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猛

(前秦時期名臣)

鎖定
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北海郡劇縣(今山東省壽光市)人。前秦時期大臣、政治家軍事家,官至丞相、太子太傅、大將軍、侍中,封爵清河郡侯。劉宋龍陽侯王鎮惡北魏北海公王憲祖父。 [2] 
王猛出身貧寒,瑰姿俊偉。早年寄居魏郡,好讀兵書,善於謀略和用兵,文武雙全,與河東人薛強結為知己好友。 [63]  壽光年間,王猛成為前秦尚書呂婆樓的幕僚,後被呂婆樓推薦給東海王苻堅,二人一見如故。永興元年(357年),苻堅誅殺苻生即位,王猛初任中書侍郎,歷任咸陽內史輔國將軍、居中宿衞僕射京兆尹太子詹事吏部尚書散騎常侍開府儀同三司車騎大將軍使持節、大將軍、冀州牧、司隸校尉、都督中外諸軍事、中書監、尚書令、太子(苻宏)太傅、丞相,冊封清河郡侯,成為苻堅的股肱大臣。王猛鞠躬盡瘁,綜合儒法,選拔廉明,勵精圖治。關愛黎元,恩澤貧困,深受北方百姓的愛戴。政治上,抵制權貴,整肅吏治,強化中央集權。軍事上,軍紀嚴明,麾下軍隊對百姓秋毫無犯,平五公之亂,俘虜軍閥李儼,攻滅前燕。經濟上,勸課農桑,開放山澤,興修水利,實現田疇開闢,倉庫充實。執政期間,北方呈現小康景象。 [44-57] 
建元十一年(375年),王猛薨逝,享年五十一歲,追贈侍中,丞相等官職皆如故,諡號武侯(一説武襄侯),葬禮規格依照西漢大將軍霍光故事。 [41-42]  [58] 
(概述圖參考資料: [62] 
全    名
王猛
別    名
王景略
武侯
王公
景略
諡    號
武(一説武襄)
所處時代
東晉十六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日期
325年
逝世日期
375年
主要成就
平定李儼、滅前燕、平定五公之亂富國強兵
官    職
丞相、大將軍、冀州牧尚書令中書監
爵    位
清河郡侯
所屬國家
前秦

王猛人物生平

王猛避世隱居

王猛 王猛
東晉太寧三年(325年),王猛出生於青州北海郡劇縣(今山東壽光市)。就在他出生兩年以前,青州被石勒建立的後趙政權攻破,東晉降卒三萬人死於非命。王猛出生時,後趙政權已席捲中原,兵鋒南向,與東晉夾淮水對峙。王猛在幼年時代隨家人顛沛流離,輾轉來到魏郡(今河北魏縣)定居。
王猛幼年家貧如洗,為了養家餬口,王猛年紀輕輕便以販賣畚箕為業。有一回,王猛遠到洛陽賣貨,碰到一個要出高價買畚箕的人,那人説是身上沒帶錢,請王猛跟他到家裏拿錢。王猛跟着那人走,結果走進深山,被帶到一位鬚髮皓然、侍者環立的老翁面前。王猛向老翁揖拜,老翁連忙説:“王公,您怎麼好拜我呀!”於是,老翁給了王猛十倍於常價的買畚箕錢,並派人送行。王猛出山回頭細看,才認出原來是中嶽嵩山 [2] 
少年王猛雖然身在泥途,卻已被獨具慧眼的有識之士發現了。那位老翁大概是個留心訪察濟世奇才而又有先見之明的隱士,就像張良當年遇到的黃石公一類人物。王猛在兵荒馬亂中,觀風雲變幻,手不釋卷,刻苦學習,廣泛汲取各種知識,特別是軍事科學知識。逐漸長成起來,為人謹嚴莊重,深沉剛毅,胸懷大志,氣度非凡。曾經出遊後趙國都鄴城,達官貴人們瞧不起他,唯獨一個“有知人之鑑”的徐統“見而奇之”。徐統在後趙時官至侍中,召請他為功曹。王猛遁而不應,隱居於西嶽華山,期待明主的出現,靜候風雲之變而後動。 [3] 

王猛相遇桓温

王猛二十五歲以後數年間,北方的戰亂愈演愈烈,政局瞬息萬變。東晉永和五年(349年),後趙暴君石虎終於死了,而他的後代立即展開了兇狠的爭奪,一歲之中,帝位三易。關中等地各族豪強則紛紛割據,北方稱王稱帝者比比皆是。在這個過程中,氐族梟雄苻洪嶄露頭角。
王猛 王猛 [4]
東晉永和十年(354年),東晉荊州鎮將桓温北伐,暫時擊敗苻健,駐軍灞上(今陝西省西安市),關中父老爭以酒肉迎勞,男女夾道聚觀。王猛聽到這個消息,身穿麻布短衣,徑投桓温大營求見。桓温請王猛談談對時局的看法,王猛在大庭廣眾之中,一面捫蝨,一面縱談天下大事,滔滔不絕,旁若無人。桓温見此情景,心中暗暗稱奇,脱口問道:“我奉天子之命,統率十萬精兵舉大義討伐逆賊,為百姓除害,而關中豪傑卻無人到我這裏來慰勞,這是什麼緣故呢?”王猛直言不諱地回答道:“您不遠千里深入北境,長安城近在咫尺,而您卻不渡過灞水去把它拿下,人們都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肯前來。”桓温的心思是自己恢復關中,只能得個虛名,而地盤卻要落於朝廷;與其消耗實力,失去與朝廷較量的優勢,不如留敵自重。王猛暗帶機關的話,觸及了他的內心,他默然久之,無言以對。過了好半天,桓温才抬起頭來慢慢説道:“江東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您的才幹!”桓温原來打算麥熟後就地籌集軍糧,不料秦軍割盡麥苗,堅壁清野。眼見的軍中乏食,士無鬥志,軍隊又在白鹿原被秦軍反敗為勝,他只得退兵。臨行前,他賜給王猛華車良馬,又授予高級官職都護,請王猛一起南下。王猛心想在士族盤踞的東晉朝廷裏,自己很難有所作為;追隨桓温則等於助其篡晉,勢必玷污清名。他回到華山向老師請教,老師也表示反對南下。於是,他便繼續隱居讀書。 [5] 

王猛出山輔主

桓温退兵的第二年,即前秦皇始五年(355年),一代雄主苻健駕崩。繼位的苻生殘忍酷虐,以殺人虐民為兒戲,“羣臣得保一日,如度十年”,昏暴勝過後趙皇帝石虎。前秦的覆滅就在眼前,舉國上下人心惶惶,苻健之侄苻堅更是憂心如焚,後來決計除掉苻生。
苻堅是十六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雖然是氐人,但傾慕漢族的先進文化,少時即拜漢人學者為師,潛心研讀經史典籍,很快就成了氐族貴胄中罕有其匹的佼佼者。當苻堅向尚書呂婆樓請教除去苻生之計時,呂婆樓力薦王猛。苻堅即派呂婆樓懇請王猛出山。苻堅與王猛一見面便如平生知交,談及興廢大事,句句投機,苻堅覺得就像劉備當年遇到諸葛亮一般,如魚得水。於是,王猛留在苻堅身邊,為他出謀劃策。壽光三年(357年),苻堅一舉誅滅苻生及其幫兇,自立為大秦天王,改元永興,以王猛為中書侍郎,職掌軍國機密。
始平縣是京城的西北門户,地位極為重要。但長期以來,那裏豪強橫行,劫盜充斥,於是苻堅派王猛擔任始平縣令。王猛下車伊始,便明法嚴刑,禁暴鋤奸,雷厲風行。有個樹大根深的奸吏,作惡多端,王猛把他當眾鞭死。奸吏的狐羣狗黨起鬨上告,上司逮捕了王猛,押送到長安。苻堅聞訊,親自責問王猛:“為政之體,德化為先。你蒞任不久就殺掉那麼多人,多麼殘酷啊!”王猛平靜地回答説:“我聽説過這樣的道理:治安定之國可以用禮,理混亂之邦必須用法。陛下不以臣為無能,讓臣擔任難治之地的長官,臣一心一意要為明君剷除兇暴奸猾之徒。才殺掉一個奸賊,還有成千上萬的傢伙尚未伏法。如果陛下因我不能除盡殘暴、肅清枉法者而要懲罰我,臣豈敢不甘受嚴懲以謝辜負陛下之罪?但就現在的情況而論,加給我‘為政殘酷’的罪名而要懲罰,臣實在不敢接受。”苻堅聽罷,且嘆且贊,向在場的文武大臣説:“王景略可真是管仲子產一類人物呀!”赦免了王猛擅殺官吏之罪。 [6] 
王猛治績卓著,很快升為尚書左丞。由於他執法不阿,精明強幹。在三十六歲那年,接連升了五次官,直做到尚書左僕射輔國將軍司隸校尉等,“權傾內外”。那些皇親國舅和元老舊臣無不妒火中燒,恨得咬牙切齒。氐族豪帥出身的姑臧侯樊世依仗自己幫助景明帝苻健打天下的汗馬功勞,最先跳了出來,當眾侮辱王猛説:“我們曾與先帝共興大業,卻不得參與機密。你無汗馬之勞,憑什麼專管大事?這不是我們種莊稼而你白揀糧食嗎!”王猛冷笑道:“不光是你種我收,還要使你做好飯端給我吃呢!”樊世肺都氣炸了,跺着腳咆哮:“姓王的,遲早必叫你頭懸長安城門,否則我不活在人世!”苻堅得知此事,果斷地説:“必須殺此老氐,然後羣臣方能整肅。”
不久,苻堅召樊世見面,並在其面前説要讓公主嫁給已與樊世女兒訂婚的楊壁,樊世於是出言反對。王猛藉詞指樊世公然與苻堅競婚是目無君上,氣得樊世要去襲擊王猛,被侍從拉住下又以惡言破口大罵,苻堅於是命人處死樊世
其後,反對派對王猛由公開攻擊轉為暗中讒害。朝官仇騰席寶利用職務之便,屢屢毀謗王猛。苻堅即將二人趕出朝堂。對飛長流短的氐族大小官員,苻堅甚至當堂鞭打腳踢。於是,那班人害怕,再也不敢胡説八道了。後來,王猛升至三公之位,苻堅還要加給他位居三公之上的錄尚書事,王猛對此殊寵辭而不受。 [7] 

王猛興邦強國

當時朝廷內外有一批氐族顯貴,仗恃與皇室同族或“有功於本朝”等,身居要津,恣意妄為,無法無天。王猛的矛頭首先對準他們。
甘露二年(359年),由咸陽內史調任侍中、中書令、兼京兆尹。聽説貴族大臣強德酗酒行兇,搶男霸女,但誰也不敢“太歲頭上動土”,因為他是強太后的弟弟。王猛立即收捕強德,等不及奏報,便將他處死。待到苻堅因太后之故派人持赦書飛馬趕到時,強德早已“陳屍於市”了!緊接着,王猛又與御史中丞鄧羌通力合作,全面徹查害民亂政的公卿大夫,一鼓作氣,無所顧忌,彈指之間即將橫行不法的權貴二十多人剷除乾淨。於是,百僚震肅,豪右屏氣,路不拾遺,令行禁止。苻堅感嘆道:“直到今日我才知道天下是有法的,天子是尊貴的!”王猛又讓苻堅下令挑選得力官員巡察四方及戎夷地區,查處地方官長刑罰失當和虐害百姓等劣行,整頓地方各級統治機構。 [8] 
在“有罪必罰”的同時,王猛還力求做到“有才必任”。他在接受司隸校尉等新職務之前,曾力薦在職官僚苻融任羣和處士朱肜等人,使他們各得要職。
滅燕後,他又很快推薦房默房曠郝略崔逞韓胤田勰等一批關東名士擔任朝官或郡縣官長。“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王猛從自己的親身經歷中,對賢才遭嫉有着深刻的體會,所以他也像苻堅一樣保護賢才,用才不疑。苻融為人聰辯明慧,文武出眾,善斷疑獄,見識遠大。他曾因微過而侷促不安,王猛赦而不問,信任如初。燕臣梁琛於亡國後仍然不屈其志,因而未得重用。王猛不避嫌疑,推薦他做了自己的重要僚屬。反之,對居官不稱職者,王猛棄之如腐鼠。伯樂再高明,遇到的千里馬畢竟有限。王猛懂得,吏治和用人問題只有從制度上去考慮,才能有出路。他幫助苻堅創立了薦舉賞罰制度和官吏考核新標準。
在王猛的主持下,革新措施帶來了一派嶄新氣象。史載,當時秦境安定清平,家給人足。百姓歌唱道:“長安大街,楊槐葱蘢;下馳華車,上棲鸞鳳;英才雲集,誨我百姓。”“兵強國富,垂及昇平,(王)猛之力也。”王猛執政號稱“公平”。王猛處事果斷,辦事講究效率,從不拖泥帶水。河北人麻思請假回故里葬母,王猛説:“您可以馬上收拾行李上路,今晚我即通知沿途郡縣。”待到麻思剛出潼關,就發現沿途官府均已接到通知,並照章驗看其路照(行路護照),安排食宿。王猛執政,苻堅讓他裁奪一切軍國內外之事,自己則端坐拱手於朝堂之上。他曾懷着十分感激的心情對王猛説:“您日夜操勞,憂勤萬機,我好像周文王得到了姜太公似的,可以優哉遊哉享清福啦!”王猛説:“沒想到陛下對臣評價如此之高,臣哪裏配得上比擬古人?”苻堅説:“據我看來,姜太公豈能比您強啊!”他經常囑咐太子等皇家子弟説:“你們敬事王公,要像侍奉我一樣!” [9-10] 

王猛蕩平西陲

苻堅、王猛、鄧羌等人的共同治理下,前秦成為諸國中最有生氣的國家,因而敢於與羣雄角逐,並且愈戰愈強,十年之間(366~376年)便統一了北方。
公元四世紀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前期,前秦四面受敵:北有建都平城的鮮卑拓跋氏代政權以及其他部族的軍事集團;西有盤踞今甘肅地區的漢人張氏前涼政權、氐族楊氏仇池政權以及分佈於今甘肅青海間的吐谷渾軍事集團;東有立都鄴城的前燕鮮卑慕容氏政權;南有以建康為都的東晉司馬氏政權。其餘尚有若干時生時滅的割據勢力。苻堅與王猛都沒有苟安關中或偏霸一隅的想法,王猛的願望是統一北方,為將來統一全國打好基礎;苻堅則更雄心壯志,志在“混一六合,以濟蒼生”。通過政治、軍事手段,到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五月,匈奴劉氏部、烏桓獨孤部、鮮卑沒弈幹部先後歸服了前秦。同年七月,王猛率軍進攻東晉荊州北境諸郡,初戰告捷,掠取一萬餘户北還。翌年二月,王猛討平羌族叛亂頭目斂歧;四月,大破前涼國主張天錫,斬首一萬七千級;繼而兵不血刃,智擒原張氏部將李儼,奪佔重鎮袍罕。同年十月,暴君苻生之弟、晉公苻柳據軍事要衝蒲坂(今山西永濟市)起兵反叛,趙公苻雙、魏公苻廋、燕公苻武亦同時各據要衝叛亂。當初,王猛曾勸苻堅除去苻柳等人,苻堅未聽。這時他們同時並起,氣勢洶洶,揚言要一舉攻下長安。翌年春,王猛與諸將前往討伐;苻柳聞訊,竟然以陝城(今河南陝縣)降燕,請兵接應並伐秦。 [11-14] 
苻柳出城挑戰,王猛閉壘不應。苻柳以為王猛怯陣,便留下世子苻良守城,自己親率二萬人偷襲長安。王猛假裝不知,暗中卻派鄧羌率精兵伏擊苻柳軍,苻柳軍敗還,又遭王猛全師伏擊,兩萬人只有苻柳及其隨從數百騎逃入蒲坂,其餘全都當了俘虜。不久,王猛軍攻破蒲坂,苻柳身首異處,其餘三公也都被俘或被殺。 [15]  四公叛亂被平定後,前秦掃清了通往中原道路上的障礙,積極準備消滅強鄰前燕

王猛剪滅前燕

統一之前的前秦與前燕對立形勢 統一之前的前秦與前燕對立形勢
前秦建元五年(369年)四月,桓温伐燕; [16]  七月,晉軍至枋頭(今河南浚縣西),鄴都震動,燕主慕容暐派人求救於秦,答應割虎牢(今河南滎陽汜水鎮)以西之地給秦。 [17]  羣臣反對救燕。王猛暗地向苻堅獻策:先出兵與燕共退晉軍,然後乘燕衰頹而取之,是為“先救後取”之計;否則讓桓温攻佔了中原,則秦“大事去矣”。苻堅贊同,即出兵救燕。 [17]  同年九月,燕、秦聯軍大敗晉兵,殺敵四萬餘人,桓温狼狽逃歸。事後,燕毀約不割地給秦,使秦找到了伐燕的藉口。十二月,王猛統兵三萬伐燕;翌年正月,秦軍佔領前燕西部重鎮洛陽,王猛又遣將擊走燕樂安王慕容臧出滎陽(今河南滎陽市),留兵屯守,凱旋西歸, [18]  完成了滅燕第一階段的戰略計劃。
前秦建元六年(370年)六月,王猛辭苻堅於灞上,赴軍再伐前燕。苻堅表示他要親率大軍隨後東進,王猛卻胸有成竹地説:“蕩平殘胡,如風掃葉,不勞陛下親受風塵之苦,只請敕命有關部門給燕國被俘君臣預先造好住房就行了。”苻堅大喜。 [19]  王猛統領楊安等十將,戰士六萬人;前燕執政慕容評率精兵三十萬抵禦秦軍。面對着五倍於己的勁敵,王猛毫無懼色,取南路一舉攻下壺關,活捉燕南安王慕容越,所過郡縣無不望風而降。北路楊安攻晉陽,因城固兵多,兩月未下。王猛即率部分軍隊馳赴晉陽。到了晉陽,王猛馬不停蹄,繞城察看,迅速弄清了癥結所在,並想出了克敵妙策。他命令士卒連夜挖通地道,繼派壯士數百人潛入城中,大呼而出,殺盡守門燕兵,打開城門,秦軍蜂擁而入,轉瞬間佔奪了晉陽全城,又活捉了燕東海王慕容莊慕容評聞報,魂飛膽喪。 [20]  十月,王猛揮師南下,直趨潞川,與慕容評對壘。這時,秦軍有相當數量留戍新取之地,王猛所率部隊與慕容評軍相差懸殊。慕容評認為王猛孤軍深入,糧草不濟,想以“持久”拖垮秦軍。誰知尚未開戰,王猛即派五千騎兵放火焚燒燕軍輜重,火光沖天,連鄴城官民都望見了!慕容暐害怕,派人嚴責慕容評,命令他將賣水賣柴、敲詐勒索來的錢帛散給士兵,並促令出戰。於是,秦燕之間的一場大戰開始了。
決戰那天早上,王猛抓緊時機於陣前誓師。他慷慨激昂地説:“我王景略受國厚恩,兼任內外要職,現在與諸君深入賊地,大家要竭力致死,有進無退,共立大功,以報答國家。在這次戰鬥中,如能克敵制勝,受賞拜爵於明君之朝,歡慶痛飲於父母之室,將士們,那該是多麼榮耀、多麼值得自豪啊!”王猛的話就象烈火一般把將士們的熱血燃燒起來了,“眾皆踴躍,破釜棄糧,大呼競進”,鋭不可當。 [21]  頭一天傍晚,秦將徐成偵察敵營歸來誤期,王猛要以軍法從事,鄧羌替徐成求請,未被允准,鄧便回營整隊要攻王猛。王猛出人意料地“枉法”赦徐,並讚揚鄧羌説:“將軍對同郡部將尚且如此仗義,何況對國家呢?我不再憂慮敵人了!” [22] 
開戰了,王猛命令鄧羌衝闖敵人密集處,不料鄧羌又討價還價地説:“如果答應給俺一頂司隸校尉的烏紗帽,那麼您就放心吧!”王猛感到為難,鄧羌便跑回營帳矇頭大睡。於是,王猛馳馬徑入鄧營,答應了條件。鄧羌樂得折身跳起,捧起酒罈子大喝了一頓,然後躍馬橫槍,與猛將徐成張蠔等直撲敵陣,往來衝殺,如入無人之境。戰到中午,燕軍大敗,損失五萬餘人。王猛指揮部隊乘勝追擊,又殲滅敵軍十萬餘人。慕容評單人匹馬逃回鄴城,前燕殘軍四散逃盡。王猛率軍長驅而東,包圍了鄴城。鄴城附近原先劫盜公行,這時變成了遠近清靜。王猛號令嚴明,官兵無人敢犯百姓,法簡政寬,燕民無不歡慶,奔走相告。同年十一月,苻堅親率十萬精兵前來會師,燕臣開城門投降,逃走的慕容暐、慕容評等全部被秦將巨武追拿回來,前秦名將郭慶掃平遼東諸縣,前燕正式滅亡。苻堅給王猛加官晉爵,封為清河郡侯,將慕容評府邸賜予王猛;又賜予美妾、歌舞美女共五十五人,良馬百匹,華車十乘,王猛固辭不受。 [23]  [24]  王猛鎮守鄴城,選賢舉能,除舊佈新,安定人心,發展生產,燕國舊地六州之民如同旱苗逢雨,歡欣雀躍。後來,王猛入朝任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 [40]  前秦宣昭帝苻堅回過頭來解決殘存於西南等地的割據勢力,宗室名將苻雅滅亡仇池國,並威懾吐谷渾稱藩,成功孤立了前涼。當初王猛大敗張天錫時,曾俘獲其將陰據及甲士五千人,這時即派人送他們回去,並捎去王猛給張天錫親筆信一封。王猛在信中引古論今,透闢地分析了天下大勢和涼國的危險處境,勸張天錫幡然悔過。張天錫見信大懼,寢食不寧,終於向秦謝罪稱藩。接着,鮮卑乞伏部被前秦名將王統降服,最終臣服於秦。

王猛死仍憂國

慕容垂投奔前秦之前,王猛對其頗有戒心,曾對苻堅説:“慕容垂父子,就如龍虎,不是可以馴服的人,若果他日其假借時勢,就不可能控制了,不如早日除去他們。”但苻堅拒絕。及至王猛於前秦建元五年(369年),出發進攻洛陽時,慕容垂在與王猛飲酒時將自己的佩刀送給王猛。因慕容垂長子慕容令參王猛軍事隨軍 [25]  ,王猛就買通慕容垂的親信金熙假稱慕容垂使者,嚮慕容令假稱慕容垂將在長安叛秦東歸。慕容令整天猶豫,但因為不能找到父親查證,最終還是假稱出獵而投奔前燕。王猛於是乘機上表慕容令叛變,嚇得慕容垂出走藍田(今陝西藍田縣),但苻堅追還慕容垂後沒有加罪,仍舊善待他。相反慕容令始終不被前燕所信賴,最終起兵失敗被殺。
王猛塑像 王猛塑像
王猛積勞成疾,終於在前秦建元十一年(375年)六月病倒了。苻堅親為王猛祈禱,並派侍臣遍禱於名山大川。碰巧王猛病情好轉,苻堅欣喜異常,下令特赦死罪以下。王猛上書説:“想不到陛下因賤臣微命而虧損天地之德,自開天闢地以來絕無此事,這真使臣既感激又不安!臣聽説報答恩德最好的辦法是盡言直諫,請讓我謹以垂危之命,敬獻遺誠。陛下威烈震懾八方荒遠之地,聲望德化光照六合之內;九州百郡,十居其七;平燕定蜀,如拾草芥。然而善作者未必善成,善始者未必善終。所以,古來明君聖王深知創業守成之不易,無不戰戰兢兢,如臨深淵。懇望陛下以他們為榜樣,則天下幸甚!”同年七月,苻堅見王猛病危,趕緊詢問後事。王猛睜開雙眼,望着苻堅説:“晉朝雖然僻處江南,但為華夏正統,而且上下安和。臣死之後,陛下千萬不可圖滅晉朝。鮮卑、西羌降伏貴族賊心不死,是我國的仇敵,遲早要成為禍害,應逐漸剷除他們,以利於國家。”説完便停止了呼吸。苻堅三次臨棺祭奠慟哭,對太子苻宏説:“老天爺是不想讓我統一天下呀,怎麼這樣快就奪去了我的景略啊”。於是,按照漢朝安葬大司馬大將軍霍光那樣的最高規格,隆重地安葬了王猛,並追諡王猛為“武侯”。秦國上下哭聲震野,三日不絕。 [26] 
半年之中,宣昭帝苻堅恪遵王猛遺教,兢兢業業地處理國事,着重抓了擴大儒學教育和關心民間疾苦兩件大事,並且都大有成效。在王猛去世後,苻堅滅掉北方兩大強國——前涼代國,完全實現了北方的統一,又於379年攻佔東晉魏興、南陽、順陽等郡,公元381年,東夷西域六十二國和西南夷都遣使前來朝貢;原屬東晉的南鄉、襄陽等郡也被苻堅攻奪下來。公元383年,前秦名將呂光擊潰西域三十六國,將西域納入前秦版圖。至此,前秦臻於極盛。

王猛主要成就

王猛政治

  • 整頓治安
苻堅當政初時,都城之內豪強縱橫,盜劫頻發,苻堅令王猛兼領始平令。王猛闡明法紀,懲惡揚善。他不怕豪強,以法治罪。光祿大夫強德,是太后的弟弟,他依仗權勢,欺壓良民,搶掠財富,無惡不作。王猛把他抓起來鞭笞至死,陳屍於鬧市,以戒惡人。後來和鄧羌聯手,在幾十天中擊殺不法豪強二十多人,始平治安立即好轉。
  • 改革吏治
王猛幫助苻堅創立了薦舉賞罰制度和官吏考核新標準。其主要內容是:地方官長分科薦舉名為孝悌、廉直、文學、政事的人才,上報中央;朝廷對被薦者一一加以考核,合格者分授官職;凡所薦人才名實相符者,則薦舉人受賞,否則受罰;凡年祿百石穀米以上的各級官吏,必須“學通一經,才成一藝”,其不通一經一藝者統統罷官為民。薦舉賞罰制度和選官新標準的規定,沉重地打擊了早已成為士族壟斷政權工具的九品中正制,也否定了十六國以來許多胡族軍閥統治者迷信武力、蔑棄文化知識的落後觀念;有效地提高了秦國各級官僚的智能素質,“才盡其用、官稱其職”的新局面日益形成;社會風氣和社會治安也為之一變,賄賂請託、恣意妄舉的腐敗現象逐漸消滅,而養廉知恥、勸業競學之風日盛。 [27] 
  • 民族關係
前秦是氐族建立的國家,氐族又是少數民族中較小的一個。前秦國內存在着氐漢之間的矛盾,也存在着氐與其他少數民族的矛盾。王猛作為漢人而能盡忠於前秦政權,與苻堅名為君臣,形同兄弟,為氐漢兩族的團結做出了很好的榜樣。宣昭帝苻堅廢除了胡漢分治之法,確立了“黎元應撫,夷狄應和”的基本國策,諸族雜居,互相融合。有人別有用心地建議苻堅把西北氐族各部盡遷入京城,而將關中各族大户驅逐到邊地,王猛勸苻堅將其人處死。 [27] 

王猛軍事

  • 大破前涼
前秦建元二年(366年)秋,王猛與前將軍楊安等率軍二萬進攻荊州,迫使東晉軍隊出救,前秦軍隊掠民萬户而還。前秦建元三年(367年)春,西部的羌族發生叛亂,王猛等率兵一萬七千人征討,大軍所至,叛卒皆降。王猛率軍乘勝進擊,斬前涼軍一萬餘人。
  • 消滅前燕
前秦建元六年(370年)1月,王猛率軍三萬伐燕,兵至洛陽,王猛陳述利害,爭取到守城將領慕容築的投降,然後在石門、新樂等地大破燕軍,因糧草供應不上而退回。同年四月,王猛又率軍六萬伐燕。苻堅親自至灞上,賜尚方寶劍,委以全權。秦軍直逼壺關,燕主慕容暐調集三十萬大軍迎戰,但由於王猛出兵迅速,燕軍未至,王猛已拿下壺關,附近郡縣相繼歸降。燕軍聞訊,至潞川而停。
王猛留部分軍隊守壺關,親率精兵攻晉陽。晉陽城高而溝深,王猛命士卒挖地道潛入城中,一舉奪下晉陽城,隨後返回潞川攻擊燕軍主力。燕軍主將慕容評認為秦孤軍深入,難於持久,因此,採用堅守營壘,閉門不戰,拖垮敵人的戰術。王猛查明敵將之意圖後,命令一將率兵五千,繞至燕軍陣後,襲擊燕軍輜重。燕軍無備,遭此突然襲擊,慌亂不知所措,只好棄營而逃,秦軍乘亂盡燒其輜重,迫使慕容評與秦軍決戰。決戰開始後,鄧羌捧起酒罈大喝了一頓,然後躍馬橫槍,與猛將徐成、張蠔等人直撲敵陣,往來衝殺,如入無人之境。戰到中午,燕軍大敗,損失五萬餘人。隨後王猛指揮部隊乘勝追擊,又俘斬敵軍十萬餘人。慕容評單人匹馬逃回前燕首都鄴城,殘軍四散逃盡。王猛在鄴城圍困敵人,聽説宣昭帝苻堅親率援軍來到安陽,王猛秘密潛入安陽與苻堅相見,並告訴苻堅京都需要其坐鎮,稍有不利,後悔莫及。苻堅聽從王猛勸告,遂回京都。王猛急攻鄴城,經過奮力激戰,終於攻下鄴城,消滅了前燕。滅前燕之後,苻堅調王猛回長安委以丞相之職並都督中外諸軍事。 [23] 

王猛文化

苻堅和王猛的領導下,前秦恢復了太學和地方各級學校,廣修學宮,聘任學者執教,並強制公卿以下子孫入學。苻堅每月親臨太學一次,考問諸生經義,品評優劣,並與博士等教官講論學問,以督察學校教育,擴大號召力和影響力。滅燕後,苻堅親率太子苻宏、王侯公卿大夫士之長子祭祀孔子,宣揚儒教。這樣,先進的漢族傳統文化在北方很快得到復甦和振興,而官僚後備隊伍的培養工作也走上了正規化。

王猛人物評價

王猛總評

王猛為政着重以法治國,賞善罰惡,故此雖如強德等權貴犯罪亦敢於處以極刑,而有賢才的人王猛亦會加以提拔,王猛也親近窮苦百姓,故王猛去世時,秦境內百姓哀嚎不絕。而其本人亦着重善惡,小恩必還,亦睚眥必報,故當時有人以此去批評他。 [28] 

王猛歷代評價

  • 呂婆樓:“其人謀略不世出。”
  • 梁殊閻負:“其餘懷經世之才,藴佐時之略,守南山之操,遂而不奪者,王猛、朱肜之倫,相望於巖谷。濟濟多士,焉可罄言!” [43] 
  • 苻堅:“朕之於卿,義則君臣,親逾骨肉。”“王景略固是夷吾、子產之儔也。”“卿夙夜匪懈,憂勤萬機,若文王得太公,吾將優遊以卒歲。” [1]  [29] 
  • 苻融:“王景略一時奇士。”
  • 崔浩:“若王猛之治國,苻堅之管仲也;慕容玄恭之輔少主,慕容暐之霍光也;劉裕之平逆亂,司馬德宗之曹操也。” [30] 
  • 沈約宋書》:“猛為將相,有文武才,北土重之。” [44] 
  • 崔鴻:“鄧羌請郡將以撓法,徇私也;勒兵欲攻王猛,無上也;臨戰豫求司隸,邀君也;有此三者,罪孰大焉!猛能容其所短,收其所長,若馴猛虎,馭悍馬,以成大功。《詩》曰:‘採葑採菲,無以下體。’猛之謂矣!”
  • 房玄齡晉書》:“猛瑰姿俊偉,博學好兵書,謹重嚴毅,氣度雄遠,細事不幹其慮。”“王猛、呂婆樓強汪梁平老等並有王佐之才,為其羽翼。” [45] 
  • 梁琛:“苻堅機明好斷,納善如流。王猛有王佐之才,鋭於進取。觀其君臣相得,自謂千載一時。” [31] 
  • 李德裕:“蜀主之任孔明,苻堅之用景略,雖關羽不能移,樊世不能惑,蜀與秦皆君安國理,非專任之效歟?”
  • 朱敬則:“如蕭何之鎮靜關中,寇恂之安輯河內,葛亮相蜀,張昭輔吳,茂宏之經理琅琊,景略之弼諧永固,劉穆之眾務必舉,揚遵彥百度惟貞,蘇綽共濟艱難,高熲同經草昧,雖功有大小,運或長短,鹹推股肱之林。悉為忠烈之士。若乃威以靜國,謀以動鄰。提鼓出師,三軍賈勇;置兵境上,千里無塵。內外兼材,惟孔明、景略也。” [32] 
  • 司馬光:“昔周得微子而革商命,秦得由余而霸西戎,吳國得伍員而克強楚國,漢得陳平而誅項籍,魏得許攸而破袁紹;彼敵國之材臣,來為己用,進取之良資也。王猛知慕容垂之心久而難信,獨為不念燕尚未滅,垂以材高功盛,無罪見疑,窮困歸秦,未有異心,遽以猜忌殺人,是助燕為無道而塞來者之門也,如何其可哉!故秦王堅禮之以收燕望,親之以盡燕情,寵之以傾燕眾,信之以結燕心,未為過矣。猛何汲汲於殺垂,乃為市井鬻賣之行,有如嫉其寵而讒之者,豈雅德君子所宜為哉!”
  • 張預:“孫子曰:‘知彼知己。’猛諫苻堅不以晉為圖是也。”
  • 陳普:“魚水歡濃更月氐,便呵氐族使耕炊。浮雲蔽日何難見,獨有操琴趙整知。一奮沖天跨六州,生前天已怒旄頭。開何有意容王猛,肯使魚羊食不留。”
  • 陳元靚:“子產夷吾,德均材並。鄴部異方,民安寇靜。妙振兵鈴,允釐庶政。秦得賢臣,發揮符命。”
  • 張大齡:“景略之才,不下管葛,而堅舉國聽之,間者必死,雖名君臣,實肝膽肺腑,故景略得以盡其材。而堅亦勤政愛民,仁恕恭儉。景略死而堅漸驕,伐晉之舉,急於混一,説者鹹謂鮮卑西羌未之早除。不知景略若在,萇等几上之肉,何能為哉!故景略之存亡則苻氏之興衰也。” [33] 
  • 愛新覺羅·玄燁:“王猛之事秦,竭忠盡智,至於臨歿之時,猶惓惓以善作善,成望秦王追從前聖,宜其主眷優隆,為人臣之所當勉也。” [34] 
  • 愛新覺羅·弘曆:“猛設計紿令陷垂,非正道也。堅待之如舊,不失大度。” [38] 
  • 鄭觀應:“古之所謂將才者,曰儒將、曰大將、曰才將、曰戰將。韓信、馮異、王猛、賀若弼、李靖、郭子儀、曹彬、徐達籌,大將也。” [35] 
  • 周恩來:“捫蝨傾談驚四座,持螯下酒話當年。” [36] 
  • 范文瀾:“苻堅在皇帝羣中是個優秀的皇帝。他最親信的輔佐王猛,在將相羣中也是第一流的將相。”
  • 周思源教授認為苻堅和王猛君臣一心,二者是根本分不開的。
  • 柏楊:“王猛是中國成功的偉大政治家之一,在他之前有諸葛亮,在他之後有王安石諸葛亮欠缺軍事上的成就,王安石欠缺堅強的支持力量,所以王猛得以獨展長才,把一團亂糟糟的流氓地痞、土豪惡霸,硬是凝結成金鋼;不但國泰,而且民安。距今雖已一千餘年,但仍使我們對於那個輝煌的時代,怦然心動。可惜王猛早逝,假使上蒼延長他十年二十年壽命,他帶給社會的政治軌道,會更鞏固。”

王猛軼事典故

王猛顧全大局

王猛作風一向嚴明,但為了大局他也曾做出過退讓。如進攻前燕時王猛曾派將軍徐成外出察看前燕軍隊的陣形虛實,但徐成到黃昏才回來,比原定中午的時限遲了很多,依照軍法當處死刑。御史中丞鄧羌堅持要免徐成的死罪,更請與徐成出戰將功贖罪,但王猛不允。鄧羌得不到王猛同意後竟返回自己的軍營並勒兵準備進攻王猛,王猛看準鄧羌有勇氣亦對同袍有義,於是破例赦免了徐成。不久後,當前秦軍要與慕容評所率的前燕軍決戰時,鄧羌竟向王猛要求戰後獲司隸校尉一職。王猛以職權未及為由不答允,只允以安定太守及萬户侯,鄧羌竟不高興而從陣前離開,兩軍交戰時亦不聽王猛召見。王猛為求擊潰前燕主力,馬上答應鄧羌要求,最終大敗燕軍。

王猛接駕安陽

宣昭帝苻堅率領十萬精鋭部隊到達安陽的時候,王猛暗地裏到安陽謁見苻堅。苻堅問:“從前周亞夫不出軍門迎接漢文帝,而將軍為什麼在大敵當前之時遠離軍隊呢?”王猛回答説:“周亞夫不朝見皇上,是為了沽名釣譽,臣瞧不起這種人。況且前燕是垂死的敵人,像是釜中之魚,不必過慮。臣擔心的是太子年幼而大駕遠出,倘使京城發生不測,就追悔莫及了。陛下難道忘記臣在灞上説過的話嗎?”

王猛愛護下屬

廣平郡人麻思在關西為官,母親在家中去世,麻思請假回故里葬母,王猛説:“你可以速速啓程,我已經為你準備妥當。”待到麻思剛出潼關,沿途官府便均已接到通知,並照章驗看其路照,安排食宿。 [48] 

王猛後世地位

唐朝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苻秦丞相王猛”。 [37]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仍有“苻秦丞相王猛”。 [46]  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王猛亦位列其中。

王猛親屬成員

王猛子女、女婿

  • 王永:清修好學,愛護百姓,官至前秦左丞相、太尉。與西燕交戰,殉國身死。 [61] 
  • 王皮:前秦員外散騎侍郎。建元十八年(382年)與東海公苻陽周虓謀反,被流放到朔方
  • 王休:前秦河東太守。
  • 王曜:王休之弟。
  • 王氏:王猛之女。嫁給京兆人韋羆
  • 韋羆:王猛女婿,出身關中名門京兆韋氏,前秦東海太守,苻堅亡後奔晉,任輔國將軍、秦州刺史。 [39] 

王猛孫子、外孫

  • 王基,王鎮惡兄,在晉官至河西太守。
  • 王鎮惡:王休之子,東晉末年重要將領,曾為劉裕討伐劉毅司馬休之和北伐後秦,並助劉義真守長安。不久被沈田子所殺。
  • 王康,王鎮惡兄,未跟王鎮惡入晉。王鎮惡北伐後秦時投奔兄長,於是入晉。后王康堅守洛陽金鏞城,官至河西太守。
  • 王憲,王鎮惡弟,幼時隨王永在鄴城皇始年間歸北魏。天安初年去世,享年八十九歲。
  • 王鴻,王鎮惡弟,與王鎮惡一同被殺。
  • 王遵,王鎮惡弟,與王鎮惡一同被殺。
  • 王深,王鎮惡弟,與王鎮惡一同被殺。
  • 王昭,王鎮惡堂弟,與王鎮惡一同被殺。
  • 王朗,王鎮惡堂弟,與王鎮惡一同被殺。
  • 王弘,王鎮惡堂弟,與王鎮惡一同被殺。
  • 韋道福韋羆與王氏之子,官至劉宋盱眙、南沛二郡太守,領鎮北府錄事參軍。與徐州刺史薛安都謀擁州投魏,賜爵高密侯,因家彭城。卒贈兗州刺史,諡曰簡。 [47] 

王猛史書記載

晉書·卷一百一十三·載記第十三》 [59] 
《晉書·卷一百一十四·載記第十四》 [60] 
參考資料
  • 1.    《資治通鑑·卷一百零三》:朕之於卿,義則君臣,親逾骨肉,雖復桓、昭有管、樂,玄德之有孔明,自謂逾之。
  • 2.    《晉書·卷一百一十四·載記第十四》:王猛,字景略,北海劇人也,家於魏郡。少貧賤,以鬻畚為業。嘗貨畚於洛陽,乃有一人貴買其畚,而云無直,自言:“家去此無遠,可隨我取直。”猛利其貴而從之,行不覺遠,忽至深山,見一父老,鬚髮皓然,踞胡牀而坐,左右十許人,有一人引猛進拜之。父老曰:“王公何緣拜也!”乃十倍償畚直,遣人送之。猛既出,顧視,乃嵩高山也。
  • 3.    《晉書·卷一百一十四·載記第十四》:猛瑰姿俊偉。博學好兵書,謹重嚴毅,氣度雄遠,細事不幹其慮,自不參其神契,略不與交通,是以浮華之士鹹輕而笑之。猛悠然自得,不以屑懷。少遊於鄴都,時人罕能識也。惟徐統見而奇之,召為功曹。遁而不應,遂隱於華陰山。懷佐世之志,希龍顏之主,斂翼待時,候風雲而後動。
  • 4.    王猛版畫像取自清金史(古良)繪《南陵無雙譜》。
  • 5.    《晉書·卷一百一十四·載記第十四》:桓温入關,猛被褐而詣之,一面談當世之事,捫蝨而言,旁若無人。温察而異之,問曰:“吾奉天子之命,率鋭師十萬,杖義討逆,為百姓除殘賊,而三秦豪傑未有至者何也?”猛曰:“公不遠數千裏,深入寇境,長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見公心故也,所以不至。”温默然無以酬之。温之將還,賜猛車馬,拜高官督護,請與俱南。猛還山諮師,師曰:“卿與桓温豈並世哉!在此自可富貴,何為遠乎!”猛乃止。
  • 6.    《晉書·卷一百一十四·載記第十四》:苻堅將有大志,聞猛名,遣呂婆樓招之,一見便若平生。語及廢興大事,異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及堅僭位,以猛為中書侍郎。時始平多枋頭西歸之人,豪右縱橫,劫盜充斥,乃轉猛為始平令。猛下車,明法峻刑,澄察善惡,禁勒強豪。鞭殺一吏,百姓上書訟之,有司劾奏,檻車徵下廷尉詔獄。堅親問之,曰:“為政之體,德化為先,蒞任未幾而殺戮無數,何其酷也!”猛曰:“臣聞宰寧國以禮,治亂邦以法。陛下不以臣不才,任臣以劇邑,謹為明君翦除兇猾。始殺一奸,餘尚萬數,若以臣不能窮殘盡暴,肅清軌法者,敢不甘心鼎鑊,以謝孤負。酷政之刑,臣實未敢受之。”堅謂羣臣曰:“王景略固是夷吾、子產之儔也。”於是赦之。
  • 7.    《晉書·卷一百一十四·載記第十四》:遷尚書左丞、咸陽內史、京兆尹。未幾,除吏部尚書、太子詹事,又遷尚書左僕射、輔國將軍、司隸校尉,加騎都尉,居中宿衞。時猛年三十六,歲中五遷,權傾內外,宗戚舊臣皆害其寵。尚書仇騰、丞相長史席寶數譖毀之,堅大怒,黜騰為甘松護軍,寶白衣領長史。爾後上下鹹服,莫有敢言。頃之,遷尚書令、太子太傅,加散騎常侍。猛頻表累讓,堅竟不許。又轉司徒、錄尚書事,餘如故。猛辭以無功,不拜。
  • 8.    《晉書·卷一百一十四·載記第十四》:時既留鎮冀州,堅遣猛於六州之內聽以便宜從事,簡召英俊,以補關東守宰,授訖,言台除正。居數月,上疏曰:“臣前所以朝聞夕拜,不顧艱虞者,正以方難未夷,軍機權速,庶竭命戎行,甘驅馳之役,敷宣皇威,展筋骨之效,故俛從事,叨據負乘,可謂恭命於濟時,俟太平於今日。今聖德格於皇天,威靈被於八表,弘化已熙,六合清泰,竊敢披貢丹誠,請避賢路。設官分職,各有司存,豈應孤任愚臣,以速傾敗!東夏之事,非臣區區所能康理,願徙授親賢,濟臣顛墜。若以臣有鷹犬微勤,未忍捐棄者,乞待罪一州,效盡力命。徐方始賓,淮、汝防重,六州處分,府選便宜,輒以悉停。督任弗可虛曠,深願時降神規。”堅不許,遣其侍中梁讜詣鄴喻旨,猛乃視事如前。
  • 9.    《晉書·卷一百一十四·載記第十四》:俄入為丞相、中書監、尚書令、太子太傅、司隸校尉,持節、常侍、將軍、侯如故。稍加都督中外諸軍事。猛表讓久之。堅曰:堅曰:“卿昔螭蟠布衣,朕龍潛弱冠,屬世事紛紜,厲士之際,顛覆厥德。朕奇卿於暫見,擬卿為卧龍,卿亦異朕於一言,回《考槃》之雅志,豈不精契神交,千載之會!雖傅巖入夢,姜公悟兆,今古一時,亦不殊也。自卿輔政,幾將二紀,內釐百揆,外蕩羣兇,天下向定,彝倫始敍。朕且欲從容於上,望卿勞心於下,弘濟之務,非卿而誰!”遂不許。其後數年,復授司徒。猛覆上疏曰:“臣聞乾象盈虛,惟後則之;位稱以才,官非則曠。鄭武翼周,仍世載詠;王叔昧寵,政替身亡,斯則成敗之殷監,為臣之炯戒。竊惟鼎宰崇重,參路太階,宜妙盡時賢,對揚休命。魏祖以文和為公,貽笑孫後;千秋一言致相,匈奴吲之。臣何庸狷,而應斯舉!不但取嗤鄰遠,實令為虜輕秦。昔東野窮馭,顏子知其將弊。陛下不復料度臣之才力,私懼敗亡是及。且上虧憲典,臣何顏處之!雖陛下私臣,其如天下何!願回日月之鑑,矜臣後悔,使上無過授之謗,臣蒙覆燾之恩。”堅竟不從。猛乃受命。軍國內外萬機之務,事無鉅細,莫不歸之。
  • 10.    《晉書·卷一百一十四·載記第十四》:猛宰政公平,流放屍素,拔幽滯,顯賢才,外修兵革,內綜儒學,勸課農桑,教以廉恥,無罪而不刑,無才而不任,庶績鹹熙,百揆時敍。於是兵強國富,垂及昇平,猛之力也。堅嘗從容謂猛曰:“卿夙夜匪懈,憂勤萬機,若文王得太公,吾將優遊以卒歲。”猛曰:“不圖陛下知臣之過,臣何足以擬古人!”堅曰:“以吾觀之,太公豈能過也。”常敕其太子宏、長樂公丕等曰:“汝事王公,如事我也。”其見重如此。
  • 11.    《資治通鑑·卷一百一》:秦輔國將軍王猛、前將軍楊安、揚武將軍姚萇等帥眾二萬寇荊州,攻南鄉郡,荊州刺史桓豁救之;八月,軍於新野。秦兵掠安陽民萬餘户而還。
  • 12.    《資治通鑑·卷一百一》:秦輔國將軍王猛、隴西太守姜衡、南安太守南安邵羌、揚武將軍姚萇等帥眾萬七千討斂岐。
  • 13.    《資治通鑑·卷一百一》:猛遣邵羌追斂岐,王撫守侯和,姜衡守白石,猛與楊安救枹罕。天錫遣楊遹逆戰於枹罕東,猛大破之,俘斬萬七千級,與天錫相持於城下。
  • 14.    《資治通鑑·卷一百一》:秦王堅遣後將軍楊成世、左將軍毛嵩分討上邽、安定,輔國將軍王猛、建節將軍鄧羌攻蒲阪、前將軍楊安、廣武將軍張蠔攻陝城。堅命蒲、陝之軍皆距城三十里,堅壁勿戰,俟秦、雍已平,然後併力取之。
  • 15.    《資治通鑑·卷一百一》:晉公柳數出挑戰,王猛不應。柳以猛為畏之。五月,留其世子良守蒲阪,帥眾二萬西趨長安。去蒲阪百餘裏,鄧羌帥鋭騎七千夜襲,敗之。柳引軍還,猛邀擊之,盡俘其眾。柳與數百騎入城,猛、羌進攻之。
  • 16.    《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夏,四月,庚戌,温帥步騎五萬發姑孰。
  • 17.    《資治通鑑·卷一百一》:温至枋頭,暐及太傅評大懼,謀奔和龍。……暐又遣散騎侍郎樂嵩請救於秦,許賂以虎牢以西之地。秦王堅引羣臣議於東堂,皆曰:"昔桓温伐我,至灞上,燕不我救。今温伐燕,我何救焉!且燕不稱藩於我,我何為救之!"王猛密言于堅曰:"燕雖強大,慕容評非温敵也。若温舉山東,進屯洛邑,收幽、冀之兵,引並、豫之粟,觀兵崤、澠,則陛下大事去矣。今不如與燕合兵以退温;温退,燕亦病矣,然後我承其弊而取之,不亦善乎!"堅從之。八月,遣將軍苟池、洛州刺史鄧羌帥步騎二萬以救燕,出自洛陽,軍至潁川;又遣散騎侍郎姜撫報使於燕。以王猛為尚書令。
  • 18.    《資治通鑑·卷一百一》:樂安王臧進屯滎陽,王猛遣建威將軍梁成、洛州刺史鄧羌擊走之;留羌鎮金墉,以輔國司馬桓寅為弘農太守,代羌戍陝城而還。
  • 19.    《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六月,乙卯,秦王堅送王猛於灞上,曰:"今委卿以關東之任,當先破壺關,平上黨,長驅取鄴,所謂'疾雷不及掩耳'。吾當親督萬眾,繼卿星發,舟車糧運,水陸俱進,卿勿以為後慮也。"猛曰:"臣杖威靈,奉成算,蕩平殘胡,如風掃葉,願不煩鑾輿親犯塵霧,但願速敕所司部置鮮卑之所。"堅大悦。
  • 20.    《資治通鑑·卷一百一》:秦王猛攻壺關,楊安攻晉陽。八月,燕主暐命太傅上庸王評將中外精兵三十萬以拒秦。暐以秦寇為憂,召散騎侍郎李鳳、黃門侍郎梁琛、中書侍郎樂嵩問曰:"秦兵眾寡何如?今大軍既出,秦能戰乎?"鳳曰:"秦國小兵弱,非王師之敵;景略常才,又非太傅之比,不足憂也。"琛、嵩曰:"勝敗在謀,不在眾寡。秦遠來為寇,安肯不戰!且吾當用謀以求勝,豈可冀其不戰而已乎!"暐不悦。王猛克壺關,執上黨太守南安王越,所過郡縣,皆望風降附,燕人大震。
  • 21.    《資治通鑑·卷一百一》:甲子,猛陳於渭源而誓之曰:"王景略受國厚恩,任兼內外,今與諸君深入賊地,當竭力致死,有進無退,共立大功,以報國家。受爵明君之朝,稱觴父母之室,不亦美乎!"眾皆踴躍,破釜棄糧,大呼競進。
  • 22.    《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壬戌,猛遣將軍徐成覘燕軍形要,期以日中;及昏而返,猛怒,將斬之。鄧羌請之曰:"今賊眾我寡,詰朝將戰;成,大將也,宜且宥之。"猛曰:"若不殺成,軍法不立。"羌固請曰:"成,羌之郡將也,雖違期應斬,羌願與成效戰以贖之。"猛弗許。羌怒,還營,嚴鼓勒兵,將攻猛。猛問其故,羌曰:"受詔討遠賊;今有近賊,自相殺,欲先除之!"猛謂羌義而有勇,使語之曰:"將軍止,吾今赦之。"成既免,羌詣猛謝。猛執其手曰:"吾試將軍耳,將軍於郡將尚爾,況國家乎!吾不復憂賊矣!"
  • 23.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猛望燕兵之眾,謂鄧羌曰:“今日之事,非將軍不能破勍敵。成敗之機,在茲一舉,將軍勉之!”羌曰:“若能以司隸見與者,公勿以為憂。”猛曰:“此非吾所及也,必以安定太守、萬户侯相處。”羌不悦而退。俄而兵交,猛召羌,羌寢弗應。猛馳就許之,羌乃大飲帳中,與張蠔、徐成等跨馬運矛,馳赴燕陳;出入數四,旁若無人,所殺傷數百。及日中,燕兵大敗,俘斬五萬餘人,乘勝追擊,所殺及降者又十萬餘人,評單騎走還鄴。 堅以王猛為使持節、都督關東六州諸軍事、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冀州牧,鎮鄴,進爵清河郡侯,悉以慕容評第中之物賜之。
  • 24.    《晉書·卷一百一十四·載記第十四》:後率諸軍討慕容暐,軍禁嚴明,師無私犯。猛之未至鄴也,劫盜公行,及猛之至,遠近帖然,燕人安之。軍還,以功進封清河郡侯,賜以美妾五人,上女妓十二人,中妓三十八人,馬百匹,車十乘。猛上疏固辭不受。
  • 25.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王猛之髮長安也,請慕容令參其軍事,以為響導。
  • 26.    《晉書·卷一百一十四·載記第十四》:其年寢疾,堅親祈南北郊、宗廟、社稷,分遣侍臣禱河嶽諸祀,靡不周備。猛疾未瘳,乃大赦其境內殊死已下。猛疾甚,因上疏謝恩,並言時政,多所弘益。堅覽之流涕,悲慟左右。及疾篤,堅親臨省病,問以後事。猛曰:“晉雖僻陋吳、越,乃正朔相承。親仁善鄰,國之寶也。臣沒之後,願不以晉為圖。鮮卑、羌虜,我之仇也,終為人患,宜漸除之,以便社稷。”言終而死,時年五十一。堅哭之慟。比斂,三臨,謂太子宏曰:“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邪?何奪吾景略之速也!”贈侍中,丞相餘如故。給東園温明秘器,帛三千匹,谷萬石。謁者僕射監護喪事,葬禮一依漢大將軍故事。諡曰武侯。朝野巷哭三日。
  • 27.    亂世賢相——王猛  .山東僑網[引用日期2018-01-21]
  • 28.    王新文 .論王猛治國思想的特色[J]:山東省農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2010
  • 29.    《晉書·卷一百一十四·載記第十四》:猛鎮冀州,堅遣猛於六州之內聽以便宜從事,簡召英俊,以補關東守宰,授論,言台除正。俄入為悉相,猛宰政公平,流放屍素,拔幽滯,顯賢才,外修兵革,內崇儒學,勸課農桑,教以廉恥,無罪而不刑,無才而不任。堅嘗從容謂猛曰:“卿夙夜匪懈,憂勤萬機,若文王得太公,吾將優遊以卒歲。”其見重如此。
  • 30.    《魏書·列傳第二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1-13]
  • 31.    《晉書·卷一百十一·載記第十一》:先是,使其黃門侍郎梁琛聘于堅。琛還,言於評曰:“秦揚兵講武,運粟陝 東,以琛觀之,無久和之理。兼吳王西奔,必有觀釁之計,深宜備之。”評曰: “不然。秦豈可受吾叛臣而不懷和好哉!”琛曰:“鄰國相併,有自來矣。況今並 稱大號,理無俱存。苻堅機明好斷,納善如流。王猛有王佐之才,鋭於進取。觀其 君臣相得,自謂千載一時。桓温不足為慮,終為人患者,其唯王猛乎?”評不以為虞。
  • 32.    全唐文  .閲讀網[引用日期2013-03-09]
  • 33.    晉五胡指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2-08]
  • 34.    《御製閲史緒論》。
  • 35.    盛世危言  .夢遠書城[引用日期2013-03-09]
  • 36.    《送蓬仙兄返里有感》詩之一。
  • 37.    《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吉禮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9-21]
  • 38.    愛新覺羅·弘曆批註.《乾隆御批綱鑑》:黃山書社,1996年:第1784頁
  • 39.    《魏書·卷四十五·列傳三十三》:閬從叔道福,父羆,為苻堅丞相王猛所器重,以女妻焉。為堅東海太守。堅滅,奔江左,仕劉裕為輔國將軍、秦州刺史。
  • 40.    《資治通鑑·卷一百零三》:八月,秦丞相猛至長安,復加都督中外諸軍事。猛辭曰:"元相之重,儲傅之尊,端右事繁,京牧任大,總督戎機,出納帝命,文武兩寄,鉅細並關,以伊、呂、蕭、鄧之賢,尚不能兼,況臣猛之無似!"章三四上,秦王堅不許,曰:"朕方混壹四海,非卿誰可委者?卿之不得辭宰相,猶朕不得辭天下也。"
  • 41.    《資治通鑑·卷一百零三》:六月,秦清河武侯王猛寢疾,秦王堅親為之祈南、北郊及宗廟、社稷,分遣侍臣遍禱河、嶽諸神。猛疾少療,為之赦殊死以下。猛上疏曰:"不圖陛下以臣之命而虧天地之德,開闢已來,未之有也。臣聞報德莫如盡言,謹以垂沒之命,竊獻遺款。伏惟陛下,威烈振乎八荒,聲教光乎六合,九州百郡,十居其七,平燕定蜀,有如拾芥。夫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是以古先哲王,知功業之不易,戰戰兢兢,如臨深谷。伏惟陛下,追蹤前聖,天下幸甚!"堅覽之悲慟。秋,七月,堅親至猛第視疾,訪以後事。猛曰:"晉雖僻處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安和,臣沒之後,願勿以晉為圖。鮮卑、西羌,我之仇敵,終為人患,宜漸除之,以便社稷。"言終而卒。堅比斂,三臨哭,謂太子宏曰:"天不欲使吾平壹六合耶!何奪吾景略之速也!"葬之如漢霍光故事。
  • 42.    《十六國春秋別傳·卷四·前秦錄》:五月,猛寢疾,堅親祈南北郊、宗廟、社稷,分遺侍臣禱河嶽諸神,無不周備。以猛少瘳,赦殊死。七月,堅臨省疾,問以後事。猛曰:"晉僻陋吳越,乃正朔相承。臣歿之後,願不以晉為圖。鮮卑、羌虜,我之仇讎,終為大患,宜漸除之,以便社稷。"言終而卒,時年五十一。堅哭之慟。謂太子宏曰:"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何奪吾景略之速也。"贈侍中、丞相,餘如故,諡武襄。朝野巷哭三日。
  • 43.    [9] 《晉書·卷一百十二·載記第十二》瓘曰:“秦據漢舊都,地兼將相,文武輔臣,領袖一時者誰也?”負、殊曰:“皇室懿籓,忠若公旦者,則大司馬、武都王安,徵東大將軍、晉王柳;文武兼才,神器秀拔,入可允釐百工,出能折衝萬里者,衞大將軍、廣平王黃眉,後將軍、清河王法,龍驤將軍、東海王堅之兄弟;其耆年碩德,德侔尚父者,則太師、錄尚書事、廣寧公魚遵;其清素剛嚴,骨鯁貞亮,則左光祿大夫強平,金紫光祿程肱、牛夷;博聞強識,探賾索幽,則中書監胡文,中書令王魚,黃門侍郎李柔;雄毅厚重,權智無方,則左衞將軍李威,右衞將軍苻雅;才識明達,令行禁止,則特進、領御史中丞梁平老,特進、光祿大夫強汪,侍中、尚書呂婆樓;文史富贍,鬱為文宗,則尚書右僕射董榮,秘書監王颺,著作郎梁讜;驍勇多權略,攻必取,戰必勝,關、張之流,萬人之敵者,則前將軍、新興王飛,建切將軍鄧羌,立忠將軍彭越,安遠將軍範俱難,建武將軍徐盛;常伯納言,卿校牧守,則人皆文武,莫非才賢;其餘懷經世之才,藴佐時之略,守南山之操,遂而不奪者,王猛、朱肜之倫,相望於巖谷。濟濟多士,焉可罄言!姚襄、張平一時之傑,各擁眾數萬,狼顧偏方,皆委忠獻款,請為臣妾。小不事大,《春秋》所誅,惟君公圖之。”瓘笑曰:“此事決之主上,非身所了。”負、殊曰:“涼王雖天縱英睿,然尚幼衝,君公居伊、霍之任,安危所繫,見機之義,實在君公。”瓘新輔政,河西所在兵起,懼秦師之至,乃言於玄靚,遣使稱籓,生因其所稱而授之。
  • 44.    卷四十五 列傳第五◎王鎮惡 檀韶 向靖 劉懷慎 劉粹-宋書(梁)沈約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5-13]
  • 45.    載記第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5-13]
  • 46.    卷一百五 志第五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5-13]
  • 47.    卷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韋閬 杜銓 裴駿 辛紹先 柳崇-魏書(北齊)魏收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5-13]
  • 48.    《晉書·卷一百一十四·載記第十四》:廣平麻思流寄關右,因母亡歸葬,請還冀州。猛謂思曰:"便可速裝,是暮已符卿發遣。"及始出關,郡縣已被符管攝。
  • 49.    王猛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10-06]
  • 50.    《晉書·卷一百一十四·載記第十四》:王猛,字景略,北海劇人也,家於魏郡。少貧賤,以鬻畚為業。嘗貨畚於洛陽,乃有一人貴買其畚,而云無直,自言:“家去此無遠,可隨我取直。”猛利其貴而從之,行不覺遠,忽至深山,見一父老,鬚髮皓然,踞胡牀而坐,左右十許人,有一人引猛進拜之。父老曰:“王公何緣拜也!”乃十倍償畚直,遣人送之。猛既出,顧視,乃嵩高山也。
  • 51.    《晉書·卷一百一十四·載記第十四》:猛瑰姿俊偉。博學好兵書,謹重嚴毅,氣度雄遠,細事不幹其慮,自不參其神契,略不與交通,是以浮華之士鹹輕而笑之。猛悠然自得,不以屑懷。少遊於鄴都,時人罕能識也。惟徐統見而奇之,召為功曹。遁而不應,遂隱於華陰山。懷佐世之志,希龍顏之主,斂翼待時,候風雲而後動。
  • 52.    《晉書·卷一百一十四·載記第十四》:桓温入關,猛被褐而詣之,一面談當世之事,捫蝨而言,旁若無人。温察而異之,問曰:“吾奉天子之命,率鋭師十萬,杖義討逆,為百姓除殘賊,而三秦豪傑未有至者何也?”猛曰:“公不遠數千裏,深入寇境,長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見公心故也,所以不至。”温默然無以酬之。温之將還,賜猛車馬,拜高官督護,請與俱南。猛還山諮師,師曰:“卿與桓温豈並世哉!在此自可富貴,何為遠乎!”猛乃止。
  • 53.    《晉書·卷一百一十四·載記第十四》:苻堅將有大志,聞猛名,遣呂婆樓招之,一見便若平生。語及廢興大事,異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及堅僭位,以猛為中書侍郎。時始平多枋頭西歸之人,豪右縱橫,劫盜充斥,乃轉猛為始平令。猛下車,明法峻刑,澄察善惡,禁勒強豪。鞭殺一吏,百姓上書訟之,有司劾奏,檻車徵下廷尉詔獄。堅親問之,曰:“為政之體,德化為先,蒞任未幾而殺戮無數,何其酷也!”猛曰:“臣聞宰寧國以禮,治亂邦以法。陛下不以臣不才,任臣以劇邑,謹為明君翦除兇猾。始殺一奸,餘尚萬數,若以臣不能窮殘盡暴,肅清軌法者,敢不甘心鼎鑊,以謝孤負。酷政之刑,臣實未敢受之。”堅謂羣臣曰:“王景略固是夷吾、子產之儔也。”於是赦之。
  • 54.    《晉書·卷一百一十四·載記第十四》:遷尚書左丞、咸陽內史、京兆尹。未幾,除吏部尚書、太子詹事,又遷尚書左僕射、輔國將軍、司隸校尉,加騎都尉,居中宿衞。時猛年三十六,歲中五遷,權傾內外,宗戚舊臣皆害其寵。尚書仇騰、丞相長史席寶數譖毀之,堅大怒,黜騰為甘松護軍,寶白衣領長史。爾後上下鹹服,莫有敢言。頃之,遷尚書令、太子太傅,加散騎常侍。猛頻表累讓,堅竟不許。又轉司徒、錄尚書事,餘如故。猛辭以無功,不拜。
  • 55.    《晉書·卷一百一十四·載記第十四》:時既留鎮冀州,堅遣猛於六州之內聽以便宜從事,簡召英俊,以補關東守宰,授訖,言台除正。居數月,上疏曰:“臣前所以朝聞夕拜,不顧艱虞者,正以方難未夷,軍機權速,庶竭命戎行,甘驅馳之役,敷宣皇威,展筋骨之效,故俛從事,叨據負乘,可謂恭命於濟時,俟太平於今日。今聖德格於皇天,威靈被於八表,弘化已熙,六合清泰,竊敢披貢丹誠,請避賢路。設官分職,各有司存,豈應孤任愚臣,以速傾敗!東夏之事,非臣區區所能康理,願徙授親賢,濟臣顛墜。若以臣有鷹犬微勤,未忍捐棄者,乞待罪一州,效盡力命。徐方始賓,淮、汝防重,六州處分,府選便宜,輒以悉停。督任弗可虛曠,深願時降神規。”堅不許,遣其侍中梁讜詣鄴喻旨,猛乃視事如前。
  • 56.    《晉書·卷一百一十四·載記第十四》:俄入為丞相、中書監、尚書令、太子太傅、司隸校尉,持節、常侍、將軍、侯如故。稍加都督中外諸軍事。猛表讓久之。堅曰:堅曰:“卿昔螭蟠布衣,朕龍潛弱冠,屬世事紛紜,厲士之際,顛覆厥德。朕奇卿於暫見,擬卿為卧龍,卿亦異朕於一言,回《考槃》之雅志,豈不精契神交,千載之會!雖傅巖入夢,姜公悟兆,今古一時,亦不殊也。自卿輔政,幾將二紀,內釐百揆,外蕩羣兇,天下向定,彝倫始敍。朕且欲從容於上,望卿勞心於下,弘濟之務,非卿而誰!”遂不許。其後數年,復授司徒。猛覆上疏曰:“臣聞乾象盈虛,惟後則之;位稱以才,官非則曠。鄭武翼周,仍世載詠;王叔昧寵,政替身亡,斯則成敗之殷監,為臣之炯戒。竊惟鼎宰崇重,參路太階,宜妙盡時賢,對揚休命。魏祖以文和為公,貽笑孫後;千秋一言致相,匈奴吲之。臣何庸狷,而應斯舉!不但取嗤鄰遠,實令為虜輕秦。昔東野窮馭,顏子知其將弊。陛下不復料度臣之才力,私懼敗亡是及。且上虧憲典,臣何顏處之!雖陛下私臣,其如天下何!願回日月之鑑,矜臣後悔,使上無過授之謗,臣蒙覆燾之恩。”堅竟不從。猛乃受命。軍國內外萬機之務,事無鉅細,莫不歸之。
  • 57.    《晉書·卷一百一十四·載記第十四》:猛宰政公平,流放屍素,拔幽滯,顯賢才,外修兵革,內綜儒學,勸課農桑,教以廉恥,無罪而不刑,無才而不任,庶績鹹熙,百揆時敍。於是兵強國富,垂及昇平,猛之力也。堅嘗從容謂猛曰:“卿夙夜匪懈,憂勤萬機,若文王得太公,吾將優遊以卒歲。”猛曰:“不圖陛下知臣之過,臣何足以擬古人!”堅曰:“以吾觀之,太公豈能過也。”常敕其太子宏、長樂公丕等曰:“汝事王公,如事我也。”其見重如此。
  • 58.    《晉書·卷一百一十四·載記第十四》:其年寢疾,堅親祈南北郊、宗廟、社稷,分遣侍臣禱河嶽諸祀,靡不周備。猛疾未瘳,乃大赦其境內殊死已下。猛疾甚,因上疏謝恩,並言時政,多所弘益。堅覽之流涕,悲慟左右。及疾篤,堅親臨省病,問以後事。猛曰:“晉雖僻陋吳、越,乃正朔相承。親仁善鄰,國之寶也。臣沒之後,願不以晉為圖。鮮卑、羌虜,我之仇也,終為人患,宜漸除之,以便社稷。”言終而死,時年五十一。堅哭之慟。比斂,三臨,謂太子宏曰:“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邪?何奪吾景略之速也!”贈侍中,丞相餘如故。給東園温明秘器,帛三千匹,谷萬石。謁者僕射監護喪事,葬禮一依漢大將軍故事。諡曰武侯。朝野巷哭三日。
  • 59.    卷一百十三 載記第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20]
  • 60.    卷一百十四 載記第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20]
  • 61.    《十六國春秋·卷四十二·前秦錄》:永長於撫字,甚得人心。
  • 62.    明人畫王猛像軸  .故宮博物院數字文物庫[引用日期2024-01-31]
  • 63.    《北史·卷三十六·列傳第二十四》:父強,字威明,幼有大志,懷軍國籌略。與北海王猛,同志友善。及桓温入關中,猛以巾褐謁之。温曰:"江東無卿比也,秦國定多奇士,如生輩尚有幾人?吾欲與之俱南。"猛曰:"公求可與撥亂濟時者,友人薛威明其人也。"温曰:"聞之久矣。"方致朝命。強聞之,自商山來謁,與猛皆署軍謀祭酒。強察温有大志而無成功,乃勸猛止。俄而温敗。及苻堅立,猛見委任。其陽平公融為書,將以車馬聘強。猛以為不可屈,乃止。及堅如河東伐張平,自與數百騎馳至強壘下,求與相見。強使主簿責之。因慷慨宣言曰:"此城終無生降之臣,但有死節之將耳。"堅諸將請攻之,堅曰:"須吾平晉,自當面縛。舍之以勸事君者。"後堅伐晉,軍敗,強遂總宗室強兵,威振河輔,破慕容永於陳川。姚興聞而憚之,遣使重加禮命,徵拜右光祿大夫、七兵尚書,封馮翊郡公,轉左户尚書。年九十八,卒。贈輔國大將軍、司徙公,諡曰宣。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