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昪

(南唐開國皇帝)

鎖定
李昪(888年或889年1月7日-943年3月30日), [45]  [48-49]  字正倫,小字彭奴,後改名徐知誥,海州(今屬江蘇連雲港)人。一説徐州人。 [50]  戰亂中為吳太祖楊行密所收養,中國五代南唐國的建立者。 [45] 
李昪年少時早孤,後為行密大將徐温養子。唐朝末年(907年),李昪從徐温攻伐,以功拜昇州(治所在今江蘇南京)刺史。後徐温遷李昪為潤州刺史,以親子徐知訓留揚州,掌握朝政。貞明四年(918年),徐知訓為朱瑾所殺,朱瑾自殺。徐温遂以其為淮南節度行軍副使、內外馬步都軍副使,居廣陵(今江蘇揚州)。後李昪誥築延賓亭以招徠四方人士,改革一些弊政,緩徵積欠賦税,藉以收攬人心。武義二年(920年),李昪累遷侍中、中書令、太尉、都督中外諸軍事,封齊王。吳天祚三年(937年),李昪廢楊溥,自稱皇帝,建都金陵,國號大齊,年號昇元。昇元三年(939年),自稱唐玄宗子永王璘之裔,複姓李,改名昪,國號唐,史稱南唐。於昇元七年(943年)病死, [45]  時年56歲。 [46] 
李昪建立南唐後,實行了一系列比較有利於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的措施與政策,使南唐的政權和社會生產得到鞏固與較大發展,從而奠定了這個封建小國強盛的規模和基礎。 [47]  他建學館於廬山白鹿洞,置田供給諸生,後來成為歷代有名的書院。 [45] 
別    名
唐烈祖
南唐高祖
南唐先主
徐知誥
李正倫 展開
別名
唐烈祖
南唐高祖
南唐先主
徐知誥
李正倫
李彭奴 [2]  收起
正倫、彭奴
所處時代
五代十國南唐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徐州彭城縣(今江蘇省徐州市
出生日期
889年1月7日
逝世日期
943年3月30日
主要成就
建立“南唐”政權
主要作品
詠燈
本    名
李昪
廟    號
烈祖
諡    號
光文肅武孝高皇帝
在位時間
937年-943年(939年改“齊”為唐)
年    號
升元(937年)
陵    寢
欽陵
性    別

李昪人物生平

李昪早年經歷

李昪出身微賤,自幼便在濠州(今安徽鳳陽)、泗州(今安徽泗縣)一帶流浪,六歲時,父親李榮即在戰亂中不知所蹤,由伯父李球帶到濠州。不久母親劉氏卒,浪跡濠州開元寺。 [3] 
895年(乾寧二年),吳太祖楊行密攻打濠州,得到了彭奴,將其收為養子。但是,楊行密的兒子們卻不能容納彭奴。楊行密只得將彭奴交給部將徐温撫養,取名徐知誥。 [4] 
徐知誥天資聰穎,侍奉徐温如父,徐温妻李氏因為同姓的緣故,也對徐知誥照顧有加。徐知誥曾經跟隨徐温出行,徐温因心情不佳而亂杖驅趕徐知誥,等到到家的時候,徐知誥拜迎於門口。徐温驚訝説:“你怎麼在這個地方!”徐知誥回答:“為人子,怎麼能捨棄父母,父怒而歸母,作為兒子的常情。”徐温因此更加喜愛徐知誥了。
徐知誥長大後,身長七尺,方額隆準,修上短下,聲如洪鐘,喜好讀書,善於騎射,楊行密常稱讚道:“徐知誥是個俊傑,眾將的兒子中沒人比得上他。” [5] 

李昪治理升州

909年(後梁開平三年),徐温遙領升州(今江蘇南京刺史,任命徐知誥為升州防遏使兼樓船副使,在升州治理戰艦。 [6] 
910年(後梁開平四年),任升州副使,知州事。
912年(乾化二年),徐知誥隨柴再用攻打宣州(今安徽宣城李遇,因功升任升州刺史。當時,江淮地區剛剛平定,地方長官多是武夫出身,只知搜刮民財來供養軍隊,而徐知誥則與眾不同。他勤儉好學,重視儒生,寬仁為政,因而得到民眾讚譽。 [7] 
914年(乾化四年),加檢校司徒
915年(貞明元年),時任鎮海節度使的徐温被任命為兩浙都招討使,出鎮潤州(今江蘇鎮江),統轄升州、潤州、常州、宣州、歙州池州(今安徽貴池),其子徐知訓留在廣陵(今江蘇揚州)輔理朝政。
917年(貞明三年),徐温見升州富庶,便將鎮海軍治所遷到升州,改封徐知誥為檢校太保潤州(今江蘇鎮江團練使。徐知誥要求到宣州為官,被徐温拒絕,心中很不高興,後來在宋齊丘的勸説下方才到潤州赴任。 [8] 

李昪掌握朝政

欽陵入口 欽陵入口
918年(貞明四年),徐知訓被大將朱瑾所殺,徐知誥在潤州得到消息,搶先趕到廣陵平亂,任淮南節度行軍副使、內外馬步都軍副使,從而控制了南吳朝政。 [9] 
徐知誥執政後,為了收攬民心,寬緩刑法,推廣恩信,還建造延賓亭用以接待四方之士。宋齊丘、駱知祥、王令謀等人都成了他的重要謀士,其他凡有流落在其境內的士人他都加以任用,還經常派人到民間瞭解疾苦,遇有婚喪匱乏的,便設法予以賙濟,因此贏得了人們的好感。儘管徐温身居金陵遙秉大政,但人心已大多歸向徐知誥。 [10] 
919年(南吳武義元年),楊隆演稱吳國王,任命徐温為大丞相,徐知誥為左僕射參知政事兼知內外諸軍事。 [11] 
921年(順義元年),徐知誥被吳王楊溥任命為同平章事,遙領江州(今江西九江)觀察使。不久,南吳升江州為奉化軍,任命徐知誥為奉化軍節度使。 [12] 
927年(順義七年),徐温在行軍司馬徐玠的勸説下,派次子徐知詢到廣陵,準備讓他代替徐知誥執掌朝政。徐知誥聽到消息,十分害怕,上表乞求出鎮江西。不久,徐温病死,徐知詢接任金陵節度使、諸道副都統,數次與徐知誥爭權。徐知誥誘騙徐知詢入朝,留任左統軍,褫奪了他的兵權。 [13]  同年十一月,吳王楊溥僭號稱帝,改元乾貞,任命徐知誥為太尉中書令、都督中外諸軍事,封潯陽公,又改封豫章公。 [14-15] 

李昪出鎮金陵

932年(大和三年),徐知誥擔任鎮海、寧國節度使,出鎮金陵,並沿用當年徐温的做法,任命兒子徐景通(李璟)為司徒、同平章事、知中外左右諸軍事,將他留在廣陵輔理朝政。 [16] 
933年(大和四年),徐知誥被封為東海郡王 [17] 
935年(天祚元年),南吳加封徐知誥為尚父太師、大丞相、大元帥、齊王,並將升州、潤州等十州之地劃為齊國。徐知誥推掉尚父、丞相之職,並在次年開設大元帥府,設置官員。這時,閩國南漢等國都遣使者前來,勸徐知誥稱帝。 [18-19] 

李昪建立南唐

南唐二陵 石碑 南唐二陵 石碑
937年(天祚三年),徐知誥建立齊國,並任命宋齊丘、徐玠為左右丞相。同年十月,徐知誥受禪稱帝,國號大齊,改元升元,並尊楊溥為高尚思玄弘古讓皇帝,追尊徐温為太祖、諡曰忠武皇帝。以建康(今江蘇南京)為西都,以廣陵為東都。 [20] 
939年(升元三年),徐知誥恢復李姓,改名為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又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他為唐高祖、唐太宗立廟,追尊父祖四代為皇帝,改奉徐温為義祖,並對徐氏子弟大加封賞。 [21] 
李昪稱帝后,志在固守吳國舊地,無意開拓,被大臣馮延巳譏為“田舍翁”。
942年(升元六年),吳越國遭受自然災害,南唐羣臣都勸李昪趁機出兵攻滅吳越。李昪卻堅決拒絕,認為國內百姓需要休養生息,不應開戰,並派使者去慰問吳越,送去許多禮物。 [22] 

李昪因病去世

李昪晚年崇尚道術,因服用丹藥中毒,個性變得暴躁易怒。
943年(升元七年)二月,李昪背上生瘡,不久病情惡化,於當月二十二日在升元殿去世,終年五十六歲,遺命齊王李璟監國。同年三月,李璟繼位,是為南唐元宗。十一月,李昪被安葬於永陵,上諡號為光文肅武孝高皇帝,廟號烈祖。 [23] 

李昪為政舉措

李昪政治

李昪在位期間,對外堅持弭兵休戰,以保境安民,對內則興利除弊。他在治理國政上禮賢下士,並能虛心納諫。由於連年征戰,從中原一帶流落江淮的難民很多,李昪對此積極妥善安置,實行輕徭薄賦政策,使南唐社會經濟得到很大發展,一躍成為“十國”中的強者。

李昪文教

李昪在青年時代就“以文藝自好”,崇文重教,當政後非常重視徵集文獻圖集。他將從各地徵集的三千多捲圖書,收藏在他治理升州時設置的“建業書房”,為南唐日後成為“文獻之地”開了先河。
此外,李昪對教育的重視也為後世所稱道。他除了在秦淮河畔設國子監,興辦太學、小學,培養國子博士和四門博士外,還在廬山五老峯白鹿洞建置學館,號曰廬山國學。 [24]  著名詩人江為伍喬、劉洞等人都曾在此求學。

李昪軼事典故

李昪出生

相傳李昪家門前有顆梨樹,結一個果子,大如升,於是與鄰里一起剖開食之,有赤蛇在果實中,眾人大驚,蛇走李昪母親的牀榻下,李昪母親不久懷孕,生下李昪。 [25] 

李昪伶人救主

李昪曾宴請徐知詢(一説是大臣周本 [26-27]  ),以金鐘盛酒,向徐知詢勸酒,道:“希望弟弟你能活一千歲。”徐知詢懷疑酒中有毒,便倒出一半給李昪,道:“我願意和哥哥各享五百歲。”李昪當即變色,不肯飲酒,而徐知詢也捧酒不退,左右都不知所措。這時,伶人申漸高搶過兩杯酒喝下,又拿着酒杯離開。李昪暗中命人送解藥給申漸高,但為時已晚。 [28] 

李昪人物評價

陸游:帝生長兵間,知民厭亂。在位七年,兵不妄動,境內賴以休息。性節儉,常躡蒲履,用鐵盆盎。暑月,寢殿施青葛帷,左右宮婢裁數人,服飾樸陋。建國始,即金陵怡所為宮,惟加鴟尾,設闌檻而已,終不改作。仁厚恭儉,務在養民,有古賢主之風焉。 [29] 
吳任臣:烈祖煢煢一身,不階尺土,託名徐氏,遂霸江南。挾莒人滅鄫之謀,創化家為國之事,凡其巧於曲成者,皆天也。然息兵以養民,得賢以闢土,蓋實有君德焉。東海鯉魚,兆雖有自,要豈得謂竟非人力也邪? [25] 

李昪個人作品

全唐詩》收錄有其詩作一首:《詠燈》。 [30] 
全唐文》收錄有其詔書六篇:《恤農詔》《享太廟詔》《禁上尊號詔》《罷李建勳詔》《舉用儒吏詔》《旌張義方直言詔》。 [31] 

李昪人際關係

李昪親屬成員

  • 祖先
龍袞江南野史》、《江南錄》、陸游南唐書》、陳霆唐餘紀傳》記載,李昪是唐憲宗第八子、建王李恪之後。《周世宗實錄》、薛居正五代史》記載,李昪是唐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之後
  • 曾祖
李超,早卒。追尊為孝平皇帝,廟號成宗 [1] 
  • 祖父
李志,《江南野史》記載,曾任徐州判官,卒於任上。
  • 父親
李榮,性謹厚,好佛,時稱“李道者”。
  • 妻妾
王氏,李昪元配,吳升州刺史王戎之女,封魏國君,南唐建立後追封順妃 [32] 
宋福金,原為王氏媵嫁,生元宗李璟,後立為繼室。南唐建立後冊為皇后,後尊為皇太后,諡號元敬。 [33] 
種時光,原為宮人,生江王李景逷,進封夫人。元宗繼位後,進封保寧王太妃 [34] 
  • 子女
兒子
李昪共有五個兒子:
  • 長子李景通(李璟),初封吳王,後改封齊王,後繼承皇位,即南唐元宗。
  • 次子李景遷,南唐建立後追封高平郡王,諡號定,後追封楚王。 [35] 
  • 三子李景遂,封晉王,一度被立為皇太弟。後被太子李弘冀毒死,追贈太弟,諡號文成。 [36] 
  • 四子李景達,封齊王。死後追贈太弟,諡號昭孝。 [37] 
  • 五子李景逷,封江王,死後諡號昭順。 [38] 
女兒
李昪共有七個女兒。

李昪文武大臣

  • 宰相
宋齊邱 王令謀 張延翰 李建勳 周宗 嚴球 張居永 孫晟
  • 使相
李德誠 張崇 張宣 周本 李簡 王輿 劉威 劉信 王綰 柴再用 劉金 徐玠 馬仁裕
  • 樞密使
杜光鄴 陳褒
  • 將帥
崔太初 王輿 姚景 祖重恩 李鐇
  • 文臣
楊彥伯 高弼 孫晟 李正明 龔凜 蕭儼 成幼文 賈潭
參考資料( [41] 

李昪史籍記載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四·僣偽列傳一》
新五代史·卷六十二·南唐世家第二》
十國春秋·卷十五·南唐一·烈祖本紀》 [42] 

李昪墓葬紀念

欽陵,又稱永陵,是李昪與宋皇后合葬墓,位於南京市江寧區祖堂山西南麓,墓長21.48米,寬10.45米,高5.3米,分前、中、後三室和十個側室。1950年由南京博物院進行考古發掘,1988年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3-44] 
參考資料
  • 1.    新五代史.卷六十二 南唐世家第二  .國學導航.2018-09-04[引用日期2018-09-04]
  • 2.    《江表志·捲上》:南唐高祖姓李,諱知誥,生於徐州,有唐鄭王疏屬之枝派。
  • 3.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世本微賤,父榮,遇唐末之亂,不知其所終。昪少孤,流寓濠、泗間。
  • 4.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楊行密攻濠州,得之,奇其狀貌,養以為子。而楊氏諸子不能容,行密以乞徐温,乃冒姓徐氏,名知誥。
  • 5.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六》:及長,喜書善射,識度英偉。行密常謂温曰:"知誥俊傑,諸將子皆不及也。"
  • 6.    《資治通鑑·後梁紀二》:徐温以金陵形勝,戰艦所聚,乃自以淮南行軍副使領升州刺史,留廣陵,以其假子元從指揮使知誥為升州隊遏兼樓船副使,往治之。
  • 7.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柴再用攻宣州,用其兵殺李遇,昪以功拜升州刺史。時江淮初定,州、縣吏多武夫,務賦斂為戰守,昪獨好學,接禮儒者,能自勵為勤儉,以寬仁為政,民稍譽之。
  • 8.    《資治通鑑·後梁紀四》:庚戌,吳以鎮海節度使徐温為管內水陸馬步諸軍都指揮使、兩浙都招討使、守侍中、齊國公,鎮潤州,以升、潤、常、宣、歙、池六州為巡屬,軍國庶務參決如故;留徐知訓居廣陵秉政。……五月,徐温行部至升州,愛其繁富。潤州司馬陳彥謙勸温徙鎮海軍治所於升州,温從之,徙知誥為潤州團練使。知誥求宣州,温不許,知誥不樂。宋齊丘密言於知誥曰:“三郎驕縱,敗在朝夕。潤州去廣陵隔一水耳,此天授也。”知誥悦,即之官。三郎,謂温長子知訓也。
  • 9.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既而徐知訓為朱瑾所殺,温居金陵,未及聞。昪居潤州,近廣陵,得先聞,即日以州兵渡江定亂,遂得政。
  • 10.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及昪秉政,欲收人心,乃寬刑法、推恩信,起延賓亭以待四方之士,引宋齊丘、駱知祥、王令謀等為謀客,士有羈旅於吳者,皆齒用之。嘗陰使人察視民間有婚喪匱乏者,往往賙給之。以故温雖遙秉大政,而吳人頗已歸昪。
  • 11.    《資治通鑑·後梁紀五》:夏,四月,戊戌朔,即吳國王位。大赦,改元武義。……以徐温為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諸道都統、鎮海、寧國節度使、守太尉兼中書令、東海郡王,以徐知誥為左僕射、參政事兼知內外諸軍事。
  • 12.    《資治通鑑·後梁紀六》:乙丑,大赦;加徐知誥同平章事,領江州觀察使。尋以江州為奉化軍,以知誥領節度使。
  • 13.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温行軍司馬徐玠數勸温以己子代昪,温遣子知詢入廣陵,謀代昪秉政。會温病卒,知詢奔還金陵,玠反為昪謀,誣知詢以罪,斬其客將周廷望,以知詢為右統軍。
  • 14.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楊溥僭號,拜昪太尉、中書令。
  • 15.    《資治通鑑·後唐紀五》:十一月,庚戌,吳王即皇帝位,追尊孝武王曰武皇帝,景王曰景皇帝,宣王曰宣皇帝。……甲子,吳大赦,改元乾貞。……丙子,……加徐知誥都督中外諸軍事。
  • 16.    《資治通鑑·後唐紀六》:吳中書令徐知誥表稱輔政歲久,請歸老金陵;乃以知誥為鎮海、寧國節度使,鎮金陵,餘官如故,總錄朝政如徐温故事。以其子兵部尚書、參政事景通為司徒、同平章事,知中外左右諸軍事,留江都輔政。
  • 17.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四年,封昪東海郡王。
  • 18.    《十國春秋·南唐一》:天祚元年,加尚父、太師、大丞相、天下兵馬大元帥,進封齊王,以升、潤等十州為齊國。已而辭尚父、丞相殊禮。明年,開大元帥府,置僚屬。
  • 19.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已而閩、越諸國皆遣使勸進,昪謂人望已歸。
  • 20.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天祚三年,建齊國,置宗廟社稷,以宋齊丘、徐玠為左、右丞相。十月,溥遣攝太尉楊璘傳位於昪,國號齊,改元升元。昪以冊尊溥曰:“受禪老臣知誥,謹上冊皇帝為高尚思玄弘古讓皇帝。”追尊徐温為忠武皇帝,封子景為吳王,封徐氏子知證江王,知諤饒王。
  • 21.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徐氏諸子請昪複姓,昪謙抑不敢忘徐氏恩,下其議百官,百官皆請,然後複姓李氏,改名曰昪。自言唐憲宗子建王恪生超,超生志,為徐州判司;志生榮。乃自以為建王四世孫,改國號曰唐。立唐高祖、太宗廟,追尊四代祖恪為孝靜皇帝,廟號定宗;曾祖超為孝平皇帝,廟號成宗;祖志孝安皇帝,廟號惠宗;考榮孝德皇帝,廟號慶宗。奉徐温為義父,徐氏子孫皆封王、公,女封郡、縣主。
  • 22.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昪客馮延巳好論兵大言,嘗誚昪曰:“田舍翁安能成大事!”而昪志在守吳舊地而已,無復經營之略也,然吳人亦賴以休息。六年,吳越國火,焚其宮室、府庫,甲兵皆盡,羣臣請乘其弊攻之,昪不許,遣使弔問,厚賙其乏。
  • 23.    《資治通鑑·後晉紀四》:唐主嘗夢吞靈丹,旦而方士史守衝獻丹方,以為神而餌之,浸成躁急。左右諫,不聽。……會疽發背,秘不令人知,密令醫治之,聽政如故。庚午,疾亟,太醫吳廷裕遣親信召齊王璟入侍疾。唐主謂璟曰:“吾餌金石,始欲益壽,乃更傷生,汝宜戒之!”是夕,殂。秘不發喪,下制:“以齊王監國,大赦。”三月,唐元宗即位,大赦,改元保大。……十一月,壬寅,……唐葬光文肅武孝高皇帝於永陵,唐號烈祖。
  • 24.    《十國春秋·南唐一》:是時建學館於白鹿洞,置田供給諸生,以李善道為洞主,掌其教,號曰“廬山國學”。
  • 25.    〔清〕吳任臣.十國春秋,徐敏霞 周瑩點校.北京:中華書局 ,2010:202
  • 26.    南唐書卷十七 雜藝方士節義列傳第十四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7-04-04]
  • 27.    《南唐書卷十七·申漸高傳》:信宿大雨霑洽,周本自吳時有威望,烈祖慮其難制,因內宴,引鴆酒賜本,本覺之,輒取御杯均酒之半以進曰:願以此上千萬壽,庶明君臣一心,烈祖失色,左右莫知所為,漸高託俳戲,舞袂升殿曰:敕賜臣,漸高並飲之,納杯懷中而出,烈祖密遣中人持藥解之,不及,腦裂而卒
  • 28.    《資治通鑑·後唐紀五》:十二月,吳加徐知誥兼中書令,領寧國節度使。知誥召徐知詢飲,以金鐘酌酒賜之,曰:"願弟壽千歲。"知詢疑有毒,引他器均之,跽獻知誥曰:"願與兄各享五百歲。"知誥變色,左右顧,不肯受,知詢捧酒不退。左右莫知所為,伶人申漸高徑前為詼諧語,掠二酒合飲之,懷金鐘趨出,知誥密遣人以良藥解之,已腦潰而卒。
  • 29.    引自陸游《南唐書·烈祖本紀第一》
  • 30.    全唐詩:卷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0-05]
  • 31.    全唐文:卷一百二十八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10-05]
  • 32.    《十國春秋·南唐四》:順妃王氏,烈祖之故配也。父戎,官吳升州刺史。……累封魏國君。……及開國,追封順妃。
  • 33.    《十國春秋·南唐四》:元敬皇后宋氏,小名福金。父韞,江夏人。後幼流離亂兵中,歸升州刺史王戎。烈祖娶戎女,後為滕,得幸,生元宗。順妃早死,義祖命烈祖禮為繼室。天祚二年,烈祖為齊王,封王妃;俄受禪,立為後。……元宗即位,尊為皇太后。……保大三年十月殂,附葬永陵,諡元敬。
  • 34.    《十國春秋·南唐四》:種氏名時光,江西良家女。……年十六,入宮,隸樂部。俄得幸,生景逷。烈祖以受禪後所得子,甚愛之。種氏寵日盛,封夫人。……幽於別宮。數月,命度為尼。……元宗即位,景逷始封保寧王,許種氏居景逷宮就養,進封王太妃。
  • 35.    《十國春秋·南唐五》:景遷,烈祖第二子也。……景遷病逾年,竟卒,年十九。諡曰定。升元元年,追封高平郡王。保大初,元宗改封諸弟,追封楚王。
  • 36.    《十國春秋·南唐五》:景遂,烈祖第三子。……久之,立為太弟。……景遂在東宮十三年,屢乞歸藩。交泰時始改授天策上將軍、江南西道兵馬元帥、洪州大都督、太尉、尚書令,封晉王。……弘冀刺知之,乃使親吏持鴆遣從範,使毒景遂。……暴薨,年三十九。……廢朝七日,贈太弟,諡文成。
  • 37.    《十國春秋·南唐五》:景達字子通,烈祖第四子。……及立,景遂為太弟,乃以景達為諸道兵馬元帥、中書令,徙封齊王。……開寶四年薨於鎮,年四十八。贈太弟,諡昭孝。
  • 38.    《十國春秋·南唐五》:景逖字宣遠。……後主立,進封江王,就拜侍中。在鎮十一年,開寶元年薨,年三十一。贈中書令,諡昭順。
  • 39.    《南唐書·南唐五》:烈祖七女,永興公主其第四女也。傳見吳春秋。餘豐城、盛唐、太和、建昌、玉山五公主,皆不知所出。又有興國公主,下嫁功臣馬仁裕,亦未詳其行次。
  • 40.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溥子璉為吳太子時,昪以女妻之,及昪篡國,封其女永興公主。
  • 41.    《江表志·捲上》:宰相:宋齊邱 王令謀 張延翰 李建勳 周宗 嚴球 張居永 孫晟 使相:李德誠 趙王。 張崇 張宣 周本 李簡 王輿 劉威 劉信 王綰 柴再用 劉金 徐玠 馬仁裕 樞密使:杜光鄴 陳褒 將帥:崔太初 王輿 姚景 祖重恩 李鐇 文臣:楊彥伯 高弼 孫晟 李正明 龔凜 蕭儼 成幼文 賈潭
  • 42.    〔清〕吳任臣.十國春秋,徐敏霞 周瑩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0:183-203
  • 43.    遊在南京:南唐二陵 李昇李璟墓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4-10-05]
  • 44.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唐二陵  .中國網[引用日期2014-10-05]
  • 45.    南唐先主李昪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3-05-31]
  • 46.    程思源主編.中國全史,卷26,野史[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4.08.第5114頁
  • 47.    白玉林,曾志華,張新科主編.五代史解讀[M].北京:華齡出版社,2006.07.第213頁
  • 48.    南唐悲歌  .中青在線[引用日期2023-06-27]
  • 49.    《南唐書》:昇元七年...二月庚午,帝崩於昇元殿,年五十六。
  • 50.    “帝王之鄉”這座城市竟出過10位開國皇帝  .四平反邪教網[引用日期2024-02-1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