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存勖

(後唐開國皇帝)

鎖定
後唐莊宗李存勖(885年12月2日~926年5月15日),一作李存勗,小名亞子、亞次。出生於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沙陀族。唐末五代軍事家,後唐王朝開國皇帝。晉王李克用之子。
李存勖曉音律,習《春秋》,通大義,善騎射。乾寧二年(895年),隨李克用討伐邠州王行瑜,為唐昭宗所賞識,遙領檢校司空、隰州刺史,後改封汾、晉二州刺史。天祐五年(908年),李克用薨逝,李存勖襲封河東節度使,承繼晉王之位,在潞州之戰中大敗後梁。後休兵行賞,厲行整飭,禁盜賊,恤孤寡,徵隱逸,止貪暴,峻堤防,寬獄訟,晉地漸安,攻佔幽州鎮州魏州,盡有河北土地及甲兵,後李存勖親自率兵與後梁軍連年鏖戰。天祐二十年(923年),李存勖於魏州登基稱帝,改元同光。因曾受唐朝賜李姓,入皇籍,故以唐室後裔自居,沿用大唐國號,史稱後唐。十月,滅亡後梁,建都洛陽。同光三年(925年),滅亡前蜀,取得漢中及兩川之地。李存勖後期心滿志驕,大修宮殿,搜刮民財,猜忌功臣,寵信伶人,自取藝名“李天下”。又任用孔謙為租庸使,峻法剝下,厚斂奉上,賦役繁重,軍士匱乏,四方饑饉,怨聲載道,兵變蜂起。
同光四年(926年),李存勖派李嗣源率兵鎮壓以趙在禮為首的鄴都兵變,李嗣源卻與叛軍合謀,回師攻打洛陽。四月,李存勖死於興教門之變。諡號光聖神閔孝皇帝,廟號莊宗,安葬於雍陵 [74]  [81-82]  [145] 
全    名
李存勖
別    名
李天下
李亞子(李亞次)
李存勗
諡    號
光聖神閔孝皇帝 [3] 
封    號
晉王(稱帝前)
尊    號
昭文睿武至德光孝皇帝 [4] 
廟    號
莊宗 [3] 
年    號
同光
所處時代
唐末至五代初
民族族羣
沙陀族
出生地
晉陽宮(位於今山西省太原市) [2] 
出生日期
885年12月2日 [2] 
逝世日期
926年5月15日
逝世地
絳霄殿(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 [42] 
陵    墓
雍陵 [3] 
安葬地
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
在位時間
923年5月13日 至 926年5月15日 [143-144] 
前    任
晉王李克用(後唐太祖武皇帝),唐昭宣光烈孝皇帝李柷,後梁末帝朱友貞(無廟諡,僅以末帝稱之) [34] 
繼    任
後唐明宗聖德和武欽孝皇帝李嗣源
主要成就
建立後唐政權,攻滅後梁前蜀
主要作品
《歌頭·賞芳春》《陽台夢·薄羅衫子金泥鳳》

李存勖人物生平

李存勖家世出身

主詞條:沙陀族晉國梁晉爭霸
李存勖出身於西突厥沙陀部,本姓朱邪,世為沙陀酋長。祖父朱邪赤心因鎮壓龐勳兵變有功,被唐朝皇帝賜為李姓,編入宗室譜籍。父親李克用,官至河東節度使,封晉王,駐節太原,建立河東割據勢力(晉國)。當時,梁王朱温盤踞宣武鎮(治所汴州,在今河南開封),控制中原地區。李克用與朱温為爭奪中原霸權,進行了二十餘年的梁晉爭霸戰爭。 [5] 
李存勖是李克用與側妃曹氏所生,自幼便善於騎射,膽略過人,心性豁達,深得父親寵愛。他愛讀《春秋》,略通微言大義,而且精擅音律,可謂文武雙全。 [6] 

李存勖早年經歷

明代《三才圖會》中的李存勖畫像 明代《三才圖會》中的李存勖畫像
乾寧二年(895年),邠寧節度使王行瑜聯合鳳翔節度使李茂貞、鎮國節度使韓建,攻入長安(治今陝西西安),謀廢唐昭宗。李克用率軍勤王,討平三鎮叛亂。李存勖時年十一歲,也隨軍征戰,併入朝獻捷,受到唐昭宗的誇獎與賞賜。不久,李存勖被授為檢校司空,遙領隰州刺史,後改領汾州、晉州。 [7] 
天覆二年(902年),李克用因太原兩次被梁軍圍困,無力抗衡朱温,為此憂慮不安。李存勖勸慰道:“物不到極點不會反覆,惡不到極點不會消亡。朱温威逼天子,覬覦帝位,陷害良善,可謂是自取滅亡。我家三代盡忠王室,如今雖因勢窮力屈無法報效,但也無愧於心。父親您應忍耐靜觀,積蓄力量,以待朱温衰弱之時再圖復興,怎能輕易就灰心喪氣呢。李克用因而釋然。 [8] 
天祐三年(906年),朱温遣軍攻打滄州(本屬橫海鎮,時為幽州鎮治下),幽州節度使劉仁恭遣使向李克用求救。李克用惱怒劉仁恭的反覆無常,不願發兵援助。李存勖卻道:“如今朱温已佔據天下的九分之七,連魏博、成德等藩鎮也歸附於他,黃河以北能與之對抗的只剩下我晉國和劉仁恭了。如果我們不救劉仁恭,形勢將會對我們更加不利。而若出兵援助,可使我晉國重振雄風,萬不能因嫌怨而失此良機。”李克用遂遣軍攻取潞州(治今山西長治),迫使朱温由滄州撤兵。 [9] 
天祐四年(907年),朱温篡唐稱帝,建立後梁,史稱梁太祖。他改元開平,定都於汴州。但李克用拒不承認後梁政權,仍沿用唐朝天祐年號,以復興唐朝的名義與後梁相對抗,成為後梁北方最大的威脅。是年五月,朱温派十萬兵馬圍攻潞州,修築夾寨。李克用命周德威援救潞州。但周德威與梁軍對峙年餘,卻始終不能解除潞州之圍。 [10] 

李存勖襲任晉王

天祐五年(908年),李克用病逝。李存勖繼任河東節度使,襲封晉王,時年二十四歲。當時,李克用的養子李存顥、李存實等人自恃手握軍權,又年長於李存勖,對李存勖襲位非常不滿。他們有的稱病不朝,有的見而不拜,甚至慫恿叔父李克寧發動叛亂,意欲謀害李存勖,投降後梁。李存勖沉着應對,首先取得監軍張承業、大將李存璋等人的支持,而後搶先行動,在府中埋伏甲士,擒殺李克寧、李存顥等人,初步穩固了國內政局。 [11] 
柏鄉之戰示意圖 柏鄉之戰示意圖
是年四月,李存勖親自率軍援救潞州,於二十九日抵達潞州北面的黃碾(在今山西長治)。梁軍本以為李存勖年輕繼位,必然不敢出軍,對此毫無防備,也未派出斥候探查。五月初二,李存勖伏兵於三垂岡下,趁着大霧直攻夾寨,出其不意的大破梁軍,徹底解除了潞州之圍。經此一戰,晉國兵威大振。不久,李存勖返回太原,犒賞軍士,而後開始整頓內政。他嚴肅軍紀、撫卹孤寡,任用賢才,懲治貪腐,寬緩刑罰,打擊盜賊,使得晉國民俗大變,百姓歸心。 [12] 
天祐七年(910年)十一月,朱温遣軍三千進駐深州冀州,企圖奪取成德、義武兩鎮。成德節度使王鎔、義武節度使王處直先後遣使向李存勖求援,表示願與晉國結成反梁同盟,共推李存勖為盟主。李存勖力排眾議,毅然發兵相救。他親率晉軍東進,於是年十二月進至距離柏鄉五里處的野河(今滏陽河支流)北岸,與梁軍隔河對峙。 [13] 
天祐八年(911年)正月,李存勖命周德威率三百精騎到梁軍營前挑戰,激怒梁將王景仁,將梁軍誘至鄗邑以南的平原曠野地帶。他利用地形優勢,以逸待勞,在梁軍疲憊時率騎兵突擊,大破梁軍,俘獲梁軍將校二百八十五人,斬首二萬級。此戰,梁軍伏屍數十里,龍驤、神威、神捷等精鋭禁軍全軍覆沒,王景仁、韓勍、李思安僅率數十騎連夜逃歸。成德鎮、義武鎮從此徹底倒向晉國。 [14] 

李存勖兼併河北

李存勖畫像 李存勖畫像
柏鄉之戰後,李存勖決定暫緩對後梁的攻勢,先奪取河北地區,以消除後顧之憂,首要目標便是囚禁父親劉仁恭而繼任幽州節度使的燕王劉守光 [15]  他採用驕兵之計,聯合成德、義武、昭義、振武、天德五鎮,遣使奉冊,共尊劉守光為尚父,以滋長其野心。劉守光卻以為六鎮是畏懼幽州兵威,更是驕狂。他得知尚父無權祭天、改元,不顧幕府諸將反對,於天祐八年(911年)八月在幽州悍然稱帝,國號大燕,史稱桀燕。是年十二月,李存勖命周德威兵出飛狐口(在今河北蔚縣),聯合成德鎮、義武鎮一同征討劉守光。 [16] 
天祐九年(912年),周德威奪取涿州,進圍幽州。劉守光忙向後梁求救。朱温親率大軍北上,命楊師厚圍攻棗強,又命賀德倫攻打蓚縣(治今河北景縣)。但梁軍雖攻破棗強,卻在蓚縣被晉將符存審史建瑭擊敗。朱温羞憤發病,返回洛陽,不久便被其子朱友珪弒殺。 [17] 
天祐十年(913年),朱友貞發動政變,誅殺朱友珪,奪取帝位,史稱梁末帝。而晉軍則連奪幽州鎮統轄的順州(治今北京順義)、檀州(治今北京密雲)、武州(治今河北宣化)、平州(治今河北盧龍)、營州(治今遼寧朝陽)等地。是年十一月,李存勖親征燕國,攻破幽州,俘獲劉仁恭(一直被劉守光囚禁)、劉守光父子。他留周德威鎮守幽州。 [18] 
天祐十一年(914年),李存勖返回太原,處死劉仁恭父子,以祭奠李克用。當時,李存勖南破後梁,北定桀燕,威震天下。王鎔、王處直相繼遣使入晉,共推李存勖為尚書令。李存勖依禮三辭,而後接受尚書令之職。他在太原開設霸府,建立行台,以唐朝皇帝的名義承製任命官吏。 [19] 
魏州之戰示意圖 魏州之戰示意圖
天祐十二年(915年),魏博節度使楊師厚病逝。梁帝朱友貞趁機將魏博鎮分為兩鎮,以削弱藩鎮勢力,結果引發魏博兵變。變兵囚禁新任節度使賀德倫,請降於晉。李存勖乘勢進佔魏州(治今河北大名東北),並處死變兵首領張彥等人,以威懾兵變士卒,穩定亂局。他收魏博牙兵為親軍,親自兼領魏博節度使,隨後又攻取德州澶州(治今河南清豐西)。是年七月,李存勖進兵莘縣,與梁將劉鄩展開對峙。 [20] 
天祐十三年(916年),李存勖聲言回師太原,以引誘劉鄩出戰。劉鄩果然中計,欲趁機奪回魏州,結果遭到李存勖、李嗣源符存審的三面夾擊,在元城一戰中全軍潰敗,逃奔滑州(治今河南滑縣)。此後,李存勖又遣軍接連攻取衞州(治今河南衞輝)、洺州(治今永年東南)、相州(治今河南安陽)、邢州(治今河北邢台)、滄州、貝州(治今河北清河西)等地。黃河以北除黎陽(治今河南浚縣東)一地外,全部被晉國佔領。梁晉形勢從此發生逆轉。 [21] 
天祐十四年(917年),壽州刺史盧文進叛附契丹,並引契丹軍南下。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機親率五十萬大軍,入寇幽州。守將周德威孤軍堅守幽州,同時遣使向李存勖求援。李存勖遂命符存審、李嗣源、閻寶統領七萬步騎,北上救援。是年八月,李嗣源率援軍抵達幽州城外,大敗契丹軍,解除幽州之圍。此戰,晉軍俘斬以萬計,繳獲牛羊、輜重無數。 [22] 

李存勖夾河對峙

契丹敗退,北疆暫保無憂。李存勖開始調兵南下,推鋒至黃河岸邊,與梁軍夾河對峙,爭奪黃河沿岸各處要點。
天祐十四年(917年)十二月,李存勖率軍東進,連破梁軍數座營寨,攻陷楊劉城(魏州通向鄆州的重要渡口,在今山東東阿北),俘獲守將安彥之,並攻掠至鄆州(治今山東東平)、濮州(治今山東鄄城北)一帶。當時,朱友貞正在洛陽進行祭天大典,聞訊倉皇趕回汴州,組織復奪楊劉城。但謝彥章數次用兵,始終未能收復楊劉城。 [23] 
天祐十五年(918年)八月,李存勖調發河東、魏博、幽州、橫海、義武等鎮軍隊,齊集魏州,準備直搗汴州,一舉滅梁。是年十二月,李存勖由濮州境內的麻家渡渡過黃河,進駐胡柳陂(今山東鄄城西北),與梁軍展開血戰。晉軍大敗,周德威戰死。李存勖被迫據土山自保。當時,圍山樑軍多是步卒,立足未穩。李存勖採用閻寶、李建及的建議,以騎兵突擊,終於反敗為勝,擊潰梁軍。此戰,晉軍雖乘勝奪取濮陽,但也因傷亡慘重,無力再攻汴州,只得撤歸河北。 [24] 
天祐十六年(919年),符存審進據德勝城(魏州通向汴州的重要渡口,在今河南清豐西南),並夾河修築南北兩城。梁將賀瑰圍攻德勝南城,並以竹索連結戰船橫列河面,將李存勖所率援軍阻在黃河北岸。李建及率三百勇士,乘船駛至河中,斧劈火燒,衝破了梁軍船陣。李存勖乘勢揮軍渡河,大敗梁軍。後來,梁將王瓚從黎陽渡河,屯據楊村渡,修造浮橋,儲存大量軍需物資。而李存勖也徵發數萬民丁,擴建德勝北城。當時,梁晉兩軍每日大小百餘戰,互有勝負。 [25] 

李存勖建國稱帝

梁晉爭霸時期國內形勢圖 梁晉爭霸時期國內形勢圖
天祐十七年(920年),河中節度使朱友謙攻取同州(治今陝西省大荔縣),叛梁降晉,結果遭到劉鄩的圍攻,遣使向李存勖求援。李存勖命符存審、李嗣昭、李建及出軍援救,在同州、渭河兩次大敗劉鄩,並追擊至奉先(治今陝西省蒲城縣)一帶。河中鎮從此歸附於晉國。 [26] 
天祐十八年(921年),成德軍將張文禮煽動兵變。李存勖迫於形勢,授其為成德兵馬留後。不久,河中、昭義、橫海、成德等十一藩鎮,一同遣使勸進,請李存勖建國稱帝,被李存勖拒絕。八月,李存勖命閻寶征討成德鎮,圍困鎮州(治今河北正定)。張文禮驚懼病死,其子張處瑾接掌軍事,繼續負城頑抗。義武節度使王處直勾結耶律阿保機,引契丹軍南下,意圖背叛李存勖,結果被義子王都囚禁。王都繼任節度使,不久便被契丹軍圍困在定州。 [27] 
天祐十九年(922年),李存勖親率五千鐵騎北上,先後在新城(治今河北高碑店)、望都大敗契丹軍,解除定州之圍,並乘勝追擊至幽州。但與此同時,晉軍在鎮州卻連連失利,損兵折將。閻寶攻城受挫,羞憤病逝。繼任主帥李嗣昭、李存進相繼戰死。而梁軍則趁虛反撲,攻克衞州、新鄉等地,重新奪回河北重鎮相州。是年九月,鎮州終因久被圍困,糧盡力窮,被符存審攻破。張處瑾及黨羽張處球、高濛、李翥等皆俘送魏州處死,張文禮也被劈棺戮屍。李存勖又兼領成德節度使,將成德鎮直接納入晉國管下。 [28] 
天祐二十年(923年)四月,李存勖接受諸鎮勸進,在魏州稱帝,改天祐二十年為同光元年。他沿用“唐”為國號,又追贈父祖三代為皇帝,與唐高祖、唐太宗唐懿宗唐昭宗並列為七廟,以表示自己是唐朝的合法繼承人,史家稱之為後唐。當時,後唐轄有魏博、成德、義武、橫海、幽州、大同、振武、雁門、河東、河中、晉絳、安國、昭義等十三個節鎮、五十個州。 [29] 

李存勖滅亡後梁

唐軍襲汴滅梁示意圖 唐軍襲汴滅梁示意圖
後唐建立的同時,仍面臨着嚴峻的形勢。契丹不斷侵擾幽州,兵鋒直逼河北。潞州守將李繼韜叛附後梁,梁將董璋急攻澤州(治今山西晉城),意圖吞併昭義鎮,直接威脅後唐西都太原的安全。李存勖為了扭轉戰局,決定趁梁軍東面防守空虛之機,出兵奇襲鄆州,以切斷梁軍右翼,再伺機進圖汴州。同光元年(923年)閏四月,李存勖命李嗣源率五千步騎,連夜冒雨渡河,一舉襲破鄆州。朱友貞聽聞鄆州失守,命王彥章率軍阻止唐軍西進。李存勖命朱守殷嚴守德勝,自率親軍進屯澶州。 [30] 
五月,王彥章出兵楊村渡,攻克德勝南城,繼而順河東下,攻打楊劉城。他打算先隔斷河北唐軍與鄆州的聯繫,再圖收復鄆州。而李存勖則命朱守殷放棄德勝北城,裝載軍需器械浮河而下,協助李周固守楊劉城。兩軍各自沿河一岸疾進,邊行邊戰,互有勝負。不久,王彥章進抵楊劉城下,揮軍強攻,晝夜不息,並以鉅艦九艘橫亙河津,阻攔唐軍增援。他屢攻不克,只得退屯城南,築壘連營,以阻擊唐軍渡河。 [31] 
六月,李存勖親臨楊劉,一面命唐軍出營挑戰,牽制梁軍兵力,一面命謀臣郭崇韜領兵奔赴博州(治今山東聊城東北),在黃河東岸修築新城,以接應鄆州唐軍。王彥章率軍急攻博州新城,還用十餘艘鉅艦置於黃河中流配合作戰。郭崇韜據城堅守,李存勖亦率軍自楊劉增援。王彥章只得撤軍,退保鄒家口。李存勖與鄆州李嗣源重新恢復了聯繫。七月,王彥章復攻楊劉,再次被唐軍擊敗,遂撤師西歸,退保楊村,不久便被召回汴州。段凝接任主帥。 [32] 
八月,朱友貞部署四路反擊:命段凝攻澶州、董璋攻太原、霍彥威攻鎮州、王彥章攻鄆州,打算在十月向後唐發動總攻,但因兵力分散,造成汴州防守空虛。他還命梁軍掘開滑州(治今河南滑縣)南面的黃河大堤,以阻止唐軍進攻汴州,但同時也將梁軍主力阻隔在決河以北。九月,梁將康延孝投降後唐,將後梁軍情盡數告知李存勖,建議唐軍趁虛襲取汴州。而李嗣源則在鄆州附近大敗王彥章,俘獲梁軍將校三百餘人,迫使梁軍退保中都(治今山東汶上)。 [33] 
十月,李存勖自楊劉渡河,進抵鄆州,並以李嗣源為前鋒,攻破中都,俘殺王彥章。當時,諸將都認為應先攻佔兗州等地,再乘機而動。李嗣源則堅持趁虛襲汴的戰略。李存勖命李嗣源率前軍倍道兼程,向汴州進發。是月初九日,李嗣源抵達汴州,揮軍攻城。朱友貞自殺,梁將王瓚開城投降。李存勖於同日抵達,由大梁門進入汴州,後梁正式滅亡。 [34] 

李存勖平定前蜀

梁晉爭霸期間,南方還存在很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據有三川(指劍南西川劍南東川山南西道),定都於成都,其國主稱皇帝,與後梁分庭抗禮。後主王衍在位時,奢侈淫靡,大興土木,委政於宦官、狎客,縱容太后、太妃賣官鬻爵,致使朝政敗壞,貪腐成風。他還在國內四處巡遊,強制沿途州縣供應食宿,百姓苦不堪言。後唐滅梁,威震天下,岐國楚國吳越國閩國南平國等割據政權紛紛入貢稱藩,前蜀卻不肯臣服。李存勖便有意討平前蜀。
同光二年(924年),客省使李嚴出使前蜀,趁機刺探蜀中虛實,他歸國後極力主張伐蜀,稱蜀國已有亡國之象,更堅定了李存勖出兵滅蜀的決心。當時,前蜀為了防禦後唐,在兩國邊界駐有重兵。同年八月,李存勖又遣使者李彥稠入川,表示要與蜀國修好,以此麻痹王衍。王衍信以為真,派翰林學士歐陽彬為唐蜀通好使,出使後唐,同時還撤除了邊界守備。 [35] 
同光三年(925年)九月,李存勖以魏王李繼岌為主帥,統領六萬大軍,征討前蜀。李繼岌年幼,軍務皆有副手郭崇韜決斷。唐軍以康延孝、李嚴為前鋒,連克威武城(在今陝西鳳縣東北)、鳳州(治今陝西鳳縣)、興州(治今陝西略陽)等地,繳獲大批糧草。 [36]  而與此同時,王衍仍在國內巡遊作樂,到達利州(治今四川廣元)時方知唐軍來犯。他急忙組織三萬兵馬迎戰,卻被唐軍擊潰於三泉(治今陝西寧強西南)。前蜀各處藩鎮紛紛來降,王衍倉皇逃回成都。 [37] 
是年十一月,前蜀中書令王宗弼發動政變,囚禁王衍、后妃及諸王,自稱西川兵馬留後。他以王衍的名義邀請李嚴到成都,商談投降事宜。李嚴馳入成都,撫慰前蜀官吏、百姓,命蜀軍撤去成都的軍事防備。不久,李繼岌率大軍進抵成都。王衍率百官出城拜降,前蜀正式滅亡。南方諸國皆驚懼不已。 [38] 

李存勖死於兵變

同光四年(926年)二月,魏博戍卒在貝州譁變,推裨將趙在禮為首領,攻入魏州。邢州、滄州也相繼發生兵變,河北大亂。元行欽帶兵進討,但卻連連失利。李存勖本欲親征,被宰臣勸阻,只得起用李嗣源,讓其率侍衞親軍北上平叛。李嗣源在魏州城下遇到親軍譁變,被劫持入城,與叛軍合勢。他本無反意,但迫於內外形勢,又無以自明,只得率變兵南下。 [39] 
三月,李存勖親自率軍東征,欲坐鎮汴州指揮平叛。但李嗣源已搶先佔據汴州,得到大批唐軍將領擁戴。李存勖知道局勢已不可挽回,行至萬勝鎮(在今河南中牟西北)便下令回師,倉皇返回洛陽。他再三撫慰士卒,許以厚賞,但已為時太晚。士卒均不感皇帝恩德,沿途逃散過半。 [40]  當時,李繼岌已率徵蜀大軍班師,途中因平定後軍康延孝叛亂,被耽誤了歸程。 [41] 
四月,李存勖決定前往汜水關(在今河南滎陽西北),與李繼岌會合,再聯兵進剿李嗣源。他命扈從軍兵候於宮門外,自己在內殿進食。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突然發動叛亂,率所部攻入興教門。李存勖親率宿衞出戰,殺死數百亂軍,最終被流矢射中,死於絳霄殿,時年四十三歲。伶人善友將樂器覆蓋在李存勖身上,縱火焚屍。 [42]  李繼岌軍至渭南,因部屬潰散,被迫自縊而死。徵蜀大軍則在副使任圜的率領下,歸附李嗣源。 [43]  是月,李嗣源進入洛陽,在李存勖靈前稱帝,史稱後唐明宗 [44] 
七月,李嗣源將李存勖葬入雍陵,上廟號莊宗,追諡為光聖神閔孝皇帝。 [3] 

李存勖為政舉措

李存勖政治

  • 處置後梁君臣
李存勖與後梁抗衡,打得是“為唐復仇”的旗號 [45]  ,故此在滅梁後便拆毀朱氏宗廟,追貶後梁二帝朱温、朱友貞為庶人。他還打算掘開朱温的陵墓,劈棺戮屍,但因張全義力勸而作罷,最終只剷除了墓地闕室。此外,李存勖以誅殺逆臣的名義,族滅後梁宰相敬翔、李振以及權貴趙巖、張希逸、張漢傑等人,又以“助梁篡唐”的罪名,貶竄唐朝舊臣鄭珏蕭頃等十一人。 [46] 
但對後梁所署節度使、觀察使防禦使團練使刺史等武臣,只要肯歸附後唐,李存勖都會予以承認。如宣武節度使袁象先、鎮國軍留後霍彥威、宣義軍留後段凝、耀州刺史王晏球、匡國軍節度使温韜,不但赦罪留任,還被賜以國姓(李姓)。温韜曾盜掘唐朝諸帝皇陵,被稱作“罪與朱温相埒”,李存勖都未予追究其罪責。李存勖的這一舉措,使得處於後梁直接統治下的河南地區,全都接受了後唐的統治。 [47] 
  • 遷都洛陽
後唐建立時,李存勖因曾兼任河東、魏博、成德三鎮節度使,遂實行三都制,以三鎮治所為都城。其中,太原號為西京;魏州升為興唐府,號為東京;鎮州升為真定府,號為北都。 [48] 
後梁滅亡後,李存勖將後梁的西都洛陽改稱東都,定為後唐國都,同時以雍州京兆府長安)為西京。原西京太原改稱北都,東京興唐府改稱鄴都。北都真定府則廢除都號,複稱成德軍鎮州。 [49-51] 
  • 吞併岐國
岐國是李茂貞在唐末建立的地方割據政權,據有關中鳳翔一帶,強盛時轄有二十餘州,但因屢被後梁、前蜀所敗,最終只剩七州之地。李茂貞因勢力較弱,始終不敢稱帝,而是沿用唐朝年號,以與後梁相對抗。後唐滅梁時,李茂貞曾致書慶賀,以李存勖的叔父自居。 [52] 
同光二年(924年),李茂貞聽聞後唐定都洛陽,心中不安,於是上表稱臣,命其子李從曮入京朝貢。李從曮在洛陽親見唐軍軍容之盛。李茂貞更加憂懼,遂上表朝廷,請行“藩臣之禮”,被改封為秦王。具有獨立性質的岐國從此消失。 [53] 
  • 縱容皇后干政
李存勖在位期間,皇后劉氏權力極大,所發佈的教令與皇帝詔敕具有同樣效力,各地官府都必須執行。劉氏生性貪婪吝嗇,不但和李存勖一同聚斂錢財,還派人到各地經商,連柴火果蔬之類都要加以販賣,從中獲利。四方貢獻的錢財都據為己有,卻吝嗇不賞,只用於供養伽藍 [54]  降將如袁象先、温韜、張全義,都通過厚賂劉氏而得到重用。 [55-56] 
同光四年(926年),國內饑荒,洛陽府庫空竭,禁軍軍士都不發軍糧。親族家眷只能以野菜充飢,以致凍餓而死者無數,很多軍士甚至被迫典賣妻兒。而這時正逢鄴都兵變,軍中流言四起,形勢非常不利。在這種情況下,宰相率百官上表,請李存勖開內庫賑災。李存勖應允,但劉氏卻不肯答應,稱生死有天命決定,非人力所能挽回。後來,宰相又在便殿議論。劉氏躲在屏風後面偷聽,竟然將自己的梳妝用具、兩口銀盆,以及三個年幼的皇子,送到宰相面前,稱宮中只剩這些,讓他們拿去賣了以籌備軍餉,嚇得宰相惶恐而退。 [57] 
  • 寵信伶宦
李存勖對伶人極為寵信。早在稱帝之前,便曾因任用伶人楊婆兒為刺史,而貽誤戰事。 [58]  伶人周匝在胡柳陂之戰中被梁軍俘虜,因伶人陳俊、儲德源的保護而免死。後唐滅梁後,李存勖竟然要授陳俊二人為刺史,以報答二人對周匝的救命之恩,結果被郭崇韜勸阻。他承認郭崇韜所言乃是公正之論,但最終還是任命陳俊二人為刺史,原因竟然是言而無信愧見周匝。而當時,親軍中很多百戰將士都沒得到刺史之職,對此無不憤慨。 [59] 
伶人們更是隨意出入宮禁,欺凌大臣,羣臣皆敢怒而不敢言,有的甚至反過來巴結伶人,以保求富貴。藩鎮節度使也爭相重金行賄。在這些伶人中,為害最深的是景進。李存勖以景進為耳目,去刺探羣臣的言行,想知道宮外之事都要屏退左右,單獨詢問景進。景進由此大進讒言,干預朝政。文武百官對景進都忌憚不已。 [60] 
而本已衰微的宦官勢力在同光年間也死灰復燃。後唐建立後,李存勖詔命各地,讓將前朝宦官送回京師洛陽,以致宮中宦官激增到近千人。這些宦官有的擔任諸司使,有的充作藩鎮監軍,都被李存勖視為心腹。他們恃寵爭權,肆意干預軍政,凌慢將帥,使得各藩鎮皆憤怒不已。 [61]  後來,宦官、伶人奉命到全國各地挑選美女充實後宮,竟然一次性掠走青年婦女三千人,連魏州軍營兵士的家屬也難以倖免。 [62] 
  • 疏忌功臣
李存勖在位期間,對功臣宿將多有猜忌之心。李嗣源是後唐滅梁第一功臣 [63]  ,曾表奏義子李從珂為北京內牙馬步都指揮使,希望李從珂能就近照顧家中。李存勖卻惱怒異常,認為李嗣源“握兵權,居大鎮”,卻插手軍政人事,因此將李從珂貶為突騎指揮使,遠戍石門鎮,並多次駁回李嗣源的入朝請求。 [64]  而在李嗣源入朝後,李存勖又命朱守殷暗中監視。 [65] 
而在李存勖晚年,更是變本加厲,對功臣宿將無罪誅戮。郭崇韜在滅梁、平蜀戰役中,戰功顯赫,但與宦官不睦。前蜀滅亡後,蜀人曾請郭崇韜留鎮西川。李存勖對此非常不滿,又聽信宦官向延嗣的讒言,以為郭崇韜截留蜀地財貨,更是怒形於色。他任命孟知祥為西川節度使,讓其到成都斬殺郭崇韜,被孟知祥勸止。劉皇后卻私自下達教命,密令李繼岌在成都處死郭崇韜父子。李存勖非但不予追究,還下詔給郭崇韜定罪。 [66]  河中節度使朱友謙及其部將史武等七人皆因此案牽連而被誅殺滅族。康延孝為郭、朱復仇,起兵反唐,很快也兵敗身死。 [67] 
  • 重視門第
李存勖在位期間,以門第族望為任官標準。他在稱帝前曾頒佈教令,在四鎮判官中擢選前朝士族,作為新朝建立後的宰相人選。義武節度判官豆盧革、河東觀察判官盧程因此被任命為行台左、右丞相。後唐建立後,豆盧革、盧程以及尚書左丞趙光胤、禮部侍郎韋説先後被拜為宰相。四人均無實學,只因出身名門高第,得以高居相位。故胡三省評論稱:“興王之君,命相如此,天下事可知矣。” [68-69] 
受李存勖的影響,朝中掌握用人大權的宰執也以門第為命官的重要依據。如樞密使郭崇韜,不僅本人冒認唐代名將郭子儀為祖先,以抬高自己的門第,而且任官不講才能功勞,只看門第高低。他“引拔浮華,鄙棄勳舊”,不肯提拔出身寒微的官員,稱怕被名流所嗤笑。很多勳舊功臣因此受到排擠、壓抑,以致怨聲載道。 [70] 

李存勖軍事

  • 開拓疆土
同光元年(923年)閏四月,李存勖命李嗣源率軍襲破鄆州,而後在德勝城、楊劉城等地與梁將王彥章、段凝交戰數月,將梁軍主力拖在山東一帶。是年十月,李存勖採取降將康延孝之策,輕騎直取汴州,一路連破中都、曹州,僅用八天便進抵汴州城下,逼得梁帝朱友貞絕望自殺,滅亡後梁。後梁將帥紛紛來降,所屬節鎮州府盡歸後唐所有。 [30]  [31]  [33]  [34] 
同光三年(925年)九月,李存勖徵調同州、華州、邠州等藩鎮兵力以及中央禁軍六萬人,以李繼岌、郭崇韜為主帥,征討割據兩川的前蜀政權。唐軍歷經威武之戰、三泉之戰,屢破蜀軍,於是年十一月入居成都,滅亡前蜀。 [36]  [37]  [38]  此戰,唐軍自出師南征,僅用七十日便滅亡前蜀,震動南方諸國。前蜀所轄十個節鎮、六十四州、二百四十九縣盡入後唐版圖。 [71] 
  • 討平叛亂
同光二年(924年)四月,李存勖徵發潞州三千軍士,前往涿州戍邊。昭義軍牙將楊立趁機煽動士卒作亂,聚眾攻打子城東門,驅逐節度副使李繼珂、監軍張弘祚。他自立為昭義軍留後,並遣使入洛陽,求取節度使之位。李存勖任命李嗣源為招討使,統領元行欽、張廷藴等將領,討伐潞州。五月,李嗣源攻破潞州,平定叛亂,將楊立及其黨羽俘送洛陽。李存勖處死楊立等人,並下詔拆毀潞州城防設施。 [72] 
同光四年(926年)二月,邢州左右步直軍軍校趙太煽動兵變,佔據邢州城,自稱安國軍留後。李存勖命東北面招討副使霍彥威為主帥,征討邢州叛亂。三月,霍彥威攻克邢州,擒獲趙太等人,將他們帶到魏州城下斬首,以震懾城中叛軍。 [73] 

李存勖歷史評價

李曄:① 此兒有奇表。② 兒將來之國棟也,勿忘忠孝於予家。③ 此子可亞其父。 [74] 
朱温:① 生子當如李亞子,克用為不亡矣!至如吾兒,豚犬耳! [75]  ② 我經營天下三十年,不意太原餘孽更昌熾如此!吾觀其志不小,天覆奪我年,我死,諸兒非彼敵也,吾無葬地矣! [76] 
敬翔:李亞子繼位以來,於今十年,攻城野戰,無不親當矢石,近者攻楊劉,身負束薪為士卒先,一鼓拔之。 [77] 
趙鳳:莊宗神閔皇帝謀猷特立,睿哲遐宣。訓卒練兵,櫛風沐雨。纘崇鳳歷,恢三百載之世功。平蕩梟巢,刷四十年之仇恥。一登大寶,四換周星。
李嚴:① 皇帝念高祖、太宗之業,倏爾隳弛;憤朱温、崔胤之徒,同謀篡弒。遂乃神機迥發,心鼎獨燃。掘滄溟而誓戮鯨鯢,芟林莽而決除虎兕。十年對壘,萬陣交鋒。慮久困於生靈,而選挑其死士。才過汶水,縛王鐵槍於馬前。旋及夷門,斬朱友貞於樓下。劍霜未匣,槍雪猶輝。段凝統八萬雄師,倒戈伏死。趙嚴知一人應運,引頸待誅。遂使賊將寒心,謀夫拱手。取乾坤只勞八日,救塗炭遂定四維。備振皇威,鹹遵帝力。今則秦庭貢表,兩浙稱臣。淮南陳附拜之儀,回紇備朝天之禮。② 吾皇前年四月即位於鄴宮,當月下鄆州。十月四日,親統萬騎破賊中都,乘勝鼓行,遂誅汴孽,偽梁尚有兵三十萬,謀臣猛將,解甲倒戈。西盡甘涼,東漸海外,南逾閩浙,北極幽陵。牧伯侯王,稱藩不暇,家財入貢,府實上供。吳國本朝舊臣,岐下先皇元老,遣子入侍,述職稱藩。淮海之君,卑辭厚貢,湖湘、荊楚,杭越、甌閩,異貨奇珍,府無虛月。吾皇以德懷來,以威款附。順則涵之以恩澤,逆則問之以干戈,四海車書,大同非晚。 [78] 
述律平:吾聞晉王用兵,天下莫敵。 [79] 
孫光憲:莊宗皇帝為唐雪恥,號為中興,而温韜毀發諸帝寢陵,宣加大辟,而賜國姓,付節旄,由是知中興之説謬矣。 [80] 
李承進:莊宗好畋獵,每次近郊,衞士必控馬首曰:‘兒郎輩寒冷,望陛下與救接。’莊宗隨所欲給之,如此者非一。晚年蕭牆之禍,由賞賚無節,威令不行也。 [81] 
薛居正:莊宗以雄圖而起河、汾,以力戰而平汴、洛,家仇既雪,國祚中興,雖少康之嗣夏配天,光武之膺圖受命,亦無以加也。然得之孔勞,失之何速?豈不以驕於驟勝,逸於居安,忘櫛沐之艱難,徇色禽之荒樂。外則伶人亂政,內則牝雞司晨。靳吝貨財,激六師之憤怨;徵搜輿賦,竭萬姓之脂膏。大臣無罪以獲誅,眾口吞聲而避禍。夫有一於此,未或不亡,矧鹹有之,不亡何待!靜而思之,足以為萬代之炯誡也。 [81] 
歐陽修: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於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蒼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82] 
司馬光:夫天子所以統治萬國,討其不服,撫其微弱,行其號令,壹其法度,敦明信義,以兼愛兆民者也。莊宗既滅梁,海內震動,湖南馬氏遣子希範入貢,莊宗曰:“比聞馬氏之業,終為高鬱所奪。今有兒如此,鬱豈能得之哉?”鬱,馬氏之良佐也。希範兄希聲聞莊宗言,卒矯其父命而殺之,此乃市道商賈之所為,豈帝王之體哉!蓋莊宗善戰者也,故能以弱晉勝強梁,既得之,曾不數年,外內離叛,置身無所。誠由知用兵之術,不知為天下之道故也。 [83] 
蘇轍:唐莊宗勇而善戰,與梁人夾河相攻,十戰九勝,涉河取鄆,不十日而克梁,威震諸國。五代用兵,未有神速若此者也。然其克敵之後,幸一日之安,沉湎聲色之虞,宦官、伶人交亂其政,府庫之積罄於耳目之奉,民怨兵怒,國有土崩之勢而不知也。一時功臣,皆武夫倔起,未有識安危之幾者。……向使西師不出,蜀雖未下,而京師有重兵,崇韜不死,河朔叛臣心有所畏,不敢妄動,則莊宗不亡。 [84] 
晁補之:莊宗所以得入魏,繇彥叛梁而降晉也。其迫德倫以降晉,於梁則負矣,而宜無以得罪於晉也。然而德倫訴之莊宗,莊宗終以逼其長為不順而斬彥。彥死,而魏人之心益服。鳴呼!莊宗可謂有君天下之度矣。(《五代史雜論》)
張耒:蓋昔者唐人以河東之地,南向以爭天下,百戰而無功。以朱温之強,親冒矢石與唐人從事於河上,不能有河北尺寸之地,其力之不足以相制亦明矣。譬如兩人終日而博也,代勝代負而不決,勝者欲罷而負者留之,負者欲退而勝者激之。蓋終朱温、李克用之世,更勝迭負,而卒不得其志。至於莊宗,力戰不顧,思決成敗而不可得,方其盤桓於楊劉、徳勝之間,蓋常蹙而不振矣,其後郭崇韜為之決入汴之策,而後天下歸於唐。夫梁人之有汴,是猶人之有腹心也,使吾之力雖不足以過之耶,一日而潰其腹心,則彼手足雖全而不為用。此搗其虛、襲其所忌之道也。故莊宗之取天下,其要在此,而或者猶歸罪於段凝之區區,何異夫披心抉腹而責手足之不救也。(《唐莊宗論》) [85] 
何去非:① 後唐莊宗,承武皇之遺業,假大義、挾世仇,以與梁人百戰而夷之,乃有天下。可謂難且勞矣。然有二臣焉:其為韓彭者,李嗣源;為寇鄧者,郭崇韜也。……嗣源有韓彭之逼而不踐其禍者,莊宗無高祖之略故也。崇韜有寇鄧之烈,而不全其宗者,莊宗無光武之明故也。② 後唐武皇假平仇之忠義,發跡陰山,轉戰千里,奄踐汾晉。及其子莊宗,以兵威霸業,遂夷梁室而王天下,可謂壯矣。然天下略定,強臣驕卒遂至不制,一倡而叛之。不及反顧,而天下遂歸於明宗。③ 若唐之莊宗與夫末帝,皆以雄武壯決轉鬥無前,摧夷強敵,卒收天下而王之,非夫孱昏不肖者也。然明宗之旅變於鄴下,晉祖之甲倡於並門。彼二王者,乃低摧悸迫,兒女悲涕,垂頤拱手,以需死期,無復平日萬分之一者,何也?有強臣驕兵以制其命。唯至乎此,始悟其身之孤弱,無以自救之也。 [86] 
洪邁:唐莊宗與梁人相持於河上,梁將王檀乘虛襲晉陽。城中無備,幾陷者數四,賴安金全帥子弟擊卻之於內,石君立引昭義兵破之於外,晉陽獲全。而莊宗以策非己出,金全等賞皆不行。……莊宗雖能滅梁,旋踵覆亡,考其行事,概可睹矣。
陳傅良:① 比莊宗嗣位,當時之兵,楊行密黑雲都,劉仁恭號定霸都。而麾下諸將,皆老於行陣,與武皇齊駕並驅之人,莊宗皆能養之以恩,折之以氣,遂服其心從定山東,取漁陽,兼魏博,置帳前銀槍都。然楊劉短兵之戰,不其危乎。遣繼岌伐蜀,凡七十五日,蜀王衍降,兵不血刃,誠用兵之最易也。棄鄆之舉,非郭崇韜幾失之。從鄆入汴,八日而滅梁焉。 [87]  ② 後唐莊宗萃名將,握精兵,父子轉戰二十餘年,僅能滅梁。恃功而驕,兵制不立,弗知內外之患。一夫奮呼,內外瓦解。故李嗣源以退將養痾私第,起提大兵,與趙在禮合於甘陵。返用莊宗直搗大梁之術,徑襲洛陽,乘內輕外重之勢,數日而濟大事。 [88] 
胡三省:① 晉王事生母者重,事嫡母者輕,異日太后、太妃尊號倒置,皆根於心而發於事者。② 及梁既滅,莊宗之志滿矣,馳騁田獵,意以為不居帷房以自肥,不知以帷房自禍也。③ 以戰為戲,何晉王之輕也!至聞嗣源入大梁,又何其衰也歟!④ 晉王勇而輕,屢經危殆,其得免者幸也。然再危而再免者,皆李存援兵之力,謂“老子妨人戲”可乎!⑤ 人皆謂帝克蜀而不察蜀之所以亡,故不旋踵而敗;不知此乃帝氣習也。觀諸李存賢、周匝之事可見。 [89] 
陳櫟:①“存勖以弱齡嗣晉王位,大敗梁兵於夾寨,解潞圍。諸將皆白首行陣,與武皇克用並轡齊驅,存勖乃能以恩信結其心,英果折其氣,莫不竭力致命,頥指氣使,繼是服真定、並山東、取漁陽、兼魏博、敗契丹,無不如意。……策馬渡河,朱梁隕滅,三矢告廟,志願畢酬,自大梁遷都於洛。當是時,天下震動,諸侯陸梁踞肆者,皆愕眙相顧,莫敢保其土地。王衍恃險倨慢,偏師西指,而劍閣不守。觀其行兵,可謂能矣。”②“莊宗果繼父志,盡忠於唐,剿除朱梁,復唐社稷,立其後嗣,上也。苟不能然,俟其滅梁,正其罪以告天下,然後稱尊,以紹唐統,次也。乃棄張承業之忠謀,不待滅梁已即大位,卒無以異於一時之僭取者,此其欲速見小始焉,已不合於正人矣。且裂膚汗血,沐雨櫛風,十五年百戰而得之,好畋好女、寵伶人、信宦官,不三年而失之,身死優伶,為天下笑,得非才器有限,先戒而後肆故歟。”
朱元璋:“所謂李天下者,其斯人歟?上下之分瀆至於,安得不亡?”
方孝孺:“唐莊宗以童子提數萬之師,虜劉守光父子,滅梁而夷其家廟。命將入蜀,取王衍若縶苙之豚。據千里之地,而號令天下,何其壯哉!及志得功成,勳臣外潰,奴隸內叛,匹馬獨出,歸身無所。流矢一集,骨燼廡下,妻子傾散,屠戮人手,與其初若二人之為者,何也?……莊宗者非真知義與利之辨,明於君臣之道者。特假尊唐之名,以求遂其欲得之心耳。故其初鼓少年之鋭氣,足以眩惑驚駭庸常之人,而稍有識者固已竊笑之矣。及其所欲既充,向時之鋭已盡,則索然沮壞,不復自振,而蠱於嗜慾便佞,騃夫弄豎皆得蒙覆而蔽壅之。於是刑政隳紊,表裏俱亂,繇其為氣所役而莫為之主故也。均是氣也,有所養者為正氣,無所養者為虛氣。為氣之正者,不變於物。持虛氣以應無窮之機,其有不頹散者乎?”(《唐莊宗》) [90] 
楊慎:“李存勖,承王位,雪仇三矢。滅仇梁,繼唐統,氣概豪英。張承業,一片心,忠言逆耳。堪憾處,志驕盈,矜功十指。侮縉紳,悦女色,寵任伶倫。李天下,壞名聲,甘心下賤。得蜀驕,輕屠膾,汗馬功勳。登高嘆,石橋悲,彷徨四顧。郭門高,下毒手,樂器焚身。”(《廿一史彈詞》)
王夫之:① 朱温、李存勗、石敬瑭劉知遠郭威之瑣瑣,竊據唐之京邑,而遂謂之代乎?……若夫朱温,盜也;李存勗、石敬瑭、劉知遠,則沙陀犬羊之長也。温可代唐,則侯景可代梁、李全可代宋也;沙陀三族可代中華之主,則劉聰石虎可代晉也。② 李存勗不可以為天子,然固將帥之才也,知用兵之略矣,得英主而御之,與韓信齒。……李繼韜之內叛,視若疥癬;澤州之失,唯惜裴約,而棄若贅疣;急攻楊劉,疾趨汴、雒,一戰而朱氏以亡,其神矣哉!太原自克用修繕城隍以來,非旦夕可拔者,大兵集於東方,繼韜雖狡,梁人雖鷙,必不敢遽爾合圍,不憂歸師之夾逼。敵見吾視澤、潞之亂若罔聞,則益不測吾之所為,膽先自破,沮其乘虛之計,而河上之師終恃此以為撓我之令圖,則慮我之情緩,而相防之計疏。此一舉而襲梁都、夷友貞、平河南,規恢之大略也。微韓信,孰足以及此?謂存勗為將帥之才,非虛加之矣。 [91] 
張溥:兵敗而復勝,師正而出奇,詢謀良將,決斷胸中,履險若夷,及鋒即用。(《通鑑紀事本末・後唐滅梁》)
顧祖禹:存勖夾河之戰,不過十五年,而梁之君臣,函首以告先王矣。 [92] 
嚴遂成:英雄立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 隻手難扶唐社稷,連城猶擁晉山河。 風雲帳下奇兒在,鼓角燈前老淚多。 蕭瑟三垂岡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詩作《三垂岡》) [93] 
弘曆:① 嗟夫,世道衰微,人心偷薄,朝梁唐而夕漢晉,迄無定向。然考其得國之正,彼善於此者,猶以後唐為差勝焉。……莊宗首承父烈,加以英勇之資,屢戰屢勝,遂殲巨宼,建國立社。然徒溺一時之娛,而不為萬世之計,甫得大位,沉溺聲色,致使身沒伶人之手,豈不哀哉。……嗚呼,使莊宗立法垂紀,貽厥孫謀,後嗣復得賢明之君,則天下之乖離,當不若此。其甚也,而一得志則寵女色、比頑童。艱難之際與太宗同英武,逸暇之日與太宗殊兢惕,宜乎?(《後唐總論》)② 莊宗借始終為唐之名能滅朱梁,乃方欲戮屍。旋命拜墓,顛倒無據。若或禠其魄者,尚何足觀其後乎?
袁枚:三箭高懸太廟涼,一年一戰報先王。幽州兒女朱絲系,汴水君臣白馬降。初心雖負輕移鼎,國號依然不改唐。生兒如此尚何憂,漢有孫郎足與儔。(詩作《三垂岡》)
張承綸:亞子真英雄,創痛還三矢。乘間趨上黨,憂勞自斯始。先王置酒處,三嘆未能止。惟茲大性殊,終焉雪父恥。晚節雖不貞,豈曰非有子?(詩作《三垂懷古》)
蔡東藩:唐主李存勗,以英武聞,雖有強兵猛將,不足以制之,而獨受制於一婦人之手!……滅梁以後,先至汴都,唐主自傅粉墨,與優為戲,取悦愛妾,何其惑也!且伶入宦官,由此而進,媚子諧臣,藉此而榮,以視前日知人善任,披甲枕戈之唐主,幾不啻判若兩人,蓋驕則思佚,佚則思淫,而劉氏益得乘間獻媚,玩弄唐主於股掌之上。……甚至以妾為妻,越次冊立,嫡庶倒置,內亂已生,外侮乘之而起,自在意中。 [94] 
呂思勉:① 後唐莊宗為人,頗似唐太宗,其用兵之剽悍,或且過之。然政事之材則遠落其後,此天之降材爾殊,蓋民族之文化為之。唐先世雖出夷狄,至隋末漸漬於中國者已久,若李存勖則仍是北狄中人物也。② 北夷天澤之分,本不甚嚴,用兵之際,真子與假子,尤相去無幾,莊宗所以能君臨晉土,過於十年,卒以滅梁者,以是時太原貧窘,睨梁之廣土眾民而思奪之也。一朝遂志,則爭攘之鵠,在此不在彼矣,所謂外寧必有內憂也。 [95] 
毛澤東:①康延孝之謀,李存勖之斷,郭崇韜之助,此三人可謂識時務之俊傑。 [96]  ②生子當如李亞子。
徐培根:① 李存勖不但短於為政待人,其軍事見地較周德威等為遜,且無接受優良建議之雅量,胡柳陂之戰即系不能聽從周德威之意見所致,故雖能一鼓作氣擊滅大梁,但馬上得天下而不能馬上治天下,故轉瞬間即告滅亡。② 莊宗以少年之姿,承繼其父大業,英氣勃發,兢兢業業,以開基業,又能寵任張承業、周德威、郭崇韜、李嗣源諸人,故能雪世仇而滅朱梁,開拓後唐之基運。然自入都洛陽之後,自矜功伐,嗜畋無度,寵任伶宦,遠斥勳舊;又當大飢之時,吝內庫之藏,不賑軍士,以侈後宮,遂致眾叛親離,十餘年親冒鋒鏑所創之帝業,崩潰於一旦。自古帝王成業於戒懼,而敗壞於驕恣,誠不易之理也。 [97] 
柏楊:政治上的半截人尤多,李存勗便是一個濃縮的典型。他血戰二十年,無論哪方面表現,都是一個出類拔萃的英明首領,簡直跟李世民大帝一模一樣,包括身經百戰,沒有一根毫髮受傷在內。然而他的勳業太短,只不過保持了兩年六個月,就國破身死。攻陷開封應該是一個轉折點,把他轉折成一個“半截英雄”。……李存勗不過一條粗漢,在一個有約束的環境中,他可以成為英雄,但一旦約束解除,便完全忘了奮戰的目標,也忘了對國家和對部屬們所作的承諾及感謝,最後,更忘了他自己是誰。 [98] 
陶懋炳:① 李存勖雖然輕佻,但軍事才能確勝乃父,堪稱五代的一位傑出軍事家。然而,他卻是個缺乏遠大政治眼光的人物。雖然他在繼位後也曾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也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應急究危之策而已。待稍稍安定,他便漸忘昔日艱危,奢侈淫樂,不知節用。② 後唐莊宗滅梁之後,用人理財,弊端百出,較之後梁,實有過之。與後梁太祖相比,遠不能及。 [1] 

李存勖軼事典故

李存勖可亞其父

李存勖十一歲時,隨父征討王行瑜,並向唐昭宗報功。唐昭宗非常欣賞李存勖,輕撫其背部,道:“我兒日後必定是國家的棟樑之才,不要忘了對我大唐盡忠盡孝啊!”後來,唐昭宗還對人稱讚“可亞其父”。意思是説,李存勖能超過其父親,使父親屈居亞軍。李存勖遂得名李亞子。 [99] 

李存勖終應父言

李克用曾到潞州境內三垂岡打獵,在岡上的明皇廟前擺設酒宴,聽伶人奏唱《百年歌》。歌詞陳述人衰老之狀,聲調悽苦悲傷,只聽得李克用老淚縱橫。當時李存勖年方五歲,也隨侍在側。李克用指着李存勖,對諸將道:“老夫已老,壯志未酬。但二十年後,此子必能代我戰於此地,完成我未竟的功業。”十九年後,初襲王位的李存勖果然在三垂岡大敗梁軍,奠定了晉國崛起的基礎。 [100] 

李存勖梁祖之嘆

潞州之戰時,朱温曾親赴澤州,視察前線戰況,結果得知李克用去世。他對年輕襲位的李存勖非常輕視,認為攻取潞州的大局已定,便徑自返回汴州。但李存勖卻奇兵突出,將圍攻潞州的梁軍打得大敗潰走。朱温得到戰報,先是大驚失色,隨即喟然長嘆:“生子當如李亞子,李克用雖死猶生啊。我的兒子們跟他一比,簡直如同豬狗一般。” [101] 
後來,朱温病重,對侍臣道:“我經營天下三十年,想不到太原餘孽(指李存勖)竟然發展到如今的地步。我看他志向不小,上天又奪我年壽。等我死後,我的兒子們沒有一個是他的對手,我怕是要死無葬身之地了。”他傷心哽咽,竟然昏死過去。 [102] 

李存勖三矢雪恨

相傳,李克用臨終時,曾交給李存勖三枝箭,並對他道:“梁賊朱温是我晉國不共戴天之仇。燕王劉仁恭是我所立,契丹耶律阿保機與我約為兄弟,但都背叛了我,投靠朱温。我未能滅此三賊,死有餘恨。我給你三枝箭,你將來一定要消滅這三個敵人,以告慰我在天之靈。”李存勖將這三枝箭供奉在家廟中,每逢出征都要以少牢之禮祭祀,將箭矢請出,放在錦囊中,揹負上陣,戰勝後再送回家廟。他平桀燕、敗契丹、滅後梁,每戰都是如此。 [103] 
晉王三矢”的典故最早出自宋初王禹偁所著的《五代史闕文》。 [104]  其真實性在歷代都備受質疑。宋代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考異》中考證稱,李存勖襲位時,還曾對契丹“遣使告哀,賂以金繒,求騎軍以救潞州”,契丹亦出兵相助,而當劉守光被其兄劉守文攻擊時,李克用、李存勖也屢次派兵相救,可見至少在李克用去世時,晉國根本沒有與契丹、幽州結仇一事。他認為,“晉王三矢”的典故當是後人杜撰,以此誇耀李存勖的英明神武。 [105] 

李存勖王誤老奴

黃巢之亂時,傳國玉璽流入民間,輾轉落到魏州僧人傳真手中。梁晉夾河對峙時,傳真和尚將玉璽獻給李存勖。李存勖得到玉璽,又因諸將連番勸進,遂有稱帝之意。河東監軍張承業素以唐臣自居,連忙趕赴魏州,當面勸諫道:“大王父子與梁賊血戰三十年,是要為國家報仇,恢復唐室社稷。如今梁賊未滅,大王便要稱帝,恐怕會令天下人失望。大王何不先誅除梁賊,為先帝報仇,迎立唐室後人為帝。您再掃平吳蜀,一統天下,到時又有何人能與大王爭奪帝位。您謙讓的時間越久,將來江山就越穩固。”但李存勖卻道:“我也不願稱帝,只是被羣臣逼迫,無可奈何。”張承業自知難以勸阻,大哭道:“諸侯們浴血奮戰,本為恢復唐朝,現在大王卻自取帝位,欺騙老奴啊。”他返回晉陽,從此一病不起。 [106] 

李存勖恃勇矜功

李存勖自恃勇武,平梁時常率輕騎衝鋒,親臨戰陣,因此經常陷入險境。王鎔、王處直都曾致信給李存勖,勸他不要如此輕率。但李存勖卻笑道:“不經百戰如何平定天下,我怎能深居帷房,將自己養的肥胖呢。”符存審也曾為此勸諫李存勖。李存勖表面聽從,但趁符存審不在,又策馬跑出軍營,還對左右侍從道:“這老頭子妨礙我玩耍。” [107] 
胡柳陂之戰時,周德威建議李存勖按兵不動,先以小股騎兵騷擾,使梁軍難以安營,待其疲乏不堪時再發動進攻。但李存勖卻道:“我們在黃河沿岸終日挑戰,就是要與梁軍決戰,卻始終不能如願。如今已經打到梁軍家門口了,卻避而不戰,不是豪傑所為。”他當先列陣出擊。周德威無奈,只得隨從出戰。結果晉軍大敗,周德威也戰死於亂軍之中。 [108] 
李存勖滅梁後,荊南節度使高季興親自到洛陽朝覲。他返回荊南後,對麾下將佐道:“新朝歷經百戰,方才平定河南。皇帝便豎着手指,對功臣誇耀道:‘我於指頭上得天下。’如此一來,滅梁之功歸於皇帝一人,臣僚將佐又有什麼功勞可言。功臣對此莫不寒心,我沒什麼可擔憂的了。” [109] 

李存勖背信殺降

李存勖滅蜀後,命王衍舉族遷居洛陽,並保證道:“我會封給你一塊土地,不會薄待於你,日月星三辰為證,絕不虛言欺哄!”王衍欣然動身,率領宗族、百官及其家族數千人,啓程東行。他行至關中時,因河北亂起,只得暫留秦川驛。李存勖欲東征平叛,擔心王衍在後方作亂,便命宦官向延嗣前去誅殺王衍一家。王母徐氏臨死高呼道:“我兒舉國降順,皇帝許以不死,而今卻行殺戮。他言而無信,必遭報應。” [110] 
據《新五代史·張居翰傳》中記載,李存勖當時是要將王衍一行千餘人全部誅殺。但樞密使張居翰認為殺降不祥,便私下將詔書中的“王衍一行”改為“王衍一家”。最終被殺者只有王衍及其近宗親屬,隨行的前蜀降臣及其宗族千餘人得免一死。 [111] 

李存勖嫡庶倒置

李存勖早年娶韓氏為正妻,後又納伊氏、劉氏為妾。三女之中,韓氏為首,伊氏居次,劉氏最末。劉氏位次雖低但最受寵,又生有長子李繼岌。李存勖稱帝后,有意立劉氏為皇后,但礙於宗法制度,不能亂了妻妾次序,是以遲遲不立皇后。後來,李存勖在宰執豆盧革、郭崇韜的奏請下,越過韓氏、伊氏,冊立劉氏為皇后。韓氏、伊氏二夫人皆忿忿不平。 [112] 
而對待父親的妻妾,李存勖也是如此。根據宗法制度,皇帝以庶出繼位,當以嫡母為皇太后,尊生母為皇太妃。但李存勖稱帝后,卻將嫡母劉氏尊為皇太妃,尊生母曹氏為皇太后。當時,劉太妃赴太后宮中拜賀。曹太后羞慚不已,面有愧色。 [113] 

李存勖伶官天子

李存勖自幼便喜歡唱戲,常與伶人嬉戲廝混,稱帝自取藝名為“李天下”。一次,李存勖與眾伶人一同嬉鬧,四處張望着喊道:“李天下,李天下何在?”伶人敬新磨越眾上前,抬手便扇了他一個耳光。李存勖頓時被打懵了,伶人們也都驚駭不已。敬新磨笑道:“理天下的只有皇帝一人,你還呼喊誰呢?”伶人們盡皆失笑。李存勖非但不怒,還重賞了敬新磨。 [114] 
後來,敬新磨到殿中奏事,在殿內被惡犬追逐。他躲在一根庭柱邊,叫道:“陛下不要縱使兒女咬人。”李存勖出身夷狄,非常忌諱狗,聞言大怒,當場便要拉弓射死敬新磨。敬新磨忙喊道:“陛下不能殺我,我與陛下乃是一體,殺之不詳。”李存勖忙問緣由,他答道:“陛下年號同光。天下都稱您為同光帝。殺了敬新磨,同(銅)就沒有光了。”李存勖大笑,饒了敬新磨。 [115] 

李存勖人際關係

李存勖先世

曾祖父母
  • 朱邪執宜,率部族歸附唐朝,後唐建立後尊為懿祖昭烈皇帝。 [116]  [117] 
  • 崔氏,後唐建立後追諡為昭烈皇后。 [117] 
祖父母
  • 李國昌,原名朱邪赤心,官至代北節度使,後唐建立後尊為獻祖文景皇帝。 [116]  [117] 
  • 秦氏,後唐建立後追諡為文景皇后。 [117] 
父母
  • 李克用,官至河東節度使,封晉王,後唐建立後追尊為太祖武皇帝。 [116]  [117] 
  • 嫡母劉氏,初封秦國夫人,後唐建立後被尊為皇太妃。 [113] 
  • 生母曹氏,初封晉國夫人,後唐建立後被尊為皇太后,諡號貞簡皇后 [113] 

李存勖兄弟

據《舊五代史·唐宗室傳》、《新五代史·唐家人傳》記載,李克用生有八子,李存勖排行最長。
  • 李存霸,官至河中節度使,封永王,興教門之變後被亂軍所殺。 [118]  [119] 
  • 李存美,封邕王,興教門之變後不知所蹤。 [118]  [120] 
  • 李存禮,封薛王,興教門之變後不知所蹤。 [118]  [120] 
  • 李存渥,官至天平節度使,封申王,興教門之變後被亂軍所殺。 [118]  [119] 
  • 李存乂,官至保大軍節度使,封睦王,因是郭崇韜之婿而被李存勖處死。 [118]  [121] 
  • 李存確,封通王,興教門之變後藏匿於民間,被霍彥威所殺。 [118]  [122] 
  • 李存紀,封雅王,興教門之變後藏匿於民間,被霍彥威所殺。 [118]  [122] 
此外,李存勖還有幾位兄弟散見於《資治通鑑》以及新舊《五代史》的各人物傳記中。
  • 李落落,擔任鐵林指揮使,乾寧三年(896年)被梁軍擒獲,送交羅弘信處斬首。 [123] 
  • 李廷鸞,天覆二年(902年)時被梁軍擒獲。 [124] 
  • 李存矩,擔任新州刺史、威塞軍防禦使,總領山後八軍,貞明三年(917年)死於祁溝關兵變。 [125-126] 
而據《李克用墓誌》記載,李存勖有一個哥哥李嗣昭,二十三個弟弟,分別是李存貴、李存順、李存美、李存矩、李存範、李存霸、李存規、李存璲、李善意、李大馥、李重喜、李小馥、李柱柱、李神奴、李常住、李骨骨、李喬八、李外端、李小惠、李延受、李小住、李口寶、李小寶。 [127] 

李存勖后妃

皇后
  • 皇后劉氏,初封魏國夫人,同光二年(924年)四月冊為皇后。興教門之變後逃奔太原,出家為尼,最終被李嗣源賜死。後晉時期,追諡為神閔敬皇后 [112]  [128] 
妃嬪
  • 韓淑妃,初封衞國夫人,同光二年四月封為淑妃,後唐滅亡時陷於契丹。 [112]  [129] 
  • 伊德妃,初封燕國夫人,同光二年四月封為德妃,後唐滅亡時陷於契丹。 [112]  [129] 
  • 昭儀侯氏,同光二年(924年)十一月封汧國夫人 [130]  [131] 
  • 夏昭容,同光二年(924年)十一月封虢國夫人。明宗年間賜嫁於契丹李贊華 [130]  [131]  [132] 
  • 昭媛白氏,同光二年(924年)十一月封沂國夫人。 [130]  [131] 
  • 出使美宣鄧氏,同光二年(924年)十一月封珝國夫人。 [130]  [131] 
  • 御正楚真張氏,同光二年(924年)十一月封涼國夫人。 [130]  [131] 
  • 司簿德美周氏,同光二年(924年)十一月封宋國夫人。 [130]  [131] 
  • 侍真吳氏,同光二年(924年)十一月封渤海郡夫人 [130]  [131] 
  • 懿才王氏,同光二年(924年)十一月封太原郡夫人。 [130]  [131] 
  • 鹹一韓氏,同光二年(924年)十一月封昌黎郡夫人。 [130]  [131] 
  • 瑤芳張氏,同光二年(924年)十一月封清河郡夫人。 [130]  [131] 
  • 懿德王氏,同光二年(924年)十一月封琅琊郡夫人。 [130]  [131] 
  • 宣一馬氏,同光二年(924年)十一月封扶風郡夫人。 [130]  [131] 
  • 次妃郭氏,登州刺史郭歸厚之女,原為梁帝朱友貞之妃,後梁滅亡後被李存勖納入後宮,後出家為尼,法名誓正。 [133] 
  • 侯氏,原為梁將符道昭之妻,夾寨之戰時被李存勖俘獲,一度寵冠諸宮,號為“夾寨夫人”。 [134] 
  • 某氏,因貌美有子遭到劉皇后的嫉妒,被劉皇后賜於元行欽為繼室。 [135] 

李存勖子女

兒子
  • 李繼岌,官至興聖宮使,封魏王,以西南面行營都統之職領軍滅蜀。興教門之變後,在渭南兵潰自殺。 [136]  [137] 
  • 李繼潼,同光三年(925年)被拜為光祿大夫,檢校司徒,興教門之變後不知所蹤。 [136]  [138] 
  • 李繼嵩,同光三年(925年)被拜為光祿大夫,檢校司徒,興教門之變後不知所蹤。 [136]  [138] 
  • 李繼蟾,同光三年(925年)被拜為光祿大夫,檢校司徒,興教門之變後不知所蹤。 [136]  [138] 
  • 李繼嶢,同光三年(925年)被拜為光祿大夫,檢校司徒,興教門之變後不知所蹤。 [136]  [138] 
女兒

李存勖主要作品

尊前集》收錄有李存勖的四首詞作:《一葉落》、《歌頭·賞芳春》、《陽台夢·薄羅衫子金泥鳳》、《憶仙姿·曾宴桃源深洞》。 [140] 

李存勖藝術形象

李存勖文學形象

元雜劇《劉夫人慶賞五侯宴》中,李存勖(劇中稱李亞子)隨兄長李嗣源征戰沙場,“臨軍望塵知勝敗,對壘嗅土識兵機”,與石敬瑭孟知祥劉知遠李從珂並稱五虎大將。 [141] 
明代小説《殘唐五代史演義》中,李存勖是李克用獨子,與李嗣源、李存孝等十二位義兄弟並稱十三太保,位列第三。他曾與李嗣源、石敬瑭、劉知遠、郭威組成五方五帝陣,在狗家疃人頭峪逼死王彥章。因是晉王嫡子,被大唐眾王子推為皇帝。 [142] 

李存勖影視形象

1970年邵氏電影《十三太保》,羅威飾演李存勖。
2008年TVB巡禮劇《李克用與十三太保》,黃浩然飾演李存勖。
2015年電視劇《大宋傳奇之趙匡胤》,印小天飾演李存勖。
2020年電視劇《狼殿下》,石涼飾演李存勖。
參考資料
  • 1.    陶懋炳.五代史略:人民出版社,1985
  • 2.    《舊五代史·唐莊宗紀》:母曰貞簡皇后曹氏,以唐光啓元年歲在乙巳,冬十月二十二日癸亥,生帝於晉陽宮。
  • 3.    《舊五代史·唐莊宗紀》:天成元年七月丁卯,有司上諡曰光聖神閔孝皇帝,廟號莊宗。是月丙子,葬於雍陵。
  • 4.    《舊五代史·唐莊宗紀》:癸酉,宰臣豆盧革率百官上尊號,曰昭文睿武至德光孝皇帝,凡三上表,從之。
  • 5.    《舊五代史·唐武皇紀》:太祖武皇帝,諱克用,本姓朱耶氏,其先隴右金城人也。……太宗平薛延陀諸部,於安西、北庭置都護屬之,分同羅、僕骨之人,置沙陀督府。……烈考國昌,本名赤心,唐朔州刺史。鹹通中,討龐勳有功,入為金吾上將軍,賜姓李氏,名國昌,仍系鄭王房。……七月,天子授武皇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左僕射、河東節度使。……乙未,天子賜武皇為忠貞平難功臣,進封晉王,加實封二百户。
  • 6.    《舊五代史·唐莊宗紀》:莊宗光聖神閔孝皇帝,諱存勖,武皇帝之長子也。母曰貞簡皇后曹氏。……武皇特所鍾愛。……帝洞曉音律,常令歌舞於前。十三習《春秋》,手自繕寫,略通大義。及壯,便射騎,膽略絕人,其心豁如也。
  • 7.    《舊五代史·唐莊宗紀》:及武皇之討王行瑜,帝時年十一,從行。初令入覲獻捷,迎駕還宮,昭宗一見駭之,曰:“此兒有奇表。”因撫其背曰:“兒將來之國棟也,勿忘忠孝於予家。”因賜鸂鶒酒卮、翡翠盤。賊平,授檢校司空、隰州刺史,改汾、晉二郡,皆遙領之。
  • 8.    《舊五代史·唐莊宗紀》:及安塞不利之後,時事多難,梁將氏叔琮、康懷英頻犯郊圻,土疆日蹙,城門之外,鞠為戰場,武皇憂形於色。帝因啓曰:“夫盛衰有常理,禍福系神道。家世三代,盡忠王室,勢窮力屈,無所愧心。物不極則不反,惡不極則不亡。今朱氏攻逼乘輿,窺伺神器,陷害良善,誣誑神祇。以臣觀之,殆其極矣。大人當遵養時晦,以待其衰,何事輕為沮喪!”太祖釋然,因奉觴作樂而罷。
  • 9.    《舊五代史·唐莊宗紀》:及滄州劉守文為梁朝所攻,其父仁恭遣使乞師,武皇恨其翻覆,不時許之。帝白曰:“此吾復振之道也,不得以嫌怨介懷。且九分天下,朱氏今有六七,趙、魏、中山在他廡下,賊所憚者,惟我與仁恭爾;我之興衰,系此一舉,不可失也。”太祖乃徵兵於燕,攻取潞州,既而丁會果以城來降。
  • 10.    《舊五代史·唐武皇紀》:天祐四年四月,天子禪位於汴帥,奉天子為濟陰王。改元為開平,國號大梁。……五月,梁祖遣其將康懷英率兵十萬圍潞州,懷英驅率士眾,築壘環城,城中音信斷絕。武皇遣周德威將兵赴援,德威軍於餘吾,率先鋒挑戰,日有俘獲,懷英不敢即戰。梁祖以懷英無功,乃以李思安代之。思安引軍將營於潞城,周德威以五千騎搏之,梁軍大敗,斬首千餘級。思安退保堅壁,別築外壘,謂之“夾塞”,以抗我之援軍。
  • 11.    《舊五代史·唐莊宗紀》:天祐五年春正月,武皇厭代,帝乃嗣王位於晉陽,時年二十有四。……時振武節度使克寧,即帝之季父也,為管內蕃漢馬步都知兵馬使,典握兵柄。初,武皇獎勵戎功,多畜庶孽,衣服禮秩如嫡者六七輩,比之嗣王,年齒又長,部下各綰強兵,朝夕聚議,欲謀為亂。及帝紹統,或強項不拜,鬱郁憤惋,託疾廢事。會李存顥以陰計幹克寧曰:“兄亡弟立,古今舊事,季父拜侄,理所未安。”克寧妻素剛狠,因激怒克寧,陰圖禍亂。存顥欲於克寧之第謀害張承業、李存璋等,以並、汾九州歸附於梁,送貞簡太后為質。……帝謂張承業曰:“季父所為如此,無猶子之情,骨肉不可自相魚肉,予當避路,則禍亂不作矣!”承業曰:“臣受命先王,言猶在耳。存顥輩欲以太原降賊,王欲何路求生?不即誅除,亡無日矣。”因召吳珙、李存璋、李存敬、朱守殷諭其謀,眾鹹憤怒。二月壬戌,命存璋伏甲以誅克寧,遂靖其難。
  • 12.    《舊五代史·唐莊宗紀》:四月,帝召德威軍歸晉陽。汴人既見班師,知我國禍,以為潞州必取,援軍無俟再舉,遂停斥候。梁祖亦自澤州歸洛。帝知其無備,乃謂將佐曰:“……若簡練兵甲,倍道兼行,出其不意,以吾憤激之眾,擊彼驕惰之師,拉朽摧枯,未雲其易,解圍定霸,在此一役。”甲子,軍發自太原。己巳,至潞州北黃碾下營。五月辛未朔,晨霧晦暝,帝率親軍伏三垂崗下。詰旦,天覆昏霧,進軍直抵夾城。……梁軍大恐,南向而奔,投戈委甲,噎塞行路。……帝遂班師於晉陽,告廟飲至,賞勞有差。乃下令於國中,禁賊盜,恤孤寡,徵隱逸,止貪暴,峻堤防,寬獄訟,期月之間,其俗丕變。帝每出,於路遇飢寒者,必駐馬而臨問之,由是人情大悦,王霸之業,自茲而基矣。
  • 13.    《資治通鑑·後梁紀二》:上遣供奉官杜廷隱、丁延徽臨魏博兵三千分屯深、冀,聲言恐燕兵南寇,助趙守禦。……鎔始命石公立攻之,不克,乃遣使求援於燕、晉。鎔使者至晉陽,義武節度使王處直使者亦至,欲共推晉王為盟主,合兵攻梁。晉王會將佐謀之,皆曰:“……此必詐也,宜徐觀之。”王曰:“我若疑而不救,正墮朱氏計中。宜趣發兵赴之,晉、趙葉力,破梁必矣。”乃發兵。……趙王鎔復告急於晉,晉王以蕃漢副總管李存審守晉陽,自將兵自贊皇東下,王處直遣將將兵五千以從。……癸未,復進,距柏鄉五里,營於野河之北。
  • 14.    《舊五代史·唐莊宗紀》:天祐八年正月丁亥,周德威、史建瑭帥三千騎致師於柏鄉,設伏於村塢間,遣三百騎直壓其營。梁將怒,悉其軍結陣而來,德威與之轉戰至高邑南,梁軍列陣,橫亙六七里。……自巳及午,騎軍接戰,至晡,梁軍欲抽退,塵埃漲天,德威周麾而呼曰:“汴人走矣!”帝軍齊噪以進,魏人收軍漸退。李嗣源率親軍與史建瑭、安金全兼北部吐渾諸軍衝陣夾攻,梁軍大敗,棄鎧投仗之聲,震動天地,龍驤、神威、神捷諸軍,殺戮殆盡。自陣至柏鄉數十里,殭屍枕籍。……梁將王景仁、韓敬、李思安等以數十騎夜遁。是役也,斬首二萬級,……擒梁將陳思權以下二百八十五人。
  • 15.    《資治通鑑·後梁紀二》:梁兵敗於柏鄉,……諸將曰:“雲、代與燕接境,彼若擾我城戍,動搖人情,吾千里出征,緩急難應,此亦腹心之患也。不若先取守光,然後可以專意南討。”王曰:“善!”
  • 16.    《舊五代史·劉守光傳》:莊宗乃與鎮州節度使王鎔、易定節度使王處直、昭義節度使李嗣昭、振武節度使周德威、天德軍節度使宋瑤,同遣使奉冊,推守光為尚父,以稔其惡。守光不悟,謂藩鎮畏己,……守光曰:“此儀注中何無郊天改元之事?”梁使曰:“尚父雖尊,猶是人臣。”守光怒,投於地,謂將吏曰:“……公等促具帝者之儀,予且為河朔天子。”燕之將吏竊議,以為不可。……八月十三日,守光僣號大燕皇帝,改年曰應天。……十二月,莊宗遣周德威出飛狐,會鎮、定之師以討之。
  • 17.    《舊五代史·唐莊宗紀》:天祐九年春正月庚子,次涿州,刺史劉知温以城歸順。德威進迫幽州,守光出兵拒戰。……二月庚戌朔,梁祖大舉河南之眾以援守光,……梁祖自洛陽趨魏州,遣楊師厚、李周彝攻鎮州之棗強,命賀德倫攻蓚縣。三月壬午,梁祖自督軍攻棗強。甲申,城陷,屠之。時李存審與史建瑭以三千騎屯趙州,……乃以八百騎趨冀州。……暮及賀德倫營門,殺守門者,縱火大呼,俘斬而旋。……梁軍乃夜遁。……梁祖聞之大駭,自棗強馳歸貝州。……梁祖先抱痼疾,因是愈甚。四月丁巳,梁祖自魏南歸,疾篤故也。六月戊寅,梁祖為其子友珪所殺,友珪僣即帝位於洛陽。
  • 18.    《舊五代史·唐莊宗紀》:天祐十年春正月丁巳,周德威攻下順州,獲刺史王在思。……二月庚寅,梁朱友珪為其將袁象先所殺,均王友貞即位於汴州。丙申,周德威報,檀州刺史陳確以城降。……三月丙寅,武州刺史高行珪遣使乞降。……四月己亥,劉光浚攻下平州,獲刺史張在吉。五月壬寅朔,光浚進迫營州,刺史楊靖以城降。……十一月己亥朔,帝下令親征幽州。甲辰,發晉陽。己未,至范陽。……帝下令諸軍,詰旦攻城。……有頃,擒劉仁恭以獻。……十二月庚午,墨制授周德威幽州節度使。癸酉,檀州燕樂縣人執劉守光並妻李氏祝氏、子繼祚以獻。己卯,帝下令班師,自雲、代而旋。庚辰,帝發幽州,擄仁恭父子以行。
  • 19.    《舊五代史·唐莊宗紀》:天祐十一年春正月壬子,至晉陽,以組練系仁恭、守光,號令而入。是日,誅守光。遣大將李存霸拘送仁恭於代州,刺其心血奠告於武皇陵,然後斬之。是月,鎮州王鎔、定州王處直遣使推帝為尚書令。……至是鎮、定以帝南破梁軍,北定幽、薊,乃共推崇焉。使三至,帝讓乃從之,遂選日受冊,開霸府,建行台,如武德故事。
  • 20.    《舊五代史·唐莊宗紀》:天祐十二年三月,梁魏博節度使賀德倫遣使奉幣乞盟。時楊師厚卒於魏州,梁主乃割相、衞、澶三州別為一鎮,……是月二十九日夜,魏軍作亂,囚德倫於牙署,……迫德倫歸於帝,且乞師為援。……帝登樓諭之曰:“汝等在城,濫殺平人,奪其妻女,數日以來,迎訴者甚眾,當斬汝等,以謝鄴人。”遽令斬彥及同惡者七人,軍士股慄,帝親加慰撫而退。……六月庚寅朔,帝入魏州,賀德倫上符印,請帝兼領魏州,帝從之。……聞德州無備,遣別將襲之,遂拔其城。秋七月,梁澶州刺史王彥章棄城而遁,畏帝軍之逼也。……是日,鄩軍於莘縣,帝營於莘西一舍,城壘相望,日夕交鬥。
  • 21.    《舊五代史·唐莊宗紀》:天祐十三年春二月,帝知劉鄩將謀速戰,乃聲言歸晉陽以誘之。……鄩謂帝已臨晉陽,將乘虛襲鄴。……李存審率兵踵其後,李嗣源自魏城出戰。俄而帝自貝州至,鄩卒見帝,驚曰:“晉王耶!”因引軍漸卻,至故元城西。……帝軍四面斬擊,棄甲之聲,聞數十里。眾既奔潰,帝之騎軍追及於河上,十百為羣,赴水而死,梁步兵七萬殲亡殆盡。劉鄩自黎陽濟,奔滑州。……三月乙卯朔,分兵以攻衞州。壬戌,刺史米昭以城降。夏四月,攻洺州,下之。……八月,相州節度使張筠棄城遁去,以袁建豐為相州刺史。邢州節度使閻寶請以城降。……九月,梁滄州節度使戴思遠棄城遁去,舊將毛璋入據其城。李嗣源帥師招撫,璋以城降。……是月,貝州平,以向任滄州降將毛璋為貝州刺史。自是,河朔悉為帝所有。帝聞劉鄩復收殘兵保守黎陽,遂率師以攻之,不克而還。
  • 22.    《舊五代史·唐莊宗紀》:天祐十四年二月甲午,新州將盧文進殺節度使李存矩,叛入契丹,遂引契丹之眾寇新州。……契丹乘勝寇幽州。是時言契丹者,或雲五十萬,或雲百萬,漁陽以北,山谷之間,氈車毳幕,羊馬瀰漫。……德威間道馳使以聞,帝憂形於色,召諸將會議。時李存審請急救燕、薊,且曰:“我若猶豫,未行,但恐城中生事!”李嗣源曰:“願假臣突騎五千,以破契丹。”閻寶曰:“但當搜選鋭兵,控制山險,強弓勁弩,設伏待之。”帝曰:“吾有三將,無復憂矣!”……秋七月辛未,帝遣李存審領軍與嗣源會於易州,步騎凡七萬。……八月庚子,循大房嶺而東,距幽州六十里。契丹萬騎遽至,存審、嗣源極力以拒之,契丹大敗,委棄毳幕、氈廬、弓矢、羊馬不可勝紀,進軍追討,俘斬萬計。辛丑,大軍入幽州。
  • 23.    《舊五代史·唐莊宗紀》:十二月,帝觀兵於河上。時梁人據楊劉城,列柵相望,帝率軍履河冰而渡,盡平諸柵,進攻楊劉城。……諸軍鼓譟而登,遂拔其壘,獲守將安彥之。十五年春正月,帝軍徇地至鄆、濮。時梁主在洛,將修郊禮,聞楊劉失守,狼狽而還。二月,梁將謝彥章帥眾數萬來迫楊劉,……梁軍大敗,殺傷甚眾,河水如絳,謝彥章僅得免去。
  • 24.    《舊五代史·唐莊宗紀》:天祐十五年秋八月辛丑朔,大閲於魏郊,河東、魏博、幽、滄、鎮定、邢洺、麟、勝、雲、朔十鎮之師,及奚、契丹、室韋、吐渾之眾十餘萬,部陣嚴肅,旌甲照曜,師旅之盛,近代為最。己酉,帝自魏州率師次於楊劉,略地至鄆、濮而還;遂營於麻家渡,諸陣列營十數。十二月戊午,下令軍中老幼,令歸魏州,悉兵以趣汴。……癸亥,次胡柳坡。遲明,梁軍亦至,帝率親軍出視,諸軍從之。梁軍已成陣,橫亙數十里,帝亦以橫陣抗之。……帝一軍先敗,周德威戰歿。是時,陂中有土山。……帝率軍先登,銀槍步兵繼進,遂奪其山。梁軍紛紜而下,復於土山西結陣數里。……閻寶曰:“……今乘高擊下,勢如破竹矣!”銀槍都將王建及被甲橫槊進曰:“賊將先已奔亡,王之騎軍一無所損,賊眾晡晚,大半思歸,擊之必破。”於是李嗣昭領騎軍自土山北以逼梁軍,王建及呼土眾曰:“今日所失輜重,並在山下。”乃大呼以奮擊,諸軍繼之,梁軍大敗。……其殘眾奔歸汴者不滿千人,帝軍遂拔濮陽。
  • 25.    《舊五代史·唐莊宗紀》:天祐十六年春正月,李存審城德勝,夾河為柵。……夏四月,梁將賀瑰圍德勝南城,百道攻擊,復以艨艟扼斷津渡。帝馳而往,陣於北岸。……親從都將王建及以巨索連舟十艘,選效節勇士三百人,持斧被鎧,鼓枻而進,至中流。……率持斧者入艨艟間,斬其竹笮,破其懸楯;又於上流取甕數百,用竹笮維之,積薪於上,灌以脂膏,火發亙空。……軍既得渡,梁軍乃退。……八月,梁將王瓚帥眾數萬自黎陽渡河,營於楊村,造舟為梁,以通津路。冬十月,帝自晉陽至魏州,發徒數萬以廣德勝北城,自是,日與梁軍接戰。
  • 26.    《舊五代史·唐莊宗紀》:天祐十七年秋七月,梁將劉鄩、尹皓寇同州。先是,河中節度使朱友謙取同州,以其子令德主留務,請梁主降節。梁主怒,不與,遂請旄節於帝。梁主乃遣劉鄩與華州節度使尹皓帥兵圍同州,友謙來告難,帝遣蕃漢總管李存審、昭義節度使李嗣昭、代州刺史王建及率師赴援。九月,師至河中,……梁軍奔潰,追斬二千餘級。……王師追及於渭河,所棄兵仗輜重不可勝計,劉鄩、尹皓單騎獲免。王師略地至奉先。
  • 27.    《舊五代史·唐莊宗紀》:天祐十八年二月,鎮州大將張文禮殺其帥王鎔。……左右曰:“方今事繁,不欲與人生事。”帝不得已而從之,乃承製授文禮鎮州兵馬留後。三月,河中節度使朱友謙、昭義節度使李嗣昭、滄州節度使李存審、定州節度使王處直、邢州節度使李嗣源、成德軍兵馬留後張文禮、遙領天平軍節度使閻寶、大同軍節度使李存璋、新州節度使王鬱、振武節度使李存進、同州節度使朱令德,各遣使勸進,請帝紹唐帝位,帝報書不允。……八月庚申,令天平節度使閻寶、成德兵馬留後符習率兵討張文禮於鎮州。……是月,張文禮病疽而卒,其子處瑾代掌軍事。冬十月辛酉,閻寶上言,定州節度使王處直為其子都幽於別室,都自稱留後。十二月辛未,王鬱誘契丹安巴堅寇幽州,遂引軍涿州,陷之。又寇定州。
  • 28.    《舊五代史·唐莊宗紀》:王都遣使告急,帝自鎮州率五千騎赴之。天祐十九年春正月甲午,帝至新城,契丹前鋒三千騎至新樂。……契丹萬餘騎,遽見帝軍,惶駭而退。帝分軍為二廣,追躡數十里,獲安巴堅之子。……翼日,引軍至望都,契丹逆戰。……敵眾大潰,俘斬數千。……人馬斃踣道路,累累不絕,帝乘勝追襲至幽州。三月丙午,王師敗於鎮州城下,閻寶退保趙州。時鎮州累月受圍,城中艱食,王師築壘環之;又決滹沱水以絕城中出路。……夏四月,嗣昭為流矢所中,卒於師。己卯,天平節度使閻寶卒。……八月,梁將段凝陷衞州,刺史李存儒被擒。梁將戴思遠又陷共城、新鄉等邑。自是,澶淵之西,相州之南,皆為梁人所據。九月戊寅朔,李存進戰歿於師,以蕃漢馬步總管李存審為北面招討使。……丙午夜,諸軍登城,遲明畢入,鎮州平。獲處球、處瑾、處琪並其母,及同惡高濛、李翥、齊儉等,皆折足送行台,鎮人請醢而食之;發張文禮屍,磔於市。鎮人請帝兼領本鎮,從之。
  • 29.    《舊五代史·唐莊宗紀》:同光元年二月,以諸藩鎮相繼上箋勸進,乃命有司制置百官省寺仗衞法物,期以四月行即位之禮。……夏四月己巳,帝升壇,祭告昊天上帝,遂即皇帝位,文武臣僚稱賀。禮畢,御應天門宣制:改天祐二十年為同光元年,大赦天下。……詔升魏州為東京興唐府,改元城縣為興唐縣,貴鄉縣為廣晉縣,以太原為西京,以鎮州為北都。是時,所管節度一十三,州五十。閏月,追尊曾祖蔚州太保為昭烈皇帝,廟號懿祖;追尊皇祖代州太保為文景皇帝,廟號獻祖;追尊皇考河東節度使、太師、中書令、晉王為武皇帝,廟號太祖。詔於晉陽立宗廟,以高祖神堯皇帝、太宗文皇帝、懿宗昭聖皇帝、昭宗聖穆皇帝及懿祖以下為七廟。
  • 30.    《舊五代史·唐莊宗紀》:三月己卯,潞州留後李繼韜叛,送款於梁。……閏月甲午,契丹寇幽州,至易、定而還。時有自鄆來者,言節度使戴思遠領兵在河上,州城無守兵,可襲而取之。帝召李嗣源謀曰:“昭義阻命,梁將董璋攻迫澤州,梁志在澤、潞,不虞別有事生,汶陽無備,不可失也。”嗣源以為然。壬寅,命嗣源率步騎五千,箝枚自河趨鄆。是夜陰雨,我師至城下,鄆人不覺,遂乘城而入,鄆州平。梁主聞鄆州陷,大恐,乃遣王彥章代戴思遠總兵以來拒。時朱守殷守德勝南城,帝懼彥章奔衝,遂幸澶州。
  • 31.    《舊五代史·唐莊宗紀》:五月辛酉,彥章夜率舟師自楊村浮河而下,斷德勝之浮橋,攻南城,陷之。帝令中書焦彥賓馳至楊劉,固守其城;令朱守殷撤德勝北城屋木攻具,浮河而下,以助楊劉。朱守殷以所毀屋木編筏,置步軍於其上。王彥章以舟師沿流而下,各行一岸,每遇轉灘水匯,即中流交鬥,流矢雨集,或全舟覆沒,一彼一此,終日百戰,比及楊劉,殆亡其半。己巳,王彥章、段凝率大軍攻楊劉南城,焦彥賓與守城將李周極力固守。梁軍晝夜攻擊,百道齊進,竟不能下,遂結營於楊劉之南,東西延袤十數柵。
  • 32.    《舊五代史·唐莊宗紀》:六月己亥,帝親御軍至楊劉。……帝患之,問計於郭崇韜;崇韜請於下流據河築壘,以救鄆州。又請帝日令勇士挑戰,旬日之內,寇若不至,營壘必成。帝善之,即令崇韜與毛璋率數千人中夜往博州濟河東,晝夜督役,居六日,營壘將成。戊子,梁將王彥章、杜晏球領徒數萬,晨壓帝之新壘。……又於上流下鉅艦十餘艘,扼斷濟路。自旦至午,攻擊百端,城中危急。帝自楊劉引軍陣於西岸,城中望之,大呼,帝艤舟將渡,梁軍遂解圍,退保鄒家口。秋七月丁未,帝御軍沿河而南,梁軍棄鄒家口夜遁,委棄鍋甲芻糧千計。戊午,遣騎將李紹貽直抵梁軍壘,梁益恐。又聞李嗣源自鄆州引大軍將至,己未夜,梁軍拔營而遁,復保於楊村。……梁以段凝代王彥章為帥。
  • 33.    《舊五代史·唐莊宗紀》:八月戊戌,梁左右先鋒指揮使康延孝領百騎來奔,……對曰:“……數道舉軍,合董璋以陝虢、澤潞之眾,趨石會關以寇太原。霍彥威統關西、汝、洛之眾自相衞以寇鎮定,段凝、杜晏球領大軍以當陛下,令王彥章、張漢傑統禁軍以攻鄆州,決取十月內大舉。又自滑州南決破河堤,使水東注曹、濮之間,至於汶陽,瀰漫不絕,以陷北軍。……陛下但待分兵,領鐵騎五千,自鄆州兼程直抵於汴,不旬日,天下事定矣。”帝懌然壯之。戊辰,梁將王彥章率眾至汶河,李嗣源遣騎軍偵視,至遞坊鎮,梁軍來挑戰,嗣源以精騎擊而敗之,生擒梁將任釗、田章等三百人,俘斬二百級,彥章引眾保於中都。
  • 34.    《舊五代史·唐莊宗紀》:同光元年冬十月壬申,帝御大軍自楊劉濟河。癸酉,至鄆州。……甲戌,帝攻之,中都素無城守,師既雲合,梁眾自潰。是日,擒梁將王彥章及都監張漢傑、趙廷隱等將吏二百餘人,斬馘二萬。時既獲中都之捷,帝召諸將謀其所向,或言且徇兗州,徐圖進取,唯李嗣源曰:“宜急趨汴州。……此去汴城咫尺,若晝夜兼程,信宿即至。……臣請以千騎前驅,陛下御軍徐進,鮮不克矣。”帝嘉之。是夜,嗣源率前軍先進。翼日,車駕即路。己卯遲明,前軍至汴城,嗣源令左右捉生攻封丘門,梁開封尹王瓚請以城降。俄而帝與大軍繼至,王瓚迎帝自大梁門入。時梁末帝朱鍠已為其將皇甫麟所殺,獲其首,函之以獻。
  • 35.    《資治通鑑·後唐紀二》:四月,帝遣客省使李嚴使於蜀。……五月戊申,蜀主遣李嚴還。嚴因言於帝曰:“衍童騃荒縱,不親政務,斥遠故老,暱比小人。其用事之臣王宗弼、宋光嗣等,諂諛專恣,黷貨無厭,賢愚易位,刑賞紊亂,君臣上下專以奢淫相尚。以臣觀之,大兵一臨,瓦解土崩,可翹足而待也。”帝深以為然。……八月,戊辰,蜀主以右定遠軍使王宗鍔為招討馬步使,帥二十一軍屯洋州;乙亥,以長直馬軍使林思諤為昭武節度使,戍利州以備唐。……帝復遣使者李彥稠入蜀,九月,己亥,至成都。十一月,蜀主遣其翰林學士歐陽彬來聘。又遣李彥稠東還。……蜀以唐修好,罷威武城戍,召關宏業等二十四軍還成都。戊申,又罷武定、武興招討劉潛等三十七軍。辛酉,蜀主罷天雄軍招討,命王承騫等二十九軍還成都。十二月,蜀主罷金州屯戍,命王承勳等七軍還成都。
  • 36.    《資治通鑑·後唐紀二》:同光三年九月,庚子,以魏王繼岌充西川四面行營都統,崇韜充東北面行營都招討制置等使,軍事悉以委之。……將兵六萬伐蜀,仍詔季興自取夔、忠、萬三州為巡屬。……冬,十月,排陳斬斫使李紹琛與李嚴將驍騎三千、步兵萬人為前鋒。……丁丑,李紹琛攻蜀威武城,蜀指揮使唐景思將兵出降;城使周彥禋等知不能守,亦降。得城中糧二十萬斛。……戊寅,王承捷以鳳、興、文、扶四州印節迎降,得兵八千,糧四十萬斛。
  • 37.    《資治通鑑·後唐紀二》:(十月)癸亥,蜀主引兵數萬發成都,甲子,至漢州。武興節度使王承捷告唐兵西上,蜀主以為羣臣同謀沮己,猶不信,大言曰:“吾方欲耀武。”遂東行。在道與羣臣賦詩,殊不為意。……己卯,蜀主至利州,威武敗卒奔還,始信唐兵之來。……庚辰,以隨駕清道指揮使王宗勳、王宗儼、兼侍中王宗昱為三招討,將兵三萬逆戰。……李紹琛等與蜀三招討戰於三泉,蜀兵大敗,斬首五千級,餘眾潰走。又得糧十五萬斛於三泉,由是軍食優足。……戊子,蜀主聞王宗勳等敗,自利州倍道西走。……己丑,魏王繼岌至興州,蜀武德留後宋光葆以梓、綿、劍、龍、普五州,武定節度使王承肇以洋、蓬、壁三州,山南節度使兼侍中王宗威以梁、開、通、渠、麟五州,階州刺史王承嶽以階州,皆降。自餘城鎮皆望風款附。
  • 38.    《資治通鑑·後唐紀三》:同光三年十一月,乙巳,劫遷蜀主及太后後宮諸王於西宮,收其璽綬。……丙午,宗弼自稱權西川兵馬留後。……王宗弼遣使以幣馬牛酒勞軍,且以蜀主書遺李嚴曰:“公來吾即降。”……嚴欣然馳入成都,撫諭吏民,告以大軍繼至,蜀君臣後宮皆慟哭。宗弼猶乘城為守備,嚴悉命撤去樓櫓。……甲寅,繼岌至漢州,王宗弼迎謁;乙卯,至成都。丙辰,李嚴引蜀主及百官儀衞出降於升遷橋,蜀主白衣、銜璧、牽羊,草繩縈首,百官衰絰、徒跣、輿櫬,號哭俟命。繼岌受璧,崇韜解縛,焚櫬,承製釋罪;君臣東北向拜謝。丁巳,大軍入成都。崇韜禁軍士侵掠,市不改肆。……高季興聞蜀亡,方食,失匕箸,曰:“是老夫之過也。”梁震曰:“不足憂也。唐主得蜀益驕,亡無日矣,安知其不為吾福!”楚王殷聞蜀亡,上表稱:“臣已營衡麓之間為菟裘之地,願上印綬以保餘齡。”上優詔慰諭之。
  • 39.    《舊五代史·唐莊宗紀》:二月丙申,武德使史彥瓊自鄴馳報稱:“今月六日,貝州屯駐兵士突入都城,剽劫坊市。”初,帝令魏博指揮使楊仁晸率兵戍瓦橋,至是代歸,有詔令駐於貝州。……軍士皇甫暉等因夜聚蒱博不勝,遂作亂,劫都將楊仁晸。……軍人即斬仁晸。裨將趙在禮聞軍亂,衣不及帶,將逾垣而遁,亂兵追及,……眾推在禮為兵馬留後,草奏以聞。……甲辰,命蕃漢總管李嗣源統親軍赴鄴都,以討趙在禮。帝素倚愛元行欽,鄴城軍亂,即命為行營招討使,久而無功。時趙太據邢州,王景戡據滄州,自為留後,河朔郡邑多殺長吏。……(三月)甲寅,進營於觀音門外,下令諸軍,詰旦攻城。是夜,城下軍亂,迫嗣源為帝。遲明,亂軍擁嗣源及霍彥威入於鄴城,復為皇甫暉、趙進等所脅,……翼日,遂次於相州。元行欽部下兵退保衞州,以飛語上奏,嗣源一日之中遣使上章申理者數四。帝遣嗣源子從審與中使白從訓齎詔以諭嗣源,行至衞州,從審為元行欽所械,不得達。
  • 40.    《舊五代史·唐莊宗紀》:三月甲子,元行欽自衞州率部下兵士歸,帝幸耀店以勞之。元行欽請車駕幸汴州。乙丑,車駕發京師。戊辰,遣元行欽將騎軍沿河東向。壬申,帝至滎澤,以龍驤馬軍八百騎為前軍,遣姚彥温董之。彥温行至中牟,率所部奔於汴州。時潘瑰守王村寨,有積粟數萬,亦奔汴州。是時,李嗣源已入於汴。帝聞諸軍離散,精神沮喪,至萬勝鎮即命旋師。……是夜,次汜水。初,帝東出關,從駕兵二萬五千,及復至汜水,已失萬餘騎。……帝過罌子谷,道路險狹,每遇衞士執兵仗者,皆善言撫之曰:“適報魏王繼岌又進納西川金銀五十萬,到京當盡給爾等。”軍士對曰:“陛下賜與大晚,人亦不感聖恩。”帝流涕而已。
  • 41.    《舊五代史·唐宗室傳》:(繼岌)師回,至渭南,聞莊宗敗。師徒潰散,自縊死。(《太平廣記》引《王氏見聞錄》雲:魏王繼岌伐蜀,回軍在道,而有鄴都之變。莊宗與劉後命內臣張漢賓齎急詔,所在催魏王歸闕。王以本軍方討漢州,康延孝相次繼來,欲候之出山,以陳凱歌,漢賓督之。)
  • 42.    《舊五代史·唐莊宗紀》:三月丙子,樞密使李紹宏與宰相豆盧革、韋説會於中興殿之廊下,商議軍機,因奏:“魏王西征兵士將至,車駕且宜控汜水,以俟魏王。”從之。四月丁丑朔,車駕將發京師,從駕馬軍陳於寬仁門外,步兵陳於五鳳門外。帝內殿食次,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自本營率所部抽戈露刃,至興教門大呼,與黃甲兩軍引弓射興教門。帝聞其變,自宮中率諸王近衞御之,逐亂兵出門。既而焚興教門,緣城而入,登宮牆歡噪,帝御親軍格鬥,殺亂兵數百。俄而帝為流矢所中,亭午,崩於絳霄殿之廡下,時年四十三。是時,帝之左右例皆奔散,唯五坊人善友斂廓下樂器簇於帝屍之上,發火焚之。
  • 43.    《舊五代史·任圜傳》:旋至渭南,繼岌遇害。圜代總全師,朝於洛陽。
  • 44.    《舊五代史·唐明宗紀》:天成元年夏四月丙午,帝自興聖宮赴西宮,文武百僚縞素於位,帝服斬衰,親奉攢,塗設奠,哭盡哀,乃於柩前即皇帝位。
  • 45.    《舊五代史·張承業傳》:(承業)方疾作,肩輿之鄴宮,見莊宗曰:“王父子血戰三十餘年,蓋言報國仇讎,復唐宗社。”
  • 46.    《舊五代史·唐莊宗紀》:丙戌,詔曰:“……偽宰相鄭珏等一十一人,皆本朝簪組,儒苑品流。雖博識多聞,備明今古;而修身慎行,頗負祖先。昧忠貞而不度安危,專利祿而全虧名節,合當大辟,無恕近親。……”乃貶梁宰相鄭珏為萊州司户,蕭頃為登州司户,……並員外置同正員。是日,以梁將段凝上疏奏:“梁朝權臣趙嚴等,並助成虐政,結怨於人,聖政惟新,宜誅首惡。”乃下詔曰:“……敬翔、李振,首佐朱温,共傾唐祚,屠害宗屬,殺戮朝臣,既寰宇以皆知,在人神而共怒。……其朱氏近親,趙鵠正身,趙嚴家屬,仰嚴加擒捕。其餘文武職員將校,一切不問。”是日,趙嚴、張希逸、張漢傑、張漢倫、張漢融、朱珪、敬翔、李振及契丹實喇鄂博等,並其妻孥,皆斬於汴橋下。又詔除毀朱氏宗廟神主,偽梁二主並降為庶人。時帝欲發梁祖之墓,斫棺燔柩,河南尹張全義上章申理,乞存聖恩。帝乃止,令剗去闕室而已。
  • 47.    《資治通鑑·後唐紀一》:梁諸藩鎮稍稍入朝,或上表待罪,帝皆慰釋之。宋州節度使袁象先首來入朝,陝州留後霍彥威次之。……己丑,詔偽庭節度、觀察、防禦、團練使、刺史及諸將校,並不議改更,將校官吏先奔偽庭者一切不問。……丙申,賜滑州留後段凝姓名曰李紹欽,耀州刺史杜晏球曰李紹虔。乙酉,梁西都留守河南尹張宗奭來朝,複名全義,獻幣馬千計;帝命皇子繼岌、皇弟存紀等兄事之。……賜宣武節度使袁象先姓名曰李紹安。匡國節度使温韜入朝,賜姓名曰李紹衝。紹衝多齎金帛賂劉夫人及權貴伶宦,旬日,復遣還鎮。郭崇韜曰:“國家為唐雪恥,温韜發唐山陵殆遍,其罪與朱温相埒耳,何得復居方鎮,天下義士其謂我何!”上曰:“入汴之初,已赦其罪。”竟遣之。
  • 48.    《資治通鑑·後唐紀一》:同光元年四月,以魏州為興唐府,建東京。又於太原府建西京,又以鎮州為真定府,建北都。
  • 49.    《資治通鑑·後唐紀一》:同光元年十一月癸卯,張全義請帝遷都洛陽,從之。己巳,廢北都,復為成德軍。辛酉,復以永平軍大安府為西京京兆府。
  • 50.    《資治通鑑·後唐紀二》:同光二年三月庚辰,帝至洛陽;辛酉,詔復以洛陽為東都,興唐府為鄴都。
  • 51.    《舊五代史·唐莊宗紀》:同光三年三月辛酉,詔本朝以雍州為西京,洛州為東都,幷州為北都。近以魏州為東京,宜依舊以洛京為東都,魏州改為鄴都,與北都併為次府。
  • 52.    《新五代史·李茂貞傳》:及梁太祖即位,諸侯之強者皆相次稱帝,獨茂貞不能,但稱岐王,開府置官屬,以妻為皇后,鳴梢羽扇視朝,出入擬天子而已。……初,茂貞破楊守亮取興元,而邠、寧、鄜坊皆附之,有地二十州,其被梁圍也,興元入於蜀;開平已後,邠、寧、鄜、坊入於梁,秦、鳳、階、成又入於蜀;當梁末年,所有七州而已。莊宗已破梁,茂貞稱岐王,上箋以季父行自處。
  • 53.    《資治通鑑·後唐紀二》:岐王聞帝入洛,內不自安,遣其子行軍司馬彰義節度使兼侍中繼嚴入貢,始上表稱臣。帝以其前朝耆舊,與太祖比肩,特加優禮,每賜詔但稱岐王而不名。……李繼嚴見唐甲兵之盛,歸,語岐王,岐王益懼。癸丑,表請正藩臣之禮,優詔不許。……(二月)辛己,進岐王爵為秦王,仍不名、不拜。
  • 54.    《資治通鑑·後唐紀二》:皇后生於寒微,既貴,專務蓄財,其在魏州,至於薪蘇果茹皆販鬻之。及為後,四方貢獻皆分為二,一上天子,一上中宮。以是寶貨山積,惟用寫佛經,施尼師而已。是時皇太后誥,皇后教,與制敕交行於藩鎮,奉之如一。
  • 55.    《資治通鑑·後唐紀一》:象先輦珍貨數十萬,遍賂劉夫人及權貴、伶官、宦者,旬日,中外爭譽之,恩寵隆異。……紹衝多齎金帛賂劉夫人及權貴伶宦,旬日,復遣還鎮。
  • 56.    《資治通鑑·後唐紀二》:帝及皇后如張全義第,全義大陳貢獻;酒酣,皇后奏稱:“妾幼失父母,見老者輒思之,請父事全義。”帝許之。全義惶恐固辭,再三強之,竟受皇后拜,復貢獻謝恩。自是後與全義日遣使往來問遺不絕。
  • 57.    《資治通鑑·後唐紀三》:是歲大飢多流亡,租賦不充,道路塗潦,漕輦艱澀,東都倉廩空竭,無以給軍士。軍士乏食,有僱妻鬻子者,老弱採蔬於野,百十為羣,往往餒死,流言怨嗟,而帝遊畋不息。己卯,獵於白沙,皇后,皇子、後宮畢從。……租庸使以倉儲不足,頗朘刻軍糧,軍士流言益甚。宰相懼,帥百官上表言:“今租庸已竭,內庫有餘,諸軍室家不能相保,儻不賑救,懼有離心。俟過凶年,其財復集。”上即欲從之,劉後曰:“吾夫婦君臨萬國,雖藉武功,亦由天命。命既在天,人如我何!”宰相又於便殿論之,後屬耳於屏風後,須臾,出妝具及三銀盆、皇幼子三人於外曰:“人言宮中蓄積多,四方貢獻隨以給賜,所餘止此耳,請鬻以贍軍!”宰相惶懼而退。
  • 58.    《資治通鑑·後梁紀六》:晉衞州刺史李存儒,本姓楊,名婆兒,以俳優得幸於晉王。頗有膂力,晉王賜姓名,以為刺史;志事掊斂,防城卒皆徵月課縱歸。八月,莊宅使段凝與步軍都指揮使張朗引兵夜渡河襲之,詰旦登城,執存儒,遂克衞州。
  • 59.    《資治通鑑·後唐紀二》:初,胡柳之役,伶人周匝為梁所得,帝每思之;入汴之日,匝謁見於馬前,帝甚喜。匝涕泣言曰:“臣所以得生全者,皆梁教坊使陳俊、內園栽接使儲德源之力也,願就陛下乞二州以報之。”帝許之。郭崇韜諫曰:“陛下所與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賞未及一人,而先以伶人為刺史,恐失天下心。”以是不行。逾年,伶人屢以為言,帝謂崇韜曰:“吾已許周匝矣,使吾慚見此三人。公言雖正,然當為我屈意行之。”五月,壬寅,以俊為景州刺史,德源為憲州刺史。時親軍有從帝百戰未得刺史者,莫不憤嘆。
  • 60.    《資治通鑑·後唐紀一》:諸伶出入宮掖,侮弄縉紳,羣臣憤嫉,莫敢出氣;亦反有相附託以希恩澤者,四方藩鎮爭以貨賂結之。其尤蠹政害人者,景進為之首。進好採閭閻鄙細事聞於上,上亦欲知外間事,遂委進以耳目。進每奏事,常屏左右問之,由是進得施其讒慝,干預政事。自將相大臣皆憚之,孔巖常以兄事之。
  • 61.    《資治通鑑·後唐紀二》:敕:“內官不應居外,應前朝內官及諸道監軍並私家先所畜者,不以貴賤,並遣詣闕。”時在上左右者已五百人,至是殆及千人,皆給贍優厚,委之事任,以為腹心。內諸司使,自天祐以來以士人代之,至是複用宦者,浸干政事。既而復置諸道監軍,節度使出徵或留闕下,軍府之政皆監軍決之,陵忽主帥,怙勢爭權,由是藩鎮皆憤怒。
  • 62.    《資治通鑑·後唐紀二》:上乃命宦者王允平、伶人景進採擇民間女子,遠至太原、幽、鎮,以充後庭,不啻三千人,不問所從來。上還自興唐,載以牛車,累累盈路。張憲奏:“諸營婦女亡逸者千餘人,慮扈從諸軍挾匿以行。”其實皆入宮矣。
  • 63.    《資治通鑑·後唐紀一》:帝喜不自勝,手引嗣源衣,以頭觸之曰:“吾有天下,卿父子之功也,天下與爾共之。”
  • 64.    《資治通鑑·後唐紀二》:帝性剛好勝,不欲權在臣下,入洛之後,信伶宦之讒,頗疏忌宿將。李嗣源家在太原,三月,丁酉,表衞州刺史李從珂為北京內牙馬步都指揮使以便其家,帝怒曰:“嗣源握兵權,居大鎮,軍政在吾,安得為其子奏請!”乃黜從珂為突騎指揮使,帥數百人戍石門鎮。嗣源憂恐,上章申理,久之方解。辛丑,嗣源乞至東京朝覲,不許。……秋,七月,甲午,成德節度使李嗣源以邊事稍弭,表求入朝省太后,帝不許。
  • 65.    《資治通鑑·後唐紀三》:成都節度使兼中書令李嗣源亦為謠言所屬,帝遣朱守殷察之。
  • 66.    《資治通鑑·後唐紀三》:郭崇韜素疾宦官,嘗密謂魏王繼岌曰:“大王他日得天下,騬馬亦不可乘,況任宦官!宜盡去之,專用士人。”呂知柔竊聽,聞之,由是宦官皆切齒。……帝遣宦者向延嗣促之,崇韜不出郊迎,及見,禮節又倨,延嗣怒。……前此帝聞蜀人請崇韜為帥,已不平,至是聞延嗣之言,不能無疑。……延嗣曰:“臣聞蜀破,其珍貨皆入於崇韜父子,……”"帝遂怒形於色。及孟知祥將行,帝語之曰:“聞郭崇韜有異志,卿到,為朕誅之。”知祥曰:“崇韜,國之勳舊,不宜有此。俟臣至蜀察之,苟無他志則遣還。”帝許之。……皇后不得請,退,自為教與繼岌,令殺崇韜。……馬彥珪還洛陽,乃下詔暴郭崇韜之罪,並殺其子廷説、廷讓、廷議。
  • 67.    《資治通鑑·後唐紀三》:景進言:“河中人有告變,言李繼麟與郭崇韜謀反;崇韜死,又與存乂連謀。”宦官因共勸帝速除之,帝乃徙繼麟為義成節度使,是夜,遣蕃漢馬步使朱守殷以兵圍其第,驅繼麟出徽安門外殺之,復其姓名曰朱友謙。友謙二子,令德為武信節度使,令錫為忠武節度使;詔魏王繼岌誅令德於遂州,鄭州刺史王思同誅令錫於許州,河陽節度使李紹奇誅其家人於河中。友謙舊將吏武等七人,時為刺史,皆坐族誅。……紹琛怒,乘酒謂諸將曰:“國家南取大梁,西定巴、蜀,皆郭公之謀而吾之戰功也;至於去逆效順,與國家掎角以破梁,則朱公也。今朱、郭皆無罪族滅,歸朝之後,行及我矣。冤哉,天乎!奈何!”……丁酉,紹琛自劍州擁兵西還,自稱西川節度、三川制置等使,移檄成都,稱奉詔代孟知祥,招諭蜀人,三日間眾至五萬。……三月乙丑,任圜進攻其柵,縱火焚之,李紹琛引兵出戰於金雁橋,兵敗,與十餘騎奔綿竹,追擒之。
  • 68.    《資治通鑑·後唐紀一》:春,二月,晉王下教置百官,於四鎮判官中選前朝士族,欲以為相。河東節度判官盧質為之首,質固辭,請以義武節度判官豆盧革、河東觀察判官盧程為之;王即召革、程拜行台左、右丞相。……夏,四月,己巳,升壇,祭告上帝,遂即皇帝位,國號大唐,大赦,改元。尊母晉國太夫人曹氏為皇太后,嫡母秦國夫人劉氏為皇太妃。以豆盧革為門下侍郎,盧程為中書侍郎,並同平章事。……豆盧革、盧程皆輕淺無它能,上以其衣冠之緒,霸府元僚,故用之。……帝怒曰:“朕誤相此痴物,乃敢辱吾九卿!”欲賜自盡;盧質力救之,乃貶(盧程)右庶子。……崇韜奏尚書左丞趙光胤廉潔方正,……豆盧革薦禮部侍郎韋説諳練朝章。丁巳,以光胤為中書侍郎,與説並同平章事。……光胤性輕率,喜自矜;説謹重守常而已。
  • 69.    胡三省《資治通鑑音注》:按歐史,豆盧為世名族,革父瓚為唐舒州刺史、唐末之亂,革避地中山,為王處直判官。盧程不知其家世何人,唐昭宗時舉進士,為鐵出使巡官,唐末避亂,變服為道士,遊燕、趙間。豆盧革為義武節度判官,盧汝弼為河東節度副使,二人皆故唐名族,與程門地相等,因共薦為河東節度推官。帝議擇相,而唐公卿故家遭亂喪亡且盡,盧汝弼、蘇循已死,盧質又辭,故用革、程。興王之君,命相如此,天下事可知矣。
  • 70.    《資治通鑑·後唐紀二》:崇韜位兼將相,復領節旄,以天下為己任,……豆盧革、韋説嘗問之曰:“汾陽王本太原人徙華陰,公世家雁門,豈其枝派邪?”崇韜因曰:“遭亂,亡失譜諜,嘗聞先人言,上距汾陽世四耳。”革曰:“然則固從祖也。”崇韜由是以膏粱自處,多甄別流品,引拔浮華,鄙棄勳舊。有求官者,崇韜曰:“深知公功能,然門地寒素,不敢相用,恐為名流所嗤。”由是嬖倖疾之於內,勳舊怨之於外。
  • 71.    《資治通鑑·後唐紀三》:自出師至克蜀,凡七十日。得節度十,州六十四,縣二百四十九,兵三萬,鎧仗、錢糧、金銀、繒錦共以千萬計。
  • 72.    《資治通鑑·後唐紀二》:初,安義牙將楊立有寵於李繼韜,繼韜誅,常邑邑思亂。(四月)會發安義兵三千戍涿州,立謂其眾曰:“前此潞兵未嘗戍邊,今朝廷驅我輩投之絕塞,蓋不欲置之潞州耳。與其暴骨沙場,不若據城自守,事成富貴,不成為羣盜耳。”因聚噪攻子城東門,焚掠市肆;節度副使李繼珂、監軍張弘祚棄城走,立自稱留後,遣將士表求旌節。詔以天平節度使李嗣源為招討使,武寧節度使李紹榮為部署,帳前都指揮使張廷藴為馬步都指揮使以討之。……(五月)乙丑,李嗣源大軍前鋒至潞州,日已暝;泊軍方定,張廷藴帥麾下壯士百餘輩逾塹坎城而上,守者不能御,即斬關延諸軍入。比明,嗣源及李紹榮至,城已下矣,嗣源等不悦。丙寅,嗣源奏潞州平。六月,丙子,磔楊立及其黨於鎮國橋。潞州城池高深,帝命夷之。
  • 73.    《資治通鑑·後唐紀三》:(二月)庚子,邢州左右步直兵趙太等四百人據城自稱安國留後;詔東北面招討副使李紹真討之。……三月,丁已朔,李紹真奏克刑州,擒趙太等。庚申,紹真引兵至鄴都,營於城西北,以太等徇於鄴都城下而殺之。
  • 74.    舊五代史:唐書莊宗紀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3-05]
  • 75.    資治通鑑:後梁紀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1-06]
  • 76.    資治通鑑:後梁紀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1-06]
  • 77.    資治通鑑:後梁紀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1-06]
  • 78.    舊五代史:唐書列傳二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2-27]
  • 79.    契丹國志:卷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3-06]
  • 80.    北夢瑣言:卷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3-01]
  • 81.    舊五代史:唐書莊宗紀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1-06]
  • 82.    新五代史:伶官傳第二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1-06]
  • 83.    資治通鑑:後周紀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3-02]
  • 84.    欒城後集:卷十一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7-01-06]
  • 85.    [宋]張耒撰 李逸安等點校.張耒集:中華書局,1999
  • 86.    何去非《何博士備論》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1-06]
  • 87.    歷代兵制:五代篇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7-03-06]
  • 88.    歷代兵制·宋代篇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7-03-06]
  • 89.    胡三省《資治通鑑音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3-06]
  • 90.    [明]方孝孺著,徐光大校點.遜志齋集:寧波出版社,2000
  • 91.    讀通鑑論:卷二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1-07]
  • 92.    讀史方輿紀要:山西方輿紀要序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3-06]
  • 93.    隨園詩話:卷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3-10]
  • 94.    五代史演義:第十六回 滅梁朝因驕思逸 冊劉後以妾為妻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1-09]
  • 95.    呂思勉.隋唐五代史: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9
  • 9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308-310
  • 97.    台灣三軍大學編著.中國曆代戰爭史(第10冊):中信出版社,2013
  • 98.    柏楊.柏楊曰:海南出版社,2006
  • 99.    《北夢瑣言·卷十七》:莊宗年十一,從晉王討王行瑜,初令入覲獻捷,昭宗一見駭異之,乃撫其背曰:“我兒將來之國棟,勿忘忠孝於吾家。”……又云昭宗曰“此子可亞其父”,時人號曰“亞子”。
  • 100.    《舊五代史·唐莊宗紀》:初,唐龍紀元年,帝才五歲,從武皇校獵於三垂崗,崗上有明皇原廟在焉。武皇於祠前置酒,樂作,伶人奏《百年歌》者,陳其衰老之狀,聲調悽苦。武皇引滿,捋須指帝曰:“老夫壯心未已,二十年後,此子必戰於此。”及是役也,果符其言焉。
  • 101.    《資治通鑑·後梁紀一》:帝疑晉王克用詐死,欲召兵還,恐晉人躡之,乃議自至澤州應接歸師。三月,壬申朔,帝發大梁;丁丑,次澤州。……四月丙午,自澤州南還;壬子,至大梁。梁兵在夾寨者亦不復設備。晉王與諸將謀曰:“……且朱温所憚者獨先王耳,聞吾新立,以為童子未閒軍旅,必有驕怠之心。若簡精兵倍道趣之,出其不意,破之必矣。”……五月,辛未朔,晉王伏兵三垂岡下,詰旦大霧,進兵直抵夾寨。梁兵大潰,南走,失亡將校士卒以萬計,委棄資糧、器械山積。……帝聞夾寨不守,大驚,既而嘆曰:“生子當如李亞子,克用為不亡矣!至如吾兒,豚犬耳!”
  • 102.    《資治通鑑·後梁紀三》:帝疾增甚,謂近臣曰:“我經營天下三十年,不意太原餘孽更昌熾如此!吾觀其志不小,天覆奪我年,我死,諸兒非彼敵也,吾無葬地矣!”因哽咽,絕而復甦。
  • 103.    《新五代史·伶官傳》: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於廟。其後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 104.    《五代史闕文》:世傳武皇臨薨,以三矢付莊宗曰:“一矢討劉仁恭,汝不先下幽州,河南未可圖也。一矢擊契丹,且曰阿保機與我把臂而盟,結為兄弟,誓復唐家社稷,今背約附賊,汝必伐之。一矢滅朱温。汝能成吾志,死無恨矣。”莊宗藏三矢於武皇廟庭,及討劉仁恭,命幕吏以少牢告廟,請一矢,盛以錦囊,使親將負之,以為前驅。凱還之日,隨俘馘納矢於太廟。伐契丹,滅朱氏,亦如之。
  • 105.    《資治通鑑考異》:按薛史契丹傳:“莊宗初嗣世,亦遣使告哀,賂以金繒,求騎軍以救潞州。契丹答其使曰:‘我與先王為兄弟,兒即吾兒也,寧有父不助子耶。’許出師,會潞平而止。”廣本:“劉守光為守文所攻,屢求救於晉,晉王遣將部兵五千救之。”然則於時莊宗未與契丹及守光為仇也。此蓋後人因莊宗成功,撰此事以誇其英武耳。
  • 106.    《資治通鑑·後梁紀六》:既而將佐及蕃鎮勸進不已,乃令有司市玉造法物。黃巢之破長安也,魏州僧傳真之師得傳國寶,藏之四十年,至是,傳真以為常玉,將鬻之,或識之,曰:“傳國寶也。”傳真乃詣行台獻之,將佐皆奉觴稱賀。張承業在晉陽聞之,詣魏州諫曰:“吾王世世忠於唐室,救其患難,所以老奴三十餘年為王捃拾財賦,召補兵馬,誓滅逆賊,複本朝宗社耳。今河北甫定,朱氏尚存,而王遽即大位,殊非從來征伐之意,天下其誰不解體乎!王何不先滅朱氏,複列聖之深仇,然後求唐後而立之,南取吳,西取蜀,汛掃宇內,合為一家,當是之時,雖使高宜、太宗復生,誰敢居王上者?讓之愈久則得之愈堅矣。老奴之志無它,但以受先王大恩,欲為王立萬年之基耳。”王曰:“此非餘所願,奈羣下意何。”承業知不可止,慟哭曰:“諸侯血戰,本為唐家,今王自取之,誤老奴矣!”即歸晉陽邑,成疾,不復起。
  • 107.    《資治通鑑·後梁紀五》:晉王好自引輕騎迫敵營挑戰,危窘者數四,賴李紹榮力戰翼衞之,得免。趙王鎔及王處直皆遣使致書曰:“元元之命繫於王,本朝中興繫於王,奈何自輕如此!”王笑謂使者曰:“定天下者,非百戰何由得之!安可但深居帷房以自肥乎!”一旦,王將出營,都營使李存審扣馬泣諫曰:“大王當為天下自重。彼先登陷陳,將士之職也,存審輩宜為之,非大王之事也。”王為之攬轡而還。他日,伺存審不在,策馬急出,顧謂左右曰:“老子妨人戲!”
  • 108.    《舊五代史·周德威傳》:十二月二十三日,軍次胡柳陂。詰旦,騎報曰;“汴軍至矣!”莊宗使問戰備,德威奏曰:“……王但按軍保柵,臣以騎軍疲之,使彼不得下營,際晚,糧餉不給,進退無據,因以乘之,破賊之道也。”莊宗曰:“河上終日挑戰,恨不遇賊,今款門不戰,非壯夫也!”乃率親軍成列而出,德威不獲已,從之。……因紛擾無行列,德威兵少,不能解,父子俱戰歿。
  • 109.    《舊五代史·世襲列傳》:及莊宗定天下,季興來朝於洛陽。……洎至荊南,謂賓佐曰:“新主百戰方得河南,對勳臣誇手抄《春秋》;又豎手指雲:‘我於指頭上得天下。’如此則功在一人,臣佐何有!且遊獵旬日不回,中外之情,其何以堪,吾高枕無憂矣。”
  • 110.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莊宗召衍入洛,賜衍詔曰:“固當列土而封,必不薄人於險,三辰在上,一言不欺!”衍捧詔忻然就道,率其宗族及偽宰相王鍇、張格、瘐傳素、許寂、翰林學士李旻等,及諸將佐家族數千人以東。同光四年四月,行至秦川驛,莊宗用伶人景進計,遣宦者向延嗣誅其族。衍母徐氏臨刑呼曰:“吾兒以一國迎降,反以為戮,信義俱棄,吾知其禍不旋踵矣!”
  • 111.    《新五代史·張居翰傳》莊宗東征,慮衍有變,遣人馳詔魏王殺之。詔書已印畫,而居翰發視之,詔書言“誅衍一行”,居翰以謂殺降不祥,乃以詔傅柱,揩去“行”字,改為一“家”。時蜀降人與衍俱東者千餘人,皆獲免。
  • 112.    《新五代史·唐家人傳》:莊宗神閔敬皇后劉氏,魏州成安人也。莊宗正室曰衞國夫人韓氏,其次燕國夫人伊氏,其次後也,初封魏國夫人。……莊宗已即皇帝位,欲立劉氏為皇后,而韓夫人正室也,伊夫人位次在劉氏上,以故難其事而未發。宰相豆盧革、樞密使郭崇韜希旨,上章言劉氏當立,莊宗大悦。同光二年四月已卯,皇帝御文明殿,遣使冊劉氏為皇后。皇后受冊,乘重翟車,鹵簿、鼓吹,見於太廟。韓夫人等皆不平之,乃封韓氏為淑妃,伊氏為德妃。
  • 113.    《新五代史·唐家人傳》:太祖正室劉氏,代北人也;其次妃曹氏,太原人也。太祖封晉王,劉氏封秦國夫人。……曹氏封晉國夫人,後生子,是謂莊宗。……莊宗即位,冊尊曹氏為皇太后,而以嫡母劉氏為皇太妃。太妃往謝太后,太后有慚色。太妃曰:“願吾兒享國無窮,使吾獲沒於地以從先君,幸矣,復何言哉!”……同光三年七月,太后薨,諡曰貞簡,葬於坤陵。
  • 114.    《新五代史·伶官傳》:自其為王,至於為天子,常身與俳優雜戲於庭,伶人由此用事。又別為優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莊宗嘗與羣優戲於庭,四顧而呼曰:“李天下,李天下何在?”新磨遽前以手批其頰。莊宗失色,左右皆恐,羣伶亦大驚駭,共持新磨詰曰:“汝奈何批天子頰?”新磨對曰:“李天下者,一人而已,復誰呼邪!”於是左右皆笑,莊宗大喜,賜與新磨甚厚。
  • 115.    《新五代史·伶官傳》:新磨嘗奏事殿中,殿中多惡犬,新磨去,一犬起逐之,新磨倚柱而呼曰:“陛下毋縱兒女齧人!”莊宗家世夷狄,夷狄之人諱狗,故新磨以此譏之。莊宗大怒,彎弓注矢將射之,新磨急呼曰:“陛下無殺臣!臣與陛下為一體,殺之不祥!”莊宗大驚,問其故,對曰:“陛下開國,改元同光,天下皆謂陛下同光帝。且同,銅也,若殺敬新磨,則同無光矣。”莊宗大笑,乃釋之。
  • 116.    《新五代史·唐莊宗紀》:莊宗光聖神閔孝皇帝,其先本號朱邪。……執宜獨走歸唐,居之鹽州,以隸河西節度使範希朝。……執宜死,其子曰赤心。……賜姓名曰李國昌,以之屬籍。……國昌子克用,尤善騎射。……天子拜克用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河東節度使,以國昌為雁門以北行營節度使。十月,國昌卒。……拜克用“忠正平難功臣”,封晉王。
  • 117.    《新五代史·唐莊宗紀》:閏月,追尊祖考為皇帝,妣為皇后:曾祖執宜、祖妣崔氏皆諡曰昭烈,廟號懿祖;祖國昌、祖妣秦氏皆諡曰文景,廟號獻祖;考諡曰武,廟號太祖。
  • 118.    《新五代史·唐家人傳》:太祖子八人:莊宗長子也,次曰存美、存霸、存禮、存渥、存乂、存確、存紀。同光三年十二月辛亥,詔封存美等七人為王。存美封邕王,存霸永王,存禮薛王,存渥申王,存乂睦王,存確通王,存紀雅王。
  • 119.    《新五代史·唐家人傳》:存霸歷昭義、天平、河中三軍節度使,存渥義成、天平二軍節度使,皆居京師,食其俸祿而已。……存渥與劉皇后同奔於太原,行至風谷,為部下所殺。……存霸乃剪髮、衣僧衣,謁符彥超曰:“願為山僧,冀公庇護。”彥超欲留之,為軍眾所殺。
  • 120.    《新五代史·唐家人傳》:存美素病風,居太原,與存禮皆不知其所終。
  • 121.    《新五代史·唐家人傳》:存乂歷建雄、保大二軍節度使。娶郭崇韜女。……及崇韜被族,莊宗遣宦官陰察外議以為如何,而宦官因欲盡誅崇韜親黨以絕後患,乃誣言:“存乂過千郎,酒酣,攘臂號泣,為婦翁稱冤,言甚怨望。”莊宗大怒,以兵圍其第而誅之。
  • 122.    《新五代史·唐家人傳》:存紀、存確聞郭從謙反,奔於南山,匿民家。……安重誨謂霍彥威曰:“二王逃難,主上尋求,恐其所失。今上既監國典喪,此禮如何?”彥威曰:“上性仁慈,不可聞奏。宜密為之所,以安人情。”乃即民家殺之。
  • 123.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六》:六月,克用引兵擊從周,汴人多鑿坎於陳前,戰方酣,克用之子鐵林指揮使落落馬遇坎而躓,汴人生擒之……克用請修好以贖落落,全忠不許,以與羅弘信,使殺之。
  • 124.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九》:叔琮、友寧長驅乘之,河東軍驚潰,禽克用子廷鸞,兵仗輜重委棄略盡。
  • 125.    《資治通鑑·後梁紀三》:晉李嗣源分兵徇山後八軍,皆下之;晉王以其弟存矩為新州刺史總之。
  • 126.    《資治通鑑·後梁紀四》:晉王之弟威塞軍防禦使存矩在新州,驕惰不治,侍婢預政。……存矩得五百騎,自部送之。行者皆憚遠役,存矩復不存恤。……因執兵大噪,趣傳舍,詰朝,存矩寢未起,就殺之。
  • 127.    《李克用墓誌銘》:嗣王之兄,今昭義相公名嗣昭,乃王之元子也。嗣王之次親弟二十三人,具名列於後:存貴、存順、存美、存矩、存範、存霸、存規、存璲、善意、大馥、重喜、小馥、住住、神奴、常住、骨骨、喬八、外端、小惠、延受、小住、口寶、小寶。
  • 128.    《新五代史·唐家人傳》:莊宗崩,後與李存渥等焚嘉慶殿,擁百騎出師子門。後於馬上以囊盛金器寶帶,欲於太原造寺為尼。在道與存渥奸,及至太原,乃削髮為尼。明宗入立,遣人賜後死。晉天福五年,追諡曰神閔敬皇后。
  • 129.    《新五代史·唐家人傳》:韓淑妃、伊德妃皆居太原,晉高祖反時,為契丹所虜。
  • 130.    《新五代史·唐家人傳》:自唐末喪亂,后妃之制不備,至莊宗時,後宮之數尤多,有昭容、昭儀、昭媛、出使、御正、司簿、侍真、懿才、鹹一、瑤芳、懿德、宣一等,其餘名號,不可勝紀。
  • 131.    《五代會要·卷一內職》:昭儀侯氏,封汧國夫人。昭容夏氏,封虢國夫人。昭媛白氏,封沂國夫人。出使美宣鄧氏,封珝國夫人。御正楚真張氏,封涼國夫人。司簿德美周氏,封宋國夫人。侍真吳氏,封渤海郡夫人。懿才王氏,封太原郡夫人。鹹一韓氏,封昌黎郡夫人。瑤芳張氏,封清河郡夫人。懿德王氏,封琅琊郡夫人。宣一馬氏,封扶風郡夫人。並同光二年十一月敕。
  • 132.    《新五代史·唐家人傳》:虢國夫人夏氏以嘗幸於莊宗,守殷不敢留。明宗立,悉放莊宗時宮人還其家,……後嫁契丹突欲李贊華。
  • 133.    《新五代史·梁家人傳》:次妃郭氏,父歸厚,事梁為登州刺史。妃少以色進。梁亡,唐莊宗入汴,梁故妃妾,皆號泣迎拜。賀王友雍妃石氏有色,莊宗召之,石氏慢罵,莊宗殺之。次以召妃,妃懼而聽命。已而度為尼,賜名誓正,居於洛陽。
  • 134.    《新五代史·唐家人傳》:先時,莊宗攻梁軍於夾城,得符道昭妻侯氏,寵專諸宮,宮中謂之“夾寨夫人”。
  • 135.    《新五代史·唐家人傳》:莊宗有愛姬,甚有色而生子,後心患之。莊宗燕居宮中,元行欽侍側,莊宗問曰:“爾新喪婦,其復娶乎?吾助爾聘。”後指愛姬請曰:“帝憐行欽,何不賜之?”莊宗不得已,陽諾之。後趣行欽拜謝,行欽再拜,起顧愛姬,肩輿已出宮矣。莊宗不樂,稱疾不食者累日。
  • 136.    《新五代史·唐家人傳》:莊宗五子、長曰繼岌,其次繼潼、繼嵩、繼蟾、繼嶢。
  • 137.    《新五代史·唐家人傳》:豆盧革為相,建言:唐故事,皇子皆為宮使。因以鄴宮為興聖宮,以繼岌為使。同光三年,封魏王。是歲伐蜀,以繼岌為西南面行營都統,郭崇韜為都招討使,工部尚書任圜、翰林學士李愚皆參軍事。……四月辛卯,至興平,聞明宗反,兵入京師,繼岌欲退保鳳翔。……至渭南,左右皆潰。……繼岌面榻而卧,環縊殺之。
  • 138.    《新五代史·唐家人傳》:同光三年,詔以皇子繼嵩、繼潼、繼蟾、繼嶢皆為光祿大夫,檢校司徒。蓋其皆幼,故不封。當莊宗遇弒時,太祖子孫在者十有一人,明宗入立,其四人見殺,其餘皆不知所終,太祖之後遂絕。
  • 139.    《宋史·宋偓傳》:宋偓,河南洛陽人。謙恭下士。祖瑤,唐天德軍節度兼中書令。父廷浩,尚後唐莊宗女義寧公主,生偓。……偓,莊宗之外孫,漢祖之婿,女即孝章皇后,近代貴盛,鮮有其比。
  • 140.    朱祖謀‹校›,蔣哲倫‹增校›.尊前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
  • 141.    全元曲:劉夫人慶賞五侯宴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3-01]
  • 142.    羅貫中《殘唐五代史演義》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3-01]
  • 143.    《新五代史》:(同光四年)夏四月丁亥朔,皇帝崩。
  • 144.    《新五代史》:(同光元年)夏四月己巳,皇帝即位,大赦,改元,國號唐。
  • 145.    高文德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史大辭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030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