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後漢

(五代十國時期朝代)

鎖定
後漢(947年—950年),五代十國時期五代的第四個朝代,由劉暠(本名劉知遠)建立,都城在東京開封府(今河南省開封市)。共歷二帝,享國三年。
後唐覆滅後,石敬瑭建立後晉,任命劉知遠河東節度使。後晉開運四年(947年,契丹會同十年),契丹滅後晉後佔據中原,但因契丹兵在中原燒殺搶掠,大失民心,只好北撤。是年二月,劉知遠抓住時機,在太原稱帝,仍用晉高祖石敬瑭年號,稱天福十二年。是年六月,始改國號為漢,史稱後漢。後攻克並定都於汴州。次年(948年,遼天祿二年)正月,劉知遠改年號乾祐,改名劉暠,但卻於當月病逝,劉暠的次子劉承祐嗣位,即漢隱帝。乾祐三年(950年,遼天祿四年)李守貞藩鎮發生叛亂,漢隱帝命郭威征討,但漢隱帝猜忌郭威,欲殺之,郭威不得已反叛,漢隱帝為潰軍所殺,後漢就此滅亡。
後漢盛時疆域約為今山東、河南兩省,山西、陝西的大部,河北、湖北、安徽、江蘇的一部分。在遼滅後晉之際,原屬後晉的階、成、秦、鳳四州被後蜀奪取,但後漢建立後又從遼手中奪得勝州。 [18] 
中文名
後漢
外文名
Later Han
別    名
時間範圍
947年 至 950年
國土面積
89萬平方公里(乾佑二年)
都    城
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
主要民族
漢族沙陀族
主要城市
洛陽鄴都宋州太原
語    種
漢語
貨    幣
漢元通寶開元通寶
開創者
劉知遠

後漢國號

關於後漢國號,胡阿祥在《中國歷史上的漢國號》一文中有所論述,他稱:“劉知遠起用漢為國號,也有着地理的、民族的與自身的考慮。從地理上説,既已擁有中原、定都於汴,則地域色彩較強的‘晉’便顯得狹隘;又從民族上講,晉以兒的名義事契丹(遼),於大義有虧;再從自身看,劉知遠‘本沙陀部人,居於太原。及得中國,自以姓劉,遂言為東漢顯宗第八子淮陽王昺之後,國號曰漢’,又‘以漢高皇帝為高祖,光武皇帝為世祖’。如此,在當時北有異族強敵、南有多國並立、中原地區民族情緒高漲的形勢下,劉知遠冒為劉邦、劉秀後裔,並徑以漢為國號,便具有了顯示政權正統、彰明民族大義、表現淵源有自的多重功效。” [17] 
天福十二年(947年)閏七月,在改朝換代之時,段顒“請立高、曾、祖、禰四廟,更上追遠祖光武皇帝為始祖。”吏部尚書竇貞固則更進一步,提出:“祖功宗德,不拘定數。今除四親廟外,更請上追高皇帝、光武皇帝,共六廟。”又新增了漢高祖劉邦之廟。劉知遠推動追尊六廟的施行,還是旨在將自己與高帝、光武聯繫起來,以謀求政權的合法性。 [17] 

後漢歷史

後漢入汴稱帝

後漢創建者是後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劉知遠早年是唐明宗部下的偏將,因為在戰爭中救過石敬瑭的命,遂成為石敬瑭的親信。石敬瑭任後唐的河東節度使時,劉知遠是節度押衙。石敬瑭當上後晉皇帝后封他為侍衞親軍都虞候,領保義軍節度使,後來又很快升任為侍衞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成為禁軍的最高統帥。天福六年(941年,契丹會同四年),劉知遠任河東節度使、北京留守
劉知遠畫像 劉知遠畫像
石敬瑭當了七年兒皇帝,於後晉天福七年(942年)去世。養子石重貴即位,是為後晉出帝,劉知遠也遷檢校太師,進位中書令。 [3]  晉高祖石敬瑭死後,劉知遠預感到天下將要大亂,所以着力經營太原。為加強自己的實力,他處死了吐谷渾首領白承福,奪取了大量的財富及數千匹良馬。
後晉開運元年(944年),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率軍南下,大軍直抵澶州,派蕃將偉王領兵進入雁門關。劉知遠作為幽州道行營招討使,在忻口大破偉王,累遷太原王兼任北面行營都統,北平郡王、太尉,之後誅殺吐谷渾白承福等五支部族共四百人,以另一部族的王義宗統領五族中其餘的人,又在朔州陽武關再破契丹。 [4]  劉知遠在這段時期的主要意圖是稱霸河東,成就王業,因此對朝廷的詔命半推本就,一方面不服調遣,作戰中逗留不進,另一方面也主動出擊。
契丹軍南下攻打後晉兵臨汴梁時,劉知遠既不出兵救援,也不抗擊契丹,而是冷眼旁觀、靜觀其變。後晉開運四年(947年)正月一日,契丹進犯京師開封,俘虜了後晉少帝石重貴北去,後晉滅亡。 [5]  他派人奉表於契丹皇帝遼太宗耶律德光,遼太宗呼其為兒,並賜與木拐,相當於中原王朝賜給重要大臣的几杖。當晉出帝石重貴一行被遼兵押解北上時,他假裝悲憤,率親兵説要營救晉出帝,實際走到壽陽便又轉回太原。然後他親率大軍乘中原空虛之際渡過黃河,進入洛陽,殺死遼扶植的傀儡李從益母子,以絕人望。開運四年(947年)六月,劉知遠進入開封稱帝,改名為暠,改國號為漢,改天福十三年為乾祐元年,蠲免賦税,大赦天下。 [6] 

後漢穩定中原

劉知遠稱帝之後,採納皇后李氏的建議,一改過去靠括民財犒軍的慣例,而是拿出宮中所有財物賞賜將士,果然深得人心。契丹軍進入中原後,到處以“打草谷”的名義掠奪財物、殺害無辜百姓,中原地區人民反抗不斷,耶律德光被迫北撤,留蕭幹守衞汴京,劉知遠看準時機,採納了郭威“由汾水南下取河南、進而圖天下”的正確建議,命史弘肇為先鋒,舉兵南下,一路勢如破竹,所向無敵,很快拿下了洛陽和汴京。 [8] 
劉知遠穩定中原局勢後,令魏州的杜重威移鎮歸德(今河南商丘南),與原歸德節度使高行周對調,杜重威抗命不從,劉知遠令高行周與慕容彥超率軍討伐杜重威,杜重威誓死守城,漢軍日久無功,劉知遠恐生他變,親自來攻,死傷甚巨,劉知遠見強攻不克,多次遣人招降杜重威,許以不死,此時魏州糧草用盡,城中將士多逾城逃亡。十一月二十七日,杜重威出城投降,劉知遠言而有信,沒有殺杜重威,封其為檢校太師、守太傅、兼中書令、楚國公。至此,中原基本上平定。 [7] 
但是劉知遠稱帝后,他的舊日僚佐均成為朝廷重臣,佔據各大要害部門。楊邠郭威任正副樞密使,蘇逢吉、蘇禹任宰相,王章三司使史弘肇任侍衞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兼平章事。這些人中除郭威外其餘均為蠻橫無知、貪暴殘酷之徒。中央大員如此,上行下效,地方官員更加殘暴。青州節度使劉銖執法殘酷,行刑時,雙杖齊下,謂之“合歡杖”;他還根據犯人年齡的大小決定杖數,而不問罪之輕重,謂之“隨年杖”。衞州刺史葉仁魯捕盜時,往往將普通平民當成盜賊殺戮,或挑斷腳筋,拋棄山谷,致使這些人“宛轉號呼,累日而死”。西京留守王守恩為了聚斂錢財,胡亂收税,税目之多,包括上廁所,上街行乞,都要交税,甚至連死人的靈柩,如不交錢,也不準出城埋葬。有時還放縱部下,強搶或偷盜人家錢財。因此後漢的統治是五代十國中最殘暴的,百姓極度困苦,以致賣兒貼婦都不能度日。
乾祐元年(948年)正月,劉知遠病重,召史弘肇、王章、蘇逢吉、郭威等人託孤, [9]  隨即駕崩,時年54歲,諡曰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廟號高祖。 [10] 

後漢隱帝時期

劉知遠死後,其子劉承祐繼位,史稱漢隱帝。 [11]  漢隱帝年幼,朝政被勳舊大臣楊邠史弘肇、王章、郭威所把持,武夫掌權歧視文臣,遭致內部矛盾不斷。朝中武夫悍將,個個專橫跋扈,議論朝政時,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裏,使漢隱帝難於忍受。李太后弟弟李業要求當宣徽使,劉承祐和李太后私下問楊邠,楊邠認為不可。劉承祐想立自己所寵愛的妃子耿夫人為後,楊邠又認為不可;耿夫人去世,將用皇后的禮節安葬,楊邠又認為不可。因此劉承祐大怒,左右又讒言誣陷,劉承祐便於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將楊邠與史弘肇等人一同誅殺。 [12] 
劉承祐又派使者到魏州(今河北大名西)去誅殺郭威,郭威起兵反叛。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十四日,郭威率兵渡河,劉承祐派開封尹侯益、保大軍節度使張彥超、客省使閻晉卿等率兵抗拒郭威,又派宦官鸗脱偵察郭威的動向。鸗脱被郭威軍抓住,郭威叫鸗脱奏請劉承祐把李業等人縛送軍中。劉承祐拿着郭威奏章給李業等人看,李業等都説郭威的反狀已明,就把郭威在京的家屬全部殺死,包括郭威還尚在襁褓中的兒子。 [13] 
郭威率軍抵達汴京城下,劉承祐到城外劉子坡觀戰,後漢軍大敗,第二天清晨又匆忙要逃回城去。不料開封尹劉銖據城不讓其入內。劉承祐帶蘇逢吉、聶文進和茶酒使郭允明等人向西北奔逃。 [14]  郭允明見形勢危急將劉承祐刺死。郭威即位後,追諡其為隱皇帝。 [15] 

後漢政變失國

郭威進入汴州後請太后臨朝稱制,並決定迎立劉知遠之侄武寧節度使劉贇為帝。就在劉贇動身前往汴梁時郭威指使人假報契丹入寇,自己率大軍出京迎敵,行至中途,兵士譁變,將黃袍披在郭威身上,擁立郭威為帝,然後轉回汴梁。
劉贇行至宋州郭威已搶先一步進入汴梁,逼迫太后下詔封自己為“監國”,總攬朝政大權,並以太后名義下詔廢黜了劉贇,降封劉贇為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上柱國、湘陰公,又遣部將郭崇威到宋州將劉贇囚禁在當地。951年,郭威正式登上皇帝寶座,年號廣順,國號周,史稱後周 [16] 
後漢從建立到滅亡僅三年,歷二帝,是五代十國裏最短命的政權。

後漢疆域

後漢盛時疆域約為今山東、河南兩省,山西、陝西的大部,河北、湖北、安徽、江蘇的一部分。在遼滅後晉之際,原屬後晉的階、成、秦、鳳四州被後蜀奪取,但後漢建立後又從遼手中奪得勝州。
後漢統治範圍 後漢統治範圍

後漢世系

廟號
諡號
姓名
在位時間
年號及使用時間
陵寢
文祖
明元皇帝
劉湍
-
-
-
-
德祖
恭僖皇帝
-
-
-
沛陵
翼祖
昭憲皇帝
-
-
-
威陵
顯祖
章聖皇帝
-
-
-
肅陵
高祖
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
劉暠(本名劉知遠)
947—948
乾佑
948—950
睿陵
-
隱帝
948—950
潁陵
-
-(湘陰公)
—(未即位即被廢)
-
注:後漢初期沿用後晉的天福年號,948年建年號乾佑 [2] 
參考資料
  • 1.    郭利民.《中國古代史地圖集》.:《星球地圖出版社》,2017:167
  • 2.    《契丹國志》雲:漢祖仍稱天福年號,曰:“予未忍忘晉也。”
  • 3.    《舊五代史·卷九十九·漢書高祖紀上》:七年正月,加侍中。時天下大蝗,惟不入河東界。六月,晉高祖崩於鄴宮,少帝即位,加帝檢校太師。八年三月,進位中書令。
  • 4.    《舊五代史·卷九十九·漢書高祖紀上》:開運元年正月,契丹南下,契丹主以大軍直抵澶州,遣蕃將偉王率兵入雁門。朝廷以帝為幽州道行營招討使,帝大破偉王於忻口。尋奉詔起兵至土門,軍至樂平,會契丹退,乃還。三月,封太原王。七月,兼北面行營都統。二年四月,封北平王。三年五月,加守太尉。是月,帝誅吐渾白承福等五族凡四百人,以別部王義宗統其餘眾。九月,犯塞,帝親率牙兵至朔州南陽武谷,大破之。
  • 5.    《新五代史·卷十·漢本紀第十》:四年,契丹犯京師,出帝北遷,王遣牙將王峻奉表契丹,耶律德光呼之為兒,賜以木拐一,木拐,虜法貴之如中國几杖,非優大臣不可得。峻持拐歸,虜人望之皆避道。峻還,為王言契丹必不能有中國,乃議建國。
  • 6.    《舊五代史·卷九十九·漢書高祖紀下》:甲子,車駕至東京。戊辰,制:“大赦天下。應天福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昧爽已前,天下見禁罪人,已結正未結正,已發覺未發覺,除十惡五逆外,罪無輕重,鹹赦除之。諸州去年殘税並放。東、西京一百里內,放今年夏税;一百里外及京城,今年屋税並放一半。契丹所授職任,不議改更。諸貶降官,未量移者與量移;已量移者與敍錄。徒流人並放還。應系欠省錢,家業抵當外並放。宜以國號為大漢,年號依舊稱‘天福’”雲。
  • 7.    《舊五代史·卷九十九·漢書高祖紀下》:丁丑,杜重威素服出降,待罪於宮門,詔釋其罪。........以杜重威為檢校太師、守太傅、兼中書令、楚國公。
  • 8.    《新五代史·史弘肇》:是時契丹北歸,留耿崇美攻王守恩於潞州。高祖遣弘肇前行擊之,崇美敗走,守恩以城歸漢。而河陽武行德、澤州翟令奇等,皆迎弘肇自歸。弘肇入河陽,高祖從後至,遂入京師。
  • 9.    《舊五代史·卷九十九·漢書高祖紀下》:二十七日丁丑,帝崩於萬歲殿,時年五十四。秘不發喪。庚辰,太傅杜重威伏誅。
  • 10.    《舊五代史·卷九十九·漢書高祖紀下》:其年二月,太常卿張昭上諡曰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廟號高祖。十一月壬申,葬於睿陵。
  • 11.    《舊五代史·卷九十九·漢書高祖紀下》:二月辛巳朔,內降遺制,皇子周王承祐可於柩前即皇帝位。
  • 12.    《新五代史·卷三十·漢臣傳第十八》:邠常與王章論事帝前,帝曰:“事行之後,勿使有言也!”邠遽曰:“陛下但禁聲,有臣在。”聞者為之戰慄。李太后弟業求為宣徽使,帝與太后私以問邠,邠止以為不可。帝欲立所愛耿夫人為後,邠又以為不可;夫人死,將以後禮葬之,邠又以為不可。由是隱帝大怒,而左右乘間構之,與史弘肇等同日見殺。
  • 13.    《新五代史·本紀第十一》:十一月丁丑,威遂舉兵渡河。隱帝遣開封尹侯益、保大軍節度使張彥超、客省使閻晉卿等率兵拒威,又遣內養鸗脱覘威所向。鸗脱為威所得,威乃附脱奏請縛李業等送軍中。隱帝得威奏,以示業等,業等皆言威反狀已白,乃悉誅威家屬於京師。
  • 14.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漢書隱帝紀下》:乙酉旦,帝策馬至元化門,劉銖在門上,問帝左右:“兵馬何在?”乃射左右。帝回,與蘇逢吉、郭允明詣西北村舍。
  • 15.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漢書隱帝紀下》:郭允明知事不濟,乃剚刃於帝而崩,時年二十。蘇逢吉、郭允明皆自殺。.....是月十五日,周太祖與百僚詣帝殯宮,成服親奠,不視朝七日。又詔太常定諡曰“隱”。
  • 16.    《新五代史·周本紀第十一》:廣順元年春正月丁卯,皇帝即位,大赦,改元,國號周。
  • 17.    羅亮.五代時期沙陀三王朝國號問題研究[J]:學術研究,2018(12):123-124
  • 18.    前衞.地圖生死劫[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21.01:222-22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