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汜水關

(洛陽八關之一)

鎖定
汜水關,又稱虎牢關洛陽八關之一,因為避唐高祖的祖父李虎的忌諱亦稱武牢關,在洛陽東,今河南省滎陽市市區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鎮境內。
虎牢關作為洛陽東邊門户和重要的關隘,因西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南連嵩嶽,北瀕黃河,山嶺交錯,自成天險。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中文名
汜水關
地理位置
河南省滎陽市市區西北部汜水鎮
佔地面積
5.6 km²
別    名
虎牢關
武牢關

汜水關歷史沿革

虎牢關前,三英戰呂布。讓虎牢關名垂天下。這一戰爭的影響猶在,三英的英勇事蹟逾千年而不滅。 從滎陽汜水鎮西行,過汜水河,即為虎牢關。這是明清時期的虎牢關佈局。虎牢關村村民王小生仍記得這一時期虎牢關的構造:巍然聳立着雄壯的關門、關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關門之西即為三義廟,是為感念劉、關、張三英戰呂布而建。
明清時期虎牢關杳然已逝,但其佈局及殘跡尚在。它們殘留在三英戰呂布的歷史演義中,依稀這裏就是三英戰呂布的真正戰場。 事實上,從明清開始的虎牢關佈局,已非“三國”時期的虎牢關佈局。洗去“三國”的脂粉,虎牢關自有其不滅的歷史光芒。只不過,長久以來,虎牢關的歷史光芒,被《三國演義》的歷史演義所覆蓋,《三國演義》雖然使虎牢關名揚天下,但同時也毀掉了虎牢關的歷史之實。
新中國成立後,關門、關牆、三義廟被毀,三義廟中的古碑則被拉到汜水河鋪橋,如今殘毀大半,又被拉回到新修的三義廟旁,其上刻字模糊,歷史的記憶含混不清,唯有三義廟前的一通古碑,殘留明清時期虎牢關的舊影:這通古碑刻於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高約2米,寬約0.7米,上部已經斷裂,楷書“虎牢關”三個大字,蒼勁有力。這是明清虎牢關僅存的印跡。
走出“三國”的影子,虎牢關面目隱約。 虎牢關之名,源自西周時期。據《水經注·河水》記載,周穆王姬滿圃田澤打獵,命隨從掠林驚獸時,忽然看到有老虎在蘆葦叢中游蕩,“天子將至,七萃之士高奔戎生捕虎而獻之天子,命之為柙,畜之東虢,是曰虎牢矣。然則虎牢之名,自此始也。秦以為關,漢乃縣之”。
在周穆王“柙虎”於此之前,汜水是周武王之弟虢仲的封地,史稱東虢;因“柙虎”於此,方有“虎牢”之説,因此得名虎牢關。 虎牢關之名,並非一成不變,隨着朝代更替,屢有變化。自秦代起,開始在“虎牢”設立關口:秦代名之為虎牢關,東漢建武元年置成皋關東漢靈帝中平元年設旋門關,魏、晉為黃馬關,隋設金堤關東晉太寧三年趙主石虎諱虎為武,唐代避高祖李淵祖父諱,亦改虎為武,稱虎牢關為武牢關;北宋大中祥符四年,真宗以虎牢關為“玉關之樞會”,“鼎邑之要衝”,詔改為行慶關;明洪武四年改虎牢關為古崤關;明晚期至清復為虎牢關;因在汜水之西,有時也被稱為汜水關。 這些關口名字雖然更迭,但其位置大致就在“虎牢”之地,而作為一個地理概念,“虎牢”的範圍涵蓋汜水鎮一帶廣泛的地區,春秋時期也曾在此築虎牢城,某個時期很可能並非只有一個關口。
虎牢關又名汜水關,位於河南省滎陽市區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鎮,因西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這裏秦置關、漢置縣,以後的封建王朝,無不在此設防。虎牢關南連嵩嶽,北瀕黃河,山嶺交錯,自成天險。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特別是三英戰呂布更使其名聲大震。
歷史上許多軍事活動均發生於此。春秋魯隱公五年(前718年)鄭敗燕師於此;魯襄公二年(前571年)晉悼王會諸侯於戚以謀鄭,用孟獻子“請城虎牢以逼鄭”之計,開始在此築城;楚漢爭霸時(前203年),劉邦項羽在此爭城奪關;唐代李世民大戰竇建德;宋代岳飛大破金兵於竹蘆渡,一直到元、明、清仍是鏖戰紛繁,時聞殺聲。
虎牢關為歷史上的古戰場,帝王的爭地圖疆為我們留下了很多可供觀瞻的歷史遺蹟名勝。虎牢關旅遊區位於市區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鎮。

汜水關主要景點

汜水關,本名虎牢關,屬古成皋縣,公元598年隋朝改成皋縣為汜水縣,唐朝以後稱為汜水關。又名虎關、武牢關、成皋關、古崤關,位於河南省滎陽市區西北部18公里的汜水鎮,因傳聞周穆王曾將進獻的猛虎圈養於此而名虎牢。這裏秦置關、漢置縣,以後的封建王朝,無不在此設防。虎牢關南連嵩嶽,北瀕黃河,山嶺交錯,自成天險。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該景區吸引了不少國內外遊客。歷史上許多軍事活動均發生於此。春秋魯隱公五年(前718年)擊敗燕師於此;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六國駐兵虎牢關和秦國對抗,楚漢爭霸時(前203年),劉邦、項羽在此爭城奪關,唐代李世民大戰竇建德、宋建炎二年(1128年)岳飛大破金兵於竹蘆渡,一直到元、明、清仍是鏖戰紛繁,時聞殺聲。虎牢關為歷史上的古戰場,帝王的爭地圖疆為人們留下了很多可供觀瞻的歷史遺蹟名勝。
虎牢關已經開始規劃建立風景區,把虎牢關的路盡情重修擴寬,擴修三義廟,修整點將台,並且黃河渡口開始有不少的遊船(供遊客乘坐)還有餐飲業的船(供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