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溥

(明朝初年政治家、內閣首輔)

鎖定
楊溥(1372年-1446年8月6日 [1]  ),字弘濟,號澹庵 [2] 湖廣石首(今湖北石首 [3]  )人 [4]  [59] 明朝初年政治家、詩人,內閣首輔,與楊士奇楊榮並稱“三楊”,因居地所處,時人稱為“南楊” [5] 
建文二年(1400年),楊溥登進士第,授翰林編修永樂初年,任太子洗馬,侍奉太子朱高熾(明仁宗)。後因漢王朱高煦誣陷,被關進詔獄,在獄中仍勤奮讀書,從不間斷。十年之間,將經書史籍通讀數遍。仁宗即位,楊溥獲釋出獄,授官翰林學士。仁宗建弘文閣,命楊溥掌閣事,旋即升任太常寺卿明宣宗即位後,入內閣,與楊士奇、楊榮等人共典機務宣德九年(1434年),升禮部尚書。明英宗即位後,與楊士奇、楊榮等同心輔佐。正統三年(1438年),升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學士 [59]  楊溥在內閣供職十六年,於楊士奇去世後接任首輔(1444年-1446年)。他有“相度”,為人謹慎,有時就連上朝時也總是低頭循牆而行。晚年時眼見宦官王振權勢益振,卻無能為力。正統十一年(1446年),楊溥去世,享年七十五歲。獲贈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諡號“文定”。 [24] 
楊溥為人樸實正直,廉潔好靜,恭敬謹慎,被時人譽為有高尚的品德。 [21]  他和楊士奇、楊榮等多有唱和,為“台閣體”文學代表人物之一 [60]  。曾參與編修《明太宗實錄》《明宣宗實錄》。有《澹庵文稿》《楊文定公詩集》《楊文定公集》 [58]  《楊文定公奏疏》 [47]  等傳世。
概述圖來源 [56] 
全    名
楊溥
別    名
南楊
楊石首
楊文定
弘濟
澹庵
諡    號
文定
所處時代
明朝初年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湖廣石首
出生日期
1372年
逝世日期
1446年8月6日
主要成就
歷仕四朝,盡心輔佐
主要作品
《楊文定集
最高官職
少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贈)

楊溥人物生平

楊溥東宮僚佐

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楊溥出生在湖廣石首。他與楊榮同為建文二年(1400年)的進士,最初被授為翰林編修 [6] 
明成祖永樂初年,楊溥任太子洗馬,成為皇太子朱高熾東宮僚屬。太子有一次讀《漢書》,稱讚張釋之有賢才。楊溥説:“張釋之誠然有賢才,但如果不是漢文帝寬厚仁愛,他也無法施展他的抱負。”於是摘取漢文帝的事蹟,分類編好,獻給太子。太子非常高興。不久,楊溥因親喪回家守孝。當時太子監國,便強令他回南京任職。 [6] 

楊溥詔獄十年

永樂十二年(1414年)閏九月,成祖北征回師,朱高熾遣使迎駕稍遲,漢王朱高煦乘機誣陷,成祖一怒之下,下令將東宮官屬全部逮治下獄。這成為繼解縉入獄後,立儲之爭中的第二場大事變。當時只有兵部尚書兼詹事府詹事金忠因系成祖“靖難”舊人而幸未被禍。金忠是個敢於仗義執言的人,他不顧觸怒成祖,以身家性命力保太子,才使太子未遭廢罷,但是作為東宮宮僚的楊溥、黃淮等人卻因此事件而被關入詔獄在獄中。期間家人供應的食物多次斷絕,而成祖的心意難測,楊溥等人幾次險些遇害,也有多人死於詔獄。在這種困境之中,楊溥卻更加勤奮讀書,從不間斷。在獄中的十年時間,他把經書史籍通讀了好幾遍。 [7] 

楊溥仕途高升

楊溥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楊溥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十五,太子朱高熾即位,是為明仁宗。楊溥獲釋出獄,仁宗即位後的第三天,楊溥被授官翰林學士。他曾秘密上書議論政事,仁宗對他加以褒獎,賜給鈔幣。後來,仁宗想到由於自己的緣故而使楊溥久困獄中,更特別同情他。 [8] 
洪熙元年(1425年),仁宗在思善門左側建弘文閣,在羣臣中選擇有才學、品行好的人入閣值班。楊士奇推薦侍講王進、儒士陳繼,少師蹇義推薦學錄楊敬、訓導何澄。仁宗授陳繼為博士,楊敬為編修,何澄為給事中,每天到閣中值班。又命楊溥掌管閣事,並親自授予他閣印,説:“朕把愛卿留在左右使用,不僅只是為了學問,還想廣泛瞭解民情,以有助於治理國家。你有什麼建議要報告,可以密封后上呈。”不久升為太常寺卿,仍兼舊職。數月之間,連授三職,足見仁宗對於楊溥的關切之心。 [9] 
同年,明宣宗朱瞻基即位,罷設弘文閣,把楊溥召入內閣,與楊士奇、楊榮等人共同主管樞機事務。四年後,因母親去世辭職,守孝期滿後又出來任職。 [10] 
宣德九年(1434年),楊溥升任禮部尚書,仍以學士銜在內閣當值。 [10] 

楊溥三楊當國

兩版《杏園雅集圖》中的錢習禮、楊溥、王英(左起)
兩版《杏園雅集圖》中的錢習禮、楊溥、王英(左起)(2張)
宣德十年(1435年),宣宗駕崩,由太子朱祁鎮(明英宗)即位。英宗剛即位不久,楊溥與楊士奇、楊榮請求開設講經筵,一定要預先選好幾位學識平正、言行端正謹嚴、老成而識大體的人來擔任講官。又請求慎重選擇在宮中朝夕侍從皇上的內臣。張太皇太后(誠孝張皇后)非常高興。一天,太后在便殿落座,英宗面西站立,召楊溥、楊士奇、楊榮以及英國公張輔、禮部尚書胡濙入內。張太后對他們説:“你們都是老臣了,現在皇上年幼,望你們同心協力,共同維護國家的安定。”張太后將這五位老臣作為了正統政治的核心。她又特意召楊溥上前,説:“仁宗皇帝念卿忠誠,多次發出嘆息,不想今天還能見到你。”楊溥感動而流淚,張太后也流淚,左右的人也都很悲傷。太后又對英宗説:“這五位大臣,經過三朝皇帝的選任,足以輔佐後人。皇帝政事繁忙,應當與這五位共同商議。” [11] 
正統三年(1438年),《明宣宗實錄》修成,楊溥升為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學士。楊溥比楊士奇、楊榮晚二十年入閣,到此時得以與他們並列。 [12] 

楊溥孤立無助

正統六年(1441年),楊溥回鄉掃墓,不久回京。 [13]  此前一年(1440年),楊榮逝世。正統九年(1444年),楊士奇亦去世(分別在1444年及1440年)。二楊離世後,新入內閣的馬愉高谷曹鼐資歷不足,名望不高。楊溥獨木難支,受到英宗寵幸的權宦王振便開始進一步專權用事,為此,他屢因年邁請辭,但都未獲准許。 [14-15] 

楊溥身後議論

正統十一年(1446年)七月十四日(8月6日) [1]  ,楊溥逝世,終年七十五歲。英宗為他輟朝一日,追贈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諡號“文定” [16]  。授予他的孫子楊壽為尚寶司丞。十二月二十七日,楊溥歸葬故鄉。 [17] 
正統十四年(1449年),王振引導英宗北征,結果在土木堡陷入包圍,遭遇慘敗(土木之變)。時人因而懷念“三楊”,認為如果他們還在,不會發生這樣的結局。但也有人爭相揭露三楊的短處,認為正是他們違心執行中旨,才導致了王振的權勢膨脹進而為禍國家。 [18] 

楊溥主要影響

楊溥政治

《中國曆代帝王名臣像真跡》中的楊溥 《中國曆代帝王名臣像真跡》中的楊溥 [57]
楊溥樸實正直,廉潔好靜,沒有城府。個性恭敬謹慎,每次上朝,都順着牆跟走。即使對隸屬小官,也不敢怠慢。大臣們論事時爭辯不下,有的甚至口出穢言,楊溥卻平心靜氣地處理,大臣們為之嘆服。當時人們説楊士奇有學者風範、楊榮有才幹見識、楊溥有高尚的品德,這些都是別人比不上的,史稱其“安貞履節,釀醴調羹” [20]  [21]  時人以府第所在的方位稱楊士奇為“西楊”、楊榮為“東楊”,而楊溥曾自稱自己的郡望是南郡,所以被稱為“南楊”。 [22] 
明英宗正統初年時,太皇太后張氏(誠孝張皇后)委任楊溥等五大臣當政,而楊溥等也自信,敢於侃侃致議,雖年老而憂國之心不衰。由於有太皇太后的掌舵,張輔和“三楊”等五大臣的合力輔政,而宦官王振也尚未專橫,故當時各級政權機構的運作還比較有章法,全國各地的秩序也相對穩定,內外臣民一致稱讚“三楊”。 [19]  後人將正統初年朝政清明的現象,都歸功於楊溥等人。

楊溥文藝

楊溥為“台閣體”代表詩人之一,但他在“台閣體”諸位作家中詩名不顯,對楊溥的詩歷來評價不高。清人朱彝尊説:“三楊位業並稱,南楊詩名獨不振。”英宗時名臣李賢在《楊文定公集序》中説:“觀其所為文章,則辭惟達意而主於理,言必有補於世而不為無用之言,論必有合於道而不為無定之論,嚴重老成,有台閣之氣象焉。”又説:“公之文章以事業而見重於世必矣,何以序為!”但今觀楊溥之詩,疏朗雅淡,別有情致,在詩歌創作上也取得一定的成就。
錢基博《中國文學史》取其所作《承恩堂記》,分析了楊溥的寫作特點是“刻意遒古”、“力摹昌黎(韓愈)”、“平實淡雅”,認為是“何李(何景明李夢陽)之前軌也。” [44] 
  • 書法
楊溥工於書法,行、楷俱法元人趙孟頫 [38] 

楊溥歷史評價

胡儼:①初學小子當退避三舍,老夫亦讓一頭地。 [23]  ②立玉階方寸地,必能為董子之正言,而不效公孫弘之阿。 [23] 
誠孝張皇后:①仁宗皇帝念卿忠,屢加嘆息,不意今尚見卿。 [24]  ②此五臣,三朝簡任,俾輔後人。皇帝萬幾,宜與五臣共計。 [24] 
楊溥像 楊溥像
楊士奇:①古稱凡涉難者,其知必明,今楊溥其庶幾。 [25]  ②弘濟為人忠厚惻怛,愛人以德,凡所與處,必輔之於道,不肯苟且阿循,蓋非獨於餘有切磨之益,朋友資益之者,蓋多也。 [26] 
陳循:宣德正統間,士大夫論館閣中三達尊威備者,必曰三楊……公可謂之衰榮始終者矣,則夫士大夫論其與士奇勉仁無間彼此非歟。 [25] 
李賢:學必優焉,命必通焉,事業文章斯可以兼得矣。今之君子能若是者,楊文定公其人也……輔導之功,論思之績,經濟之略,着於五朝,聞四方者,可以傳之乎百世而無窮。及觀其所為文章,則辭惟達意而主於理,言必有補於世而不為無用之言,論必有合於道而不為無定之論,嚴重老成,有台閣之氣象焉。然則公之志伸於事業,學着於文章,方之古人,豈多讓哉! [27] 
彭時:當是時,以文學顯用者,有三楊公焉……登名進士,列官翰苑。在宣德中,入侍禁庭,備顧問者十載。名德浸浸乎彰聞。迨正統初,遂與泰和楊文貞、建安楊文敏二公同居內閣,協心匡輔,並列三孤之位。一時功名事業煊赫盛大。屹然為朝廷之表儀,縉紳之冠冕,天下人望鹹歸重焉。其後,二楊公沒,公巋然獨存。年益久而望益重。士大夫有得其詩文者,莫不藏弆以為榮。公亦樂於應人之求,肆筆成章,皆和平雅正之言,其視務工巧以悦人者遠矣,何也?蓋其資稟之異,涵養之深,所處者高位,所際者盛時。心和而志樂氣充,而才贍宜其發於言者。温厚疏暢而不雕刻,平易正大而不險怪。雍雍乎足以鳴。國家之盛,豈偶然哉? [28] 
孫繼宗:溥在內閣,與士奇、榮皆楊姓,時號“三楊”。三人者各有所長,士奇有學行,榮有才識,溥有雅操,天下引領望焉。溥尤謙恭小心,趨朝循牆而走。儒之淳謹者也。 [29] 
彭韶:江漢炳靈,以發文明。早居館閣,晚踐孤卿。懲艾思奮,處困而亨。謙虛好學,保泰以貞。老成體國,蓍龜典刑。東里建安,叅合成名。二十餘年,光輔太平。 [23] 
吳寬:今世稱名臣,必曰“三楊”。 [30] 
王慎中:某生也晚,竊聞長者之論,由高帝文皇以後稱相業者,莫盛於三楊。
鄭曉:文定中更險難,比入內閣,遲二楊者二十三年,復還弘文,再入內閣,昭皇后臨朝,與民休息,四海晏然,皆其力也。 [31] 
唐樞:①以文學潤飾太平,大製作鹹出其手……公為人謙雅,無大小,無敢慢。 [32]  ②論本朝人物,至三楊、黃、夏諸君子,輒舉手加額,見名臣像不能不斂容,有而信決,善惡之機挺乎自樹,豈不偉耶? [32]  ③自正統前,三楊碩賢,繼世迪德,海內晏安,人相忘於治平之間。 [32] 
雷禮:繫獄不改其操,稟軸不渝其忠,史謂“謙恭淳謹”,不愧斯言已矣。 [33] 
項篤壽:①世稱相業,必曰三楊。 [34]  ②文定遭䜛幽系,十有餘年。苦心力學,不改故初,卒致通顯。居高思危,謙虛下士,靖共事君,跡其勳德,亦文貞、文敏之流匹也。世稱三楊,詎不信然。 [34] 
何喬遠:①溥立朝四十餘年,恭慎謹畏,雖御史卒亦不敢慢,每議事決疑,舍巳從人,略無吝躁,與士奇、榮同心輔政,稱東、西、南三楊,西楊玉質金相,通達國體,東楊揮斤遊刃,遇事立斷,而溥安貞履節,釀醴調羹,稱曰南楊。 [20]  ②明興二百餘年,三楊、胡、解、蹇、夏之勞,能爛然於紀載矣。君子猶有不死其君之譏,浮沉居位,又有不免訾者。 [20] 
焦竑:正統間,文貞(楊士奇)為西楊,文敏(楊榮)為東楊,因居第別之。文定(楊溥)郡望,每書南郡,世遂稱南楊。西楊有相才,東楊有相業,南楊有相度。故論我朝賢相,必曰三楊。 [35] 
張岱:士奇似李文靖、範文正,而識稍泥。榮似裴晉公,而才小遜之。溥似司馬君實、陸宣公,而文采不及。又有言文貞之雅差近名,文定之敦差近實,文敏之練差近術。其然豈其然哉! [36] 
張燧:國朝文極六曹,天造不論,夏蹇經綸悃愊,文皇北征,全國是屬;三楊熙績台省,坐臻太平,所謂代天之相也。 [37] 
喻嘉才:楊文定四朝附鳳,史稱南楊器重……楊解元,獄十年而拜相公。 [38] 
汪有典:嗚呼!禍所從來,誰職其咎哉?方英宗即位之初,才九齡耳。王振不法,積非一日,三楊受顧命、輔幼主,防微杜漸,清君側,奸事無有重於此者。帝既衝幼,仿韓魏公(韓琦)竄任守忠故事,必無中阻旁撓之患,勢無有易於此者。又況太皇太后既知振奸,欲賜振死,乘此直陳其罪而捽而戮之,機更無有捷於此者,胡乃乞命養此大憝?當機立斷,非所謂模稜者耶!遂使移碑毀祖宗之制,專政操生殺之權,箝制台諫,焚炙忠良。土木之變,幾危社稷,誰秉國鈞?誰生厲陛?世多稱“三楊相業,為明之冠”,予特以為心薰祿位、志怵禍機,去鄙夫一間耳!雖有補苴,何足數哉? [39] 
張廷玉:①英宗承仁、宣之業,海內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楊、胡濙張輔,皆累朝勳舊,受遺輔政,綱紀未弛。 [40]  ②成祖時,士奇、榮與解縉等同直內閣,溥亦同為仁宗宮僚,而三人逮事四朝,為時耆碩。溥入閣雖後,德望相亞,是以明稱賢相,必首三楊。均能原本儒術,通達事幾,協力相資,靖共匪懈。史稱房、杜持眾美效之君,輔贊彌縫而藏諸用。又稱姚崇善應變,以成天下之務;宋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三楊其庶幾乎。
湯鵬:自宋已降,名材碩德盛於有明,是故太祖功臣二十一,仁、宣致治以三楊,超然萬夫之特也。 [41] 
蔡東藩:①宣宗固不善籌邊,而張輔、蹇義、夏原吉、三楊諸人,要亦不能辭其咎也……觀此回乃知宣宗不得謂明,其臣亦不得謂良,寧特楊榮之足斥已哉? [42]  ②誤國由來是賊臣,權閹構禍更逾倫。三楊甘作寒蟬侶,莫謂明廷尚有人。 [43] 
錢基博:①太祖之世,運當開國,多峭健雄博之文。成祖而後,太平日久,為台閣凝容之作。作者遞興,皆衝融演迤,不矜才氣;而泰和楊士奇名寓(以字行)、建安楊榮字勉仁、石首楊溥字弘濟並世當國,歷相仁宗、宣宗、英宗三朝,黼黻承平;中外翕然稱三楊。 [44]  ②楊溥以弘識雅操驂駕三楊,而刻意遒古,力摹昌黎;而不以文名,其集亦不傳。 [44] 
白壽彝:也許是因為在仕途上長期受挫的緣故,楊溥與楊士奇和楊榮在性格處事上有着很大的區別,他在為人處事上有時顯得過於謹慎,就連上朝時也總是低頭循牆而行。但是像他那樣已經取得了內閣重臣地位的人物,這種小心謹慎的舉止,又給人一種老成穩重的感覺,更何況楊溥本人在律己方面又確實足以作為百官的楷模……楊溥雖然是“三楊”中年齡最輕的一個,但卻是在處事上最為老成的一個……在身處其境的政治鬥爭中,他似乎總是缺少那麼一種敢於面對的勇氣。他誠然是一位正人君子……這就是楊溥其人,他有甚多的律己,卻缺少東、西楊那樣鮮明的性格。他是一位正臣,卻不是一位無可指摘的正臣。這一切在楊榮、楊士奇先後去世以後,就愈發變得明朗起來。所謂後進望輕,楊溥孤立,都不能解釋他在朝的最後幾年中王振專權的形成。所以當“土木之變”發生後,人們追思這一段歷史的時候,有人會過激地起而爭暴其短,認為他“依違中旨,釀成賊奄之禍”。這也許是過於苛求他了。 [45] 
劍橋中國明代史》:自從宣德帝在1426年登基以來,他們就在一起任職,而楊士奇和楊榮自永樂朝起,已為幾代皇帝效過勞。他們都經驗豐富,精明強幹,掌握大權。 [46] 

楊溥軼事典故

楊溥應對救父

楊溥自幼聰慧過人,十多歲就精通詩對,常常妙語驚人。有一年,他父親因一樁公案株連,被抓入縣獄,親友們都急無對策,楊溥便跑到縣衙去向縣官求情。縣官見他年紀小,膽子卻不小,口才又好,想試試他的才識,便出一上聯要他對:四口同圖,內口皆歸外口管;
這是一拆合字聯,把繁體的“圖”字拆成四個口字,又指明內外“口”字的關係。縣官藉此暗示,我乃一縣之宰,主管萬民,一切由我做主。 楊溥明白縣官的意思,當即對曰:五人共傘,小人全仗大人遮。
這下聯對得確實巧妙。把繁體的“傘”字拆開,成5個“人”字,其中一個大“人”字遮着四個小“人”字,反映了五個“人”字之間的關係,既應對工整,又奉承了縣官。縣官聽了十分高興,隨即答應楊溥的請求,把他父親釋放了。 [48] 

楊溥楊溥薦賢

楊溥執政時,他的兒子從家鄉湖北到京來看望他。楊溥問兒子:“你一路過來,可聽説哪個守令好嗎?”兒子回答説:“兒從家鄉來,路過江陵縣,那個縣的縣令很不好。”楊溥問:“人們説了些什麼?”兒子説:“就是對我的招待太馬虎簡單,他是天台縣的範理。”楊溥默默地記住了這個名字。不久就向皇帝推薦,將範理提升為德安府知府。範理上任以後,為政有方,得到百姓稱頌。後升任貴州左布政使。有人勸範理當該寫信感謝楊溥,範理説:“宰相替朝廷用人,不是私理,為什麼要道謝?”最終未寫一信。等到楊溥去世後,範理才哭着祭奠他,來感謝他的知人之明。 [49-50]  《玉堂叢語》、《先進遺風》、《正經》等書均載此事。

楊溥謙恭尊師

楊溥鄉試時,湖廣考官胡儼看到楊溥的文章,非常驚異,在其上題寫道:“此文作者必能為董子(董仲舒)之正言,而不為公孫(公孫弘)之阿曲。”世人都認為他知人。 [51]  其後胡儼位居國子祭酒,而楊溥已身居高位,但他卻終生對胡儼行門生禮,胡儼也安然接受,二人都受到時人的敬重。 [52] 

楊溥杏園之會

正統二年(1437年)三月初一,時值閣臣的休沐期,楊溥與同僚楊士奇、楊榮、王直王英錢習禮周述李時勉陳循等八人以及畫家謝環雅集於楊榮在京師城東的府邸——杏園。謝環描繪了諸人聚會之情景,創作了《杏園雅集圖》卷,卷後有楊溥與眾人的題記和序文。 [56] 
《杏園雅集圖》(大都會版),畫中居左三人中紅衣者為楊溥 [56]

楊溥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祖父
楊國禎
因楊溥顯貴贈光祿大夫、柱國、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
祖母
詹氏
因楊溥顯貴贈夫人。
父親
楊文憲
——
妻子
彭氏
贈夫人。
長子
楊暾
早卒。
次子
楊昱
早卒。
三子
楊旦
官至大理寺少卿。
女兒
——
嫁醫學訓科郭學本。
女兒
——
嫁醫學訓科吳卓。
女兒
——
嫁國子生李年皋。
女兒
——
嫁邑中序生何純。
孫子
楊壽
楊溥死後被授官尚寶司丞。
表格參考資料: [25]  [24]  [53] 

楊溥主要作品

楊溥喜好佛老,著有《禪玄顯教編》。曾參與編修《明太宗實錄》、《明宣宗實錄》。另有《澹庵文稿》 [25]  、《楊文定公文集》十二卷等。 [58] 續修四庫全書》收錄有《楊文定公詩集》,原書七卷,今餘五卷,為明鈔本。
皇明經世文編》輯有《楊文定公奏疏》,錄其奏一篇。 [47] 

楊溥藝術形象

楊溥文學形象

歷史長篇小説《大明首輔 [3] 

楊溥影視形象

1994年電視劇《東方小故事之舉人以廉》:薛國平飾演楊溥;
2019年電視劇《大明風華》:楊維奇飾演楊溥。

楊溥後世紀念

據傳,楊溥(楊文定公宅)的故宅位於其故鄉湖廣石首(今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藕池鎮)。 [54-55] 

楊溥史料索引

《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太師諡文定楊公墓誌銘》
《明名臣琬琰續錄·少保文定楊公言行錄》 [23] 
國朝獻徵錄·卷十二·楊溥傳》 [53] 
名山藏·卷六十》 [20]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 [24] 
參考資料
  • 1.    《明史·卷十·本紀第十》:秋七月...庚辰,楊溥卒。
  • 2.    《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太師、諡文定楊公墓誌銘》:公諱溥,字弘濟,號澹庵。
  • 3.    石首市舉辦大明首輔楊溥清廉文化研討會  .荊州新聞網[引用日期2014-10-13]
  • 4.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楊溥,字弘濟,石首人。
  • 5.    焦竑《玉堂叢語》:正統間,文貞(楊士奇)為西楊,文敏(楊榮)為東楊,因居第別之。文定(楊溥)郡望,每書南郡,世遂稱南楊。
  • 6.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與楊榮同舉進士。授編修。永樂初,侍皇太子為洗馬。太子嘗讀《漢書》,稱張釋之賢。溥曰:“釋之誠賢,非文帝寬仁,未得行其志也。”採文帝事編類以獻。太子大悦。久之,以喪歸。時太子監國,命起視事。
  • 7.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十二年,東宮遣使迎帝遲,帝怒。黃淮逮至北京繫獄。及金問至,帝益怒曰:“問何人,得侍太子!”下法司鞫,連溥,逮繫錦衣衞獄。家人供食數絕。而帝意不可測,旦夕且死。溥益奮,讀書不輟。系十年,讀經史諸子數週。
  • 8.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仁宗即位,釋出獄,擢翰林學士。嘗密疏言事。帝褒答之,賜鈔幣。已,念溥由己故久困,尤憐之。
  • 9.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明年,建弘文閣于思善門左,選諸臣有學行者侍值。士奇薦侍講王進、儒士陳繼,蹇義薦學錄楊敬、訓導何澄。詔官繼博士,敬編修,澄給事中,日值閣中。命溥掌閣事,親授閣印,曰:“朕用卿左右,非止學問。欲廣知民事,為治道輔。有所建白,封識以進。”尋進太常卿,兼職如故。
  • 10.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宣宗即位,弘文閣罷,召溥入內閣,與楊士奇等共典機務。居四年,以母喪去,起復。九年遷禮部尚書,學士值內閣如故。
  • 11.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英宗初立,與士奇、榮請開經筵。豫擇講官,必得學識平正、言行端謹、老成達大體者數人供職。且請慎選宮中朝夕侍從內臣。太后大喜。一日,太后坐便殿,帝西向立,召英國公張輔及士奇、榮、溥、尚書胡濙入。諭曰:“卿等老臣,嗣君幼,幸同心共安社稷。”又召溥前曰:“仁宗皇帝念卿忠,屢加嘆息,不意今尚見卿。”溥感泣,太后亦泣,左右皆悲愴。始仁宗為太子,被讒,宮僚多死詔獄,溥及黃淮一系十年,瀕死者數矣。仁宗時時於宮中念諸臣,太后亦久憐之,故為溥言之如此。太后復顧帝曰:“此五臣,三朝簡任,俾輔後人。皇帝萬幾,宜與五臣共計。”
  • 12.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正統三年,《宣宗實錄》成,進少保、武英殿大學士。溥後士奇、榮二十餘年入閣,至是乃與士奇、榮並。
  • 13.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六年歸省墓,尋還。
  • 14.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比榮、士奇相繼卒,在閣者馬愉、高谷、曹鼐皆後進望輕。溥孤立,王振益用事。
  • 15.    《榮祿大夫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太師諡文定楊公溥傳》:以年及,累乞致仕不允。
  • 16.    《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太師、諡文定楊公墓誌銘》:是年七月十四日終於位...訃聞,上深嗟悼,賜棺斂賻祭,輟視朝一日。贈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諡文定。
  • 17.    《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太師、諡文定楊公墓誌銘》:公之終也,帷壽與孝在側,將歸,時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葬公先塋之次,蓋邑之南鄉高陵崗。
  • 18.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十一年七月,溥卒,年七十五。贈太師,諡文定。官其孫壽尚寶司丞。後三年,振遂導英宗北征,陷土木,幾至大亂。時人追思此三人者在,當不至此。而後起者爭暴其短,以為依違中旨,釀成賊奄之禍,亦過刻之端也。
  • 19.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六年歸省墓,尋還。是時,王振尚未橫,天下清平,朝無失政,中外臣民翕然稱“三楊”。
  • 20.    《名山藏·卷六十》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5-11]
  • 21.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溥質直廉靜,無城府。性恭謹,每入朝,循牆而走。諸大臣論事爭可否,或至違言。溥平心處之,諸大臣皆歎服。時謂士奇有學行,榮有才識,溥有雅操,皆人所不及雲。
  • 22.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以居第目士奇曰“西楊”,榮曰“東楊”,而溥嘗自署郡望曰南郡,因號為“南楊”。
  • 23.    明·徐紘·《明名臣琬琰續錄·少保文定楊公言行錄》
  • 24.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0-12]
  • 25.    明·陳循·《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太師、諡文定楊公墓誌銘》
  • 26.    明·楊士奇·《東里文集·送楊太常歸省詩序》
  • 27.    《古穰集·卷八》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5-11]
  • 28.    明·彭時·《楊文定公詩集序》
  • 29.    明·孫繼宗等·《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四十三》
  • 30.    明·吳寬·《家藏集·跋三楊遺墨》
  • 31.    明·鄭曉·《吾學編》
  • 32.    《國琛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5-11]
  • 33.    藉芳麗.明代文壇“三楊”研究:上海師範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2006
  • 34.    《今獻備遺·卷六》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5-11]
  • 35.    《玉堂叢語·卷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0-12]
  • 36.    張岱.石匱論贊:故宮出版社,2014-08
  • 37.    《千百年眼》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5-11]
  • 38.    《石首宰相楊溥的家訓與軼事》
  • 39.    清·汪有典·《前明忠義別傳·卷三·劉忠愍傳》
  • 40.    《明史·卷一十二·本紀第十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0-12]
  • 41.    《浮邱子》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10]
  • 42.    明史演義:棄交趾甘隳前功 易中宮傾心內嬖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0-12]
  • 43.    明史演義:享太平與民同樂 儆權閹為主斥奸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0-12]
  • 44.    《中國文學史·第五編·明文》  .文學史系列書籍合集[引用日期2015-07-26]
  • 45.    白壽彝,《中國通史·第九卷·中古時代·明時期(下冊)》第十三章
  • 46.    正統、景泰和天順統治時期,1436—1464年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0-12]
  • 47.    《皇明經世文編·卷二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09]
  • 48.    趙利偉.中國楹聯故事:內蒙人民出版社,2006-01-01
  • 49.    《玉堂叢語·卷三》:楊文定公溥在內閣時,其子來自石首,備言所過州縣官迎送饋遺之勤。南京吏部侍郎範公理時知江陵縣,不為禮,公聞而異之。後廉知其賢,即薦知德安府,其為縣才八月而已。
  • 50.    《榮祿大夫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太師諡文定楊公溥傳》:楊文定公溥執政時,其子自家來省。至京邸,公問曰:“一路守令聞孰賢?”其子曰:“兒道出江陵,其令殊不賢。”曰:“云何?”曰:“待兒苟簡甚矣,乃天台範理也。”文定默識之,即升德安知府。甚有惠政,民到今頌之。再擢為貴州左布政使。或勸理當致書謝,理曰:“宰相為朝廷用人,非私理也,何謝為?”竟不致一書。逮後文定卒,乃祭而哭之,以謝知已雲。
  • 51.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初為湖廣考官,得楊溥文,大異之,題其上曰:“必能為董子之正言,而不為公孫之阿曲。”世以為知人。
  • 52.    《榮祿大夫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太師諡文定楊公溥傳》:後儼祭酒,公已在禁垣。位望益高,終身執門生禮,儼亦不讓,人兩高之。
  • 53.    《國朝獻徵錄·卷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0-12]
  • 54.    《荊州府志·卷七·古蹟》:楊文定公溥宅,在藕池鎮。
  • 55.    《石首縣誌》:楊文定公溥宅,在縣西藕池。
  • 56.    杏園雅集圖  .中華珍寶館[引用日期2023-06-23]
  • 57.    河北美術出版社選 編.中國曆代帝王名臣像真跡:河北美術出版社,1996-10:565
  • 58.    千頃堂書目 4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6-23]
  • 59.    夏徵農.大辭海:中國古代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882
  • 60.    台閣體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3-06-2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