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崔渙

鎖定
崔渙(707年-769年),博陵安平(今河北省安平縣)人。唐朝宰相,博陵郡王崔玄暐之孫,禮部侍郎崔璩之子。
崔渙出身博陵崔氏大房 [1]  ,門蔭入仕,起家亳州司功參軍,歷任司門員外郎、巴西太守。安史之亂時,跟隨唐玄宗入川,授任黃門侍郎同平章事,後奉命前往靈武輔佐唐肅宗,出任江淮宣諭選補使。至德二年(757年),崔渙罷相,外放為餘杭太守,後歷任太子賓客、大理卿、吏部侍郎御史大夫等職。
大曆三年(768年),崔渙擔任税地青苗錢物使,坐事貶為道州刺史,卒於任上,追贈太子太傅、左僕射,諡號為元。
本    名
崔渙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博陵安平
出生日期
707年
逝世日期
769年1月
主要成就
冊拜唐肅宗
官    職
黃門侍郎、同平章事
追    贈
太子太傅
諡    號

崔渙人物生平

崔渙早年經歷

崔渙年輕時博通經籍,擅長談論,初授亳州司功參軍,累遷至司門員外郎。天寶末年,崔渙因不肯依附宰相楊國忠,被外放為歙州刺史,後改任綿州刺史(即巴西太守)。 [2-3] 

崔渙擔任宰相

至德元年(756年),安史叛軍進逼長安,唐玄宗入蜀避亂。七月,唐玄宗到達巴西郡,崔渙前往迎駕,並謁見玄宗。他言辭剛正、懇切,深受唐玄宗稱讚,認為得之過晚。這時,宰相房琯也盛讚崔渙,唐玄宗遂任命他為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讓他扈駕前往成都 [4] 
不久,太子李亨在靈武被羣臣尊為皇帝,是為唐肅宗,並遣使入蜀,通報唐玄宗。八月,使者到達成都。唐玄宗得知肅宗即位,遂退位為太上皇,並讓崔渙與宰相韋見素、房琯前往靈武(今寧夏靈武),轉交寶璽玉冊,正式冊立唐肅宗為皇帝。 [5] 

崔渙歷居要職

唐肅宗繼位後,京城長安仍被叛軍佔據,朝廷的選官途徑斷絕。同年十一月,肅宗任命崔渙為江淮宣諭選補使,讓他招納遺才。崔渙將事務交給屬吏,卻遭到欺瞞,致使選取的官員多有濫進,以致傳出不稱職的聲名。 [6] 
至德二年(757年),崔渙罷相,改任左散騎常侍,兼餘杭太守、江東採訪防禦使。後來,唐肅宗又授崔渙為正議大夫、太子賓客。乾元三年(760年),崔渙改任大理卿,後歷任吏部侍郎、檢校工部尚書集賢院待詔、御史大夫。 [7] 

崔渙貶謫道州

大曆三年(768年),崔渙擔任税地青苗錢物使。當時,朝廷將青苗税充作京師百官料錢。崔渙卻讓屬吏折中處理,將下估價作為使者料錢,而上估價則作為百官料錢。皇城副留守張清向皇帝告發,唐代宗便命法司審訊。崔渙無言以對,被貶為道州刺史。 [8-9] 
同年十二月(769年1月),崔渙在道州(今湖南道縣)病逝,終年六十二歲,追贈太子太傅,諡號元,累贈尚書左僕射。 [10-11] 

崔渙主要成就

崔渙是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任命的宰相,曾與韋見素、房琯一同奉璽冊拜唐肅宗為皇帝,巡撫江南,補授官吏。 [12]  當時李白卷入永王李璘謀反案,囚繫於潯陽縣獄,夫人宗氏奔走求援。崔渙極力搭救,使得李白得以出獄。李白的《獄中上崔相渙》、《上崔相百憂章》等詩作就是寫給崔渙的。 [13] 

崔渙軼事典故

崔渙孫生相面

開元年間,杭州孫生曾在睦州為僚吏相面。當時,房琯擔任睦州司户,崔渙則為桐廬縣丞。孫生道:“房崔二公將來能做宰相。房司户能掌管玉璽印綬,崔縣丞則會出任杭州刺史。到那時,我雖然看不到崔縣丞的富貴榮耀,但是還能承蒙您的照顧。”後來,房琯果然拜相,並奉唐玄宗之命將璽綬授予肅宗。而崔渙罷相之後果然出任杭州刺史。他上任時途經孫生家,便下車拜訪,卻得知孫生已經去世十幾天,於是任命孫生的兒子為牙將,並撫卹其家屬。 [14] 

崔渙彈劾元載

唐代宗繼位後,宰相元載為鞏固恩寵,與宦官董秀勾結。崔渙對此極為憎恨,便在唐代宗面前指責元載奸邪。代宗道:“元載為人雖不甚重,但卻能調和中外,乃是能臣。”崔渙道:“如今戰亂初平,百廢待興,元載作為宰相,應嚴明制度,以正視聽。但他卻專權結黨,僭越法度,賣官鬻爵,這是幽國卑主之術。”代宗默然不語。 [15] 

崔渙人物評價

常袞:崔渙學義精洞,文詞典麗,道高王佐,才茂國華。實每副名,言皆顧行,頃調鼎餗,庶政惟和。及典銓衡,羣才式序,中外更茂,縉紳所宗。雅有大臣之節,光其舊德之選。 [16] 
穆員:① 佐玄宗扶正厄運,保維宸極。戴肅宗紹復大業,底綏生人。事代宗朝羽儀百辟。② 公標鑑遐明,姿度宏粹,松茂玉潔,風清雨潤。文以經邦為用,學以為己為宗。承祖禰以付子孫者,清白孝友,其哲人哉! [17] 
劉昫:① 性尚簡澹,不交世務,頗為時望所歸。② 渙才兼行聞,命與時會。發言上沃主意,遽致顯榮;當官屢為吏欺,終及竄逐。所謂可與適道,未可與權。 [18] 

崔渙親屬成員

崔渙先世

祖父:崔玄暐,特進、中書令,博陵郡王。 [19] 
父親:崔璩,朝散大夫、禮部侍郎、博陵郡公。 [19-20] 

崔渙妻子

滎陽鄭氏,磁州刺史鄭曾孫女,潁州太守鄭長裕之女。 [21] 
趙郡李氏,舒州刺史李紹孫女,左羽林錄事參軍李晃之女。 [21] 

崔渙兒子

崔縱,歷任河南尹、太常卿、常山縣公。 [22] 
崔捷,萬年縣尉。 [21]  f
崔揚,三原縣丞。 [23] 

崔渙孫子

崔元方,曾任渭南縣尉,追贈秘書監。 [23] 

崔渙曾孫

崔碣,河南尹、右散騎常侍懷州司馬。 [24] 
崔礎,字承之,太僕少卿。

崔渙史籍記載

舊唐書·卷一百八·列傳第五十八》 [18] 
新唐書·卷一百二十·列傳第四十五》 [25]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唐紀三十四》 [26]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九·唐紀三十五》 [27] 
參考資料
  • 1.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崔氏)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20]
  • 2.    《新唐書·崔渙傳》:渙博綜經術,長論議。起家亳州司功參軍,還調。累遷司門員外郎。楊國忠惡不附己,出為巴西太守。
  • 3.    《相國崔公墓誌銘》:天寶中歷屯田左司二員外郎,出為歙州刺史,換綿州,錫金印紫綬。
  • 4.    《舊唐書·崔渙傳》:天寶十五載七月,玄宗幸蜀,渙迎謁於路,抗詞忠懇,皆究理體,玄宗嘉之,以為得渙晚。宰臣房琯又薦之,即日拜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扈從成都府。
  • 5.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四》:肅宗即位於靈武城南樓,羣臣舞蹈,上流涕歔欷。……(八月)癸巳,靈武使者至蜀,上皇喜曰:“吾兒應天順人,吾復何憂!”丁酉,制:“自今改制敕為誥,表疏稱太上皇。四海軍國事,皆先取皇帝進止,仍奏朕知;俟克復上京,朕不復預事。”己亥,上皇臨軒,命韋見素、房琯、崔渙奉傳國寶玉冊詣靈武傳位。
  • 6.    《舊唐書·崔渙傳》:時未復京師,舉選路絕,詔渙充江淮宣諭選補使,以收遺逸。惑於聽受,為下吏所鬻,濫進者非一,以不稱職聞。
  • 7.    《舊唐書·崔渙傳》:乃罷知政事,除左散騎常侍,兼餘杭太守、江東採訪防禦使。旋授正議大夫、太子賓客。乾元三年正月,轉大理卿。再遷吏部侍郎、檢校工部尚書、集賢院待詔。遷御史大夫。
  • 8.    《舊唐書·崔渙傳》:加税地青苗錢物使。時以此錢充給京百官料,渙為屬吏希中,以下估為使料,上估為百官料。其時為皇城副留守張清發之,詔下有司訊鞫,渙無詞以對,坐是貶道州刺史。
  • 9.    《舊唐書·代宗本紀》:(三年八月)御史大夫崔渙為税地青錢使。給百官俸錢不平,詔尚書左丞蔣渙按鞫,貶崔渙為道州刺史。
  • 10.    《新唐書·崔渙傳》:卒,贈太子太傅,諡曰元。
  • 11.    《相國崔公墓誌銘》:歷官二十三,享年六十二。以大曆三年冬十有二月二日薨於道州刺史之寢。……今上六年,追贈尚書左僕射。
  • 12.    《舊唐書·肅宗本紀》:八月丁酉,上皇遜位稱誥,遣左相韋見素、文部尚書房琯、門下侍郎崔渙等奉冊書赴靈武。……九月丙子,至順化郡,韋見素、房琯、崔渙等自蜀郡賚上冊書及傳國寶等至。……詔宰相崔渙巡撫江南,補授官吏。
  • 13.    李白年表  .中國文學網[引用日期2015-04-20]
  • 14.    《明皇雜錄·捲上》:開元末,杭州有孫生者,善相人。因至睦州,郡守令遍相僚吏。時房琯為司户,崔渙自萬年縣尉貶桐廬丞,孫生曰:"二君位皆至台輔,然房神器大寶合在掌握中,崔後合為杭州刺史,某雖不見,亦合蒙其恩惠。"既而房以宰輔齎冊書,自蜀往靈武授肅宗。崔後果為杭州刺史。下車訪孫生,即已亡旬日矣。署其子為牙將,以粟帛賑恤其家。
  • 15.    《新唐書·崔渙傳》:元載輔政,與中官董秀槃結固寵,渙疾之,因進見,慨然論載奸。代宗曰:“載雖非重慎,然協和中外無間然,能臣也。”對曰:“和之為貴者,由禮節也,不節之以禮,焉得和?今干戈甫定,品物思乂。載為宰相,宜明制度,易海內耳目。而怙權樹黨,毀法為通,鬻恩為恕,附下苟容,乃幽國卑主術,臣所未喻。”帝默然。
  • 16.    全唐文:卷四百十一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5-04-20]
  • 17.    全唐文:卷七百八十四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5-04-20]
  • 18.    舊唐書:列傳第五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20]
  • 19.    《相國崔公墓誌銘》:公大父諱元暐,中書令博陵王,於皇唐有再造勳,事具國史。考璩,禮部侍郎襲博陵公,與魏元忠、趙貞固為友,出處齊名。
  • 20.    《新唐書·崔玄暐傳》:子璩,亦有文。開元二年詔:"玄暐、柬之,神龍之初,保乂王室,奸臣忌焉,謫歿荒海,流落變遷,感激忠義。宜以玄暐子璩、柬之孫毖,併為朝散大夫。"璩終禮部侍郎。璩子渙。
  • 21.    《相國崔公墓誌銘》:夫人滎陽鄭氏,華陰郡太夫人,以子貴也。……明月丁酉,以華陰郡太夫人洎繼夫人隴西李氏之喪歸,禮也。夫人磁州刺史曾之孫,潁州太守長裕之女,年若干,捐公之館子曰,實常山公。繼夫人舒州刺史紹之孫,左羽林錄事參軍晃之女,年若干,遺公之祿子曰捷,仕萬年尉,不幸早夭。
  • 22.    《新唐書·崔渙傳》:縱繇協律郎三遷監察御史。會詔擇令長,授藍田令,德化大行,縣人立碑頌德,渙之貶,縱棄金部員外郎就養。後為汴西水陸運、兩税、鹽鐵等使。……遷京兆尹。……後數日至,授御史大夫。……除吏部侍郎,尋為河南尹。……入為太常卿,封常山縣公。
  • 23.    《相國崔公墓誌銘》:貞元元年秋九月,季子京兆府三原丞揚、孫前渭南尉元方,哀奉常山之志,逮乎在殯。
  • 24.    《新唐書·崔渙傳》:碣,字東標,及進士第,遷右拾遺。武宗方討澤潞,碣建請納劉稹降,忤旨,貶鄧城令。稍轉商州刺史。擢河南尹、右散騎常侍,再為河南尹。……徙陝虢觀察使。軍亂,貶懷州司馬,卒。
  • 25.    新唐書:列傳第四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20]
  • 26.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20]
  • 27.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2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