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循

鎖定
陳循(1385年3月27日—1462年),字德遵,號芳洲,江西吉安府泰和縣(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澄江鎮梁家村)人,祖籍浙江温州府平陽縣(今浙江省温州市平陽縣) [120]  ,明朝中期政治家、文學家、內閣首輔 [3-4]  [116] 
永樂十三年(1415年)進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升任翰林院侍講,宣德五年(1430年)升任翰林院侍講學士,正統九年(1444年)以翰林院學士的官職進入內閣,歷任户部右侍郎,土木之變後,陳循贊成于謙的主張,遂升為户部尚書。景泰元年(1450年)升任內閣首輔,備受明代宗寵信。明英宗復辟後,獎勵奪門功臣,誣殺于謙。陳循亦被廷杖一百,貶戍鐵嶺衞,削籍為民。 [116] 
天順六年(1462年)十一月,陳循去世,享年七十八歲。 [116] 
概述圖來源:吉安新聞網 [4] 
全    名
陳循
德遵
芳洲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江西吉安府泰和縣(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澄江鎮梁家村)
出生日期
1385年3月27日
逝世日期
1462年
前    任
曹鼐
繼    任
高谷
主要成就
土木之變後穩定朝局
主要作品
《芳洲集》等
最高官職
少保兼太子太傅、户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
祖    籍
浙江温州府平陽縣(今浙江省温州市平陽縣)

陳循人物生平

陳循早年經歷

洪武十八年二月十六日(1385年3月27日)寅時,陳循生於江西吉安府泰和縣(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澄江鎮梁家村)。 [3]  [116]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陳循隨兄長入塾學習,書過三四回便能背誦,應對談吐也不落熟套。 [116]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陳循的父親病卒,年僅十歲的陳循與母兄相依,生活較為困苦,學業也一度中斷。 [116] 
建文元年(1399年),陳循的從叔陳一敬罷官歸鄉,十五歲的陳循才開始跟隨其從叔讀書。 [116] 
建文三年(1401年),陳循為邑庠弟子員,被推薦參加了由江西學政主持的院試,以高名次成為生員,順利進入吉安府學去學習。 [3]  [116] 
永樂三年(1405年),陳循參加江西鄉試不幸落榜。 [116] 
永樂六年(1408年),陳循本應參加鄉試,但因病未果。 [116] 
永樂九年(1411年),陳循第二次參加鄉試,這次考試陳循表現十分突出,卻又因病所累,只考了初場,因病痛未能完成剩下兩場,但其文卻得到考官賞識,在閲其初場文還未見餘下二場文時考官就毫不猶豫地把陳循的文章刻為上錄,在將刻完初場兩篇文章後卻發現陳循缺了第二、三場考試,因此陳循在此次鄉試中又失敗而歸。 [116] 
永樂十二年(1414年),陳循吸收前兩次因病未果的教訓,注意自己所處的環境,並戒了飲酒的習慣,靠多年積累的深厚學識與經驗,他終於在此次鄉試中奪得第一,為“會元”。 [116] 

陳循初入仕途

永樂十三年(1415年)二月,陳循至北京參加會試,會試本當為第一的陳循,卻因同鄉考官梁潛避嫌而改為第二。 [116]  三月四日(4月13日),明成祖在奉天殿閲讀舉人的對策,擢升陳循為第一名,賜陳循等進士及第、出身各有差別。 [5]  三月五日(4月14日),明成祖賞賜陳循冠服銀帶,並賜宴於北京。 [6]  三月六日(4月15日),陳循等人上表嚮明成祖謝恩。 [7]  三月十九日(4月28日),明成祖任命陳循為翰林院修撰,參與編修《性理大全》等書。當時陳循很熟悉朝廷的典章舊例,明成祖駕臨北京,命令陳循拿出國家書庫的書籍到明成祖臨時駐地,於是留用侍臣。 [8]  [11]  九月十五日(1415年10月17日),《性理大全》書成。 [9]  九月十六日(10月18日),陳循以編書有功被賞賜鈔幣,並賜宴於禮部。 [10] 

陳循仁宣之治

永樂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1424年9月7日),朱高熾即皇帝位。 [12]  九月十九日(19月11日),明仁宗擢升陳循為翰林院侍講。 [13] 
洪熙元年六月十二日(1425年6月27日),朱瞻基即皇帝位。 [14] 
宣德元年五月十六日(1426年6月21日),明宣宗召見陳循等人商量修撰實錄一事。 [15] 
宣德四年十月七日(1429年11月3日),明宣宗臨視文淵閣,陳循和楊士奇等人隨從。 [16]  當時陳循接受明宣宗的命令值班南宮,白天擔任顧問。明宣宗賜給陳循住宅在玉河橋西,巡遊的時候沒有不跟從的。 [17] 
宣德五年正月二十二日(1430年2月14日),明宣宗以陳循編修《太宗實錄》《仁宗實錄》有功,賞賜白金五十兩、採幣四表裏、素羅衣一襲。 [18]  五月十六日(6月6日),明宣宗以修實錄功晉升陳循為翰林院侍講學士。 [19-20] 

陳循輔佐英宗

正統元年二月七日(1436年2月23日),明英宗命陳循和王直擔任會試考官,並賜宴於禮部。 [21]  二月二十日(3月7日),明英宗命陳循兼任經筵官 [22] 
正統三年四月十三日(1438年5月6日),明英宗以陳循編修《宣宗實錄》有功,賞賜白金三十兩、彩幣三表裏,此時陳循正在為母親守孝。 [23] 
正統五年六月五日(1440年7月3日),守孝期滿,陳循官復原職。 [24] 
正統六年七月十五日(1441年8月1日),明英宗命陳循與陳用前往應天府,擔任應天鄉試考官。 [25] 
正統七年(1442年),進翰林院學士 [26] 

陳循進入內閣

正統九年四月七日(1444年4月24日),明英宗命陳循進入內閣,參與機要事務。 [27-28]  八月一日(9月12日),明英宗祭奠孔子,派遣陳循行禮。 [29] 
正統十年三月十二日(1445年4月18日),陳循被明英宗任命為殿試讀卷官。 [30]  五月一日(6月6日),禮部上言説:“先前商議天下官吏百姓進言上奏章,都是三楊主持。到這時楊榮、楊士奇已死,陳循和曹鼐、馬愉在內閣,請求援引舊例請示。”明英宗認為楊溥年老,應該悠閒地生活,命令陳循等人蔘加商議。 [31-32]  十月二十八日(11月27日),明英宗升陳循為户部右侍郎,仍兼翰林院學士。 [33-34] 
正統十一年八月二日(1446年8月23日),明英宗祭奠孔子,派遣陳循行禮。 [35] 
正統十二年二月五日(1447年2月19日),明英宗祭奠孔子,派遣陳循行禮。 [36]  二月二十二日(3月8日),明英宗命陳循嚴督考試。 [37]  十一月三日(12月10日),明英宗按照制度封贈陳循的祖父母、父母、妻子。 [38] 
正統十三年二月一日(1448年3月5日),明英宗祭奠孔子,派遣陳循行禮。 [39]  三月十二日(4月14日),陳循被明英宗任命為殿試讀卷官。 [40]  八月四日(9月1日),明英宗祭奠孔子,派遣陳循行禮。 [41] 

陳循景泰首輔

正統十四年八月十六日(1449年9月2日),土木事變,人人心裏都震盪恐懼,羣臣聚在朝廷上痛哭,有人建議南遷。胡濙説:“文皇帝把陵墓安排在這裏,就是向子孫表示不再遷都之志。”于謙也説:“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為今之計是快速召集勤王之兵,以死守北京城。”陳循對於謙的看法表示支持,當時陳循處在其中,所進言的事大多被採納。 [42-43]  八月二十三日(9月9日),明代宗升陳循為户部尚書,仍兼翰林院學士,繼任內閣首輔。 [44]  [46]  八月二十九日(9月15日),陳循推薦商輅、彭時進入內閣。 [45]  九月三日(9月19日),陳循舉薦杜寧江淵習嘉言蕭維禎許彬有文學才能,老成堪任。 [47]  十月二十日(11月5日),脱脱不花派遣兀靈哈等人朝見明代宗,陳循與胡濙、王直等人上疏説:“脱脱不花本來和也先一起來進犯邊疆的,如今派遣使者進貢,應該容納他,依照慣例賞賜他的使者,也先知道了脱脱不花暗自派使臣前來求和,就不會沒有懷疑,這也是離間的一種方式。”明代宗聽從了他們的建議,於是賞賜兀靈哈等人,並賞賜彩幣、表裏等物。 [48]  十一月十三日(11月27日),陳循舉薦何文淵等人。 [49]  十二月十五日(12月29日),陳循上疏説:“翰林院的屬官雖然有定額,然而自永樂、宣德年間以來,往往超出定額,都是出於皇上的命令,禮部只因翰林院任官九年的官員符合皇上的旨意,按照慣例授予翰林院的官職,不拘泥於冗餘,已經是舊例。如今翰林院上自講讀,下至五經博士等官位,缺乏很多官員任職。如今皇上登臨皇位,正是用人之際,況且文學侍從的臣僚,尤其應當精選,以備顧問,增益孔子之學。我乞求下令禮部,在翰林院內委任官職,在庶吉士中選舉人才補缺官員。五經博士和典籍侍書待詔的缺員,都可以在教官內推舉出來,送往翰林院考補。如此,就可以沒有空缺職位,在近侍中得到人才。”明代宗聽從了陳循的請求。 [50] 
景泰元年二月九日(1450年3月22日),陳循推薦濟寧知州傅霖、吉安通判蔡保各擔任太僕寺主簿、廳主簿的職務。 [51]  三月十一日(4月22日),陳循奏保孔自、王楨擔任南京翰林院檢討。 [52]  五月二十八日(7月7日),明代宗召見陳循,討論也先一事。 [53]  六月九日(7月17日),陳循彈劾中書舍人沈瓛幫助生員陳賢徇私舞弊一事,明代宗貶謫沈瓛到威遠衞戍邊。 [54]  九月十二日(10月17日),明代宗命陳循同知經筵事。 [55]  九月二十四日(10月29日),陳循推薦舉人葉玟、謝宇、何暹為中書舍人,推薦中書舍人黃採、趙昂入文淵閣管辦文書。 [56]  十一月十五日(12月18日),明代宗封贈陳循的祖父、父親為光祿寺卿。 [57] 
景泰二年二月二日(1451年3月4日),明代宗到太學祭奠孔子,陳循等人隨侍,明代宗命陳循等人分祭十哲兩廡。 [58]  二月三十日(4月1日),陳循被明代宗任命為殿試讀卷官。 [59]  三月十六日(4月17日),塗謙建議按照永樂年間慣例,在進士中選二十八人進東閣讀書,陳循表示支持,明代宗令陳循選二十八人入東閣讀書。 [60]  三月二十四日(4月25日),陳循建議對會試副榜和不中式的舉人中願意擔任教職的人進行試任,然後再授予官職。 [61]  七月三日(7月30日),陳循因為埋葬妻子和鄉里人爭奪墓地,前後任巡按御史認為他無理,陳循就斥責上奏他人的過錯,給事中林聰等人竭力彈劾陳循的罪狀,明代宗認為林聰的話正確,卻把陳循放在一邊不追究。陳循本來靠才學名望顯耀,至此清白的名譽被毀壞了。 [62-63]  七月十一日(8月7日),陳循舉薦馬昇擔任翰林院檢討。 [64]  八月二日(8月27日),明代宗祭奠孔子,派遣陳循行禮。 [65]  八月七日(9月1日),明代宗命副都御史劉廣衡代替王翱,僉都御史陳詔代替馬恭,布政使揭稽代替劉璉,陳循上言説:“王翱、馬恭、劉璉都善於治理邊疆事務,人們都很信服他們,但如今虜情尚未平息,邊疆事務很重要,臣恐怕劉廣衡、陳詔不知曉邊疆的事務,所導致的失誤不是很小,等到邊境安寧的時候,再另行定奪這件事;揭稽調到廣東,因為擒殺了反賊黃蕭養等人,所以廣東人都很懷念他,臣認為揭稽應當代替孟鑑。”明代宗都聽從了。 [66]  十二月二十二日(1452年1月13日),陳循舉薦張鳳擔任南京户部尚書、韓雍擔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 [68] 二月二十八日(1月19日),陳循升任少保、户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陳循對此表示推辭,明代宗對他進行了安慰,不允許他的推辭。 [70]  [73] 

陳循頗受帝寵

景泰三年三月三日(1452年3月23日),陳循奏保中書舍人王採、董璵、劉文擔任吏部郎中,檢校何英擔任中書舍人。 [74]  四月一日(4月20日),明代宗想改立太子,心裏畏懼各位內閣大臣,於此日賜予陳循和高谷白銀各一百兩,江淵王一寧蕭鎡、商輅各五十兩。 [71-72]  四月二十二日(5月11日),因明世宗下詔書討論改立太子的時候,陳循等人沒有勸諫,被加官兼任太子太傅,不久明代宗以太子令旨賜給百官銀兩和絹帛 [75]  [77]  四月二十四日(5月13日),明代宗令陳循支給兩職俸祿。 [76]  四月二十五日(5月14日),陳循上疏説:“翰林院的官員都要執事經筵,唯獨柯潛王與沒有。柯潛和王與是當初的第一甲進士,我請求讓他們到經筵侍班。”明代宗同意了他的請求。 [78]  五月二十八日(6月15日),明代宗又賜給陳循等六個人黃金五十兩。 [79-80]  八月七日(8月21日),明代宗祭奠孔子,派遣陳循行禮。 [81]  九月二十二日(10月4日),陳循舉薦宋琰為太僕寺卿、夏㫤為太常寺少卿。 [82] 
景泰四年四月十三日(1453年5月21日),陳循以自然災害請求辭職,明代宗不允。 [84]  七月十五日(8月19日),陳循奏保曾暹為國子監司業。 [85]  七月二十三日(8月27日),明代宗按照制度封贈陳循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妻子。 [86]  八月五日(9月7日),陳循奏保陳贄為太常寺少卿。 [87]  十月二十九日(11月29日),明代宗同意南京國子監祭酒吳節的請求,令陳循撰寫南京國子監廟學碑文。 [88]  十一月十六日(12月15日),明代宗命陳循等人輪流在宮內隨侍。 [89] 
景泰五年二月六日(1454年3月4日),明代宗祭奠孔子,派遣陳循行禮。 [90]  二月二十四日(3月22日),陳循以自己年老請求致仕,明代宗不允。 [91]  二月二十八日(3月26日),陳循被明代宗任命為殿試讀卷官。 [93]  三月十四日(4月11日),明代宗命陳循對進士進行提督考校。 [94]  七月十一日(8月4日),明代宗命陳循率領户部官員纂修《天下地理志》。 [95] 
景泰六年二月一日(1455年2月17日),明代宗祭奠孔子,派遣陳循行禮。 [96]  七月二十日(9月1日),明代宗聽從陳循的建議,雜犯、死罪和流罪以下的凡人,一律釋放為民。 [97] 
景泰七年五月七日(1456年6月9日),陳循等人進《寰宇通志》一書,被賞賜白金、採幣。 [98]  五月九日(6月11日),明代宗以陳循主持纂修《寰宇通志》有功,提拔陳循為華蓋殿大學士,仍像以前那樣在文淵閣兼職。 [99-100]  九月三日(10月2日),陳循的兒子陳英和王文的兒子王倫參加順天府的鄉試被除名,一齊拉攏考官劉儼、黃諫,被給事中張寧等人所彈劾,明代宗也不追究他們的罪過。 [101-102]  九月二十八日(10月27日),巡撫江西的右僉都御史韓雍乞求給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追賜諡號,陳循等人也奏請,按照《諡法》中“臨患不忘國曰‘忠’,秉德遵業曰‘烈’”的含義,明代宗賜文天祥諡號為“忠烈”。 [103] 

陳循落魄晚年

天順元年正月十七日(1457年2月11日),明英宗復辟,命陳循和徐有貞草寫詔書。 [104]  正月十九日(2月13日),六科給事中彈劾陳循等人迎立明代宗, [105]  同日,陳循與其他五部尚書辭職,明英宗同意了。 [106]  正月二十日(2月14日),六科再次彈劾陳循黨附王文、于謙,迎立外藩,明英宗命羣臣在朝堂上審問陳循。 [107]  正月二十二日(2月16日),明英宗將於謙、王文處死,處陳循杖刑一百,戍守鐵嶺衞。 [108-109] 
天順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462年1月24日),陳循從貶謫的地方上書申辯,説:“天位,是陛下本來就有的,在天和人歸向的時候,羣臣準備法駕和盛大的禮樂,恭敬地到南內宮,上奏章請求陛下親臨朝政.不但皇宮禁地不驚慌,也可以宣示於天下萬世,但是石亨等人僥倖於一時,想不到這些,最後都自取災禍失敗,臣擔任官職幾朝,曾有微薄的功勞,實在是被人排擠,懇請陛下憐憫明察。”明英宗詔命釋放陳循為平民。 [110]  [112] 
天順六年(1462年)十一月,陳循去世,享年七十八歲。 [116] 
成化六年十二月十日(1470年12月31日),于謙的事昭雪,陳循的兒子陳珊援引舊例請求卹典,明憲宗恢復陳循的官爵並賜予祭祀。 [113] 

陳循主要影響

陳循政治

  • 穩定朝局
正統十四年(1449年),在英宗被俘的消息傳到北京後,明廷人情洶懼,亂作一團,甚至出現了擁立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鈺為君的言論,而陳循立即反對,並當機立斷,立皇太子正位東宮,以郕王朱祁鈺監國輔佐,然後再想辦法把皇帝迎接回朝。但當時有部分官員認為皇子年紀最大的也只有三歲,無法主持大局,陳循則以“但生一日,即是主人”這一堅定有力的回答穩固了朝臣之心,於是太皇太后下詔立皇長子朱見深為皇太子,郕王朱祁鈺監國。而蒙古瓦刺部落在擊敗英宗北征大軍後乘勝追擊,直犯京師,後來迫於形勢,陳循、于謙等大臣迫於形勢不得不勸服孫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為新君,以穩定軍心。 [116] 
  • 保衞北京
北京保衞戰期間,陳循令城外各馬坊焚燒積草使敵軍的戰馬飢餓,沒過幾天,敵軍戰馬飼料緊缺,並派五名士兵突圍出城分東北二路傳手敕請各邊守兵增援北京,兩名士兵援書順利到達,另三名援兵的敕書被也先所截留。援兵至,于謙、石亨率軍與瓦剌軍戰於德勝門外,瓦剌軍大敗,人馬疲憊的也先由此撤兵北逃,北京保衞戰由此獲得勝利。陳循的政治決策與掌控能力在北京保衞戰中顯現出來,陳循在北京保衞戰中的軍事決策力使北京轉危為安,穩固了明代的政治根基,但是他在北京保衞戰中擁立朱祁鈺為新君為之後英宗復辟遭到迫害埋下了極大的隱患。 [116] 
  • 救濟災民
景帝年間,河南、河北發生大雪,麥子凍死。陳循上疏,請求撥款購買麥種給百姓補種,得到明代宗的允准。 [1-3] 
  • 提高閣權
景泰二年九月一日(1451年9月25日),陳循上疏説:“內閣是掌管制誥等機密重務的衙門,近侍官員的職位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了。永樂初年,本閣官員凡遇到皇上視朝,站在金台東,錦衣衞站在西面,後來因為不方便,移到貼御道,東西相對立,已成為定例。近來因為下雨,各衙門的官員都上奉天門奏事,五府官員雖然品級高,都站在西檐柱外面,唯獨六卿按次序站在東檐柱內,於是使內閣官員沒有地方站立。這是朝廷儀禮,不能不辨明。從前孔子在宗廟朝廷,也隨便發表言論,實在是因為禮法所在、政事所出的地方,不能不明確辨明啊。另外臣等承蒙皇上提拔擔任同知經筵事,會講之日,按位次列在六卿之下,恐怕有識之士會恥笑玷污侮辱這個職位是從臣等無能開始的。另外每午朝進近御榻奏事,臣所奏的多數是制詔等機密重要事務,按理不應該在五府六部奏報雜事後進行。孔子説:‘君子沒有什麼可爭的事情,如果要爭的話,那就必須是射箭了吧?’古人大射之禮尚且如此認真對待,更何況聖明禮樂文物之朝呢?內閣經筵是神明製作政令的地方,怎麼可以輕率對待呢?”明代宗認為陳循的話很有道理,於是下詔説:“常朝內閣學士與錦衣衞官員東西相對立,經筵之日同知經筵事的官員按次序站在尚書、都御史上,午朝翰林院先奏事。” [67]  該次上疏以後,到成化年間, 幾乎在所有公開的政典場合, 閣臣與部臣在品級相當的情況下, 閣臣則列在部臣前。 [119] 

陳循文學

陳循現存詩歌590題,共1120首詩,其中歌4題4首、四言古詩2題2首、五言古詩52題56首、五言律詩15題23首、五言絕句6題14首、六言絕句6題10首、七言古詩28題28首、七言律詩16題191首、七言絕句371題792首。其詩歌以七律和七絕為主,亦可知近體詩在其詩歌創作中佔據着主流地位,創作比重較大,尤其七言絕句佔其詩歌總數70℅比重。另一方面,從題材內容方面來看,陳循詩歌內容較為豐富,包含了應制、歌行、送別唱和、八景、題畫、詠史、即事感懷與紀行與邊塞等內容。 [116] 
陳循創作的詩歌種類和數量較多,其詩歌具有雅正醇厚、清新活潑、清剛豪邁、沉鬱頓挫等多樣風格。陳循在翰林院與內閣任職近四十年的經歷及在以“三楊”為代表的台閣體創作風尚的影響下,其詩歌創作風格也自覺地帶有台閣風氣,這一風格是陳循詩歌風格的重要部分。另一方面,陳循在文學上力隨東里先生,可謂楊士奇的衣缽傳人,他的詩歌雖有其自身特點,但依然受到楊士奇主導的“台閣體”的影響較深,為楊士奇的羽翼,並與簫鎡為正德、景泰時期的台閣詩歌的代表,亦稱為“台閣後派”;其詩歌大部分為題贈頌美之作,表現出對盛世頌讚及仕大夫的生活狀態,內容空洞,缺乏一定思想深度。 [116] 

陳循歷史評價

明代宗朱祁鈺:①卿等(陳循、高谷)歷事有年,今又匡輔朕躬,宜茲寵嘉。 [69] 《明英宗實錄》引)②內閣乃輔導之職,非老成人難以付託,卿等歷練有年,尤當盡心,匡輔治道。 [83] 《明英宗實錄》引③卿歷事朝廷有年,況是內閣師保重任,朕朝夕資以匡輔,治理者不在引年之例。 [92] 《明英宗實錄》引
明憲宗朱見深:卿制科首選,綸閣重臣,祗事累朝,克副倚毗,頃因權奸誣構,暫謫遐方,幸先帝明並日月,尋賜昭雪,敕還故里,以在年終,可無憾矣。茲特復卿舊職,遣人諭祭。嗚呼!哀其死而憫其忠,式遵先志;厄於前而伸於後,永愜人心;靈爽如存,歆餘至意! [114] 《皇明歷科狀元錄》引
楊士奇:①此永樂乙未進士第一人也。質秀而温,行謹而淳,擢芙蓉於秋水,敷五采於春雲,瀟灑玉堂之署,從容論思之臣,惟大道之不窮,而學海之無垠,奮千里之高足,益騷駁以忘志。蓋吾深望其為阿閣之鳳而在郊之麟也。 [114] 《芳洲集》引②餘與德遵家居里巷,相比幼而學也,孤苦相類;仕而官也,職業相聯。於論議趨向,亦靡不相契。餘去鄉二十有五年,德遵亦十有餘年,水木本源之念,皆未嘗斯須忽忘也。 [116] 《東里續集》
孫繼宗等:循動止雍容,辭氣温雅,為文援筆,立就意氣層疊,然概以矩度,則未盡合。 [111] 《明英宗實錄》
李賢等:立朝四十年,列聖寵遇最厚。 [114] 明一統志
葉盛:陳循妄意要君,甘心負國,靦顏厚貌,全無補報之心,恃寵矜恩,大肆兇強之志,豪橫鄉曲,即併吞其墳山,暴虐貧寒,敢強佔其田地。 [114] 《御選明臣奏議》引
黃佐:陳循當筆撰祭文,溥欲有所易,循忿然不平,見於言色,溥即已之。 [114] 《翰林記》
廖道南:予觀《瑣綴錄》所載陳芳洲事,語多近俚,及觀國史,乃見其城府深刻,羅鉗結網,靡所不為。視厥初疏陳諸事,力救張楷、陳祚,若有睽焉。不然,又胡為乎力詆劉儼、黃諫,末流至此極也,豈孔子所謂患得患失者耶? [114] 《殿閣詞林記》
陳鎏:循立朝四十年,列聖寵遇最厚,尤為宣廟所知,蓋久在詞垣,深知先朝典故。 [114] 《皇明歷科狀元錄》
王世貞:循有文武才,嘗識拔韓雍,卒成名將。而刻躁多私,主人惡之。 [2] 《弇州別集》
焦竑:①循動止雍容,辭氣温雅,作文援筆立就,意氣層疊,然概以矩度,則未盡合。 [2] 《國朝獻徵錄》)②循首當國,不能大有所建明,且乏廉介之譽,至以爭鄉人墳地。 [2] 《國朝獻徵錄》
郭子章:公生而清惠,稱神童。 [4]  [114]  《芳洲集》引
姚舜牧:昔狄梁公潛授五龍夾日以飛,韓魏公調和兩宮口古侈為元勳。若先生所處,視二公難易何如哉? [114] 《芳洲集》引
嚴堯日:宇宙間恆存不泯者,精誠而已矣。精誠於幹國為忠貞,於克家為孝慈,此皆可形外閲世者也。若夫履屯而忠貞,至艱若遘閔,而孝慈至岌殆,則其所經摧踣,磨鍊精誠,更有百折不回者。造物於虧盈乘除之際,未必銖銖而稱之,縷縷而度之也。 [114] 《芳洲集》引
張廷玉等:因事進言,多足採者。然久居政地,刻躁為士論所薄。其嚴譴則石亨輩為之,非帝意也。 [1] 明史

陳循軼事典故

陳循擅長巧對

陳循與同學姚與成兩人天資聰明,曾一同就讀於泰和縣城南蕭寺。一年中秋夜半時分,姚與成看到月色很美,又是中秋佳節,遂放下書本離開蕭寺返家,當他走到溪邊,遇到一長老。長老對姚與成説道:“我有一對,你若能對答上來,我就讓你走,如果對不出來,你就休想回家去。”姚與成施禮後説道:“請長老示教吧。”長老出了上聯:“半夜二更半”。姚與成猶疑了許久,對答不出來,只好返回蕭寺。陳循看見姚與成又返回了學堂,神情沮喪,十分不解,就問姚與成是怎麼回事。姚與成只好把實情跟陳循説了。陳循聽了,便對姚與成説:“你為何不對‘中秋八月中’。”姚與成聽了恍然大悟,馬上跑去告訴長老,長老聽後連連點頭,稱讚道:“對得好,竟有大魁語氣。”説罷長老就不見了。事後,姚與成自覺慚愧,從這以後就不再經常回家,虛心向陳循學習,把精力都放在學業上,後來進士及第。 [4] 

陳循梁潛遺稿

永樂十六年(1418年),梁潛以職務犯錯被逮,使者均來自皇宮,人皆惶恐。陳循與梁潛居同院,盡力庇護他的家人。梁潛平日所作詩文類稿,當時多散逸,陳循遣人訪求於市,倍價贖還。 [3] 

陳循袒護忠臣

陳循在宣德時期,御史張楷獻詩觸怒了皇上,陳循説:“他也是忠心愛國。”於是張楷得到釋放。御史陳祚上疏,觸怒了皇帝,陳循婉言為他解脱,使他沒有被處死。 [117] 

陳循交友不慎

徐珵急於進取,自從創議南遷,遭內廷訕笑後,很久得不到升遷。他便送給陳循玉帶,並使用星術,對陳循説:“公的腰帶不久將是玉的。”不久,陳循果然加封為少保,他非常高興,便屢次推薦徐珵。後來,陳循勸徐珵改名,徐珵於是改名為有貞。後來,英宗復辟,徐有貞陷害了少保于謙、大學士王文,內閣各大臣幾乎全被逐出,其中陳循被貶鐵嶺衞戍邊,陳循素來對徐有貞有恩,徐有貞也不救。 [118] 

陳循人際關係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先輩
曾祖父
陳源可
贈少保兼太子太傅、户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
祖父
陳觀定
贈少保兼太子太傅、户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
父親
陳彥和
贈少保兼太子太傅、户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
後輩
兒子
陳英
景泰七年(1456年)在順天府鄉試中被除名。
陳珊
成化年間為父親陳循伸冤。
曾孫
陳以躍
字司霖,歷官銅仁府知府。
參考資料: [114]  [101-102]  [113] 

陳循主要作品

陳循著作頗豐,現存有《芳洲文集》十卷、《芳洲詩集》四卷、《東行百韻集句》六卷、《芳洲續集》六卷,此外還有與他人合撰的《寰宇通志》一百一十九卷;朱彝尊《明詩綜》收錄過其《開平》《野望》《鷗閣》等六首詩;錢謙益《列朝詩集》收錄其《過徐州迴鑾處》《沛縣》《開平》三首詩;陳田《明詩紀事》收錄其《沛縣》《過徐州迴鑾處》兩首詩。 [116] 

陳循史料索引

張廷玉等《明史·卷一百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 [1] 

陳循影視形象

2004年電視劇《大明王朝驚變錄》:劉一兵飾陳循。 [115] 
參考資料
  • 1.    《明史·卷一百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8-17]
  • 2.    國朝獻徵錄卷之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8-17]
  • 3.    陳循  .泰和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8-17]
  • 4.    吉安“一品”狀元陳循  .吉安新聞網[引用日期2022-08-18]
  • 5.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一百六十二》:(永樂十三年三月四日),上御奉天殿,閲舉人對策,擢陳循為第一,賜循等三百五十一人進士及第,出身有差。
  • 6.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一百六十二》:(永樂十三年三月五日),賜進士陳循冠服銀帶,餘賜鈔各五錠,俱賜宴於北京。
  • 7.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一百六十二》:(永樂十三年三月六日),上御奉天殿,進士陳循等上表謝恩。
  • 8.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一百六十二》:(永樂十三年三月十九日),命第一甲進士陳循為翰林院修撰,李貞、陳景著為編修,仍命同纂修《性理大全》等。
  • 9.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一百四十九》:(永樂十三年九月十五日),《五經四書大全》及《性理大全》書成,先是,上命翰林院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胡廣等編類,是書既成,廣等以藁進。
  • 10.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一百四十九》:(永樂十三年九月十六日),賜纂修官翰林院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胡廣、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講楊榮、右春坊右諭德兼翰林院侍講金幼孜、翰林院修撰蕭時中、陳循、編修周述、陳全、林志、李貞、陳景着、檢討餘學夔、劉永清、黃壽生、陳璲、陳用、典籍黃約仲、庶吉士塗順、禮部郎中王羽、兵部郎中童謨、禮部員外郎吳福、北京刑部員外郎吳嘉靖、禮部主事黃裳、刑部主事段民、洪順、沈升、章敞、楊勉、周忱、吾紳、廣東道監察御史陳道潛、大理評事王選、大常寺博士黃福、北京國子監博士王復原、太醫院御醫趙友同、泉州府儒學教授曾振、常州府儒學教授廖思敬、蘄州儒學正傅舟、大庾縣儒學教諭王進、濟陽縣儒學教諭杜觀、善化縣儒學教諭顏敬守、常州府儒學訓導彭子斐、鎮江府儒學訓導留季安鈔幣有差,仍賜宴於禮部。
  • 11.    《明史·卷一百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永樂十三年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習朝廷典故。帝幸北京,命取秘閣書詣行在,遂留侍焉。
  • 12.    《明史·卷八·仁宗本紀第八》:二十二年七月,成祖崩於榆木川。八月甲辰,遺詔至,遣皇太孫迎喪開平。丁未,出夏原吉等於獄。丁巳,即皇帝位。
  • 13.    《仁宗昭皇帝實錄·卷二下》:(永樂二十二年九月十九日),升翰林院修撰陳循為本院侍講。
  • 14.    《明史·卷九·宣宗本紀第九》:仁宗即位,立為皇太子。夏四月,以南京地屢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璽書召還。六月辛丑,還至良鄉,受遺詔,入宮發喪。庚戌,即皇帝位。
  • 15.    《宣宗章皇帝實錄·卷十七》:(宣德元年五月十六日),以纂修實錄敕召武英殿大學士金幼孜、翰林院學士楊溥、侍讀錢習禮、侍講陳敬宗、陳循、檢討劉永清等。
  • 16.    《宣宗章皇帝實錄·卷五十九》:(宣德四年十月七日),上臨視文淵閣,少傅楊士奇、太子少傅楊榮、太子少保金幼孜、學士楊溥、曾棨、王直、王英、侍讀李時勉、錢習禮、侍講陳循等侍。
  • 17.    《明史·卷一百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宣德初,受命直南宮,日承顧問。賜第玉河橋西,巡幸未嘗不從。
  • 18.    《宣宗章皇帝實錄·卷六十一》:(宣德五年正月二十二日),以《太宗皇帝》《仁宗皇帝》兩朝實錄成,賜監修官太師英國公張輔、少師兼行在吏部尚書蹇義、少保兼太子少傅行在户部尚書夏原吉、總裁官少傅行在兵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楊士奇、太子少傅行在工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楊榮、太子少保行在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金幼孜、太常寺卿兼行在翰林院學士楊溥白金各一百兩,採幣各六表裏,織金羅衣各一襲,馬各一匹,並鞍續至。總裁官行在户部尚書陳山、禮部尚書張瑛、白金谷六十兩,採幣各五表裏,織金羅衣各一襲。纂修兼考校官左春坊大學士兼行在翰林院侍讀學士曾棨、右春坊大學士兼行在翰林院侍講學士王英、右春坊右庶子兼行在翰林院侍讀學士王直、左春坊左諭德兼行在翰林院侍讀周述、行在翰林院侍讀李時勉、錢習禮、侍講餘學夔、陳循、蔣驥、白金各五十兩,採幣各四表裏,素羅衣各一襲。
  • 19.    《宣宗章皇帝實錄·卷六十六》:(宣德五年五月十六日),以兩朝實錄成,升纂修等官左春坊大學士兼翰林院侍讀學士曾棨為詹事府少詹事,仍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右春坊大學士兼翰林院侍講學士王英,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王直為少詹事,英仍兼侍講學士,直仍兼侍讀學士,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侍讀周述為左庶子,仍兼侍讀,侍讀李時勉、錢習禮俱為侍讀學士,侍講蔣驥、陳循俱為侍講學士。
  • 20.    《明史·卷一百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進侍講學士。
  • 21.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十四》:(正統元年二月七日),命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王直、侍講學士陳循為禮部會試考官,賜宴於本部。
  • 22.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十四》:(正統元年二月二十日),行在禮部尚書胡濙等進經筵儀注,先是,少傅兵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楊士奇、少傅工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楊榮、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楊溥言:“伏惟皇上肇登寶位,上以繼承列聖,下以統御萬邦,然其根本在致力於聖學,自古聖賢之君,未有不由講學而能致治者也,書曰‘王,人求多聞,時惟建事,學於古訓,乃有獲。’又曰‘僕臣正,厥後克正,僕臣諛,厥後自聖;後德惟臣,不德惟臣。’由是觀之,凡經筵講讀之官、左右侍從之人,必皆選正人用之君德,庶有成也。”於是,上命太師英國公張輔等推舉講讀官,以聞,上賜敕諭以輔知經筵事士奇、榮、溥同知經筵事,少詹事兼侍讀學士王直、少詹事兼侍講學士王英、侍讀學士李時勉、錢習禮、侍講學士陳循、侍讀苗衷、侍講高谷、修撰馬愉、曹鼐兼經筵官。
  • 23.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四十一》:(正統三年四月十三日),以宣宗皇帝實錄成,賜……纂修官侍講學士陳循白金三十兩採幣、三表裏,御史邵宏譽白金二十兩、採幣一表裏、羅衣一襲,稽考參對等,官王玉白金十五兩、採叚二表裏、徐珵白金十兩、採幣一表裏,以循等憂制,宏譽久病故也。
  • 24.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六十八》:(正統五年六月五日),復除行在翰林院侍講學士陳循仍舊職,以母喪服闋也。
  • 25.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八十一》:(正統六年七月十五日),命行在翰林院侍講學士陳循往同翰林院侍講陳用為應天府鄉試考官。
  • 26.    《明史·卷一百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久之,進翰林院學士。
  • 27.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十五》:(正統九年四月七日),命翰林院學士陳循內閣辦事。
  • 28.    《明史·卷一百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九年入文淵閣,典機務。
  • 29.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二十》:(正統九年八月一日),釋奠先師孔子,遣翰林院學士陳循行禮。
  • 30.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二十七》:(正統十年三月十二日),禮部尚書胡濴奏三月十五日殿試舉人請執事官,上命武英殿大學士楊溥、吏部尚書王直、兵部尚書徐晞、刑部尚書金濂、工部尚書王巹、右都御史王文、户部左侍郎李暹、通政使李錫、大理寺卿俞士悦、翰林學士陳循、曹鼐、侍讀學士苗衷為讀卷官。
  • 31.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二十九》:(正統十年五月一日),禮部言:“天下諸司官吏軍民建言,例會,廷臣議行,竊見宣德中,尚書蹇義、夏原吉已觧職,務特詔與議,正統初,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輪番會議,今士奇、榮已故,惟溥尚在,請令學士陳循、曹鼐、馬愉參之。”上以溥年老,禮宜優閒,令循等典議。
  • 32.    《明史·卷一百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初,廷議天下吏民建言章奏,皆三楊主之。至是榮、士奇已卒,循及曹鼐、馬愉在內閣,禮部援故事請。帝以楊溥老,宜優閒,令循等預議。
  • 33.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三十四》:(正統十年十月二十八日),升翰林院學士曹鼐為吏部左侍郎,陳循為户部右侍郎,侍講學士馬愉為禮部右侍郎,侍讀學士苖衷為兵部右侍郎,侍講學士高榖為工部右侍郎,仍兼舊職,命衷、榖同鼐等內閣辦事。
  • 34.    《明史·卷一百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明年進户部右侍郎,兼學士。
  • 35.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四十四》:(正統十一年八月二日),釋奠先師孔子,遣户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陳循行禮。
  • 36.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五十》:(正統十二年二月五日),釋奠先師孔子,遣户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陳循行禮。
  • 37.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五十》:(正統十二年二月二十二日),上御奉天門,早朝退,諭禮部尚書胡濴等曰:“朝廷人材須要作養,方獲實用,今命翰林院侍講等官,杜寧、裴綸、劉儼、啇輅、江淵、陳文、楊鼎、呂原、劉俊、王玉每日俱在東閣,進學作文,仍令學士曹鼐、陳循、馬愉嚴督考試,務期成效,凡會講時,輪流經筵侍班治事。”
  • 38.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六十》:(正統十二年十一月三日),賜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曹鼐、户部右侍郎兼學士陳循、兵部右侍郎兼侍讀學士苖衷、工部右侍郎兼侍講學士高谷等誥命,並封贈其祖父母、父母、妻。
  • 39.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六十三》:(正統十三年二月一日),釋奠先師孔子,遣户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陳循行禮。
  • 40.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六十四》:(正統十三年三月十二日),禮部尚書胡濴奏殿試舉人,上命吏部尚書王直、户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野、刑部尚書金濂、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陳鑑、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曹鼐、掌光祿寺事户部左侍郎奈亨、户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陳循、兵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苗衷、通政使司通政使李錫、大理寺卿俞士悦、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書程南雲、太常寺少卿黃養正為讀卷官。
  • 41.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六十九》:(正統十三年八月四日),釋奠先師孔子,遣户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陳循行禮。
  • 42.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八十一》:(正統十四年八月十六日),時京師戒嚴,羸馬疲卒不滿十萬,人心恟恟,羣臣聚哭於朝議戰守,有欲南遷者,尚書胡濙曰:“ 文皇定陵寢於此,示子孫以不拔之計。”侍郎于謙曰:“欲遷者可斬,為今之計,速召天下勤王兵以死守之。”學士陳循曰:“於侍郎言是。”眾皆曰:“是。”而禁中尚疑懼,皇太后以問太監李永昌,對曰:“陵廟宮闕在茲,倉廩府庫,百官萬姓在茲,一或播遷,大事去矣,獨不監南宋乎?因指陳靖康事,辭甚切。太后,吾由是中外始有固志,天下臣民聞車駕之北莫不痛恨,號泣不已雲。”
  • 43.    《明史·卷一百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土木之變,人心洶懼。循居中,所言多采納。
  • 44.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八十一》:(正統十四年八月二十三日),升户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陳循、工部右侍郎兼學士高谷俱為本部尚書,仍兼學士。
  • 45.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八十一》:(正統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令翰林院修撰啇輅、彭時入文淵閣,參預機務,從學士陳循、高谷舉也。
  • 46.    《明史·卷一百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進户部尚書,兼職如故。
  • 47.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八十二》:(正統十四年九月三日),令升翰林院侍講杜寧為南京禮部右侍郎,侍讀江淵為刑部右侍郎,習嘉言為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左寺丞蕭維禎為本寺左少卿,修撰許彬為大理寺右少卿,以户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陳循薦,舉寧等俱有文學材能,老成堪任也。
  • 48.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八十三》:(正統十四年十月二十日),迤北脱脱不花王遣使兀靈哈等來朝,太子太傅兼禮部尚書胡濙、太子太保兼吏部尚書王直、户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陳循等言:“脱脱不花王本與也先俱來犯邊,今乃遣使入貢,願容納之,依例賞賜遣回使,也先知彼潛求和好,不無懷疑,此亦離間之一端也。”從之,遂賜兀靈哈等宴,並彩幣表裏等物。
  • 49.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八十四》:(正統十四年十一月十三日),户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陳循等言:“  自古大臣以道事君,不深於道則必以人事君。況今之急務,尤當為朝廷得人,朝廷得人莫先六卿。致仕刑部右侍郎何文淵年與臣等,自進士出身歷御史知府至今官,臣每見其行巳蒞官,操守慎密,至於難進易退,不苟得患失,又皆不在人下,近日六卿之中,擢用一二,誠當其選,若文淵者宜召之至京,以備方來之選,則六卿愈見得人,庶官何患無賢,且文淵甘自引退久矣,臣非為文淵求再進,欲為六卿得人以及庶官故也。守居庸關副都御史羅通雖發身科目,而曉暢軍事,非他人所及竊,謂京師猶腹心邊鄙猶手足其間,固有輕重緩急,朝廷以通為能,而委以治兵,必當就重違輕,就急違緩,此古者一較尉之職也,若止令守一關所用已小矣,臣亦非為通求遷秩,欲京師訓練攻戰者得人故也,大同天城陽和宣府一帶邊城聞石亨言,一城得五百人以守,虜雖眾不能破,是邊城而不務戰尚矣,徒貯善戰兵將於務守之城堡,何益石亨楊洪及洪之子俊,皆今之善戰者前日都人長幼,一聞洪父子兵來,皆相與喜,以其素有善戰之聲,在人耳也,善戰而使之守,猶善行者而使之坐,豈不棄其所長乎?亨及洪父子又皆虜所畏憚,而不敢攻大同宣府者也。雖然欲使京師重當先,使宣雲重與其虜畏憚我手足,孰若畏憚我腹心臣亦非敢為洪父子求進用,欲虜畏憚京師如昔畏憚宣府等城而不敢攻故也。關不可無守而守,不必騎兵守關不可無人而人不必謀士洪父子騎兵之將,通善謀之士,況洪父子所領,又皆慣戰之兵宜留在京,使亨與洪通二人,引置京軍之間兼習歲餘,京軍必可用矣,或令俊代其父恊守宣府亦可,自昔用人或德或才,未嘗求備,而求備者,聖賢之所戒也,四人者才德,雖未必皆備,隨長器使,皆足有濟,伏乞聖明奮幹剛之斷,允臣所言,非獨臣之私幸,實天下萬世國家之幸也。”疏聞,帝甚嘉納之,命洪俊領所部兵留京師,通還京,參贊洪等軍務驛,召文淵來京。
  • 50.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八十五》:(正統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户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陳循等言:“翰林官屬雖有額員,然自永樂、宣德以來,往往額外多除,皆出上命,吏部止因本院在任官九年考稱者請旨,炤例升授本院之職,不拘多餘,已是舊例。今本院自講讀以至五經博士等官,俱多缺員。欽惟皇上,嗣登大寶,正用人之際,況文學侍從之臣,尤當精選,以備顧問,資益聖學。乞敕吏部,於本院見任官,及庶吉士內推選升補講讀等官員缺。其五經博士及典籍侍書待詔之缺,俱於教官內推舉,送院考補。如此,庶幾官不曠職,近侍得人。”從之。
  • 51.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八十九》:(景泰元年二月九日),增置太僕寺主簿、廳主簿一員,命山東濟寧州知州傅霖、江西吉安府通判蔡保俱任,先時,霖以事謫戍邊,保以巡撫官考闒茸,當為民,至是,户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陳循奏二人俱優於才,宜復其官,從之。
  • 52.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九十》:(景泰元年三月十一日),升南京翰林院孔自、王楨為本院檢討,以九載俸滿,户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陳循奏保也。
  • 53.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九十二》:(景泰元年五月二十八日),召户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陳循等於文華殿,諭之曰:“也先背逆天道,邀留上皇,不共戴天之讎,如何可和?”循等請敕諭:“阿剌並賞來使,令回以緩其譎詐之情,仍敕在京各營及各邊關整搠軍馬以備。”從之。
  • 54.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九十三》:(景泰元年六月九日),謫中書舍人沈瓛戍威遠衞,坐奏保生員陳賢等試中書受賄,為尚書兼學士陳循所奏也。
  • 55.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九十六》:(景泰元年九月十二日),命爾太保寧陽侯陳懋知經筵事,户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陳循、工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高谷同知經筵事。
  • 56.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九十六》:(景泰元年九月二十四日),命習字,秀才葉玟、謝宇、何暹為中書舍人,起復中書舍人黃採、趙昂俱於文淵閣書辦,從户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陳循等奏請也。
  • 57.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九十八》:(景泰元年十一月十五日),賜户部尚書兼學士陳循、工部尚書兼學士高谷、刑部尚書俞士悦、工部尚書石璞、左都御史陳鎰、王文、楊善、吏部左侍郎何文淵、右侍郎俞山、户部右侍郎兼學士江淵、兵部左侍郎俞綱、右侍郎項文曜、通政使李錫誥命,並封贈其祖父母、父母、妻賜光祿寺卿。
  • 58.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一》:(景泰二年二月二日),駕幸太學,釋奠先師孔子,命太保寧陽侯陳懋、少保兼兵部尚書于謙、太子太保兼吏部尚書王直、户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陳循、工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高谷、户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江淵、翰林院學士商輅、翰林院侍講學士劉鉉分獻,四配十哲兩廡,禮畢,幸彝倫堂祭酒蕭鎡、司業趙琬講書,畢駕還宮。
  • 59.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一》:(景泰二年二月三十日),禮部奏:“三月初一日殿試,天下舉人合請執事官。”詔:“命太子太保兼吏部尚書王直、太子太保兼户部尚書金濂、少保兼兵部尚書于謙、户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陳循、刑部尚書俞士悦、工部尚書兼大理寺卿石王□僕、工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高谷、都察院左都御史王文、楊善、通政司通政使李錫、大理寺卿蕭維禎、翰林院學士商輅為讀卷官。”
  • 60.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二》:(景泰二年三月十六日),擢第一甲進士柯潛為翰林院修撰,劉昇、王與為編修,改進士吳匯、周輿、戚瀾、張永、呂晟、王獻、劉宣、俞欽、相傑、楊守、陳童緣、張業、樊冕、林孔滋、張瑄、金文、鍾清、田斌、章表、楊昹、張瑄、彭信、劉泰、江朝宗、周清為庶吉士,俱於東閣讀書。先是。巡按御史塗謙奏:“永樂初,嘗取進士曾棨等二十八人,為庶吉士,儲養教育,自後相繼蔚為名臣,乞將今科進士中選其材質英敏、文詞優贍者,俾進學,中秘仍命文學大臣提調,勸課成其才器,以待任用。”事下,禮部議,太子太傅兼尚書胡濙、尚書兼學士陳循等僉言:“宜從所請。”遂詔循等,即進士中選得匯等二十五人、同潛等三人合二十八人以聞,俱命於東閣讀書,給紙筆飲饌,膏燭第宅悉如永樂初例。
  • 61.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二》:(景泰二年三月二十四日),會試不中式舉人多自陳,願就教職,給事中金達言:“教職取之舉人,勝於儒士,舉薦者遠甚。”禮部遂請:“凡舉人不中式,願就教職,與副榜年過三十者,悉送吏部除授。”翰林院學士陳循言:“副榜與不中式者一概取用,非惟科目徒設,抑且能否混並,非惟人情不甘,抑且乖於舊制。”於是,命不中式舉人及監生願就教職者,試而授之。
  • 62.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六》:(景泰二年七月三日),户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陳循初令家奴告其原籍吉安府泰和縣民強佔其葬妻墳地,且謀殺守墳者,巡按御史周鑑覆之,坐其家奴誣告當徒,循奏鑑嘗學春秋于吉安府安福縣,故斷理多私,且其監江西鄉試取中安福人不下二十餘,罪人彭德清亦與鑑相厚,泰和縣官嘗銜,已,饋贐之薄,故妄覆以阿鑑事下都察院,請命福建公差御史王豪即還江西,驗實。帝曰:“循內閣大臣豈肯誣奏人豪,其從公驗之。”
  • 63.    《明史·卷一百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景泰二年,以葬妻與鄉人爭墓地,為前後巡按御史所不直,循輒訐奏。給事中林聰等極論循罪。帝是聰言,而置循不問。循本以才望顯,及是素譽隳焉。
  • 64.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六》:(景泰二年七月十一日), 升翰林院孔目馬昇為本院檢討,仍掌孔目事,從户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陳循舉也。
  • 65.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七》:(景泰二年八月二日),釋奠先師孔子,命户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陳循行禮。
  • 66.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七》:(景泰二年八月七日),帝命副都御史劉廣衡代王翱,僉都御史陳詔代馬恭,布政使揭稽調户部侍郎代劉璉,四川運糧刑部侍郎羅綺代寇深,鄭顒升大理寺左少卿,仍參贊軍務,户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陳循等言:“翱、恭、璉善理邊務,人心信服,即今虜情未息,邊備為重,恐廣衡、詔稽不諳邊情,所誤非小候,邊境寧靖之日,別行定奪其;揭稽新調廣東,因擒反賊黃蕭餋等,廣人懷之,宜令代孟鑑巡撫。”詔悉從循言。
  • 67.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八》:(景泰二年九月一日),户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陳循奏:“內閣系掌制誥機密重務衙門,近侍之職,莫先於此。永樂初年,本閣官員凡遇聖上視朝,立在金台東,錦衣衞在西,後因不便,移下貼御道,東西對立,已為定例。近日因雨,各衙門官俱上奉天門奏事,五府官雖品高,皆立西檐柱外,獨六卿序立東檐柱內,遂使內閣官無地可立。此係朝儀,不可不辨,昔孔子在宗廟朝廷,亦便便言,誠以禮法所在,政事所出之處,不可不明辨也。又臣等叨蒙皇上擢任同知經筵事,會講之日,班或列於六卿之下,恐識者笑玷辱此職自臣等不才始也。又每午朝進近御榻奏事,臣所奏多系制詔機密重務,理不宜在五府六部奏雜事後。孔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古人大射之禮尚且如此,況於聖明禮樂文物之朝?內閣經筵神明製作之所可以苟乎?”詔:“常朝內閣學士與錦衣衞官東西對立,經筵日同知經筵官序於尚書、都御史上,午朝翰林院先奏事。”
  • 68.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十二》:(景泰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升南京户部左侍郎張鳳為本部尚書,廣東按察司副使韓雍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江西,俱以户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陳循奏保也。
  • 69.    英宗睿皇帝實錄 卷二百十一 景泰二年 十二月 二十八日 1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2-11-12]
  • 70.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十二》:(景泰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升户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陳循為少保、户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工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高谷為少保、工部尚書、東閣大學士,俱視事如故,循等疏言:“臣等添與六鄉備員翰苑日久,憂懼負荷,已難復蒙寵恩,加以三孤之任,匪惟才德不足,以禆聖明,實無以愜中外輿情之萬一,伏望收回恩命,禆仍舊職。”帝曰:“卿等歷事有年,今又匡輔朕躬,宜茲寵嘉,不允所辭。”
  • 71.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十五》:(景泰三年四月一日),賜少保户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陳循、少保工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高榖各白金一百兩,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江淵、禮部左侍郎兼翰林學士王一寧、户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蕭鎡、翰林院學士商輅各白金五十兩。
  • 72.    《明史·卷一百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帝欲易太子,內畏諸閣臣,先期賜循及高谷白金百兩,江淵、王一寧、蕭鎡半之。
  • 73.    《明史·卷一百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二年十二月進少保兼文淵閣大學士。
  • 74.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十四》:(景泰三年三月三日),升中書舍人王採、董璵、劉文為吏部郎中,檢校何英為中書舍人,採璵仍隸內閣書辦,文、英殿仍四夷館教習譯字,從大學士陳循奏保也。
  • 75.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十五》:(景泰三年四月二十二日),置東宮官屬,命寧陽侯陳懋、武清侯石亨、少傅禮部尚書胡濙、少傅吏部尚書王直俱兼太子太師,安遠侯李溥、少保户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陳循、少保工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高谷、少保兵部尚書于謙俱兼太子太傅。
  • 76.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十五》:(景泰三年四月二十四日),命少傅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王直、少傅兼太子太師禮部尚書胡濙、少保兼太子太傅兵部尚書于謙、少保兼太子太傅户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陳循、少保兼太子太傅工部尚書東閣大學士高榖、太子少師兼吏部左侍郎翰林院學士江淵、太子少師兼禮部左侍郎翰林學士王一寧、太子少師兼户部右侍郎翰林院學士蕭鎡、兵部左侍郎翰林院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商輅、太子太保兼吏部尚書何文淵、太子太保兼户部尚書金濂、太子太保兼刑部尚書俞士悦、太子太保兼都察院左都御史王文、楊善、王翱、太子少傅兼吏部左侍郎俞山、太子少傅兼兵部左侍郎俞綱俱兼支二俸。
  • 77.    《明史·卷一百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比下詔議,循等遂不敢諍,加兼太子太傅。尋以太子令旨賜百官銀帛。
  • 78.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十五》:(景泰三年四月二十五日),少保兼太子太傅户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陳循言:“翰林院官俱執事經筵,惟脩撰柯潛、編修王與未與。潛、與皆初科第一甲進士,請並令於經筵侍班。”從之。
  • 79.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十六》:(景泰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是月,賜大學士陳循、高榖、學士江淵、王一寧、蕭鎡、商輅各黃金五十兩。
  • 80.    《明史·卷一百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逾月,帝復賜循等六人黃金五十兩。
  • 81.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十九》:(景泰三年八月七日),釋奠先師孔子。遣少保兼太子太傅户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陳循行禮。
  • 82.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二十》:(景泰三年九月二十二日),升河南右參政宋琰為太僕寺卿,瑞州府知府夏㫤為太常寺少卿,俱從大學士陳循等奏舉也。
  • 83.    英宗睿皇帝實錄 卷二百二十八 景泰四年 四月 十三日 2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2-11-12]
  • 84.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二十八》:(景泰四年四月十三日),少保兼太子太傅户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陳循等以災沴屢見,陳疏避位。帝曰:“內閣乃輔導之職,非老成人難以付託,卿等歷練有年,尤當盡心,匡輔治道,不允所辭。”
  • 85.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三十一》:(景泰四年七月十五日),升翰林院檢討兼右春坊司諫曾暹為國子監司業,從吏部會大學士陳循等奏保也。
  • 86.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三十一》:(景泰四年七月二十三日),賜少傅兼太子太師禮部尚書胡濙、少傅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王直、少保兼太子太傅户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陳循、少保兼太子太傅工部尚書東閣大學士高榖、少保兼太子太傅兵部尚書于謙、太子太保兼吏部尚書翰林院學士王文、太子太保兼吏部書王翱、太子太保兼户部尚書金濂、太子太保兼兵部尚書掌詹事府事儀銘、太子太保兼刑部尚書俞士悦、太子太保兼工部尚書石璞、太子太保兼都察院左都御史陳鎰、太子太保兼都察院左都御史掌鴻臚寺事楊善、太子少師兼吏部左侍郎翰林院學士江淵、太子少師兼户部右侍郎翰林院學士蕭鎡、太子少傅兼吏部左侍郎俞山、太子少保兼兵部左侍郎俞綱、兵部左侍郎翰林院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商輅,詰命善以上並封贈其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妻。
  • 87.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三十二》:(景泰四年八月五日),升廣東布政司左參議陳贄為太常寺少卿,贄以事至京,少保陳循等奏保其學行慎篤,乞留任京職,故有是命。
  • 88.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三十四》:(景泰四年十月二十九日),命少保兼學士陳循撰南京國子監廟學碑文,從祭酒吳節奏請也。
  • 89.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三十五》:(景泰四年十一月十六日),先是,山西道監察御史張鵬奏請教儲君以固國本,仍先簡命,師傅以下文學侍從之臣,日侍講讀,至是,禮部申鵬所請。帝命少傅兼太子太師禮部尚書胡濙、少傅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王直、少保兼太子太傅户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陳循、少保兼太子太傅工部尚書東閣大學士高榖、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王文、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掌詹事府事儀銘太子少師兼吏部左侍郎翰林院學士江淵、太子少師兼户部右侍郎翰林院學士蕭鎡、太子少傅兼吏部左侍郎俞山、太子少保兼兵部左侍郎俞綱、兵部左侍郎翰林院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商輅每日更番侍班。
  • 90.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三十八》:(景泰五年二月六日),釋奠先師孔子,遣少保兼太子太傅户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陳循行禮。
  • 91.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三十八》:(景泰五年二月二十四日),少保兼太子太傅户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陳循自陳年七十,且衰邁,乞致仕。帝曰:“卿歷事朝廷有年,況是內閣師保重任,朕朝夕資以匡輔,治理者不在引年之例,所請不允。”
  • 92.    英宗睿皇帝實錄 卷二百三十八 景泰五年 二月 二十四日 3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2-11-12]
  • 93.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三十八》:(景泰五年二月二十八日),少傅兼太子太師禮部尚書胡濙奏三月初一日殿試,天下貢士合請讀卷及執事官。詔命:“少傅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王直、少保兼太子太傅户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陳循、少保兼太子太傅工部尚書東閣大學士高榖、少保兼天子太傅兵部尚書于謙、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王文、太子太保兼吏部尚書王翱、太子太保兼兵部尚書儀銘、太子太保兼刑部尚書俞士悦、太子太保兼都察院左都御史楊善、太子少師兼户部右侍郎翰林學士蕭鎡、户部右侍郎李賢、工部左侍郎趙榮、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劉廣衡、通政司通政使欒惲、大理寺卿薛瑄、右春坊大學士兼翰林院侍講劉儼、翰林侍講學士兼左春坊左中允倪謙為讀卷官,餘執事官如例。
  • 94.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三十九》:(景泰五年三月十四日),命左春坊大學士兼翰林院侍讀彭時、右春坊大學士兼翰林院侍講劉儼、教習文章少保兼太子太傅户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陳循等提督考校。
  • 95.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四十三》:(景泰五年七月十一日),命少保兼太子太傅户部尚書陳循等率其屬纂修《天下地理志》。
  • 96.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五十》:(景泰六年二月一日),釋奠先師孔子,遣少保兼太子太傅户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陳循行禮。
  • 97.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五十五》:(景泰六年七月二十日),南京並各布政司官吏人等,雜犯死罪並流罪以下,並免解京詳審,就彼照例納米,徑發為民。以四方水旱荐臻,從文淵閣大學士陳循請也。
  • 98.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六十六》:(景泰七年五月七日),少保太子太傅户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陳循等官進《寰宇通志》,賜白金、採幣有差。
  • 99.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六十六》:(景泰七年五月九日),少保太子太傅户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陳循等官進《寰宇通志》,賜白金、彩幣有差。
  • 100.    《明史·卷一百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進華蓋殿大學士,兼文淵閣如故。
  • 101.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七十》:(景泰七年九月三日),六科給事中言日者順天府鄉試畢,少保太子太傅户部尚書大學士陳循、少保吏部尚書大學士王文御考官劉儼等,不取其子王倫,陳瑛遂奏儼等出題譏訕,並違制不取,翰林院考中譯字官諸罪,及乞將倫瑛並中式諸舉人,墨卷會官品第優劣。
  • 102.    《明史·卷一百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循子英及王文子倫應順天鄉試被黜,相與構考官劉儼、黃諫,為給事中張寧等所劾。帝亦不罪。
  • 103.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七十》:(景泰七年九月二十八日),巡撫江西右僉都御史韓雍言:“宋丞相少保信國公文天祥,弱冠狀元,臨危拜相,跋涉於艱難險阻之中,經營於顛覆流離之際,志專恢復,屢折挫而不移,心切報君,濱顛危而不變,國亡被執,繫獄累年,誘之以大用,而不從挾之,以刀鋸而不屈,卒之,殺身成仁,而收三百年養士之功,立千載為臣之極,精忠大節與日月爭光,與天地悠久,又宋禮部侍郎謝枋得入,對廷陛,力詆權奸,發問漕司,極攻時,政受仕於運,去祚移之際,抗敵於兵,罷民散之,餘揮刀擊,敵力已,盡而不支恥降,遁藏志有為,而不果不事,二姓餓死燕京,著為文章,高邁奇絕,發明道學,羽翼聖經,是二賢皆足以正人心,而扶世道植綱常而厲士風,乞賜諡,並錄用其子孫使,天下後世之人知為臣而能死忠節,於當時者雖百世之後,猶得暴揚其善而垂休,後胤足以增志士仁人之氣,愧亂臣賊子之心。”事下禮部,尚書胡濙等以為:“天祥,我朝已建祠於順天府學之右,而歲時遣官致祭矣,惟枋得有缺,祀典宜令其原籍所司,歲舉祀事,仍行翰林院議賜諡。”於是,少保大學士陳循等議:“天祥孤忠大節為宋臣,首按諡法‘臨患不忘國曰忠,秉德遵業曰烈,’請諡曰忠烈。”
  • 104.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七十四》:天順元年正月壬午日,上覆即皇帝位,時武臣總兵官太子太師武清侯石亨、都督張軏等、文臣左都御史楊善、左副都御史徐有貞等內臣司,設監太監曹吉祥等知。景泰皇帝疾,不能起,中外人心歸誠戴上,乃於是日昧爽共以兵迎,上於南宮辭讓再三,亨等固請,乃起升輅入自東華門,至奉天門升御座,文武羣臣入行,五拜三叩頭禮,上曰:“卿等以景泰皇帝有疾,迎朕復位,其各仍舊用心辦事,共享太平。”羣臣皆呼萬歲朝退,上御文華殿,命徐有貞兼翰林院學士於內閣,參與機務,召內閣臣少保兼太子太傅户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陳循等面諭之,遂命循等與有貞俱就文華殿左春坊草宣諭,頃之進呈。
  • 105.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七十四》:(天順元年正月十九日),六科給事中劾王文、于謙內結王誠、舒良、張永、王勤,外連陳循、江淵、蕭鎡、商輅等朋奸惡黨,逢迎景泰,易立儲君,廢黜汪後,賣權鬻爵,弄法舞文,乃者景泰不豫,而文、謙誠良等包藏禍心,陰有異圖,欲召外藩入繼大位,事雖傳聞,情實顯著,且王文黨古鏞、丁澄、于謙、党項、文曜、蔣琳及俞士悦、王偉輩,皆憸邪謟佞國之大憝,乞將謙、文等明正典,刑循等誅其一二。
  • 106.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七十四》:(天順元年正月十九日),六部尚書王直、王翱、胡濙、俞士悦、江淵、尚書兼學士陳循、蕭鎡、高谷、侍郎鄒幹、俞綱、學士商輅、都御史蕭維禎、羅通、楊善等合疏辭太子師傅等職,從之。
  • 107.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七十四》:(天順元年正月二十日),六科復劾陳循等黨,比王文、于謙等罪,大請正典刑,十三道亦劾循等,黨文、謙,迎外藩事,而不復及殷謙、張敏、欒惲、宋琰、陳贄五人,上命羣臣雜治循等於庭。
  • 108.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七十四》:(天順元年正月二十二日),命斬于謙、王文、王誠、舒良、張永、王勤於市,籍其家,謫陳循、江淵、俞士悦、項文曜充鐵嶺衞軍,罷蕭鎡、商輅、王偉、古鏞、丁澄為民。
  • 109.    《明史·卷一百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英宗復位,于謙、王文死,杖循百,戍鐵嶺衞。
  • 110.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三百三十五》:(天順五年十二月十四日),釋遼東鐵嶺衞軍陳循為民,循自軍中遣人上疏曰……可矜其放回原籍為民。
  • 111.    英宗睿皇帝實錄 卷三百三十五 天順五年 十二月 二十四日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2-11-12]
  • 112.    《明史·卷一百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亨等既敗,循自貶所上書自訟,言:“天位,陛下所固有。當天與人歸之時,羣臣備法駕大樂,恭詣南內,奏請臨朝。非特宮禁不驚,抑亦可示天下萬世。而亨等儌倖一時,計不出此,卒皆自取禍敗。臣服事累葉,曾著微勞,實為所擠,惟陛下憐察。”詔釋為民,一年卒。
  • 113.    《憲宗純皇帝實錄·卷八十六》:(成化六年十二月十日),復少保户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陳循職,時循已卒,其子珊奏循被石亨誣害充軍,已蒙英宗聖恩,釋放為民,家居而卒,乞如於謙等例,追復原職,並賜諭祭,禮部覆奏許之。
  • 114.    郭皓政,甘宏偉編著,明代狀元史料彙編 上,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12,第242-272頁.
  • 115.    《大明王朝驚變錄》第1集(樂視視頻/2004年)視頻片尾47分35秒  .樂視視頻[引用日期2022-11-12]
  • 116.    李築瑾. 陳循詩歌研究[D]. 南昌大學, 2018:第2頁、第4-8頁、第20頁、第39頁.
  • 117.    《明史·卷一百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循在宣德時,御史張楷獻詩忤旨。循曰“彼亦忠愛也”,遂得釋。御史陳祚上疏,觸帝怒,循婉為解,得不死。
  • 118.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珵急於進取,自創南遷議為內廷訕笑,久不得遷。因遺陳循玉帶,且用星術,言“公帶將玉矣。”無何,循果加少保,大喜,因屢薦之。而是時用人多決於少保于謙。珵屬謙門下士遊説,求國子祭酒。謙為言於帝,帝曰:“此議南遷徐珵邪?為人傾危,將壞諸生心術。”珵不知謙之薦之也,以為沮己,深怨謙。循勸珵改名,因名有貞……有貞遂誣少保于謙、大學士王文,殺之。內閣諸臣斥遂略盡。陳循素有德於有貞,亦弗救也。
  • 119.    吳琦,洪早清.明代閣臣羣體構成的主要特徵[J].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第3期):第86頁.
  • 120.    柳溪黃塘陳敦本堂續修支譜 [5卷,首1卷]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