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符存審

鎖定
符存審(862年~924年),原名存,字德詳,陳州宛丘(今河南周口市淮陽區)人。唐末五代時期前晉後唐名將。前秦宣昭帝苻堅後裔 [48]  ,後唐武帝李克用義子,北宋魏王符彥卿之父。
符存審謹慎篤厚,足智多謀,驍勇善戰,精通軍略。初為李罕之部將,屢立戰功,後轉投晉王李克用,被其收為養子,賜姓李氏,受命統領義兒軍。符存審忠心輔佐李克用、李存勖兩代晉王,屢破後梁,大敗契丹,大小百餘戰,未嘗敗績,威震天下,官至檢校太師、中書令、幽州盧龍節度使,鎮守幽州。
同光二年(924年),符存審被內調為宣武軍節度使,但未接到詔命便在幽州病逝,享年六十三歲,後唐朝廷追贈尚書令、秦王(符彥能墓誌記載為齊王)。長興二年(931年),符存審配享後唐莊宗李存勖的太廟。
別    名
符存
李存審
德詳
所處時代
唐末五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陳州宛丘
出生日期
862年
逝世日期
924年6月19日 [1] 
主要成就
屢破梁軍、驅逐契丹
本    名
符存審
官    職
幽州盧龍節度使、中書令
爵    位
秦王(追封)
追    贈
尚書令

符存審人物生平

符存審早年經歷

符存審年輕時性格豪邁,足智多謀,喜談兵事。他在乾符年間糾集豪強,保護鄉里,後依附光州刺史李罕之。中和三年(883年),符存審隨李罕之投奔河陽節度使諸葛爽,在河陽軍中擔任小校,多次與秦宗權的蔡州軍作戰,頗有戰功。 [2] 
光啓二年(886年),諸葛爽病逝,其子諸葛仲方被部將劉經擁立為藩帥。李罕之本欲趁機攻取河陽(治今河南省孟州市),結果卻被劉經擊敗,只得退保懷州(治今河南焦作)。其部下將佐皆潰散。 [3-4]  符存審前往太原,投奔河東節度使晉王李克用。李克用將符存審收為養子,賜姓為李,讓他統領義兒軍 [5] 

符存審累功進職

符存審性情謹慎篤厚,因而深受李克用寵信,常隨軍西征,累立戰功,後隨徵雲州防禦使赫連鐸。他親冒矢石,率軍死戰,以致血流盈袖。李克用親自為他敷傷,每日都要詢問他的傷情。乾寧元年(894年),符存審擔任晉軍前鋒,隨李克用征討幽州節度使李匡籌,並攻佔居庸關(在今北京昌平)。 [6] 
乾寧二年(895年),符存審隨軍攻打邠州(治今陝西彬縣),征討邠寧節度使王行瑜。當時,邠州精兵都屯駐在龍泉寨,四面懸崖,易守難攻。符存審擊退王行瑜,力取龍泉寨,因功加授檢校左僕射。天覆元年(901年),符存審又隨李嗣昭征討汾州(治今山西省隰縣),生擒刺史李瑭,進封左右廂步軍都指揮使 [7] 
天祐三年(906年),符存審進拜蕃漢馬步副指揮使,與李嗣昭一同攻取潞州(治今山西長治),收降守將丁會,而後又隨周德威大戰夾城,加授檢校司徒、忻州刺史,領蕃漢馬步都指揮使。 [8]  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温篡唐稱帝,建立後梁,改元開平。但李克用拒不承認後梁政權,仍沿用唐朝天祐年號,以復興唐朝為名與後梁相對抗。 [9] 
天祐五年(908年),李克用病故,長子李存勖襲任河東節度使、晉王。 [10]  天祐七年(910年),符存審進拜檢校太保、蕃漢馬步副總管。不久,李存勖命符存審留守太原,親率晉軍主力出征柏鄉,取得柏鄉大捷。天祐八年(911年)三月,符存審接替李存璋,出鎮趙州(治今河北省趙縣)。 [11] 

符存審屢破梁軍

天祐九年(912年),梁太祖朱温攻打蓚縣(治今河北省景縣),符存審與史建瑭李嗣肱率軍赴援。他屯兵下博橋(在今河北衡水北),用計突襲梁軍大營,逼得朱温燒營遁走,因功遙領邢、洺、磁三州團練使。天祐十二年(915年),晉王李存勖因魏博鎮叛梁歸附,命符存審率前鋒佔據臨清(治今河北臨西),趁機進兵河北,坐鎮魏州(治今河北大名東北)。符存審屯兵魏縣,與劉鄩在莘縣一帶展開對峙,後又出兵貝州(治今河北省清河縣),攻打張源德 [12] 
天祐十三年(916年),劉鄩進犯魏州,卻被符存審率軍截斷退路,只得在元城與晉軍開戰,結果大敗而逃。符存審乘勝追擊,接連收復澶州(治今河南濮陽)、衞州(治今河南衞輝)、磁州(治今河北磁縣)、洺州(治今河北永年)、邢州(治今河北省邢台市)等地,被授為安國軍節度使、邢洺磁等州觀察使。同年十月,符存審兵臨滄州戴思遠棄城而逃,毛璋則獻城投降。李存勖遂改任符存審為檢校太傅橫海軍節度使,兼領魏博馬步軍都指揮使,後又加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13] 
天祐十四年(917年),契丹圍困幽州(治今北京),守將周德威遣使告急。當時,李存勖正率晉軍主力與梁軍對峙,欲發兵相救,卻兵力不夠,但若不救,又擔心幽州失守。他為此猶豫不決,問策於帳下諸將。符存審與李嗣源閻寶都主張出兵。 [14]  李存勖便讓符存審三人率七萬步騎援救幽州。符存審設下鹿角陣,阻擋契丹騎兵的衝擊,隨即萬箭齊發,重創契丹前鋒。而後,他先讓羸兵燃燒柴草,以煙霧迷惑敵軍,再發動步兵直趨敵陣,一戰大破契丹,斬首萬餘級,徹底解除幽州之圍。 [15] 
天祐十五年(918年),李存勖調發河東魏博天雄軍)、幽州(盧龍軍)、滄景(橫海軍)、易定義武軍)等地軍隊,準備直搗汴州(治今河南省開封市),一舉滅亡後梁。符存審率領一萬步騎,趕往魏州,參與大閲 [16]  同年十二月,梁晉在胡柳陂(治今山東鄄城西北)交戰。周德威戰死,李存勖也被梁軍圍困在一座土山上,形勢危急。符存審與兒子符彥圖拼死力戰,衝入梁軍陣中,與李存勖會合,重整陣勢,終於等到銀槍效節都來援。李存勖方才反敗為勝,擊潰梁軍。 [17] 
天祐十六年(919年),符存審升任內外蕃漢馬步總管,成為周德威之後的晉軍首將。他又修築南北兩城,互為犄角,夾擊德勝城(治今河南省清豐縣西南)。同年七月,梁將王瓚從黎陽(治今河南省浚縣東北)渡河,進犯澶州,結果被符存審擊退。他退據楊村渡,以控制上游。此後,梁晉兩軍日夜交鋒,對壘年餘,大小戰鬥上百次。 [18] 
天祐十七年(920年),河中節度使朱友謙攻取同州(治今陝西大荔),叛梁降晉,結果遭到劉鄩的圍攻。李存勖命符存審與李嗣昭率軍前往救援。九月,符存審進入河中(治今山西永濟西),屯兵朝邑(治今陝西大荔東)。他鑑於梁軍一貫輕視河中軍的驕傲情緒,挑選二百精騎,摻雜在河中軍中作戰,挫敗梁軍鋭氣,迫使劉鄩不敢輕易出戰。諸將擔心河中軍有所反覆,建議從速決戰,以早定勝負。李存審卻堅持“緩師示弱,伺隙出奇”之計,按軍不動,直到十餘日後方才進軍出擊,大敗劉鄩。他隨即又命裨將李建及到沙苑牧馬,以示鬆懈,誘使劉鄩撤退撤軍,而後率軍追擊,在渭河再次大敗劉鄩。 [19] 

符存審鎮守幽州

天佑十八年(921年),符存審與河中節度使朱友謙、昭義節度使李嗣昭、義武節度使王處直、邢州節度使李嗣源、大同節度使李存璋、振武節度使李存進等各鎮節度使一同遣使勸進,請李存勖稱帝,卻被李存勖拒絕。 [20]  不久,成德節度使張文禮在鎮州(治今河北正定)叛亂。李嗣昭、李存進相繼戰死。 [21] 
天祐十九年(922年),符存審被任命為北面招討使,征討鎮州。當時,鎮州久被晉軍圍困,城中糧盡,叛軍無力守城。守將李再豐暗中向符存審投誠,在半夜用繩子將晉軍拉上城頭。到天亮時,晉軍已全部登城,並將叛首張處瑾、張處球、高濛等人全部抓獲,送往魏州行台。張文禮雖然已死,也被開棺戮屍。李存勖加授符存審為檢校太傅、兼侍中,並在他還師魏州時親自出城迎接慰勞。 [22-23] 
天祐二十年(923年),契丹南侵。李存勖聽從郭崇韜的建議,讓符存審負責北疆的防禦重任。符存審當時正卧病在牀,上奏道:“臣效忠大王,不敢託辭推諉,但而今老病纏身,只恐不能擔此重任。”但李存勖仍舊任命他為幽州盧龍節度使,鎮守幽州。同年四月,李存勖在魏州稱帝,建立後唐,改元同光,是為後唐莊宗。符存審獲賜忠烈扶天啓運功臣勳號,加授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中書令,食邑一千户。 [24] 

符存審遺恨病逝

後唐同光元年(923年)十月,唐莊宗滅亡後梁,並遷都洛陽。符存審身為晉軍首將,卻未能參與收復中原的戰爭,鬱郁不歡,以致舊病復發。他請求前往洛陽,朝覲皇帝,並請掌控朝政的樞密使郭崇韜協助。郭崇韜雖位高權重,但功績和威望皆在符存審之下,擔心他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便暗中阻撓,不讓符存審回朝。符存審的妻子郭氏哭着對郭崇韜道:“我丈夫為國效力,與您又是鄉里舊識,您竟忍心讓他死在北地邊荒,實在無情。”郭崇韜慚愧不已。 [25] 
同光二年(924年),符存審病重,再次上奏朝廷,請求入覲,但仍被駁回。他伏枕長嘆:“老夫歷事二主(李克用、李存勖),近四十年。而今天下一家,四方蠻夷乃至昔日敵對勢力,都可入朝覲見。而唯獨我被排除在外,豈非命運弄人。”郭崇韜得知符存審命不久矣,方允許他入朝。同年四月,唐莊宗調任符存審為宣武軍節度使、諸道蕃漢馬步總管。但詔書尚未抵達幽州,符存審已於五月十五日(6月19日)病逝,終年六十三歲。莊宗輟朝三日,追贈他為尚書令 [1]  [26] 
長興二年(931年),符存審配享太廟,與李嗣昭、周德威一同附祭於莊宗廟廷 [27]  後來,符存審又被追封為秦王(其子符彥能墓誌記載追贈齊王)。 [28] 

符存審主要影響

符存審早年曾征討赫連鐸、李匡籌、王行瑜等藩鎮勢力,並奪取汾州、潞州等地,為李克用、李存勖父子鞏固河東根據地建立了赫赫戰功。他在幽州之戰、魏州之戰、幽州保衞戰、胡柳陂之戰、同州之戰等一系列梁晉爭霸戰爭中,屢次以少勝多大破梁軍,還以步兵擊敗契丹騎軍,協助晉軍奪取河北地區以及黃河沿岸要點,後又平定鎮州成德軍叛亂,為李存勖滅梁建唐奠定了基礎。 [29] 

符存審歷史評價

郭崇韜:北邊捍禦,非存審不可。 [34] 
薛居正:①存審少豪俠,多智算,言兵家事。②存審少在軍中,識機知變,行軍出師,法令嚴明,決策制勝,從無遺悔,功名與周德威相匹,皆近代之良將也。 [34] 
歐陽修:存審為將有機略,大小百餘戰,未嘗敗衄,與周德威齊名。 [35] 
趙恩:威震四夷,勇冠三軍。精謀韜略。仗義行俠,衞國忠君。親賜秦王,千載流芳。(《題秦王符存審像》)
胡三省:① 晉王勇而輕,屢經危殆,其得免者幸也。然再危而再免者,皆李存審援兵之力。 [36]  ② 劉鄩用兵,十步九計,以此得名於時。至同州之役,與李存審遇,為所玩弄,若嬰兒在人掌股之上。 [37] 
蔡東藩:疆湯決勝在多謀,用力何如用智優,任爾貔貅七八萬,尚輸良將幄中籌。 [38] 
中國曆代戰爭史》:李存審於下博橋之戰,其戰術運用實有足多者。彼以寡弱之兵力,拒朱全忠傾國之眾,勝負之數已甚明顯。然存審之成敗,亦足以影響周德威攻燕之成敗,蓋若趙地不好,則德威不能善其後也。但存審以寡御眾,而欲保有趙地,實屬至難,唯一之圖,即出奇制勝耳。……而此一奇勝,對於滅燕戰役攻陷實大,誠可與周德威之功媲美。 [39] 
中國軍事通史》:李存審一生用兵作戰,巧用智謀,儘量避免過早與敵人展開決戰,或派遣部分精兵潛入敵陣,或散佈煙霧迷惑敵人,或通過險隘山道達到前線陣地,或放開部分陣地誘敵出逃,然後出敵不意,運用奇兵突然出襲,往往取得重大勝利。李存審和周德威都是後唐軍功卓著的著名將領。 [29] 

符存審軼事典故

符存審險遭處決

符存審年輕時曾被敵軍俘虜,將要在郊外被處死。他在臨刑之前,指着一堵危牆對行刑者道:“請您在那面牆下行刑,以便讓倒塌的牆覆蓋我的屍體,也算為孤魂造福,不至無人埋葬。”行刑者很可憐他,便命將他移到牆下,為此延緩了一點時間。敵軍主將一直在摟着歌妓飲酒,這時正想找人唱歌助興。歌妓道:“俘虜中有個叫符存審的,乃是妾身舊識,不如就讓他擊掌伴奏吧。”主將很高興,立刻命人釋放正要受刑的符存審。 [30] 

符存審勸諫莊宗

唐莊宗年輕時生性好戰,常率輕騎衝鋒,親臨戰陣,為此數次陷入險境。一次,莊宗又欲上陣,符存審叩馬而諫道:“大王肩負着恢復唐朝社稷的重任,應當為天下着想而愛惜自己。舉旗挑戰,揮劍上陣,這是將士的職責,不是大王該做的事情。臣雖無將帥之才,但也不敢不為君分憂。”莊宗只得作罷。 [31]  後來,唐莊宗趁符存審不在,策馬跑出軍營,並對左右侍從道:“這老頭子妨礙我玩耍。”他到梁軍營前挑戰,結果中了梁將謝彥章的埋伏,被梁軍重重圍困,幸得符存審來援,方得脱困。從此,莊宗才將符存審的話視為忠言。 [32] 

符存審遺鏃誡子

符存審晚年對兒子道:“我出身貧寒,自幼便攜劍在外闖蕩,歷經四十年方才位至將相。期間歷經危難,數次衝鋒陷陣,入萬死而無一生,才有了現在這個地位。我一身傷痕累累,光從身上取出的箭頭就有一百多個。”他將這些箭頭拿出來給兒子們看,讓他們知道家業得來不易,要以奢侈為戒。 [33] 

符存審人際關係

符存審祖先

蒲懷歸,略陽氐族首領。
苻洪,前秦惠武帝。
苻雄,前秦文桓帝。
苻堅,前秦宣昭帝。 [47] 

符存審父母

符楚,任陳州牙將,追贈鄭王。 [40] 
李氏,追贈秦國太夫人。

符存審兒子

根據現有史料記載,符存審至少生有九子。
  1. 符彥超,歷任汾州刺史、晉州留後、北京留守、昭義節度使泰寧軍節度使 [41] 
  2. 符彥饒,歷仕後唐、後晉,歷任曹州刺史、沂州刺史、金州防禦使、滑州節度使,官至檢校太傅。 [42] 
  3. 符彥圖,早年曾為騎將,其後歷官經歷不詳。 [43] 
  4. 符彥卿,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官至鳳翔節度使、守太師、中書令,封魏王。 [44-45] 
  5. 符彥能,官至楚州防禦使。 [46] 
  6. 符彥琳,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官至金吾上將軍 [46] 
  7. 符彥彝,官至武安節度使。
  8. 符彥倫,官至定遠節度使、嚴州知州。
  9. 符彥升,官至昭慶節度使。

符存審史料索引

舊五代史·卷五十六·列傳八》 [34] 
新五代史·卷二十五·唐臣傳第十三》 [35] 

符存審藝術形象

符存審民間形象

民間傳説中,李克用有十二位義子, 加上親子李存勖,皆授太保銜,並稱十三太保。這十三人是:李嗣源李嗣昭、李存勖、李存信李存進李嗣本李嗣恩李存璋李存審(符存審)、李存賢史敬思康君立李存孝。其中,李存審(符存審)排行第九,是為九太保。

符存審影視形象

1971年邵氏電影《十三太保》,陳全飾演九太保李存審(符存審)。
參考資料
  • 1.    《資治通鑑·後唐紀二》:(同光二年五月)壬子,新宣武節度使兼中書令、蕃漢馬步總管李存審卒於幽州。
  • 2.    《舊五代史·符存審傳》:存審少豪俠,多智算,言兵家事。乾符末,河南盜起,存審鳩率豪右,庇捍州里。會郡人李罕之起自羣盜,授光州刺史,因往依之。中和末,罕之為蔡寇所逼,棄郡投諸葛爽;存審從至河陽,為小校,屢戰蔡賊有功。
  • 3.    《舊五代史·符存審傳》:諸葛爽卒,罕之為其部將所逼,出保懷州,部下分散。
  • 4.    《舊五代史·李罕之傳》:明年冬,諸葛爽死,其將劉經推爽子仲方為帥,經懼罕之難制,自引兵鎮洛陽。……罕之進逼河陽,營於鞏縣,陳舟於汜水,將渡,諸葛仲方遣將張言率師拒於河上。……言懼,引眾渡河歸罕之,因合勢攻河陽,為經所敗,罕之與言退保懷州。
  • 5.    《舊五代史·符存審傳》:存審乃歸於武皇。武皇署右職,令典義兒軍,賜姓名。
  • 6.    《舊五代史·符存審傳》:存審性謹厚,寵遇日隆,自是武皇西征,存審常從,所至立功。從討赫連鐸,冒刃死戰,血流盈袖,武皇手自封瘡,日夕臨問。乾寧初,討李匡儔,存審前軍拔居庸關。
  • 7.    《舊五代史·符存審傳》:明年,從討邠州,時邠之勁兵屯龍泉寨,四面懸崖,石壁險固,存審奮力拔之。師還,授檢校左僕射。副李嗣昭討李瑭於汾州,擒之,以功改左右廂步軍都指揮使。
  • 8.    《舊五代史·符存審傳》:天祐三年,授蕃漢馬步副指揮使,與李嗣昭降丁會於上黨,從周德威破賊於夾城,加檢校司徒,授忻州刺史,領蕃漢馬步都指揮使。
  • 9.    《資治通鑑·後梁紀一》:王被兗冕,即皇帝位。……戊辰,大赦,改元,國號大梁。……乙亥,下制削奪李克用官爵。是時,惟河東、鳳翔、淮南稱“天祐”,西川稱“天覆”年號。
  • 10.    《資治通鑑·後梁紀一》:晉王疽發於首,病篤。晉王命其弟內外蕃漢都知兵馬使、振武節度使克寧、監軍張承業、大將李存璋、吳珙、掌書記盧質立其子晉州刺史存勖為嗣。……扶存勖出,襲位為河東節度使、晉王。
  • 11.    七年,加檢校太保,充蕃漢副總管。莊宗擊汴人於柏鄉,留存審守太原。三月,代李存璋戍趙州。
  • 12.    《舊五代史·符存審傳》:九年,梁祖攻蓚縣,存審與史建瑭、李嗣肱赴援,屯下博橋,汴人驚亂,燒營而遁,以功遙領邢、洺、磁團練使。十二年,魏博歸款於莊宗,遣存審率前鋒據臨清,以俟進取。莊宗入魏,存審屯魏縣以抗劉鄩。六月,鄩營莘縣,存審與鎮、定之師營莘西三十里,一日數戰。八月,率師攻張源德於貝州。
  • 13.    《舊五代史·符存審傳》:十三年二月,劉鄩自莘悉眾來襲我魏州,存審以大軍踵其後,戰於故元城,大敗汴人,從收澶、衞、磁、洺等州。秋,邢州閻寶降,授存審安國軍節度、邢洺磁等州觀察使。十月,戴思遠棄滄州,毛璋以城降,授存審檢校太傅、橫海軍節度使,兼領魏博馬步軍都指揮使。明年,就加平章事。
  • 14.    《資治通鑑·後梁紀四》:契丹乘勝進圍幽州,聲言有眾百萬。……周德威遣間使詣晉王告急,王方與梁相持河上,欲分兵則兵少,欲勿救恐失之,憂形於色,謀於諸將,獨李嗣源、李存審、閻寶勸王救之。
  • 15.    《資治通鑑·後梁紀五》:契丹圍幽州且二百日,城中危困。李嗣源、閻寶、李存審步騎七萬會於易州。……李存審命步兵伐木為鹿角,人持一枝,止則成寨。契丹騎環寨而過,寨中發萬弩射之,流矢蔽日,契丹人馬死傷塞路。將至幽州,契丹列陳待之。存審命步兵陳於其後,戒勿動,先令羸兵曳柴然草而進,煙塵蔽天,契丹莫測其多少。因鼓譟合戰,存審乃趣後陳起乘之,契丹大敗,席捲其眾自北山去,委棄車帳鎧仗羊馬滿野,晉兵追之,俘斬萬計。辛丑,嗣源等入幽州。
  • 16.    《資治通鑑·後梁紀五》:晉王謀大舉入寇,周德威將幽州步騎三萬,李存審將滄景步騎萬人,李嗣源將邢洺步騎萬人,王處直遣將將易定步騎萬人,及麟、勝、雲、蔚、新、武等州諸部落奚、契丹、室韋、吐谷渾,皆以兵會之。八月,並河東、魏博之兵,大閲於魏州。
  • 17.    《舊五代史·符存審傳》:十二月,戰於胡柳。晡晚之後,存審引所部銀槍效節軍,敗梁軍於土山下。是日辰巳間,周德威戰歿,一軍逗撓,梁軍四集,存審與其子彥圖冒刃血戰,出沒賊陣,與莊宗軍合。午後,師復集,擊敗汴人。
  • 18.    《舊五代史·符存審傳》:十六年春,代周德威為內外蕃漢馬步總管,於德勝口築南北城以據之。七月,汴將王瓚自黎陽渡河寇澶州,存審拒戰,瓚退,營於楊村渡,控我上游。自是日與交鋒,對壘經年,大小凡百餘戰。
  • 19.    《新五代史·符存審傳》:梁朱友謙以河中同州降晉,梁遣劉鄩攻同州,友謙求救,乃遣存審與李嗣昭救之。河中兵少而弱,梁人素易之,且不虞晉軍之速至也。存審選精騎二百雜河中兵出擊鄩壘,陽敗而走,鄩兵追之,晉騎反擊,獲其騎兵五十,梁人知其晉軍也,皆大驚。然河中糧少而新降,人心頗持兩端,晉軍屯朝邑,諸將皆欲速戰,存審曰:“使梁軍知吾利於速戰,則將夾渭而營,斷我餉道,以持久困我,則進退不可,敗之道也。不若緩師示弱,伺隙出奇,可以取勝。”乃按軍不動。居旬日,望氣者言:“有黑氣,狀如鬥雞。”存審曰:“可以一戰矣!”乃進軍擊鄩,大敗之,鄩閉壁不復出。存審曰:“鄩兵已敗,不如逸之。”乃休士卒,遣裨將王建及牧馬於沙苑,掞以謂晉軍且懈,乃夜遁去,存審追擊於渭河,又大敗之。
  • 20.    《舊五代史·莊宗本紀》:(天祐十八年)三月,河中節度使朱友謙、昭義節度使李嗣昭、滄州節度使李存審、定州節度使王處直、邢州節度使李嗣源、成德軍兵馬留後張文禮、遙領天平軍節度使閻寶、大同軍節度使李存璋、新州節度使王鬱、振武節度使李存進、同州節度使朱令德,各遣使勸進,請帝紹唐帝位,帝報書不允。
  • 21.    《舊五代史·符存審傳》:十八年,王師討張文禮於鎮州,李嗣昭、李存進相次戰歿。
  • 22.    《舊五代史·符存審傳》:十九年,遣存審率師進攻叛帥於城下,文禮之將李再豐陰送款於存審,我師中夜登城,擒文禮之子處球等,露布以獻。鎮州平,以功加檢校太傅、兼侍中。二十年正月,師還於魏州,莊宗出城迎勞,就第宴樂。
  • 23.    《資治通鑑·後梁紀六》:晉王以蕃漢馬步總管李存審為北面招討使。鎮州食竭力盡,處瑾遣使詣行台請降,未報,存審兵至城下。丙午夜,城中將李再豐為內應,密投縋以納晉兵,比明畢登,執處瑾兄弟家人及其黨高濛、李翥、齊儉送行台,趙人皆請而食之,磔張文禮屍於市。……加李存審兼侍中。
  • 24.    《舊五代史·符存審傳》:無何,契丹犯燕薊,郭崇韜奏曰:“汴寇未平,繼韜背叛,北邊捍禦,非存審不可。”上遣中使諭之,存審卧病羸瘠,附奏曰:“臣效忠稟命,靡敢為辭,但痾恙纏綿,未堪祗役。”既而詔存審以本官充幽州盧龍節度使,自鎮州之任。同光初,加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中書令、食邑千户,賜號忠烈扶天啓運功臣。
  • 25.    《舊五代史·符存審傳》:十月,平梁,遷都洛陽。存審以身為大將,不得預收復中原之功,舊疾愈作,堅求入覲尋醫,以情告郭崇韜。時崇韜自負一時,佐命之功,無出己右,功名事望,素在存審之下,權勢既隆,人士輻湊,不欲存審加於己上,每有章奏求覲,即陰沮之。存審妻郭氏泣訴於崇韜曰:“吾夫於國,粗效驅馳,與公鄉里親舊,公忍令死棄北荒,何無情之如是!”崇韜益慚戁。
  • 26.    《舊五代史·符存審傳》:明年春,疾甚,上章懇切,乞生覲天顏,不許。存審伏枕而嘆曰:“老夫歷事二主,垂四十年,幸而遇今日天下一家,遠夷極塞,皆得面覲彤墀,射鈎斬祛之人,孰不奉觴丹陛,獨予壅隔,豈非命哉!”漸增危篤,崇韜奏請許存審入覲。四月,制授存審宣武軍節度使、諸道蕃漢馬步總管。詔未至,五月十五日卒於幽州官舍,時年六十三,遺命葬太原。莊宗震悼久之,廢朝三日,贈尚書令。
  • 27.    《舊五代史·明宗本紀》:(長興二年夏四月)戊戌,故昭義節度使李嗣昭、故幽州節度使周德威、故汴州節度使符存審,並配饗莊宗廟廷。
  • 28.    《舊五代史·符皇后傳》:宣懿皇后符氏,祖存審,事後唐武皇、莊宗,位極將相,追封秦王。
  • 29.    羅琨、張永山等.中國軍事通史·第十一卷五代十國軍事史: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 30.    《舊五代史·符存審傳》:存審微時,嘗為俘囚,將就戮於郊外,臨刑指危垣謂主者曰:“請就戮於此下,冀得壞垣覆屍,旅魂之幸也。”主者哀之,為移次焉。遷延之際,主將擁妓而飲,思得歌者以助歡。妓曰:“俘囚有符存審者,妾之舊識,每令擊節,以讚歌令。”主將欣然,馳騎而舍之;豈非命也!
  • 31.    《舊五代史·符存審傳》:莊宗勇於接戰,每以輕騎當之,遇窘者數四。存審每俟其出,必叩馬諫曰:“王將復唐宗社,宜為天下自愛,搴旗挑戰,一劍之任,無益聖德,請責效於臣。古人不以賊遺君父,臣雖不武,敢不代君之憂。”莊宗及時回駕。
  • 32.    《資治通鑑·後梁紀五》:他日,伺存審不在,策馬急出,顧謂左右曰:"老子妨人戲!"王以數百騎抵梁營,謝彥章伏精甲五千於堤下;王引十餘騎度堤,伏兵發,圍王數十重,王力戰於中,後騎繼之者攻之於外,僅得出。會李存審救至,梁兵乃退,王始以存審之言為忠。
  • 33.    《舊五代史·符存審傳》:常戒諸子曰:“予本寒家,少小攜一劍而違鄉里,四十年間,位極將相。其間屯危患難,履鋒冒刃,入萬死而無一生,身方及此,前後中矢僅百餘。”乃出鏃以示諸子,因以奢侈為戒。
  • 34.    舊五代史:唐書列傳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7-17]
  • 35.    新五代史:唐臣傳第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7-18]
  • 36.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後梁紀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7-22]
  • 37.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後梁紀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7-25]
  • 38.    五代史演義:第七回 殺諫臣燕王僭號 卻強敵晉將善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7-19]
  • 39.    台灣三軍大學編著.中國曆代戰爭史·第十冊五代:中信出版社,2013
  • 40.    《舊五代史·符存審傳》:符存審,字德詳,陳州宛邱人,舊名存。父楚,本州牙將。
  • 41.    《舊五代史·符存審傳》:彥超,存審之長子也。……存審卒,莊宗以彥超為汾州刺史。……六月,彥超入覲,明宗召見撫諭,尋授晉州留後。……即授北京留守、太原尹。明年冬,移授昭義節度使。……長興元年,授泰寧軍節度使,尋移鎮安州。
  • 42.    《舊五代史·符彥饒傳》:符彥饒,唐莊宗朝蕃漢總管存審之第二子也。……同光中,以功授曹州刺史。明宗即位,改刺沂州。……長興中,為金州防禦使。……天福初,為滑州節度使,累官至檢校太傅。
  • 43.    《舊五代史·符彥饒傳》:唐天祐十五年冬,莊宗與梁大戰於胡柳陂,彥饒與弟彥圖俱從其父血戰,有功,莊宗壯之,因用為騎將。
  • 44.    《舊五代史·符存審傳》:次彥卿,皇朝前鳳翔節度使、守太師、中書令,封魏王,今居於洛陽。
  • 45.    《宋史·符彥卿傳》:符彥卿字冠侯,陳州宛丘人。父存審,後唐宣武軍節度、蕃漢馬步軍都總管中書令。……彥卿將家子,勇略有謀,善用兵。存審之第四子,軍中謂之“符第四”。
  • 46.    《舊五代史·符存審傳》:次彥能,終於楚州防禦使。次彥琳,仕皇朝為金吾上將軍,卒於任。
  • 47.    《苻彥能墓誌》:府君諱彥能,字光義,代為陳人。父生於晉陽,家於彼,又為晉陽人也。公之祖禰(苻洪)自蒲氏而盛,代止秦主(苻堅),生有去文。家□國史,靡不詳焉。曾祖諱政,追封建國公,曾祖母劉氏,追封楚國太夫人。祖諱楚,追封鄭王,祖母李氏,追封秦國太夫人。父諱存審,事唐莊宗(李存勖)為番漢總管,累鎮至宣武軍節度使,贈齊王。
  • 48.    《苻彥能墓誌》:府君諱彥能,字光義,代為陳人。父生於晉陽,家於彼,又為晉陽人也。公之祖禰(苻洪)自蒲氏而盛,代止秦主(苻堅),生有去文。家□國史,靡不詳焉。曾祖諱政,追封建國公,曾祖母劉氏,追封楚國太夫人。祖諱楚,追封鄭王,祖母李氏,追封秦國太夫人。父諱存審,事唐莊宗(李存勖)為番漢總管,累鎮至宣武軍節度使,贈齊王。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