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詞條缺少概述图,補充相關內容使詞條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級,趕緊來編輯吧!
- 中文名
- 荊州
- 別 名
- 翼、軫 [13]
- 行政區劃代碼
- 421000
- 所屬地區
- 湖北 [25]
- 地理位置
- 湖南北部、湖北東南
- 面 積
- 450000 km²
- 下轄地區
- 南陽郡、南郡、江夏郡、桂陽郡、武陵郡、零陵郡、長沙國 [13]
荊州轄境
編輯荊州先秦
荊州漢代
按《漢書·天文志》天上星宿對應地上分野
[11-12]
的説法:翼、軫對應荊州。
荊州晉代
晉代的荊州州域只轄有全國十九個州中的荊州一州。
荊州隋代
荊州唐代
按《初學記·卷八》所描述,唐代的荊州範圍如下。
山南道:分屬荊、梁二州之域
[16]
淮南道:分屬揚州之域、荊州之東境
[17]
江南道:分屬揚州之域、荊州之南境
[18]
荊州宋代
荊州明代
荊州∶武昌府、漢陽府、承天府、徳安府、黃州府、荊州府、嶽州府、長沙府、寶慶府、衡州府、常德府、辰州府、永州府、郴州、永順軍民宣慰使司、保靖州軍民宣慰使司、韶州府、桂林府、平樂府、梧州府、鎮遠府、思南府、石阡府、銅仁府、黎平府及南康府部分
[26]
、九江府部分
[27]
、吉安府部分
[28]
、襄陽府部分
[29]
、施州衞軍民指揮使司部分
[30]
、䕫州府部分
[31]
、貴陽府部分
[32]
荊州現代
荊州 | ||
---|---|---|
荊州行政區劃史
編輯荊州西漢
下轄:宛縣,西鄂,博望,雉縣,魯陽,犨縣,葉縣,堵陽,舞陰,比陽,平氏,復陽,隋縣,章陵,襄鄉,蔡陽,鄧縣,湖陽,朝陽,新野,棘陽,涅陽,穰縣,安眾,酈國,析縣,丹水,順陽,南鄉,冠軍,酇縣,陰縣,筑陽,山都,武當。
【江夏郡】治西陵(今湖北新洲城河西)
荊州東漢
東漢時的荊州,轄郡七,縣一百一十七。治所漢壽(今湖南漢壽縣北)。漢末移治襄陽(今湖北襄陽市)。建安十四年,劉備領荊州牧,移治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借荊州”後,移治江陵。轄境相當於湖北、湖南大部,及河南、貴州、廣東、廣西等省的一部分。
領36縣:宛縣、西鄂、博望、堵陽、雉縣、葉縣、犨縣、魯陽、酈國、析縣、丹水、南鄉、順陽、武當、冠軍、鄼縣、陰縣、筑陽、山都、蔡陽、章陵、襄鄉、湖陽、朝陽、鄧縣、新野、安眾、穰縣、涅陽、棘陽、育陽、舞陰、比陽、平氏、復陽、隨縣。
領14縣:西陵、邾縣、鄂縣、蘄春、下雉、沙羨,安陸、南新市、雲杜、竟陵、西陽、軑國[dài]、鄳縣[méng]、平春。
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
領17縣:江陵、華容、州陵、枝江、夷道、夷陵、當陽、鄀國、編縣、宜城、邔國[qǐ]、中盧、襄陽、臨沮、秭歸、巫縣、佷山。
長沙郡治臨湘(今湖南長沙)。
領12縣:臨湘、湘南、益陽,羅縣、下雋、連道、昭陵、醴陵、安城、茶陵、攸縣、容陵。
武陵郡治臨沅(今湖南常德)。
領12縣:臨沅、沅南、漢壽、作唐、孱陵、零陽、充縣、酉陽、遷陵、沅陵、辰陽、鐔成。
零陵郡治泉陵(今湖南永州)。
桂陽郡治郴縣(今湖南郴州)。
領11縣:郴縣、漢寧、便縣、耒陽、陰山、臨武、南平、桂陽、曲江、湞陽、含洭。
荊州三國
赤壁之戰後,曹操、劉備、孫權三家分荊州:曹操佔據南陽、南郡二郡,劉備佔據長江以南的零陵、桂陽 、武陵、長沙四郡,孫權則佔據江夏郡。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打敗曹仁,奪南郡,孫權拜周瑜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駐江陵(南郡治所)。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死後,孫權納魯肅之議,把自己所據部分(僅指南郡)“借”給劉備,於是劉備佔有荊州絕大部分地盤。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曹聯合打敗關羽,瓜分荊州。
南陽郡治宛縣(今河南南陽)。
荊州下轄郡 | |
劉備 | |
曹操 | |
孫權 |
曹魏 | |||||||
蜀漢 | 無 | ||||||
荊州西晉
荊州下轄郡·國:江夏郡 、 南郡 、 襄陽郡 、 南陽國 、 順陽郡(順陽國) 、 義陽郡(義陽國) 、 新城郡 、 魏興郡 、 上庸郡 、 建平郡 、 宜都郡 、 南平郡 、 武陵郡(武陵國) 、 天門郡 、長沙郡(長沙國) 、 衡陽郡 、 湘東郡 、 零陵郡 、 邵陽郡 、 桂陽郡 、 武昌郡 、 安成郡 、 隨郡# 、 新野郡# 、 竟陵郡# 、 成都郡#
注:帶#者為太康年間以後設置的州、郡;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州、郡,以其最後使用的名稱為準,並在(括號 )中註明曾用名稱。
荊州南朝
荊州東魏
北荊州 | 3郡 |
荊州西魏
荊州 | 鄧縣(今河南鄧州)
[5]
|
荊州北周
荊州 | (今河南鄧州)
[5]
|
荊州隋朝
計22郡122縣。地域相當於今湖北、湖南、江西、河南、廣西、廣東、貴州等各一部分 | |||||
南郡 | 江陵縣(今湖北江陵縣) | 夷陵郡 | 夷陵縣(今湖北宜昌市西平善壩) | 竟陵郡 | 長壽縣(今湖北鍾祥市) |
沔陽郡 | 沔陽縣(今湖北仙桃市沔城鎮) | 沅陵郡 | 沅陵縣(今湖南沅陵縣) | 武陵郡 | 臨沅縣(今湖南常德市西) |
清江郡 | 鹽水縣(今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招徠河) | 襄陽郡 | 襄陽縣(今湖北襄陽市) | 春陵郡 | 棗陽縣(今湖北棗陽市) |
漢東郡 | 隋縣(今湖北隨州市) | 安陸郡 | 安陸縣(今湖北安陸市) | 永安郡 | 黃岡縣(今湖北武漢市新州區) |
義陽郡 | 義陽縣(今河南信陽市) | 九江郡 | 湓城縣(今江西九江市) | 江夏郡 | 江夏縣(今湖北武漢市武昌區) |
澧陽郡 | 澧陽縣(今湖南津市市新洲鎮) | 巴陵郡 | 巴陵縣(今湖南嶽陽市) | 長沙郡 | 長沙縣(今湖南長沙市) |
衡山郡 | 衡陽縣(今湖南衡陽市) | 桂陽郡 | 郴縣(今湖南郴州市) | 零陵郡 | 零陵縣(今湖南永州市) |
熙平郡 | 桂陽縣(今廣東連州市) |
荊州唐朝
唐貞觀元年(627年)屬山南道;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山南道分為東、西道,屬山南東道江陵府,設荊州大都督府,至德後置荊南節度使。上元元年(760年),以江陵為南都,改荊州為江陵府;次年(761年)罷都。
荊州五代十國
- 參考資料
-
- 1. 《廣宏明集》東天竺國有阿育王收佛舍利役使鬼兵,散起八萬四千寶塔,遍閻浮提。我此漢地九州之內,並有塔焉。
- 2.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七·列傳第一百四十七》史臣曰:“禹畫九州,周分六服,斷長補短,止方七千,國賦之所均,王教之所備,此謂華夏者也。”此處的華夏是漢族的別稱
- 3. 《史記·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
- 4. 《太平御覽·卷三十九》引徐靈期《南嶽記》曰:“衡山者,五嶽之南嶽也,其來尚矣。至於軒轅,乃以灊霍之山為副焉。故《爾雅》雲‘霍山為南嶽’,蓋因其副焉。至漢武南巡,又以衡山遼遠,道隔江漢,於是乃徙南嶽之祭於廬江灊山,亦承軒轅副義也。”
- 5. 禹分九州
- 6. 《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何謂九州?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河、濟之間為兗州,衞也。東方為青州,齊也。泗上為徐州,魯也。東南為揚州,越也。南方為荊州,楚也。西方為雍州,秦也。北方為幽州,燕也。
- 7. 《周禮·夏官司馬·職方氏》正南曰荊州,其山鎮曰衡山,其澤藪曰云瞢,其川江、漢,其浸潁、湛,其利丹、銀、齒、革,其民一男二女,其畜宜鳥獸,其谷宜稻。
- 8. 《逸周書·職方解》正南曰荊州,其山鎮曰衡山,其澤藪曰云夢,其川江漢,其浸波溠,其利丹銀齒革,其民一男二女,其畜宜鳥獸,其谷宜稻。
- 9. 楚簡《容成氏》:“禹親執耒耜,以陂明都之澤, 決九河之阻,於是乎夾州、徐州始可處也。 禹通淮與沂,東注之海,於是乎競州、莒州始可處也。禹乃通蔞與氵易,東注之海,於是乎蓏州始可處也。禹乃通三江五湖,東注之海,於是乎荊州、揚州始可處也。禹乃通伊、洛,並瀍、澗,東注之河,於是乎豫州始可處也。禹乃通涇與渭,北注之河,於是乎雍州始可處也。”
- 10. 易德生《上博楚簡容成氏九州芻議》認為夾州即冀州、徐州即兗州、競州即青州、莒州即徐州、蓏州即幽州。
- 11. 《史記·卷二十七·天官書第五》二十八舍主十二州,鬥秉兼之,所從來久矣。
- 12. 按《史記·五帝本記》引馬融曰:“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廣大,分置幷州。燕、齊遼遠,分燕置幽州,分齊為營州。於是為十二州也。”即幷州、幽州、營州是由冀州所分出來的,加上原來的九州,是以九州有時又被稱為十二州。
- 13. 《漢書·地理志下》楚地,翼、軫之分野也。今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陽、武陵、長沙及漢中、汝南郡,盡楚分也。
- 14. 《獻帝起居注》曰:“建安十八年三月庚寅,省州並郡,復禹貢之九州。.......省交州,以其郡屬荊州。荊州得交州之蒼梧、南海、九真、交趾、日南,與其舊所部南陽、章陵、南郡、江夏、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凡十三郡。.......”
- 15. 《晉書·卷十五·志第五·地理下》荊州。案《禹貢》荊及衡陽之地,舜置十二牧,則其一也。
- 16. 《初學記·卷八·州郡部·山南道》:“山南道者,《禹貢》荊、梁二州之域,北距荊華二山之陽,絕漢水而南至江;西距劍閣,盡其地也。”
- 17. 《初學記·卷八·州郡部·淮南道》:“淮南道者,《禹貢》揚州之域,又得荊州之東界。自淮以南,略江而西,盡其地也。”
- 18. 《初學記·卷八·州郡部·江南道》:“江南道者,《禹貢》揚州之域,又得荊州之南界。北距江、東際海、南至嶺,盡其地也。”
- 19. 《宋史·志第三十八·地理一》:“京西南、北路,本京西路,蓋《禹貢》冀、豫、荊、兗、梁五州之域,而豫州之壤為多,當井、柳、星、張、角、亢、氐之分。東暨汝、穎,西被陝服,南略鄢、郢,北抵河津。”
- 20. 《宋史·志第四十一·地理四》:“淮南東、西路,本淮南路,蓋《禹貢》荊、徐、揚、豫四州之域,而揚州為多。當南鬥、須女之分。東至於海,西抵濉、渙,南濱大江,北界清、淮。”
- 21. 《宋史·志第四十一·地理四》:“荊湖南、北路,蓋《禹貢》荊州之域。當張、翼、軫之分。東界鄂渚,西接溪洞,南抵五嶺,北連襄漢。”
- 22. 《宋史·志第四十二·地理五》:“川、峽四路,蓋《禹貢》梁、雍、荊三州之地,而梁州為多。天文與秦同分。南至荊峽,北控劍棧,西南接蠻夷。”
- 23. 《宋史·志第四十三·地理六》:“廣南東、西路,蓋《禹貢》荊、揚二州之域,當牽牛、婺女之分。南濱大海,西控夷洞,北限五嶺。”
- 24.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四十四》洪武二年八月癸亥朔,鄂國公常遇春柩車至龍江,上親致奠為文以祭之,曰:“自胡元季世天下大亂,生民塗炭未知所止,朕奮起臨濠,駐師和陽.......江東之地次第皆定,自是以來馬汗未乾、甲冑未解,南破三衢、西圍金斗,遂與偽漢鏖戰鄱陽九江之上,射死偽主陳友諒,攻圍武昌,降其子理,湖湘悉平、南取贛城、撫南雄南安、北定襄陽,旋師淮東自泰至徐盡有其地,東平浙右、破姑蘇,縛吳王張士誠以歸,長淮東西、大江南北,功甚着焉;丁未之冬,俾爾副大將軍北征中原,首下齊魯、繼取河洛、旋定幽趙晉冀、長驅入關、撫定秦隴,戰勝攻取,莫當其降,近因北平有警,乃與偏將軍又復北向,轉戰永平大寧至於開平,悉皆底定,中國封疆自昔正統之君少有得其全者,今朕全有中國,爾功懋焉,雖古名將未有遇之者.......”
- 25.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之四十六·洪武二年十月》是月,遣使致書元主曰:“.......朕靜觀羣雄割據荼毒生靈於心不忍,乃親率諸將西平湖湘漢沔、南取交廣、東定吳越,八閩兩江皆入版圖,方欲息兵以觀君之為計而君之將臣曰張曰李曰王三人者不為國謀,分據秦晉互相讎殺民遭塗炭,朕乃命大將軍自前歲出師由齊魯經河洛次及燕城,我師未至君已棄宗社而去,朕謂君自知胡無百年之運,能順天道歸我中國故土上策也!.......方今中國封疆盡為我有,全二千城之富庶握羣雄累歲之勁兵,華夏已平外夷鹹附,........”
- 26. 四庫版《明一統志·卷五十二·南康府》禹貢荊、揚二州之域
- 27. 四庫版《明一統志·卷五十二·九江府》禹貢荊、揚二州之境
- 28. 四庫版《明一統志·卷五十六·吉安府》禹貢荊、揚二州之域。
- 29. 四庫版《明一統志·卷六十·襄陽府》禹貢荊、豫二州之域。
- 30. 四庫版《明一統志·卷六十六·施州衞軍民指揮使司》禹貢荊、梁二州之域。
- 31. 四庫版《明一統志·卷七十·䕫州府》禹貢荊、梁二州之域。
- 32. 四庫版《明一統志·卷八十八·貴陽府》禹貢荊、梁二州之南境。
- 33. 《桂林風土記》雲“桂州,禹貢荊州之域。”
- 34. 歷史沿革 .荊州市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16-05-02]
- 收起
- 詞條統計
-
- 瀏覽次數:次
- 編輯次數:89次歷史版本
- 最近更新: 拦截你的捣蛋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