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邦

(西漢開國皇帝,政治家、戰略家和軍事指揮家)

鎖定
劉邦(前256年 [1]  /前247年 [2]  -前195年6月1日 [429]  [432]  ),字季,沛豐邑中陽里人(今江蘇省徐州市豐縣 [3-5]  ,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漢朝開國皇帝(前202年2月28日 [430]  -前195年6月1日 [429]  在位) [432]  [404] 
劉邦出身農家,為人豁達大度 [7]  。早年到外黃縣跟隨張耳 [386] 秦朝建立後,出任沛縣泗水亭長。後因釋放刑徒,藏匿於芒碭山中。陳勝起義後,劉邦集合三千子弟在沛縣響應,自稱沛公,投奔反秦義軍首領項梁,共立楚懷王 [380]  ,任碭郡長,封武安侯 [8]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率軍進駐灞上,接受秦王子嬰投降,廢除秦朝苛法,約法三章鴻門宴之後,受封為漢王,統治巴蜀漢中一帶 [9]  。同年五月,重返三秦之地 [305]  ,定都櫟陽 [306]  。他知人善任,虛心納諫,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積極整合反對西楚霸王項羽的力量,最終迫使項羽兵敗自刎,於漢五年(前202年)贏得楚漢之爭,統一天下,即位於定陶氾水北岸 [10-11]  ,建立漢朝,初定都雒陽,後徙都長安 [466]  。稱帝后,劉邦為穩固統治,陸續消滅臧荼韓王信韓信彭越英布異姓諸侯王 [12]  ,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同時建章立制,休養生息,勵精圖治。兵員歸家,豁免徭役,重農抑商 [13]  ,恢復社會經濟,安撫人民,穩定統治 [14]  。“白登之圍”後宣佈開放邊境關市,緩和漢匈關係。漢十二年(前195年),劉邦討伐英布叛亂時傷重不起,制定“白馬之盟”後駕崩,尊號高皇帝,廟號太祖,葬於長陵 [15-16] 
劉邦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歷代史家對其多有稱讚,如毛澤東評價他是“封建皇帝裏邊最厲害的一個” [17] 
全    名
劉邦
別    名
漢高祖
漢高帝
漢太祖
漢祖
諡    號
高皇帝
廟    號
太祖
所處時代
戰國秦朝西漢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沛豐邑中陽裏(今江蘇省徐州市豐縣) [3]  [5] 
出生日期
公元前 256年(或前247年)
逝世日期
公元前 195年6月1日 [429] 
逝世地
長樂宮 [429] 
陵    墓
長陵
在位時間
公元前 202年2月28日 至 195年6月1日 [429-430] 
繼    任
漢惠帝劉盈
主要成就
亡秦滅楚,建立漢朝,延續並鞏固大一統
建章立制,休養生息,恢復社會經濟
主要作品
大風歌
鴻鵠歌

劉邦人物生平

劉邦崛起布衣

  • 家族來歷
據記載,劉氏起源於三皇五帝之堯帝,堯帝長子監明受封於“劉”邑(今河北省唐縣),監明早亡,其子式繼封,遂以居邑為氏,傳至夏朝有劉累,下傳至士會適秦,歸晉,有子留於秦,恢復劉氏,之後在戰國時獲於魏,遂為魏大夫,魏國從安邑遷都大梁,劉清(劉邦的曾祖父)出生,劉清生劉仁,劉仁遷豐邑,劉家即在此期間遷沛之豐邑(詳見“人際關係”目錄)。 [295] 
劉邦的祖父雖然曾是楚國豐公 [465]  (豐邑邑令 [462]  ,但是當時天下動盪,社會大變遷,劉家到了劉邦父輩這一代,已只是自事農產的編户平民。
  • 早年遊歷
劉邦題跋立像,取自清上官周繪《晚笑堂畫傳》 劉邦題跋立像,取自清上官周繪《晚笑堂畫傳》 [182]
秦昭王五十一年(前256年) [1] 秦莊襄王三年(前247年) [20]  [21]  ,時值戰國時期,劉邦出生於沛豐邑中陽裏 [3-5]  ,與盧綰同年同月同日生,兩家非常要好 [22]  。劉邦少年時和盧綰一起讀書,彼此交好。 [23]  他的鼻樑高挺,眉骨立體,有美好的鬢角、鬍鬚,左邊大腿有七十二顆黑痣。 [24] 
劉邦為人仁厚而愛護他人,樂善好施,個性灑脱豁達、不拘小節,頗有度量。但他不喜歡跟家人一樣從事農作生產,所以常被父親訓斥。 [7]  [25]  早年也曾因時常帶人寄食,與其嫂發生過矛盾。 [470] 
豐邑和沛縣曾隸屬魏、楚 [6]  ,劉邦的青少年時代成長在魏楚交界地帶,受到兩國文化氛圍的薰陶,其人熟習楚歌,又仰慕魏國英雄信陵君魏無忌的德行 [26]  。後來有能力西行至魏國各地時,信陵君已故去多年,曾是信陵君門客的張耳在魏國擔任外黃縣令,招致四方門客。當時秦國已展開攻滅魏都大梁的戰役,劉邦到外黃多次隨同張耳交遊,以賓客身份相處數月之久。 [27]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秦滅魏之後,張耳成為秦廷通緝犯,門客皆散去。劉邦回到家鄉沛縣。 [289] 
  • 創業之始
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沿襲楚舊郡設立泗水郡。進入壯年後的劉邦通過試補成為秦吏,做了泗水的亭長。在任上,他和縣廷的每個官吏都能親暱地調笑,又喜歡喝酒,愛好美色。 [19] 
劉邦曾經到秦朝首都咸陽參加徭役,其間任意觀覽,望見了秦始皇,非常地感嘆説:“哎呀,大丈夫就應當像這樣啊!” [28] 
當時,單父(今山東單縣)人呂公因為和沛令是好友,躲避仇家搬到沛縣定居。沛縣的豪傑官吏聽説縣令有貴客,都去拜訪祝賀。當時主持接待的是在沛縣擔任主吏的蕭何,他規定説:凡是賀禮不到一千錢的人,一律坐到堂下。劉邦時任亭長,向來看不上那些官吏,就在名帖上假稱:“賀錢一萬!”實際沒帶一個錢。名帖遞入後,呂公大驚,起身到門口來迎接他。 [29] 
呂公喜歡相人,看見劉邦的形態樣貌,就非常敬重他,領着他入席就坐。蕭何説:“劉季一向滿口説大話,很少做成什麼事。”劉邦趁機親近地戲弄席間諸位賓客,乾脆就坐到首席去,絲毫不畏縮。飲酒到盡興時,呂公向劉邦遞眼色,讓他一定留下來,劉邦喝完了酒,就留在後面。呂公説:“我從年輕的時候就喜歡給人相面,經我給相面的人多了,沒有誰能比得上你的面相,希望你好自珍愛。我有一女願意許給你做灑掃的妻妾。”酒宴散了,呂媪對呂公大為惱火,説:“你當初總是想讓這個女兒出人頭地,把她許配給貴人。沛令跟你要好,想娶這個女兒你不同意,怎麼現在你隨便就許給劉季了呢?”呂公説:“這不是婦孺之輩能懂的。”最終把女兒嫁給了劉邦。呂公的女兒就是呂雉 [30] 
一次,劉邦以亭長的身份為泗水郡押送徒役去驪山,徒役們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劉邦估計等到了驪山也就會都逃光了,所以走到豐邑西邊的水澤地時,就停下來飲酒,趁着夜晚把所有的役徒都解綁釋放了。劉邦説:“你們都逃命去吧,從此我也要遠遠地走了!”徒役中有十多個壯士願意跟隨他一塊走。最後,劉邦帶着這些人逃匿在芒縣、碭縣的山澤(今通稱芒碭山)之中。 [437]  在此期間,發生了所謂劉邦夜醉斬蛇、“赤帝子”、呂雉宣稱劉邦有“雲氣”等奇事(詳見“軼事典故”目錄),沛縣之中的年輕子弟聽説後,很多人都要前去投奔他。隨後,劉邦的隊伍不斷擴大,有數百人之眾。 [268] 

劉邦起兵沛縣

  • 率眾反秦
由於秦朝政府連年發起大型徭役,以各地男丁往北修長城戍邊;以童男童女和百工幾千人出東海求仙;徵集無夫家的女性一萬五千人南下百越,最終導致中原疲敝,百姓亂離,社會矛盾加劇,人們私底下都想要反抗,當時“欲為亂者十家而七”。這時候有賓客對劉邦説:“時機到了!”劉邦回答:“且等等,當有聖人起於東南。”果然,在距離此事不到一年之後(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陳勝吳廣聚眾起義,建立了“張楚”政權,和秦朝公開對立。 [31-32]  [269] 
當時,沛縣令也想響應起義,蕭何和沛縣獄掾曹參勸縣令將本縣流亡在外的人召集回來,一來可以增加力量,二來也可以杜絕後患。縣令覺得有理,便讓樊噲去邀請劉邦,劉邦當時已擁數百之眾。然而不久沛令又後悔了,害怕劉邦回來反而引發變亂。所以,他命令關閉城門來堅守,並準備殺掉蕭何和曹參。蕭曹二人聞訊趕忙逃到城外投奔劉邦。 [33] 
劉邦將一封帛書射進城中,號召城內百姓殺掉縣令以響應諸侯反秦。沛縣父老於是組織子弟殺死縣令,開城門迎進劉邦。蕭何、曹參都是文吏,擔心身家性命,深恐舉事不成,被秦朝誅滅九族,就竭力推舉劉邦來領導大家起事。大家推舉他為沛縣縣令,依楚制稱作沛公 [203]  。劉邦便順從民意,設祭壇,立赤旗,因早前的赤帝子的傳聞,所以崇尚紅色,很快義軍擴充到三千人。 [34]  [468] 
此時是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的十月,劉邦已經四十八歲或三十九歲了 [20]  [21] 
秦末農民起義圖 秦末農民起義圖 [186]
  • 破殺郡守
劉邦先是率軍攻打胡陵縣、方與縣,秦國泗水郡的郡監平率兵包圍豐邑,眾人回守豐邑,兩天後,劉邦出兵應戰,擊破秦軍。於是泗水卒史周苛周昌兄弟歸順劉邦陣營 [35]  。接着令雍齒守豐,自己率領軍隊進入薛縣,與秦軍大戰。泗水郡守壯戰敗,逃至戚縣,劉邦麾下的左司馬追斬壯。 [36] 
  • 失豐得良
劉邦所部再次進攻胡陵縣,夏侯嬰與蕭何前去勸降鎮守胡陵城的泗水郡監平,平於是舉城投降。 [469]  接着劉邦率軍返回亢父縣、方與縣,命曹參鎮守方與縣城。這時魏相周巿來攻方與,方與城轉投魏國,曹參率軍迎擊。 [270]  雍齒據守的豐邑也被周巿招降,劉邦大怒,舉兵攻豐,沒有攻克。恰在此時,劉邦又患病,只得還軍沛縣。 [37] 
這時,劉邦聽説東陽甯君秦嘉景駒為楚王,駐紮在留縣(今沛縣東南),於是投奔景駒,欲借軍攻豐邑。在去投奔景駒的路上,遇見了也要投奔景駒的張良。兩人於是兵合一處。 [38]  張良與劉邦二人一見交談之後,大有相見恨晚之意。於是張良放棄投奔景駒的念頭,直接投奔到劉邦這邊。劉邦授張良為廄將 [39-40]  然後一起去向景駒請援。 [351] 
  • 再奪豐邑
這時秦大將章邯的部將司馬夷攻略楚地,屠戮相縣(今安徽淮北市),到達碭縣(今永城芒山鎮)。於是劉邦與東陽甯君率軍向西,迎擊司馬夷,在蕭縣西與秦軍展開戰鬥,結果不利,劉邦與東陽甯君退至留縣。補充軍隊和糧草後,再次進攻秦軍,以少勝多三天攻下碭縣,收降碭縣軍卒六千人,加上原有部隊總計九千人。 [41]  [408] 
三月,劉邦攻取了下邑(今安徽碭山),返回再次攻豐,結果仍然沒攻下。 [357]  之前,原楚國貴族的後代項梁項羽吳縣(今江蘇蘇州)起兵,後渡過淮河擴張勢力,攻滅秦嘉景駒等部。 [356]  劉邦聽説項梁在薛縣,於是留下軍隊包圍豐邑,自己率領一百餘騎至薛縣見項梁。項梁給劉邦增兵五千、五大夫將十人,三攻豐邑。雍齒不敵,逃奔魏國。 [42] 
  • 與立懷王
劉邦從屬項梁一個多月後,項羽也攻下襄邑也還至薛縣。當陳勝死亡的消息被證實,項梁把別將全都召回薛縣,採納范增的建議,擁立戰國時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楚王,仍號楚懷王,定都盱眙 [43]  [334]  劉邦與英布蒲將軍 [352-353] 呂臣 [354] 陳嬰 [355] 別部將領共同參與擁立了楚懷王 [380] 
  • 平復魏地
擁立楚懷王后,項梁率軍北上救援齊魏,在亢父、東阿等地大破秦軍。這時齊軍因內部矛盾而撤還,只有楚軍追擊秦軍。在這期間,劉邦率領曹參、周勃等人與章邯的車騎部隊交戰,將其擊退,平復蒙邑虞縣爰戚縣東緡縣慄縣齧桑縣、宛朐縣、單父縣等大量秦軍佔領的魏國城池,史稱“定魏地”。 [173]  [406] 
  • 劉項合兵
項羽 項羽 [44]
項梁下令楚軍分軍,以劉邦、項羽領兵,率楚軍一部攻城陽。劉項二人率軍攻下城陽(即成陽,今山東菏澤市東),屠之。然後追擊秦軍至濮陽東,再次大破秦軍。秦軍這時得到增援,軍勢再次振興,據守濮陽,放水環繞城池。劉項二人於是繞過濮陽,轉攻定陶(今山東定陶)。定陶未攻下後,又向西攻打雍丘(今河南杞縣)。劉項兩軍大破秦兵,劉邦麾下曹參 [271]  斬殺三川郡的郡守李由,並俘虜秦侯一人。 [45] 
正當劉項兩軍進攻陳留之時。章邯大破項梁於定陶,項梁戰死。劉項二人大驚,在商量後決定放棄陳留,還軍東歸。劉項二人分兵,項羽軍駐彭城西、呂臣軍駐彭城東,而劉邦軍駐碭縣。 [46] 
  • 統籌碭郡
項梁之死,使諸侯震怖。而秦軍更是挾戰勝餘威常追亡逐北。章邯經過連番勝利,認為楚國已不足慮,於是北上進攻趙國,攻下邯鄲後把民眾都遷徙到河內,並毀掉邯鄲的城牆。 [47]  而趙軍退守鉅鹿,章邯率軍進圍趙王歇與趙相張耳於鉅鹿。 [48-49] 
楚懷王把都城由盱眙遷至彭城,將呂臣與項羽的軍隊合併起來自己統領。封劉邦為武安侯,升任碭郡長(郡守),統率碭郡兵馬;項羽為長安侯,任魯公。 [50]  經過一番調整之後,楚國局勢穩定下來。劉邦此時已統籌整個碭郡舊魏地區兵力,其地位實際比項羽的縣公(縣令)要高。 [203]  [462] 

劉邦入關滅秦

  • 西路主帥
與此同時,被困於鉅鹿的趙王歇與張耳遣使至楚向楚國求救。楚懷王答應救趙。但為了分散秦軍力量,決定派一支部隊西向直接攻秦。楚國北路軍以宋義為主將,西路軍以劉邦為主將。約定誰先入關中,誰就可在關中稱王。
當時由於陳勝、項梁相繼敗亡,秦軍兵勢正盛,楚國上下皆不看好西征,誰都不願意領軍西征。懷王身邊的老將們認為唯獨劉邦向來寬厚,是有德行的長者,適合“扶義而西”,減少西進阻力,能更好地不動用暴力讓秦國父老歸順,於是任命劉邦為西征軍統帥。而項羽則因為叔父之死,比較激憤,積極要求隨同劉邦西征。但所有老將皆以項羽為人“僄悍滑賊”及“所過皆殘滅”不利於西征為由拒絕了項羽的要求,讓他擔任北路軍的次將北上救趙。 [51] 
  • 擊退王離
秦二世三年十月(前208年11月25日至12月23日期間) [426]  ,劉邦軍往西攻城略地,一路收集陳勝、項梁的散卒。經由碭縣到達成陽縣,先在成武縣南面攻破東郡郡尉所率領的部隊,又在成陽縣南面攻打王離軍,在槓裏與秦軍對壘相持,攻破秦二軍、河間守軍,劉邦率領曹參 [273]  、樊噲 [274] 灌嬰 [275] 傅寬 [276] 郭蒙 [277]  等與秦將王離交戰,大破其軍。接着,劉邦引兵西進,在昌邑(今山東鉅野東南)遇到彭越的部隊,遂與其合力進攻昌邑,沒能攻下,只得返回慄縣(今河南夏邑)。在慄縣時,劉邦遇到剛武侯,吞併他的部隊,劉邦軍隊增加了四千多人。接着與魏將皇欣、魏申徒武蒲軍合攻昌邑,又沒攻下。劉邦決定捨棄昌邑不打,率軍西行。 [51] 
(項羽、劉邦領導的反秦戰爭和秦王朝滅亡圖 [416]  ;劉邦入秦戰役經過圖 [427]  ;項羽、劉邦滅秦之戰要圖 [52] 
  • 大敗趙賁
二月,劉邦西經高陽縣,酈食其是高陽裏的門卒,認為經過高陽的軍隊很多,只有劉邦擁有很大的器量,於是求見劉邦。此時劉邦坐在牀上。令兩個女子替他洗腳。酈食其未行拜見之禮,拱手長揖説:“足下要是真想推翻無道之秦,就不應坐着來接見長者。”劉邦聽後而起,整衣表示歉意,請入上座。酈食其建議劉邦襲擊陳留。劉邦採納酈食其的計策,襲擊陳留縣,得到秦軍囤積的糧草。劉邦封酈食其為廣野君,任命他弟弟酈商為將,領陳留之軍。 [53]  [218]  [358] 
劉邦軍在亳縣南部與秦軍交戰,又往西到達開封,秦將趙賁率領秦軍在開封北面與劉邦交戰,劉邦攜麾下曹參 [359]  、樊噲 [360]  、夏侯嬰 [361]  、灌嬰 [362]  、傅寬 [363]  靳歙 [364]  等大敗趙賁。
  • 連破楊熊
趙賁兵敗退守開封城,酈商率領陳留縣兵 [53]  ,與劉邦、曹參 [359]  一同包圍開封城,沒有攻下。劉邦轉而西進,率領麾下曹參、樊噲 [365]  、夏侯嬰 [361]  、傅寬、郭蒙 [277]  等人在白馬曲遇東面與秦將楊熊交戰,大破楊熊軍,曹參俘虜秦國司馬、御史各一人;夏侯嬰累計俘虜六十八人,收降士卒八百五十人,並繳獲官印一匣。劉邦部隊又在陽武再次擊退楊熊。 [363]  [366]  楊熊敗走逃至滎陽,被秦二世派人殺死。 [53] 
  • 略定韓地
張良 張良 [54]
張良早前勸項梁立韓成為韓王,並隨韓王成西至韓地略地。但接連數月所略之地每佔輒失,始終沒打開局面,因此遊兵於潁川郡一帶。 [56] 
當劉邦從洛陽南出轘轅山行進時,張良領着一隊兵馬前來跟從劉邦。劉邦向南攻取潁陽縣,屠滅全城。接着攻打長社 [367]  [373]  ,憑藉張良的協助攻佔了韓國的轘轅關 [55]  又奪取緱氏縣 [367]  [368]  [369]  ,接連打下韓地的十多座城邑,擊破了秦將楊熊遺留的守軍。 [370]  劉邦攻取韓地陽城期間,讓張良憑藉韓國司徒的身份去招降韓國舊地,得到韓國王室後裔韓信(後來的韓王信,非“三傑韓信)的加入,並讓他擔任韓王成的將領。劉邦略定韓國一帶,讓韓王成留守韓國舊都陽翟,帶着張良繼續進軍,韓信韓王信)也率領他的軍隊跟隨劉邦。 [371-372] 
  • 攻降南陽
這時候,趙國的別將司馬卬正想渡過黃河進入函谷關。劉邦於是向北拿下平陰縣,截斷黃河渡口。 [367]  [368]  [369]  劉邦向南進軍,攜麾下曹參 [368]  、周勃 [369]  、樊噲 [373]  、酈商 [367]  、夏侯嬰 [374]  、灌嬰 [375]  與秦軍在洛陽東部、屍鄉北部交戰,再次大破趙賁大軍。劉邦擊潰趙賁後,繼續進攻洛陽,沒能攻克,轉而南下陽城,收編城中馬匹騎兵。往南攻打南陽郡,在犨縣東面、陽城東面擊破南陽郡守呂齮,呂齮退守宛城 [57] 
劉邦想繞過宛城直接西進。張良勸道:“您雖欲急入關,秦兵尚眾,距險。今不下宛,宛從後擊,強秦在前,此危道也。” [58]  於是劉邦在夜晚引兵還攻宛城,變更旗幟,天未明,就將宛城團團圍住。曹參、樊噲領軍攻打宛城,先登陷陣 [376]  [377-378]  呂齮想要自殺,他的門客陳恢加以勸阻,並出使楚營,與劉邦約定舉城歸降,並建議劉邦帶着降兵西進,留下郡守守城。劉邦於是封呂齮為殷侯,封陳恢食邑千户。 [59]  因此全部平定南陽郡。 [375]  [376] 
秦二世三年七月(公元前207年8月17日至9月15日期間) [432]  ,在劉邦平定南陽郡時,項羽和章邯在殷墟會盟,章邯率軍投降項羽。 [440]  項羽也帶着降兵行進。 [499] 
  • 奪取關中
(宋)趙伯駒《漢高祖入關圖》(局部).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宋)趙伯駒《漢高祖入關圖》(局部).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428]
劉邦率軍繼續西行,各地沒有不降服的。到達丹水(今河南淅川)。而高武侯鰓、襄侯王陵這時也加入劉邦所率領的楚軍,攻下西陵、胡陽。並且番君吳芮的部將梅鋗也至此,與劉邦軍聯合,攻下析(今西峽縣)、酈等地。 [60] 
劉邦所部楚軍進兵至武關東面,於是派魏人寧昌出使秦廷,而這時章邯也投降了項羽。秦丞相趙高弒殺秦二世,令使者回報劉邦,想要和劉邦約定平分關中。劉邦認為趙高在使詐,於是聽從張良之計,讓酈食其、陸賈勸降武關(今陝西丹鳳縣武關鎮)秦將,趁此機會襲取武關。之後,劉邦一面率軍西進,一面令酈商別將攻取秦的漢中、巴、蜀等地。 [61]  接着劉邦軍再在嶢下擊敗秦軍,進至秦都咸陽附近的藍田。秦廷在組織了最後的力量,與劉邦軍大戰於藍田,遭遇大敗。 [61]  此後,秦朝失去了所有的抵抗力量。
秦王子嬰元年(前207年)十月,劉邦的軍隊先於各路諸侯到達灞上。秦王子嬰乘素車、駕白馬,用絲帶繫頸,手捧着皇帝的玉璽符節,在軹道旁投降。 [278]  秦朝至此滅亡。 [64] 
  • 約法三章
劉邦進入了咸陽後,看着富麗堂皇的宮殿,劉邦有些留戀,準備就此住下。 [62]  樊噲勸他注意天下還沒有平定,別忘了秦的前車之鑑。劉邦根本聽不進去,直到張良親自來勸,他這才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於是,劉邦率軍退到了灞上 [63-64] 
十一月,劉邦到達灞上之後,便召集當地的名士,和他們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和偷盜要受到相應的處罰。其他秦朝的苛刻法制一律廢除,這使他得到了民心支持。 [64]  同月,項羽在新安坑殺二十萬秦軍降卒。 [455]  十一月中旬,項羽率領諸侯軍隊西至函谷關。 [456] 
  • 鴻門之宴
同年(前207年)十二月 [442]  ,項羽率領諸侯軍隊抵達關中。范增勸他趁機除掉劉邦,項羽就下令準備,要在第二天進攻。這時的劉邦在兵力上無法和項羽帶領的諸侯國軍隊相抗衡,他只有十萬軍隊,項羽有兵力四十萬。 [65]  項羽的叔父項伯因與張良有老交情,連夜潛入營中勸張良走,以免開戰被殺。 [66]  張良不願丟下劉邦,就將消息透露給了劉邦。驚慌之下,劉邦趕忙向張良要計策,張良讓劉邦趕緊去見項伯,説明自己沒有野心和項羽爭奪王位。 [67] 
考釋為《鴻門宴圖》的漢代墓室壁畫 考釋為《鴻門宴圖》的漢代墓室壁畫 [407]
劉邦依計會見項伯,説明自己並無稱王野心,並與項伯約為親家 [68]  項伯當天夜裏返回軍營對項羽説:“劉邦不率先攻破關中,你怎麼敢進入呢?現在別人有大功勞我們反而攻打他,不道義啊,不如就善待他吧。”項羽答應了。 [69] 
第二天,劉邦帶着一百多名騎兵趕到項羽的駐地鴻門,當面向迎接他的項羽賠禮道歉。 [70]  項羽請劉邦入內赴宴,范增在鴻門宴上,一再示意項羽發令,但項羽卻猶豫不決,默然不應。 [71]  范增召項莊舞劍為酒宴助興,趁機殺掉劉邦,項伯為保護劉邦,也拔劍起舞,掩護了劉邦,使項莊的刺殺沒有成功。 [72]  後來劉邦藉故離開,回到了大營。 [73-74] 
  • 分封漢王
鴻門宴之後,項羽便領兵西進,進入咸陽,屠戮並燒燬秦朝宮室、殺秦王子嬰 [75]  項羽不顧楚懷王熊心“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約定,而把熊心尊為義帝,打算和各國諸侯將相自行分封。 [441]  於是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主持分封天下。 [78]  劉邦被封為漢王,領地是巴、蜀和漢中共四十一縣,國都為南鄭(今陝西南鄭)。 [76]  並封秦朝的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雍王塞王翟王,領關中地,以扼制劉邦。 [77]  [409]  劉邦大怒,打算出兵攻打項羽,經過蕭何等人的勸阻,才決定隱忍入蜀。 [179] 
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王,表面上是論功行賞,實際上卻是對原有的諸侯國勢力進行分化重整,對入關並服從自己的軍功勢力予以分封行賞,拉攏各國外將自封為王 [441]  ,激化了六國外派入關的軍隊頭目與其本國君主之間的矛盾,又沒有照顧到部分在反秦過程中具有影響力的人物(如田榮陳餘彭越等) [485-486]  ,由此造成各方對立加劇,天下大勢很快又再次陷入動盪之中。
楚懷王被項羽虛尊為義帝 [79]  ,後來又被驅趕至郴縣殺害 [80] 

劉邦楚漢之爭

  • 還定三秦
今人繪《劉邦稱雄圖》 今人繪《劉邦稱雄圖》 [287]
漢元年(前206年)四月,諸侯在戲下罷兵,各自回到自己的封國。劉邦只好忍氣吞聲接受封號,於四月領兵入漢中、並燒燬棧道,以示再也無意東出,以麻痹項羽。 [81-82]  齊國貴族後裔田榮不滿分封,趕走齊王田都,殺膠東王田巿,自立為齊王。 [254]  五月,劉邦乘機揮軍東出,拜韓信為大將,重返關中,很快擊敗章邯 [305] 
八月,劉邦迫降司馬欣、董翳 [83]  [304]  ,並用計欺騙項羽,使其相信自己取得關中後已心滿意足,再也不會東進了。項羽放心去攻打田榮,對西邊沒有加強防範。最終則陷入齊地泥潭無法抽身。 [84]  這樣給了劉邦絕佳的機會。
  • 漢軍東出
漢二年(前205年),劉邦在基本平定三秦後,準備東出與項羽爭天下。他出關到陝,慰問那裏的父老。三月,劉邦率軍從臨晉渡河,魏王豹領兵跟隨。很快攻下河內,俘虜殷王司馬卬,置河內郡。南渡平陰津到雒陽,降河南王申陽。這時有新城三老董公等擋在劉邦馬前訴説義帝的死亡經過。漢王聽後,大哭一場,遂為義帝發喪,舉哀三日。然後向各諸侯王發佈項羽大逆無道的罪狀,並發動關內兵員,收編三河將士,號召各諸侯王率兵與自己一起討伐項羽為義帝報仇。從而正式拉開了楚漢戰爭的序幕。 [85] 
漢二年(前205年)五月,劉邦乘項羽深陷於齊國,無力抽身的機會,率領諸侯聯軍五十六萬一舉攻佔西楚都彭城。 [86-87]  短暫的勝利使劉邦失去理智,整日與諸侯喝酒慶祝。 [88]  項羽聞之,急率輕騎兵三萬回襲彭城,聯軍無備,一時被殺十萬,溺水淹死十萬,劉邦僅率數十騎逃脱,以漢為首的反楚聯盟瓦解。 [89] 
  • 滎成對峙
韓信 韓信 [120]
漢二年(前205年)六月,劉邦率部退到滎陽,一路收集敗兵,並派韓信、灌嬰等在京索之戰中擊敗了楚追兵, [90-91]  得以喘息,穩住了陣腳,遂重整軍隊,依託關中基地和有利地勢與項羽長期抗爭。7月,章邯終於兵敗自殺,劉邦完全解除了後顧之憂;且在逃往滎陽前便派人説服英布反楚,聯絡彭越擾楚後方; [92]  派韓信開闢北方戰場,攻魏,又令張耳與韓信東下井陘滅趙。 [93]  同年冬,項羽發動反攻,圍困滎陽,形勢十分危急。劉邦用謀士陳平反間計,使項羽懷疑范增,不用其謀,迫使范增怒而歸鄉。 [94-98]  紀信裝扮成劉邦去楚軍詐降,劉邦乘機逃出滎陽。 [99]  [100]  項羽加緊圍攻滎陽,並奪取成皋
為了減輕楚軍對滎陽的壓力,劉邦率軍經武關、宛(今南陽)、葉(今葉縣南),想引誘項羽南下。 [101]  為配合漢軍行動,此時韓信也率軍到達黃河北岸,聲援滎陽。彭越正在進攻下邳(今江蘇邳州南)。項羽被迫率軍回救,劉邦乘機收復成皋。
漢三年(前204年)七月,項羽以凌厲攻勢拔滎陽,再奪成皋 [102] 
  • 鴻溝為界
劉邦一面命漢軍在鞏縣一帶堅守,阻擊楚軍前進,一面命韓信組建新軍擊齊,派人入楚腹地協助彭越進攻睢陽縣、外黃縣等地,再次迫使項羽回救。
漢三年(前204年)十一月,劉邦用計收復成皋,迫使項羽大司馬曹咎自殺。 [103] 
項羽在擊敗彭越後,尋漢軍主力決戰不成,屯兵廣武(今河南滎陽北)與劉邦形成對峙。不久,韓信在濰水之戰中殲滅齊楚聯軍,完成對楚側翼的戰略迂迴,又派灌嬰率軍一部直奔彭城。項羽腹背受敵,兵疲糧盡,遂與漢訂盟,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東歸楚,西歸漢。
漢四年(前203年)十月,項羽引兵東歸。 [104] 
成皋之戰 成皋之戰 [184]
楚、漢訂盟後,劉邦本想退兵,在張良、陳平提醒下,下令全力追擊楚軍。 [105] 
漢四年(前203年)十一月,兩軍戰於固陵(今淮陽西北),項羽小勝。 [106] 
漢五年(前202年)正月,劉邦、韓信統領三十萬漢軍與十萬楚軍於垓下(今安徽靈璧南)展開決戰。漢軍以韓信率軍在前為先鋒,將軍孔藂為左翼、陳賀為右翼,劉邦率部居中,將軍周勃柴武列陣在後。 [107]  [250] 
韓信揮軍進攻,採用誘敵深入戰術,前軍先詐敗,信引兵後退,命左、右翼軍包抄攻擊楚軍後部步軍。楚軍久戰疲勞後軍迎戰不利,漢軍將楚後軍與項羽前軍騎士分割兩半,韓信再指揮全軍反擊,楚軍大敗,損失慘重,殘餘部隊隨項羽退回陣中。 [107]  [108] 
後楚軍退入壁壘堅守,被漢軍重重包圍。楚軍兵疲食盡。漢軍和諸侯聯軍將之重重包圍,晚上四面傳來楚國的歌聲。致使楚軍上下軍心瓦解,項羽只有率八百人突圍至烏江(今安徽省和縣境),這時項羽身邊只剩下二十八騎,一亭長願帶項羽逃至江東重振霸業,遭項羽拒絕。項羽帶着二十八騎大戰漢軍,在全軍覆沒後於烏江自剄而死 [108]  。楚地自此歸漢。隨後,劉邦率軍北上,招降魯縣,並以魯公之號將項羽葬於谷城。隨後,劉邦還至定陶,馳入韓信軍中,收奪其兵權。 [107] 
楚漢之爭圖冊參考資料 [183]  [185] 

劉邦君臨天下

“漢並天下”瓦當,被認為是劉邦初定天下時所造 “漢並天下”瓦當,被認為是劉邦初定天下時所造 [331]
漢五年(前202年)正月,韓信等諸侯及羣臣共同上書劉邦,請他即位稱帝。劉邦推辭,韓信他們説:“大王雖然出身貧寒,但能率領眾人掃滅暴秦,誅殺不義,安定天下,功勞超過諸王,您稱帝是眾望所歸。”劉邦依照古禮“三讓”,然後説:“既然你們大家都這樣看,覺得有利於天下吏民,那就按你們説的辦吧。” [110] 
同年二月初三,劉邦在山東定陶氾水(今山東曹縣北)之陽舉行登基大典,定國號為漢(史稱西漢、前漢),是為漢高帝。 [110]  [257]  劉邦即皇帝位後,王后呂雉改稱皇后,太子劉盈稱皇太子。
此後,劉邦暫居雒陽,並派兵平定了為項羽叛漢的臨江王共尉的叛亂。 [252]  他最初打算定都雒陽,後根據戍卒婁敬的建議,定都咸陽以東的長安(今陝西西安),取長治久安之意。同年六月,宣佈大赦天下 [111]  [251] 
天下平定後,劉邦“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 [308]  ,叔孫通制禮儀,陸賈造《新語》。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雖日不暇給,規摹弘遠矣”。 [133]  自蕭何次律令以下,基本上都屬於立法工作,為後世立制垂範。章是歷數的章法,程是度量衡的規定,軍法是講用兵之道,《新語》是講歷代興衰之故。禮儀,不僅限於朝儀的內容。這樣多方面的開國規模,是前代所沒有的。 [309] 

劉邦削平強藩

劉邦建國稱帝時,國家一時尚未平靖。為重建戰後的新秩序及安撫功臣,他部分地恢復了封建,採取了郡國並行制,重新分封七個異姓功臣為王 [109] 
爵名
受封者
所封範圍
楚王
韓信
封於淮北,都下邳 [257] 
長沙王
吳芮
封於長沙,都臨湘 [257] 
梁王
彭越
封於梁地,都定陶 [257] 
淮南王
英布
封於淮南,都六 [257] 
燕王
臧荼
封於燕地,都薊 [257] 
趙王
封於趙地,都襄國 [257] 
韓王
封於晉地(比原韓國更北),都晉陽 [257] 
西漢初年平異姓王之戰 西漢初年平異姓王之戰 [433]
此外,還有超過一百三十人被封為列侯(參見詞條西漢開國功臣)。 [257] 
西漢王朝建立初年,諸侯國佔據大漢江山的多半疆土,如同先秦列國割據狀態,異姓諸侯王在封國內部軍政獨立、尾大不掉,給中央集權的統治帶來了極大的不穩定因素。劉邦封王也僅為權宜之計。 [257] 
待西漢統治逐步穩固後,劉邦開始有意削除異姓諸侯王。
漢五年(前202年)十月,燕王臧荼率先被平定,劉邦改立密友、太尉盧綰為燕王 [253]  ;其後韓王信叛逃匈奴被誅殺 [208]  、趙王張敖因部下謀反而被廢為侯 [209]  ;梁王彭越、淮陰侯(原為楚王,後降封)韓信被廢后皆被殺 [210] 
漢十年(前197年)九月 [336]  ,代國相陳豨聯合匈奴興兵叛亂,自封代王。劉邦赦免代地官民 [338]  ,率大軍御駕親征,至次年秋將其平定。
漢十一年(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起兵,併吞並荊王劉賈、楚王劉交的地盤。劉邦聞訊後,立少子劉長為淮南王 [339]  ,並抱病親征,正面擊敗英布軍,英布逃走,後在番陽被誘殺 [211] 
漢十二年(前195年)二月,劉邦先以樊噲,後用周勃為將軍,統兵討伐與陳豨叛軍態度曖昧的盧綰。盧綰知道劉邦顧念舊情,攜家屬、親信數千人在長城下等候,想親自入長安向劉邦解釋,後因劉邦駕崩又畏懼呂雉,不得不逃往匈奴 [208]  。至此,各大封國自此轉入劉氏子孫手中。只有長沙王吳臣長沙國倖免 [212] 
漢十二年(前195年),劉邦殺白馬、喋血為盟,與諸將訂下誓約,其核心內容為:“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不是劉氏子弟而稱王的,天下可共同擊滅他)。” [207]  [266]  (參見詞條白馬之盟

劉邦對戰匈奴

主詞條:白登之圍
白登之圍示意圖 白登之圍示意圖 [379]
楚漢之際,劉邦忙於戰爭,而匈奴冒頓單于乘間展開徵服事業,東滅東胡,西擊大月氏,南侵燕代,一躍成為漠北霸主。 [213] 
漢六年(前201年)秋,冒頓重重包圍韓王信,韓王信多次派使者向匈奴求和。劉邦派人帶兵援救,但懷疑韓王信多次私派使者,有背叛之心,於是派人加以責備。韓王信“恐誅,因與匈奴共約攻漢,以馬邑(今山西朔州市朔城區)降胡(匈奴)”。 [315] 
漢七年(前200年)初,劉邦親率三十餘萬大軍擊韓王信,於銅鞮(今山西沁縣南)破其軍,又於晉陽(今山西太原南晉源鎮)破其與匈奴之聯軍。劉邦聞匈奴軍屯代谷(今山西繁峙西北),欲擊之,派人偵察匈奴虛實。冒頓匿其精壯,故意示弱。漢使十數人連續回報,皆言匈奴可擊。劉邦又派婁敬前往偵察,未及還,劉邦即悉發漢軍三十二萬北上。婁敬回來後,指出匈奴有詐,不可輕易進兵。劉邦不聽,親率先頭部隊至平城(今山西大同東),步兵未全到。冒頓單于以四十萬精騎圍劉邦於平城附近的白登山(今山西大同東北)長達七日七夜,漢軍內外聯絡中斷,無法相救。劉邦採納陳平之計,重賂單于之妻閼氏。在閼氏勸説下,冒頓解圍之一角,漢軍乃得突圍,至平城與主力會合。 [214]  [213]  [112]  [314]  撤退途中採納夏侯嬰的建議,全軍戒備緩行,最終安全回朝。 [286] 
隨後匈奴引兵北去。劉邦在漢朝國力未得恢復的情況下,採納婁敬的建議,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並開放雙方關市;每年送大批絲綢、糧食、酒等禮物,以緩和其對漢之侵擾。 [214]  於是漢朝直到文景時期,仍採用和親政策。 [213]  [112] 

劉邦病榻問相

劉邦頭像,取自《集古像贊》 劉邦頭像,取自《集古像贊》 [182]
劉邦晚年寵愛戚姬及其子趙王劉如意,疏遠呂后,幾次想廢黜呂后所生的太子劉盈而立劉如意。張良、叔孫通等大臣皆反對,劉邦仍未打消易儲想法 [113]  [264]  。最後,在張良提議請來的“商山四皓”的協助下,劉邦才明確劉盈的地位已經穩固,便不再考慮廢立太子一事 [265] 
劉邦本來年事已高,在平定英布叛亂時又中了箭傷,到了長安後,病勢日益沉重。呂后找來名醫診視,醫生入宮後,劉邦詢問病情,醫生説此病可治,劉邦卻大罵道:“我以布衣之身,手持三尺之劍而取天下,這不是天命嗎?我的命數在天,即使扁鵲再生,又有什麼用處!”説罷,賞賜給醫生黃金五十斤,打發他走了。 [114] 
呂后看着彌留中的劉邦,問他死後人事的安排:“蕭相國死後,由誰來接替呢?”劉邦説曹參。呂后問曹參之後是誰,劉邦説:“王陵可以在曹參之後接任,但王陵智謀不足,可以由陳平輔佐。陳平雖然有智謀,但不能決斷大事。周勃雖然不擅言談,但為人忠厚,日後安定劉氏江山肯定是他,用他做太尉吧。”呂后又追問以後怎麼辦,劉邦説:“以後的事你也不會知道了。” [115] 

劉邦身後之事

漢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前195年6月1日),劉邦在長安的長樂宮駕崩,享年六十二歲(一説五十三歲) [20]  [21]  。葬於長陵(位於今陝西咸陽)。 [116] 
根據《史記》記載,劉邦死後,羣臣議定的廟號是太祖,上尊號為高皇帝,全稱為漢太祖高皇帝,簡稱廟號應該是漢太祖,簡稱尊號為漢高帝,而不是後世習稱的漢高祖 [117]  。但是《史記·高祖本紀》首稱劉邦為高祖。西漢之後的後世之君為了表示對劉邦的尊敬,均尊稱呼他為高祖 [118-119]  。而班固寫的《漢書》文字相同,恐引歧義,將《史記》中的“高祖”換為“帝”。

劉邦為政舉措

劉邦政治

劉邦自稱帝起,在位共八年。在這八年期間,他並不能將漢家天下治理得太平無事,卻緩和了漢與匈奴、南越的關係,平定了內部的反叛,剷除了內部潛在的威脅,使當時的政治局勢趨向穩定。 [309] 
  • 善用人才
百科x混知:圖解漢初三傑 百科x混知:圖解漢初三傑
劉邦和項羽爭天下時,季布丁公都是項羽手下的將領。季布領兵幾次使劉邦受困,丁公也領兵追擊過劉邦,但最後放過了他。劉邦稱帝后,記恨季布多次把自己逼至窘境,就把他抓了起來。但想到自己也需要他這樣的忠臣來輔佐,就不再記仇,不但放了他,還任命他為郎中 [121-122]  丁公是季布同母異父的弟弟,他聽説季布這樣給過劉邦難堪的人都能釋放做官,他這個曾對劉邦有恩的人就更不用説了。沒想到,他卻被劉邦抓起來。劉邦對眾人説:“丁公做項羽的將領時不忠,就是他這種人使項王喪失了天下。”劉邦下令處死了丁公,還在軍中示眾,警示大家要做忠臣,不要學丁公。 [123] 
建立漢朝後,劉邦以文治理天下,徵用儒生,詔令天下,廣泛求賢。即位的同年,劉邦在雒陽的南宮開慶功宴,宴席上,他總結了自己取勝的原因:“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論撫慰百姓供應糧草,我又不如蕭何;論領兵百萬,決戰沙場,百戰百勝,我不如韓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發揮他們的才幹,這才是我們取勝的真正原因。至於項羽,他只有范增一個人可用,但又對他猜疑,這是他最後失敗的原因。” [329] 
  • 強化皇權
(一)安撫功臣宿將
主詞條:西漢開國功臣
(明)劉俊《漢殿論功圖》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明)劉俊《漢殿論功圖》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284]
漢初沿襲秦朝的二十等爵制,用以對軍吏及百姓進行激勵嘉賞。 [257]  劉邦稱帝后,剖符封功臣。當時諸將互不服氣,爭功不止,劉邦就沒有封侯。一次,在雒陽南宮,劉邦看見眾將坐在沙地上不知在説什麼,問身邊的張良怎麼回事,張良説他們在謀反。劉邦問為什麼,張良説眾人怕劉邦不能全部封賞。劉邦又問怎麼辦,張良就問他最恨的人是誰,劉邦説是雍齒,因為他功勞大而不忍心殺他。張良聽了就讓他封雍齒為侯,這樣,大家就覺得被劉邦記恨的雍齒都能受封,他們就更不用着急了。於是,劉邦大擺慶功宴,封雍齒為什方侯,還當場命丞相和御史抓緊時間草擬論功行賞分封的名單。張良的計策果然奏效,眾將的心都安定了。 [127]  當劉邦在位時期,除七位異姓王外,功臣封侯者一百三十七人,與外戚合計,凡一百四十三人。 [309]  部分封侯者有並列排名的情況,實際封侯數量更多。漢朝的封爵誓詞,據《史記》記述,其文曰:“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即使黃河細得像衣帶,泰山消磨的像磨刀石一樣小,你們的封國也會永遠安寧,讓對你們的恩澤延及後代)。”實際上,劉邦着力平定的是威脅中央統治的“王”,真正誅除的“功臣”僅有放任部下違法亂紀,繼而被煽動擁兵造反、自立為王的陳豨 [208]  。其餘功臣、宿將,如曹參、周勃、灌嬰、夏侯嬰、張良、陳平,甚至雍齒、項佗等,大都得到善待,爵位也能被後代承襲。 [204] 
不過,劉邦也對功臣宿將存猜忌之心。他晚年帶病徵討英布時,曾對鎮守關中的蕭何不放心,蕭何後來聽從他人建議,霸佔百姓田產、自污聲名而被下獄,劉邦醒悟後將其釋放,專門自比“桀紂”向其道歉 [205]  。到劉邦病重昏聵時,曾受他人讒言,以為樊噲謀反,擔心他助諸呂作亂。後因陳平的妥善處置,樊噲才得幸免 [206]  。最後蕭何、樊噲二人也得以善終。
(二)強本弱末
百科x混知:圖解郡國並行制 百科x混知:圖解郡國並行制
劉邦接承秦朝的中央集權制郡縣制,也按多年的社會風氣沿用了先秦分封制,將兩者結合,實行郡國並行制 [64]  他即位之初,重新分封異姓王。這些異姓王統治範圍廣大。在劉邦、呂后等的謀劃下,韓信 [126]  、陳豨、彭越等諸侯王相繼被消滅,只剩下了長沙王吳臣 [212] 
在削除異姓王的同時,劉邦還分封劉姓諸侯王。
漢六年(前201年),他採納田肯封“親子弟”的建議,分楚地為二國,以從兄劉賈為荊王,弟劉交為楚王;以子劉肥為齊王,下轄七十餘城 [341]  。英布叛亂後,相繼封幼子劉長為淮南王、侄子劉濞為吳王 [339] 
漢七年(前200年),婁敬向劉邦建議,將原關東六國的強宗大族和豪傑名家、名門望族十幾萬人全部遷到關中居住,置於中央控制之下,一方面防備匈奴對關中的覬覦,一方面消除後顧之憂 [128]  。劉邦予以採納,於漢九年十一月(前199年)徙齊、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懷氏、田氏五姓於關中,賜予田宅之利 [316]  ,又安排他們守長陵,其目的是“強幹弱支,非獨為奉山園也”,從而確立了西漢王朝的徙陵政策。 [317] 
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強本弱末”的措施,漢朝的中央集權得到了強化。 [309] 
(三)削弱相權
在劉邦平定了黥布叛亂回到長安後,蕭何提議把上林苑開放,讓百姓去耕種,因為上林苑基本上已經荒蕪,並不是養獸供皇帝狩獵的地方。劉邦聽後惱怒,認為蕭何拿了商人的賄賂,所以才替他們説話,借百姓之名為商人牟利。 [129]  劉邦將蕭何關進了監獄,幾天後,有大臣問丞相犯了什麼罪,劉邦説:“原先李斯做秦國的丞相,凡是功勞都歸始皇,不好的事都由自己承擔。但丞相蕭何卻接受了商人的賄賂,替他們求我開放上林苑,收買人心。因此要治他的罪。” [130]  通過打擊元老功臣蕭何,劉邦在削弱相權的同時也加強了皇帝的權力。
  • 定都關中,鞏固統治
劉邦建立漢朝後,打算長久定都在雒陽。婁敬聽説後,從山東趕來見劉邦,認為他的得天下和周朝不同,所以不該效仿周朝以雒陽為都,應該到關中定都,這樣便可以在秦地固守險地,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124]  張良同意婁敬的建議,他説關中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國”,退可守,攻可出。劉邦聽後表示同意,很快將都城遷到了長安。 [125] 
  • 修訂律令,確定朝儀
蕭何 蕭何 [415]
在平定天下後,劉邦取消秦朝嚴苛繁瑣的法律,以“簡易”為主修律 [133]  [303]  。他命蕭何參照秦朝法律“取其宜於時者,作律九章”,即“漢律九章”。這是在戰國時期李悝所制訂的《法經》六篇(盜法、賊法、網法、捕法、雜法、具法)基礎上補充了户律(户口管理、婚姻制度和賦税徵收)、興律(主要規定徵發徭役、城防守備)和廄律(主要規定牛馬畜牧和驛傳方面),一般所説的漢律就是指《九章律》。 [302] 
同時,劉邦重用叔孫通“起朝儀”。 [257]  叔孫通從魯地徵集三十人,加上劉邦左右的學者及其弟子百餘人,參照秦儀,制訂了一套適合當時形勢需要的政治禮儀制度,撰寫了《漢儀十二篇》《漢禮度》《律令傍章十八篇》等儀法法令方面的專著。這些措施,對漢朝的建立和鞏固起了重要作用。漢七年(前200年),長樂宮成,諸侯羣臣朝賀,起用新定朝儀。自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肅敬。劉邦見上下尊卑有序,不禁感嘆道:“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 [309] 

劉邦軍事

劉邦是以布衣之身親征定鼎的“馬上皇帝” [114]  ,最早以“馬上得天下”自稱。 [132]  漢書》記載,劉邦從起義開始,統率各路雄傑俊才,三年內滅亡秦朝,五年內東克項羽,八年內掃平天下。 [204]  此後餘生致力於處置異姓諸侯王、鞏固大一統 [297]  其一生征戰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①反秦戰爭時期;②楚漢戰爭時期;③削平異姓王時期(含征討韓王信陳豨等人時對匈奴作戰)。
劉邦平生主要的軍事活動
時段劃分
歷經時長
主戰爭
具體戰役
反秦戰爭時期
秦二世元年九月至漢元年十月
(前209年10月-前207年11月)
楚漢戰爭時期
漢元年八月至漢五年十二月
(前206年9月-前202年1月)
削平異姓王時期
(含對匈奴作戰)
漢五年至漢十二年
(前202年-前195年)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 [298] 

劉邦經濟

  • 實行算賦
漢四年(前203年)八月,劉邦初步推行算賦制。規定15至56歲的成年男女,每人每年納税120錢,謂之一算。税收主要投入於武庫士兵車馬等軍需用途。 [474]  商人和奴婢的算賦翻倍。 [475-476] 
漢十一年(前196年)二月,劉邦下詔減省賦税,通知各諸侯王、通侯每逢十月為上交賦税期,各地以人口數為準,每人每年上繳63錢。相較漢四年,減省近一半賦税。 [477-478] 
  • 休養生息
漢高祖劉邦真像 漢高祖劉邦真像 [272]
漢三年(前204年)二月,劉邦讓百姓拆除秦朝的政權標誌——社稷壇,設立漢朝的社稷壇。廣施恩德,賜民爵祿。蜀漢人民因供應軍需負擔甚重,免其租税二年。關中士卒從軍的,免除其家賦税一年。凡普通百姓年逾五十,德高望重,能領導大家為善的,安排他為三老,每鄉一人。選擇三老一人為縣三老,和縣令、縣丞、縣尉共議政事,免除其役戍。以十月份為酒肉慰勞人民之月。 [479] 史記志疑》引用劉辰翁説法稱劉邦此舉“正是兵間規模宏大收拾人心處”。 [480] 
漢四年(前203年)八月,劉邦下令:“軍士不幸陣亡的,派專人為他穿好衣服用棺木收斂,送回老家。”於是四方百姓都誠心歸附。 [481] 
漢五年(前202年)劉邦稱帝,於當年五月頒佈《罷兵賜復詔》,其主要內容為:①【全面復員軍隊】:“兵皆罷歸家。”讓參戰多年的兵卒復員回家,並給以優待。入關滅秦的關東人願留關中為民者免徭役12年,回關東者免徭役6年。②【招撫流民】:令戰亂期間流亡山澤沒有户籍的流散人口“各歸其縣,復故爵田宅”。恢復過去的政治、經濟待遇。③【釋放奴婢】:“民以飢餓自賣為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④【賞賜功勳田地爵祿】:現役軍吏卒無爵或爵在大夫以下的,“皆賜爵為大夫”;“大夫以上賜爵各一級”。爵位在七大夫以上的,“皆令食邑”;以下的免除本人及全家的徭役。歸農的軍吏卒,“以有功勞行田宅”,“善遇高爵”。高爵要優先給予田宅。 [131] 
  • 移民就粟
漢王劉邦興起時,承接了秦朝的疲弊,諸侯王共同起事,百姓丟失了農作產業,漢二年(前205年)六月,關中發生大饑荒,通常的米一石要五千錢,一斛一萬錢,人相食,死的人過半數。劉邦採取“移民就粟” [471-472]  的應急舉措,允許百姓賣掉孩子,到糧食較充足的蜀郡、漢中郡去謀生存。 [473]  [495]  漢五年(前202年)擊敗項羽之後,劉邦即頒佈《罷兵賜復詔》,詔令民眾因饑荒賣身給別人做奴婢的,都赦免為平民。 [131] 
  • 輕徭薄賦
天下平定後,百姓沒有東西可以儲藏,皇帝也無法配備純色的四匹馬,而將相有的只能乘坐牛車。劉邦於是頒佈法令約束節儉,減輕田租,收取十五分之一的税,根據官薪和政府的開支,向百姓收取賦税。但山川園池市場租税的收入,從天子到受封邑者的私邑,都各自自己供給,不向天子領取平常的費用。用水道轉運關東的粟到京師給各官府,一年不超過幾十萬石。 [482] 
  • 抑制商賈
漢朝初興時,平民百姓沒有一點積蓄。當時因為秦朝的錢太重,使用不便,改命百姓鑄造莢錢。黃金一錠重一斤,減省放寬法律禁令。 [13]  那些不守法而追逐利益的人,依仗自己有盈餘,就囤積貨物,將市場上的貨物積聚在自己手裏,最終導致物價飛漲,米價達到一石一萬錢,一匹馬賣一百金。天下平定後,劉邦就下令商賈不得穿絲綢和乘車,加重税租來使他們受挫。 [483] 

劉邦文化

  • 尊事天地
劉邦在最初起義時,就在豐邑的枌榆社進行祈禱; [410]  被立為沛公後,便正式地“祠黃帝,祭蚩尤於沛庭。” [201] 
漢二年(前205年),劉邦向東攻打項羽,還兵入關後,問道:“過去秦朝時祭祀的上帝是什麼帝呢?”左右回答説:“共四帝,有白帝青帝黃帝赤帝的祠廟。”劉邦説:“我聽説天有五帝,隻立了四座廟,是什麼原因呢?”誰也回答不出來。於是劉邦説:“我知道了,是等我來幫其湊足五帝之數。”於是又補建了黑帝祠,命名為北畤。 [387]  接着頒佈《重祠詔》,劉邦指出:“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諸神當祠者,各以其時禮祠之如故。”他認為“天子尊事天地,修祀山川,古今通禮。” [202] 
相傳劉邦過塗山時,立廟以鎮塗山,立廟以鎮荊山。歷代官府和百姓也有了祭祀大禹之所——塗山禹王廟 [311] 
  • 尊儒祭孔
劉邦年輕時鄙視儒生,直到稱帝之初,仍認為自己是馬上得天下,《詩》《》沒有用處。陸賈説:“馬上得到天下,能馬上治天下嗎?”劉邦於是命陸賈著書論述秦失天下原因,以資借鑑。 [132] 
漢十二年(前195年)十一月,劉邦自淮南平叛回朝,途經魯縣(今山東曲阜),以隆重的“太牢”禮儀祭祀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親臨孔廟祭孔的君主,開了帝王祭孔的先例。 [312] 
明清時期有關劉邦祭孔的畫作
  • 禮敬先賢
漢十年(前197年)九月,劉邦抵達邯鄲討伐叛將陳豨之時,追憶戰國時期的名將樂毅,於是跟身邊人詢問樂毅是否還有後人,找到了樂毅的孫子樂叔,賜給他樂鄉作為封地,封號為華成君。 [388] 
漢十二年(前195年)十二月,劉邦説:“秦朝的始皇帝、楚隱王陳勝魏安釐王齊湣王趙悼襄王都已經絕嗣沒有後裔,給他們各自設立十家守墓人,秦始皇設二十家,魏公子信陵君設立五家。”守墓的規格分別是皇帝二十家、君王十家,信陵君魏無忌作為其中唯一的非君主,享受五家守墓奉祠的禮遇,足見劉邦對其的尊崇。 [389]  劉邦每次路過大梁,都會去祭拜信陵君。 [26]  傭耕出身、吶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陳勝被列入其中,也彰顯了劉邦對其首倡農民起義功績的肯定。 [390] 
  • 興建兩閣
劉邦入咸陽時,蕭何“先入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為日後西漢政府確立恰當的治國方略和律令制度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和參考。《史記》評價:“漢王(劉邦)所以具知天下隘塞,户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為了讓這些重要的典籍資料得以保存,蕭何在漢八年(前199年)主持督建未央宮時,於前殿之北主持修建了天祿閣石渠閣,將秦朝的各種圖籍檔案存放於此。石渠閣、天祿閣既是漢代的中央檔案庫,也是皇家藏書閣,是羣儒校勘經籍從事著述的處所。經過幾代帝王的努力,到漢武帝時,藏於兩閣中的書籍已達13269卷。 [438-439] 
  • 重才求賢
劉邦重視人才,在西征時期就有“時時問邑中賢士豪俊”的求才之心,其帳下有類似“內推”的引薦方式,如高陽騎士舉薦酈食其 [417]  夏侯嬰、蕭何先後舉薦韓信 [418-419] 魏無知舉薦陳平 [420]  ;虞將軍舉薦婁敬 [421]  。引薦者無論職務高低(如普通騎士) [417]  ,被引薦者無論身份衣着如何(如穿粗衣短褐的戍卒) [421]  ,都有機會得到劉邦的親自會見,經過劉邦與之交流判斷後,才會得到相應的任命。
稱帝之後,劉邦認為像周文王齊桓公這樣的王者霸主之所以能成事,都是因為得到了賢人的輔佐,為上者要主動去交結人才,拓寬人才進取渠道。於是在漢高帝十一年(前196年)二月,劉邦下發《求賢詔》,詔令各地官員去訪察推舉有才能的賢者來輔助治理天下,開啓了漢代察舉制的先河。 [422-423] 

劉邦民族

  • 與匈奴
劉邦稱帝后,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處置異姓諸侯王等鞏固統治的內政問題上,對外主要軍事活動的對象是漠北的遊牧民族匈奴。秦末天下大亂,匈奴乘機南下,重新佔據了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地區)。漢初,匈奴不斷侵擾邊郡,漢六年(前201年),叛亂的韓王信勾結匈奴攻漢,於次年招引匈奴主力攻晉陽(今山西太原),劉邦親自率軍迎擊,被圍於平城附近的白登山(今山西大同東南)七日七夜,後用計逃脱(見“人物生平-對戰匈奴”)。此後曾派兵在勾注山北、平城南攻擊匈奴 [285]  。但到漢九年(前198年),劉邦不得不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 [14]  開放漢與匈奴之間的關市,以緩和雙方的關係。 [214]  [213]  [112] 
  • 與百越
西漢建立之初,原秦朝南海郡龍川縣令趙佗割據嶺南,自稱“南越王”。劉邦因國家初定,不事征討,於是派陸賈出使南越,遊説趙佗歸附漢朝。在陸賈勸説下,趙佗接受了劉邦所賜的南越王印綬,對漢稱臣。 [310] 
無諸和搖是越王勾踐的後裔,秦朝統一天下後被廢除王號改稱君長。秦朝末年二人率領越人歸附鄱陽縣令吳芮,隨同諸侯起義滅亡秦國。漢王劉邦攻打項羽時,無諸和搖率領越人輔助劉邦。漢五年(前202年),劉邦重新立無諸為閩越王,在原先的閩中郡這地方稱王,建都在東冶(今福建福州);搖被稱為閩君。 [381]  漢十二年(前195年),又冊立越人後裔南武侯織為南海王 [405] 
劉邦麾下也曾有越人部隊,跟隨他反秦並攻打項羽,功臣表就記載有“越户將”、“越隊將”、“越連敖”等職屬,如獲封海陽侯的東越搖毋餘 [382] 
  • 與賨人
劉邦當漢王時,領有巴蜀一帶,閬中範目在當地有恩信方略,認準劉邦必定會得天下,於是遊説劉邦,為劉邦募集發動賨人民眾,邀賨民共同平定三秦。三秦平定後,劉邦封範目為長安建章鄉侯。之後賨人不願出關,請求返回巴蜀故鄉。劉邦嘉賞功勞也不能挽留去意,於是想讓範目衣錦還鄉,改封他為閬中慈鳧鄉侯,範目推辭,劉邦又封範目為渡沔侯,因而世人有“三秦亡,範三侯”的説法。劉邦又免除了羅、樸、昝、鄂、度、夕、龔七姓賨民的租賦,免除賦税徭役的待遇如同豐沛。賨人多居住在渝水左右,天性勁勇,當初作為漢軍前鋒衝鋒陷陣,又鋭氣直爽喜歡舞蹈。劉邦很喜歡,説:“這是武王伐紂的歌啊。”於是叫樂人學下來,後來稱作“巴渝舞”。 [383-384] 

劉邦歷史評價

劉邦兩漢

酈食其:“收天下之兵,立諸侯之後。降城即以侯其將,得賂即以分其士,與天下同其利,豪英賢才皆樂為之用。” [301] 史記》引
魏豹:“漢王慢而侮人,罵詈諸侯羣臣如罵奴耳,非有上下禮節也。” [134] 《史記》引
高起王陵:“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 [135] 《史記》引
韓信:“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言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136] 《史記》引
樊噲:“始陛下與臣等起豐沛,定天下,何其壯也!” [307] 《史記》引
  • 項羽倍約,自立為西楚霸王,諸侯皆屬,可謂至強。然漢王起巴、蜀,鞭笞天下,遂誅項羽,滅之。五年之間,海內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 [301] 
  • 皇帝繼五帝、三皇之業,統理中國;中國之人以億計,地方萬里,萬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始有也。 [301] 均引自《史記》
劉邦半身像,取自清光緒修《安徽貴池劉氏宗譜》 劉邦半身像,取自清光緒修《安徽貴池劉氏宗譜》 [182]
司馬遷
  • 然王跡之興,起於閭巷,合從討伐,軼於三代,鄉秦之禁,適足以資賢者為驅除難耳。故憤發其所為天下雄,安在無土不王。此乃傳之所謂大聖乎? [137] 
  • 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環,終而復始。周秦之間,可謂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豈不繆乎?故漢興,承敝易變,使人不倦,得天統矣。 [159] 均引自《史記》
王充:“項羽與高祖俱起,威力輕重,未有所定,高祖誅羽,難於斬鐵也,武王伐紂,易於摧木也,然則漢力勝周多矣,湯武伐桀紂,一敵也,高祖誅秦殺項羽,兼勝二家,力倍湯武,五代之起,皆有因緣,力易為也,高祖從亭長,提三尺劍,取天下,光武由白水,奮威武,帝海內,無尺土所因,一位所乘,直奉天命,推勳自然,此則起高於川汙,為深於丘山也。” [193] 論衡
  • 初,高祖不修文學,而性明達,好謀,能聽,自監門戍卒,見之如舊。初順民心作三章之約。天下既定,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陸賈造《新語》。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雖日不暇給,規摹弘遠矣。 [161] 
  • 漢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於周,在秦作劉。涉魏而東,遂為豐公。豐公,蓋太上皇父。其遷日淺,墳墓在豐焉。及高祖即位,置祠祀官,則有秦、晉、梁、荊之巫,世祠天地,綴之以祀,豈不信哉!由是推之,漢承堯運,德祚已盛,斷蛇著符,旗幟上赤,協於火德,自然之應,得天統矣。 [161] 
  • 漢興,高祖躬神武之材,行寬仁之厚,總攬英雄,以誅秦、項。任蕭、曹之文,用良、平之謀,騁陸、酈之辯,明叔孫通之儀,文武相配,大略舉焉。 [321] 以上均引自《漢書
荀悦:“高祖起於布衣之中,奮劍而取天下,不由唐虞之禪,不階湯武之王,龍行虎變,率從風雲,徵亂伐暴,廓清帝宇,八載之間,海內克定,遂何天之衢,登建皇極,上古已來,書籍所載,未嘗有也。非雄俊之才、寬明之略、歷數所授、神祇所相,安能致功如此?夫帝王之作,必有神人之助,非德無以建業,非命無以定眾,或以文昭,或以武興,或以聖立,或以人崇。焚魚斬蛇,異功同符,豈非精靈之感哉?《書》曰:‘天工人其代之。’《易》曰:‘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其斯之謂乎!故觀秦、項之所亡,察大漢之所興,得失之驗,可見於茲矣。太史公曰:‘夏政忠,政忠之弊野,故殷承之以敬,以敬之弊鬼,故周承之以文,以文之弊薄,救薄莫若忠。’三王之道,週而復始。周秦之間,可謂文弊,秦不改文酷刑。漢承秦弊,得天下矣。” [165] 漢紀
孔融:“武王從后稷以來,至其身,相承積五十世,俱有魚鳥之瑞,至高祖一身修德,瑞有四,呂公望形而薦女,呂后見雲知其處,白蛇分,神武哭,西入關,五星聚。又武王伐紂,斬而刺之,高祖入秦,赦子嬰而遺之,是寬裕又不如高祖也。” [193] 周武王漢高祖論

劉邦魏晉

曹丕:“昔高祖脱衣以衣韓信,光武解綬以帶李忠,誠皆人主當時貴敬功勞效心之至也。” [190] 《與于禁詔》
  • 昔漢之初興,高祖因暴秦而起。官由亭長,自身亡徒。招集英雄,遂誅強楚。光有天下,功齊湯武。業流後嗣,誠帝王之元勳,人君之盛事也。然而名不繼德,行不純道。寡善人之美稱,鮮君子之風采。惑秦宮而不出,窘項座而不起。計失乎酈生,忿過乎韓信。太公是誥,於孝違矣。敗古今之大教,傷王道之實義。身沒之後,崩亡之際,果令兇婦肆鴆酷之心,嬖妾被人豕之刑。亡趙幽囚,禍殃骨肉。諸呂專權,社稷幾移。凡此諸事,豈非高祖寡計淺慮以致禍亂?然彼之雄才大略,倜儻之節,信當世至豪健壯傑士也。又其梟將盡藎臣,皆古今之鮮有,歷世之希睹。彼能任其才而用之,聽其言而察之。故兼天下而有帝位,流巨勳而遺元功也。不然斯不免當世之妄。 [138] 漢二祖優劣論
  • 屯雲斬蛇,靈母告祥,朱旗既抗,九野披攘,禽嬰克羽,掃滅英雄,承機帝世,功著武湯。 [191] 《漢高帝贊》
曹冏:“漢祖奮三尺之劍,驅烏集之眾,五年之中,遂成帝業。自開關以來,其興立功勳,未有若漢祖之易也。夫伐深根者難為功,摧枯朽者易為力,理勢然也。” [139] 六代論
劉邵:“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則能長世;高祖、項羽是也。……高祖英分多,故羣雄服之,英材歸之,兩得其用;故能吞秦破楚,宅有天下。” [140]  [188] 人物誌
  • 昔漢高受命,招延英異;光武中興,羣俊畢至。 [189] 為荊州士人上疏
  • 昔漢高舍陳平之愆,用其奇略,終建勳祚,功垂千載。 [189] 陳時事疏
傅玄:“赫赫漢祖,受命龍興,五星協象,神母告徵,討秦滅項,如日之升,超從側陋,光據萬乘。” [192] 《漢高祖畫贊》
曹髦:“少康生於滅亡之後,降為諸侯之隸,能布其德而兆有其謀,卒滅過戈,復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非至德弘仁,豈濟斯勳,漢祖因土崩之勢,收一時之權,為人子則數危其親,為人君則因賢相,為人父則不能衞子,身歿之後,社稷幾傾,若與少康易地而處,或未能復大禹之績也,推此言之,宜高夏康而下漢祖矣。” [193] 《少康漢高祖論》
陳壽:“觀漢祖之取天下也,遭秦世暴亂,不階尺土之資,不權將相之柄;發跡泗亭,奮其智謀,羈勒英雄,鞭驅天下:或以威服,或以德致,或以義成,或以權斷。逆順不常,霸王之道雜焉。是以聖居帝王之位,無一定之制。三代之美,固難及矣。” [187] 帝王世紀·漢高祖論》
  • 大丈夫當為漢高、魏武,呼韓邪何足效哉! [141] 
  • 昔我太祖高皇帝以神武應期,廓開大業。 [142] 《晉書》《資治通鑑》引
王鑑:“昔漢高、光武二帝,徵無遠近,敵無大小,必手振金鼓,身當矢石,櫛風沐雨,壺漿不贍,馳騖四方,匪遑寧處,然後皇基克構,元勳以融。” [219] 《勸元帝親征杜弢疏》
石勒:“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 [143] 《晉書》引
司馬昱:“高祖則倜儻疏達,魏武則猜忌狹吝。” [144]  [216] 殷芸小説》引

劉邦唐宋

  • 正主御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唯君臣相遇,有同魚水,則海內可安也。昔漢高祖,田舍翁耳。提三尺劍定天下,既而規模弘遠,慶流子孫者,此蓋任得賢臣所致也。 [145] 
  • 觀高祖、殷湯,仰其德行,譬若陰陽調,四時會,法令均,萬民樂,則麒麟呈其祥。漢祖、殷湯豈非麒麟之類乎? [322] 
  • 至若趙高、韓信、黥布、陳豨之儔,此則自貽厥釁,非君之濫刑也。高祖失於存功之能,光武獲於置將之妙。(《金鏡》 [322] 
劉邦像,取自明代王圻輯,萬曆刻《三才圖會》 劉邦像,取自明代王圻輯,萬曆刻《三才圖會》 [182]
司馬貞:“高祖初起,始自徒中。言從泗上,即號沛公。嘯命豪傑,奮發材雄。彤雲鬱碭,素靈告豐。龍變星聚,蛇分徑空。項氏主命,負約棄功。王我巴蜀,實憤於衷。三秦既北,五兵遂東。氾水即位,咸陽築宮。威加四海,還歌大風。” [146] 史記索隱
李白:“撥亂屬豪聖,俗儒安可通。” [431] 登廣武古戰場懷古
蘇洵:“漢高祖挾數用術,以制一時之利害,不如陳平;揣摩天下之勢,舉指搖目以劫制項羽,不如張良。微此二人,則天下不歸漢,而高帝乃木強之人而止耳。然天下已定,後世子孫之計,陳平、張良智之所不及,則高帝常先為之規畫處置,以中後世之所為,曉然如目見其事而為之者。蓋高帝之智,明於大而暗於小,至於此而後見也。” [258] 高祖論
蘇軾:“予觀漢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殺人者致之,其餘殺人愈多,而天下愈亂。” [147] 續資治通鑑長編》引
蘇轍:“漢高祖、唐太宗,是以智勇獨過天下而得之者也……昔者項籍乘百戰百勝之威,而執諸侯之柄,咄嗟叱吒,奮其暴怒,西向以逆高祖,其勢飄忽震盪如風雨之至。天下之人,以為遂無漢矣。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橫塞其衝,徘徊而不進,其頑鈍椎魯,足以為笑於天下,而卒能摧折項氏而待其死,此其故何也?夫人之勇力,用而不已,則必有所耗竭;而其智慮久而無成,則亦必有所倦怠而不舉。彼欲就其所長以制我於一時,而我閉而拒之,使之失其所求,逡巡求去而不能去,而項籍固已敗矣。……昔高祖之所以自用其才者,其道有三焉耳:先據勢勝之地,以示天下之形;廣收信、越出奇之將,以自輔其所不逮;有果鋭剛猛之氣而不用,以深折項籍猖狂之勢。……夫古之英雄,唯漢高帝為不可及也夫。” [148] 三國論
張耒:“沛公百萬保咸陽,自古柔仁伏暴強。” [181] 《項羽》
何去非:“漢高祖挾其在己之智術,固無足以定天下而王之。然天下卒歸之者,蓋能收人之智而任之不疑也。夫能因人之智而任之不疑,則天下之智皆其資也,此所謂真智者也。” [149] 何博士備論
範浚:“夫以高祖權略智數,攬英豪而驅御之,蓋真王霸才,雖羽百輩不敵也。” [150] 《楚漢論》
  • 漢高祖、本朝太祖(宋太祖)有聖人之材。 [318] 
  • 漢高祖取天下所謂仁義者,豈有誠心哉!其意本謂項羽背約。及到新城,遇三老董公遮道之言,方假此之名,以正彼之罪。所謂縞素髮喪之舉,其意何在?似此之謀,看當時未必不是欲項羽殺之而後罪之也。 [319] 
  • 漢高祖私意分數少,唐太宗一切假仁借義以行其私。 [320] 
  • 高祖、子房英,項羽雄。” [320] 以上均引自《朱子語類》

劉邦明清

李善長:“秦亂,漢高起布衣,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人,五載成帝業。今元綱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朱元璋)濠產,距沛不遠。山川王氣,公當受之。法其所為,天下不足定也。” [313] 
明太祖朱元璋
  • 漢高起自布衣,能以寬大駕馭羣雄,遂為天下主。 [342] 
  • 項羽矯詐,南面稱孤,仁義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強忍,而承以柔遜;知其暴虐,而濟以寬仁,卒以勝之。及羽死東城,天下傳檄而定,故不勞而成帝業,譬猶羣犬逐兔,高祖則張置而坐獲之者。 [152] 
  • 論高祖豁達大度,世鹹知之,然其記丘嫂之怨,而封其子為羹頡侯,內多猜忌,誅夷功臣,顧度量亦未弘遠。(唐)太宗規摹雖不及高祖,然能駕馭羣臣,及大業既定,卒皆保全,此則太宗又為優矣。 [343] 
  • 高祖聞一善言即能感悟,如此者安得不興?後之為君者少有及之……凡人有善不可自矜,自矜則善日削;有不善不可自恕,自恕則惡日滋。(唐)太宗常有自矜自恕之心,此則不如漢高也。 [344] 
  • 惟漢高祖皇帝除嬴平項,寬仁大度,威加海內,年開四百。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151] 明太祖實錄》《明太祖寶訓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聖君賢臣全身像冊》漢高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聖君賢臣全身像冊》漢高祖 [434]
朱棣:“昔漢高帝定天下,韓、彭遭屠戮,後世論高帝不能保全功臣,而亦誚韓、彭不能自保。向使漢高能明法以訓下,韓、彭能守法以事上,豈遽至此?” [345] 《明太宗實錄》
朱瞻基:“(唐)太宗才勝,高帝義勝。高帝不事詩書,而大義瞭然;太宗文雅足稱,而大義未明。” [346] 《明宣宗實錄》
孫承恩:“皇矣高祖,天錫神武。一劍興戎,光登九五。坦乎其真,廓乎其容。包括英豪,範圍之中。” [283] 
李贄:“漢祖之神聖,以後一人也。” [217] 《世紀緫論》
  • 秦、項已滅,兵罷歸家,何其罷歸之易而歸以即乎安?……漢抑有“民相聚山澤不書名數者,復其故爵田宅,教訓而優恤之”之詔,是可為後世師者也……高帝甫一天下,而早為之所。國不糜,農不困,兵有所歸。下令於流水之源,而條委就理,不謂之有大略也得乎! [347] 
  • 中國夷狄之禍,自冒頓始。冒頓之闌入句注、保太原,自韓王信之叛降始。……然則以狡焉不逞之強帥置之邊徼,未有不決堤焚林以殘劉內地者也。飢鷹猘犬,不畜之樊圈,而軼之颺飛奰走之地,冀免禍於目前,而首禍於千古。甚哉高帝之偷也! [347] 
  • 高帝初定天下,禁賈人衣錦綺、操兵、乘馬,可謂知政本矣。 [347] 
  • 嗚呼!使得天下者皆如高帝之興,而無光武之大猷承之於後,則天下後世且疑湯、武之誓誥為虛文,而唯智力之可以起收四海。 [348] 
  • 與人俱起,血戰以戴己為君,功成位定,而挾勳勞以相抗,亦武人之恆也。即慮其相仍以攘臂,自可以禮裁之,以道制之,使自戢志以寧居。遽加猜忮而誅夷之,刻薄寡恩,且抱疚於天人,漢高帝之所以不得與於純王之道也。 [349] 讀通鑑論
慈禧:“劉邦是個英雄,是條硬漢子(針對劉邦在彭城敗北逃亡時屢將兒女推下車一事)。“ [350] 
易順鼎:“已將勝廣備驅除,更把韓彭付菹醢。綿蕝威儀三代後,筍冠富貴五年餘。公然亭長能為帝,奇絕英雄不讀書。抔土長陵終寂寞,未知比仲究何如。” [335] 

劉邦現代

李宗吾:“沛公之黑,由於天縱,推孝惠於車前,分杯羹於俎上,韓彭菹醢,兔死狗烹,獨斷與心,從容中道。至其厚學,則得自張良,良之師曰圯上老人,良進履受書,頓悟妙諦,老人以王者師期之。良為他人言,皆不省,獨沛公善之,盡得其傳。項王忿與挑戰,則笑而謝之;酈生則其倨見長者,則其而延之上坐;韓信乘其困於滎陽,求為假王以鎮齊,亦始怒之,而終忍之;自非深造有得,胡能豁達大度若是?至呂后私闢陽侯,佯為不知,尤其顯焉者。彼其得天既厚,學養復深,於流俗所傳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倫,廓而清之,翦滅羣雄,傳祚四百餘載,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讀《史記·高祖本紀》時讚揚劉邦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290]  ,並對劉邦尤為關注,多次評點:
  • 項王非政治家。漢王則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332] 
  • 劉邦是在封建時代被歷史學家稱為“豁達大度,從諫如流”的英雄人物。劉邦同項羽打了好幾年仗,結果劉邦勝了,項羽敗了,不是偶然的。
  • 劉邦能夠打敗項羽,是因為劉邦和貴族出身的項羽不同,比較熟悉社會生活,瞭解人民心理。
  • 漢朝的劉邦是封建皇帝裏邊最厲害的一個。
  • 漢高祖劉邦比西楚霸王項羽強,他得天下一因決策對頭,二因用人得當。 [17]  [153]  [333] 
日本歷史學家內藤湖南:“……秦漢之交是一個起自布衣者大顯身手的時代,高祖劉邦即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在中國曆代帝王中,高祖是最能體現與生俱來中國人特色的人物,尤其是他具有雖無學識,卻絲毫不加以掩飾的特點。……有人稱漢高祖為寬仁大度之主,但又不忘其中的利害得失。也正因為他不忘利害得失,所以有時他的行為又近似殘酷,這也正如注中所云,他是天生的英雄。此後,中國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皆以高祖為心中楷模。” [256] 中國史通論
英國曆史學家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
  • 中國的漢高祖劉邦,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即屋大維),還有薩拉森帝國的哈里發·阿摩維亞(指穆阿維葉一世),這三個人是專在金錢上打算盤,一心想出人頭地的領袖。他們都是在前一代領袖缺乏靈活性而開始出現衰敗徵兆時,接替政權的。他們有善於處世的手腕,各自把帝國體制從崩潰中解救出來,進行整頓,打下了長治久安的統治基礎。他們的處世才能和手腕,在倫理上是絕不該稱頌的。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在政治上反而是切合時宜的。 [154] 
  • 漢朝劉邦把中國人的民族感情的平衡,從地方分權主義持久地引向了世界主義。和秦始皇帶有蠱感和專制性的言行相反。他巧妙地運用處世才能完成了這項事業。 [255]  (均引自《展望二十一世紀—湯恩比和池田大作對話錄》
日本思想家池田大作:漢高祖劉邦對中國的重新統一,作為歷史功績是應該給以高度評價的。 [255]  引自《展望二十一世紀—湯恩比和池田大作對話錄》

劉邦軼事典故

劉邦相關成語

相關成語典故及來源出處
典故
出處
《漢書·酈陸朱劉叔孫傳
史記·高祖本紀 [159] 
《漢書·高帝紀》 [160-161] 
《史記·項羽本紀 [444] 
《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443] 
《史記·留侯世家 [445] 
《史記·淮陰侯列傳 [136]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299] 
《史記·季布欒佈列傳》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漢紀·高祖皇帝紀》 [164] 
法言·重黎》 [461] 
王命論
西征賦
唐論
《史記·孝文本紀 [452] 
《漢書·中山靖王傳》 [453] 
抱朴子·酒誡》
《漢書·梅福傳》
《後漢書·馬援傳
《後漢書·祭遵傳》
《後漢書·張衡傳》
《晉書·王鑑傳》 [219] 
洪秀全演義 [460] 

劉邦異象神蹟

關於劉邦的誕生及生平經歷,史書中出現了諸多當時及後世附會創造的神話傳聞,以此進行輿論造勢,鞏固漢家政權的合法性、正統性和神聖性。 [330]  其具體內容如下:
  • 感孕而生
《漢書·高帝紀》記載:劉邦的母親有一次在大湖的岸邊閉目小憩,夢與天神交遇。當時電閃雷鳴,天色陰暗,其父太公到湖岸接應其母,只見一條蛟龍蟠於母身。隨之就懷孕了,生下了劉邦。 [222] 
  • 面相不凡
《史記》描寫劉邦的容貌時稱其“隆準而龍顏”,故後世又以“龍顏”來指代帝王。 [323]  喜好相人呂公在初見劉邦的形態樣貌時,也認為劉邦的面相無人能及。 [30] 
劉邦任職亭長時曾請假回家務農,他夫人呂雉和兩個孩子在田間鋤草,有一位過路老丈向其討水喝,呂雉還給了一些飯食。老丈看了呂雉的面相讚道:“夫人是天下貴人。”呂雉請他給兩個孩子看相,他看了劉盈,説:“夫人之所以能成為貴人,是因為有這個兒子。”他又看了魯元公主,也説將來是位貴人。老丈走後,劉邦從另一間田舍歸來,呂雉向他備言前事,説那位老丈相我母子三人都是大貴之相。劉邦問老丈在哪,呂雉説:“其走未遠。”劉邦追及老丈,求問自己的生相。老丈説:“剛才説夫人及令郎等生相大貴,都是由於您的洪福。您的生相是貴不可言。”劉邦連忙稱謝道:“果真如老先生所説,我永遠會記住您的指點之恩。”到劉邦登基後,這位老丈的去向卻不得而知了。 [223] 
  • 醉斬大蛇
反映劉邦斬蛇起義的塑像 反映劉邦斬蛇起義的塑像
劉邦釋放役徒之後乘着酒意,夜裏抄小路通過沼澤地,讓一個人在前邊先走。走在前邊的人回來報告説:“前邊有條大蛇擋在路上,還是回去吧。”劉邦已醉,説:“大丈夫走路,有什麼好怕的!”於是趕到前面,拔劍去斬大蛇。大蛇被斬成兩截,道路打開了,繼續往前走了幾里,醉得厲害了,就睡倒在地上。 [435]  後世傳説漢室歷代藏有劉邦的斬蛇劍,直到晉武帝時藏劍的武庫失火,才使寶劍“飛上天而去”。 [279-280]  斬蛇劍據稱是劉邦在始皇三十四年所得鐵劍,長三尺,上有大篆刻銘為“赤霄”。 [300] 
  • 赤帝之子
劉邦斬蛇之後睡倒在地,後邊的人來到斬蛇的地方,看見有一老婦在暗夜中哭泣。有人問她為什麼哭,老婦人説:“有人殺了我兒,我在哭他。”有人問:“你的孩子為什麼被殺呢?”老婦説:“我兒是白帝之子,變化成蛇,擋在道路中間,如今被赤帝之子殺了,故哭。”眾人以為老婦人是在説謊,正要打她,老婦人卻忽然不見了。後面的人趕上了劉邦,劉邦醒了。那些人把剛才的事告訴了劉邦,劉邦心中暗暗高興,更加自負。那些追隨他的人也漸漸地畏懼他了。 [436] 
其後劉邦在沛縣起義進行祭祀時,因聲稱“赤帝子”的緣故,尊崇紅色,於是將所有旗幟都選用紅色。 [34] 
又因其感生神話的影響 [222]  ,傳到後世又有“赤龍子”的説法。 [425] 
  • 五彩龍氣
劉邦當亭長時,經常去王媪、武負的店裏去賒賬喝酒,喝醉了就躺倒睡覺,王媪、武負看見劉邦上面經常有龍的跡象,覺得奇怪。而每當劉邦留在店裏喝酒,賣出去的酒都比平常多出好幾倍。由於這些怪現象,所以在年末算賬時,這兩家店常常把劉邦的酒債竹券給折斷,欠的酒錢都一筆勾銷。 [260] 
秦始皇常説“東南有天子氣”,於是到東邊巡遊來鎮壓這股氣。劉邦因而懷疑是自己,於是逃亡到芒縣、碭縣的山澤之中。呂雉和其他人每次去找他的時候,都能準確地找到他。劉邦覺得奇怪,呂雉説:“阿季所在的地方常常有一團雲氣,所以跟着它總能找得到阿季。”劉邦心裏非常高興。 [259] 
在鴻門宴前夕,范增勸諫項羽殺掉劉邦時,也曾經説過:“我叫人觀望劉邦的氣運,都是龍和虎的形狀,呈現五彩的顏色,這是天子的氣運呀,趕緊攻打他,不要錯失機會!” [261] 

劉邦善待臣屬

紀成在參與還定三秦之戰期間戰死;周苛滎陽之戰中被項羽烹殺;酈食其在出使齊國時期因故犧牲。劉邦皆追念他們的功勞,封紀成之子紀通為襄平侯 [391]  ,封周苛之子周成為高景侯 [392]  ,封酈食其之子酈疥為高梁侯。 [393]  同樣在戰事中犧牲的大功臣奚涓,功績堪比樊噲,但沒有子嗣,於是劉邦特意封他的母親為魯侯,代領其封賞,這也是史上罕有的女性侯爵之一。 [394] 
對於幫助過自己的人,劉邦沒有忘本。秋彭祖原是沛縣守城的小卒,因在劉邦起兵攻沛時,第一個打開城門迎接劉邦,所以劉邦在分封時特封他為戴侯。 [395]  單父聖早年贈送一匹馬給劉邦救急,因此被劉邦封為中牟侯。 [396]  同時劉邦也護短,有袒護隨其出生入死的王疆的事蹟。 [397] 
對於背叛、投敵然後再次歸順的人,劉邦也能夠赦免並任用,立功還能封賞,如著名的雍齒 [127]  ;以及在滎陽戰敗後投降項羽的孫赤,迴歸劉邦麾下後,立功封為堂陽侯; [399]  漢將柴武在寫信勸降韓王信時,提及劉邦“諸侯雖有畔亡,而復歸,輒復故位號,不誅也”,韓王信回信無以反駁,因其也是滎陽戰後投敵復歸再受重用的人員之一。 [400] 
項羽敗亡後,歸順劉邦的項氏族親沒有被誅殺,其中四位被封以侯爵,包括幫過劉邦的項伯(封射陽侯),與劉邦多次為敵的項佗(封平皋侯),中途投降劉邦的項襄(封桃侯),以及一位名字失考的項氏族人被封為玄武侯 [413-414]  像這樣實封的徹侯爵位劉邦封賞了143名。 [204] 
異姓諸侯王不同於一般臣屬。韓信當初身為漢王大將,奪齊而挾制稱王,齊王韓信與漢王劉邦成為名位等格的諸侯王,自此韓信的身份由“臣屬”轉為“不臣”。 [401]  漢五年(前202年)劉邦稱帝,漢六年(前201年)即將韓信降格為淮陰侯(徹侯等級); [402]  五年後的漢十一年(前196年),劉邦外出平叛陳豨時,韓信被呂后和蕭何設計所殺。 [403] 
陳嬰呂臣、英布都是昔日與劉邦一同參與擁立楚懷王的功勳人物,英布身為異姓諸侯王而被誅除,降漢後的陳嬰、呂臣則封為徹侯善終,後裔累世不絕。故漢初政論家賈誼在其《新書》中指出,假設韓信、英布、彭越等人安居於徹侯地位,其家族也是可以傳承存續的。 [398] 

劉邦父子關係

  • 分一杯羹
劉邦與項羽在廣武相持數月,彭越多次在魏地斷絕楚軍糧食,項羽很憂慮,於是在高台上佈置砧板,把劉太公放到上面,威脅劉邦説:“現在不趕緊投降,我就把太公給煮了!”劉邦説道:“我和項羽一起面北稱臣,接受楚懷王的任命,發誓結為兄弟,我父就是你父,你確定要煮了你老父,那就賞臉分我一杯羹!”經項伯勸阻,項羽最終停手。 [385] 
按劉邦受魏國影響頗深, [6]  [27]  又尊崇樂毅, [388]  此處或借引樂毅的先祖魏國名將樂羊啜子羹而滅敵國之典故。 [411-412] 
  • 拜太上皇
(清)唐岱.孫祜.沈源.周鯤《院本新豐圖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唐岱.孫祜.沈源.周鯤《院本新豐圖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劉邦稱帝后,在設盛宴招待大臣時,對父親劉太公誇耀説:“原先您老經常説我是無賴 [155]  ,沒有賴以生存的賺錢之道,沒有二哥能理家治業。如今我做了皇帝,您看在是二哥的財富多,還是我的財富多呢? [25] 
劉邦和父親劉太公在一起住,每五天就去拜見一次。太公覺得沒什麼,也習慣了。但太公的家令卻覺得不合適,就勸他説:“俗話説,天無二日,地無二主,當今皇帝是您的兒子,但他也是人主。您雖是他的父親,但也是他的大臣。讓他這個主人拜見您這個大臣,不合禮儀。況且這樣也顯不出皇帝的威嚴。” [156] 
等劉邦再拜見父親時,太公就提前拿着掃帚出門相迎,然後倒退着進屋,不給劉邦行禮機會。劉邦很吃驚,跳下車去攙扶父親,太公趕忙説:“皇帝貴為人主,不能因為我一個人破壞了國家的禮法。”劉邦便下詔書,尊太公為太上皇,這樣一舉兩得,不但明示了皇帝的尊嚴,他也可以順理成章地拜見父親了。 [156] 
  • 建造新豐
據晉代筆記《西京雜記》記載,劉太公在皇宮生活日久後,終日悶悶不樂,劉邦忐忑不安,私下問太上皇侍從,侍從回答説:“太上皇以前在家鄉豐邑城生活時每天都和鄰居親朋在一起以踢球、鬥雞、喝酒為樂,沒有人能陪太上皇,因此才悶悶不樂。”於是劉邦在皇宮附近為父親修起一座新豐城,又將豐縣部分親朋鄰居遷來居住。新豐城街巷佈局跟家鄉豐邑城一模一樣,連遷來的男女老幼和雞犬鴨羊都能認得各自的居所,後世謂之“雞犬識新豐”。 [157] 

劉邦複雜個性

劉邦的成功,源自於他的寬容豁達、知人善任、善納忠言與擅於審時度勢的判斷力。但在作為一個偉大人物的同時,劉邦也有傲慢、詭詐的一面,有時活像個無賴漢。如其路過高陽時,年過六十的酈食其求見,他竟高踞牀上,讓兩個女子為他洗腳;年輕時,到縣令家作客,不持一文,卻詐稱“賀錢萬”;未央宮建成,他大宴羣臣於殿上,舉杯為劉太公祝酒時,竟對劉太公説:“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其兄)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大笑為樂。 [292] 
劉邦親征陳豨時,久攻陳豨部將趙利固堅守的東垣不下。叛軍士兵在城上辱罵劉邦,他非常生氣。後來叛軍投降,劉邦下令把那些辱罵過他的人斬首,其餘人被寬恕。 [337] 

劉邦溲溺儒冠

據《史記》《漢書》記載,儒生酈食其想通過同鄉求見劉邦,同鄉騎士對他説劉邦不喜歡儒生,凡是戴着儒冠前來的客人們,劉邦就摘掉他們的儒冠,在裏面溲溺(小便),與人們説話,也常常大罵。 [417]  [464]  後人遂以“溺儒冠”為凌辱儒生的典故。 [463] 
酈食其聽説此傳聞後依舊堅持讓騎士請見,並不卑不亢地向劉邦建言,劉邦於是端正儀態,請他入席上座並向他道歉請教,酈食其進而展示其才學,得到劉邦重用。真才實學的酈生也與傳聞中被“溺儒冠”的諸生形成對比。 [484] 

劉邦擊築作歌

劉邦題跋像 劉邦題跋像 [182]
劉邦在擊敗英布回軍時,路過沛縣,停留下來。他在沛宮舉行酒宴,把老朋友和父老子弟都請來縱情痛飲,挑選沛縣兒童一百二十人,教他們唱歌。酒興正濃時,劉邦親自擊築,唱起自編的詩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即《大風歌》)讓孩童也都跟着學唱。隨後他又起身舞蹈,感慨傷懷,淚下數行,對沛縣的父老兄弟説:“遠行的遊子總是思念故鄉。我雖然建都關中,千秋萬歲之後,我的魂魄還是思念着沛地。我從做沛公開始,討伐暴君逆賊,終於取得天下,所以把沛縣作為湯沐邑,免除沛縣百姓的徭役,讓他們世世代代不要納税服役。”沛縣的父老鄉親整日陪着劉邦開懷暢飲,笑談往事,大家非常高興。過了十多日,劉邦要離去,沛縣父兄執意挽留他。劉邦説:“我的隨從眾多,父兄們供養不起。”於是離開了,沛縣人傾城而出,趕到西郊去貢獻牛酒。劉邦又留下來,搭起帳篷,痛飲三天。沛縣父兄都叩頭請求説:“沛縣有幸得到免除徭役的恩賜,豐邑卻沒有得到,請陛下可憐他們。”劉邦説:“豐邑是我生長的地方,絕不會忘記,只因為先前豐邑人跟着雍齒背叛我而倒向魏王。”沛縣父兄再三請求,劉邦才答應按沛縣的標準,免除豐邑的徭役 [340] 

劉邦身披數創

《漢書》記載,劉邦從秦二世元年起義(前209年)到漢十二年壽終(前195年),身處征途戰鬥不止,除漢九年(前198年)有所憩息,其餘年份皆身臨戰陣。 [160-161]  其連續親征前線、身當矢石,也因此多次受傷。比較廣為人知的就是被項羽埋伏弓弩射中胸口 [220]  ,以及臨終那年帶病徵討英布時再次中箭 [114] 
唐朝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中注引《三輔故事》記載,劉邦在楚漢之爭時期,和項羽多年相持不下,身體受過十二次重大的創傷,被流矢、壘石貫通或擊中的傷害就有四處。 [221] 晉書》則記述苻堅所言:“漢祖與項羽爭天下,受困於京索之間,身受七十多處傷,穿透身體的傷有六七處……” [454] 

劉邦推廣蹴鞠

《西京雜記》 [200]  稱劉邦之父在豐邑時常和屠販少年鬥雞、蹴鞠,劉邦大概率也同其父親一樣喜愛蹴鞠。在劉太公居住在長安後,劉邦為其召舊友入宮(見“軼事典故-父子情深”部分),同時把蹴鞠引入宮中。 [157]  從此,蹴鞠從市井娛樂走進了大雅之堂,漢朝呈現出“裏有俗,黨有場,康莊馳逐,窮巷蹋鞠”的局面。在山東、河南、陝西等地出土的漢代石刻中,不僅描繪了單人蹴鞠、二人蹴鞠,多人蹴鞠,還有男女共同蹴鞠的景象。 [262] 

劉邦祭祀紀信

《史記》記載,楚漢滎陽之戰中,漢將紀信假扮成漢王劉邦,解救劉邦出圍,致被項羽燒死。 [99]  劉邦得天下後,厚賞、追封紀信,並賜黃袍加身,擇長安上林苑(今王曲鎮)修建大型廟堂並祭祀,每年農曆二月初八祭祀,後遂成廟會。”紀信救劉邦的故事在《史記·項羽本紀》和《漢書·高帝紀第一上》及地方相關資料上均有敍述。據傳文景二帝時期,為了順應民心、強化統治,遂將供奉的紀信封為城隍神,成為長安城的保護神。 [263] 

劉邦劉氏冠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戴長冠木俑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戴長冠木俑
劉邦在當亭長的時候,自己用竹皮設計頭冠,讓擔任求盜的下屬到薛縣去找人制作,劉邦時時戴着這種頭冠,到了顯貴之後也一樣,人們稱這種竹皮頭冠為“劉氏冠”。 [228]  東漢學者應劭註解稱“劉氏冠”就是“鵲尾冠”,也叫“長冠”。東漢蔡邕在《獨斷》中稱“長冠”原本是楚制,後來劉邦用竹皮改制之後稱作“劉氏冠”。 [229] 
漢八年(前199年)三月,劉邦規定:爵位不是公乘以上的,不得佩戴“劉氏冠”。 [230] 

劉邦人際關係

劉邦家世

漢朝的史書《漢書》敍述劉邦祖先起於陶唐氏後裔御龍氏,後來漢朝皇族衍生出彭城劉氏,也是晉國大夫士會後代的一支,其部分族裔後來留在秦國,複稱先祖劉累之氏,作“劉”氏。 [18] 
《漢書·高帝紀》記載西漢皇族劉向曾説:“戰國時劉氏自秦獲於魏。秦滅魏,遷大梁,都於豐。”東漢學者文穎解釋説戰國時期劉氏隨秦軍征戰,被魏國所虜獲,得以再次留居三晉魏國之地。 [180]  其後在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年),秦昭王伐魏,魏國割讓舊都安邑,秦國趕走城中民眾,將其遷往大梁,同年宋國滅亡。秦昭襄王二十三年(前284年),魏國取得舊宋國豐地一帶,設立大宋郡,又從大梁遷徙民眾到豐地建立城邑。 [6]  [175]  劉邦的祖父於是擔任魏國豐公,由於遷移過來的時間短,劉氏在豐邑的墳墓很少。 [177]  與豐地相鄰的沛縣歸入楚國,在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62年)後的十幾年間,曾是楚國春申君的食邑之一。 [176]  [178]  由於劉氏淵源複雜,所以劉邦稱帝之後祭祀先祖時,設置有晉、秦、魏、楚不同地區風格的祭祀巫祝 [174] 
關係
稱謂
簡介
曾祖父
戰國末期魏國大夫,出生並活動於魏都大梁
祖父
大約在五國伐齊後遷豐邑中陽裏。
父親
字執嘉,即劉太公,劉邦登基後尊為太上皇。
生母
温氏,一説王含始(劉媪
被追諡為昭靈夫人(昭靈後)。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 [159] 

劉邦兄弟姐妹

關係
稱謂
簡介
長兄
漢五年(前202年)追尊為武哀侯,高後時追尊為武哀王。長嫂封陰安侯。
次兄
劉仲(?-前193)
名喜,被劉邦封為代王。後因抵抗匈奴戰敗,降封合陽侯,死後追諡“頃”。二嫂為頃王后。
姐姐
劉氏
諡號為宣夫人,追尊為昭哀後 [294] 
弟弟
劉交(?-前179)
排行最末,被封為楚王。死後諡號“元”。
從父兄 [224] 
隨劉邦征戰有功,封荊王。英布反叛時被殺害。
從祖兄弟 [225] 
封燕王。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 [159] 

劉邦后妃

稱謂及生卒年
所出
呂雉(?-前180)
漢惠帝劉盈、魯元公主
曹夫人(曹氏
齊悼惠王劉肥
戚夫人(?-前194)
趙隱王劉如意
薄姬(?-前155)
漢文帝劉恆
淮南厲王劉長
——
——
——
——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 [158-159] 

劉邦子女

關係
稱謂及生卒年
簡介
兒子
劉肥(?-前189)
劉邦庶長子。漢六年(前201年)立為齊王,死後諡號“悼惠”。
劉盈(前210-前188)
劉邦嫡長子。西漢第二位皇帝(前195-前188在位)。諡號孝惠皇帝。
劉如意(前205-前194)
漢七年(前200年)封代王,後徙為趙王。終被呂雉毒死,諡號“隱”。
劉恆(前203-前157)
西漢第三位皇帝(前180-前157在位)。廟號太宗,諡號孝文皇帝。
劉恢(?-前181)
漢十一年(前196年)被立為梁王,趙王劉友幽死後被改封為趙王,因寵妃被呂氏逼死,殉情自殺。文帝時追諡“恭”。
劉友(?-前181)
初封淮陽王,後改封趙王,被呂后幽禁而死,諡號“幽”。
劉長(前198-前174)
漢十一年(前196年)封淮南王,文帝時因謀反被廢,遷徙至蜀地而死,諡號“厲”。
劉建(?-前181)
漢十二年(前195年)被立為燕王,十五年後死,諡號“靈”。子嗣被呂后殺死。
女兒
劉氏
魯元公主。嫁趙王張敖為妻,生子張偃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 [158-159]  [199] 

劉邦主要作品

《大風歌》是劉邦平英布還,過沛縣,邀集故人飲酒。酒酣時劉邦擊築,同時唱了這首歌。漢朝人稱這篇歌辭為《三侯之章》,後人題為《大風歌》 [193] 
《鴻鵠歌》為劉邦所作。劉邦晚年寵愛戚夫人,欲立戚夫人所生的趙王劉如意為太子。一次宴會中,呂后及太子劉盈請來聞名遐邇的賢人“商山四皓”相隨,換立之事已不可能,劉邦無奈,召來戚夫人。劉邦讓戚夫人跳楚舞,自己則藉着酒意擊築高歌,遂成此文。 [231-232] 
《手敕太子文》是劉邦病危時寫給劉盈的一封敕書,以父親和帝王的身份,臨終向兒子諄諄告誡:要讀書、要用賢、要治理好天下。這封敕書在歷代帝王敕書中非常具有代表性,也是一篇很好的家訓。 [226] 
關於劉邦的其他作品參考《全漢文·卷一》(多為劉邦在位時以其名義頒佈的詔令)。 [227]  《漢書·藝文志》著錄《高祖傳》十三篇,乃劉邦“與大臣述古語及語策也”。 [291]  今已佚。

劉邦相關考證

劉邦出生時間

對於劉邦的出生時間,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中均無明確記載,之後的史學家在為二者作注時才加以説明,但有兩種不同説法 [20] 
  1. 南朝宋裴駰在《史記集解·高祖本紀》中引西晉皇甫謐之言,稱:“高祖以秦昭王五十一年生,至漢十二年,年六十二。”即認為劉邦出生於秦昭王五十一年(前256年)。 [20] 
  2. 唐代顏師古注《漢書·高帝紀下》時引“臣瓚”之言,稱:“帝年四十二即位,即位十二年,壽五十三。”劉邦卒於漢十二年(前195年),據此推算,則劉邦出生於秦莊襄王三年(前247年)。 [20] 
對於二種説法,現有史料尚不足以確定孰是孰非。故在有確切證據前,應對兩種説法都存疑。 [21] 

劉邦名字考辨

由於古代為尊者諱的緣故, [490]  《史記》《漢書》中的帝紀開篇原文,都沒有記載漢朝皇帝的名諱。 [494]  如《史記》未記載漢高祖的名,僅記載其“姓劉氏,字季”, [3]  《漢書》正文也僅稱其為“劉季”。直到東漢末年的《漢書音義》《漢紀》等書中才明確記載漢高祖的名諱為“邦”。 [487-488] 
唐朝顏師古在註解《漢書》時記述,為避諱劉邦名字中的“邦”字,所以他的臣民改用“國”字來替代。 [489]  如“相國”這一職位,在漢朝之前被稱為“相邦”,有出土文物可以驗證 [491]  ;又根據上海博物館藏《孔子詩論》顯示,《詩經》 之中《國風》一篇,在漢代以前名為《邦風》 [492]  。漢時對於漢高祖僅避諱其名“邦”,而其字“季”則沒有避諱。 [3]  唐朝司馬貞引用項岱説法,認為高祖本名劉季,登位後才改名邦。 [493] 

劉邦人物爭議

劉邦棄子疑雲

有關於劉邦彭城兵敗後的事蹟,《史記》存在記載衝突:
  1. 高祖本紀》記載劉邦彭城戰敗後派人尋找家人,卻只單單找到兒子劉盈一個人,之後把劉盈立為王太子。 [324] 
  2.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記載彭城戰敗後,王陵保護劉盈和魯元公主逃出睢水,然後帶到豐邑堅守。 [325] 
  3. 項羽本紀》和《樊酈滕灌列傳》則記載劉邦回沛縣找不到家人,之後在路上遇到劉盈和魯元公主,用車載他們逃走,途中被楚軍追殺,劉盈二人多次被劉邦踢下車又被夏侯嬰抱上來,之後才將劉盈二人安置在豐邑。 [326-327] 

劉邦名籍異意

史載劉邦命令所有歸降的項羽舊部必須“名籍”才能被賜爵為“大夫”,但學界對“名籍”的意義解析存有爭議,一説是“登記入冊”,一説是“直呼項籍名諱”,詳情參見詞條:鄭君 [328] 

劉邦丘嫂頡羹

劉邦的大哥劉伯早逝,劉邦貧賤時曾經避難,常帶着賓客到大嫂家去吃飯。大嫂討厭劉邦,有一次劉邦與客人來了,大嫂就假裝羹飯吃完,故意用飯勺碰刮鍋邊發出聲響,賓客因此就離去了。過後劉邦看到鍋中還有羹飯,就由此埋怨大嫂。 [470]  後來得天下後,劉邦封賞家人,唯獨沒封大嫂的兒子,理由就是大嫂當初做事不厚道,經劉邦之父劉太公説情,才封賞大嫂的兒子為“羹頡侯”。 [496]  由於此侯名特殊,常被認為是劉邦貶損其嫂而故意為之,後世也多以“頡羹”為譏人吝嗇之典。 [497]  但是由於漢初封列侯者多以地為名,所以也有“羹頡”本來就是地名的説法。 [498] 
更多詳情參見詞條:劉信

劉邦後世紀念

劉邦陵寢

主詞條:長陵
長陵,又名“長山”,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中心以北約二十公里、咸陽市以東約二十公里的窯店鎮三義村北,是劉邦與呂后的合葬地。劉邦陵位於陵園西側,呂后陵居東偏南。長陵的陪葬墓數量很多,當年曾經跟隨劉邦南征北戰的功臣和貴戚、寵妃,如蕭何、曹參、周勃、戚夫人等,死後多陪葬在長陵。陵園的北面設有長陵邑。史載劉邦生前遷徙五萬户入長陵邑。 [194]  [293]  1988年,國務院將長陵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40] 
漢長陵
圖冊參考資料 [194]  [293] 

劉邦塑像

中國國內關於劉邦的雕塑
塑像照片和所在位置
河南省永城市芒碭山大漢雄風巨像 河南省永城市芒碭山大漢雄風巨像
江蘇省沛縣漢宮劉邦塑像 江蘇省沛縣漢宮劉邦塑像
豐縣劉邦廣場劉邦塑像 豐縣劉邦廣場劉邦塑像
徐州市楚王陵公園劉邦塑像 徐州市楚王陵公園劉邦塑像
豐縣漢皇祖陵的劉邦塑像 豐縣漢皇祖陵的劉邦塑像 [215]
河南省商丘博物館劉邦塑像 河南省商丘博物館劉邦塑像

劉邦其他

名稱
地點
劉邦斬蛇碑
河南省永城市芒碭山主峯南麓 [196] 
劉邦廣場
江蘇省徐州市豐縣 [195] 
江蘇省徐州豐縣趙莊鎮劉寨村 [215] 

劉邦藝術形象

劉邦畫像

清人繪劉邦像 清人繪劉邦像 [288]
現存的劉邦畫像,多為後人想象,以明清所傳的畫像居多,今列舉主要者:
  • 劉邦題跋像,取自明天然撰贊,弘治十一年(1498年)重刻本《歷代古人像贊》; [182] 
  • 劉邦像,取自明王圻輯,萬曆(1573年-1620年)年間刻《三才圖會》; [182] 
  • 《漢高祖冊頁》,明仇英繪; [182] 
  • 《劉邦祭孔圖》,取自明無名氏繪《聖蹟圖》; [182] 
  • 劉邦題跋立像,取自清上官周繪,乾隆八年(1743年)刻本《晚笑堂畫傳》; [182] 
  • 劉邦頭像,取自《集古像贊》; [182] 
  • 劉邦半身像,取自清光緒(1875年-1908年)年間修《安徽貴池劉氏宗譜》; [182] 
  • 劉邦真像,取自清代《歷代帝王真像》,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272] 
  • 劉邦像,取自清人繪《歷代帝王聖賢名臣大儒遺像》。 [288] 

劉邦戲劇形象

戲裝劉邦扮相(清宮戲《取滎陽》 俊扮)  戲裝劉邦扮相(清宮戲《取滎陽》 俊扮) [424]
劉邦的形象常出現於中國傳統戲劇當中。如在川劇秦西漢戲劇《鴻門宴》《九里山》《虞美人》等作品中,既突出劉邦虛偽狡詐、陰險無賴、殘害忠臣的一面,也很重視他能屈能伸、善於用人的一面。 [267] 

劉邦文學形象

在劉邦身後,以他為主人公的文學作品不計其數,多為描寫楚漢爭霸的部分。明代有甄偉的《西漢演義》,近代有蔡東藩的《前漢演義》,當代有《秦時明月》《項羽與劉邦》《楚漢英烈傳》《楚漢爭雄》等,其中部分作品影響力較大。 [198] 

劉邦影視形象

影視形象
年份
影視類型
劇名
演員
1985
電視劇
1988
歌仔戲
漢宮怨
1991
電視劇
1994
電影
1994
電視劇
1998
電視劇
漢劉邦
1998
電視劇
2005
電視劇
2004
電視劇
2006
電視劇
2007
電視劇
2010
電視劇
大風歌
2010
電視劇
神話
2011
電視劇
2011
電影
黎明 [235] 
2011
動漫
李璐(配音) [172] 
2011
電視劇
2012
電視劇
2012
電影
劉燁 [233] 
2014起
動畫
賈邱(配音) [197] 
2015
電視劇
于波 [171] 
2018
電視劇

劉邦史料索引

班固漢書·高帝紀》 [160-161] 
荀悦漢紀·高祖皇帝紀》 [162-165] 
司馬光資治通鑑·漢紀》 [166-169] 
參考資料
  • 1.    《三家注史記》卷8引《史記集解》:皇甫謐曰:“高祖以秦昭王五十一年生,至漢十二年,年六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1-08]
  • 2.    顏師古等注《漢書》卷1下《高帝紀下》:臣瓚曰:“帝年四十二即位,即位十二年,壽五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1-08]
  • 3.    《史記》卷8《高祖本紀》: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1-08]
  • 4.    《史記》卷8《高祖本紀》:高祖曰:“豐吾所生長,極不忘耳,吾特為其以雍齒故反我為魏。”
  • 5.    《漢書》卷1上《高帝紀上》: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也,姓劉氏。母媪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父太公往視,則見交龍於上。已而有娠,遂產高祖。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1-08]
  • 6.    《潛夫論箋校正·志氏姓第三十五》載:漢書高帝紀贊雲:春秋晉史蔡墨有言,“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事孔甲,範氏其後也。”而大夫範宣子亦曰:“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為範氏。”範氏為晉士師,魯文公世奔秦。後歸於晉,其處者為劉氏。劉向雲:戰國時劉氏自秦獲於魏。秦滅魏,遷大梁,都於豐,故周市説雍齒曰:“豐,故梁徙也。”是以頌高祖雲:“漢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於周,在秦作劉。涉魏而東,遂為豐公。”
  • 7.    《史記》卷8《高祖本紀》: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
  • 8.    《史記》卷8《高祖本紀》:秦二世三年,楚懷王見項梁軍破,恐,徙盱台都彭城,並呂臣、項羽軍自將之。以沛公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
  • 9.    《史記》卷8《高祖本紀》:負約,更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
  • 10.    《漢書》卷43《酈陸朱劉叔孫傳》:漢王已並天下,諸侯共尊為皇帝於定陶,通就其儀號。
  • 11.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卷12引《括地誌》:高祖即位壇在曹州濟陰縣界。張晏曰“氾水在濟陰界,取其氾愛弘大而潤下”。
  • 12.    《史記》卷8《高祖本紀》:皇帝曰義帝無後。齊王韓信習楚風俗,徙為楚王,都下邳。立建成侯彭越為梁王,都定陶。故韓王信為韓王,都陽翟。徙衡山王吳芮為長沙王,都臨湘。番君之將梅鋗有功,從入武關,故德番君。淮南王布、燕王臧荼、趙王敖皆如故。
  • 13.    《史記》卷30《平準書》:漢興,接秦之弊,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饟,作業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於是為秦錢重難用,更令民鑄錢,一黃金一斤,約法省禁。而不軌逐利之民,蓄積餘業以稽市物,物踴騰糶,米至石萬錢,馬一匹則百金。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税以困辱之。
  • 14.    《資治通鑑》卷12:匈奴冒頓數苦北邊。上患之,問劉敬,劉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罷於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頓殺父代立,妻羣母,以力為威,未可以仁義説也。獨可以計久遠,子孫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為。”上曰:“奈何?”對曰:“陛下誠能以適長公主妻之,厚奉遺之,彼必慕,以為閼氏,生子,必為太子。陛下以歲時漢所餘,彼所鮮,數問遺,因使辨士風諭以禮節。冒頓在,固為子婿;死,則外孫為單于;豈嘗聞外孫敢與大父抗禮者哉!可無戰以漸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長公主,而令宗室及後宮詐稱公主,彼知,不肯貴近,無益也。”帝曰:“善!”欲遣長公主。呂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棄之匈奴!”上竟不能遣。
  • 15.    《史記》卷8《高祖本紀》: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廟。羣臣皆曰:“高祖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為高皇帝。
  • 16.    《漢書》卷1下《高帝紀下》:五月丙寅,葬長陵。已下,皇太子、羣臣皆反至太上皇廟。羣臣曰:“帝起細微,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曰高皇帝。
  • 17.    毛澤東.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121
  • 18.    《漢書》卷1下《高帝紀下》:春秋晉史蔡墨有言: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事孔甲,範氏其後也。而大夫範宣子亦曰:“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為範氏。”範氏為晉士師,魯文公世奔秦。後歸於晉,其處者為劉氏。
  • 19.    《史記》卷8《高祖本紀》: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 20.    曾維華. 漢高祖劉邦生年考[J]. 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3(4):156.
  • 21.    張振台. 駁《漢高祖劉邦生年考》[J]. 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4(4):49-50.
  • 22.    《史記》卷93《韓信盧綰列傳》:盧綰親與高祖太上皇相愛,及生男,高祖、盧綰同日生,裏中持羊酒賀兩家。
  • 23.    《史記》卷93《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及高祖、盧綰壯,俱學書,又相愛也。
  • 24.    《史記》卷8《高祖本紀》: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鬚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 25.    《史記》卷8《高祖本紀》:高祖大朝諸侯羣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為太上皇壽,曰:“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殿上羣臣皆呼萬歲,大笑為樂。
  • 26.    《史記》卷77《魏公子列傳》:高祖始微少時,數聞公子賢。及即天子位,每過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從擊黥布還,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歲以四時奉祠公子。
  • 27.    《史記》卷89《張耳陳餘列傳》:張耳是時脱身遊,女家厚奉給張耳,張耳以故致千里客。乃宦魏為外黃令。秦之滅大梁也,張耳家外黃。高祖為布衣時,嘗數從張耳遊,客數月。
  • 28.    《史記》卷8《高祖本紀》:高祖常繇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 29.    《史記》卷8《高祖本紀》:單父人呂公善沛令,避仇從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聞令有重客,皆往賀。蕭何為主吏,主進,令諸大夫曰:“進不滿千錢,坐之堂下。”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吏,乃紿為謁曰“賀錢萬”,實不持一錢。謁入,呂公大驚,起,迎之門。
  • 30.    《史記》卷8《高祖本紀》:呂公者,好相人,見高祖狀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蕭何曰:“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諸客,遂坐上坐,無所詘。酒闌,呂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後。呂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無如季相,願季自愛。臣有息女,願為季箕帚妾。”酒罷,呂媪怒呂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與貴人。沛令善公,求之不與,何自妄許與劉季?”呂公曰:“此非兒女子所知也。”卒與劉季。呂公女乃呂后也,生孝惠帝、魯元公主。
  • 31.    《史記》卷8《高祖本紀》:秦二世元年秋,陳勝等起蘄,至陳而王,號為“張楚”。
  • 32.    班固 撰;王繼如 主編;王華寶,謝秉洪 副主編.漢書今注 3:鳳凰出版社,2013.01:第1092頁
  • 33.    《史記》卷8《高祖本紀》:諸郡縣皆多殺其長吏以應陳涉。沛令恐,欲以沛應涉。掾、主吏蕭何、曹參乃曰:“君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聽。願君召諸亡在外者,可得數百人,因劫眾,眾不敢不聽。”乃令樊噲召劉季。劉季之眾已數十百人矣。於是樊噲從劉季來。沛令後悔,恐其有變,乃閉城城守,欲誅蕭、曹。蕭、曹恐,逾城保劉季。
  • 34.    《史記》卷8《高祖本紀》:劉季乃書帛射城上,謂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雖為沛令守,諸侯並起,今屠沛。沛今共誅令,擇子弟可立者立之,以應諸侯,則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無為也。”父老乃率子弟共殺沛令,開城門迎劉季,欲以為沛令。
  • 35.    《史記》卷96《張丞相列傳》:及高祖起沛,擊破泗水守監,於是周昌、周苛自卒史從沛公,沛公以周昌為職志,周苛為客。
  • 36.    《史記》卷8《高祖本紀》:秦泗川監平將兵圍豐,二日,出與戰,破之。命雍齒守豐,引兵之薛。泗川守壯敗於薛,走至戚,沛公左司馬得泗川守壯,殺之。
  • 37.    《史記》卷8《高祖本紀》:沛公還軍亢父,至方與,(周市來攻方與)未戰。陳王使魏人周市略地。周市使人謂雍齒曰:“豐,故梁徙也。今魏地已定者數十城。齒今下魏,魏以齒為侯守豐。不下,且屠豐。”雍齒雅不欲屬沛公,及魏招之,即反為魏守豐。沛公引兵攻豐,不能取。沛公病,還之沛。
  • 38.    《史記》卷8《高祖本紀》:沛公怨雍齒與豐子弟叛之,聞東陽甯君、秦嘉立景駒為假王,在留,乃往從之,欲請兵以攻豐。
  • 39.    《史記》卷55《留侯世家》:良欲往從之,道還沛公。沛公將數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屬焉。沛公拜良為廄將。
  • 40.    《史記》卷55《留侯世家》:良數以太公兵法説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者,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從之,不去見景駒。
  • 41.    《史記》卷8《高祖本紀》:是時秦將章邯從陳,別將司馬夷將兵北定楚地,屠相,至碭。東陽甯君、沛公引兵西,與戰蕭西,不利。還收兵聚留,引兵攻碭,三日乃取碭。因收碭兵,得五六千人。
  • 42.    《史記》卷8《高祖本紀》:秦二世二年,……項氏起吳。……(劉邦)聞項梁在薛,從騎百餘往見之。項梁益沛公卒五千人,五大夫將十人。沛公還,引兵攻豐。
  • 43.    《史記》卷8《高祖本紀》:從項梁月餘,項羽已拔襄城還。項梁盡召別將居薛。聞陳王定死,因立楚後懷王孫心為楚王,治盱台。項梁號武信君。
  • 44.    西楚霸王  .中華英烈祠[引用日期2013-06-10]
  • 45.    《史記》卷8《高祖本紀》:居數月,北攻亢父,救東阿,破秦軍。齊軍歸,楚獨追北,使沛公、項羽別攻城陽,屠之。軍濮陽之東,與秦軍戰,破之。秦軍復振,守濮陽,環水。楚軍去而攻定陶,定陶未下。沛公與項羽西略地至雍丘之下,與秦軍戰,大破之,斬李由。還攻外黃,外黃未下。
  • 46.    《史記》卷8《高祖本紀》:項梁再破秦軍,有驕色。宋義諫,不聽。秦益章邯兵,夜銜枚擊項梁,大破之定陶,項梁死。沛公與項羽方攻陳留,聞項梁死,引兵與呂將軍俱東。呂臣軍彭城東,項羽軍彭城西,沛公軍碭。
  • 47.    《史記》卷89《張耳陳餘列傳》:章邯引兵至邯鄲,皆徙其民河內,夷其城郭。
  • 48.    《史記》卷8《高祖本紀》:章邯已破項梁軍,則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北擊趙,大破之。當是之時,趙歇為王,秦將王離圍之鉅鹿城,此所謂河北之軍也。
  • 49.    《史記》卷6《秦始皇本紀》:三年,章邯等將其卒圍鉅鹿。
  • 50.    《史記》卷8《高祖本紀》:秦二世三年,楚懷王見項梁軍破,恐,徙盱台都彭城,並呂臣、項羽軍自將之。以沛公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封項羽為長安侯,號為魯公。呂臣為司徒,其父呂青為令尹。
  • 51.    《史記》卷8《高祖本紀》:趙數請救,懷王乃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北救趙。令沛公西略地入關。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當是時,秦兵彊,常乘勝逐北,諸將莫利先入關。獨項羽怨秦破項梁軍,奮,願與沛公西入關。懷王諸老將皆曰:“項羽為人僄悍猾賊。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阬之,諸所過無不殘滅。且楚數進取,前陳王、項梁皆敗。不如更遣長者扶義而西,告諭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項羽彊悍,今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卒不許項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陳王、項梁散卒。乃道碭至成陽,與槓裏秦軍夾壁,破(魏)[秦]二軍。楚軍出兵擊王離,大破之。沛公引兵西,遇彭越昌邑,因與俱攻秦軍,戰不利。還至慄,遇剛武侯,奪其軍,可四千餘人,並之。與魏將皇欣、魏申徒武蒲之軍並攻昌邑,昌邑未拔。
  • 52.    英國Eaglemoss出版公司 編.發現之旅 中國史:中國和平出版社,2014-06:19
  • 53.    《史記》卷8《高祖本紀》:酈食其曰:“諸將過此者多,吾視沛公大人長者。”乃求見説沛公。沛公方踞牀,使兩女子洗足。酈生不拜,長揖,曰:“足下必欲誅無道秦,不宜踞見長者。”於是沛公起,攝衣謝之,延上坐。食其説沛公襲陳留,得秦積粟。乃以酈食其為廣野君,酈商為將,將陳留兵,與偕攻開封,開封未拔。西與秦將楊熊戰白馬,又戰曲遇東,大破之。楊熊走之滎陽,二世使使者斬以徇。
  • 54.    張良  .中華英烈祠[引用日期2013-06-10]
  • 55.    《史記》卷8《高祖本紀》:南攻潁陽,屠之。因張良遂略韓地轘轅。
  • 56.    《史記》卷55《留侯世家》:項梁使良求韓成,立以為韓王。以良為韓申徒,與韓王將千餘人西略韓地,得數城,秦輒復取之,往來為遊兵潁川。
  • 57.    《史記》卷8《高祖本紀》:當是時,趙別將司馬昂方欲渡河入關,沛公乃北攻平陰,絕河津。南,戰雒陽東,軍不利,還至陽城,收軍中馬騎,與南陽守齮戰犨東,破之。略南陽郡,南陽守齮走,保城守宛。
  • 58.    《史記》卷8《高祖本紀》:沛公引兵過而西。張良諫曰:“沛公雖欲急入關,秦兵尚眾,距險。今不下宛,宛從後擊,彊秦在前,此危道也。”
  • 59.    《史記》卷8《高祖本紀》:於是沛公乃夜引兵從他道還,更旗幟,黎明,圍宛城三匝。南陽守欲自剄。其舍人陳恢曰:“死未晚也。”乃逾城見沛公,曰:“臣聞足下約,先入咸陽者王之。今足下留守宛。宛,大郡之都也,連城數十,人民眾,積蓄多,吏人自以為降必死,故皆堅守乘城。今足下盡日止攻,士死傷者必多;引兵去宛,宛必隨足下後:足下前則失咸陽之約,後又有彊宛之患。為足下計,莫若約降,封其守,因使止守,引其甲卒與之西。諸城未下者,聞聲爭開門而待,足下通行無所累。”沛公曰:“善。”乃以宛守為殷侯,封陳恢千户。
  • 60.    《史記》卷8《高祖本紀》:引兵西,無不下者。至丹水,高武侯鰓、襄侯王陵降西陵。還攻胡陽,遇番君別將梅鋗,與皆,降析、酈。
  • 61.    《史記》卷8《高祖本紀》:初,項羽與宋義北救趙,及項羽殺宋義,代為上將軍,諸將黥布皆屬,破秦將王離軍,降章邯,諸侯皆附。及趙高已殺二世,使人來,欲約分王關中。沛公以為詐,乃用張良計,使酈生、陸賈往説秦將,啗以利,因襲攻武關,破之。又與秦軍戰於藍田南,益張疑兵旗幟,諸所過毋得掠滷,秦人喜,秦軍解,因大破之。又戰其北,大破之。乘勝,遂破之。
  • 62.    《史記》卷8《高祖本紀》:乃以秦王屬吏,遂西入咸陽。
  • 63.    《史記》卷55《留侯世家》:沛公入秦宮,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居之。樊噲諫沛公出舍,沛公不聽。良曰:“夫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夫為天下除殘賊,宜縞素為資。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且‘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藥苦口利於病’,原沛公聽樊噲言。”沛公乃還軍霸上。
  • 64.    《史記》卷8《高祖本紀》:漢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諸侯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繫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軹道旁。諸將或言誅秦王。沛公曰:“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服降,又殺之,不祥。”乃以秦王屬吏,遂西入咸陽。欲止宮休舍,樊噲、張良諫,乃封秦重寶財物府庫,還軍霸上。召諸縣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且吾所以還軍霸上,待諸侯至而定約束耳。”乃使人與秦吏行縣鄉邑,告諭之。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沛公又讓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 65.    《史記》卷8《高祖本紀》:十二月中,遂至戲。亞父勸項羽擊沛公。方饗士,旦日合戰。是時項羽兵四十萬,號百萬。沛公兵十萬,號二十萬,力不敵。
  • 66.    《史記》卷55《留侯世家》:項羽至鴻門下,欲擊沛公,項伯乃夜馳入沛公軍,私見張良,欲與俱去。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乃具以語沛公。
  • 67.    《史記》卷55《留侯世家》:沛公大驚,曰:“為將柰何?”良曰:“沛公誠欲倍項羽邪?”沛公曰:“鯫生教我距關無內諸侯,秦地可盡王,故聽之。”良曰:“沛公自度能卻項羽乎?”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為柰何?”良乃固要項伯。項伯見沛公。沛公與飲為壽,結賓婚。令項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項羽,所以距關者,備他盜也。
  • 68.    《史記》卷7《項羽本紀》:公大驚,曰:“為之柰何?”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曰:“鯫生説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故聽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柰何?”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張良曰:“秦時與臣遊,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於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張良出,要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曰:“吾入關,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原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沛公曰:“諾。”於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王許諾。
  • 69.    《史記》卷7《項羽本紀》:於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王許諾。
  • 70.    《史記》卷8《高祖本紀》:會項伯欲活張良,夜往見良,因以文諭項羽,項羽乃止。沛公從百餘騎,驅之鴻門,見謝項羽。
  • 71.    《史記》卷7《項羽本紀》: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鄉坐。亞父南鄉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鄉坐,張良西鄉侍。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
  • 72.    《史記》卷7《項羽本紀》: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 73.    《史記》卷7《項羽本紀》: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柰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於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
  • 74.    《史記》卷7《項羽本紀》: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則置車騎,脱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彊、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
  • 75.    《史記》卷8《高祖本紀》:項羽遂西,屠燒咸陽秦宮室,所過無不殘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 76.    《史記》卷8《高祖本紀》:負約,更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
  • 77.    《史記》卷8《高祖本紀》:三分關中,立秦三將:章邯為雍王,都廢丘;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董翳為翟王,都高奴。
  • 78.    《史記》卷8《高祖本紀》: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
  • 79.    《史記》卷8《高祖本紀》:乃詳尊懷王為義帝,實不用其命。
  • 80.    《史記》卷8《高祖本紀》:項羽出關,使人徙義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義帝長沙郴縣,趣義帝行,羣臣稍倍叛之,乃陰令衡山王、臨江王擊之,殺義帝江南。
  • 81.    《史記》卷55《留侯世家》:良因説漢王曰:“王何不燒絕所過棧道,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乃使良還。行,燒絕棧道。
  • 82.    《史記》卷8《高祖本紀》:四月,兵罷戲下,諸侯各就國。漢王之國,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從杜南入蝕中。去輒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襲之,亦示項羽無東意。至南鄭,諸將及士卒多道亡歸,士卒皆歌思東歸。韓信説漢王曰:“項羽王諸將之有功者,而王獨居南鄭,是遷也。軍吏士卒皆山東之人也,日夜跂而望歸,及其鋒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人皆自寧,不可複用。不如決策東鄉,爭權天下。”
  • 83.    《史記》卷8《高祖本紀》: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還走;止戰好畤,又覆敗,走廢丘。漢王遂定雍地。東至咸陽,引兵圍雍王廢丘,而遣諸將略定隴西、北地、上郡。
  • 84.    《史記》卷7《項羽本紀》:漢使張良徇韓,乃遺項王書曰:“漢王失職,欲得關中,如約即止,不敢東。”又以齊、梁反書遺項王曰:“齊欲與趙並滅楚。”楚以此故無西意,而北擊齊。
  • 85.    《史記》卷8《高祖本紀》:三月,漢王從臨晉渡,魏王豹將兵從。下河內,虜殷王,置河內郡。南渡平陰津,至雒陽。新城三老董公遮説漢王以義帝死故。漢王聞之,袒而大哭。遂為義帝發喪,臨三日。發使者告諸侯曰:“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於江南,大逆無道。寡人親為發喪,諸侯皆縞素。悉發關內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原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
  • 86.    《史記》卷8《高祖本紀》:漢王以故得劫五諸侯兵,遂入彭城。
  • 87.    《史記》卷7《項羽本紀》:春,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
  • 88.    《史記》卷7《項羽本紀》:四月,漢皆已入彭城,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
  • 89.    《史記》卷8《高祖本紀》:項羽聞之,乃引兵去齊,從魯□正義兗州曲阜也。出胡陵,至蕭,與漢大戰彭城靈壁東睢水上,大破漢軍,多殺士卒,睢水為之不流。
  • 90.    《史記》卷92《淮陰侯列傳》:信復收兵與漢王會滎陽,復擊破楚京、索之間,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 91.    《史記》卷95《樊酈滕灌列傳》:復以中謁者從降下碭,以至彭城。項羽擊,大破漢王。漢王遁而西,嬰從還,軍於雍丘。王武、魏公申徒反,從擊破之。攻下黃,西收兵,軍於滎陽。楚騎來眾,漢王乃擇軍中可為騎將者,皆推故秦騎士重泉人李必、駱甲習騎兵,今為校尉,可為騎將。漢王欲拜之,必、甲曰:‘臣故秦民,恐軍不信臣,臣原得大王左右善騎者傅之。’灌嬰雖少,然數力戰,乃拜灌嬰為中大夫,令李必、駱甲為左右校尉,將郎中騎兵擊楚騎於滎陽東,大破之。
  • 92.    《史記》卷8《高祖本紀》:呂后兄周呂侯為漢將兵,居下邑。漢王從之,稍收士卒,軍碭。漢王乃西過樑地,至虞。謁者隨何之九江王布所,曰:“公能令布舉兵叛楚,項羽必留擊之。得留數月,吾取天下必矣。”隨何往説九江王布,布果背楚。楚使龍且往擊之。
  • 93.    《史記》卷8《高祖本紀》:三年,魏王豹謁歸視親疾,至即絕河津,反為楚。漢王使酈生説豹,豹不聽。漢王遣將軍韓信擊,大破之,虜豹。遂定魏地,置三郡,曰河東、太原、上黨。漢王乃令張耳與韓信遂東下井陘擊趙,斬陳餘、趙王歇。
  • 94.    《史記》卷56《陳丞相世家》:項王既疑之,使使至漢。漢王為太牢具,舉進。見楚使,即詳驚曰:“吾以為亞父使,乃項王使!”復持去,更以惡草具進楚使。
  • 95.    《史記》卷7《項羽本紀》:項王使者來,為太牢具,舉欲進之。見使者,詳驚愕曰:“吾以為亞父使者,乃反項王使者。”更持去,以惡食食項王使者。
  • 96.    《史記》卷56《陳丞相世家》:楚使歸,具以報項王。項王果大疑亞父。
  • 97.    《史記》卷7《項羽本紀》:使者歸報項王,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歸卒伍。”項王許之。行未至彭城,疽發背而死。
  • 98.    《史記》卷8《高祖本紀》:漢王請和,割滎陽以西者為漢。項王不聽。漢王患之,乃用陳平之計,予陳平金四萬斤,以閒疏楚君臣。於是項羽乃疑亞父。亞父是時勸項羽遂下滎陽,及其見疑,乃怒,辭老,願賜骸骨歸卒伍,未至彭城而死。
  • 99.    《史記》卷7《項羽本紀》:於是漢王夜出女子滎陽東門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擊之。紀信乘黃屋車,傅左纛,曰:“城中食盡,漢王降。”楚軍皆呼萬歲。漢王亦與數十騎從城西門出,走成皋。項王見紀信,問:“漢王安在?”曰:“漢王已出矣。”項王燒殺紀信。
  • 100.    《史記》卷56《陳丞相世家》:陳平乃夜出女子二千人滎陽城東門,楚因擊之,陳平乃與漢王從城西門夜出去。遂入關,收散兵復東。
  • 101.    《史記》卷8《高祖本紀》:漢王之出滎陽入關,收兵欲復東。袁生説漢王曰:“漢與楚相距滎陽數歲,漢常困。願君王出武關,項羽必引兵南走,王深壁,令滎陽成皋閒且得休。使韓信等輯河北趙地,連燕齊,君王乃復走滎陽,未晚也。如此,則楚所備者多,力分,漢得休,復與之戰,破楚必矣。”漢王從其計,出軍宛葉閒,與黥布行收兵。
  • 102.    《史記》卷8《高祖本紀》:項羽聞漢王在宛,果引兵南。漢王堅壁不與戰。是時彭越渡睢水,與項聲、薛公戰下邳,彭越大破楚軍。項羽乃引兵東擊彭越。漢王亦引兵北軍成皋。項羽已破走彭越,聞漢王覆軍成皋,乃復引兵西,拔滎陽,誅周苛、樅公,而虜韓王信,遂圍成皋。
  • 103.    《史記》卷8《高祖本紀》:四年,項羽乃謂海春侯大司馬曹咎曰:“謹守成皋。若漢挑戰,慎勿與戰,無令得東而已。我十五日必定梁地,復從將軍。”乃行擊陳留、外黃、睢陽,下之。漢果數挑楚軍,楚軍不出,使人辱之五六日,大司馬怒,度兵汜水。士卒半渡,漢擊之,大破楚軍,盡得楚國金玉貨賂。大司馬咎、長史欣皆自剄汜水上。
  • 104.    《史記》卷8《高祖本紀》:當此時,彭越將兵居梁地,往來苦楚兵,絕其糧食。田橫往從之。項羽數擊彭越等,齊王信又進擊楚。項羽恐,乃與漢王約,中分天下,割鴻溝而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項王歸漢王父母妻子,軍中皆呼萬歲,乃歸而別去。
  • 105.    《史記》卷7《項羽本紀》:漢欲西歸,張良、陳平説曰:“漢有天下太半,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漢王聽之。漢五年,漢王乃追項王至陽夏南,止軍,與淮陰侯韓信、建成侯彭越期會而擊楚軍。
  • 106.    《史記》卷8《高祖本紀》:項羽解而東歸。漢王欲引而西歸,用留侯、陳平計,乃進兵追項羽,至陽夏南止軍,與齊王信、建成侯彭越期會而擊楚軍。至固陵,不會。楚擊漢軍,大破之。漢王復入壁,深塹而守之。用張良計,於是韓信、彭越皆往。
  • 107.    《史記》卷8《高祖本紀》:五年,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羽決勝垓下。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後。項羽之卒可十萬。淮陰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縱,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斬首八萬,遂略定楚地。魯為楚堅守不下。漢王引諸侯兵北,示魯父老項羽頭,魯乃降。遂以魯公號葬項羽穀城。還至定陶,馳入齊王壁,奪其軍。
  • 108.    《史記》卷7《項羽本紀》: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户,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頭,餘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五人共會其體,皆是。
  • 109.    《史記》卷8《高祖本紀》:皇帝曰義帝無後。齊王韓信習楚風俗,徙為楚王,都下邳。立建成侯彭越為梁王,都定陶。
  • 110.    《史記》卷8《高祖本紀》:正月,諸侯及將相相與共請尊漢王為皇帝。漢王曰:“吾聞帝賢者有也,空言虛語,非所守也,吾不敢當帝位。”羣臣皆曰:“大王起微細,誅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為王侯。大王不尊號,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漢王三讓,不得已,曰:“諸君必以為便,便國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陽。
  • 111.    《前漢紀·卷第三》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5-29]
  • 112.    《三家注史記》卷8《高祖本紀》:七年,匈奴攻韓王信馬邑,信因與謀反太原。白土曼丘臣、王黃立故趙將趙利為王以反,高祖自往擊之。會天寒,士卒墮指者什二三,遂至平城。匈奴圍我平城,七日而後罷去。令樊噲止定代地。立兄劉仲為代王。
  • 113.    《資治通鑑》卷12:上從破黥布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張良諫不聽,因疾不視事。叔孫通諫曰:“昔者晉獻公以驪姬之故,廢太子,立奚齊,晉國亂者數十年,為天下笑。秦以不蚤定扶蘇,令趙高得以詐立胡亥,自使滅祀,此陛下所親見。今太子仁孝,天下皆聞之。呂后與陛下攻苦食淡,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廢適而立少,臣願先伏誅,以頸血污地!”帝曰:“公罷矣,吾直戲耳!”叔孫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搖,天下振動;奈何以天下為戲乎!”時大臣固爭者多;上知羣臣心皆不附趙王,乃止不立。
  • 114.    《史記》卷8《高祖本紀》:高祖擊布時,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呂后迎良醫,醫入見,高祖問醫,醫曰:“病可治。”於是高祖嫚罵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遂不使治病,賜金五十斤罷之。
  • 115.    《史記》卷8《高祖本紀》:已而呂后問:“陛下百歲後,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上曰:“曹參可。”問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憨,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呂后復問其次,上曰:“此後亦非而所知也。”
  • 116.    《史記》卷8《高祖本紀》:四月甲辰,高祖崩長樂宮。
  • 117.    《史記》卷8《高祖本紀》: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廟。羣臣皆曰:“高祖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為高皇帝。太子襲號為皇帝,孝惠帝也。令郡國諸侯各立高祖廟,以歲時祠。
  • 118.    注:按《爾雅》:“曾祖王父之考,為高祖王父”,照理講,漢武帝要稱呼太上皇(高帝之父)為高祖,但是《爾雅》上文郭注曰:“高者,言在最上。”《釋名》雲:“高祖,高,皋也,最在上皋,韜諸下也。”《潛邱札記》雲:“曾祖之父為高祖,然自是以上,亦通謂之高祖。”
  • 119.    注:《周書·康王之誥》:“無壞我高祖寡命”,高祖指文王、武王,這是以曾祖父、祖父稱“高祖”。因為周文王、武王是肇基建國之王,功高至偉,所以稱高祖,是最上之尊稱。同樣,漢武帝稱曾祖父高帝為“高祖”亦是此意,是後世子孫對於先祖的至高稱呼,司馬氏應該是使用當時漢朝對高皇帝的尊稱,以劉邦為“高祖”。
  • 120.    韓信  .中華英烈祠[引用日期2013-06-10]
  • 121.    《史記》卷100《季布欒佈列傳》:朱家曰:“臣各為其主用,季布為項籍用,職耳。項氏臣可盡誅邪?今上始得天下,獨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廣也!且以季布之賢而漢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壯士以資敵國,此伍子胥所以鞭荊平王之墓也。君何不從容為上言邪?”
  • 122.    《史記》卷100《季布欒佈列傳》:待間,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當是時,諸公皆多季布能摧剛為柔,朱家亦以此名聞當世。季布召見,謝,上拜為郎中。
  • 123.    《史記》卷100《季布欒佈列傳》:季布母弟丁公,為楚將。丁公為項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顧丁公曰:“兩賢豈相戹哉!”於是丁公引兵而還,漢王遂解去。及項王滅,丁公謁見高祖。高祖以丁公徇軍中,曰:“丁公為項王臣不忠,使項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斬丁公,曰:“使後世為人臣者無效丁公!”
  • 124.    《史記》卷8《高祖本紀》:高祖欲長都雒陽,齊人劉敬説,乃留侯勸上入都關中,高祖是日駕,入都關中。六月,大赦天下。
  • 125.    《史記》卷55《留侯世家》:留侯曰:“雒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夫關中左餚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劉敬説是也。”於是高帝即日駕,西都關中。
  • 126.    《史記》卷56《陳丞相世家》:漢六年,人有上書告楚王韓信反。高帝問諸將,諸將曰:“亟發兵坑豎子耳。”高帝默然。問陳平,平固辭謝,曰:“諸將云何?”上具告之。陳平曰:“人之上書言信反,有知之者乎?”曰:“未有。”曰:“信知之乎?”曰:“不知。”陳平曰:“陛下精兵孰與楚?”上曰:“不能過。”平曰:“陛下將用兵有能過韓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將不能及,而舉兵攻之,是趣之戰也,竊為陛下危之。”上曰:“為之柰何?”平曰:“古者天子巡狩,會諸侯。南方有云夢,陛下弟出偽遊雲夢,會諸侯於陳。陳,楚之西界,信聞天子以好出遊,其勢必無事而郊迎謁。謁,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
  • 127.    《史記》卷55《留侯世家》:上在雒陽南宮,從複道望見諸將往往相與坐沙中語。上曰:“此何語?”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上曰:“天下屬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屬取天下,今陛下為天子,而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親愛,而所誅者皆生平所仇怨。今軍吏計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屬畏陛下不能盡封,恐又見疑平生過失及誅,故即相聚謀反耳。”上乃憂曰:“為之柰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羣臣所共知,誰最甚者?”上曰:“雍齒與我故,數嘗窘辱我。我欲殺之,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齒以示羣臣,羣臣見雍齒封,則人人自堅矣。”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齒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羣臣罷酒,皆喜曰:“雍齒尚為侯,我屬無患矣。”
  • 128.    《史記》卷99《劉敬叔孫通列傳》:劉敬從匈奴來,因言“匈奴河南白羊、樓煩王,去長安近者七百里,輕騎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秦中新破,少民,地肥饒,可益實。夫諸侯初起時,非齊諸田,楚昭、屈、景莫能興。今陛下雖都關中,實少人。北近胡寇,東有六國之族,宗彊,一日有變,陛下亦未得高枕而卧也。臣原陛下徙齊諸田,楚昭、屈、景,燕、趙、韓、魏後,及豪桀名家居關中。無事,可以備胡;諸侯有變,亦足率以東伐。此彊本弱末之術也”。上曰:“善。”乃使劉敬徙所言關中十餘萬口。
  • 129.    《史記》卷54《蕭相國世家》:相國因為民請曰:“長安地狹,上林中多空地,棄,願令民得入田,毋收稿為禽獸食。” 上大怒曰:“相國多受賈人財物,乃為請吾苑!”乃下相國廷尉,械繫之。
  • 130.    《史記》卷54《蕭相國世家》:上曰:“吾聞李斯相秦皇帝,有善歸主,有惡自與。今相國多受賈豎金而為民請吾苑,以自媚於民,故系治之。”高帝不懌。是日,使使持節赦出相國。相國年老,素恭謹,入,徒跣謝。
  • 131.    《漢書》卷1《高帝紀下》:夏五月,兵皆罷歸家。詔曰:“諸侯子在關中者,復之十二歲,其歸者半之。民前或相聚保山澤,不書名數,今天下已定,令各歸其縣,復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訓辨告,勿笞辱。民以飢餓自賣為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軍吏卒會赦,甚亡罪而亡爵及不滿大夫者,皆賜爵為大夫。故大夫以上,賜爵各一級。其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皆復其身及户,勿事。”
  • 132.    《資治通鑑》卷12:陸生時時前説稱《詩》、《書》,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陸生曰:“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昔者吳王夫差、智伯、秦始皇,皆以極武而亡。鄉使秦已並天下,行仁義,法先聖,陛下安得而有之!”帝有慚色,曰:“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及古成敗之國。”陸生乃粗述存亡之徵,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帝未嘗不稱善,左右呼萬歲;號其書曰《新語》。
  • 133.    《資治通鑑》卷11:帝悉去秦苛儀法,為簡易。羣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帝益厭之。叔孫通説上曰:“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臣願徵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帝曰:“得無難乎?”叔孫通曰:“五帝異樂,三王不同禮,禮者,因時世、人情為之節文者也。臣願頗採古禮,與秦儀雜就之。”上曰:“可試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者為之。”於是叔孫通使徵魯諸生三十餘人。魯有兩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諛以得親貴。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傷者未起,又欲起禮、樂。禮、樂所由起,積德百年而後可興也。吾不忍為公所為。公去矣,無污我!”叔孫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時變。”遂與所微三十人西,及上左右為學者與其弟子百餘人,為綿蕞,野外習之。月餘,言於上曰:“可試觀矣。”上使行禮,曰:“吾能為此。”乃令羣臣習肄。
  • 134.    《史記·卷九十·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1-13]
  • 135.    《史記》卷8《高祖本紀》:高祖置酒雒陽南宮。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 136.    《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9-14]
  • 137.    《史記·卷十六·秦楚之際月表第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1-19]
  • 138.    《全三國文·卷十八》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2-01-26]
  • 139.    《昭明文選·卷五十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5-01]
  • 140.    劉邵 著;劉昞 注,樹人 編譯.中國古代相人術 詮釋《人物誌》: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08:144
  • 141.    《資治通鑑·卷八十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1-13]
  • 142.    《晉書·卷一百一·載記第一》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7-04-10]
  • 143.    《晉書·載記第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1-13]
  • 144.    《太平廣記·卷第一百八十九》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4-07-06]
  • 145.    《舊唐書·卷七十·王珪傳》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9-14]
  • 146.    《史記索隱·卷二十九》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5-01]
  • 147.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3-03-03]
  • 148.    《欒城應詔集·卷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8-29]
  • 149.    《何博士備論》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2-05-01]
  • 150.    《香溪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5-01]
  • 151.    《明太祖實錄》卷九十二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八月初一日,親自前往南京歷代帝王廟祭祀從伏羲至元世祖十七位帝王,這十七位帝王分別是:三皇、五帝、三王、漢高祖、漢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隋文帝的塑像被撤出南京歷代帝王廟,根據《明太祖實錄》卷之一百八十八記載:洪武二十一年春正月“戊午,遣官祀歷代帝王。初,歷代帝王廟五室祀,伏羲至元世祖凡十七帝。至是,去隋文帝,凡十六帝,為五室,中三室居三皇、五帝、三王如舊,最東一室則漢高祖、光武、唐太宗,最西一室則宋太祖、元世祖,從祀名臣凡四壇,東廡第一罈九人,風后、皋陶、龍、伯益、傅説、召公奭、召虎、張良、曹參,西廡第一罈九人,力牧、夔、伯夷、伊尹、周公旦、太公望、方叔、蕭何、陳平,東廡第二壇十人,周勃、馮異、房玄齡、李靖、李晟、潘羙、岳飛、木華黎、博爾忽、伯顏,西廡第二壇九人,鄧禹、諸葛亮、杜如晦、郭子儀、曹彬、韓世忠、張浚、博爾術、赤老温。”
  • 152.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16,乙巳年四月十二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14-09-14]
  • 153.    毛澤東點評歷代帝王  .鳳凰網.2007-11-15[引用日期2012-12-21]
  • 154.    [英]湯因比,[日]池田大作 著;荀春生,朱繼徵 譯.展望二十一世紀—湯恩比和池田大作對話錄: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5-11:246
  • 155.    《説文解字注》(“無賴”,即不會賺錢養家,許慎曰‘賴,利也’。“無賴”,即無利入於家也)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2-27]
  • 156.    《史記》卷8《高祖本紀》: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禮。太公家令説太公曰:“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高祖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柰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則威重不行。”後高祖朝,太公擁篲,迎門卻行。高祖大驚,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也,柰何以我亂天下法!”於是高祖乃尊太公為太上皇。心善家令言,賜金五百斤。
  • 157.    《西京雜記》卷2:太上皇徙長安,居深宮,悽愴不樂。高祖竊因左右問其故,以平生所好,皆屠販少年,酤酒賣餅,鬥雞蹴踘,以此為歡,今皆無此,故以不樂。高祖乃作新豐,移諸故人實之,太上皇乃悦。故新豐多無賴,無衣冠子弟故也。高祖少時,常祭枌榆之社。及移新豐,亦還立焉。高帝既作新豐,並移舊社,衢巷棟宇,物色惟舊。士女老幼,相攜路首,各知其室。放犬羊雞鴨於通塗,亦競識其家。其匠人胡寬所營也。移者皆悦其似而德之,故競加賞贈,月餘,致累百金。
  • 158.    《史記》卷8《高祖本紀》:高帝八男:長庶齊悼惠王肥;次孝惠,呂后子;次戚夫人子趙隱王如意;次代王恆,已立為孝文帝,薄太后子;次梁王恢,呂太后時徙為趙共王;次淮陽王友,呂太后時徙為趙幽王;次淮南厲王長;次燕王建。
  • 159.    《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2-01-24]
  • 160.    《漢書·卷一上·高帝紀第一上》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6-02-20]
  • 161.    《漢書·卷一下·高帝紀第一下》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6-02-20]
  • 162.    《前漢紀·漢高祖皇帝紀·卷第一》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6-02-20]
  • 163.    《前漢紀·漢高祖皇帝紀·卷第二》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6-02-20]
  • 164.    《前漢紀·漢高祖皇帝紀·卷第三》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6-02-20]
  • 165.    《前漢紀·漢高祖皇帝紀·卷第四》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6-02-20]
  • 166.    《資治通鑑·卷第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6-02-20]
  • 167.    《資治通鑑·卷第一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6-02-20]
  • 168.    《資治通鑑·卷第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6-02-20]
  • 169.    《資治通鑑·卷第十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6-02-20]
  • 170.    《楚漢傳奇》開拍 陳道明邋遢“劉邦”造型曝光  .網易娛樂[引用日期2022-05-01]
  • 171.    《秦時明月》再爆陣容 于波加盟飾漢高祖劉邦  .搜狐網.2014-10-29[引用日期2015-12-23]
  • 172.    《秦漢英雄傳》(配音演員表見22:51後)  .騰訊視頻[引用日期2020-05-28]
  • 173.    《史記》卷57《絳侯周勃世家》:攻蒙、虞,取之。擊章邯車騎,殿。定魏地。攻爰戚、東緡,以往至慄,取之。攻齧桑,先登。擊秦軍阿下,破之。追至濮陽,下甄城。攻都關、定陶,襲取宛朐,得單父令。
  • 174.    《漢書》卷1下《高帝紀下》:及高祖即位,置祠祀官,則有秦、晉、梁、荊之巫。
  • 175.    《史記》卷5《秦本紀》:二十一年,錯攻魏河內,魏獻安邑,秦出其人。
  • 176.    《史記》卷78《春申君列傳》:考烈王元年,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賜淮北地十二縣。後十五歲,黃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邊齊,其事急,請以為郡便。”因並獻淮北十二縣。請封於江東。考烈王許之。春申君因城故吳墟,以自為都邑。
  • 177.    《漢書》卷1下《高帝紀下》:豐公,蓋太上皇父。其遷日淺,墳墓在豐鮮焉。
  • 178.    《史記》卷129《貨殖列傳》:夫自淮北沛、陳、汝南、南郡,此西楚也。
  • 179.    《漢書》卷39《蕭何曹參傳第九》:漢王怒,欲謀攻項羽。周勃、灌嬰、樊噲皆勸之,何諫之曰:“雖王漢中之惡,不猶愈於死乎?”漢王曰:“何為乃死也?”何曰:“今眾弗如,百戰百敗,不死何為?《周書》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語曰‘天漢’,其稱甚美。夫能詘於一人之下,而信於萬乘之上者,湯、武是也。臣願大王王漢中,養其民以致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天下可圖也。”漢王曰:“善。”乃遂就國,以何為丞相。
  • 180.    《前漢書》卷1下注:文穎曰:“六國時,秦伐魏,劉氏隨軍為魏所獲,故得復居魏也。”
  • 181.    《柯山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07-13]
  • 182.    中國曆代名人圖像多圖概覽  .浙江圖書館[引用日期2021-11-06]
  • 183.    王雅軒等 主編.中國古代歷史地圖集:遼寧教育出版社,1990-12:35
  • 184.    王雅軒等 主編.中國古代歷史地圖集:遼寧教育出版社,1990-12:36
  • 185.    郭沫若 主編.中國史稿地圖集 上[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79-12:27-28
  • 186.    郭沫若 主編.中國史稿地圖集 上[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79-12:25-26
  • 187.    《全晉文·卷七十一》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2-01-26]
  • 188.    孟慶華,趙彭城 主編.江蘇文史資料 第134輯 劉邦評論:《江蘇文史資料》編輯部,2000-12:65
  • 189.    《全三國文·卷六十八》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2-01-26]
  • 190.    《全三國文·卷五》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2-01-26]
  • 191.    《全三國文·卷十七》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2-01-26]
  • 192.    《全晉文·卷四十六》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2-01-26]
  • 193.    《藝文類聚·卷十二·帝王部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1-26]
  • 194.    王麗梅 著.歷代陵墓:西安出版社,2018-05:25-26
  • 195.    徐州市民政局地名辦公室 編.徐州市地名錄: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7-03:204
  • 19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 編.中國旅遊景區景點大辭典:中國旅遊出版社,2007-08:1111
  • 197.    動畫《秦時明月之君臨天下》(優酷/2014年)第30集第14分27秒至16分03秒;片尾字幕第18分28秒至18分37秒  .優酷[引用日期2022-02-27]
  • 198.    楊劍龍.敍事視閾 新世紀長篇小説綜論:上海文藝出版社,2017-06:318
  • 199.    《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第九》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2-02-27]
  • 200.    《西京雜記》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2-27]
  • 201.    《史記》卷8《高祖本紀》:眾莫敢為,乃立季為沛公。祠黃帝,祭蚩尤於沛庭,而釁鼓旗,幟皆赤。
  • 202.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2-27]
  • 203.    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卷7《項羽本紀》:【考證】錢大昕曰:“春秋之際,楚縣令皆稱公。楚漢之際,官名多沿楚制,故漢王起沛稱沛公,楚有蕭公、薛公、郯公、留公、柘公,漢有滕公、戚公,皆縣令之稱。”
  • 204.    《漢書》卷161《高惠高後文功臣表第四》:自古帝王之興,曷嘗不建輔弼之臣所與共成天功者乎!漢興自秦二世元年之秋,楚陳之歲,初以沛公總帥雄俊,三年然後西滅秦,立漢王之號,五年東克項羽,即皇帝位。八載而天下乃平,始論功而定封。訖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時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數裁什二三,是以大侯不過萬家,小者五六百户。封爵之誓曰:“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存,爰及苗裔。”於是申以丹書之信,重以白馬之盟,又作十八侯之位次。高後二年,復詔丞相陳平盡差列侯之功,錄弟下竟,臧諸宗廟,副在有司。
  • 205.    《史記》卷53《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上罷布軍歸,民道遮行上書,言相國賤彊買民田宅數千萬。上至,相國謁。上笑曰:“夫相國乃利民!”所以令相國自謝之。民所上書皆以與相國,曰:“君自謝民。”相國因為民請曰:“長安地狹,上林中多空地,棄,原令民得入田,毋收槀,為禽獸食。”上大怒曰:“相國多受賈人財物,乃為請吾苑!”乃下相國廷尉,械繫之。數日,王衞尉侍,前問曰:“相國何大罪,陛下系之暴也?”上曰:“吾聞李斯相秦皇帝,有善歸主,有惡自與。今相國多受賈豎金而為民請吾苑,以自媚於民,故系治之。”王衞尉曰:“夫職事苟有便於民而請之,真宰相事,陛下柰何乃疑相國受賈人錢乎!且陛下距楚數歲,陳豨、黥布反,陛下自將而往,當是時,相國守關中,搖足則關以西非陛下有也。相國不以此時為利,今乃利賈人之金乎?且秦以不聞其過亡天下,李斯之分過,又何足法哉。陛下何疑宰相之淺也。”高帝不懌。是日,使使持節赦出相國。相國年老,素恭謹,入,徒跣謝。高帝曰:“相國休矣!相國為民請苑,吾不許,我不過為桀紂主,而相國為賢相。吾故系相國,欲令百姓聞吾過也。
  • 206.    《史記·卷九十五·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2-04-02]
  • 207.    《漢書》卷40《張陳王周傳第十》:高後欲立諸呂為王,問陵。陵曰:“高皇帝刑白馬而盟曰:‘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今王呂氏,非約也。”
  • 208.    《史記·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4-02]
  • 209.    《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2-04-02]
  • 210.    《史記·卷九十·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2-04-02]
  • 211.    《史記·卷九十一·黥布列傳第三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2-04-02]
  • 212.    見《史記》卷9《呂太后本紀第九》:“高祖弟交為楚王,兄子濞為吳王。非劉氏功臣番君吳芮子臣為長沙王。”又見《漢書》卷34《韓彭英盧吳傳第四》:“吳芮,……項籍死,上以鋗有功,從入武關,故德芮,徙為長沙王,都臨湘,一年薨,諡曰文王,子成王臣嗣。薨,子哀王回嗣。”
  • 213.    遼寧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 編.中國古代史歷史名詞解釋 上:遼寧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1983-07:145
  • 214.    陳瑞雲 主編.大學歷史詞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05:33
  • 215.    徐州豐縣漢皇祖陵 42米高劉邦銅像盡顯雄風  .中新網.2017-04-07[引用日期2022-05-01]
  • 216.    《殷芸小説》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5-01]
  • 217.    《李温陵集·卷十四》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5-01]
  • 218.    《史記》卷97《酈生陸賈列傳》:沛公至高陽傳舍,使人召酈生。酈生至,入謁,沛公方倨牀使兩女子洗足,而見酈生。酈生入,則長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諸侯乎?且欲率諸侯破秦也?”沛公罵曰:“豎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諸侯相率而攻秦,何謂助秦攻諸侯乎?”酈生曰:“必聚徒合義兵誅無道秦,不宜倨見長者。”於是沛公輟洗,起攝衣,延酈生上坐,謝之。酈生因言六國從橫時。沛公喜,賜酈生食,問曰:“計將安出?”酈生曰:“足下起糾合之眾,收散亂之兵,不滿萬人,欲以徑入強秦,此所謂探虎口者也。夫陳留,天下之旻,四通五達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積粟。臣善其令,請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聽,足下舉兵攻之,臣為內應。”於是遣酈生行,沛公引兵隨之,遂下陳留。號酈食其為廣野君。酈生言其弟酈商,使將數千人從沛公西南略地。酈生常為説客,馳使諸侯。
  • 219.    《晉書·卷七十一·列傳第四十一》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2-05-01]
  • 220.    《史記》卷8《高祖本紀》:項羽大怒,伏弩射中漢王。漢王傷匈,乃捫足曰:“虜中吾指!”漢王病創卧,張良彊請漢王起行勞軍,以安士卒,毋令楚乘勝於漢。漢王出行軍,病甚,因馳入成皋。
  • 221.    《三家注史記》卷8《高祖本紀》:【索隱】按:三輔故事曰“楚漢相距於京索間六年,身被大創十二,矢石通中過者有四”。言漢王病創也。
  • 222.    《史記》卷8《高祖本紀》:(劉邦)父曰太公,母曰劉媪。其先劉媪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
  • 223.    《史記》卷8《高祖本紀》:高祖為亭長時,常告歸之田。呂后與兩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過請飲,呂后因餔之。正義必捕反,以食飼人也。父本請飲,呂后因飼之。國語云:“國中童子無不餔。”老父相呂后曰:“夫人天下貴人。”令相兩子,見孝惠,曰:“夫人所以貴者,乃此男也。”相魯元,亦皆貴。老父已去,高祖適從旁舍來,呂后具言客有過,相我子母皆大貴。高祖問,曰:“未遠。”乃追及,問老父。老父曰:“鄉者夫人嬰兒皆似君,君相貴不可言。”高祖乃謝曰:“誠如父言,不敢忘德。”及高祖貴,遂不知老父處。
  • 224.    注:此從《漢書·卷三十五·荊燕吳傳第五》:“荊王劉賈,高帝從父兄也,不知其初起時。”《史記·卷五十一·荊燕世家第二十一》則只説與劉邦同為一族:“荊王劉賈者,諸劉,不知其何屬初起時。”
  • 225.    《漢書》卷35《荊燕吳傳第五》:燕王劉澤,高祖從祖昆弟也。
  • 226.    陳泰山. 劉邦《手敕太子文》[J]. 共產黨員:下半月, 2017(3):1.
  • 227.    《全漢文·卷一》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2-05-22]
  • 228.    《史記》卷8《高祖本紀》:高祖為亭長,乃以竹皮為冠,令求盜之薛治之,時時冠之,及貴常冠,所謂“劉氏冠”乃是也。
  • 229.    《三家注史記》卷8《高祖本紀》:高祖為亭長,乃以竹皮為冠,令求盜之薛治之。【集解】應劭曰:「以竹始生皮作冠,今鵲尾冠是也。求盜者,舊時亭有兩卒,其一為亭父,掌開閉埽除,一為求盜,掌逐捕盜賊。薛,魯國縣也。有作冠師,故往治之。」【索隱】應劭雲:「一名『長冠』。側竹皮裹以縱前,高七寸,廣三寸,如板。」又蔡邕《獨斷》雲:「長冠,楚制也。高祖以竹皮為之,謂之『劉氏冠』。」司馬彪輿服志亦以「劉氏冠」為鵲尾冠也。應劭雲:「舊亭卒名『弩父』,陳、楚謂之『亭父』,或雲『亭部』,淮、泗謂之『求盜』也。」
  • 230.    《漢書》卷1下《高帝紀下》:爵非公乘以上毋得冠劉氏冠。
  • 231.    呂晴飛 等.漢魏六朝詩歌鑑賞辭典.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0:3-4
  • 232.    李春祥 等.樂府詩鑑賞辭典.鄭州:中洲古籍出版社,1990:104
  • 233.    王的盛宴 (2012)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2-05-28]
  • 234.    《楚漢爭雄》開機 黃秋生柯藍出演劉邦呂雉  .新浪網.2011-10-21[引用日期2022-05-28]
  • 235.    鴻門宴傳奇 (2011)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2-05-28]
  • 236.    大風歌 (2011)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2-05-28]
  • 237.    楚漢驕雄 (2004)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2-05-28]
  • 238.    辛追傳奇(又名大漢悲歌,2006)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2-05-28]
  • 239.    西楚霸王 (1994)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2-05-28]
  • 240.    國務院關於公佈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  .中國政府網.2014-07-21[引用日期2022-05-28]
  • 241.    《史記》卷92《淮陰侯列傳》:上嘗從容與信言諸將能不,各有差。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公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 242.    《史記》卷7《項羽本紀》: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243.    《史記》卷7《項羽本紀》: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 244.    《史記》卷8《高祖本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
  • 245.    《史記》卷7《項羽本紀》:項王謂漢王曰:“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漢王笑謝曰:“吾寧鬥智,不能鬥力。”
  • 246.    《史記》卷7《項羽本紀》:當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
  • 247.    《漢書》卷1上《高帝紀上》:漢王齊戒設壇場,拜信(韓信)為大將軍,問以計策。
  • 248.    《漢書》卷53《中山靖王傳》:諸侯王自以骨肉至親,先帝所以廣封連城,犬牙相錯者,為盤石宗也。
  • 249.    《史記》卷8《高祖本紀》:天下方擾,諸侯並起,今置將不善,一敗塗地。吾非敢自愛,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願更相推擇可者。
  • 250.    《陣紀》卷3“陣宜”:韓信以三十萬人分為五軍,孔將軍居東南而為左,費將軍居西南而為右,自將前軍居漢王之先鋒,絳侯、柴將軍又居漢王之後,而有垓下陣也。
  • 251.    《史記》卷8《高祖本紀》:高祖欲長都雒陽,齊人劉敬説,乃留侯勸上入都關中,高祖是日駕,入都關中。六月,大赦天下。
  • 252.    《史記》卷8《高祖本紀》:天下大定。高祖都雒陽,諸侯皆臣屬。故臨江王驩為項羽叛漢,令盧綰、劉賈圍之,不下。數月而降,殺之雒陽。
  • 253.    《史記》卷8《高祖本紀》:(漢五年)十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高祖自將擊之,得燕王臧荼。即立太尉盧綰為燕王。使丞相噲將兵攻代。
  • 254.    《史記》卷8《高祖本紀》:項羽怨田榮,立齊將田都為齊王。田榮怒,因自立為齊王,殺田都而反楚;予彭越將軍印,令反梁地。
  • 255.    湯因比,池田大作 著;荀春生,朱繼徵 譯.展望二十一世紀—湯恩比和池田大作對話錄: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5-11:284
  • 256.    [日]內藤湖南 著;夏應元,錢婉約 譯.中國史通論 典藏版:九州出版社,2018-02:201
  • 257.    陳致平 著.中華通史 第2卷 秦漢三國史:花城出版社,,1996-02:95-96
  • 258.    蘇洵 著;邱少華 點校.蘇洵集:中國書店,2000:21
  • 259.    《史記》卷8《高祖本紀》: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因東遊以厭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隱於芒、碭山澤岩石之間。呂后與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問之。呂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氣,故從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聞之,多欲附者矣。
  • 260.    《史記》卷8《高祖本紀》:常從王媪、武負貰酒,醉卧,武負、王媪見其上常有龍,怪之。高祖每酤留飲,酒讎數倍。及見怪,歲竟,此兩家常折券棄責。
  • 261.    《史記》卷7《項羽本紀》:范增説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彩,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 262.    任慧一, 祁慧珍. 漢代蹴鞠文化考究[J]. 濟寧學院學報, 2016, 37(3):4.
  • 263.    傅功振, 樊列武, 李之馨. 從西安城隍信仰看信仰文化的價值與意義[J]. 民間文化論壇, 2010(2):8.
  • 264.    《史記》卷55《留侯世家》:叔孫太傅稱説引古今,以死爭太子。上詳許之,猶欲易之。
  • 265.    《史記》卷55《留侯世家》: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從太子,年皆八十有餘,鬚眉皓白,衣冠甚偉。上怪之,問曰:“彼何為者?”四人前對,各言名姓,曰東園公,角里先生,綺裏季,夏黃公。上乃大驚,曰:“吾求公數歲,公闢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遊乎?”四人皆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竊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上曰:“煩公幸卒調護太子。”四人為壽已畢,趨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呂后真而主矣。”
  • 266.    《史記》卷9《呂太后本紀》:太后稱制,議欲立諸呂為王,問右丞相王陵。王陵曰:“高帝刑白馬盟曰‘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今王呂氏,非約也。”太后不説。問左丞相陳平、絳侯周勃。勃等對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稱制,王昆弟諸呂,無所不可。”太后喜,罷朝。王陵讓陳平、絳侯曰:“始與高帝喋血盟,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呂氏,諸君從欲阿意背約,何面目見高帝地下?”
  • 267.    張麗麗.川劇秦西漢戲君臣形象分析[J].劍南文學(下半月),2015(08):74-75
  • 268.    《三家注史記》卷8《高祖本紀》:劉季之眾已數十百人矣。【索隱】:漢書作“數百人”。劉伯莊雲“言數十人或至百人”,則是百人已下也。(史記前文蕭、曹等人勸縣令召劉邦,説“可得數百人”,故漢書之“數百人”無誤。)
  • 269.    《史記》卷118《淮南衡山列傳》:昔秦絕聖人之道,殺術士,燔詩書,棄禮義,尚詐力,任刑罰,轉負海之粟致之西河。當是之時,男子疾耕不足於糟糠,女子紡績不足於蓋形。遣蒙恬築長城,東西數千裏,暴兵露師常數十萬,死者不可勝數,殭屍千里,流血頃畝,百姓力竭,欲為亂者十家而五。又使徐福入海求神異物,還為偽辭曰:‘臣見海中大神,言曰:“汝西皇之使邪?”臣答曰:“然。”“汝何求?”曰:“願請延年益壽藥。”神曰:“汝秦王之禮薄,得觀而不得取。”即從臣東南至蓬萊山,見芝成宮闕,有使者銅色而龍形,光上照天。於是臣再拜問曰:“宜何資以獻?”海神曰:“以令名男子若振女與百工之事,即得之矣。”’秦皇帝大説,遣振男女三千人,資之五穀種種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於是百姓悲痛相思,欲為亂者十家而六。又使尉佗逾五嶺攻百越。尉佗知中國勞極,止王不來,使人上書,求女無夫家者三萬人,以為士卒衣補。秦皇帝可其萬五千人。於是百姓離心瓦解,欲為亂者十家而七。客謂高皇帝曰:‘時可矣!’高皇帝曰:‘待之,聖人當起東南間。’不一年,陳勝吳廣發矣。高皇始於豐沛,一倡天下不期而響應者不可勝數也。此所謂蹈瑕候間,因秦之亡而動者也。
  • 270.    《史記》卷54《曹相國世家》:東下薛,擊泗水守軍薛郭西。復攻胡陵,取之。徙守方與。方與反為魏,擊之。
  • 271.    《史記》卷54《曹相國世家》:南救雍丘。擊李由軍,破之,殺李由,虜秦侯一人。
  • 272.    歷代帝王真像  .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官網[引用日期2022-08-01]
  • 273.    《史記》卷54《曹相國世家》:(曹參)其後從攻東郡尉軍,破之成武南。擊王離軍成陽南,復攻之槓裏,大破之。
  • 274.    《史記》卷95《樊酈滕灌列傳》:(樊噲)從擊秦軍,出亳南。河間守軍於槓裏,破之。
  • 275.    《史記》卷95《樊酈滕灌列傳》:嬰初以中涓從,擊破東郡尉於成武及秦軍於槓裏,疾鬥,賜爵七大夫。
  • 276.    《史記》卷98《傅靳蒯成列傳》:(傅寬)從攻安陽、槓裏。
  • 277.    《史記》卷18《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東武侯郭蒙)以户衞起薛,屬悼武王,破秦軍槓裏,楊熊軍曲遇。
  • 278.    張大可、丁德科.史記通解 第一冊(第1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06:505
  • 279.    馬縞《中華古今注》捲上:晉朝武帝時,武庫火,有智伯頭(一雲王莽頭)、孔子履、高祖斬蛇劍,二物皆為火焚之,唯劍飛上天而去也。
  • 280.    《太平御覽》卷344引《西京雜記》曰:漢高祖斬蛇劍以七彩珠、九華玉為飾,五色琉璃為匣,刃上常如霜雪,光景照外。開囊拔鞘,輒有風氣射人。
  • 281.    韓信 第1集(“演員表”劉邦飾演者見43:43左右)  .1905電影網[引用日期2022-08-02]
  • 282.    神話 第1集(“演員表”劉邦飾演者見44:18)  .優酷[引用日期2022-08-02]
  • 283.    《文簡集·卷四十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8-02]
  • 284.    陳斌 主編.中國曆代人物畫譜:三秦出版社,2014-03:342-343
  • 285.    《史記》卷95《樊酈滕灌列傳》:(夏侯嬰)復以太僕從擊胡騎句注北,大破之。以太僕擊胡騎平城南,三陷陳……。
  • 286.    《史記》卷95《樊酈滕灌列傳》:因從擊韓信軍胡騎晉陽旁,大破之。追北至平城,為胡所圍,七日不得通。高帝使使厚遺閼氏,冒頓開圍一角。高帝出欲馳,嬰固徐行,弩皆持滿外向,卒得脱。
  • 287.    汪曉曙.炎黃風骨 中國古代150位歷史名人畫傳: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8-08:59
  • 288.    歷代帝王聖賢名臣大儒遺像  .中華珍寶館[引用日期2023-04-03]
  • 289.    《史記》卷89《張耳陳餘列傳》:秦滅魏數歲,已聞此兩人魏之名士也,購求有得張耳千金,陳餘五百金。張耳、陳餘乃變名姓,俱之陳,為裏監門以自食。
  • 290.    盛巽昌 編著.毛澤東與中國史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12:15
  • 291.    《戲曲研究》編輯部.戲曲研究 第59輯:中國戲曲出版社,2002-09:24
  • 292.    朱林寶,石洪印 主編.中外文學人物形象辭典:山東文藝出版社,1991:37-38
  • 293.    徐衞民 主編;陝西省地方誌辦公室 編.陝西帝王陵墓誌:三秦出版社,2017-10:156-159
  • 294.    《漢書》卷3《高後紀》:夏五月辛未,詔曰:“昭靈夫人,太上皇妃也;武哀侯、宣夫人,高皇帝兄姊也。號諡不稱,其議尊號。”丞相臣平等請尊昭靈夫人曰昭靈後,武哀侯曰武哀王,宣夫人曰昭哀後。
  • 295.    《新唐書·卷七十一·表第十一·宰相世系一》:劉氏出自祁姓。帝堯陶唐氏子孫生子有文在手曰“劉累”,因以為名。 能擾龍,事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封為杜伯,亦稱唐杜氏。至宣王,滅其國。其子隰叔奔晉為士師。生士蒍。蒍生成伯缺,缺生士會。會適秦,歸晉,有子'留於秦,自為劉氏。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2-09-13]
  • 296.    《漢書》卷43《酈陸朱劉叔孫傳》:食其因曰:“臣聞之,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夫敖倉,天下轉輸久矣,臣聞其下乃有臧粟甚多。楚人拔滎陽,不堅守敖倉,乃引而東,令適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資漢。方今楚易取而漢後卻,自奪便,臣竊以為過矣。且兩雄不俱立,楚、漢久相持不決,百姓騷動,海內搖盪,農夫釋耒,紅女下機,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願足下急復進兵,收取滎陽,據敖庚之粟,塞成皋之險,杜太行之道,距飛狐之口,守白馬之津,以示諸侯形制之勢,則天下知所歸矣。方今燕、趙已定,唯齊未下。今田廣據千里之齊,田間將二十萬之眾軍於歷城,諸田宗強,負海岱,阻河濟,南近楚,齊人多變詐,足下雖遣數十萬師,未可以歲月破也。臣請得奉明詔説齊王使為漢而稱東藩。”上曰:“善。”
  • 297.    漢初維護中央集權戰爭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2-09-24]
  • 298.    陳顯泗主編.《中外戰爭戰役大辭典》:湖南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6-23頁
  • 299.    《三家注史記·卷九十七·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9-25]
  • 300.    (南朝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前漢劉季,在位十二年。以始皇三十四年,於南山得一鐵劍,長三尺,銘曰赤霄,大篆書。及貴,常服之,此即斬蛇劍也。
  • 301.    《三家注史記·卷九十七·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11-04]
  • 302.    鄭天挺,譚其驤 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 1: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09:55
  • 303.    《史記》卷99《劉敬叔孫通列傳》:高帝悉去秦苛儀法,為簡易。
  • 304.    《漢書》卷1上《高帝紀上》:秋八月,臧荼殺韓廣,並其地。塞王欣、翟王翳皆降漢。
  • 305.    《漢書》卷1上《高帝紀上》:五月,漢王引兵從故道出襲雍。雍王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還走;戰好畤,又大敗,走廢丘。漢王遂定雍地。東如咸陽,引兵圍雍王廢丘,而遣諸將略地。
  • 306.    《漢書》卷1下《高帝紀上》:漢王還歸,都櫟陽,使諸將略地,拔隴西。
  • 307.    《史記·卷九十五·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2-11-07]
  • 308.    《史記》卷96《張丞相列傳》:張蒼為計相時,緒正律歷。以高祖十月始至霸上,因故秦時本以十月為歲首,弗革。推五德之運,以為漢當水德之時,尚黑如故。吹律調樂,入之音聲,及以比定律令。若百工,天下作程品。
  • 309.    白壽彝 總主編;白壽彝,廖德清,施丁 主編.中國通史 6 第4卷 中古時代 秦漢時期 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06:827-829
  • 310.    《史記》卷97《酈生陸賈列傳》:及高祖時,中國初定,尉他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陸賈賜尉他印為南越王。……陸生卒拜尉他為南越王,令稱臣奉漢約。
  • 311.    李殿元 著.“禹”身份研究: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9-04:16
  • 312.    高文,範小平 編著.中國孔廟:成都出版社,1994-10:2
  • 313.    《明史·卷一百二十七·列傳第十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2-12-05]
  • 314.    王者悦 主編.中國古代軍事大辭典:國防大學出版社,1991:157
  • 315.    《史記》卷93《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秋,匈奴冒頓大圍信,信數使使胡求和解。漢發兵救之,疑信數間使,有二心,使人責讓信。信恐誅,因與匈奴約共攻漢,反,以馬邑降胡,擊太原。
  • 316.    《漢書》卷1下《高帝紀下》:十一月,徙齊、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懷氏、田氏五姓關中,與利田宅。
  • 317.    《漢書》卷28下《地理志下》:漢興,立都長安,徙齊諸田,楚昭、屈、景及諸功臣家於長陵。後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桀併兼之家於諸陵。蓋亦以強幹弱支,非獨為奉山園也。
  • 318.    《朱子語類 卷一百二十七 本朝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12-12]
  • 319.    《朱子語類 卷一百三十四 歷代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12-12]
  • 320.    《朱子語類 卷一百三十五 歷代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12-12]
  • 321.    《漢書·卷二十三·刑法志第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2-12-12]
  • 322.    (清)董誥等編,孫映逵等點校.《全唐文》第一冊: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74頁
  • 323.    “龍顏”的解釋  .漢典[引用日期2022-12-15]
  • 324.    《史記》卷8《高祖本紀》:漢王之敗彭城而西,行使人求家室,家室亦亡,不相得。敗後乃獨得孝惠,六月,立為太子,大赦罪人。
  • 325.    《史記》卷18《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安國侯王陵)以客從起豐,以廄將別定東郡、南陽,從至霸上。入漢。守豐。上東,因從戰不利,奉孝惠、魯元出睢水中,及堅守豐,封雍侯,五千户。
  • 326.    《史記》卷7《項羽本紀》:於是大風從西北而起,折木髮屋,揚沙石,窈冥晝晦,逢迎楚軍。楚軍大亂,壞散,而漢王乃得與數十騎遁去,欲過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漢王家,家皆亡,不與漢王相見。漢王道逢得孝惠、魯元,乃載行。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曰:「雖急不可以驅,奈何棄之?」於是遂得脱。
  • 327.    《史記》卷95《樊酈滕灌列傳》:漢王急,馬罷,虜在後,常蹶兩兒欲棄之,嬰常收,竟載之,徐行面雍樹乃馳。漢王怒,行欲斬嬰者十餘,卒得脱,而致孝惠、魯元於豐。
  • 328.    《史記》卷120《汲鄭列傳》:鄭當時者,字莊,陳人也。其先鄭君嘗為項籍將;籍死,已而屬漢。高祖令諸故項籍臣名籍,鄭君獨不奉詔。詔盡拜名籍者為大夫,而逐鄭君。鄭君死孝文時。
  • 329.    《史記》卷8《高祖本紀》:高祖置酒雒陽南宮。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 330.    趙國華,劉新然.漢初正統化建設及其特點[J].南都學壇,2012:16-17
  • 331.    “漢並天下”瓦當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3-02-02]
  • 332.    徐中遠.毛澤東晚年讀書研究札記 2018版: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09:338
  • 333.    孟慶華,趙彭城 主編.江蘇文史資料 第134輯 劉邦評論:《江蘇文史資料》編輯部,2000-12:278
  • 334.    《史記》卷7《項羽本紀》: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往説項梁曰:“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於是項梁然其言,乃求楚懷王孫心民間,為人牧羊,立以為楚懷王,從民所望也。
  • 335.    丁仕原,孔強.湘學研究叢書 易順鼎輯: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6-11:194
  • 336.    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1》卷8《高祖本紀》:八月,趙相國陳豨反代地。【考證】梁玉繩曰:「豨反在十年九月。此與功臣表作『八月』,酈商傳作『七月』,傅寬傳作『四月』,並誤,本傳及漢書可證。至淮陰侯及盧綰傳以為十一年反,尤誤也。豨本傳又誤作七年,惟言反在九月是。」
  • 337.    《史記》卷8《高祖本紀》:豨將趙利守東垣,高祖攻之,不下。月餘,卒罵高祖,高祖怒。城降,令出罵者斬之,不罵者原之。
  • 338.    《史記》卷8《高祖本紀》:(高祖)十年……八月,趙相國陳豨反代地。上曰:“豨嘗為吾使,甚有信。代地吾所急也,故封豨為列侯,以相國守代,今乃與王黃等劫掠代地!代地吏民非有罪也。其赦代吏民。”九月,上自東往擊之。
  • 339.    《史記》卷8《高祖本紀》:秋七月,淮南王黥布反,東並荊王劉賈地,北渡淮,楚王交走入薛。高祖自往擊之。立子長為淮南王。……於是拜沛侯劉濞為吳王。
  • 340.    《史記》卷8《高祖本紀》:高祖還歸,過沛,留。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酒,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擊築,自為歌詩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兒皆和習之。高祖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謂沛父兄曰:“遊子悲故鄉。吾雖都關中,萬歲後吾魂魄猶樂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誅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為朕湯沐邑,復其民,世世無有所與。”沛父兄諸母故人日樂飲極驩,道舊故為笑樂。十餘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請留高祖。高祖曰:“吾人眾多,父兄不能給。”乃去。沛中空縣皆之邑西獻。高祖復留止,張飲三日。沛父兄皆頓首曰:“沛幸得復,豐未復,唯陛下哀憐之。”高祖曰:“豐吾所生長,極不忘耳,吾特為其以雍齒故反我為魏。”沛父兄固請,乃並復豐,比沛。
  • 341.    《史記》卷8《高祖本紀》:田肯賀,因説高祖曰:“陛下得韓信,又治秦中。秦,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縣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地埶便利,其以下兵於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夫齊,東有琅邪、即墨之饒,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濁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萬,縣隔千里之外,齊得十二焉。故此東西秦也。非親子弟,莫可使王齊矣。”高祖曰:“善。”賜黃金五百斤。後十餘日,封韓信為淮陰侯,分其地為二國。高祖曰將軍劉賈數有功,以為荊王,王淮東。弟交為楚王,王淮西。子肥為齊王,王七十餘城,民能齊言者皆屬齊。
  • 342.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14,甲辰年四月初一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05-02]
  • 343.    《明太祖寶訓》卷四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05-02]
  • 344.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211,洪武二十四年八月初一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05-02]
  • 345.    《大明太宗文皇帝實錄》卷93,永樂十年六月初十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05-02]
  • 346.    《大明宣宗章皇帝實錄》卷103,宣德八年七月二十七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05-02]
  • 347.    讀通鑑論(清)王夫之-漢高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5-02]
  • 348.    讀通鑑論(清)王夫之-光武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5-02]
  • 349.    讀通鑑論(清)王夫之-五代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5-02]
  • 350.    金易、沈義羚.《宮女談往錄》:紫禁城出版社,1991年:第151頁
  • 351.    《漢書》卷1《高帝紀上》:東陽甯君、秦嘉立景駒為楚王,在留,沛公往從之,道得張良,遂與俱見景駒,請兵以攻豐。
  • 352.    《史記》卷91《黥布列傳》:章邯之滅陳勝,破呂臣軍,布乃引兵北擊秦左右校,破之清波,引兵而東。聞項梁定江東會稽,涉江而西。陳嬰以項氏世為楚將,乃以兵屬項梁,渡淮南,英布、蒲將軍亦以兵屬項梁。
  • 353.    《史記》卷91《黥布列傳》:項梁涉淮而西,擊景駒、秦嘉等,布常冠軍。項梁至薛,聞陳王定死,乃立楚懷王。項梁號為武信君,英布為當陽君。
  • 354.    《史記》卷48《陳涉世家》:秦左右校復攻陳,下之。呂將軍走,收兵復聚。鄱盜當陽君黥布之兵相收,復擊秦左右校,破之青波,復以陳為楚。會項梁,立懷王孫心為楚王。
  • 355.    《史記》卷7《項羽本紀》:陳嬰為楚上柱國,封五縣,與懷王都盱台。
  • 356.    《史記》卷7《項羽本紀》:當是時,秦嘉已立景駒為楚王,軍彭城東,欲距項梁。項梁謂軍吏曰:“陳王先首事,戰不利,未聞所在。今秦嘉倍陳王而立景駒,逆無道。”乃進兵擊秦嘉。秦嘉軍敗走,追之至胡陵。嘉還戰一日,嘉死,軍降。景駒走死梁地。項梁已並秦嘉軍,軍胡陵,將引軍而西。章邯軍至慄,項梁使別將朱雞石、餘樊君與戰。餘樊君死。朱雞石軍敗,亡走胡陵。項梁乃引兵入薛,誅雞石。
  • 357.    《漢書》卷1《高帝紀上》:三月,攻下邑,拔之。還擊豐,不下。
  • 358.    《漢書》卷1《高帝紀上》:二月,沛公從碭北攻昌邑,遇彭越。越助攻昌邑,未下。沛公西過高陽,酈食其為裏監門,曰:“諸將過此者多,吾視沛公大度。”乃求見沛公。沛公方踞牀,使兩女子洗。酈生不拜,長揖曰:“足下必欲誅無道秦,不宜踞見長者。”於是沛公起,攝衣謝之,延上坐。食其説沛公襲陳留。沛公以為廣野君,以其弟商為將,將陳留兵。
  • 359.    《史記》卷54《曹相國世家》:(曹參)西至開封,擊趙賁軍,破之,圍趙賁開封城中。
  • 360.    《史記》卷95《樊酈滕灌列傳》:(樊噲)擊破趙賁軍開封北,以卻敵先登,斬候一人,首六十八級,捕虜二十七人,賜爵卿。
  • 361.    《史記》卷95《樊酈滕灌列傳》:(夏侯嬰)復常奉車從擊趙賁軍開封,楊熊軍曲遇。嬰從捕虜六十八人,降卒八百五十人,得印一匱。
  • 362.    《史記》卷95《樊酈滕灌列傳》:(灌嬰)從攻秦軍亳南、開封、曲遇,戰疾力,賜爵執帛,號宣陵君。
  • 363.    《史記》卷98《傅靳蒯成列傳》:(傅寬)擊趙賁軍於開封,及擊楊熊曲遇、陽武,斬首十二級,賜爵卿。
  • 364.    《史記》卷98《傅靳蒯成列傳》:(靳歙)擊秦軍亳南、開封東北,斬騎千人將一人,首五十七級,捕虜七十三人,賜爵封,號臨平君。
  • 365.    《史記》卷95《樊酈滕灌列傳》:(樊噲)從攻破楊熊軍於曲遇。
  • 366.    《史記》卷54《曹相國世家》:(曹參)西擊楊熊軍於曲遇,破之,虜秦司馬及御史各一人,遷為執珪。從攻陽武。
  • 367.    《史記》卷95《樊酈滕灌列傳》:(酈商)從攻長社,先登,賜爵封信成君。從沛公攻緱氏。絕河津。破秦軍洛陽東。
  • 368.    《史記》卷54《曹相國世家》:(曹參)下轘轅、緱氏。絕河津。還擊趙賁軍屍北,破之。
  • 369.    《史記》卷57《絳侯周勃世家》:(周勃)攻潁陽、緱氏。絕河津。擊趙賁軍屍北。
  • 370.    《史記》卷55《留侯世家》:沛公之從雒陽南出轘轅,良引兵從沛公,下韓十餘城,擊破楊熊軍。
  • 371.    《史記》卷93《韓信盧綰列傳》:沛公引兵擊陽城,使張良以韓司徒降下韓故地,得信,以為韓將,將其兵從沛公入武關。
  • 372.    《史記》卷55《留侯世家》:沛公乃令韓王成留守陽翟,與良俱南,攻下宛。
  • 373.    《史記》卷95《樊酈滕灌列傳》:(樊噲)從攻長社、轘轅,絕河津,東攻秦軍於屍。
  • 374.    《史記》卷95《樊酈滕灌列傳》:(夏侯嬰)因復常奉車從擊秦軍雒陽東,以兵車趣攻戰疾,賜爵封,轉為滕公。
  • 375.    《史記》卷95《樊酈滕灌列傳》:(灌嬰)從攻陽武以西至雒陽,破秦軍屍北。北絕河津。南破南陽守齮陽城東,遂定南陽郡。
  • 376.    《史記》卷54《曹相國世家》:(曹參)陷陳,取宛,虜齮,盡定南陽郡。
  • 377.    《史記》卷95《樊酈滕灌列傳》:(樊噲)東攻宛城,先登。
  • 378.    《史記》卷95《樊酈滕灌列傳》:(酈商)從攻下宛、穰,定十七縣。
  • 379.    陳紹棣 主編.《地圖上的史記》·第六卷:山東友誼出版社,2020年5月:第806頁
  • 380.    《史記》卷16《秦楚之際月表》:【秦】(二世二年)六月。【楚】楚懷王始,都盱台,故懷王孫,梁立之。【項】十,梁求楚懷王孫,得之民間,立為楚王。【漢】十,沛公如薛,共立楚懷王。【魏】十,咎自殺,臨濟降秦。【韓】韓王成始。
  • 381.    《史記》卷114《東越列傳》:閩越王無諸及越王海王搖者,其先皆越王勾踐之後也,姓騶氏。秦已並天下,皆廢為君長,以其地為閩中郡。及諸侯畔秦,無諸、搖率越歸鄱陽令吳芮,所謂鄱君者也,從諸侯滅秦。當是之時,項籍主命,弗王,以故不附楚。漢擊項籍,無諸、搖率越人佐漢。漢五年,復立無諸為閩越王,王閩中故地,都東冶。孝惠三年,舉高帝時越功,曰閩君搖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世俗號為東甌王。
  • 382.    中華書局編輯部.簡體字本《史記》:中華書局,1999年:第766頁
  • 383.    《十六國春秋》卷6《蜀錄》:巴人謂賦為賨,因謂之賨人焉。及高祖為漢王,始募賨人,平定三秦,既而不願出關,求還鄉里。高祖以其功,復同豐沛,更名其地為巴郡。
  • 384.    《華陽國志》卷1《巴志》:漢高帝滅秦,為漢王,王巴、蜀。閬中人範目有恩信方略,知帝必定天下,説帝,為募發賨民,要與共定秦。秦地既定,封目為長安建章鄉侯。帝將討關東,賨民皆思歸。帝嘉其功而難傷其意,遂談曬巴。謂目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耳。”徙封閬中慈鳧鄉侯。目固辭,乃封渡沔侯。故世謂“三秦亡,範三侯”也。復除民羅、樸、昝、鄂、度、夕、龔七姓不供租賦。閬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勁勇,初為漢前鋒,陷陣,鋭氣喜舞。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紂之歌也。”乃令樂人習學之。今所謂“巴渝舞”也。
  • 385.    《史記》卷7《項羽本紀》:項王已定東海來,西,與漢俱臨廣武而軍,相守數月。當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項王怒,欲殺之。項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只益禍耳。”項王從之。
  • 386.    劉邦年輕時曾當“遊俠” 追隨張耳“客居數月”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3-05-25]
  • 387.    《史記》卷28《封禪書》:二年,東擊項籍而還入關,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説。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
  • 388.    《漢書》卷1《高帝紀下》:又求:“樂毅有後乎?”得其孫叔,封之樂鄉,號華成君。
  • 389.    《史記》卷8《高祖本紀》:十一月,高祖自布軍至長安。十二月,高祖曰:“秦始皇帝、楚隱王陳涉、魏安釐王、齊緡王、趙悼襄王皆絕無後,予守冢各十家,秦皇帝二十家,魏公子無忌五家。”
  • 390.    《漢書》卷31《陳勝項籍傳》:勝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亡秦。高祖時為勝置守冢於碭,至今血食。王莽敗,乃絕。
  • 391.    《史記》卷18《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襄平。兵初起,紀成以將軍從擊破秦,入漢,定三秦,功比平定侯。戰好畤,死事。子通襲成功,侯。(高祖)八年後九月丙午,侯紀通元年。(孝景)中三年,康侯相夫元年。元朔元年,侯夷吾元年。元封元年,夷吾薨,無後,國除。
  • 392.    《史記》卷96《張丞相列傳》:周苛子周成以父死事,封為高景侯。
  • 393.    《史記》卷97《酈生陸賈列傳》:酈食其子疥數將兵,功未當侯,上以其父故,封疥為高梁侯。後更食武遂,嗣三世。
  • 394.    《史記》卷18《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魯。以舍人從起沛,至咸陽為郎中,入漢,以將軍從定諸侯,侯,四千八百户,功比舞陽侯。死事,母代侯。(高祖)六年中,母侯疵元年。(高後)五年,母侯疵薨,無後,國除。
  • 395.    《史記》卷18《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戴。以卒從起沛,以卒開沛城門,為太公僕;以中廄令擊豨,侯,千二百户。(高祖)十一年三月癸酉,敬侯彭祖元年。
  • 396.    《史記》卷18《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牟。以卒從起沛,入漢以郎中擊布,功侯,二千三百户。始高祖微時,有急,給高祖一馬,故得侯。(高祖)十二年十月乙未,共侯單父聖元年。
  • 397.    《楚漢春秋》:王疆數言事而當,上使參乘,解玉劍以佩之。天下定,以為守。有告之者,上曰:“天下方急,汝何在?”曰:“亡。”上曰:“王疆沐浴霜露,與我從軍而汝亡,告之何也?”下廷尉,劓。
  • 398.    《新書》卷1《藩強》:竊跡前事,大扺強者先反,淮陰王楚最強,則最先反。韓王信倚胡,則又反。貫高因趙資,則又反。陳豨兵精強,則又反。彭越用梁,則又反;黥布用淮南,則又反。盧綰國北最弱,則最後反。長沙乃才二萬五千户耳,力不足以行逆,則功少而最完,勢疏而最忠,全骨肉。時長沙無故者,非獨性異人也,其形勢然矣。曩令樊、酈、絳、灌據數十城而王,今雖以殘亡,可也。令韓信、黥布、彭越之倫,列為徹侯而居,雖至今存,可也。
  • 399.    《史記》卷18《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堂陽。以中涓從起沛,以郎入漢,以將軍擊籍,為惠侯。坐守滎陽降楚免。後復來,以郎擊籍,為上黨守,擊豨,侯,八百户。(高祖)十一年正月己未,哀侯孫赤元年。
  • 400.    《史記》卷93《韓信盧綰列傳》:及楚敗滎陽,信降楚,已而得亡,復歸漢,漢復立以為韓王,竟從擊破項籍,天下定。
  • 401.    《史記》卷92《淮陰侯列傳》:漢四年,遂皆降平齊。使人言漢王曰:“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原為假王便。”當是時,楚方急圍漢王於滎陽,韓信使者至,發書,漢王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張良、陳平躡漢王足,因附耳語曰:“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變生。”漢王亦悟,因復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乃遣張良往立信為齊王,徵其兵擊楚。
  • 402.    《史記》卷92《淮陰侯列傳》: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繫信。至雒陽,赦信罪,以為淮陰侯。
  • 403.    《史記》卷92《淮陰侯列傳》: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殺之。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於呂后。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羣臣皆賀。相國紿信曰:“雖疾,強入賀。”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
  • 404.    漢高帝劉邦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3-06-22]
  • 405.    《漢書》卷1《高帝紀下》:詔曰:“南武侯織亦粵之世也,立以為南海王。”
  • 406.    《史記》卷54《曹相國世家》:又攻下邑以西,至虞,擊章邯車騎。攻爰戚及亢父,先登。遷為五大夫。北救阿,擊章邯軍,陷陳,追至濮陽。
  • 407.    洛陽古墓博物館藏《鴻門宴圖》  .國圖空間[引用日期2023-06-24]
  • 408.    《漢書》卷1《高帝紀上》:時章邯從陳,別將司馬夷將兵北定楚地,屠相,至碭。東陽寧君、沛公引兵西,與戰蕭西,不利,還收兵聚留。二月,攻碭,三日拔之。收碭兵,得六千人,與故合九千人。
  • 409.    《史記》卷7《項羽本紀》:項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業已講解,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乃陰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關中地也。”故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而三分關中,王秦降將以距塞漢王。
  • 410.    《史記》卷28《封禪書》:高祖初起,禱豐枌榆社。
  • 411.    《戰國策》卷33《中山策》:樂羊為魏將,攻中山。其子時在中山,中山君烹之,作羹致於樂羊,樂羊食之。古今稱之:樂羊食子以自信,明害父以求法。
  • 412.    《史記》卷80《樂毅列傳》:樂毅者,其先祖曰樂羊。樂羊為魏文侯將,伐取中山,魏文侯封樂羊以靈壽。
  • 413.    《史記》卷7《項羽本紀》:諸項氏枝屬,漢王皆不誅。乃封項伯為射陽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項氏,賜姓劉。
  • 414.    《弇州四部稿》卷160:按史記項伯名纏,封射陽侯,子睢,封后以罪除。平皋侯名它,碭郡長,至曾孫勝,罪除。桃侯襄,最後封,子舍為丞相。而四侯中,玄武侯者,史記、漢書年表俱遺之。
  • 415.    蕭何  .中國曆代名人圖像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07-21]
  • 416.    郭利民 編著.《中國古代史地圖集》.北京:星球地圖出版社,2017年3月:第39頁
  • 417.    《史記》卷97《酈生陸賈列傳》:後聞沛公將兵略地陳留郊,沛公麾下騎士適酈生裏中子也,沛公時時問邑中賢士豪俊。騎士歸,酈生見謂之曰:“吾聞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原從遊,莫為我先。若見沛公,謂曰‘臣裏中有酈生,年六十餘,長八尺,人皆謂之狂生,生自謂我非狂生’。”騎士曰:“沛公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溲溺其中。與人言,常大罵。未可以儒生説也。”酈生曰:“弟言之。”騎士從容言如酈生所誡者。
  • 418.    《史記》卷92《淮陰侯列傳》: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坐法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説之。言於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 419.    《史記》卷92《淮陰侯列傳》: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誰?”曰:“韓信也。”上覆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必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
  • 420.    《史記》卷56《陳丞相世家》:平遂至修武降漢,因魏無知求見漢王,漢王召入。是時萬石君奮為漢王中涓,受平謁,入見平。平等七人俱進,賜食。王曰:“罷,就舍矣。”平曰:“臣為事來,所言不可以過今日。”於是漢王與語而説之,問曰:“子之居楚何官?”曰:“為都尉。”是日乃拜平為都尉,使為參乘,典護軍。
  • 421.    《史記》卷99《劉敬叔孫通列傳》:漢五年,戍隴西,過洛陽,高帝在焉。婁敬脱挽輅,衣其羊裘,見齊人虞將軍曰:“臣原見上言便事。”虞將軍欲與之鮮衣,婁敬曰:“臣衣帛,衣帛見;衣褐,衣褐見:終不敢易衣。”於是虞將軍入言上。上召入見,賜食。
  • 422.    《漢書》卷1《高帝紀下》:蓋聞王者莫高於周文,伯者莫高於齊桓,皆待賢人而成名。今天下賢者智能豈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進?今吾以天之靈,賢士大夫定有天下,以為一家,欲其長久世世奉宗廟亡絕也。賢人以與我共平之矣,而不與吾共安利之,可乎?賢士大夫有肯從我遊者,吾能尊顯之。佈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下相國,相國酇侯下諸侯王,御史中執法下郡守,其有意稱明德者,必身勸為之駕,遣詣相國府,署行義年,有而弗言,覺,免。年老癃病勿遣。
  • 423.    景天魁.《中國社會學:起源與綿延(下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12月:第500頁
  • 424.    戲裝劉邦扮相(清宮戲《取滎陽》 俊扮)  .中國戲曲扮相臉譜數據庫多圖概覽[引用日期2023-08-06]
  • 425.    (唐)李賀·《公莫舞歌》:方花古礎排九楹,刺豹淋血盛銀罌。華筵鼓吹無桐竹,長刀直立割鳴箏。橫楣粗錦生紅緯,日炙錦嫣王未醉。腰下三看寶玦光,項莊掉鞘欄前起。材官小塵公莫舞,座上真人赤龍子。芒碭雲端抱天回,咸陽王氣清如水。鐵樞鐵楗重束關,大旗五丈撞雙環。漢王今日須秦印,絕臏刳腸臣不論。
  • 426.    《史記》卷16《秦楚之際月表》:【秦】(秦二世)三年十月。【楚】六。【項】二。【趙】十一。章邯破邯鄲,徙其民於河內。【齊】四。齊將田都叛榮,往助項羽救趙。【漢】十五。攻破東郡尉及王離軍於成武南。【燕】十五。使將臧荼救趙。【魏】三。【韓】六。
  • 427.    台灣三軍大學.《中國曆代戰爭史(第2冊)》地圖冊:中信出版社,2012年12月:附圖2-81
  • 428.    翁傑明等主編.《社會歷史博物館》.開封: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38頁
  • 429.    《漢書·卷一下·高帝紀第一下》:夏四月甲辰,帝崩於長樂宮。
  • 430.    《資治通鑑·卷十一》:二月甲午,王即皇帝位於氾水之陽。
  • 431.    中華書局編輯部.《全唐詩(增訂本):第三冊》卷一八〇.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月:第1846頁
  • 432.    萬年曆  .漢典[引用日期2023-10-17]
  • 433.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編著.《中國戰爭史地圖集》.北京:星球地圖出版社,2007年7月:第35頁
  • 434.    聖君賢臣全身相冊  .中華珍寶館[引用日期2023-11-02]
  • 435.    《史記》卷8《高祖本紀》:高祖被酒,夜徑澤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還報曰:“前有大蛇當徑,願還。”高祖醉,曰:“壯士行,何畏!”乃前,拔劍擊斬蛇。蛇遂分為兩,徑開。行數里,醉,因卧。
  • 436.    《史記》卷8《高祖本紀》:後人來至蛇所,有一老嫗夜哭。人問何哭,嫗曰:“人殺吾子,故哭之。”人曰:“嫗子何為見殺?”嫗曰:“吾,白帝子也,化為蛇,當道,今為赤帝子斬之,故哭。”人乃以嫗為不誠,欲告之,嫗因忽不見。後人至,高祖覺。後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獨喜,自負。諸從者日益畏之。
  • 437.    《史記》卷8《高祖本紀》: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驪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豐西澤中,止飲,夜乃解縱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徒中壯士願從者十餘人。
  • 438.    天祿閣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3-11-02]
  • 439.    石渠閣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3-11-02]
  • 440.    《史記》卷16《秦楚之際月表》:【秦】七月。【楚】三。【項】十一,項羽與章邯期殷虛,章邯等已降,與盟,以邯為雍王。【趙】二十。【齊】十三。【漢】二十四,降下南陽,封其守齮。【燕】二十四。【魏】十二。【韓】十五,申陽下河南,降楚。
  • 441.    《史記》卷7《項羽本紀》:項王使人致命懷王。懷王曰:“如約。”乃尊懷王為義帝。項王欲自王,先王諸將相。謂曰:“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鋭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諸將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諸將為侯王。
  • 442.    《史記》卷16《秦楚之際月表》:【秦】十二月。【楚】八,分楚為四。【項】十六,至關中,誅秦王子嬰,屠燒咸陽。分天下,立諸侯。【趙】二十五,分趙為代國。【齊】十八,項羽怨榮,(殺之)分齊為三國。【漢】二十九,與項羽有郄,見之戲下,講解。羽倍約,分關中為四國。【燕】二十九,臧荼從入,分燕為二國。【魏】十七,分魏為殷國。【韓】二十,分韓為河南國。
  • 443.    《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1-19]
  • 444.    《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1-19]
  • 445.    《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1-19]
  • 446.    《史記》卷99《劉敬叔孫通列傳》:今陛下起豐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徑往而卷蜀漢,定三秦,與項羽戰滎陽,爭成皋之口,大戰七十,小戰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腦塗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勝數,哭泣之聲未絕,傷痍者未起,而欲比隆於成康之時,臣竊以為不侔也。
  • 447.    班彪·《王命論》:見善如不及,用人如由己,從諫如順流,趣時如響赴。當食吐哺,納子房之策 ;拔足揮洗,揖酈生之説。
  • 448.    潘岳·《西征賦》:觀夫漢高之興也,非徒聰明神武、豁達大度而已也。
  • 449.    宋·蘇轍《唐論》:高帝之世,反者九起,其遺孽餘烈,至於文景,而為淮南、濟北、吳、楚之亂。
  • 450.    《史記》卷10《孝文本紀》: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
  • 451.    葛洪·《抱朴子·酒誡》:漢高應天承運革命,向雖不醉,猶當斬蛇。
  • 452.    《三家注史記·卷一十·孝文本紀第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1-19]
  • 453.    《漢書·卷五十三·景十三王傳第二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1-19]
  • 454.    《晉書·卷一百十三·載記第十三》:堅曰:“漢祖與項羽爭天下,困於京索之間,身被七十餘創,通中六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1-19]
  • 455.    《史記》卷16《秦楚之際月表》:【秦】十一月。【楚】七。【項】十五,羽詐阬殺秦降卒二十萬人於新安。【趙】二十四。【齊】十七。【漢】二十八,沛公出令三章,秦民大悦。【燕】二十八。【魏】十六。【韓】十九。
  • 456.    《史記》卷8《高祖本紀》:十一月中,項羽果率諸侯兵西,欲入關,關門閉。聞沛公已定關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關。
  • 457.    《史記》卷67《楊胡朱梅雲傳》:故爵祿束帛者,天下之厎石,高祖所以厲世摩鈍也。
  • 458.    《後漢書》卷20《銚期王霸祭遵列傳》:昔高祖大聖,深見遠慮,班爵割地,與下分功,著錄勳臣,頌其德美。生則寵以殊禮,奏事不名,入門不趨。死則疇其爵邑,世無絕嗣,丹書鐵券,傳於無窮。
  • 459.    《後漢書》卷59《張衡列傳》:高祖踞洗,以對酈生,當此之會,乃黿鳴而鱉應也,故能同心戮力。
  • 460.    “草莽英雄”的解釋  .漢典[引用日期2023-11-19]
  • 461.    (西漢)揚雄 著,韓敬 譯註.《法言》.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10月:第278-279頁
  • 462.    顧炎武·《日知錄》卷20《縣公》:楚漢之際有滕公、戚公、柘公、薛公、郯公、蕭公、陳公、魏公、留公、方與公,高祖初稱沛公,太上皇父稱豐公,皆楚之遺名。此縣公之公也。
  • 463.    溺儒冠 niào rú guān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23-11-24]
  • 464.    《漢書》卷43《酈陸朱劉叔孫傳》:沛公麾下騎士適食其裏中子,沛公時時問邑中賢豪。騎士歸,食其見,謂曰:“吾聞沛公嫚易人,有大略,此真吾所願從遊,莫為我先。若見沛公,謂曰‘臣裏中有酈生,年六十餘,長八尺,人皆謂之狂生’,自謂我非狂。”騎士曰:“沛公不喜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溺其中。與人言,常大罵。未可以儒生説也。”食其曰:“第言之。”騎士從容言食其所戒者。
  • 465.    龔留柱.關於劉邦“自梁徙豐”[J].史學月刊,2009(11期):128-129.
  • 466.    《史記·十二本紀·高祖本紀》:“天下大定,高祖都雒陽,諸侯皆臣屬。……高祖欲長都雒陽,齊人劉敬説,乃留侯勸上入都關中,高祖是日駕,入都關中。六月,大赦天下。”
  • 467.    《後漢書》卷24《馬援列傳》:隗囂與援共卧起,問以東方流言及京師得失。援説囂曰:“前到朝廷,上引見數十,每接宴語,自夕至旦,才明勇略,非人敵也。且開心見誠,無所隱伏,闊達多大節,略與高帝同。經學博覽,政事文辯,前世無比。”囂曰:“卿謂何如高帝?”援曰:“不如也。高帝無可無不可;今上好吏事,動如節度,又不喜飲酒。”囂意不懌,曰:“如卿言,反覆勝邪?”
  • 468.    《史記》卷8《高祖本紀》:劉季曰:“天下方擾,諸侯並起,今置將不善,一敗塗地。吾非敢自愛,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願更相推擇可者。”蕭、曹等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後秦種族其家,儘讓劉季。諸父老皆曰:“平生所聞劉季諸珍怪,當貴,且卜筮之,莫如劉季最吉。”於是劉季數讓。眾莫敢為,乃立季為沛公。祠黃帝,祭蚩尤於沛庭,而釁鼓旗,幟皆赤。由所殺蛇白帝子,殺者赤帝子,故上赤。於是少年豪吏如蕭、曹、樊噲等皆為收沛子弟二三千人。
  • 469.    《史記》卷95《樊酈滕灌列傳》:(夏侯嬰)從攻胡陵,嬰與蕭何降泗水監平,平以胡陵降,賜嬰爵五大夫。
  • 470.    《史記》卷50《楚元王世家》:高祖兄弟四人,長兄伯,伯蚤卒。始高祖微時,嘗闢事,時時與賓客過巨嫂食。嫂厭叔,叔與客來,嫂詳為羹盡,櫟釜,賓客以故去。已而視釜中尚有羹,高祖由此怨其嫂。
  • 471.    調粟救民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4-02-16]
  • 472.    漢代的移民就食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4-02-16]
  • 473.    《漢書》卷24《食貨志上》:漢興,接秦之敝,諸侯並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高祖乃令民得賣子,就食蜀、漢。
  • 474.    《漢書》卷1《高帝紀上》:八月,初為算賦。〔如淳曰:“《漢儀注》: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賦錢,人百二十為一算,為治庫兵車馬。”〕
  • 475.    丁口税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4-02-16]
  • 476.    算賦制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4-02-16]
  • 477.    《漢書》卷1《高帝紀下》:二月,詔曰:“欲省賦甚。今獻未有程,吏或多賦以為獻,而諸侯王尤多,民疾之。令諸侯王、通侯常以十月朝獻,即郡各以其口數率,人歲六十三錢,以給獻費。”
  • 478.    《文獻通考》卷10《户口考一》:十一年,詔曰:“欲省賦甚,今獻未有程,吏或多賦以為獻,而諸侯王尤多,民疾之。令諸侯王、通侯常以十月朝獻,及郡各以口數率,人歲六十三錢,以給獻費。”〔據四年算賦減其半也。〕
  • 479.    《漢書》卷1《高帝紀上》:二月癸未,令民除秦社稷,立漢社稷。施恩德,賜民爵。蜀、漢民給軍事勞苦,復勿租税二歲。關中卒從軍者,復家一歲。舉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帥眾為善,置以為三老,鄉一人。擇鄉三老一人為縣三老,與縣令、丞、尉以事相教,復勿徭戍。以十月賜酒肉。
  • 480.    (清)梁玉繩 撰.《史記志疑》:中華書局,1981年4月:第224頁
  • 481.    《漢書》卷1《高帝紀上》:漢王下令:“軍士不幸死者,吏為衣衾棺斂,轉送其家。”四方歸心焉。
  • 482.    《漢書》卷24《食貨志上》:天下既定,民亡蓋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上於是約法省禁,輕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祿,度官用,以賦於民。而山川、園池、市肆租税之人,自天子以至封君湯沐邑,皆各為私奉養,不領於天子之經費。漕轉關東粟以給中都官,歲不過數十萬石。
  • 483.    《漢書》卷24《食貨志下》:漢興,以為秦錢重難用,更令民鑄莢錢。黃金一斤。而不軌逐利之民蓄積餘贏以稽市,物痛騰躍,米至石萬錢,馬至匹百金。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税租以困辱之。
  • 484.    《漢書》卷43《酈陸朱劉叔孫傳》:沛公至高陽傳舍,使人召食其。食其至,入謁,沛公方踞牀令兩女子洗,而見食其。食其入,即長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諸侯乎?欲率諸侯破秦乎?”沛公罵曰:“豎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諸侯相率攻秦,何謂助秦?”食其曰:“必欲聚徒合義兵誅無道秦,不宜踞見長者。”於是沛公輟洗,起衣,延食其上坐,謝之。食其因言六國從衡時。沛公喜,賜食其食,問曰:“計安出?”食其曰:“足下起瓦合之卒,收散亂之兵,不滿萬人,欲以徑入彊秦,此所謂探虎口者也。夫陳留,天下之衝,四通五達之郊也,今其城中又多積粟。臣知其令,今請使,令下足下。即不聽,足下舉兵攻之,臣為內應。”於是遣食其往,沛公引兵隨之,遂下陳留。號食其為廣野君。
  • 485.    《史記》卷89《張耳陳餘列傳》:張耳之國,陳餘愈益怒,曰:“張耳與餘功等也,今張耳王,餘獨侯,此項羽不平。”及齊王田榮畔楚,陳餘乃使夏説説田榮曰:“項羽為天下宰不平,盡王諸將善地,徙故王王惡地,今趙王乃居代!願王假臣兵,請以南皮為捍蔽。”田榮欲樹黨於趙以反楚,乃遣兵從陳餘。
  • 486.    《史記》卷90《魏豹彭越列傳》:項籍入關,王諸侯,還歸。彭越眾萬餘人毋所屬。漢元年秋,齊王田榮畔項王,乃使人賜彭越將軍印,使下濟陰以擊楚。
  • 487.    《前漢紀·高祖皇帝紀卷第一》:漢高祖諱邦,字季。
  • 488.    《三家注史記》卷8《高祖本紀》:高祖,【集解】《漢書音義》曰:“諱邦。”
  • 489.    《漢書注》卷1上《高帝紀上》:高祖,〔荀悦曰:“諱邦,字季。邦之字曰國。”張晏曰:“禮諡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師古曰:“邦之字曰國者,臣下所避以相代也。”〕
  • 490.    避諱字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4-02-27]
  • 491.    相邦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4-02-27]
  • 492.    《國風》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4-02-27]
  • 493.    《三家注史記》卷8《高祖本紀》: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也,姓劉氏,字季。【索隱】按:漢書“名邦,字季”,此單雲字,亦又可疑。按:漢高祖長兄名伯,次名仲,不見別名,則季亦是名也。故項岱雲“高祖小字季,即位易名邦,後因諱邦不諱季,所以季布猶稱姓也”。
  • 494.    《史諱舉例》卷一:“有因避諱……《史記》《漢書》於漢諸帝紀皆不書名。
  • 495.    《漢書》卷1上《高帝紀上》:六月……關中大飢,米斛萬錢,人相食。令民就食蜀、漢。
  • 496.    《史記》卷50《楚元王世家》:及高祖為帝,封昆弟,而伯子獨不得封。太上皇以為言,高祖曰:“某非忘封之也,為其母不長者耳。”於是乃封其子信為羹頡侯。
  • 497.    “頡羹”詞語的解釋  .漢典[引用日期2024-03-02]
  • 498.    辛德勇.羹頡侯,東昏家與海昏侯爵號[J].浙江學刊, 2017(2):10
  • 499.    《史記》卷7《項羽本紀》:章邯使人見項羽,欲約。項羽召軍吏謀曰:“糧少,欲聽其約。”軍吏皆曰:“善。”項羽乃與期洹水南殷墟上。已盟,章邯見項羽而流涕,為言趙高。項羽乃立章邯為雍王,置楚軍中。使長史欣為上將軍,將秦軍為前行。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