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豫章
- 所屬朝代
- 漢朝至唐朝
- 性 質
- 古代行政區劃名
- 類 型
- 郡名、縣名
豫章詞語解釋
編輯1、古代地名:
《左傳》杜預注一作“在江北淮水南”(昭公十三年),一作“漢東、江北地名”(定公四年)。後人解釋不一:或以為古豫章不止一處,又有淮南、漢東二處,淮南、江南二處,和淮南、漢東、江南三處等説;或以為西起豫鄂間的淮南、漢東,東至皖西的淮南,南包贛北的鄱陽湖一帶都在豫章範圍之內;或以為專指令安徽壽縣、合肥一帶,唐代王勃《滕王閣序》中亦有“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之説。
2、古木:
豫章亦為傳説中異木名。高千丈,圍百尺。斫之可佔九州吉凶。
《神異經·東荒經》中説:“東方荒外有豫章焉,此樹主九州。其高千丈,圍百尺,本上三百丈,本如有條枝,敷張如帳,上有玄狐黑猿。枝主一州南北並列,面向西南,有九力士操斧伐之,以佔九州吉凶。斫之復生,其州有福;創者州伯有病;積歲不復者,其州滅亡。”
3、樹木:豫樟,木名。枕木與樟木的並稱,一説指樟木。
《左傳.哀公十六年》:"子期曰:'昔者吾以力事君,不可以弗終。抉豫章以殺人而後死。'"
《戰國策.宋衞策》:"荊有長松﹑文梓﹑楩﹑楠﹑豫樟,宋無長木,此猶錦繡之與短褐也。"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其北則有陰林巨樹,楩楠豫章。"
張守節正義:"案:《活人》雲:'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別。'"
唐杜甫《贈蜀僧閭邱師兄》詩:"豫章夾日月,歲久空深根。"
4、區劃:
江西作為明確的行政區域建制,擁有的第一個名字就是“豫章”,後來區劃上的“豫章”範圍縮小,逐漸成為大致等同於今江西省南昌市的區劃範圍,再後來“豫章”在正式區劃名稱上消失而作為南昌的別稱。
關於“豫章”一詞緣起, 史有三説:一、據應劭《漢官儀》:“豫章城之南門,曰松陽門,門有樟樹,高五丈五尺,大二十五圍,枝葉扶疏,垂蔭數畝”,“樹生挺中,故以名郡”。章即樟樹,“豫,樂也”《爾雅,釋祜》,以之名郡,意謂樂有此大樟也。二、據漢志記載,“贛有豫章水”,《水經注》雲:“似因此水為其地名,雖十川均流,而北源最遠,故獨受名焉”。三、豫章之名,六見於《左傅》,據杜預注:春秋時的豫章,皆在江北淮水南,“漢移其名於江南,置郡”。
豫章歷史古城
編輯豫章城,即南昌古城。南昌位於鄱陽湖與贛江交匯處,是整個江西地區的地理要衝和行政重心,為贛江上最重要的城市,華東大埠,自古富庶。南昌歷史上一度稱豫章,南昌城也是豫章郡、豫章國的治所所在。古代典籍中將南昌城稱為豫章城,如應劭《漢官儀》:“豫章城之南門,曰松陽門,門有樟樹,高五丈五尺,大二十五圍,枝葉扶疏,垂蔭數畝”
[1]
。
豫章文化景點
編輯在2002年8月,評定的“新豫章十景”為:
滕閣秋風(滕王閣)、軍旗朝暉(八一起義紀念館、八一起義紀念塔、朱德軍官教育團、賀龍指揮部等軍事舊址羣)、雲譜丹青(八大山人紀念館)、金塔鎮寶(繩金塔)、梅嶺奇秀(梅嶺風景名勝區)、青湖春色(青山湖風景區)、象湖仙蹤(象湖公園)、都市候鳥(天香園和青山湖丹霞島、象山森林公園、南磯山候鳥保護區等候鳥城市棲息地)、古村尋幽(安義千年古村)、濱江飛虹(贛江、撫河上的數座大橋)。
- 參考資料
-
- 1. 應劭.《漢官儀》:東漢,東漢
- 2. 歷史沿革 .南昌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