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從誨

鎖定
南平文獻王高從誨(891年—948年),字遵聖 [1] 陝州峽石(今河南三門峽)人,南平武信王高季興長子 [2] 南平(又稱荊南)第二位國君。
高從誨初仕後梁。高季興建立南平國後,任命其為馬步軍都指揮使、行軍司馬等。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年)十二月十五日(929年1月28日),被後唐冊封為南平王的高季興去世,高從誨嗣位。由於高季興在位末期曾與後唐決裂,並向南吳稱臣,而唐強吳弱、唐近吳遠,因此高從誨嗣位後,迴歸向後唐稱臣,為後唐任命為荊南節度使,兼侍中長興三年(932年),被封為渤海王。
唐閔帝應順元年(934年)被改封南平王。荊南地狹兵弱,但因位處交通要道,每年各地區向中原政權的進貢,只要經過荊南,高季興、高從誨父子就會款待使者,掠奪財物,等到對方加以款待或讚賞,就把財物歸還,而且還不會覺得這種行為很丟臉。後來後唐、後晉、遼國、後漢先後據有中原南漢閩國南吳南唐後蜀皆稱帝,高從誨為求賞賜向他們都稱臣,所以各國都叫他們為“高賴子”或是“高無賴”。
乾祐元年(948年),高從誨去世,時年五十八歲,諡號文獻王,其子高保融繼位。
全    名
高從誨
別    名
高賴子
高無賴
遵聖
諡    號
文獻王
封    號
渤海王(後唐封)、南平王(後唐改封)
所處時代
五代十國(南平)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日期
891年
逝世日期
948年
在位時間
928年 至 948年
前    任
楚武信王高季興(南平王)
繼    任
南平貞懿王高保融
籍    貫
陝州峽石(位於今河南省三門峽市)

高從誨人物生平

高從誨早年經歷

高從誨初仕後梁,擔任供奉官,後來歷任殿前控鶴都頭鞍轡庫副使左軍巡使如京使、左千牛大將軍、荊南牙內都指揮使濠州刺史歸州刺史,官至檢校太傅。高季興將要反叛自立時,高從誨哭着直言規勸高季興,但高季興沒有聽從。 [3-4] 
高季興建立南平國之後,任命高從誨為馬步軍都指揮使、行軍司馬 [1]  ,不久,加封忠義節度使同平章事

高從誨繼承王位

後唐天成三年(928年)十二月,高季興得病卧牀,命令其子高從誨暫管軍府事務。同年十二月十五日,高季興去世,高從誨繼任其位。高季興在位末期時,曾與後唐決裂 [5]  ,並向吳國稱臣。高從誨繼位後,吳睿帝楊溥任命他為荊南節度使,兼任侍中 [6] 

高從誨稱臣後唐

高從誨繼位之後,對他的左右僚佐們説:“唐近而吳遠,捨棄唐而臣服吳,這不是好方法。”於是就通過楚王馬殷向後唐謝罪。並同時給山南東道節度使安元信寫信,請求他上奏給唐明宗李嗣源,願意重新稱臣納貢。天成四年(929年)五月二十八日,安元信把高從誨信的內容告訴李嗣源,李嗣源答應其請求。 [7]  六月二十三日,高從誨自稱前荊南行軍司馬、歸州刺史,派押牙劉知謙上表請求歸附後唐,並進獻贖罪銀三千兩。 [5]  七月十七日,李嗣源任命高從誨為荊南節度使,兼任侍中,追封高季興為楚王,諡號武信。隨後,罷免為荊南招討使 [8-9] 
後唐明宗長興元年(930年)三月,高從誨派使者奉呈表章來到吳國,表示高氏祖墳在北方,害怕遭後唐朝廷所討伐,那時吳軍會來不及援助他,因此,謝絕吳國對他的籠絡。吳國便派兵進攻南平,沒有能攻下來。 [10] 
長興二年(931年)春正月,後唐加封高從誨為檢校太尉中書令江陵尹。
長興三年(932年)春二月,後唐封高從誨為渤海王 [11]  ,加封檢校太尉。 [12]  冬十月,高從誨向後唐進貢銀茶以求戰馬,唐明宗以荊南是內地,沒必要裝備戰馬,於是賜馬二十匹,並且推辭了高從誨的進貢。
後唐閔帝應順元年(934年)春正月,後唐封高從誨為南平王。 [13-14] 
後唐末帝清泰元年(934年)夏,後唐使臣李鏻、馬承翰由楚至荊南,求賀於高從誨,高從誨贈以馬紅裝拂二、果然(一種長尾猿)皮一。後唐加任高從誨為檢校太師 [15] 

高從誨安定轄境

高從誨性情通達,親近和禮敬賢士,委任大臣梁震,把他作為兄長看待;梁震常常稱呼高從誨為郎君。 清泰二年(935年)春正月,楚王馬希範喜愛奢侈糜費,和他遊樂談笑的人都誇讚他的盛況。高從誨對僚佐説:“像馬王那樣可以稱得上是大丈夫了。”孫光憲回答他説:“天子和諸侯,禮節上是有差別的。他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兒,驕縱奢侈越糜費,取得快意於一時,不作長遠的思慮,不知哪天便要危亡,有什麼可以羨慕的啊?”高從誨愣怔之後而覺悟,説:“先生的話是對的。”之後,高從誨對梁震説:“我自己感到平生所受的奉養本來就已經過份了。”於是捨棄好玩喜愛的東西,用閲讀經史作為自己的樂事,省簡刑罰,減輕賦税,南平轄境之內,得以安定。 [16] 
梁震説:“先王高季興待我如同布衣之交一樣,把嗣王託付給我。現在嗣王能夠自立,可以不使先王遺業墜落。我已年老,不再能侍奉嗣王。”於是堅決請求告退家居。高從誨留不住他,便替他在土洲建築房子。梁震披着鶴氅,自稱荊台隱士,每當到王府去謁見,騎着黃牛直到聽事的大廳。高從誨時常到他家裏去看望他,一年四季的賞賜極為豐厚。從此,高從誨把政務全部託付給孫光憲處理。 [17] 

高從誨無賴君主

後晉天福元年(936年),高從誨遣派使者送信給吳國權臣徐知誥李昪),勸他登基稱帝。 [18]  天福二年(937年),徐知誥稱帝,國號齊,高從誨向齊國請求置邸於金陵。天福三年(938年)春正月,高從誨派遣龐守規入齊朝賀。天福四年(939年)春二月,徐知誥改國號為唐,高從誨派遣王崇嗣入唐朝賀。
後晉加任高從誨為守中書令 [19]  天福五年(940年),山南東道節度使安從進陰謀造反,高從誨暗地與其聯繫。後晉翰林學士陶谷擔任國信使出使荊南,高從誨宴請陶谷於望沙樓,大陳戰艦於樓下,對陶谷説:“吳、蜀拒絕臣服已久,願修武備,習水戰,以待後晉大軍的到來”。後晉高祖石敬瑭大喜,於是再次遣使,賜甲馬百匹。
天福六年(941),安從進造反,求援於高從誨,被高從誨拒絕。高從誨採納了行軍司馬王保義的建議,上奏了安從進叛亂的事情。朝廷派兵攻討,高從誨派遣都指揮使李端贈軍糧協助後晉軍,朝廷詔令嘉揚他,加封守尚書令,高從誨聽信術士説今年有厄運,應當退避恩寵爵祿,上奏章堅決推讓,朝廷派使者勸説他,最後還是沒有接受任命。安從進叛亂平定後,高從誨請求郢州(今湖北武漢)為屬郡,後晉不許。
後漢天福十二年(947年),高從誨派使者向契丹進貢,契丹派使者賜給他馬匹。高從誨也派使者到河東,勸劉知遠登基稱帝。 [20]  高從誨派使者從小道奉上貢禮,暗中向劉知遠祈請,説待劉知遠平定黃河、汴州一帶後,請劉知遠將郢州劃為自己的屬郡,劉知遠沒有明確答覆。到劉知遠進入汴京後,高從誨又送上貢禮,請求答覆以前的要求,劉知遠不答應。
同年,高從誨聽説杜重威背叛,就出動水軍幾千人襲擊襄州。山東南道節度使安審琦將他擊退。高從誨又侵犯郢州,被郢州刺史尹實打得大敗。於是斷絕與後漢的關係,依附於南唐後蜀 [21]  因為南平國於後漢斷絕了關係,北方商旅不至,導致境內貧乏,於是高從誨遣使謝罪,乞修職貢
南平國地域狹窄,兵力薄弱,但因位處交通要道,每年各地區向中原政權的進貢,只要經過南平,高季興、高從誨父子就會截留使者,掠奪財物。等到對方加以譴責或派兵討伐,他們不得已才把財物送還,竟不感到羞愧。後來,後唐、後晉、契丹、後漢更替佔據中原,南漢、閩國、吳國、後蜀都稱帝,高從誨貪圖各國的賞賜,就四處稱臣。各國都鄙視他,稱他為“高賴子”或“高無賴”。 [22-23] 

高從誨因病去世

晚年,因為鎮星移到與荊南分野相應的軫翼位置,高從誨脱去羅紈衣服,穿上儉樸的衣服,節儉飲食,以禳除災禍。並立即令人請託襄州安審琦,請求歸順朝廷,聽任處置,朝廷也對他網開一面。
後漢乾祐元年(948年)十月,高從誨卧牀病重,任命其子節度副使高保融兼領內外兵事務。同年十月二十八日,高從誨去世,時年五十八歲,追贈尚書令,諡號“文獻”,翰林學士陶谷撰神道碑 [24]  ,其子高保融繼位。 [25-26]  [37] 

高從誨人物評價

司馬光資治通鑑》:“高從誨,性明達,親禮賢士。” [27] 
吳任臣十國春秋》:“為人明敏,多權計”。 [37] 

高從誨親屬成員

高從誨父母

父親:南平武信王高季興
母親:張氏,高季興妾室。 [28] 

高從誨兄弟姐妹

  • 弟弟
高從詡,曾任合州刺史,歸順北宋後,任右衞將軍。 [29] 
高從詵,曾任牙將,歸順北宋後,任右衙率府率。 [30] 
高從讓,歸順北宋後,任左清道率府率。 [31] 
高從謙,歸順北宋後,任左司御率府率。 [32] 
  • 姐妹
高氏,嫁倪可福之子倪知進。 [33] 

高從誨子孫

  • 兒子
高保勳,高從誨長子。 [34] 
高保正,高從誨次子。 [34] 
高保融,高從誨第三子,南平貞懿王。 [34] 
高保勖,高從誨第十子,南平王。 [34] 
高保紳,曾出使後周。 [34] 
高保寅,曾任檢校司空。歸順北宋後,擔任光化軍節度使。 [35] 
高保緒
高保遜
高保衡
高保膺
  • 孫子
高繼衝,高保融之子,南平王。歸順北宋後,擔任武寧軍節度使。 [34] 
高繼充,高保融之子。歸順北宋後,官至歸州刺史。 [35] 
高輔政,高保寅之子,北宋進士,官至秘書丞。 [35] 
高輔之,高保寅之子,北宋進士,官至太常丞。 [35] 
高輔堯,高保寅之子,北宋進士。 [35] 
高輔國,高保寅之子,北宋進士。 [35] 

高從誨史籍記載

新五代史·卷六十九·南平世家第九》 [34]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三·世襲列傳二》 [36]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一至卷二百七十六
參考資料
  • 1.    《新五代史·卷六十九·南平世家第九》:從誨字遵聖。季興時,入梁為供奉官,累遷鞍轡庫使,賜告歸寧,季興遂留為馬步軍都指揮使、行軍司馬。
  • 2.    《新五代史·卷六十九·南平世家第九》:季興子九人,長子從誨立。
  • 3.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三·世襲列傳二》:從誨,初仕梁,歷殿前控鶴都頭、鞍轡庫副使、左軍巡使、如京使、左千牛大將軍、荊南衙內都指揮使,領濠州刺史,改歸州刺史,累官至檢校太傅。初,季興之將叛也,從誨常泣諫之,季興不從。
  • 4.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六》:高季興之叛也,其子從誨節諫,不聽。
  • 5.    《新五代史·卷六十九·南平世家第九》:季興卒,吳以從誨為荊南節度使。從誨以父自絕於唐,懼復見討,乃遣使者聘於楚,楚王馬殷為之請命於唐,而從誨亦遣押衙劉知謙奉表自歸,進贖罪銀三千兩,明宗納之。
  • 6.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六》:荊南節度使高季興寢疾,命其子行軍司馬、忠義節度使、同平章事從誨權知軍府事;丙辰,季興卒。吳主以從誨為荊南節度使兼侍中。
  • 7.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六》:從誨既襲位,謂僚佐曰:“唐近而吳遠,舍近臣遠,非計也。”乃因楚王殷以謝罪於唐。又遺山南東道節度使安元信書,求保奏,復修職貢。丙申,元信以從誨書聞,帝許之。
  • 8.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六》:庚申,高從誨自稱前荊南行軍司馬、歸州刺史,上表求內附。秋,七月,甲申,以從誨為荊南節度使兼侍中。
  • 9.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三·世襲列傳二》:天成三年冬,季興薨,從誨乃上表謝罪,復修職貢。明宗嘉之,尋命起復,授荊南節度使、兼待中。
  • 10.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七》:高從誨遣使奉表詣吳,告以墳墓在中國,恐為唐所討,吳兵援之不及,謝絕之。吳遣兵擊之,不克。
  • 11.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七》:賜高從誨爵勃海王。
  • 12.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三·世襲列傳二》:長興三年,加檢校太尉。
  • 13.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三·世襲列傳二》:應順中,封南平王。
  • 14.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八》:壬辰,以荊南節度使高從誨為南平王,武安、武平節度使馬希範為楚王。
  • 15.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三·世襲列傳二》:清泰初,加檢校太師。
  • 16.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九》:荊南節度使高從誨,性明達,親禮賢士,委任梁震,以兄事之。震常謂從誨為郎君。楚王希範好奢靡,遊談者共誇其盛,從誨謂僚佐曰:“如馬王可謂大丈夫矣。”孫光憲對曰:“天子諸侯,禮有等差。彼乳臭子驕侈僣忲,取快一時,不為遠慮,危亡無日,又足慕乎!”從誨久而悟,曰:“公言是也。”它日,謂梁震曰:“吾自念平生奉養,固已過矣。”乃捐去玩好,以經史自娛,省刑薄賦,境內以安。
  • 17.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九》:梁震曰:“先王待我如布衣交,以嗣王屬我。今嗣王能自立,不墜其業,吾老矣,不復事人矣。”遂固請退居。從誨不能留,乃為之築室於士洲。震披鶴氅,自稱荊台隱士,每詣府,跨黃牛至聽事。從誨時過其家,四時賜與甚厚。自是悉以政事屬孫光憲。
  • 18.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高從誨遣使奉箋于徐知誥,勸即帝位。
  • 19.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三·世襲列傳二》:晉天福中,加守中書令。
  • 20.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六》:荊南節度使高從誨遣使入貢於契丹,契丹遣使以馬賜之。從誨亦遣使詣河東勸進。
  • 21.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七》:高從誨聞杜重威叛,發水軍數千襲襄州,山南東道節度使安審琦擊卻之。又寇郢州,刺史尹實大破之。乃絕漢,附於唐、蜀。
  • 22.    《新五代史·卷六十九·南平世家第九》:荊南地狹兵弱,介於吳、楚,為小國。自吳稱帝,而南漢、閩、楚皆奉梁正朔,歲時貢奉,皆假道荊南。季興、從誨常邀留其使者,掠取其物,而諸道以書責誚,或發兵加討,即復還之而無愧。其後南漢與閩、蜀皆稱帝,從誨所向稱臣,蓋利其賜予。俚俗語謂奪攘苟得無愧恥者為賴子,猶言無賴也,故諸國皆目為“高賴子”。
  • 23.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七》:初,荊南介居湖南、嶺南、福建之間,地狹兵弱,自武信王季興時,諸道入貢過其境者,多掠奪其貨幣。及諸道移書詰讓,或加以兵,不得已復歸之,曾不為愧。及從誨立,唐、晉、契丹、漢更據中原,南漢、閩、吳、蜀皆稱帝。從誨利其賜予,所向稱臣,諸國賤之,謂之“高無賴”。
  • 24.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三·世襲列傳二》:漢乾祐元年冬十一月,以疾薨於位。詔贈尚書令,諡曰文獻。
  • 25.    《新五代史·卷六十九·南平世家第九》:乾祐元年十月卒,年五十八,贈尚書令,諡曰文獻。子保融立。
  • 26.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八》:荊南節度使兼中書令、南平文獻王高從誨寢疾,以其子節度副使保融判內外兵馬事。癸卯,從誨卒,保融知留後。
  • 27.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13]
  • 28.    《十國春秋·荊南三》:夫人張氏者,故武信王愛姬,而文獻王之母也。
  • 29.    《十國春秋·荊南三》:從詡,武信王子也。官合州刺史。歸宋,遷右衞將軍。
  • 30.    《十國春秋·荊南三》:從詵,武信王第□子,文獻王弟也。繼衝時為牙將,降宋,改右衙率府率。
  • 31.    《十國春秋·荊南三》:從讓,武信王第□子。入宋,授左清道率府率。
  • 32.    《十國春秋·荊南三》:從謙,武信王第□子。降宋,擢左司御率府率。
  • 33.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一》:高季昌遣都指揮使倪可福以卒萬人修江陵外郭,季昌行視,責功程之慢,杖之。季昌女為可福子知進婦,季昌謂其女曰:“歸語汝舅:吾欲威眾辦事耳。”以白金數百兩遺之。
  • 34.    《新五代史·卷六十九·南平世家第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6-13]
  • 35.    《宋史·卷四百八十三·列傳第二百四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5-23]
  • 36.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三·世襲列傳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2-25]
  • 37.    十國春秋  .國學典籍網[引用日期2021-04-0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