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轄境
編輯揚州先秦
《禹貢》:淮海惟揚州。彭蠡既豬,陽鳥攸居。三江既入,震澤厎定。筱簜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喬。厥土惟塗泥。厥田唯下下,厥賦下上,上錯。厥貢惟金三品,瑤、琨筱、簜、齒、革、羽、毛惟木。鳥夷卉服。厥篚織貝,厥包桔柚,錫貢。沿於江、海,達於淮、泗。
《周禮·夏官·職方氏》:“東南曰揚州”,“正南曰荊州”,“河南曰豫州”,“正東曰青州”,“河東曰兗州”,“正西曰雍州”,“東北曰幽州”,“河內曰冀州”,“正北曰幷州”。(《逸周書·職方解》與之記載相同)
東南曰揚州,其山鎮曰會稽,其澤藪曰具區,其川三江,其浸五湖,其利金、錫、竹箭,其民二男五女,其畜宜鳥、獸,其谷宜稻。
《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曰:“何謂九州?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河、濟之間為兗州,衞也。東方為青州,齊也。泗上為徐州,魯也。東南為揚州,越也。南方為荊州,楚也。西方為雍州,秦也。北方為幽州,燕也。”
《爾雅·釋地》:“兩河間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雝州,漢南曰荊州,江南曰揚州,濟河間曰兗州,濟東曰徐州,燕曰幽州,齊曰營州:九州。”
楚簡《容成氏》也有禹貢九州,包括揚州在內的記載
[9-10]
。
揚州漢代
東漢建安十八年曾經重新分置全國所屬九州州域,原屬揚州的嶺南地區被分屬荊州、益州(梁州)
[14]
。
揚州晉代
晉代的揚州與漢代揚州範圍相當,按《晉書·地理志下》所描述,晉代的揚州範圍如下。
揚州∶揚州、交州、廣州。
[15]
揚州隋代
按《隋書·地理下》所描述,隋代的揚州範圍如下。
揚州∶江都郡、鍾離郡、淮南郡、弋陽郡、蘄春郡、廬江郡、同安郡、歷陽郡、丹陽郡、宣城郡、毗陵郡、吳郡、會稽郡、餘杭郡、新安郡、東陽郡、永嘉郡、建安郡、遂安郡、鄱陽郡、臨川郡、廬陵郡、南康郡、宜春郡、豫章郡、南海郡、龍川郡、義安郡、高涼郡、信安郡、永熙郡、蒼梧郡、始安郡、永平郡、鬱林郡、合浦郡、珠崖郡、甯越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比景郡、海陰郡、林邑郡。
揚州唐代
按《初學記·卷八》所描述,唐代的揚州範圍如下。
揚州宋代
按《宋史》所描述,宋代的揚州範圍如下。
揚州∶兩浙路全境
[19]
、江南東路全境
[20]
、江南西路全境
[20]
、福建路全境
[21]
、淮南東路部分
[22]
、淮南西路部分
[22]
、廣南東路部分
[23]
、廣南西路部分
[23]
揚州明代
根據四庫全書版的《明一統志》,明代屬於揚州州域內的府縣如下:
揚州行政區劃史
編輯揚州是漢地“九州”之一,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這就是九州。由於當時九州就是全中國,所以九州又一直被當作整個國家、“天下”的代名詞。而當時的揚州範圍相當於淮河以南、長江流域及嶺南地區。
漢朝將漢地劃分為十三刺史部,其中的揚州刺史部的範圍相當於今安徽淮河以南部分,江蘇淮河以南部分,上海、江西、浙江、福建全部,湖北、河南部分地區。東漢時揚州的州治位於歷陽(今安徽和縣)。漢獻帝時,曹操將揚州州治移至壽春(今安徽壽縣),後又移至合肥(今安徽合肥西北),曹魏建國後再度移至壽春;而三國時期的孫吳則將揚州的州治定在吳(今江蘇蘇州),後先後移至京口(今江蘇鎮江)、建業(今江蘇南京)。西晉滅吳後,兩個揚州合二為一,治所被定在建業(今南京),後改名建鄴、建康。
唐朝初年揚州曾一度被改為邗州(之前南京一帶則又改稱揚州),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將邗州的名稱重新改為揚州。唐玄宗時期揚州又改稱為廣陵郡,唐肅宗時期複稱揚州。康熙33年(1694年)高拱乾主修的《台灣府志》中表示,夏商時期的揚州包括台灣。
- 參考資料
-
- 1. 《北史·卷九十四·列傳第八十二》故霜露所會,風氣所通,九川為紀,五嶽作鎮,此之謂諸夏,生其地者則仁義所出
- 2.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七·列傳第一百四十七》史臣曰:“禹畫九州,周分六服,斷長補短,止方七千,國賦之所均,王教之所備,此謂華夏者也。”此處的華夏是漢族的別稱
- 3. 《史記·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
- 4. 《藝文類聚》引《太康地記》曰:“交州本屬楊州,取交阯以為名,虞之南極也。”
- 5. 《新唐書·志第三十三上·地理七上》嶺南道,蓋古揚州之南境。
- 6. 《禹貢》曰:淮海惟揚州,三江既入,震澤厎定,沿於江海,達於淮泗。
- 7. 《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曰:“何謂九州?.......東南為揚州,越也。南方為荊州,楚也。.......”
- 8. 《爾雅》:江南為揚州。
- 9. 楚簡《容成氏》:“禹親執耒耜,以陂明都之澤, 決九河之阻,於是乎夾州、徐州始可處也。 禹通淮與沂,東注之海,於是乎競州、莒州始可處也。禹乃通蔞與氵易,東注之海,於是乎蓏州始可處也。禹乃通三江五湖,東注之海,於是乎荊州、揚州始可處也。禹乃通伊、洛,並瀍、澗,東注之河,於是乎豫州始可處也。禹乃通涇與渭,北注之河,於是乎雍州始可處也。”
- 10. 易德生《上博楚簡容成氏九州芻議》認為夾州即冀州、徐州即兗州、競州即青州、莒州即徐州、蓏州即幽州。
- 11. 《漢書·天文志》:角、亢、氐,沇州(兗州);房、心,豫州;尾、箕,幽州;鬥,江、湖。牽牛、婺女,揚州;虛、危,青州;營室、東壁,幷州;奎、婁、胃,徐州;昂、畢,冀州;觜觿、參,益州(梁州);東井、輿鬼,雍州;柳、七星、張,三河;翼、軫,荊州。
- 12. 《史記卷二十七·天官書第五》注《星經》雲:“角、亢,鄭之分野,兗州;氐、房、心,宋之分野,豫州;尾、箕,燕之分野,幽州;南鬥、牽牛,吳、越之分野,揚州;須女、虛,齊之分野,青州;危、室、壁,衞之分野,幷州;奎、婁,魯之分野,徐州;胃、昴,趙之分野,冀州;畢、觜、參,魏之分野,益州;東井、輿鬼,秦之分野,雍州;柳、星、張,周之分野,三河;翼、軫,楚之分野,荊州也。”
- 13. 以上屬揚州刺史部
- 14. 《獻帝起居注》曰:建安十八年三月庚寅,省州並郡,復禹貢之九州...省交州,以其郡屬荊州。荊州得交州之蒼梧、南海、九真、交趾、日南,與其舊所部南陽、章陵、南郡、江夏、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凡十三郡。益州本部郡有廣漢、漢中、巴郡、犍為、蜀郡、牂牁、越巂、益州、永昌、犍為屬國、蜀郡屬國、廣漢屬國,今並得交州之鬱林、合浦,凡十四郡。...
- 15. 《晉書·卷十五·志第五·地理下》揚州。案《禹貢》淮海之地,舜置十二牧,則其一也。...交州。案《禹貢》揚州之域,是為南越之土。...廣州。案《禹貢》揚州之域,秦末趙他所據之地。
- 16. 《初學記·卷八·州郡部·嶺南道》:“嶺南道者,《禹貢》揚州之南境,其地皆粵之分。自嶺而南至海,盡其地。”
- 17. 《初學記·卷八·州郡部·淮南道》:“淮南道者,《禹貢》揚州之域,又得荊州之東界。自淮以南,略江而西,盡其地也。”
- 18. 《初學記·卷八·州郡部·江南道》:“江南道者,《禹貢》揚州之域,又得荊州之南界。北距江、東際海、南至嶺,盡其地也。”
- 19. 《宋史·志第四十一·地理四》:“兩浙路,蓋《禹貢》揚州之域,當南鬥、須女之分。東南際海,西控震澤,北又濱於海。”
- 20. 《宋史·志第四十一·地理四》:“江南東、西路,蓋《禹貢》揚州之域,當牽牛、須女之分。東限七閩,西略夏口,南抵大庾,北際大江。”
- 21. 按福建路北邊的兩浙路、西邊的江南東路江南西路及南邊的廣南東路均屬揚州之域。《宋史·志第四十二·地理五》:“福建路,蓋古閩越之地。”
- 22. 《宋史·志第四十一·地理四》:“淮南東、西路,本淮南路,蓋《禹貢》荊、徐、揚、豫四州之域,而揚州為多。當南鬥、須女之分。東至於海,西抵濉、渙,南濱大江,北界清、淮。
- 23. 《宋史·志第四十三·地理六》:“廣南東、西路,蓋《禹貢》荊、揚二州之域,當牽牛、婺女之分。南濱大海,西控夷洞,北限五嶺。”
- 24. 《夜航船·卷二·疆域·吳越疆界》“古揚州所轄之地,南直隸、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江西,凡六省。”
- 25. 四庫版《明一統志·卷五十二》禹貢荊、揚二州之域天文鬥分野
- 26. 四庫版《明一統志·卷五十二》禹貢荊、揚二州之境,天文鬥牛分野
- 27. 四庫版《明一統志·卷五十六》禹貢荊、揚二州之域天文鬥分野
- 28. 四庫版《明一統志·卷八十五·南寧府》禹貢揚州之西南境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