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荊州刺史

鎖定
建安十四年(209年),孫權表劉備為荊州刺史(作為交換,劉備表孫權為徐州刺史)。曹操方面的荊州刺史一直是李立。
中文名
荊州刺史
別    名
荊州牧
起    源
東漢末年
目    的
中央對地方的督察和控御
代表人物
劉備、李立
職    務
督察諸侯王、郡守和地方豪強

荊州刺史官職含義

荊州刺史部的行政長官被稱為荊州刺史,即荊州的州刺史。荊州刺史部的軍政長官稱為荊州牧

荊州刺史歷代長官

荊州刺史漢末三國

  • 荊州刺史
  1. 東漢末年荊州刺史為王睿,王睿懼怕孫堅對自己下手,吞金自殺。之後劉表入主荊州。
  2.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劉表病死。劉備上表,表劉琦為荊州刺史。曹操署李立為荊州刺史。
  3. 建安十六年(211年),關羽鎮守荊州,荊州牧一直是劉備。
  4. 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劉備瓜分荊州。劉備方面的荊州牧是劉備,孫權方面,不設荊州刺史,但保有荊州東部。
  5.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魏方面的荊州刺史是傅羣
  6.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曹魏方面的荊州刺史改為胡修,曹仁以行徵南將軍的身份重新鎮守荊州。
  • 荊州牧(附)
  1.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胡修投降關羽,但關羽旋即被殺,曹操表孫權荊州牧 [1] 
  2. 孫權(220 - 222),黃初元年(220年)領荊州牧。 [1] 
  3. 陸遜(222 - 244),黃武元年(222年)領荊州牧,繼孫權後。 [2] 
  4. 諸葛恪(252-253),建興元年(252年),吳主孫亮進封諸葛恪為陽都侯,加封荊、揚州牧。 [3] 
  5. 孫綝(258),永安元年(258年)領荊州牧。 [4] 
  6. 陸凱(264 - 266),元興元年(264年)領荊州牧。 [5] 
  7. 陸抗(273-274),鳳皇二年(272年)春,就拜大司馬、荊州牧。 [6] 
  8. 陶濬(279- 280),天紀三年(279年),濬從武昌還,即引見。遷鎮南大將軍、荊州牧,為晉軍所敗。 [7] 

荊州刺史東晉

  1. 東晉太元年間,王忱出為荊州刺史,都督荊、益、寧三州軍事。
  2. 晉孝武帝太元十七年十月,荊州刺史王忱逝世。東晉方面命殷仲堪為荊州刺史。
  3. 東晉義熙年間,司馬休之出任為荊州刺史。

荊州刺史十六國

353年七月,前秦郭敬擔任荊州刺史,荊州治豐陽(陝西山陽)。

荊州刺史官銜

那什麼叫做刺史呢?中國漢代中央派到地方的監察官。又稱州刺史。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督察和控御,於元封五年(前106年)又創部刺史制,即除三輔、三河、弘農七郡外,全國被分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益州、涼州、幽州、幷州、交趾、朔方13部,每部設刺史一人分管幾個郡國。刺史的主要職務是督察諸侯王、郡守和地方豪強,成為皇帝監視諸侯王動靜的耳目。刺史於每年秋冬到所屬郡國巡察,當時人稱為行部,刺史通過行部以瞭解下情,歲終則赴京師奏事。刺史為監察官,最初無正式官屬,僅有從事之類的辦事人員。而且居無常所,後來才有固定的治所。在隸屬關係上,刺史受御史中丞統轄。刺史職在司察,故法律不准許他們插手地方具體行政事務。但實際上刺史權力日益增大,西漢晚期,刺史可任命地方官吏和決斷刑獄,造成對守、相職權的侵越。為了使刺史的權位和其秩品相稱,成帝時改刺史為州牧。州牧之制基本上實行到西漢滅亡。王莽當政,依《尚書》而設12牧。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八年(42年),改州牧為刺史,全國分為13部,所不同者是除去朔方而添入司隸校尉部。刺史總數由西漢的13人降為12人。東漢時刺史權力較西漢時增大。東漢中期以後,刺史還常率領郡縣兵鎮壓各族人民的反抗活動。東漢晚期,刺史的監察作用日益消失,形成為凌駕於守、相之上的地方行政長官。靈帝中平五年(188年),下令改刺史為州牧。不少地方的州牧變成擁兵自重的地方軍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