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湖

(湖北省武漢市東部湖泊)

鎖定
東湖,又稱裹腳湖,長江右岸湖泊。位於湖北省武漢市城區東部。全湖面積在正常高水位19.78米時為31.75平方公里,湖泊容積8150萬立米,如以水位21.0米計則為32.8平方公里,相應最大湖容為1.241億立方米。 [1] 
東湖是武漢市的重要水源地、水產養殖基地,也是知名生態旅遊風景區、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東湖自古就是遊覽勝地,歷史上屈原李白等不少名人曾在東湖留下足跡。東湖是最大的楚文化遊覽中心,楚風濃郁,楚韻精妙,行吟閣名播遐邇,離騷碑譽為“三絕”,楚天台氣勢磅礴,楚才園名人薈萃,楚市、屈原塑像、屈原紀念館,內涵豐富。也是解放後毛澤東同志除中南海外居住時間最長的地方。
東湖也是武漢市區重要的文化中心,周邊聚集了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26所高等院校,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等56個國家、省、部屬科研院所,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國家光電子產業基地——中國光谷、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美術館,文化底藴深厚。 [2] 
中文名
東湖
地理位置
湖北省武漢市城區東部
面    積
32.8 km²
所屬水系
長江右岸湖泊
類    型
河流壅塞湖 [3] 
主要支流
青山港
一般容積
1.241億立方米

東湖湖泊成因

東湖的成因,較為普遍的看法認為是:長江汛期洪水氾濫,泥沙在兩岸發生不等量淤積作用的產物,是河流壅塞湖。另一種認為,東湖成因可追溯到新生末期地殼的變化。它原與長江渾為一體,第四紀以來,東湖一帶地殼不斷上升,日積月累,逐漸形成現代地理面貌。 [3] 

東湖位置境域

東湖在武漢市的位置 東湖在武漢市的位置
位置境域 位置境域
東湖的範圍 東湖的範圍
東湖,又稱裹腳湖 [4]  ,位於武漢市東郊,西部水域深入武昌區,東臨武東鐵路,南抵南望山、喻家山,西至珞珈山、水果湖,北鄰青山區。平面輪廓呈等邊三角形,頂端向北,底邊東南,東、南、北三面為洪山區青山區所環抱。全湖劃分為郭鄭湖、水果湖(有資料將此湖歸為東湖一部分)、湯菱湖、小湯菱湖、小潭湖、團湖、筲箕湖、後湖、廟湖及喻家湖等部分。 [1] 
東湖發育成平面形態比較複雜,全湖岬灣交錯,多彩多姿的湖泊。據在1:25萬的地形圖上測算,全湖大小湖灣120多個,湖岸全長115.5公里,最寬處28公里,最深6米,湖岸曲折係數K值達5.03,是洪湖K值的2倍以上,素有九十九道灣之稱,形成眾多的湖汊,構成湖灣交錯,湖岸曲折的特點,為建設風景區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
全湖面積在正常高水位19.78米時為31.75 平方公里,湖泊容積8150萬立米,如以水位21.0米(允許最高控制水位)計則為32.8平方公里,相應最大湖容為1.241億立方米。 [1]  [3] 
東湖湖心區域水面 東湖湖心區域水面
東湖北部白馬景區湖面 東湖北部白馬景區湖面
武漢東湖 珞珈山下武漢大學北側湖面 武漢東湖 珞珈山下武漢大學北側湖面
東湖南部磨山一帶湖面 東湖南部磨山一帶湖面
東湖西岸老鷹台一帶湖面 東湖西岸老鷹台一帶湖面
東湖西岸老鷹台一帶湖面 東湖西岸老鷹台一帶湖面
東湖東部落雁景區湖面 東湖東部落雁景區湖面
東湖東南角吹笛景區湖面 東湖東南角吹笛景區湖面

東湖地質地貌

東湖地區從區域地質構造上看,位於東西略偏北走向的槽皺帶,區域內背斜與向斜相間,湖區南部存在一系列西北至東南向的斷裂,如珞珈山與來望山之間斷裂,喻家山與馬鞍山之間的斷裂等,湖水沿着斷裂谷地,形成眾多的湖汊。從地貌上看,湖區南部為海拔70~120米的構造剝蝕殘丘,其中被稱為武僅市郊制高點的喻家山海拔151.89米。這些殘丘相當有規律的呈東西走向,平行排列,其中最突出的一列是西起洪山,經珞珈山、牛頭山、風箏山、團山、大漁山,終止於吹笛山,其北為磨山,呈斷崖狀突入湖中。這些山體與湖水相映成趣,大大增強了東湖作為風景遊覽勝地的吸引力。湖東、湖西則為一片崗狀平原,海拔30~40米之間,地表為棕黃色或黃褐色的粘土、砂質粘土所組成,其下部因湖水入浸,形成大小湖汊。湖之西北部為沖積淤積平原,平原上有長條形隆起,構成了東湖與長江的分水嶺。 [1] 
東湖屬淺水湖,但在江漢湖羣中相對較深,湖底高程為15.12米,歷年實測最高水位為20.06米(以黃海基面為準),相應最大水深近6米。全湖平均深度7月中旬為2.46米,10月份為2.11米;湖盆北淺南深,東西差別較小。相應最大湖容為1.2億立方米。東湖屬於淡水湖,水域遼闊,是飼養各種淡水魚的好地方。 [3] 

東湖水文特徵

東湖原為天然敞水湖,通過青山港與長江溝通,湖水位夏漲冬枯,基本上受江水漲落制約。青山港武豐閘建成後,東湖成為人工控制的內陸水體,水位變化平緩。水情變化除與流域降水有關外,主要決定於城市工業生活用水、農業用水以及沿湖工業廢水與生活污水的排放情況。作為人工控制的湖泊,規定東湖最高控制水位不得超過1.5米,因而保證了湖水位的穩定性。據多年觀測,東湖水位年較差一般在0.6~0.8米,個別年份超過1米,歷年最大較差2.5米,遠小於梁子湖等大湖年較差。水位月變幅一般在20~30釐米。水位日變化比較特殊。1980年代中期以前,東湖作為重要的供水水源,日供水量大於平常入匯水量,所以除了流域普降大雨,或自長江引水外,東湖水位表現為穩定而持續的下降;但自1980年代中期以後,由於東湖日供水量下降,入匯水量則因沿湖排污量增加而增大,東湖水位日變化漸漸轉變為穩定而微有上升。
東湖作為城郊湖泊,入湖水量除了降雨徑流外,城市排水佔相當比重。根據1979年實測資料,沿湖十個主要排污口,每日平均排水量達171340立方米,全年總量高達6254萬立方米,佔全湖全年入彙總水量11989.4萬立方米的52%;其餘為流域降雨徑流5000.4萬立方米;湖面降水扣除湖面蒸發損失後淨雨量735萬立方米,同時東湖作為供水水源,沿湖8個水廠日供水能力達35萬立方米,加上沿湖13個農用泵站的抽水量,超出了沿湖入匯水量,因而需要自長江引水來彌補。但自1980年代中期以後,隨着水廠實際供水量減少,沿湖排污量增加,來水量逐漸大於抽水量,全年水量平衡計算表明,東湖需向長江排水。
東湖多年平均水温為17.7℃,比湖區多年平均氣温16.7℃高出1℃,最高月平均水温29.7℃,最低水平均水温為4. 8℃,全年較差24.9℃,年際之間變化很小,歷年間年平均水温差不超2℃;在平面方向和垂直方向上,水温差一般在1~2℃,其變化規律與其他湖泊相似。 [1] 

東湖主要支流

東湖,通過沙湖港、青山港與沙湖、楊春湖、戴家湖等相連。構成一個小型的湖泊水系,全流域面積約190平方公里,其中東湖本湖集水面積約119平方公里。 [1] 
武豐閘 武豐閘
武豐河(常山港) 武豐河(常山港)
青山港,位於武漢市青山城區西部,北起武豐閘,南至東湖港,全長3.9公里,向南一直延伸至東湖。此前,青山港與長江原有連通的武豐閘被封堵後,河道淤泥擁塞、水質變差,周邊滋生蚊蠅、氣味難聞,成為“盲腸段”。武豐閘和青山港兩邊的一些空地,被搭建了棚房,開墾菜地,個別地方排污口直通河道。曾被列入全國的污染水體整治名單。2017年,青山港被列為全市“海綿城市”建設的首批試點項目,青山港聯通了東湖水系,為大東湖水網水質改善創造了條件。至2018年共清淤1.19萬立方米,消除排污口3個,於2017年內完成全部工程,消除了水體污染現象,“盲腸段”變成了濕地公園,成為周邊居民休閒的好去處。 [5] 
歷史上,長江水從青山鎮青山磯頭西側沿山腳向東南流入楠姆山,通東湖、沙湖,可達武昌城區東門。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親自督令在青山夾江水入口處築一閘,名武豐閘,寓意五穀豐登。“武豐閘”3個字為黎元洪手書。
為了武鋼工業生產用水需要,新中國成立後青山對這一自然港進行加深擴寬,並定名為青山港,北起青山鎮長江堤邊,經武豐閘穿越和平大道青山公園楠姆山、過冶金大道進入東沙湖,再入武鋼廠區。2002年後,武豐閘因防洪需要被封堵,其後閘下的武豐河河道淤泥擁塞、水質變差。
2009年,武漢規劃啓動“大東湖水網”工程,連通長江與東湖、沙湖、嚴西湖等六湖,規劃進水口便是武豐閘和青山港,連通後,年引水總量可達到1.2億~2.07億立方米。2011年,青山區政府發佈消息,該區境內的青山港更名為武豐河。 [6] 

東湖治理開發

東湖作為特大城市近郊的湖泊,承載了城市供水,農業灌溉用水,風景旅遊,調節城市氣候,發展水上運動,發展水產以及蓄納城區污水等多種職能,其綜合功能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非一般湖泊所能相比。 [1] 

東湖供水

東湖最大容積達1.24億立方米,本是大型天然水庫,湖水清澈、水質良好,又鄰近市區,取水容易,因而成為武昌、青山、洪山區濱湖地帶城市給水,工業用水的主要水摞。沿湖建有大小8個水廠,原設計最大供水能力35.0萬噸/日,供應了沿湖幾十萬人口和幾十家工廠的用水。濱湖農村抽水站,又保證了沿湖近萬畝耕地的灌溉需要。只是在1980年代以後,由於東湖水體富營養化影響,部分城市供水,轉用長江水,東湖供水職能有所下降。 [1] 

東湖旅遊

東湖風景名勝區山門 東湖風景名勝區山門
東湖在調節濱湖地區的氣候,發展避暑療養,利用開闊的湖面,開展划艇、航模訓練比賽等方面的功能也十分突出。是一個頗具特色、綜合功能卓著的城郊湖泊。 [1] 
武漢解放前僅以武漢大學的東湖邊為遊覽地,武漢解放後闢為東湖風景區。1982年,東湖風景名勝區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9年,中央文明辦、建設部、國家旅遊局聯合授予東湖風景名勝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稱號;2001年,東湖風景名勝區獲得國家首批AAAA級景區稱號。2002年初,東湖又通過了ISO14001環境論證體系。 [3]  [7] 
東湖是與杭州西湖齊名的風景遊覽勝地,湖光山色,相映成趣,花木扶琉,綠樹葱蘢。杭州西湖以其嫵媚多姿取勝,東湖則以楚國雄風,粗獷豪放見長。全湖水面相當於六個西湖之大,坦蕩開闊,碧波千頃,水天一色。全風景區以32.8平方公里湖面為核心,連同濱湖地帶,總面積廣達87平方公里,劃分為聽濤、磨山、落雁、白馬、吹笛、珞洪等六大片。各片各有特色,自成風格,不僅風光秀麗。 [1] 
在歷史上還遺留下許多名勝古蹟。諸如紀念屈原的行吟閣、屈原塑像、楚城、楚市、楚天台和離騷碑,紀念太平天國殉難女英雄的九女墩,魯肅的馬冢遺蹟,李白放鷹遺蹟的放鷹台,以及洪山寶塔、無影塔、施洋烈士墓、卓刀泉等許多名勝古蹟。它們與湖濱的現代建築羣,著名的高等學府等,組合成層次分明,錯落有序的風景區和高科技文化區。 [1] 
東湖梅園是中國江南四大梅園之一,一年一度的東湖梅花節吸引了大量遊客。東湖鳥語林和東湖海洋世界是集中觀賞鳥類和海洋動物的地方。 [7] 

東湖水產

東湖還是武漢市的重要水產基地。1950年代,湖泊生態條件優良,利於淺水生物的生長,全湖水生維管束植物的覆蓋率達88%,單位面積生物量為東太湖的一倍以上。湖中魚類資源有18科65種,天然捕撈年產量,最高達110萬斤,平均單產20多斤,高於一般湖泊單產水平。1960年代起,全湖各水域,相繼投放魚種,發展養殖事業,成魚產量迅速增加,1971年全湖產量36.5萬斤,1980年增加為116萬斤。1988年提高到226萬斤,但是隨着水體富營養化的加深加重,水產養殖與城市供水、風景遊覽之間,存在嚴重矛盾。 [1] 

東湖污染治理

東湖作為深入市區的城郊湖泊,自然成為城市生活污水與工業廢水的蓄納場所,其污染承載率,隨着城市排商量的增大而增高,水污染問題日益嚴重。據武漢市衞生防疫站1955~1956年檢測數據,當時東湖的一般化學指標,衞生學指標,無一超過國家標準,但到1979年根據東湖環境質量評價協作組的檢測,東湖主體部分水質,全面惡化,主要表現如下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懸浮雜質增加,湖水透明度與水色嚴重下降,屬富營養湖。此外湖水中酚、氰、砷、鎘、鋅、鉛等全部有檢出,其中氰、砷、鎘等毒物出現超標樣點。
由於東湖各部水域距離市區主要排污口有遠有近,加之湖中築有分隔堤,影響湖水中動量、熱量的交換與水中物質的遷移擴散,因而各水域的理化性狀,污染程度存在明顯差異。但從總體來看,東湖水體污染表現為有機污染,主要是由於氮、磷的大量積累。其湖水中總氯的平均濃度、磷、葉綠素水平,遠大於國外湖泊富營養化檢驗界限指標。由此可知,東湖已是典型的富蕾養化湖泊,各部水域富營養化程度的基本規律是筲箕湖>水果湖>郭鄭湖>湯菱湖>後湖。為了控制和治理東湖的富營養化,自1980年代初期,在沿湖地區開始實施截污工程,並已組織有關科研力量進行東湖富營養化綜合治理的研究,東湖的富營養化有可能逐步得到控制和治理。 [1] 

東湖水系治理

東沙湖水系大略以蛇山、洪山、桂子山為分水嶺,匯水面積204平方公里。蛇山、洪山、桂子山以北,王(家店)青(山)公路以西,關山幹道以北,長江河道以南,皆屬該水系範圍。該水系東南接江夏流芳嶺,內有東湖、沙湖、楊春湖、戴家湖(已被廢渣填平)。東湖匯水面積126平方公里,沙湖匯水54平方公里,楊春湖匯水面積24平方公里。
1981年,為解決城市漬水,興建羅家路排水系站,裝機4×800千瓦,流量32立方米/秒,同年,建羅家路閘(1孔,寬4米,高5.1米,底高程17.5米),從此,沙湖漬水不再入青山港,而改由羅家路港排入江(汛期),非汛期則由羅家路閘自流入江。1984年,建有任家路倒口湖排水站,裝機6台,為4×1250千瓦和2×115千瓦,流量23.78立方米/秒,1999年建自排閘1座。
東湖水面寬闊,水資源十分豐富,有較大的調蓄功能,武鋼建成後,東湖即為備用水源。
東沙湖地區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污染嚴重,洪澇災害頻繁發生。該水系由和平港和平鄉上片的三角路至鐵機村全長6公里,是一條重要的既排又灌的港道。1992年,按“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和平鄉集資10萬餘元對和平港進行全面清淤,收到良好效果。
和平鄉下片的大洲、東方紅村一帶則利用沙湖港、青山港水源,挖較深港道至各村,以得水源及排水之利,抗旱時期,則經小型泵站提升3~5米送水至混凝土預製塊襯砌明渠,以高灌低排模式自流灌溉至菜地。和平鄉東部龔家嶺、新武東、先鋒等丘陵地區的抗旱,主要靠武鋼工業冷卻水,經5.5公里長的聯合水渠自流灌溉或作水源由泵站提升至高地進行灌溉。1994年,先鋒村曾在東湖岸邊的松樹灣建機站1座,裝機1台55千瓦,解決抗旱水源問題。1996年,渣家廟建機站1座,裝機1台55千瓦。
在江湖周邊最大的灌溉站為九峯鄉的石門峯泵站,該站建於1958年,裝機3台380千瓦,流量2.4立方米/秒,一般開機2台(備用1台),將東湖水提升30米後,經10.5公里漿砌片石大渠盤繞於羣山之間,突起隧洞2座,支渠約15公里,直抵九峯鄉與流芳嶺交界處,大渠與沿途水庫塘堰配套,形成“長藤結瓜”之勢,灌溉面積約20000畝。該站於1979、1983、1989年3次遇山洪、漬水淹沒,1976年加層擴建為336平方米的兩層樓房。該泵站在1972年大旱時連續運行60天,2000年大旱時運行66天,使九峯大旱不見早,確保農業豐收和人畜飲水。 [8] 

東湖綜合治理

2024年,武漢市委市政府審議通過《武漢市湖泊綜合治理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將實施大東湖生態水網青山引水項目,開展東湖綠道(三期)建設。 [12] 

東湖湖區文化

東湖是最大的楚文化遊覽中心,楚風濃郁,楚韻精妙,行吟閣名播遐邇,離騷碑譽為“三絕”,楚天台氣勢磅礴,楚才園名人薈萃,楚市、屈原塑像、屈原紀念館,內涵豐富,美名遠揚。
東湖自古就是遊覽勝地,歷史上不少名人曾在東湖留下足跡。屈原在東湖“澤畔行吟”;李白在東湖湖畔放鷹;南宋詩人袁説友有詩讚道:“一圍煙浪六十里,幾隊寒鷗千百雛。野木迢迢遮去雁,漁舟點點映飛鷗。如何不作錢塘景,要與江城作畫圖”。 [2] 

東湖紀念物

新中國成立後,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對東湖情有獨鍾,先後26次來到這裏休息和辦公。東湖磨山肢下的離騒碑文即選用毛澤東青年時代手書的《離騒》全文手跡。在東湖南岸邊磨山西峯頂上有“泉碑亭”,是為紀念朱德委員長1954年視察東湖而建。東湖還是武漢對外文化交流的勝地。1979年,這裏開闢了友誼林。先後有日本大分、美國匹茲堡、德國杜伊斯堡、英國曼徹斯特、羅馬尼亞加拉茨等武漢姐妹城市的友好使用來到這裏,種下了象徵團結、友誼、進步的雪松、筆柏、桂花、紅楓等樹百餘株。 [3] 

東湖文物古蹟

放鷹台文化遺址 放鷹台文化遺址
放鷹台文化遺址,位於武昌東湖西岸(中共湖北省委大院內),系一高出周圍地面的土台j面積2500平方米,因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此觀看放鷹而得名。1956年,湖北省博物館考古工作者發現放鷹台是一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於1965年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大量羼合稻殼的燒土,經鑑定屬粳型稻。出土的磨光石器有斧、錛、鏟,陶器有鼎、甑、碗、豆、簋、鬲、杯、罐、紡輪等,多為黑灰色。遺址上還保存有許多紅燒土的房屋建築遺蹟。遺址現保存較好,出土的石器和陶器都具有屈家嶺文化早期階段的器形特點。考古學界認為該遺址屬屈家嶺文化類型,距今6000~5000年,對研究武漢地區人類活動的歷史有重要價值。1959年,武漢市人民委員會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9] 
洪山寶塔 洪山寶塔
洪山寶塔,又名靈濟塔、寶通塔,位於洪山寶通禪寺後山上。初名靈濟塔,是為紀念靈濟慈忍大師而命名,洪山寶塔是其俗稱。塔身為磚石砌成,仿木結構,八角七級。塔高13丈3尺,基廣11丈2尺。塔身內空,每層多面皆有窗口,從底層到最上層有旋轉式石級可登。登上頂層,極目遠眺,江南美景盡收眼底。遊覽洪山寶塔的文人學士為寶塔每層都起了個雅號:一柱擎天、二儀高下、三山半落、四顧茫然、五雲多處、六合清朗、七級浮屠。
靈濟塔始建於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至元二十八年(1291)竣工,花了11年的時間。其設計之巧,工程之巨,當時稱為鄂中第一。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崇寧萬壽禪寺改名為寶通禪寺,此塔隨之亦更名為寶通塔,又稱洪山寶塔。此塔在明、清兩代陸續有過幾次小的修繕。清朝同治初,塔身漸損,同治十年(1871)冬,開始大修,同治十三年(1874)三月完工。原塔每層飛檐、護欄及塔下圍廊均系木結構,因年久日曬雨淋,大半損壞。這次大修時,改為石質飛檐和鐵製欄杆。塔頂增高5尺,安上了文筆峯式鑄銅塔剎,重13000斤,使寶塔外形較前更為壯觀。1956年洪山寶塔被列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10] 
卓刀泉 卓刀泉
卓刀泉,又名御泉寺、玉泉寺、泉寺、關聖廟,位於伏虎山麓。明景泰六年(1455)《寰宇通志》記載:“在府城東十里,漢昭烈郊壇上。世傳關羽曾卓刀於此,有廟在泉上。”據傳説:東漢末年關羽曾駐兵於此,因天旱無水,兵馬乾渴,關羽一急之下,卓刀於地,頓時水湧成泉,後來人民便把此泉取名為“卓刀泉”。為紀念關羽,宋時在此泉建寺,名曰“御泉寺”,曾是香火鼎盛、遊人如織的地方。卓刀泉井深約3丈,據碑文記述,泉水“冬温而夏洌,其色淡碧,味甘如酒,飲之可療疾”。明初,楚王朱楨遊覽至此,飲泉水,贊其甘甜可口,於是為此泉築井台,修石欄,建造井亭,並親書“卓刀泉”3字,刻於石欄之上。卓刀泉歷來為洪山區勝景。
卓刀泉寺建築 卓刀泉寺建築
卓刀泉建築是在1916年原址上重建的。山門上額書“卓刀泉”3字。進山門後為1四合院,中央為泉,左側為桃園閣,供有劉、關、張塑像,左右兩側有禪堂和客堂,再進為正殿,原供關羽塑像。20世紀50年代,曾將卓刀泉納入東湖風景區的文物景點進行過維修。武漢市人民政府於1959年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大革命”中,卓刀泉慘遭破壞,廟裏的和尚被趕走,大殿祖師台被挖掉,殿堂變成了存放骨灰盒的靈堂。1988年,根據國務院有關指示精神退還給武漢市佛教協會,恢復為寺廟。卓刀泉井已整修,恢復了故有的面貌。1991年,籌建洪山區的第一個公園——卓刀泉公園,於1993年11月5日正式對外開放。該公園佔地9公頃,有盆景園和大觀園兩大古建築園林景觀,還有彩控噴泉、遊樂場等。 [10] 

東湖教育科技

東湖南側的高科技園區(光谷) 東湖南側的高科技園區(光谷)
東湖周邊聚集了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26所高等院校,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等56個國家、省、部屬科研院所,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國家光電子產業基地——中國光谷,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藝術館,文化底藴深厚。 [2] 

東湖傳説

放鷹台的傳説。相傳唐代詩人李白在安陸成家後,還想建功立業,便四處拜謁名人,但處處碰壁,十分沮喪。他來到江夏,去訪問東郊(洪山腳山)李邕故居,只見故居牆上掛着李邕寫的中堂:“學我者死,似我者俗”,龍飛風舞,氣勢不凡。及至訪問主人,才知李邕死後,家境貧寒,他兒子到梁子湖邊的龍泉寺當和尚去了。李白想到李邕生前高官厚祿,字寫得絕好,名氣極大,但在官場上因説直話而時遭非議,又不得不與人周旋而難免俗氣,且後代連衣食都不保,心裏十分難過,便信步沿洪山北麓向東走去。不覺到了湖邊,忽聽陣陣鳥叫,他撥開樹叢,見一隻小鷹被獵人下的套子套住了,即解開套子。小鷹衝上天空,繞着李白盤旋兩圈後飛走了。望着遠去的小鷹,李白豁然開朗。從此,他雲遊四海,長吟狂歌,再不求官了。李白放鷹之處,人稱放鷹台,成為東湖一景。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