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豫章十景

鎖定
“豫章十景”是指江西省南昌市的十處特色自然、人文風景。 南昌,古稱豫章,城內湖泊星羅旗布,山清水秀,自然景觀優美。自唐代以來,許多名流學士,墨客騷人,駐足流連於此,為之吟詩作頌,寫下了難以勝計的名篇佳作。也因不朽詩文的點染而傳美於天下。明代傑出詩人曾棨《南昌八景》七律組詩聞世之後,每首的標題也就成了高度概括南昌景色的風景題名:西山積翠、洪崖丹井、鐵柱仙蹤、南浦飛雲、滕閣秋風、章江曉渡、龍沙夕照、徐庭煙柳;清代在八景的基礎上又添東湖夜月、蘇圃春蔬二景,這便是盛傳的古豫章十景。
中文名
豫章十景
地理位置
南昌 [1]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西山積翠,滕閣秋風,洪崖丹井,東湖夜月,徐亭煙柳,鐵柱仙蹤

豫章十景滕閣秋風

滕王閣 位於江西南昌市東湖區沿江路贛江東岸,初建於653年,由“滕王”李元嬰所建,歷經滄桑,數度興廢。它與湖北黃鶴樓、湖南岳陽樓為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
登閣縱覽,春風秋月盡收眼底,近可見仿古商業街迂迴曲折,錯落有致,西側贛江、撫江浩浩匯流,遠處長天萬里,西山橫翠,南浦飛雲,長橋卧波,令人心曠神怡。因“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一篇雄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簡稱《滕王閣序》而得以名貫古今,譽滿天下。王勃的《滕王閣序》,膾炙人口,傳誦千秋。文以閣名,閣以文傳,歷千載滄桑而盛譽不衰。
自王勃的“千古一序”之後,王緒曾為滕王閣作《滕王閣賦》,王仲舒又作《滕王閣記》,傳為“三王記滕閣”的佳話。後大文學家韓愈又作《新修滕王閣記》。由此王勃、韓愈等人開創了“詩文傳閣”的先河,使之後來的文人學士登閣題詩作賦相沿成習。真可謂序以閣流芳,閣因序傳名。
現滕王閣經過第二十九次重建於1989年10月8日重陽節勝利落成,這不僅僅給古城南昌增色添輝,而且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紛至沓來的中外遊人。

豫章十景徐亭煙柳

徐亭,即徐孺子亭,位於南昌市內西湖湖畔,三面傍水,亭基湖石重疊,亭畔垂柳倒映,景色煞為優美。徐亭幾度興廢,現亭重建於1920年,現已開闢為孺子亭公園。西湖岸邊,垂柳成行,溶溶如煙。在這煙柳的掩映中,悄然隱着一座八角亭,每逢春霧濛濛,或秋雨綿綿之際,亭樹與湖水相映,更能使人體味到“徐亭煙柳”的意境。
徐亭,是為紀念東漢末年的名士徐孺子而建的。王勃《滕王閣序》中有“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的詩句。

豫章十景徐孺子簡介

徐孺子(79-168),名稚,孺子為其號,豫章北瀝村人。自幼家境貧寒,但刻苦讀書,年輕時就聞名於海內。可他清貧自樂,淡泊自守,既不肯和當時的腐敗朝廷同流合污,也不願苟且於世、隨波逐流。他常親自耕稼,官府多次徵辟,皆不出仕。陳蕃胡廣等上流薦舉,漢恆帝備厚禮徵召,他因不滿宦官專權,終不願為官。時有“南州高士”之美稱。《後漢書》中有他的傳。徐子孺謝世後,人們為了紀念這位節操高尚的布衣之士,在他讀書垂釣之處立亭紀念。
關於徐孺子的故事,民間流傳不少,如《東湖墨鯽》、《孺子絕琴》、《孺子吊師》等等。徐孺子的著述,今已不傳。

豫章十景徐孺子名言

他的名言“大樹將顛,一繩所維;大廈將傾,獨木難支”,仍被人們引用。
徐孺子的高尚,對後世頗有影響,仰慕頌揚的詩文不少。唐代詩人陳陶有《題徐稚湖亭》之作,權德輿有《徐孺子亭馬上口號》之篇。宋代蘇轍黃庭堅楊萬里朱熹等均有吟誦。

豫章十景南浦飛雲

南浦,原指南面的水濱,後指舊時南昌舊城門廣潤門外,依贛江撫河交匯處一帶的風光。古時在此設有休憩之地南浦驛,驛旁有南浦亭。北臨滕王閣,西倚桃花村,風景色宜人。春日垂柳依依雨絲霏霏,秋日白雲飛逝,雁過驚寒,更增添送別的離情。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在南浦亭客別後,留下“南浦悽悽別,西風嫋嫋秋,一看腸已斷,好去莫回頭的詩句”,讓我們在時間的盡頭,依稀看見那飄散在南浦的濃濃離緒。南浦飛雲,在唐代已蔚為一景,王勃《滕王閣》詩句就是證明。這裏是豫章古城遊覽勝地之一。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江西臨川人,政治家兼文學家。人稱“王荊公(按:王安石曾封為荊國公)行文,落筆便古”,其詩詞也很好。他寫過一首《南浦》七絕,詩曰:南浦東崗二月時,物華撩我有新詩。含風鴨綠粼粼起,弄日鵝黃嫋嫋垂。

豫章十景章江曉渡

章江,即指贛江。曉渡,清晨過渡之謂也。1927年以前,南昌有七座城門,其中三座城門(即章江、廣潤、惠民三門)外,均有渡口,而以章江門外的為最。廣潤、惠民二門外的渡口為撫河支流匯入贛江處的渡口。“章江曉渡”一景,指的是章江渡口。
據傳,章江渡口有一千年以上的歷史。一一帶由於撫河的匯入,贛江水面更為開闊,水流較緩,往來安全,距城內的衙署又最近,故在封建時這裏闢為接官送府的碼頭。官渡民渡,熙來攘往,一幅生動的風俗畫卷。
每當晨曦初露,浩浩江水波光粼粼,帆影參差。沿江一帶,名跡甚多,有江南名樓滕王閣,有南浦亭,以前還有章貢讀書樓、涵虛閣等。對岸為沙井,遠處有綿延起伏的西山。“章江曉渡”、“滕閣秋風”、“南浦飛雲”、“龍沙夕照”諸景相連,又遙相“西山積翠”一景,恰似一幅美不勝收的風景畫長卷。
章江曉渡是清晨之景,古時爭渡的情景已看不到了,唯有南昌港依然繁忙,上贛州、下鄱陽湖的船隻在此停泊。如今,取代了舟渡的大橋卻另有一種景象,尤其是在夏夜,橋上華燈齊放,宛如眼長串的明珠,與城區輝煌的燈火相互輝映,恰似天上銀河落人間。炎夏南昌素有火爐之稱,而贛江邊則比較涼快,市民們往往到八一大橋上追涼,憑欄遠眺,江風送爽,別有一番情趣。六十年代初,郭沫若先生來昌觀看贛江風光,曾興致勃勃的賦詩,吟哦到:“八一大橋八一路,東風萬里贛江邊。”一時傳為佳話。
關於章江,古文獻的記載非常多,特別是酈道元的《水經注》,描述得非常詳細。章江渡口的傳説故事也很多,如《吳猛劃江》、《船工胡曹贊智殺洋教士》、《婁妃投江》、《朱元璋渡江登城》等等。

豫章十景龍沙夕照

龍沙,也稱為龍沙崗,位於舊時南昌老城區西北約三里的贛江之濱,現下沙窩沿江處,江畔是一片隆起晶瑩白沙。每當夕陽西斜,落日餘暉瀉滿江天和白沙上使人恍如置身於詩畫之中。酈道元〈水經注〉載道:“贛水,又北逕龍沙西,沙甚潔白,舊俗九月九升高處也。”宋代學者樂史〈太平寰宇記〉中也記載説:昔時該地“洲北七里一帶,江沙甚百而高峻,左右居人時見龍跡”。龍沙,自漢、晉以來,就是交遊的好去處。
龍沙,是南昌古城門---德勝門外的最高處,舊俗重九登高之地,在唐朝時尤為風行。如今龍沙沿江一帶,已闢為游泳場,每到夏日,男男女女游泳的人非常多,有如蛟龍戲水。當太陽西沉、晚霞滿天,水中的倒影則尤為光灩動人。

豫章十景洪崖丹井

洪崖丹井位於南昌西郊灣裏區的梅嶺風景區之中,是“豫章十景”之一。據史書記載,黃帝樂臣伶倫曾遵帝命創制音律。傳説伶倫自受黃帝之命,一路尋來,漸漸來到梅嶺的洪崖山腳下。正當他靠着一根竹子坐下來歇息時,耳邊傳來一陣悦耳動聽的聲音。伶倫很好奇,尋着那聲音過去,只見不遠處一位老翁正吹着一支兩頭空空的小竹竿。伶倫向老翁討要來,也試着放在唇邊吹出,想不到那空氣和竹子相撞的聲音,空靈而輝煌,讓人沉醉。這不正是自己苦苦追尋的樂聲嗎?經過多次的摸索,伶倫通過改變竹管的長短創制了能夠穩定音準高低的音律。洪崖丹井旁還矗立着一座後人建造的樂祖塑像,描繪的是伶倫手託排簫,面朝蒼天的景象,似乎是正向上天祈求靈感。
洪崖景區內崖壁陡峭,一條山澗自北面的烏晶山蜿蜒下注,有如“游龍吐水”,又若“白練拖玉”。每逢春夏之交,暴雨過後,山澗水漲,那水流便形成飛鳴而下的大瀑布,非常壯觀。澗泉流到“洪崖”之處,匯成淵潭,即為洪崖丹井所在。由於地殼運動形成了洪崖丹井特有的地下水流和通道,井水深不可測,長年不幹涸。傳説洪崖丹井是四兩絲錢打不到底,下通贛江東海。
洪崖丹井是南昌最古老的名勝古蹟之一,歷史上眾多名人都曾來此遊洪崖,觀瀑布。晉朝文學家郭璞在他的《遊仙詩》中就用了“左把浮丘袖,右拍洪崖肩”的典故,可見洪崖成名之早。唐朝茶聖陸羽,將洪崖瀑布泉水品為“天下第八泉”。唐朝著名詩人張九齡則在遊歷洪崖後嘆道:“仙井今猶在,洪崖久不還。”范成大歐陽修岳飛湯顯祖等名人也都在此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洪崖丹井近旁有翠壁丹崖、仙樂溪、樂神宮等景點。明朝大學士張位遊洪崖後曾擊石成吟:“逢泉皆可坐,擊石自成吟。處處藤蘿好,重重紫翠深。人稀鶯囀谷,院靜鶴盤林。何福生居此,桃園莫更尋。”的確,鍾靈毓秀的洪崖丹井因樂祖而有了音樂,因音樂而有了靈魂。

豫章十景西山積翠

西山,位於贛江西側,距南昌市區約三十公里。因在城西而得名。西山橫卧鄱湖之濱,週迴三百多里,主峯海拔841米,地跨新建、安義 、等縣區,是南昌市西面的天然屏障。西山,山勢險峻,風嶺怪石崢嶸,山間流水潺潺,四時葱蘢,修竹茂林,鳥鳴山幽,風景非常秀麗,是夏日避暑的好地方,所以人們常稱之為“小廬山”。初唐詩人王勃有“珠簾暮卷西山雨”的詠歎;每逢雨後,滕王閣上憑欄,遠眺西山,蒼翠欲滴,景色如洗,為“豫章十景”之一,冠以“西山積翠”之名。西山積翠”一景可謂種靈秀,其中許多旅遊者探勝的好去處,如:蕭風引風台、羅漢壇、葛仙壇、紫陽宮、夢山石室、玉隆萬壽宮、天寧寺、洗藥湖、明寧王墓、皇姑陵、吳王濞造錢洞、中日友好林、梅嶺國家森林公園等等。自晉代以來,謝莊薛道衡王勃張九齡施肩吾杜牧陸游朱熹湯顯祖陳弘緒等等,許多名士都在此留下了膾炙人口的佳篇。

豫章十景鐵柱仙蹤

鐵柱仙蹤”即萬壽宮。萬壽宮在南昌有兩處:一座在市內翠花街,另一座在南昌以西約三十公里處的西山.前者原名叫鐵柱宮,先後陸續改為天柱觀、景德觀、延真觀、沙濟萬壽宮、南昌萬壽宮、豫章十景之一的"鐵柱仙蹤"就是在此處;後者原稱遊帷觀、後改玉隆萬壽宮、西山萬壽宮。南昌市內的在"文化大革命"中作為"四舊"給破壞了,現已開闢為萬壽宮特色街。
萬壽宮(鐵柱宮)是為了紀念許真君治水功績而建.許真君,姓許名遜,字敬之,因曾任蜀郡旌陽令,所以又稱其為旌陽先生。
傳説許真君於晉孝武帝寧康元年(373)昇天為仙,時136歲.他昇仙後,為了紀念他,在南昌鐵柱井畔立"許旌陽祠",後擴建為"鐵柱萬壽宮";在新建鎮龍井畔立祠建觀,後擴建為"玉隆萬壽宮".在玉隆萬壽宮中,還有許遜手植柏、煉丹井、鎮龍井。每年農曆八月初一,是許真君的生日,朝香敬神者更是摩肩接踵而,絡繹不絕,香火極盛。
自東晉以來,歷代題寫鐵柱仙蹤的詩文甚多,諸如孟浩然范成大陸游王安石等都有留題.宮內還存有一快清乾隆四年(1739)江西巡撫寫的"不朽仙蹤"石碑。

豫章十景東湖夜月

南昌市八一公園內的東湖,似一塊天然巧成的翡翠,嵌在珠光寶氣的鬧市區之間。滿湖碧水,映襯着百花洲的奇花異草,被人譽為“江南一大佳風水池。”
每當夜幕低垂,星月交輝之際,“東湖夜月”的清姿秀色,更是撩人心魄。歷代無數名人高士,曾為它的清姿秀色所傾倒,就連詞風豪放的辛棄疾,也常在此留連小憩,尋覓詩情,每每柳外尋春、花邊得句,寫下了許多動人的詞章。
唐代翰林學士、右拾遺李紳作《東湖》詩,曰:“菱歌罷唱鷁舟回,雪鷺銀鷗左右來。霞散浦邊雲錦載,月升湖南鏡波開。魚驚翠羽金鱗躍,蓮脱紅衣紫(藥)摧。浦口值春偏悵望,數株臨水是寒梅。”

豫章十景蘇圃春蔬

東湖波間,百花洲畔,濃柳疏竹掩映的小洲便是“蘇圃春蔬”。此處亭台巧致,曲徑通幽。朝輝夕暈之時,波光倒影,迷離瀲灩,疏風淡月之中,輕歌互答,笑語融融。凡來南昌遊歷之人,都以先遊“蘇公圃”為快事。
“蘇公圃”是宋代名士蘇雲卿隱居之所。蘇雲卿於南宋紹興年間到南昌,在東湖小洲上結廬獨居,白天挑水澆菜,夜晚秉燭織履,常將盈餘接濟鄉鄰,人們尊之為“蘇翁”。蘇雲卿少年好友張浚在朝為相,遣人前來請其入朝為官,蘇半夜悄然離去,從此一去不返,後人慕其高潔,曾立“蘇公祠”以祀。
“蘇圃春蔬”也就成為豫章十大盛景之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