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韋承慶

鎖定
韋承慶(640年—706年),字延休,鄭州陽武縣(今河南省原陽縣)人。唐朝武周時期宰相,納言韋思謙之子。其先祖自京兆杜陵南遷,客居襄陽,後來又遷到了鄭州陽武 [1-2] 
出身京兆韋氏小逍遙公房。個性謹畏,事親篤孝。進士及第,授烏程縣令,累遷中書舍人,屢進讜言。轉吏部侍郎,銓授平允。長安年間,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神龍革命,依附於倖臣張易之,坐罪流放嶺表。韋后掌權後,召為員外秘書少監,兼修國史,封上柱國、扶陽縣子。神龍二年,遷黃門郎,未拜而卒,追贈禮部尚書,諡號為温。著有文集六十卷,已佚 [3-4] 
本    名
韋承慶
延休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鄭州陽武縣(今河南原陽)
出生日期
640年
逝世日期
706年
主要作品
《韋承慶集》六十卷
諡    號

韋承慶人物生平

韋承慶(640年—706年),字延休,祖籍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武后朝宰相韋思謙子。擢進士第,官太於司議郎。高宗永隆元年,太子李賢廢,承慶亦出為烏程令。後累遷鳳閣舍人,掌天官選。歷沂、豫、虢三州刺史。長安中,拜鳳閣侍郎同平章事。神龍元年,依附倖臣張易之,流放嶺表。歲餘,以秘書員外少監召,遷黃門侍郎,未拜,卒。有《韋承慶集》六十卷,已佚。《全唐詩》存詩七首。
參考書目《舊唐書·韋承慶傳》《全唐文補遺》——《大唐故黃門侍郎兼修國史贈禮部尚書上柱國扶陽縣開國子韋府君墓誌銘並序》

韋承慶個人作品

韋承慶原詩

萬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飛。
未知何歲月,得與爾同歸?

韋承慶鑑賞

據《舊唐書·韋承慶傳》載,神龍初年,韋承慶在核審張易之張昌宗罪行的過程中,“失實,配流嶺表。”詩當作於被貶途中,借詠雁抒發貶謫之悲。
本來,武后時期,承慶頗受寵幸,在任雍王府參軍期間,府中文翰,皆出自其手,可謂文采風流,聲名遠揚;掌天官選事時,也能做到“銓授平允”,頗受好評。如今徇私犯法,發配嶺南,詩人心中的追悔、痛苦自不言而喻,因此在被貶途中,當他看到成羣的大雁向北飛去,不禁睹物傷情,悲從中來。“萬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飛”,春暖花開,羣雁北歸,而自己卻要跨越千山萬水,遠赴萬里之遙到那險惡濕熱的南方瘴癘之地,春雁都能回到自己的樂園,我卻身不由己,淪落偏僻的異地。首兩句,由雁及人,在人雁對比中,那種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蓄其中。
末二句,“未知何歲月,得與爾同歸”,緊扣歸雁,進一層抒發內心的悲憤與痛悔。雁在北方安家落户,因此,古人稱北飛的雁為歸雁。詩人此時身處南地,凝望那陣陣北歸的羣雁,思鄉之情油然而生:不知什麼時候,我才能和你們這些自由的大雁同返家園?
古時北方人不適應南方的濕熱氣候,被貶謫南地的人往往凶多吉少,加之路途遙遠艱辛,更是生死難料。
詩人那絕望、負罪的悔恨,都交織在這末二句上了。
這首詩情真意切,出語自然。詩人通過描寫在貶謫途中看到的春雁北歸,寄託和抒發自己的思鄉之苦和失足之恨。使一個在漫漫謫遷之旅中駐足長嘆、仰天北望的旅人形象躍然紙上,末二句自然、真摯,脱口而出,毫無矯揉裝束之態,沈德潛評雲:“斷句以自然為宗,此種最是難到。”
這首詩,通篇用敍述的筆調,語言直白、通俗,如話家常。短短二十字中,運用對比手法,把作者那深切的貶謫之痛,完滿地表現了出來,自具動人的力量

韋承慶家族成員

父親:韋思謙,納言(宰相)。
弟弟:韋嗣立,宰相,封逍遙公。
兒子:韋晉,常州刺史。
兒子:韋長裕,膳部員外郎 [3] 
參考資料
  • 1.    《舊唐書.卷八十八》:韋思謙,鄭州陽武人也。本名仁約,字思謙,以音類則天父諱,故稱字焉。其先自京兆南徙,家於襄陽。 舉進士,累補應城令,歲餘調選。思謙在官,坐公事微殿,舊制多未敍進。吏部尚書高季輔曰:"自居選部,今始得此一人,豈以小疵而棄大德。"擢授監察御史,由是知名。嘗謂人曰:"御史出都,若不動搖山嶽,震懾州縣,誠曠職耳。"時中書令諸遂良賤市中書譯語人地,思謙奏劾其事,遂良左授同州刺史。及遂良複用,思謙不得進,出為清水令。謂人曰:"吾狂鄙之性,假以雄權,觸機便發,固宜為身災也。大丈夫當正色之地,必明目張膽以報國恩,終不能為碌碌之臣保妻子耳。"左肅機皇甫公義檢校沛王府長史,引思謙為同府倉曹,謂思謙曰:"公豈池中之物,屈公為數旬之客,以望此府耳。"累遷右司郎中。   永淳初,歷尚書左丞、御史大夫。時武候將軍田仁會與侍御史張仁禕不協而誣奏之。高宗臨軒問仁禕,仁禕惶懼,應對失次。思謙歷階而進曰:"臣與仁禕連曹,頗知事由。仁禕懦而不能自理。若仁會眩惑聖聰,致仁禕非常之罪,即臣亦事君不盡矣。請專對其狀。"辭辯縱橫,音旨明暢,高宗深納之。思謙在憲司,每見王公,未嘗行拜禮。或勸之,答曰:"鵰鶚鷹鸇,豈眾禽之偶,奈何設拜以狎之?且耳目之官,固當獨立也。"初拜左丞,奏曰:"陛下為官擇人,非其人則闕。今不惜美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之深,亦微臣盡命之秋。"振舉綱目,朝廷肅然。   則天臨朝,轉宗正卿,會官名改易,改為司屬卿。光宅元年,分置左、右肅政台,復以思謙為右肅政大夫。大夫舊與御史抗禮,思謙獨坐受其拜。或以為辭,思謙曰:"國家班列,自有差等,奈何以姑息為事耶?"垂拱初,賜爵博昌縣男,遷鳳閣鸞台三品。二年,代蘇良嗣為納言。三年,上表告老請致仕。許之,仍加太中大夫。永昌元年九月,卒於家,贈幽州都督。二子:承慶、嗣立。
  • 2.    《新唐書.卷一百一十六》:韋思謙,名仁約,以近武后父諱為嫌,遂以字行。其先出雍州杜陵,後客襄陽,更徙為鄭州陽武人。舉進士,累補應城令,歲餘調選。思謙在官,坐公事微殿,舊制多未敍進。吏部尚書高季輔曰:"自居選部,今始得此一人,豈以小疵而棄大德。"擢授監察御史,由是知名。嘗謂人曰:"御史出都,若不動搖山嶽,震懾州縣,誠曠職耳。"時中書令諸遂良賤市中書譯語人地,思謙奏劾其事,遂良左授同州刺史。及遂良複用,思謙不得進,出為清水令。謂人曰:"吾狂鄙之性,假以雄權,觸機便發,固宜為身災也。大丈夫當正色之地,必明目張膽以報國恩,終不能為碌碌之臣保妻子耳。"左肅機皇甫公義檢校沛王府長史,引思謙為同府倉曹,謂思謙曰:"公豈池中之物,屈公為數旬之客,以望此府耳。"累遷右司郎中。永淳初,歷尚書左丞、御史大夫。時武候將軍田仁會與侍御史張仁禕不協而誣奏之。高宗臨軒問仁禕,仁禕惶懼,應對失次。思謙歷階而進曰:"臣與仁禕連曹,頗知事由。仁禕懦而不能自理。若仁會眩惑聖聰,致仁禕非常之罪,即臣亦事君不盡矣。請專對其狀。"辭辯縱橫,音旨明暢,高宗深納之。思謙在憲司,每見王公,未嘗行拜禮。或勸之,答曰:"鵰鶚鷹鸇,豈眾禽之偶,奈何設拜以狎之?且耳目之官,固當獨立也。"初拜左丞,奏曰:"陛下為官擇人,非其人則闕。今不惜美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之深,亦微臣盡命之秋。"振舉綱目,朝廷肅然。則天臨朝,轉宗正卿,會官名改易,改為司屬卿。光宅元年,分置左、右肅政台,復以思謙為右肅政大夫。大夫舊與御史抗禮,思謙獨坐受其拜。或以為辭,思謙曰:"國家班列,自有差等,奈何以姑息為事耶?"垂拱初,賜爵博昌縣男,遷鳳閣鸞台三品。二年,代蘇良嗣為納言。三年,上表告老請致仕。許之,仍加太中大夫。永昌元年九月,卒於家,贈幽州都督。二子:承慶、嗣立。
  • 3.    《舊唐書.卷八十八》:承慶,字延休。少恭謹,事繼母以孝聞。弱冠舉進士,補雍王府參軍。府中文翰,皆出於承慶,辭藻之美,擅於一時。累遷太子司議郎。儀鳳四年五月,詔皇太子賢監國。時太子頗近聲色,與户奴等款狎,承慶上書諫曰:(略)。又嘗為《諭善箴》以獻太子。太子善之,賜物甚厚。承慶又以人之用心,多擾濁浮躁,罕詣沖和之境,乃著《靈台賦》以廣其志,辭多不載。調露初,東宮廢,出為烏程令,風化大行。長壽中,累遷鳳閣舍人,兼掌天官選事。承慶屬文迅捷,雖軍國大事,下筆輒成,未嘗起草。尋坐忤大臣旨,出為沂州刺史。未幾,詔復舊職,依前掌天官選事。久之,以病免,改授太子諭德。後歷豫、虢等州刺史,頗著聲績,制書褒美。長安初,入為司僕少卿,轉天官侍郎,兼修國史。承慶自天授以來,三掌天官選事,銓授平允,海內稱之。尋拜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仍依舊兼修國史。神龍初,坐附推張易之弟昌宗失實,配流嶺表。時易之等既伏誅,承慶去巾解帶而待罪。時欲草赦書,眾議以為無如承慶者,乃召承慶為之。承慶神色不撓,援筆而成,辭甚典美,當時鹹歎服之。歲餘,起授辰州刺史,未之任,入為秘書員外少監,兼修國史。尋以修《則天實錄》之功,賜爵扶陽縣子,賚物五百段。又制撰《則天皇后紀聖文》,中宗稱善,特加銀青光祿大夫。俄授黃門侍郎,仍依舊兼修國史,未拜而卒。中宗傷悼久之,乃召其弟相州刺史嗣立令赴葬事,仍拜黃門侍郎,令繼兄位,其見用如此。贈秘書監,諡曰温。子長裕,膳部員外郎。
  • 4.    《新唐書.卷一百一十六》:承慶,字延休。性謹畏,事繼母為篤孝。擢進士第,補雍王府參軍,府中文翰悉委之。王為太子,遷司議郎。儀鳳中,詔太子監國,太子稍嗜聲色,興土功。承慶見造作玩好浮廣,倡優鼓吹喧譁,户奴小人皆得親左右、承顏色,恐因是作威福,宜加繩察,乃上疏極陳其端,又進《諭善箴》,太子頗嘉納。承慶嘗謂人所以擾濁浮躁,本之於心,乃著《靈台賦》,譏揣當世,亦自廣其志。太子廢,出為烏程令。累遷鳳閣舍人,掌天官選。屬文敏無留思,雖大詔令,未嘗著藁。失大臣意,出為沂州刺史。明堂災,上疏諫,以"文明、垂拱後,執政者未滿歲,率以罪去,大抵皆惡逆不道。夫構大廈,濟巨川,必擇文梓、艅艎。若亟毀而敗,則是庇朽木、乘膠船也。臣謂陛下求賢之意切,而取人之路寬,故一言有合,而付大任。夫以堯舉舜,猶歷試諸難,況庸庸者可超處輔相,以百揆萬機畀小人哉?"書聞不報。未幾,復為舍人,掌選。病免,改太子諭德。歷豫、虢二州刺史,有善政。轉天官侍郎,修國史。凡三掌選,銓授平允,議者公之。長安中,拜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張易之誅,承慶以素附離,免冠待罪。時議草赦令,鹹推承慶,召使為之,無橈色誤辭,援筆而就,眾嘆其壯。然以累猶流嶺表。歲餘,拜辰州刺史,未行,以秘書員外少監召,兼脩國史,封扶陽縣子。詔撰《武后紀聖文》,中宗善之。遷黃門侍郎,未拜,卒。帝悼之,召其弟相州刺史嗣立會葬,因拜黃門侍郎繼其位。贈禮部尚書,諡曰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