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荊州

(中國漢地九州之一)

鎖定
荊州,是漢文典籍《禹貢》所描述的漢地九州之一 [1-3]  。《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荊山在今湖北南漳縣。荊州大體相當於今湖北湖南二省全境,由荊山一帶直到衡山 [4]  之南地域。是漢族原居地區之一。
荊州“厥上惟塗泥,厥田為下中,厥賦為上下”。這是指出荊州土壤大致類似揚州,惟土壤肥力為下中,比揚州高一級,為九州土壤肥力中的第八級,田賦屬第三級。 [5] 
中文名
荊州
別    名
翼、軫 [13] 
行政區劃代碼
421000
所屬地區
湖北 [25] 
地理位置
湖南北部、湖北東南
面    積
450000 km²
下轄地區
南陽郡、南郡、江夏郡、桂陽郡、武陵郡、零陵郡、長沙國 [13] 
電話區號
0716
郵政編碼
4340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
鄂D
城    市
襄陽宛城上庸江陵江夏
治    所
漢壽、襄陽、公安、宛城、新野
民族地區
中國漢地九州之一
起    源
漢籍《尚書·禹貢

目錄

  1. 1 轄境
  2. 先秦
  3. 漢代
  4. 晉代
  5. 隋代
  6. 唐代
  1. 宋代
  2. 明代
  3. 現代
  4. 2 行政區劃史
  5. 西漢
  6. 東漢
  1. 三國
  2. 西晉
  3. 南朝
  4. 東魏
  5. 西魏
  6. 北周
  1. 隋朝
  2. 唐朝
  3. 五代十國

荊州轄境

荊州先秦

荊州城牆 荊州城牆
荊州東與揚州分界,南越衡山 [4] 五嶺為止,北至荊山。荊州等同於楚國的版圖範圍 [6]  ,境內有衡山雲夢澤 [7-8] 
楚簡容成氏》也有禹貢九州,包括荊州在內的記載 [9-10] 

荊州漢代

西漢有十三州及司隸,十三州分別是幷州冀州幽州青州、兗州、豫州徐州揚州交州、荊州、益州、朔方及涼州,其中的荊州刺史部即是九州之一的荊州
按《漢書·天文志》天上星宿對應地上分野 [11-12]  的説法:翼、軫對應荊州。
而《漢書·地理志下》所描述的荊州範圍囊括當今的湖南、湖北全境及河南南部地區 [13] 
東漢建安十八年曾經重新分置全國所屬九州州域,荊州地區一度擴大,將廣東全境及廣西的桂林市和越南北部地區都歸屬於荊州州域 [14] 

荊州晉代

晉代的荊州州域只轄有全國十九個州中的荊州一州。
荊州:荊州 [15] 

荊州隋代

荊州城樓 荊州城樓
按《隋書·地理中》所描述,隋代的荊州範圍如下。
荊州南郡夷陵郡、竟陵郡、沔陽郡、沅陵郡武陵郡、清江郡、襄陽郡、舂陵郡、漢東郡安陸郡、永安郡、義陽郡九江郡江夏郡澧陽郡巴陵郡長沙郡衡山郡桂陽郡零陵郡熙平郡

荊州唐代

按《初學記·卷八》所描述,唐代的荊州範圍如下。
山南道:分屬、梁二州之域 [16] 
淮南道:分屬揚州之域、州之東境 [17] 
江南道:分屬揚州之域、州之南境 [18] 

荊州宋代

京西南路:分屬冀、豫、、兗、梁五州之域 [19] 
京西北路:分屬冀、豫、、兗、梁五州之域 [19] 
淮南東路:分屬、徐、揚、豫四州之域 [20] 
淮南西路:分屬、徐、揚、豫四州之域 [20] 
荊湖北路:分屬荊州之域 [21] 
荊湖南路:分屬荊州之域 [21] 
川峽四路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分屬梁、雍、三州之地 [22] 
荊州城門 荊州城門
廣南東路:分屬、揚二州之域 [23] 
廣南西路:分屬、揚二州之域 [23] 

荊州明代

洪武帝認為“中國封疆”、“中國故土”包括湖湘襄陽(今湖北湖南省)、贛城(今江西省)、長淮(今江蘇安徽省北部) [24-25]  在內。
荊州武昌府漢陽府、承天府、徳安府、黃州府荊州府嶽州府長沙府寶慶府衡州府常德府辰州府永州府郴州永順軍民宣慰使司、保靖州軍民宣慰使司、韶州府、桂林府、平樂府梧州府鎮遠府思南府石阡府銅仁府黎平府南康府部分 [26] 九江府部分 [27] 吉安府部分 [28] 襄陽府部分 [29] 施州衞軍民指揮使司部分 [30]  、䕫州府部分 [31] 貴陽府部分 [32] 

荊州現代

荊州
湖北省、湖南省 [6]  [8]  、桂林市 [33] 

荊州行政區劃史

荊州西漢

荊州宣傳圖片 荊州宣傳圖片
荊州在漢朝為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相當於湘鄂二省及豫桂黔粵一部分;漢末以後轄境又逐漸減小。東晉定治江陵,為當時及南朝長江中游重鎮。
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設立荊州刺史部
南陽郡】治宛縣(今河南南陽
下轄:宛縣西鄂,博望,雉縣魯陽,犨縣,葉縣,堵陽,舞陰,比陽,平氏,復陽,隋縣,章陵,襄鄉,蔡陽鄧縣,湖陽,朝陽,新野,棘陽,涅陽,穰縣,安眾,酈國,析縣,丹水,順陽,南鄉,冠軍,酇縣陰縣,筑陽,山都,武當。
江夏郡】治西陵(今湖北新洲城河西)
下轄:西陵,邾縣,鄂縣,沙羨,下雉,蘄春,西陽,黽縣,平春,安陸,南新市,雲社,竟陵
南郡】治江陵(今湖北荊州)
下轄:江陵,華容,州陵,枝江夷道夷陵當陽宜城,中盧,襄陽,編縣,臨沮秭歸,巫縣。
武陵郡】治臨沅(今湖南常德
下轄:臨沅,沅南,漢壽,零陽,孱陵,充縣,酉陽,遷陵,沅陵辰陽
長沙郡】治臨湘(今湖南長沙)
下轄:臨湘益陽羅縣,下雋,醴陵湘南攸縣,容陵,茶陵,安城,連道,昭陵。
零陵郡】治泉陵(今湖南永州
下轄:泉陵,重安,湘鄉,昭陽,烝陽,夫夷,都梁,洮陽,零陵,始安,營浦,營道,泠道。
桂陽郡】治郴縣(今湖南郴州
下轄:郴縣漢寧便縣耒陽,陰山,南平臨武桂陽曲江,湞陽。

荊州東漢

東漢時期荊州刺史部地圖 東漢時期荊州刺史部地圖
東漢時的荊州,轄郡七,縣一百一十七。治所漢壽(今湖南漢壽縣北)。漢末移治襄陽(今湖北襄陽市)。建安十四年,劉備荊州牧,移治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借荊州”後,移治江陵。轄境相當於湖北、湖南大部,及河南、貴州、廣東、廣西等省的一部分。
東漢荊州原轄七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東漢末年,從南陽郡、南郡分出一部分縣,設置襄陽、章陵二郡, 於是荊州共轄九郡,這就是後世稱“荊襄九郡”的來歷。
領36縣:宛縣、西鄂、博望、堵陽、雉縣、葉縣、犨縣、魯陽、酈國、析縣、丹水、南鄉、順陽、武當、冠軍、鄼縣、陰縣、筑陽、山都、蔡陽、章陵、襄鄉、湖陽、朝陽、鄧縣、新野、安眾、穰縣、涅陽、棘陽、育陽、舞陰、比陽、平氏、復陽、隨縣
江夏郡治西陵(今湖北新洲城河西岸)。
領14縣:西陵、邾縣、鄂縣、蘄春、下雉、沙羨,安陸、南新市、雲杜、竟陵、西陽、軑國[dài]、鄳縣[méng]、平春。
南郡治江陵(今湖北荊州)。
領17縣:江陵、華容、州陵、枝江、夷道、夷陵、當陽、鄀國、編縣、宜城、邔國[qǐ]、中盧、襄陽、臨沮、秭歸、巫縣、佷山。
長沙郡治臨湘(今湖南長沙)。
領12縣:臨湘、湘南、益陽,羅縣、下雋、連道、昭陵、醴陵、安城、茶陵、攸縣、容陵。
武陵郡治臨沅(今湖南常德)。
領12縣:臨沅、沅南、漢壽、作唐、孱陵、零陽、充縣、酉陽、遷陵、沅陵、辰陽、鐔成。
零陵郡治泉陵(今湖南永州)。
荊州城樓 荊州城樓
領13縣:泉陵、營浦、營道、泠道、重安、湘鄉、昭陽、燕陽、夫夷、都梁、洮陽、零陵、始安。
桂陽郡治郴縣(今湖南郴州)。
領11縣:郴縣、漢寧、便縣、耒陽、陰山、臨武、南平、桂陽、曲江、湞陽、含洭。

荊州三國

赤壁之戰後,曹操劉備孫權三家分荊州:曹操佔據南陽、南郡二郡,劉備佔據長江以南的零陵、桂陽 、武陵、長沙四郡,孫權則佔據江夏郡。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打敗曹仁,奪南郡,孫權拜周瑜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駐江陵(南郡治所)。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死後,孫權納魯肅之議,把自己所據部分(僅指南郡)“借”給劉備,於是劉備佔有荊州絕大部分地盤。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曹聯合打敗關羽,瓜分荊州。
南陽郡治宛縣(今河南南陽)。
-
荊州下轄郡
劉備
曹操
孫權
曹魏
蜀漢
注:本表列出曹魏景元四年(263年)、蜀漢炎興元年(263年)、孫吳天紀四年(280年)所有可考證出的郡、國。帶 * 號者為曾建置,但後來廢除郡、國。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以其最後使用的名稱為準,並在( )中註明曾用名稱。

荊州西晉

荊州城橋 荊州城橋
荊州下轄郡·國:江夏郡南郡襄陽郡 、 南陽國 、 順陽郡(順陽國) 、 義陽郡(義陽國) 、 新城郡 、 魏興郡 、 上庸郡建平郡宜都郡 、 南平郡 、 武陵郡(武陵國) 、 天門郡長沙郡長沙國) 、 衡陽郡湘東郡零陵郡 、 邵陽郡 、 桂陽郡武昌郡安成郡隨郡# 、 新野郡# 、 竟陵郡# 、 成都郡#
注:帶#者為太康年間以後設置的州、郡;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州、郡,以其最後使用的名稱為準,並在(括號 )中註明曾用名稱。

荊州南朝

晉永和八年(352年),荊州定治江陵。南北朝時,齊和帝梁元帝、後梁、蕭銑皆以荊州為國都。 [34] 

荊州東魏

北荊州
伏流城(今河南嵩山) [5] 
3郡
泌陽(今河南泌陽) [5] 

荊州西魏

荊州
鄧縣(今河南鄧州 [5] 

荊州北周

荊州
(今河南鄧州 [5] 

荊州隋朝

荊州刺史 [5] 
計22郡122縣。地域相當於今湖北、湖南、江西、河南、廣西、廣東、貴州等各一部分
南郡
江陵縣(今湖北荊州市)
夷陵郡
夷陵縣(今湖北宜昌市西平善壩)
竟陵郡
長壽縣(今湖北鍾祥市)
沔陽郡
沔陽縣(今湖北仙桃市沔城鎮)
沅陵郡
沅陵縣(今湖南沅陵縣)
武陵郡
臨沅縣(今湖南常德市西)
清江郡
鹽水縣(今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招徠河)
襄陽郡
襄陽縣(今湖北襄陽市)
春陵郡
棗陽縣(今湖北棗陽市)
漢東郡
隋縣(今湖北隨州市)
安陸郡
安陸縣(今湖北安陸市)
永安郡
黃岡縣(今湖北武漢市新州區)
義陽郡
義陽縣(今河南信陽市)
九江郡
湓城縣(今江西九江市)
江夏郡
江夏縣(今湖北武漢市武昌區)
澧陽郡
澧陽縣(今湖南津市市新洲鎮)
巴陵郡
巴陵縣(今湖南嶽陽市)
長沙郡
長沙縣(今湖南長沙市)
衡山郡
衡陽縣(今湖南衡陽市)
桂陽郡
郴縣(今湖南郴州市)
零陵郡
零陵縣(今湖南永州市)
熙平郡
桂陽縣(今廣東連州市)
-
-
-
-
隋開皇二年(582年),因與後梁聯姻,罷總管府;開皇七年並後梁,又置江陵總管;二十年改為荊州總管。大業初,複稱南郡

荊州唐朝

唐貞觀元年(627年)屬山南道;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山南道分為東、西道,屬山南東道,改南郡為荊州,設荊州大都督府,至德後置荊南節度使。上元元年(760年),以江陵為南都,改荊州為江陵府;次年(761年)罷都。

荊州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時(925年),荊南節度使高季興割據荊、歸、峽三州,稱南平王,國都設江陵。 [34] 
參考資料
  • 1.    《廣宏明集》東天竺國有阿育王收佛舍利役使鬼兵,散起八萬四千寶塔,遍閻浮提。我此漢地九州之內,並有塔焉。
  • 2.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七·列傳第一百四十七》史臣曰:“禹畫九州,周分六服,斷長補短,止方七千,國賦之所均,王教之所備,此謂華夏者也。”此處的華夏是漢族的別稱
  • 3.    《史記·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
  • 4.    《太平御覽·卷三十九》引徐靈期《南嶽記》曰:“衡山者,五嶽之南嶽也,其來尚矣。至於軒轅,乃以灊霍之山為副焉。故《爾雅》雲‘霍山為南嶽’,蓋因其副焉。至漢武南巡,又以衡山遼遠,道隔江漢,於是乃徙南嶽之祭於廬江灊山,亦承軒轅副義也。”
  • 5.    禹分九州 
  • 6.    《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何謂九州?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河、濟之間為兗州,衞也。東方為青州,齊也。泗上為徐州,魯也。東南為揚州,越也。南方為荊州,楚也。西方為雍州,秦也。北方為幽州,燕也。
  • 7.    《周禮·夏官司馬·職方氏》正南曰荊州,其山鎮曰衡山,其澤藪曰云瞢,其川江、漢,其浸潁、湛,其利丹、銀、齒、革,其民一男二女,其畜宜鳥獸,其谷宜稻。
  • 8.    《逸周書·職方解》正南曰荊州,其山鎮曰衡山,其澤藪曰云夢,其川江漢,其浸波溠,其利丹銀齒革,其民一男二女,其畜宜鳥獸,其谷宜稻。
  • 9.    楚簡《容成氏》:“禹親執耒耜,以陂明都之澤, 決九河之阻,於是乎夾州、徐州始可處也。 禹通淮與沂,東注之海,於是乎競州、莒州始可處也。禹乃通蔞與氵易,東注之海,於是乎蓏州始可處也。禹乃通三江五湖,東注之海,於是乎荊州、揚州始可處也。禹乃通伊、洛,並瀍、澗,東注之河,於是乎豫州始可處也。禹乃通涇與渭,北注之河,於是乎雍州始可處也。”
  • 10.    易德生《上博楚簡容成氏九州芻議》認為夾州即冀州、徐州即兗州、競州即青州、莒州即徐州、蓏州即幽州。
  • 11.    《史記·卷二十七·天官書第五》二十八舍主十二州,鬥秉兼之,所從來久矣。
  • 12.    按《史記·五帝本記》引馬融曰:“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廣大,分置幷州。燕、齊遼遠,分燕置幽州,分齊為營州。於是為十二州也。”即幷州、幽州、營州是由冀州所分出來的,加上原來的九州,是以九州有時又被稱為十二州。
  • 13.    《漢書·地理志下》楚地,翼、軫之分野也。今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陽、武陵、長沙及漢中、汝南郡,盡楚分也。
  • 14.    《獻帝起居注》曰:“建安十八年三月庚寅,省州並郡,復禹貢之九州。.......省交州,以其郡屬荊州。荊州得交州之蒼梧、南海、九真、交趾、日南,與其舊所部南陽、章陵、南郡、江夏、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凡十三郡。.......”
  • 15.    《晉書·卷十五·志第五·地理下》荊州。案《禹貢》荊及衡陽之地,舜置十二牧,則其一也。
  • 16.    《初學記·卷八·州郡部·山南道》:“山南道者,《禹貢》荊、梁二州之域,北距荊華二山之陽,絕漢水而南至江;西距劍閣,盡其地也。”
  • 17.    《初學記·卷八·州郡部·淮南道》:“淮南道者,《禹貢》揚州之域,又得荊州之東界。自淮以南,略江而西,盡其地也。”
  • 18.    《初學記·卷八·州郡部·江南道》:“江南道者,《禹貢》揚州之域,又得荊州之南界。北距江、東際海、南至嶺,盡其地也。”
  • 19.    《宋史·志第三十八·地理一》:“京西南、北路,本京西路,蓋《禹貢》冀、豫、荊、兗、梁五州之域,而豫州之壤為多,當井、柳、星、張、角、亢、氐之分。東暨汝、穎,西被陝服,南略鄢、郢,北抵河津。”
  • 20.    《宋史·志第四十一·地理四》:“淮南東、西路,本淮南路,蓋《禹貢》荊、徐、揚、豫四州之域,而揚州為多。當南鬥、須女之分。東至於海,西抵濉、渙,南濱大江,北界清、淮。”
  • 21.    《宋史·志第四十一·地理四》:“荊湖南、北路,蓋《禹貢》荊州之域。當張、翼、軫之分。東界鄂渚,西接溪洞,南抵五嶺,北連襄漢。”
  • 22.    《宋史·志第四十二·地理五》:“川、峽四路,蓋《禹貢》梁、雍、荊三州之地,而梁州為多。天文與秦同分。南至荊峽,北控劍棧,西南接蠻夷。”
  • 23.    《宋史·志第四十三·地理六》:“廣南東、西路,蓋《禹貢》荊、揚二州之域,當牽牛、婺女之分。南濱大海,西控夷洞,北限五嶺。”
  • 24.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四十四》洪武二年八月癸亥朔,鄂國公常遇春柩車至龍江,上親致奠為文以祭之,曰:“自胡元季世天下大亂,生民塗炭未知所止,朕奮起臨濠,駐師和陽.......江東之地次第皆定,自是以來馬汗未乾、甲冑未解,南破三衢、西圍金斗,遂與偽漢鏖戰鄱陽九江之上,射死偽主陳友諒,攻圍武昌,降其子理,湖湘悉平、南取贛城、撫南雄南安、北定襄陽,旋師淮東自泰至徐盡有其地,東平浙右、破姑蘇,縛吳王張士誠以歸,長淮東西、大江南北,功甚着焉;丁未之冬,俾爾副大將軍北征中原,首下齊魯、繼取河洛、旋定幽趙晉冀、長驅入關、撫定秦隴,戰勝攻取,莫當其降,近因北平有警,乃與偏將軍又復北向,轉戰永平大寧至於開平,悉皆底定,中國封疆自昔正統之君少有得其全者,今朕全有中國,爾功懋焉,雖古名將未有遇之者.......”
  • 25.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之四十六·洪武二年十月》是月,遣使致書元主曰:“.......朕靜觀羣雄割據荼毒生靈於心不忍,乃親率諸將西平湖湘漢沔、南取交廣、東定吳越,八閩兩江皆入版圖,方欲息兵以觀君之為計而君之將臣曰張曰李曰王三人者不為國謀,分據秦晉互相讎殺民遭塗炭,朕乃命大將軍自前歲出師由齊魯經河洛次及燕城,我師未至君已棄宗社而去,朕謂君自知胡無百年之運,能順天道歸我中國故土上策也!.......方今中國封疆盡為我有,全二千城之富庶握羣雄累歲之勁兵,華夏已平外夷鹹附,........”
  • 26.    四庫版《明一統志·卷五十二·南康府》禹貢荊、揚二州之域
  • 27.    四庫版《明一統志·卷五十二·九江府》禹貢荊、揚二州之境
  • 28.    四庫版《明一統志·卷五十六·吉安府》禹貢荊、揚二州之域。
  • 29.    四庫版《明一統志·卷六十·襄陽府》禹貢荊、豫二州之域。
  • 30.    四庫版《明一統志·卷六十六·施州衞軍民指揮使司》禹貢荊、梁二州之域。
  • 31.    四庫版《明一統志·卷七十·䕫州府》禹貢荊、梁二州之域。
  • 32.    四庫版《明一統志·卷八十八·貴陽府》禹貢荊、梁二州之南境。
  • 33.    《桂林風土記》雲“桂州,禹貢荊州之域。”
  • 34.    歷史沿革   .荊州市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16-05-0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