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山南東道

鎖定
山南東道,是我國唐代的一級行政區,治所設於襄州(今湖北襄陽),管轄今湖北長江以北、河南西南部及重慶東部的萬州地區。
中文名
山南東道
地    址
今湖北襄陽
出    處
《唐六典》
行政區
唐代的一級行政區

山南東道歷史背景

山南東道是唐朝的一個道,屬開元十五道之一,治所在襄州(今湖北襄陽)。唐天寶中置南陽節度,治鄧州,至德中移治襄州,曰山南東道,即山南道舊治也,領荊、襄、鄧、唐、隨、郢、復、均、房、峽、歸、夔、萬等州,位置在秦嶺以南,長江以北,相當於今湖北長江以北、河南西南部及重慶東部之地。開元之後,分山南道為山南東道和山南西道安史之亂後,梁崇義曾經在這裏割據。

山南東道歷史發展

山南東道 山南東道
北宋初,在山南東道的大部地區改設京西南路,仍治襄州;重慶東部地區則劃入峽西路,後改設夔州路,治所夔州(重慶奉節)。
唐睿宗景雲二年(公元711年),以山南道所轄區域闊遠,分山南道為山南東、山南西二道。據《唐六典》卷三記載,山南東道仍治襄州,相當於今湖北長江以北、河南西南部及重慶市東部的萬州地區。

山南東道所轄州

鄧州南陽郡:治穰縣(今河南省鄧州市)轄穰縣、南陽縣、新野縣、向城縣、新城縣、內鄉縣、菊潭縣6縣。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析新城置菊潭縣
天寶元年(742年),新城縣改為臨湍縣
乾元元年(758年)省新野縣入穰縣
商州上洛郡:治上洛縣(今陝西省商洛市商州區)轄上洛縣、豐陽縣、洛南縣、商洛縣、上津縣、安業縣6縣。
乾元元年(758年)正月,改安業縣為乾元縣,割屬京兆府
《 新唐書》商州隸關內道,《舊唐書》商州隸山南西道,各地方誌記載曾隸過山南西道
金州安康郡:治西城縣(今陝西省安康市)轄西城縣、洵陽縣、黃土縣、石泉縣、安康縣、平利縣6縣。
天寶元年(742年),改黃土縣為淯陽縣
至德二年(757年)二月,改安康縣為漢陰縣
至德二年(757年)二月,改安康郡為漢南郡,後隸山南西道,
唐州淮安郡:治比陽縣(今河南泌陽縣)轄比陽縣、慈丘縣、桐柏縣、平氏縣、湖陽縣、方城縣、上馬縣7縣
天寶元年(742年),上馬縣改為泌陽縣
至德(756年)後,唐州從河南道改隸山南東道
天祐三年(906年)移治泌陽(今河南唐河縣),後改名泌州
均州武當郡:治武當縣(今湖北省丹江口市均縣鎮關門巖)轄武當縣、鄖鄉縣、豐利縣3縣。
房州房陵郡:治房陵縣(今湖北省房縣)轄房陵縣,永清縣,竹山縣,上庸縣4縣。
襄州襄陽郡:治襄陽縣(今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轄襄陽縣、安養縣、谷城縣、義清縣、南漳縣、率道縣、樂鄉縣7縣。
天寶元年(742年),改安養為臨漢縣,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改臨漢為鄧城縣
天寶七載(748年),改率道縣為宜城縣
上元元年(760年)九月,置南都,以荊州為江陵府
隋州漢東郡:治隨縣(今湖北省隨州市)轄隋縣、光化縣、棗陽縣、唐城縣4縣。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分棗陽置唐城
郢州富水郡:治長壽縣(湖北省鍾祥市)轄長壽縣,京山縣,富水縣3縣。
貞觀十七年(643年),廢温州,依舊置郢州,治京山,後還治長壽。(《元和郡縣圖志》記載貞觀十七年廢温州,於長壽改置郢州)
復州竟陵郡:治沔陽縣(今湖北省仙桃市)轄竟陵縣,沔陽縣,監利縣3縣。
貞觀七年(663年)徙治沔陽,寶應二年(763年)復故治竟陵
荊州江陵郡:治江陵縣(今河北省荊州市荊州區)轄江陵縣、枝江縣、當陽縣、長林縣、石首縣、松滋縣、公安縣7縣。
上元元年(760年)析江陵置長寧縣,二年省枝江入長寧。大曆六年(771年)復置枝江,省長寧。
硤州夷陵郡:治夷陵縣(今湖北省宜昌市)轄夷陵縣、宜都縣、長陽縣、遠安縣、巴山縣5縣。
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改“硤”為“峽”,而後稱“峽州”
天寶八載(749年)省巴山入長陽
歸州巴東郡:治秭歸縣(今湖北省秭歸縣歸州鎮)轄秭歸縣、巴東縣、興山縣3縣。
夔州雲安郡:治奉節縣(今重慶市奉節縣)轄奉節縣、巫山縣、雲安縣、大昌縣4縣。
萬州南浦郡:治南浦縣(今重慶市萬州區)轄南浦縣、梁山縣、武寧縣3縣。
忠州南賓郡:治臨江縣(今重慶市忠縣老縣城)轄臨江縣、豐都縣、南賓縣、墊江縣、清水縣5縣。
天寶元年(742年),改清水縣為桂溪縣
澧州澧陽郡:治澧陽(今湖南省澧縣)轄澧陽縣、安鄉縣、石門縣、慈利縣6縣。
武德四年(621年),置澧州,天寶初,割屬山南東道
朗州武陵郡:治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區)轄武陵縣、龍陽縣2縣。
武德四年(621年),置朗州。天寶初,割屬山南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