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前秦

編輯 鎖定
前秦(351年~394年)是氐族建立五胡十六國時期的政權之一,也是十六國中最強大的國家。 [1-3]  前秦歷五世共六帝(含追封共八帝),享國四十四年,從苻洪自立稱王算是四十六年。 [4]  [71-72] 
苻洪在石虎去世後降東晉,在後趙內訌時意圖奪下關中,但遭麻秋毒死。350年,苻健佔據關中,次年登基,設置百官,定都長安,後與東晉斷交。 [5]  東晉派殷浩桓温討伐,苻健都成功抵禦,國勢漸固。苻生繼立,淫殺無度,苻堅殺而代之。苻堅推崇儒學,獎勵文教,知人善任,由王猛等人輔政,得以集權中央,國勢大盛,史稱“關隴清晏,百姓豐樂”。前秦強盛後,苻堅有意一統天下,派王猛、鄧羌率軍滅亡前燕,攻取關東六州。371年,滅亡仇池,俘虜楊纂吐谷渾歸附。373年,攻佔巴蜀漢中,邛、筰、夜郎皆降。376年,滅前涼,同年滅。平定西域諸國。 [6]  此時前秦東鄰大海,南抵漢水,西到龜茲,北達沙漠,與南方東晉對峙,疆域成為五胡之最。 [82] 
前秦提倡儒學,興立學校,培養統治人才。注重農桑,興修水利,修立亭驛,發展工商。消滅前燕後實行徙民政策,將關東被征服的鮮卑烏桓丁零十萬户徙至關中,充實近畿,便於控制;又將關中的氐族十五萬户移至關東,分置於各要鎮,用以加強控制新徵服地區的人民。前秦此時,政治較為清明,社會相對安定,國力達於鼎盛。但自淝水戰敗後,前秦走向衰落和瓦解,中國北方再度陷於分裂之中。 [19] 
前秦的漢化改革有效緩解了民族隔閡,促進了文明延續與民族融合,併為後秦北朝的漢化改革打下基礎。 [31-33] 
中文名
外文名
Pre Qin Dynasty
別    名
苻秦、前秦、皇秦 [69] 
時間範圍
351年 至 394年
首    都
長安晉陽 [70] 
主要城市
長安、洛陽鄴城姑臧平陽和龍敦煌許昌襄陽成都漢中南安、晉陽、廣固枋頭范陽雍城
官方語言
中古漢語
貨    幣
圓孔錢
政治體制
君主專制政體
國家領袖
苻健
苻生
苻堅
苻丕
苻登 展開
人口數量
約 2000 萬
主要民族
氐族漢族鮮卑族羌族匈奴族 [1] 
主要宗教
道教
儒教
佛教
國土面積
3580000 km²

前秦國號

編輯
前秦之稱最早見於《十六國春秋》,後為別於其他以“秦”為國號政權,而襲用之。南北朝時期,北魏宰相高閭等人認為前秦和北魏一脈相承,主張秦為火德,魏承秦為土德,故又稱為火秦 [7]  [37] 
本號曰“秦”,源於地區名。“秦”號加“前”字,稱為“前秦”,以別於“西秦”、“後秦”。《十六國春秋》以“前秦錄”為題記述苻氏始末,實為“前秦”別號的首見。符秦為前秦國號的別稱,前秦為苻氏所建,故別號“苻秦”,以與“嬴秦”、“姚秦”、“乞伏秦”有別。 [76] 

前秦歷史

編輯

前秦前秦立國

西晉末年,王朝顛覆之際,略陽氐族推出貴族苻洪為首領。前趙劉曜在長安稱帝,以苻洪為氐王。後來後趙石勒滅前趙,苻洪降於石勒。
333年,石虎徙關中豪傑及羌戎至關東,以苻洪為流民都督,居於枋頭。石虎死後,苻洪遣使降晉,接受東晉官爵。
350年,苻洪在枋頭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于、三秦王,不久被後趙石虎舊將麻秋所毒死,其子苻健代統其眾。苻健自枋頭而西,關中氐羌紛紛響應。十月,苻氏入長安,遂據關隴。
351年,苻氏在關隴施行仁政,與百姓約法三章,廢除後趙時期的苛政,關中百姓對苻氏很有好感,苻健稱大秦天王、大單于。一年後正式稱帝,國號大秦,定都長安冊立文武百官,史稱苻秦、前秦。 [6] 
百科x混知:圖解五胡十六國 百科x混知:圖解五胡十六國
起初苻健知道中原“民心思晉”,在枋頭時,打着晉國徵西大將軍、都督關中諸軍事、雍州刺史來作號召;抵達關中之後,遣使向東晉稱臣,以緩和關中地區的矛盾,直到他正式稱帝后,才和東晉斷絕關係。
354年,東晉權臣桓温親率大軍四萬攻打前秦,一路攻打到關中,最終被苻健、苻雄率軍反敗為勝,又採取堅壁清野的政策,晉軍在給養問題遇到困難,桓温只好率敗軍撤退。 [84] 
355年,苻健駕崩,諡號為明,廟號世宗,其子苻生繼位,因淫殺過度,357年,苻健弟苻雄之子苻堅殺死苻生自立,稱大秦天王,並將苻健諡號改為景明,廟號改為高祖。 [6]  [1] 

前秦統一北方

苻堅在登位以前,就聽説了王猛的名聲,在呂婆樓的協助下約見王猛,談得十分投契。即帝位,任王猛、王攸鄧羌等漢族大臣輔政。前秦採取政治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抑制貴族勢力發展來強化中央力量,並興修關中水利,前秦國力逐漸增強。
370年,秦將王猛滅前燕,擒慕容暐
371年,秦西縣侯苻雅前仇池國
376年,秦將苟萇前涼張天錫降;同年,苻堅乘代國內亂之際,派遣鄧羌苻洛進兵滅代國。 [65-68] 
382年,苻堅命呂光征伐西域,這是自西晉之後數十年來,中原政權再度佔據西域。自此前秦基本統一北方,四周諸國遣使通好。 [8-11] 
在統一北方時,苻堅也開始攻打東晉,於373年,派遣朱肜徐成等人攻下東晉梁、益二州。

前秦鞏固統治

374年(前秦建元十年),張育自稱蜀王,與楊光起兵二萬人,聯兵巴獠酋長張重、尹萬的一萬多人,進圍前秦擁有的成都。宣昭帝苻堅派鎮軍將軍鄧羌率軍五萬討伐,張育派使者向東晉請求援軍,東晉的益州刺史竺瑤、威遠將軍桓石虔率軍叁萬攻墊江,打敗姚萇。六月,張育改元為黑龍。七月,張育、張重等人爭權,內訌。前秦楊安鄧羌打敗張育、楊光,退守綿竹。八月,鄧羌在涪西打敗晉軍。九月,楊安在成都以南打敗了張重、尹萬,斬首士兵二萬三千人,張重戰死。另一方面,張育、楊光被鄧羌攻殺於綿竹,益州又歸前秦所有。 [12] 
382年九月,車師前部王彌窴、鄯善王休密馱入朝於秦,請為嚮導,以伐西域之不服者,因如漢法置都護以統理之。苻堅以驍騎將軍呂光為使持節、都督西域征討諸軍事,與凌江將軍姜飛、輕車將軍彭晃、將軍杜進康盛等總兵十萬,鐵騎五千,以伐西域。陽平公融諫曰:“西域荒遠,得其民不可使,得其地不可食,漢武徵之,得不補失。今勞師萬里之外,以踵漢氏之過舉,臣竊惜之。”
383年正月,秦王苻堅命呂光從長安發兵西域,以鄯善王休密馱、車師前部王彌窴為嚮導。

前秦襄陽之圍

378年,前秦徵南大將軍苻丕等率領步騎兵七萬人,攻擊東晉所屬的襄陽,東晉梁州刺史朱序死守近一年,城池陷落被俘。
379年,前秦右將軍毛當、強弩將軍王顯,率二萬人自襄陽出發,跟後將軍俱難、兗州刺史彭超會師,攻擊東晉淮河以南各城池,攻陷盱眙,包圍三阿。東晉兗州刺史謝玄出兵救援,四次擊敗秦軍,俱難、彭超向北逃走,僅保住一命。但毛當所部卻以少勝多擊潰晉軍,兵鋒直抵堂邑 [13]  [39] 

前秦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
前秦滅前涼、伐西域後東亞的割據王朝基本被攻滅,此時東亞只剩東晉、高句麗、新羅和百濟,苻堅自恃強盛,不斷對東晉發動進攻,戰事主要在東線徐州一帶和西線襄陽一帶進行。379年前秦攻佔東晉戰略重鎮襄陽,而進攻淮南的行動受阻,進攻江陵的軍隊也被擊退。苻堅遂決定重新部署,全力發動對東晉的進攻。382年十月,苻堅在太極殿召集羣臣,提出親率百萬大軍一舉滅晉。鮮卑人慕容垂與羌人姚萇皆盡力支持,但苻堅之弟苻融石越等大臣則強烈反對。這是因為苻堅將諸胡遷入關中以便控制,又將氐族勢力置於國內要衝,以鞏固勢力,此法卻使京師空虛。而且他為人寬宏,亡國君臣、敵國將帥皆授予高官,放任其率領舊部,造成隱憂。
苻堅最終在383年全面進攻東晉,八月以苻融為前鋒都督,率步騎二十五萬先行,九月苻堅親統步兵六十餘萬、騎兵二十七萬為後繼。益州、涼州、河北等地的秦軍也紛紛出動。東晉謝安當國,命謝石為征討大都督、謝玄為前鋒都督,率水陸八萬迎敵。十月,兩軍會戰於淝水。
東晉王朝在強敵壓境,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以丞相謝安之侄謝玄為首的主戰派決意奮起抵禦。經謝安舉薦,晉孝武帝任命謝安之弟謝石為征討大都督,謝玄為先鋒,率領經過七年訓練,有較強戰鬥力的“北府兵”八萬沿淮河西上,迎擊秦軍主力,派胡彬率領水軍五千增援戰略要地壽陽,又任命桓衝為江州刺史,率十萬晉軍控制長江中游,阻止秦巴蜀軍順江東下。
383年10月18日,苻堅之弟苻融率秦前鋒部隊攻佔了壽陽,俘虜晉軍守將徐元喜。與此同時,秦軍慕容垂部攻佔鄖城。奉命率水軍馳援壽陽的胡彬在半路上得知壽陽已被苻融攻破,便退守硤石,等待與謝石、謝玄的大軍會合。苻融又率軍攻打硤石,苻融部將梁成率兵五萬進攻洛澗,截斷淮河交通,阻斷了胡彬的退路。胡彬困守硤石,糧草用盡,難以支撐,寫信向謝石告急,但送信的晉兵被秦兵捉住,此信落在苻融手裏。苻融立刻向苻堅報告了晉軍兵少,糧草缺乏的情況,建議迅速起兵,以防晉軍逃遁。苻堅得報,把大軍留在項城,親率八千騎兵疾趨壽陽。
苻堅一到壽陽,立即派原東晉襄陽守將朱序到晉軍大營去勸降。朱序到晉營後,不但沒有勸降,反而向謝石提供了秦軍的情況。他説:“秦軍雖有百萬之眾,但還在進軍中,如果兵力集中起來,晉軍將難以抵禦。現在情況不同,應趁秦軍沒能全部抵達的時機,迅速發動進攻,只要能擊敗其前鋒部隊,挫其鋭氣,就能擊破秦百萬大軍。”謝石起初認為秦軍兵強大,打算堅守不戰,待敵疲憊再伺機反攻,聽了朱序的話後,認為很有道理,便改變了作戰方針,決定轉守為攻,主動出擊。 [15] 
11月,謝玄派遣勇將劉牢之率精兵五千奔襲洛澗,揭開了淝水大戰的序幕。秦將梁成率部五萬在洛澗邊上列陣迎擊。劉牢之分兵一部迂迴到秦軍陣後,斷其歸路;自己率兵強渡洛水,猛攻秦陣。秦軍驚慌失措,勉強抵擋一陣,就土崩瓦解,主將梁成和其弟梁雲戰死,官兵爭先恐後渡過淮河逃命,萬餘人喪生。洛澗大捷,極大鼓舞了晉軍的士氣。
由於秦軍緊逼淝水西岸佈陣,晉軍無法渡河,只能隔岸對峙。謝玄就派使者去見苻融,用激將法對他説:“君懸軍深入,而置陣逼水,此乃持久之計,非欲速戰者也。若移陣少卻,使晉兵得渡,以決勝負,不亦善乎?”秦軍諸將都表示反對,但苻融認為可以將計就計,讓軍隊稍向後退,待晉軍半渡過河時,再以騎兵衝殺,這樣就可以取得勝利。 [16]  指揮秦軍後撤。但秦兵士氣低落,結果一後撤就失去控制,陣勢大亂。謝玄率領八千騎兵,趁勢搶渡淝水,向秦軍猛攻。朱序則在秦軍陣後大叫:“秦兵敗了!”秦兵信以為真,於是轉身競相奔逃。苻融眼見大勢不妙,急忙騎馬前去阻止,以圖穩住陣腳,不料戰馬被亂兵衝倒,被晉軍追兵殺死。失去主將的秦兵越發混亂,前鋒的潰敗,引起後續部隊的驚恐,也隨之潰逃,形成連鎖反應,結果全軍向北敗退。秦軍潰兵沿途不敢停留,聽到風聲鶴唳,都以為是晉軍追來。晉軍乘勝追擊,一直到達壽陽附近的青岡。秦兵人馬相踏而死的,滿山遍野,充塞大河。潰散的秦軍飢餓寒凍,死亡十之七八。苻堅中箭負傷,倉皇逃至淮北,沿途收集殘兵,到洛陽時僅剩十餘萬。 [15] 
晉軍收復壽陽,謝石謝玄派飛馬往建康報捷。當時謝安正跟客人在家下棋。他看完了謝石送來的捷報,不露聲色,隨手把捷報放在旁邊,照樣下棋。客人知道是前方送來的戰報,忍不住問謝安:“戰況怎樣?”謝安慢吞吞地説:“孩子們到底把秦人打敗了。” [17]  客人聽了,高興得不想再下棋,想趕快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別人,就告別走了。謝安送走客人,回到內宅去,他的興奮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過門檻的時候,踉踉蹌蹌的,把腳上的木屐的齒也碰斷了。這是著名的典故“折屐齒”的來歷。 [18] 
383年底,苻堅收集潰敗的士卒,到洛陽時已有十餘萬人,百官、儀物,軍容粗備。 [11]  [56] 

前秦北方分裂

淝水之戰後,前秦的統治隨之瓦解原先歸附前秦的其他民族,紛紛乘機獨立,黃河以北又再陷入分裂的狀態。 [19] 
383年,前燕降將、鮮卑族的冠軍將軍慕容垂,奉命攻擊在新安起兵的丁零部落首領翟斌,卻在途中屠殺副將苻飛龍及一千人的氐人部隊。384年,慕容垂自稱“燕王”,廢除前秦年號,建立後燕政權,並進攻駐守鄴城的前秦長樂公苻丕。前秦北地長史慕容泓,聽到叔父慕容垂攻打鄴城的消息,投奔關東集結數千鮮卑人,自稱大將軍、濟北王,建立西燕政權。 [20] 
苻堅派兒子鉅鹿公苻睿當統帥,羌人將領姚萇任參謀,出兵討伐,在華澤大敗,苻睿被斬殺。苻堅大怒,姚萇畏罪逃到渭北,被族人推為盟主。姚萇遂自稱大將軍、大單于、萬年秦王,建立後秦政權。 [21] 

前秦新平之禍

建元二十一年(385年)七月,姚萇派驍騎將軍吳忠率騎兵包圍苻堅。苻堅神色自若,安然等待吳忠。吳忠將苻堅等人送至新平軟禁。姚萇派人向苻堅索求傳國璽,苻堅厲聲斥責。姚萇又派右司馬尹緯去苻堅處,要求禪讓,苻堅説:“禪代,聖賢之事,姚萇叛賊,何得為之!”為避免姚萇凌辱兩名女兒苻寶苻錦,於是先殺了她們。太子苻宏順陽公主帶領宗族投降東晉。八月辛丑,姚萇命人殺害苻堅,苻堅時年四十八歲,張夫人及幼子苻詵也自殺,是為新平之禍。姚萇為掩飾他殺死苻堅的事,故意諡苻堅為壯烈天王。苻堅雖死,但前秦仍掌控着幷州、河東、秦州、河州、南秦州、三輔等地的實權,在河北、山西、關隴的勢力延續了十年之久。 [22] 
鎮守鄴城的苻丕慕容垂長期圍攻。苻堅死後,苻丕稱帝,一年後被東晉將領馮該擊殺。關隴氐人擁立苻堅族孫苻登稱帝。 [62] 

前秦西北治亂

建元二十一年(385年)九月,呂光自龜茲還軍宜禾,前秦涼州刺史梁熙閉境拒之。高昌太守楊翰諫言:“呂光新破西域,兵強氣鋭,聞中原喪亂,必有異圖。河西地跨萬里,帶甲十萬,足以自保。如果呂光出流沙,其勢難敵。高梧谷口是險阻之要,應該先派兵守住谷口奪其水源;彼既窮渴,可以坐制。如以為遠,伊吾關也可拒敵。度此二厄,雖有張良之策,也無可施展!”梁熙又不聽。 [61] 
美水令張統梁熙説:“如今關中大亂,京師存亡不可知。呂光此來,其志難測,將軍打算如何抵抗?”梁熙説:“我很憂慮,不知如何。”張統説:“呂光智略過人,今擁思歸之士,乘戰勝之氣,其鋒未易當也。將軍世受大恩,忠誠夙著,立勳王室,宜在今日。行唐公苻洛,是陛下從弟,勇冠一時,為將軍計,莫若奉為盟主以收眾望,推忠義以帥羣豪,則光雖至,不敢有異心也。資其精鋭,東兼毛興,連王統楊壁,合四州之眾,掃凶逆,寧帝室,此桓、文之舉也。”梁熙不聽,殺苻洛於西海。
呂光聞楊翰之謀,大懼,不敢前進。杜進這時對呂光説:“梁熙文雅有餘,機鑑不足,終不能納善從説也,願不足憂之。聞其上下未同,宜在速進,進而不捷,請受過言之誅。”呂光從之。進至高昌,楊翰以郡投降。至玉門,梁熙移檄責罵呂光擅命還師,以子梁胤為鷹揚將軍,與振威將軍南安姚皓、別駕衞翰帥眾五萬拒光於酒泉。敦煌太守姚靜、晉昌太守李純以郡降光。於是涼州胡夷皆附於光。武威太守彭濟抓住梁熙以降,呂光將梁熙殺死。
呂光入姑臧,自領涼州刺史,表杜進為武威太守,自餘將佐,各受職位。涼州郡縣皆降於呂光,唯獨酒泉太守宋皓、西郡太守索泮等人不肯投降。呂光後來活捉索泮,對他説:“吾受詔平西域,而梁熙絕我歸路,此朝廷之罪人,卿何為附之?”索泮曰:“將軍受詔平定西域,可曾受詔擾亂涼州,梁公有何罪而將軍殺之?我恨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報君父(苻堅)之讎耳,怎能像逆氐彭濟那樣望風反叛!主滅臣死,這是禮義之常。”於是呂光殺害索泮及宋皓。 [63] 
385年九月,乞伏國仁對部下説:“苻氏以高世之姿而困於烏合之眾,可謂天也。夫守常迷運,先達恥之;見機而作,英豪之舉。吾雖薄德,藉累世之資,豈可睹時來之運而不作乎!”以孝武太元十年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于、領秦、河二州牧,建元曰建義(西秦建義元年)。以其將乙旃音埿為左相,屋引出支為右相,獨孤匹蹄為左輔,武羣勇士為右輔,弟乾歸為上將軍,自餘拜授各有差。置武城、武陽、安固、武始、漢陽、天水、略陽、漒川、甘松、匡朋、白馬、苑川十二郡,築勇士城以居之。 [23]  [64] 
385年十月,慕容衝派遣尚書令高蓋率眾五萬,征伐後秦。兩軍在新平之南展開激戰,結果西燕大敗,楊定逃奔隴右,重新聚集舊部。楊定,仇池氐人,苻堅把女兒嫁給他。 [24-25] 
385年(前秦建元廿一年、前秦太安元年)十一月,楊定徒居歷城,自稱龍驤將軍、仇池公,並派使者向東晉稱藩。後來又攻取天水、略陽,自稱秦州刺史、隴西王。
386年九月,苻堅被殺的消息才傳到涼州,呂光聽到噩耗,命令所部為苻堅披麻戴孝。十月,呂光宣佈改元太安。十二月,呂光自稱使持節、侍中、中外大都督、督隴右、河西諸軍事、大將軍、涼州牧、酒泉公,建立後涼 [13] 

前秦走向滅亡

394年,七月,前秦皇帝苻登在馬毛山以南跟後秦皇帝姚興交戰,在廢橋之戰被後秦尹緯擊潰,被生擒後斬首,太子苻崇投奔湟中稱帝。十月,苻崇被西秦首領乞伏幹歸驅逐,投奔隴西王楊定,兩人合兵攻打西秦,被西秦涼州刺史乞伏軻彈斬殺,前秦正式滅亡。前秦滅亡後,苻秦宗室並未遭到他國屠戮,宗室多輾轉各國為官,其中以後仇池國為主。

前秦疆域

編輯
前秦曾一度是北方政權裏版圖最大的,史稱“東極滄海,西並龜茲,南包襄陽,北盡沙漠”。東北、西域各國都遣使和前秦建交,只有東南一隅的東晉與他對峙,以淮河、漢江與東晉為界。 [13]  疆域遠超前趙後趙,以後的北魏北周的疆域也沒有如此遼闊。
清朝時期洪亮吉十六國疆域志》記載,前秦全盛時期有二十二州、一百三十五郡、八個護軍、七百三十四縣。

前秦政治

編輯

前秦胡漢共治

苻堅統治時,重用關西、河東地區出身的漢族士人,王猛鄧羌權翼薛贊朱肜任羣韓胤皇甫覆皇甫典裴慬等人皆在朝中擔任要職,實行抑制各族貴族豪強、擴大皇權的政策。在政治、經濟等方面採取了一系列鞏固統治的措施。苻堅還恢復了魏晉士籍,承認士族特權,吸收漢族士人蔘加政權,擴大胡漢聯合統治的階級基礎。
苻堅時期朝堂的漢族郡望以京兆韋氏、略陽權氏、天水姜氏、安定皇甫氏隴西李氏清河房氏河東裴氏為主。
郡守、鎮將以及公侯、刺史的漢族幕僚以燕郡韓氏、清河崔氏、敦煌索氏、渤海高氏、魏郡申氏、略陽垣氏、天水趙氏、河內常氏、武威賈氏為主。 [40-55]  [77] 

前秦逐步漢化

前秦滅代後實行的散其部落制度,苻堅採取的這項措施,是非常高明的,使本以劫掠為生的遊牧民族,逐漸演變成半農半牧的民族,教育和引導以拓跋部為主的漠北鮮卑族學習農耕和謀生手段,實行三丁取一、五丁取二的做法,既能保境安民,又能讓代國各家各户從事生產。自此,漠北鮮卑族的文化、生活水平都取得了顯著提高,為民族融合起到了積極性的作用,也奠定了後世北魏的漢化基礎。該政策亦被後來道武帝拓跋珪延襲並改造,形成了解散部落制度,自此,北朝時期的北方不再大規模處於分裂狀態,詳見李憑著作《北魏平城時代》。 [36] 

前秦申明法紀

京畿附近的始平郡,有很多從枋頭返回來的貴族,這些人目無王法,橫行霸道。而始平的治安也一塌糊塗,百姓苦不堪言。苻堅很明智的任命王猛為始平令,讓他去治理地方。王猛剛到任,便申明法紀,明辨善惡,壓制地方不法豪強。這些豪強與地方里的官吏勾結以久,霸道慣了,哪裏會把王猛放在眼裏,照例恣意妄為。王猛言出即行,當即把一個作奸犯科的惡吏鞭殺。這些豪門見狀,趕忙慫恿這個惡吏的狐朋狗友上書“訴冤”。不久,苻堅派王猛鄧羌二人糾察豪強劣跡,被翻出劣跡處死的豪強多達二十餘人,深感用人之務關係政務興衰,於是罷免了不稱職的尚書左丞程卓,改任王猛為尚書左丞,咸陽內史,輔佐他處理朝政。 [81]  [26] 

前秦選拔人才

為了激勵學生讀書,苻堅大力推行傳統的學而優則仕的措施。據《晉書·苻堅載記》,“堅親臨太學,考學生經義優劣,品而第之。問難五經,博士多不能對”。開始時“一月三臨太學”,後來改為“每月一臨太學”。建元元年(365),“雍州秀才段鏗對策上第,拜吏部郎中。孝廉通經者十餘人,皆拜令長”。建元八年(372)三月,苻堅下詔:“關東之民學通一經、才成一藝者,在所以禮送之。在官百石以上,學不通一經、才不成一藝者,罷遣還民。”同年,“復魏晉士籍,使役有常聞。諸非正道、典學,一皆禁之。堅臨太學,考學生經義,上第擢敍者八十三人”。 [83] 
苻堅尊崇儒學,興辦學校,不單單為了附庸風雅或沽名釣譽,而是為了政權培養合格的統治人才。在苻堅統治時期,進入太學授業的不只是氐、漢兩族的官僚子弟,其他各族上層分子也可以在太學接受教育。據《晉書·苻堅載記》,苻堅滅代以後,“以翼健荒俗,未參仁義,令入太學習禮”。事後,苻堅問涉翼健:“好學否?”對曰:“若不好學,陛下用教臣何為?”苻堅對此回答十分滿意。又據《資治通鑑·卷一百零三》記載,苻堅建元八年(372),苻融代王猛出鎮冀州,在州開建學宮,冀州名士高泰認為此舉可與齊之稷下、魯之泮宮相提並論。冀州為前燕舊地,苻融在此興建學校,入學接受教育的應該也有鮮卑貴族子弟。 [34] 
薦舉賞罰制度和選官新標準的規定,改變了當時士族豪門壟斷朝廷的局面,有利與有才有德的寒門之士與到國家的政治生活中,也否定了自從西晉永嘉之亂以來許多胡族軍閥統治者迷信武力、蔑棄文化知識的落後觀念,有效地提高了前秦各級官僚的智能素質,“才盡其用、官稱其職”的新局面日益形成,社會風氣和社會治安也為之一變。

前秦軍事

編輯

前秦禁衞制度

前秦設有領軍將軍、中軍將軍、護軍將軍、左右衞將軍、武衞將軍等職,這些官職具有禁衞職能。前秦建立之初,苻健便任命苻菁為衞大將軍、平昌公,用以宿衞二宮,位居朝臣第二,可見衞大將軍是當時前秦最高級別的禁軍長官。 [78]  前秦苻堅時期還有四軍、五校、驍遊、中壘、強弩等職。 [79]  前、後、左、右四禁將軍在前秦禁衞武官制度中頗具特色,四禁將軍統領的部署為羽林騎,應為中軍。 [80] 
前秦滅亡後,後秦的禁衞武官制度主要也承襲前秦,西秦政權的政治制度也有其特色,但更多承襲了前秦制度。 [60] 

前秦八大護軍

前秦的八大護軍制度對後世很有影響,眾所周知,後秦有軍鎮制,北魏初年設有鎮都大將,後來又有捍衞平城六鎮,這類建制的出現,與前秦的護軍制有着淵源關係,甚至可以説是它的演變和發展,詳見蔣福亞著作《前秦史》。 [35] 

前秦經濟

編輯

前秦農業

對於經濟的恢復,前秦開國皇帝苻健尤為注意。他廢除後趙苛政,倡導勤儉節約,減輕百姓負擔,每遇災荒,就免除百姓租税,自己也裁撤膳食,表達了願與百姓共度災荒的意願。 [57]  [58] 
關中經久戰亂,經濟殘破,苻堅即位後面對這種局面,制定了“課農桑,恤困窮”,採取一系列的措施保障百姓的生產生活活動,加強農業生產,增加國家財富。通過鑿山起堤,疏通溝渠,構築梯田、改造鹽鹼地、召納流民、減租減税,獎勵耕種等途徑改善農業生產環境,發展農業生產。通過這些手段,關中平原的經濟得到了恢復發展,前秦的國庫得到了充實,前秦的國力大大增強了。
遇上天旱苻健不但曾下令節儉及開山澤資源與民共享,亦督導百姓耕種,自己更親身躬耕藉田,讓苟皇后親身養蠶,以示對農業的重視。 [81] 
377年,苻堅開鑿涇水渠,開涇水上源,鑿山起堤,通渠引瀆,以溉岡滷之地,及春而成,百姓賴其利。前秦苻堅時涇水渠的開鑿及區種法的推行,大大有助於華夏民族農業的發展,為後世的關中百姓抗災做出了重要貢獻。
經過十多年的經營,前秦已經是“人思勸勵,號教多士,盜賊止息,請託路絕,田疇修闢,帑藏充盈,典章法物,慶不悉備”。滅掉前燕後,苻堅對生產仍然十分重視,曾“以境內早,課百姓區種”,即推行氾勝之的區田法。又曾“以關中水旱不時,議依鄭、白故事,發其王侯以下及豪望富室僮隸三萬人,開涇水上源,鑿山起堤,通渠引瀆,以溉岡滷之田。及春而成,百姓賴其利”。 [14] 

前秦商業

與後趙肆意掠奪百姓不同,苻健不愛搞大規模的宮殿建築,反而減輕賦税,力圖通過邊疆貿易增加百姓收入。苻健利用秦晉交界、有丹水和洛河之便的區位優勢,在豐陽設置荊州,專門引南金奇貨、弓竿漆蠟。 [57]  [58]  苻堅繼續貫徹了苻健的“通關市,來遠商”的方針,不加限制。《苻堅載記上》有一段描寫關隴與長安情況的話:“關隴清宴,百姓豐樂。自長安至於諸州,皆夾路樹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驛。旅行者取給於途,工商賈販於道。百姓歌之曰:'長安大街,夾樹楊槐,下走朱輪,上有鸞棲,英彥雲集,誨我萌黎。”這與西晉滅亡時,“長安城中,户不盈百,牆宇頹廢,蒿棘成林”,米一斗值金二兩相比,完全不同了。關隴地區的經濟在恢復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 [14] 

前秦文化

編輯
前秦注重教育建設,文教禮樂均為十六國之最,並湧現出各界大家,如王嘉蘇通劉祥趙整郭瑀梁讜梁熙法和蘇蕙苻融苻朗王歡釋道安宣文君僧伽提婆樂尊和尚曇摩難提等人。

前秦崇尚儒學

苻健在擊退桓温後,與關隴百姓約法三章,修尚儒學,實行漢化政策,在苻健的治理下,前秦文化教育亦蒸蒸日上。 [59] 
苻堅下令廣收學官,郡國學生只要通曉一經或以上就獲授職,亦表彰有才德和努力營田之人,令人們都望得朝廷勸勵,崇尚清廉正直,物資亦豐盛。苻堅更每月親臨太學考拔學生,消滅前燕後更在長安祭祀孔子等華夏先賢。而王猛苻融宣文君等人亦助苻堅整順風俗,令全國學校漸興。在苻堅治下的關隴地區豐盛安定,地區回覆秩序,工商業興盛,一片繁華景象。及至後來王猛去世後,苻堅仍然尊崇儒學,不但命太子、公侯和官員之子以及中外四禁、 [27]  二衞、四軍長上 [28]  的將士都要受學,連帶後宮妃嬪亦設有典學,教宮內宦官及宮婢經學。
另亦嚴厲禁止老莊以及圖讖學説。後來西域大宛國獻馬,苻堅很崇拜漢文帝,於是效法漢文帝送還進貢的千里馬,更加命羣臣作《止馬詩》送到西域,以示沒有取千里馬的慾望,最終共有四百多人獻詩。
魏晉之際,特別是晉末永嘉之亂以來,戰亂頻仍,儒生罕存,儒家經典大都散佚殆盡。當時的情形確如博士王實所言:“劉、石擾覆華畿,二都鞠為茂草,儒生罕有或存,墳籍滅而莫紀,經淪學廢,奄若秦皇。”但這種情況在前秦時期有了很大的轉變,因為前秦政權的核心人物苻堅和王猛等人都崇尚儒學,所以當時著名的儒生王歡公孫永郭瑀、胡辯、蘇通劉祥等人,均蒙禮聘,其中不少人被徵聘至長安或洛陽。如樂陵人王歡,安貧樂道,專精好學,尤善《詩經》,是名聞關東的通儒,歷任前燕博士、國子祭酒。苻堅滅燕後,以安車蒲輪徵王歡為國子祭酒(《晉書》卷九三《儒林·王歡傳》《晉書·苻堅載記》)。又如襄平人公孫永,“少而好學恬虛”,“吟詠巖間,欣然自得”,苻堅想“備禮徵之”,考慮到他年高路遠,於是遣使致意。公孫永死後,又特諡其為“崇虛先生”(《晉書》卷九四《隱逸·公孫永傳》)。永嘉之亂以來,涼州偏居一隅,較為安定,中原士人紛紛西遷避亂,經學因之興盛不衰。前秦統一涼州後,尤為重視禮遇涼州名儒。敦煌人郭瑀“精通經義,雅辯談論,多才藝,善屬文”,著《春秋墨説》及《孝經錯緯》等書,弟子著錄千餘人。苻堅特備安車蒲輪徵聘郭瑀進京,參與制定禮儀制度,恰值郭瑀父死守喪,於是只好命令太守辛章選派書生三百人前往受業(《晉書》卷九四《隱逸·郭瑀傳》)。又據《晉書·姚興載記》:“涼州胡辯,苻堅之末,東徙洛陽,講授弟子千有餘人,關中後進多赴之請業。”由此可見,當時被苻堅徵聘至關中一帶的涼州名儒,人數不會太少。
在廣泛徵聘儒生的同時,苻堅對蒐羅和整理各種儒家經典也非常重視。《晉書》卷九六《列女·韋逞母宋氏傳》載,苻堅“嘗幸其太學,問博士經典,乃憫禮樂遺闕。時博士盧壼對曰:‘廢學既久,書傳零落,此年綴撰,正經粗集,唯周官禮注未有其師。竊見太常韋逞母宋氏世學家女,傳其父業,得《周官音義》,今年八十,視聽無闕,自非此母無可以傳授後生。’於是就宋氏家立講堂,置生員百二十人,隔絳紗幔而受業,號宋氏為宣文君,賜侍婢十人。《周官》學復行於世,時稱韋氏宋母焉”。又據《太平御覽》卷二三六引《十六國春秋·前秦錄》,苻堅得知蘇通劉祥精於《禮記》和《儀禮》,特設兩個祭酒,任蘇通為《禮記》祭酒,劉祥為《儀禮》祭酒,分別置於東庠、西序,“每朔旦率百僚親臨講論”。正因為有苻堅的關注和支持,前秦的儒學事業雖然起始於“儒生罕有或存,墳籍滅而莫紀,經淪學廢”的局面,但經過幾年的努力,終於“正經粗集”,“英彥雲集”。其經學之盛,在十六國時期也屈指可數。長安又一次成為當時北方的文化中心。 [34] 

前秦宗教

苻堅大力度推廣佛教,聞名於世的莫高窟便是在前秦建元年間,由前秦高僧樂尊和尚首次開鑿。
372年,苻堅派高僧為高句麗送去佛經、佛像,自此佛教傳入高句麗等國,小獸林王更以佛教為國教,高句麗民間稱此舉為“海東佛法之始”。除此之外,小獸林王受前秦苻堅的影響,推行儒學,廣建太學,苻堅為佛教、漢文化在朝鮮半島的發揚做出了重要貢獻。
382年,曇摩蜱在前秦都城長安手執梵本,與佛護、慧進一起,將車師前部國師鳩摩羅跋提所獻之《大品般若經》1部譯成漢語,名《摩訶缽羅若波羅蜜經抄》,共5卷。 [38] 
384年,前秦秘書郎趙整釋道安等人,在長安城中招集有學問的僧人,請曇摩難提翻譯《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還有先前曾翻譯的《毗曇心》、《三法度》等經書,共計106卷。由佛念傳譯,慧嵩做筆錄,經過兩年的努力終於完成,在這段時間裏,苻堅率眾抵禦西燕後秦叛軍,為眾人譯書爭取到寶貴的時間。

前秦加強教育

前秦注重教育,注重教化百姓,以期培養人才,改善社會風氣。永嘉之亂後,中原大地陷入戰火,亂世之際,沒有人重視教育德化,以至太學被夷為廢墟,原來的教育制度在中原也廢棄很久了。而苻堅則深深明白到“馬上可以得天下,卻不能治天下”的道理。苻堅恢復太學和地方各級學校,修繕學舍,請名士講習儒學,並要公卿的後代必須入太學學習。苻堅自己就飽通儒學,他決定每月親臨太學三次,考問諸生經義,品評優劣,並與博士等教官講論學問,以督察學校教育,擴大號召力和影響力。前秦在興辦教育外,還“禮百神,旌節義,繼絕世”,弘揚德化,教化百姓,通過這些舉措,社會風氣為之一新,競學之風氣也與日俱盛

前秦民族

編輯
前秦是多民族組成的封建國家,苻堅繼位後作出諸多融合措施。如隴西鮮卑首領乞伏司繁投降後,遷乞伏司繁等隴西鮮卑到長安;前燕鮮卑族人慕容氏皇族及部分關東豪族被遷至關中地區外,另亦遷原居中山的丁零族人到新安;消滅代國後,苻堅由北方匈奴族人代領代國遺眾。在苻洛叛亂被平定後,苻堅則為更好的管理關東以至各地民族,於是從原集中於關中的氐族人分出十五萬户,各由宗親率領出鎮,如古分封諸侯般管治地方。 [29]  此舉雖然分散了氐族的民族力量,影響對各地的軍事影響力,但對移居關中的各少數民族做成了榜樣,使得關中老百姓有歌謠説:“長安大街,楊槐葱蘢;下馳華車,上棲鸞鳳;英才雲集,誨我百姓。” [30] 
前秦苻氏政權崇尚儒學、秉承傳統禮樂文化的種種舉措,在十六國時期北方各民族的融合過程中,並不是出於苻堅個人意願的偶然現象,而是一種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事實上,當時北方的五胡諸國,基本上都浸染儒學之風,並以此為思想基礎,實現了胡漢各族間的歷史文化認同和民族融合。正因為這樣,以苻堅為代表的年輕的氐族首領一旦登上政治舞台,就會主動承擔起“變夷從夏”的歷史使命。 [34] 

前秦帝王世系

編輯
追尊的先祖
廟號
諡號
姓名
表字
追尊前爵位及諡號
生卒及在位年月
備註
太祖(苻健追崇
“惠武”皇帝(苻健追諡) [73] 
廣世
三秦王
285-350
苻健父
“文桓”皇帝(苻堅追諡) [74] 
元才
魏王,諡敬武
319-354
苻堅父
前秦世系表(351~394)
廟號
諡號
姓名
表字
生卒
在位時間
年號及使用時間
高祖
“景明”皇帝
建業
317—355
351(正)—355(六)
351——355
越“厲”王
長生
335—357
355(六)—357(六)
355——357
世祖
“宣昭”皇帝
永固
338—385
357(六)—385(八)
357——359
359——364
365——385
“哀平”皇帝
永叔
?—386
385(八)—386(十一)
385——386
太宗
“高”皇帝
文高
343—394
386(十一)—394(七)
386——394
?—394
394(七)—394(十)
394
?—399
399
399
1.《晉書》載:時年二十三,在位二年,偽諡厲王。
2.苻堅雖然諡號皇帝,但生前並沒有稱帝,號大秦天王(像周天子那樣稱天王)。
3.“(永和)七年春正月(351.2.13-3.13)丁酉,日有蝕之。辛丑(351.2.17),鮮卑段龕以青州來降,苻健僭稱王,國號秦。”可見苻健稱大秦天王、定國號都在永和七年正月,即351歲年正月。
4.關於苻健的字,《晉書》作“建業”,《魏書》作“世建”。
5.399年,苻登之弟苻廣短暫復國,並擊敗南燕將領慕容鍾,但最終被慕容德殺死。
前秦統治地區其他勢力
首領
年號
起訖時間
使用時間
352(正)~(五)
5個月
黑龍
374(六)~(九)
4個月
參考資料
  • 1.    十六國之前秦國曆史  .中國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9-30]
  • 2.    【甘肅文化】隴南:古代氐族的搖籃  .中國甘肅網[引用日期2021-02-03]
  • 3.    中國史上令人膽寒的獸性皇帝:把殺人當做藝術  .鳳凰網[引用日期2021-01-09]
  • 4.    關立勳.《中國文化雜説-旅遊文化卷》.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第200頁
  • 5.    徐俊.《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湖北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07–109頁
  • 6.    鄒紀萬,《中國通史 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1992年:第51頁
  • 7.    《魏書·禮志》:“秦承燕,木生火,故秦為火德。”高閭認為前秦為火德,北魏承秦為土德。
  • 8.    新疆的若干歷史問題(全文)-中新網  .中新網[引用日期2020-11-04]
  • 9.    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社科院[引用日期2020-11-04]
  • 10.    宋巖.《中國歷史上幾個朝代的疆域面積估算》:中國社會科學院,1994年
  • 11.    時濤,宋巖 .《圖説中國曆代君主帝王92---十六國——前秦國及國君惠武帝苻洪明帝苻健厲王苻生》 :中國長安出版社 ,2009,ISBN: 9787510700873 .
  • 12.    符堅  .中國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9-30]
  • 13.    白壽彝.《中國通史.第五卷.中古時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下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ISBN:9787208049970
  • 14.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152頁
  • 15.    郭伯南.《圖説中國通史:六朝風雲(三國·晉·南北朝)神州鼎盛(隋·唐·五代十國)》: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ISBN:9787561338667
  • 16.    《晉書第十四·苻堅下》謝玄遣使謂苻融曰:“君懸軍深入,置陣逼水,此持久之計,豈欲戰者乎?若小退師,令將士周旋,僕與君公緩轡而觀之,不亦美乎!”
  • 17.    劉義慶·(南朝)·《世説新語》
  • 18.    淝水之戰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3-09-30]
  • 19.    教育部組織編寫.《中國歷史 七年級 上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94頁
  • 20.    時濤,宋巖.《圖説中國曆代君主帝王95---十六國——後燕國及開國君主武成帝慕容垂》:中國長安出版社,2009,ISBN:9787510700873.
  • 21.    時濤,宋巖.《圖説中國曆代君主帝王93---十六國——前秦國哀平帝苻丕高帝苻登後主苻崇》:中國長安出版社,2009,ISBN:9787510700873.
  • 22.    火焰塔.《五胡錄·第七章·英雄折腰》:中國三峽出版社,2010,ISBN:9787802236202
  • 23.    時濤,宋巖.《圖説中國曆代君主帝王99---十六國——西秦國宣烈王乞伏國仁等歷朝君主》:中國長安出版社,2009,ISBN:9787510700873.
  • 24.    天水歷代戰事記:北方豪強爭奪戰(圖)  .天水在線[引用日期2013-09-30]
  • 25.    “隴西走廊”面面觀之氐、羌的活動與遷徙  .中國西藏網[引用日期2013-09-30]
  • 26.    時濤,宋巖.《圖説中國曆代君主帝王92---十六國——前秦國及國君惠武帝苻洪明帝苻健厲王苻生》:中國長安出版社,2009,ISBN:9787510700873.
  • 27.    注:【中軍將軍、外軍將軍、前禁將軍、後禁將軍、右禁將軍及左禁將軍。】詳見:張金龍.《魏晉南北朝禁衞武官制度研究(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374頁。
  • 28.    二衞即左衞將軍及右衞將軍;四軍長上包括衞軍將軍、撫軍將軍、鎮軍將軍、冠軍將軍;長上即長上宿衞。
  • 29.    苻丕駐鄴、石越駐龍城、梁讜駐薊、王騰駐晉陽、苻暉駐洛陽、苻睿駐蒲阪、毛興駐枹罕(今甘肅臨夏市),駐鎮關東及河北各重鎮以及隴右地區
  • 30.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第四章第三節·〈苻秦政治的漸趨紊亂〉》
  • 31.    二、北方之漢化與北方儒統全文翻譯解釋  .國史大綱全集[引用日期2021-03-06]
  • 32.    (宋)李昉·《太平御覽·卷二百三十六·職官部三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3-06]
  • 33.    開庠序之美 弘儒教之風——前秦政權的漢化教育及其歷史原因  .愛學術[引用日期2021-03-06]
  • 34.    開庠序之美 弘儒教之風——前秦政權的漢化教育及其歷史原因  .知網[引用日期2021-03-09]
  • 35.    蔣福亞《前秦史·第三章·前秦的政治與經濟》,第91頁。
  • 36.    北魏平城時代·電子書  .智匯網[引用日期2021-03-12]
  • 37.    十六國、北朝的五德歷運問題  .維普期刊官網[引用日期2021-03-22]
  • 38.    《三藏記集卷二、歷代三寶紀卷八》:開元釋教錄卷三載,其譯時為苻堅建元十八年(382年)壬午八月。
  • 39.    《資治通鑑·卷一百零四》:右衞將軍毛安之等帥眾四萬屯堂邑。秦毛當、毛盛帥騎二萬襲堂邑,安之等驚潰。兗州刺史謝玄自廣陵救三阿;丙子,難、超戰敗,退保盱眙。六月,戊子,玄與田洛帥眾五萬進攻盱眙,難、超又敗,退屯淮陰。玄遣何謙等帥舟師乘潮而上,夜,焚淮橋。邵保戰死,難,超退屯淮北,玄與何謙、戴逯、田洛共追之,戰於君川,復大破之,難、超北走,僅以身免。謝玄還廣陵,詔進號冠軍將軍,加領徐州刺史。
  • 40.    《晉書·卷一百十一·載記第十一》:真兄典仕苻堅為散騎常侍,從子奮、覆並顯關西。
  • 41.    《資治通鑑·卷一百三》:二月,秦以魏郡太守韋鍾為青州刺史,中壘將軍梁成為兗州刺史,射聲校尉徐成為幷州刺史,武衞將軍王鑑為豫州刺史,左將軍彭越為徐州刺史,太尉司馬皇甫覆為荊州刺史,屯騎校尉天水姜宇為涼州刺史,扶風內史王統為益州刺史,秦州刺史西縣侯雅為使持節、都督秦、晉、涼、雍州諸軍事、秦州牧,吏部尚書楊安為使持節、都督益、梁州諸軍事、梁州刺史。
  • 42.    《魏書·寇贊傳》:苻堅僕射韋華,州里高達,雖年時有異,恆以風味相待。
  • 43.    《新唐書·卷七十一·表第十一》:洗馬裴出自粹子𣈶。𣈶生慬,自河西歸桑梓,居解縣洗馬川,號洗馬裴,仕前秦大鴻臚。
  • 44.    《資治通鑑·卷一百零三》:陽平公融在冀州,高選綱紀,以尚書郎房默、河間相申紹為治中別駕,清河崔宏為州從事,管記室。
  • 45.    《晉書·苻丕苻登載記》:索泮,字德林,敦煌人也。世為冠族。泮少時遊俠,及長,變節好學,有佐世才器。張天錫輔政,以泮為冠軍、記室參軍。天錫即位,拜司兵,歷位禁中錄事。執法御掾,州府肅然,郡縣改跡。遷羽林左監,有勤幹之稱。出為中壘將軍、西郡武威太守、典戎校尉。政務寬和,戎夏懷其惠,天錫甚敬之。苻堅見而嘆曰:“涼州信多君子!”既而以泮河西德望,拜別駕。呂光既克姑臧,泮固郡不降,光攻而獲之。光曰:“孤既平西域,將赴難京師,梁熙無狀,絕孤歸路,此朝延之罪人,卿何意阻郡固迷,自同元惡!”泮厲色責光曰:“將軍受詔討叛胡,可受詔亂涼州邪?寡君何罪,而將軍害之?泮但苦力寡,不能固守以報君父之讎,豈如逆氐彭濟望風反叛!主滅臣死,禮之常也。”乃就刑于市,神色不變。弟菱,有俊才,仕張天錫為執法中郎、冗從右監。苻堅世至伏波將軍、典農都尉,與泮俱被害。
  • 46.    《資治通鑑·卷一百零三》:融嘗坐擅起學舍為有司所糾,遣主簿李纂詣長安自理;纂憂懼,道卒。融問申紹:"誰可使者?"紹曰:"燕尚書郎高泰,清辯有膽智,可使也。"先是丞相猛及融屢闢泰,泰不起;至是,融謂泰曰:"君子救人之急,卿不得復辭!"泰乃從命。至長安,丞相猛見之,笑曰:"高子伯於今乃來,何其遲也!"泰曰:"罪人來就刑,何問遲速!"猛曰:"何謂也?"泰曰:"昔魯僖公以泮宮發頌,劉宣王以稷下垂聲。今陽平公開建學宮,追蹤劉、魯,未聞明詔褒美,乃更煩有司舉劾。明公阿衡聖朝,懲勸如此,下吏何所逃其罪乎!"猛曰:"是吾過也。"事遂得釋。猛因嘆曰:"高子伯豈陽平所宜吏乎!"言於秦王堅。堅召見,悦之,問以為治之本,對曰:"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審舉,審舉在核真,未有官得其人而國家不治者也。"堅曰:"可謂辭簡而理博矣。"以為尚書郎。秦固請還州,堅許之。
  • 47.    《資治通鑑·卷一百》:秦王堅以權翼為給事黃門侍郎,薛贊為中書侍郎,與王猛並掌機密。
  • 48.    《晉書·苻堅載記》:太原薛贊、略陽權翼見而驚曰:“非常人也!”
  • 49.    《資治通鑑·晉紀二十六》:長樂公丕領氐三千户,以仇池氐酋射聲校尉楊膺為徵東左司馬,九嵕氐酋長水校尉齊午為右司馬,各領一千五百户,為長樂世卿。長樂 國 郎中令略陽垣敞為錄事參軍,侍講扶風韋幹為參軍事,申紹為別駕。
  • 50.    《資治通鑑·卷一百零三》:春,二月,秦以清河房曠為尚書左丞,徵曠兄默及清河崔逞、燕國韓胤為尚書郎,北平陽陟、田勰、陽瑤為著作佐郎,郝略為清河相,皆關東士望,王猛所薦也。瑤,騖之子也。
  • 51.    《晉書苻堅載記》:大鴻臚韓胤領護赤沙中郎將,移烏丸府於代郡之平城。
  • 52.    《十六國春秋·後秦錄》:趙遷,天水人,苻堅時仕洛州刺史、南巴校尉。
  • 53.    《十六國春秋·西秦錄》:常垣,河內温人,魏太常卿林五世孫也,父珍苻堅南安太守。
  • 54.    《晉書·卷八十六·列傳第五十六》:有隴西人李儼,誅大姓彭姚,自立於隴右,奉中興年號,百姓悦之。
  • 55.    《晉書·卷一百十三·載記第十三》:堅以其將軍彭越為平西將軍、涼州刺史,鎮枹罕。以儼為光祿勳、歸安侯。
  • 56.    《資治通鑑·卷一百零五》:秦王堅收集離散,比至洛陽,眾十餘萬,百官、儀物,軍容粗備。
  • 57.    《資治通鑑·卷九十九》:秦王健分遣使者問民疾苦,蒐羅雋異,寬重斂之税,弛離宮之禁,罷無用之器,去侈靡之服,凡趙之苛政不便於民者,皆除之。
  • 58.    《晉書·卷一百十二·載記第十二》:於豐陽縣立荊州,以引南金奇貨、弓竿漆蠟,通關市,來遠商,於是國用充足,而異賄盈積矣。
  • 59.    《晉書·卷一百十二·載記第十二》:起靈台於杜門。與百姓約法三章,薄賦卑宮,垂心政事,優禮耆老,修尚儒學,而關右稱來蘇焉。
  • 60.    張金龍.《魏晉南北朝禁衞武官制度研究(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376頁
  • 61.    資治通鑑卷一百零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2-24]
  • 62.    《資治通鑑·卷一百零六》:十一月,秦尚書寇遺奉勃海王懿、濟北王昶自杏城奔南安,南安王登發喪行服,諡秦主丕曰哀平皇帝。登議立懿為主,眾曰:"勃海王雖先帝之子,然年在幼衝,未堪多難。今三虜窺覦,宜立長君,非大王不可。"登乃為壇於隴東,即皇帝位,大赦,改元太初,大置百官。
  • 63.    《資治通鑑·卷一百零六》:光聞楊翰之謀,懼,不敢進。杜進曰:"梁熙文雅有餘,機鑑不足,終不能用翰之謀,不足憂也。宜及其上下離心,速進以取之。"光從之。進至高昌,楊翰以郡迎降。至玉門,熙移檄責光擅命還師,以子胤為鷹揚將軍,與振威將軍南安姚皓、別駕衞翰帥眾五萬拒光於酒泉。敦煌太守姚靜、晉昌太守李純以郡降光。光報檄涼州,責熙無赴難之志,五遏歸國之眾;遣彭晁、杜進、姜飛為前鋒,與胤戰於安彌,大破擒之。於是四山胡、夷皆附於光。武威太守彭濟執熙以降,光殺之。光入姑臧,自領涼州刺史,表杜進為武威太守,自餘將佐,各受職位。涼州郡縣皆降於光,獨酒泉太守宋皓、西郡太守索泮城守不下。光攻而執之,讓泮曰:"吾受詔平西域,而梁熙絕我歸路,此朝廷之罪人,卿何為附之?"泮曰:"將軍受詔平西域,不受詔亂涼州,梁公何罪而將軍殺之?泮但苦力不足,不能報君父之仇耳,豈肯如逆氐彭濟之所為乎!主滅臣死,固其常也。"光殺泮及皓。
  • 64.    卷一百二十五 載記第二十五-晉書(唐)房玄齡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2-24]
  • 65.    十六國春秋別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4-02]
  • 66.    卷一百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4-02]
  • 67.    卷一百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4-02]
  • 68.    卷一百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4-02]
  • 69.    《十六國春秋別傳·卷四·前秦錄》:八年五月,以高平徐攀為琅琊太守。攀,統之少子,以舊恩拔之也。六月,冀州牧猛入為丞相、中書監、司隸校尉,猛固辭丞相,改授司徒,又固辭,不拜,乃停司徒之授。四月,天鼓鳴,彗出於尾箕,長十餘丈,或名蚩尤旗。太史令張猛言於堅曰:"尾,燕之分野;而掃東井,東井秦之分,災深禍大,十年之後,燕滅秦之象。二十年之後,燕當為岱所滅。慕容暐父子兄弟,亡虜也,而佈列朝廷,貴盛不二,宜除渠帥以寧皇秦。若旦誅鮮卑,不夕滅客彗者,臣請就妖言之戮。"
  • 70.    輝煌,九朝古都是太原  .人民資訊[引用日期2023-04-26]
  • 71.    《資治通鑑·卷九十八》:秦、雍流民相帥西歸,路由枋頭,共推蒲洪為主,眾至十餘萬。洪子健在鄴,斬關出奔枋頭。鑑懼洪之逼,欲以計遣之,乃以洪為都督關中諸軍事、徵西大將軍、雍州牧、領秦州刺史。洪會官屬,議應受與不;主簿程樸請且與趙連和,如列國分境而治。洪怒曰:"吾不堪為天子邪,而云列國乎!"引樸斬之。姚弋仲、蒲洪各有據關右之志。弋仲遣其子襄帥眾五萬擊洪,洪迎擊,破之,斬獲三萬餘級。洪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于、三秦王,改姓苻氏。以南安雷弱兒為輔國將軍;安定梁欏為前將軍,領左長史;馮翊魚遵為右將軍,領右長史;京兆段陵為左將軍,領左司馬;王墮為右將軍,領右司馬;天水趙俱、隴西牛夷、北地辛牢皆為從事中郎;氐酋毛貴為單于輔相。
  • 72.    《十六國春秋·卷四十·前秦錄》:自苻健皇始元年,歲在辛亥,晉永和七年,至登五世,是歲歲在甲午,凡四十四年,以晉太元十九年滅。
  • 73.    卷九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5-09]
  • 74.    卷一百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5-09]
  • 75.    前秦 -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22-12-28[引用日期2023-06-15]
  • 76.    徐俊.《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108-109頁
  • 77.    《魏書·卷三十三·列傳第二十一》:賈彝,字彥倫,本武威姑臧人也。六世祖敷,魏幽州刺史、廣川都亭侯,子孫因家焉。父為苻堅鉅鹿太守,坐訕謗繫獄。彝年十歲,詣長安訟父獲申,遠近嘆之,僉曰:"此子英俊,賈誼之後,莫之與京。"弱冠,為慕容垂驃騎大將軍、遼西王農記室參軍。太祖先聞其名,嘗遣使者求彝於垂。垂彌增器敬,更加寵秩,遷驃騎長史,帶昌黎太守。垂遣其太子寶來寇,大敗於參合陂,執彝及其從兄代郡太守潤等。太祖即位,拜尚書左丞,參預國政,加給事中。於鄴置行台,與尚書和跋鎮鄴,招攜初附。久乃召還。天賜末,彝請詣温湯療病,為叛胡所拘執,送於姚興。積數年,遁歸。又為屈丐所執,與語悦之,拜秘書監。年六十一,卒。世祖平赫連昌,子秀迎其屍柩,葬於代南。
  • 78.    張金龍.《魏晉南北朝禁衞武官制度研究(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367-370頁
  • 79.    張金龍.《魏晉南北朝禁衞武官制度研究(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371頁
  • 80.    張金龍.《魏晉南北朝禁衞武官制度研究(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374頁
  • 81.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150-151頁
  • 82.    教育部組織編寫.《中國歷史 七年級 上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93頁
  • 83.    蔣福亞.《前秦史》.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3年:第94頁
  • 84.    《晉書·卷一百十二·載記第十二》:十年,温率眾四萬趨長安,遣別將入淅川,攻上洛,執健荊州刺史郭敬,而遣司馬勳掠西鄙。健遣其子萇率雄、菁等眾五萬,距温於堯柳城、愁思堆。温轉戰而前,次於灞上,萇等退營城南。健以羸兵六千固守長安小城,遣精鋭三萬為遊軍以距温。三輔郡縣多降於温。健別使雄領騎七千,與桓衝戰於白鹿原,王師敗績,又破司馬勳於子午谷。初,健聞温之來也,收麥清野以待之,故温眾大飢。至是,徙關中三千餘户而歸。及至潼關,又為萇等所敗,司馬勳奔還漢中。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