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馮道

(五代十帝元老重臣)

鎖定
馮道(882年~954年),字可道,號長樂老,瀛州景城(今河北省滄州市)人,五代十國時期著名宰相,歷經四朝十代君王,世稱“十朝元老”。 [83] 
馮道早年曾效力於燕王劉守光,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先後效力於後唐莊宗、後唐明宗後唐閔帝後唐末帝、後晉高祖、後晉出帝、後漢高祖、後漢隱帝後周太祖後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間還向遼太宗稱臣,始終擔任將相、三公、三師之位。
後周顯德元年(954年),馮道病逝,追封瀛王,諡號文懿。 [55] 
馮道雕印《九經》首創官方及國子監刻印書籍之始,開創了官刻圖書的新局面,使官刻成為中國古代三大刻書系統之一,也使監本的範本地位得以確立。 [82] 
概述圖片來源: [84] 
可道
長樂老
所處時代
五代十國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瀛州景城
出生日期
882年
逝世日期
954年5月21日 [1] 
主要成就
歷仕四朝十帝
主要作品
《馮道集》
本    名
馮道
官    職
太師、中書令
封    爵
燕國公
追    贈
尚書令瀛王
諡    號
文懿

馮道人物生平

馮道早年經歷

馮道出身於耕讀之家,年輕時品行淳厚,勤奮好學,善寫文章,且能安於清貧。他平時除奉養雙親外,只以讀書為樂事,即使大雪擁户、塵垢滿席,也能安然如故。天祐年間,馮道被幽州節度使劉守光闢為掾屬 [2] 

馮道投效莊宗

長樂老馮道 長樂老馮道
乾化元年(911年),劉守光率軍征討定州,並詢問僚屬意見。馮道加以勸諭,惹怒劉守光,被關入獄中,幸遇營救,得以出獄。劉守光兵敗後,馮道逃往太原,投奔晉王李存勖,被監軍使張承業闢為本院巡官。張承業看重他的文章操行,對他非常禮遇,後又薦為霸府從事。後來李存勖佔據河北,將霸府文書全部委託給馮道,任命他為太原掌書記 [3] 
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在鄴都稱帝,是為後唐莊宗。馮道被授為省郎,充任翰林學士,獲賜紫衣。莊宗滅梁後,擢升馮道為中書舍人、户部侍郎。後來,馮道因父喪離職,返回景城守孝。當時年成不好,他便將剩餘的俸祿全部賑濟鄉民,自己卻居住在茅草棚中,而對官吏所贈財物,分毫不受。這時契丹強盛,素聞馮道之名,想把他掠到契丹。但因邊將有備,馮道才得以倖免。 [4] 

馮道歷相唐晉

天成元年(926年),馮道守喪期滿,被徵拜為翰林學士,到洛陽赴任。這時,李嗣源在鄴都被叛軍擁立為帝,並反攻京師洛陽。馮道正行至汴州,不顧孔循的勸阻,急速趕赴洛陽。四月,唐莊宗在兵變中遇害,李嗣源繼位,是為後唐明宗。明宗素知馮道之名,授其為端明殿學士兵部侍郎 [5] 
天成二年(927年),馮道被拜為宰相,擔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6]  他對有才識的孤寒士子加以引薦任用,而對品行浮躁的士人子弟則加以抑制。當時,百官為明宗加徽號,都由馮道起草奏章。他的文章渾然一體,不是一般流俗的風格,舉朝臣僚無不欽服。後來,馮道改任門下侍郎、吏部尚書、集賢殿弘文館大學士,加授尚書左僕射,封爵始平郡公。 [7] 
清泰元年(934年),潞王李從珂鳳翔起兵反叛,攻打洛陽,後唐愍帝逃往衞州。馮道便率百官開城迎接李從珂,並擁其繼位為帝,是為後唐末帝,三日後愍帝被殺害。同年五月,唐末帝罷去馮道的宰相之職,讓他出鎮同州,授任匡國軍節度使。清泰二年(935年),馮道被召拜為司空 [8] 
天福元年(936年),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勾結契丹,滅唐稱帝,建立後晉,是為後晉高祖。馮道再次被拜為宰相,授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9-10]  天福二年(937年),契丹皇帝耶律德光遣使到汴梁,為晉高祖加徽號。晉高祖也為耶律德光獻徽號,並遣馮道為使,出使契丹。 [11] 
天福四年(939年),馮道自契丹歸國。晉高祖廢除樞密使,將樞密院職權劃歸中書省,將政務都委託給馮道,加授他為司徒、兼侍中,進封魯國公。馮道曾上表高祖,請求退隱。晉高祖也不看錶,便讓侄子石重貴前去探視,對他道:“您明日若不上朝,朕就親自來請。”馮道無奈,只得繼續任職。當時晉高祖對馮道的恩寵禮遇,滿朝無人能及。 [12] 

馮道輾轉歸漢

天福七年(942年),晉高祖病重。他在馮道獨自侍疾時,命幼子石重睿叩拜馮道,並讓宦官將石重睿抱到馮道懷中,希望馮道能輔佐石重睿即位。高祖病逝後,馮道卻與景延廣商議,以“國家多難,宜立長君”為由,擁立石重貴為帝,是為後晉出帝。 [13]  出帝繼位後,加授馮道為太尉,進封燕國公。 [14] 
開運元年(944年),朝臣中有人在晉出帝面前離間道:“馮道只能做和平時期的宰相,不能靠他度過艱難時期,就像參禪的僧人用不上鷹犬一樣!”出帝遂授馮道為匡國軍節度使,讓他出鎮同州。後來,馮道又移鎮南陽,改任威勝軍節度使,加授中書令 [15] 
天福十二年(947年),耶律德光攻入晉都汴梁,滅亡後晉。馮道前去朝見耶律德光,耶律德光問道:“天下百姓,如何可救?”馮道答道:“此時的百姓,佛祖再世也救不得,只有皇帝您救得了。”此後中原百姓能不受侵害,都是馮道和趙延壽暗中庇護的結果。 [16]  二月,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建立後漢,是為後漢高祖。
同年四月,耶律德光北歸契丹,命馮道等後晉降臣隨行。不料,耶律德光途中病逝於欒城殺胡林,永康王耶律阮接掌兵馬,返回契丹爭奪皇位,馮道等人都被留在鎮州。八月,漢軍收復鎮州,驅逐契丹守將嘉裏。馮道與同僚四處安撫,採取適宜措施處理各類事務,使人各安其所。九月,馮道自鎮州入朝,歸附後漢。 [17] 
乾祐元年(948年),馮道被授為太師,以“奉朝請”的名義參加朝會。 [18]  後來,漢高祖病逝,太子劉承佑繼位,是為後漢隱帝。河中節度使李守貞、永興節度使趙思綰、鳳翔節度使王景崇聯兵反叛。朝廷屢次征討,都未能平叛。八月,隱帝命大將郭威節度討叛諸軍。郭威臨行前向馮道問策,馮道道:“李守貞自恃朝廷老將,深得士卒之心。您不要愛惜財物,多賞賜士卒,便能化解他所倚仗的優勢。”郭威聽從他的建議,果然使軍心歸附,終於平定叛亂。 [19] 

馮道晚年入周

天馬行空著《不倒宰相馮道》 天馬行空著《不倒宰相馮道》
乾祐三年(950年),郭威在鄴都起兵,攻入汴梁,漢隱帝遇害。郭威認為後漢羣臣一定會擁戴自己即位,在見到馮道時,如往常一樣向他下拜。馮道安然受禮,毫無擁戴之意。郭威方知還不到稱帝的時機,便揚言欲立武寧節度使劉贇為皇帝,並派馮道到徐州迎接劉贇。劉贇尚未到達汴京,郭威便在澶州軍變中被士卒擁立為帝。 [20]  後漢太后冊郭威為監國,並將劉贇廢為湘陰公。
廣順元年(951年),監國郭威繼位,建立後周,是為後周太祖。馮道被拜為太師、中書令。周太祖對馮道非常敬重,每逢馮道覲見,從不直呼其名。 [21]  不久,河東節度使劉崇(劉贇之父)也在太原稱帝,建立北漢
顯德元年(954年),周太祖病逝,養子柴榮繼位,是為後周世宗。劉崇趁機入寇,攻打上黨。周世宗欲御駕親征,馮道極力進諫。世宗道:“昔日唐太宗平定天下,都是親自出徵。”馮道道:“陛下不能和唐太宗相比。”世宗又道:“漢軍乃是烏合之眾,若遇我軍,如泰山壓卵。”馮道仍道:“陛下不是泰山。”世宗大怒。 [22] 
同年三月,周世宗親征北漢,不讓馮道隨行,命他擔任太祖皇帝山陵使,主持太祖喪事。不久,周世宗在高平之戰中大敗北漢。 [23-24]  四月,周太祖入葬嵩陵,還沒來得及袝祭太廟,馮道便在十七日病逝,終年七十三歲。周世宗聽聞,廢朝三日,冊贈尚書令,追封瀛王,賜諡文懿。 [1] 

馮道主要成就

馮道曾主持國子監對《九經》進行刻板印刷,是中國歷史上首度大規模以官方財力印刷套書。 [25] 
後唐長興三年(932年),馮道奏請唐明宗,以唐代開成石經為底本,雕印儒家《九經》,得到明宗批准,於當年開始印行。後周廣順三年(953年),《九經》全部刻印完成,前後共歷時二十二年。 [26-27] 

馮道軼事典故

馮道貌類司空

馮道在太原時與周元豹不睦。周元豹善於品鑑,曾對張承業道:“馮生沒什麼前途,您不可對他過於信任。”河東記室盧質聽聞,對張承業道:“我曾經見過杜黃裳(唐朝元和名相)司空的畫像,馮道的相貌與杜司空非常相似,將來必能充當大任,周元豹的話不值得相信。” [28] 

馮道諫君和臣

梁晉隔河對峙,郭崇韜因軍中伴食人員過多,要求裁減閒散者。唐莊宗大怒道:“我連為效命者設食的自由都沒有嗎?那還是讓三軍另擇主帥,我返回太原好了。”他當即命馮道起草文書,宣示三軍。馮道猶豫良久,不肯下筆,莊宗在旁催促。馮道徐徐進言道:“如今大王屢建大功,正待平定南寇。郭崇韜所言並不過分,頂多不聽便是,何必大動肝火?如讓敵軍知道,認為我們君臣不和,對我們大為不利。”莊宗醒悟。不久,郭崇韜向莊宗道歉,經過馮道的調和,此事順利解決,而人們也開始敬重馮道的膽量。 [29] 

馮道貴而不驕

梁晉爭霸時,馮道也隨軍出征,住在茅草屋中,連牀蓆都沒有,就睡在一捆餵馬用的乾草上。他用自己的俸祿備辦飲食,與僕役們同鍋吃飯。有的將領將掠得的美女送給他,他退卻不掉,便將美女安排在別室之中,然後再尋訪她們的主人,將其送還。 [30] 
馮道在景城守父孝時,正逢災荒。他將家財賑救鄉里,親自耕田砍柴。同鄉中如有土地荒蕪或無力耕作者,馮道都會在夜裏偷偷去為其耕種。主人得知後登門致謝,他卻感到沒有什麼值得別人感謝的地方。 [31] 

馮道諷喻明宗

張生全著《不倒翁馮道》 張生全著《不倒翁馮道》
後唐明宗年間,連年豐收,朝廷無事。馮道趁機進言道:“臣以前在太原時,曾奉命前往中山,路過地勢險要的井陘關,臣擔心馬匹失足,都會謹慎的抓住繮繩。但是等到平坦大路,不再小心抓牢控制,卻被馬匹顛倒在地。臣所説雖是小事,但也能説明大道理。陛下不要因為清閒豐收,便放縱享樂,應該兢兢業業,更加小心謹慎。”唐明宗深以為然。 [32] 
後來,唐明宗又問馮道:“如今天下豐收,百姓是否富足?”馮道答道:“穀貴餓農,穀賤傷農,這是常理。臣記得近代有個叫聶夷中的舉子有《傷田家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糶秋谷,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遍照逃亡屋。’”唐明宗便命侍臣將此詩錄下,經常誦讀。 [33] 
唐明宗得到一個玉杯,上寫“傳國寶萬歲杯”,並給馮道觀看。馮道道:“這是前朝的有形之寶,王者有無形之寶。仁義便是帝王之寶,因此有‘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的説法。”明宗出身武夫,沒聽懂他的意思。馮道走後,明宗又問侍臣,這才知道馮道是説守住皇位要靠仁義。 [34] 

馮道事當務實

潞王造反時,唐閔帝棄京城而逃。馮道正要入朝,聞聽閔帝出逃,便欲返回家中。李愚道:“天子出走,我們並未參與謀劃。如今太后還在宮中,我們應到中書省,讓小黃門去探取太后意見,然後再回自己宅第,這是人臣大義!”馮道道:“主上失守社稷,國家已無君主。我們作為人臣,只能侍奉君主,沒有君主便入宮城,恐怕不合適。再説,潞王已經到處張貼榜文,大事如何,尚不可知,我等不如回去聽候命令。”説完便回府而去。 [35] 
馮道剛行至天宮寺,安從進派人告知:“潞王已急速而來,馬上就要到了,相公應率百官到谷水迎接。”馮道便在天宮寺停下,就地召集百官。中書舍人盧導到後,馮道讓他起草勸進文書。盧導道:“潞王入朝,百官列班迎接便可。就算有廢立之舉,也應聽太后教令,怎可由我等倉促勸進。”馮道只説了四個字:“事當務實。”意思是説,辦事應從現實出發。盧導反駁道:“自古哪有天子在外,大臣便對他人勸進的道理!如果潞王不想做天子,以君臣大義責備我們,我等何言以對?”馮道未及回答,而安從進又派人前來催促,他便連忙出城迎接。但潞王尚未到,馮道便與宰相劉昫、李愚在上陽門外歇息。這時,盧導從他們面前經過。馮道再次提及勸進之事,盧導對答如初。李愚嘆道:“盧舍人説的很對,我們這些人的罪過,擢髮難數。” [36] 

馮道司空掃除

五代時期,三公之職多為大臣加銜,很少正式任命。馮道正拜司空,朝廷卻不知該如何安排職事,宰相盧文紀便讓他掌管祭祀掃除。按照盧文紀的安排,馮道只需在朝廷舉行祭祀時掌管掃除工作,平時根本無事可做,因此時人都擔心他不肯答應。馮道聞知,笑道:“掃除也是司空的職責,我有什麼不肯的?” [37] 

馮道出使契丹

晉高祖欲命大臣出使契丹,羣臣都不敢前往。馮道當時正在政事堂,獲悉此事,便在紙上寫下“道去”二字,並命書吏草擬出使敕令。書吏聞之變色,雙手顫抖,淚流不止。馮道也不回家,只命人代他向妻子告別,當晚便住在驛館中,準備出使。 [38]  晉高祖擔心他的安危,道:“你官高德重,不宜深入契丹。”馮道道:“陛下受契丹的恩惠,臣受陛下的恩惠,臣去有何不可。” [39] 
馮道到達契丹後,耶律德光欲到郊外迎接,以示尊敬。契丹羣臣諫道:“自古沒有天子迎接宰相的禮節。”耶律德光這才作罷。 [40]  後來,耶律德光賞賜馮道牙笏、牛頭,這在契丹是一種特別的禮遇。馮道為此賦詩紀念:“牛頭偏得賜,象笏更容持。”耶律德光大喜,有意將馮道留在契丹。馮道道:“晉朝與契丹是父子之國。我在兩國都是臣子,在哪都一樣。” [41] 
馮道在契丹兩年,他將獲得的賞賜都用來購買薪炭,還揚言道:“北地苦寒,我年老不堪忍受,所以早做準備。”好像是要永遠留在契丹。他在獲准歸國時三次上表,表示願意留下,被拒絕後又磨蹭了一個月,方才啓行南下。馮道走後,每到驛站都要停留,用了兩個月才走出契丹國境。隨從問道:“別人能從契丹生還,都恨不能肋生雙翼,您為什麼還要住宿停留呢?”馮道道:“縱使急速返回,若契丹人真要追趕,也終究逃不掉。慢慢走反倒安全。” [42] 

馮道痴頑老子

契丹滅晉,馮道到汴京朝見耶律德光。耶律德光指責馮道,認為他效力後晉,卻毫無功績,馮道無言以對。耶律德光又問道:“你為什麼來朝見我?”馮道答道:“我沒有地盤,沒有兵馬,怎敢不來。”耶律德光嘲笑道:“你是個什麼老頭?”馮道道:“我是個無才無德、愚蠢遲鈍的老頭(無才無德、痴頑老子)。” [43] 

馮道奉迎劉贇

漢隱帝死後,郭威命馮道前往徐州,迎接劉贇入京繼位。馮道道:“侍中此舉是真心嗎?”郭威便指天盟誓,馮道道:“老夫生平從不説假話,您可不要讓我説假話啊?” [44] 
郭威稱帝后,樞密使王峻派郭崇前往宋州,阻止劉贇繼續前行。郭崇陳兵於府衙門外,以護衞為名奪取劉贇的宿衞兵馬,並傳達郭威之意,召馮道先行趕回京城。馮道臨行前,劉贇道:“我是因為您這位三十年的老宰相,這才沒有顧慮的前往京師。如今衞兵都被郭崇所奪,事情危機,如何是好?”馮道默然不語。客將賈貞欲殺馮道,劉贇勸阻道:“你們不要草率魯莽,這不關馮公的事。” [45] 

馮道性情寬厚

後唐時期,工部侍郎任贊曾在背後譏諷馮道道:“馮道如果走得急了,準要從他身上掉下一本《兔園冊》來。”《兔園冊》是當時私塾教授學童的課本,因內容膚淺,常受士大夫輕視,而任贊顯然是在譏諷馮道的學識淺薄。馮道得知後,並未動怒,只是召任贊前來,對他道:“《兔園冊》是由著名儒者編撰的,內容豐富,並非淺薄之作。現在的讀書人,只知欣賞科舉文場的俏麗詞句,用以竊取功名利祿和公卿高位,那才是真正的淺薄!”任贊大愧。 [46] 
唐末帝年間,馮道出鎮同州,對副使胡饒稍有慢待。胡饒常趁醉在牙門外辱罵馮道,馮道每次都會將胡饒召入府中,備辦酒食招待,毫無愠色。他對人道:“胡饒為人不善,以後自有報應,我有什麼可怒的。” [47-48] 
後晉時期,有人牽驢入市。驢臉掛着一個牌子,上寫“馮道”二字。馮道得到親信的稟報,毫不動怒,只道:“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很多,這可能是有人在為驢找尋失主,有什麼奇怪的?” [49] 

馮道諸事無寸

舉子李導干謁馮道,馮道笑道:“老夫名字為道,已經多少年了,況且久為宰相,秀才你不可能不知道。但你也叫導,與我的名字同音,這合乎禮法嗎?”李導辯解道:“相公是沒有寸字底的道,而我是寸字底的導,同音不同字,有何不可?”馮道大笑道:“我不但名字沒有寸,做什麼都沒有寸(分寸)。” [50] 

馮道戲謔和凝

馮道與和凝同在政事堂。一日,和凝問馮道:“你新買的靴子多少錢?”馮道抬起左腳,道:“九百。”和凝回頭便訓斥小吏道:“我的靴子為什麼花了一千八?”為此責罵了好長時間。這時馮道又慢慢抬起右腳,道:“這隻也是九百。”滿堂無不大笑。 [51] 

馮道門客讀經

馮道曾聽門客讀《道德經》。《道德經》首篇便是“道可道,非常道”,門客見六個字中便有三個“道”字,正好犯了馮道的名諱,便讀道:“不敢説可不敢説,非常不敢説。” [52] 

馮道朝梁暮晉

馮道歷仕五朝,對喪君亡國毫不在意,晚年自號“長樂老”,著《長樂老自敍》,歷敍平生所得官爵,引以為榮。 [53]  元代詩人劉因作有《馮道》一詩,嘲諷道:“亡國降臣固位難,痴頑老子幾朝官。朝梁暮晉渾閒事,更舍殘骸與契丹。” [54]  後人便用“朝梁暮晉”比喻人反覆無常,沒有節操。

馮道人物評價

李嗣源:“馮道性純儉,頃在德勝寨居一茅庵,與從人同器食,卧則芻藁一束,其心晏如也。及以父憂退歸鄉里,自耕樵採,與農夫雜處,略不以素貴介懷,真士大夫也。” [55] 
石敬瑭:“經邦致理翊戴功臣特進守司空上柱國始平郡公食邑二千五百户食實封三百户馮道,禮天蒼璧鎮國元龜,夏璜為稀世之珍,軒鏡是辟邪之寶,方諸才業,良平有可差其肩,較彼忠貞,姚宋不得並其轡,可謂人臣之刀尺,造化之丹青。” [56] 
薛居正:①道尤長於篇詠,秉筆則成,典麗之外,義含古道,必為遠近傳寫,故漸畏其高深,由是班行肅然,無澆漓之態。②道歷任四朝,三入中書,在相位二十餘年,以持重鎮俗為己任,未嘗以片簡擾於諸侯,平生甚廉儉。逮至末年,閨庭之內,稍徇奢靡,其子吉,尤恣狂蕩,道不能制,識者以其不終令譽,鹹嘆惜之。③道之履行,鬱有古人之風;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禮。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況於再三者哉!所以飾終之典,不得諡為文貞、文忠者,蓋謂此也。 [55] 
歐陽修:①道為人,能自刻苦為儉約。②道少能矯行以取稱於世,及為大臣,尤務持重以鎮物,事四姓十君,益以舊德自處。然當世之士無賢愚皆仰道為元老,而喜為之稱譽。③議者謂道能沮太祖之謀而緩之,終不以晉、漢之亡責道也。然道視喪君亡國亦未嘗以屑意。④《傳》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亂敗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予讀馮道《長樂老敍》,見其自述以為榮,其可謂無廉恥者矣,則天下國家可從而知也。 [57] 
潘相陳著《馮道傳》 潘相陳著《馮道傳》
司馬光:①道少以孝謹知名,唐莊宗世始貴顯,自是累朝不離將、相、三公、三師之位,為人清儉寬弘,人莫測其喜愠,滑稽多智,浮沉取容,嘗著《長樂老敍》,自述累朝榮遇之狀,時人往往以德量推之。②臣光曰:天地設位,聖人則之,以制禮立法,內有夫婦,外有君臣。婦之從夫,終身不改;臣之事君,有死無貳。此人道之大倫也。苟或廢之,亂莫大焉!範質稱馮道厚德稽古,宏才偉量,雖朝代遷貿,人無間言,屹若巨山,不可轉也。臣愚以為正女不從二夫,忠臣不事二君。為女不正,雖復華色之美,織紝之巧,不足賢矣;為臣不忠,雖復材智之多,治行之優,不足貴矣。何則?大節已虧故也。道之為相,歷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視過客,朝為仇敵,暮為君臣,易面變辭,曾無愧怍,大節如此,雖有小善,庸足稱乎!或以為自唐室之亡,羣雄力爭,帝王興廢,遠者十餘年,近者四三年,雖有忠智,將若之何!當是之時,失臣節者非道一人,豈得獨罪道哉!臣愚以為忠臣憂公如家,見危致命,君有過則強諫力爭,國敗亡則竭節致死。智士邦有道則見,邦無道則隱,或滅跡山林,或優遊下僚。今道尊寵則冠三師,權任則首諸相,國存則依違拱嘿,竊位素餐,國亡則圖全苟免,迎謁勸進。君則興亡接踵,道則富貴自如,茲乃奸臣之尤,安得與他人為比哉!或謂道能全身遠害於亂世,斯亦賢已。臣謂君子有殺身成仁,無求生害仁,豈專以全身遠害為賢哉!然則盜蹠病終而子路醢。果誰賢乎?抑此非特道之愆也,時君亦有責焉,何則?不正之女,中士羞以為家;不忠之人,中君羞以為臣。彼相前朝,語其忠則反君事仇,語其智則社稷為墟。後來之君,不誅不棄,乃複用以為相,彼又安肯盡忠於我而能獲其用乎!故曰:非特道之愆,亦時君之責也! [58] 
蘇轍:馮道以宰相事四姓九君,議者譏其反君事仇,無士君子之操。大義既虧,雖有善,不錄也。吾覽其行事而竊悲之,求之古人,猶有可得言者。齊桓公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又従而相之。子貢以為不仁,問之孔子。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管仲之相桓公,孔子既許之矣。道之所以不得附於管子者,無其功耳。晏嬰崔杼俱事齊莊公。杼弒公而立景公。晏子立於崔氏之門外,其人曰:“死乎?”曰:“獨吾君也乎,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吾亡也?”曰:“歸乎?”曰:“君死安歸?君民者,豈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豈為其口實,社稷是養。故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己死,而為己亡,非其私暱,誰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弒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將庸何歸?”門啓而入,枕屍股而哭,興,三踴而出,卒事景公。雖無管子之功,而従容風議,有補於齊,君子以名臣許之。使道自附於晏子,庶幾無甚愧也。蓋道事唐明宗,始為宰相,其後歷事八君,方其廢興之際,或在內,或在外,雖為宰相,而權不在己,禍變之發,皆非其過也。明宗雖出於夷狄,而性本寬厚。道每以恭儉勸之,在位十年,民以少安。士生於五代,立於暴君驕將之間,日與虎兕為伍,棄之而去,食薇蕨,友麋鹿,易耳,而與自經於溝瀆何異。不幸而仕於朝,如馮道猶無以自免,議者誠少恕哉。 [59] 
吳處厚:世譏道依阿詭隨,事四朝十一帝,不能死節。而餘嘗採道所言與其所行,參相考質,則道未嘗依阿詭隨。其所以免於亂世,蓋天幸耳。石晉之末,與虜結釁,懼無敢奉使者。少主批令宰相選人,道即批奏:“臣道自去。”舉朝失色,皆以謂墮於虎口,而道竟生還。又彭門卒以道為賣己,欲兵之,湘陰公曰:“不幹此老子事。”中亦獲免。初郭威遣道迓湘陰,道語威曰:“不知此事由中否?道平生不曾妄語,莫遣道為妄語人。”及周世宗欲收河東,自謂此行若太山壓卵,道曰:“不知陛下作得山否?”凡此,皆推誠任直、委命而行,即未嘗有所顧避依阿也。又虜主嘗問道:“萬姓紛紛,何人救得?”而道發一言以對,不啻活生靈百萬。蓋俗人徒見道之跡,不知道之心;道跡濁心清,豈世俗所知耶!餘嘗與富文忠公論道之為人,文忠曰:“此孟子所謂大人也。” [60] 
吳曾:“孔子曰:‘伯夷叔齊,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夫管仲降志辱身,非聖人不足以知其仁,彼元結烏足以論之。求諸後世,狄仁傑、馮道庶幾焉。仁杰則人無異論。道自為歐陽公所詆,故學者一律不復分別,惜哉!獨富鄭公、蘇黃門、王荊公以大人稱之。蓋歐陽公為史時,甫壯歲;使晚為之,必不爾也。” [61] 
王若虛:①“馮道忘君事讎,萬世罪人,無復可論者。”②“以對徳光之問,為能活中國;受郭威之拜,為能重朝廷。且曰:簒奪之際,雖賁育無所致其勇,而道以談笑拜跪卻之,非盛徳不能如此。其言區區尤為可笑,使此事果實,亦何救乎大節之虧?況其不然乎。蓋道之對徳光諂以求媚耳,初豈在民?徳光之不殺,適其不欲耳,何有於道?至於威之拜道,道之不荅,特平生長幼之禮不能遽改於一朝者也。威之屈伸,漢之輕重固不繫於此。夫有汲黯之直節而後弭劉安之謀,有周訪之威望而後能沮王敦之志。若道者販君賣國,習以為常,此乃奸雄之所易而取之者,而謂其能卻人於談笑拜跪之間乎?夫惟威之視道,不足以害其事,故待以舊好而無閒,道亦知其不吾忌也,故受之如常日而無嫌。不然,威其肯爾,而道其敢爾邪?道之迎湘陰也,揣威無實立之志,不能以大義動之,正論論之,而徒要其無使妄語而已,行未及還,威已代漢,道復俯首而事之矣。所謂以拜起折威者,果足信乎?議者曽不考其素,要其終,而惑於適然疑似之跡,亦已謬矣。為臣至於馮道,萬善不足贖,百説不能文也,使如道者猶可以貸焉,豈復有人理哉?” [62] 
胡三省:①“馮道自此歷事唐、晉、漢、周,位極人臣,不聞諫爭,豈懲諫守光之禍邪。” [63]  ②“晉高祖託孤於馮道,與吳主孫休託孤於濮陽興、張布之事略同。” [64]  ③“馮道以依阿免禍,有國家者,焉用彼相哉!然歷事七姓,皆以德望待之,亦持身謹靜,有以動其敬心耳。”④“二人(李崧、馮道)歷唐、晉,位極人臣,國亡不能死,視其君如路人,何足重哉!” [65]  ⑤“馮道歷事八姓,身為宰輔,不聞獻替,唯諫世宗親征一事。” [66] 
礪波護著《馮道:亂世の宰相》 礪波護著《馮道:亂世の宰相》
李贄:“馮道自謂長樂老子,蓋真長樂老子也。孟子曰:‘社稷為重,君為輕。’信斯言也,道知之矣。夫社者所以安民也,稷者所以養民也,民得安養而後君臣之責始塞。君不能安養斯民,而後臣獨為之安養斯民,而後馮道之責始盡。今觀五季相禪,潛移嘿奪,縱有兵革,不聞爭城。五十年間,雖歷經四姓,事一十二君並耶律契丹等,而百姓卒免鋒鏑之苦者,道務安養之力也。” [67] 
王夫之:①“高平之戰,決志親行,羣臣皆欲止之,馮道持之尤堅,乃至面折之曰:“未審陛下能為唐太宗否?”夫謂其君為不能為堯、舜者,賊其君者也。唐太宗一躬帥六師之能,而大聲疾呼,絕其君以攀躋之路,小人之無忌憚也,一至此哉!道之心,路人知之矣,周主之責樊愛能等曰:“欲賣朕興劉崇。”道之心,亦此而已。習於朱友貞、李從珂之朒縮困潰而亡,己不難袖勸進之表以迎新君,而己愈重,賣之而得利,又何恤焉?周主憚於其虛名而不能即斬道以徇,然不旋踵而道死矣,道不死,恐不能免於英君之竄逐也。” [68]  ②“積亂之世,君非天授之主,國無永存之基,人不知忠,而忠豈易言哉?人之能免於無恆者,斯亦可矣。馮道、趙鳳、範質、陶谷之流,初所驅使者,已而並肩矣;繼所並肩者,已而俯首矣;終所俯首者,因以稽顙稱臣,駿奔鵠立,而洋洋自得矣;不知今昔之面目,何以自相對也!”③“若夫辱人賤行之尤者,背公死黨,鬻販宗社,則崔胤張浚李磎張文蔚倡之於前,而馮道、趙鳳、李昊、陶谷之流,視改面易主為固然,以成其風尚。” [69] 
王士禎:“世譏馮瀛王道依阿詭隨,不能死節。嘗考質其生平行事,亦多侃侃不顧避處。王荊公雅愛道,謂其能屈身以安人,如諸佛菩薩行;富文忠公稱以為孟子之所謂大人。其所作詩,雖淺近而多諳理。” [70] 
康熙帝:“自後晉至周,皆以簒得國。馮道歷臣其比肩,事主之人其俯仰愧怍不識,當何若矣?乃猶著長樂老敍以自述,其榮遇當時,反以徳量稱之,四維不張於茲為甚。無惑乎其亂亡接踵也。”(《閲史緒論》)
趙翼:①五代諸鎮節度使未有不用勳臣武將者,遍檢薛、歐二史,文臣為節度使者,惟馮道暫鎮同州、桑維翰暫鎮相州及泰寧而已。②張全義媚事朱温,甚至妻妾子女為其所亂,不以為愧。及唐滅梁,又賄賂唐莊宗、劉後伶人、宦官等,以保祿位。馮道歷事四姓十君,視喪君亡國,未嘗屑意,方自稱長樂老,敍己所得階勳官爵以為榮。二人皆可謂不知人間有羞恥事者矣。然當時萬口同聲皆以二人為名臣、為元老。以朝秦暮楚之人,而皆得此美譽,至身後尚系追思,外番亦知敬信,其故何哉?蓋五代之亂,民命倒懸,而二人獨能以救時拯物為念。 [71] 
蔡東藩:①太師馮道,最號老成,實最無恥。②馮道是個著名圓滑的人物,實是老奸巨滑。 [72]  ③馮道歷事四朝,未聞獻議,此次硬加諫阻,無非怯敵所致。④晉王嗣位,即有北漢之入寇,挾遼兵勢,直抵澤潞,內有馮道,外有樊愛能、何徽,向使君主怯敵,大局立潰。郭威但誅及二功臣,不知賣國求榮者,固大有人在。 [73] 
范文瀾:構成統治階級的文官部分,醜惡並不亞於武夫們。文官的代表是馮道。馮道是五代時期著名的人物,是這個時期的特產,是官僚的最高典型。他尤其擅長的手段是揣度勝敗,估量強弱,捨棄敗弱,奉迎勝強,按照時機做來,不過早也不過遲,被捨棄者來不及怨恨,被奉迎者正適合需要,他就這樣避免危害,長享富貴。南朝梁劉峻作《廣絕交論》,説,小人以利相交,叫做利交。利交有五種方法,其中一法是量交,觀望形勢,計算利害,謀而後動,絲毫不差。馮道就是使用量交法最精的一人。……以馮道為代表的官僚風氣,對統治階級也很有害,宋人講理學,就是想改變馮道對士大夫羣的巨大影響。 [74] 
黃仁宇:這五十四年不是大政治家建功立業的際會,甚至也不是忠臣烈士青史留名的機緣,所以在這非常時期,產生了一個馮道,他替一般人民請命,保存了傳統統一政府行政的邏輯。一般的作史者,對付這樣一位“視喪君亡國亦未嘗以屑意”的“無才無德痴頑老子”,又不能隨便褒貶,也只好把他當作一位例外的人物看待,讓他去自命為“長樂老”了。 [75] 

馮道個人作品

《榮枯鑑》 《榮枯鑑》
根據《宋史·藝文志》記載,馮道著有文集六卷、《河間集》五卷、《詩集》十卷。 [76] 吉林攝影出版社在2005年出版有《榮枯鑑》,作者署名“五代長樂老”(即馮道)。但此書在宋朝以來的各種藝文志及書目中均未提及,疑是當代人託名偽作。

馮道家庭成員

馮道先世

  • 曾祖父母
馮湊,累贈至太傅。 [77] 
崔氏,追封梁國太夫人。 [77] 
  • 祖父母
馮炯,累贈至太師。 [77] 
褚氏,追封吳國太夫人。 [77] 
  • 父母
馮良建,官至秘書少監,累贈尚書令。 [77] 
張氏,追封魏國太夫人。 [77] 

馮道妻子

褚氏,德州户掾褚濆之女。 [78] 
孫氏,景州弓高縣令孫師禮之女,累封蜀國夫人。 [78] 

馮道子女

  • 兒子
馮平,歷任秘書郎右拾遺、工部度支員外郎 [79] 
馮吉,歷任校書郎、膳部金部職方員外郎、屯田郎中 [79] 
馮可,歷任秘書正字、殿中丞、工部户部員外郎 [79] 
馮某(無名),幼年夭折。 [79] 
馮義,歷任秘書郎、檢校國子祭酒御史中丞、定國軍衙內都指揮使、朝散大夫司議郎、太常丞。 [79] 
馮正,歷任協律郎、檢校國子祭酒兼御史中丞,定國軍節度使、朝散大夫、太僕丞。 [79] 
  • 女兒
馮氏,封萬年縣君,嫁兵部侍郎崔衍之子太僕少卿崔絢。 [80] 

馮道史籍記載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六·周書列傳六》 [55] 
新五代史·卷五十四·雜傳第四十二》 [57] 

馮道名號解讀

馮道晚年自號“長樂老”,生前後世都引起爭議,但現代卻認為這個名號有雙重含義:
  1. 長樂指籍貫。馮道是瀛州景城(今河北省滄州市西)人,而其祖居在長樂(今河北省冀州區),《自敍》的開頭就説:“餘世家宗族,本始平、長樂二郡,歷代之名實,具載於國史家牒。”馮道自稱“長樂老”,猶如唐代賀知章自稱“四明狂客”,五代楊凝式自稱“關西老農”,“長樂”、“四明”、“關西”均指本人籍貫。 [81] 
  2. 長樂含“永遠快樂”之義。不過馮道的“快樂”,毫無享樂主義、縱慾主義的意思,只是“劫後餘生”的慶幸,“知足常樂”的自得。《自敍》説:“靜思本末,慶及存……曠蒙天恕,累經難而獲多福,曾陷蕃而歸中華,非人之謀,是天之佑。”在全文結尾處説:“時開一卷,時飲一杯,食味別聲被色,老安於當代耶!老而自樂,何樂如之!”馮道的“樂”,如此而已。 [81] 
參考資料
  • 1.    《舊五代史·馮道傳》:及山陵禮畢,奉神主歸舊宮,未及祔廟,一夕薨於其第,時顯德元年四月十七日也,享年七十有三。世宗聞之,輟視朝三日,冊贈尚書令,追封瀛王,諡曰文懿。
  • 2.    《舊五代史·馮道傳》:其先為農為儒,不恆其業。道少純厚,好學善屬文,不恥惡衣食,負米奉親之外,惟以披誦吟諷為事,雖大雪擁户,凝塵滿席,湛如也。天祐中,劉守光署為幽州掾。
  • 3.    《舊五代史·馮道傳》:守光引兵伐中山,訪於僚屬,道常以利害箴之,守光怒,置於獄中,尋為人所救免。守光敗,遁歸太原,監軍使張承業闢為本院巡官。承業重其文章履行,甚見待遇。承業尋薦為霸府從事,俄署太原掌書記,時莊宗並有河北,文翰甚繁,一以委之。
  • 4.    《舊五代史·馮道傳》:莊宗即位鄴宮,除省郎,充翰林學士,自綠衣賜紫。梁平,遷中書舍人、户部侍郎。丁父憂,持服於景城。遇歲儉(飢),所得俸餘悉賑於鄉里,道之所居惟蓬茨而已,凡牧宰饋遺,鬥粟匹帛無所受焉。時契丹方盛,素聞道名,欲掠而取之,會邊人有備,獲免。
  • 5.    《新五代史·馮道傳》:服除,復召為翰林學士。行至汴州,遇趙在禮作亂,明宗自魏擁兵還,犯京師。孔循勸道少留以待,道曰:“吾奉詔赴闕,豈可自留!”乃疾趨至京師。莊宗遇弒,明宗即位,雅知道所為,問安重誨曰:“先帝時馮道何在?”重誨曰:“為學士也。”明宗曰:“吾素知之,此真吾宰相也。”拜道端明殿學士,遷兵部侍郎。
  • 6.    《新五代史·馮道傳》:歲餘,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 7.    《舊五代史·馮道傳》:凡孤寒士子,抱才業、素知識者皆與引用;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鎮之。其後百僚上明宗徽號凡三章,道自為之,其文渾然,非流俗之體,舉朝服焉。繼改門下侍郎、户部吏部尚書、集賢殿弘文館大學士,加尚書左僕射,封始平郡公。
  • 8.    《新五代史·馮道傳》:道相明宗十餘年,明宗崩,相愍帝。潞王反於鳳翔,愍帝出奔衞州,道率百官迎潞王入,是為廢帝,遂相之。廢帝即位,愍帝猶在衞州,後三日,愍帝始遇弒崩。已而廢帝出道為同州節度使,逾年,拜司空。
  • 9.    《舊五代史·馮道傳》:及晉祖入洛,以道為首相。
  • 10.    《新五代史·晉高祖本紀》:十一月丁酉,皇帝即位,國號晉。以幽、涿、薊、檀、順、瀛、莫、蔚、朔、雲、應、新、媯、儒、武、寰州入於契丹。十二月丁亥,司空馮道兼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 11.    《舊五代史·馮道傳》:二年,契丹遣使加徽號於晉祖,晉祖亦獻徽號於契丹,謂道曰:“此行非卿不可。”道無難色。
  • 12.    《舊五代史·馮道傳》:四年二月,始至京師。及還,朝廷廢樞密使,依唐朝故事,並歸中書,其院印付道,事無鉅細,悉以歸之。尋加司徒、兼侍中,進魯國公。道嘗上表求退,晉祖不之覽,先遣鄭王就省,謂曰:“卿來日不出,朕當親行請卿。”道不得已出焉。當時寵遇,無與為比。
  • 13.    《資治通鑑·後晉紀四》:帝寢疾,一旦,馮道獨對。帝命幼子重睿出拜之,又令宦者抱重睿置道懷中,其意蓋欲道輔立之。六月,乙丑,帝殂。道與天平節度使、侍衞馬步都虞候景延廣議,以國家多難,宜立長君,乃奉廣晉尹齊王重貴為嗣。是日,齊王即皇帝位。
  • 14.    《舊五代史·馮道傳》:晉少帝即位,加守太尉,進封燕國公。
  • 15.    《舊五代史·馮道傳》:後有人間道於少帝曰:“道好平時宰相,無以濟其艱難,如禪僧不可呼鷹耳!”由是出道為同州節度使。歲餘,移鎮南陽,加中書令。
  • 16.    《舊五代史·馮道傳》:契丹入汴,道自襄、鄧召入,契丹主從容問曰:“天下百姓,如何可救?”道曰:“此時百姓,佛再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其後衣冠不至傷夷,皆道與趙延壽陰護之所至也。
  • 17.    《舊五代史·馮道傳》:是歲四月,隨契丹北行,與晉室公卿俱抵常山。俄而比主卒,永康王代統其眾。及北去,留其族嘉裏以據常山。時漢軍憤激,因共逐出嘉裏,尋復其城。道率同列四出按撫,因事從宜,各安其所。……及自常山入覲,漢祖嘉之。
  • 18.    《新五代史·馮道傳》:漢高祖立,乃歸漢,以太師奉朝請。
  • 19.    《資治通鑑·後漢紀三》:自河中、永興、鳳翔三鎮拒命以來,朝廷繼遣諸將討之。昭義節度使常思屯潼關,白文珂屯同州,趙暉屯咸陽。惟郭從義、王峻置柵近長安,而二人相惡如水火,自春徂秋,皆相持莫肯攻戰。帝患之,欲遣重臣臨督。壬午,以郭威為西面軍前招慰安撫使,諸軍皆受威節度。威將行,問策於太師馮道。道曰:“守貞自謂舊將,為士卒所附,願公勿愛官物,以賜士卒,則奪其所恃矣。”威從之。由是眾心始附於威。
  • 20.    《新五代史·馮道傳》:周兵反,犯京師,隱帝已崩,太祖謂漢大臣必行推戴,及見道,道殊無意。太祖素拜道,因不得已拜之,道受之如平時,太祖意少沮,知漢未可代,遂陽立湘陰公贇為漢嗣,遣道迎贇于徐州。贇未至,太祖將兵北至澶州,擁兵而反,遂代漢。
  • 21.    《舊五代史·馮道傳》:廣順初,復拜太師、中書令,太祖甚重之,每進對不以名呼。
  • 22.    《新五代史·馮道傳》:世宗初即位,劉旻攻上黨,世宗曰:“劉旻少我,謂我新立而國有大喪,必不能出兵以戰。且善用兵者出其不意,吾當自將擊之。”道乃切諫,以為不可。世宗曰:“吾見唐太宗平定天下,敵無大小皆親征。”道曰:“陛下未可比唐太宗。”世宗曰:“劉旻烏合之眾,若遇我師,如山壓卵。”道曰:“陛下作得山定否?”世宗怒,起去。
  • 23.    《舊五代史·馮道傳》:及世宗親征,不及扈從,留道奉太祖山陵。
  • 24.    《新五代史·馮道傳》:卒自將擊旻,果敗旻於高平。其擊旻也,鄙道不以從行,以為太祖山陵使。
  • 25.    人物春秋:馮道  .中國機構編制網[引用日期2015-02-01]
  • 26.    《舊五代史·馮道傳》:時以諸經舛繆,與同列李愚委學官田敏等,取西京鄭覃所刊石經,雕為印版,流佈天下,後進賴之。
  • 27.    《資治通鑑·後周紀二》:初,唐明宗之世,宰相馮道、李愚請令判國子監田敏校正《九經》,刻板印賣,朝廷從之。丁巳,板成,獻之。由是,雖亂世,《九經》傳佈甚廣。
  • 28.    《舊五代史·馮道傳》:時有周元豹者,善人倫鑑,與道不洽,謂承業曰:“馮生無前程,公不可過用。”時河東記室盧質聞之曰:“我曾見杜黃裳司空寫真圖,道之狀貌酷類焉,將來必副大用,元豹之言不足信也。”
  • 29.    《舊五代史·馮道傳》:莊宗與梁軍夾河對壘,一日,郭崇韜以諸校伴食數多,主者不辦,請少罷減。莊宗怒曰:“孤為效命者設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鎮,令三軍別擇一人為帥,孤請歸太原以避賢路。”遽命道對面草詞,將示其眾。道執筆久之,莊宗正色促焉,道徐起對曰:“道所掌筆硯,敢不供職。今大王屢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韜所諫,未至過當,阻拒之則可,不可以向來之言,喧動羣議,敵人若知,謂大王君臣之不和矣。幸熟而思之,則天下幸甚也。”俄而崇韜入謝,因道為之解焉,人始重其膽量。
  • 30.    《新五代史·馮道傳》:當晉與梁夾河而軍,道居軍中,為一茅庵,不設牀蓆,卧一束芻而已。所得俸祿,與僕廝同器飲食,意恬如也。諸將有掠得人之美女者以遺道,道不能卻,置之別室,訪其主而還之。
  • 31.    《新五代史·馮道傳》:其解學士居父喪於景城,遇歲飢,悉出所有以賙鄉里,而退耕於野,躬自負薪。有荒其田不耕者與力不能耕者,道夜往,潛為之耕。其人後來愧謝,道殊不以為德。
  • 32.    《舊五代史·馮道傳》:天成、長興中,天下屢稔,朝廷無事。明宗每御延英,留道訪以外事,道曰:“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臣每記在先皇霸府日,曾奉使中山,徑井陘之險,憂馬有蹶失,不敢怠於銜轡;及至平地,則無復持控,果為馬所顛仆,幾至於損。臣所陳雖小,可以喻大。陛下勿以清晏豐熟,便縱逸樂,兢兢業業,臣之望也。”明宗深然之。
  • 33.    《舊五代史·馮道傳》:他日又問道曰:“天下雖熟,百姓得濟否?”道曰:“穀貴餓農,穀賤傷農,此常理也。臣憶得近代有舉子聶夷中《傷田家詩》雲:‘二月賣新絲,五月糶秋谷,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遍照逃亡屋。’”明宗曰:“此詩甚好。”遂命侍臣錄下,每自諷之。
  • 34.    《新五代史·馮道傳》:水運軍將於臨河縣得一玉杯,有文曰“傳國寶萬歲杯”,明宗甚愛之,以示道,道曰:“此前世有形之寶爾,王者固有無形之寶也。”明宗問之,道曰:“仁義者,帝王之寶也。故曰:‘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明宗武君,不曉其言,道已去,召侍臣講説其義,嘉納之。
  • 35.    《資治通鑑·後唐紀八》:是夕,帝以五十騎出玄武門。己巳,馮道等入朝,及端門,聞朱、馮死,帝已北走。道及劉昫欲歸,李愚曰:“天子之出,吾輩不預謀。今太后在宮,吾輩當至中書,遣小黃門取太后進止,然後歸第,人臣之義也。”道曰:“主上失守社稷,人臣惟君是奉,無君而入宮城,恐非所宜。潞王已處處張榜,不若歸俟教令。”乃歸。
  • 36.    《資治通鑑·後唐紀八》:至天宮寺,安從進遣人語之曰:“潞王倍道而來,且至矣,相公宜帥百官至谷水奉迎。”乃止於寺中,召百官。中書舍人盧導至,馮道曰:“俟舍人久矣,所急者勸進文書,宜速具草。”導曰:“潞王入朝,百官班迎可也;設有廢立,當俟太后教令,豈可遽議勸進乎?”道曰:“事當務實。”導曰:“安有天子在外,人臣遽以大位勸人者邪!若潞王守節北面,以大義見責,將何辭以對!公不如帥百官詣宮門,進名問安,取太后進止,則去就善矣。”道未及對,從進屢遣人趣之曰:“潞王至矣,太后、太妃已遣中使迎勞矣,安得百官無班!”道等即紛然而去。既而潞王未至,三相息於上陽門外,盧導過於前,道復召而語之,導對如初。李愚曰:“舍人之言是也。吾輩之罪,擢髮不足數。
  • 37.    《資治通鑑·後唐紀八》:以前匡國節度使、同平章事馮道為司空。時久無正拜三公者,朝議疑其職事;盧文紀欲令掌祭祀掃除,道聞之曰:“司空掃除,職也,吾何憚焉。”
  • 38.    《舊五代史·馮道傳》注引《談苑》:《談苑》雲:道與諸相歸中書,食訖,外廳堂吏前白道言北使事。吏人色變手戰,道取紙一幅,署雲:“道去。”即遣寫敕進,堂吏泣下。道遣人語妻子,不復歸家,即日舍都亭驛,不數日北行。
  • 39.    《舊五代史·馮道傳》:晉祖又曰:“卿官崇德重,不可深入沙漠。”道曰:“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何有不可!”
  • 40.    《舊五代史·馮道傳》:及行,將達西樓,契丹主欲郊迎,其臣曰:“天子無迎宰相之禮。”因止焉,其名動遠俗也如此。
  • 41.    《舊五代史·馮道傳》注引《談苑》:契丹賜其臣牙笏及臘日賜牛頭者為殊禮,道皆得之,作詩以紀曰:“牛頭偏得賜,象笏更容持。”契丹主甚喜,遂潛諭留意,道曰:“南朝為子,北朝為父,兩朝皆為臣,豈有分別哉!”
  • 42.    《舊五代史·馮道傳》注引《談苑》:道在契丹,凡得所賜,悉以市薪炭,徵其意,雲:“北地苦寒,老年所不堪,當為之備。”若將久留者。契丹感其意,乃遣歸,道三上表乞留,固遣乃去,猶更住館中月餘。既行,所至留駐,凡兩月方出境,左右語道曰:“當北土得生還,恨無羽翼,公獨宿留,何也?”道曰:“縱急還,彼以筋腳馬,一夕即追及,亦何可脱,但徐緩即不能測矣。”眾乃服。
  • 43.    《新五代史·馮道傳》:契丹滅晉,道又事契丹,朝耶律德光於京師。德光責道事晉無狀,道不能對。又問曰:“何以來朝?”對曰:“無城無兵,安敢不來。”德光誚之曰:“爾是何等老子?”對曰:“無才無德痴頑老子。”
  • 44.    《五代史闕文·周史》:及請道詣徐州,冊湘陰公為漢嗣。道曰:“侍中由衷乎?”周祖設誓,道曰:“莫教老夫為謬語,令為謬語人。”
  • 45.    《資治通鑑·後漢紀四》:武寧節度使贇已至宋州,王峻、王殷聞澶州軍變,遣侍衞馬軍都指揮使郭崇威將七百騎往拒之,又遣前申州刺史馬鐸將兵詣許州巡檢。崇威忽至宋州,陳於府門外,贇大驚,闔門登樓詰之。對曰:“澶州軍變,郭公慮陛下未察,故遣崇威來宿衞,無他也。”時護聖指揮使張令超帥部兵為贇宿衞。……是夕,崇威密誘令超,令超帥眾歸之。郭威遺贇書,云為諸軍所迫,召馮道先歸,留趙上交、王度奉侍。道辭行,贇曰:“寡人此來所恃者,以公三十年舊相,故無疑耳。今崇威奪吾衞兵,事危矣,公何以為計?”道默然。客將賈貞數目道,欲殺之。贇曰:“汝輩勿草草,此無預馮公事。”
  • 46.    《舊五代史·馮道傳》:有工部侍郎任贊,因班退,與同列戲道於後曰:“若急行,必遺下《兔園策》。”道尋知之,召贊謂曰:“《兔園策》皆名儒所集,道能諷之,中朝士子止看文場秀句,便為舉業,皆竊取公聊,何淺狹之甚耶!”贊大愧焉。
  • 47.    《舊五代史·馮道傳》:一日,有上介胡饒,本出軍吏,性粗獷,因事詬道於牙門,左右數報不應。道曰:“此必醉耳!”因召入,開尊設食,盡夕而起,無撓愠之色。
  • 48.    《舊五代史·胡饒傳》:清泰初,馮道出鎮同州,饒時為副使,道以重臣,稀於接洽,饒忿之,每乘酒於牙門詬道,道必延入,待以酒餚,致敬而退。道謂左右曰:“此人為不善,自當有報,吾何怒焉。”
  • 49.    《閒談錄》:晉開運中,馮道方在中書,有人於市中牽一驢,以片幅大書其面曰馮道二字,道之親知見而白焉。道徐曰:‘天下同名姓人有何限,但慮失驢訪主,又何怪哉!’其大度如此。
  • 50.    《五代史補·卷五》:馮瀛王道之在中書也,有舉子李導投贄所業,馮相見之,戲謂曰:“老夫名道,其來久矣,加以累居相府,秀才不可謂不知,然亦名導,於禮可乎?”李抗聲對曰:“相公是無寸底道字,小子有寸底導字,何謂不可也!”公笑曰:“老夫不惟名無寸,諸事亦無寸,吾子可謂知人矣。”了無怒色。
  • 51.    《歸田錄·卷一》:馮相、和相同在中書,一日,和問馮曰:“公靴新買,基直幾何?”馮舉左足示和曰:“九百。”和性褊急,遽回顧小吏雲:“吾靴何得用一千八百?”因詬責久之。馮徐舉其右足曰:“此亦九百。”於是烘堂大笑。時謂宰相如此,何以鎮服百僚。
  • 52.    《堯山堂外紀·卷三十八》:馮道門下客講《道德經》,首章有,“道可道,非常道。”門客見道字是馮名,乃曰:“不敢説,可不敢説,非常不敢説。”
  • 53.    《新五代史·馮道傳》:當是時,天下大亂,戎夷交侵,生民之命,急於倒懸,道方自號“長樂老”,著書數百言,陳己更事四姓及契丹所得階勳官爵以為榮。
  • 54.    元詩紀事:卷五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5-02-01]
  • 55.    舊五代史:周書列傳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01]
  • 56.    全唐文:卷一百十四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5-02-01]
  • 57.    新五代史:雜傳第四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01]
  • 58.    資治通鑑:後周紀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01]
  • 59.    欒城後集:卷十一 歷代論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2-01]
  • 60.    青箱雜記:卷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01]
  • 61.    能改齋漫錄:卷十 議論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5-02-01]
  • 62.    滹南遺老集:卷二十九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6-08-03]
  • 63.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後梁紀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01]
  • 64.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後晉紀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01]
  • 65.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後漢紀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01]
  • 66.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後周紀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01]
  • 67.    張建業主編,邱少華注.李贄全集註(第八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693
  • 68.    讀通鑑論:卷三十 五代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01]
  • 69.    宋論:卷一 太祖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01]
  • 70.    王士禎.五代詩話·卷二·馮道[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 71.    二十二史札記:卷二十二 五代史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01]
  • 72.    五代史演義:第四十六回 清君側入都大掠 遭兵變擁駕爭歸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01]
  • 73.    五代史演義:第五十一回 滋德殿病終留遺囑 高平縣敵愾奏奇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01]
  • 74.    中國通史:第三編隋唐五代時期 佔據中原的五個小朝  .中華五千年[引用日期2015-02-01]
  • 75.    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04
  • 76.    宋史:藝文志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01]
  • 77.    《長樂老自敍》:亡曾祖諱湊,累贈至太傅,亡曾祖母崔氏,追封梁國太夫人;亡祖諱炯,累贈至太師,亡祖母褚氏,追封吳國太夫人;亡父諱良建,秘書少監致仕,累贈至尚書令,母張氏,追封魏國太夫人。
  • 78.    《長樂老自敍》:先娶故德州户掾褚諱濆女,早亡,後娶故景州弓高縣孫明府諱師禮女,累封蜀國夫人。
  • 79.    《長樂老自敍》:亡長子平,自秘書郎授右拾遺、工部度支員外郎;次子吉,自秘書省校書郎授膳部金部職方員外郎、屯田郎中;第三亡子可,自秘書省正字授殿中丞、工部户部員外郎;第四子幼亡;第五子義,自秘書郎改授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御史中丞,充定國軍衙內都指揮使,職罷改授朝散大夫、左春坊太子司議郎、太常丞;第六子正,自協律郎改授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御史中丞,充定國軍節度使,職罷改授朝散大夫、太僕丞。
  • 80.    《長樂老自敍》:長女適故兵部崔侍郎諱衍子太僕少卿名絢,封萬年縣君。
  • 81.    嚴修.重新審視馮道[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
  • 82.    馮道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5-31]
  • 83.    鄭天挺,吳澤,楊志玖主編;翁獨健,蔡美彪,李學勤等副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 上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第849頁
  • 84.    馮道題跋像取自清金史(古良)繪,康熙中葉刻本《南陵無雙譜》。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