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温韜

(晚唐五代軍閥)

鎖定
温韜(?—928年),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人,晚唐五代軍閥。
温韜曾效力於李茂貞朱温朱友貞李存勖等主君,先後變換姓名為李彥韜、温昭圖、李紹衝,歷任華原鎮將、耀州刺史、義勝軍(靜勝軍)節度使、匡國軍節度使等職。其最有名的事蹟是在唐亡後盜掘唐十八陵。後唐明宗李嗣源執政後,將他放歸田裏,後流放德州,最後追究他盜陵之罪,下令賜死。
本    名
温韜
別    名
李彥韜
温昭圖
李彥衝
所處時代
唐末五代
民族族羣
漢人
逝世日期
928年
主要事件
發掘唐朝諸帝18個陵寢

温韜人物生平

温韜挖掘唐陵

温韜是京兆華原人,少年時就落草為寇,後割據華原,並投奔鳳翔節度使李茂貞,被任命為華原鎮將,冒姓李,名彥韜。李茂貞又改華原縣為耀州,拜温韜為刺史。 [1-2] 
天覆二年(902年),朱温(朱全忠)西征李茂貞,温韜向朱温投降。 [3] 
後梁開平二年(908年),温韜聚眾嵯峨山,大掠關中,並將唐十八陵全部盜掘。 [4]  只有乾陵因風雨阻礙而未被盜掘。他大肆偷竊陪葬的金銀珠寶,並在昭陵墓室取出了前朝的圖書以及鍾繇王羲之的真跡,“筆跡如新”,遂將其流傳世間。 [5-6]  此舉在五代時期震撼很大,後周太祖郭威就鑑於温韜之禍而於臨終時下令陵墓從簡。 [19] 

温韜自岐歸梁

乾化元年(911年,天覆十一年),温韜又為岐王李茂貞招降,並被其收為義子。李茂貞改美原縣為鼎州,在此設置“義勝軍”,讓温韜充當首任義勝軍節度使,並派他率邠、岐的兵力進攻長安。三月,温韜在車度被後梁感化節度使康懷貞(康懷英)、忠武節度使牛存節擊退。 [7] 
貞明元年(915年)十二月,温韜(李彥韜)察覺李茂貞勢力衰微,便以耀、鼎二州來降後梁。後梁末帝改耀州為崇州,鼎州為裕州,義勝軍為靜勝軍,恢復他的温姓,賜名昭圖,仍為當地節度使。 [8] 
貞明六年(920年)六月,後梁末帝命温韜等隨泰寧節度使劉鄩進攻同州,討伐河中節度使朱友謙。晉王李存勖發兵援助朱友謙,同時河中兵趁虛襲擊崇州。温韜恐懼,後梁末帝指使供奉官竇維勸温韜説:“公所有者華原、美原兩縣耳,雖名節度使,實一鎮將,比之雄藩,豈可同日語也,公有意欲之乎?”温韜同意,並按竇維的指點上表請求移鎮。由於温韜與寵臣趙巖關係素來很好,所以在翌年正月被移到了重鎮許昌,任匡國節度使,加官檢校太尉、平章事。 [9-11] 

温韜歸順後唐

龍德三年(923年,後唐同光元年)十月,李存勖入開封,後梁亡。趙巖逃到許昌投奔温韜,以為温韜與自己關係好,可以保命,温韜卻斬了他並獻給李存勖,恢復温韜之名。 [11]  [12] 
十一月,温韜到開封朝見李存勖,受到李存勖厚待,獲賜姓名李紹衝,這是他通過伶人景進賄賂劉皇后的結果。十天後,温韜返回許昌,後唐重臣郭崇韜説:“國家為唐雪恥,温韜發唐山陵殆遍,其罪與朱温相埒耳,何得復居方鎮,天下義士其謂我何!”李存勖説:“入汴之初,已赦其罪。”因此允許温韜返回許昌。 [12]  時人評論道:“莊宗皇帝為唐雪恥,號為中興,而温韜毀發諸帝寢陵,宣加大辟,而賜國姓,付節旄,由是知中興之説謬矣。” [20] 

温韜遭到清算

天成元年(926年,後唐同光四年)四月,李嗣源入洛陽,由李紹真(霍彥威)主持政務,李紹真將温韜與段凝兩個跟自己有仇的後梁降臣逮捕入獄,準備殺了他們。安重誨對李紹真説:“温、段罪惡皆在梁朝,今殿下新平內難,冀安萬國,豈專為公報仇邪!”李紹真被説服,未能下手。李嗣源遂命温韜、段凝恢復本名,放歸田裏。 [13] 
天成二年(927年)七月,李嗣源下令將段凝流放遼州,温韜流放德州 [14] 
天成三年(928年)九月二十三日,李嗣源下詔稱温韜“生為黔首,起自綠林,依憑中夏干戈,劫盜本朝陵寢”,且被流放後口出怨言,罪不可赦,遂將他賜死於配所(同時被下令賜死的還有段凝、陶玘、石知訥、聶嶼)。 [14]  [15] 

温韜人際關係

  • 長子:温延濬,後唐清泰中為泥水關使。
  • 次子:温延沼,為父牙帳都校。
  • 三子:温延袤,鄧州指揮使(三子均在後晉天福初赴河陽投奔起兵作亂的張從賓時被張從賓所斬)。 [16] 

温韜史料索引

  • 《舊五代史 卷七十三(唐書) 列傳二十五》 [17] 
  • 《新五代史 卷四十 雜傳第二十八》 [18] 
參考資料
  • 1.    《舊五代史 卷七十三(唐書) 列傳二十五》:温韜,華原人。少為盜,據華原,事李茂貞,名彥韜。
  • 2.    《新五代史 卷四十 雜傳第二十八》:温韜,京兆華原人也。少為盜,後事李茂貞,為華原鎮將,冒姓李,名彥韜。茂貞以華原縣為耀州,以韜為刺史。
  • 3.    《新五代史 卷四十 雜傳第二十八》:梁太祖圍茂貞於鳳翔,韜以耀州降梁。
  • 4.    《資治通鑑 卷二百六十七 後梁紀二》:華原賊帥温韜聚眾嵯峨山,暴掠雍州諸縣,唐帝諸陵發之殆遍。
  • 5.    《舊五代史 卷七十三(唐書) 列傳二十五》:為耀州節度,唐諸陵在境者悉發之,取所藏金寶:而昭陵最固,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紙墨,筆跡如新。
  • 6.    《新五代史 卷四十 雜傳第二十八》: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而昭陵最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牀,牀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筆跡,紙墨如新,韜悉取之,遂傳人間,惟乾陵風雨不可發。
  • 7.    《資治通鑑 卷二百六十八 後梁紀三》:岐王募華原賊帥温韜以為假子,以華原為耀州,美原為鼎州。置義勝軍,以韜為節度使,使帥邠、岐兵寇長安。詔感化節度使康懷貞、忠武節度使牛存節以同華、河中兵討之。己酉,懷貞等奏擊韜於車度,走之。
  • 8.    《資治通鑑 卷二百六十九 後梁紀四》:岐義勝節度使、同平章事李彥韜知岐王衰弱,十二月,舉耀、鼎二州來降。彥韜即温韜也。乙未,詔改耀州為崇州,鼎州為裕州,義勝軍為靜勝軍,復彥韜姓温氏,名昭圖,官任如故。
  • 9.    《資治通鑑 卷二百七十一 後梁紀六》:(貞明六年)六月……帝以泰寧節度使劉鄩為河東道招討使,帥感化節度使尹皓、靜勝節度使温昭圖、莊宅使段凝攻同州。……河中兵進攻崇州,靜勝節度使温昭圖甚懼。帝使供奉官竇維説之曰:“公所有者華原、美原兩縣耳,雖名節度使,實一鎮將,比之雄藩,豈可同日語也,公有意欲之乎?”昭圖曰:“然。”維曰:“當為公圖之。”即教昭圖表求移鎮,帝以汝州防禦使華温琪權知靜勝留後。……(龍德元年)甲辰,徙靜勝節度使温昭圖為匡國節度使,鎮許昌。昭圖素事趙巖,故得名藩。
  • 10.    《新五代史 卷四十 雜傳第二十八》:其後朱友謙叛梁,取同州,晉王以兵援友謙而趨華原,韜懼,求徙佗鎮,遂徙忠武。
  • 11.    《舊五代史 卷七十三(唐書) 列傳二十五》:移許州節度使,累官至檢校太尉、平章事。韜素善趙巖,每依附之。莊宗入汴,巖恃韜與己素厚,遂奔許州。韜延之於第,斬首傳送闕下。
  • 12.    《資治通鑑 卷二百七十二 後唐紀一》:趙巖至許州,温昭圖迎謁歸第,斬首來獻,盡沒巖所齎之貨。昭圖複名韜。……匡國節度使温韜入朝,賜姓名曰李紹衝。紹衝多齎金帛賂劉夫人及權貴伶宦,旬日,復遣還鎮。郭崇韜曰:"國家為唐雪恥,温韜發唐山陵殆遍,其罪與朱温相埒耳,何得復居方鎮,天下義士其謂我何!"上曰:"入汴之初,已赦其罪。"竟遣之。
  • 13.    《資治通鑑 卷二百七十五 後唐紀四》:自監國入洛,內外機事皆決於李紹真。紹真擅收威勝節度使李紹欽、太子少保李紹沖下獄,欲殺之。安重誨謂紹真曰:"温、段罪惡皆在梁朝,今殿下新平內難,冀安萬國,豈專為公報仇邪!"紹真由是稍沮。辛丑,監國教,李紹沖、紹欽複姓名為温韜、段凝,並放歸田裏。
  • 14.    《資治通鑑 卷二百七十六 後唐紀五》:流段凝於遼州,温韜於德州,劉訓於濮州。……九月……乙未,敕以温韜發諸陵,段凝反覆,令所在賜死。
  • 15.    《冊府元龜 卷一百五十四◎帝王部·明罰第三》:九月,敕先監送諸州罪人温韜等:“流言亂政,在憲典以難容;稔惡幸災,固人祗之共怒,温韜生為黔首,起自綠林,依憑中夏干戈,劫盜本朝陵寢。段凝豺狼類性,梟獍為謀,無辜而幾害平人,得便而嘗懷逆節。陶記(陶玘)曾司藩翰,恣黷貨財,自處竄流,彌興怨望。石如納(石知訥)比居賓佐,合務贊裨,當守殷門,撥發文字,扇搖戎帥。聶嶼擢從班列,委佐親賢,不守條章,強買店宅,其後細詢行止,頗駭聽聞,喪妻未及於半年,別成姻媾;棄母動逾於千里,不奉晨昏。而皆自抵刑章,各居竄逐,都無省過,但出怨詞,在朕意雖欲含弘,於物論固難容赦。尚全大體,只罪一身,並令本處賜死。”
  • 16.    《舊五代史 卷七十三(唐書) 列傳二十五》:長子延濬,清泰中為泥水關使;次延沼,為父牙帳都校;次延袤,鄧州指揮使;鹹聚居許下。晉天福初,聞張從賓作亂於河陽,鹹往依之。從賓慮其難制,悉斬於帳下。
  • 17.    《舊五代史 卷七十三(唐書) 列傳二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5-10]
  • 18.    《新五代史 卷四十 雜傳第二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5-10]
  • 19.    《新五代史 卷四十 雜傳第二十八》:獨周太祖能鑑韜之禍,其將終也,為書以遺世宗,使以瓦棺、紙衣而斂。將葬,開棺示人,既葬,刻石以告後世,毋作下宮,毋置守陵妾。其意丁寧切至,然實錄不書其葬之薄厚也。
  • 20.    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5-1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