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元軌

鎖定
李元軌(?-688年或689年),隴西成紀(甘肅秦安)人,唐高祖李淵第十四子,太宗李世民之弟。唐朝宗室大臣。 [1] 
李元軌多才多藝,深受李淵寵愛。 [1]  [3]  [6-7]  [15]  武德六年(623年),冊封蜀王。 [7]  [36]  武德八年(625年),徙封吳王。 [9]  [36]  貞觀初年,迎娶侍中魏徵之女。 [2]  [28]  ,改封霍王,歷任壽州、絳州、徐州、定州刺史,抵禦突厥進攻。 [9-12]  高宗時居外藩,朝廷有大事,或密制詢問。 [36]  唐高宗去世後,連同侍中劉齊賢負責山陵事務。 [8]  [13-14]  垂拱元年(685年),授司徒、襄青二州刺史。 [15] 
垂拱四年(688年),捲入越王李貞叛亂,坐罪流放黔州,路經陳倉而死,賜姓虺氏。 [15]  [35]  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復位後,追復李元軌生前爵位,還復李姓,陪葬於獻陵。 [5]  [7] 
別    名
李元璹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京兆府長安縣(今陝西西安)
逝世日期
688年(或689年) [15] 
本    名
李元軌 [1] 
官    職
司徒、諸州刺史 [22] 
爵    位
蜀王—吳王—霍王 [9] 

李元軌人物生平

史書未記載生年,從異母兄李元嘉及異母弟李鳳的生年推斷,當在武德二年(619年)至武德五年(622年)之間。李元軌有多方面的才能,受李淵寵愛。 [7]  [9]  [32] 
武德六年(623年),冊封蜀王 [9]  [10] 
武德八年(625年),徙封吳王 [9]  [10] 
貞觀七年(633年),任壽州刺史實封六百户,娶魏徵的女兒為妻。 [2]  [28] 
貞觀九年(635年),李淵駕崩,辭官職穿喪服,哀痛過禮,此後經常身着布衣,每當父親李淵忌日來臨,總是絕食數日。 [34] 
貞觀十年(636年),改封霍王,任絳州刺史,不久轉任徐州刺史。李元軌任刺史時,在宅邸閉門讀書,事務由長史司馬處理。李元軌態度謹慎不妄,與器物不吝惜。與處士劉玄平為布衣之交。 [16-17]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高宗繼位後,加實封滿一千户,任定州刺史。 [26]  突厥攻擊定州,李元軌開城門偃旗息鼓。突厥疑惑,沒敢入城,於夜間遁走。定州李嘉運與敵人勾結被發覺,唐高宗命李元軌將其一黨全部處死。李元軌為安定人心,只殺李嘉運一人,其他人的罪責赦免,然後上書請罪。唐高宗大喜,説:“朕亦悔之,倘無王,則失定州矣。” [11-12]  李元軌的部下王文操與敵作戰,其二子王鳳、王賢為保護父親戰死。李元軌得知,派遣使者弔祭,唐高宗得到報告,追贈王鳳、王賢為朝散大夫。 [18]  [24] 
李元軌入朝廷時,常常上疏議論政治得失,對朝政多有裨益,高宗尊重叔叔,大事常與他相談。 [19]  [23]  高宗去世時,李元軌和侍中劉齊賢主管陵墓事務。李元軌通曉陵葬故事,劉齊賢嘆息“非我輩所及也。” [13-14]  李元軌派遣國令到封國徵收租税,國令請用得税與諸國交易來取利,李元軌回答:“汝為國令,當正吾失,反説吾以利耶!”拒而不納。 [20]  [25] 
垂拱元年(685年),加司徒,轉任襄州刺史、青州刺史。 [15]  [22] 
垂拱四年(688年),越王李貞兵敗,李元軌以同謀之罪遭連坐,流放黔州,載於檻車,路經陳倉而死。武則天改李元軌、李緒為虺氏,其子孫年幼者皆流放嶺外 [15]  [22]  [35] 
神龍初年,唐中宗復辟稱帝,李元軌父子恢復生前爵位,並還復李姓。 [1]  [21-22] 

李元軌人際關係

李元軌家族

李元軌是唐高祖李淵第十四子,生母為張美人。武德六年(623年),封蜀王;武德八年(625年),徙封吳王;貞觀十年(636年),改封霍王。 [3]  [5-6]  [8] 
唐朝宗室霍王房世系表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李淵
唐高祖
李元軌
霍王
李緒,江都郡王
李志順,嗣霍王
李暉,嗣霍王
銀青光祿大夫、左千牛將軍
李純,安定郡王
李志直,李綱長子,邵國公
-
李綽,胙國公
李志廉,李絢長子,翼國公
-
李綱,南陽郡公,
李志悌,南陽郡公
李幼成
過繼給彭王李元則
冊封南昌王
李志謙
-
李志暕(嗣彭王,宗正卿
-
李繹,山陽郡公
-
-
表格參考資料: [4-5]  [8]  [27]  [29-31] 

李元軌妻子

魏氏,出身鉅鹿魏氏,鄭國公魏徵之女。 [2]  [28] 

李元軌軼事典故

貞觀初年,唐太宗曾經問羣臣:“朕的子弟中誰賢良?”侍中魏徵答道:“臣愚昧,不能完全知道他們的才能。只有吳王李元軌多次和臣交談,從來沒有聽説過他有失誤。”太宗説:“朕也器重他,卿認為可以和前代的誰相比?”魏徵説:“經學文雅,也就像漢朝河間獻王東平憲王了。”由此寵遇更深,還令李元軌娶魏徵的女兒為妻。 [2]  [33] 

李元軌史料索引

舊唐書·卷六十四·列傳第十四》 [5] 
新唐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 [8] 
參考資料
  • 1.    《舊唐書·卷六十四·列傳第十四》:霍王元軌,高祖第十四子也。少多才藝,高祖甚奇之。武德六年,封蜀王。八年,徙封吳王。貞觀初,太宗嘗問羣臣曰:"朕子弟孰賢?"侍中魏徵對曰:"臣愚闇,不盡知其能。唯吳王數與臣言,未嘗不自失。"上曰:"朕亦器之,卿以為前代誰比?"徵曰:"經學文雅,亦漢之間、平也。"由是寵遇彌厚,因令娶徵女焉。從太宗遊獵,遇羣獸,命元軌射之,矢不虛發,太宗撫其背曰:"汝武藝過人,悵今無所施耳。當天下未定,我得汝豈不美乎!"七年,拜壽州刺史,賜實封六百户。高祖崩,去職,毀瘠過禮,自後常衣布,示有終身之戚焉。每至忌辰,輒數日不食。十年,改封霍王,授絳州刺史,尋轉徐州刺史。元軌前後為刺史,至州,唯閉閣讀書,吏事責成於長史、司馬,謹慎自守,與物無忤,為人不妄。在徐州,唯與處士劉玄平為布衣之交。人或問玄平王之長,玄平答曰:"無長。"問者怪而復問之,玄平曰:"夫人有短,所以見其長。至於霍王,無所不備,吾何以稱之哉?"二十三年,加實封滿千户,為定州刺史。突厥來寇,元軌令開門偃旗,虜疑有伏,懼而宵遁。州人李嘉運與賊連謀,事泄,高宗令收按其黨。元軌以強寇在境,人心不安,惟殺嘉運,餘無所及,因自劾違制。上覽表大悦,謂使曰:"朕亦悔之,向無王,則失定州矣。"有王文操遇賊,而二子鳳、賢遂以身蔽捍,文操獲全,二子皆死。縣司抑而不申,元軌察知,遣使弔祭,表上其事,詔並贈朝散大夫,令加旌表。其禮賢愛善如此。後因入朝,屢上疏陳時政得失,多所匡益,高宗甚尊重之。及在外藩,朝廷每有大事,或密制問焉。高宗崩,與侍中劉齊賢等知山陵葬事,齊賢服其識練故事,每謂人曰:"非我輩所及也。"元軌嘗使國令徵封,令白:"請依諸國賦物貿易取利。"元軌曰:"汝為國令,當正吾失,反説吾以利耶!"拒而不納。垂拱元年,加位司徒,尋出為襄州刺史,轉青州。四年,坐與越王貞連謀起兵,事覺,徙居黔州,仍令載以檻車,行至陳倉而死。有子七人。長子緒,最有才藝。上元中,封江都王,累除金州刺史。重拱中,坐與裴承光交通被殺。神龍初,與元軌並追復爵位,仍封緒孫暉為嗣霍王。景龍四年,加銀青光祿大夫。開元中,左千牛員外將軍。
  • 2.    《舊唐書·卷六十四·列傳第十四》:貞觀初,太宗嘗問羣臣曰:"朕子弟孰賢?"侍中魏徵對曰:"臣愚闇,不盡知其能。唯吳王數與臣言,未嘗不自失。"上曰:"朕亦器之,卿以為前代誰比?"徵曰:"經學文雅,亦漢之間、平也。"由是寵遇彌厚,因令娶徵女焉。
  • 3.    《舊唐書·卷六十四·列傳第十四》:高祖二十二男:太穆皇后生隱太子建成及太宗、衞王玄霸、巢王元吉,萬貴妃生楚王智雲,尹德妃生酆王元亨,莫嬪生荊王元景,孫嬪生漢王元昌,宇文昭儀生韓王元嘉、魯王靈夔,崔嬪生鄧王元裕,楊嬪生江王元祥,小楊嬪生舒王元名,郭婕妤生徐王元禮,劉婕妤生道王元慶,楊美人生虢王鳳,張美人生霍王元軌,張寶林生鄭王元懿,柳寶林生滕王元嬰,王才人生彭王元則,魯才人生密王元曉,張氏生周王元方。
  • 4.    《舊唐書·卷六十四·列傳第十四》:有子七人。長子緒,最有才藝。上元中,封江都王,累除金州刺史。重拱中,坐與裴承光交通被殺。神龍初,與元軌並追復爵位,仍封緒孫暉為嗣霍王。景龍四年,加銀青光祿大夫。開元中,左千牛員外將軍。
  • 5.    《舊唐書·卷六十四·列傳第十四》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1-04-21]
  • 6.    《新唐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高祖二十二子:竇皇后生建成、太宗皇帝、玄霸、元吉,萬貴妃生智雲,莫嬪生元景,孫嬪生元昌,尹德妃生元亨,張氏生元方,郭婕妤生元禮,宇文昭儀生元嘉及第十九子靈夔,王才人生元則,張寶林生元懿,張美人生元軌,楊美人生鳳,劉婕妤生元慶,崔嬪生元裕,小楊嬪生元名,楊嬪生元祥,魯才人生元曉,柳寶林生元嬰。
  • 7.    《新唐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霍王元軌,武德六年始王蜀,與豳、漢二王同封,後徙吳。多材藝,高祖愛之。
  • 8.    《新唐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1-04-21]
  • 9.    《舊唐書·卷六十四·列傳第十四》:霍王元軌,高祖第十四子也。少多才藝,高祖甚奇之。武德六年,封蜀王。八年,徙封吳王......十年,改封霍王,授絳州刺史,尋轉徐州刺史。
  • 10.    《新唐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霍王元軌,武德六年始王蜀,與豳、漢二王同封,後徙吳......十年,徙王,歷絳、徐、定三州刺史,實封至千户。
  • 11.    《新唐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突厥寇定州,元軌令開城門,偃旗幟,虜疑,不敢入,夜遁。州人李嘉運潛結賊,詔窮誅支黨,元軌以寇近且強,人心危,但殺嘉運,餘無所詰,因自劾。帝喜曰:"朕固悔之。非王之明,幾失定州矣。"
  • 12.    《舊唐書·卷六十四·列傳第十四》:突厥來寇,元軌令開門偃旗,虜疑有伏,懼而宵遁。州人李嘉運與賊連謀,事泄,高宗令收按其黨。元軌以強寇在境,人心不安,惟殺嘉運,餘無所及,因自劾違制。上覽表大悦,謂使曰:"朕亦悔之,向無王,則失定州矣。"
  • 13.    《舊唐書·卷六十四·列傳第十四》:高宗崩,與侍中劉齊賢等知山陵葬事,齊賢服其識練故事,每謂人曰:"非我輩所及也。"
  • 14.    《新唐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帝崩,與侍中劉齊賢同知山陵事。元軌淹練故事,齊賢嘆曰:"是非吾等及已!"
  • 15.    《舊唐書·卷六十四·列傳第十四》:垂拱元年,加位司徒,尋出為襄州刺史,轉青州。四年,坐與越王貞連謀起兵,事覺,徙居黔州,仍令載以檻車,行至陳倉而死。
  • 16.    《舊唐書·卷六十四·列傳第十四》:元軌前後為刺史,至州,唯閉閣讀書,吏事責成於長史、司馬,謹慎自守,與物無忤,為人不妄。在徐州,唯與處士劉玄平為布衣之交。人或問玄平王之長,玄平答曰:"無長。"問者怪而復問之,玄平曰:"夫人有短,所以見其長。至於霍王,無所不備,吾何以稱之哉?"
  • 17.    《新唐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所至閉閣讀書,以吏事委長史、司馬。謙慎未嘗與物忤。數引見處士劉玄平,為布衣交。或問王所長於玄平,答曰:"無長。"問者不解,玄平曰:"人有短,所以見長。若王無所不備,吾何以稱之。"
  • 18.    《舊唐書·卷六十四·列傳第十四》:有王文操遇賊,而二子鳳、賢遂以身蔽捍,文操獲全,二子皆死。縣司抑而不申,元軌察知,遣使弔祭,表上其事,詔並贈朝散大夫,令加旌表。其禮賢愛善如此。
  • 19.    《舊唐書·卷六十四·列傳第十四》:後因入朝,屢上疏陳時政得失,多所匡益,高宗甚尊重之。及在外藩,朝廷每有大事,或密制問焉。
  • 20.    《舊唐書·卷六十四·列傳第十四》:元軌嘗使國令徵封,令白:"請依諸國賦物貿易取利。"元軌曰:"汝為國令,當正吾失,反説吾以利耶!"拒而不納。
  • 21.    《舊唐書·卷六十四·列傳第十四》:神龍初,與元軌並追復爵位,仍封緒孫暉為嗣霍王。景龍四年,加銀青光祿大夫。開元中,左千牛員外將軍。
  • 22.    《新唐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進司徒,出為襄、青二州刺史。越王敗,坐嘗通謀,徙黔州,檻車載至陳倉,薨。六子,緒為江都王,純安定王,餘皆爵為公。緒有名譽,為金州刺史,誅。神龍初,並復官爵,以緒孫暉嗣王,開元中,為左千牛員外將軍。
  • 23.    《新唐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元軌每朝,數上疏陳得失,多所裨正,帝尊重之,有大事,常密驛諮逮。
  • 24.    《新唐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王文操者,與賊戰,敗,二子鳳、賢更以身蔽父,得全,二子死。縣抑不為言,元軌廉知之,遣使員祭,上其事。詔贈鳳、賢朝散大夫,旌禮其閭。
  • 25.    《新唐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嘗遣國令督封租,令請貿易取贏,答曰:"汝當正吾矣,反訹吾以利邪?"不納。
  • 26.    《舊唐書·卷六十四·列傳第十四》:二十三年,加實封滿千户,為定州刺史。
  • 27.    《新唐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彭思王元則字彝。初王荊,出為婺州刺史。貞觀十年徙王,為遂州都督,以冠服奢僣免。久之,為澧州刺史,更折節厲行。薨,贈司徒、荊州大都督,陪葬獻陵。高宗登望春宮,過其喪,哭之慟。無子,以霍王子絢嗣,龍朔中,封南昌王。薨,子志暕(李志暕)嗣,開元中,為宗正卿。
  • 28.    《新唐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太宗嘗問羣臣曰:"朕子弟孰賢?"魏徵曰:"臣愚不盡知其能,唯吳王數與臣言,未嘗不自失。"帝曰:"朕亦器之,然卿以為前代孰比?"對曰:"經學文雅,漢河間、東平也。至孝行,曾、閔不能過。"帝由是遇益厚。詔納徵女為妃。
  • 29.    《新唐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霍王元軌,武德六年始王蜀,與豳、漢二王同封,後徙吳。多材藝,高祖愛之......六子,緒為江都王,純安定王,餘皆爵為公。緒有名譽,為金州刺史,誅。神龍初,並復官爵,以緒孫暉嗣王,開元中,為左千牛員外將軍。
  • 30.    趙靜靜.《黑河學院學報》.黑龍江省黑河市:黑河學院,2021年6月:168-171
  • 31.    《大唐故安康郡太守李府君墓誌銘並序》:太宗之愛季曰司徒霍王元軌之五子,曰南陽郡公,諱綱,字友正,在童兒之歲,有成人之姿。太宗器焉,特拜贊善。奇表日角,慶流天池。稟東平之風,襲河間之訓。太妃之薨,執喪泣血,時議比於柴參,差其貴賤,魯愚之不及也,明矣。服闋,以舊官兼金州別駕,無貴嬌色,有清白名。轉襄滑二州別駕,即彼三州,政其壹貫。坐陳藩之塌,佩王祥之刀。謀臧於身,行彰有後,厥德孔懋,惟善乃愆。戾發亢龍,舋萌砂鹿。高宗厭代,後氏弄權。竊大象以罔天,執嚴刑以虐國。竟歸漢相,旋絕趙王。朝拜五侯,痛海內之淩主;林凋一葉,知天下之皆秋。垂拱初,配流梧州。公竄南閩,王徙西蜀。道路鹹怨,士庶同嗟。炎州匪養德之鄉,瘴海是讁居之地。在奔波際,晤得喪門,所道必安,雖遠無愠。謙以身牧,本重衣冠;信以與人,何必蠻貊。聞新室鑄升,聽非劉而王。自料覆巢,豈全遺卯,乃信輕帆,乘偏舟,跣足投林,髽首入洞。均其嗜慾,必順於土風;揣其進退,無違於遊處。是以宅藪者分排楯以護之,居島者積儲峙以安之。練氣以存真,保和以合道。思返魂於舊裏,乃税骨於異鄉。算知其年,但紀其坎。洎國人誅呂,代邸興龍。日月重光,存亡昭洗。贈金州刺史。嗣子志悌,茹荼疚心,銜痛瀝血。南馳萬里,傍訊數州。神謂其居,是諭其志。啓藤公之室,歸皇孫之靈。哀哉!以開元三載,自遠而屆乎臨汝郡。宅兆未臧,權殯於彼。夫人鉅鹿魏氏,故太師徵之孫,豫州刺史叔瑜之次女也。生此德門,嬪於貴邸。候雞鳴以盥嗽,肅奉天人;誦螽斯以謙和,克事君子。衣不曳地,飯才脱粟。娫姒允和,舅姑推美。王門仰其正,婦道由是聞。南陽竄流之時,夫人配入宮掖。勢應永談,方指及泉之期;誓不苟存,豈復下山之望。幼探釋教,精信無生。冀百燈以剜身,持一香以焚頂。儼示凝,寂怛化,葬宮人塋,莫知其所。哀哉!衞巫莫測,越覡徒佔。生也長辭,竟乖同穴之禮;死而有作,應藏異室之冤。之魄何從,招魂自古。以天寶三載五月四日遷厝於京兆少陵原之陽,招夫人以合祔,禮也。孝孫幼成等,考龜蓍,審阡陌,啓杜原之穴,窆皇孫之櫬。
  • 32.    《大唐故使持節青州諸軍事行青州刺史上柱國贈司徒揚州大都督虢莊王墓誌之銘並序》:王諱鳳,字季成,隴西狄道人也。太祖景皇帝之曾孫,世祖元皇帝之孫,高祖神堯皇帝之第十五子也......乃以上元元年,來朝東都,獻酎清廟,班瑞總街。引驂駟於梁郊,侍柏台之廣宴。修壤奠於齊邸,承杞詠之殊恩。既而沈苶彌留,負茲虧豫。太醫珍劑,接轊星驅。中使幽經,聯卸波屬。熊祟且篤,東海之秘無施;烏眚方深,西山之丸弗拯。以其年十二月廿九日,薨於東都懷仁裏第,春秋五十有三。——由李鳳上元元年五十三歲可推知李鳳生於武德五年(622年)
  • 33.    許嘉璐.《舊唐書》.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4-01:1939—1940
  • 34.    《舊唐書·卷六十四·列傳第十四》:高祖崩,去職,毀瘠過禮,自後常衣布,示有終身之戚焉。每至忌辰,輒數日不食。
  • 35.    《舊唐書·卷六·本紀第六》:(垂拱四年)五月,皇太后加尊號曰聖母神皇。秋七月,大赦天下。改「寶圖」曰「天授聖圖」,封洛水神為顯聖,加位特進,並立廟。就水側置永昌縣。天下大酺五日。八月壬寅,博州刺史、琅邪王衝據博州起兵,命左金吾大將軍丘神績為行軍總管討之。庚戌,衝父豫州刺史、越王貞又舉兵於豫州,與衝相應。九月,命內史岑長倩、鳳閣侍郎張光輔、左監門大將軍鞠崇裕率兵討之。丙寅,斬貞及衝等,傳首神都,改姓為虺氏。曲赦博州。韓王元嘉、魯王靈夔、元嘉子黃國公撰、靈夔子左散騎常侍范陽王藹、霍王元軌及子江都王緒、故虢王元鳳子東莞公融坐與貞通謀,元嘉、靈夔自殺,元軌配流黔州,撰等伏誅,改姓虺氏。自是宗室諸王相繼誅死者,殆將盡矣。其子孫年幼者鹹配流嶺外,誅其親黨數百餘家。
  • 36.    周祖譔主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 唐五代卷.北京:中華書局.1992.第262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