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賈逵

(三國時期曹魏名臣、將領)

鎖定
賈逵(174年/175年~228年 [37]  ),字梁道,初名衢,後改名逵。河東郡襄陵縣(今山西省臨汾市)人,西晉大臣賈充之父,晉惠帝皇后賈南風祖父。三國時期曹魏大臣、將領。 [31-32] 
賈逵少為諸生,初仕郡吏,累遷縣長、郡守,漢末入仕丞相(曹操)府,官任主簿,為曹操所信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於洛陽,賈逵主持喪事,力排秘不發喪之議,及時發喪並保護璽綬,奉曹操棺木返鄴城。曹丕任其為鄴令,後遷魏郡太守。曹丕代漢後,任其為豫州刺史,負責對孫吳的江夏一帶軍務,爵關內候,進封陽裏亭候。太和二年(228年),曹休司馬懿、賈逵對孫吳發起進攻,賈逵率滿寵胡質等自西陽出發,攻擊吳軍據點東關。因曹休被吳軍圍困於石亭,賈逵擊退吳軍,解救曹休,保全魏軍主力。賈逵任內多有政績,組織民眾大興水利,改善當地農田灌溉條件,又疏浚中原地區部分河道,開通運河二百餘里,方便了交通運輸,世稱“賈侯渠”。
太和二年(228年),逝於任上,享年五十四歲(一作五十五歲) [37]  ,諡號肅侯。賈逵死後,為豫州吏民所追思,吏民刻其石像、立碑建祠用以紀念。 [33-34] 
全    名
賈逵 [29] 
別    名
賈衢
粱道
諡    號
肅侯 [30] 
所處時代
漢末三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河東襄陵
出生日期
174年 至 175年 [37] 
逝世日期
228年
主要成就
三世功臣;典葬禮,擁立魏王
石亭之戰救出曹休
官    職
豫州刺史、建威將軍
爵    位
陽裏亭侯

賈逵人物生平

賈逵早年經歷

賈逵世為著姓,但少孤家貧,甚至冬天連棉褲也沒有。有一次,他在妻兄柳孚家借宿,天亮後只好穿着柳孚的褲子走了 [1]  。家境雖貧寒,而賈逵還是立志從軍。他“戲弄常設部伍”,使他的祖父甚表奇異,説:“汝大必為將。”並向他口授兵法數萬言。 [2] 
後來,賈逵先在河東郡擔任郡吏,遷絳邑縣令。

賈逵堅守絳邑

建安七年(202年),袁尚與曹操相持於黎陽,遣自己所設的河東太守郭援與幷州刺史高幹以及南匈奴單于(當時南單于叫呼廚泉,住在平陽)三路兵馬聯合起來,在臨近牽制曹軍。 [35]  郭援攻打河東,所經城邑攻無不克,唯絳邑有賈逵堅守,怎麼也攻不下來。他就召南單于並軍急攻,賈逵勢單力孤,抵擋不住,城池即將被攻破時,絳邑父老與郭援約定不能殺害縣長賈逵。等到絳邑陷落後,郭援早聞賈逵盛名,慕其才而想收用他,於是派兵將他抓來。郭援見到賈逵後,郭援的左右要求賈逵向他這位新太守叩頭,賈逵不僅不叩頭,反而義正辭嚴地斥責説:“哪有國家長吏為賊寇叩頭之理!”郭援惱羞成怒,就下令將賈逵處死。絳邑的吏民聽到消息後,都站在城上高喊:“你違背約定要殺我們的賢良官長,我們寧願和他一起死!”郭援左右的人也深為賈逵的氣節所感動,紛紛替他請命。郭援無可奈何,只得赦免賈逵。(見《三國志》) [3] 
另一説,郭援捉獲賈逵,賈逵到了他面前不肯拜,説:“王府君(王邑)在郡多年,不知道足下這麼做是為什麼呢?”郭援惱怒,下令處死賈逵,諸將為賈逵求情,郭援於是將他囚禁在壺關,放在一個土窖中,用車輪蓋住窖口,並派人看守。將要殺死賈逵的時候,賈逵從窖中對看守者説:“這裏難道沒有一個有骨氣的嗎?難道要讓義士死在這土窖裏面嗎?”當時有個叫祝公道的人,與賈逵非親非故,而聽到這些話後,敬佩其處於危厄之中仍能堅守節操,於是晚上偷偷地把賈逵放出來,幫他卻去掉了枷鎖送他逃走。賈逵感恩,問其名,祝公道堅持不肯相告。(見《魏略》) [5] 
三國志12的賈逵 三國志12的賈逵
在此戰爭之前,有一次,賈逵經過皮氏(今山西省河津市)時,看到這裏地形險要,曾説:“兵家爭地,先據此者勝。”當絳邑城快要失守時,他先派偷偷地把印綬送還郡裏,而且使人告知郡守要趕緊佔據皮氏這座城。郭援攻下絳邑後,準備繼續進兵。賈逵恐其先佔領皮氏,於是以計策迷惑郭援謀士祝奧,郭援於是被拖延停留了七日。郡守聽從了賈逵的意見,佔領了皮氏城,才得以不敗。 [4] 
郭援被擊破後,賈逵才知道之前救自己的人名叫祝公道。後來此人因連坐要被斬首,賈逵用盡一切手段也無法相救,只好親自為他服喪。 [36]  其後郡裏舉賈逵為茂才,被任命為澠池縣令。 [6] 

賈逵屢立功勳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陷鄴城,高幹迫於形勢而降曹,被命為幷州刺史。次年,曹操率軍北上援救被烏桓圍困於獷平的左度遼將軍鮮于輔。歸降不久的高幹趁機在幷州反叛,並勾結河內人張晟、河東人衞固、弘農人張琰等,禍亂於崤山、澠水之間。起初,賈逵不知張琰已謀叛,前去會見張琰。他在張琰處發覺了這一陰謀,想馬上返回又難以脱身,於是急中生智,裝作願意同張琰一起反叛的樣子,煞有介事地替張琰出謀獻計,取得了張琰的信任。
當時,澠池縣的臨時治所在蠡城,城塹不固。賈逵以修築城牆的名義從張琰那裏借了一些軍隊。回到蠡城後,城中那些圖謀反叛的人以為賈逵也已經反叛,因此都不避諱賈逵,結果被賈逵一個個捉起來斬殺。賈逵修好城塹,堅決與張琰對抗,直到張琰失敗。
後來,賈逵因為祖父服喪而辭去官職,服喪完畢後被司徒府闢為掾屬,後又以議郎的身份兼任司隸校尉鍾繇的參軍。 [6]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西征馬超的時候,到了弘農,説:“這是西道之要塞啊。”就讓賈逵擔任了弘農太守。曹操召見賈逵議事。曹操見到賈逵後,發現賈逵是才德兼備之人,非常高興,對左右説:“假使天下二千石(太守的代稱)官員都能像賈逵這樣,我還有什麼可擔憂的呢?”
賈逵在太守任上,有一次奉命徵調兵役時,由於徵調的人數不足,他懷疑是屯田都尉私藏逃亡的百姓,於是前往交涉。而屯田都尉認為自己不屬弘農郡管轄,説話就很不恭敬,引起賈逵發怒,把屯田都尉抓起來治罪,打斷了他的腿。賈逵因此犯罪而被免官。可是曹操仍然特別欣賞賈逵,不久後又任命他為丞相主簿。 [6] 
建安十九年(214年),孫權攻破皖城,廬江太守朱光被擒。曹操欲南征東吳,卻正好趕上雨季,三軍將士大部分都不願意進軍。曹操知道後恐有人要來勸諫,於是下令有諫者處死。賈逵與同寮三位主簿仍執意進諫,曹操大怒,問何人是發起者,賈逵承認,遂被曹操下獄。獄吏因他是丞相主簿,不敢上枷鎖。賈逵對獄吏説:“趕快給我上枷鎖。尊者(指曹操)懷疑我在他身邊任職,會以此要挾你寬待於我,過一段時間他將遣人來視察。”獄吏於是給他上了枷鎖。後來,曹操果真遣人到獄中探視賈逵。後來,曹操認為賈逵無惡意,恢復了其職位。 [7] 
當初,賈逵還是學生的時候,讀書略覽大義,取其可用之處。賈逵最喜歡《左傳》,後來當了太守,仍然經常研讀,每個月都會閲讀一遍。賈逵在弘農時,與典農校尉因公事相爭,沒有得到合理對待,因此發憤,身上長了個癭瘤,後來癭瘤長大了,賈逵請求把它割掉。曹操愛惜賈逵,擔心他會因此喪命,就派人告訴他“吾聞十人割癭九人死”。賈逵堅持割除,結果癭瘤越長越大。賈逵本名賈衢,後來改名賈逵。 [42]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賈逵隨曹操從長安出發,打算經斜谷(陝西省褒斜谷的北口)去征討劉備,馳援漢中。他受命先到斜谷觀察形勢,途中遇到水衡都尉正督運數十車囚犯。他認為當時軍情緊急,就命令處死其中最重要的一名囚犯,而將其餘犯人全部放走。曹操得知此事,更加讚賞賈逵機智果斷,就拜他為諫議大夫,與夏侯尚並掌軍計。 [8] 

賈逵擁立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在洛陽逝世。賈逵以諫議大夫負責辦理喪事。當時,魏王太子曹丕遠在鄴城,洛陽的軍士民眾頗苦於服勞役,軍隊因失去了統帥便騷動起來。有人主張把消息壓住,暫不發喪。賈逵沒有采納這種意見,堅持派使者到各地去發喪,讓內外官員都來弔喪。青州兵聽説主帥已亡,敲着鼓一批批地走散了。大臣們認為應當馬上禁止青州兵這種無視軍紀的行為,不服從的就要治罪。賈逵認為魏王已殯,繼嗣的新王還未擁立,此時最好還是對動亂進行安撫。於是説服了眾大臣,併發給青州兵長檄公文,讓他們憑着公文可以在回家的路上得到當地官員提供的糧食關照。如此一來,一場騷動才被平息下去。 [9] 
可是,曹丕還沒到,曹丕的兄弟、鄢陵侯行越騎將軍曹彰倒先帶着兵馬從長安趕來洛陽,他問賈逵:“先王的璽綬在哪裏?”賈逵很嚴厲地回答説:“太子在鄴,國有儲副。先王的璽綬不是君侯你該問的!”説得曹彰無言以對,不敢再爭。就這樣,賈逵和在洛陽的文武百官把曹操的遺體入殮,然後與夏侯尚將之送還鄴城,由太子曹丕主喪,並奉詔迎曹丕為魏王、丞相,領冀州牧。 [10] 
央視版《三國演義》中的賈逵 央視版《三國演義》中的賈逵
魏王曹丕對賈逵感恩戴德,即王位後先任賈逵為魏王國都城鄴縣縣令,後遷為魏郡太守。 [11]  賈逵在還未往郡府赴任前,魏郡府官屬聽聞賈逵即將擔任為郡守,都提前來到賈逵府邸門外。賈逵領着遷書出門後,郡屬官員全部擋在門外,在賈逵的車下參拜。賈逵制止道:“等我到達治所郡府正式上任後再拜不遲,現在不應該這麼做!”賈逵曾受別人牽連而要被治罪,曹丕説道:“晉國賢大夫叔向的不朽功勳使得他傳到十世的後代還能得到寬宥,何況賈逵的功德就是他自身所立的呢?”於是赦免了賈逵。 [12] 
同年六月,曹丕親自率領大軍隊南下,假意準備征討東吳(實則是勒兵四處巡遊,為代漢稱帝造勢)。賈逵隨軍再次就任丞相主簿祭酒。大軍向南到達黎陽,軍士渡河時毫無秩序地爭先恐後,賈逵立即斬殺了違反軍紀的數人,秩序才得以恢復。到達曹氏故鄉譙縣後,曹丕任命賈逵為豫州刺史。 [13]  賈逵進言:“臣守天門,出入六年,天門始開,而臣現在外任,希望殿下為百姓着想,不要違背天人之望。” [14] 

賈逵治州有方

當時天下剛安定不久,州郡的法紀鬆弛。賈逵認為“現今地方長吏輕視法令,盜賊肆無忌憚的為禍一方,州里明知卻而不加以糾正,天下人又能從哪裏得到公正”,豫州兵曹從事在前任刺史時請假,賈逵到任官數月後才回來就職;賈逵於是藉此事拷問追究州中徇私放縱、不按法令辦事的二千石以下(即太守以下)官員,將他們全部彈劾罷免。賈逵在任豫州刺史期間,革新吏治,鋤強抑暴,興利除弊,政聲卓著。曹丕嘉獎道:“賈逵是個真正的刺史!”同時佈告天下,要求各州效仿豫州的治理措施,並封賈逵為關內侯。 [15] 
豫州南部與東吳接壤, 賈逵在邊境設置哨兵,修繕鎧甲武器,為防守邊境做好準備,使敵軍不敢進犯。賈逵在外修軍旅同時,也不忘內治民事。 賈逵在境內斷山蓄水,建造了小弋陽陂,又疏通運渠二百餘里,人稱“賈侯渠”。他繕甲兵,加強戰備,使東吳不敢侵犯。
黃初三年(222年),賈逵在徵東大將軍曹休的督領下進攻東吳,在洞浦擊破呂範的部隊,戰後獲進封陽裏亭侯,加建威將軍。 [16] 
太和元年(227年),魏明帝曹叡繼位,增加賈逵食邑二百户,並前共四百户。當時,孫權在豫州正南方的東關(即濡須口)駐有大軍,離長江僅四百餘里。每次東吳入侵,總是西從江夏出擊,東從廬江進犯。魏徵東吳,也是東從淮水(東線)、西從沔水(西線)南下。而處在東西之中的豫州軍隊一般不參與征伐,只是零零散散駐紮在汝南、弋陽諸郡,守境自保而已。所以孫權在豫州南部的地盤無戰事之虞,因此東、西邊境有戰事,吳軍可以合兵一處全力抗擊,絲毫不用擔憂(中線)豫州戰場。賈逵分析了這個形勢,認為應該建一條河道由豫州直道長江,大軍可從豫州進發攻打東吳的東關。那時,若孫權自守東關,則可另遣軍隊東西出擊,孫權的東西兩線就得不到救援;若東西線可以攻下,則東關就成為東西夾擊的孤立據點,也就唾手可得了。同時他又將軍隊移駐潦口,上陳進攻的計策,曹叡都十分滿意。 [17] 

賈逵力挽狂瀾

太和二年(228年),東吳的鄱陽太守周魴按照吳王孫權的主意,佯稱得罪了吳王,要棄吳投魏。他跟大司馬兼揚州牧曹休私通消息,約他發兵去接收鄱陽郡。曹休中計,上書請求獲准後便率領騎兵步兵共十萬名往皖縣(今安徽省潛山縣)去接應周魴。曹休從壽春發兵以後,魏明帝又派賈逵督前將軍滿寵(此時的滿寵雖然已經假節鉞,但仍然受到賈逵的督領)、東莞太守胡質等四支軍隊由西陽直攻東關。司馬懿領兵進攻江陵。賈逵至五將山時,曹休已經孤軍深入吳地。尚書蔣濟向魏明帝表示駐守上游的吳將朱然可能會從曹休後方襲擊,吳軍隨時會東進切斷曹休退路,建議派兵救援曹休。魏明帝詔司馬懿停止前進,讓賈逵東進與曹休合兵一處。賈逵料到東吳在東關沒有防備,一定是將軍隊集中在皖城,曹休孤軍深入必敗無疑。於是,部署諸將,水陸並進。行了二百多里,抓到一個東吳兵,經盤問,才知道曹休的軍隊果然已經戰敗。
原來,孫權早就親自到了皖城,拜陸遜為大都督,朱桓、全琮為左、右都督,各帶三萬人馬,三面埋伏。曹休的兵馬進至石亭一帶時,就立即被吳軍包圍。曹休遭遇突然襲擊,一時不知所措,交戰不利後便慌忙退兵,吳軍在其後追亡逐北,斬殺魏軍萬餘,繳獲軍械車馬無數。曹休退至夾石,發現夾石西北的退路已被孫權阻斷。此時,東南有追兵,西北無退路,曹休軍士卒叛逃,丟棄甲兵與輜重甚多,幾乎將要全軍覆沒。
賈逵軍既已聞知曹休兵敗,而且孫權正在遣兵截斷夾石。部下的將士大多不敢下決心前往救援,也有人表示不應該再深入犯險,最好等待後面的援軍到來。賈逵説道:“大司馬兵敗於外,路絕於內,進不能戰,退不能還,危在旦夕。東吳知道後面沒有接應的軍隊,才敢大膽地追上來。現在我們疾速前進,出其不意地趕到夾石,突然打過去,這就是所謂先人以奪其心,東吳看見我軍必然退兵。如果坐待援軍到來時,東吳已經將把險路全部斷絕,到那時兵馬再多又有何用呢?”於是,他指揮軍隊備道兼程。到了夾石附近,他命士兵在山口要道上豎起了很多旗子,並留少數士兵不停地打鼓,作為疑兵,然後親率大隊人馬迎戰吳軍。
東吳軍隊以為魏國救援大軍已至,於是迅速撤離戰場。賈逵佔領夾石以後,又拿出糧食和軍資供應曹休的軍隊,使曹休得以重新整頓隊伍,退回揚州。 [18] 
賈逵 賈逵
曹休得到救援後,埋怨賈逵救援太遲,於是當場呵責賈逵,以大司馬的名義敕令豫州刺史賈逵幫他撿拾棄仗。賈逵認為自己心中無愧,於是對曹休説:“本是為國家擔任豫州刺史,不是來此為大司馬拾撿棄仗的。”乃獨自引軍退還。隨後賈逵與曹休互相上表彈劾對方,魏明帝雖知道賈逵為人正直,但仍然必須倚仗身為宗室重臣的曹休,於是判定二人都沒有過錯。 [19] 
在此之前,曹休仗着自己是朝廷宗室,一向瞧不起賈逵。魏文帝曹丕曾想授予賈逵符節,曹休從中作梗,説道:“賈逵性情剛烈,一向輕視諸將,這種人不可都督一方。”曹丕於是打消了重用賈逵的念頭。此次石亭之戰,如果沒有賈逵的及時救援,曹休肯定全軍覆沒,賈逵不記前嫌,奮力相救,深受時人讚譽。 [20] 

賈逵溘然長逝

同年,賈逵逝於任上,年五十四歲(一作五十五歲) [37]  [38]  ,諡肅侯。他一生忠於曹魏,重病中還對左右的人説:“我受國厚恩,恨不斬孫權以下見先帝。喪事一概不得有所修作。”豫州吏民為了追思他,專門刻石立祠。 [21] 
青龍年間,魏明帝東征,乘輦入賈逵祠,頒發詔令説:“昨過項,見賈逵碑像,念之愴然。古人有言,患名之不立,不患年之不長。逵存有忠勳,沒而見思,可謂死而不朽者矣。其面告天下,以勸將來。” [22] 
甘露二年(257年),高貴鄉公曹髦也曾到訪賈逵祠,並對賈逵祠加以修整,下詔説:“逵沒有遺愛,歷世見祠。追聞風烈,朕甚嘉之。昔先帝東征,亦幸於此,親發德音,褒揚逵美,徘徊之心,益有慨然!夫禮賢之義,或掃其墳墓,或脩其門閭,所以崇敬也。其掃除祠堂,有穿漏者補治之。” [22] 

賈逵主要成就

賈逵擔任豫州刺史期間,曾建起了一條二百餘里的運河,稱為“賈侯渠”,便利民生。
曹操逝世後,賈逵負責辦理喪事,擁立世子曹丕襲位。
黃初六年(225年),參與曹丕徵吳之戰,擊破吳將呂範
石亭之戰中,率軍救出曹休,避免魏軍全軍覆沒。

賈逵軼事典故

賈逵魏氏忠臣

賈逵非常忠誠,如當中被郭援威逼仍寧死不願向他投降。另在曹操死後,鄢陵侯曹彰由長安趕來,問曹操的璽綬時,賈逵則嚴肅地説:“天子在鄴,國有儲輔。先王璽綬,非君侯所直問也。”表明尊重曹操和其選立的繼位人曹丕。另在夾石時,雖然賈逵與曹休有過節,但在曹魏的利益面前都可以放低,努力營救曹休以免被吳軍覆滅。在他病重時,又對左右説:“受國厚恩,恨不斬孫權以下見先帝。喪事一不得有所修作。”可見他至死都希望助曹魏覆滅東吳,以至統一。
嘉平三年(251年),王凌在起兵失敗,被押解回京時,路過賈逵廟前大呼:“賈梁道!只有你才知道王凌是大魏忠臣啊!”當夜把以前的掾屬都找來,説道:“行將八十,身名俱裂了啊!”於是飲藥自盡。同年八月戊寅日(9月7日 [23]  ),司馬懿病重,夢見賈逵、王凌對自己作祟 [23]  ,十分害怕 [23]  ,不久去世。 [23] 
甘露元年(256年),當諸葛誕聽到賈充支持魏室禪讓他人,厲聲呵斥:“你不是賈逵的兒子!” [24] 

賈逵與孫資

賈逵與避禍逃到河東的太原人孫資是朋友。孫資在河東時,受到本郡任命,以疾病推辭,賈逵對他説:“您懷有超羣之才,現在故土有難,官民都殷切盼望您回去,您也應該重視古賢桑梓之義。而今您久居異鄉,違抗府君的徵命,這就像拿着和氏璧到秦王庭上以此討要多座城池一樣,我不贊同這樣做。”孫資認為賈逵説得對,於是回到本郡接受了任命。 [39] 
後來孫資為河東郡計吏,到了許縣,他向丞相府推薦賈逵道:“賈逵昔日在絳邑,率全縣吏民與賊郭援交戰,力盡而敗,最後為賊所俘,但其志氣不減,能堅持大義,臉上和言語中都沒有流露出任何屈服的意思;他的忠言為大眾所聞,他的壯烈節操在當世顯赫,即使是古代的藺相如怒發斥秦王、叔詹據鼎抗晉侯也未必超過賈逵的勇氣。其才兼文武,確實是當今可堪大用之才。” [36] 

賈逵人物評價

賈逵總評

賈逵歷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世,是曹魏政權中具有政治、軍事才幹的人物,終其一生為曹魏的統一事業作出貢獻。陳壽在《三國志》中將漢末揚州刺史劉馥、兗州刺史司馬朗、揚州刺史温恢、幷州刺史梁習、豫州刺史賈逵、涼州刺史張既(曾為雍州刺史)等六人合為一傳。此六位刺史被陳壽評為當時所有州刺史中“精達事機,威恩兼著,故能肅齊萬里”的典範。 [25] 

賈逵歷代評價

曹操:“使天下二千石悉如賈逵,吾何憂?”
曹丕:“逵真刺史矣。”
曹休:“逵性剛,素侮易諸將,不可為督。”
曹叡:“逵存有忠勳,沒而見思,可謂死而不朽者矣。” [26] 
曹髦:“逵沒有遺愛,歷世見祠。追聞風烈,朕甚嘉之。昔先帝東征,亦幸於此,親發德音,褒揚逵美,徘徊之心,益有慨然!” [22] 
賈習:“汝大必為將率。“
孫資:“逵在絳邑,帥厲吏民,與賊郭援交戰,力盡而敗,為賊所俘,挺然直志,顏辭不屈;忠言聞於大眾,烈節顯於當時,雖古之直髮、據鼎,罔以加也。其才兼文武,誠時之利用。”
陳壽:“鹹精達事機,威恩兼著,故能肅齊萬里,見述於後也。” [25] 
魚豢:“逵世為著姓,少孤家貧,冬常無袴,過其妻兄柳孚宿,其明無何,著孚袴去,故時人謂之通健。”
王沈:“休猶挾前意,欲以後期罪逵,逵終無言,時人益以此多逵。”
習鑿齒:“夫賢人者,外身虛己,內以下物,嫌忌之名,何由而生乎?有嫌忌之名者,必與物為對,存勝負於己身者也。若以其私憾敗國殄民,彼雖傾覆,於我何利?我苟無利,乘之曷為?以是稱説,臧獲之心耳。今忍其私忿而急彼之憂,冒難犯危而免之於害,使功顯於明君,惠施於百姓,身登於君子之塗,義愧於敵人之心,雖豺虎猶將不覺所復,而況於曹休乎?然則濟彼之危,所以成我之勝,不計宿憾,所以服彼之心,公義既成,私利亦弘,可謂善爭矣。在於未能忘勝之流,不由於此而能濟勝者,未之有也。”
獨孤及:“魏晉以賈詡之籌策、賈逵之忠壯、張既之政能、程昱之智勇、顧雍之密重、王渾之器量、劉惔之鑑裁、庾翼之志略,彼八君子者。”
蘇軾:“嵇紹似康為有子,郗超叛鑑是無孫。如今更恨賈梁道,不殺公閭殺子元。” [27] 
郝經:“民未即業,運屬軍興。抑奸弭寇,吏資嚴能。馥習既逵,隠然方面。立國立疆,遞為耕戰。伊顏幾聖,伯達焉知。治平何難,出處有時。“
劉鹹炘:“劉馥治揚,梁習治並,張既治雍、涼,温恢治揚、涼,賈逵治豫,功皆甚著。” [28] 

賈逵家族成員

賈逵祖父

賈逵妻子

柳氏,柳孚之妹。西晉時,獲封魯國太夫人。

賈逵兒子

賈充,嗣子,助司馬家族篡曹魏,日後成晉朝的開國元勳、權臣。在晉官至司空、太尉。
賈混,賈充弟弟,西晉封永平侯,歷任宗正卿、鎮軍將軍,領城門校尉,加侍中。

賈逵孫兒

賈黎民,三歲時因郭槐殺了他信任的乳孃而發病早死。
賈褒,賈充及李氏的長女,一名荃。嫁齊王司馬攸。
賈裕,賈充及李氏的次女,一名浚。
賈南風,賈充與郭槐所生,嫁司馬衷,後被立為皇后。
賈午,賈充幼女,嫁韓壽。
賈彝,賈充侄子,西晉黃門郎。
賈遵,賈充侄子,西晉黃門郎。
賈模,賈充侄子,西晉官至侍中、加光祿大夫。後被賈后逼害。

賈逵相關爭議

關於賈逵被郭援擒獲之事,《三國志》記載了絳邑吏民與郭援約定不殺賈逵,以及郭援欲殺賈逵時吏民請共死之事 [3]  ,《賈逵碑》及裴松之引《魏略》則沒有描寫此兩事。歐陽修《集古錄》認為“此碑但云為援所執,臨以白刃,不屈而已,不載絳人約援事。如傳所載,不獨逵有德於絳人,而絳人臨危能與逵生死,亦可謂賢矣。自古碑碣稱述功德,常患過實,如逵與絳人德義,碑不應略而不著,頗疑陳壽作傳,好奇而所得非實也。” [37] 
又裴松之引《魏書》記載賈逵去世時“時年五十五” [38]  ,《賈逵碑》則作“五十有四”。 [37] 

賈逵史料記載

《三國志·卷十五·魏書十五·劉司馬梁張温賈傳第十五》 [25] 
《蕭氏續後漢書·卷四十三·魏載記八》
《郝氏續後漢書·卷四十三·列傳第四十》

賈逵藝術形象

賈逵文學形象

在小説《三國演義》中,賈逵生平與正史大體相當。曹操壽終,曹彰提兵奔喪,賈逵斥曹彰莽歸。 [40]  東吳周魴詐降曹休,賈逵協同曹休出兵,建議曹休慎重進兵。曹休大怒,要斬賈逵,眾將苦告求情,賈逵得以免死。曹休孤軍深入,被東吳大都督陸遜大敗,賈逵領兵接應,曹休才得以生還。 [41] 

賈逵影視形象

賈逵(影視劇形象) 賈逵(影視劇形象)
1994年電視劇《三國演義》:杜振西飾演賈逵;
2017年電視劇《軍師聯盟》:王琇強飾演賈逵。
參考資料
  • 1.    《魏略》:逵世為著姓,少孤家貧,冬常無袴,過其妻兄柳孚宿,其明無何,著孚袴去,故時人謂之通健。
  • 2.    《三國志》:賈逵字梁道,河東襄陵人也。自為兒童,戲弄常設部伍,祖父習異之,曰:“汝大必為將率。”口授兵法數萬言。
  • 3.    《三國志》:初為郡吏,守絳邑長。郭援之攻河東,所經城邑皆下,逵堅守,援攻之不拔,乃召單于並軍急攻之。城將潰,絳父老與援要,不害逵。絳人既潰,援聞逵名,欲使為將,以兵劫之,逵不動。左右引逵使叩頭,逵叱之曰:“安有國家長吏為賊叩頭!”援怒,將斬之。絳吏民聞將殺逵,皆乘城呼曰:“負要殺我賢君,寧俱死耳!”左右義逵,多為請,遂得免。
  • 4.    《三國志》:初,逵過皮氏,曰:“爭地先據者勝。”及圍怎,知不免,乃使人間行送印綬歸郡,且曰“急據皮氏”。援既並絳眾,將進兵。逵恐其先得皮氏,乃以他計疑援謀人祝奧,援由是留七日。郡從逵言,故得無敗。
  • 5.    《魏略》:援捕得逵,逵不肯拜,謂援曰:“王府君臨郡積年,不知足下曷為者也?”援怒曰:“促斬之。”諸將覆護,乃囚於壺關,閉著土窖中,以車輪蓋上,使人固守。方將殺之,逵從窖中謂守者曰:“此間無健兒邪,而當使義士死此中乎?”時有祝公道者,與逵非故人,而適聞其言,憐其守正危厄,乃夜盜往引出,折械遣去,不語其姓名。
  • 6.    《三國志》:後舉茂才,除澠池令。高幹之反,張琰將舉兵以應之。逵不知其謀,往見琰。聞變起,欲還,恐見執,乃為琰畫計,如與同謀者,琰信之。時縣寄治蠡城,城塹不固,逵從琰求兵脩城。諸欲為亂者皆不隱其謀,故逵得盡誅之。遂脩城拒琰。琰敗,逵以喪祖父去官,司徒闢為掾,以議郎參司隸軍事。太祖征馬超,至弘農,曰“此西道之要”,以逵領弘農太守。召見計事,大悦之,謂左右曰:“使天下二千石悉如賈逵,吾何憂?”其後發兵,逵疑屯田都尉藏亡民。都尉自以不屬郡,言語不順。逵怒,收之,數以罪,撾折腳,坐免。然太祖心善逵,以為丞相主簿。
  • 7.    《魏略》:太祖欲徵吳而大霖雨,三軍多不原行。太祖知其然,恐外有諫者,教曰:“今孤戒嚴,未知所之,有諫者死。”逵受教,謂其同寮三主簿曰:“今實不可出,而教如此,不可不諫也。”乃建諫草以示三人,三人不獲已,皆署名,入白事。太祖怒,收逵等。當送獄,取造意者,逵即言“我造意”,遂走詣獄。獄吏以逵主簿也,不即著械。謂獄吏曰:“促械我。尊者且疑我在近職,求緩於卿,今將遣人來察我。”逵著械適訖,而太祖果遣家中人就獄視逵。既而教曰:“逵無惡意,原復其職。”始,逵為諸生,略覽大義,取其可用。最好春秋左傳,及為牧守,常自課讀之,月常一遍。逵前在弘農,與典農校尉爭公事,不得理,乃發憤生癭,後所病稍大,自啓原欲令醫割之。太祖惜逵忠,恐其不活,教“謝主簿,吾聞'十人割癭九人死'”。
  • 8.    《三國志》:太祖徵劉備,先遣逵至斜谷觀形勢。道逢水衡,載囚人數十車,逵以軍事急,輒竟重者一人,皆放其餘。太祖善之,拜諫議大夫,與夏侯尚並掌軍計。太祖崩洛陽,逵典喪事。
  • 9.    《魏略》:時太子在鄴,鄢陵侯未到,士民頗苦勞役,又有疾癘,於是軍中騷動。羣寮恐天下有變,欲不發喪。逵建議為不可秘,乃發哀,令內外皆入臨,臨訖,各安敍不得動。而青州軍擅擊鼓相引去。眾人以為宜禁止之,不從者討之。逵以為“方大喪在殯,嗣王未立,宜因而撫之”。乃為作長檄,告所在給其廩食。
  • 10.    《三國志》:時鄢陵侯彰行越騎將軍,從長安來赴,問逵先王璽綬所在。逵正色曰:“太子在鄴,國有儲副。先王璽綬,非君侯所宜問也。”遂奉梓宮還鄴。
  • 11.    《三國志》:文帝即王位,以鄴縣户數萬在都下,多不法,乃以逵為鄴令。月餘,遷魏郡太守。
  • 12.    《魏略》:初,魏郡官屬頗以公事期會有所急切,會聞逵當為郡,舉府皆詣縣門外。及遷書到,逵出門,而郡官屬悉當門,謁逵於車下。逵抵掌曰:“詣治所,何宜如是!”
  • 13.    《三國志》:大軍出征,復為丞相主簿祭酒。逵嘗坐人為罪,王曰:“叔向猶十世宥之,況逵功德親在其身乎?”從至黎陽,津渡者亂行,逵斬之,乃整。至譙,以逵為豫州刺史。
  • 14.    《魏略》:逵為豫州。逵進曰:“臣守天門,出入六年,天門始開,而臣在外。唯殿下為兆民計,無違天人之望。”
  • 15.    《三國志》:是時天下初復,州郡多不攝。逵曰:“州本以御史出監諸郡,以六條詔書察長吏二千石已下,故其狀皆言嚴能鷹揚有督察之才,不言安靜寬仁有愷悌之德也。今長吏慢法,盜賊公行,州知而不糾,天下復何取正乎?”兵曹從事受前刺史假,逵到官數月,乃還;考竟其二千石以下阿縱不如法者,皆舉奏免之。帝曰:“逵真刺史矣。”佈告天下,當以豫州為法。賜爵關內侯。
  • 16.    《三國志》:州南與吳接,逵明斥候,繕甲兵,為守戰之備,賊不敢犯。外修軍旅,內治民事,遏鄢、汝,造新陂,又斷山溜長溪水,造小弋陽陂,又通運渠二百餘裏,所謂賈侯渠者也。黃初中,與諸將並徵吳,破呂範於洞浦,進封陽裏亭侯,加建威將軍。
  • 17.    《三國志》:明帝即位,增邑二百户,並前四百户。時孫權在東關,當豫州南,去江四百餘裏。每出兵為寇,輒西從江夏,東從廬江。國家征伐,亦由淮、沔。是時州軍在項,汝南、弋陽諸郡,守境而已。權無北方之虞,東西有急,並軍相救,故常少敗。逵以為宜開直道臨江,若權自守,則二方無救;若二方無救,則東關可取。乃移屯潦口,陳攻取之計,帝善之。
  • 18.    《三國志》:吳將張嬰、王崇率眾降。太和二年,帝使逵督前將軍滿寵、東莞郡太守胡質等四軍,從西陽直向東關,曹休從皖,司馬宣王從江陵。逵至五將山,休更表賊有請降者,求深入應之。詔宣王駐軍,逵東與休合進。逵度賊無東關之備,必並軍於皖;休深入與賊戰,必敗。乃部署諸將,水陸並進,行二百里,得生賊,言休戰敗,權遣兵斷夾石。諸將不知所出,或欲待後軍。逵曰:“休兵敗於外,路絕於內,進不能戰,退不得還,安危之機,不及終日。賊以軍無後繼,故至此;今疾進,出其不意,此所謂先人以奪其心也,賊見吾兵必走。若待後軍,賊已斷險,兵雖多何益!”乃兼道進軍,多設旗鼓為疑兵,賊見逵軍,遂退。逵據夾石,以兵糧給休,休軍乃振。初,逵與休不善。黃初中,文帝欲假逵節,休曰:“逵性剛,素侮易諸將,不可為督。”帝乃止。及夾石之敗,微逵,休軍幾無救也。
  • 19.    《魏略》:休怨逵進遲,乃呵責逵,遂使主者敕豫州刺史往拾棄仗。逵恃心直,謂休曰:“本為國家作豫州刺史,不來相為拾棄仗也。”乃引軍還。遂與休更相表奏,朝廷雖知逵直,猶以休為宗室任重,兩無所非也。
  • 20.    《魏書》:休猶挾前意,欲以後期罪逵,逵終無言,時人益以此多逵。
  • 21.    《三國志》:會病篤,謂左右曰:“受國厚恩,恨不斬孫權以下見先帝。喪事一不得有所脩作。”薨,諡曰肅侯。子充嗣。豫州吏民追思之,為刻石立祠。
  • 22.    《魏略》:甘露二年,車駕東征,屯項,復入逵祠下,詔曰:“逵沒有遺愛,歷世見祠。追聞風烈,朕甚嘉之。昔先帝東征,亦幸於此,親發德音,褒揚逵美,徘徊之心,益有慨然!夫禮賢之義,或掃其墳墓,或脩其門閭,所以崇敬也。其掃除祠堂,有穿漏者補治之。”
  • 23.    《晉書》:六月,帝寢疾,夢賈逵、王凌為祟,甚惡之。秋八月戊寅,崩於京師,時年七十三。
  • 24.    《魏末傳》:賈充與誕相見,談説時事,因謂誕曰:“洛中諸賢,皆原禪代,君所知也。君以為云何?”誕厲色曰:“卿非賈豫州子?世受魏恩,如何負國,欲以魏室輸人乎?非吾所忍聞。若洛中有難,吾當死之。”
  • 25.    《三國志 魏書 劉司馬梁張温賈傳第十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8-22]
  • 26.    《三國志》:青龍中,帝東征,乘輦入逵祠,詔曰:“昨過項,見賈逵碑像,念之愴然。古人有言,患名之不立,不患年之不長。逵存有忠勳,沒而見思,可謂死而不朽者矣。其佈告天下,以勸將來。”
  • 27.    《 蘇東坡全集》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3-08-22]
  • 28.    盧弼.《三國志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 29.    《三國志》:賈逵字梁道,河東襄陵人也。
  • 30.    《三國志》:薨,諡曰肅侯。
  • 31.    賈逵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3-05-31]
  • 32.    扆曉紅編著.臨汾歷代人物[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12.第111頁
  • 33.    中共許昌市魏都區委組織部,魏都區曹魏文化研究所編.曹魏文化概覽[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8.08.第180頁
  • 34.    《三國志》:會病篤,謂左右曰:“受國厚恩,恨不斬孫權以下見先帝。喪事一不得有所脩作。”薨,諡曰肅侯。子充嗣。豫州吏民追思之,為刻石立祠。
  • 35.    《三國志 卷十五 魏書十五 劉司馬梁張温賈傳第十五》:袁尚拒太祖於黎陽,遣所置河東太守郭援、幷州刺史高幹及匈奴單于取平陽,發使西與關中諸將合從。
  • 36.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十五 魏書十五 劉司馬梁張温賈傳第十五》:【孫資別傳曰:資舉河東計吏,到許,薦於相府曰:"逵在絳邑,帥厲吏民,與賊郭援交戰,力盡而敗,為賊所俘,挺然直志,顏辭不屈;忠言聞於大眾,烈節顯於當時,雖古之直髮據鼎,罔以加也。其才兼文武,誠時之利用。"魏略曰:郭援破後,逵乃知前出己者為祝公道。公道,河南人也。後坐他事,當伏法。逵救之,力不能解,為之改服焉。】
  • 37.    歐陽修《文忠集 卷一三七·集古錄跋尾卷四》:【魏賈逵碑】右魏《賈逵碑》。《魏志》逵傳雲“逵為絳邑長,為賊郭援所攻,絳人與援約不害逵乃降。而援欲以逵為將,怒逵不肯叩頭,欲殺之。絳人乘城呼曰:‘負要殺我賢君,寧俱死。’援義之遂,遂不殺”。又按裴松之注引《魏略》雲“援捕得逵,怒不肯拜,促斬之。諸將覆護,囚於壺關土窖中。守者祝公道,釋其械而逸之”,與《魏志》不同。而此碑但云為援所執,臨以白刃,不屈而已,不載絳人約援事。如傳所載,不獨逵有德於絳人,而絳人臨危能與逵生死,亦可謂賢矣。自古碑碣稱述功德,常患過實,如逵與絳人德義,碑不應略而不著,頗疑陳壽作傳,好奇而所得非實也。松之又注“《魏書》:逵年五十五”,而碑雲“五十有四”,亦當以碑為正。
  • 38.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十五 魏書十五 劉司馬梁張温賈傳第十五》:會病篤,謂左右曰:"受國厚恩,恨不斬孫權以下見先帝。喪事一不得有所脩作。"薨,諡曰肅侯。【魏書曰:逵時年五十五。】
  • 39.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十四 魏書十四 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魏國既建,與太原孫資俱為秘書郎。先是,資亦歷縣令,參丞相軍事。【資別傳曰:資字彥龍。幼而岐嶷,三歲喪二親,長於兄嫂。講業太學,博覽傳記,同郡王允一見而奇之。太祖為司空,又闢資。會兄為鄉人所害,資手刃報讎,乃將家屬避地河東,故遂不應命。尋復為本郡所命,以疾辭。友人河東賈逵謂資曰:"足下抱逸羣之才,值舊邦傾覆,主將殷勤,千里延頸,宜崇古賢桑梓之義。而久盤桓,拒違君命,斯猶曜和璧於秦王之庭,而塞以連城之價耳。竊為足下不取也!"資感其言,遂往應之。到署功曹,舉計吏。尚書令荀彧見資,嘆曰:"北州承喪亂已久,謂其賢智零落,今日乃復見孫計君乎!"表留以為尚書郎。辭以家難,得還河東。】
  • 40.    三國演義(第79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1-16]
  • 41.    三國演義(第96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1-16]
  • 42.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十五 魏書十五 劉司馬梁張温賈傳第十五》:【魏略曰:太祖欲徵吳而大霖雨,三軍多不願行。太祖知其然,恐外有諫者,教曰:"今孤戒嚴,未知所之,有諫者死。"逵受教,謂其同寮三主簿曰:"今實不可出,而教如此,不可不諫也。"乃建諫草以示三人,三人不獲已,皆署名,入白事。太祖怒,收逵等。當送獄,取造意者,逵即言"我造意",遂走詣獄。獄吏以逵主簿也,不即著械。謂獄吏曰:"促械我。尊者且疑我在近職,求緩於卿,今將遣人來察我。"逵著械適訖,而太祖果遣家中人就獄視逵。既而教曰:"逵無惡意,原復其職。"始,逵為諸生,略覽大義,取其可用。最好春秋左傳,及為牧守,常自課讀之,月常一遍。逵前在弘農,與典農校尉爭公事,不得理,乃發憤生癭,後所病稍大,自啓願欲令醫割之。太祖惜逵忠,恐其不活,教"謝主簿,吾聞'十人割癭九人死'"。逵猶行其意,而癭愈大。逵本名衢,後改為逵。】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