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越

(五代十國時期錢鏐建立的割據政權)

鎖定
吳越(907年~978年),又稱義忠國 [63] 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統治者為臨安錢氏。由錢鏐在後梁開平元年(907年)所建,定都杭州。吳越國曆三代五王,至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錢弘俶納土歸宋”,立國72年;從唐景福二年(893年)錢鏐為鎮海軍節度使算起,至滅亡前後存86年。
在唐亡之前,錢鏐忠於唐朝;在朱温篡唐建梁以後,他又向後梁稱臣,由是亦從後梁得到了吳越王、諸道兵馬都元帥的頭銜。後唐滅梁以後,錢鏐又向後唐上表稱臣,不僅得到了吳越國王、天下兵馬都元帥的頭銜,而且還得到了玉冊金印,以示恩寵。錢鏐一面向中朝稱臣,一面則自為朝廷。其府署不僅稱朝廷、僚屬稱臣,而且還自立年號,共有天寶、寶大、寶正等三個年號,直到其子錢元瓘繼位,才改用中原王朝的年號。同時,他還自行與新羅渤海等國往來,又給他們行制冊、加封爵,儼然中原皇帝。
吳越國自錢鏐晚年與南吳通和以後,除兩度遣兵入閩國外,並無重大戰爭。在十國中,吳越國是比較安定的地區。錢鏐修築錢塘江石塘,又置都水營使,主管水利事業,專管治河築堤,發展了太湖一帶的圩田。通過這些措施,使境內農業生產獲得發展。
吳越強盛時擁有13州疆域,約為現今浙江省全境、江蘇省東南部(蘇州市)、上海市和福建省東北部(福州市)一帶。吳越國先後尊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中原王朝正朔,並且接受其冊封。
中文名
吳越
別    名
義忠國
吳越國 [1] 
時間範圍
907年5月 至 978年5月
都    城
杭州(西府) [2] 
主要城市
越州(東府)、湖州蘇州婺州、衢州、温州、福州
語    種
漢語(吳語方言)
貨    幣
鉛質開元通寶錢
人口數量
550684户(978年)
疆    域
約15萬平方公里(945年)
開國君主
錢鏐

吳越國號

“吳越王寶”金銅印 “吳越王寶”金銅印 [65]
天覆二年(902年),唐封錢鏐為越王。天祐元年(904年),錢鏐請改封為吳越王,遭拒後經朱全忠奏請,改封吳王 [64]  後梁開國,錢鏐以擁戴之功,改封為吳越王 [3]  後唐同光元年(923年),“鏐始建國”, [4]  初步建立了政權。

吳越歷史

吳越囊括兩浙

錢鏐 錢鏐
吳越的開國君主錢鏐(Liú)在唐乾符年間為石鏡將董昌的部校,後漸由偏將而升掌一州之兵。他在剿滅地方叛臣的過程中,經過兩次杭越之戰佔有了兩浙之地,維護大唐一統。中和二年(882年),越州觀察使劉漢宏與董昌矛盾激化,劉漢宏命其弟劉漢宥與都虞候辛約進駐西陵(今浙江蕭山西北),欲吞併杭州。錢鏐率八都兵渡過錢塘江,偷襲劉漢宥,大破其部。 [5]  光啓二年(886年),董昌命錢鏐進攻越州,表示自己佔據浙東後會將杭州授於錢鏐。錢鏐遂率軍出平水,開山路五百里,直趨曹娥埭(今紹興東南約四十餘里),收降浙東將領鮑君福。他屢破浙東軍,進屯豐山,而後攻破越州。董昌佔據浙東,遂自稱“知浙東軍府事”,移鎮越州,將杭州讓於錢鏐。 [6-7] 
唐景福二年(893年),錢鏐升任鎮海軍節度使,駐杭州。乾寧二年(895年),董昌在越州自立為帝,建立大越羅平國,改元順天。同年五月,唐昭宗削除董昌官爵,又封錢鏐為浙江東道招討使、彭城郡王,令其討伐董昌。 [8]  遂滅董昌,得越州。乾寧四年(897年)錢鏐前往越州,而後返回杭州,以越州為“東府”。從此,錢鏐基本控制了兩浙,正式形成割據勢力。 [9] 
錢鏐在平定了兩浙內部的敵對勢力後,基本停止了大規模的征討。但由於三面受敵,仍經歷了多次邊境保衞戰,主要對手就是淮南節度使楊行密 [10-12]  天覆二年(902年),唐昭宗封錢鏐為越王。天佑元年(904年),錢鏐上表朝廷,求封吳越王,卻被朝廷拒絕,後因朱温斡旋,被改封為吳王。 [13] 

吳越建國吳越

後梁開平元年(907年),朱温篡唐稱帝,建立後梁,並封錢鏐為吳越王,兼任淮南節度使。錢鏐不聽屬下官員“拒梁命”的建議,接受了梁朝冊封。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錢氏王朝,佔據了兩浙十三州,成為江浙一帶頗有實力的割據者。錢鏐領浙江西道浙江東道兩道節度使,設西府杭州、東府越州為道治,定都杭州。由於吳越一隅偏安東南,吳越始終尊奉中原為正朔,梁朝封錢鏐為吳越王、諸道兵馬都元帥。
錢鏐丹書鐵券 錢鏐丹書鐵券
龍德元年(921年),錢鏐又獲賜殊禮,可“詔書不名”。 [14]  此時,前蜀南吳南漢等地統治者先後建國稱帝,羣臣都勸錢鏐據吳越稱帝,錢鏐拒絕。 [15] 
龍德三年(923年),錢鏐被冊封為吳越王,正式建立吳越。他改府署為朝廷,設置丞相侍郎等百官,一切禮制皆按照皇帝的規格。 [16]  [17]  不久,晉王李存勖滅後梁,建立後唐,改元同光。錢鏐又遣使進貢,並求取玉冊。後唐郭崇韜等大臣都極力反對,認為只有皇帝才可以用玉冊。但李存勖最終還是賜予錢鏐玉冊、金印。新羅、渤海國等海外諸國皆接受錢鏐冊封,尊其為君長。 [18] 
同光四年(926年),李存勖在兵變中遇害,李嗣源即位。中原局勢混亂,中原朝廷詔命難以到達吳越。錢鏐遂改元寶正 [19]  關於錢鏐改元一事,因後人尊奉中原正朔,對此頗有諱言。 [20] 洪邁所著《容齋四筆》則稱,錢鏐在寶正年號之前,還曾改元天寶、寶大。 [21]  長興二年(931年),李嗣源重新任命錢鏐為天下兵馬都元帥、尚父、吳越國王,並命監門上將軍張籛前往杭州諭旨。 [22]  長興三年(932年),錢鏐去世,終年八十一歲,後唐朝廷賜諡號武肅。 [23] 

吳越王位更替

錢鏐之後,第五子錢元瓘即位,在位十年,善事中原後唐、後晉政權,保土安民。長興四年(933年)七月十三日,後唐賜封錢元瓘為吳王。 [24]  後晉天福二年(937年)四月,錢元瓘恢復建國,地位和待遇如同後唐同光年間一樣。任用曹仲達沈崧皮光業為丞相,鎮海節度判官林鼎掌管教令。 [25]  十一月,後晉皇帝石敬瑭下詔,加任錢元瓘為天下兵馬副元帥,進封為吳越王。 [26]  天福六年(941年)錢元瓘去世,後晉賜諡號文穆。 [27] 
錢元瓘去世後,錢元瓘養子錢弘侑的乳母勾結內牙指揮使戴惲,重臣章德安把錢元瓘去世的消息封鎖,伏兵將其戴惲殺死,廢錢弘侑為平民。同日,將吏根據錢元瓘的遺命,奉第六子錢佐為節度使。 [28-29]  九月初三日,錢佐繼承王位。 [30]  後晉仍封以錢佐為吳越國王。錢佐性格温和謙恭,喜好讀書,禮賢下士,親自勤理政務。後晉開運二年(945年),南唐出兵攻打閩國,閩國君主王延政派遣使者向吳越上表稱臣,請求作為吳越的附庸以求得救援。 [31]  錢佐為恤鄰保境,不顧臣下反對,下令發兵三萬相救,終於取得勝利,保障南部邊境安寧。錢佐早年即位後,因尚年幼,無力控制下屬的驕橫,又曾寵信諂媚之人,然而終能摘奸發伏,亦不失果斷。後晉開運二年(945年)十一月,錢佐誅殺內都監使杜昭達、內牙上統軍使闞璠,由此吳越吏民都畏懼恐慌。 [32]  後漢天福十二年(947年),錢佐去世,諡號忠獻王,廟號成宗。因其子尚年幼,故由其弟錢倧繼位。 [33] 
開運四年(947年)八月,後漢任命錢倧為東南兵馬都元帥,鎮海、鎮東節度使兼任中書令、吳越王。 [34]  十二月,李孺贇謀反,錢倧派東南面安撫使鮑修讓等人攻打李孺贇,將其擒獲後誅殺。 [35]  當時內衙統軍使胡進思跋扈,干預政事,錢倧深感厭惡,內衙指揮使何承訓建議誅殺胡進思,錢倧猶豫不決。何承訓怕事情泄露,向胡進思告密。胡進思先發制人,和指揮使諸温等以內衙兵發難,將錢倧軟禁在義和院,假傳命令,説錢倧因突然中風,傳位給其弟錢俶。

吳越納土歸宋

吳越錢氏最難能可貴的是他的“民本”思想。錢鏐常説:“民為社稷之本。民為貴,社稷次之,免動干戈即所以愛民也。”他不僅自己不稱帝,還反對強藩稱帝。他諄諄地教誡子孫要恪守臣節,要“善事中國,勿以易姓廢事大之禮”。“要度德量力而識時務,如遇真主,宜速歸附。”
錢俶 錢俶
宋開寶八年(975年),錢俶應趙匡胤約,出兵與北宋會師南唐金陵。十二月,錢俶入朝表賀。宋太祖趙匡胤最後消滅了割據政權南唐,十國之中僅剩吳越。高僧延壽乃德韶之法嗣,此時沉痾在身。吳越王錢弘俶前往探病時,對宋滅南唐危及吳越走向,徵詢延壽的意見,延壽則盡力勸諭錢弘俶“納土歸宋,舍別歸總”。
錢俶審時度勢,遵循祖宗武肅王錢鏐的遺訓,以天下蒼生安危為念,採納了延壽臨終遺言,為保一方生民,採取“重民輕土”之善舉,毅然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五月入宋京開封,遵從祖訓,決定納土歸宋,將所部十三州,一軍、八十六縣、五十五萬六百八十户、十一萬五千一十六卒,悉數獻給宋朝,成就了一段顧全大局、中華一統的歷史佳話。
由此,吳越的生產力免遭破壞,人民也免遭生靈塗炭,從而穩定和鞏固了中國和平統一的政治局面。北宋著名詩人蘇軾曾評説:“其民(指吳越百姓)至於老死,不識兵革,四時嬉遊,歌鼓之聲相聞,至今不廢,其有德於斯民甚厚。”這是對吳越錢氏歷史功績的客觀評價。吳越錢氏為中國的和平統一提供了一個成功的範例。千年前的古人具有如此的歷史遠見和宏大胸懷,實屬不易。

吳越疆域

吳越範圍區劃

吳越地域狹小,極盛時,只轄有杭、越、湖、蘇、秀、婺、睦、衢、台、温、處、明、福十三州;另又設有鎮海、鎮東、中吳、宣德、武勝、彰武等節鎮。 [36]  一軍十三州分別是:
  • 杭州(西府):轄錢塘、錢江、鹽官、餘杭、富春、桐廬、於潛、新登、橫山、武康十縣。
  • 越州(東府):轄會稽、山陰、諸暨、餘姚、蕭山、上虞、新昌、剡八縣。
  • 湖州:轄烏程、德清、安吉、長興四縣。
  • 温州:轄永嘉、瑞安、平陽、樂清四縣
  • 台州:轄臨海、黃岩、台興、永安、寧海五縣。
  • 明州:轄鄞、奉化、慈溪、象山、望海、翁山六縣。
  • 處州:轄麗水、龍泉、遂昌、縉雲、青田、白龍六縣。
  • 衢州:轄西安、江山、龍游、常山四縣。
  • 婺州:轄金華、東陽、義烏、蘭溪、永康、武義、浦江七縣。
  • 睦州:轄建德、壽昌、遂安、分水、青溪等五縣。
  • 秀州:轄嘉興、海鹽、華亭、崇德四縣。
  • 蘇州:轄吳、長洲、崑山、常熟、吳江等五縣。 [62] 
  • 福州:轄閩、侯官、長樂、連江、長溪、福清、古田、永泰、閩清、永貞、寧德等十一縣。
  • 安國衣錦軍。即今杭州市臨安區,是錢鏐的誕生地,故特升為衣錦軍

吳越地方行政

吳越在地方制度上,總的來説沿用唐制,採用州、縣兩級地方行政體制。由於五代時期戰亂較多,又滋生出一個嶄新的地方行政單位——軍。它如同今日的警備區設置,但權力更大,在地位上相當於州級行政單位。

吳越政治

吳越政治體制

同光元年(923年)二月,“梁主遣兵部侍郎崔協等冊命吳越王錢鏐為吳越國王,丁卯,始建國”, [37]  “置百官,有丞相、侍郎、郎中、員外郎、客省等使”。 [38]  這裏值得注意的是丞相系統的建立。這樣,吳越國的權力結構由丞相系統、兩軍系統、元帥府系統構成,形成了由三系統構成的複合體制,即王國體制。
吳越建國後的王國體制由三個系統構成,丞相系統成為權力中樞,兩軍系統不再專擅地方大權,兩軍的地位為王國所取代,藩鎮徒有其名,其體制在吳越國已經解體。諸州升軍,也不符合方鎮作為州以上的道級行政實體的固有特徵。從各種權力關係來看,吳越國已形成集權政治,體制的轉換已經完成。 [39] 

吳越中央官制

中央制度上,吳越官制大抵仿效唐制,除了對中原王朝稱臣,不設樞密院樞密使以外,和唐朝時期的官制相似。 [40]  丞相系統的官職甚多,丞相之外,僅見於史籍的就有户部尚書、禮部尚書、工部尚書、刑部尚書、侍郎、金部郎中、職方郎中、國子祭酒、鹽鐵發運使、諫議大夫給事中、著作佐郎、司勳郎中、通儒院學士、客省使右補闕內供奉等。 [41-42] 
自錢鏐建國後,吳越的丞相系統是一直存在的。長興三年(932年)三月庚戊,錢鏐卒,錢元瓘襲位,“以遺命去國儀,用藩鎮法”。 [43]  天福二年(937年)四月,錢元瓘進封吳越國王。其間的五年中,錢元瓘任命曹仲達為權知政事,丞相系統實際上仍在繼續運轉。天福六年(941年)九月庚申,錢佐即王位,十二月,進封吳越國王。其間的三個月中,丞相曹仲達攝政事,與錢元瓘襲位之初的情況相同。與元帥府系統不同的是丞相系統發生過變化,變化集中在丞相的建制和地位上。錢鏐建國之初,僅設左丞相、右丞相兩名,左丞相為杜建徽,史稱杜建徽“累從征伐,所至輒取立功”,在討董昌、平定武勇都之變和睦州刺史陳詢叛亂中都建有殊功,“及春秋高,尚能騎射”, [44]  顯然是軍將出身,擢任丞相的實質是酬功。杜建徽身居相位,實際上並沒有起重要的作用。另一位丞相許明除了“舍富春宅為寺,名曰許明寺” [45]  外也別無記載。
丞相系統的變化發生在文穆王時期。《十國春秋·文穆王世家》載,天福二年(937年)夏四月,錢元瓘復建國,“以曹仲達沈崧皮光業為丞相,鎮海軍節度判官林鼎掌教令”天福三年(938年)“二月乙亥,丞相沈崧卒”。又據《十國春秋·文穆王世家》與《吳越四·忠獻王世家》可知天福四年(938年)到天福六年(941年)是曹仲達、皮光業、林鼎三相。文穆王復建國後,丞相人數增加到三名,而且始終保持這樣的建制。此外,又新置同參相府事二人(陸仁章仰仁詮)。忠獻王錢佐時期,天福六年(941年)到天福八年(943年)仍為曹仲達、皮光業、林鼎三相。天福八年(943年)二月到開運元年(944年)正月三相相繼而亡。此後的丞相為元德昭、錢倧,也有同參相府事一人(郭師從)。忠遜王時期的丞相為元德昭、吳程,錢倧則為同參相府事。忠懿王時期的丞相是元德昭、吳程、錢弘億錢弘儇裴堅沈虎子崔仁冀。此外,又有同參相府事鮑修讓。忠懿王時期的丞相雖多,但由於忠懿王統治時期長達三十二年,諸相任職時間有先後長短。所以,同一時段裏一般仍是兩至三名丞相,也有同參相府事,體現了吳越中央集權的程度。 [46] 

吳越法律制度

法律制度上,吳越的法律體系同五代其他國家一樣,沿用隋唐時期形成的律、令、格、式四種最基本的法律形式,在唐律基礎上進行修改,以適應地方實際。

吳越軍事

吳越機構

吳越元帥府有不少軍務。《十國春秋·吳越十一·沈韜文傳》雲:沈韜文“為元帥府典謁,參畫軍務,時時有所裨益”。此外,元帥府在平時也常負有外交使命,如《十國春秋·吳越二·武肅王世家下》載,天寶十三年(920年)三月,吳越王命元帥府判官皮光業出使於吳;《吳越五·忠懿王世家上》載,顯德二年(955年)十二月,“王遣元帥府判官陳彥禧入貢於周,周諭我出兵會擊金陵”;《吳越備史》卷4《今大元帥吳越國王》載:乾德五年(967年)冬十月,“王又遣元帥府掌書記黃夷簡入貢”; [44]  開寶五年(972年)秋九月,王遣元帥府掌書記黃夷簡再次入貢;《十國春秋》卷82《吳越六·忠懿王世家下》載,開寶九年(976年)十一月,王遣元帥府牙內都指揮使子惟渲齎通天犀帶、金器五百斤、玳瑁五百斤、塗金銀香籠等詣宋稱賀。 [46] 
元帥府有文武僚屬, [47]  如元帥府判官、掌書記、典謁、牙內都指揮使等,所置官屬大多“補授軍職”, [48]  但吳越元帥府與馬楚的天策上將軍府有明顯不同。馬楚的天策上將府在馬楚政治中有特殊的地位,集中最高權力,掌握軍政大權,天策府學士在決策中起關鍵作用,如李皋,在楚王馬希範置十八學士時,以李皋為“學士之首,且執政柄”, [49]  而吳越元帥府的對外職能決定它的權力地位作用遠不如馬楚的天策上將府重要。

吳越兵種

  • 八都兵
吳越的軍隊是在所謂杭州八縣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黃巢於乾符五年(878年)八月攻杭州,九月克越州,當時所謂“兩浙豪傑”於此時組織起來對抗黃巢義軍,義軍南下後,他們隨之組建了正式的八都。董昌的臨安都勢力發展最快,董昌本人也成為八都的實際領袖,於是任命錢鏐為八都都指揮使。錢鏐最後在八都的基礎上發展到了十三都,所謂“八都之外有紫溪、保城、龍通、三泉、三鎮,是為十三都。” [50]  八都正確名稱應該是:臨安縣為石鏡都,餘杭縣為清平都、嘉興都,於潛縣為於潛都,鹽官縣為鹽官都、海昌都,新城縣為新城都、武安都、東安都,唐山縣為唐山都,富春縣為富春都、靜江都,錢塘縣為錢塘都,浙江都等。再加上錢鏐後來組建的五個都,構建了錢鏐創建霸業的軍事基礎。錢鏐創建霸業後,八都兵的名號仍然保留。 [51] 
  • 武勇
這支軍隊是以孫儒的降卒為基礎組建的,楊行密在錢鏐的支持下攻破孫儒部,時在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六月,孫儒部卒大部分被楊行密收編,錢鏐只收編一小部分。武勇都組建後編入中軍,中軍即牙軍,是藩鎮部隊的中堅力量,戰鬥力往往強於其他部隊。而武勇都恰好具備這樣的條件,孫儒原為秦宗權的部將,其軍隊以蔡州兵為核心,士卒勇悍,為久戰之兵,但軍紀敗壞,掠奪成性。錢鏐組建武勇都的時候,其行軍司馬杜稜説:“狼子野心,它日必為禍,請以士人代之”。錢鏐不以為然,後來武勇都果然發生了叛亂,錢鏐本人也險遭不測。武勇都自組建以來屢立戰功,許多重大戰役其都有參加。當然錢鏐對武勇都也不是不加防備,他派心腹愛將顧全武為武勇都的都指揮使,統率這支軍隊。顧全武被吳國俘後,錢鏐才先後派陳章、許再思為都指揮使,這兩人均為孫儒的降將,這就為武勇都後來的叛亂埋下隱患。武勇都分為左、右兩軍,每軍各有都指揮使一人為統帥,如徐綰曾任武勇都右都指揮使,許再思任武勇都左都指揮使,説明其軍力後來有所補充。
  • 其他
上直、中直、右直:吳越避錢弘佐之諱,凡是提到左字,均改為上字,故上直都為左直都,中直都已見相關記載,唯獨沒有右直都的相關記載,應為史材散失的結果。中直都不見於吳越前期,從頻繁出征的情況來看,它應該是吳越後期比較有戰鬥力的軍隊。 [52] 
鎮武、鎮國、嚮明:嚮明都本是錢鏐的敵人劉漢宏的舊部,錢鏐將其收編後取名“嚮明”。鎮武、鎮國二都在吳越前期不見出現,應該是在錢鏐之後新組建或者改編的軍隊。
上右廳、佽飛、匡武:上右廳、佽飛、匡武這三支部隊很少見於記載,也很少參加征戰。
親從、親衞:所謂親從、親衞等軍,是當時吳越的親軍,唐末的藩鎮皆置有牙軍,作為節度使的親信部隊,牙軍待遇優厚,但不易掌控,經常發生兵變,所以節度使們紛紛在牙軍之外,另組建親軍,作為節帥的親信部隊。 [52] 

吳越經濟

吳越水利

玉版願文,為錢鏐向龍神祈雨投入太湖的玉牌 玉版願文,為錢鏐向龍神祈雨投入太湖的玉牌 [66]
開平四年(910年),錢鏐動員大批勞力,修築錢塘江沿岸捍海石塘,用木樁把裝滿石塊的巨大石籠固定在江邊,形成堅固的海堤,保護了江邊農田不再受潮水侵蝕。並且由於石塘具有蓄水作用,使得江邊農田得獲灌溉之利。錢鏐命兵卒民夫以“大竹破之為籠,長數十丈,中實巨石;取名大木長數丈,植之橫為塘”;“內又以土填之,外用木立於水際,去岸二九尺,立九木,作六重”,稱為“混柱”,奠基作成石塘。“築塘以石,自吳越始”。這條捍海古塘,從六和塔築到艮山門,長三十三萬八千五百九十三丈,外加土塘,內築石堤,費時兩個多月,耗資十萬九千四百四十,近一億一千錢。
此外,錢鏐設撩湖軍,開浚錢塘湖,得其遊覽、灌溉兩利,又引湖水為湧金池,與運河相通。錢鏐還在太湖地區設“撩水軍”四部、七八千人,專門負責浚湖、築堤、疏浚河浦,使得蘇州、嘉興、長洲等地得享灌溉之利。 [53] 

吳越手工業

由於吳越較少有戰爭,浙江越窯的瓷業生產能夠繼續發展,產品質量仍獨步天下。器物造型釉色、裝飾及裝燒工藝等方面繼承唐代風格,器形繁多,胎比普遍減薄,造型變得輕巧優美,折射出以釉色和造型取勝的時尚風格。
吳越保存下來的印刷品,所見的都是佛經。1917年湖州天寧寺改建過程中,於石幢象鼻內發現了數卷藏存的“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卷首扉畫前有“天下兵馬大元帥吳越王錢弘俶印《寶篋印經》八萬四千卷,在塔內供養。顯德三年(956年)丙辰歲記”可謂是大規模的印刷活動,僅此廣順三年(953年)完成的儒家經典書籍略晚三年。
1924年杭州雷峯塔倒塌,在有孔的塔磚內再次發現《寶篋印經》。經卷有題記“天下兵馬大元帥吳越王錢俶造此經八萬四千卷,舍入關係磚塔,永充供養。乙亥八月記”。乙亥是宋太祖開寶八年(975年)同時還發現了藏在磚塔內的塔圖印本。塔圖全長一米,每層畫一塔,四塔連接,畫有佛經故事。記文中有丙子記年,為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年),圖經刻印比佛經晚一年。論時代已入宋朝,但這時吳越並未納土,仍應為五代時期的印刷品。

吳越文化

吳越文學

吳越的文學發展,在五代十國中也是比較興盛的國家之一。由於政治的安定,經濟的景榮,所以文化也發達。人才輩出,文學家有羅隱皮光業等。羅隱一生作品很多,著作有《讒書》《淮海寓言》《湘南應用集》《江南甲乙集》《靈壁子》等。羅隱的詩很有境界,對人生的認識也很深刻,如《孟浩然墓》批判了當時社會對書生的冷遇:“數步荒榛接舊蹊,寒郊漠漠雨悽悽。鹿門黃土無多少,恰到書生冢便低。”墳墓的高低顯示了人死後禮遇的高低。

吳越宗教

卑微出身的錢鏐,顯然不符合中國傳統宗法制社會所宣揚的“君權神授”思想,這也必然不利於錢謬對深受傳統思想影響的臣民們的統治。為此,他必須努力通過各種手段來“神化”自己的出身,佛教便是他利用的一種手段。曾國富在《五代吳越崇佛的原因及其影響》一文中認為,“面對錢謬,一石屹然而立,這不是普通之石,它是佛的化身。這顯然是錢謬有意藉助佛以神化自己而炮製出來的神話。 [54]  吳越統治不到百年,可在杭州境內卻興建了150多座寺院與數十座塔幢,可見錢鏐對佛教的重視。
同時,錢鏐在發跡過程中,得到道士的秉力支持。錢鏐執政後,推行崇奉道教的政策,興建宮觀,籠絡道士,常行齋蘸。其崇道的原因,是要藉助道士神化自身,鞏固其統治;借道教向民眾灌輸封建倫理道德,祈求得到道教神靈對其軍隊的襄助及對吳越民眾的福佑。道教對吳越軍事、政治、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 [55] 
吳越時期的佛塔內往往發現有眾多佛教遺物,包括舍利容器、佛經、造像等,尤以阿育王塔、刻本《寶篋印經》、金銅造像最富特色。 [56]  吳越時期杭州西湖周邊洞窟開鑿了大量的佛教造像,這些造像主要分佈在西湖南山石窟羣和飛來峯石窟羣,從題材上看,明顯可見當時淨土宗、禪宗思想的影響,造像風格上襲晚唐,同時具有明顯的江南特色。 [57] 

吳越科技

吳越時期的印刷技術非常高。歷史記載,江南諸國的書籍刊刻曾十分興盛,杭州、金陵和成都是當時三大印刷業中心。吳越王錢俶時期,杭州等地印製了《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8.4萬卷。 [58] 

吳越外交

吳越中原王朝

天祐元年(904年),“錢鏐求封吳越王,朝廷不許。朱全忠為之言於執政,乃更封吳王”。朱温稱帝后,為了利用錢鏐牽制楊渥,封錢鏐為吳越王兼淮南節度使。有人勸他拒絕梁命,“鏐笑曰:‘吾豈失為孫仲謀邪!’遂受之。” [13]  於是他由聯楊轉變為聯梁攻楊。朱温則於開平二年(908年)加錢鏐守中書令,開平三年加守太保以示榮寵和拉攏。楊渥派周本等圍攻蘇州(今屬江蘇),結果為錢鏐所敗。乾化元年(911年),加鏐守尚書令,兼淮南、宣潤等道四面行營都統。朱友珪上台時曾冊尊錢鏐為尚父。朱友貞於貞明三年(917年)加錢鏐天下兵馬都元帥,開府置官屬。次年,楊隆演攻取虔州(今江西贛州),阻斷了吳越北上中原的陸路交通,錢鏐就從海上入貢京師。梁末帝於龍德元年(921年)賜鏐詔書不名。
李存勖稱帝建後唐,錢鏐遣使到洛陽貢獻,求賜金印玉冊,後唐羣臣都認為要求過分,但李存勗曲從其意,勉強答應。錢鏐於是“以鎮海、鎮東軍節度使名目授其子元瓘,自稱吳越王,命所居曰宮殿、府署曰朝廷,其參佐稱臣,僭大朝百僚之號,但不改年號而已。偽行制冊,加封爵於新羅、渤海,海中夷落亦皆遣使行封冊焉”。後唐明宗即位之初,安重誨當權,錢鏐遣使致書稱“吳越王謹致書於某官執事”,言辭悖慢,安重誨怒其無禮,削去錢鏐的“元帥、尚父、國王之號,以太師致仕”。安重誨死後,李嗣源才恢復其原有官爵。 [16] 

吳越契丹

吳越是南方最早與契丹接觸的國家。吳越共向契丹遣派使者九次,分別在:後梁乾化五年(遼太祖九年,915年)、貞明二年(神冊元年,916年)、貞明四年(神冊三年,918年)、貞明六年(神冊五年,920年)、龍德三年(天贊二年,923年)、吳越寶正七年(天顯七年,932年)、後晉天福四年(會同二年,939年)、天福五年(會同三年,940年)、天福六年(會同四年,941年)、天福八年(會同六年,943年)。
龍德三年(923年)四月,吳越最後一次以梁朝藩屬的身份,向契丹遣派使者。同月,李存勖稱帝,後唐建立。十月,後唐滅後梁,吳越隨向後唐稱臣。因為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和契丹的矛盾很深,關係緊張。再由於吳越尊奉中原王朝的國策,所以吳越與契丹的關係也就漸漸疏遠。這種情況持續至後晉建立才得以改善。 [3] 
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仰仗契丹,在太原稱帝,建立後晉,改年號天福,同年滅後唐。吳越開始向後晉稱臣,由於石敬瑭是契丹扶持起來的兒皇帝,吳越與契丹的關係也慢慢恢復從前了。再到石敬塘去世,其子石重貴繼位,向契丹告哀,表示對契丹只稱孫不稱臣,從此後晉與契丹的關係惡化。在契丹和後晉交惡後,吳越於天福八年(943年)最後一次向契丹遣使,此後雙方的官方交往便終止了。

吳越朝鮮半島

在中國進入五代亂世時,朝鮮半島同樣進入了戰爭繁多的後三國時代。即高麗後百濟新羅
三國之中,後百濟與吳越的關係最為親密,後百濟國王甄萱也多次向吳越遣使。原因就是因為當時朝鮮半島的戰爭多發生於高麗與後百濟之間,後百濟與新羅也小戰不斷,甄萱迫切需要尋找一個政治依靠。
因一年,後百濟攻陷新羅的首都,導致高麗國王王建興兵討伐,後百濟在與高麗交戰中處於劣勢,被迫同高麗求和,後百濟國王則請求錢鏐出面調停。錢鏐不僅把頒發給他們的文書稱作詔書,還在詔書裏把甄萱王建等稱之為卿,顯然吳越是以宗主國的身份在處理事情的。
當時先後佔據中原的五個王朝,雖然更有能力擔任這個角色,可由於常年處於內亂中,與外國的交往了相對減少,甚至是中斷。吳越作為沿海地區的國家,在這個特殊時期下便代表中國擔任這個角色了。

吳越日本

唐朝是中日交通史上的一個高峯,即有日本官方遣派的遣唐使,又有民間的學者、商人和僧人。當時日本人學習中國文化的熱情非常高漲。但自開成元年(838年),日本最後一次派出遣唐使後,日本與中國的官方往來完全終。至此,日本民間來華的人也逐漸減少。至五代時期,日本對發展中日關係已不再像唐朝時期那樣採取積極的態度。大多數情況,都是吳越先派遣使者到日本,出於禮尚往來,日本在遣使者回訪。

吳越社會

吳越時期社會繁華程度較高。人們早晚活動不受時間和地區的限止,商店可以隨處開設並全天甚至通宵營業,人們普遍使用桌、椅、凳等。商店營業的時間完全依商業的繁華情況而定,一般商店大多是天明後營業,天黑前息業,而飲食店、酒樓、茶坊的營業時間更長,尤其是繁華的城市自早晨五更到半夜三更,有的甚至通宵營業,形成城鎮居民劃時代的新的生活習俗。 [59] 

吳越人口民族

民族以漢人為主體,文化源於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自5000年起就已成為文化共同體。吳越國所使用的語言被稱為“江南話”,學術上稱為“吳語”、“吳言”,“徽州方言”則也是漢語吳方言的一個分支(徽嚴片)。 [60] 
江浙地區因唐末戰亂,人口耗損大。錢氏建立吳越定都杭州後,人口才開始增長。以杭州城為例,王明清《玉照新志》卷五曰:“杭州在唐,繁雄不及姑蘇、會稽二郡,因錢氏建國始盛。” [61] 
在吳越近百年保境安民的國策下,發展生產,擁有在籍户55萬684户,接近唐朝天寶時的在籍户。説明這裏的人口比其建國之初有很大的增長,為北宋江浙地區人口的高增長,提供了較高的人口基數。

吳越國君世系

吳越王列表
廟號
諡號
姓名
生卒年
年號及使用時間
太祖
武肅王
錢鏐,字具美 錢鏐,字具美
852年-932年
開平(907年-911年)(使用後梁紀年)
乾化(911年-913年)(使用後梁紀年)
鳳歷(913年)(使用後梁紀年)
乾化(913年-915年)(使用後梁紀年)
貞明(915年-921年)(使用後梁紀年)
龍德(921年-923年)(使用後梁紀年)
同光(923年-926年)(使用後唐紀年)
天成(926年-930年)(使用後唐紀年)
長興(930年-932年)(使用後唐紀年)
世宗
文穆王
錢元瓘,字明寶 錢元瓘,字明寶
887年-941年
長興(932年-933年)(使用後唐紀年)
應順(934年)(使用後唐紀年)
清泰(934年-936年)(使用後唐紀年)
天福(936年-941年)(使用後晉紀年)
成宗
忠獻王
錢佐,字符佑 錢佐,字符佑
928年-947年
天福(941年-944年)(使用後晉紀年)
開運(944年-946年)(使用後晉紀年)
天福(947年)(使用後漢紀年)
-
忠遜王
錢倧,字隆道 錢倧,字隆道
929年-975年
天福(947年)(使用後漢紀年)
-
忠懿王
錢弘俶,字文徳 錢弘俶,字文徳
929年-988年
乾佑(948年-950年)(使用後漢紀年)
廣順(951年-953年)(使用後周紀年)
顯德(954年-960年)(使用後周紀年)
建隆(960年-963年)(使用北宋紀年)
乾德(963年-968年)(使用北宋紀年)
開寶(968年-976年)(使用北宋紀年)
太平興國(976年-979年)(使用北宋紀年)
參考資料
  • 1.    李永鑫主編.《紹興通史(第3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第235頁
  • 2.    白壽彝總主編;陳振主編.《中國通史,第7卷·中古時代·五代遼宋夏金時期(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第959頁
  • 3.    孫先文.吳越錢氏政權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04
  • 4.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七十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8-12-22]
  • 5.    《新五代史·吳越世家》:中和二年,越州觀察使劉漢宏與昌有隙,漢宏遣其弟漢宥、都虞候辛約,屯兵西陵。鏐率八都兵渡江,竊取軍號,斫其營,營中驚擾,因焚之,漢宥等皆走。漢宏復遣將黃珪、何肅屯諸暨、蕭山,鏐皆攻破之。與漢宏遇,戰,大敗之,殺何肅、辛約。漢宏易服持膾刀以遁,追者及之,漢宏曰:“我宰夫也。”舉刀示之,乃免。
  • 6.    《新五代史·吳越世家》:鏐出平水,成及夜率奇兵破褒等於曹娥埭,進屯豐山,施堅實等降,遂攻破越州。漢宏走台州,台州刺史執漢宏送於鏐,斬於會稽,族其家。
  • 7.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二》:董昌謂錢鏐曰:"汝能取越州,吾以杭州授汝。"鏐曰:"然,不取終為後患。"遂將兵自諸暨趨平水,鑿山開道五百里,出曹娥埭,浙東將鮑君福帥眾降之。鏐與浙東軍戰,屢破之,進屯豐山。……十一月,丙戌,錢鏐克越州,劉漢宏奔台州。……(十二月)台州刺史杜雄誘劉漢宏,執送董昌,斬之。昌徙鎮越州,自稱知浙東軍府事,以錢鏐知杭州事。
  • 8.    《新五代史·吳越世家》:昭宗下詔削昌官爵,封鏐彭城郡王,浙江東道招討使。……昌復拒命,遣其將陳鬱、崔温等屯香嚴、石侯,乞兵於楊行密。
  • 9.    《新五代史·吳越世家》:鏐如越州受命,還治錢塘,號越州為“東府”。光化元年,移鎮海軍於杭州,加鏐檢校太師。
  • 10.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七》:(乾寧四年正月)錢鏐使行軍司馬杜稜救婺州。安仁義移兵攻睦州,不克而還。……(四月)辛亥,錢鏐遣顧全武等將兵三千自海道救嘉興,己未,至城下,擊淮南兵,大破之。……(七月)庚戌,錢鏐還杭州,遣顧全武取蘇州。乙未,拔松江。戊戌,拔無錫。辛丑,拔常熟、華亭。
  • 11.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七》:(光化元年九月)顧全武攻蘇州,城中及援兵食皆盡。甲申,淮南所署蘇州刺史台濛棄城走,援兵亦遁。全武克蘇州,追敗周本等於望亭。……閏月,錢鏐以其將曹圭為蘇州制置使,遣王球攻婺州。……(十一月)衢州刺史陳岌請降於楊行密,錢鏐使顧全武討之。
  • 12.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八》:(天覆元年八月)或告楊行密雲,錢鏐為盜所殺。行密遣步軍都指揮使李神福等將兵取杭州,兩浙將顧全武等列八寨以拒之。……(十二月)李神福知錢鏐定不死,而臨安城堅,久攻不拔,欲歸,恐為鏐所邀,乃遣人守衞鏐祖考丘壟,禁樵採,又使顧全武通家信。鏐遣使謝之。神福於要路多張旗幟為虛寨,鏐以為淮南兵大至,遂請和。
  • 13.    《資治通鑑·唐紀八十》:鎮海、鎮東節度使越王錢鏐求封吳越王,朝廷不許。朱全忠為之言於執政,乃更封吳王。
  • 14.    《新五代史·吳越世家》:龍德元年,賜鏐詔書不名。
  • 15.    《十國春秋·吳越二》:是時中原多事,西川王氏稱蜀,廣陵楊氏稱吳,南海劉氏稱漢,長溪王氏稱閩,皆竊大號,或通姻戚,或達聘好,鹹以龍衣、玉冊勸王自帝,王笑曰:“此兒輩自坐爐炭之中,又踞吾於上邪!”卻之不納,而諸國主亦無不以父兄事之。
  • 16.    白壽彝.《中國通史·五代遼宋金時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 17.    《資治通鑑·後唐紀一》:梁主遣兵部侍郎崔協等冊命吳越王鏐為吳越國王。丁卯,鏐始建國,儀衞名稱多如天子之制,謂所居曰宮殿,府署曰朝廷,教令下統內曰制敕,將吏皆稱臣,惟不改元,表疏稱吳越國而不言軍。置百官,有丞相、侍郎、郎中、員外郎、客省等使。
  • 18.    《新五代史·吳越世家》:唐莊宗入洛,鏐遣使貢獻,求玉冊。莊宗下其議於有司,羣臣皆以謂非天子不得用玉冊,郭崇韜尤為不可,既而許之,乃賜鏐玉冊金印。……遣使冊新羅、渤海王,海中諸國,皆封拜其君長。
  • 19.    《資治通鑑·後唐紀四》:是歲,吳越王鏐以中國喪亂,朝命不通,改元寶正。
  • 20.    宋庠《紀年通譜》:鏐雖外勤貢奉,而陰為僭竊,私改年號於其國。其後子孫奉中朝正朔,漸諱改元事。及俶納土,凡其境內有石刻偽號者,悉使人交午鑿滅之。
  • 21.    《容齋四筆:卷五》:以遺命去國儀,用藩鎮法,然則有天寶、寶大、寶正三名,歐陽公但知其一耳。通鑑亦然。
  • 22.    《資治通鑑·後唐紀六》:乙酉,復以錢鏐為天下兵馬都元帥、尚父、吳越國王,遣監門上將軍張籛往諭旨,以曏日致仕,安重誨矯制也。
  • 23.    《新五代史·吳越世家》:長興三年,鏐卒,年八十一,諡曰武肅。子元瓘立。
  • 24.    《資治通鑑·後唐紀七》:(長興三年)丁亥,賜錢元爵吳王。
  • 25.    《資治通鑑·後晉紀二》:吳越王元瓘復建國,如同光故事。丙申,赦境內,立其子弘僔為世子。以曹仲達、沈崧、皮光業為丞相,鎮海節度判官林鼎掌教令。
  • 26.    《資治通鑑·後晉紀二》:戊辰,詔加吳越王元瓘天下兵馬副元帥,進封吳越國王。
  • 27.    《舊五代史·世襲列傳》:以是歲八月二十四日薨,年五十五歲。諡曰文穆。
  • 28.    《十國春秋·吳越四》:忠獻王名弘佐,字元祐,文穆王第六子。母許氏。
  • 29.    《新五代史·卷六十七·吳越世家第七》:佐字祐,立時年十三,諸將皆少佐,佐初優容之,諸將稍不法,佐乃黜其大將章德安於明州、李文慶於睦州,殺內都監杜昭達、統軍使闞璠,由是國中皆畏恐。
  • 30.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三·世襲列傳二》:佐,字元祐,元瓘薨,遂襲其位。
  • 31.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四》:延政遣使奉表稱臣於吳越,請為附庸以求救。
  • 32.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五》:乙卯,吳越王弘佐誅內都監使杜昭達,己未,誅內牙上統軍使明州刺史闞璠。
  • 33.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三 世襲列傳二:佐,字元祐,元瓘薨,遂襲其位。晉天福末,制授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吳越王,仍篆玉為冊以賜之。前代玉冊,冊夷王有之,偽梁時欲厚於鏐,首為式例,故因而不改。俄授開府儀同三司、守太尉。時以建安為淮寇所攻,授東南面兵馬都元帥,佐尋遣舟師進討,淮入大敗,以功加守太師。漢高祖入汴,佐首獻琛颭,表率東道,漢祖嘉之,授諸道兵馬都元帥。佐居列土凡七年,境內豐阜,祖父三世皆為元帥,時以為榮。漢初,以疾卒於位,諡曰忠獻。佐幼好書,性温恭,能為五七言詩,凡官屬遇雪月佳景,必同宴賞,由此士人歸心。其班品亦有丞相已下名籍,而祿給甚薄,罕能自濟,每朝廷降吏,則去其偽官,或與會則公府助以僕馬,處事齷齪,多如此類。然航海所入,歲貢百萬,王人一至,所遺至廣,故朝廷寵之,為羣藩之冠。佐有子昱,年五歲,未任庶務,乃以其弟倧襲位。
  • 34.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六》:制以錢弘倧為東南兵馬都元帥、鎮海、鎮東節度使兼中書令、吳越王。
  • 35.    《吳越備史·卷三》:十二月,李孺斌復貳於我,王命東南面安撫使鮑修讓等攻討,擒而戮之。
  • 36.    史鑑錄編寫組.《史鑑錄 隋-五代十國》.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6:第140頁
  • 37.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七十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02-26]
  • 38.    《十國春秋》卷78《吳越二·武肅王世家下》。
  • 39.    何燦浩.吳越國方鎮體制的解體與集權政治[J]:歷史研究, 2004(03)
  • 40.    杜文玉.五代十國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
  • 41.    《十國春秋》卷84。
  • 42.    《十國春秋》卷114。
  • 43.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七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02-26]
  • 44.    《吳越備史·卷四·今大元帥吳越國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2-26]
  • 45.    《十國春秋》卷79《吳越三·文穆王世家》。
  • 46.    何燦浩.吳越國方鎮體制的解體與集權政治[J]:歷史研究,2004
  • 47.    《唐會要·卷七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2-26]
  • 48.    《五代會要》卷24《元帥》。
  • 49.    陶嶽:《五代史補》卷2《何仲舉及第》,汲古閣刊本。
  • 50.    何勇強.《錢氏吳越國史論稿》.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第63-64頁
  • 51.    李志庭.《浙江通史 第4卷 隋唐五代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第281頁
  • 52.    杜文玉.《五代十國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第490-491頁
  • 53.    顧燕新.宋元時白茆河的治理[J]:江南論壇,2004(04)
  • 54.    胡雪花 .錢氏吳越國崇佛及其影響研究[D]:杭州師範大學,2011年
  • 55.    曾國富 .道教與五代吳越國曆史[J].湛江:宗教學研究,2008(02)
  • 56.    黎毓馨 .吳越國時期的佛教遺物—以阿育王塔、刻本《寶篋印經》、金銅造像為例[J]:東方博物,2015
  • 57.    童賽玲 .五代吳越國杭州地區的佛教石窟造像藝術[J]:大眾文藝,2017
  • 58.    蘇勇強 .五代時期吳越國印刷文化傳統[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
  • 59.    白壽彝總主編;陳振主編.《中國通史·第7卷·五代遼宋夏金時期 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第812-815頁
  • 60.    張鎮中.《鹿城文史資料,第7輯 温州地方史稿》:鹿城區委員會,1993 :第94-95頁
  • 61.    李最欣.《吳越錢氏家族文化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0.10:第51頁
  • 62.    《蘇州通史》編纂委員會編;戈春源著.《蘇州通史·五代宋元卷》.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9.06:131
  • 63.    李志庭.浙江通史 第4卷 隋唐五代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12:292
  • 64.    《資治通鑑·唐紀八十》:鎮海、鎮東節度使越王錢鏐求封吳越王,朝廷不許。朱全忠為之言於執政,乃更封吳王。
  • 65.    李志庭.浙江通史 第4卷 隋唐五代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12:291
  • 66.    朱大渭主編.中國通史圖説 5[M].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9.09:40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