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0年(武義二年)楊隆演去世,楊溥為徐温所迎繼吳王位,921年,改元順義。927年(順義七年),即皇帝位,改元乾貞。南吳於楊隆演及楊溥在位時,軍政大權皆操之在徐温、及其養子徐知誥(李昪)父子之中,之所以即位,只是為徐氏父子篡位稱帝之準備而已。937年(天祚三年),楊溥禪位於徐知誥(李昪),南吳滅亡,楊溥被徐知誥上尊號為高尚思玄弘古讓皇帝。
938年(升元二年),楊溥去世,諡號睿皇帝。
[1]
楊溥人物生平
編輯楊溥繼立吳王
公元919年(天祐十六年),楊隆演稱吳王,封楊溥為丹陽(丹楊)郡公。
[2]
公元920年(武義二年)五月二十八日,楊隆演去世,按次序楊隆演的弟弟廬江公楊濛應當即位,但徐温專政,不想立年齡大的為君,於是擁立楊溥繼任吳王。六月十八日,楊溥即位,尊母親王氏為太妃。
[3]
七月,改升州大都督府為金陵府,拜徐温為金陵尹。
[4]
公元921年(順義元年)二月,改年號為順義,赦免境內。同年十一月,在南郊祭天。駕臨天興樓,大赦。拜徐温為太師,嚴可求為右僕射。
[5]
公元923年(順義三年),後唐莊宗李存勖滅後梁。十二月十五日,楊溥派遣司農卿盧蘋出使後唐,嚴可求秘密條陳數事授給盧蘋而行。盧蘋到洛陽(今河南洛陽),後唐莊宗詢問時,盧蘋次第對答,都如嚴可求所密授的。
[6-7]
楊溥遷徙翟虔
公元924年(順義四年),楊溥到白沙檢閲水師,下命令把白沙改名為迎鑾鎮。徐温從金陵來朝拜楊溥。
[8]
在此以前,徐温讓他的親信官吏翟虔擔任閣門、宮城、武備等使,讓他觀察楊溥的起居,翟虔防衞、限制楊溥很嚴格。到此時,楊溥對徐温説寫“雨”字時總要改為“水”字,徐温請楊溥解釋一下這個緣故。楊溥説:“這是翟虔父親的名字,我避諱這個字已很熟練了。”楊溥因此對徐温説:“你對我的忠誠,我是很瞭解的,然而翟虔無禮,宮中以及宗室所需要的東西多數都得不到。”徐温聽後趕快低頭認罪,請求把翟虔斬了,楊溥説:“殺他太過份了,把他遷徙到很遠的地方就可以了。”於是把翟虔遷徙到了撫州。
[9]
楊溥後唐借道
公元925年(順義五年),後唐派諫議大夫薛昭文出使福州,向南吳借道江西,南吳的劉信出城慰勞,對薛昭文説:“你們皇帝李存勖聽説過我沒有?”薛昭文説:“天子新近佔有河南,還不熟悉你。”劉信説:“漢朝有韓信,吳國有劉信,你回去後,告訴你們皇帝,望能來吳國較量騎射。”於是酌一大杯酒,指着百步之外的牙旗釵頭,對薛昭文説:“一射而中,希望以此杯酒為你祝壽,否則我也自罰而飲。”説完,箭已穿過釵頭了。
[10]
楊溥即皇帝位
公元927年(順義七年),徐温率領文武大臣上表勸楊溥稱帝,楊溥沒同意而徐温病死。同年十一月初三日,楊溥駕臨文明殿即皇帝位,追尊父親楊行密為武皇帝,哥哥楊渥為景皇帝、楊隆演為宣皇帝。
[12]
十一月十七日,大赦境內,改年號為乾貞。
[13]
十一月二十九日,尊母太妃王氏為皇太后。
[14]
以李昪為太尉兼侍中,拜徐温的兒子徐知詢為輔國大將軍、金陵尹,治理徐温舊鎮。十二月,楊溥封哥哥廬江公楊濛為常山王、弟弟鄱陽公楊澈為平原王、兄子南昌公楊珙為建安王。
[15-16]
楊溥李昪專權
公元929年(乾貞三年)十一月,金陵尹徐知詢來朝,李昪誣陷他有謀反的情形,留下不派走,任為左統軍,殺其客將周廷望。以徐知諤為金陵尹。楊溥加尊號為睿聖文明孝皇帝,大赦境內,改年號為大和,以李昪為中書令。
[19]
公元930年(大和二年),楊溥立其子江都王楊璉為皇太子。
公元934年(大和六年),廢臨川王楊濛為歷陽公,李昪派親信王宏率兵防守。拜王令謀為司徒,宋齊丘為司空。李昪召李璟還金陵,任鎮海軍節度副使,以其子李景遷為太保、同平章事,與王令謀等人執政。
[21]
楊溥禪位去世
公元937年(天祚三年),李昪建齊國,建立宗廟、社稷,設置左右丞相以下官職,以金陵為西都,廣陵為東都。同年十月,楊溥派江夏王楊琳奉冊禪位給齊王李昪,南吳滅亡。李昪為楊溥上尊號為高尚思玄弘古讓皇帝(《五國故事》作“高尚思玄崇古讓皇帝”
[23]
),並將其遷居潤州,修建丹陽宮讓他居住,楊溥從此身穿道服,學辟穀食氣的方術。
[24]
楊溥楊氏滅族
公元942年(南唐升元六年),李昪將楊氏子孫遷到海陵,吳人稱他們居住的地方為永寧宮,派兵嚴守,阻絕外人進入。時間久了,楊氏男女自為匹配,吳國人很可憐他們。
[27]
公元956年(後周顯德三年),後周世宗柴榮征伐淮南,下詔安撫楊氏子孫,李璟聽説後,擔心楊氏作亂,便派人將楊氏族人全部殺害。
[28]
後周先鋒都部署劉重進得到楊氏的玉硯、馬腦碗、翡翠瓶上獻,楊氏絕嗣。
[29]
楊溥為政舉措
編輯楊溥政治
公元933年(大和五年)五月,宋齊丘勸李昪把楊溥遷都金陵,於是李昪便在金陵營建宮城。
[30]
南吳人很多都不想遷都,都押牙周宗向李昪進言説:“主上西遷金陵,您卻需要東鎮江都,不但勞費人力物力很大,而且違揹人心。”
楊溥外交
楊溥歷史評價
編輯《新五代史》:“及渥已下,政在徐温。於此之時,天下大亂,中國之禍,篡弒相尋,而徐氏父子,區區詐力,裴回三主,不敢輕取之,何也?豈其恩威亦有在人者歟!”
[33]
楊溥史書記載
編輯《十國春秋·吳三·睿帝本紀》
楊溥家庭成員
編輯楊溥父母
父親:南吳太祖楊行密
母親:夫人王氏,後尊為太妃、皇太后
楊溥兄弟姐妹
哥哥
南吳烈宗楊渥
南吳高祖楊隆演
臨川王楊濛
弟弟
新安王楊潯
德化王楊澈
姐妹
尋陽長公主
楊氏,嫁錢鏐子錢傳璙
楊氏,嫁蔣延徽
楊溥妻子
王氏(王皇后),初封德妃,公元933年(大和五年)九月初一日,被立為皇后。
[37]
楊溥子女
兒子
皇太子楊璉(弘農靖王)
江夏王楊璘
宜春王楊璆
女兒
上饒公主,下嫁徐知誥次子徐景遷(李景遷)。南唐禪代前去世。李昪稱帝后,追封燕國君,諡曰貞莊。
- 參考資料
-
- 1. 南吳睿帝楊溥 .談古論今[引用日期2013-12-10]
- 2. 《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吳世家第一》:溥,行密第四子也,隆演建國,封丹陽郡公。
- 3.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一》:己丑,宣王殂。六月,戊申,溥即吳王位。尊母王氏曰太妃。
- 4. 《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吳世家第一》:演卒,弟廬江公蒙次當立,而徐氏秉政,不欲長君,乃立溥。七月,改升州大都督府為金陵府,拜徐温金陵尹。
- 5. 《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吳世家第一》:明年二月,改元順義,赦境內。冬十一月,祀天於南郊。御天興樓,大赦。拜徐温太師,嚴可求右僕射。
- 6. 《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吳世家第一》:三年,唐莊宗滅梁。遣司農卿盧蘋使於唐,嚴可求密條數事授蘋以行。蘋見洛陽,莊宗問之,蘋次第以對,皆如所授。
- 7.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一》:甲申,吳王得遣司農卿洛陽盧蘋來奉使,嚴可求豫料帝所問,教蘋應對,既至,皆如可求所料。
- 8. 《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吳世家第一》:四年,溥至白沙閲舟師,徐温來見,以白沙為迎鑾鎮。
- 9.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三》:吳王如白沙觀樓船,更命白沙曰迎鑾鎮。徐温自金陵來朝。先是,温以親吏翟虔為閣門、宮城、武備等使,使察王起居,虔防制王甚急。至是,王對温名雨為水,温請其故。王曰:“翟虔父名,吾諱之熟矣。”因謂温曰:“公之忠誠,我所知也,然翟虔無禮,宮中及宗室所須多不獲。”温頓首謝罪,請斬之,王曰:“斬則太過,遠徙可也。”乃徙撫州。
- 10. 《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吳世家第一》:五年,唐遣諫議大夫薛昭文使福州,假道江西,劉信出勞之,謂曰:“亞次聞有信否?”昭文曰:“天子新有河南,未熟公名也。”信曰:“漢有韓信,吳有劉信,君還,其語亞次,當來較射於淮上也。”乃酌大卮,望牙旗鎞首百步,謂昭文曰:“一發而中,願以此卮為壽,否則亦以自罰。”言訖,而箭已穿矣。
- 11. 《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吳世家第一》:六年,追爵大丞相徐温四代祖考,立廟於金陵。左僕射徐知誥為侍中,右僕射嚴可求同平章事。
- 12.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六》:十一月,庚戌,吳王即皇帝位,追尊孝武王曰武皇帝,景王曰景皇帝,宣王曰宣皇帝。
- 13.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六》:甲子,吳大赦,改元乾貞。
- 14.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六》:丙子,吳主尊太妃王氏曰皇太后………
- 15. 《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吳世家第一》:七年,大丞相徐温率吳文、武上表勸溥即皇帝位,溥未許而温病卒。十一月庚戌,溥御文明殿即皇帝位,改元曰乾貞,大赦境內,追尊行密武皇帝,渥景皇帝,隆演宣皇帝。以徐知誥為太尉兼侍中,拜温子知詢輔國大將軍、金陵尹,治温舊鎮。
- 16.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六》:吳主立兄廬江公濛為常山王,弟鄱陽公澈為平原王,兄子南昌公珙為建安王。
- 17.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六》:春,正月,丁巳,吳主立子璉為江都王,璘為江夏王,璆為宜春王,宣帝子廬陵公玢為南陽王。
- 18. 《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吳世家第一》:六月,荊南高季興來附,封季興秦王。九月,季興敗楚師於白田,獲其將吏三十四人來獻。
- 19. 《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吳世家第一》:三年十一月,金陵尹徐知詢來朝,知誥誣其有反狀,留之不遣,以為左統軍,斬其客將周廷望。以徐知諤為金陵尹。溥加尊號睿聖文明孝皇帝,大赦境內,改元大和,以徐知誥為中書令。
- 20. 《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吳世家第一》:二年,冊其子江都王璉為太子。三年,以徐知誥為金陵尹,以其子景通為司徒,及左僕射王令謀、右僕射宋齊丘皆平章事。四年,封知誥東海王。
- 21. 《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吳世家第一》:六年………廢臨川王蒙為歷陽公,知誥遣親信王宏以兵守之。拜令謀司徒,宋齊丘司空。知誥召景通還金陵,為鎮海軍節度副使,以其子景遷為太保、平章事,與令謀等執政。
- 22. 《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吳世家第一》:七年九月,溥加尊號曰睿聖文明光孝應天弘道廣德皇帝,大赦,改元天祚。知誥進位太師、天下兵馬大元帥,封齊王。
- 23. 《五國故事·捲上》:冊曰:“受禪老臣臣知誥謹上尊號曰‘高尚思元崇古讓皇帝’………”
- 24. 《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吳世家第一》:三年,知誥建齊國,立宗廟、社稷,置左、右丞相已下,以金陵為西都,廣陵為東都。冬十月,溥遣江夏王璘奉冊禪位於齊王。
- 25.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四·僣偽列傳一》:棨遷溥於潤州,築丹陽宮以處之。溥自是服羽衣,習辟穀之術,年餘以幽死。
- 26. 《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吳世家第一》:十二月,溥卒于丹陽,年三十八,諡曰睿。
- 27. 《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吳世家第一》:升元六年,李昪遷其子孫於海陵,號永寧宮,嚴兵守之,絕不通人。久而男女自為匹偶,吳人多哀憐之。
- 28.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四·僣偽列傳一》:棨又遷其族於海陵,吳人謂其居為永寧宮。周顯德中,李景聞周師渡淮,慮楊氏為變,使人盡殺之。
- 29. 《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吳世家第一》:顯德三年,世宗徵淮南,下詔撫安楊氏子孫,而李景聞之,遣人盡殺其族。周先鋒都部署劉重進得其玉硯、馬腦碗、翡翠瓶以獻,楊氏遂絕。
- 30.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七》:吳宋齊丘勸徐知誥徙吳主都金陵,知誥乃營宮城於金陵。
- 31.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九》:吳人多不欲遷都者,都押牙周宗言于徐知誥曰:“主上西遷,公復須東行,不惟勞費甚大,且違眾心。”丙子,吳主遣宋齊丘如金陵,諭知誥罷遷都。
- 32.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六》:吳自莊宗滅梁以來,使者往來不絕。庚辰,吳使者至,安重誨以為楊溥敢與朝廷抗禮,遣使窺覘,拒而不受,自是遂與吳絕。
- 33. 《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吳世家第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2-10]
- 34.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四·僣偽列傳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2-10]
- 35. 《五國故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8-23]
- 36. 《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引用日期2013-12-10]
- 37.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八》:九月,甲戌朔,吳主立德妃王氏為皇后。
- 收起
- 詞條統計
-
- 瀏覽次數:次
- 編輯次數:56次歷史版本
- 最近更新: 朱载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