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匡胤

(五代宋初軍事家、政治家、戰略家,宋朝開國皇帝)

鎖定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 [1]  ),小名香孩兒 [2] 涿郡 [3]  (一説保州 [185]  ),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東關) [4]  。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政治家戰略家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後周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次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后 [132] 
趙匡胤在後漢時投奔樞密使郭威,致身行伍,並於後周世宗柴榮在位時隨徵北漢南唐,戰功卓著。柴榮病重時,升為殿前都點檢,成為禁軍最高統帥。顯德七年(960年),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 [5]  。旋即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並回京逼迫後周恭帝禪位。同年,趙匡胤登基為帝,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或北宋。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針對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問題,通過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調整文武關係 [192]  ,又在進行統一戰爭的同時,改革官制,加強了中央集權。但自其開始的逐漸成型的重文輕武、偏重防內政策,對宋朝積貧積弱局面的形成有所影響 [193] 
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諡號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後定諡為啓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廟號太祖,葬於永昌陵 [6]  今有詩作《詠初日》傳世。 [118] 
全    名
趙匡胤
別    名
香孩兒
趙玄郎
藝祖
宋太祖(或稱“宋祖”)
趙太祖 [2] 
諡    號
啓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 [6] 
尊    號
應天廣運立極居尊聖文神武明道至德仁孝皇帝 [132] 
廟    號
太祖 [6] 
年    號
建隆乾德開寶
所處時代
五代北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洛陽夾馬營
出生日期
927年3月21日
逝世日期
976年11月14日
陵    墓
永昌陵
在位時間
960年2月4日 至 976年11月14日
繼    任
宋太宗趙炅
主要成就
建立宋朝,結束五代十國的戰亂局面
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基本完成統一
調整文武關係,改革官制,加強中央集權
主要作品
詠初日
籍    貫
涿郡

趙匡胤人物生平

趙匡胤早期經歷

趙匡胤為涿郡人 [3]  ,於後唐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927年3月21日)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東關) [1]  [2]  。他出身軍人家庭,高祖趙朓,在唐朝官至幽都(今北京)縣令;曾祖趙珽,於唐朝任御史中丞;祖父趙敬,歷任營、薊、涿三州刺史。趙匡胤為趙弘殷(宋宣祖)次子,長兄趙匡濟早夭,母親為杜氏(昭憲太后)。 [7] 
趙弘殷“好儒事”,喜“訪求書籍”,又意識到了“文武為立身之本”;杜氏本人也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在父母的影響下,趙匡胤最初投入夾馬營“陳學究”的學館中讀書,後來趙家又聘請了“趙學究”教導趙匡胤 [196]  。除此之外,趙匡胤還曾受學於飽學宿儒辛文悦,學習“五經 [197-198]  。在文化教育外,趙匡胤對習武表現出更加濃厚的興趣,史稱其“學騎射,輒出人上” [7]  ,喜歡聚集夥伴按照戰陣的模式排練,並時常把弄一根純鐵打造的杆棒 [199] 
少年時期的趙匡胤個性強橫,好賭博,愛打抱不平,嫉惡如仇,惹了不少麻煩 [203] 後晉開運元年(944年),十八歲的趙匡胤和賀景思(與趙弘殷同在禁軍供職)的長女賀氏成婚。後漢初年,趙匡胤為尋求建功立業的機遇,離家出走,南下復州(今湖北天門附近),投奔趙弘殷的舊同僚、復州防禦使王彥超,但王彥超只拿出一些錢財打發趙匡胤而已 [200]  。趙匡胤轉投隨州(今湖北隨州附近)刺史董宗本,得其收留,卻又因與董宗本之子董遵誨產生不快而離開隨州。在寓居襄陽(今湖北襄樊附近)的一座寺廟時,得到一位精通數術的老和尚的勸導,往北出發,抵達了後漢樞密使郭威河中節度使李守貞作戰的前線 [7]  。但他這時應該沒有與郭威等正式接觸,只是探望了一下隨郭威出征而左眼負傷的父親趙弘殷,隨後便北上太原,被正在“招納亡命”的河東節度使劉崇收留為鎮將 [201]  [202] 
不過,趙匡胤並沒有在太原定居下來,而是繼續散漫三秦至西北一帶,待返回洛陽時,他敏鋭察覺到以樞密使出鎮鄴都的郭威的權勢之大,於是果斷投奔了郭威 [202]  廣順元年(951年),郭威在推翻後漢隱帝的統治後奪取帝位,建立後周,趙匡胤補任東西班行首,屬“殿前諸班”。廣順三年(953年),拜滑州興順副指揮使,尚未就職,便被擔任開封府尹的郭威養子柴榮招入麾下,轉為開封府馬直軍使 [7]  [223] 

趙匡胤屢建戰功

顯德元年(954年)初,柴榮即位,是為後周世宗。此年,北漢、契丹聯軍入侵,柴榮御駕親征,在澤州高平之南的巴公原(今山西晉城巴公鎮)與北漢軍遭遇,趙匡胤以柴榮帳下親兵(牙軍)副將的身份,與主將張永德各率馬軍兩千扈駕。大戰展開時,右軍樊愛能何徽部不戰遁潰,步軍千餘人投降北漢,局勢十分危急。在此關頭,趙匡胤振臂高呼:“主上面臨險境,我等當拼死一戰!”又請張永德率弓箭手搶佔左邊高地。趙、張二人各率兩千精兵左右夾擊,以死拼殺,加上柴榮採納樞密副使魏仁浦的建議,親自躍馬衝擊北漢皇帝劉崇的大營,使後周軍士氣大振,最終扭轉局勢,大破北漢軍 [8]  。趙匡胤作為先鋒,乘勝進攻北漢都城太原,焚燒城門,但太原防守嚴密,後周攻城部隊損失頗多,趙匡胤的左臂也被流箭射中,柴榮制止他再攻城,決定撤兵。回師後的三月,趙匡胤被破格擢升為殿前都虞候,領嚴州(今廣西來賓東南,時為南漢轄地)刺史,雖是加銜,但已屬中高級將領。十月,又升領永州(今湖南永州,時為武平軍轄地)防禦使。 [9]  [224] 
高平之戰後,柴榮決定整頓積弊叢生的侍衞司,擴充“殿前諸班”的兵力為殿前軍。趙匡胤首先根據柴榮的指示,對侍衞司馬步軍進行汰除老弱和點選精鋭的工作;其次,參與柴榮對殿前司的擴建,組成新的殿前司所屬諸班直及龍捷(馬軍)、虎捷(步軍)、鐵騎、控鶴等諸禁軍,殿前司兵力大增,其所屬禁軍遂成為後周最精鋭的軍隊,史稱“兵甲之盛,近代無比” [225-227]  。殿前司地位雖低於統轄大部分禁軍的侍衞親軍司,但它所統轄的禁軍是皇帝的親衞軍,趙匡胤成為柴榮的親信將領之一 [10]  。趙匡胤也利用這次整頓禁軍的機會,廣泛地同各級將領接觸,在軍中結拜了楊光義石守信李繼勳王審琦等“義社十兄弟”,並通過點選禁軍和選募殿前軍的機會,扶植了楊信崔翰田重進張瓊等一大批親信,從而在殿前司中培植了自己的勢力 [224] 
顯德二年(955年)五月,柴榮派兵攻取後晉滅亡時被後蜀佔領的秦(今甘肅秦安北)、階(今甘肅武都東南)、成(今甘肅成縣)、鳳(今陝西鳳縣東北)四州。戰事初期,後周軍進展緩慢,一些朝臣堅請撤兵。同年七月,柴榮令趙匡胤至前線觀察戰局。趙匡胤回朝後,建議繼續用兵,堅定了柴榮的信心 [228]  。最終後周軍成功收復四州。
就在收取四州之後,柴榮於顯德二年(955年)十一月發動了對南唐的攻勢,但初戰不利,柴榮決定親征淮南。顯德三年(956年)春,趙匡胤跟隨柴榮南下,首戰便在渦口(今安徽懷遠東北)打敗南唐軍萬餘人,斬殺南唐兵馬都監何延錫等人。南唐奉化軍節度使皇甫暉、常州團練使姚鳳率領號稱十五萬的軍隊,駐紮在清流關(今安徽滁州西郊關山中段),被趙匡胤率軍擊敗。趙匡胤追到城下,皇甫暉請佈陣決勝,趙匡胤笑着同意。皇甫暉擺好陣式出戰,趙匡胤抱着馬脖子直衝南唐陣內,砍中皇甫暉的腦袋,將其與姚鳳一同擒獲。定武軍節度使韓令坤攻下揚州,南唐軍又來爭奪,韓令坤主張退兵,柴榮命令趙匡胤率兵二千趕往六合。趙匡胤下令説:“揚州兵敢有過六合的,砍斷他們的腳。”韓令坤才固守揚州。趙匡胤不久在六合東面打敗南唐齊王李景達,斬殺一萬多人。回師後,趙匡胤被任命為殿前都指揮使,不久又被加授為定國軍節度使。 [11] 
《宋太祖點檢像》,宋人繪,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太祖點檢像》,宋人繪,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191]
顯德四年(957年)春,趙匡胤跟隨柴榮出征壽春,攻克連珠寨,乘勢攻下壽州。回師後,柴榮又拜他為義成軍節度使檢校太保,仍任殿前都指揮使。此年冬,趙匡胤跟隨柴榮征伐濠州、泗州,充當前鋒。此時,南唐在十八里灘紮寨,柴榮剛剛商議用駱駝擺渡軍隊時,而趙匡胤已率先單騎橫渡而過,他的部下騎兵也緊隨他渡過了河,因而攻破南唐軍寨。又用繳獲的南唐戰艦乘勝攻克泗州。南唐在清口駐軍,趙匡胤隨柴榮兩翼分兵沿淮河東下,連夜追到山陽,擒獲南唐都應援使陳承昭,次年正月攻下楚州。柴榮南下揚州,趙匡胤乘勝在迎鑾江口、瓜步(今江蘇揚州南)連破南唐軍。此後,南唐被迫求和,割江北與後周,柴榮罷兵北歸。趙匡胤在此役中奮勇作戰,於五月移領忠武軍節度使 [10]  [12] 
顯德六年(959年),柴榮北伐,趙匡胤擔任水陸都部署。到達莫州,先到瓦橋關,守將姚內斌投降;又打退幾千名契丹騎兵,關南平定。柴榮在行軍路上,審閲各地所上文書,得到一隻皮口袋,袋中有一塊三尺多長的木板,上面寫着“點檢作天子”,柴榮感到這件事十分奇怪。當時張永德任殿前都點檢,柴榮卧病回京,命趙匡胤任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以接替張永德。同年,柴榮駕崩,年僅七歲的柴宗訓(後周恭帝)繼位,趙匡胤改任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 [5] 

趙匡胤黃袍加身

主詞條陳橋兵變
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後周朝廷風聞契丹和北漢聯兵南下,宰相範質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抵禦。 [13] 
趙匡胤黃袍加身 趙匡胤黃袍加身
正月初二,趙匡胤統率大軍離開都城,夜宿距開封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這天晚上,趙匡胤的一些親信在將士中散佈議論,説“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帝,然後再出發北征”。將士的兵變情緒很快就被煽動起來。 [13] 
次日,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即宋太宗趙炅)和親信趙普見時機成熟,便授意將士將一件事先準備好的黃袍披在假裝醉酒剛醒的趙匡胤身上,拜於庭下,擁立他為帝。眾人呼喊萬歲的聲音幾里外都能聽到。趙匡胤裝出一副被迫的樣子,説:“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擁立者們一齊表示“惟命是聽”。趙匡胤就當眾宣佈:“回開封后,不得驚犯太后和主上,不得侵凌公卿,對朝市府庫不得侵掠,服從命令者有賞,違令者族誅。”諸將士都應聲“諾”。趙匡胤於是率兵變的隊伍回師開封。 [13] 
守備都城的石守信、王審琦等得悉兵變成功後便打開城門接應。當時在開封的後周禁軍將領中,只有侍衞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在倉促間想率兵抵抗,但還沒有召集軍隊,就被軍校王彥升殺死。陳橋兵變的將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都城開封。 [13] 
百科x混知:圖解陳橋兵變 百科x混知:圖解陳橋兵變
這時範質等人才知道不辨軍情真假,就倉促遣將是上了大當,但已無可奈何,只得率百官聽命。翰林學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準備好的禪代詔書,宣佈柴宗訓禪位。正月四日,趙匡胤在開封崇元殿正式登皇帝位,時年三十四歲 [14]  。之後,下詔改封柴宗訓為鄭王。由於趙匡胤在後周任歸德軍節度使的藩鎮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為國號,仍定都開封,改元“建隆”,史稱“宋朝”“北宋”。 [13] 

趙匡胤襲佔荊湖

主詞條:荊湖之戰
趙匡胤畫像,明人繪,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趙匡胤畫像,明人繪,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191]
趙匡胤建立北宋後,相繼平定了昭義節度使李筠、淮南節度使李重進發動的叛亂,鞏固了政權。他眼見天下割據勢力林立,便對宰相趙普説:“我睡不着覺,因為卧牀以外都是人家的地盤。”在趙普的幫助謀劃下,趙匡胤加強中央集權,改革軍制,發展生產,鞏固統治。經過兩年在政治、經濟、軍事諸方面的準備,確定“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決策,決心通過戰爭創造統一局面。 [16] 
荊南、湖南地處長江中游要衝,南北相鄰,又東臨南唐,西接後蜀,南靠南漢。佔領荊、湖,即可割裂江南諸國,為各個擊破創造條件。為此,宋廷決定尋機出兵荊、湖。建隆三年(962年)九月,趙匡胤一面部署兵力守衞西、北邊境,防止遼(契丹)、北漢南掠;一面選擇荊、湖為突破口,揮師南下,準備開始統一戰爭。 [16] 
建隆三年(962年)十月,武平軍節度使周行逢病死,他年僅十一歲的兒子周保權繼位。衡州刺史張文表乘機兵變,佔領潭州(治今湖南長沙),威逼朗州(治今湖南常德)。 [17]  周保權為討張文表,向宋求援。趙匡胤決定以“假道滅虢”的方略,出師湖南、假道荊渚,以達一箭雙鵰的目的。 [16] 
乾德元年(963年)正月,命山南東道節度使慕容延釗為湖南道行營前軍都部署,樞密副使李處耘為都監,率十州兵以助湖南討張文表為名,借道荊南。 [18]  二月,慕容延釗暗遣李處耘率數千輕騎,攻佔江陵(今屬湖北)城,迫節度使高繼衝降,荊南遂亡。 [19]  時周保權已幹息內亂,知宋欲圖湖南,為阻宋軍南下,命指揮使張從富領兵阻截。二月底,宋軍水陸並進,突破三江口(今湖南嶽陽北),繳獲戰船七百艘,佔領嶽州(治今湖南嶽陽)。三月,佔領朗州,周保權被俘,湖南遂平 [20]  [16]  從此,宋軍西逼後蜀,東脅南唐,南可直取南漢,戰略上處於極為有利的地位。

趙匡胤攻滅後蜀

主詞條:宋滅後蜀之戰
宋平荊池後,即部署攻蜀。後蜀皇帝孟昶聞訊,欲依託川陝險要地勢,嚴兵拒守,同時遣使約北漢共同反宋。趙匡胤獲後蜀叛將趙彥韜,得知蜀軍兵力部署,遂下令出兵。 [16] 
趙匡胤畫像
趙匡胤畫像(6張)
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趙匡胤命分兵兩路:
  • 北路:忠武軍節度使王全斌為西川行營前軍兵馬都部署,侍衞步軍都指揮使崔彥進為副都部署,率步騎三萬出鳳州(治今陝西鳳縣東北風州鎮),沿嘉陵江南下;
  • 東路:侍衞馬軍都指揮使劉廷讓為副都部署,率步騎兩萬出歸州(治今湖北秭歸),溯長江西進。 [22] 
兩路分進合擊,約期會攻成都。孟昶得知,命王昭遠為北面行營都統,率兵數萬北上扼守利州(治今四川廣元)、劍門(今四川劍閣東北)等關隘。十二月,北路宋軍佔領利州。 [23] 
乾德三年(965年)正月,北路軍突破劍門險要,大敗蜀軍,俘王昭遠,繼佔領劍州(治今四川劍閣)。東路劉廷讓軍突破巴東咽吭夔州(治今四川奉節東白帝),連克萬州(治今四川萬縣)、開州(治今四川開縣)、忠州(治今四川忠縣)、遂州(治今四川遂寧)等地。兩路直逼成都,孟昶舉城投降,後蜀滅亡。 [16]  [24] 
圖冊主要參考資料 [180]  [191] 

趙匡胤平定南漢

主詞條:宋滅南漢之戰
宋滅南平、武平、後蜀、南漢形勢圖 宋滅南平、武平、後蜀、南漢形勢圖
荊湖、後蜀滅亡後,南唐吳越臣服,只有南漢皇帝劉鋹拒絕附宋。開寶二年(969年)六月,趙匡胤以右補闕王明為荊湖轉運使,為南征作物資準備。 [16] 
開寶三年(970年)九月初一,趙匡胤命潭州防禦使潘美為賀州道行營兵馬都部署,率十州兵長驅南下,中間突破,直趨賀州(治今廣西賀縣東南賀街)。 [25]  潘美聲言沿賀水東取南漢國都興王府(今廣東廣州),以誘殲南漢軍主力。等到劉鋹派大將伍彥柔率舟師溯鬱江、賀水西上增援,宋軍伏擊獲勝,殺伍彥柔,佔領賀州。 [26]  十二月,進至韶州(治今廣東韶關),南漢都統李承渥率兵十萬於蓮花峯(今廣東韶關東南)下,列象陣迎擊,宋軍以強弓勁弩破陣,佔領韶州。 [16]  [27] 
開寶四年(971年)正月,宋軍攻克英(今廣東英德)、雄(治今廣東南雄)三州。二月,進至馬徑(今廣東廣州北),以火攻破南漢招討使郭崇嶽六萬軍,繼攻陷興王府,劉鋹投降,南漢滅亡。 [16]  [28] 

趙匡胤收取江南

主詞條:宋滅南唐之戰
宋滅南漢後,南唐後主李煜表面上臣服以求自保,暗中卻備戰以防宋軍進攻。趙匡胤志在統一江南。經兩年準備,於開寶七年(974年)九月命宣徽南院使曹彬為異州西南面行營馬步軍戰棹都部署,偕都監潘美,統領十萬大軍出荊南,調吳越軍出杭州(今浙江杭州)北上策應;遣王明牽制湖口(今屬江西)南唐軍,保障主力東進。 [29]  十月,曹彬率軍順長江東下,水陸並進,攻破池州(治今安徽貴池),佔領採石(今安徽當塗北)。 [30]  於十一月中旬在採石架通長江浮橋,保障大軍渡江,繼續向東推進。 [16] 
開寶八年(975年)正月初三,宋軍破溧水(今屬江蘇),繼與十萬南唐軍激戰於秦淮河(今江蘇南京西),大敗南唐軍,直逼江寧(今江蘇南京)城。在西路王明軍和東路吳越軍配合下,全殲南唐神衞軍都虞侯朱令贇所率十萬援軍,於十一月攻破江寧,李煜投降,南唐滅亡。 [16]  [31] 

趙匡胤頓兵太原

開寶元年(968年)和開寶二年(969年),趙匡胤曾兩次出兵進攻北漢,都因遼出兵援助,無功而返。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第三次進攻北漢,因其突然去世而結束。 [105]  直到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趙炅親自統兵,滅亡北漢。

趙匡胤離奇去世

宋太祖兄終弟及 宋太祖兄終弟及 [32]
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召其弟趙炅飲酒,共宿宮中;隔日(二十日)清晨(11月14日) [1]  ,趙匡胤被發現在萬歲殿逝世,享年五十歲。諡號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 [6]  [33] 
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四月二十五日,趙匡胤被葬於河南府永安縣的永昌陵(今河南省鄭州市鞏義市)。 [34]  [132]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一月,宋真宗趙恆為趙匡胤加尊諡為啓運立極英武聖文神德元功大孝皇帝。至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閏十月,最終定諡為啓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 [6]  [35] 

趙匡胤為政舉措

北宋初年,國家處於分裂的局面之下,趙匡胤稱帝后,採取“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使國家逐步統一。 [157]  同時通過“收其精兵,削奪其權,制其錢穀”的三大綱領,以及“杯酒釋兵權”、削弱相權、“罷黜支郡”、“強幹弱支”、“內外相維”、“三年一易”、設置通判、創差遣制度等措施加強中央集權。趙匡胤還澄清吏治,勸獎農桑,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這些舉措不僅恢復了五代以來的戰爭創傷,且使國家呈現出相對穩定繁榮的局面,出現了歷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趙匡胤政治

  • 中央集權
為加強中央集權,趙匡胤在中央,設立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權力,實行軍政、民政和財政的三權分立。在地方,派文臣擔任知州;並設通判與之相互牽制。 [36] 
行政權的集中:宋沿唐制,設尚書、門下、中書三省。尚書、門下列於外朝,中書設於禁中,稱政事堂。中央實行軍政、民政、財政三權分立,開始削弱宰相的地位和權力。趙匡胤在禮節上又取消了宰相“坐而論道”的制度,使宰相失去了百官所不可企及的待遇。宋初仍用後周宰相範質王溥魏仁浦三人為相。乾德二年(964年),範質等三相請退,獨用趙普為相。為了防止趙普擅權,又以薛居正呂餘慶任參知政事,作為宰相的副手。 [36]  此外,宋初在學士院設翰林學士若干人,為皇帝起草詔書;翰林學士還侍從皇帝“備顧問”,可以直接向皇帝提出對國事的建策。
軍權的集中:宋朝建立後,允許樞密使專掌軍事政令,調動禁軍,與中書省號稱“二府”(政府、樞府)。樞密院的大事都要奏報皇帝批旨。 [37] 
財權集中:中央的三司使總管四方貢賦和國家財政。三司使統領鹽鐵度支户部。地方設轉運使,把地方收入大部分運送中央。地方州郡賦税收入除留一小部分外,其餘全部由中央掌握,三司權任甚重。 [37] 
司法權的集中:宋沿唐制,朝廷設御史台為最高監察機構,御史台分為台院殿院察院,最初由其他官員兼職。御史中丞是御史台的最高官員。趙匡胤在位時,刑部複核各地大辟罪案。在地方司法人員由中央派文官擔任,死刑須報請中央複審和核準。
  • 文武制衡
後人根據“太祖誓碑”中的“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等理由,認為宋朝“重文抑武”的祖宗家法是趙匡胤在位時所定下的。但趙匡胤實際上是抑武卻也並不太重文的,他曾對趙普説:“五代方鎮殘虐,人民深受其害。我讓選幹練的儒臣百餘人,分治大藩,即便都貪濁,也抵不上一個武人。”對於趙匡胤來説,任用文士僅僅因為他們可能產生的危害遠不及武人來得大,更不會向武人那樣危及政權的根本。 [38] 
  • 完善科制
宋代建國後,趙匡胤等君主採納朝臣建議,吸取了唐、五代時科場積弊的教訓,在科舉考試中採取了一系列防微杜漸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有:
  1. 鎖院制:即在“知貢舉”(主考官)、“權知貢舉”(副考官)等考官人選確定後,立即將他們鎖於貢院之中,斷絕他們與外界的聯繫,避免出現考官向親朋好友泄露試題的現象。
  2. 彌封制:即在考生考試結束後,由專人將考生試卷上的姓名、籍貫等部分用紙糊起來,再交給考官評判。直到最後統計成績時,才能拆封公佈姓名,否則即為作弊。這也是後世考試中密封試卷制度的起源。
  3. 謄錄制度:據宋人記載,實行彌封制後,科場上又發生了考生在試卷上書寫標記、暗語的問題,於是“謄錄”之制隨之出現,即在考生交完試卷後,朝廷僱請一批抄寫書手將考卷重新謄錄一遍,再交考官,其用意在於進一步杜絕“彌封”措施的紕漏。
  4. 殿試常設:武則天曾在洛城殿策問貢士,但未形成制度。開寶五年(972年),趙匡胤打破慣例,在講武殿召對合格進士及渚科舉人,然後下詔放榜,從此殿試成為“常式”,最終名次必須由殿試決定,科舉取士之權直接由皇帝掌握。 [229] 
  5. 別試:即針對考官的子弟特設考場考試的制度。在這樣的特殊考試過程中,另派考官監考、閲卷,以防止徇私舞弊現象的出現。同時,對當朝大臣權貴的子弟往往還要多複試一次,以甄別是否有人利用權勢將無能子弟的成績拔高。
  • 修訂刑律
宋初,多有言及《刑統》條目不便者,趙匡胤採納判大理寺事竇儀的建議,命其主持修訂,至乾德元年(963年)重定《刑統》30卷,編敕4卷(即《宋刑統》)。趙匡胤下詔“付大理寺刻板摹印,頒行天下” [49]  。《宋刑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刻板印行的法典。
  • 贖買幽燕
對於自後晉以來便被割讓的燕雲十六州,趙匡胤一方面有着收復燕雲故土的責任感,認為燕雲未復,難稱一統;另一方面,他對宋遼雙方實力的估計又很實際:“今之勁敵,惟在契丹,開運以來,益輕中國。”認為以宋目前的實力,無法在軍事上與契丹爭鋒。但他並不消極地等待契丹“自亂”,或幻想有朝一日契丹會“率土歸仁”,而是設計了第三種方式:以和平贖買的方式收復燕雲。 [39] 
據《澠水燕談錄》《石林燕語》等書記載,趙匡胤削平南方諸國後,設置了“封樁庫”,將各國財富收歸其中,並將每年財政收支的盈餘部分存入。他計劃等到蓄滿五百萬緡後,遣使向遼贖回“山後諸郡”(燕雲之地),如遼方不同意,則將錢財用於召募戰士,以武力收復。部分學者認為該策“顯示出太祖在外交政策上的靈活、務實和理性。” [39] 

趙匡胤經濟

趙匡胤對有關國計民生產生重要影響的黃河下了很大的力量治理。黃河的問題主要是水患,五代時期,黃河決堤、改道,淹沒村莊農田,宋初也不斷有水災出現。趙匡胤在建隆三年(962年),令黃河沿岸修堤築壩,並大量種樹,以做防洪時用。 [40]  每年的正月、二月、三月,為黃河堤壩例修期,趙匡胤下令嚴格巡察,防患於未然。因此,素以黃害著稱的黃河在他在位的十七年中,只有十幾次潰決的記載,並且都沒出現嚴重的災害。除了黃河之外,趙匡胤對運河汴河蔡河等主要河流,也做了不少修整。這對於農業經濟的穩定、商業經濟的流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趙匡胤還重視農業生產,減輕徭役,賦税專收。地方賦税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餘全部由中央掌握。乾德二年(964年),趙匡胤下過一道命令,就是將各地每年所收的民租和專賣收入,除地方支用外,一律運往京師,地方不得佔留。

趙匡胤軍事

  • 軍制改革
軍權集中:解除禁軍將領兵權,並調往外地充當節度使。繼而削弱節度使實權,使其徒有虛名。接着,將禁軍的統領權一分為三,都直接對皇帝負責。設立樞密院,樞密院有調兵權但不直接統領軍隊。而統軍的將帥卻沒有調兵權,使其互相牽制。實行更戍法。實行“守內虛外”“內外相制”政策。駐軍一半京師,一半各地。
趙匡胤 趙匡胤
宋初的軍隊分為禁軍廂兵鄉兵蕃兵四種。禁軍是軍隊的主力,趙匡胤即位後,主要從三個方面加強禁軍的實力:
  1. 選練。禁軍選全國精壯充任,趙匡胤最初撿選強壯士兵作為兵樣,遣至全國各地,令地方照樣召募,後來改為木梃,並規定尺寸,由地方官依樣挑選送往京師。當時禁軍的標準是琵琶腿,即大腿粗壯者,車軸身,即肩寬腰細者,身高為五尺五寸至五尺八寸。禁軍聚集在京師,太祖親自教閲,加強訓練,並給以優於外州的俸祿。
  2. 建置。禁軍約半數駐守京城及其附近,半數分戍邊境及內地若干重鎮;禁軍每一年或兩年必須換防一次,一則習於勞苦免於怠惰,二則因統帥並不隨地易防,從而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將不得專其兵”的局面。
  3. 軍權。聚集在京師的禁軍分別由殿前都指揮使、侍衞馬軍都指揮使和侍衞步軍都指揮使統轄,稱為三衙。三衙只在平時負責對禁軍管理、訓練,無權調遣。禁軍的調動權歸樞密院,樞密院又直接由皇帝指揮。禁軍外出作戰,由皇帝派遣將帥,並由皇帝親自制定作戰方略,將領不得擅改。這樣,禁軍的選練、建置、駐守、出征、行軍、作戰等一切權力都集中於皇帝。
  • 訓練水師
為征討南方諸國,尤其是倚仗長江天險自固的南唐,趙匡胤於乾德元年(963年)起募人在開封朱明門鑿池,引蔡水灌入,打造樓船上百艘,命鎮國節度使宋偓率領數千禁軍在此操練水師,號稱“水虎捷”。他本人也頗為重視,幾次親往視察。 [41-42] 
  • 分置邊帥
趙匡胤“常注意於謀帥”。他曾分命何繼筠鎮棣州,李漢超鎮關南、馬仁瑀鎮瀛州、韓令坤鎮常山、賀惟忠鎮易州,以防禦契丹;郭進鎮西山、武守琪鎮晉州、李謙溥鎮隰州、李繼勳鎮昭義,以抵禦北漢;趙贊鎮延州、姚內斌鎮慶州、董遵誨鎮環州、王彥升鎮原州、馮繼業鎮靈武,以抵禦西北少數民族。這些人組成了北宋西、北兩處邊防,使得北宋開國之後,“二十年間無西北之憂”。 [43] 
  • 統一天下
主詞條:北宋統一戰爭
北宋統一圖 北宋統一圖 [44]
北宋建立後,分裂割據局面仍未結束:北面有契丹建立的遼政權和遼扶植下的北漢,南面和西面分佈着南唐吳越後蜀南漢南平(荊南)等割據政權。另外,周行逢在湖南、留從效在泉州、漳州還建立着一些割據勢力。趙匡胤鑑於“地運南趨”“經濟重心南移”,南方各國力量較弱,北宋財力不濟而遼政權實力又比較強大的現實,在徵詢了張永德趙普等大臣的意見之後,完整地提出了“先南後北”的統一方針:
中國自五代以來,兵連禍結,努藏空虛。必先取巴蜀(後蜀),次及廣南(南漢)、江南(南唐),即國用富饒矣。河東(北漢)與契丹接境,若取之,則契丹之患,我當之也。姑存之以為我屏翰,侯富實則取之。 [39] 
為此,趙匡胤在位期間統一諸國的主要軍事活動如下:
針對割據勢力
時間
主詞條
結果
南平國(荊南)
乾德元年(963年)
宋吞併荊湖
武平軍(湖南)
後蜀
乾德二年(964年)至乾德三年(964年)
滅後蜀
南漢
開寶三年(970年)至開寶四年(971年)
滅南漢
南唐
開寶七年(974年)至開寶八年(975年)
滅南唐
北漢
開寶元年(968年)
因遼出兵援助,無功而返
開寶二年(969年)
開寶九年(976年)
因趙匡胤突然去世而結束
表格主要參考資料 [157] 

趙匡胤文化

  • 藏書修書
趙匡胤重視圖書建設。建國之初,他注意收集各國遺留圖書,用以充實官府藏書。北宋剛剛建立時,三館(史館昭文館集賢院)僅有書1萬2000餘卷。乾德元年(963年)平荊南時收高氏圖書,以充實三館。乾德三年(965年)平定後蜀,右拾遺孫逢吉赴成都收圖書1萬3000卷。開寶九年(976年)平南唐太子洗馬呂龜祥到金陵收圖書2萬餘卷,又收吳越圖籍萬卷。廣泛徵集民間藏書,規定凡有獻書者,視其書籍價值,如果是館閣中沒有的,就送此人到學士院試問吏理,堪任官職俱委以官職,如三禮涉弼、三傳彭幹、學究朱載三人獻書1200餘卷,都被賜以科名。通過徵集和獻書,在開寶年間,官府藏書增至8萬卷。為北宋官府藏書奠定了基礎。 [45] 
建隆二年(961年),司空王溥領銜撰成《唐會要》100卷 [46]  、《周世宗實錄》40卷 [47]  。乾德元年(963年),又撰成《五代會要》30卷 [48] 
  • 佛教政策
建隆元年(960年),針對唐武宗李炎“會昌滅佛”和後周世宗柴榮“顯德反佛”兩次“法難”的後果,趙匡胤頒詔各路、州、府寺院:已經毀壞的寺院不重建,沒有毀壞的寺院繼續保留。停止反佛,對佛教採取扶植、利用和管理的政策。此後宋代各位帝王,基本上延續了這一國策。
乾德四年(966年),僧行勤等157人請求遊歷西域求佛法。趙匡胤准許,各賜錢三萬派遣前往。
開寶四年(971年),趙匡胤命令內侍張從信等到益州,監督刻印大藏經13萬版,共6620卷。此次刻印的大藏經被稱為《開寶藏》或蜀版,到太平興國八年(982)全部完成。這是世界歷史上第一部木版雕印的佛經總集,它的印本成為後來中國—切官、私刻藏以及高麗、日本刻藏的共同準據。同年,佛教徒建盛從西天竺攜帶貝葉梵文佛經回到宋朝。 [221] 

趙匡胤民族、對外關係

  • 遼朝(含北漢等)
趙匡胤題跋像 趙匡胤題跋像 [94]
趙匡胤建宋後,繼承了後周時代與遼朝(契丹)、北漢的敵對關係,雙方時有小規模戰事 [50]  。北漢煽動並幫助昭義鎮李筠叛亂 [51]  。開寶七年(974年)十一月,遼涿州刺史耶律琮致信於權知雄州孫全興,申明和好之意,孫全興獻於開封,趙匡胤命他答信修好。 [52]  次年(975年)初,遼方派使者攜國書來聘問,受到趙匡胤的接見及厚賞。 [53]  同年七月,趙匡胤遣西上閤門使郝崇信等出使遼朝。遼方於同月派左衞大將軍耶律霸德等來聘,“獻御衣、玉帶、名馬”,仍受趙匡胤厚待。 [54]  宋遼關係轉向緩和。開寶九年(976年),遼方還派太僕卿耶律延寧等來祝賀長春節。 [55] 
建隆二年(961年)八月,生活於松花江、黑龍江下游的女真部派使者嗢突剌進貢名馬 [56]  。建隆三年(962年)正月、三月及乾德元年(963年)正月、八月、九月,女真五次遣使朝貢 [57-58]  。女真的貢馬引發了宋廷的興趣,趙匡胤專門下詔免去登州沙門島百姓的租賦,鼓勵其運載女真貢馬前往大陸 [59]  。開寶三年(970年),女真遣使入朝,定安國(中心為今吉林白山)“附表貢方物” [60]  。開寶六年(973年),女真遣使貢馬 [61] 
  • 西北
開寶元年(960年)正月,定難軍(夏州)節度使、西平王李彝殷得知趙匡胤代周建宋,立即派遣族子銀州防禦史李光曮奉表入賀,並避趙弘殷之諱,改名彝興。趙匡胤給李彝興加官太尉。宋初加官三公的朝臣只有趙普,外藩只有李彝興,由此可見趙匡胤對李彝興來賀的重視。乾德五年(967年),李彝興卒,趙匡胤為他輟朝三日,追贈太師,追封夏王,並授其子李光睿(後更名克睿)為定難軍節度使。趙匡胤在位時,雙方一直保持密切關係,李彝興聽説宋朝缺乏戰馬,便進貢良馬三百匹,趙匡胤特地為其量身定做玉帶以賞賜。李彝興父子還多次奉趙匡胤之詔,抵禦或助徵北漢。 [188] 
除了定難軍之外,建隆二年(961年)十一月,沙州歸義軍節度使曹元忠遣使朝貢 [62]  。十二月,甘州回鶻可汗景瓊、于闐國王李聖天遣使進貢方物 [63]  。建隆三年(962年),西州回鶻遣使進貢方物 [64]  。乾德二年(964年)至乾德三年(965年),回鶻兩次來貢 [65-66]  。乾德三年(965年)十二月,甘州回鶻、于闐及瓜、沙等州均遣使來貢 [67]  。次年(966年),于闐王子李德從奉命來貢 [68]  。開寶二年(969年),回鶻、于闐再次遣使來貢 [69] 
開寶四年(971年)七月,所謂的“大食國”遣使進貢方物,其使者李訶末還被授予官職。 [70]  開寶六年(973年)至開寶九年(976年)間三次來貢 [71-73] 
  • 大理
宋朝建立後,因位於四川的後蜀阻隔,並未與西南的大理國有過接觸。乾德三年(965年),宋滅後蜀,大理國聞訊,即派遣建昌城(今四川西昌) 守吏經北上成都的清溪關道至宋祝賀。趙匡胤等認為唐朝滅亡是緣於與南詔有關的桂林兵變,由此將大理國與南詔類比深為防範。當滅後蜀主將王全斌“欲乘勢取雲南”,以地圖進獻時,趙匡胤卻以玉斧劃大渡河為界(具體典故參見“軼事典故-宋揮玉斧”),拒絕用兵。開寶元年 (968年),大理國又再次遣建昌城守吏至黎州(今四川漢源) 遞交文書,希望與宋朝通好。不過宋朝與大理正式建立宗藩關係,已是宋太宗時期的事。 [222] 
  • 高麗
建隆三年(962年)、乾德元年(963年)、乾德三年(965年),高麗國王王昭三次遣使進貢 [74]  [75-76] 
  • 東南亞
北宋建立後,首先朝貢的是占城國(位於今越南中部)。占城國王釋利因塔蠻於建隆元年(960年) [77]  、建隆二年(961年) [78]  、建隆三年(962年) [79]  、乾德四年(966年) [80]  、開寶五年(972年) [81]  、開寶六年(973年) [82]  、開寶七年(974年) [83]  多次遣使進貢。此後,東南亞諸國紛紛來華進行朝貢。建隆元年(960年),室利佛逝(中國稱三佛齊)國王悉利大霞裏壇遣使來貢方物 [84]  ,建隆二年至三年(961年—962年),至少三次遣使進貢 [74]  [85]  [86]  ,開寶四年(971年)至開寶八年(975年),至少四次來貢 [87-90]  [91] 
開寶元年(968年),丁部領統一交趾(今越南北部),建立丁朝,國號大瞿越。在北宋滅南漢之後,丁部領畏懼北宋前來攻打,於開寶六年(973年)派其長子、南越王丁璉攜帶方物,詐稱父遜子位,向北宋請求冊封。趙匡胤遂冊封丁璉為檢校太師、靜海節度使、安南都護,放棄攻打交州,移兵南唐。開寶八年(975年),因丁璉進貢,趙匡胤嘉獎丁部領,封其為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交趾郡王。 [92]  之後交州對宋外交均以丁璉為主,中國統治者開始將交趾視為“列藩”。 [93]  自此時起,雙方確立了宗藩關係。 [182] 

趙匡胤歷史評價

趙炅:“先帝以勤勞定天下,凡軍國機務、邊防制置,鹹得之矣。但遵守舊規,不得輒易。” [95] 
范仲淹:“我太祖皇帝應天順人,受禪於周,廣南、江南、荊湖、西川,一舉而下,罷諸侯之兵,革五代之暴,垂八十年,天下無禍亂之憂。” [158] 
富弼:“藝祖臨軒之初,一歲之內,下澤潞,平揚州,威令之行,如破竹之勢,則其餘藩鎮,自是束手而聽命矣。又於樽酒之間,酬對之際,折其氣,伏其心,罷節旌,授環衞,謦欬之易。其故何哉?御得其道故也……太祖、太宗聖聖相承,修明憲度,肅清寰宇。” [95] 
  • 太祖少在兵戎間,累著戰功,以至得天下。然以興隆學校為心,京師建國子監,每輿駕親臨,以觀其役。識者知太平之有漸矣。 [230] 
  • 太祖天表神偉,紫<王+>而豐頤,見者不敢正視。 [230] 
  • 太祖皇帝天啓神贊,舉無遺算,開端創制,事未成就,遂厭區夏 [230] 
趙頊:“五季失圖,獫狁孔熾。藝祖造邦,意有懲艾。爰設內府,基以募士。曾孫保之,敢忘厥志。” [164] 
  • 唐得天下一百有三十年,明皇恃其承平,荒於酒色,養其疽囊,以為子孫不治之疾,於是漁陽竊發,而四海橫流矣。肅、代以降,方鎮跋扈,號令不從,朝貢不至,名為君臣,實為絢敵。陵夷衰微至於五代,三綱頹絕,五常殄滅;懷璽未暖,處宮未安,朝成夕敗,有如逆旅;禍亂相尋,戰爭不息,血流成川澤,聚骸成邱陵,生民之類,其不盡者無幾矣。於是太祖皇帝受命於上帝,起而拯之,躬擐甲冑,櫛風沐雨,東征西伐,掃除海內。當是之時,食不暇飽,寢不遑安,以為子孫建太平之基。 [96] 
  • 太祖皇帝受天明命,撫有大寶,當是之時,戰士不過數萬,北御契丹,西捍河東;以其餘威,開荊楚,包湖湘,卷五嶺,吞巴蜀,掃江南,服吳越。 [96] 
程頤:“太祖之有天下,救五代之亂,不戮一人,自古無之,非漢、唐可比,固知趙氏之祀安於泰山。” [97] 
蘇軾:“予觀漢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殺人者致之,其餘殺人愈多,而天下愈亂。” [98] 
劉安世:“太祖用心,堯舜之心也。” [95] 
王安石:“伏惟太祖躬上智獨見之明,而周知人物之情偽,指揮付託必盡其材,變置施設必當其務。故能駕馭將帥訓齊士卒,外以捍夷狄,內以平中國。於是除苛賦,止虐刑,廢強橫之藩鎮,誅貪殘之官吏,躬以簡儉為天下先。其於出政發令之間,一以安利元元為事。” [181] 
魏泰:“太祖皇帝得天下,破上黨,取李筠,徵維揚,誅李重進,皆一舉蕩滅,知兵力可用,僭偽可平矣。” [99] 
楊侃:“太祖以神武獨斷,太宗以聖文誕敷,平江表,破蜀都,下南越,來東吳,北定並、汾,南取荊、湖。是故七國之雄軍,諸侯之陪臣,隨其王公,與其士民,小者十郡之眾,大者百州之人,莫不去其鄉黨,率彼宗親,盡徙家於上國。” [100] 
葉夢得:“太祖英武大度,初取偕偽諸國,皆無甚難之意。” [101] 
  • 漢高祖、本朝太祖有聖人之材。 [190] 
  • (針對“太祖受命,盡除五代弊法,用能易亂為治”的提問)不然。只是去其甚者,其他法令條目多仍其舊。大凡做事底人,多是先其大綱,其他節目可因則因,此方是英雄手段。 [190] 
呂祖謙:“一舉而平荊湖,再舉而平蜀漢,三舉而平劉鋹,四舉而平李煜。兵鋒所向,如雷如霆,如摧枯,如破竹,無不隕滅者,蓋藝祖閲習之功,有以先之地。” [102] 
陳亮:“唐自肅、代以後,上失其柄,藩鎮自相雄長,擅其土地人民,用其甲兵財賦,官爵惟其所命,而人才亦各盡心於其所事,卒以成君弱臣強、正統數易之禍。藝祖皇帝一興,而四方次第平定,藩鎮拱手以趨約束,使列郡各得自達於京師。” [103] 
王稱:“太祖皇帝聰明齊聖,由揖遜而有天下,如堯與舜。至於天祿之傳,不歸之子而歸之弟,則賢於禹遠矣,況湯武乎。嗚呼!得天下以仁,棄天下如脱屣,數千百載之間,繼堯舜之正者,唯太祖為不可及也已。” [104] 
呂中:“以我太祖立國之初,規模廣大如漢高帝,謀深慮遠如漢光武,而正心符印,密契三聖之傳於數千載之上。” [95] 
脱脱:“昔者堯舜禪代湯武以征伐,皆南面而有天下。四聖人者往,世道升降,否泰推移。當斯民塗炭之秋,皇天眷求民主,亦惟責其濟斯世而已。使其必得四聖人之才,而後以其行事畀之,則生民奔馳之期,殆無日也。五季亂極,宋太祖起介冑之中,踐九五之位,原其得國,視晉、漢、周亦豈甚相絕哉?及其發號施令,名藩大將,俯首聽命,四方列國,次第削平,此非人力所易致也。建隆以來,釋藩鎮兵權,繩贓吏重法,以塞濁亂之源。州郡司牧,下至令錄、幕職,躬自引對。務農興學,慎罰薄斂,與世休息,迄於丕平。治定功成,制禮作樂。在位十有七年之間,而三百餘載之基,傳之子孫,世有典則。遂使三代而降,考論聲明文物之治,道德仁義之風,宋於漢、唐,蓋無讓焉。嗚呼,創業垂統之君,規模若是,亦可謂遠也已矣!” [105] 
朱元璋:“惟宋太祖皇帝順天應人,統一海宇,祚延三百,天下文明。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106]  [219] 
孫承恩:“宋祖龍興,仁厚建國。篤尊聖道,式着君德。慎獄恤民,懲奢塞源。身端化本,大哉王言。” [107] 
邵經邦:“愚觀宋祖之大略有五:知人,一也;善任,二也;推誠,三也;厚撫,四也;至於莞榷之利悉委諸將,恣其貿易,皆得便宜,五也。” [108] 
馮夢龍:“或謂宋之弱,由削節鎮之權故。夫節鎮之強,非宋強也。強幹弱枝,自是立國大體。二百年弊穴,(趙匡胤)談笑革之。終宋世無強臣之患,豈非轉天移日手段?” [109] 
  • 太祖勒石,鎖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讀。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孫;二、不殺士大夫;三、不加農田之賦。嗚呼!若此三者,不謂之盛德也不能。 [110] 
  • 夫太祖,亦猶是武人之雄也。 [110] 
  • 嗚呼!自漢光武以外,爰求令德,非宋太祖其誰為迥出者乎? [110] 
  • 吾於開創之君,獨以唐太宗、宋太祖為不可及焉。二君者,皆以不世之才,平一天下,而以仁愛之心、寬平之政保養百姓,治功燦然,昭於千古。然家門之政,兄弟之友,則唐弗及也。太祖繼周世宗之後,據有河洛,即位之初,首以安內為本,興學校、褒忠良、度民田、開言路,懲節鎮之禍,命文臣知州,又以常參官知縣事。國內既定,然後興師出兵,伐南漢、克西蜀,無不望風披靡、稽首來廷。偏師北指,劉鈞喪膽;舟師南下,李煜歸命。雖諸將効力之功,亦由太祖處之有道也……太祖退藩鎮之兵,只在杯酒片言之間,君臣之分,情義兼隆。而儉約是務,治定功成,制禮作樂,傳之來裔,為萬世法。其成功緻治之盛,幾乎唐太宗。而規模之正,則又過之矣。 [231] 
  • 陳橋兵變,論者疑宋主實與其謀。蓋彼時匡義以手足之親、趙普以腹心之寄,毅然部分,復入帳中密白,使非微窺宋祖隱微,豈至若此?且其受命而出,因變而返,遽行禪代,絕無愧辭,更足啓後人訾議。雖當時朝不易位.市不易肆,其後布武修文,撥亂反正,而其得國之不以道,又豈能曲為原諒哉! [183] 
  • 自唐中葉以來,藩鎮日強,據土地、專生殺,甲兵財賦唯其所擅,蓋百餘年。宋主漸削其權,以次易文臣佈列州縣,朝廷命令始行於天下,改弦更張而無紛擾之跡,可謂善於圖治矣! [183] 
  • 藝祖平時常言帝王自有天命,且笑周世宗殺方面大耳之非,居然豁達大度者,乃芥蒂未忘,疑黃袍之復加,恐劇鎮之難制。且不以正道消禍於未然,徒以杯酒詭辭釋兵權、罷藩鎮,豈篤於信天而明於為政者耶! [183] 
  • 五季,國鎮割據,域內幾如瓜剖豆分。宋太祖有渾一海宇之志,南唐不能如吳越納土以保其宗祀,而又庸闇寡識,不早為備,其敗亡固有以自取。宋祖“不容鼾睡”之語,其豁達大度,竟有與漢高並駕齊驅之概。 [183] 
  • 節用愛民,人君治平要道無過於是。至云為天下守財,何其見之小哉!此與俗所謂”看財奴”何以異乎?無識者或以為格言,然二典三謨中又豈聞有此等語句耶? [183] 
趙翼:“宋太祖以忠厚開國,未嘗戮一大將,然正當興王之運,所至成功,固無事誅殺。” [111] 
張佩綸:“藝祖一無足取,餘最不喜之。” [189] 
  • 大業都成智勇來,偏師一出敵鋒摧。試看虜帥成擒日,畢竟奇功出異才。 [112] 
  • 至太祖事周以後,所立功績,莫如高平、清流關二役,著書人亦格外從詳,不肯少略,為山九仞,基於一簣,此即宋太祖肇基之始,表而出之,所以昭實跡也。 [112] 
  • 宋太祖之婉謝竇儀,器重趙普,皆具有知人之明,而引為己用。至激責韓令坤數語,亦無一非用人之法。蓋駕馭文士,當以軟術牢籠之,駕馭武夫,當以威權驅使之,能剛能柔,而天下無難馭之材矣。若斫皮笠而誅惰軍,作士氣以挫強敵,皆駕馭武人之良策,要之不外剛柔相濟而已。 [113] 
  • 周世宗為五季英主,而拓疆略地之功,多出匡胤之力,史家記載特詳,雖未免有溢美之辭,而後此受禪以後,除韓通諸人外,未聞與抗,是必其平日威望,足以制人,故取周祚如反掌耳。 [114] 
  • 趙普懲前毖後,力勸宋祖裁抑武夫,百年積弊,一旦革除,讀史者多豔稱之。顧亦由宋祖智勇,素出諸將右,石守信輩憚其雄威,不敢立異,乃能由彼操縱耳。不然,區區杯酒,寥寥數言,寧能使若輩帖服耶? [115] 
呂思勉:“宋太祖的才略,亦和周世宗不相上下,或者還要穩健些。” [116] 
黃仁宇:“所以我們從《宋史》的本紀裏看到趙匡胤幸造船務、觀製造戰艦、觀水磯、閲炮車、視察練習水戰、親授醫官黜其藝之不精者,前後不絕。他自己也武藝高強,騎馬射箭均是第一流能手,未做皇帝前曾以大將的身分親自參加戰鬥,所以宋朝人也稱之為“藝祖”。既作皇帝則他不能搬出智力德行均高人一籌的表現。可是趙匡胤不以抽象的觀念籠罩事務。他作聖賢之君的觀念,能拿出來對真人實事發揮,在各代帝王之中可算是最能説實話的一位……趙匡胤在公元976年去世之日即算按照傳統‘蓋棺論定’的立場看來,也算得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人物。而注意事業上的成功,也是宋太祖趙匡胤自己的一生宗旨。” [117] 
虞雲國:“宋太祖以一軍旅武將奪得天下,在位十六年,做了兩件大事:第一,基本統一了南方,併為統一全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第二,強化了中央集權,徹底消弭了中唐以來造成地方割據的動亂因素。太祖不僅為趙宋王朝,也為其後的封建王朝留下了一筆不可缺少的政治遺產,宋代以後的統一王朝沒有再出現分裂割據局面,這筆政治遺產是大起作用的。” [38] 

趙匡胤軼事典故

趙匡胤傳奇經歷

據傳,趙匡胤出生時赤紅的光照滿屋子,奇異的香味過了一晚上都未散去,因此小名“香孩兒”。身體上有金色,三天都未改變。 [119]  [195] 
長大後的趙匡胤容貌威武,器度豁達,有見識的人知道他不是一般人。學習騎馬射箭,總是超出其他人之上。他曾試騎一匹烈馬,他不給馬套上籠頭,結果烈馬跑到城樓的斜道上,使他的額頭撞在門楣上,人也從馬上掉下來。人們以為他的腦袋一定會被撞碎,不料趙匡胤卻從地上慢慢起身,繼續追趕馬並躍上馬背,一點也沒有受傷。 [119] 
趙匡胤又曾與韓令坤在土屋裏下棋,看到有麻雀在屋外打鬥,就起來捉麻雀,結果屋子隨後就倒塌了。 [119] 

趙匡胤不徇私情

清流關(今安徽滁州西郊關山中段)之戰後,趙匡胤的父親、時任馬軍副都指揮使趙弘殷率軍在半夜時來到城下,傳呼開門,趙匡胤説:“父子誠然是至親,但是城門開關,卻是國家的事情。”等到天亮,才允許他進城。 [11] 

趙匡胤節日尊號

  • 相關節日
建隆元年(960年),趙匡胤的生辰(二月十六日)被定為“長春節”(開寶九年趙匡胤去世後,該節廢止)。 [15] 
  • 帝號變化
乾德元年(963年)九月(一作十一月 [132]  ),羣臣為趙匡胤上尊號為“應天廣運仁聖文武”皇帝。 [21] 
開寶元年(968年)十一月,加號為“應天廣運聖文神武明道”皇帝。 [132] 
開寶九年(976年)二月,加號為“應天廣運立極居尊聖文神武明道至德仁孝”皇帝。 [132] 

趙匡胤喜愛讀書

趙匡胤雖是武將出身,卻喜愛讀書,常常手不釋卷。他跟從後周世宗柴榮平淮南時,有人向柴榮告密説,他用幾輛車運載自己的私物,其中都是財寶。柴榮派人去檢查;車中卻只有幾千卷書籍。柴榮問他:“你是武將,要書有什麼用!”趙匡胤回答説:“我沒有好的計謀貢獻給陛下,只能多讀些書以增加自己的見識。” [186] 
趙匡胤稱帝后,也很尊重和重用讀書人。有一次,他遇到一個難題,問宰相趙普,趙普答不出。再問翰林學士竇儀,得到了確切的答案,趙匡胤深有體會地説:“宰相須用讀書人!” [121]  對於讀書不多的文臣武將,趙匡胤也總是鼓勵他們要多讀書,以彌補自己的不足,趙普正是在他的鼓勵下才變得手不釋卷的。趙匡胤用人不問資歷。他一方面命令臣下要注意選拔有才能而缺少資歷的人擔當重任;另一方面,他自己也隨時留心內外百官,見誰有什麼長處和才能,他都暗暗地記在本子上。每當官位出缺,他就翻閲本子,選用適當的人去擔任。這又使臣下都致力於提高自己。

趙匡胤雪夜訪趙普

雪夜訪普圖 雪夜訪普圖 [122]
一天雪夜,趙普正在家中讀書,忽報有客人來訪。趙普十分驚疑,只好出門迎接只見三個人立於風雪中之。為首一人,除下頭上斗笠,乃是趙匡胤。趙普燃炭燒肉置酒以進,趙匡胤呼趙普的妻子為嫂,君臣甚為相得。談話的中心是商量用兵北漢的問題,趙普認為:“太原(北漢)當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則我(宋朝)獨當之,不如等待削平諸國,則彈丸黑子之地,將安逃乎!”趙匡胤深表贊同,於是決定採用“先南後北”的策略統一。 [123] 
後來清朝的乾隆帝評論這件事説:“宋太祖雪夜幸趙普家,計下太原,後人侈為美談,不知征伐大事自當議之朝堂,即雲帷幄秘謀,亦可召至禁中密相籌畫,命將成功,豈必待風雪叩門始有濟哉?蓋其於功臣家不能無所疑慮。微行數過,固有深意。厥後南唐海物,亦以驟至而得之,可以覘其用心矣。” [183] 

趙匡胤正對徐鉉

開寶八年(974年)趙匡胤出兵討伐南唐時,南唐後主李煜派給事中周惟簡、修文館學士承旨徐鉉一同前往開封,請求罷兵。徐鉉到後,先説:“李煜無罪,陛下師出無名。”趙匡胤從容下詔讓使者升殿,讓他陳述理由。徐鉉説:“李煜以小事大,就好比兒子侍奉父親一樣,並沒有什麼過失,為何被征伐?”趙匡胤聽後,應聲而答:“既然是父子,為什麼在兩處吃飯?”徐鉉無言以對。 [124-125] 
之後,徐鉉再度奉命出使,談到李煜侍奉大國甚為恭敬,只是因病不能入朝覲見,並非抗拒詔命,請求趙匡胤緩兵以保全一邦性命。言辭頗為懇切。他與趙匡胤反覆論辯,語調愈加拔高,趙匡胤大怒,按劍直言:“你不用多説什麼,江南沒有什麼罪過。只是天下既為一家,卧榻之側,豈能容忍他人鼾睡!”徐鉉聞言,惶恐退下。 [126] 
在徐鉉出使宋朝的過程中,還向趙匡胤盛讚李煜多才多藝,有聖人之能,意在諷刺趙匡胤沒有文化。趙匡胤讓徐鉉朗誦李煜的作品,徐鉉朗誦了李煜所作的“秋月之篇”。趙匡胤大笑,説:“寒士語耳,吾不道也!”徐鉉説這是大話,趙匡胤便講述自己在寒微時從秦中歸來,在華山下醉卧田間,醒來看到月亮,吟出“未離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萬國明”的詩句。徐鉉大驚,殿上羣臣也稱壽祝賀。 [162] 

趙匡胤寬厚待人

趙匡胤器量寬宏,不以殺戮服人。有一次,他設宴招待羣臣。翰林學士王著原為後周世宗柴榮信任的臣子,因醉酒而思念故主,當眾喧譁。羣臣大驚,趙匡胤卻毫不怪罪,命人將他扶出去休息。王著不肯出去,靠近屏風,以袖拭淚,放聲痛哭,好容易才被左右攙扶出去。第二天,有人上奏説王著當眾大哭,思念柴榮,應當嚴懲。趙匡胤説:“王著不過是個酒徒。他從前在世宗幕府,我很熟悉他的脾氣。何況一個書生,就算哭念世宗,又能做什麼?” [127] 
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後回師進入開封皇宮時,見宮妃抱着一個嬰兒,就問是誰的兒子。回答説是周世宗的兒子。當時,大臣範質、趙普、潘美都在一旁,趙匡胤問他們怎麼處理。趙普等回答説:“應該除去,以免後患。”趙匡胤説:“我接人之位,再要殺人之子,我不忍心。”就把這嬰兒送給潘美撫養,以後也沒再問起過此事,潘美也一直沒有向趙匡胤提起這嬰兒。這嬰兒成人後,取名潘惟吉,官至刺史。 [128] 
陳橋驛在陳橋和封丘(均在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北處)之間。趙匡胤兵變時,陳橋守門官閉門防守,不放趙匡胤軍通過。趙匡胤只得轉道封丘,封丘守門官馬上開門放行。趙匡胤即帝位後,反而晉升了陳橋守門官的官職,稱讚他忠於職守,並斥責封丘守門官臨危失職,將他斬首。
趙匡胤喜歡在後園彈鳥雀。一次,一個大臣聲稱有緊急國事求見,趙匡胤馬上接見了他。趙匡胤一看奏章,不過是很平常的小事,甚為生氣,責問他為什麼要説謊。大臣回答説:“臣以為再小的事也比彈鳥雀要緊。”趙匡胤怒用斧子柄擊他的嘴,打落了他的兩顆牙齒。大臣沒有叫痛,只是慢慢俯下身,拾起牙齒置於懷中。趙匡胤怒問道:“你拾起牙齒放好,是想去告我?”大臣回答説:“臣無權告陛下,自有史官會將今天的事記載下來。”趙匡胤一聽,頓然氣消,知道他是個忠臣,命令賜賞他,以示褒揚。 [129] 

趙匡胤優待降君

自南北朝以來,降國之君一般都得不到好的下場。延及唐末五代之間,亦是如此。如唐哀帝禪位於後梁太祖朱温後被毒害 [171]  ,後唐莊宗李存勖在滅前蜀後意圖殺死前蜀後主王衍及隨行的一千多人 [170]  等。但趙匡胤即位後,出於諸種原因,並未對柴氏子孫大加誅戮,封柴宗訓為鄭王,在名義上仍屬優待,使其得以善終 [172]  ;柴榮存活三子,除紀王柴熙謹外,均沒有在宋以後的活動記錄 [173]  。相較於唐末五代諸亡國之君,趙匡胤在對待柴氏子孫上,仍屬較好。
而在對待南方諸國降君時,趙匡胤則更加優禮,使其得以“以降王而享國封,受賓恪之禮”,如南唐後主李煜投降後,被拜為光祿大夫、檢校太傅、右千牛衞上將軍,封違命侯 [174]  ;後蜀亡國後,孟昶被封為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兼中書令、秦國公,死後贈尚書令、楚王,諡號“恭孝”; [175]  荒虐無道的南漢末帝劉鋹也受到趙匡胤的禮待,被任命為右千牛衞大將軍,封恩赦侯(滅南唐後改封彭城郡公) [176]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感嘆道:“仁有不可施,義有不可襲,必如宋祖之優處降王,而後可曰忠厚。” [110] 
趙匡胤與劉鋹之間也發生了一些趣事。劉鋹在南漢時,常置毒酒以毒殺臣下。一日,趙匡胤到講武池,侍從官員大多未至,而劉鋹先到。趙匡胤命人賜他酒,劉鋹以為趙匡胤要毒殺自己,舉杯大哭説:“臣繼承父祖的基業,抗拒違背朝廷,勞煩王師前來討伐,臣的罪過自然該死。陛下不殺臣,使臣得見太平景象,做一個大梁的布衣就好。希望延續臣淺短的壽命,以保全陛下存活之恩。臣不敢喝這杯酒。”趙匡胤大笑,説道:“朕與人推心置腹,怎麼會有這種事!”於是取酒自飲,命另賜一杯酒給劉鋹。劉鋹大感慚愧,叩頭拜謝。 [177] 

趙匡胤不事浮華

明·文徵明《蹴踘圖軸》(前排右為趙匡胤)
明·文徵明《蹴踘圖軸》(前排右為趙匡胤)(2張)
劉鋹曾用珠子將馬鞍結成戲龍的形狀獻予趙匡胤。趙匡胤因此感嘆説:“劉鋹如果能將這項技藝用在治國上,怎麼會滅亡!” [178] 
左金吾衞上將軍郭從義擅長擊球。趙匡胤曾經在便殿讓他擊球,郭從義換衣跨驢,馳騁在殿庭之間,盤旋拍擊,盡顯其妙。表演結束後,趙匡胤為郭從義賜坐,然後對他説:“你的技藝確實精妙,但這不是將相大臣該做的。”郭從義聽後大感羞愧。 [179] 
不過,趙匡胤本人也很擅長蹴鞠。在明人文徵明所繪的《蹴踘圖軸》(前排右為趙匡胤,中為趙普,後排中為趙炅,左為石守信)中,趙匡胤與弟弟趙炅、大臣趙普、大將石守信等一同蹴鞠。

趙匡胤微服出巡

趙匡胤即位後,多次微服出巡民間,臣下以預防不測為由勸他不要出行。趙匡胤説:“如有天命者,任他自為之。”據野史記載,一次,趙匡胤在外遇到襲擊,流矢射中乘輦的輦板。趙匡胤見狀,高聲説道:“就算射死我,也未必輪到你當皇帝。”王夫之認為這是趙匡胤自導自演的事故。 [169] 

趙匡胤滿懷之風

趙匡胤滅南唐後,一日小宴,對李煜説:“聞卿能詩,可舉一首。”李煜思考良久,於是詠《詠扇》詩:“揖讓月在手,動搖風滿懷。”趙匡胤聽後説:“滿懷之風,亦何足尚耶?” [187] 

趙匡胤改革官帽

宋朝官帽幞頭)有兩根長翅,起源於趙匡胤在位時期。目的是為了防止官員交頭接耳。 [130] 
傳説,趙匡胤一次上早朝,在聽取某個大臣奏事時,發現兩側有不少官員竊竊私語,很不禮貌。趙匡胤心中惱火,但不露聲色。退朝後,他傳旨屬官,在幞頭紗帽的後面分別加上長翅。長翅用鐵片、竹篾做骨架。一頂帽子兩邊的鐵翅各穿出一尺多(此後越來越長)。這種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場正式活動時須戴上,一般場合並不戴。因為戴上它,在街上行走極不方便。官員只能面對面交談,要並排坐着交談,就有些困難。 [130] 
自此以後,大臣上朝,也就很難排列在一起交頭接耳,保證了朝堂的嚴肅性。 [130] 

趙匡胤刺殺宮女

朱熹記載,宋仁宗時名儒石介所編《三朝聖政錄》的初稿中,記錄了趙匡胤沉迷於一個宮女,以致經常延誤上朝時間。羣臣有些非議,後來趙匡胤醒悟,便乘宮女熟睡時把她殺了。但韓琦認為宮女無辜,趙匡胤此舉不值得為後世效法,建議石介刪除,得到石介贊成。 [165] 

趙匡胤熏籠之諫

趙匡胤即位後,常常讓後苑製作熏籠,但好幾天都做不好。趙匡胤大怒,責備左右侍臣,左右侍臣回答有“事下尚書省,尚書省下本部,本部下本曹,本曹下本局,覆奏又得旨,復依方下製造,乃進御”的一套流程,需要好幾天時間。趙匡胤更加生氣,説:“誰做這般條貫來約束我?”左右侍臣説是宰相,於是趙匡胤説:“呼趙學究(趙普)來!”並對趙普説:“我在民間時,用數十錢可買一熏籠。今為天子,乃數日不得,何也?”趙普表示這是由來已久的“條貫”(規矩),“不為陛下設,乃為陛下子孫設”,如果後世子孫驕奢淫逸就可以有台諫來制止。趙匡胤聽了他的這番解釋後轉怒為喜,説:“此條貫極妙!” [163] 

趙匡胤宋揮玉斧

相傳王全斌平蜀以後,獻上地圖,請求收復越巂(當時被大理國佔領),趙匡胤在地圖上用玉斧揮大渡河為界,稱“自此以外朕不取”。據説在此之前,大渡河還可以通航,自從趙匡胤揮動玉斧之後,河水中流忽然下沉五六十丈,導致水流洶湧,無法通航,是為“噎口”,大渡河濱還建有“劃玉亭”。這就是昆明西郊大觀樓上懸掛的清代孫髯翁所作長聯中“宋揮玉斧”這個典故的由來。 [159-161] 

趙匡胤武學宗師

主詞條太祖長拳
太祖長拳,據傳源於趙匡胤祖訓練士卒的遺法真傳,綜合士卒在戰場上真拼實殺的格鬥經驗編製成三十二勢長拳。中國流傳至今的武術中,以太祖長拳命名的拳系流派,從山東、河北的滄州、河南的嵩山、雲南、福建、台灣,不勝枚舉。就連《四川武術大全》中記載的趙門也是假託趙匡胤而得名,故稱趙門。
“太祖盤龍棍”據説也為趙匡胤首創。太祖盤龍棍亦稱哨子棍,以其結構獨特,簡練實用聞名。
趙匡胤還未當皇帝時,與趙炅、趙普長安,遇到陳摶。陳摶下騾大笑,左手握趙匡胤,右手挽趙匡義,相約飲酒,陳摶端詳普許久,,慢慢説道:“也得也得。”趙普腳跛,偶然坐在席右,陳摶大怒説:“紫微帝垣一小星,則據上位,可乎?”於是讓他居左。

趙匡胤只怕五更頭

據説建隆元年庚申(960年)趙匡胤即位時,與道士陳摶討論國祚,有“只怕五更頭”之言。於是趙匡胤命宮中轉為六更擊鼓鳴鐘,是為了避諱“庚”“更”同音。至宋理宗元年,歷經五個庚申,十七年後,宋朝滅亡,而“五更頭”之數果然應驗。至元朝延佑七年庚申(1320年),元順帝生,傳説元順帝是宋恭帝趙顯之子。 [187] 

趙匡胤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高祖父
唐時官任幽都縣令。宋朝建立後,累諡立道肇基積德起功懿文憲武睿和至孝皇帝,廟號僖祖。
曾祖父
唐末為盧龍鎮幕僚,加兼御史中丞。累諡惠元睿明皇帝,廟號順祖。
祖父
官拜涿州刺史。後周時贈左衞上將軍。累諡簡恭睿德皇帝,廟號翼祖。
父親
後周時官至龍捷左廂都指揮使、嶽州防禦使。死後贈武清軍度使。累諡昭武睿聖皇帝,廟號宣祖。
母親
杜氏
昭憲太后。治家嚴毅,頗通禮法。北宋建立後被尊為皇太后,死後諡號昭憲。
庶母
耿氏
封陳國夫人。
長兄
又名趙光濟,在宋朝建立前逝世。累贈曹王。
三弟
原名趙匡義、趙炅,北宋第二位皇帝(976—997在位)。諡號神功聖德文武皇帝,廟號太宗。
四弟
宋太宗時封魏王。任西京留守時因罪被降為涪陵縣公,安置房州。死後追封涪王,諡號“悼”。
五弟
幼年夭亡。宋朝建立後累贈岐王。
姐姐
趙氏
妹妹
趙氏
秦國大長公主。累贈恭懿大長帝姬。
后妃
賀氏
孝惠皇后。趙匡胤髮妻,後周時封會稽郡夫人。北宋建立後追封皇后,諡號“孝惠”。生魏國大長公主、魯國大長公主、燕王趙德昭、舒王趙德林、滕王趙德秀。
王氏
孝明皇后。趙匡胤繼室。北宋建立後被冊封為皇后。死後諡號“孝明”。
宋氏
孝章皇后。忠武節度使宋偓長女,王皇后死後被冊立為後。宋太宗時被尊為“開寶皇后”。死後諡號“孝章”。
長子
早夭。追封滕王。
次子
宋太宗時官拜京兆尹,封武功郡王。因太宗訓斥而自殺。累贈太師、燕王,諡號“懿”。
三子
早夭。追封舒王。
四子
宋太宗時官拜山南西道節度使。早逝,累贈太師、秦王。為戲曲“八賢王”的原型。
女兒
趙氏
早亡。追封申國公主
趙氏
早亡。追封成國公主
趙氏
早亡。追封永國公主
趙氏
初封昭慶公主,嫁左衞將軍王承衍,進封至秦國長公主。累贈賢肅大長帝姬。
趙氏
初封延慶公主,嫁左衞將軍石保吉,進封至晉國大長公主。累贈賢靖大長帝姬。
趙氏
初封永慶公主,嫁右衞將軍魏咸信,進封至陳國大長公主。累贈賢惠大長帝姬。
注:北宋諸帝,多為趙匡胤之弟趙匡義的後代;而南宋除宋高宗趙構、正安帝趙旉之外,其他皇帝都是趙匡胤之後代:趙德芳的後代有宋孝宗趙昚、宋光宗趙惇、宋寧宗趙擴,趙德昭的後代有宋理宗趙昀、宋度宗趙禥、宋恭帝趙㬎、宋端宗趙昰、祥興帝趙昺
以上內容來源 [131-134] 

趙匡胤主要作品

趙匡胤的詩作,留傳有七言絕句《詠初日》,此詩一氣呵成,詩意質樸而又粗獷,境界開闊而又壯觀。雖然只有四句,但氣勢磅礴,寓意深刻,形象生動,是較為成功的述志之作。宋人陳巖肖讚歎説:“混一之志,先形於言,規模宏遠矣”。《全宋詩》除此之外,還收錄有其殘句一聯。 [118] 

趙匡胤人物爭議

趙匡胤籍貫

歷史上有關宋太祖趙匡胤的祖籍説法不一。從《宋史·太祖本紀》到有關史籍辭書,對趙匡胤的籍貫皆載為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 [166]  但《大明一統志》《大清一統志》《清苑縣誌》和《保定府志》等文獻中,均有趙匡胤祖籍在保州保塞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的記載。 [167] 
2003年4月12日,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組織舉辦了“宋太祖趙匡胤祖籍問題學術研討會”,與會學者提出了“保州説”、“涿州説”和“從幽州遷到保州説”三種觀點,並未達成一致意見。學者汪聖鐸認為,保州有一支趙宋宗室是確定無疑的。但趙匡胤祖籍究竟在哪裏,還需要挖掘更多的資料才可以證明。姜錫東認為,趙匡胤的籍貫在歷史上是非常複雜的,從會議討論看,説趙匡胤的故里在“保州”,相對來説材料證據要多一些。但是對這個問題的探討,要充分考慮不同意見及其依據,尤其要注意將文獻資料和考古資料緊密地結合起來,要靠材料來解決問題。 [168] 
學者王育濟範學輝在《宋太祖傳》中認為:“其實,若是放棄‘趙氏世代都沒有離開本鄉’這一前提,便不難發現這些源自宋人的大量原始記載都是有各自依據的,也並不矛盾,只不過‘涿州説’的是趙朓-趙珽-趙敬三代的情況,而‘保州説’的是趙敬-趙弘殷兩代的情況。事實上,涿州、保州兩種記載的同時存在,恰恰是趙家經歷過由涿州而遷徙保州的最好證據。” [194]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

主詞條:杯酒釋兵權
杯酒釋兵權 杯酒釋兵權
據説,趙匡胤有一天召宰相趙普,問道:“從唐朝末世以來數十年,皇帝已經換了八個家族了,戰爭頻繁不休不止,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是什麼原因呢?朕想停止天下兵戈,使國家長治久安,如何才能做到?”趙普回答:“陛下講了這事,是天地人神之福啊。造成天下的混亂,非別的原因,就是藩鎮的權力太大,君弱而臣強罷了。今日如想要解決這樣的情況,唯有削弱藩鎮的權力,限制他們的財政,將他們的精兵沒收,這樣天下就會和平了。” [142]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趙匡胤在退朝後留下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諸高級將領飲酒。酒至半酣,趙匡胤對軍將們説:“我若沒有諸位,也當不了皇帝。雖然我貴為天子,還不如做節度使快樂。當了皇帝之後,我終日沒有好好睡過。”此話令石守信等人大驚失色:“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命已定,誰敢再有異心?”趙匡胤説道:“誰不想要富貴?有朝一日,有人以黃袍披在你身上,擁戴你當皇帝。縱使你不想造反,還由得着你們嗎?” [143-144] 
百科x混知:圖解杯酒釋兵權 百科x混知:圖解杯酒釋兵權
石守信等將領跪下磕頭,哭着説:“臣等愚昧,不能瞭解此事該怎麼處理,還請陛下可憐我們,指示一條生路。”趙匡胤藉機表達了自己讓他們放棄兵權的想法,建議道:“人生苦短,猶如白駒過隙,不如多累積一些金錢,買一些房產,傳給後代子孫,家中多置歌妓舞伶,日夜飲酒相歡以終天年,君臣之間沒有猜疑,上下相安,這樣不是很好嗎?”諸將答謝説:“陛下能想到我們這事,對我們有起死回生的恩惠啊。”次日,諸將稱病請求辭職,趙匡胤一一敕準,並給予優厚的賞賜。 [144-145] 
但關於此事的真實性,也受到不少學者的質疑,他們認為史籍所載的設宴請客情節為虛構,且諸書關於“罷兵權”與趙匡胤、趙普的關係,説法也不一致等。
還有第二次“釋兵權”,是在開寶二年(969年)。當時趙匡胤召諸鎮節度使白重贊武行德王彥超郭從義楊廷璋等同時入朝,在後苑設宴。席間,趙匡胤舉杯對赴宴的白重贊等人説:“卿等均國家舊臣,隨朕鞍前馬後,南征北戰,戎馬倥傯,至今尚無休養安樂的時候,這實非膚禮待賢臣的本意。”王彥超馬上領會了趙匡胤的意圖,當即離席跪請辭官告老。然而白重贊等人卻不明白其用意,歷陳平昔的戰功及履歷艱辛,趙匡胤聽後説:“這是前朝的事,不值得再提了。”次日便收回眾人兵權,改授閒散官銜。 [146] 

趙匡胤誓碑遺訓

主詞條:太祖碑誓
葉夢得《避署漫抄》、王明清《揮麈後錄》、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等書記載,趙匡胤曾在石碑上(一説為鐵塊上)刻下留給子孫的遺言 [147]  。宋朝歷任皇帝即位時,都必須拜讀這份遺訓;不過,這份遺訓至為機密,除了特定宮中人士之外,甚至連宰相都不知道。後在金滅宋時,才發現這份文件的存在 [148]  。據説,該碑“高七八尺,闊四尺餘”,有誓詞三行:
  • (一)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 (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 (三)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148] 
趙匡胤温厚的個性透過這個石碑遺訓,表現在整個宋朝的政治上。
不過該碑誓的真實性,受到了學者及讀史者的懷疑。如毛澤東認為趙匡胤“説不殺士大夫,偽也”。 [184]  1986年,學者杜文玉發表《宋太祖誓碑質疑》一文,認為“誓碑”之事是根本不存在。 [147] 

趙匡胤遷都之爭

相傳開寶末年,趙匡胤打算遷都洛陽。其弟趙炅(趙光義)上奏反對道:“京師屯兵百萬,全藉汴渠漕運東南之物贍養之,若遷都於洛,恐水運艱阻,闕于軍儲。”趙匡胤留中不發。後來趙炅利用受召見的機會當面對趙匡胤諫阻遷都洛陽,趙匡胤説:“遷洛未已,久當遷雍(長安)。”趙炅詢問理由,趙匡胤説:“吾將西遷者無它,欲據山河之勝而去冗兵,循周、漢之故事以安天下也。”趙炅只説“在德不在險”,趙匡胤默不作答。等到趙炅走後,趙匡胤説:“晉王之言固善,姑從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204] 
日本學者久保田和男認為,趙匡胤意圖遷都遭到終止,是因為趙炅及圍繞在其身邊的勢力的反對。王永太則認為趙炅反對遷都的動機並不存在,遷都的中止和定都開封的根本原因在於漕運的現實狀況,是中國經濟中心向東南遷移的必然。但李大旗認為,趙匡胤“借郊祀之名遷都洛陽是一種有計劃的安排”,是為了應對北宋立國環境的焦慮。而遷都未果“對北宋國運的發展,特別是黨爭的出現及四京制的形成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220] 

趙匡胤傳位之疑

主詞條:金匱之盟
據記載,一次趙匡胤去看望生母杜太后(一説趙炅一同前往),杜太后問趙匡胤:“你知道為什麼你可以奪得天下嗎?”趙匡胤答:“是祖宗保佑我啊!”杜太后搖頭説:“那是因為後周的皇帝年幼,主少國疑,你才得以黃袍加身。所以以後傳位,應該先傳給你的弟弟光義,這樣我大宋江山才可以永固。”趙匡胤叩頭説:“一定遵照母親説的做。”於是,杜太后命趙普起草盟約,藏於金匱之中 [139]  [205]  。北宋時期的私史稗乘對金匱之盟多有“三傳約”的記錄,即“太宗傳之(趙)廷美,而廷美復傳之(趙)德昭” [140-141]  。而關於約定金匱之盟的起源、內容、參與者、書寫者、公開與否、誓書的收藏等問題,各書所記各異,但都承認了金匱之盟的存在 [218] 
現當代學界普遍對金匱之盟真偽的爭議較大。有的學者認為金匱之盟存在的可能性較大,但對其具體內容有較大爭議。如王育濟論證了五代宋初傳位觀念的變化及趙宋王朝實際的人事安排,並剖析了張蔭麟提出的有關“金匱之盟” [206]  的五個破綻,指出,“三傳約”是原始的真實的“金匱之盟”,後公佈的“獨傳約”則是對原始“金匱之盟”的篡偽。何冠環認為“金匱之盟”並非偽造,當實有其事,但也有後人所加的“偽造”部分。 [217]  虞雲國明確認為:“至少當時是有一個‘三傳約’口頭的誓約。” [218] 
也有學者認為,這是趙炅為了證明自己即位的合理性,才提出的世所未見之説。李裕民提出了五個“金匱之盟”為假的理由 [207]  。王瑞來認為如果趙匡胤不死,是有可能把趙德芳培養成經驗豐富的繼承人的。侯楊方從宋初困難重重的形勢下認為,宋朝需要一位有豐富閲歷及威望的君主來承擔君臨天下、統一四方的重任,因此趙匡胤選擇趙炅實際上是出於現實的需要,何況趙炅又有開國之功。而杜太后臨終前有此顧命,是有可能的。但因盟書不可能藏於金匱達二十多年之久,故所謂的“金匱之盟”不可信。另昭憲顧命不提到復傳位於趙匡胤之長子也極悖常理,這些顯然是出於偽造篡改。“金匱之盟”乃趙炅於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偽造,目的是為自己無趙匡胤顧命入繼緣飾 [215]  。張其凡認為,“金匱之盟”不可信,其偽造時間當在趙普再相前後,偽造者為趙炅或趙普。 [217] 

趙匡胤死因之謎

主詞條:燭影斧聲
關於趙匡胤的死,《續湘山野錄》有“燭影斧聲”的説法大行於世,認為趙匡胤是被意圖篡位的趙炅謀殺。據説在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陰霾四起,天氣陡變,雪雹驟降”,時已患病的趙匡胤命召晉王趙炅入宮飲酒議事(另載是召趙德芳進宮商議後事,被趙炅知曉後未召進宮),左右不得聞。席間有人遙見得燭光下趙炅時而離席,有遜避之狀。飲罷時,約莫為次日三更,殿外大雪堆積數寸之高,只聽見趙匡胤引柱斧戳地,並大聲對趙炅説:“好為之”(另有記載説“好做,好做”) [135]  ,隨後解衣就寢,鼾聲如雷。四更時分,趙匡胤被發現死於萬歲殿內,隨後趙炅繼位。 [136-137] 
現當代學界多有認同趙炅謀殺趙匡胤者,如吳天墀張蔭麟鄧廣銘李裕民顧吉辰 [209] 張其凡王瑞來等宋史學者等均認為此事並非虛構,或直接指斥趙炅是殺害趙匡胤的兇手 [211]  。李裕民認為趙匡胤駕崩前後出現了一系列與趙炅相關的可疑事件,都反映出他是暗殺趙匡胤的兇手 [207]  。而關於“燭影斧聲”的起因,也有説法是探病的趙炅因調戲趙匡胤寵妃費氏,驚醒趙匡胤,情急之下,趙炅以隨身的柱斧殺害趙匡胤。王瑞來認為:“偶發事件背後的必然性,則是太宗與太祖兄弟長期明爭暗鬥、積怨已久。” [208]  [217] 
但宋人司馬光在《涑水紀聞》中,則記載趙匡胤駕崩時,是宋皇后派宦官王繼恩召秦王趙德芳入宮,王繼恩卻往開封府衙門召趙炅入內,奪取皇位。據此,趙匡胤死時,趙炅不在寢殿,不可能“弒兄” [138]  。此説日後也為南宋學者李燾所採,編入《續資治通鑑長編》中 [137]  。清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認為,文瑩原文並沒有暗示篡位陰謀,而是後人解讀出現了偏差 [210] 
學者劉洪濤從醫學和遺傳學的角度考察、研究趙氏家族的家族病,認為趙匡胤患有遺傳性的躁狂憂鬱症,其死前還患有腦溢血癥狀 [212] 劉子健也認為趙匡胤是得病而死。範學輝從趙匡胤駕崩前夕已經有道士從陝西趕赴京城為其祈禱壽命的逸聞進行分析,推測其病危可能早有徵兆,並非驟逝 [213]  [214]  [217] 

趙匡胤後世紀念

主詞條永昌陵
永昌陵位於河南省鞏義市塢羅河南側、西村鎮北的龍窪,永安路西側。東鄰其父趙弘殷(宋宣祖)的永安陵,西靠其弟趙炅(宋太宗)的永熙陵 [149] 
陵園南高北低,南北長546米,東西寬230米,陵台呈覆鬥形,長57米,寬55米,高14米。陵區現存石刻47件。東、西、北神門闕、宮城四角闕夯土台堆完好,高2到3米,夯土層明顯可辨。該陵園規模宏大,地上建築宏偉,石刻翁仲高大,雕刻精細,奠定了宋代皇陵的建制。永昌陵下宮南北長約165米,東西寬約135米。早已毀於兵火,僅存門獅一對。在金代時已被盜掘。 [149]  在鞏義市宋陵中,永昌陵是地面遺蹟保存較好的一座。
永昌陵
永昌陵圖冊主要參考資料 [149] 

趙匡胤藝術形象

趙匡胤文學形象

匡胤千里送京娘
匡胤千里送京娘(8張)
自宋代以來,便產生了大量以趙匡胤為原型的文藝創作,尤以元明清時蔚成壯觀。以趙匡胤為主角,描述其早年經歷、作戰經過的傳世作品多達37種。在這些作品中,趙匡胤被刻畫為好氣任俠的粗俗市井豪傑,如元曲《打董達》中趙匡胤和結義兄弟鄭恩、柴榮殺死霸佔橋樑的惡霸董達父子。明代的《警世通言》則描繪了趙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趙匡胤年少時,因得罪朝廷而闖蕩江湖,走遍了天下各地,曾經路過山西太原,在叔叔趙景清當道士的清油觀住下。一次,他發現了被一羣強盜擄掠至此地的蒲州趙京娘,於是打退了前來追襲的強盜,與趙京娘結為兄妹,並獨行千里護送趙京娘回家 [202]  。一路上趙匡胤對京娘體貼關懷。途徑武安門道川,趙京娘向他訴説愛慕之情,願以終身相托,但趙匡胤説:“賢妹非是俺膠柱鼓瑟,本為義氣千里相送,今若就私情與那個響馬何異?況施恩圖報非君子所為”。趙京娘道:“恩兄高見,妾今生不能補報大德,死當銜環結草。”因而投湖自盡(又説因受到兄嫂猜疑而自盡),趙匡胤在悔恨交加中投軍。他登基後,追封趙京娘為貞義夫人 [120]  。此外還有《宋太祖龍虎風雲會 [153-154]  、《飛龍全傳 [155]  、《宋史演義 [156]  等作品。趙匡胤在這些文藝作品中大多以正面形象登場。 [214] 

趙匡胤影視形象

年份
影視類型
劇名
飾演者
1941
電影
千里送京娘
1976
電影
斬黃袍
李宗義 [150] 
1983
電影
1985
電視劇
1986
電視劇
1986
歌仔戲
1988
電視劇
1996
電視劇
1998
電視劇
2002
電視劇
2005
電視劇
2011
電視劇
2013
電視劇
2014
電視劇
2014
電視劇

趙匡胤史料索引

東都事略》卷1~卷2 [104]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卷17 [137] 
宋史·太祖本紀》卷1~卷3 [105] 
宋史紀事本末》卷1 [216]  ~卷2
參考資料
  • 1.    宋人王稱《東都事略》卷1載,趙匡胤“以後唐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生於洛陽夾馬營……十月癸丑,皇帝崩於萬歲殿”。以台灣中研院“兩千年中西曆轉換”進行換算,後唐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為儒略曆927年3月21日,開寶九年十月二十日(癸丑)即儒略曆976年11月14日。
  • 2.    周勳初 主編.宋人軼事彙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09-01:1-35
  • 3.    《宋史》卷1《太祖本紀》:太祖啓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諱匡胤,姓趙氏,涿郡人也。
  • 4.    《宋史》卷1《太祖本紀》:太祖,宣祖仲子也,母杜氏。後唐天成二年,生於洛陽夾馬營,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體有金色,三日不變。既長,容貌雄偉,器度豁如,識者知其非常人。學騎射,輒出人上。嘗試惡馬,不施銜勒,馬逸上城斜道,額觸門楣墜地,人以為首必碎,太祖徐起,更追馬騰上,一無所傷。又嘗與韓令坤博土室中,雀鬥户外,因競起掩雀,而室隨壞。
  • 5.    《宋史》卷1《太祖本紀》:六年,世宗北征,為水陸都部署。及莫州,先至瓦橋關,降其守將姚內斌,戰卻數千騎,關南平。世宗在道,閲四方文書,得韋囊,中有木三尺餘,題雲“點檢作天子”,異之。時張德為點檢,世宗不豫,還京師,拜太祖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以代永德。恭帝即位,改歸德軍節度、檢校太尉。
  • 6.    《宋史》卷3《太祖本紀》: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諡曰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太平興國二年四月乙卯,葬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加上尊諡曰啓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
  • 7.    《宋史》卷1《太祖本紀》:太祖,宣祖仲子也,母杜氏。後唐天成二年,生於洛陽夾馬營。……既長,容貌雄偉,器度豁如,識者知其非常人。學騎射,輒出人上。……漢初,漫遊無所遇,舍襄陽僧寺。有老僧善術數,顧曰:“吾厚贐汝,北往則有遇矣。”會周祖以樞密使徵李守真,應募居帳下。廣順初,補東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揮。世宗尹京,轉開封府馬直軍使。
  • 8.    《資治通鑑》卷291《後周紀二》:北漢主知帝自臨陳,褒賞張元徽,趣使乘勝進兵。元徽前略陳,馬倒,為周兵所殺。元徽,北漢之驍將也,北軍由昃奪氣。時南風益盛,周兵爭奮,北漢兵大敗北漢主自舉赤幟以收兵,不能止。楊袞畏周兵之強,不敢救,且恨北漢主之語,全軍而退……時北漢主尚有餘眾萬餘人,阻澗而陳,薄暮,詞至,復與諸軍擊之,北漢兵又敗,殺王延嗣,追至高平,殭屍滿山谷,委棄御物及輜重、器械、雜畜不可勝妃。
  • 9.    《宋史》卷1《太祖本紀》:世宗即位,復典禁兵。北漢來寇,世宗率師御之,戰於高平。將合,指揮樊愛能等先遁,軍危。太祖麾同列馳馬衝其鋒,漢兵大潰。乘勝攻河東城,焚其門。左臂中流矢,世宗止之。還,拜殿前都虞候,領嚴州刺史。
  • 10.    白壽彝 總主編;陳振 主編.中國通史 第7卷 中古時代 五代遼宋夏金時期 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06:1086
  • 11.    《宋史》卷1《太祖本紀》:三年春,從徵淮南,首敗萬眾於渦口,斬兵馬都監何延錫等。南唐節度皇甫暉、姚鳳眾號十五萬,塞清流關,擊走之。追至城下,暉曰:“人各為其主,願成列以決勝負。”太祖笑而許之。暉整陣出,太祖擁馬項直入,手刃暉中腦,並姚鳳禽之。宣祖率兵夜半至城下,傳呼開門,太祖曰:“父子固親,啓閉,王事也。”詰旦,乃得入。韓令坤平揚州,南唐來援,令坤議退,世宗命太祖率兵二千趨六合。太祖下令曰:“揚州兵敢有過六合者,斷其足!”令坤始固守。太祖尋敗齊王景達於六合東,斬首萬餘級。還,拜殿前都指揮使,尋拜定國軍節度使。
  • 12.    《宋史》卷1《太祖本紀》:四年春,從徵壽春,拔連珠砦,遂下壽州。還,拜義成軍節度、檢校太保,仍殿前都指揮使。冬,從徵濠、泗,為前鋒。時南唐砦於十八里灘,世宗方議以橐駝濟師,而太祖獨躍馬截流先渡,麾下騎隨之,遂破其砦。因其戰艦乘勝攻泗州,下之。南唐屯清口,太祖從世宗翼淮東下,夜追至山陽,俘唐節度使陳承詔以獻,遂拔楚州。進破唐人於氵鑾江口,直抵南岸,焚其營柵,又破之於瓜步,淮南平。唐主畏太祖威名,用間於世宗,遣使遺太祖書,饋白金三千兩,太祖悉輸之內府,間乃不行。五年,改忠武軍節度使。
  • 13.    《宋史》卷1《太祖本紀》:七年春,北漢結契丹入寇,命出師御之。次陳橋驛,軍中知星者苗訓引門吏楚昭輔視日下復有一日,黑光摩蕩者久之。夜五鼓,軍士集驛門,宣言策點檢為天子,或止之,眾不聽。遲明,逼寢所,太宗入白,太祖起。諸校露刃列於庭,曰:“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未及對,有以黃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萬歲,即掖太祖乘馬。太祖攬轡謂諸將曰:“我有號令,爾能從乎?”皆下馬曰:“唯命。”太祖曰:“太后、主上,吾皆北面事之,汝輩不得驚犯;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凌;朝廷府庫、士庶之家,不得侵掠。用令有重賞,違即孥戮汝。”諸將皆載拜,肅隊以入。副都指揮使韓通謀御之,王彥升遽殺通於其第。太祖進登明德門,令甲士歸營,乃退居公署。有頃,諸將擁宰相範質等至,太祖見之,嗚咽流涕曰:“違負天地,今至於此!”質等未及對,列校羅彥瑰按劍厲聲謂質等曰:“我輩無主,今日須得天子。”質等相顧,計無從出,乃降階列拜。召文武百僚,至晡,班定。翰林承旨陶谷出周恭帝禪位制書於袖中,宣徽使引太祖就庭,北面拜受已,乃掖太祖升崇元殿,服袞冕,即皇帝位。遷恭帝及符後於西宮,易其帝號曰鄭王,而尊符後為周太后。
  • 14.    《宋會要輯稿·帝系一》:顯德七年正月四日,受周禪於崇元殿,年三十四。
  • 15.    《宋史》志第65《禮志十五》:聖節。建隆元年,羣臣請以二月十六日為長春節。
  • 16.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編著.中國戰典 上:解放軍出版社,2008-08:668-669
  • 17.    《宋史》卷1《太祖本紀》:甲辰,衡州刺史張文表叛。
  • 18.    《宋史》卷1《太祖本紀》:乾德元年春正月甲寅朔,不御殿。乙卯,發關西鄉兵赴慶州。丁巳,修畿內河堤。己未,遣使賜南唐、吳越馬、橐駝、羊有差。庚申,遣山南東道節度使慕容延釗率十州兵以討張文表。
  • 19.    《宋史》卷1《太祖本紀》:二月壬辰,周保權將楊師璠梟文表於朗陵市。甲午,慕容延釗入荊南,高繼衝請歸朝,得州三、縣十七。
  • 20.    《宋史》卷1《太祖本紀》:戊寅,慕容延釗破三江口,下嶽州,克復朗州,湖南平。得州十四、監一、縣六十六。
  • 21.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4:(乾德元年)九月……甲寅,羣臣三上表請加尊號曰應天廣運仁聖文武,從之。
  • 22.    《宋史》卷1《太祖本紀》:十一月甲戌,命忠武軍節度使王全斌為西川行營前軍兵馬都部署,武信軍節度崔彥進副之,將步騎三萬出鳳州道;江寧軍節度使劉光義為西川行營前軍兵馬副都部署,樞密承旨曹彬副之,將步騎二萬出歸州道以伐蜀。
  • 23.    《宋史》卷1《太祖本紀》:二月乙巳,釋廣南郴州都監陳琄等二百人。戊申,劉光義拔夔州,蜀節度高彥儔自焚。丁巳,蠲歸、峽秋税。辛酉,王全斌克萬仞、燕子二砦,下興州,連拔石圌等二十餘砦。甲子,光義拔巫山等砦,斬蜀將南光海等八千級,禽其戰翟都指揮袁德宏等千二百人。全斌先鋒史進德敗蜀人於三泉砦,禽其節度使韓保正、李進等。南唐進銀二萬兩、金銀器皿數百事。
  • 24.    《宋史》卷2《太祖本紀》:甲戌,王全斌克劍門,斬首萬餘級,禽蜀樞密使王昭遠、澤州節度趙崇韜。乙亥,詔瘞徵蜀戰死士卒,被傷者給繒帛。壬午,全斌取利州。乙酉,蜀主孟昶降。得州四十五、縣一百九十八、户五十三萬四千三十有九。
  • 25.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1:(開寶三年)九月己亥朔,以潭州防禦使潘美為賀州道行營兵馬都部署,朗州團練使鄴人尹崇珂副之,道州刺史王繼勳為行營馬軍都監。仍遣使發諸州兵赴賀州城下。
  • 26.    《宋史》卷2《太祖本紀》:九月己亥朔,命潭州防禦使潘美為貴州道兵馬行營都部署,朗州團練使尹崇珂副之。遣使發十州兵會賀州,以伐南漢。……丁卯,潘美等敗南漢軍萬眾於富州,下之。十月庚辰,克賀州。十一月壬寅,下昭、桂二州。
  • 27.    《宋史》卷2《太祖本紀》:十二月壬申,潘美等下連州。辛卯,大敗南漢軍萬餘於韶州,下之。
  • 28.    《宋史》卷2《太祖本紀》:四年春正月戊戌朔,以出師,不視朝。丙午,罷諸道州縣攝官。丁未,右千牛衞大將軍桑進興坐贓棄市。癸丑,潘美等取英州、雄州。二月丁亥,南漢劉鋹遣其左僕射蕭漼等以表來上。己丑,潘美克廣州,俘劉鋹,廣南平。得州六十、縣二百十四、户十七萬二百六十三。
  • 29.    《宋史》卷3《太祖本紀》:九月癸亥,命宣徽南院使、義成軍節度使曹彬為西南路行營馬步軍戰棹都部署,山南東道節度使潘美為都監,潁州團練使曹翰為先鋒都指揮使,將兵十萬出荊南,以伐江南。將行,召曹彬、潘美,戒之曰:“城陷之日,慎無殺戮。設若困鬥,則李煜一門,不可加害。”丁卯,以知制誥李穆為江南國信使。
  • 30.    《宋史》卷3《太祖本紀》:冬十月甲申,幸迎春苑,登汴堤觀戰艦東下。丙戌,又幸迎春苑,登汴堤觀諸軍習戰,遂幸東水門,發戰翟東下。江南進絹數萬,御衣、金帶、器用數百事。壬辰,曹彬等將舟師、步騎發江陵,水陸並進。丁酉,命吳越王錢俶為升州東南行營招撫制置使。己亥,曹彬收下峽口,獲指揮使王仁震、王宴、錢興。閏月己酉,克池州。丁巳,敗江南軍於銅陵。庚申,命宰相、參知政事更知日曆。壬戌,彬等拔蕪湖、當塗兩縣,駐軍採石。癸亥,詔減湖南新制茶。甲子,薛居正等上新編《五代史》,賜器幣有差。丁卯,彬敗江南軍於採石,擒兵馬部署楊收、都監蔡震等千人,為浮樑以濟。
  • 31.    《宋史》卷3《太祖本紀》:己未,曹彬遣都虞候劉遇破江南軍於皖口,擒其將朱令贇、王暉。十一月辛未,江南主遣徐鉉等再奉表乞緩師,不報。甲申,曹彬夜敗江南軍於城下。丙戌,以校書郎宋準、殿直邢文慶充賀契丹正旦使。乙未,曹彬克升州,俘其國主煜,江南平,凡得州十九、軍三、縣一百八十、户六十五萬五千六十。
  • 32.    《宋太祖兄終弟及》為楊柳青版畫。
  • 33.    《宋會要輯稿·帝系一》:九年十月二十日,崩於萬歲殿,年五十。太平興國二年四月二十五日,葬於永昌陵,在河南府永安縣。諡曰英武聖文神德,廟號太祖。
  • 34.    雷玉華.唐宋喪期考──兼論風水術對唐宋時期喪葬習俗的影響[J].四川文物,1993,(3):82-86.
  • 35.    《宋會要輯稿·帝系一》:太祖啓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諱匡胤……大中祥符元年十一月,加諡曰啓運立極英武聖文神德元功大孝。……五年閏十月,再加今諡。
  • 36.    龐海雲,張輝 編.中國政治制度史: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13-01:35
  • 37.    王會安等 著.中國通史 第5冊:人民出版社,1978:28-29
  • 38.    虞雲國.黎東方講史之續 細説宋朝: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2:50
  • 39.    王育濟.宋初“先南後北”統一策略的再探討[J].東嶽論叢,1996(01):82-89.
  • 40.    《宋會要輯稿·方域一四》:(建隆)三年十月,詔沿黃、汴河州縣長吏,每歲首令地分兵種榆柳以壯堤防。
  • 41.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4:(乾德元年)四月……庚寅,出內府錢,募諸軍子弟數千人,鑿池於朱明門外,引蔡水注之。造樓船百艘,選卒,號水虎捷,習戰池中。命右神武統軍陳承昭董其役。……六月……唐主雖通職貢,然亦增修戰備。己酉,命鎮國節度使宋延渥帥禁旅數千習戰於新池,上數臨觀焉。
  • 42.    熊武一、周家法 主編.軍事大辭海·上:長城出版社,2000-05:557
  • 43.    《宋史》卷273《何繼筠傳》:太祖常注意於謀帥,命李漢超屯關南,馬仁瑀守瀛州,韓令坤鎮常山,賀惟忠守易州,何繼筠領棣州,以拒北敵。又以郭進控西山,武守琪戍晉州,李謙溥守隰州,李繼勳鎮昭義,以御太原。趙贊屯延州,姚內斌守慶州,董遵誨屯環州,王彥升守原州,馮繼業鎮靈武,以備西夏。……及其入侵,設伏掩擊,多致克捷,二十年間無西北之憂。
  • 44.    郭利民 編著.中國古代史地圖集:星球地圖出版社,2017-03:173
  • 45.    李玉安,陳傳藝 編.中國藏書家辭典: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09:54-55
  • 46.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2:(建隆二年)春正月……監修國史王溥等上唐會要一百卷。唐德宗時,蘇冕始撰會要四十卷。武宗時,崔鉉又續四十卷。溥等於是採宣宗以降故事,共勒成一百卷。詔藏史館,賜物有差。
  • 47.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2:(建隆二年)八月……庚申,史館上週世宗實錄四十卷,賜監修國史王溥、修撰官扈蒙器幣有差。
  • 48.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4:(乾德元年)秋七月……監修國史王溥又上新修梁、後唐、晉、漢、週五代會要三十卷。
  • 49.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4:(乾德元年)秋七月……己卯,判大理寺事竇儀等上重定刑統三十卷,編敕四卷,詔刊板模印頒天下。先是,頗有上書言刑統條目之不便者,儀因建議請別商榷,即命儀及權少卿武功蘇曉、正奚嶼、丞張希遜與刑部大理法直官陳光乂、馮叔向等同撰集之。儀等參酌輕重,時稱詳允。
  • 50.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建隆元年)北漢誘代北諸部侵掠河西,詔諸鎮會兵以御之……契丹入侵棣州,刺史河南何繼筠追破其眾於固安,獲馬四百匹。
  • 51.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建隆元年)昭義節度使、兼中書令太原李筠,在鎮逾八年,恃勇專恣,招集亡命,陰為跋扈之計。周世宗每優容之。及上遣使諭以受禪,筠即欲拒命,左右為陳歷數,乃僶俛下拜。既延使者升階,置酒張樂,遽索周祖畫像置廳壁,涕泣不已。賓佐惶駭,告使者曰:“令公被酒,失其常性,幸毋怪也。”北漢主知筠有異志,潛以蠟書誘筠,筠雖具奏,而反謀已決,筠長子守節涕泣切諫,筠不聽。
  • 52.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5:(開寶七年)十一月……契丹涿州刺史耶律琮致書於權知雄州、內園使孫全興,其略雲:“兩朝初無纖隙,若交馳一介之使,顯布二君之心,用息疲民,長為鄰國,不亦休哉!”辛丑,全興以琮書來上,上命全興答書,並修好焉。
  • 53.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5:(開寶七年)契丹遣使克妙骨慎思奉書來聘,詔閤門副使郝崇信至境上迓之。及至,館于都亭驛。是日召見,及其從者十二人,賜衣帶、器幣各有差,宴於長春殿。仍召至便殿,觀諸班騎射,令其二從者嫋屋六、除骨與衞士馳射毛毬,截柳枝。及辭歸國,復召見,賜器幣。
  • 54.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6:秋七月……庚辰,遣西上閤門使郝崇信、太常丞呂端使於契丹。……壬戌,契丹遣左衞大將軍耶律霸德,弓箭庫使堯盧骨,通事、左監門衞將軍王英來聘,獻御衣、玉帶、名馬。上皆厚賜之,因令從獵近郊。
  • 55.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7:(開寶九年)二月……契丹遣太僕卿耶律延寧等來賀長春節。
  • 56.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2:(建隆二年)八月……辛亥,女真國遣使嗢突剌來貢名馬。
  • 57.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3:(建隆三年)春正月……庚辰,女真國遣使只骨來修貢……三月……丁丑,女真遣使朝貢。
  • 58.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4:(乾德元年)春正月……己卯,女真國遣使來貢方物……八月……癸巳,女真國遣使來貢名馬……九月……女真國又遣使貢名馬。
  • 59.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4:(乾德元年)八月……丁未,詔蠲登州沙門島居民租賦,令專治舟渡女真所貢馬。
  • 60.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1:(開寶三年)九月……丙辰,登州言女真國遣使入朝,定安國王烈萬華附表貢方物。定安國本馬韓之種,為契丹所攻破,其首帥糾合餘眾保於西鄙,自稱定安國公。
  • 61.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4:(開寶六年)女真遣使來貢馬。
  • 62.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2:(建隆二年)十一月……癸酉,以沙州節度使、同平章事曹元忠及其子瓜州團練使延敬(按宋史作延繼。),皆遣使來修貢。
  • 63.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2:(建隆二年)十二月壬辰,回鶻可汗景瓊遣使來貢方物。甲午,于闐國王李聖天遣使來貢方物。
  • 64.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3:(建隆三年)夏四月……庚子,西州回鶻阿督等貢方物。
  • 65.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5:(乾德二年)春正月……回鶻遣使來貢。
  • 66.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6:(乾德三年)夏四月……己巳,回鶻遣使來貢方物。
  • 67.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6:(乾德三年)十二月……戊午,甘州回鶻可汗與于闐國王及瓜、沙州皆遣使來貢方物。
  • 68.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7:(乾德四年)二月……于闐國王遣其子德從來貢方物。……是歲,于闐國王李聖天遣其子德從來貢方物。
  • 69.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0:(開寶二年)十一月……庚申,回鶻、于闐皆遣使來貢方物。
  • 70.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2:(開寶四年)七月……大食國遣使來貢方物。丁未,以其使李訶末為懷化將軍。
  • 71.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4:(開寶六年)是月(三月),大食國遣使來貢方物。
  • 72.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5:(開寶七年)十一月……壬寅,大食國遣使來貢方物。
  • 73.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7:(開寶九年)四月……丙寅,大食國遣使來貢方物。
  • 74.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3:(建隆三年)十一月……丙子,三佛齊國王釋利耶、高麗國王昭並遣使來貢方物。
  • 75.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4:(乾德元年)九月……登州言,高麗國王昭遣使時贊等入貢,涉海,值大風船破,從人溺死者九十餘人,贊僅而獲免。詔勞恤之。
  • 76.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6:(乾德三年)春正月……高麗國王昭,遣使來貢方物。
  • 77.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建隆元年)十二月……壬辰,占城國王釋利因塔蠻遣使來貢方物。
  • 78.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2:(建隆二年)春正月……庚子,占城國遣使來貢方物。
  • 79.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3:(建隆三年)九月……丙子,占城國遣使朝貢。
  • 80.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7:(乾德四年)三月……占城國遣使朝貢。……夏四月丁酉,占城國王悉利駝盤遣使貢方物。……(九月)甲辰,占城國遣使貢馴象。
  • 81.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3:(開寶五年)三月……辛未,占城國王波美税遣其臣蒲訶散來貢方物。
  • 82.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4:(開寶六年)夏四月……甲辰,占城遣使來貢方物。…六月……占城國又遣使來貢方物。
  • 83.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5:(開寶七年)春正月庚申,占城國遣使來貢方物。
  • 84.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建隆元年)九月……癸卯,三佛齊王悉利大霞裏壇遣使來貢方物。
  • 85.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3:(建隆三年)三月……壬戌,三佛齊國遣使朝貢。
  • 86.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2:(建隆二年)五月……三佛齊國遣使來貢方物。
  • 87.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2:(開寶四年)三月……丁卯,三佛齊國遣使來貢方物。
  • 88.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3:(開寶五年)夏四月庚寅朔,三佛齊國王釋利烏耶遣使來貢方物。
  • 89.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5:(開寶七年)三月……乙丑,三佛齊國遣使來貢方物。
  • 90.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6:(開寶八年)十二月……戊申,三佛齊國遣使來貢方物。
  • 91.    廖國一,白愛萍.多元文化的交融:泛北部灣歷史文化圈[J].學術論壇,2012(01):102-106.
  • 92.    《宋會要輯稿·蕃夷四》:(開寶)六年四月,丁璉遣使來貢方物。璉偽襲已四年矣,聞太祖克平嶺表,遂遣使貢方物,上表內附。是月,制曰:“權交州節度使丁璉:……可特進、檢校太師,充靜海軍節度、管內觀察處置等使、安南都護、使持節都督交州諸軍事、御史大夫、上柱國,封濟陰郡開國公,食邑一萬户,食實封□□户,賜推誠順化功臣。”……八年五月,璉又遣使闕來貢,謝恩。八月七日,制曰:“丁部領……可授特進、檢校太師、上柱國,封交址郡王,食邑一萬户,食實封一千户萬户。”朝廷以璉再修職貢,時議崇寵其父故也。
  • 93.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6:(開寶八年)五月……甲午,靜海節度使丁璉遣使來貢方物。……朝廷以丁璉遠修職貢,本其父部領之意,始議崇寵之。丙午,封部領為交趾郡王,遣鴻臚少卿高保緒、右監門衞率王彥符往使。
  • 94.    趙匡胤題跋像取自明天然撰贊,弘治十一年重刻本《歷代古人像贊》。
  • 95.    《宋史全文·卷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11-13]
  • 96.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九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30]
  • 97.    《二程文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11-13]
  • 98.    《宋史全文·卷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11-13]
  • 99.    《東軒筆錄·卷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11-13]
  • 100.    《汴京遺蹟志》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11-13]
  • 101.    《石林燕語》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11-13]
  • 102.    《東萊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5-26]
  • 103.    丁守和等 主編.中國曆代奏議大典 3:哈爾濱出版社,1994-12:613
  • 104.    《東都事略·卷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11-13]
  • 105.    《宋史·卷三·本紀第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1-21]
  • 106.    根據《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簡稱《明太祖實錄》)卷九十二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八月初一日,親自前往南京歷代帝王廟祭祀從伏羲至元世祖十七位帝王,這十七位帝王分別是:三皇(伏羲、炎帝、黃帝)、五帝(少昊、顓頊、高辛、唐堯、虞舜)、三王(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漢高祖、漢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隋文帝的塑像被撤出南京歷代帝王廟,根據《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簡稱《明太祖實錄》)卷之一百八十八記載:洪武二十一年春正月“戊午,遣官祀歷代帝王。初,歷代帝王廟五室祀,伏羲至元世祖凡十七帝。至是,去隋文帝,凡十六帝,為五室,中三室居三皇、五帝、三王如舊,最東一室則漢高祖、光武、唐太宗,最西一室則宋太祖、元世祖,從祀名臣凡四壇,東廡第一罈九人,風后、皋陶、龍、伯益、傅説、召公奭、召虎、張良、曹參,西廡第一罈九人,力牧、夔、伯夷、伊尹、周公旦、太公望、方叔、蕭何、陳平,東廡第二壇十人,周勃、馮異、房玄齡、李靖、李晟、潘羙、岳飛、木華黎、博爾忽、伯顏,西廡第二壇九人,鄧禹、諸葛亮、杜如晦、郭子儀、曹彬、韓世忠、張浚、博爾術、赤老温。”
  • 107.    《文簡集·卷四十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11-13]
  • 108.    《弘道錄》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11-13]
  • 109.    馮夢龍.智囊全集 典藏本:江西教育出版社,2016-06:18
  • 110.    《宋論·卷一·太祖》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5-27]
  • 111.    《廿二史札記·卷二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5-27]
  • 112.    宋史演義:遇異僧幸示迷途 掃強敵連擒渠帥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8-07]
  • 113.    宋史演義:憂父病重託趙則平 肅軍威大敗李景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8-07]
  • 114.    宋史演義:紫金山唐營盡覆 瓦橋關遼將出降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8-07]
  • 115.    宋史演義:李重進闔家投火窟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8-07]
  • 116.    《中國通史·第四十一章》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12-06]
  • 117.    黃仁宇.黃仁宇全集 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 增補本:九州出版社,2015-10:134
  • 118.    黃益庸,衣殿臣 編著.歷代詠物詩 中:大眾文藝出版社,2009-03:309
  • 119.    《宋史》卷1《太祖本紀》:……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體有金色,三日不變。既長,容貌雄偉,器度豁如,識者知其非常人。學騎射,輒出人上。嘗試惡馬,不施銜勒,馬逸上城斜道,額觸門楣墜地,人以為首必碎,太祖徐起,更追馬騰上,一無所傷。又嘗與韓令坤博土室中,雀鬥户外,因競起掩雀,而室隨壞。
  • 120.    《警世通言·第二十一卷·趙太祖千里送京娘》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9-18]
  • 121.    《夜航船》卷5《倫類部》“用讀書人”:宋太祖建元,命毋襲舊號,遂命“乾德”。一日,宮中見古鏡有“乾德”字,怪問臣下,俱不能知。獨竇儀對曰:“昔蜀王有此年號,此必蜀中宮女帶來者。”問之果然。上嘆曰:“宰相須用讀書人。”
  • 122.    《雪夜訪普圖》明劉俊繪,故宮博物院藏。
  • 123.    《聞見錄》卷1:太祖即位之初,數出微行,以偵伺人情,或過功臣之家不可測。趙普每退朝,不敢脱衣冠。一日,大雪向夜,普謂帝不復出矣。久之,聞叩門聲,普出,帝立風雪中。普惶懼迎拜,帝曰:“已約晉王矣。”已而太宗至,共於普堂中,設重裀地坐,熾炭燒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普從容問曰:“夜久寒甚,陛下何以出。”帝曰:“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來見卿。”普曰:“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時也,願聞成算所向。”帝曰:“吾欲下太原。”普黙然久之,曰:“非臣所知也。”帝問其故,普曰:“太原當西北二邊,使一舉而下,則二邊之患,我獨當之,何不姑畱,以俟削平諸國,則彈丸黑子之地,將無所逃。”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試卿耳。”遂定下江南之議
  • 124.    王陶《談淵》:江南徐鉉,有學問,善談吐,古儒之流也。李氏未歸順時,奉王命至中朝,便殿見藝祖。升殿,端笏緩頰而言曰:“江南李煜無罪,陛下師出無名。”久之,藝祖再令敷奏。乃曰:“李煜如地,陛下如天;李煜如子,陛下如父。天乃能蓋地,父乃能庇子。”藝祖應聲答曰:“既是父子,安得兩處吃飯!”鉉無以對。識者無不服藝祖神雋矣。
  • 125.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8:(開寶八年)道士周惟簡者,……復召為給事中,與修文館學士承旨徐鉉同使京師。……既而鉉朝於廷,仰而言曰:“李煜無罪,陛下師出無名。”上徐召之升殿,使畢其説。鉉曰:“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過失,奈何見伐?”其説累數百,上曰:“爾謂父子者為兩家可乎?”鉉不能對。惟簡尋以奏目進,上覽之,謂曰:“爾主所言,我一不曉也。”上雖不為緩兵,然所以待鉉等皆如未舉兵時。壬寅,鉉等辭歸江南。……徐鉉及周惟簡還江南,未幾,國主復遣入奏,辛未,對於便殿。鉉言李煜事大之禮甚恭,徒以被病,未任朝謁,非敢拒詔也,乞緩兵以全一邦之命。其言甚切至,上與反覆數四,鉉聲氣愈厲。上怒,因按劍謂鉉曰:“不須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乎!”鉉皇恐而退。
  • 126.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8:(開寶八年)道士周惟簡者,……復召為給事中,與修文館學士承旨徐鉉同使京師。……既而鉉朝於廷,仰而言曰:“李煜無罪,陛下師出無名。”上徐召之升殿,使畢其説。鉉曰:“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過失,奈何見伐?”其説累數百,上曰:“爾謂父子者為兩家可乎?”鉉不能對。惟簡尋以奏目進,上覽之,謂曰:“爾主所言,我一不曉也。”上雖不為緩兵,然所以待鉉等皆如未舉兵時。壬寅,鉉等辭歸江南。……徐鉉及周惟簡還江南,未幾,國主復遣入奏,辛未,對於便殿。鉉言李煜事大之禮甚恭,徒以被病,未任朝謁,非敢拒詔也,乞緩兵以全一邦之命。其言甚切至,上與反覆數四,鉉聲氣愈厲。上怒,因按劍謂鉉曰:“不須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乎!”鉉皇恐而退。
  • 127.    《國老談苑》卷1:太祖嘗曲宴翰林學士王著,御宴既罷,著乘醉喧譁。太祖以前朝學士,優容之,令扶以出。著不肯退,即趨近屏風,掩袂慟哭,左右拽之而去。明日,或奏曰:“王著逼宮門大慟,思念世宗。”太祖曰:“此酒徒也,在世宗幕府,吾所素諳,況一書生,雖哭世宗,能何為也?”
  • 128.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49引王鞏《雜記》:潘惟吉乃周世宗子,太祖不殺,令美養之。
  • 129.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  .議政網[引用日期2013-11-18]
  • 130.    宋朝官帽為何有兩根長翅:防止官員交頭接耳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0-08-12]
  • 131.    《宋史·卷一·本紀第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9-16]
  • 132.    《宋會要輯稿·帝系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10-21]
  • 133.    《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列傳第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9-16]
  • 134.    《宋史·卷二百四十四·列傳第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9-17]
  • 135.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7:上聞其言,即夜召晉王,屬以後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見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所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翟攴〉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
  • 136.    《湘山野錄·續錄》:後十六載,乃開寶乙亥歲也,上巳祓禊,駕幸西沼,生醉坐於岸木陰下,笑揖太祖曰:“別來喜安。”上大喜,亟遣中人密引至後掖,恐其遁,急回蹕與見之,一如平時,抵掌浩飲。上謂生曰:“我久欲見汝決克一事,無他,我壽還得幾多在?”生曰:“但今年十月廿日夜晴,則可延一紀;不爾,則當速措置。”上酷留之,俾泊後苑。苑吏或見宿於木末鳥巢中,止數日不見。帝切切記其語。至所期之夕,上御太清閣四望氣。是夕果晴,星斗明燦,上心方喜。俄而陰霾四起,天氣陡變,雪雹驟降,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封王,即太宗也。延入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周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逮曉登明堂,宣遺詔罷,聲慟,引近臣環玉衣以瞻聖體,玉色温瑩如出湯沐。
  • 137.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9-18]
  • 138.    《涑水記聞》卷1:君倚曰:太祖初晏駕,時已四鼓,孝章宋後使內侍都知王繼隆召秦王德芳,繼隆以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乃不詣德芳,而以親事一人徑趨開封府召晉王。見醫官賈德玄先坐於府門,問其故,德玄曰:“去夜二鼓,有呼我門者,曰‘晉王召’,出視則無人,如是者三。吾恐晉王有疾,故來。”繼隆異之,乃告以故,叩門,與之俱入見王,且召之。王大驚,猶豫不敢行,曰:“吾當與家人議之。”入久不出,繼隆趣之,曰:“事久將為他人有矣。”遂與王雪中步行至宮門,呼而入。繼隆使王且止其直廬,曰:“王且待於此,繼隆當先入言之。”德玄曰:“便應直前,何待之有?”遂與俱進。至寢殿,宋後聞繼隆至,問曰:“德芳來邪?”繼隆曰:“晉王至矣。”後見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託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
  • 139.    《宋史》卷242《昭憲杜太后傳》: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樂餌不離左右。疾亟,召趙普入受遺命。太后因問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嗚噎不能對。太后固問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積慶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有乎?汝百歲後當傳位於汝弟。四海至廣,萬幾至眾,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頓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顧謂趙普曰:“爾同記吾言,不可違也。”命普於榻前為約誓書,普於紙尾書“臣普書”。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
  • 140.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2:司馬光記聞稱太后欲傳位二弟,其意謂太宗及秦王廷美也。今從正史及新錄,而舊錄蓋無是事。按太后以周鄭王年幼,羣情不附,故令太祖授天下於太宗。太宗當是時年二十三矣,太祖母弟也。若並及廷美則亡謂,廷美當是時才十四歲,而太祖之子魏王德昭亦十歲,其齒蓋不甚相遠也,舍嫡孫而立庶子,人情殆不然。然則太后顧命,獨指太宗,記聞誤也。正史、新錄稱太宗亦入受顧命,而記聞不載,今從記聞。
  • 141.    《宋史》卷244《魏王廷美傳》:初,昭憲太后不豫,命太祖傳位太宗,因顧謂趙普曰:“爾同記吾言,不可違也。”命普於榻前為約誓書,普於紙尾書雲“臣普書”,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或謂昭憲及太祖本意,蓋欲太宗傳之廷美,而廷美復傳之德昭。
  • 142.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2:(建隆二年)初,上既誅李筠及重進,一日,召趙普問曰:“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鬥不息,生民塗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計,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語未畢,上曰:“卿無復言,吾已喻矣。”
  • 143.    《宋史》卷25《石守信傳》:太祖忽屏左右,謂曰:“我非爾曹不及此。然吾為天子,殊不若為節度使之樂。吾終夕未嘗安枕而卧。”守信等皆問何故。太祖曰:“是不難知矣。居此位者,誰不欲為之。”守信等頓首曰:“今天命已定,誰復敢有異心,陛下何為出此言耶?”太祖曰:“人孰不欲富貴,一旦有以黃袍加汝之身,雖欲不為,其可得乎?
  • 144.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2:(建隆二年)時石守信、王審琦等皆上故人,各典禁衞。普數言於上,請授以他職,上不許。普乘間即言之,上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憂?”普曰:“臣亦不憂其叛也。然熟觀數人者,皆非統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苟不能制伏其下,則軍伍間萬一有作孽者,彼臨時亦不得自由耳。”上悟,於是召守信等飲,酒酣,屏左右謂曰:“我非爾曹之力,不得至此,念爾曹之德,無有窮盡。然天子亦大艱難,殊不若為節度使之樂,吾終夕未嘗敢安枕而卧也。”守信等皆曰:“何故?”上曰:“是不難知矣,居此位者,誰不欲為之。”守信等皆頓首曰:“陛下何為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誰敢復有異心。”上曰:“不然。汝曹雖無異心,其如麾下之人慾富貴者,一旦以黃袍加汝之身,汝雖欲不為,其可得乎?”皆頓首涕泣曰:“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途。”上曰:“人生如白駒之過隙,所為好富貴者,不過欲多積金錢,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耳。爾曹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藩,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遠不可動之業,多置歌兒舞女,日飲酒相歡以終其天年。我且與爾曹約為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拜謝曰:“陛下念臣等至此,所謂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稱疾請罷,上喜,所以慰撫賜賚之甚厚。庚午,以侍衞都指揮使、歸德節度使石守信為天平節度使,殿前副都點檢、忠武節度使高懷德為歸德節度使,殿前都指揮使、義成節度使王審琦為忠正節度使,侍衞都虞侯、鎮安節度使張令鐸為鎮寧節度使,皆罷軍職。
  • 145.    《宋史》卷25《石守信傳》:守信等皆頓首涕泣曰:“臣等愚不及此,惟升下哀矜,指示可生之途。”太祖曰:“人生駒過隙爾,不如多積金,市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君臣之間,無所猜嫌,不亦善乎?”守信等謝曰:“陛下念及此,所謂生死而肉骨也。”明日,遂皆稱疾請罷。太祖許之,慰撫賜齎甚厚。
  • 146.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0:(開寶二年)冬十月……己亥,上宴藩臣於後苑,酒酣,從容謂之曰:“卿等皆國家宿舊,久臨劇鎮,王事鞅掌,非朕所以優賢之意也。”前鳳翔節度使、兼中書令王彥超喻上指,即前奏曰:“臣本無勳勞,久冒榮寵,今已衰朽,乞骸骨,歸邱園,臣之願也。”前安遠節度使兼中書令榆次武行德、(行德,初見天福十二年。)前護國節度使郭從義、前定國節度使白重贇、前保大節度使楊廷璋,競自陳攻戰閥閲及履歷艱苦,上曰:“此異代事,何足論也。”庚子,以行德為太子太傅,從義為左金吾衞上將軍,彥超為右金吾衞上將軍,重贇為左千牛衞上將軍,廷璋為右千牛衞上將軍。
  • 147.    杜文玉.宋太祖誓碑質疑[J].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01):19-22.
  • 148.    《宋人軼事彙編》卷1引《避暑漫抄》:藝祖受命之三年,密鐫一碑,立於太廟寢殿之夾室,謂之誓碑,用銷金黃幔蔽之,門鑰封閉甚嚴。因敕有司,自後時享及新天子即位,謁廟禮畢,奏請恭讀誓詞。獨一小黃門不識字者從,餘皆遠立。上至碑前,再拜跪瞻默誦訖,復再拜出。羣臣近侍,皆不知所誓何事。自後列聖相承,皆踵故事。靖康之變,門皆洞開,人得縱觀。碑高七八尺,闊四尺餘,誓詞三行,一雲:“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內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一雲:“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一雲:“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後建炎間,曹勳自金回,太上寄語,祖宗誓碑在太廟,恐今天子不及知雲。
  • 149.    鞏義市文物和旅遊局 編著;趙玉安,趙延利,康孝本 主編.解讀宋陵: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09:18
  • 150.    斬黃袍 Slash the imperial robe(1976)  .時光網Mtime[引用日期2020-08-12]
  • 151.    資料圖片:《問君能有幾多愁》人物--趙匡胤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3-11-18]
  • 152.    《趙匡胤》殺青 陳建斌成“皇帝專業户”  .網易新聞[引用日期2013-11-18]
  • 153.    王季思,董上德.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精品 元曲精品附明雜劇精品:時代文藝出版社,2018-07:375-393
  • 154.    王曉家 著.《水滸傳》作者考論: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09:103-105
  • 155.    《飛龍全傳·校點後記》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3-22]
  • 156.    宋史演義:河洛降神奇兒出世 弧矢見志遊子離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3-22]
  • 157.    陳振 著.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08:43-48
  • 158.    李勇先,王蓉貴 著.范仲淹全集 平裝本: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11:247
  • 159.    周煇:《清波別志》捲上引《西南備邊錄》:藝祖既平蜀,議者欲因兵威以復越巂。上命取地圖視之,親以玉斧劃大渡河曰:“自此以外朕不取”。即今之疆界也。
  • 160.    祝穆:《方輿覽勝》卷五十六:建隆三年,王全斌平蜀,以圖來上,議者欲因兵威復越巂。藝祖皇帝以玉斧畫此河(大渡河),曰:“外此吾不有也!”於是為黎之極邊。曩時河道平廣,可通漕船,自玉斧劃後,河之中流忽陷下五六十丈,水至此澎湃如瀑,從空而落,舂撞號怒,波濤洶湧,舡筏不通,名為噎口,殆天設陷以限中外。
  • 161.    寧超:《“宋揮玉斧”辨》,《思想戰線》1978年第4期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21-04-21]
  • 162.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卷二十五引《後山詩話》:王師圍金陵,唐使徐鉉來朝。鉉伐其能,欲以口舌解圍,謂太祖不文,盛稱其主博學多藝,有聖人之能。使誦其詩,曰:“秋月之篇,天下誦傳之,其句云云。”太祖大笑,曰:“寒士語耳,吾不道也!”鉉內不服,謂大言無實可窮也,以請。殿上驚懼相目。太祖曰:“吾微時自秦中歸,道華下,醉卧田間,覺而月出,有句曰:未離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萬國明。”鉉大驚,殿上稱壽。
  • 163.    馬永卿:《元城語錄》捲上:太祖即位,常今後苑作造熏籠,數日不至。太祖責怒左右,對以事下尚書省,尚書省下本部,本部下本曹,本曹下本局,覆奏又得旨,復依方下製造,乃進御,以經歷諸處行遣,至速須數日。太祖怒日:“誰做這般條貫來約束我?”左右日:“可問宰相。”上日:“呼趙學究來!”趙相既至,上日:“我在民間時,用數十錢可買一熏籠。今為天子,乃數日不得,何也?”普日:“此是自來條貫,蓋不為陛下設,乃為陛下子孫設。使後代子孫若非理製造奢侈之物,破壞錢物,以經諸處行遣,須有台諫理會,此條貫深意也。”太祖大喜日:“此條貫極妙!”
  • 164.    《揮麈後錄》卷1:神宗遵太祖遺意,聚積金帛成帑,自制四言詩一章雲:“五季失圖,獫狁孔熾。藝祖造邦,思有懲艾。愛設內府,基以募士。曾孫保之,敢忘厥志。”每庫以一字目之。又別置詩二十字分揭其上曰:“每虔夕惕心,妄意遵遺業。顧予不武資,何以成戎捷。”後來所謂御前封樁庫者是也。上意用此以為開拓西北境土之資。
  • 165.    朱熹:《三朝名臣言行錄》卷一《魏國忠獻王韓琦》:石守道(石介)編《三朝聖政錄》,將上,求質於公(韓琦),公指數事:其一,太祖惑一官鬟,視朝晏,羣臣有言,太祖悟,伺其酣寢刺殺之。公曰:“此豈可為萬世法?已溺之,乃惡其溺而殺之,彼何罪?使其復有嬖,將不勝其殺矣!”遂去此等數事,守道服其清識。
  • 166.    肖煜.趙匡胤的籍貫[J].天津社會科學,1988(04):24.
  • 167.    河北發現北宋早期皇家陵墓 疑與宋太祖趙匡胤有關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21-06-11]
  • 168.    丁建軍、韓毅:《“宋太祖趙匡胤祖籍問題學術研討會”綜述》,《宋史研究論叢》第5輯,2003年,第391—396頁。
  • 169.    《宋論》卷1《太祖》:太祖數微行,或以不虞為戒,而曰:“有天命者,任自為之。”英雄欺人,為大言耳。……野史載其乘輦以出,流矢忽中輦板,上見之,乃大言曰:“射死我,未便到汝。”流矢者,即其使人為之也。
  • 170.    《舊五代史》卷72《張居翰傳》:四年三月,偽蜀王衍既降,詔遷其族於洛陽。行及秦川,時關東已亂,莊宗慮衍為變,遣中官向延嗣馳騎齎詔殺之。詔雲:“王衍一行,並宜殺戮。”其詔已經印畫,時居翰在密地,覆視其詔,即就殿柱揩雲“行”字,改書“家”字。及衍就戮於秦川驛,止族其近屬而已,其偽官及從行者尚千餘人,皆免其枉濫,居翰之力也。
  • 171.    《新唐書》卷10《哀帝紀》:甲子,皇帝遜於位,徙於曹州,號濟陰王。梁開平二年二月遇殺,年十七,諡曰哀帝。
  • 172.    《舊五代史》卷120《周恭帝紀》:制封周帝為鄭王,以奉周祀,正朔服色一如舊制,奉皇太后為周太后。皇朝開寶六年春,崩於房陵。
  • 173.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二·(周書)列傳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13]
  • 174.    《宋史·卷四百七十八·列傳第二百三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13]
  • 175.    《宋史》卷479《孟氏世家》:翌日,詔曰:……諮爾偽蜀主孟昶,克承餘緒,保據一隅,擅正朔以自尊,歷歲時而滋久。屬王師致討,察天道之惡盈,體此綏懷,思於效順,盡率羣吏,降於軍門。抗手疏以陳誠,伏天閽而請命。是用昭示大信,盡滌痹瑕,度越彝章,升於崇秩。冠紫微之近署,以奉內朝;剪鶉首之奧區,為之封邑。率從異數,式洽殊私。爾宜欽承,往踐厥位。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兼中書令、秦國公,給上鎮節度使奉祿。餘官除拜有差。昶數日卒,年四十七。太祖廢朝五日,素服發哀於大明殿。賜尚書令,追封楚王,諡恭孝,賻布帛千匹,葬事官給。
  • 176.    《宋史·卷四百八十一·列傳第二百四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13]
  • 177.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2:鋹在國時,多置酖以毒臣下。一日,上乘肩輿,從十數騎幸講武池,從官未集,鋹先至,詔賜鋹潖酒,鋹疑之,奉杯泣曰:“臣承祖父基業,拒違朝廷,勞王師致討,罪固當死,陛下不殺臣,今見太平,為大梁布衣矣,願延旦夕之命,以全陛下生成之恩,臣未敢飲此酒。”上笑曰:“朕推心置人腹,安有此事!”命取鋹酒自飲之,別酌以賜鋹,鋹大慚,頓首謝。
  • 178.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2:上給錢百五十萬償其直,因謂左右曰:“鋹好工巧,遂習以成性,儻能移於治國,豈至滅亡哉!”
  • 179.    《宋史》卷252《郭從義傳》:從義善擊球,嘗侍太祖於便殿,命擊之。從義易衣跨驢,馳驟殿庭,周旋擊拂,曲盡其妙。既罷,上賜坐,謂之曰:“卿技固精矣,然非將相所為。”從義大慚。
  • 180.    中國曆代名人圖像細覽  .浙江圖書館[引用日期2021-10-13]
  • 181.    《臨川集·卷四十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11-13]
  • 182.    馬大正.中國疆域的形成與發展[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4(03):15.
  • 183.    愛新覺羅·弘曆 批註.乾隆御批綱鑑:黃山書社,1996:4186-4187,4203,4208-4209,4232-4233,4251,4257
  • 18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編.毛澤東讀史古籍批語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277
  • 185.    注:關於趙匡胤的籍貫問題,參見本詞條“人物爭議-籍貫”目錄。
  • 186.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7:上性嚴重寡言。獨喜觀書,雖在軍中,手不釋卷。聞人間有奇書,不吝千金購之。顯德中,從世宗平淮甸,或譖上於世宗曰:“趙某下壽州,私所載凡數車,皆重貨也。”世宗遣使驗之,盡發籠篋,唯書數千卷,無他物。世宗亟召上,諭曰:“卿方為朕作將帥,闢封疆,當務堅甲利兵,何用書為!”上頓首曰:“臣無奇謀上贊聖德,濫膺寄任,常恐不逮,所以聚書,欲廣聞見,增智慮也。”世宗曰:“善!”
  • 187.    《堯山堂外紀·卷四十二·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8-22]
  • 188.    杜建錄.論西夏建國前與北宋的關係[J].寧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02):18.
  • 189.    張佩綸.張佩綸日記:鳳凰出版社,2015:392
  • 190.    《朱子語類·卷一百二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8-31]
  • 191.    陳詩宇.玉座塵消硯水清 龍髯不動彩毫輕 兩宋御容與所繪冠服[J].紫禁城,2020(02):14-41.
  • 192.    鄧小南:宋代“祖宗之法”治國得失考【2】  .人民網.2013-06-17[引用日期2022-10-21]
  • 193.    趙匡胤(宋太祖)  .學習強國[引用日期2022-10-21]
  • 194.    王育濟,範學輝.宋太祖傳:人民出版社,2021:10
  • 195.    《東都事略·卷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10-26]
  • 196.    孫升《孫公談圃·捲上》:藝祖生西京夾馬營,營前陳學究聚生徒為學,宣祖遣藝祖從之。上微時尤嫉惡,不容人過,陳時時開諭,後得趙學究,即館於汴第。杜後錄陳之舊,召至門下,與趙俱為門客,然藝祖獨與趙計事,陳不與也。其後藝祖踐祚,而陳居陳州村舍,聚生徒如故。逮太宗判南衙,使人召之,居無何,有言開封之政皆出於陳,藝祖怒問狀,太宗懼,遂遣之,且以白金贈行。陳歸,半道盡為盜掠,居陳村舍,生徒日衰,飢寒無與從者。太宗即位,以左司諫召之,官吏大集其門,館於驛舍,一夕醉飽而死。趙學究即趙普也,陳忘其名,崔伯易能道其詳,屢欲作傳。
  • 197.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6:戊戌,以辛文悦知房州事。帝初從文悦肄業,及即位,召見,授太子中允,判太府寺。
  • 198.    《宋史》卷431《儒林傳一》:辛文悦者,不知何許人。以《五經》教授,太祖幼時從其肄業。
  • 199.    蔡絛《鐵圍山叢談》卷1:鐵棒者,乃藝祖仄微時以至受命後,所持鐵桿棒也。棒純鐵爾,生平持握既久,而爪痕宛然。恭惟神武,得之艱難,一至斯乎?
  • 200.    莊綽《雞肋編》捲上:始太祖㣲時,往鳳翔謁節度使王彥才(應作復州防禦使王彥超),得錢數千……。
  • 201.    陳師道《後山談叢》卷5:太祖為太原鎮將,舍縣人李媪家,媪事之謹。他日訪其家,媪則死矣,得其子,以為御廚使,久之不遷,求去。太祖日:“以爾才地,御廚使其可得邪?爵祿以待賢能,而私故人,使我愧見士大夫,而爾意猶不滿邪?”
  • 202.    王育濟,範學輝.宋太祖傳:人民出版社,2021-03:35-46
  • 203.    王育濟,範學輝.宋太祖傳:人民出版社,2021-03:20-29
  • 204.    邵伯温《邵氏聞見前錄》卷7引王禹偁《建隆遺事》:開寶末,議遷都於洛。晉王言:“京師屯兵百萬,全藉汴渠漕運東南之物贍養之,若遷都於洛,恐水運艱阻,闕于軍儲。”上省表不報,命留中而已。異日,晉王宴見,從容又言遷都非便。上曰:“遷洛未已,久當遷雍。”晉王叩其旨,上曰:“吾將西遷者無它,欲據山河之勝而去冗兵,循周、漢之故事以安天下也。”晉王又言:“在德不在險。”上不答。晉王出,上謂侍臣曰:“晉王之言固善,姑從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 205.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2:六月甲午,皇太后崩。……疾革,召普入受遺命。後問上曰:“汝自知所以得天下乎?”上嗚咽不能對。後曰:“吾自老死,哭無益也,吾方語汝以大事,而但哭耶?”問之如初。上曰:“此皆祖考及太后餘慶也。”後曰:“不然。政由柴氏使幼兒主天下,羣心不附故耳。若周有長君,汝安得至此?汝與光義皆我所生,汝後當傳位汝弟。四海至廣,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上頓首泣曰:“敢不如太后教。”因謂普曰:“汝同記吾言,不可違也。”普即就榻前為誓書,於紙尾署曰“臣普記”。上藏其書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
  • 206.    張蔭麟 著.大家小書 兩宋史綱(本詞條參考內容取自《宋太宗繼統考實》):北京出版社,2016-07:25-34
  • 207.    李裕民.揭開“斧聲燭影”之謎[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03):8-14.
  • 208.    王瑞來.“燭影斧聲”與宋太祖之死[J].文史知識,2008(12):26-27.
  • 209.    顧吉辰.“燭影斧聲”辨析[J].黃淮學刊(社會科學版),1989(01):33-39.
  • 210.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140:《(湘山)續錄》中太宗即位一條,李燾引入長編,啓千古之論端,程敏政《宋紀受終考》,詆之尤力。然觀其始末,並無指斥逆節之事,特後人誤會其詞,致生疑竇,是非作者本意,未可以為是書病也。
  • 211.    徐規.關於“燭影斧聲”疑案的學術通信[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04):69.
  • 212.    劉洪濤.從趙宋宗室的家族病釋“燭影斧聲”之謎[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06):64.
  • 213.    範學輝.宋朝開國六十年:齊魯書社,2009:227
  • 214.    於庸之,解洪興.“燭影斧聲”流變鈎沉[J].寧波開放大學學報,2022(01):74-77.
  • 215.    侯揚方.宋太宗繼統考實[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02):67-70+111.
  • 216.    《宋史紀事本末·卷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11-13]
  • 217.    劉安志.近年來“燭影斧聲”與“金匱之盟”研究述評[J].史學月刊,1995(01):25-28.
  • 218.    賈雁飛.“金匱之盟”研究史[D].山東大學,2009:9-21,58.
  • 219.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九十二》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2-11-13]
  • 220.    李大旗.宋太祖遷都洛陽之議新探[J].史志學刊,2018(02):16-23.
  • 221.    宋太祖趙匡胤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2-12-27]
  • 222.    方鐵.論宋朝以大理國為外藩的原因及其“守內虛外”治策[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0(06):47-48.
  • 223.    《東都事略》卷1《太祖本紀》:廣順初,補東西班行首,出為滑州興順副指揮使,未行,會世宗自澶州入為開封尹,以太祖為馬直軍使。
  • 224.    王育濟,範學輝.宋太祖傳:人民出版社,2021-03:59-69
  • 225.    《五代會要》卷12:顯德元年十月,上謂侍臣曰:侍衞兵士,累朝以來,老少相半,強懦不分,蓋徇人情,不能選練。今春高平與劉崇及蕃軍相遇,臨敵有指使不前者,茍非朕親當堅陣,幾至喪敗。況百户農夫,未能贍一甲士,且兵在精不在眾,宜令一一點選。精鋭者升在上軍,怯懦者任從安便。庶期可用,又不虛費。先是,上按於高平,觀其退縮,慨然有懲革之志。又以驍勇之士,多為外諸侯所佔,如是召募天下豪傑,不以草澤為阻,在於闕下,躬親試閲,選武藝超絕及有身首者,分署為殿前諸班。
  • 226.    《舊五代史》卷114《周世宗紀一》:帝自高平之役,睹諸軍未甚嚴整,遂有退卻,至是命今上一概簡閲,選武藝超絕者,署為殿前諸班,因是有散員、散指揮使、內殿直、散都頭、鐵騎、控鶴之號。覆命總戎者,自龍捷、虎捷以降,一一選之,老弱羸小者去之,諸軍士伍,無不精當。由是兵甲之盛,近代無比,且減冗食之費焉。
  • 227.    《石林燕語》卷6:殿前軍起於周世宗,是時太祖為殿前司都虞侯。初詔天下選募壯士送京師,命太祖擇其武藝精高者為殿前諸班,而置都點檢,位都指揮使上。
  • 228.    《資治通鑑》卷292:秋,七月,丁卯朔,以王景兼西南行營都招討使,向訓兼行營兵馬都監。宰相以景等久無功,饋運不繼,固請罷兵。帝命太祖皇帝往視之,還,言秦、鳳可取之狀,帝從之。
  • 229.    毛元佑、雷家宏.《宋太祖》: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第160頁
  • 230.    朱易安等 主編;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 編.全宋筆記 第1編 5:大象出版社,2003-10:86-88
  • 231.    《御製樂善堂全集定本·卷六》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4-03-0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