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韋應物

(唐朝官員、詩人)

鎖定
韋應物(生卒年不詳),字義博, [28]  世稱“韋蘇州”“韋左司”“韋江州”。 [29]  京兆杜陵(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宣州司法參軍韋鑾之子。 [30]  唐朝詩人、官員。 [28] 
韋應物早年豪縱不羈,橫行鄉里, [29]  韋應物很早就步入仕途,十五歲起就擔任三衞郎為唐明皇效力。其性格仁義俠氣,狂放瀟灑。安史之亂以後,唐玄宗流落蜀地,韋應物流落失職,開始用心地讀書,後來進士及第,歷任滁州、江州、蘇州刺史的官職。貞元七年,罷官,後在蘇州的諸佛寺閒居,直到終年。 [31] 
韋應物是山水田園詩派詩人,後人每以王孟韋柳並稱。韋詩各體俱長,七言歌行音調流美,五律一氣流轉,情文相生,耐人尋味。其所作五、七絕清韻秀朗,韋詩以五古成就最高,風格沖淡閒遠,語言簡潔樸素,有“五言長城”之稱,但亦有穠麗秀逸的一面。此外,韋應物偶亦作小詞。今傳有其所作十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十卷本《韋蘇州集》。所作散文僅存一篇。詩風恬淡高遠,以善於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29] 
別    名
韋蘇州、韋左司、韋江州
義博
所處時代
唐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京兆杜陵
主要作品
《韋江州集》《韋蘇州詩集》《韋蘇州集》等
本    名
韋應物
官    職
蘇州刺史
爵    位
扶風縣開國男

韋應物人物生平

韋應物早年顛沛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韋應物約生於該年前後。 [2] 
天寶九年(750年),該年前後,韋應物以門蔭補右千牛。 [3] 
天寶十年(751年),韋應物在長安以侍衞官為唐玄宗近侍,出入宮闈,扈從遊幸。 [2] 
天寶十五年(756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奔蜀,韋應物流落失職。 [2] 
乾元二年(759年),韋應物生活貧困,開始立志讀書,一度在太學讀書。 [2] 

韋應物任洛陽丞

廣德元年(763年)秋冬間,韋應物任洛陽丞。同年,作《廣德中洛陽作》詩。 [4] 
永泰元年(765年),仍為洛陽丞,後為河南兵曹。永泰中, [3]  韋應物因懲辦不法軍士而被訟,後棄官閒居洛陽同德寺。在此期間,作了《餞雍聿之潞州謁李中丞》《賦得暮雨送李胄》《同德精舍養疾,寄河南兵曹東廳掾》《同德寺雨後寄元侍御李博士》《同德閣期元侍御、李博士不至,各投贈二首》等詩。 [4] 
大曆四年(769年),該年前後,韋應物從洛陽回到長安,作了《送馮著受李廣州署為錄事》詩。 [4] 

韋應物任職長安

大曆九年(774年),韋應物任京兆府功曹,此後又任高陵宰。 [5] 
大曆十一年(776年),韋應物轉任朝清郎。 [3]  同年,作《高陵書情,寄三原盧少府》詩。 [5] 
大曆十二年(777年)夏秋,秦中大水成災,韋應物出使雲陽視察災情,有《使雲陽寄府曹》詩記其事。該年前後還作了《贈馮著》《答馮魯秀才》等詩。 [5] 
大曆十三年(778年)秋,此時韋應物已為鄠縣縣令。 [5] 
大曆十四年(779年)六月,韋應物改任櫟陽縣令。七月,韋應物以疾辭官,閒居於長安西郊灃上之善福寺。 [5] 
建中元年(780年),韋應物在長安閒居。 [3]  同年,作《答暢校書當》詩。該年前後還作了《春日郊居寄萬年吉少府中孚三原少府偉夏侯校書審》《寄令狐侍郎》等詩。 [5] 
建中二年(781年)四月,韋應物擔任尚書比部員外郎。 [3] 
約在建中三年(782年)四月間,韋應物作《送李侍御益赴幽州幕》詩。 [5] 

韋應物地方為官

建中四年(783年)夏,韋應物改任為滁州刺史,由長安赴滁州時途經洛陽,作《寄大梁諸友》詩。同年秋,韋應物到任滁州。秋冬之際,作《寄暢當》詩。 [6] 
興元元年(784年),作《寄諸弟》《京師叛亂寄諸弟》《寄李儋元錫》《寄全椒山中道士》等詩。同年夏,作《寄楊協律》詩。同年冬末,被免去滁州刺史之職。 [6] 
貞元元年(785年)正月,作《歲日寄京師諸季端武等》詩。同年春夏,韋應物閒居於滁州西澗。期間,作了《觀田家》《滁州西澗》等詩。同年秋,加朝散大夫,任江州刺史。 [6]  [3] 
貞元三年(787年),韋應物被封為扶風縣男,食邑300户。 [3]  入朝為左司郎中 [6] 
貞元四年(788年)七月以後,韋應物由左司郎中改任蘇州刺史。 [6] 
貞元五年(789年),作《答令狐侍郎》詩。同年,顧況被貶為饒州司户,途經蘇州,韋應物作《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詩。 [6] 

韋應物客死他鄉

貞元六年(790年),作《送雲陽鄒儒立少府侍奉還京師》詩。 [7]  該年春,韋應物被免去蘇州刺史之職。因家貧無法立即返回長安,所以寄居於蘇州永定寺。 [3] 
約貞元六年(790年)冬至貞元七年(791年)初,韋應物在蘇州去世。後運回長安,十一月歸葬少陵原祖塋。 [3] 
貞元十二年(796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韋應物與夫人合葬。 [3] 

韋應物主要影響

韋應物像,出自清刊本《吳郡名賢圖傳贊》 韋應物像,出自清刊本《吳郡名賢圖傳贊》 [21]
韋應物詩歌風格自成一派,在大曆時期顯得尤為特殊。大曆年間,盛唐時候的壯闊氣象已不復存在,因此題材多為風花雪月,鄉情羈旅等,詩風也趨向於王維、孟浩然的清淡。韋應物與大曆時期其他詩人工於近體尤其是五言律詩不同,他對各種詩體均有涉獵,尤其擅古體。大曆時期詩人非常注重詞句的雕琢,並且大力追求對仗的精工和音律的和諧,韋應物的詩歌古樸、自然,一語天然萬古新之感。經歷了戰亂以後,受時代的影響,大曆詩歌的整體風格呈現一種悽清、寂冷的基調,而韋應物的詩歌讀來平和恬靜。此外,韋應物詩歌氣韻悠長,清韻秀朗,而大曆詩歌往往悽苦蕭颯。總體説來,韋應物上追先秦風雅之源,繼承了《詩經》以來的比興寄託手法和雅正中和精神;下承盛唐王、孟之緒,繼承了王維、孟浩然詩歌的氣度胸懷、意境風格以及某些寫作技法。 [22] 
山水詩
韋應物山水詩在清幽之中往往透出幾許寂寥,其中情緒的表達有所節制,實是一種傷而不悲的幽寂之美。這種表面的平靜不像王維佛道信仰之下的無所掛懷,天高雲淡,亦非柳宗元壓抑心緒後流露出的清峭。生活在動盪之後的中唐,物是人非,盛世難再,韋應物在時代氛圍的影響下,心也愈見冷了。因而清冷疏淡的山水風物便更易觸發他的創作靈感。當面對一切熱鬧有生氣的畫面時,韋應物總是表現得更像一個旁觀者,一切光影的明暗變幻,風景的濃淡交替;一切鳥鳴、蛙唱、鐘聲、流水都不過將他的心境襯托得更加幽寂。可以説韋詩這種幽寂的境界,既是那個時代的氛圍使然,也是詩人自身的審美追求。總體來看韋應物山水詩的幽寂之境有以下三點特質:
一、清冷的色調與意象
韋詩中常見清冷色調的顏色詞如“綠”“黛”“青”“翠”等與景物結合在一起,如“雲開夏郊綠,景晏青山沉”(《灃上精舍答趙氏外生伉》)。“寒”“涼”“幽”等一些意境清寒的詞在其詩中也經常出現,如“葉沾寒雨落,鍾度遠山遲”(《寄酬李博士永寧主簿叔廳見待》)、“喬木生夜涼,月華滿前墀”(《酬盧嵩秋夜見寄五韻》)、“寒山獨過雁,暮雨遠來舟”(《淮上遇洛陽李主簿》)等。
此外,韋應物山水詩還偏愛寒山、寒雨、青冥、清泉、清砧、暮色、暮鍾、青苔等意象,無一不透出清冷之意,如“青冥台砌寒,綠縟草木香”(《遊琅琊山寺》)、“遙看黛色知何處,欲出山門尋暮鍾”(《答東林道士》)、“上陽秋晚蕭蕭雨,洛水寒來夜夜聲”(《贈王侍御》)、“寒雨暗深更,流螢度高閣”(《寺居獨夜,寄崔主簿》)。這些讀來使人感到格外寂靜清幽。
二、動中有靜
以動襯靜,寓靜於動也是韋應物山水詩常用的手法。他善用自然界中熱鬧的音響來烘托詩中的幽寂之境。如“驚禽翻暗葉,流水注幽叢”(《夜偶詩客操公作》)、“山高鳴過雨,澗樹落殘花”(《西郊期滌武不至,書示》)、“蒼茫寒色起,迢遞晚鐘鳴”(《秋景詣琅琊精舍》)、“深林猿聲冷,沮洳虎跡新”(《山行積雨歸途始霽》)、“密竹行已遠,子規啼更深”(《與盧陟同遊永定寺北池僧齋》),分別以流水聲、雨聲、鐘聲、猿啼、鳥鳴來襯托幽靜的氣氛。讀者可以感知,作者身處在有聲的自然之中,更得到了一份屬於自己的靜謐。
三、濃淡明暗的交替
韋詩幽寂特質並非只包括清冷、寂靜,它的內藴應是立體的,複雜的,富於感情的。如“始霽昇陽景,山水閲清晨。雜花積如霧,百卉萋已陳”(《山行積雨歸途始霽》)、“崩壑方見射,迴流忽已舒。明滅泛孤景,杳靄含夕虛”(《往雲門郊居途經迴流作》)畫面中有明有暗,明的是陽光、清晨,暗的是霧靄、山嵐,光與影明暗的交錯形象地展示出一幅幅靜謐清幽的自然圖景。
此外,韋應物研習禪宗思想,時常出入寺院,亦有許多提及佛教、佛門的詩作。但他這類詩多數並不直接講述佛理,而是以描寫寺院禪房及其周圍的幽靜景色為主,將其對清淨禪修生活的喜愛情緒隱隱含蓄景中,如“結茅臨絕岸,隔水聞清磬。山水曠蕭條,登臨散情性。稍指緣原騎,還尋汲澗徑。長嘯倚亭樹,悵然川光暝”(《義演法師西齋》),全詩無一句講佛理,只寫詩人沉醉山水,流連忘返,不捨時間飛逝,無處不流露出詩人對清淨生活的喜愛。又如“對殿含涼氣,裁規覆清沼。衰紅受露多,餘馥依人少。蕭蕭遠塵跡,颯颯凌秋曉。節謝客來稀,回塘方獨繞”(《慈恩寺南池秋荷詠》);“子有新歲慶,獨此苦寒歸。夜叩竹林寺,山行雪滿衣。深爐正燃火,空齋共掩扉。還將一尊對,無言百事違”(《永定寺喜闢強夜至》)等。這樣的詩作比比皆是,足可見韋應物對清靜居所的偏好。在這樣清淨幽寂的山水之中,詩人獲得了內心的寧靜與慰藉。他以寧靜的內心觀照外物,則眼中所見之景則皆為清幽僻靜處。他從這些景物中獲得了審美愉悦,同時也將自身理想人格寄託其中。晚年的韋應物,心態較前期更趨於平和寧靜,其山水詩更突顯出一種繁華落盡之後清幽靜謐、無慾無求的格調。
韋應物山水詩的清淨幽寂的風貌,還是詩人在創作之中有意構建的結果,是其審美心理的體現。詩人從自己內心出發,選景、構圖皆帶有主觀傾向性,他有意將自己的審美追求傾注在山水之中,使詩歌整體呈現出這種清幽靜謐的特質,目的就是用來表達他對恬淡蕭散生活的追求,抒發他追求清淨平和的內心感受。如“殘霞照高閣,青山出遠林。晴明一登望,瀟灑此幽襟”(《善福寺閣》),“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滁州西澗》),“積雨時物變,夏綠滿園新。殘花已落實,高筍半成筠。守此幽棲地,自是忘機人”(《園亭覽物》)。這些詩中出現的“瀟灑”“自”“守”“忘機”等字均暗示出詩人對於幽寂之美的自發追求。 [25] 
詠物詩
韋應物在詠物詩創作方面自闢蹊徑,除借詠物以隱喻時代亂象、感喟人生際遇外,尤其着力於體物悟道、陶寫性情,從而使其詠物詩體現出與此前李白杜甫,此後白居易劉禹錫韓愈等詠物詩大不相同的風貌,下啓宋儒觀物窮理、體物悟道、詠物闡理的理學詠物詩創作風氣。
一、詠物寓言
韋應物親歷安史之亂,對於連年戰火所造成的巨大災難深有所感。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以及安史之亂後的代宗、德宗諸朝,政局多有翻覆,他於此多有感慨而不便斥言,故擬若干帶有寓言性質的詠物詩以刺之。
如《雜體五首》其二以及《鳶奪巢》,這兩首詩都託言禽鳥以喻刺時事。第一首,寫“祅鳥”擾人,居人憂勤,而鷹、鸇之屬,空濛主恩,不思報效,與鴟梟無異。第二首,寫鴟奪鵲巢並殘害鵲,鳳凰居尊而不制,鸇鷂之屬不逐鴟梟,反食鵲之殘肉,最終百鳥不得其安。前一首讓人聯想起安史亂中,諸將踟躕,以及肅宗、代宗、德宗朝奸邪當道,羣臣緘默,正臣憤憾之政局;後一首則讓人感受到動盪之世,叛貳之臣興風作浪,君臣莫衷一是,下僚及百姓不得其安的亂世景象。由於這兩首詩的諷刺指向,上涉君,下及臣,臣中又有讒、佞、奸、叛、邪、正、忠、直等諸色人等,故可將其視為對安史亂後數朝政局亂象的生動隱喻。他的《烏引雛》《燕銜泥》等篇,雖諷刺隱喻意味不及此二篇鮮明,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對時政亂象的隱約譏刺。韋應物對於時事及民生疾苦之關注並不止於此,他的另外兩篇詠物詩,也含有類似的諷諭性。如《夏冰歌》“出自玄泉杳杳之深井”一首,在鋪陳宮中賜冰以御炎夏之後,在結句寫道:“當念闌干鑿者苦,臘月深井汗如雨”;《雜體五首》其三“春羅雙鴛鴦”,通過貧女織羅、富家揮霍的對比,諷刺批判貧富不均及奢侈揮霍之弊。
二、觸物傷懷
韋應物少年時代,志向抱負頗為高遠,然中年後蹭蹬仕途,對自己的仕宦生涯頗懷抑鬱,這種情感在其任蘇州刺史時所作的多篇作品中曾有所流露,如《贈舊識》雲:“少年遊太學,負氣蔑諸生。蹉跎三十載,今日海隅行”,追憶自己少遊太學時的年輕氣盛,感慨自己蹉跎沉淪、晚滯蘇州的抑鬱不偶;《答令狐侍郎》雲:“三黜故無愠,高賢當庶幾”,“朝晏方陪廁,山川又乖違,吳門冒海霧,峽路凌連磯”,表達屢遭黜謫,出守“遐荒”的感慨;《送雲陽鄒儒立少府奉還京師》雲:“建中即藩守,天寶為侍臣”,“省署慚再入,江海綿十年”,仍是感慨自己仕途之沉滯蹉跎。審視韋應物宦遊江海諸作,在感受到他的這種自傷蹉跎外,更鮮明感受到的,則是強烈的京國、鄉關之思。韋應物為京兆杜陵人,少侍明皇、親歷京國繁華;初入仕途,亦主要在京洛任職。及出刺滁州、江州、蘇州,遠離家園,京國鄉關之思遂成應物無法排解的心結。特別是其任滁州刺史期間,這種沉滯鬱郁之懷,京國鄉關之思,時常被滁地風物所觸發,觸物興感,感物而吟,詠物以抒攄情志。
三、體物悟道
韋應物早歷繁華,中年喪偶,頗能勘破紅塵。唐李肇《國史補》載:“韋應物立性高潔,鮮食寡慾,所至焚香掃地而坐”,形象地説明了韋應物後期的生活狀態。韋應物的性情及立身處世之道,與大多數汲汲於仕進者相比,顯然是趨於靜謐的。早在他第一次棄官閒居時,便體現出不同尋常的沖淡襟抱和觀物悟道的獨特興趣。如他的《善福精舍示諸生》,表達的正是韋應物淡泊名跡、靜觀默識、觀物悟道的情志和興趣。
基於這種特定的情志和興趣,韋應物對於“物”的觀照與體認頗為與眾不同,經常能從對於外物的觀察和體認中抽繹出哲理意藴;韋應物亦常常陶然忘機於觀物悟道的日常生活中,從而使他的日常生活富於哲思、性靈與詩意。這些特點鮮明體現在韋應物的詠物詩中,形成了以觀物悟道和陶寫性情為主的兩類迥異常流的詠物詩,在一定程度上開啓了宋代理學家詠物詩的法門。 [20] 
悼亡詩
韋應物與妻子伉儷情深,琴瑟和諧。在妻子去世後,他創作了大量的悼亡詩作,這些詩作在藝術手法方面頗具特色:
一、借物抒情的表現手段
韋應物悼亡詩常藉助一些具體的事物來表現對亡妻的思念之情。如《對芳樹》詩中有“佳人不可攀,下有往來躅”。表面意思是不要攀折這樹,樹下有我徘徊的腳印。而實際上詩人將芳樹看作妻子的象徵,想要精心地保護她。全詩睹物思人,詩人追念之情縷縷傳出。又如《悲紈扇》:“非關秋節至,詎是恩情改。掩顰人已無,委篋涼空在。何言永不發,暗使銷光彩。”詩人所悲並非紈扇,而是藉此抒發妻子去世之後自己心中的淒涼。真可謂“一切物語皆情語”。
二、感今懷昔的對比方法
韋應物在其悼亡詩中常用的方法是將今昔生活加以對照,以昔日夫妻之間的歡愉來襯托現今自己生活的悽苦。這樣的例子在韋應物悼亡詩中不勝枚舉。比如《出還》有“昔出喜還家,今還獨傷意”。昔日外出之後盼望回家是因為家中有温良賢淑的妻子在等待他,而現在回家只能是自己獨自悲傷。再如《往富平傷懷》有“昨者仕公府,屬城常載馳。出門無所憂,返室亦熙熙。今者掩筠扉,但聞童稚悲。丈夫須出入,顧爾內無依”。妻子在世時,自己做官毫無後顧之憂,而現在缺少了賢內助,自己的生活狀況十分糟糕,怎能不更加懷念妻子。
三、虛實相生的夢境描寫
詩人對妻子朝思暮想,自然而然地會在夢中回憶起妻子來,進而在詩中亦有表現。如《感夢》:“歲月轉蕪漫,形影長寂寥。彷彿覯微夢,感嘆起中宵。綿思靄流月,驚魂颯迴飆。誰念茲夕永,坐令顏鬢凋。”《傷逝》:“夢想忽如睹,驚起復徘徊。”《登蒲塘驛沿路見泉谷村墅忽想京師舊居追懷昔年》:“荏苒斑鬢及,夢寢婚宦初。”詩裏既有夢中對妻子的思念,又有醒來後對妻子的思念,虛實相生,這正是詩人對妻子一往情深的反映。
四、清麗閒淡的語言風格
韋應物詩素以清麗閒淡見稱,在悼亡詩中,韋應物清麗閒淡的語言風格愈加彰顯。如《送終》一詩抒寫送葬的場面和詩人慘痛的心境。全詩信口而出,不加修飾,不用典故,語言真摯動人。又如《夏日》:“已謂心苦傷,如何日方永。無人不晝寢,獨坐山中靜。悟澹將遣慮,學空庶遺境。積俗易為侵,愁來複難整。”通篇白描直敍,語淡而情深。韋應物的悼亡詩正是將對亡妻的深情寄寓在平淡的詩歌語言之中。 [24] 
後世影響
韋應物的樂府歌行近杜甫、元結,正如白居易所説“才麗之外,頗近興諷”。韋詩這種感諷時事的思想,無疑影響了白居易關於“諷諭詩”的創作,而且對白居易領導的中唐新樂府運動也有所影響。韋應物的詩歌還對柳宗元的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宋代時候,蘇軾將“韋柳”二人並稱。嚴羽在《滄浪詩話·詩體》中,將“韋蘇州體”單獨列為一體,也可見其影響之大。從詩史的角度上來看,韋應物的創作不同於以大曆年代“十才子”為代表的主流詩派,也不同元結一樣完全追求崇尚簡古樸拙的風格,可以説韋應物成就超越了這兩派詩人,在詩史上具有典範意義。 [22] 

韋應物歷史評價

韋應物蘇州石刻像 韋應物蘇州石刻像
唐代詩人白居易與元九書》:近世韋蘇州歌行,清麗之外,頗近興諷,其五言詩又高雅閒淡,自成一家之體,今之秉筆者誰能及之? [8] 
唐代詩人丘丹《唐故尚書左司郎中蘇州刺史京兆韋君墓誌銘並序》:公詩原於曹劉,參於鮑謝,加以變態,意凌丹霄,忽造佳境,別開户牖。 [3] 
唐朝詩人劉太真《與韋蘇州書》:顧著作來,以足下《郡齋燕集》相示,云何情致暢茂遒逸之如此!宋齊間沈、謝、吳、何始精於理意,緣情體物,備詩人之旨。後之傳者,甚失其源。唯足下制其橫流。“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於足下之文見之矣。 [11]  [10] 
唐代文學家李肇《國史補》:應物性高潔,所在焚香掃地而坐,惟顧況、劉長卿、丘丹、秦系、皎然之儔,得廁賓列,與之酬唱。 [12] 
晚唐詩人司空圖①《與李生論詩書》:王右丞、韋蘇州澄淡精緻,格在其中,豈妨於道學哉?②《與王駕評詩書》:右丞、蘇州,趣味澄夐,若清風之出岫。 [17] 
北宋歐陽修、宋祁等撰《新唐書》:若韋應物、沈亞之、閻防、祖詠、薛能、鄭谷等,其類尚多,皆班班有文在人間,史家逸其行事,故弗得而述雲。 [18] 
北宋詩人郭祥正《宣詔廳歌贈朱太守》:君不見,滕王閣、庾公樓,樽罍千載誇風流。又不見,宴寢一詩尚不滅,至今人道韋蘇州。 [16] 
北宋文學家蘇軾①《次韻魯直書伯時畫王摩詰》:前身陶彭澤,後身韋蘇州。欲覓王右丞,還向五字求。 [14]  ②《答王定民》:八法舊聞宗長史,五言今復擬蘇州。 [14]  書黃子思詩集後》:李杜之後,詩人繼作,雖間有遠韻,而才不逮意。獨韋應物、柳宗元,發纖穠於簡古,寄至味於澹泊,非餘子所及也。 [14] 
北宋文學家陳師道後山詩話》:右丞、蘇州皆學於陶、王,得其自在。 [16] 
北宋筆記作家魏泰臨漢隱居詩話》:韋應物古詩勝律詩,李德裕、武元衡律詩勝古詩,五字句又勝七字,張籍、王建詩格極相似。李益古、律詩相稱,然皆非應物之比也。 [16] 
北宋末南宋初官員許尹《黃陳詩注序》:陶淵明、韋蘇州之詩,寂寞枯槁,如叢蘭幽桂,宜於山林而不可置於朝廷之上。 [15] 
南宋理學家朱熹《清邃閣論詩》:《國史補》稱韋為人高潔,鮮食寡慾,所至之處,掃地焚香,閉閣而坐,其詩無一定造作,直是自在,其氣象近道,意常愛之。 [22] 
南宋學者葛立方韻語陽秋·卷四》:唐朝人士,以詩名者甚重,往往因一篇之善,一句之工,名公先達為之遊談延譽,遂至聲聞四馳。“兵衞森畫戟,宴寢凝清香”,韋應物以是得名。然觀各人詩集,平平處甚多,豈皆如此句哉? [11] 
南宋詩人劉克莊後村詩話》:悼亡之作,前有潘騎省,後有韋蘇州。 [8]  韋詩律精妙,流出肝肺,非學力世言其所至掃地焚香而坐,不應為人老少頓異。 [10] 
元代文學家辛文房唐才子傳·卷四》:詩律自沈、宋之下,日益靡嫚,鎪章刻句,揣合浮切,音韻婉諧,屬對藻密,而閒雅平淡之氣不存矣。獨應物馳驟建安以還,各有風韻,自成一家之體,清深雅麗,雖詩人之盛,亦罕其倫,甚為時論所右。而風情不能自已,如贈米嘉榮、杜韋娘等作,皆杯酒之間,見少年故態,無足怪矣。 [27] 
元末明初文學家宋濂《宋文憲公集·卷三十七》:一寄穗穠鮮于簡淡之中,淵明以來,蓋一人而已。 [13] 
明代詩論家胡應麟詩藪》:有以高閒、曠逸、清遠、玄妙為宗者,六朝則陶,後則王孟常儲韋柳。 [23] 
清代學者沈德潛説詩晬語》:五言絕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蘇州之古澹,併入化機。而三家中,太白近樂府,右丞、蘇州近古詩,又各擅勝場也。 [12]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應物五言古體源出於陶,而化於三謝,故真而不樸,華而不綺。 [13] 
清代詩人喬億劍溪説詩》:五言絕句,工古體者自工……唐之王維、李白、韋應物可證也。 [12] 
華中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路成文《論韋應物的詠物詩》:韋應物為盛、中唐之際著名詩人,所作山水隱逸詩“發纖穠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與柳宗元齊名,並稱“韋柳”,是王維、孟浩然之後唐代最傑出的山水隱逸詩人。 [20] 

韋應物人際關係

韋應物出自京兆杜陵韋氏,是關中的世家大族。韋應物墓誌記敍其先祖至逍遙公韋夐,韋夐有子六人,第五子韋世衝,官至民部尚書、義豐公,是韋應物的五代祖。”(《新唐書·表四》記載韋夐有八子,韋應物五代祖為第七子韋衝)。
關係
姓名
簡介
高祖
韋挺(589年—646年)
官至象州刺史。
曾祖
韋待價(?-689年)
武周時任宰相。
祖父
韋令儀(生卒年不詳)
官至宗正少卿。
父親
韋鑾(生卒年不詳)
官至宣州司法參軍,善畫花鳥、山水松石。
妻子
元蘋(740年—776年)
字佛力。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之祖拓跋什翼犍的後裔。父親元挹,官尚書吏部員外郎,從六品下。
兒子
韋慶復(?—809年)
貞元十七年(801年)進士及第。元和四年(809年)以本官加緋,為河東節度判官,同年七月病逝於渭南縣靈巖寺。
韋厚復(生卒年不詳)
生平不詳。
兒媳
裴棣(?—846年)
韋慶復夫人,16歲出嫁,生二子。會昌六年(846年)卒,享年約六十幾歲,被封聞喜縣太君。當年十一月葬於韋氏墓地。
女兒
韋氏(生卒年不詳)
韋應物長女,嫁大理評事楊凌
韋氏(生卒年不詳)
韋應物幼女,因韋應物去世傷心,同月而亡。
孫子
韋退之(生卒年不詳)
為其母撰墓誌時署銜“將仕郎、前監察御史裏行”。
(以上參考資料) [1]  [3] 

韋應物主要作品

韋應物的作品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
《全唐詩》共收韋應物詩568首(含補遺四首),另《全唐文》卷三七五僅收韋應物撰《冰賦》一篇。 [3]  此外,韋應物還撰有《故夫人河南元氏墓誌銘》一篇。

韋應物人物爭議

韋應物生卒年

韋應物生年史無明文,其墓誌沒有記載其享年。當代古典文學研究家孫望的《韋應物事蹟考述》認為是開元二十五年(737年),當代古典文學研究家傅璇琮則認為韋應物的生年是在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前後,原湖南科技大學中文系教授陶敏的《韋應物生平新考》在傅説基礎上進行考證, 認為韋應物應該生於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或前一 、二年。 韋氏一家四方墓誌出土後, 陶敏在《韋應物生平再考》中繼續論證了在《新考》中的説法,又根據韋應物撰寫的其夫人元氏墓誌,推測出韋應物生於開元二十三年(735年)。
關於其卒年,孫望認為大約是貞元九年(793年),傅璇琮推測大約是在貞元七(791年) 、 八年(792年)間卒於蘇州, 陶敏則認為是貞元六年(790年)卒。 [9] 

韋應物籍貫

韋應物的籍貫, 南宋初年沈作喆《韋應物補傳》認為是“京兆長安縣人”,孫望認為是“京兆長安人”,傅璇琮認為是“京兆杜陵人”。 陶敏在《韋應物生平再考》中認為“京兆長安人”説法有誤,而韋詩中《休沐東還胄貴裏示端》“胄貴裏”所在處是韋應物的故鄉,貴胄裏在京兆府萬年縣韋氏聚集之地韋曲, 所以認為韋應物的籍貫應是京兆府萬年縣杜陵韋曲貴胄裏。 [9] 

韋應物兒子

關於韋應物有幾個子女。《新唐書》表四載,韋應物有子二人,長子名韋慶復,幼子名韋厚復。但據韋夫人元蘋墓誌載“一男兩女,男生數月,名之玉斧,抱以主喪。”韋慶復志文説“公諱慶復,字茂孫,少孤終喪。”“玉斧”應為韋慶復的乳名。而韋應物志文也隻字未提其原配夫人病逝後再婚生子的事情。由此帶來一個問題:韋應物到底有幾個兒子?從志文看,韋應物只有一子韋慶復,而《新唐書》表四卻載有兩個兒子,還有一子名韋厚復。這個問題牽涉到晚唐時期詩人韋莊的世系。按《新唐書》表四,韋莊的曾祖就是韋厚復。如果韋厚復非韋應物之子,則韋莊的世系就成為一個有待研究的難解之謎。當然,墓誌上沒有提及韋應物再婚生子,並不等於事實上的不存在。從墓誌志文可知,韋妻卒於大曆十一年(776年),韋應物於貞元七年(791年)葬,其間有15年時間。不能排除在此期間韋應物有再婚或蓄妾的可能。唐代世家大族擇婦多重門第族望,或許因為此等原因而不便於記入志文,也未可知。 [3] 

韋應物入太學時間

關於韋應物入太學讀書的時間,孫望、傅璇琮持有相同説法,均認為是肅宗乾元二年(759年)。陶敏在《韋應物生平新考》中認為:首先,乾元二年(759年),若是依照韋應物生年在開元二十三年,已經有二十六歲,若是依照開元二十五年説,此時也有二十四歲。唐代入太學的生員年齡有限定,“凡生,限年十四歲以上,十九歲以下”,韋應物已經超過了入學的年齡。其次,韋應物廣德中任洛陽丞, 如果乾元二年(759年)入太學,在三、四年後不會做到從七品上的洛陽丞,也不會在此期間在河陽從事。所以陶敏稱韋應物入太學時間是在天寶末期,大約在天寶十一(752年)、十二載(753年)左右。 [9] 

韋應物知滁州時間

有關韋應物出知滁州的時間,孫望稱建中三年(782年),傅璇琮的《韋應物系年考證》中定在建中四年(783年),稱“夏,由尚書比部員外郎出為滁州刺史,秋至任”。陶敏則認為傅説有誤且根據不足,他認為韋應物在建中二年(781年)四月離開善福精舍,建中三年(782年)夏出守滁州。 [9] 

韋應物後世紀念

韋應物與妻子元蘋墓誌
韋應物與妻子元蘋墓誌(2張)
2007年8月,西安碑林博物館副研究員馬驥在友人處見到四張唐代韋氏家族墓誌拓片,分別是:韋應物墓誌、夫人元蘋墓誌、子韋慶覆墓志及慶復夫人裴棣墓誌。這四張約45釐米見方的墓誌出自長安區韋曲東北塬上,於2007年年底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館。2008年2月26日,西安碑林博物館舉辦了“唐代著名詩人韋應物家族墓誌特展”,首次公開韋應物一家四方墓誌,其中,韋應物的墓誌及夫人墓誌屬於國家一級文物。 [26] 

韋應物史料索引

丘丹《唐故尚書左司郎中蘇州刺史京兆韋君墓誌銘並序》 [3] 
王欽臣《宋嘉祐校定韋蘇州集序》 [19] 
姚寬西溪叢語·卷下》 [19] 
辛文房《唐才子傳·卷四》 [27] 
參考資料
  • 1.    新唐書 卷七十四 表第十四 宰相世系四(韋氏)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3-23]
  • 2.    傅璇琮著.唐代詩人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80.01:第276-279頁
  • 3.    西安碑林博物館編.紀念西安碑林九百二十週年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10:第299-314頁
  • 4.    傅璇琮著.唐代詩人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80.01:第282-286頁
  • 5.    傅璇琮著.唐代詩人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80.01:第288-301頁
  • 6.    傅璇琮著.唐代詩人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80.01:第303-316頁
  • 7.    傅璇琮著.唐代詩人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80.01:第321頁
  • 8.    高雲龍. 試倫韋應物元蘋墓誌與悼亡詩[J]. 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 (6):111-114.
  • 9.    韓雨恬. 近三十年來韋應物研究綜述[J]. 語文知識, 2013, (1):78-81.
  • 10.    張天健. 試論韋應物及其詩歌[J]. 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6, (3):45-49,88.
  • 11.    王步高主編.唐詩三百首匯評.南京:鳳凰出版社,2017.04:第99-100頁
  • 12.    霍松林編選.名家視角叢書 唐詩精選.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05:第111頁
  • 13.    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鑑賞辭典編纂中心編.唐詩鑑賞辭典珍藏本 中.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01:第1072頁
  • 14.    韋江. 宋代韋應物詩歌接受研究[D]. 2010.第9頁.
  • 15.    (宋)黃庭堅著.黃庭堅全集 第4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04:第2409頁
  • 16.    韋江. 宋代韋應物詩歌接受研究[D]. 2010.第12-13頁.
  • 17.    傅璇琮,許逸民等主編.中國詩學大辭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12:第107頁
  • 18.    《新唐書》卷二百一·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2-24]
  • 19.    傅璇琮著.唐代詩人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80.01:第270頁
  • 20.    路成文. 論韋應物的詠物詩[J]. 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 (2):21-26.
  • 21.    (宋)洪邁著.容齋隨筆 1 繡像本.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01:第195頁
  • 22.    程怡. 韋應物詩歌的藝術特色及其對後世的影響[J]. 人間, 2016, 第228卷(33):7.
  • 23.    張李子. 淺析韋應物山水詩風貌[J]. 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7, (9):135-137.
  • 24.    高雲龍. 試倫韋應物元蘋墓誌與悼亡詩[J]. 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 (6):111-114.
  • 25.    張李子. 淺析韋應物山水詩風貌[J]. 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7, (9):135-137.
  • 26.    唐詩人韋應物墓誌公開(組圖)  .搜狐網[引用日期2021-02-27]
  • 27.    唐才子傳·卷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3-08]
  • 28.    韋應物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5-31]
  • 29.    雲根著.中國曆代文化名人詩傳[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20.05.第98頁
  • 30.    編纂委員會編;李峯主編.蘇州通史,人物卷,上 先秦至宋元時期[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9.03.第132頁
  • 31.    施樹祿編著.全唐詩賞析[M].中國言實出版社,2017.01.第251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