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季興

鎖定
高季興(858年-928年),即武信王,字貽孫,本名季昌,避後唐莊宗祖父李國昌諱,改名季興,陝州硤石(今河南陝縣硤石鄉)人,中國五代十國時期南平國王。 [48] 
高季興早年為汴州商人李七郎家奴,後被其收為養子,進入朱全忠軍中,追隨朱全忠征戰四方,屢立戰功。累功升至潁州防禦使。後梁開平元年(907年),朱全忠建立後梁,擢升高季興為荊南節度使。後唐同光元年(923年),後梁為後唐所滅。高季興為了自保,親自前往洛陽朝見後唐莊宗。次年,封其為南平王。此後,高季興襲佔夔州,還派兵攻打涪州。後唐明宗怒而下令出師討伐高氏,高季興遂以荊、歸、峽3州臣服於吳,吳冊封其為秦王。於後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年)卒,終年七十一歲。其子從誨嗣位。 [48] 
高季興方為大智若愚、功德無量的一代雄主,高季興在任荊南期間,注意招致人才、休養生息、發展水利、俟機擴張,對荊楚地區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尤其對荊門地區在五代之後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49] 
別    名
高季昌
朱季昌
高賴子
貽孫
所處時代
南平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日期
858年
逝世日期
928年 [47] 
主要成就
計破李茂貞,迎回唐昭宗 ;割據荊南;建立南平國
本    名
高季興
官    職
荊南節度使
諡    號
武信
籍    貫
陝州峽石(今河南三門峽

高季興人物生平

高季興早年經歷

高季興本名高季昌,自稱東魏司徒高敖曹的後人,早年曾是汴州富豪李讓的家奴。 [1-2] 
中和三年(883年),朱温被任命為宣武節度使。李讓因獻出大量錢財,被朱温收為養子,改名為朱友讓。後來,朱温在朱友讓的家奴中發現了高季興,見他面貌很不尋常,便命朱友讓收他為養子。高季興因此改姓為朱,成為朱温的親信牙將,開始學習騎射功夫,並逐漸由制勝軍使升遷為毅勇指揮使。 [3-4] 

高季興迎還昭宗

天覆元年(901年),唐昭宗被宦官韓全誨等人劫持到鳳翔(今陝西寶雞市鳳翔縣)投靠李茂貞
天覆二年(902年),朱温率兵攻打鳳翔,李茂貞堅守不出。由於日久不能破城,朱温打算退兵。高季興勸道:“天下的豪傑們關注此事已經一年了,我們不應倉促撤兵,而且敵軍和我們一樣疲憊,城破就在旦夕之間。大王擔心的只是敵方總是閉門不出,以消耗我們的給養和士氣。這不難對付,我有辦法可以將敵人引出來。”朱温採納了他的主張,隨即命他招募勇士。高季興招募到勇士馬景。 [5-6] 
馬景按照高季興的計策,率幾人到鳳翔城下,對李茂貞道:“宣武軍就要東撤啦!先頭部隊已經出發了。”李茂貞果然上當,開門追擊。宣武軍趁機攻入城內,馬景卻戰死了。後來,李茂貞與朱温講和,交出了唐昭宗。高季興因功被任命為檢校司空、代理宋州(今河南商丘)刺史,並授“迎鑾毅勇功臣”稱號。 [7-8] 
此後,高季興隨朱温攻破青州(今山東益都),改為主持宿州(今安徽宿州)事務,遷任潁州(今安徽阜陽)防禦使,並且恢復高姓 [9] 

高季興節度荊南

天佑三年(906年),朱温攻破襄州(今湖北襄樊),荊襄節度使趙匡凝投奔淮南,其弟荊南留後趙匡明投奔西川。朱温遂任命高季興為荊南兵馬留後。 [10]  荊州唐僖宗以後,戰火交集,市井城邑破敗不全,高季興招聚流離失散的人民,逃亡在外的人民迴歸故土恢復舊業,朱温嘉獎了高季興,授予他符節和斧鉞。
五代十國前期形勢圖 五代十國前期形勢圖
開平元年(907年),朱温代唐稱帝,建立後梁,並任命高季興為荊南節度使。不久,朱温下詔削武貞軍節度使雷彥恭官爵,命高季興與楚王馬殷出兵討伐。高季興命大將倪可福與楚將秦彥暉攻打朗州(今湖南常德)。
908年(開平二年),秦彥暉攻破朗州,雷彥恭投奔淮南。不久,朱温又加高季興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11-12] 
此時的江陵城池殘破,人口稀少,高季興到後,招撫百姓,恢復生產。此外,高季興任命倪可福、鮑唐為將帥,梁震、司空燻、王保義等為謀士,勢力逐漸壯大。 [13-14] 
912年(乾化二年),朱温被兒子弒殺,後梁國勢日益衰弱。高季興先是出兵攻歸州(今湖北秭歸)、峽州(今宜昌),結果被蜀將王宗壽擊敗,隨後以“助梁擊晉”為名襲擊襄州,又被山南東道節度使孔勍擊敗。從此,高季興斷絕給後梁的貢賦。 [15] 
梁末帝當時忙於應付北方戰事,無暇顧及荊南,便對他採取優容政策。
915年(貞明元年),梁末帝封高季興為渤海王,並賜袞冕劍佩。
917年(貞明三年),高季興恢復給後梁的貢賦。 [16] 

高季興入覲洛陽

923年(同光元年),晉王李存勖滅亡後梁,建立後唐。高季昌得知後,為避李存勖祖父李國昌之諱,將名字由“季昌”改為“季興”,並在司空薰等人的勸説下打算入朝朝覲。梁震勸道:“大王不可入朝。梁朝與唐朝有二十年的世仇,大王是梁朝舊臣,手握強兵,佔據重鎮,如果親自入朝,恐怕有去無回。”高季興不聽,親自前往洛陽朝見。 [17-18] 
高季興入朝後,被任命為中書令唐莊宗果然有意扣留高季興,郭崇韜進諫道:“陛下得到天下,各地諸侯都只是派人進貢,只有高季興親自前來,您應該褒賞他以為表率。若是把他扣留,怎麼能使天下諸侯歸心呢?”唐莊宗於是命高季興回江陵。 [19-20]  高季興急忙離去。
高季興走後,唐莊宗又後悔了,密命襄州節度使劉訓在中途將其截留。唐莊宗的密詔到達襄州時,高季興早已連夜離開。 [21]  到襄州,酒喝到酣暢時,對孔勍説:“這一趟有二錯:我去朝拜是一錯,他們放回我是二錯。”

高季興封王南平

高季興返回江陵後,握着梁震的手道:“沒聽您的話,差點不能回來。”眾人問朝中的形勢,高季興道:“新皇帝剛剛得到河南,便舉掌對功臣道:‘我在手指頭上奪得天下。’滅亡梁朝豈是他一個人的功勞?皇帝如此驕傲,功臣無不寒心。而且荒於酒色,當不了多久了。我沒什麼可擔心的了。”因此,高季興在江陵修繕城池,儲備糧食,招納梁朝散兵,以備將來。 [22] 
同光二年(924年),高季興兼任尚書令,進封南平王 [23] 
三年(925年),唐莊宗命魏王李繼岌與郭崇韜率兵伐蜀。高季興請求率荊南兵馬取夔州(今重慶奉節東)、忠州(今重慶忠縣)和萬州(今重慶萬縣)、歸州(今湖北秭歸)、峽州(今湖北宜昌)等地,被任命為東南面行營都招討使。但是,高季興並未出兵。 [24-25] 
李繼岌滅蜀後,命人押送財務乘船順江而下,準備運往洛陽。
同光四年(926年),興教門之變,唐莊宗被殺。高季興得知,便殺死使者,將貨物截留。 [26] 

高季興晚年生活

唐明宗即位後,高季興索要夔州、峽州為屬郡。朝廷同意了他的請求,但仍要委派刺史。高季興又表示已派子弟前去,要求朝廷不要委派刺史。唐明宗大怒,削除高季興官爵。 [27] 
天成二年(927年),唐明宗任命襄州劉訓為招討使,討伐高季興。不久,別將西方鄴攻取夔州、忠州、萬州。高季興以荊州、歸州、峽州三州之地向南吳稱臣,被冊封為秦王。 [28] 
天成三年農曆十二月(929年1月),高季興因腳氣病病故,終年七十一歲。長子高從誨繼位後,上表向後唐請罪。
930年(長興元年),後唐任命高從誨為荊南節度使,並追封高季興為楚王,賜諡號武信。 [29] 

高季興為政舉措

荊南節度使管轄十州,經唐末戰亂,城鄉凋零,滿目瘡痍,民不聊生。高季興到任後,招徠流民,安撫士吏,發展農商,穩定社會,使荊南面貌迅速改觀。

高季興軼事典故

高季興老嫗迎王

高季興早年隨朱温出征,到客棧時,天還沒亮。一個老嫗拿着蠟燭在門口迎接,對他十分恭敬。高季興非常奇怪,老嫗道:“我剛才夢到有人敲門,對我説:‘趕快起來,有裂土封王的人來了。’我起來洗刷完畢,剛剛開門你就來了。這不就説明你是那個裂土封王的人嘛,所以不敢怠慢。”高季興大喜。後來,高季興來到荊南,果然封王。 [30] 

高季興愛姬驚夢

高季興非常寵愛妾室張氏,每次出征都把她帶在身邊。一次兵敗,高季興帶着張氏奪路而逃,夜中誤入深澗。當時張氏有孕在身,行動遲緩。高季興怕張氏連累自己,便趁她熟睡的時候,想引發山崩把她壓死。山快要崩塌時,張氏突然驚起,對高季興道:“我剛才夢到大山崩倒壓在我的身上,有個身穿金甲手執戈矛的神人託着大山,我才沒有被壓死。”高季興聽後,認為張氏懷的孩子肯定不是尋常人,便帶着她一起逃生。後來,張氏生下了高從誨。 [31] 

高季興勸唐伐蜀

高季興到洛陽覲見唐莊宗時,唐莊宗問道:“如今天下還不服從我國的,只有吳國蜀國蜀道艱難,而江南與淮南僅隔着一條長江。我打算先徵江南,你認為如何?”高季興回答道:“我聽説蜀國富裕,得到蜀地可以獲得大利益。江南貧困,地方狹窄,百姓稀少,就算得到了,恐怕也沒有什麼用處。我認為陛下應該先滅蜀國。”唐莊宗本就意欲滅蜀,聽聞高季興的話,十分高興。 [32] 
後來,唐莊宗果然伐蜀。高季興暗自高興道:“我是騙他的,他竟然真的信了。”等到蜀國被滅的消息傳來時,高季興正在吃飯,聞聽之後,失手將筷子掉在地上,嘆道:“這是我失策了。這真是把劍柄給別人,自己反受其害。” [33] 

高季興歷史評價

吳任臣:“武信失策未有如入覲洛京與勸唐伐蜀之二事者。夫以莊宗之猜忌,要何愛乎荊南,乃頓釋狐疑,倖免虎口,危矣。至荊、蜀成唇齒之形,不待智者知之審也,而從臾興師,鼓行前進,狧糠及米,事有固然。假門高之難不作,江陵尚有寧宇邪?雖然,蕞爾荊州,地當四戰,成趙相繼,亡不旋踵,武信以一方而抗衡諸國間,或和或戰,戲中原於股掌之上,其亦深講於縱橫之術也哉!” [34] 

高季興史籍記載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三·世襲列傳二》 [35] 
新五代史·卷六十九·南平世家第九》 [36] 
《十國春秋·卷一百·荊南一·武信王世家》 [37] 
《三楚新錄·卷三》 [38] 

高季興家族成員

高季興妻妾

張氏,高季興妾室,生高從誨。 [39] 

高季興子女

兒子
據《十國春秋》記載,高季興共有兒九人,知其名者有五人。 [40] 
  • 高從誨,第二代南平王。
  • 高從詡,曾任合州刺史,歸順北宋後,任右衞將軍。 [41] 
  • 高從詵,歸順北宋後,任右衙率府率。 [42] 
  • 高從讓,歸順北宋後,任左清道率府率。 [43] 
  • 高從謙,歸順北宋後,任左司御率府率。 [44] 
女兒
據《十國春秋》記載,高季興有女兒五人。 [45] 
  • 高氏,嫁倪可福之子倪知進。 [46] 
參考資料
  • 1.    《十國春秋·荊南一》:季昌自言東魏司徒昂之後。
  • 2.    《新五代史·南平世家》:本名季昌,避後唐獻祖廟諱,更名季興。季興少為汴州富人李讓家僮。
  • 3.    《新五代史·南平世家》:梁太祖初鎮宣武,讓以入貲得幸,養為子,易其姓名曰朱友讓。季興以友讓故得進見,太祖奇其材,命友讓以子畜之,因冒姓朱氏,補制勝軍使,遷毅勇指揮使。
  • 4.    《舊五代史·高季興傳》:梁祖嘗見季興於僕隸中,其耳面稍異,命友讓養之為子。梁祖以季興為牙將,漸能騎射。
  • 5.    《新五代史·南平世家》:天覆二年,梁兵攻鳳翔,李茂貞堅壁不出,太祖議欲收軍還河中,季興獨進曰:“天下豪傑窺此舉者一歲矣,今岐人已憊,破在旦夕,而大王之所慮者,閉壁以老我師,此可以誘致之也。”太祖壯其言,命季興募勇敢士。得騎士馬景。
  • 6.    《舊五代史·高季興傳》:唐天覆中,昭宗在岐下,梁祖圍鳳翔日久,眾議欲班師,獨季興諫止之,語在《梁祖紀》中。
  • 7.    《新五代史·南平世家》:季興授以計,引見太祖。景以數騎馳叩城門告曰:“梁兵將東,前鋒去矣。”岐人以為然,開門出追梁軍,梁兵隨景後以進,殺其九千餘人,景死之。茂貞後與梁和,昭宗出,季興由是知名。明年,拜宋州刺史。
  • 8.    《舊五代史·高季興傳》:既而竟迎昭宗歸京,以季興為迎鑾毅勇功臣、檢校大司空、行宋州刺史。
  • 9.    《新五代史·南平世家》:從破青州,徙潁州防禦使,複姓高氏。
  • 10.    《新五代史·南平世家》:當唐之末,襄州趙匡凝襲破雷彥恭於荊南,以其弟匡明為留後。梁兵攻破襄州,匡凝奔於吳,匡明奔於蜀,乃以季興為荊南節度觀察留後。
  • 11.    《新五代史·南平世家》:開平元年,拜季興節度使。二年,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 12.    《資治通鑑·後梁紀一》:丙申,詔削彥恭官爵,命季昌與楚王殷討之。……冬,十月,高季昌遣其將倪可福會楚將秦彥暉攻朗州,雷彥恭遣使乞降於淮南,且告急。……彥暉使裨將曹德昌帥壯士夜入自水竇,內外舉火相應,城中驚亂,彥暉鼓譟壞門而入,彥恭輕舟奔廣陵。
  • 13.    《新五代史·南平世家》:荊南節度十州,當唐之末,為諸道所侵,季興始至,江陵一城而已,兵火之後,井邑凋零。季興招緝綏撫,人士歸之,乃以倪可福、鮑唐為將帥,梁震、司空燻、王保義等為賓客。
  • 14.    《資治通鑑·後梁紀一》:荊南舊統八州,乾符以來,寇亂相繼,諸州皆為鄰道所據,獨餘江陵。季昌到官,城邑殘毀,户口雕耗。季昌安集流散,民皆復業。
  • 15.    《新五代史·南平世家》:太祖崩,季興見梁日以衰弱,乃謀阻兵自固,治城隍,設樓櫓。以兵攻歸、峽,為蜀將王宗壽所敗。又發兵聲言助梁擊晉,以侵襄州,為孔勍所敗,乃絕貢賦累年。
  • 16.    《新五代史·南平世家》:梁末帝優容之,封季興渤海王,賜以袞冕劍佩。貞明三年,始復修貢。
  • 17.    《新五代史·南平世家》:梁亡,唐莊宗入洛,下詔慰諭季興,司空薰等皆勸季興入朝京師,梁震以為不可,曰:“梁、唐世為仇敵,夾河血戰垂二十年,今主上新滅梁,而大王梁室故臣,握強兵,居重鎮,以身入朝,行為虜爾。”季興不聽,留其二子,以騎士三百為衞,朝於洛陽。
  • 18.    《資治通鑑·後唐紀一》:荊南節度使高季昌聞帝滅梁,避唐廟諱,更名季興,欲自入朝,梁震曰:“唐有吞天下之志,嚴兵守險,猶恐不自保,況數千裏入朝乎!且公朱氏舊將,安知彼不以仇敵相遇乎!”季興不從。
  • 19.    《新五代史·南平世家》:莊宗果欲留之,郭崇韜諫曰:“唐新滅梁得天下,方以大信示人,今四方諸侯相繼入貢,不過遣子弟將吏,而季興以身述職,為諸侯率,宜加恩禮,以諷動來者。而反縻之,示天下以不廣,且絕四方內向之意,不可。”莊宗乃止,厚禮而遣之。
  • 20.    《舊五代史·高季興傳》:季興來朝於洛陽,加兼中書令,時論多請留之,郭崇韜以方推信義於華夏,請放歸藩,季興促程而去。
  • 21.    《新五代史·南平世家》:季興已去,莊宗心悔遣之,密詔襄州劉訓圖之。季興行至襄州,心動,夜斬關而出。已去,而詔書夜至。
  • 22.    《資治通鑑·後唐紀一》:至江陵,握梁震手曰:“不用君言,幾不免虎口。”又謂將佐曰:“新朝百戰方得河南,乃對功臣舉手去,‘吾於十指上得天下,’矜伐如此,則他人皆無功矣,其誰不解體!又荒於禽色,何能久長!吾無憂矣。”乃繕城積粟,招納梁舊兵,為戰守之備。
  • 23.    《資治通鑑·後唐紀二》:丙午,加高季興兼尚書令,時封南平王。
  • 24.    《資治通鑑·後唐紀二》:庚子,以魏王繼岌充西川四面行營都統,崇韜充東北面行營都招討制置等使,軍事悉以委之。又以荊南節度使高季興充東南面行營都招討使。
  • 25.    《新五代史·南平世家》:初,唐兵伐蜀,季興請以本道兵自取夔、忠、萬、歸、峽等州,乃以季興為峽路東南面招討使,而季興未嘗出兵。
  • 26.    《新五代史·南平世家》:魏王繼岌已破蜀,得蜀金帛四十餘萬,自峽而下,而莊宗之難作。季興聞京師有變,乃悉邀留蜀物,而殺其使者韓珙等十餘人。
  • 27.    《舊五代史·高季興傳》:明宗即位,復請夔、峽為屬郡,初俞其請,後朝廷除刺史,季興上言,稱已令子弟權知郡事,請不除刺史。不臣之狀既形,詔削奪其官爵。
  • 28.    《新五代史·南平世家》:明宗乃以襄州劉訓為招討使,攻之,不克,而唐別將西方鄴克其夔、忠、萬三州,季興遂以荊、歸、峽三州臣於吳,吳冊季興秦王。
  • 29.    《新五代史·南平世家》:天成三年冬卒,年七十一,諡曰武信。季興子九人,長子從誨立。……從誨以父自絕於唐,懼復見討,乃遣使者聘於楚,楚王馬殷為之請命於唐,而從誨亦遣押衙劉知謙奉表自歸,進贖罪銀三千兩,明宗納之。長興元年正月,拜從誨節度使,追封季興楚王,諡曰武信。
  • 30.    《五代史補》:初,季興嘗從梁太祖出征,引軍早發,至逆旅,未曉,有嫗秉燭迎門,具禮甚厚。季興疑而問之,對曰:“妾適夢有人叩關,呼曰:‘速起,速起,有裂土王來。’及起,盥嗽畢,秉燭開門,而君子奄至,得非所謂王者耶?所以不敢褻慢爾。”季興喜,及來荊南,竟至封王。
  • 31.    《五代史補》:初,季興之事梁也,每行軍,常以愛姬張氏自隨。一旦軍敗,攜之而竄,遇夜,誤入深澗中。時張氏方妊行遲,季興恐為所累,俟其寢酣,以劍刺岸邊,而壓殺之,然後馳去。既而岸欲崩,張氏且驚起,呼季興曰:“妾適夢大山崩而壓妾身,有神人披金甲執戈以手託之,遂免。”季興聞之,謂必生貴子,遂挈之行,後生從誨。
  • 32.    《三楚新錄》:初,季興方對,莊宗謂之曰:“今天下負固不服者,唯吳與蜀耳。朕今欲先有事於蜀,而蜀地險阻,尤難之。江南才隔荊南一水耳,朕欲先徵之,卿以為何如?”季興對曰:“臣聞蜀國地富民饒,獲之可建大利,江南國貧,地狹民少,得之恐無益。臣願陛下釋吳先蜀。”時莊宗意欲伐蜀,及聞季興之言,大悦。
  • 33.    《三楚新錄》:未逾年,莊宗伐蜀,季興私自喜曰:“此吾以計紿之,彼乃信而用耳。”……及蜀破,書至,季興方食,落箸而嘆曰:“此吾之失計也!所謂‘倒持太阿,授人以柄’。”
  • 34.    吳任臣.十國春秋,徐敏霞 周瑩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1438
  • 35.    舊五代史:高季興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2-16]
  • 36.    新五代史:南平世家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2-16]
  • 37.    吳任臣.十國春秋,徐敏霞 周瑩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1427-1438
  • 38.    三楚新錄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2-16]
  • 39.    《十國春秋·荊南三》:夫人張氏者,故武信王愛姬,而文獻王之母也。
  • 40.    《十國春秋·荊南三》:武信王子九人,文獻王而下之其名氏者四人,餘不具見。
  • 41.    《十國春秋·荊南三》:從詡,武信王子也。官合州刺史。歸宋,遷右衞將軍。
  • 42.    《十國春秋·荊南三》:從詵,武信王第□子,文獻王弟也。繼衝時為牙將,降宋,改右衙率府率。
  • 43.    《十國春秋·荊南三》:從讓,武信王第□子。入宋,授左清道率府率。
  • 44.    《十國春秋·荊南三》:從謙,武信王第□子。降宋,擢左司御率府率。
  • 45.    《十國春秋·荊南三》:武信王五女,失其名。
  • 46.    《資治通鑑·後梁紀六》:高季昌遣都指揮使倪可福以卒萬人修江陵外郭,季昌行視,責功程之慢,杖之。季昌女為可福子知進婦,季昌謂其女曰:“歸語汝舅:吾欲威眾辦事耳。”以白金數百兩遺之。
  • 47.    -權威、可信的知識檢索平台  .辭海官方網站[引用日期2022-08-23]
  • 48.    武信王高季興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15]
  • 49.    高氏堤與荊南王高季興  .荊門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23-06-1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