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知遠

(後漢開國皇帝)

鎖定
劉知遠(895年—948年),五代十國時期後漢開國皇帝。稱帝后改名劉暠。沙陀族,太原府太原縣(今山西省太原市)人。 [20] 
劉知遠自幼不好嬉戲,沉重宴言,長大後,與後晉高祖石敬瑭皆為後唐明宗帳下偏將。因曾解救石敬瑭於戰場,故當石敬瑭出鎮太原時,任劉知遠為押衙。在後唐廢帝時期,石敬瑭將要舉兵,劉知遠與桑維翰為之謀劃,從而成為後晉開國功臣,並開始統領禁軍。天福二年(937年),劉知遠遷任侍衞馬步軍都指揮使,領忠武節度使。不久,另一位重臣杜重威代劉知遠領忠武軍,劉知遠徙任歸德節度使。天福五年(940年),劉知遠待任為鄴都留守。次年,徙任為北京(今山西太原)留守。後晉出帝即位後,與契丹斷絕關係,為避免劉知遠居功有異志,先後封其為太原王、北平王,拜北面行營都統。但劉知遠並未出兵抵禦契丹,反而在契丹滅後晉時奉表於耶律德光。他在看清契丹無法穩定中原局勢的情況下,於開運四年(947年)二月稱帝,穩定並收取中原各個藩鎮的軍心。六月,劉知遠入東京(今河南開封),改國號為漢,史稱後漢。
後漢建立之後,首要任務是穩定中原局勢。而其中一大隱患即天雄節度使杜重威。於是劉知遠幾乎花費一年時間親征杜重威,使其歸服。十二月,劉知遠長子魏王劉承訓去世,劉知遠悲痛萬分,以致病重不起。乾祐元年(948年)正月,劉知遠更名為劉暠,數日後去世,時年五十四歲,次子劉承祐即位。諡號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廟號高祖,葬於睿陵 [20] 
全    名
劉暠
諡    號
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
廟    號
高祖
年    號
天福(沿用石敬瑭年號)、乾祐(948年)
所處時代
五代十國
民族族羣
沙陀族
出生地
太原府太原縣(今山西省太原市
出生日期
895年3月4日(乾寧二年二月四日) [21] 
逝世日期
948年3月10日(乾祐元年正月二十七日) [11] 
逝世地
萬歲殿 [11] 
陵    墓
睿陵
在位時間
947年 至 948年
主要成就
建立“後漢”政權
本    名
劉知遠

劉知遠人物生平

劉知遠追隨敬瑭

劉知遠,生於唐昭宗乾寧二年(895年),從小為人沉穩莊重,不好嬉戲。到了青少年時期,正值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割據太原,劉知遠就在李克用的養子李嗣源(即後來的後唐明宗)部下為軍卒。當時,石敬瑭為李嗣源部將,在戰鬥中,劉知遠不顧自己的生死安危,兩次救護石敬瑭脱難。石敬瑭感而愛之,以其護援有功,奏請將劉知遠留在自己帳下,做了一名牙門都校。
後唐清泰三年(936年),劉知遠移鎮汶陽,升任馬步軍都指揮使。同年,石敬瑭得助於劉知遠等人謀劃,假借契丹軍的力量,消滅後唐,在太原稱帝,建立了後晉,是為晉高祖 [1]  為了報答契丹的幫助,石敬瑭不惜將燕雲十六州割讓契丹,並稱比他小11歲的耶律德光為父,劉知遠對石敬瑭的做法不以為然,他認為:“對契丹稱臣即可,當兒子則太過分,多送些金帛使遼兵援助而不必以割地相許,割地會造成將來後患無窮啊!”果然,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從此中原門户大開,無險可守。
後晉建立後,劉知遠以其軍政才能和佐命功,歷任檢校司空、侍衞馬步都指揮使、點檢隨駕六軍諸衞事、許州節度使、朱州節度使、檢校太傅、北京(今太原)留守、河東節度使等職,日趨顯貴。 [2] 

劉知遠志取天下

石敬瑭當了七年兒皇帝,於後晉天福七年(942年)死去。養子石重貴即位,是為後晉出帝,劉知遠也遷檢校太師,進位中書令 [3] 
後晉開運元年(944年),契丹主耶律德光率軍南下,大軍直抵澶州,派蕃將偉王領兵進入雁門關。劉知遠作為幽州道行營招討使,在忻口大破偉王,累遷太原王兼任北面行營都統,北平郡王、太尉,之後誅殺吐谷渾白承福等五支部族共四百人,以另一部族的王義宗統領五族中其餘的人,又在朔州陽武關再破契丹。 [4]  劉知遠在這段時期的主要意圖是稱霸河東,成就王業,因此對朝廷的詔命半推本就,一方面不服調遣,作戰中逗留不進,另一方面也主動出擊一下。 [5] 
後晉開運四年(947年)正月一日,契丹進犯京師,俘虜了後晉少帝石重貴北去,後晉滅亡。二月一日,耶律德光具辦漢族的禮制衣服,登上崇元殿接受朝拜,詔令改晉國為大遼國,大赦天下,稱年號為會同十年。劉知遠遣牙將王峻向契丹奉表投降,耶律德光詔令褒揚嘉獎,稱劉知遠為兒子,並賜給一根木拐。按契丹的禮法,貴重的大臣才能得到這種賞賜,就像按漢族禮儀賜給假節一樣。王峻拿着木拐,契丹人望見他都紛紛到路邊避讓。王峻回來後,對劉知遠説契丹政治混亂,一定不能攻佔中原,於是便商議建國。 [6] 

劉知遠建國稱帝

這時,秦州節度使何建歸降後蜀。後晉開運四年(947年)二月十二日,河東行軍司馬張彥威與他的文武將吏等,認為中原沒有主人,劉知遠的威望日益隆盛,眾心所歸,寫信勸他登上帝位,劉知遠謙讓不答應,此後眾官三次上書,諸軍將吏、貴臣耆老,一個接一個地懇切陳請,才發佈文告應允。十五日,劉知遠看準時機,在太原稱帝,建立了後漢政權。他沒有馬上改國號,但棄開運年號,而延用石敬瑭的年號,稱天福十二年 [7]  。接着,劉知遠下詔禁止為契丹括取錢帛;慰勞保衞地方和武裝抗遼的民眾;在諸道的契丹人一律處死等等。於是晉朝舊臣紛紛投誠歸附。 [8] 
契丹在中原人民抗擊下退出後,同年六月劉知遠進入開封並建都,改名為暠,改國號為漢,改天福十三年為乾祐元年,蠲免賦税,大赦天下,稱帝。 [9]  劉知遠果斷採納了皇后李氏的建議,一改過去靠括民財犒軍的慣例,而是拿出宮中所有財物賞賜將士,果然深得人心。契丹軍進入中原後,到處以“打草谷”的名義掠奪財物、殺害無辜百姓,中原地區人民反抗不斷,耶律德光被迫北撤,留蕭幹守衞汴京,劉知遠看準時機,採納了郭威“由汾水南下取河南、進而圖天下”的正確建議,命史弘肇為先鋒,舉兵南下,一路勢如破竹,所向無敵,很快拿下了洛陽和汴京。劉知遠穩定中原局勢後,令魏州的杜重威移鎮歸德(今河南商丘南),與原歸德節度使高行周對調,杜重威抗命不從,劉知遠令高行周與慕容彥超率軍討伐杜重威,杜重威誓死守城,漢軍日久無功,劉知遠恐生他變,親自來攻,死傷甚巨,劉知遠見強攻不克,多次遣人招降杜重威,許以不死,此時魏州糧草用盡,城中將士多逾城逃亡,十一月二十七日,杜重威出城投降,劉知遠言而有信,沒有殺杜重威,封其為檢校太師、守太傅、兼中書令、楚國公。 [10]  至此,中原基本上平定。

劉知遠託孤善後

乾祐元年(948年)正月,劉知遠因傷長子劉承訓之死而病重,召史弘肇、王章蘇逢吉郭威等人託孤,臨終前,劉知遠認為杜重威反覆無常,於是授意託孤大臣除掉他。隨即駕崩,時年54歲, [11]  諡曰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廟號高祖,葬於睿陵 [12]  其子劉承祐繼位,是為後漢隱帝。 [13] 

劉知遠歷史評價

  • 薛居正等《舊五代史》:“在昔皇天降禍,諸夏無君。漢高祖肇起並汾,遄臨汴洛,乘虛而取神器,因亂而有帝圖,雖曰人謀,諒由天啓。然帝昔蒞戎藩,素虧物望,洎登宸極,未厭人心,徒矜拯溺之功,莫契來蘇之望。良以急於止殺,不暇崇仁。燕薊降師,既連營而受戮;鄴台叛帥,因閉壘以偷生。蓋撫御以乖方,俾征伐之不息。及迴鑾輅,尋墮烏號,故雖有應運之名,而未睹為君之德也。” [14] 
  • 司馬光資治通鑑》:漢高祖殺幽州無辜千五百人,非仁也;誘張璉而誅之,非信也;杜重威罪大而赦之,非刑也。仁以合眾,信以行令,刑以懲奸,失此三者,何以守國。其祚運之不延也,宜哉! [15] 
    • 劉知遠之智,過於石敬瑭也遠甚,拒段希堯趙瑩移鎮之謀而亟勸敬瑭以反,其情可知也。當其時,所謂天子者,苟有萬人之眾、萬金之畜,一旦蹶起,而即襃然南面,一李希烈朱泚之幸成者而已。範延光趙延壽張敬達之流,智力皆出知遠下,而知遠方為敬瑭之偏裨,勢不足以特興,敬瑭反,而後知遠以開國元功居諸帥之右,睨敬瑭之篡而即睨其必亡,中州不歸己而奚歸邪?嗚呼!人之以機相制,陰陽取與伏於促膝之中,效死宣力,皆以自居勝地,而愚者不悟,偷得一日之尊榮以亡其族,亦可愍矣哉! [18] 
    • 知遠之於敬瑭,楊邠、郭威之於知遠,一也。楊邠貪居於內,自速其禍耳。敬瑭不知倚知遠為腹心,愚已甚也。知遠知邠與威之將效己,而不早為之防,事勢已然,未可急圖也。知遠早殂,不及施葅醢之謀耳,使天假以年,邠、威之誅,豈待郭允明哉?然而樹劉祟於晉陽以延其血食,則知遠之智,果遠過於敬瑭矣。稱臣納土於契丹,知遠固爭不可,亦自為計也。故繕城治兵,屹立晉陽以觀變,而徐收之。李存勗之後,其能圖度大謀以自立者,唯知遠耳。而終不能永其祚者,雖割據叨幸之天子,亦不可以智力取也。 [19] 
    • 劉知遠之圖度深密也,石敬瑭其幾俎閒物耳,惡足以測之哉!始而決勸敬瑭以反,為己先驅也。三鎮兵起,敬瑭問計,而曰:“陛下撫將相以恩,臣戢士卒以威。”蓋子罕專宋之故智也。自唐以來,人主之速趨於亡者,皆以姑息養彊臣而倒授之生殺之柄,非其主剛核過甚而激之使叛也。今欲使敬瑭以呴沫之仁假借將相,則當時所宜推心信任、恣其淩轢而不問者,莫知遠若矣。恩徧加於將相,而可獨致猜防於知遠乎?柔而召侮,躁人先淩之,以亂其心志,故安重榮之流,急起以疲敬瑭之力,知遠乃乘其後席捲而收之已耳。威移於己,則三軍所畏服者,知有知遠而忘有敬瑭;戢兵以衞民,則百姓所仰戴者,不感敬瑭而唯感知遠。兵從令而民歸心,故可以安坐晉陽,而俟契丹之倦歸,以受人之推戴。此知遠之成算,使敬瑭入其中而不覺者也。藉令石重貴而不為契丹之俘虜邪?亦拱手而授之知遠爾。傲岸不受平章之命,重為其主之疑怒,而趙瑩為之拜請,感其恩撫大臣之言也。敬瑭忍怒而使和凝就第勸諭,假借之恩寵者已素,而威不足以張也。範延光、楊光遠、張彥澤驕橫以速石氏之亡,知遠收之也不待勞矣。契丹中起而亂之,故知遠之得之也難。當桑維翰獻割地稱臣之計,知遠已早慮之矣,慮己之難乎其奪之豎子之手也。而卒能自保以逐夷,而少息其民。故自朱温以來,許其有志略而幾於豪傑者,唯知遠近之矣。 [19] 
    • 劉知遠持重以待變,尤非可與敬瑭輩等倫者也。今且責知遠之擁兵晉陽,不以一矢救重貴之危,而知遠無辭。雖然,豈盡然哉?李守貞、杜重威、張彥澤,兵力之彊,與不相上下,而交懷忮害之心;桑維翰居中持柄,怙契丹以制藩帥;石重貴輕躁以畜厚疑,前卻無恆,力趨於敗;天之所壞,不可支也,徒以身殉,俱碎而已。若夫君臣之義,固有不必深求以責知遠者。當日之君臣,非君臣也。知遠之器識,愈於敬瑭遠矣。為其偏裨,以權勢而屈居其下,相與為賊,以奪李從珂之宗社,一彼一此,衰王相乘,豈嘗受顧命輔重貴以保固石氏之邦家乎?敬瑭不推心以託,知遠亦不引以自任也,久矣。則護河東片土,休兵息民,免於打草谷之掠殺,而待契丹之退,收拾殘疆,慰安殺戮之餘民,知遠之於天下也,不可謂無功。杜重威李守貞張彥澤之惡已播而不可掩,桑維翰媚虜以虔劉天下而自殺其軀,於是人喻於從夷之兇危;而重貴已俘,國中無主,始徐起而撫之,知遠之成謀決矣。擯契丹以全中夏而授之郭氏,契丹弗敢陵也。蓋自朱温以來,差可許以長人者,唯知遠耳。嗣子雖失,而猶延河東數十年之祀,亦其宜矣。然而不足以延者,知遠亦沙陀也。於時天維地紀未全坼也,固不可以為中國主也。 [19] 
    • 劉知遠之自立也,在契丹橫行之日,中土無君而為之主,以拒悍夷,於華夏不為無功。 [19] 

劉知遠軼事典故

劉知遠換馬相救

劉知遠 劉知遠
在劉知遠小的時候,他性格很內向,平時也是寡言少語,因為體質較弱,經常得病。還有他的眼睛白多黑少,加上臉色紫黑,給人一種很威嚴的感覺。由於生活困難,他不得已只好到一個姓李的大户人家去當上門女婿,在封建社會,這種女婿叫做贅婿,社會地位幾乎到了最底層,備受歧視。在一次牧馬時,因為馬踏壞了寺廟屬地的莊稼,被僧人捆綁起來,打了一頓。劉知遠不甘心這樣混一輩子,就尋找時機出去幹一番事業。
不久劉知遠就投到李嗣源的手下當了兵,由於作戰勇敢,被升為偏將,和石敬瑭一起共事。在李嗣源和後梁軍隊激戰於黃河岸邊的德勝軍(今河南濮陽)的時候,石敬瑭的馬甲突然斷裂,幾乎就要被梁軍隊趕上了,這時,劉知遠將自己的馬換給了石敬瑭,自己則騎上石敬瑭的馬,掩護石敬瑭後撤。事後,石敬瑭非常感激他捨命相救,於是在李嗣源繼位稱帝並任命他擔任河東節度使後,石敬瑭就將劉知遠要到自己手下任職,擔任押衙,做了他的親信。

劉知遠泰山石敢當

後唐末年李從珂起兵和唐愍帝李從厚爭奪帝位時,石敬瑭也領兵趕赴首都,在路上碰到出逃的李從厚,石敬瑭和李從厚到屋內密談,劉知遠為防萬一,就暗地裏派勇士石敢前去保護,石敢在袖子裏藏了一把鐵錘,站在石敬瑭的背後。最後李從厚的隨從嫌石敬瑭沒有忠心保護李從厚的意思,就抽劍向石敬瑭刺來,石敢掩護着石敬瑭躲進旁邊的一個屋子裏,用巨木將門擋住,等劉知遠聞訊領人闖進去時,石敢已經戰死,劉知遠於是將李從厚的所有隨從全部殺死,石敬瑭沒讓殺李從厚,派人將他先囚禁起來。後來,李從厚被李從珂派人殺死。
在民間的牆上經常見到“泰山石敢當”的字樣,是避邪用的。

劉知遠人際關係

劉知遠先世

高祖父:劉湍(文祖明元帝),陵墓稱懿陵。
高祖母:隴西李氏,追封明貞皇后
曾祖父:劉昂(德祖恭僖帝),陵墓稱沛陵
曾祖母:虢國太夫人楊氏,追封恭惠皇后
祖父:劉僎(翼祖昭憲帝),陵墓稱威陵
祖母:魯國太夫人李氏,追封昭穆皇后
父親:劉琠(顯祖章聖帝),陵墓稱肅陵
母親:吳國太夫人安氏,追封章懿皇后

劉知遠妻子

劉知遠兄弟

河東節度使劉崇,後為北漢世祖
忠武節度使劉信(?-951年),後周太祖郭威奪權、劉贇被貶後自殺,追封為蔡王

劉知遠子女

兒子
開封尹劉承訓(922年-948年),早逝,被劉知遠追封為魏王
後漢隱帝劉承祐 [13] 
開封尹劉承勳(?-951年),久因重疾卧牀,追封為陳王
湘陰公劉贇,養子,本為劉崇之子
女兒
永寧公主,宋太祖趙匡胤宋皇后之母。

劉知遠後世紀念

陵寢遺址
後漢帝后陵墓羣位於河南省禹州市西北部山區,有後漢高祖劉知遠睿陵、後漢隱帝劉承祐潁陵、後漢李後高後陵。
劉知遠睿陵封土堆為覆盆狀,高約8米,地面四闕神獸尚存,神道石像生被埋入地下,佔地面積1243.5平方米。睿陵前原有四闕石獸,陵前神道自北向南排列文吏、武士石俑和各類獸俑,1958年被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63年被公佈為河南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劉知遠史料索引

  • 新五代史·卷十·漢本紀第十》 [16] 
  • 舊五代史·卷九十九(漢書)·高祖紀上》 [17] 
  • 《舊五代史·卷一百(漢書)·高祖紀下》 [14] 

劉知遠文學形象

白兔記》又稱《劉知遠白兔記》,元代南戲作品,永嘉書會才人編,寫後漢皇帝劉知遠與李三娘悲歡離合的故事。
參考資料
  • 1.    《舊五代史》卷九十九(漢書)·高祖紀上:帝弱不好弄,嚴重寡言,及長,面紫色,目睛多白。初事唐明宗,列於麾下。明宗與梁人對柵於德勝,時晉高祖為梁人所襲,馬甲連革斷,帝輟騎以授之,取斷革者自跨之,徐殿其後,晉高祖感而壯之。明宗踐阼,晉高祖為北京留守,以帝前有護援之力,奏移麾下,署為牙門都校。.......清泰元年,晉高祖復鎮河東。三年夏,移鎮汶陽。帝勸晉高祖舉義,贊成密計,經綸之始,中外賴之。晉高祖以帝為北京馬步軍都指揮使。及契丹以全軍赴難,大破張敬達之眾於晉陽城下,有降軍千餘人,晉高祖將置之於親衞,帝盡殺之。
  • 2.    《舊五代史》卷九十九(漢書)·高祖紀上:晉國初建,加檢校司空,充侍衞馬步都指揮使,權點檢隨駕六軍諸衞事,尋改陝州節度使,充侍衞親軍馬步都虞候。契丹主送晉高祖至上黨,指帝謂高祖曰:“此都軍甚操剌,無大故不可棄之。”晉高祖入洛,委帝巡警,都邑肅然,無敢犯令。 天福二年夏四月,加檢校太保。八月,改許州節度使,典軍如故。三年夏四月,加檢校太傅。冬十月,授侍衞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十一月,移授宋州,加檢校太尉。十二月,加同平章事。時帝與杜重威同制加恩,帝憤然不樂,懇讓不受,杜門不出者數日。晉高祖怒,召宰相趙瑩等議落帝兵權,任歸私第。瑩等以為不可,乃遣端明殿學士和凝就第宣諭,帝乃承命。五年三月,改鄴都留守兼侍衞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九月,奉詔赴闕,晉高祖幸其第。六年七月,授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
  • 3.    《舊五代史》卷九十九(漢書)·高祖紀上:七年正月,加侍中。時天下大蝗,惟不入河東界。六月,晉高祖崩於鄴宮,少帝即位,加帝檢校太師。八年三月,進位中書令。
  • 4.    《舊五代史》卷九十九(漢書)·高祖紀上:開運元年正月,契丹南下,契丹主以大軍直抵澶州,遣蕃將偉王率兵入雁門。朝廷以帝為幽州道行營招討使,帝大破偉王於忻口。尋奉詔起兵至土門,軍至樂平,會契丹退,乃還。三月,封太原王。七月,兼北面行營都統。二年四月,封北平王。三年五月,加守太尉。是月,帝誅吐渾白承福等五族凡四百人,以別部王義宗統其餘眾。九月,犯塞,帝親率牙兵至朔州南陽武谷,大破之。
  • 5.    《新五代史》卷十·漢本紀第十:三年五月,加守太尉,然王未嘗出兵。契丹寇澶州,別遣偉王攻雁門,敗之於秀容。
  • 6.    《新五代史》卷十·漢本紀第十:四年,契丹犯京師,出帝北遷,王遣牙將王峻奉表契丹,耶律德光呼之為兒,賜以木拐一,木拐,虜法貴之如中國几杖,非優大臣不可得。峻持拐歸,虜人望之皆避道。峻還,為王言契丹必不能有中國,乃議建國。
  • 7.    《契丹國志》雲:漢祖仍稱天福年號,曰:“予未忍忘晉也。”
  • 8.    《新五代史》卷十·漢本紀第十:二月戊辰,河東行軍司馬張彥威等上箋勸進。辛未,皇帝即位,稱天福十二年。磁州賊首梁暉取相州來歸。武節都指揮使史弘肇取代州,殺其刺史王暉。晉州將藥可儔殺守將駱從朗及括錢使、諫議大夫趙熙來歸。辛巳,陝州留後趙暉、潞州留後王守恩來歸。三月丙戌朔,蠲河東雜税。辛卯,延州軍亂,逐其節度使周密。壬辰,丹州指揮使高彥詢以其州來歸。
  • 9.    《舊五代史》卷九十九(漢書)·高祖紀下:六月乙卯,契丹河中節度使趙贊起復河中節度使。是日,契丹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平章事張礪卒於鎮州。丙辰,車駕至洛,兩京文武百僚自新安相次奉迎。郇國公李從益、唐明宗淑妃王氏皆賜死於東京。甲子,車駕至東京。丙寅,以漢州就糧歸捷指揮使張建雄為濮州刺史,以金州守禦指揮使康彥環為金州防禦使。建雄、彥環皆因亂害本州刺史,自知州事,故有是命。以北京知進奏王從璋為內客省使。戊辰,制:“大赦天下。應天福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昧爽已前,天下見禁罪人,已結正未結正,已發覺未發覺,除十惡五逆外,罪無輕重,鹹赦除之。諸州去年殘税並放。東、西京一百里內,放今年夏税;一百里外及京城,今年屋税並放一半。契丹所授職任,不議改更。諸貶降官,未量移者與量移;已量移者與敍錄。徒流人並放還。應系欠省錢,家業抵當外並放。宜以國號為大漢,年號依舊稱‘天福’”雲。
  • 10.    《舊五代史》卷九十九(漢書)·高祖紀下:丁丑,杜重威素服出降,待罪於宮門,詔釋其罪。........以杜重威為檢校太師、守太傅、兼中書令、楚國公。
  • 11.    《舊五代史》卷九十九(漢書)·高祖紀下:二十七日丁丑,帝崩於萬歲殿,時年五十四。秘不發喪。庚辰,太傅杜重威伏誅。
  • 12.    《舊五代史》卷九十九(漢書)·高祖紀下:其年二月,太常卿張昭上諡曰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廟號高祖。十一月壬申,葬於睿陵。
  • 13.    《舊五代史》卷九十九(漢書)·高祖紀下:二月辛巳朔,內降遺制,皇子周王承祐可於柩前即皇帝位。
  • 14.    《舊五代史·卷一百(漢書)·高祖紀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2-05]
  • 15.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11-05]
  • 16.    《新五代史·卷十·漢本紀第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1-01]
  • 17.    《舊五代史·卷九十九(漢書)·高祖紀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2-05]
  • 18.    王夫之:《讀通鑑論》卷二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5-01]
  • 19.    王夫之:《讀通鑑論》卷三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5-01]
  • 20.    後漢高祖劉知遠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5-31]
  • 21.    《舊五代史》:後以唐乾寧二年,歲在乙卯,二月四日生帝於太原。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