夢長子,春秋時期吳國國君,公元前560年―公元前548年。
公元前561年,吳王壽夢去世,吳王諸樊代掌國政。公元前560年,吳王諸樊正式繼位。同年擊敗楚軍,俘虜楚國公子宜谷。
公元前548年,楚軍攻打舒鳩,吳王諸樊派兵援救舒鳩,吳軍兵敗,舒鳩滅亡。公元前548年,吳王諸樊在攻打楚國附庸國巢國時,中箭身亡,時年48歲。

吳王餘祭

吳王餘祭(公元前587年—公元前544年),姬姓,名餘祭,又稱吳安王,吳王壽夢之子,諸樊之弟,春秋時期吳國國君,公元前548年─公元前544年在位。公元前548年,諸樊去世,餘祭繼承王位。

吳王餘眛

吳王餘眛(夷末、夷昧),壽夢之子、餘祭之弟。吳國國君,姬姓,前544年五月繼承了王位,在位時間17年。

吳王吳王僚

吳王僚(?—前514年),姬姓吳氏,名僚,號州於。吳王夷昧之子。春秋時期吳國第23任君主,前526年─前515年在位。後被其堂兄弟吳公子光的刺客專諸刺殺。

吳王闔閭

吳王闔閭(?—前496),春秋時期吳國第24任國王,又作闔廬,姓姬,名光,吳順王諸樊之子,諡號吳道王,故又稱“公子光”。公元前514至前496年在位,著名軍事家,為“春秋五霸”之一。
趙曄吳越春秋》:“始任賢使能,施恩行惠,以仁義聞於諸侯。司馬貞史記索隱》:“太伯作吳,高讓雄圖。周章受國,別封於虞。壽夢初霸,始用兵車。三子遞立,延陵不居。光既篡位,是稱闔閭。王僚見殺,賊由專諸。夫差輕越,取敗姑蘇。甬東之恥,空慚伍胥。

吳王夫差

吳王夫差(?—前473年),姬姓吳氏,春秋時期吳國末代國君,闔閭之子,前495年─前473年在位。前494年於夫椒之戰大敗越國,攻破越都(今浙江紹興),使越屈服。此後,又於艾陵之戰打敗齊國,全殲十萬齊軍。前482年,於黃池之會與中原諸侯歃血為盟

吳王漢代

劉濞
劉濞(bì)(前216年-前154年),沛郡豐邑(今徐州豐縣)人,漢高祖劉邦之侄,西漢諸侯王。
劉濞性情極為剽悍勇猛且有野心。公元前196年,滿二十歲的劉濞受封為沛侯,都於沛(江蘇沛縣)。英布反時,劉濞以騎將,隨從劉邦破英布軍。劉濞從軍有功,漢高祖又顧及吳郡接壤東越等國,乃需選壯王鎮之,公元前195年,劉邦懼怕江東人士不服他的皇權,故而封劉濞為吳王,改當年劉賈所封的荊國吳國,統轄東南三郡五十三城,定國都於廣陵(江蘇省揚州市)。劉濞懼怕江南,故而不敢以荊國舊都——吳縣(今蘇州)為其國都。 [1-2] 
劉濞在封國內大量鑄錢、煮鹽,並招納工商和“任俠奸人”,以擴張割據勢力,圖謀篡奪帝位。當時,由於天子奉行黃老之道"無為而治",使劉姓宗室諸侯的勢力日益壯大,於是驕縱起來,處處與朝廷對抗。
漢文帝已感到同姓藩國的威脅,聽從大夫賈誼的建議,就開始削弱諸侯勢力的行動。漢景帝採御史大夫晁錯建議,削奪王國封地。劉濞謀劃了“清君側”的策略,以誅晁錯為名,聯合楚趙等國叛亂便在公元前154年,帶領楚、趙等七國公開叛亂,史稱七國之亂,後被漢軍主將周亞夫擊敗,劉濞兵敗被殺,封國被中央廢除。

吳王三國

孫權
吳太祖大皇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生於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羣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與劉備建立了孫劉聯盟,兩軍聯合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軍隊。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成功襲取劉備的荊州,使其領土面積大大增加。
黃初二年(221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封為吳王,建立吳國;黃龍元年(229年),孫權正式稱帝。孫權稱帝后,設置農官,實行屯田,設置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黃龍二年(230年),他派衞温到達夷州
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覆無常,引致羣下黨爭,朝局不穩。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71歲,在位24年,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是三國時代統治者中最長壽的。
曹彪
曹彪(195年—251年),字朱虎,三國時期曹魏皇族,魏武帝曹操之子。216年,曹彪被封為壽春侯。221年,曹彪進爵,升遷為汝陽公。222年,升為弋陽王,同年又升為吳王。224年,改封壽春縣。226年,曹叡即位,升遷,徙封地在白馬。232年,改封楚王。嘉平三年(251年),因與王凌密謀廢帝事敗,被賜死,享年五十七歲。

吳王晉朝

吳王司馬晏

司馬晏(281年-311年),字平度,晉武帝司馬炎第二十三子,晉惠帝司馬衷、晉懷帝司馬熾異母兄弟,晉愍帝司馬鄴的父親。西晉宗室,晉懷帝時期重臣。
太康十年(289年),受封吳王。歷任射聲校尉、後軍將軍。永康元年(300年),因同母兄淮南王司馬允討伐趙王司馬倫被殺事件牽連,貶為賓徒縣王。後改封代王,不久復封吳王,升任上軍大將軍、侍中。
永嘉年間(307年―312年),擔任大將軍、太尉,後因視力不佳、風疾等病無法上朝。永嘉五年(311年),漢趙軍隊攻入洛陽,司馬晏與眾多宗室一同遇害,時年三十一歲。其子司馬鄴即位後,追諡敬王,追贈太保。

吳王司馬嶽

司馬嶽(322年―344年),字世同,晉明帝司馬紹次子,晉成帝司馬衍同母弟,母明穆皇后庾文君,東晉第四位皇帝,342年―344年在位。
司馬嶽在其兄晉成帝繼位後,受封吳王。後改封琅邪王,歷任散騎常侍驃騎將軍侍中司徒
鹹康八年(342年),晉成帝病重,在掌權的庾冰等人建議下,捨棄二子,立弟司馬嶽為皇位繼承人。同年,晉成帝去世,司馬嶽繼位。
建元二年(344年),司馬嶽去世,終年二十三歲,諡號康皇帝。

吳王孫充

孫充,東吳末代皇帝孫皓之子。
晉懷帝永嘉四年(310年)吳興人錢璯自號平西大將軍、八州都督,劫持孫充並擁立其為吳王,後來又將孫充殺了。後為周玘所平定。

吳王南北朝

吳王拓跋餘

拓跋餘(?―452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之子。北魏皇帝,在位僅八月。
太平真君三年(442年)獲封為吳王,後於正平元年(451年)改封南安王。正平二年(452年),中常待宗愛弒太武帝,矯皇太后令,殺東平王拓跋翰,迎立拓跋餘,改元承平(或作永平)。即位後厚待羣下,但徹夜暢飲,夜夜笙歌,很快即令國庫空虛,又多次出獵,即使邊境有事,亦不加理會,百姓皆憤怒,而他不作改變。
另外,宗愛自拓跋餘登位後掌權日久,朝野內外皆忌憚他,而拓跋餘則懷疑宗愛另有所圖,密謀削奪宗愛權力,宗愛於是殺拓跋餘。

吳王慕容垂

慕容垂,前燕太祖慕容皝之子,慕容俊在位時封其為吳王。慕容垂是個傑出的軍事家,前燕滅亡後曾投奔前秦,但最終他建立後燕,成為後燕開國皇帝。

吳王元公

元公,西魏文帝元寶炬之子。《北史·卷五·魏本紀第五》:十六年夏四月,封皇子儒為燕王,公為吳王。

吳王陳藩

陳藩,字承廣,陳朝陳叔寶第十子也。禎明二年,封吳王。三年入關。隋大業中為涪城令。(《南史》載:“冬十月己亥,立皇子藩為吳王。”不過也有説是吳郡王。)

吳王劉逞

劉逞,匈奴漢國皇帝劉聰之子,嘉平二年(312年)封吳王。漢昌元年(318年),靳準當權,殺劉聰子,劉逞亡。

吳王蕭寶卷

蕭寶卷,(公元483年―501年),字智藏,齊明帝蕭鸞第二子,南齊末帝。由於蕭寶卷昏庸,陳顯達及崔慧景反,廢蕭寶卷為吳王。崔慧景兵敗後復位。但最終被蕭衍所篡。

吳王蕭正表

蕭正表,字公儀,梁武帝蕭衍的弟臨川王蕭宏之子。侯景之亂時投奔東魏,封吳郡王,後改封蘭陵郡王。

吳王長孫陳

長孫陳,又名長孫陵,長孫肥之子。北魏世祖拓跋燾時為羽林郎。徵和龍,賊自西門出,將犯外圍,陳擊退之,追斬至長城下。以功賜爵五等男。又從徵涼州,為都將領。入宮,遷殿中給事中,進爵為子,遷駕部尚書。復出為北鎮都將。陳性寬厚,好學愛士,所歷輒為人追思之。高宗拓跋濬即位,進爵吳郡公,加安東將軍興光二年卒。贈散騎常侍、吳郡王,諡曰恭,陪葬金陵

吳王蕭岑

蕭岑,西梁中宗蕭詧之子,封河間王,後改封吳郡王。

吳王唐朝

吳王杜伏威

杜伏威(?-624年),隋朝末期農民起義軍領導者之一。齊州章丘人。
自幼家貧,慣於偷盜,與輔公祏是刎頸之交。輔公祏常從姑家裏偷羊送給杜伏威吃。因盜案案發,官府追捕,兩人落草為寇,時年十六。
大業九年(613年),與輔公祏率眾起義。後轉戰到淮南,漸漸擴張勢力,自稱將軍,陸續合併苗海潮部、趙破陣部等起義軍,勢力大增,屯並六合,威脅江都,連敗隋將宋顥公孫上哲陳稜等,在淮南的歷陽自稱總管,以輔公祏為長史,又合併江淮各部,佔有江淮間廣大地區。
大業十四年(618年),杜伏威向越王楊侗稱臣,被封為楚王,拜東道大總管。武德二年,投降唐朝,授東南道行台尚書令、江淮以南安撫大使、上柱國,封吳王,賜姓李。次年,擊敗李子通,將根據地遷至江南的丹陽。武德四年,唐軍攻圍洛陽,杜伏威遣兵助戰。
武德五年(622年)七月,召杜伏威入朝,臨行前以輔公祏留守丹陽,將兵權交給右將軍王雄誕,輔公祏心生不滿。朝廷杜以伏威為太子太保兼行台尚書令,以示寵遇。武德六年(623年)八月,輔公祏偽稱接到杜的命令起兵反唐,兵敗被殺。不久,輔公祏偽造的書信被發現,李淵辨真假便除去杜伏威之官,並籍沒其家眷。
武德七年(624年)二月,杜伏威暴卒於長安。李世民即位後,知杜伏威冤,將其赦免。

吳王汪華

汪華(公元587年-649年),原名汪世華,歸唐後避李世民名諱,改名汪華。隋末天下大亂,他起兵統領了歙州、宣州、杭州、饒州、睦洲、婺州等六州,建吳國,自稱吳王。後歸唐,封越國公。

吳王李元軌

李元軌,本名李元璹,唐高祖李淵第十四子也。少多才藝,高祖甚奇之。武德六年,封蜀王。八年,徙封吳王。十年,改封霍王。

吳王李恪

李恪(619-653年),唐朝宗室,祖籍隴西狄道,唐太宗李世民與隋煬帝之女楊妃的兒子,排行第三。
武德三年(620年)六月,封長沙郡王;武德八年(625年),改封漢中郡王。貞觀元年(627年),晉封漢王。貞觀二年(628年),改封蜀王,予益州大都督。貞觀十一年(637年),封為吳王,改授安州都督。
永徽元年(650年),官拜司空,授梁州都督。永徽二年(652年),加授太子太師。永徽四年(654年),因牽扯進房遺愛謀反案中,李恪被長孫無忌誣陷致死。
神龍元年(705年),李恪平反昭雪,追贈司空、並重新以親王禮改葬。

吳王李琨

李琨,李恪之子,因李恪而被流放,武則天在位是得赦回朝,死後,被追贈司衞卿。唐中宗時期,追贈為張掖郡王。由於兒子李禕有功,被唐玄宗追贈吳王。

吳王李祗

李祗,吳王李琨之子,信安郡王李禕弟。嗣吳王,出為東平太守。安祿山反,河南、陳留滎陽、靈昌相繼陷,祗募兵拒賊,玄宗壯之。累遷陳留太守,持節河南道節度採訪使。歷太僕、宗正卿。

吳王李巘

李巘,吳王李祗之子,祗薨,兄李岵得罪,乃以李巘嗣王。累至宗正卿,檢校刑部尚書。薨,贈太子少保。

吳王楊行密

楊行密(852年―905年),字化源,廬州合肥(今安徽長豐)人[1],唐末著名政治家、軍事家,五代十國時期吳國奠基人。
唐乾寧二年(895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弘農郡王。天覆二年(902年),進中書令、封吳王,天佑二年(905年),楊行密去世,唐朝諡武忠王,吳國武義年間改諡孝武王,楊溥即帝位時追尊其為武皇帝,廟號太祖。於江淮舉起割據大旗,遏止朱温南進步伐,成功避免全國更大範圍動亂。其奠基之吳國,實現由藩鎮向王國的轉型,南方割據勢力與北方中原政權並存的局面得以實現,為禪代的南唐奠定基礎,開啓唐宋之交政治整合和經濟文化中心南漸先河,有“十國第一人”之譽。

吳王錢鏐

錢鏐(liú)(852年-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臨安人,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創建者。
904年(唐昭宗李曄 天佑元年),錢鏐請求朝廷冊封其為吳越王,朝廷沒有同意。後來,在朱温的斡旋下,錢鏐被改封為吳王。
923年(後梁末帝朱友貞龍德三年),錢鏐被冊封為吳越國王,設立百官,一切禮制皆按照皇帝的規格。不久,晉王李存勖滅亡後梁,建立後唐,改元同光。錢鏐又遣使進貢,並求取玉冊郭崇韜等人都極力反對,認為只有皇帝才可以用玉冊。最終,李存勖還是賜予錢鏐玉冊、金印。

吳王五代

吳王李煜

李煜,南唐的末代君主,即李後主,著名詞作家。李璟之子,原名從嘉,字重光,號鐘山隱士、鍾峯隱者、白蓮居士、蓮峯居士等。公元959年封吳王。建隆二年(961年)六月,登基為帝。後來南唐被北宋所滅,投降。
開寶九年(976年)正月,李煜被俘送到京師,宋太祖封為違命侯,拜左千牛衞將軍。同年,宋太宗即位,改封李煜為隴西公。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夕,李煜死於北宋京師,年四十二。北宋贈為太師,追封吳王,葬洛陽北邙山
李煜是一位兩次封吳王的人。

吳王李璟

李璟,南唐第二任皇帝,字伯玉,初名李景通,徐州(今江蘇徐州)人,南唐烈祖李昪長子。937年,李昪廢黜楊溥,自立為帝,建立南唐,封李璟為吳王。940年立為皇太子,943年登基。

吳王符楚

符楚,史書未載是否封王,不過按出土的符昭願的墓誌銘所載:“公諱昭願字致恭,守太師尚書令魏王諱彥卿之世子也;後唐宣武軍節度使中書令秦王諱存審之孫也;封吳王諱楚之曾孫也。”不過有記載他的孫子符彥卿被周世宗封為魏王,按封爵習慣“封王需要追封三代”,估計是那時被周世宗追封的。

吳王錢元瓘

錢元瓘(887年―941年),字明寶,原名傳瓘。杭州臨安(今屬浙江)人,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第二任君主,武肅王錢鏐第七子。933年,後唐賜封錢元瓘為吳王。934年,進封吳越王。937年,又被後晉封為吳越國王。

吳王楊渥

楊渥,字奉天,吳王楊行密長子也。行密卒,渥遂襲偽位,自稱吳王。

吳王楊隆演

楊隆演(897年—920年6月17日),字鴻源,初名楊瀛,又名楊渭,南吳太祖楊行密次子,南吳烈祖楊渥同母弟,五代十國時期南吳君主。908年,徐温張顥弒殺楊渥,擁立楊隆演繼位。919年,楊隆演即吳王位,改元武義

吳王柴宗誠

柴宗誠(或者柴誠),周世宗柴榮之子。柴榮跟郭威謀反,柴榮留在京城的親屬被後漢隱帝劉承祐下旨處斬,柴宗誠當時還沒有名字,估計是嬰兒就被殺了。郭威登基賜名誠。到柴榮登基追封柴宗誠為太傅、吳王。

吳王宋朝

吳王吳近

吳近,宋高宗皇后之父。宋史載:“憲聖慈烈皇后吳氏,開封人。父近,以後貴,累官武翼郎,贈太師,追封吳王,諡宣靖。”

吳王曹玘

曹玘,開國名將曹彬之子。因為女兒是宋仁宗的皇后(慈聖光獻皇后),被追封吳王。

吳王向經

向經,宰相向敏中的孫子,向傳亮之子。因為女兒是宋神宗的皇后(欽聖憲肅皇后),被追封吳王。

吳王趙顥

趙顥,字仲明,初名仲糺,宋英宗趙曙次子,宋神宗趙頊同母弟,母宣仁聖烈皇后高氏。諡曰榮。初封安樂郡公,進祁國公,再進東陽郡王。神宗即位後,進封昌王。後相繼改封雍王、揚王、冀王、楚王、燕王

吳王趙佖

趙佖(?―1106年),宋神宗趙頊第九子。宋徽宗即位後,拜太傅,加殊禮,旋拜太師,歷任京兆、真定尹,荊、揚、太原、興元牧,徙國陳。崇寧五年(1106年)去世,輟視朝七日。贈尚書令兼中書令、徐州牧、燕王,諡號榮穆。又加贈侍中,改封吳王。

吳王趙元傑

趙元傑(972—1003),字明哲,初名趙德和,北宋藏書家、宋太宗趙光義第五子。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改名趙元傑。授檢校太保,同平章事,封益王。端拱初年,加侍中、成都尹、遷劍南東西川節度使。淳化年間,徙封吳王,領揚潤大都督府長史、淮南鎮江軍節度使。至道二年(996年),改揚州大都督、淮南忠正軍節度。宋真宗即位後,授檢校太尉,兼中書令,徐州大都督,武寧泰寧等軍節度使,並改封為兗王。鹹平年間,加守太保。鹹平六年(1003年)七月去世,時年三十二歲。死後,贈太尉、尚書令,追封安王,諡號文惠,後改邢王,又改陳王。性好學,多貯圖籍,建書樓藏書至2萬卷。善屬詞,工草、隸、飛白書。

吳王趙元儼

趙元儼(985~1044)宋太宗第八子,太宗時期封周王。後經多次改封。宋仁宗慶曆四年去世,年60。宋徽宗時期追改吳王。

吳王趙德昭

趙德昭(948年—979年),字日新,宋太祖趙匡胤次子。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因受宋太宗訓斥,自殺而死。死後追贈中書令,追封魏王,賜諡號懿。後改封吳王,又改封越王。

吳王遼國

吳王耶律稍

耶律稍,耶律倍之子。《遼史》:“稍為吳王。”

吳王蕭孝穆

蕭孝穆(981年―1043年),小字胡獨堇,淳欽皇后述律平阿古只五世孫,國舅詳穩(官名)蕭陶瑰之子。蕭孝穆潔身謹慎,謹守禮法。歷任建雄軍節度使、北府宰相、南京留守、北院樞密使等,先後被封為燕王、秦王、吳王、楚王、齊王。

吳王蕭革

蕭革,小字滑哥,字胡突堇,國舅房林牙和尚之子。警悟多智數。太平十五年,封吳王。

吳王耶律仁先

耶律仁先(1013年-1072年),字糺鄰,乳名查剌,孟父房後裔,燕王、南府宰相耶律瑰引之子,遼國名臣,官至于越。初任北院林牙,重熙十一年(1042年),任北院副樞密使,與劉六符出使宋朝,知南京事。重熙十三年(1044年),遼興宗入侵西夏,耶律仁先勸諫,遼興宗不聽,改任東京留守。在遼興宗兵敗後,進封吳王。

吳王耶律塗孛特

《遼史》:“陳王塗孛特為南府宰相,進封吳王。”

吳王耶律涅魯古

耶律涅魯古,小字耶魯綰,秦王耶律重元子。重熙十一年,封安定郡王。十七年,進王楚。二十四年徙封吳王。由於涅魯古的父親耶律重元被遼興宗尊為皇太弟,結果皇太子即位,又被封為皇太叔,所以涅魯古憤憤不平慫恿父親造反,最終兵敗身亡。

吳王耶律貼不

耶律貼不,為契丹(遼朝)皇族,遼聖宗的弟弟耶律隆祐的兒子。遼聖宗以他為豫章王,太平九年(1029年)六月,任長寧軍節度使。次年為河南道行軍副都統。十九年(1050年),為中京留守,封為魏國王。五年(1059年),為西京留守,歷封吳王、衞王。九年(1063年)七月,參加耶律重元之亂,在灤河圍困遼道宗,失敗後,被削爵為民,流放鎮州。

吳王蕭韓家奴

蕭韓家奴,字體堅。早年勤奮好學,博覽經史,兼通契丹文和漢文,有「為時大儒」之稱。大康元年,徙吳王。

吳王耶律隆祐

耶律隆祐,《遼史》:“進封皇弟恆王隆慶為梁國王、南京留守,鄭王隆祐為吳國王。”

吳王金國

吳王完顏闍母

完顏闍母,金世祖劾裏缽第十一子,太祖完顏阿骨打異母弟。《金史》:吳王闍母戲之曰:“汝為官久矣,而貧不加富何也?”王政對曰:“政以楊震四知自守,安得不貧。”吳王笑曰:“前言戲之耳。”以黃金百兩、銀五百兩及所乘馬遺之。

吳王完顏永成

完顏永成,金世宗完顏雍子,本名鶴野,又曰婁室。風姿奇偉,博學,善屬文。大定七年,始封沈王,十一年,進封豳王。金章宗完顏璟即位,封吳王。

吳王西夏

吳王李仁忠

李仁忠,西夏宗室。《西夏書事》:”濮王仁忠長身美髯須,立朝侃侃,動中禮法。弟舒王仁禮監軍韋州,私受吏民錢,遺書責之,勉以官箴,仁禮輒還所受。已卒,家無擔石儲。仁忠悉以廩俸給之,己與家人日食粗糲而已。任得敬謀內召,潛令任太后授意朝臣,太后憚仁忠嚴,數年不敢泄於外。至是卒,贈吳王,諡恭顯。“

吳王西吳國

1227年7月蒙古攻陷西夏都城,西夏滅亡。西夏貴族貢喬及其部下遷往西藏地區,建立了西吳(又名拉堆絳)政權。西吳由此而來。其國王即西吳王。

吳王元朝

孛兒只斤·朵列納
朵列納(禿烈納),鐵木真同母弟合赤温之孫,按赤台幼子。元仁宗皇慶元年(1312年),改封濟王朵列納為吳王。
孛兒只斤·潑皮
潑皮,朵列納之子。泰定三年(1326年)賜鈔萬錠。至順元年徙封濟陽王。
孛兒只斤·木南子
木南子(木楠子),合赤温兀魯思汗按赤台之孫、忽剌出之子。忽剌出之子至順元年(1330年)三月,丁巳,徙封濟陽王木楠子為吳王。
孛兒只斤·搠思堅
搠思堅(搠失江、搠思監),木南子之子。【元史 順帝二】至元二年(1336年)六月辛丑,以鈔五千錠賜吳王搠失江。【元史 順帝六】至正十三年(1353年)六月,賜吳王搠思監金二錠、銀五錠、鈔二千錠、幣帛各九匹。
孛兒只斤·朵爾赤
朵爾赤(朵耳只、朵兒只),搠思堅之子。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將藍玉率軍出塞,在捕魚兒海(貝爾湖)摧毀了北元汗廷,俘獲軍民七萬餘人,俘虜當中有吳王朵兒只。
張士誠
張士誠(1321年-1367年),原名張九四。元末位於江浙一帶的義軍領袖與地方割據勢力之一。元朝至正二十三年九月,自稱吳王。後被另一個吳王朱元璋所滅。

吳王明朝

吳王朱元璋

朱元璋,字國瑞,明朝開國皇帝。本是義軍首領郭子興部將,郭子興死後自立,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七月,諸將奉為吳國公。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春正月,李善長等率羣臣勸進,不允。固請,乃即吳王位。1368年開國,國號:明。

吳王朱橚

朱橚,太祖第五子。洪武三年封吳王。七年,有司請置護衞於杭州。十一年春正月甲戌,改封吳王橚為周王。

吳王朱允熥

朱允熥,朱標之子,洪武十一年(1378年)出生,封郡王。洪武二十八年十一月己卯,冊兵馬指揮趙思禮女為朱允熥之妃。
建文元年(1399年),封吳王,建藩杭州,未就藩,靖難之役起。
燕王入京師後,降封廣澤王,居漳州。
1402年九月,召還,廢為庶人,錮鳳陽。
永樂十五年(1417年)谷王朱橞詐稱蜀府崇陽王朱悦燇為“建文君”,意在謀反,朱允熥遂於是年暴卒。年僅39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