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胡儼

(明朝初期閣臣)

鎖定
胡儼(1361年/1364年2月20日—1443年9月20日),字若思,號頤庵,江西南昌府南昌縣(今江西省南昌市)人,祖籍江西臨江府新淦縣(今江西省吉安市新幹縣金川鎮瓦橋村) [70]  ,明朝初期閣臣。 [6-7] 
胡儼為洪武二十年(1387年)舉人,歷任華亭、長垣教諭,上疏乞就近養親,改教餘干。建文元年(1399年),以薦授桐城知縣。永樂初,用翰林學士解縉薦,遷翰林檢討,尋升侍讀,進入內閣參預機務。永樂二年(1404年),升左春坊左諭德,仍兼侍讀。不久,升國子監祭酒。永樂八年(1410年),車駕北征,命以國子監祭酒兼翰林院侍講,掌翰林院事,輔導皇太孫監國。洪熙年間,以疾辭,加授太子賓客致仕。宣德初,召至京,復以疾辭歸。 [62] 
正統八年(1443年)八月,胡儼去世,終年八十三歲。 [58] 
概述圖來源:胡儼像取自明代王圻輯,萬曆刻《三才圖會》 [3] 
全    名
胡儼
若思
頤庵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江西南昌府南昌縣(今江西省南昌市)
出生日期
1361年(一説1364年2月20日)
逝世日期
1443年9月20日
主要作品
《頤庵文選》
《胡氏雜説》
最高官職
太子賓客、國子監祭酒兼翰林院侍講
本    名
胡儼
祖    籍
江西臨江府新淦縣(今江西省吉安市新幹縣金川鎮瓦橋村)

胡儼人物生平

胡儼自幼好學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三命通會》作至正二十四年正月十七日(1364年2月20日) [79]  ),胡儼出生於江西南昌府南昌縣(今江西省南昌市)。胡儼自幼好學,天資聰慧,受學於當時正在擔任虞部員外郎的伯父胡璉,以師友相稱。熊釗向來以古文辭自視甚高,一見到胡儼,就説胡儼有所教養,於是以古文法教授胡儼。長大以後,胡儼博覽羣書,對於天文、地理、律歷、醫學、占卜方面的書籍,無不精通,家中的長輩都對他讚賞有加。 [8-10] 

胡儼副榜入仕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胡儼參加江西鄉試,以《書經》考中舉人第二名。 [11-12]  [36]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胡儼在南京參加會試,中副榜,授職華亭縣(今上海市松江區)教諭。胡儼以師道自任,勸勉諸生,務實學習,勵行節約,以變華亭浮靡的學風。胡儼還每日親自給諸生講授,常常講到半夜,即使是嚴冬酷暑也不停止,當地的百姓對他很推重。 [13-15]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胡儼因為母親去世而離職。 [36]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胡儼守孝期滿,改到長垣縣(今河南省長垣縣)任教諭,請求給予便地養家,後又改到餘干縣(今江西省餘干縣)任職。批准學官請求便地即是從胡儼開始。胡儼在餘干期間,得到士子愛戴,政績居多。 [16-18] 
建文元年(1399年),胡儼被推薦任為桐城縣(今安徽省桐城市)知縣。他主持開鑿桐陂水,灌溉田地,使百姓獲利。縣境有虎傷人,胡儼齋戒沐浴後向神靈禱告,老虎便逃走了。桐城縣人把他供祀在朱邑祠。 [19-20]  [22] 

胡儼成祖恩遇

胡儼半身像 胡儼半身像 [1]
建文四年(1402年),副都御史練子寧把胡儼推薦給朝廷,説:“胡儼具有的知識足以通達天人,他的才智足以參佐帷幄。”等胡儼被召來時,燕王的部隊已渡過了長江。朱棣即位後,説:“胡儼懂得天文,就讓欽天監考考他。”考完之後,欽天監官員上奏説胡儼確實通象緯、氣候之學。 [21]  [23]  七月十日(8月8日),又因解縉的推薦,明成祖授予胡儼翰林院檢討之職。 [24-26]  九月,胡儼與解縉、胡廣等七人進入內閣,參預機務。胡儼在內閣時,受皇上顧問,他從不與人爭先,但稍嫌戇直。 [27-28]  十一月十日(12月4日),升為翰林院侍讀。 [29-31] 
永樂二年四月二日(1404年5月10日),明成祖升胡儼為左春坊左諭德。 [32-34] 

胡儼掌管國子

永樂二年九月二十九日(1404年11月1日),胡儼被任為南京國子監祭酒,便不再參預機務。當時國子監用法嚴峻,國子生請事假回家的,也被判戍邊。胡儼到任後,立即上奏廢除了這條規定。 [39-42] 
永樂七年(1409年),明成祖幸臨北京,召胡儼赴行。 [43] 
永樂八年二月六日(1410年3月11日),明成祖將要北征,命胡儼以國子監祭酒兼翰林院侍講,掌管翰林院事務,輔佐皇太孫留守北京。 [44-47] 
永樂十九年(1421年),胡儼改任北京國子監祭酒。當時,海內統一已近五十年,明成祖正內興禮樂,外懷要荒之地,公卿大夫彬彬然多是文學之士。胡儼作為館閣宿儒,朝廷大著多出自他之手,重修《太祖實錄》、《永樂大典》、《天下圖志》,他都擔任總裁官。他主持國學二十餘年,以身率教,一行一動都有師法。 [48] 

胡儼洪熙致仕

洪熙元年二月十八日(1425年3月7日),胡儼以病請求退休,明仁宗朱高熾賜給敕書,獎勵慰勞他,進升他為太子賓客,仍兼國子監祭酒。退休後,朝廷免除他子孫的賦税徭役。 [49]  [51-53] 
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後,以禮部侍郎之銜召胡儼,胡儼推辭歸家。 [54] 
胡儼在家二十年,方岳重臣都以師禮對待他。胡儼與他們交談,從不曾説到他個人的事。他自處淡泊,歲時的衣食才剛夠需要。 [56-57] 

胡儼身後哀榮

正統八年八月二十七日(1443年9月20日),胡儼去世,終年八十三歲。訃聞,明英宗派遣官員諭祭,命令有司負責營葬。 [58-59]  [61] 
天順二年七月二十三日(1457年8月12日),胡儼之孫胡順乞求進入國子監讀書,得到明英宗的批准。 [64] 
弘治元年十月七日(1488年11月10日),監生江紀等人請求為胡儼贈諡,未得朝廷回覆。 [67] 
弘治三年正月二十一日(1490年2月10日),桐城知縣陳勉將胡儼、胡頤和西漢的朱邑合為一祠祭祀。 [68] 

胡儼主要影響

胡儼台閣體詩作中,不管是出於公務所作應制類詩,如上朝、扈從、謁陵、侍遊、侍宴、詠祥瑞等類詩歌,亦或是與同僚酬贈所作之詩,其顯著特點即喜用一些色彩灼豔之詞,同時使用如“紅”“紫”“金”“碧”等表示顏色深重之詞來強化其台閣語言之富麗堂皇,並結合使用一些不與凡間等同之事物,如紫霞、紅雲、蓬萊、金鰲等,來顯露其詩歌之典雅高貴,進而渲染帝王威儀,及皇家雍容華貴之氣氛,最終以達鳴國家之盛等效果。而除了顏色之詞外,同時亦喜使用一些表達特定含義的數詞,如“萬國”“九霄”“五雲”等,起一個誇張歌頌效果的同時,來表達一個特定頌主鳴盛的主題。 [63] 
另外,胡儼台閣體詩作中有很多有關對當朝的歌頌、對能夠得到帝王寵眷的感激,並將皇帝的這種知遇之恩,直接或可説是直白的表露在其詩歌裏面。雖然,此類抒寫方式亦是台閣文臣慣用之方式,但是胡儼台閣體詩作中對帝王恩寵的感激、對當朝的歌頌,是發自內心的感激,是虔誠的歌頌,即所表之情有其由衷的一面。如其台閣體詩作中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在朝期間所作台閣體詩,多用“漏”字來感嘆歲月之流逝,表達己身“懷恩報國遲”的無奈,同時則強調自己身微而又始終蒙受皇恩之事,進而直白言説自己對聖恩難報之“慚愧”等;而致仕歸家後所作台閣體詩,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多通過對一顆“丹心”的強調,來表明自己對帝王之忠情、對聖恩之感激等。故其台閣體詩作亦有“詩言志”主題的參與,而此“志”亦指其台閣體詩作中,所傳達出來的儒家入仕、忠君報國等思想外,更有其真情參與的一面。 [63] 

胡儼歷史評價

明成祖朱棣:朕即位以來,爾七人(解縉、黃淮、胡廣、胡儼、楊榮、楊士奇、金幼孜)者,朝夕相與共事,鮮離左右。 [35] 《明太宗實錄》引
明仁宗朱高熾:卿以文學事我太宗皇帝,首居翰林,繼升諭德,輔朕春宮,未幾升掌監學。先皇帝之寵儒者,與儒者之遇聖明,皆至盛矣。而卿居太學不數歲,復召入翰林史事,效勞滋多。 [50] 《明仁宗實錄》引
熊釗:南昌胡若思,篤學好古,於經史百家之言,靡不研究,發而為文,積以成編。予得其書而讀之,其氣英邁,其辭雄偉,其所本一歸之義理之淵微,彝倫之雅正,無萎靡不振之習,有浩博宏廣之容。其所以養之於中,不淺而深也,明矣。 [37] 《頤庵文選》引
陶宗儀:儼文辭妍贍,精於草書。 [72] 《書史會要》
鄒緝:其才識器度益明而達,而其文章純深雅奧,可與古作者並也。觀其鋪張至治之美,以黼黻乎國家之盛,雄偉光大,富贍不窮,卓乎其不可及也。天下之人仰而望之,惟恐其或後。至求所以光昭其先德,發揮其事功,又無不造而請焉。而公應酬之者,常若取諸其左右而不以為難。嗚呼,此非其學問之有素、養之深而積之厚,何以至是哉? [37] 《頤庵文選》引
練子寧:儼學足達天人,智足資帷幄。 [2] 《明史》引
楊士奇:豫章胡若思先生,自其童冠從鄉先生,得吾郡王與耕經學之傳,從而得虞公之傳,益自肆力,浚而深之,擴而大之。蓋於諸書無所不讀,而必本於經;於學無所不通,而必主於聖賢之道。嘗施其政教於百里之邦矣,已而入禁林,典詞命,侍講讀,遂兼諭德,輔導儲君。又拜大司成為國子,及四方來學之師。先生智識有餘,材猷宏遠,而凡存諸心見諸言行者,皆在於仁義。至為文章,嚴於矩矱,而雍容温裕,詞潔義正,於經旨必融會眾説而推明之,弗極弗已。序、記、銘、傳之類,雖時應人之求,未嘗苟有稱説,非其篤於經之道,而不愧乎古君子之文者乎?若夫見諸詞賦,體物緣情,端厚而微婉,有古人之意者,蓋自袁伯長、虞伯生而後復見於先生焉。 [37] 《頤庵文選》引
胡廣:今公之文,沉實不肆,温厚雅贍,有疏宕之氣,鑿鑿乎欲追古立言之為。蓋其履師儒之位,表率學者,必以明經講道為務,而不為虛言,要其歸,一本於道德而已矣。使天下後世,佩誦而矜式之,不如是不足以傳遠。此公之文有不可以已者如此。 [37] 《頤庵文選》引
楊溥:先生天資穎悟,自幼好學……既長,博極羣書,至於天文、地理、律歷、醫卜,皆通其説,先輩皆稱許之。 [5] 《國子祭酒胡先生墓碑》
楊榮:其文之正者,有得於孟之緒;雄健宏深,有造乎司馬、昌黎之奧偉。然成一家言,足以追古之作者。 [38] 《文敏集》
朱權:今先生之文,其辭雍容,而其氣洋溢。藹然蔚然之意,見乎言意之表。故其文幽深混涵,人莫可測。仰而視之,若匡廬華嶽,巋然有層巒迭嶂,莫能躋其分寸;俯而察之,若彭蠡洞庭,浩乎洋洋,莫能得其蠡測;臆而思之,若空明之灝瀚;味而咀之,若玄酒之與太羹。其高處,若躡層霄,挽牛鬥於星河之上;其妙處,若郢人之斫堊,凜乎其不可犯而又得之;其妍麗也,若桃源春曉,霞舒霧卷,旭日初旦也;其抑揚也,若天駟脱羈,振鬣一鳴,而萬馬皆喑;其壯也,若橫㮶西風,揮戈指日;其清也,若老鶴之巢松,孤猿之叫月;其幽深思遠者,若幽蘭之發乎深谷,但聞其芬馥,而莫測其所從來……其楚詞也,如《謁文丞相祠》及《石鼓》、《毀璧》、《秋風》等篇,皆深得騷體,其意趣高古而人所形容不至者,而皆得之矣。又若《友竹》、《友桐》之序,皆能摹寫造化而得物之性情,可謂盡其神矣,豈庸腐可得而想像哉?至於詩、詞、樂府之作,如《述古》、《雜詠》之詩,大能感發人之情興,又可慨也。其碑銘、墓誌也,如《温忠武公廟碑》之作,皆能昭述前烈,以繼後世,萬古一日也。 [37] 《頤庵文選》引
王洪:蓋其所作,必欲追蹤古人,事核而喻切,辭醇而旨遠,渢乎舂容正大之音,可以無愧於古。而公則欿然自視,若不足也。……洪與公同遊禁林十有餘年,朝夕承公之誨,至論古之作者,未嘗不慨然於斯。 [37] 《頤庵文選》引
姚夔:如胡儼、陳敬宗、李時勉俱師範可尊,至今為人思仰。 [66] 《明憲宗實錄》引
葉盛:監學規模如胡儼、陳敬宗,他如魏驥、陳泰、李敏、馬謹,亦有可稱。 [65] 《明憲宗實錄》引
黃佐:①天資穎悟,自幼好學……既長,博極羣書,至於天文、地理、律歷、醫卜,皆通其説。 [4] 《直內閣國子監祭酒兼翰林院侍講胡公儼傳》)②儼在七人中,遇有顧問,必從容審度而後對,未嘗以才智先人,時論多之。 [4] 《直內閣國子監祭酒兼翰林院侍講胡公儼傳》
鄭曉:心存撫字,政尚寬平。蠲逋賑乏,除虎驅蝗。表祀循良,歷有惠績。 [77] 《名臣記》
袁袞:官祭酒者,前有宋訥、胡儼之儀軌,後有李時勉、陳敬宗之剛嚴。 [78] 《世緯》
雷禮:幼好學,書琴詩文皆有傳授。 [72] 《國朝列卿紀》
項篤壽:公以身為教,不言而諸生化之。語曰:前有宋、胡,後有李、陳。信哉! [75] 《今獻備遺》
詹景鳳:儼行書矯健而蒼,楷書精熟而整。 [72] 《詹氏性理小辨》
李邦華:祖宗朝如黃淮、楊士奇、金幼孜、胡儼、薛瑄、李賢、楊一清、張孚敬等,未嘗由詞林也,而建豎頗不居人後,概可睹矣。 [71] 《請法祖宗制用人疏》
陳弘緒:澹台滅明、徐稚、羅從彥、胡儼、張元禎、舒芬、魏良弼、萬廷言、萬思謙、鄧以贊、李材十一先生,皆吾郡之名儒也。 [76] 《江城名跡》
查繼佐:祭酒寬厚自不及訥,顧色笑匪怒,為風人之所深嘉。但朝夕聖經,忠孝大義,鑿鑿而不免奪情。在後世沸廷諍為名高者,不知其幾矣。 [74] 《罪惟錄》
張廷玉:①儼在閣,承顧問,嘗不欲先人,然少戇。 [2] 《明史》)②淮功在輔導,胡廣、金幼孜勞著扈從,胡儼久於國學。觀諸臣從容密勿,隨事納忠,固非僅以文字翰墨為勳績已也。 [2] 《明史》③胡儼當成祖之世,尤稱人師。 [73] 《明史》

胡儼軼事典故

胡儼擔任湖廣考官時,看到楊溥的文章,非常驚異,在其上題寫道:“此文作者必能為董子之正言,而不為公孫之阿曲。”世人都認為他知人。 [55] 

胡儼人際關係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先輩
高祖父
胡紹久
——
曾祖父
胡祿賜
——
祖父
鬍子復
——
父親
胡鼎
字重器,號直翁先生,以子官封桐城知縣,累贈朝議大夫、資治少尹、國子祭酒兼翰林侍講。
母親
徐氏
處士徐朝英之女,累贈恭人。
伯父
胡璉
字汝器,人稱虞部府君,胡儼少時從其學。
——
妻子
張氏
累封恭人,曾受命婦冠服之賜。
子輩
長子
胡玘
——
次子
胡<日東>
——
三子
胡昭
——
參考資料: [36]  [60] 

胡儼主要作品

胡儼文學作品

胡儼著有《頤庵集》30卷,《四庫全書》收《頤庵文選》2卷,其中詩文各1卷。又有筆記小説作品《胡氏雜説》1卷。 [69] 

胡儼繪畫作品

胡儼工書善畫,嘗“以水墨禿筆畫羊、鹿,甚有生動”,“工竹石、蘭蕙,極有意致”。現存畫作有《瑞獅(獸)圖》(又作《太獅少獅圖》)、《封侯圖》、《秋林呦鹿圖》、《立軸》。 [69] 

胡儼史料索引

  •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 [2] 
  • 《國朝獻徵錄·卷十二·直內閣國子監祭酒兼翰林院侍講胡公儼傳》 [4] 
  • 《明名臣琬琰錄·卷二十四·國子祭酒胡先生墓碑》 [5] 
參考資料
  • 1.    胡儼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 2.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9-24]
  • 3.    中國曆代名人圖像細覽  .浙江圖書館[引用日期2023-02-25]
  • 4.    《國朝獻徵錄·卷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2-25]
  • 5.    《明名臣琬琰錄·卷二十四》  .搜韻影印古籍資料[引用日期2023-02-25]
  • 6.    《明名臣琬琰錄·卷二十四·國子祭酒胡先生墓碑》:先生諱儼,字若思,世居臨江之新淦,元末徙南昌。
  • 7.    《國朝獻徵錄·卷十二·直內閣國子監祭酒兼翰林院侍講胡公儼傳》:胡儼,字若思,江西南昌人。
  • 8.    《明名臣琬琰錄·卷二十四·國子祭酒胡先生墓碑》:先生天資穎悟,自幼好學,受經於伯父虞部員外郎汝器。及遊鄉校,從郡中請先輩講學,若書、若琴、若詩、若文,皆有傳授。既長,博極羣書,至於天文、地理、律歷、醫卜,皆通其説,先輩皆稱許之。
  • 9.    《國朝獻徵錄·卷十二·直內閣國子監祭酒兼翰林院侍講胡公儼傳》:天資頴悟,自幼好學,受經於伯父虞部員外郎汝器,自求賢士相師友。熊伯幾以古文辭自高,一見儼,亟稱其有所養,以古文法授之。既長,博極羣書,至於天文、地理、律歷、醫卜,皆通其説。
  • 10.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少嗜學,於天文、地理、律歷、醫卜無不究覽。
  • 11.    《國朝獻徵錄·卷十二·直內閣國子監祭酒兼翰林院侍講胡公儼傳》:洪武丁卯,舉於鄉第二人。
  • 12.    《明名臣琬琰錄·卷二十四·國子祭酒胡先生墓碑》:以書經中洪武丁卯鄉試第二。
  • 13.    《國朝獻徵錄·卷十二·直內閣國子監祭酒兼翰林院侍講胡公儼傳》:明年,會試中副榜,授華亭縣學教諭。時年尚少,而能以師道自任,勸勉諸生,務實學,勵行檢,以變浮靡之習。日親講授,每至夜分,雖隆寒甚暑不廢,父老皆稱重之。俄以內艱去。
  • 14.    《明名臣琬琰錄·卷二十四·國子祭酒胡先生墓碑》:明年,會試中副榜,授松江華亭教諭,以內艱去。
  • 15.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洪武中以舉人授華亭教諭,能以師道自任。
  • 16.    《國朝獻徵錄·卷十二·直內閣國子監祭酒兼翰林院侍講胡公儼傳》:丙子,改授長垣縣,上疏乞近便養親,改饒之餘幹,自是着為令。其在餘干如華亭時,士子樂從之,成效居多。
  • 17.    《明名臣琬琰錄·卷二十四·國子祭酒胡先生墓碑》:丙子,改授長垣縣,上疏乞近便養親,詔許之,改饒之餘幹,自是著為令。
  • 18.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母憂,服除,改長垣,乞便地就養,復改餘干。學官許乞便地自儼始。
  • 19.    《國朝獻徵錄·卷十二·直內閣國子監祭酒兼翰林院侍講胡公儼傳》:己卯,以薦陞安慶桐城令。政以愛民為本,凡可便民者,以身任之。民間積年逋負,悉與奏免。邑中虎為害,傷民物,乃齋沐告於神,虎遂滅跡。表朱桐鄉墓,俾民奉祀。嘗督漕運,次三山,值大風雪,遇中流有覆舟,命僕伕援之,活其被溺者三十餘人。捕蝗途中,見飢餓病者,悉命里胥扶掖,就民舍給以藥食。是夜大風雨,得免暴露,存活數百十人。其政行往往卓異不羣,識者知其必將大用。
  • 20.    《明名臣琬琰錄·卷二十四·國子祭酒胡先生墓碑》:己卯,以薦升安慶桐城令。
  • 21.    《國朝獻徵錄·卷十二·直內閣國子監祭酒兼翰林院侍講胡公儼傳》:壬午,軍旅方殷,廣求材以集事,御史府左副都御史練安薦於朝,稱儼學足以達天人之際,智足以資帷幄之籌,必拔而用之,乃知臣言不妄。於是召至京師,未及任用,而文皇帝巳渡江矣。翰林闕人,吏部以儼名上,上曰:儼既曉天文,宜令欽天監驗之,且送翰林供事。巳而欽天監言儼果通象緯及風雲氣候。
  • 22.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建文元年,薦授桐城知縣。鑿桐陂水,溉田為民利。縣有虎傷人。儼齋沐告於神,虎遁去。桐人祀之硃邑祠。
  • 23.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四年,副都御史練子寧薦於朝曰:“儼學足達天人,智足資帷幄。”比召至,燕師已渡江。成祖即位,曰:“儼知天文,其令欽天監試。”既試,奏儼實通象緯、氣候之學。
  • 24.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十上》:(洪武三十五年七月十日),擢儒士曾日章為翰林院侍讀,升國子助教鄒緝為侍講,改給事中金幼孜、王洪及桐城縣知縣胡儼俱為檢討。
  • 25.    《國朝獻徵錄·卷十二·直內閣國子監祭酒兼翰林院侍講胡公儼傳》:侍讀解縉復薦之,遂授翰林檢討。
  • 26.    《明名臣琬琰錄·卷二十四·國子祭酒胡先生墓碑》:壬午,太宗皇帝入正大統,聞先生名,召試之,稱旨,特授翰林檢討。
  • 27.    《明史·卷一百九·表第十》:胡儼檢討,九月入。十一月晉侍講。
  • 28.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儼在閣,承顧問,嘗不欲先人,然少戇。
  • 29.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十四》:(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十日),升翰林院侍讀解縉為本院侍讀學士,侍講胡靖、編修黃淮、檢討胡儼皆侍讀,修撰楊榮、編修楊士奇、檢討金幼孜皆侍講。
  • 30.    《國朝獻徵錄·卷十二·直內閣國子監祭酒兼翰林院侍講胡公儼傳》:尋陞侍讀,直內閣,與縉及胡廣、楊士奇、金幼孜、黃淮、楊榮共事。儼在七人中,遇有顧問,必從容審度而後對,未嘗以才智先人,時論多之。
  • 31.    《明名臣琬琰錄·卷二十四·國子祭酒胡先生墓碑》:尋升侍讀,直內閣。朝廷推恩,封其父母妻室。
  • 32.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三十》:(永樂二年四月二日),命禮部尚書李至剛兼左春坊大學士,升翰林院侍讀學士解縉為本院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翰林院侍讀黃淮為左庶子,胡廣為右庶子,胡儼左諭德,皆仍兼侍讀。
  • 33.    《國朝獻徵錄·卷十二·直內閣國子監祭酒兼翰林院侍講胡公儼傳》:甲申,陞左春坊左諭德,兼官如故。
  • 34.    《明名臣琬琰錄·卷二十四·國子祭酒胡先生墓碑》:永樂甲申,升左春坊諭德,兼官如舊。
  • 35.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三十四 永樂二年 九月 二十二日 1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02-25]
  • 36.    楊玉梅. 明代胡儼研究三題[D].華東師範大學,2021:第192-256頁.
  • 37.    《頤庵文選·提要》  .搜韻影印古籍資料[引用日期2023-02-25]
  • 38.    《文敏集·卷十四》  .搜韻影印古籍資料[引用日期2023-02-25]
  • 39.    《國朝獻徵錄·卷十二·直內閣國子監祭酒兼翰林院侍講胡公儼傳》:其年九月,拜國子祭酒,以身率諸生奉守學規,以圖成效,一時人才翕然從化,同朝公卿大夫鹹推敬之,文皇帝每加禮重。時國子生有以故告歸者,皆坐戍邊,儼為言其情有可矜者,得免。
  • 40.    《明名臣琬琰錄·卷二十四·國子祭酒胡先生墓碑》:是年九月,拜國子祭酒。
  • 41.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三十四》:(永樂二年九月二十九日),升左春坊諭德兼翰林院侍讀胡儼為國子祭酒。上謂吏部尚書蹇義等曰:“往者慮各處守令未必皆得人,故命御史分巡考察。比聞御史至郡邑,但坐公館,召諸生及庶人之役於官者詢之,輙以為信。如此,何由得實?如入其境,田野闢,人民安,禮讓興,風俗厚,境無盜賊,吏無奸欺,即守令賢能可知。是無數者,即守令無所可取矣。且詢言之弊非一端,人好惡不同,則譭譽亦異。若只憑在官數人之言以定賢否,其君子中正自守,小人賂遺求譽,而即墨及阿之譭譽出矣。故孟子論取捨,必徵諸國人。自今御史及按察司考察有司賢否,皆令具實跡以聞。”徙山西太原、平陽、澤、潞、遼、沁、汾民一萬户實北京。廣西向武州土官知州黃或貴、頭目羅以得貢馬,賜之鈔幣。夜有星如雞子大,有光,出軒轅,東行入平星,二小星隨之。
  • 42.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永樂二年九月,拜國子監祭酒,遂不預機務。時用法嚴峻,國子生託事告歸者坐戍邊。儼至,即奏除之。
  • 43.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七年,帝幸北京,召儼赴行在。
  • 44.    《國朝獻徵錄·卷十二·直內閣國子監祭酒兼翰林院侍講胡公儼傳》:庚寅,上北征,命以祭酒兼侍講,掌翰林院事,復直□內閣,輔導皇太孫監國,縝密謹勑,上下無間言。
  • 45.    《明名臣琬琰錄·卷二十四·國子祭酒胡先生墓碑》:庚寅,上北征,命以祭酒兼侍讀掌翰林院事,輔導皇太孫監國。
  • 46.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一百一》:(永樂八年二月六日),命國子監祭酒胡儼兼翰林院侍講。
  • 47.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明年北征,命以祭酒兼侍講,掌翰林院事,輔皇太孫留守北京。
  • 48.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十九年,改北京國子監祭酒。當是時,海內混一,垂五十年。帝方內興禮樂,外懷要荒,公卿大夫彬彬多文學之士。儼館閣宿儒,朝廷大著作多出其手,重修《太祖實錄》、《永樂大典》、《天下圖志》皆充總裁官。居國學二十餘年,以身率教,動有師法。
  • 49.    《仁宗昭皇帝實錄·卷七下》:(洪熙元年二月十八日),升國子祭酒兼翰林院侍講胡儼為太子賓客,仍兼祭酒,致仕。賜敕諭曰:“卿以文學事我太宗皇帝,首居翰林,繼升諭德,輔朕春宮,未幾升掌監學。先皇帝之寵儒者,與儒者之遇聖明,皆至盛矣。而卿居太學不數歲,復召入翰林史事,效勞滋多。朕嗣位以來,篤念舊人,而卿以疾不見者數年。昨因命卿侍皇太子講讀,乃聞卿疾日增,弗任厥勞,朕用憫然。特進卿為太子賓客,仍兼祭酒,致其事還鄉。已敕户部免卿子孫雜泛差役,令侍卿終身。卿其端志垣懷,以率鄉里,優遊桑梓,以樂餘年,用副朕始終禮待之意。欽哉!”
  • 50.    仁宗昭皇帝實錄 卷七下 洪熙元年 二月 十八日 1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02-25]
  • 51.    《明名臣琬琰錄·卷二十四·國子祭酒胡先生墓碑》:洪熙春,以疾辭,加授太子賓客致仕。
  • 52.    《國朝獻徵錄·卷十二·直內閣國子監祭酒兼翰林院侍講胡公儼傳》:洪熙春,以疾乞致仕,賜璽書褒美,加授太子賓客致仕,復其子孫,賜寶楮、道里費,仍命有司給舟車還。
  • 53.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洪熙改元,以疾乞休,仁宗賜敕獎勞,進太子賓客,仍兼祭酒。致仕,復其子孫。
  • 54.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宣宗即位,以禮部侍郎召,辭歸。
  • 55.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初為湖廣考官,得楊溥文,大異之,題其上曰:“必能為董子之正言,而不為公孫之阿曲。”世以為知人。
  • 56.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家居二十年,方岳重臣鹹待以師禮。儼與言,未嘗及私。自處淡泊,歲時衣食才給。
  • 57.    《國朝獻徵錄·卷十二·直內閣國子監祭酒兼翰林院侍講胡公儼傳》:閒居二十餘年,日與學者講求性理之學。親藩禮遇之,方岳重臣鹹待以師禮,與之言,未嘗及私。自處甚澹薄,歲時僅足衣食。
  • 58.    《國朝獻徵錄·卷十二·直內閣國子監祭酒兼翰林院侍講胡公儼傳》:正統癸亥八月己酉卒,年八十三。計聞,詔遣官諭祭,命有司營葬。德望之隆,國恩之厚,天下之似者蓋少。其為文以理為主,不尚辭藻,所着有頤庵文集行於世。
  • 59.    《明名臣琬琰錄·卷二十四·國子祭酒胡先生墓碑》:正統八年八月二十七日,太子賓客、國子祭酒兼翰林侍講致仕胡公頤庵先生卒。訃聞,詔遣官諭祭,命有司營葬,製得立碑。其子、昭奉江西參政張君居傑所述行狀,走京師請文。餘與先生有斯文之誼,不可辭。
  • 60.    《明名臣琬琰錄·卷二十四·國子祭酒胡先生墓碑》:考直翁,累贈朝議大夫、資治少尹、國子祭酒兼翰林侍講。妣王氏,累贈恭人。配張氏,累封恭人,嘗受命婦冠服之賜。子男三:曰玘,早卒;曰,曰昭。女六。孫男四:諲、詢、訥、詵。孫女四。曾孫男二。先生臨終,命斂以時服。嘗卜城南懸榻裏為壽藏,明年閏七月二十五日葬之。
  • 61.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七》:(正統八年八月二十七日),太子賓客、國子祭酒兼翰林侍講致仕胡儼卒。儼,字若思,江西南昌縣人。天資頴悟,自幼好學,博覽羣籍,於凡天文、地理、律歷、醫卜之術,靡不通究。由舉人歷華亭、長垣教諭,上疏乞就近養親,改教饒之餘幹。洪武己卯,以薦授桐城知縣。永樂初,用翰林學士解縉薦,召試之,太宗悦其文,遷翰林檢討,尋升侍讀,直內閣。甲申,升左春坊左諭德,仍兼侍讀。未幾,升國子祭酒。庚寅,車駕北征,命以祭酒兼侍講,掌翰林院事,輔導皇太孫監國。洪熙改元春,以疾辭,加授太子賓客致仕。宣德初,召至京,欲留用之,儼復以疾辭歸。居家以師道自重,方岳重臣率多出其門,見者必執弟子禮。至是卒,訃聞,遣官諭祭安葬。儼持身以正,教人有法,為師有恩義,立朝有裨益。初為湖廣考官,得楊溥卷,大異之,曰:此經濟之文也。特錄三場於眾作之前,批雲:若得至玉階方寸地,必能為董子之正言,而不好公孫之阿曲。後溥果大用,人以為知人。有文集傳於世。
  • 62.    英宗睿皇帝實錄 卷一百七 正統八年 八月 二十七日 4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02-25]
  • 63.    楊玉梅. 明代胡儼研究三題[D].華東師範大學,2021:第161、172頁.
  • 64.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九十三》:(天順二年七月二十三日),故太子賓客國子監祭酒胡儼孫順乞入國子監讀書,從之。
  • 65.    憲宗純皇帝實錄 卷四十六 成化三年 九月 六日 3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02-25]
  • 66.    憲宗純皇帝實錄 卷八十九 成化七年 三月 二十五日 1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02-25]
  • 67.    《孝宗敬皇帝實錄·卷十九》:(弘治元年十月七日),吏部聽選監生江紀等奏:“國朝大臣如國子監祭酒胡儼、都察院僉都御史李侃、高明三人,學行事功,表表在人,而皆以盛年致仕,保全晚節,有司一時失於奏請,未得贈諡,似為闕典。乞賜舉行,以勵天下之為臣者。”命下其奏於所司。
  • 68.    《孝宗敬皇帝實錄·卷三十四》:(弘治三年正月二十一日),直隸桐城縣知縣陳勉奏:“桐城即古桐鄉,漢宣帝時有朱邑為令茲土,遺愛在民。國朝胡儼、胡頤先後繼之,儼後遷至國子祭酒,頤遷至監察御史。然邑有祠無祀,而儼、頤祠祀俱缺。乞敕禮部議,將邑等三人共立一祠祀之,以慰民心。”命下其奏於所司。
  • 69.    江美玲著,江西元明畫家存世作品研究,江西美術出版社,2017.12,第211頁.
  • 70.    謝峯主編;新幹縣志編纂委員會編,新幹縣志,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0.08,第982頁.
  • 71.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皇極典·卷二百六十》  .搜韻影印古籍資料[引用日期2023-02-25]
  • 72.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字學典·卷一百十八》  .搜韻影印古籍資料[引用日期2023-02-25]
  • 73.    《明史·卷一百六十三·列傳第五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2-25]
  • 74.    《罪惟錄·卷二十》  .搜韻影印古籍資料[引用日期2023-02-25]
  • 75.    《今獻備遺·卷七》  .搜韻影印古籍資料[引用日期2023-02-25]
  • 76.    《江城名跡·卷一》  .搜韻影印古籍資料[引用日期2023-02-25]
  • 77.    《江南通志·卷一百十六》  .搜韻影印古籍資料[引用日期2023-02-25]
  • 78.    《世緯·捲上》  .搜韻影印古籍資料[引用日期2023-02-25]
  • 79.    《三命通會·卷九》  .搜韻影印古籍資料[引用日期2024-03-0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