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司徒
- 屬 性
- 官職名
- 官 位
- 正一品
- 出 處
- 由《周禮》地方官司徒演變
司徒官職簡介
編輯司徒先秦
《左傳·昭公十七年》記郯子談到以鳥名官時,説少皞部落有“五鳩”,為治民之官,其中祝鳩氏為司徒之官,司徒的職掌,在文獻資料中最早見於《尚書·堯典》:《堯典》記舜時在部落聯盟議事會中設有九官,其一為司徒,由契擔任,管教化人民。商代甲骨文中未見此官。西周金文作“司徒”,王室與諸侯均有設置,其職掌從金文看,一是管理籍田,二是掌管山林田澤等國有土地及在這些土地上進行的林牧副業生產,三是還禮農業生產。《周禮》地官司徒的職掌是“掌建邦之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數,以佐王安擾邦國。”也就是掌管土地,人民及教化之事。西周司徒由於管理土地和管理土地上的從事勞作的農業生產者,進一步便管理與土地、種植等密切相關的教化之事。司徒職掌籍田,徒役的徵發,後來由於戰事的需要,徒役也擔任修路、築城和戰車的徒卒,在對外作戰時,司徒甚至成為統兵之官。於是西周後期金文中就有逕作嗣徒的。西周末年,宣王弟鄭桓公擔任王室司徒,總理王宗政務,成為實際卿士。春秋時掌管土地的職任專歸司空,司徒成為專管民事之官。據《左傳》記載,周王室與魯、晉、楚、衞、陳等過設置,宋則稱大司徒。《國語·周語》説:“司徒協旅,”韋昭注:“司徒掌合師旅之眾。”即負責徵發服軍役和各種勞役的民眾,掌握着全國的户口冊籍。間亦有帶兵者,《左傳·成公三年》記齊晉鞌之戰,齊師中有“鋭司徒。”杜預注:“ 主鋭兵者”。晉國因僖侯名為司徒,改司徒為中軍。戰國時僅魏國設司徒之官。從司徒一直髮展來看,五鳩職掌之一的司徒、與舜時九官之一的司徒都是以後起的官稱來追記的,不過其官實已存在。
[2]
司徒漢代
漢元壽二年(前1),改丞相為大司徒。西漢末至東漢初,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為三公。至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省大司馬,又置太尉,以太僕趙熹為之,而與司徒、司空為三公。《史記·五帝本紀》:“舜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馴,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寬。’”《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相國、丞相,皆秦官……哀帝元壽二年更名大司徒。”《後漢書·百民志一》:“司徒,公一人。本注:掌人民事……世祖即位,為大司徒,建武二七年,去‘大’。”
司徒三國時期
司徒晉代
司徒北周
司徒隋唐
隋唐時期置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正一品。其職到隋朝改為民部。唐朝為避李世民諱改稱户部尚書。顯慶元年(公元656年)改户部為度支;《唐六典》載:“三公,論道之官也。蓋以佐天子,理陰陽,平邦國,無所不統,故不以一職名其官。然周、漢已來,代存其任。自隋文帝罷三公府僚,皇朝因之,其或親王拜者,亦但存其名位耳。” 龍朔二年(公元662年)改度支尚書為司元太常伯;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復為户部尚書。宋、元、明、清沿而未改。户部尚書主管全國户口、賦役方面的政令。侍郎掌稽核版籍、賦役實徵等會計統計工作。其日常工作有為移民墾荒,招撫安置流民,以魚鱗圖冊、黃冊為根據,抑制豪民兼併;以限田裁異端之民;以樹藝課農官;以草地養馬放牧;以電種召佃盡地利;對多年積欠賠累可根據情況給予蠲免;根據各省收支情況,調劑餘缺;差役的減輕免復;對災區貧老的撫卹救濟,對有功人的賞賜;權量市糴,評估物價;徵收山澤坡池、關市、坑冶之税;贍軍輸,督漕運,贍及轉輸屯種,開中以實邊,和百官俸祿支給;定期編造户口冊籍,調整户等,瞭解人口及土地增減變化;對隱匿户口,侵吞土地等不法行為及時給予制止、糾正。
司徒歷代司徒
編輯司徒上古
- 舜
司徒周朝
- 魯
- 宋
- 鄭
- 陳
司徒漢朝
- 鄧禹 25-27
- 伏湛 27-29
- 侯霸 29-37
- 韓歆 37-39
- 歐陽歙 39
- 戴涉 40-44
- 蔡茂 44-47
- 玉況 47-51(前為大司徒)
- 馮勤 51-56
- 李訢 56-60
- 郭丹 60-61
- 範遷 61-65
- 虞延 65-71
- 邢穆 71-73
- 王敏 73-74
- 鮑昱 74-79
- 桓虞 79-87
- 袁安 87-92
- 丁鴻 92-94
- 劉方 94-97
- 呂蓋 97-101
- 魯恭 102-104
- 張酺 104
- 徐防 104-106
- 梁鮪 106-107
- 魯恭 107-109
- 夏勤 109-116
- 劉愷 116-121
- 楊震 121-123
- 劉熹 123-125
- 李郃 125-126
- 朱倀 126-127
- 許敬 127-129
- 劉崎 130-134
- 黃尚 134-138
- 劉壽 138-142
- 胡廣 142-146
- 趙戒 146-147
- 袁湯 147-149
- 張歆 149-151
- 吳雄 151-153
- 黃瓊 153-154
- 尹頌 154-157
- 韓縯 157-159
- 祝恬 159-160
- 盛允 160-161
- 種暠 161-163
- 許栩 163-166
- 胡廣 166-168
- 劉寵 168-169
- 許訓 169-171
- 橋玄 171
- 許栩 171-173
- 袁隗 173-176
- 楊賜 176-178
- 袁滂 178-179
- 劉郃 179
- 楊賜 180-181
- 陳耽 181-182
- 袁隗 182-185
- 崔烈 185-187
- 許相 187-188
- 丁宮 188-189
- 黃琬 189-190
- 楊彪 190
- 王允 190-192
- 趙謙 192
- 淳于嘉 192-194
- 趙温 194-208
司徒三國
- 蜀漢
- 許靖 221-222
- 曹魏
- 華歆 220-226
- 王朗 226-228
- 董昭 230-236
- 陳矯 237
- 韓暨 238
- 衞臻 239-248
- 高柔 248-256
- 鄭衝 256-263
- 鍾會 263-264 [4]
- 何曾 264-265
- 司馬望 265
- 孫吳
司徒晉朝
- 司馬望 265-267
- 荀顗 267-268
- 石苞 268-273
- 何曾 273-278
- 李胤 278-282
- 山濤 282-283
- 魏舒 283-286
- 石鑑 286-290
- 王渾 290-297
- 王戎 297-300
- 何劭 300-301
- 司馬肜 301-302
- 王戎 302-305
- 温羨 306-307
- 王衍 307-309
- 司馬越 309-311
- 傅祗 311-312
- 梁芬 313-316
- 荀組 317-322
- 王導 323-338
- 司馬嶽 339-342
- 蔡謨 342-350
- 司馬昱 352-366
- 謝安 377
- 司馬道子 380,383-399
- 王謐 403-407
- 司馬德文 399-402,408-418
司徒十六國
李雲 王達 何點 王瓌
郎闓 劉茂
呂弘
司徒南北朝
長孫嵩 長孫翰 崔浩 古弼 陸麗 劉尼 拓跋目辰 拓跋丕 陳建 元他 尉元 馮誕 元勰 元詳 元嘉 高肇 元懌 元懷 胡國珍 元澄 元繼 崔光 蕭綜 皇甫度 楊椿 元徽 李延實 蕭贊 長孫稚 元彧 爾朱彥伯 元亶
司徒隋朝
- 楊素 606
司徒唐朝
- 李世民 621-626
- 李元吉 626
- 長孫無忌 642-649
- 李元景 649-653
- 李元禮 653-672
- 李元軌 683-685
- 李元名 689-690
- 李旦 702-703
- 武攸暨 705
- 李憲 713
- 李成義 713-724
- 李浚 732-738
- 李業 733-734
- 李琮 736-752
- 郭子儀 757-764
- 李抱玉 764-765
- 郭子儀 768-779
- 李正己 779-781
- 李晟 784-787
- 馬燧 787-795
- 李抱真 793
- 杜佑 806-812
- 韓弘 815-822
- 李光顏 824-826
- 烏重胤 827
- 王智興 828-829
- 裴度 830-839
- 李德裕 843-844
- 白敏中 852-861
- 令狐綯 859-860
- 李悰 862-863
- 李紘 864-872
- 王鐸 872-873,877-879,881-883
- 韋保衡 873
- 鄭畋 883
- 蕭遘 885-887
- 韋昭度 887-888,893
- 孔緯 889
- 杜讓能 889-892
- 徐彥若 898-899
- 崔胤 903-904
司徒五代十國
司徒遼朝
劃設
司徒金朝
徒單恭 張通古
司徒元朝
司徒明朝
- 丘吉嘉稱(大司徒仁波切)
- 參考資料
-
- 1. 宋書—百官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4-28]
- 2. 俞鹿年.中國官職大詞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9-10
- 3. 《叔父故朝散郎華州司士參軍府君墓誌銘》:《洪範》敍三德五福之道,而德存科人,福系乎運。時未光大,則卷而懷之,姑以清行厚德,遺諸子姓而已。公諱隼,字子鷙,天水略陽人。十二代祖安邱敬公諱翼,為前秦司徒,代有勳德,以至四代祖平涼公諱文誕,歷開府儀同三司涪常二州刺史。
- 4. 《資治通鑑·魏紀十》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2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