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景仁

(五代時期後梁名將)

鎖定
王景仁(?-約914年),原名茂章,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唐末五代時期吳國吳越後梁將領。
王景仁在唐末便追隨淮南節度使楊行密,輔佐其建立吳國,外援青州王師範,內平田頵安仁義叛亂,由親校累功至潤州團練使。後升任宣州觀察使,因不容於嗣主楊渥,叛投吳越國,遙領寧國節度使。他在後梁建立後,被梁太祖朱温召入汴京,仍領寧國節度使,加檢校太傅同平章事。後授北面行營都招討使,領兵與晉國對峙於柏鄉,結果在柏鄉之戰中大敗而回。
乾化三年十二月(914年1月),王景仁在與吳國的霍丘之戰中再次兵敗 [49]  ,不久便病死於汴京,追贈太尉
本    名
王景仁
別    名
王茂章
所處時代
唐末五代
出生地
廬州合肥
出生日期
不詳
逝世日期
約 914年 [1] 
所屬政權
吳國→吳越→後梁
官    職
寧國節度使、檢校太傅、同平章事

王景仁人物生平

王景仁早年經歷

王景仁原名王茂章,很早便效力於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常侍其左右為親校。他生性質樸,每次作戰皆身先士卒,在戰場上以勇悍著稱,但平時卻沒有威儀,深受楊行密的器重。 [2] 
天覆二年(902年),楊行密被唐朝封為吳王,建立吳國(史稱南吳)。 [3]  王茂章此時在軍中也已累功至都指揮使 [42] 

王景仁揚名青州

天覆三年(903年),宣武節度使朱温命侄子朱友寧率軍攻打平盧鎮。 [4]  平盧節度使王師範向吳國求援,楊行密乃命王茂章率七千步騎(一作兩萬 [57-58]  )赴援。王茂章攻取密州(治今山東諸城),斬殺刺史劉康乂,很快便進抵平盧鎮治青州。當時,王師範與宣武軍會戰於石樓(在今山東青州西),並以麾下的登州(治今山東蓬萊)、萊州兩州州兵分駐兩個寨柵。 [5] 
朱友寧趁夜猛攻登州柵。王茂章一直按兵不動,任由宣武軍攻破登州柵。宣武軍隨後又轉攻萊州柵。此時天色已亮,王茂章料定宣武軍必已疲乏,於是與王師範合兵出擊,最終大敗宣武軍。朱友寧在戰鬥中墮馬,被青州軍斬殺。王茂章命將朱友寧的首級送往淮南,同時又與王師範乘勝反攻,一直追殺至米河,俘斬數以萬計。 [6] 
王茂章援助青州之戰 王茂章援助青州之戰
朱温又親率二十萬大軍,進抵平盧前線,在青州城下大敗王師範 [7]  。而王茂章則偽作畏敵怯戰,一直閉營不出,待到宣武軍士氣鬆懈之時突然發動襲擊,最後擊退宣武軍。此戰,王茂章在陣中驅馳衝殺,疲累時便退出戰陣,安坐飲酒,繼而上馬再戰。朱温當時在高處觀戰,自青州降卒處得知王茂章之名,對其大為讚賞,道:“我若能得此人為將,何愁天下不定。” [8] 
王茂章自知眾寡懸殊,戰敗不可避免,於是趁宣武軍暫退,連夜引軍退走,撤回淮南。梁將楊師厚率部追擊,在輔唐(治今山東安丘)追上了吳軍。王茂章乃命部將李虔裕率五百騎殿後。 [9]  他本打算和李虔裕一同斷後對敵,但在李虔裕的再三請求下,最終還是率主力部隊先行離去。李虔裕力戰而死,但成功拖延了宣武軍的追擊。王茂章得以全軍撤回淮南。 [10] 

王景仁討平叛亂

王景仁討田頵、安仁義叛亂 王景仁討田頵、安仁義叛亂
王茂章返回淮南後不久,吳國所屬的寧國節度使田頵和潤州團練使安仁義起兵叛亂。楊行密以王茂章為潤州行營招討使,讓他攻打安仁義。 [11]  但安仁義素以善射著稱,每戰皆以射術大挫吳軍鋭氣,以致吳軍士卒皆不敢與其交戰。 [12]  王茂章因此始終不能攻克潤州(治今江蘇鎮江)。楊行密又命徐温率兵增援。徐温將所屬軍隊的衣服旗幟改換得和王茂章的軍隊一樣。安仁義不知吳軍增兵,再次出城交戰,結果被徐温擊敗。 [13] 
王茂章又和台濛一同攻打田頵,先後在廣德黃池大敗叛軍,迫使田頵退守宣州(寧國軍治所,在今安徽宣城)。楊行密命台濛攻宣州,又將王茂章調回潤州,繼續攻打安仁義。台濛不久便攻克宣州,田頵兵敗被殺。 [14]  而王茂章直到天祐二年(905年)正月,方才通過挖地道攻入潤州,將安仁義俘送廣陵(吳國國都,在今江蘇揚州)處死。 [15]  楊行密遂以王茂章為潤州團練使。 [16] 

王景仁歸順後梁

天祐二年(905年)九月,楊行密病重,乃將時任宣州觀察使的長子楊渥召回廣陵,並以王茂章接任楊渥的宣州觀察使一職。 [17]  楊渥離開宣州時,打算帶走他的帷帳、親兵,卻遭到王茂章的拒絕,因此懷恨在心。 [18]  是年末,楊行密病逝。楊渥襲任淮南節度使,封弘農郡王。他不久便命李簡統兵襲擊宣州。 [19] 
天祐三年(906年)正月,吳軍攻至宣州城下。王茂章自知難以抵抗,遂率部奔杭州,投靠割據兩浙的鎮海鎮東兩鎮節度使錢鏐。吳將陶雅此時剛攻取錢鏐治下的睦州(治今浙江建德),擔心被王茂章阻斷歸路,於是撤回歙州(治今安徽歙縣)。睦州又被錢鏐奪回。 [20]  錢鏐以王茂章為兩府行軍司馬、鎮東軍節度副使,後又表薦其為寧國節度使。當年十二月,朝廷下詔,以王茂章遙領寧國節度使,加授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太保 [21] 
開平元年(907年),朱温代唐稱帝,建立後梁,史稱梁太祖。錢鏐乃向後梁稱臣,被封為吳越王,正式建立吳越國。 [22]  王茂章則更名為王景仁,以避朱温曾祖朱茂琳之諱。 [23]  當時,朱温因素聞王景仁之名,遣使召其入朝。 [24]  而錢鏐亦有意聯合梁軍攻滅吳國,遂於次年(908年)八月 [25]  ,遣王景仁奉表入汴京(後梁國都,治今河南開封),向朱温面陳攻取淮南之策。朱温對王景仁待以殊禮,賞賜非常優厚,對他承諾:“等我討平代北賊寇(指晉國,便盡起大軍,由你統兵南征。”後來,朱温仍讓王景仁遙領寧國節度使,並加授檢校太傅、同平章事,讓他和宰相同班朝會。 [26]  而此時的吳國,楊渥已被徐温弒殺。其弟楊隆演雖襲任淮南節度使、弘農郡王,但吳國的軍政大權皆被徐温所控制。
開平三年(909年),忠武節度使劉知俊叛降岐國。王景仁隨楊師厚兵進關中,準備攻打同州(忠武鎮治所,在今陝西大荔)。劉知俊遂放棄同州,到鳳翔投奔岐王李茂貞。此後,王景仁隨軍攻取雍州(治今陝西西安)、華州,多有戰功。 [27] 

王景仁兵敗柏鄉

主詞條:柏鄉之戰
天祐七年(910年),成德節度使趙王王鎔因擔心被朱温吞併領地,轉而與晉國結盟。晉王李存勖乃命周德威率部進駐趙州(治今河北趙縣),隨後又親率大軍東進,會合周德威所部,與成德軍(趙軍)一同對抗梁軍。 [28]  朱温遂以王景仁為北面行營都招討使 [29]  ,讓他統領七萬精兵,與副使韓勍、前鋒李思安攻打成德鎮(趙國)。王景仁於當年十二月進駐柏鄉 [30] 
柏鄉之戰示意圖 柏鄉之戰示意圖
晉趙聯軍此時亦兵至距離柏鄉五里處的野河(今滏陽河支流)北岸,與梁軍隔河對峙。王景仁命趕造浮橋,準備渡河進攻。而李存勖卻在周德威的建議下,退到了距離柏鄉三十餘里的鄗邑。 [31]  當時,梁軍因柏鄉缺少餵馬的草料,派兵士到營地附近割草,卻又遭到晉軍騎兵的不斷襲擾,只得拆茅屋、坐席作為飼料,導致軍心不穩。 [32] 
周德威隨後又於次年(911年)正月兵至柏鄉,命三百騎兵到梁軍營前挑戰。王景仁乃集結全軍,列陣出擊。周德威且戰且退,將梁軍誘至鄗邑以南的平原曠野地帶。 [33]  兩軍便在野河沿岸展開了交戰。 [34]  當時,梁軍分為東西兩陣 [35]  ,橫亙六七里,“戈矛如束”,“囂聲若雷”,在與晉趙聯軍的激戰中四次“敗而復整”,戰況非常激烈。 [36]  但李存勖在周德威的建議下,始終沒有將全部兵馬投入戰場。 [37] 
兩軍戰至傍晚時分,梁軍疲憊,皆有退意。周德威見決戰時機已到,立即發起猛攻。李存勖也趁機衝擊 [38]  ,與周德威兩面夾擊梁軍。梁軍陣勢大亂,頓時潰不成軍。晉趙聯軍一直追殺至柏鄉,俘虜陳思權等梁軍將校二百八十五人,“斬首二萬級,獲馬三千匹”,繳獲“鎧甲兵仗七萬,輜車鍋幕不可勝計”。此戰,梁軍伏屍數十里,龍驤、神威、神捷等精鋭禁軍全軍覆沒,王景仁與韓勍、李思安僅率數十騎連夜逃歸。 [39]  晉軍乘勝進圍邢州(治今河北邢台),一直掠地至黎陽(治今河南浚縣)。 [40] 
柏鄉之敗是梁晉爭霸以來從未有過的慘敗。 [55]  朱温震怒,將王景仁拘禁於家中,但因王景仁是錢鏐所推薦,對他並未嚴懲,只是免去了他的兵權以及同平章事之銜。後來,朱温又對王景仁道:“我也知道你之所以失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韓勍、李思安輕視你為客將,不願聽你節度。”他過了幾個月,便又重新恢復了王景仁的官爵。 [41] 

王景仁南征及病逝

乾化三年(913年)十一月,梁末帝朱友貞起用王景仁為淮南西北行營招討應接使,領兵萬餘攻打吳國的壽州(治今安徽壽縣),與徐温在淮河北岸的趙步(在今安徽鳳台東北)發生遭遇戰。當時吳軍尚未完全集結。徐温僅率四千餘人迎戰,被梁軍打得敗退。 [49]  王景仁乘勝追擊,眼見就要將吳軍逼入一條山谷。吳將陳紹突然大呼:“敵軍已被誘至深處,可以反攻了!”他躍馬轉身,在梁軍中左右衝殺。吳軍士卒皆以為此前乃是詐敗,頓時士氣大振,隨陳紹一起再戰梁軍,最終將梁軍擊退。 [50] 
趙步之戰後,吳軍撤回淮河南岸。王景仁亦率軍自霍丘附近水淺處涉水渡過淮河,並在涉水處設下標識。不久,王景仁在霍丘與吳軍再次展開交戰,擒獲吳將袁叢、王彥威、王璠等。但吳將朱瑾隨後率大軍趕至,吳軍兵力大增。王景仁不敵,於是撤軍而走。他親率數騎斷後,使得吳軍皆不敢近逼。但梁軍不知此前設下的標識已被霍丘守將朱景移至深水處,見到標識便涉水渡河,結果過半士卒皆溺水而死。徐温在霍丘將梁軍屍體築作京觀,以炫耀武功。 [51]  時為乾化三年十二月(914年1月)。 [49] 
王景仁敗歸汴京後,不久便因病而死,被追贈為太尉(《十國春秋》作太師)。 [52] 

王景仁主要影響

五代十國前期形勢圖 五代十國前期形勢圖
吳國時期:王景仁隨楊行密起淮南 [1]  ,輔佐其建立吳國,在朱全忠擊王師範之戰中率兵七千馳援青州,攻取密州,斬刺史劉康乂,繼而又在青州城下斬殺朱友寧,隨後擊退朱温親率的主力大軍,最後因寡不敵眾而主動撤軍,“全軍以歸”。 [5]  [6]  [8]  [10]  他在宣州田頵、潤州安仁義叛亂時,被楊行密任命為攻打潤州的主將,歷經一年多的苦戰,以挖地道攻入潤州,俘殺安仁義,討平叛亂,期間還曾協助台濛,在廣德、黃池大敗田頵所部叛軍,迫使田頵退守宣州。 [11]  [14]  [15] 
吳越時期:王景仁在投靠吳越後,迫使吳將陶雅撤回歙州,使得錢鏐重又奪回睦州。 [20]  後作為錢鏐的使者,前往汴京,向朱温面陳攻取淮南之策。 [25] 
後梁時期:王景仁在後梁期間,與楊師厚兵進關中,迫使叛將劉知俊棄守同州,又攻取雍州、華州。 [27]  他作為梁軍主將參與柏鄉之戰,結果被晉趙聯軍打得大敗,逆轉了梁晉爭霸的形勢,使得後梁在河北陷入孤立。 [53]  後又與吳國對戰於趙步、霍丘,都是先勝後敗,損兵折將。 [50]  [51] 

王景仁歷史評價

錢鏐:其人是淮南第一都將。 [61] 
朱温:使吾得此人為將,天下不足平也! [44] 
薛居正劉鄩以機略自負,賀瑰以忠毅見稱,懷英以驍勇佐時,景仁以貞純許國,較其器業,皆名將也。然雖有善戰之勞,亦有敗軍之咎,則知兵無常勝,豈虛言哉! [43] 
胡三省:① 朱全忠見王茂章臨敵整暇,故欲得之。然茂章後歸梁,攻淮南、攻鎮,並皆折北而不振,人固未易知也。 [60] 孫臏三駟之説也,自古以來以此取勝者多矣,楚以之破吳師而滅舒鳩,周訪以之破杜曾而清襄、沔,王茂章以之斬朱友寧,其策略皆不出此。 [59] 
吳任臣:王茂章有專閫才,而不竟其用,畏禍出亡,事非得已。 [45] 

王景仁軼事典故

王景仁吳王之忌

楊行密晚年對王景仁亦有猜忌之心,曾登上廣陵城樓,望着王景仁在城中營建的府第,嘆道:“天下未定,王茂章便營建如此高大的府第,他還能為我臨陣忘身嗎?”他臨終之時,還對兒子楊渥道:“張顥、王茂章、李遇,皆是怙亂之徒,可惜我不能為我兒除掉他們了。” [56] 

王景仁撫州論兵

王景仁由杭州入覲汴京時,途經撫州。撫州刺史危全諷當時正欲起兵對抗吳國,邀請王景仁閲軍。王景仁觀閲後,對危全諷道:“我久在吳國,對吳軍的戰力非常瞭解。吳軍有三等,您的軍隊只能對抗下等的吳軍,若要取勝,除非再增兵十萬。”危全諷不聽,最終果然兵敗被擒,其勢力亦被吳國吞併。 [48] 

王景仁獨山哭廟

王景仁晚年統兵伐吳,路過獨山,得知山上有供奉楊行密的廟祠。他進廟祠祭拜,痛哭一番,方才離去。 [54] 

王景仁人際關係

舊部:刁彥能,王茂章在宣州時的親兵,因有老母在堂而未隨其投奔吳越。他歷仕吳國、南唐,官至昭武軍節度使。 [47] 

王景仁史料索引

舊五代史·卷二十三·梁書列傳十三》 [43] 
新五代史·卷二十三·梁臣傳第十一》 [44] 
《十國春秋·卷七·吳七》 [46] 
參考資料
  • 1.    王景仁的具體去世時間,史料未有明文記載,僅稱其於霍丘兵敗後“及歸,病疽而卒”。據《資治通鑑》等記載,霍丘之戰發生在乾化三年十二月,此時陽曆已在914年1月。故此,王景仁的去世時間最早不早於914年1月。
  • 2.    《十國春秋·卷七》:幼從太祖起淮南,常侍左右,為親校。為人驍果剛悍,質略無威儀,臨敵務以身先士卒,太祖壯之。
  • 3.    《十國春秋·卷一》:天覆二年三月。天子以金吾將軍李儼為江淮宣諭使,書御衣賜王,拜王東面行營都統、中書令,進爵吳王,以討朱全忠。
  • 4.    《十國春秋·卷七》:梁王全忠遣從子友寧攻王師範於青州,師範乞兵太祖。
  • 5.    《十國春秋·卷一》:天覆三年夏四月,平盧節度使王師範為汴兵所攻,乞援於我。乙未,王遣將王茂章以步騎七千救之。五月,汴將朱友寧屠博昌,進拔臨淄,抵青州城下,遣別將攻登、萊。王茂章會王師範弟萊州刺史師晦攻密州,拔之,斬其刺史劉康乂,以淮海都遊奕使張訓為刺史。六月乙亥,汴兵拔登州,師範帥登、萊兵拒友寧於石樓,為兩柵。
  • 6.    《十國春秋·卷一》:丙子夜,友寧擊登州柵,茂章不為動。頃之,登州柵已破,進攻萊州柵。比明,茂章度其兵力罷矣,與師範合兵出戰,大破之。友寧旁自峻阜馳騎走,馬僕,青州將張土梟斬之,傳首廣陵。茂章於是合兩鎮兵,逐北至米河,俘斬萬計。
  • 7.    《十國春秋·卷一》:梁王全忠自將兵二十萬至臨朐,命諸將攻青州。師範出戰,敗績。
  • 8.    《十國春秋·卷七》:是時梁王全忠方攻鄆中,聞友寧死,以兵二十萬倍道而至,茂章閉壘示怯,伺汴兵怠,毀柵而出,驅馳疾戰。戰酣退坐,召諸將飲酒,已而復戰。全忠登高望見之,得青州降人,問飲酒者為誰,曰:“王茂章也。”全忠嘆曰:“使吾得此人為將,天下不足平矣!”汴兵又敗。
  • 9.    《十國春秋·卷一》:茂章陽閉壘不出,伺汴兵氣稍懈,毀柵疾戰,如是者再,至晡,汴兵乃退。茂章度眾寡不敵,是夕,引軍還。梁王全忠遣曹州刺史楊師厚追及於輔唐。時先鋒指揮使李虔裕將五百騎殿後。
  • 10.    《十國春秋·卷七》:茂章軍還,汴兵急追之。茂章度不可走,遣裨將李虔裕以眾一旅設覆于山下以待之,留軍不行,解鞍而寢。虔裕疾呼曰:“追兵至矣!官速走!虔裕以死遏之。”茂章曰:“吾亦戰於此也。”虔裕三請,茂章乃行,而虔裕卒戰死,汴兵以故不能及,茂章得全軍以歸。
  • 11.    《十國春秋·卷一》:天覆三年八月,寧國節度使田頵、潤州團練使安仁義同舉兵反。壬辰,以王茂章為潤州行營招討使,擊仁義。
  • 12.    《十國春秋·卷十三》:太祖潛令王茂章、李德誠等圍之。仁義常以射自負,……每與茂章等戰,必命中而後發,以此外軍畏之,不敢近。
  • 13.    《十國春秋·卷一》:未幾,茂章攻潤州,不克,王遣徐温將兵會之,温易其衣服、旗幟如茂章兵,仁義不知復益兵,出戰,大破之。
  • 14.    《十國春秋·卷一》:神福請王發步兵斷頵歸路,王遣漣水制置使台濛將兵應之。時王茂章攻潤州,久未下,王命茂章移兵會擊頵。冬十月戊辰,濛與頵遇於廣德,……縱兵擊之,頵兵遂敗。又戰於黃池,濛陽走,頵追之,伏發,大敗,奔還宣州,濛引兵圍之。王覆命茂章領兵攻潤州。十一月乙亥,(頵)還走城,橋陷墮馬,斬之。濛遂克宣州。
  • 15.    《十國春秋·卷一》:天祐二年春正月,王茂章穴地入潤州,遂克之。安仁義得士心,攻之逾年不克,至是城陷見執,並其子斬於廣陵市。
  • 16.    《十國春秋·卷七》:茂章累官潤州團練使。太祖薨,烈祖自宣州入立,以茂章代守其地。
  • 17.    《十國春秋·卷一》:天祐二年九月,王寢疾,遣使召子渥於宣州,以潤州團練使王茂章為宣州觀察使。
  • 18.    《十國春秋·卷七》:烈祖之去宣州也,欲取帷幕及親兵以行,茂章惜不與。烈祖怒,既襲王位,以兵攻之。
  • 19.    《十國春秋·卷二》:天祐二年冬十月,太祖病甚,命判官周隱作符召渥。……及太祖薨,將佐共請宣諭使李儼承製授渥淮南節度使、東道諸道行營都統、兼侍中、弘農郡王。是歲十二月,王命馬步都指揮使李簡等襲王茂章於宣州。
  • 20.    《十國春秋·吳二》:天祐三年春正月,宣州觀察使王茂章出奔杭州。是時,李簡兵奄至城下,茂章度不能守,帥眾南行。陶雅畏茂章斷歸路,遽引兵還歙,復失睦州。庚辰,越王鏐至睦州。
  • 21.    《十國春秋·卷七十七》:天祐三年春正月,宣州觀察使王茂章來奔,王以為鎮東節度副使,更其名曰景仁。十二月,王表薦行軍司馬王景仁,唐帝詔景仁領寧國軍節度使。(舊唐書雲:天祐三年十二月己卯朔,詔淮南偽署宣歙觀察使、檢校司空王茂章,可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太保。從錢鏐請也。今從備史。)
  • 22.    《十國春秋·卷七十七》:天祐四年夏四月,梁王晃稱皇帝,國號梁,改元開平。吳越,梁遣金吾衞大將軍安崇隱進封王為吳越王,增食邑二千户,實封三百户。客有勸王拒命者,王笑曰:“吾豈失為孫仲謀邪!”遂受之。
  • 23.    《十國春秋·卷七》:避梁王全忠家諱,(梁王曾祖名茂琳。)更其名曰景仁。
  • 24.    《十國春秋·卷七》:未幾,梁王稱帝,素知景仁名,遣人召之。
  • 25.    《十國春秋·卷七十八》:天寶元年秋八月,王遣寧國節度使王景仁奉表詣大梁,陳取淮南之策。
  • 26.    《舊五代史·卷二十三》:太祖覆命遙領宣州節度使、檢校太傅、同平章事。鏐以淮寇終為巨患,欲速平之,命景仁奉表至闕,面陳水陸之計,請合禁旅。太祖異禮待之,頒賜殊厚,顧曰:“待我平代北寇,當盡以王師付汝南討。”於是留京師,每預丞相行列。
  • 27.    《舊五代史·卷二十三》:劉知俊之叛也,從駕至陝,始佐楊師厚西入關。兵未交,知俊棄馮翊走,進克雍、華,降王建、張君練,頗預戰有功,太祖嘉之。
  • 28.    《舊五代史·卷五十六》:七年十一月,汴人據深、冀,……鎮州節度使王鎔來告難,帝遣德威率前軍出井陘,屯於趙州。十二月,帝親征。
  • 29.    《舊五代史·卷二十三》:時鎮、定作逆,朋附沙陀,遂擢為上將,付步騎十萬,為北面行營都招討使。
  • 30.    《舊五代史·卷二十七》:天祐七年十二月丁巳朔,梁祖聞帝軍屯趙州,命寧國軍節度使王景仁為北面行營招討使,韓勍為副,相州刺史李思安為前鋒,會魏州之兵以討王鎔。丁丑,景仁營於柏鄉,帝遂親征,自贊皇縣東下。辛巳,至趙州,與周德威兵合。帝令史建瑭以輕騎嘗寇,獲芻牧者二百人,問其兵數,精兵七萬。
  • 31.    《舊五代史·卷五十六》:二十五日,進薄汴營,距柏鄉五里,營於野河上。……德威患之,謂監軍張承業曰:“……去賊咫尺,限此一渠水,彼若早夜以略彴渡之,吾族其為俘矣。若退軍鄗邑,引賊離營,彼出則歸,復以輕騎掠其芻餉,不逾月,敗賊必矣。”承業入言,莊宗乃釋然。德威得降人問之,曰“景仁下令造浮橋數日”,果如德威所料。二十七日,乃退軍保鄗邑。
  • 32.    《舊五代史·卷二十七》:柏鄉無芻粟之備,梁軍以樵採為給,為帝之遊軍所獲,由是堅壁不出,剉屋茅坐席以秣其馬,眾心益恐。
  • 33.    《舊五代史·卷五十六》:八年正月二日,德威率騎軍致師於柏鄉,設伏於村塢間,令三百騎以壓汴營。王景仁悉其眾結陣而來,德威轉戰而退,汴軍因而乘之,至於鄗邑南。
  • 34.    《舊五代史·卷六十五》:柏鄉之役,汴將韓勍追周德威至高邑南野河上,鎮、定兵扼橋道,韓勍選精兵先奪之。莊宗登高而望,鎮、定兵將衄,謂建及曰:“如賊過橋,則勢不可遏,卿計若何?”建及於部選士二百,挺槍大噪,御汴軍,卻之於橋下。
  • 35.    《舊五代史·卷五十六》:時汴軍以魏、博之人為右廣,宋、汴之人為左廣。
  • 36.    《舊五代史·卷二十七》:梁軍列陣,橫亙六七里。時帝軍未成列,李存璋引諸軍陣於野河之上,梁以五百人爭橋,鎮、定之師與血戰,梁軍敗而復整者數四。帝與張承業登高觀望,梁人戈矛如束,申令之後,囂聲若雷,王師進退有序,步騎嚴整,寂然無聲。帝臨陣誓眾,人百其勇,短兵既接,無不奮力。梁有龍驤、神威、拱宸等軍,皆武勇之士也,每一人鎧仗,費數十萬,裝以組繡,飾以金銀,人望而畏之。自巳及午,騎軍接戰。
  • 37.    《舊五代史·卷五十六》:時步軍未成列,德威陣騎河上以抗之。亭午,兩軍皆陣,莊宗問戰時,德威曰:“汴軍氣盛,可以勞逸制之,造次較力,殆難與敵。古者師行不逾一舍,蓋慮糧餉不給,士有飢色。今賊遠來決戰,縱挾糗糒,亦不遑食。晡晚之後,飢渴內侵,戰陣外迫,士心既倦,將必求退。乘其勞弊,以生兵制之,縱不大敗,偏師必喪。以臣所籌,利在晡晚。”諸將皆然之。
  • 38.    《舊五代史·卷五十六》:莊宗與史建瑭、安金全等因衝其陣,夾攻之,大敗汴軍,殺戮殆盡。
  • 39.    《舊五代史·卷二十七》:至晡,梁軍欲抽退,塵埃漲天,德威周麾而呼曰:“汴人走矣!”帝軍齊噪以進,魏人收軍漸退。李嗣源率親軍與史建瑭、安金全兼北部吐渾諸軍衝陣夾攻,梁軍大敗,棄鎧投仗之聲,震動天地,龍驤、神威、神捷諸軍,殺戮殆盡。自陣至柏鄉數十里,殭屍枕籍,敗旗折戟,所在蔽地。夜漏一鼓,帝軍入柏鄉,梁軍輜重、帳幄、資財、奴僕,皆為帝軍所有。梁將王景仁、韓敬、李思安等以數十騎夜遁。是役也,斬首二萬級,獲馬三千匹,鎧甲兵仗七萬,輜車鍋幕不可勝計。擒梁將陳思權以下二百八十五人。
  • 40.    《舊五代史·卷二十二》:五年正月,王景仁敗於柏鄉,晉人乘勝圍邢州,掠魏博,南至黎陽。
  • 41.    《舊五代史·卷二十三》:開平二年正月二日,與晉軍戰於柏鄉,王師敗績。太祖怒甚,拘之私第。然以兩浙元勳所薦,且欲收其後效,止落平章事、罷兵柄而已。(《歐陽史》:景仁及晉人戰,大敗於柏鄉。景仁歸訴於太祖,太祖曰:“吾亦知之,蓋韓勍、李思安輕汝為客,而不從節度爾。”)數月,復其官爵。
  • 42.    《舊五代史·卷二十三》:在淮南累職為都指揮使,楊行密偽署宣州節度使。
  • 43.    舊五代史:卷二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05]
  • 44.    新五代史:卷二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9-03]
  • 45.    [清]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中華書局,1983:110
  • 46.    [清]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中華書局,1983:107-109
  • 47.    《馬氏南唐書·卷十一》:刁彥能,上蔡人也。父禮,遇亂,徙家宣城。彥能少孤貧,事母以孝聞。初隸節度使王茂章,為親兵。茂章叛入越,彥能當從,使家人扶其母俟於路。彥能至,抱母泣,告茂章曰:“老母在此,不能從公。”茂章許之。乃馳入宣州,城中已亂,彥能登城,以劍招之,紿曰:“我從王府來,爾輩無動,大軍且至矣。”眾信之,稍定。義祖聞而嘉之,以為軍事校使,……元宗即位,出為饒、信二州刺史,建州留後,撫州節度使。
  • 48.    《新五代史·卷六十一》:撫州危全諷叛,攻洪州,袁州彭彥章、吉州彭釺、信州危仔倡皆起兵叛。……戰於象牙潭,敗之,執全諷、彥章,而玕奔於楚,仔倡奔於錢塘。初,全諷欲舉兵也,錢鏐送王茂章於梁,道過全諷,謂曰:“聞公欲大舉,願見公兵,以知濟否。”全諷陣兵,與茂章登城望之,茂章曰:“我素事吳,吳兵三等,如公此眾,可當其下將爾,非得益兵十萬不可。”而全諷卒以此敗。
  • 49.    《十國春秋·卷二》:天祐十年冬十一月,梁以寧國節度使王景仁為淮南西北行營招討應援使,將兵萬餘寇廬、壽。十二月,徐温與平盧節度朱瑾率諸將拒之,遇景仁於趙歩。時徵兵猶未集,温以四千餘人與之戰,不勝而卻。景仁直前薄温,左驍衞大將軍陳紹擊退之。已而兵既集,大敗梁兵於霍邱,景仁以數騎殿後,我師遂不敢逼。
  • 50.    《十國春秋·卷九》:梁將王景仁入犯,紹從徐温將兵御之。温遇景仁於趙步,戰小卻,景仁擁師乘之,將及於隘,諸吏士皆失色,紹忽援槍大呼曰:“誘敵太深,可以進矣!”躍馬還鬥,左右衝突,眾兵隨之,摧鋒陷陣,當着辟易,梁兵乃退。温拊其背曰:“非子之智勇,吾幾困矣。”
  • 51.    《舊五代史·卷二十三》:至霍丘接戰,擒賊將袁叢、王彥威、王璠等送京師。俄而朱瑾以大軍至,景仁力戰不屈,常以數騎身先奮擊,寇不敢逼,乃引兵還。及濟淮,復為殿軍,故不甚衄,瑾亦不敢北渡。(《九國志·朱景傳》:王茂章來寇,度淮水可涉處立表識之,景易置於深潭水中,立表浮木之上。茂軍敗,望表而涉,溺死者大半,積其屍為京觀。)
  • 52.    《舊五代史·卷二十三》:及歸,病疽而卒。詔贈太尉。
  • 53.    羅琨、張永山等.中國軍事通史·五代十國軍事史: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88-90
  • 54.    《新五代史·卷二十三》:末帝立,以景仁為淮南招討使,攻廬、壽,軍過獨山,山有楊行密祠,景仁再拜號泣而去。
  • 55.    《新五代史·卷二十五》;自鄗追至於柏鄉,橫屍數十里,景仁以十餘騎僅而免。自梁與晉爭,凡數十戰,其大敗未嘗如此。
  • 56.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一十三》:登城,見王茂章營第,曰:“天下未定,而茂章居寢鬱然,渠肯為我忘身乎?”茂章遽毀損。……行密諗渥曰:“左衙都將張顥、王茂章、李遇皆怙亂,不得為兒除之。”卒,年五十四。
  • 57.    《舊五代史·卷二十二》:及王師範以青州叛,太祖遣師厚率兵東討,時淮賊王景仁以眾二萬來援師範,師厚逆擊,破之。
  • 58.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四》:天覆三年,青州王師範叛,乞師於淮南,行密遣將王景仁率師二萬以援之,攻討密州。
  • 59.    資治通鑑音注:卷二百七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9-03]
  • 60.    資治通鑑音注:卷二百六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9-03]
  • 61.    冊府元龜:卷一百六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9-0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