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逍遙津之戰

鎖定
逍遙津之戰,指的是公元215年,曹魏將領張遼率領七千人迎擊東吳的十萬大軍,先後兩次大破東吳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戰役前期,張遼率領800名將士 [1]  衝擊東吳的十萬大軍 [2]  ,一直衝殺到孫權的主帥旗下 [3]  。吳將陳武戰死 [4]  ,孫權逃奔山頂 [5]  。戰至中午,吳軍皆披靡潰敗、聞風喪膽 [6] 
戰役後期,張遼率領追兵,以分兵毀橋的戰術 [7]  ,大破孫權、甘寧淩統等人 [8]  ,差點活捉孫權 [9]  。孫權蹴馬趨津,跳過斷橋,才得以逃脱 [8]  。一些東吳軍人被俘 [10] 
此戰化解了合肥之圍,俗稱逍遙津之戰,是漢末三國時期合肥之戰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此一役,張遼威震江東。“張遼止啼”也成為民間流傳的傳奇典故 [11]  ,甚至日本民間流傳了“遼來來(遼來々)”的俗語。
三國演義》中“張遼威震逍遙津”的故事,就是對這場戰役的改編。
(概述圖片來源 [12] 
名    稱
逍遙津之戰
發生時間
215年
地    點
合肥城東側
參戰方
曹操軍;孫權軍
結    果
孫權軍大敗,張遼威震江東
參戰方兵力
孫權軍十萬人;曹操軍七千人
主要指揮官
(曹魏)張遼
李典
樂進;(孫吳)孫權
呂蒙
蔣欽 展開
主要指揮官
(曹魏)張遼
李典
樂進;(孫吳)孫權
呂蒙
蔣欽
甘寧
淩統
陳武
宋謙
徐盛
潘璋
賀齊 收起

逍遙津之戰歷史背景

東漢末年孫權在江北濡須口(今裕溪口附近)建立了軍事據點,作為東吳的北門鎖鑰;曹操渡重兵據守合肥、皖城(在今潛山縣境),作為向南攻吳的基地。因此,魏吳雙方在這幾個地方頻繁進行大戰。
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曹操曾率兵在濡須口攻打東吳,攻破了東吳的江西大營,擒獲都督公孫陽 [13]  ,在感嘆孫權軍容整齊之後,返還許都 [14] 
曹操擔心江西被東吳軍搶掠,於是,下令江西民眾遷移到中原。民間在相互轉告時,惶恐受驚,廬江、九江、蘄春、廣陵有十餘萬户都東渡長江到吳地。於是,江西人口空虛。在合肥以南,只剩下了一座皖城。 [15] 
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孫權親征皖城,率領魯肅 [16] 呂蒙 [17] 甘寧 [18] 淩統 [19]  等人攻打皖城,魏將朱光及守城軍民數萬人被俘。魏將張遼從合肥向皖城馳援,在增援途中得知皖城失守。於是,張遼在硤石的南面迅速築起了一座被稱為“南硤戍”的堡壘,作為合肥的前哨。 [20] 
建安十九年(214年)七月,曹操再次出征孫權。謀主荀攸在隨軍的途中去世,曹操難掩悲愴 [21]  。十月,曹操從合肥返還許都。僅留下張遼、李典樂進以及七千將士守衞合肥。
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劉備對峙於湘江,戰爭一觸即發。曹操趁機率主力西征漢中。曹軍主力進入漢中地界後,劉備還沒有與孫權開戰,雙方便議和 [22] 
建安二十年(215 年)八月,孫權趁曹操用兵漢中之際,親率十萬兵馬攻向合肥。除了呂蒙、陳武、甘寧、淩統、潘璋宋謙徐盛丁奉蔣欽賀齊等東吳將領明確參戰之外,由於在建安二十年(215年),曹魏因西征漢中的張魯而在江淮地區的兵力非常空虛 [23-24]  。孫權在出徵合肥之前,與劉備完成了湘水劃界,所以,孫權不但調集了荊州地區的軍隊奔赴江淮,甚至還把多年以來在江東內部負責平叛的蔣欽 [25]  、賀齊 [26]  都調往了江淮前線,由此可見,孫權此時沒有後顧之憂,所以,當時駐守於江淮附近的東吳將領孫皎周泰朱然朱桓全琮等人,都應當參與此役。在明代小説《三國演義》中,太史慈董襲等人也參與此役。此時,合肥只有七千守軍,曹軍主力又遠在漢中,不可能來得及赴援,在各方面來説,這場戰役東吳是佔據絕對優勢的。 [27-28] 
為此,張遼還在戰前開鑿了藏舟浦,從而用來隱藏曹軍的舟船。 [29] 

逍遙津之戰戰役前奏

曹操在出徵張魯之後,派護軍薛悌送函到合肥,寫到“賊至乃發(賊軍到了才打開)”。
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 [30]  ,孫權率領着東吳十萬大軍包圍合肥城。張遼等人打開曹操之函。函上寫道:“若孫權軍來到,張、李兩位將軍出城迎戰,樂將軍守城;護軍薛悌不得與敵人交戰。”因雙方兵力懸殊,諸將都對此指示感到疑惑。 [31] 
在“諸將皆疑”的氛圍中,張遼説道:“曹公正率軍在外作戰,等他率領的援軍到達時,孫權軍必定已攻破我們。所以這是在告訴我們在敵軍集合完畢前去攻擊他們。我們先挫折敵人的氣勢,以安定軍心,然後可以順利守城。成敗之機,就在此一戰,各位還有什麼疑惑?” [31] 
張遼、李典二人有着昔日的舊仇。為了防止二人因為舊仇而導致誤事,曹操在信函中示意,由張遼、李典共同負責出戰(楚文王被迫打黃國 [32] 唐兜被迫降匈奴 [33]  ,都是因為守城者以消極的態度對待城外的戰友),由樂進負責守城。但曹操在信函中只提及了人員分工,卻不規定出城時間、進攻方向等具體措施。張遼打算在第二天清晨率敢死者登鋒陷陣,直衝孫權帥旗,可又擔心李典不願聽從自己的計劃。李典感慨地説:“此為國家大事。要看你張遼的計劃定得如何。我豈能因私下的恩怨而忽略公事呢?” [34]  於是,當夜,張遼就在七千人中募選死士,選出了八百人。張遼又殺牛,開剝牛肉,將牛肉賞給八百名敢死者,準備着明日的大戰。 [35] 

逍遙津之戰戰役過程

逍遙津之戰合肥交鋒

第二天的清晨,太陽剛剛升起,張遼被甲持戟,親自先登,直陷敵陣。在衝入東吳的營壘之前,張遼就已經親自斬殺了數十名東吳士卒和兩名東吳將領。他一邊大聲呼喊着自己的名號,一邊登鋒陷陣,衝入東吳的營壘。此後,張遼繼續敢死隊向孫權主陣方向奮勇衝殺,一直衝到了孫權的主帥麾旗之下。孫權大驚,周圍的東吳諸將都不知該怎麼辦,於是便逃向一座較高的山冢,孫權的衞隊持着長戟防止曹軍衝上來。張遼在山腳下呼喊:“孫權出來!一決勝負!”孫權不敢有所舉動。東吳將士也都不知所措。
遼叱權下戰 遼叱權下戰
東吳諸將沒有做好準備,張遼突然進攻,使得東吳猛將陳武不幸戰死,宋謙、徐盛都負傷往後退 [4]  ,潘璋這時正好在他們後面,便馳馬上前,斬殺了宋謙、徐盛兩人麾下後退的士兵。原本往後退的敗軍看到這種情形,盡皆回到自己崗位戮力死戰。張遼軍總共只有八百人,規模龐大的東吳軍隊把張遼這些敢死隊圍起來,圍了數重。賀齊在中軍殺進戰局,拾到了徐盛因負傷而丟掉的長矛。 [36]  [37]  [38]  (合肥交戰的3條本傳 [36]  [37]  [38]  ,共有0句撤軍,0句津北,3句合肥,並且,都被《甘寧傳》帶有“唯”字的名單 [39]  排除。津北交戰的5條本傳 [39]  、1條裴注 [40]  ,共有6句撤軍,5句津北,1句津南。)
在東吳軍隊“圍遼數重”之後,張遼的軍隊分別向左向右驅逐圍兵,然後徑直向前實施“急擊”,將東吳的包圍圈打開。在戰鬥中期,張遼曾經帶領着中期破圍的幾十人突出了重圍。而“遼募其敢死者八百人,登鋒陷陣,大破之”説明此時張遼軍還有餘眾幾百人在東吳軍隊的包圍圈中。在張遼與先出的數十人殺出重圍之後,餘眾幾百人大聲呼喊:“將軍要捨棄我們嗎?”由於餘眾的人數很多,餘眾的呼喊聲很大,可以被遠處的張遼聽到。於是,張遼帶領着中期破圍的數十人,又殺入了重圍,救援餘眾數百人。終於,東吳軍皆披靡潰敗,望風而退,不敢再抵擋張遼了,也被稱為“權眾破走” [11]  [41] 
這次戰鬥從凌晨一直持續到中午,吳軍士氣全失,回軍修整守備,合肥守軍因為初戰告捷 [42]  而軍心大振,李典、樂進等合肥諸將們都對張遼表示心服口服。 [43] 
這次戰鬥分為5個階段:1.張遼突擊吳軍;2.吳軍包圍張遼;3.張遼破圍而出;4.張遼復入吳軍;5.吳軍披靡敗走 [11] 
這次戰鬥也正是在東吳統治區域出現了“張遼止啼”現象的原因。 [11] 
晉朝史學家陳壽將這場發生在合肥被圍城時的戰鬥稱之為“孫權圍合肥,張遼、李典擊破之” [30]  ,晉朝史學家孫盛認為張遼800人“以致命之兵,擊貪墯之卒,其勢必勝” [44] 
此前,張遼親自提出“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的作戰方略,至此,完全實現目標。戰果描述分別是:敵方的“吳人奪氣”、己方的“眾心乃安”。 [27]  此外,《三國志》的“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自旦戰至日中,吳人奪氣”、《魏書》的“孫權率十萬眾圍合肥,遼募其敢死者八百人,登鋒陷陣,大破之”、《魏略》的“張遼為孫權所圍,遼潰圍出,復入,權眾破走”都表明張遼800人的敢死隊是在擊退東吳軍隊之後(“權人馬皆披靡”、“權眾破走”),才返回合肥城中。反觀,孫權軍隊則是被800人“大破之”,戰至中午時,“權人馬皆披靡”、“權眾破走”。
“權人馬皆披靡”、“權眾破走”的東吳敗兵與後續部隊匯合,繼續僵持在合肥十餘日(“權守合肥十餘日”當中的“守”字,沒有進攻的含義,但有堅持、僵持、保持的含義)。既然“守”字沒有進攻的含義,《樂進傳》又沒有記錄樂進在合肥拒擊敵人的功勳,《武帝紀》也只有出戰的張遼、李典之功而無守城的樂進之功,所以,在孫權軍隊僵持在合肥的十餘日這一時間段裏,無法確定孫權軍隊是否曾經對合肥城發起過攻城戰。但是,即使東吳軍隊發起了攻城戰,合肥城也是難以攻克的。首先,因為以前的揚州刺史劉馥的積極建設下,合肥城的城牆高又堅固,木柱石頭等防禦器材一樣不少。其次,在張遼800將士成功以少勝多之後,合肥城內因為軍心穩定而守則必固 [44]  [45]  ,反觀孫權的軍隊則喪失了鬥志與信心 [6]  。所以,在此期間,東吳諸軍無論是一直在圍城營寨中閉營自守,還是曾經離開過圍城營寨進行攀城交戰,都不會改變此次合肥之戰的結局。後來,東吳軍中發生了疫病,孫權見士氣低落、奪城無望,只好下令班師。 [27]  (陳武等東吳高級將領的遺體早已被運往江南建業的東郊。 [46] 
歷史資料

《三國志》甘寧本傳的津北名單
是否有撤軍句、津北句
《三國志》孫權本傳
唯有孫權、呂蒙、蔣欽、淩統、甘寧在津北
2個撤軍句、1個津北句
《三國志》呂蒙本傳
唯有孫權、呂蒙、蔣欽、淩統、甘寧在津北
1個撤軍句
《三國志》蔣欽本傳
唯有孫權、呂蒙、蔣欽、淩統、甘寧在津北
1個津北句
《三國志》淩統本傳
唯有孫權、呂蒙、蔣欽、淩統、甘寧在津北
1個撤軍句、1個津北句
《三國志》甘寧本傳
唯有孫權、呂蒙、蔣欽、淩統、甘寧在津北
1個撤軍句、1個津北句
裴注《江表傳》賀齊篇
賀齊在津南,迎接孫權,然後勸諫孫權。
因為橋被毀,賀齊沒有與魏軍發生戰鬥。
1個撤軍句、1個津北句;
因為橋被毀,賀齊在津南
《三國志》潘璋本傳
被甘寧本傳的【唯】字排除,不在津北
無撤軍,無津北
《三國志》陳武本傳
被甘寧本傳的【唯】字排除,不在津北
無撤軍,無津北
《三國志》賀齊本傳
被甘寧本傳的【唯】字排除,不在津北
無撤軍,無津北

逍遙津之戰津北交鋒

東吳各兵團接到撤軍令,紛紛兵皆就路,各自退去了。逍遙津是南肥河上面的渡口。 孫權準備自逍遙津口渡河南撤,此時的逍遙津北岸只剩下5支東吳部隊,包括孫權的一千餘名車下虎士,以及呂蒙(東吳私兵制 [47]  ,呂蒙的私兵數不明)、蔣欽(東吳私兵制 [47]  ,蔣欽的私兵數不明)、淩統(淩統有私兵300人)與甘寧(東吳私兵制 [47]  ,甘寧的私兵數不明)。
張遼在城上瞭望吳軍的退軍情況,發現東吳軍隊大多已經先行出發了,而在逍遙津以北只僅剩下少量的精兵。張遼覘望知之,率諸軍追擊 [9]  ,同時分兵去毀橋 [7] 
張遼步騎齊出,很快到達津北。孫權見狀,心知不妙,趕緊派人去將前面已撤退的部隊叫回,無奈那些部隊已上路一段時間,一時還趕不回來。甘寧拉弓拼命射箭,看到東吳軍戰士人人戰志消靡,鼓吹手驚怖而不能復鳴。於是,甘寧大聲責問鼓吹手為何不吹號擂鼓,甚至拔刀欲斫之,鼓吹手便擂鼓吹號,東吳軍聽到,士氣為之一振。 [48-49] 
右部督淩統帶著親衞族眾三百人與曹軍展開激烈血戰,將孫權救出。孫權與甘寧蹴馬趨津,逃到逍遙津的橋邊,發現橋已被曹軍破壞,只剩下兩邊延伸的橋板,中間有一丈多的地方沒有橋板可供依託。孫權親近的官員谷利,要孫權持著馬鞍,然後讓馬後退,再飛縱向前,谷利在後面用鞭抽馬,以助馬勢。孫權就這樣連人帶馬的飛到南岸。 [8]  由於橋樑已被拆毀,賀齊的三千兵馬只能在津南迎接孫權。 [40] 
淩統看著孫權安全的到了南岸,又回身繼續再戰。身旁的左右親兵一一戰死,淩統也多處負傷。後來認為孫權應該沒安全顧慮了,才準備離開戰場。但是橋已被曹軍破壞,各條通路也被曹軍封鎖,已經達到了“橋敗路絕”的境地。淩統只好披着戰甲以潛泳的方式遊過了逍遙津。 [50] 
在東吳將領們逃離津北之後,依然留在津北的東吳精兵們失去了領導,而且還處在“橋敗路絕”的情況,於是,逐漸向魏軍投降。戰鬥結束,張遼率軍押解俘虜。在押解的途中,張遼詢問投降的東吳士兵:“有個紫色鬍鬚、上身長腿短、善於騎射的人是誰?”東吳降卒説:“是孫權。”等到張遼與樂進相遇,談到這事,嘆息己方沒有早點知道孫權的樣子,早知道就急追他,説不定就能抓到他了。合肥城內的曹軍將士聽説,皆大為嘆恨。 [10] 
“幾復獲權”也説明了津北吳軍的兵敗之勢,以至於他們的首領孫權險些就被活捉。 [9] 
孫權已經登上返回東吳的大船,在船上與諸將飲宴,賀齊在席間涕泣而道:“至尊(當時東吳將士如此稱孫權) 身為人主,應當持重,今天這樣的事,差點全盤皆沒,部下們都震驚萬分,希望您能以此為終身之誡!”孫權起身謝賀齊,説必定會謹記在心 [51] 
孫權看到淩統回來,十分驚喜,趕緊找人幫淩統更衣換藥。淩統因他的親族們沒有人活着回來,很是傷感,孫權用衣袖幫他擦淚,安慰他説:“公績(淩統的字),亡者已矣,只要你還活着,還怕會沒有人嗎?”回去之後,孫權果然給淩統以前兩倍的部隊。 [50] 

逍遙津之戰戰役結果

魏軍實現了對吳軍的“擊破之” [30]  、“大破之” [42]  、“與遼破走權” [34]  、“幾復獲權” [9]  ;吳軍則是“權眾破走” [11]  、“權人馬皆披靡” [41]  、“吳人奪氣” [43]  、“幾至危殆” [40]  ,並且還產生了“吳降人” [10] 
張遼、李典、樂進這次以七千人大敗東吳十萬大軍,曹操大為歎賞,封張遼為徵東將軍,又在次年“乃增遼兵”。李典增加采邑三百户。 [34]  樂進在此次戰役的戰功不明確(因為《武帝紀》《樂進傳》只記張遼、李典的戰功而沒記樂進的戰功 [30]  )。因為樂進多年以來的數次軍功(“數有功” [52]  ),增邑五百户來分封給樂進的一個兒子作為列侯,樂進本人升至右將軍 [52] 
經過此役,張遼威震江東,江東小兒啼哭不肯止者,其父母只要嚇唬説:“張遼來了,張遼來了!”孩童就沒有敢哭泣的了 [53]  ,唐代李翰所撰《蒙求》中有“張遼止啼”一語 [54]  。自日本派出遣唐使之後,習得“張遼止啼”的典故 [54]  ,遂產生日本民間俗語“遼來來(遼來々)” [55]  ,該俗語在日本的盛行地位一直持續到1274年的文永之役,才被“蒙古來襲”所取代。
而東吳方面,關於合肥之戰的十餘篇東吳列傳記載都不敢否定此戰的失利。但是,一些勇猛的東吳將領們依然有着持危扶顛之功。淩統、潘璋拜為偏將軍,蔣欽遷蕩寇將軍。陳武等東吳高級將領的遺體在撤軍之前就已被運往建業的東郊 [46]  準備安葬。孫權回來後,親自主持了陳武的葬禮,並以其愛妾殉葬,又給陳武家族賜予復客二百家。 [56-57] 

逍遙津之戰戰役評價

逍遙津之戰的勝利對曹魏來説意義十分重大,這是因為合肥是曹魏在江淮一帶極其重要的戰略要地,“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則可以西問申、蔡,北向徐、壽,而爭勝於中原;中原得合肥,則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而當時,曹操大軍正在遠征漢中,江淮正值兵力空虛之際,也因此,曹操對此戰中立下重大功勞的張遼倍加看重,史載“太祖大壯遼”,“大壯”兩字陳壽在《三國志》裏僅用了兩次,分別在《張遼傳》及《徐盛傳》,可見其分量之重。 [27] 
李典承認兩次出戰皆由張遼來定策,所以對張遼説:“顧君計如何耳”。 [58]  這裏的“君”不是君王,而是李典對同僚的尊稱。因為李典必須無條件遵守曹操的軍令,而不需要聽令於張遼,所以,李典的語意是“要看張遼的計劃如何啊?”李典所説的“君”的含義,正如張遼在此戰中所説的“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疑”的“君”字,都是指對同僚的尊稱。 [27] 
曹操又加封了張遼為徵東將軍,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曹操進攻東吳路過合肥時,還專門到沿着張遼奮戰過的地方走了一遍,每到一處“嘆息者良久”。 [27] 
公元225年(黃初六年),曹丕追念張遼、李典在合肥之功,下詔説:“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賊至今奪氣,可謂國之爪牙矣。” [59] 
曹操的知人善任和張遼的英勇善戰一直受到歷代學者的讚譽,東晉史學家孫盛評價説:“合肥之守,懸弱無援,專任勇者則好戰生患,專任怯者則懼心難保。且彼眾我寡,心懷貪墮,以致命之兵,擊貪墮之卒,其勢必勝,勝而後守,守則必固。魏武推選方員,參以異同,加之密教,節宣其用,事至而應,若合符契,秒矣夫!” [60] 
唐朝時期,張仲宣對張遼在此戰中的臨陣運籌之舉表示頗為讚賞:“張遼運籌之方,可以歸之於先軌”。 [61] 
對於張遼的表現,張預在《十七史百將傳》中點評:“遼折權盛勢,以奪吳人之氣是也。” [62] 
北宋時期名將王文鬱在面對西夏軍圍城,準備主動出擊挫其鋒芒時曾説:“賊眾我寡,正當折其鋒以安眾心,然後可守,此張遼所以破合肥也。” [63] 
南宋學者葉適稱讚説:“孫權十萬攻合肥,守者七千。旁無近援,固已不自保。而遼乃募士八百,擊其未合,以至尾追,幾獲大丑。非操之智,無以使張遼;非遼之勇,而明亦不能自任。勝負成敗,蓋誠以人,不在眾寡。士常如此,則立於積衰甘弱之地,為預怯莫前之説,以自附於明哲者,可察矣。” [64] 
明朝小説《三國演義》上有一首詩:“的盧當日跳檀溪,又見吳侯敗合肥。退後着鞭馳駿騎,逍遙津上玉龍飛。” [65]  就是形容當年孫權縱馬越橋情景的。
明朝學者黃道周也對此戰評價道:“賊來開教,教意頗微。唯遼有識,力戰破圍。” [66] 
清代學者趙翼評價説:“其以少擊眾,戰功最著者,如合肥之戰,張遼李典以步卒八百,破孫權兵十萬。” [67]  (最懸殊的以少擊眾是朱能三十破數萬 [68] 
晚清名臣曾國藩將逍遙津之戰和後來的陳倉之戰並列説:“孫仲謀之攻合肥,受創於張遼;諸葛武侯之攻陳倉,受創於郝昭;皆初氣過鋭,漸就衰竭之故。” [69] 
參考資料
  • 1.    《三國志·張遼傳》:得八百人。
  • 2.    《三國志·張遼傳》:權率十萬眾圍合肥。
  • 3.    《三國志·張遼傳》:衝壘入,至權麾下。
  • 4.    《三國志·潘璋傳》:合肥之役,張遼奄至。諸將不備,陳武鬥死,宋謙、徐盛皆披走。
  • 5.    《三國志·張遼傳》:權大驚,眾不知所為,走登高冢。
  • 6.    《三國志·張遼傳》: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自旦戰至日中,吳人奪氣。
  • 7.    《三國志·淩統傳》:扶扞權出,敵已毀橋……橋敗路絕……
  • 8.    《水經注·卷三十二》:孫權之攻合肥也,張遼敗之於津北,橋不撤者兩版。權與甘寧蹴馬趨津,谷利自且著鞭助勢,遂得渡梁。淩統被鎧落水,後到追及,流涕津渚。
  • 9.    《三國志·張遼傳》:遼率諸軍追擊,幾復獲權。
  • 10.    《獻帝春秋》:張遼問吳降人:“向有紫髯將軍,長上短下,便馬善射,是誰?”降人答曰:“是孫會稽。”遼及樂進相遇,言不早知之,急追自得,舉軍嘆恨。
  • 11.    《魏略》:張遼為孫權所圍,遼潰圍出,復入,權眾破走。由是威震江東。兒啼不肯止者,其父母以遼恐之。
  • 12.    逍遙津之戰郵票  .南京市江寧高級中學網[引用日期2013-09-05]
  • 13.    《三國志·武帝紀》:十八年春正月,進軍濡須口,攻破權江西營,獲權都督公孫陽,乃引軍還。
  • 14.    《三國志·吳主傳》: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餘。曹公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
  • 15.    《三國志·吳主傳》:初,曹公恐江濱郡縣為權所略,徵令內移。民轉相驚,自廬江、九江、蘄春、廣陵户十餘萬皆東渡江,江西遂虛,合肥以南惟有皖城。
  • 16.    《三國志·魯肅傳》:十九年,從權破皖城,轉橫江將軍。
  • 17.    《三國志·呂蒙傳》:於是權親征皖,引見諸將,問以計策。蒙乃薦甘寧為升城督,督攻在前,蒙以精鋭繼之。侵晨進攻,蒙手執枹鼓,士卒皆騰踴自升,食時破之。既而張遼至夾石,聞城已拔,乃退。權嘉其功,即拜廬江太守。
  • 18.    《三國志·甘寧傳》:後從攻皖,為升城督。寧手持練,身緣城,為吏士先,卒破獲朱光。計功,呂蒙為最。寧次之,拜折衝將軍。
  • 19.    《三國志·淩統傳》:又從破皖,拜蕩寇中郎將。
  • 20.    《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六·南直八》:漢建安十九年,孫權攻皖,張遼自合肥馳救,至硤石,聞城已破,築壘硤石南而還,謂之南硤戍。
  • 21.    《三國志·荀攸傳》:攸從徵孫權,道薨。太祖言則流涕。
  • 22.    《三國志·吳主傳》:未戰,會曹公入漢中,備懼失益州,使使求和。權令諸葛瑾報,更尋盟好,遂分荊州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備。
  • 23.    《三國志·張遼傳》:公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
  • 24.    《三國志·張遼傳》:建安二十一年,太祖復徵孫權,到合肥,循行遼戰處,嘆息者良久。乃增遼兵,多留諸軍,徙屯居巢。
  • 25.    《三國志·蔣欽傳》:賀齊討黟賊,欽督萬兵,與齊併力,黟賊平定。
  • 26.    《三國志·賀齊傳》:十八年,豫章東部民彭材、李玉、王海等起為賊亂,眾萬餘人。齊討平之,誅其首惡,餘皆降服。
  • 27.    《三國志 魏書 張樂於張徐傳第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0-02-15]
  • 28.    《資治通鑑·卷第六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0-02-15]
  • 29.    《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六·南直八》:藏舟浦,在府城西北隅。魏張遼御孫權,鑿此以藏戰艦處。
  • 30.    《三國志·武帝紀》:八月,孫權圍合肥,張遼、李典擊破之。
  • 31.    《三國志·張遼傳》:太祖徵張魯,教與護軍薛悌,署函邊曰“賊至乃發”。俄而權率十萬眾圍合肥,乃共發教,教曰:“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諸將皆疑。遼曰;“公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後可守也。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疑?”
  • 32.    《春秋左傳》:十九年春,楚子御之,大敗於津。還,鬻拳弗納。遂伐黃。
  • 33.    《漢書·卷九十六下·西域傳第六十六下》:都護但欽不以時救助。唐兜困急,怨欽,東守玉門關。玉門關不內。即將妻子人民千餘人亡降匈奴。
  • 34.    《三國志·李典傳》:典慨然曰:“此國家大事,顧君計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義乎!”乃率眾與遼破走權。增邑百户,並前三百户。
  • 35.    《三國志·張遼傳》:於是遼夜募敢從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饗將士,明日大戰。
  • 36.    《三國志·陳武傳》:建安二十年,從擊合肥,奮命戰死。
  • 37.    《三國志·潘璋傳》:合肥之役,張遼奄至,諸將不備,陳武鬥死,宋謙、徐盛皆披走,璋身次在後,便馳進,橫馬斬謙、盛兵走者二人,兵皆還戰。
  • 38.    《三國志·賀齊傳》:二十年,從權徵合肥。時城中出戰,徐盛被創失矛,齊中兵拒擊,得盛所失。
  • 39.    津北唯有5支東吳私兵:(《吳主傳》:徹軍還。兵皆就路,權與淩統、甘寧等在津北為魏將張遼所襲)、(《呂蒙傳》:既徹兵,為張遼等所襲)、(《蔣欽傳》:魏將張遼襲權於津北)、(《淩統傳》:時權徹軍,前部已發。魏將張遼等奄至津北)、(《甘寧傳》:軍旅皆已引出,唯車下虎士千餘人,並呂蒙、蔣欽、淩統及寧,從權逍遙津北)
  • 40.    《三國志·賀齊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江表傳》是虞溥所著):權徵合肥還,為張遼所掩襲於津北,幾至危殆。齊時率三千兵在津南迎權。
  • 41.    《三國志·張遼傳》:平旦,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衝壘入,至權麾下。權大驚,眾不知所為,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遼叱權下戰,權不敢動,望見遼所將眾少,乃聚圍遼數重。遼左右麾圍,直前急擊,圍開,遼將麾下數十人得出,餘眾號呼曰:“將軍棄我乎!”遼復還突圍,拔出餘眾。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
  • 42.    《魏書》:孫權率十萬眾圍合肥,遼募其敢死者八百人,登鋒陷陣,大破之。
  • 43.    《三國志·張遼傳》:自旦戰至日中,吳人奪氣,還修守備,眾心乃安,諸將鹹服。
  • 44.    《三國志·張遼傳》裴注引孫盛:以致命之兵,擊貪墯之卒,其勢必勝;勝而後守,守則必固。
  • 45.    《續資治通鑑·卷七十七》:文鬱曰:“賊眾我寡,正當折其鋒以安眾心,然後可守。此張遼所以破合肥也。”
  • 46.    趙超.《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7月
  • 47.    陶元珍.《三國吳兵考》:燕京大學出版社,1933年6月:《燕京學報》1933年6月第十三期
  • 48.    《江表傳》:魏將張遼奄至。鼓吹驚怖,不能復鳴,甘寧刀欲斫之,於是使作。
  • 49.    《三國志·甘寧傳》:建安二十年,從攻合肥,會疫疾,軍旅皆已引出,唯車下虎士千餘人,並呂蒙、蔣欽、淩統及寧,從權逍遙津北。張遼覘望知之,即將步騎奄至。寧引弓射敵,與統等死戰。寧厲聲問鼓吹何以不作,壯氣毅然,權尤嘉之。
  • 50.    《三國志·淩統傳》:時權徹軍,前部已發,魏將張遼等奄至津北。權使追還前兵,兵去已遠,勢不相及,統率親近三百人陷圍,扶扞權出。敵已毀橋,橋之屬者兩版,權策馬驅馳,統復還戰,左右盡死,身亦被創,所殺數十人,度權已免,乃還。橋敗路絕,統被甲潛行。權既御船,見之驚喜。統痛親近無反者,悲不自勝。權引袂拭之,謂曰:“公績,亡者已矣,苟使卿在,何患無人?”拜偏將軍,倍給本兵。
  • 51.    《資治通鑑》:兵皆就路,權與諸將在逍遙津北,張遼覘望知之,即將步騎奄至。甘寧與呂蒙等力戰扞敵,淩統率親近扶權出圍,復還與遼戰,左右盡死,身亦被創,度權已免,乃還。權乘駿馬上津橋,橋面已徹,丈餘無版;親近監谷利在馬後,使權持鞍緩控,利於後著鞭以助馬勢,遂得超度。賀齊率三千人在津南迎權,權由是得免。權入大船宴飲,賀齊下席涕泣曰:“至尊人主,常當持重,今日之事,幾致禍敗。羣下震怖,若無天地,願以此為終身之誡!”權自前收其淚曰:“大慚謹已刻心,非但書紳也。”
  • 52.    《三國志·樂進傳》:以進數有功,分五百户,封一子列侯;進遷右將軍。
  • 53.    《太平御覽》卷279和卷488皆引《魏略》雲:“張遼為孫權所圍,遼潰圍出,復入,權眾破走,由是威震江東。兒啼不肯止者,其父母以遼恐之。”《太平御覽》卷434又引《魏書》雲:“江東小兒啼,恐之曰:‘遼來,遼來!’無不止矣。”
  • 54.    《蒙求集註》: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人,武力過人,數有戰功累遷前將軍。江東小兒啼,怖之曰:“遼來遼來”無不止者。
  • 55.    《三國志の英雄 人気の秘密》:張遼   .二松學舎大學官網[引用日期2013-06-23]
  • 56.    《江表傳》:權命以其愛妾殉葬,復客二百家。
  • 57.    《三國志·陳武傳》裴注引孫盛:昔三良從穆,秦師以之不徵;魏妾既出,杜回以之僵仆。禍福之報,如此之效也。權仗計任術,以生從死,世祚之促,不亦宜乎!
  • 58.    《三國志 魏書 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0-02-15]
  • 59.    《三國志》:六年,帝追念遼、典在合肥之功,詔曰:“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賊至今奪氣,可謂國之爪牙矣。其分遼、典邑各百户,賜一子爵關內侯。”
  • 60.    《全晉文》卷六十三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3-08-02]
  • 61.    《全唐文·卷四百七》  .專題教育網[引用日期2020-02-15]
  • 62.    《十七史百將傳 卷五》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3-06-23]
  • 63.    《續資治通鑑》卷七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8-02]
  • 64.    葉適.《習學記言》:中華書局,1977年
  • 65.    曹操平定漢中地 張遼威震逍遙津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09-29]
  • 66.    黃道周《新鐫繡像旁批詳註總斷廣百將傳》
  • 67.    《皇朝經世文統編·經武部》載《古來用兵兵多者敗》
  • 68.    《明史·朱能傳》:獨與敢死士三十騎,追奔至滹沱河,躍馬大呼,突南軍。南軍數萬人皆披靡,蹂藉死者甚眾,降三千餘人。
  • 69.    “儒生治軍”之法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3-08-0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