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盛名,為別部司馬,行破賊校尉。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再次攻打江夏,淩統部隊為先鋒,斬敵將張碩,破其水軍,吳軍最終得以斬黃祖,大勝而還。被孫權任為承烈都尉。之後,隨周瑜在烏林大敗曹操,攻打曹仁所在的江陵,使曹仁退走。升遷為校尉。建安二十年(215年),隨軍攻破皖,升為蕩寇中郎將,領沛相。又隨呂蒙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任右部督。從益陽回來後,跟隨孫權攻打合肥。孫權未能攻下合肥而撤軍。撤軍時,前部軍隊已經出發,魏將張遼等突然出現在津北,包圍孫權。淩統率親近士兵三百衝入敵圍,護衞孫權突圍而出。淩統回身再戰,左右士兵全部戰死,淩統依然親自斬殺數十敵兵。直到孫權徹底安全後才退還。因此,淩統創傷甚重,多虧卓氏良藥才得以不死。戰後,被拜為偏將軍。
淩統在軍旅中親賢禮士,輕財重義,有國士之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受命去接納山中之人,一路上很受敬仰和歡迎,得精兵萬餘人。事畢病卒。
(概述內圖片來源:清代修《浙江吳興葑溪淩氏近譜》)
- 本 名
- 淩統
- 字
- 公績
- 所處時代
- 漢末三國
- 民族族羣
- 漢族
- 出生地
- 吳郡餘杭
淩統人物生平
編輯淩統年少名盛
淩統的父親凌操輕俠有膽氣,孫策初時興兵,每次凌操從徵,經常作先鋒首當其衝。守永平任永平長,奔馳山越,奸猾之徒也收斂,後遷升為破賊校尉。後來到孫權統軍,隨徵江夏。凌操先登進入夏口,斬殺黃祖的先鋒。輕舟獨進,中箭矢而死。吳書記載甘寧擅射,射殺了凌操。淩統時年十五歲,左右的人多數都稱讚他,孫權以凌操死於國事,拜淩統為別部司馬,行破賊都尉,代其父統領父親生前的兵士。
[1]
淩統英烈壯節
三國志系列淩統畫像(3張)
淩統旋略勇進
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再出徵江夏,淩統任前鋒,和關係最密切的健兒幾十人坐一條船前行,常常離大軍幾十裏之遠,進到右江,斬了黃祖的將領張碩,並捉到全船人,回來向孫權報告,再領軍隊加快前進,水軍陸軍都集合一起。當時呂蒙打敗敵人水軍,淩統先奪敵人城池,於是大勝。被孫權任為承烈都尉,又跟周瑜等在烏林打敗曹操,再進攻南郡的曹仁,改任校尉。他雖然身在軍隊,卻仍親待賢人,接近士人,輕財重義,成為當時所推仰的國士。
[3]
先前淩統之殺父仇人甘寧投奔孫權。淩統怨恨甘寧,甘寧也防備淩統,儘量避免和他見面。孫權命令淩統,不得與甘寧為仇。曾經兩人在呂蒙住處宴會,酒酣,淩統以刀起舞,甘寧説:“我能以雙戟為舞。”呂蒙説:“你雖然可以,不如我的舞巧妙。”於是操刀持盾分開他們。孫權知道淩統的意思,於是讓甘寧領兵屯於半州。
淩統浴血鏖戰
建安二十年(215年),隨軍攻破皖城,升為蕩寇中郞將,任沛國丞相。又隨呂蒙奪取劉備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奪取三郡後回師,從益陽直往合肥,時為右部督。
淩統畫像(15張)
在撤軍途中,孫權已經到了船上,忽然見到淩統活着回來,既大驚又大喜。淩統卻痛心親隨都戰死了,沒有一人回來,悲痛之情難以剋制。孫權用自己衣袖給淩統擦乾眼淚,對他説:“公績,死的已然死了。只要有你在,還怕沒有人嗎?”淩統受傷的很嚴重,孫權於是留他在船上,幫他全部更換衣服。他的傷口多虧卓氏良藥,才得不死。
[6]
回來,任為偏將軍,給他的兵士數目增加一倍。
[7]
時常有人推薦淩統一位同鄉名盛暹的給孫權,説是人格高尚,節操比淩統還好,孫權説:“能夠和淩統一樣就不錯了。”後來,召見盛暹,他是半夜來的,淩統雖已睡覺,還是披上衣服出來迎接,手牽手走進房內,淩統是這樣的喜愛好人而且毫不嫉妒。
[8]
淩統離別思痛
淩統以為山嶺里人大多壯悍,可以用恩威和利誘的辦法使他們歸順,孫權就讓他東去征討,並且下令所屬城市,凡是淩統需用的物資,都可以先供給再報告。淩統素來愛護士兵,士兵也喜歡他,這樣召到精兵一萬多,經過本縣,進了公署的門,見到官員手持三版,恭敬盡禮,親舊老朋友,情感更濃厚。淩統事情辦完要出去時,因病發而去世,時年二十九歲(一説四十九歲)。孫權得到消息,拍着牀起身,悲哀不能自止,並且減餐幾天,一提到淩統就流涕,命張承為淩統作銘誄。
淩統有兩個兒子,名叫凌烈、凌封,都才幾歲,孫權收養二人在宮中,愛護得跟自己子女一樣,有客人來,就叫過二人來説:“這是我的虎子呀。”到了八九歲,命葛光教他們唸書,十天學一回騎馬,又追念淩統功勳,封凌烈為亭侯,把淩統的兵也交給凌烈管。後來凌烈有罪免官,改由凌封襲爵領兵。
[9]
淩統人物評價
編輯陳壽:凡此諸將,皆江表之虎臣,孫氏之所厚待也。”“統雖在軍旅,親賢接士,輕財重義,有國士之風。
[10]
蕭常:(黃)蓋將略吏能,皆有可稱;(蔣)欽折節好學,以公滅私,(徐)盛憤惋於邢貞,統降意於盛暹,(丁)奉破強敵、夷鉅奸,舒徐不迫,皆江東之翹楚。
章如愚:如程普、黃蓋、甘寧、徐盛、潘璋、朱然、朱桓、賀齊、淩統、全琮、呂範,皆智足以御眾,勇足以卻敵,未有不為守令之職者。
[11]
袁韶:蜮視曹瞞,霆掃鋒蝟。翼蔽仲謀,脱危虎尾。忠不顧身,有霣無二。豈曰兵家,為古國士。
[12]
郝經:程普諸將皆江表虎臣,鏖兵衞主,攻堅軋敵,興王定霸,孫氏兄弟卒立國建號,諸將之力也。若黃蓋之水戰而用火攻,能用奇者也;蔣欽之不挾私怨而舉徐盛;淩統之親賢下士輕財重義;陳表傾家養士妻子露立,並有良將之規。甘寧之奢侈、潘璋之不法,權皆容之,許寧報蘇飛之恩,不使統復父,操之讎馭將之術也。丁奉恃功而驕,不容於虐主,宜哉!”“吳將剽輕,殆多譎計。莫肯下人,卒自稱帝。摩創撫孤,動輒流涕。駕馭有術,驅策有方。果保江東,不負桓王。
陳景雲:(凌)統自攝領父兵,屢立戰功,為時名將。
淩統家庭成員
編輯淩統父
淩統子
淩統卒年爭議
編輯後人對三國志的註疏(例如:盧弼的《三國志集解》或梁章巨的《三國志旁證》,兩本註釋的記載是二十九歲逝世,而三國志記載是四十九歲逝世)有疑惑,淩統的逝世年齡是“四十九”還是“二十九”。據駱統傳的描述,駱統在淩統死後接管了他的兵權,接着就在222年和陸遜一同攻破了宜都的蜀軍,如果是四十九歲逝世,逝世時間是237年,駱統就不可能在淩統逝世後222年之前接管他的兵權,與淩統傳有矛盾之處。再加上淩統在215年第二次合肥之戰後就沒有其它事蹟,以及他逝世時兒子尚年幼等因素,逝世時間和年齡是一個疑問,但二十九歲逝世比較合理。
《建康實錄》:“統為人性好接物,親賢愛士,輕財重義,有國士風。年二十九歲卒。”
《三國志·駱統傳》:“及淩統死,復領其兵……以隨陸遜破蜀軍於宜都,遷偏將軍……年三十六,黃武七年(228年)卒。”《三國志校誤》的作者陳景雲認為:“案統父操以漢建安八年從徵黃祖戰沒,統時年十五,及十一年即預討麻屯,後至四十九而卒,則吳之赤烏中也。統自攝領父兵,屢立戰功,為時名將,若赤烏中尚在,則從徵合肥還二十年間,統之宣力戎行多矣,何更無功可錄乎?據駱統傳,淩統死復領其兵,在隨陸遜破蜀軍之前,然則統之年當在三十左右。本傳所云,乃傳錄之誤。”
2002年嶽簏書社《三國志》修正版:“事畢當出,會病卒,時年二十九。權聞之,拊牀起坐,哀不能自止,數日減膳,言及流涕,使張承為作銘誄。”
《永樂大典》收錄了《吳志》:“淩統病卒,時年二十九。”
淩統後世紀念
編輯
淩統墓(2張)
淩統藝術形象
編輯淩統文學形象
淩統影視形象
淩統影視形象(15張)
2010年《三國》,丁健飾演淩統。
- 參考資料
-
- 1. 《三國志》:淩統字公績,吳郡餘杭人也。父操,輕俠有膽氣,孫策初興,每從征伐,常冠軍履鋒。守永平長,平治山越,奸猾斂手,遷破賊校尉。及權統軍,從討江夏。入夏口,先登,破其前鋒,輕舟獨進,中流矢死。統年十五,左右多稱述者,權亦以操死國事,拜統別部司馬,行破賊都尉,使攝父兵。
- 2. 《三國志》:後從擊山賊,權破保屯先還,餘麻屯萬人,統與督張異等留攻圍之,剋日當攻。先期,統與督陳勤會飲酒,勤剛勇任氣,因督祭酒,陵轢一坐,舉罰不以其道。統疾其侮慢,面折不為用。勤怒詈統,及其父操,統流涕不答,眾因罷出。勤乘酒兇悖,又於道路辱統。統不忍,引刀斫勤,數日乃死。及當攻屯,統曰:“非死無以謝罪。”乃率厲士卒,身當矢石,所攻一面,應時披壞,諸將乘勝,遂大破之。還,自拘於軍正。權壯其果毅,使得以功贖罪。
- 3. 《三國志》:後權復徵江夏,統為前鋒,與所厚健兒數十人共乘一船,常去大兵數十里。行入右江,斬黃祖將張碩,盡獲船人。還以白權,引軍兼道,水陸並集。時呂蒙敗其水軍,而統先搏其城,於是大獲。權以統為承烈都尉,與周瑜等拒破曹公於烏林,遂攻曹仁,遷為校尉。雖在軍旅,親賢接士,輕財重義,有國士之風。
- 4. 《水經注·卷三十二》:孫權之攻合肥也,張遼敗之於津北,橋不撤者兩版。權與甘寧蹴馬趨津,谷利自且著鞭助勢,遂得渡梁。淩統被鎧落水,後到追及,流涕津渚。
- 5. 《三國志》:又從破皖,拜蕩寇中郎將,領沛相。與呂蒙等西取三郡,反自益陽,從往合肥,為右部督。時權徹軍,前部已發,魏將張遼等奄至津北。權使追還前兵,兵去已遠,勢不相及,統率親近三百人陷圍,扶扞權出。敵已毀橋,橋之屬者兩版,權策馬驅馳,統復還戰,左右盡死,身亦被創,所殺數十人,度權已免,乃還。橋敗路絕,統被甲潛行。
- 6. 《吳書》:統創甚,權遂留統於舟,盡易其衣服。其創賴得卓氏良藥,故得不死。
- 7. 《三國志》:權既御船,見之驚喜。統痛親近無反者,悲不自勝。權引袂拭之,謂曰:“公績,亡者已矣,苟使卿在,何患無人?”拜偏將軍,倍給本兵。
- 8. 《三國志》:時有薦同郡盛暹於權者,以為梗概大節,有過於統,權曰:“且令如統足矣。”後召暹夜至,時統已卧,聞之,攝衣出門,執其手以入。其愛善不害如此。
- 9. 《三國志》:統以山中人尚多壯悍,可以威恩誘也,權令東佔且討之,命敕屬城,凡統所求,皆先給後聞。統素愛士,士亦慕焉。得精兵萬餘人,過本縣,步入寺門,見長吏懷三版,恭敬盡禮,親舊故人,恩意益隆。事畢當出,會病卒,時年四十九。權聞之,拊牀起坐,哀不能自止,數日減膳,言及流涕,使張承為作銘誄。二子烈、封,年各數歲,權內養於宮,愛待與諸子同,賓客進見,呼示之曰:“此吾虎子也。”及八九歲,令葛光教之讀書,十日一令乘馬,追錄統功,封烈亭侯,還其故兵。後烈有罪免,封復襲爵領兵。
- 10. 《三國志·吳書·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第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11-26]
- 11. 章如愚·《山堂考索》
- 12. 宋·袁韶·《錢塘先賢傳贊》
- 13. 北堂書鈔·卷一百三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2-21]
- 14. 甘寧百騎劫魏營 左慈擲杯戲曹操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12-13]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