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春秋五霸

(春秋時期五個諸侯之長)

鎖定
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時期五個諸侯之長。
“霸”,政之名,諧音“”,音轉為“霸”,又稱州伯方伯,即諸侯之長。其職,名為會諸侯、朝天子,實為尊天子以令諸侯。 [1-3]  春秋時期,天子衰,諸侯興。王室勢力衰微,權威不再,已經無法有效控制天下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天下,開啓了激烈的爭霸戰爭,相互之間合縱連橫、東征西討,前後共有數位諸侯依次成為“霸”。 [4] 
關於春秋五霸的説法,大體有兩種:其一,《史記索隱》等認為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其二,《荀子》認為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31] 
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特定階段的歷史產物,此時的諸侯爭霸戰爭,為之後戰國時期的兼併統一戰爭做了先期準備。
中文名
春秋五霸
外文名
Five Hegemonies of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時    期
春秋時期(東周前期)
相關人物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31] 

春秋五霸多種説法

“五霸”一詞,最早出於《左傳》。《左傳·成公二年》載:“五伯之霸也,勤而撫之,以役王命。” [32] 
1.孔子-孟子的説法:
(春秋)孔子刪定的《春秋》説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
(戰國)《孟子》繼承它,指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公。《孟子·告子》:“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又説:“五霸,桓公為盛。”
東漢《風俗通義·五霸》曰:“《春秋》説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是五霸也。”
唐代《史記索隱》繼承它 [6] 
2.墨子-荀子的説法:
(春秋)《墨子·所染》謂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所染當,故霸諸侯”。
(戰國)《荀子·王霸》説: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荀子·議兵》又説上述五君,“可以霸而不可以王”。 [7] 
3.西漢《四子講德論》説: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越王勾踐。
4.東漢《白虎通·號》記異:“或曰五霸謂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也。”
5.唐代顏師古的《漢書注·諸侯王表》説: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吳王夫差。
6.清代《鮚崎亭集外編》説: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 [5] 
7.民國1934年出版的《辭通》説: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鄭莊公。

春秋五霸相關介紹

春秋五霸,一般是指春秋時期參與爭霸的最具代表性的五人,各類史家、學者的看法也不盡相同。“春秋五霸”並不是勢力、地位完全等同的五人,例如:
1.整個春秋時期基本都是姬姓晉國在替周天子行使王道,晉國在整個春秋歷史上維持了百年之久的霸業(公元前632年-公元前597年,公元前589年-公元前506年),這段時間晉國基本享有領導諸侯之權。在晉文公稱霸之後還經歷晉襄公續霸、晉景公失霸復霸、最後晉悼公獨霸中原。 [4]  [5] 
2.晉文公玄孫晉悼公政治韜略過於出眾,才能、成就、品行都首屈一指,是晉國霸業的最高巔峯。 [4]  [5]  [8] 
3.鄭、宋、秦、吳、越構建的區域霸權其規模、影響、成就難以與齊桓、晉文、晉悼、楚莊相提並論。
4.完成諸侯會盟這一重大稱霸標誌的有: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楚莊王、晉景公、晉悼公、晉定公、吳王夫差、越王勾踐等多個諸侯,遠遠超過五霸的名額。其中僅晉國就稱霸百年,會盟多次,幾乎獨佔五霸名額 [5]  ;而夫差最終還被勾踐滅國。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以後,周王室更加衰微。從前是天子統帥和號令諸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而如今,這些權力已逐漸轉移到諸侯手中--“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而各諸侯國內也出現了君臣逆位的現象--“禮樂征伐自大夫出”;更甚至於一個諸侯國的大夫可以左右周王室的動向--“陪臣執國命”。鐵農具的出現提升了生產力,大量井田之外的土地被開墾,這成為諸侯國強大的主要原因。周王朝建立在宗法制和井田制基礎上的奴隸制度開始瓦解,出現了“禮壞樂崩”的動盪局面。王室、諸侯、卿大夫之間相互混戰,天下大亂。
齊桓公、晉文公是春秋時期最為標準的兩位霸主,實至名歸,史稱“齊桓晉文。所以各史籍皆全票通過,沒有爭議。秦、楚兩國雖不被中原國家敬重,可秦穆公和楚莊王不論才幹、功績都十分顯著,無法埋沒,尤以當今視角來看,這兩位有相當高的認可率,所以在各史籍當中秦穆公得票超大半,楚莊王也得到了寬泛認可;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不失為一時之雄,但問題是,勾踐滅吳已然不能算是春秋爭霸,而是戰國兼併,再加上“五霸”的提法,早在這二人出現之前就已經有了。故以上的各類觀點中,除了《史記》和《辭通》,其餘基本可以排除。很多人認為宋襄公不配五霸之名,其仁義乃是虛偽做作;這就要回到春秋時期社會的大背景中去。雖説宋襄公沒有稱霸的絕對實力,反而還敗於泓水之戰;但後人對宋襄公的評價並不低。事實上楚國也正是因為依仗蠻力欺負禮讓的宋襄公也最終為中原諸侯所不齒,埋下了城濮之戰被晉文公擊敗的伏筆。
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5張)
現今的很多觀點評價宋襄公總是説他多麼愚蠢,多麼迂腐,但卻看不到他講仁義絕不是“空談仁義”,而是確確實實地將仁義的理念貫徹到實際行動中。因為在周朝,按照中原禮儀和道德要求,確實是很多地方都有講究的,連貴族出去打獵都要依照禮法,比如:不殺幼獸、一箭射中沒射死的傷獸也不能趕盡殺絕,還有諸多禮制的規定。這些都體現了周朝的文明禮儀,這些繁複的周禮正體現了古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與社會的關係、諸侯之間的關係的道德準則。而在戰鬥中不殺老人之類雖説仁義得過分,但按照周禮的精神也是很符合的,要知道,春秋前期的諸侯戰鬥都是要下戰書約定時間地點,然後帶軍隊雙方列陣完畢,然後堂堂正正對決,類似於“決鬥”這種形式。而絕對不是春秋末期到戰國,為了勝利無所不用其極。
宋襄公正是遵循周禮,等到楚軍渡河後再展開決鬥。這正是宋襄公的老貴族風度,勝之要武。而絕不能為了勝利使用卑鄙伎倆。否則宋襄公即便戰勝楚國,也不會為中原諸侯所心服。在春秋時期,諸侯爭霸並不是要消滅別人,而是要讓諸侯臣服、號令諸侯。而楚國屬於半蠻族諸侯,不把中原的禮儀放在眼裏,自然也不會按套路配合宋襄公的周禮仁義。 [5]  [9] 

春秋五霸相關諸侯

春秋五霸齊桓公-尊王攘夷

齊桓公 姜小白 齊桓公 姜小白
齊桓公,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公元前643年在位,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呂氏,名小白,終年73歲。是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是齊僖公祿甫的三兒子,其母為衞國人。在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孫無知相繼死於內亂後,公子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即國君位為齊桓公。
齊國在今山東北部,盛產魚鹽,經濟富裕,地近渤海,有山海漁田之利,是東方的一個大國。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齊桓公於公元前681年在北杏(今山東鄄城)召集宋國陳國蔡國邾國四國諸侯會盟,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於戎狄等部落的攻擊,齊桓公採用管仲的意見,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團結其他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在諸侯國中樹立了威信。後來,齊桓公召集諸侯國在葵丘會盟,“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周王室也派人蔘加,正式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齊桓公晚年昏庸,管仲去世後,任用易牙豎刁等小人,最終在內亂中餓死。

春秋五霸晉文公-會盟天下

晉文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晉獻公之子,母親為狐姬。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
晉文公姬重耳 晉文公姬重耳
晉文公初為公子,謙虛而好學,善於結交有才能的人。驪姬之亂時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公元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晉殺晉懷公而立。晉文公在位期間任用狐偃先軫趙衰賈佗魏犨等人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作三軍六卿,使晉國國力大增。對外聯合秦國和齊國伐曹攻衞、救宋服鄭,平定周室子帶之亂,受到周天子賞賜。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領楚、鄭、陳等國軍隊圍攻宋國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縣南)。宋國派人到晉國求救。
晉文公採納了部下的正確意見,爭取了齊國和秦國參戰,壯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後,又改善了晉同曹、衞的關係,孤立了楚國。這時,楚國令尹(官名,相當於宰相)子玉大怒,發兵進攻晉軍。晉文公為了避開楚軍的鋒芒,以及報答因晉國內亂逃亡在外時楚王的幫助和殷勤接待(在逃亡時,晉文公允諾:若能回到晉國為君,一旦晉楚交戰,晉軍將退避三舍,古代軍隊行軍三十里叫做一舍,三舍就是九十里),命令部隊向後撤退九十里。晉軍“退避三舍”,後撤到衞國城濮(今山東省鄄城縣)。城濮離晉國比較近,補給供應很方便,又便於會合齊、秦、宋等盟國軍隊,集中兵力。公元前632年4月,晉楚兩軍開始決戰。晉軍誘敵深入,楚軍陷入重圍,全部被殲。城濮之戰創造了在軍事上先退讓一步,後發制人的著名戰例。
此後,晉文公請來周襄王,並召集齊、宋等國在踐土(今河南廣武)和諸侯會盟。史稱:“踐土會盟”。周天子策封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並賞賜他黑紅兩色弓箭,表示允許他有權自由征伐。晉文公正式成為第二位霸主,開創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

春秋五霸秦穆公-獨霸西戎

秦穆公(公元前682年-公元前621年),一作秦繆公嬴姓,趙氏,名任好,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是繆氏先祖;是各史籍當中高度認可的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贏任好 秦穆公贏任好
秦穆公繼位後馬上任百里奚(即五羖大夫)、蹇叔、公孫枝為重臣,扶持晉惠公(姬夷吾)登基,還在晉國鬧災時接濟晉國。可晉惠公登基後不但未送五座城池給秦國(晉惠公許諾:若成功奪位,必贈秦五城),反而恩將仇報,在秦國同樣鬧災時,一顆糧食也不賣給秦國。秦穆公大怒,親率孟明視等人討伐,並生擒晉惠公,成功獲得五座城池,把疆域擴展到黃河西岸。(參見:韓原之戰
晉惠公的兒子太子圉(晉懷公),在秦國放走晉惠公之後如約到秦國做了人質。秦穆公為了繼續掌控晉國,將女兒懷嬴許配給太子圉;可太子圉回到晉國登基之後變卦,與秦國交惡。秦穆公之後又將懷嬴改嫁給姬重耳,並輔助重耳回國當了國君,即歷史上著名的:懷嬴改嫁,晉文公在任期間與秦國和睦、時常結盟。由於秦國與晉國的多次聯姻,被後世多稱為:秦晉之好
秦穆公在成功完成秦晉聯盟之後,急欲進兵中原,完成霸業。後遣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奔襲鄭國,後被鄭人識破,途中順道又滅了滑國,中原自危。晉襄公為了遏制秦人東進的勢頭,親率先軫等人於崤山(今河南洛寧縣西北)埋伏,全殲秦軍。雖然之後秦人成功復仇,但畢竟受到超級強國-晉國的壓制,難以東進。
秦穆公於是掉頭向西發展。他用計將從晉國投奔到戎人的由余招來作謀士。秦國根據由余的計劃,逐漸滅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國家12個(有説20個)。秦穆公對戎人的勝利,周王特加祝賀,並賜金鼓,希望他擂鼓繼續向戎人進攻;周襄王時出兵攻打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闢國土千餘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為日後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石。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諡號穆,葬於(今陝西寶雞鳳翔東南),殉葬的人數達一百七十七人。《左傳》文公六年曾這樣記載“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三奄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

春秋五霸楚莊王-問鼎中原

楚莊王(-公元前591年),又稱荊莊王(出土戰國楚簡作臧王),羋姓,熊氏,名侶(一作呂、旅),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是各史籍當中高度認可的春秋五霸之一。
楚莊王 熊侶 楚莊王 熊侶
在齊國稱霸時,楚國因受齊國抑制停止北進,轉而向東吞併了一些小國,國力強盛。齊國衰落後,楚國便向北擴張與晉國爭霸。公元前598年,楚莊王率軍在(今河南鄭州)與晉軍大戰,打敗晉軍。中原各國背晉向楚,楚莊王開始成為中原霸主。在與晉國爭霸的過程中,楚莊王曾經率領楚軍北上,借伐陸渾之戎(今河南嵩縣東北)之機,把楚國主力大軍開至東周洛陽南郊,舉行盛大的閲兵儀式。當年即位不久的周定王聞訊忐忑不安,派巧言善變的王孫滿去慰勞。莊王接見王孫滿,二人談論天下大勢,楚莊王一時興起,向王孫滿問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即:問鼎中原)。言外之意,要與周天子比權量力,挑戰周王室的權威;欲完成祖先“窺中國之政”的夙願,其勃勃野心昭然若揭。
楚莊王曾曰:夫文止戈為武;又曰:夫武,禁暴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財者也。--《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他是在楚國大力推行華夏文明的第一人。春秋末期,孔子曾到訪楚國,稱楚莊王的政治思想與儒家的“仁”的思想相符。在楚莊王之前,楚國一直被排除在華夏文化之外;自楚莊王始、使楚國強大,為華夏文化的傳播、民族精神的形成,發揮巨大作用。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去世,諡號莊。後世對其多給予較高評價,有關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鳴驚人等也成為固定的成語,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春秋五霸宋襄公-春秋大義

宋襄公子茲甫 宋襄公子茲甫
宋襄公(?-公元前637年),春秋時宋國國君。子姓,名茲甫。公元前650年至637年在位。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兒子,宋成公的父親。
齊桓公死後,齊國發生內亂,宋襄公率領衞國、曹國和邾國等四國人馬打到齊國,齊人裏應外合,擁立齊孝公,宋襄公因此聲名鵲起。
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繼承齊桓公的霸業,與楚國爭霸,一度為楚國所拘。前638年,宋襄公討伐鄭國,與救鄭的楚兵戰於泓水。楚兵強大,宋襄公講究“仁義”,要待楚兵渡河列陣後再戰,結果大敗受傷,次年傷重而死。

春秋五霸鄭莊公-四方是維

鄭莊公(公元前757年―公元前701年),姬姓,名寤生,鄭武公之子,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鄭國第三任國君,公元前743年―公元前701年在位。
前743年鄭莊公即位,掃除了共叔段之亂以鞏固政權,之後與齊魯結盟假命伐宋,由於鄭國勢大,周天子企圖分解鄭莊公權利造成鄭莊公不滿,而後發生周鄭交惡。繻葛之戰鄭國擊敗周、虢、衞、蔡、陳聯軍,前719年又擊敗宋、等國聯軍,使得鄭國空前強盛,就連當時的大國齊國也跟着鄭國東征西討,因此鄭莊公被稱為“春秋小霸”,毛澤東評價他是“很厲害”的人。

春秋五霸晉襄公-垂拱而治

晉襄公(?-公元前621年),姬姓,名歡,晉文公之子,春秋時晉國君主。公元前628年,晉文公逝世,晉襄公即位。前627年,晉襄公以先軫為帥,於餚山大敗秦軍(詳參見崤之戰),生俘秦軍白乙丙、孟明視、西乞術“三帥”,旋再敗秦復仇之師於彭衙之戰 [10]  秦穆公傾國復仇時主動避讓其鋒。在位時舉賢任能,為政寬仁,保持晉國霸業。夫人(晉文公夫人)請放“三帥”歸秦,襄公從之。先軫因之大怒,“不顧而唾”,襄公以袖掩面稱謝,未治其罪。後先軫在與狄人作戰時孤身“免冑”直入狄人陣中,戰死謝罪。前622年,晉大夫趙衰狐偃欒枝等人去世。前621年,晉襄公崩,趙盾攝政。
晉襄公是一位有作為的少年君主,雖然先在崤之戰中全殲秦軍,又在彭衙之戰擊敗前來複仇的秦軍,不過史家普遍更為認同他的宿敵秦穆公才是這一時期的霸主,畢竟秦穆公對秦國的建設使後人完成了統一。 [10] 

春秋五霸晉景公-續霸中原

晉景公,姬姓,名據,《左傳》名獳,是中國春秋時代諸侯之一晉國的一位君主,前599年至前582年在位。其父為晉成公,晉成公即位後七年就死了,由其子繼位,是為晉景公。前599年,在穎北之戰中,晉國士會率軍擊敗楚莊王率領的楚軍。公元前597年,楚莊王在邲之戰擊敗晉軍後稱霸後,前585年晉景公即派兵攻入楚國本土(公元前585年晉楚繞角之役 [11]  公元前583年晉伐蔡攻楚破沈之戰 [12]  ,使楚國霸業結束。晉景公亦曾在晉齊鞌之戰,擊敗被楚國欺騙、與楚國結盟的齊國(楚國欺騙齊國結盟對抗晉國,但卻在晉國攻打齊國時不敢出兵救援齊國),迫使齊國臣服於晉國(詳參見晉齊鞌之戰)。
晉景公是個知人善任、有所作為的君主,但是他設立六卿制度卻為後來晉國的分裂埋下伏筆。

春秋五霸晉悼公-獨霸中原

晉悼公 晉悼公
晉悼公(公元前586年-公元前558年):姬姓,名周(亦作“糾”),諡號曰“悼”,侯爵,稱“晉侯周”,簡曰“晉周”,亦稱“孫周”,美稱其:“周子”。
晉周乃晉室正統,晉襄公曾孫,桓叔捷之孫,惠伯談次子,晉厲公侄。悼公少聰慧,居洛,師侍單襄公,兼君、相之才,許有爭國之望,嘗揣窺晉之心。年十四即入主晉國,以韓、欒為股肱,祁、楊為謀主,重用韓厥、智罃、魏絳、趙武等一干賢臣,嚴軍紀而恤民力,治律歷而行禮法,於是晉宗諧睦,舉國大治,戎狄親附,惠及中原。史載凡晉之盟:“如樂之和,無所不諧”,故華夏盡附。悼公矯天子之命,僭天子之尊,十年之功,以靖外難,年僅26歲。晉國在其治下,國勢鼎盛,軍治萬乘,成為了當時絕對的天下霸主。
晉悼公前573年至公元前558年在位,他的文治武功帶領晉國再次走向全盛,鑄造軍國霸權,尊天子而令諸侯,和戎狄以徵四方,最終得以完全獨霸中原。他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縱橫家,同時也毫無疑問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偉大的諸侯之一。 [8] 
後世評議晉悼公:“論謀,不減於晉文公重耳;論智,不屈於鄭莊公寤生;論略,不低於齊桓公小白;論才,不遜於楚莊王熊旅;論仁,不亞於宋襄公茲父;論勢,不弱於秦穆公任好。”

春秋五霸吳王闔閭-縱橫江淮

吳王姬光 吳王姬光
闔閭(約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96年),一作闔廬姬姓,名光,又稱公子光,吳王諸樊之子(《左傳》、《世本》作吳王餘眛之子),春秋末期吳國君主,公元前514年―公元前496年在位。 [13] 
公元前515年,吳王闔閭派專諸刺殺吳王僚,奪取吳國王位。吳王闔閭執政時期,以楚國舊臣伍子胥為相,以齊人孫武為將軍,使國勢日益強盛。公元前506年,吳軍在孫武、伍子胥率領下,從淮水流域西攻到漢水,五戰五勝,攻克楚國都城郢都,迫使楚昭王出逃。後楚臣申包胥入秦乞師,在秦廷哭了七天七夜,才使秦出兵助楚復國。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在與越國槜李之戰中,被越大夫靈姑浮揮劍斬落腳趾,重傷而死。

春秋五霸晉定公-黃池為長

晉定公(?-公元前475年),姬姓,名午,晉頃公之子,在位37年(公元前511年-公元前475年在位),剛即位,荀寅便有意趁此時機消滅趙氏。晉定公十二年,晉卿趙簡子的家臣董安於築晉陽城,是太原第一座古城。晉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7年),趙簡子升任晉國正卿,趙鞅囚禁同族趙午,隨後殺之。晉定公十九年(公元前493年),趙鞅率軍迎戰增援範氏、中行氏,誓師“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士田十萬,庶人工商遂,人臣隸圉免”晉軍大振,取得勝利。
晉定公三十年七月辛丑,吳王與晉定公在黃池之會爭長。吳王夫差曰:“於周室我為長。”晉定公曰:“於姬姓我為伯。”趙鞅怒,將要伐吳。於是黃池之會的諸侯會盟,以晉定公為長,吳王夫差次之。 [30] 

春秋五霸吳王夫差-爭霸中原

夫差(約公元前528年-公元前473年)姬姓,吳王闔閭之子,吳國末代君主,公元前495年―公元前473年在位。
吳王夫差 吳王夫差
夫差為了洗雪其父闔閭敗給越王勾踐的恥辱,夫差勵精圖治,吳國也迅速增強。夫差二年(公元前494年),於夫椒(今江蘇蘇州西南太湖中)打敗越王勾踐。勝利後,勾踐向吳國表示臣服,夫差將勾踐釋回越國。
勾踐在越國卧薪嚐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迅速恢復越國國力,圖謀報復。前486年,夫差在(今江蘇揚州附近)築城,又開鑿邗溝,連結了長江淮河,在艾陵之戰中全殲10萬軍。前482年,夫差在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會盟諸侯(參見:黃池會盟),與晉爭霸獲勝。但夫差僅使太子友和老弱守國,勾踐乘虛而入,大敗吳師、殺太子友。
夫差二十三年(公元前473年),都城姑蘇(今蘇州)被勾踐興兵攻破,夫差被圍困在吳都西面的姑蘇山上,吳國滅亡,而夫差也被勾踐流放,最後自殺身亡。

春秋五霸越王勾踐-東南稱雄

越王  姒鳩淺(勾踐) 越王 姒鳩淺(勾踐)
勾踐(約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5年),姒姓,名勾踐,又名鳩淺、菼執,夏禹後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公元前496年即位。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進攻越國,圍困越王勾踐於會稽(今浙江紹興),迫使越國屈服。接着又打敗齊軍。公元前482年,在黃池(今河南封丘附近)與諸侯會盟,爭得了霸權。越王勾踐自被吳國打敗後,卧薪嚐膽,立志報仇,經過幾十年努力,轉弱為強,滅了吳國。勾踐乘勢北進,與齊、晉等諸侯會盟于徐(今山東滕縣),成為霸主。勾踐已平吳,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參見:徐州會盟),致貢於周。周元王使人賜勾踐胙,命為伯。勾踐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與楚,歸吳所侵宋地於宋,與魯泗東方百里。當是時,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踐贊刂發文身,無皮弁笏之服,拘罷拒折之容,然而勝夫差於五湖,南面而霸天下,泗上十二諸侯(宋國、魯國、衞國、邾國薛國郳國滕國莒國任國郯國費國邳國)皆率九夷以朝。(《淮南子·齊俗訓》)

春秋五霸前後世系

春秋五霸齊桓公

...…齊莊公→齊僖公→齊襄公→公孫無知→齊桓公→公子無詭→齊孝公→齊昭公......

春秋五霸晉文公

……晉獻公→奚齊→卓子→晉惠公→晉懷公→晉文公→晉襄公→晉靈公→晉成公→晉景公→晉悼公......

春秋五霸宋襄公

……宋殤公→宋桓公→宋襄公→宋成公→宋昭公......

春秋五霸秦穆公

……秦宣公→秦成公→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

春秋五霸楚莊王

……楚成王→楚穆王→楚莊王→楚共王→楚康王......

春秋五霸吳王闔閭

......吳王餘眜→吳王僚→吳王闔閭→吳王夫差

春秋五霸綜合評價

綜合來看:
四方是維的鄭莊公 [14-15] 尊王攘夷齊桓公 [16-17]  、春秋大義的宋襄公 [18] 
制霸中原的晉文公 [19-20]  、稱霸西戎的秦穆公 [21] 
續霸中原的晉襄公晉景公 [5]  [22-23]  、問鼎中原的楚莊王 [24] 
獨霸中原的晉悼公 [5]  、縱橫江淮的吳王闔閭 [25] 
爭霸中原的吳王夫差 [26]  、稱雄東南的越王勾踐 [27] 
這十二個人串聯起了整個春秋時代,他們共同見證了這數百年的興衰榮辱。 [4]  [28-29]  [5]  [6]  [7] 
關於“春秋五霸”史上出現過多種説法, [5]  中學歷史教科書主要介紹兩種最具代表性的《史記索隱》或《荀子》的版本。
史記索隱》的説法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6] 
荀子·王霸》的説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中學歷史教科書兼顧兩種説法。 [7] 
參考資料
  • 1.    《春秋公羊傳》:“尊勤君王,攘斥外夷。”
  • 2.    《左傳·成公八年》:“士之二三,猶喪妃耦,而況霸主?霸主將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長有諸侯乎?”
  • 3.    顧炎武《日知錄》“春秋之義,尊天王攘夷狄,誅亂臣賊子,皆性也,皆天道也。”
  • 4.    鈕先鍾《歷史與戰略:中西軍事史新論》在春秋時代的大部分時間當中,所謂霸業者都是靠晉國來維持。由於有晉國這樣一個超級強國的存在(梁惠王説“晉國天下莫強焉”),所以北面可以阻止狄人的南侵,南面可以阻止楚人的北上,而西面也可以阻止秦人的東進(在那個時代秦經常是晉的同盟國而且只能以“遂霸西戎”為滿足)。
  • 5.    清全祖望《鮚崎亭集外編》“然則五霸之目,究以誰當之?曰齊一而晉四也。終晉之霸,由文襄至昭頃,凡十君,然實止四世。文公垂老而得國,急於求霸,旣有成矣,而圍鄭之役,見欺於秦,此其所深恨也。幸襄公眞肖子足以繼霸,自靈以後而始衰成公,以邲之敗幾失霸,至景公而復振,至厲公而又衰,中興於悼,其規模赫然有先公風,平公以後至昭頃,則無譏矣。故文也襄也景也悼也。”
  • 6.    司馬貞《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索隱》“以討伐為會盟主,政由五伯,【索隱】:伯音霸。五霸者,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也。”
  • 7.    《荀子·王霸》“故齊桓、晉文、楚莊、吳闔閭、越勾踐,是皆僻陋之國也,威動天下,強殆中國,無它故焉,略信也。是所謂信立而霸也。”
  • 8.    《新春秋》“晉悼公和戎睦華,得安內攘外之法;通吳制楚,行遠交近攻之事。會鄬棄陳,賢於齊桓之盟貫,蕭魚服鄭,比於晉文之勝楚。天假之年,功業當倍。霸業之盛,中原盡附,戎狄相敬,齊畏魯、衞;秦止崤、函;楚懼晉、吳。悼公高居絳都,運籌帷幄,馭千乘之家,治萬乘之國,遙控王畿,經略中原,居中國而令諸侯,蓄士馬以討不庭,據虎牢則爭天下。晉霸全盛於悼公。然年未三旬而薨,實為惜哉!”
  • 9.    軍事歷史人物:宋襄公與孫武子  .新浪軍事[引用日期2017-01-11]
  • 10.    《左傳·文公二年》 【傳】二年春,秦孟明視帥師伐晉,以報餚之役。二月晉侯御之。先且居將中 軍,趙衰佐之。王官無地御戎,狐鞫居為右。甲子,及秦師戰於彭衙。秦師敗 績。晉人謂秦「拜賜之師」。
  • 11.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繞角之役,晉將遁矣,析公曰:『楚師輕窕,易震盪也。若多鼓鈞聲,以夜 軍之,楚師必遁。』晉人從之,楚師宵潰。晉遂侵蔡,襲沈,獲其君;敗申、 息之師於桑隧,獲申麗而還。鄭於是不敢南面。”
  • 12.    《左傳·成公八年》 “晉欒書侵蔡,遂侵楚獲申驪。楚師之還也,晉侵沈,獲沈子揖初,從知、範 、韓也。”
  • 13.    中華文明史中博大精深的吳文化普及講座98-魅力城鄉  .中國報道網[引用日期2019-11-23]
  • 14.    《史記·鄭世家》三十七年,莊公不朝周,周桓王率陳、蔡、虢、衞伐鄭。莊公與祭仲、高渠彌發兵自救,王師大敗。祝聸射中王臂。祝聸請從之,鄭伯止之,曰:“犯長且難之,況敢陵天子乎?”乃止。夜令祭仲問王疾。
  • 15.    明代劉基《春秋明經》“假王命以逞其私忿,抗王威以肆其不,臣甚矣鄭莊公之不道也!”
  • 16.    《史記·齊太公世家》“唯獨齊為中國會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諸侯賓會。”
  • 17.    朱熹《大學衍義補·卷一四四》“尊周室,攘夷狄,皆所以正天下也。”
  • 18.    《史記·宋微子世家》襄公之時,修行仁義,欲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湯、高宗,殷所以興,作商頌。襄公既敗於泓,而君子或以為多,傷中國闕禮義,曪之也,宋襄之有禮讓也。
  • 19.    《史記三家注》“重耳致霸,朝周河陽。”
  • 20.    《史記·太史公自序》“重耳不得意,乃能成霸。”
  • 21.    《史記·建元以來侯者年表第八》“秦穆公用百里霸西戎。”
  • 22.    顧頡剛.《顧頡剛全集》3:中華書局,2010年:第566頁
  • 23.    《顧頡剛全集》3:“晉文公的主要功績是城濮之役遏住了楚國,使他們不得向北發展。晉襄公的主要功績是崤之役遏住了秦國,使他們不得向東發展。有了他們父子,春秋時的中原諸國才獲得休養生息的機會,才漸漸孕育了後來諸子百家的燦爛文化。”
  • 24.    司馬貞《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索隱》“以討伐為會盟主,政由五伯,【索隱】:伯音霸。五霸者,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也。”
  • 25.    《呂氏春秋·仲秋紀》“吳闔廬選多力者五百人,利趾者三千人,以為前陳,與荊戰,五戰五勝,遂有郢。東征至於庳廬,西伐至於巴、蜀,北迫齊、晉,令行中國。”
  • 26.    《全晉文》“春秋之際,要盟之主。闔閭信其威,夫差窮其武。內果伍員之謀,外騁孫子之奇。勝強楚於柏舉,棲勁越於會稽。”
  • 27.    《史記·越王句踐世家》“禹之功大矣,漸九川,定九州,至於今諸夏艾安。及苗裔勾踐,苦身焦思,終滅彊吳,北觀兵中國,以尊周室,號稱霸王。勾踐可不謂賢哉!蓋有禹之遺烈焉。”
  • 28.    《左傳·昭公四年》“齊桓有召陵之師,晉文有踐土之盟。”
  • 29.    《呂氏春秋》“齊桓公染於管仲、鮑叔,晉文公染於咎犯、郄偃,荊莊王染於孫叔敖、沈尹蒸,吳王闔廬染於伍員、文之儀,越王句踐染於范蠡、大夫種。此五君者,所染當,故霸諸侯,功名傳於後世。””
  • 30.    《史記》:七月辛丑,吳王與晉定公爭長。吳王曰:“於周室我為長。”晉定公曰:“於姬姓我為伯。”趙鞅怒,將伐吳,乃長晉定公。
  • 31.    徐潛.春秋·戰國: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1-3
  • 32.    春秋五霸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11-2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