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運使,官名。中國唐代以後各王朝主管運輸事務的中央或地方官職,有水陸轉運使、諸道轉運使、鹽鐵轉運使等。遼南面官亦設有都轉運使和轉運使。北宋前期轉運使職掌擴大實際上已成為一路之最高行政長官,掌管一路的財賦、監察,簡稱為“漕”,有諸路轉運使、都轉運使、行在轉運使、隨軍轉運使等。後陸續設立了提點刑獄司、安撫司等機構分割轉運使的權力。
元、明有都轉運鹽使,清有都轉鹽運使,專管鹽務。
轉運使基本簡介
編輯唐代建都長安,因關中地狹,產糧不敷食用,需仰給於盛產糧食的江淮。唐初,洛陽以東租粟先輸納洛陽含嘉倉,然後轉運至長安以充太倉。其時中央職官較少,祿廩不多。每年轉運一二十萬石便足。唐高宗以後,官員激增,加以軍需民食,漕運成為迫切問題,於是有設專使以負責漕運的必要。唐玄宗先天二年(713),以李傑為陝州水陸發運使,此為專門設使之始。開元二年(714),又以李傑為河南水陸發運使,改進洛陽至長安間的運輸。以後河南尹常帶此使,直到元和六年(811)始廢。開元二十二年,以裴耀卿為江淮轉運使,並增置副使。耀卿改進自江淮直至長安的全線漕運方法,變過去由江南租船直達洛陽的曠年長運法為沿線置倉、節級搬運法,以避免因江、淮、汴、河、洛水情不同而導致的船舶停滯和沉船損失;又改進黃河上的三門峽運道,於三門峽東西各置糧倉,鑿三門北山十八里為陸運以避灘險,縮短了洛陽、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市西)間的陸運路程,使漕運量激增,基本解決了關中缺糧問題。自裴耀卿為使後,江淮轉運使遂為常設使職。安史之亂後,北方遭到戰事破壞,社會生產衰落,不少藩鎮賦税不再上繳,朝廷財政幾乎全恃江淮賦税鹽利來支持,江淮轉運更為重要。唐代宗時劉晏為鹽鐵、轉運二使,又在裴耀卿任江淮轉運使時所採諸法的基礎上改進漕運,增設和改建沿線轉運倉,以鹽利作漕運經費,僱用專門漕卒,建造適合各段水情的船隻,節級轉運,歲轉粟一百十一萬石,無升斗沉溺,運輸量又大大提高。自劉晏後,鹽鐵、轉運逐漸合為一使,稱鹽鐵轉運使。繼任者皆循劉晏之法。轉運、鹽鐵合為一使後,原轉運使下屬的巡院及倉吏,即與鹽鐵使下屬的場、監、巡院並職,另於揚州之揚子及江陵各設留後院,以鹽鐵轉運副使主之,稱為揚子留後、江陵留後,主持漕務鹽利。唐憲宗元和五年(810),曾以江陵留後充荊、衡、漢、沔以南兩税使。揚子留後充江、淮以南兩税使,使鹽鐵轉運使的權力擴大到徵收正税的範圍。又鹽鐵轉運各巡院之院官多帶御史銜,宣宗大中四年(850),御史中丞魏 奏請以此種院官推勘府州百姓訴事,則鹽鐵轉運使有了處理訴訟之權。鹽鐵轉運使常兼宰相銜,或由重臣兼領;有時則以浙西觀察使或淮南節度使領之。本使若在揚州,則以副使留長安,稱為上都留後。鹽鐵轉運之職,又曾按地區分為二使,如代宗永泰二年(766),劉晏充東畿、淮南、浙江東西、山南東道鹽鐵轉運使,第五琦充京畿、關內、河東、劍南、山南西道鹽鐵轉運使;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包佶充汴東鹽鐵水陸運使,崔縱充汴西鹽鐵水陸運使。自貞元以後,不復分區置使。此外,轉運使亦有全國性和局部地區之分,如天寶末魏少遊為朔方水陸運使,主持朔方六城的漕運。
轉運使歷史沿革
編輯轉運使唐代
唐代建都長安,因關中地狹,產糧不敷食用,需仰給於盛產糧食的江淮。安史之亂以後,官員激增,加以軍需民食,漕運成為迫切問題,於是有設專使以負責漕運的必要。唐玄宗先天二年(713),以李傑為陝州水陸發運使,此為專門設使之始。開元二年(714),又以李傑為河南水陸發運使,改進洛陽至長安間的運輸。開元二十二年,以裴耀卿為江淮轉運使。耀卿改進自江淮直至長安的全線漕運方法,採用沿線置倉、節級搬運法,以避免因江、淮、汴、河、洛水情不同而導致的船舶停滯和沉船損失;又於三門峽東西各置糧倉,鑿三門北山為陸運以避灘險,縮短了洛陽、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市西)間的陸運路程,使漕運量激增,基本解決了關中缺糧問題。自裴耀卿為使後,江淮轉運使遂為常設使職。安史之亂後,朝廷財政幾乎全恃江淮賦税鹽利來支持,江淮轉運更為重要。唐代宗時劉晏為鹽鐵、轉運二使。自劉晏後,鹽鐵、轉運逐漸合為一使,稱鹽鐵轉運使。繼任者皆循劉晏之法。鹽鐵轉運使常兼宰相銜,或由重臣兼領;有時則以浙西觀察使或淮南節度使領之。本使若在揚州,則以副使留長安,稱為上都留後。
轉運使宋代
宋初,曾派若干轉運使赴各地供辦軍需,事畢即撤。宋太宗時,為削奪節度使的權力,於各路設轉運使,稱“某路諸州水陸轉運使”,其官衙稱“轉運使司”,俗稱“漕司”。轉運使除掌握一路或數路財賦外,還兼領考察地方官吏、維持治安、清點刑獄、舉賢薦能等職責。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以前,轉運使職掌擴大實際上已成為一路之最高行政長官。以後,陸續設立了提點刑獄司、安撫司等機構分割轉運使的權力。若以兩省五品以上官任,或需兼領數路財賦者,稱“都轉運使”。隨軍轉運使則因事而設。
轉運使遼、夏、金
轉運使元明清
明、清亦有轉鹽運使,是專管鹽務的長官。
轉運使民國
民國時期在產鹽區仍設有鹽運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