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甘寧

(漢末三國時期孫吳名將)

鎖定
甘寧(?~215年),字興霸,巴郡臨江(今重慶忠縣)人,三國時期孫吳名將,官至西陵太守、折衝將軍。 [53-54] 
甘寧少年時在地方上為非作歹,組成渠師搶奪船隻財物,崇尚奢華,人稱錦帆賊。青年時停止搶劫,熟讀諸子。曾任蜀郡丞,後歷仕於劉表和黃祖麾下,未受重用。建安十三年(208年),甘寧率部投奔孫權,開始建功立業。曾經力勸孫權攻破黃祖佔據楚關,隨周瑜攻曹仁奪取夷陵,隨魯肅鎮益陽對峙關羽,隨孫權攻皖城擒獲朱光。率百餘人夜襲曹營,斬得數十首級而回。在逍遙津之戰,他保護孫權蹴馬趨津,死裏逃生。 [31] 
甘寧雖然粗野兇狠,暴躁嗜殺,甚至違反承諾、違抗命令,但是,開朗豪爽,有勇有謀,輕視錢財,敬重士人,厚待士卒,並深得士卒擁戴。陳壽在史書中將他列為“江表之虎臣” [1-3] 
別    名
錦帆賊
興霸
所處時代
漢末三國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巴郡臨江
逝世日期
215年
主要成就
對峙關羽,夜襲曹營
本    名
甘寧
官    職
西陵太守、折衝將軍
宋代加封
昭毅武惠遺愛靈顯王 [4] 
典    故
甘寧奢侈、談笑自若 [5] 

甘寧人物生平

甘寧早年闖蕩

清代甘寧畫像 清代甘寧畫像
甘寧“少有氣力,好遊俠”。但他不務正業,他常聚合一夥輕薄少年,自任首領。他們成羣結隊,攜弓帶箭,頭插鳥羽,身佩鈴鐺,四處游來蕩去。當時,百姓一聽鈴響,便知是甘寧這幫人到了。時人以“錦帆賊”稱呼他們。 [6] 
甘寧在巴郡之中,輕俠殺人,藏舍亡命,大有名聲。他一出一入,威風炫赫。步行則陳列車騎,水行則連接輕舟。侍從之人,披服錦繡,走到哪裏,哪裏光彩斐然。停留時,常用錦繡維繫舟船,離開時,又要割斷拋棄,以顯示其富有奢侈。 [7] 
所在城邑的地方官員或那些跟他相與交往之人,如果隆重地接待,甘寧便傾心相交,可以為他赴湯蹈火;如果禮節不隆,甘寧便放縱手下搶掠對方資財,甚至賊害官長吏員。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他二十多歲。
後來,甘寧不再攻掠別人。他讀了一些書,鑽研諸子百家之説,想有所作為,便進入仕途,從計掾開始,逐漸升遷成為蜀地的郡丞(秩六百石)。 [8] 
興平元年(194年),劉焉病亡,其子劉璋掌權益州。在劉闔的策反下,甘寧與沈彌婁發等人起兵反叛劉璋,但被趙韙擊敗。甘寧便率領八百多人,去荊州依附劉表,留駐南陽(南陽是甘寧的祖籍)。 [9-11] 
劉表是東漢末年頗有名氣的“八俊”之一,時為荊州刺史。但正如諸葛亮在《隆中對》裏分析劉表終不能守住荊州一樣,甘寧也發現劉表不習軍事,在當時天下不寧、羣雄紛爭的形勢下,終將無成。這時,他聽説孫權在江東“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魯肅諸葛瑾等始為賓客”,便決定前去投效。 [12] 
甘寧路經夏口(今湖北武漢),部隊不得過,只好暫且依靠江夏太守黃祖 [13] 
建安八年(203年),孫權領兵西攻江夏,黃祖大敗,狼狽逃潰。甘寧將兵為其斷後。他沉着冷靜,舉弓勁射,射殺孫權的破賊校尉凌操。孫軍不敢再追,黃祖性命這才得以保全。甘寧立下大功,可黃祖仍不重用,甘寧也想棄之而去,只是沒有一條萬全的途徑,因而,獨自憂愁苦悶,無計可施。 [14] 

甘寧棄黃歸孫

蘇飛察知甘寧之意,邀請甘寧,置酒歡宴,酒酣之際,對他説:“我數次推薦,主上不肯任用您。日月流逝,人生幾何?應該早做長遠打算,尋一個知己,成一番大事!”甘寧停了一會,説:“我也想走,可惜沒有合適的機會。”蘇飛説:“我請主上派你去做邾(今湖北黃岡西北)長,那時,你可以自己決定去就。”甘寧非常高興。
錦帆賊甘寧 錦帆賊甘寧
於是,蘇飛提出讓甘寧任邾長,黃祖同意。甘寧招回原來離去的一些手下,又聚集一些願意相從的幾百人,帶着他們投奔了孫權。 [15] 
由於周瑜呂蒙的推薦,孫權對甘寧十分器重,對待他如原來那些老臣一般。甘寧心情愉快,立即向孫權獻計:“如今漢家運數日益衰微,曹操更為驕橫專斷,最終要成為篡漢的國賊。荊州這個地方,山勢屏障利便,江河流暢通行,這是我們東吳西面的屏障啊!我是在劉表手下幹過的。據我觀察,劉表這個人,自己既沒有深謀遠慮,接班人又差,根本守不住那地方。將軍應該先下手為強,不可落在曹操之後。圖謀劉表的計劃,第一步先從黃祖下手。黃祖如今年老,昏聵無能,軍資糧食都很缺乏,身邊的人在愚弄欺瞞他,而他一味地貪圖錢財,在下屬官吏兵士們頭上剋扣索取。這些人都心懷怨恨,而戰船及各種作戰器具,破損而不加修整,荒誤農耕,軍隊缺乏訓練有素的隊伍。主上現在前往進取,必定將他打敗。一旦擊敗黃祖的隊伍,即可擊鼓西進,前據楚關,軍勢即增大擴廣,這樣可逐漸謀取巴蜀之地了。”甘寧的這個意見與魯肅此前提出的意見 [16]  ,竟然不謀而合。孫權很讚賞這個意見,更加堅定了用兵的決心。
當時張昭在座,對甘寧的意見不以為然。他説:“江東自身危急,如果軍隊真的西征,恐怕必然導致國內大亂。”甘寧不客氣地反駁:“國家將蕭何那樣的重任交給閣下,而您卻留守擔心出亂子,用什麼來追慕古人呢?”孫權見二人爭執,就舉杯向甘寧勸酒,並説:“興霸,今年即出征西進,如同這杯酒,我決定把它拜託給你了。你儘管勉力提出作戰方略,使我們一定能打敗黃祖,如此就是你立了大功,何必計較張長史的話呢?”
建安十二年(207年),孫權第二次西征黃祖,虜其人民而還。《三國志·吳主傳》此次戰鬥沒有徹底展開,原因是孫權的母親病危,而不得不撤軍。
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孫權第三次西征黃祖,戰鬥打的很激烈,但最後果然擒獲黃祖。勝利後,孫權分拔一支部隊給甘寧指揮,屯兵當口。 [17] 
孫權攻破黃祖,曾做好了兩個匣子,用來盛黃祖和蘇飛的首級。蘇飛託人向甘寧求告。甘寧説:“就算蘇飛不説,難道我甘寧會忘記他的恩情嗎?”時孫權擺酒,為諸將慶功。甘寧走下席位向孫權叩頭,血淚交流,對孫權訴説蘇飛過去對自己的恩義,並且説明:“甘寧我如果不遇蘇飛,早已死填溝壑,當然也就不能盡忠報效您了。如今蘇飛罪當斬殺,我冒昧地向您求情,免他一死。”孫權感動,説:“我可以放過他,可是他若逃跑,怎麼辦呢?”甘寧擔保:“蘇飛免受斬殺,受您再生之恩,即使趕他走,他也不會離開,哪有逃跑之理!如果他跑了,就把我的首級代替他的裝入匣中!”孫權同意甘寧的請求,赦免了蘇飛。 [18] 

甘寧言笑解懼

三國志12的甘寧 三國志12的甘寧
同年冬,曹操進兵荊州,甘寧跟隨周瑜在烏林大破曹操(參見赤壁之戰),立下了戰功。接着,又到南郡攻打曹仁,但未能攻克。甘寧曾在劉表統治下的荊州效力了十餘年,深知夷陵(今湖北宜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於是獻策,由他率兵從小路取江陵上游的夷陵,以便東西夾擊曹仁,迫使其北撤。周瑜命他統兵前往,甘寧日夜兼程,果然一舉佔領,於是,據守城中。 [19] 
曹仁見勢不妙,立即派五六千人去圍攻夷陵,企圖一舉奪回這一戰略要地。時甘寧手下只有數百軍士,加上破城新增的兵員,也不過一千人左右。曹軍在城外搭設高台,連續幾天,從上面向城中射箭,箭密如雨,軍吏膽戰心驚,唯甘寧談笑自若。甘寧派人出城向周瑜求援。周瑜採用呂蒙之計,率領眾將前來解除了夷陵之圍。曹仁部眾損失過半,連夜逃遁,途中又遭到截擊,丟失戰馬三百多匹。周瑜乘勝追擊,準備與曹軍決一雌雄。曹仁不敢再戰,全軍撤回北方。
赤壁之戰後,周瑜、甘寧曾力勸孫權西取巴蜀。孫權猶豫不決,去徵求劉備的意見。劉備早有佔據巴蜀的打算,便巧妙地加以勸阻。孫權坐失良機,致使西蜀落入劉備之手,追悔莫及。

甘寧夜襲曹營

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 [20-21]  ,曹操率大軍號稱四十萬攻打濡須口(今安徽巢縣南),飲馬長江。孫權率兵七萬迎擊,派甘寧率三千人為前部督。孫權密令甘寧夜襲曹軍的前營。為此,特賜米酒。甘寧選精鋭一百多人共食。吃畢,甘寧用銀碗斟酒,自己先飲兩碗,然後斟給他手下都督。都督跪伏在地,不肯接酒。甘寧拔刀,放置膝上,厲聲喝道:“你受主上所知遇,與甘寧相比怎樣?我甘寧尚且不怕死,你為什麼獨獨怕死?”都督見甘寧神色嚴厲,馬上起立施禮,恭敬地接過酒杯飲下。然後,斟酒給士兵,每人一銀碗。
至二更時,甘寧率其裹甲銜枚,潛至曹操營下,拔掉鹿角,衝入曹營,斬得數十首級。夜色中的曹軍士兵受到驚動,誤以為東吳大軍來襲而起身備戰,甘寧於是撤退。而夜色中的曹軍依舊如臨大敵,紛紛舉起火把、擂鼓吶喊。等到曹營舉起的火把像繁星一樣密集時,甘寧已經回到了軍營。當天夜裏見到孫權,孫權笑着説:“這也夠把老頭子(指曹操)嚇一跳了吧,只是想試試你的膽子罷了”,於是賞甘寧絹一千匹,戰刀一百口,並增兵二千。從此,孫權對甘寧更加看重,並稱讚道:“孟德張遼,孤有興霸,足相敵也。”由於春水暴漲 [22]  ,曹軍駐紮了一個多月,便退回北方去了。 [23-24] 

甘寧首襲皖城

建安十九年(214年)初,曹操派朱光為廬江太守,屯駐皖城(今安徽潛山),大開稻田,生產軍機又派間諜秘密過江,招募誘惑都陽(今江西)的反對孫權的力量,妄圖裏應外合,進攻孫權。呂蒙得知情報後,向孫權建議:“皖城一帶,土地肥美,如果一季收下,曹操的力量勢必增強,如果連收幾季,必然釀成大患。依我之見,應該立即除掉。”孫權採納了這一建議。
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 [25]  ,孫權親征皖城。孫權問計於諸將。大家都説,要攻下堅城,非堆土山,治攻具不可。呂蒙獨排眾議,説:“堆土山,治攻具,需費很多時日。那比曹軍援兵一到,攻下皖城就難了。唯一的辦法是強攻,一舉拿下皖城。” [26]  呂蒙推薦甘寧為升城督。攻城時,呂蒙親自擂響戰鼓助威。甘寧手持練索,身先土卒,攀緣上城,最終攻下皖城,俘朱光。張遼聞迅,率援軍而至,到夾石(今桐城北),聽説皖城已失,只得退去。戰後評功,甘寧功居第二,僅次於呂蒙,被拜為折衝將軍 [27-29] 

甘寧對峙關羽

建安二十年(215年)初,甘寧隨魯肅鎮守益陽(今湖南境內) [31]  ,抗拒關羽。關羽號稱有三萬兵馬,他親自挑選精鋭兵卒五千人,投物堵住上游十多里的淺水地帶,説要夜裏涉水渡河。魯肅與各位將領商議對策。甘寧當時有兵三百人,於是説:“能否再給我增添五百人,我前去對付他,保證關羽一聽到我咳唾之聲,就不敢渡河,如他敢渡過來就要被我擒獲。”
魯肅當下選一千人給他。甘寧連夜趕到上游設防。關羽聞甘寧來,見對方有了準備便放棄了渡河計劃,而在岸上捆紮柴木作為軍營。
呂蒙孫皎潘璋等人的軍隊也陸續趕來參與對峙 [30]  ,雙方劍拔弩張的態勢一直持續到建安二十年(215年)夏季的湘水劃界 [31]  ,對峙才結束。後人則把此地稱為“關羽瀨”。
孫權嘉獎甘寧的功勞,拜為西陵太守,統陽新、下雉兩縣。 [32] 

甘寧大戰合肥

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 [33]  ,甘寧隨孫權攻打合肥(參見合肥之戰)。東吳戰事不利,猛將陳武奮戰致死,再加之軍中瘟疫流行,孫權只得下令撤軍。
在撤軍的過程中,大部隊已經撤出了戰場。只有孫權親領的車下虎士一千多人,以及呂蒙、蔣欽淩統、甘寧,跟隨孫權留在逍遙津(今安徽合肥東)北。
曹操將領張遼偵伺瞭望,乘機率步騎發動襲擊。吳軍鼓手因為驚怖而忘記了鳴鼓。孫權部將甘寧、呂蒙奮力抵擋、部將淩統率衞隊拼死廝殺,作戰中,而甘寧引弓射敵,厲聲問戰鼓為何不響,壯氣毅然,勇冠一時。甘寧拔刀欲斫殺鼓手,於是,吳軍鼓手終於開始敲鼓。孫權目睹了這一切,更增加了對甘寧的敬意。在甘寧等人的英勇抵抗之下,曹軍進攻的速度放慢。淩統率兵三百,保護孫權衝出重圍。孫權和甘寧蹴馬趨津,逃至逍遙津,時值河橋半拆,丈餘無板,孫權急策所騎駿馬騰越而過。將軍賀齊率三千人在逍遙津南接應,孫權才僥倖得免。戰鬥下來,除淩統外,淩統所部的三百親兵無一生還。淩統逃生後,在津渚痛哭流涕。 [34-36] 
淩統是凌操之子,而凌操是在攻打黃祖時被甘寧射死的。因有殺父之仇,凌、甘二人矛盾很深,甘寧因而也防備淩統,儘量避免和他見面。孫權命令淩統,不得與甘寧為仇。
曾經有一次,甘寧、淩統在呂蒙那裏聚會飲酒,酒酣耳熱,淩統起立舞刀,甘寧也站起來説:“我能舞雙戟!”呂蒙見二人有相鬥之意,便隔在中間,説道:“甘寧雖能舞,還是不如我舞得精妙。”於是,操刀挾盾,將二人分開。後來,孫權知道淩統不能忘卻父仇,就讓甘寧率兵改駐半州地方。此事的時間雖然已經不可考證,但在此番攻打合肥的戰役中,在大敵當前的關鍵時刻,二人能拋開私怨,團結對敵,這是難能可貴的。 [37] 

甘寧去世

雖然,有史書記載了甘寧的卒年為建安二十年(215年)的冬季 [38]  。但是,也有推測甘寧的卒年為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或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或黃初二年(221年)或黃武元年(222年) [39]  [40]  。(詳見下文的“卒年爭議”)。甘寧去世時,孫權非常痛惜。 [41] 

甘寧人物評價

吳書》:“寧輕俠殺人,藏舍亡命,聞於郡中。其出入,步則陳車騎,水則連輕舟,侍從被文繡,所如光道路,住止常以繒錦維舟,去或割棄,以示奢也。” [3] 
孫權:①“甘興霸雖粗豪,有不如人意時,然其較略大丈夫也。”②“孟德有張遼,孤有興霸,足相敵也。” [3] 
呂蒙:“天下未定,鬥將如寧難得,宜容忍之。” [1] 
韋曜:“寧輕俠殺人,藏舍亡命,聞於郡中。” [3] 
甘寧 甘寧
陳壽:①寧雖粗猛好殺,然開爽有計略,輕財敬士,能厚養健兒,健兒亦樂為用命。 [2]  ②凡此諸將,皆江表之虎臣,孫氏之所厚待也。 [3] 
陸機:甘寧、淩統、程普、賀齊、朱桓、朱然之徒奮其威。
馮時行:豪傑自不羣,俗眼蓋盲瞽。劉表既不識,那復論黃祖。 翻然脱羈銜,渡江得英主。垂手立功勳,雄名詫千古。
章如愚:如程普、黃蓋、甘寧、徐盛、潘璋、朱然、朱桓、賀齊、淩統、全琮呂範,皆智足以御眾,勇足以卻敵,未有不為守令之職者。 [42] 
白玉蟾:黃劉不喜瑜蒙喜,須信甘寧有賞音 [55] 
程公許:蜀將如關、張、龐統,吳將如周瑜、魯肅,志長命短,天下重惜之。而馬超黃忠趙雲費禕、呂蒙、程普、步騭、甘寧輩皆智勇絕倫,足以當一面。 [43] 
郝經:①程普諸將皆江表虎臣,鏖兵衞主,攻堅軋敵,興王定覇,孫氏兄弟卒立國建號,諸將之力也。若黃蓋之水戰而用火攻,能用竒者也;蔣欽之不挾私怨而舉徐盛;淩統之親賢下士輕財重義;陳表傾家養士妻子露立,並有良將之規。甘寧之奢侈、潘璋之不法,權皆容之,許寧報蘇飛之恩,不使統復父,操之讎馭將之術也。丁奉恃功而驕,不容於虐主,宜哉!②吳將剽輕,殆多譎計。莫肯下人,卒自稱帝。摩創撫孤,動輒流涕。駕馭有術,驅策有方。果保江東,不負桓王。”
舊五代史卷五十三李存孝傳》:(李)存孝每臨大敵,被重鎧橐弓坐槊,僕人以二騎從,陣中易騎,輕捷如飛,獨舞鐵楇,挺身陷陣,萬人辟易,蓋古張遼、甘寧之比也。
羅貫中:①鼙鼓聲喧震地來,吳師到處鬼神哀!百翎直貫曹家寨,盡説甘寧虎將才。 [44]  ②巴郡甘興霸,長江錦幔舟。關公不敢渡,曹操鎮常憂。劫寨將輕騎,驅兵飲巨甌。神鴉靈顯聖,香火永千秋!
李贄: 觀甘寧、淩統不共戴天,一朝改為刎頸之友,乃知世上無不解之仇,只是人不肯先為甘寧耳.吾勸世人勇為甘寧可也。 [45] 
鍾敬伯: 甘寧、淩統不共戴天之仇,一朝改為一刎頸之友,固丈夫事也。 [45] 
黃恩彤:先取荊,次取蜀,興霸之策與孔明、公瑾略同,亦識時務之俊傑也。 [46] 

甘寧軼事典故

甘寧甘寧奢侈

甘寧的出身是巴郡當地的土豪,家境富裕,自幼便習慣於奢侈的生活方式。為了向別人炫耀他的奢侈生活。甘寧讓跟隨自己的侍從們都身披華麗的文繡,所到之處,都是光彩斐然。當他停駐時,常用錦繡來維繫舟船,當他離開時,直接割斷錦繡並直接拋棄掉。唐代文學家李翰在收集古今各類的典故而編纂《蒙求》時,也因此而特意收錄了“甘寧奢侈”的這一典故,並將其與“陸凱貴盛”放為同列。 [5] 

甘寧呂甘之交

甘寧性情粗猛好殺。其廚房下一小童犯了過失。逃到呂蒙那裏,呂蒙怕他遭甘寧殺害,便把他藏匿起來,沒有馬上將他送回。後甘寧帶着禮物來拜謁呂蒙的母親,要升堂見母時,呂蒙才叫出那小童來還給甘寧,甘寧答應不殺他。
可是,過了一會兒,回到船上,甘寧卻把小童捆在桑樹上,親自挽弓將他射死。然後,下令船上的人加固船的纜繩,自己解下衣服卧在船中。呂蒙大怒,鳴鼓聚兵,準備上船進擊甘寧。甘寧聽到動靜,故意躺着不起來。呂蒙的母親光着腳跑來勸阻呂蒙:“主上待你如同骨肉,把大事託付給你,怎麼能因個人的憤怒而想攻殺甘寧呢?甘寧要是死了,縱然主上不責問你,你作為臣子這樣做也是非法的。”呂蒙一向非常孝順,聽了母親的話,心裏明白過來。他親自來到甘寧船上,笑着招呼:“興霸,老母正等你吃飯,快上岸吧!”甘寧十分羞愧,流着淚對呂蒙哽咽着説:“我有負於您。”便與呂蒙一起回去拜見呂母,歡暢地宴飲一天。 [47] 
甘寧有着粗野殘暴的嗜殺性情,不但常常違背對呂蒙的承諾,甚至還違反過孫權的命令,以至於孫權對他感到非常憤怒。因此,呂蒙常常為甘寧求情:“天下未定,甘寧是個難得的鬥將,請您容忍他吧。” [1] 

甘寧結交孫皎

甘寧曾經與孫權宗親名將孫皎因為喝醉酒言語上有過節,有人勸他道歉,甘寧説:“大臣應該是平等的,孫皎雖是宗親但怎麼可以侮辱人!我遇上明主應當以力量和性命報答,但不能因世俗委曲求全。”於是孫權寫信給孫皎叫他向甘寧道歉,於是兩人結為好友。 [48] 

甘寧民間封神

宋代時,甘寧被封為神祇,南宋時更加封“昭毅武惠遺愛靈顯王”, [4]  得以建廟享祭,在一些小説作品中被稱為“吳王”。其廟前聚集的烏鴉都被稱為“神鴉”。如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竹青”故事。

甘寧家族成員

甘寧祖先

甘茂戰國秦國丞相(據《晉書·甘卓傳》記載)。

甘寧

  • 甘瑰,甘寧之子,後來因犯罪被罰遷徙到會稽,不久就死了。
  • 甘述,在吳國擔任尚書之職。

甘寧

甘昌,甘述之子,在吳國擔任太子太傅之職。

甘寧曾孫

甘卓,甘昌之子,東晉初期荊州牧、鎮南大將軍

甘寧墓葬紀念

甘寧墓位於陽新縣富池鎮半壁山,臨江而立,背倚軍山。佔地66.7公頃,其中森林面積53.36公頃,為三國時吳國西陵太守甘寧之墓,是由當地政府籌資易地修復的,因原墓於“文革”期間遭破壞。園內山壑縱橫,四季常青,東北有十畝桂園,西南為十畝竹圃,甘寧墓坐落其中,墓高2米,周長6米,墓前矗立着仿古天柱石坊,大雅壯觀,石坊前有天然“甘泉”。 [49] 

甘寧卒年爭議

甘寧的生卒年份,《三國志》均無明確記載。《建康實錄》則記載甘寧卒於建安二十年(215年)的冬季。 [38]  《三國志·甘寧傳》裏,最後一次的甘寧參戰的記載,正是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的合肥之戰。並且,合肥之戰的“會疫疾”僅見於《三國志·甘寧傳》,而不見於其他的任何列傳。
然而,從甘寧的相關事蹟看,據《三國志·孫皎傳》,孫皎曾與甘寧有矛盾,孫權為此去信批評孫皎,使孫皎與甘寧和好。孫權信中有“自吾與北方為敵,中間十年”等語,據此則該信當作於赤壁之戰後十年左右,即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前後,而甘寧在當時應當仍然在世。 [39]  [40]  再從甘寧部眾的歸屬情況看,據《三國志·潘璋傳》,潘璋在擒獲關羽(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之後、夷陵之戰之前(黃武元年,222年),記載道“甘寧卒,又並其軍” [3]  [50]  ,陳述了甘寧的去世以及潘璋兼併了甘寧的軍隊,發生時間是在關羽被擒和夷陵之戰之間,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或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或黃初二年(221年)或黃武元年(222年)。這段時間可以與《孫皎傳》當中的孫權信件相互印證。
不過,上述從事蹟和舊部轉隸情況推斷的卒年,也只能作為一種初步推測。一方面,甘寧在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之後不再有新的戰績被記錄下來。另一方面,《三國志·丁奉傳》記載丁奉曾隸屬甘寧、陸遜、潘璋等人,如果其中包含先後關係、且丁奉是在甘寧去世後才轉隸他人的話,那麼作為甘寧舊部的丁奉在轉隸潘璋前就還有隸屬於陸遜的階段, [51]  則潘璋統領甘寧舊部可能與甘寧去世有一定時間間隔,而《潘璋傳》在編排史實先後時,可能陳壽主要考慮的是,潘璋統領甘寧舊部的原因是“甘寧卒”,從而表達了潘璋並沒有在甘寧去世之前就吞併了甘寧的軍隊,所以,陳壽不一定會充分顧及甘寧去世的時間,而只是強調了發生軍隊兼併的原因。況且,孫權在給孫皎寫信時所提及的“與北方為敵”的事件,也有可能在200年-205年之間,就已經發生過了。或者。總之,甘寧準確的卒年尚待進一步研究探討。

甘寧藝術形象

甘寧文學形象

小説《三國演義》中描寫的甘寧事蹟與史書記載基本相同。小説中甘寧參與了夷陵之戰,被蜀國蠻將沙摩柯一箭射中額頭,此後逃到一棵大樹下坐着死去。 [52] 

甘寧影視形象

甘寧影視形象
甘寧歷代飾演者
年份
影視類型
劇名
飾演者
1985
電視劇
諸葛亮
李金鹿
1994
電視劇
韓東 (《赤壁鏖戰》)
張玉海 (《三足鼎立》)
1996
電視劇
那達克
2010
電視劇
三國
夏小龍
參考資料
  • 1.    《三國志·呂蒙傳》:甘寧粗暴好殺,既常失蒙意,又時違權令,權怒之,蒙輒陳請:“天下未定,鬥將如寧難得,宜容忍之。”
  • 2.    《三國志》:寧雖粗猛好殺,然開爽有計略,輕財敬士,能厚養健兒,健兒亦樂為用命。
  • 3.    《三國志·吳書·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第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11-26]
  • 4.    中華武聖為什麼是關羽而不是岳飛  .趣歷史[引用日期2014-10-18]
  • 5.    《蒙求》:甘寧奢侈,陸凱貴盛。
  • 6.    《三國志·卷五十五·吳書十·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第十》:少有氣力,好遊俠,招合輕薄少年,為之渠帥;羣聚相隨,挾持弓弩,負毦帶鈴,民聞鈴聲,即知是寧。
  • 7.    《吳書》:甘寧字興霸,巴郡臨江人也。寧輕俠殺人,藏舍亡命,聞於郡中。其出入,步則陳車騎,水則連輕舟,侍從被文繡,所如光道路,住止常以繒錦維舟,去或割棄,以示奢也。
  • 8.    《三國志》:人與相逢,及屬城長吏,接待隆厚者乃與交歡;不爾,即放所將奪其資貨,於長吏界中有所賊害,作其發負,至二十餘年。止不攻劫,頗讀諸子。
  • 9.    《三國志·卷三十一·劉二牧傳》裴注引《英雄記》:璋將沈彌、婁發、甘寧反,擊璋不勝,走入荊州。璋使趙韙進攻荊州,屯朐忍。
  • 10.    《後漢書·卷七十五·劉焉傳》:詔書因以璋為監軍使者,領益州牧,以韙為徵東中郎將。先是,荊州牧劉表表焉僭擬乘輿器服,韙以此遂屯兵朐忍備表。
  • 11.    《吳書》:寧本南陽人,其先客於巴郡。寧為吏舉計掾,補蜀郡丞,頃之,棄官歸家。
  • 12.    《吳書》:寧將僮客八百人就劉表。表儒人,不習軍事。時諸英豪各各起兵,寧觀表事勢,終必無成,恐一朝土崩,並受其禍,欲東入吳。
  • 13.    《吳書》:黃祖在夏口,軍不得過,乃留依祖。
  • 14.    《三國志》:乃往依劉表,因居南陽,不見進用,後轉託黃祖,祖又以凡人畜之。
  • 15.    《吳書》:寧將僮客八百人就劉表。表儒人,不習軍事。時諸英豪各各起兵,寧觀表事勢,終必無成,恐一朝土崩,並受其禍,欲東入吳。黃祖在夏口,軍不得過,乃留依祖,三年,祖不禮之。權討祖,祖軍敗奔走,追兵急,寧以善射,將兵在後,射殺校尉凌操。祖既得免,軍罷還營,待寧如初。祖都督蘇飛數薦寧,祖不用,令人化誘其客,客稍亡。寧欲去,恐不獲免,獨憂悶不知所出。飛知其意,乃要寧,為之置酒,謂曰:“吾薦子者數矣,主不能用。日月逾邁,人生幾何,宜自遠圖,庶遇知己。”寧良久乃曰:“雖有其志,未知所由。”飛曰:“吾欲白子為邾長,於是去就,孰與臨版轉丸乎?”寧曰:“幸甚。”飛白祖,聽寧之縣。招懷亡客並義從者,得數百人。
  • 16.    《三國志·魯肅傳》:肅對曰:“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 17.    《三國志》:於是歸吳。周瑜、呂蒙皆共薦達,孫權加異,同於舊臣。寧陳計曰:“今漢祚日微,曹操彌憍,終為篡盜。南荊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誠是國之西勢也。寧已觀劉表,慮既不遠,兒子又劣,非能承業傳基者也。至尊當早規之,不可後操。圖之之計,宜先取黃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財谷並乏,左右欺弄,務於貨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戰具,頓廢不脩,怠於耕農,軍無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軍,鼓行而西,西據楚關,大勢彌廣,即可漸規巴蜀。”權深納之。張昭時在坐,難曰:“吳下業業,若軍果行,恐必致亂。”寧謂昭曰:“國家以蕭何之任付君,君居守而憂亂,奚以希慕古人乎?”權舉酒屬寧曰:“興霸,今年行討,如此酒矣,決以付卿。卿但當勉建方略,令必克祖,則卿之功,何嫌張長史之言乎。”權遂西,果禽祖,盡獲其士眾。遂授寧兵,屯當口。
  • 18.    《吳書》:初,權破祖,先作兩函,欲以盛祖及蘇飛首。飛令人告急於寧,寧曰:“飛若不言,吾豈忘之?”權為諸將置酒,寧下席叩頭,血涕交流,為權言:“飛疇昔舊恩,寧不值飛,固已損骸於溝壑,不得致命於麾下。今飛罪當夷戮,特從將軍乞其首領。”權感其言,謂曰:“今為君致之,若走去何?”寧曰:“飛免分裂之禍,受更生之恩,逐之尚必不走,豈當圖亡哉!若爾,寧頭當代入函。”權乃赦之。
  • 19.    《三國志》:後隨周瑜拒破曹公於烏林,攻曹仁於南郡,未拔,寧建計先徑進取夷陵,往即得其城,因入守之。
  • 20.    《三國志·甘寧傳》注引《江表傳》:停住月餘,北軍便退。《三國志·吳主傳》: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餘。曹公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
  • 21.    《三國志·甘寧傳》注引《江表傳》:曹公出濡須,號步騎四十萬,臨江飲馬。權率眾七萬應之。《資治通鑑·卷六十六·建安十八年篇》:春,正月,曹操進軍濡須口,號步騎四十萬……權率眾七萬御之,相守月餘。
  • 22.    《三國志·吳主傳》注引《吳歷》:公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權為箋與曹公,説:"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別紙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公語諸將曰:"孫權不欺孤。"乃徹軍還。
  • 23.    《三國志》:後曹公出濡須,寧為前部督,受敕出斫敵前營。權特賜米酒眾餚,寧乃料賜手下百餘人食。食畢,寧先以銀碗酌酒,自飲兩碗,乃酌與其都督。都督伏,不肯時持。寧引白削置膝上,呵謂之曰:“卿見知於至尊,熟與甘寧?甘寧尚不惜死,卿何以獨惜死乎?”都督見寧色厲,即起拜持酒,通酌兵各一銀碗。至二更時,銜枚出斫敵。敵驚動,遂退。寧益貴重,增兵二千人。
  • 24.    《江表傳》:“曹公出濡須,號步騎四十萬,臨江飲馬。權率眾七萬應之,使寧領三千人為前部督。權密敕寧,使夜入魏軍。寧乃選手下健兒百餘人,徑詣曹公營下,使拔鹿角,逾壘入營,斬得數十級。北軍驚駭鼓譟,舉火如星,寧已還入營,作鼓吹,稱萬歲。因夜見權,權喜曰:“足以驚駭老子否?聊以觀卿膽耳。”即賜絹千疋,刀百口。權曰:“孟德有張遼,孤有興霸,足相敵也。”停住月餘,北軍便退。
  • 25.    《三國志·吳主傳》:十九年五月,權徵皖城。
  • 26.    《三國志·呂蒙傳》注引《吳書》:吳書曰:諸將皆勸作土山,添攻具,蒙趨進曰:“治攻具及土山,必歷日乃成,城備既脩,外救必至,不可圖也。且乘雨水以入,若留經日,水必向盡,還道艱難,蒙竊危之。今觀此城,不能甚固,以三軍鋭氣,四面並攻,不移時可拔,及水以歸,全勝之道也。”權從之。
  • 27.    《三國志·呂蒙傳》:曹公遣硃光為廬江太守,屯皖,大開稻田,又令間人招誘鄱陽賊帥,使作內應。蒙曰:“皖田肥美,若一收孰,彼眾必增,如是數歲,操態見矣,宜早除之。”乃具陳其狀。於是權親征皖,引見諸將,問以計策。蒙乃薦甘寧為升城督,督攻在前,蒙以精鋭繼之。侵晨進攻,蒙手執枹鼓,士卒皆騰踴自升,食時破之。既而張遼至夾石,聞城已拔,乃退。權嘉其功,即拜廬江太守,所得人馬皆分與之,別賜尋陽屯田六百人,官屬三十人。
  • 28.    三國志·卷五十四·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8-09-03]
  • 29.    《三國志》:後從攻皖,為升城督。寧手持練,身緣城,為吏士先,卒破獲朱光。計功,呂蒙為最。寧次之,拜折衝將軍。
  • 30.    《三國志·吳主傳》:權乃召蒙等使還助肅。蒙使人誘普,普降,盡得三郡將守,因引軍還,與孫皎、潘璋並魯肅兵並進,拒羽於益陽。未戰,會曹公入漢中,備懼失益州,使使求和。
  • 31.    《三國志·魯肅傳》:肅住益陽,與羽相拒。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俱會。肅因責數羽曰:“國家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語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肅厲聲呵之,辭色甚切。羽操刀起謂曰:“此自國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備遂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
  • 32.    《三國志》:後隨魯肅鎮益陽,拒關羽。羽號有三萬人,自擇選鋭士五千人,投縣上流十餘裏淺瀨,雲欲夜涉渡。肅與諸將議。寧時有三百兵,乃曰:“可復以五百人益吾,吾往對之,保羽聞吾欬唾,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禽。”肅便選千兵益寧,寧乃夜往。羽聞之,住不渡,而結柴營,今遂名此處為關羽瀨。權嘉寧功,拜西陵太守,領陽新、下雉兩縣。
  • 33.    《三國志·武帝紀》:八月,孫權圍合肥,張遼、李典擊破之。
  • 34.    《水經注·卷三十二》:孫權之攻合肥也,張遼敗之於津北,橋不撤者兩版。權與甘寧蹴馬趨津,谷利自且著鞭助勢,遂得渡梁。淩統被鎧落水,後到追及,流涕津渚。
  • 35.    《江表傳》:魏將張遼奄至。鼓吹驚怖,不能復鳴,甘寧刀欲斫之,於是使作。
  • 36.    《三國志》:建安二十年,從攻合肥,會疫疾,軍旅皆已引出,唯車下虎士千餘人,並呂蒙、蔣欽、淩統及寧,從權逍遙津北。張遼覘望知之,即將步騎奄至。寧引弓射敵,與統等死戰。寧厲聲問鼓吹何以不作,壯氣毅然,權尤嘉之。
  • 37.    《吳書》:淩統怨寧殺其父操,寧常備統,不與相見。權亦命統不得讎之。嘗於呂蒙舍會,酒酣,統乃以刀舞。寧起曰:“寧能雙戟舞。”蒙曰:“寧雖能,未若蒙之巧也。”因操刀持楯,以身分之。後權知統意,因令寧將兵,遂徙屯於半州。
  • 38.    《建康實錄》:二十年,權使諸葛瑾往詣備,求荊州,備不與。權徵之,置南三郡,守使呂蒙討定其民,蜀將關羽盡逐出之,權大怒,自上鎮陸口,使漢昌太守魯肅南討。時曹操又入漢中,備懼操逼,遂遣使與吳求和,乃分荊州長沙、江夏、桂陽四郡屬吳。冬,折衝將軍、升城督甘寧卒。 甘寧字興霸,臨江人也。少為吏,輕財重士。嘗聚健兒年少好持弓弩帶鈴,民聞鈴聲,即知寧來也。出入陸則連騎,水則輕舟,與人相遇,待之甚厚,乃與交歡,不爾即放而奪之。自劉表敗歸吳,周瑜薦之,以驍果從。權嘗曰:“孟德有張遼,孤有興霸,可以敵也。”
  • 39.    《三國志·卷五十一·吳書六·宗室傳第六》:嘗以小故與甘寧忿爭,或以諫寧,寧曰:“臣子一例,徵虜雖公子,何可專行侮人邪!吾值明主,但當輸效力命,以報所天,誠不能隨俗屈曲矣。”權聞之,以書讓皎曰:“自吾與北方為敵,中間十年,初時相持年小,今者且三十矣。孔子言‘三十而立',非但謂五經也。授卿以精兵,委卿以大任,都護諸將於千里之外,欲使如楚任昭奚恤,揚威於北境,非徒相使逞私志而已。近聞卿與甘興霸飲,因酒發作,侵陵其人,其人求屬呂蒙督中。此人雖粗豪,有不如人意時,然其較略大丈夫也。吾親之者,非私之也。我親愛之,卿疏憎之;卿所為每與吾違,其可久乎?夫居敬而行簡,可以臨民;愛人多容,可以得眾。二者尚不能知,安可董督在遠,禦寇濟難乎?卿行長大,特受重任,上有遠方瞻望之視,下有部曲朝夕從事,何可恣意有盛怒邪?人誰無過,貴其能改,宜追前愆,深自咎責。今故煩諸葛子瑜重宣吾意。臨書摧愴,心悲淚下。”皎得書,上疏陳謝,遂與寧結厚。
  • 40.    三國志·卷五十一·吳書六·宗室傳第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8-09-03]
  • 41.    《三國志·卷五十五·吳書十·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第十》: 寧卒,權痛惜之。子瓌(guī),以罪徙會稽,無幾死。
  • 42.    章如愚·《山堂考索》
  • 43.    《滄洲塵缶編·卷十四》
  • 44.    甘寧百騎劫魏營 左慈擲杯戲曹操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11-26]
  • 45.    匯評三國志演義:甘寧百騎劫魏營 左慈擲杯戲曹操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5-12]
  • 46.    《鑑評別錄》卷十五漢紀十三
  • 47.    《三國志·卷五十五·吳書十·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第十》:寧廚下兒曾有過,走投呂蒙。蒙恐寧殺之,故不即還。後寧齎禮禮蒙母,臨當與升堂,乃出廚下兒還寧。寧許蒙不殺。斯須還船,縛置桑樹,自挽弓射殺之。畢,敕船人更增舸纜,解衣卧船中。蒙大怒,擊鼓會兵,欲就船攻寧。寧聞之,故卧不起。蒙母徒跣出諫蒙曰:"至尊待汝如骨肉,屬汝以大事,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殺甘寧?寧死之日,縱至尊不問,汝是為臣下非法。"蒙素至孝,聞母言,即豁然意釋,自至寧船,笑呼之曰:"興霸,老母待卿食,急上!"寧涕泣歔欷曰:"負卿。"與蒙俱還見母,歡宴竟日。
  • 48.    《三國志·卷五十一·吳書六·宗室傳第六》:嘗以小故與甘寧忿爭,或以諫寧,寧曰:"臣子一例,徵虜雖公子,何可專行侮人邪!吾值明主,但當輸效力命,以報所天,誠不能隨俗屈曲矣。"權聞之,以書讓皎曰:"自吾與北方為敵,中間十年,初時相持年小,今者且三十矣。孔子言'三十而立',非但謂五經也。授卿以精兵,委卿以大任,都護諸將於千里之外,欲使如楚任昭奚恤,揚威於北境,非徒相使逞私志而已。近聞卿與甘興霸飲,因酒發作,侵陵其人,其人求屬呂蒙督中。此人雖粗豪,有不如人意時,然其較略大丈夫也。吾親之者,非私之也。我親愛之,卿疏憎之;卿所為每與吾違,其可久乎?夫居敬而行簡,可以臨民;愛人多容,可以得眾。二者尚不能知,安可董督在遠,禦寇濟難乎?卿行長大,特受重任,上有遠方瞻望之視,下有部曲朝夕從事,何可恣意有盛怒邪?人誰無過,貴其能改,宜追前愆,深自咎責。今故煩諸葛子瑜重宣吾意。臨書摧愴,心悲淚下。"皎得書,上疏陳謝,遂與寧結厚。
  • 49.    甘寧墓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3-08-21]
  • 50.    《三國志·潘璋傳》:權徵關羽,璋與朱然斷羽走道,到臨沮,住夾石。璋部下司馬忠禽羽,並羽子平、都督趙累等。權即分宜都(至)、秭歸二縣為固陵郡,拜璋為太守、振威將軍,封溧陽侯。甘寧卒,又並其軍。劉備出夷陵,璋與陸遜併力拒之,璋部下斬備護軍馮習等,所殺傷甚眾,拜平北將軍、襄陽太守。
  • 51.    《三國志·丁奉傳》:丁奉字承淵,廬江安豐人也。少以驍勇為小將,屬甘寧、陸遜、潘璋等。
  • 52.    戰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書生拜大將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11-26]
  • 53.    柏世友,柳定祥,李健等主編.中國長江三峽大辭典[M].武漢:湖北少年兒童出版社,1995.09.第59頁
  • 54.    巴郡臨江甘氏甘寧族系考  .中國青年網[引用日期2023-06-21]
  • 55.    詩詞 白玉蟾 除夕客桂嶺  .搜韻[引用日期2023-12-1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