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榮(1372年1月15日
[1]
-1440年7月30日
[2]
),原名道應、子榮
[3]
,字勉仁,福建建寧府建安縣(今福建省建甌市)人。明朝初年政治家、文學家,與楊士奇、楊溥並稱“三楊”,因所處居地,時人稱為“東楊”
[4]
。
建文二年(1400年),楊榮進士及第,授翰林編修。明成祖即位後,楊榮受其賞識,得以入閣,累遷至文淵閣大學士、翰林侍讀,任首輔。在成祖去世後,輔助明仁宗順利即位,拜太子少傅、謹身殿大學士兼工部尚書。明宣宗登基後,漢王朱高煦叛亂,楊榮力請宣宗親征。平叛後,因定策之功,受上賞。安南黎利叛亂不止,宣宗對與安南戰和問題猶疑不定,楊榮與楊士奇等力主撤軍。後進升少傅,兩次隨宣宗巡邊。明英宗即位後,與楊士奇等同心輔佐。正統三年(1438年),升任少師。正統五年(1440年),楊榮自請回鄉掃墓,同年病逝,享年七十歲。獲贈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諡號“文敏”。
[89]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從祀歷代帝王廟。
[5]
楊榮人物生平
編輯楊榮早年經歷
楊榮生於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十二月九日(1372年1月15日)
[1]
[86]
,出生時名道應,當時楊榮的祖父楊達卿聽到他的啼聲,説:“雄壯啊!這個孩子一定會讓我家榮華顯貴。”便改其名為子榮。
[10-11]
楊榮十七歲被選入郡庠。
楊榮入直文淵
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即明成祖)取得“靖難之役”勝利,他進入南京時,楊榮迎謁在朱棣馬前説:“殿下是先拜謁太祖(朱元璋)陵呢,還是先即位?”朱棣便馬上驅駕拜謁太祖陵。楊榮從此受到朱棣任用。
[16]
同年,朱棣即位,把楊榮選入剛剛建立的內閣,賜名榮。一同當值的七人中,與解縉、胡廣、黃淮、胡儼、金幼孜、楊士奇相比,楊榮年齡最小,也最警敏。有天晚上,寧夏來報告説被圍,當時內閣正是他當值,朱棣在右順門(今熙和門)召見楊榮,將奏報給他看。楊榮説:“寧夏城很堅固,人民又都習戰,從發出奏報到現在已過了十幾天了,寧夏之圍應該已經解了。”到夜半時,果然有奏報來説圍已解。朱棣對楊榮説:“你怎麼預測得這麼準?”江西有盜賊起事,朱棣派行人許子謨去招撫,而令都督韓觀率兵隨後出發,如果賊人不招撫,就準備用兵。賊人接受招撫的奏報傳到,朱棣想賜敕慰勞韓觀。楊榮説:“推算奏報發出時,韓觀還沒到達,不應給他論功。”朱棣更加敬重他。此時四方多事,內閣七人日夜侍奉左右,承擔顧問受旨退治的職務,且兼稽古纂述之事,朱棣有時步至閣中,親閲其勞,且視其所治,都符合上意,於是都得到升職。進修撰,數月後,再升他為翰林侍講。
[17]
永樂元年(1403年)秋,請告回鄉探親。
永樂二年(1404年)春,朱高熾被立為太子,楊榮升任右春坊右諭德,授奉訓大夫,仍兼前職,每日分值進講經史,與在內閣當值的諸臣同被賜給二品金織衣。他評議各部門事宜,都能符合朱棣的意旨,並受到厚賞。朱棣非常威嚴,與大臣們議事無法決斷時,常常發怒,大臣們戰戰兢兢,無所適從。但楊榮一到,朱棣臉色便轉好,朝政得以決斷。
[18]
永樂五年(1407年),楊榮受命前往甘肅,同總兵經營籌劃軍務。他觀察了所過之處的山川形勢,瞭解軍民情況,檢查城堡。回朝後,在武英殿向朱棣彙報,朱棣非常高興。當時正值盛暑,朱棣親自切瓜給楊榮吃。不久,楊榮升任太子右庶子,仍兼前職。
[19]
楊榮扈從出塞
主詞條:明成祖北伐
永樂六年(1408年)夏,楊榮的父親去世,朱棣讓他乘驛車回鄉安葬。父親下葬後,楊榮即被召回任事。
[20]
冬,楊榮的母親去世,楊榮請求回鄉辦理喪事,朱棣因北征日期臨近,沒有批准。
永樂七年(1409年)春,朱棣命他同胡廣、金幼孜扈從北征。甘肅總兵官何福上奏説蒙古脱脱不花等人請求投降,要求在亦集乃受命。朱棣命楊榮前往甘肅,與何福一起主持受降儀式,並持節在軍中封何福為寧遠侯。楊榮順便到寧夏,與寧陽侯陳懋規劃邊防事務。回京後他上奏十項建議,朱棣予以讚許,並予以採納。
[21]
永樂八年(1410年)二月初十日,朱棣率軍開始即位後的第一次北征,楊榮隨行。不久,明軍進抵臚朐河,朱棣賜名為飲馬河。由於偵知了韃靼軍隊的行蹤,朱棣親選精鋭進行長途奔襲,輕裝前進,每人只帶二十日糧,命楊榮率勇士三百人作為親兵跟隨。明軍追至斡難河,與本雅失裏率領的韃靼主力相遇,經過激戰,明軍大獲全勝,本雅失裏只率少數輕騎逃走,朱棣下令班師回朝。由於輕裝前進,在回師途中,明軍的糧草供應緊張起來,士兵幾乎斷糧。楊榮建議朱棣將御用的儲糧散發給將士,並且讓軍隊中糧多與糧少者借貸互濟,還京後加倍償還。朱棣採納了他的建議,使明軍順利地度過糧荒,勝利班師回朝。
[22]
冬,扈從還南京。
永樂九年(1411年)春,楊榮請求回鄉奔母喪,朱棣命宦官為他護行。回來後,朱棣詢問他福建民情以及當年收成情況,楊榮都一一做了回答。不久命他侍候諸皇孫在文華殿讀書,囑咐他“嚴則有成”,楊榮盡心不怠。與胡廣、胡儼、黃淮主持重修《高皇帝實錄》。
[23]
冬,甘肅守帥、西寧侯宋琥奏報叛寇老的罕逃居赤斤蒙古衞,豐城侯李彬鎮守陝西,於是命李彬率師圍剿,且命楊榮前往與李彬籌劃。十二月,還奏餉道險阻,天寒人疲,馬瘠不可行,且小丑不足煩王師,於是李彬旋師,不久,叛者復歸。
永樂十二年(1414年),朱棣帶着皇太孫朱瞻基,率領五十萬大軍開始了第二次北征,楊榮再次隨行。楊榮承擔了兩項基本任務,其一,向朱瞻基講説經史。其二,掌管皇帝的玉璽,充當朱棣的機要秘書。行軍期間,有一天晚上,朱棣在自己的大帳中召見楊榮,同他討論軍隊糧餉的問題,楊榮認為:“擇將屯田,訓練有方,耕耨有時,即兵食足矣。”提出一套實行軍屯以解決糧草問題的計劃,得到朱棣的首肯。
[24]
朱棣命楊榮與胡廣、金幼孜主持修撰《性理大全》和《四書五經大全》。
永樂十六年(1418年),進《高皇帝實錄》,賜宴嘉獎。胡廣去世,命楊榮掌管翰林院事務,楊榮因而更見親任。大臣們多忌憚楊榮剛直,想讓朱棣疏遠他,便共同推舉楊榮為祭酒。朱棣説:“朕當然知道他可以勝任,現在要找可以代替他的人。”大臣們才不敢再説話。楊榮密奏十弊,指斥五府、六部、都察院,奏章留中不下。
[27]
永樂十八年(1420年),楊榮進升文淵閣大學士,仍兼學士,授奉政大夫。
[28]
永樂末年,浙江、福建山賊起事,朝廷計劃發兵。朱棣當時在塞外,奏書送到後,朱棣拿給楊榮看。楊榮説:“愚民苦於有關官員的壓迫,不得已相聚自保。現在大兵一出,他們將聚集得更多,從而難以調解。如果遣使者去招撫,當不用煩勞師旅。”朱棣聽從他的意見,盜賊果然平息。
[29]
尚書夏原吉以兵餉不給入獄,被呂震陷害,侍讀李時勉論事激怒了朱棣,楊榮幫忙辨解周全。
永樂二十年(1422年),朱棣進行第三次北征,楊榮與金幼孜再次隨行,明軍無功而返。為了鼓舞士氣,朱棣大開慶功宴會,有功無過者坐前列,食上餚,楊榮與金幼孜被特命坐在前列。次年,朱棣進行第四次親征。有關軍務皆讓楊榮參與,無論白天還是晚上,朱棣經常召見楊榮,並且親暱地稱之為“楊學士”而不直呼其名。
[30]
楊榮贊議遷都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北部的邊患,朱棣決定遷都北京。明朝官吏大多生在江南,要他們遠離故土,遠赴塞下,困難重重。一些官吏便利用這種情緒,反對遷都。楊榮看到遷都北京對於解除蒙古部的威脅有不可低估的戰略作用,與户部尚書夏原吉、吏部尚書蹇義等堅決支持遷都,並且在《題北京八景卷後》指出:“迨我皇上繼承大統,又以薊燕左環蒼海,右擁太行,內跨中原,外控朔漠,宜為天下都會,乃詔建北京焉。”永樂十九年(1421年)朱棣正式遷都北京。同年四月初八日,北京新宮中的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因雷擊起火,楊榮指揮衞士進行搶救,只搶出一些重要圖籍,三大殿均未保住,由此又引發了一場反對遷都的政治風波。楊榮等人極力支持朱棣,使風波很快平息下去。遷都北京,對北部邊防的鞏固起了重要作用。
[31]
楊榮榆木川之變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開始了第五次北征。明軍到達開平時,朱棣做夢,夢見一位天神向他説:“上帝好生如是者,再此何祥也。”便有些猶豫,楊榮乘機加以勸諫:“此舉固在除暴安民。然火炎昆岡,玉石俱毀,惟陛下留意。”朱棣領悟了楊榮的意思,便説:“卿言合朕意,豈以一人有罪,罰及無辜?”當即下令楊榮等人草敕,詔諭各部落人等,罪止阿魯台一人,餘皆不問。又命令軍士們收拾死於兵火的遺骸,葬為叢冢,朱棣親自撰寫了祭文。明朝大軍進至翠雲屯時,仍未發現阿魯台蹤影,在楊榮等人的勸説下,朱棣決定班師回朝。
[32]
同年七月十八日,朱棣在回師途中病逝於榆木川,隨從宦官馬雲等人不知所措,與楊榮、金幼孜密商如何處置。楊榮指揮若定,與金幼孜商議,認為離北京尚遠,為防止軍心渙散,應秘不發喪。為處理遺體,兩人命工部官搜取軍中所有錫器,銷熔後打造成一隻圓桶,將遺體裝置桶內,再密封桶口,而將承造的工匠殺之滅口。同時也命光祿官每天三餐照常進膳。軍紀號令更加嚴明,直到入境,竟無人察覺朱棣已駕崩。
[33]
楊榮和少監海壽先回京師,向太子朱高熾報告情況,決定處理方法。結果,朱高熾順利地即位,國家政局未發生絲毫的騷動。
[34]
楊榮仁宣之治
明仁宗朱高熾即位後,楊榮因功升任太常寺卿,授職嘉議大夫,仍兼兩職學士。一月後,晉升為太子少傅、資善大夫、謹身殿大學士兼工部尚書,並食三祿,楊榮請求辭去尚書俸祿,未得批准。
[35-36]
明仁宗賜“繩愆紏繆”金印,輔修《文皇帝實錄》,預備總裁《仁宗實錄》。明仁宗去世,皇太子朱瞻基還在南京監國,遺詔召其嗣位,楊榮前往德州迎駕。
洪熙元年(1425年),明宣宗朱瞻基即位不久,漢王朱高煦發動叛亂。朱瞻基聞訊後,召楊榮等商討對策。他極力主張趁朱高煦尚未切實準備之際,出其不意,御駕親征,掌握戰爭的主動權。朱瞻基先是遲疑,在夏元吉以建文朝李景隆兵敗的先例勸説後,朱瞻基接受了楊榮的建議
[37]
,親率軍隊迅速包圍樂安,朱高煦被迫投降,叛亂很快被平定。回師後,楊榮因決策之功得到上賞,被賜給五枚銀章,受到優厚的獎賜。
[38]
馬騏在交趾(安南)引起激變,黎利聚眾抗明。當時,朱瞻基在撤軍和繼續平定的努力之間舉棋不定。朝中以英國公張輔為代表的武臣主張採取武力,楊榮、楊士奇則力主放棄安南。朱瞻基最終接受楊榮等人的建議,從交趾撤軍。
[39]
宣德五年(1430年),楊榮升為少傅,又升任榮祿大夫,仍兼尚書、大學士之職,因並食三祿,楊榮遂辭去大學士的俸祿。
[41-42]
進兩朝實錄,賜宴嘉獎,又賜“方直剛正”金印。明宣宗念先朝老臣蹇義等四人年事已高,賜勑褒諭,命輟職務,朝夕左右侍論議,楊榮參與其中,賜玉帶並御製詩畫。
楊榮三楊當國
《杏園雅集圖》中的楊榮、楊士奇、王直(左起)(2張)
楊榮病逝歸途
正統五年(1440年),楊榮請準回鄉展掃先墓,於二月十八日起程。事畢後即擇日出發,適逢楊榮病發,眾人都勸他稍事休息再走,楊榮卻説:“君命不能稽留。”便帶着醫生起程,途經杭州武林驛時,病重不起,於同年七月二日(7月30日)病逝,享年七十歲。明英宗聞訃訊慟悼,為他輟朝一日,追贈楊榮為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賜諡號“文敏”,遣禮部尚書胡濙賜祭葬,遣中官使護喪還葬故鄉;官其子楊恭為尚寶司丞,授予其家世襲錦衣衞都指揮使的榮譽。
[46-47]
楊榮主要影響
編輯楊榮政治
楊榮歷仕四朝,為人警敏通達,善於察言觀色。在文淵閣治事三十八年,謀而能斷,老成持重,尤其擅長謀劃邊防事務,曾五次扈從出塞。
由於有太皇太后的掌舵,張輔和“三楊”等五大臣的合力輔政,而宦官王振也尚未專橫,故當時各級政權機構的運作還比較有章法,全國各地的秩序也相對穩定。後人將正統初年朝政清明的現象,都歸功於楊榮等人。
[48]
楊榮文學
楊榮好詩文,他和楊士奇、楊溥等多有唱和,為“台閣體”的代表作家。《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論其創作風格:“故發為文章,具有富貴福澤之氣。應制諸作,渢渢雅音,其它詩文,亦皆雍容平易,肖其為人,雖無深湛幽渺之思,縱橫馳驟之才,足以震耀一世,而逶迤有度,醇實無疵,台閣之文,所由與山林枯槁者異也。”錢基博稱其“文章雍容平易,體格與士奇(楊士奇)略同”
[8]
,指出了他們詩文平正典雅的特徵。
[49]
[9]
楊榮的文章與唐宋古文家區別頗大,文句中喜歡填人華貴尊榮的字詞。他在胡廣死後,主持內閣,進而主持文柄。其台閣體文,造作痕跡明顯。台閣體雍容的風格,到楊榮主持文壇時才正式確立。在他之前,韓愈、蘇軾的風格佔居主流,奇崛生姿。自他開始,歐陽修文風蔚為大宗。
[49]
楊榮的詩不足稱,作品中富貴福澤態明顯,無論應制還是繪景,都場面宏麗。抒情也是高姿態,情不深意不切,大開門的話居多。
[49]
他身為台閣重臣,引領了一個時代的風氣,
[49]
其詩風直接影響了從永樂到萬曆年間的詩歌創作。
楊榮藏書
楊榮家藏書甚富,藏本裝潢精美。歷經數十年,仍嶄新如故。如鄭樵《通志》及二十一史之類大部書,案頭環列,連盈數十架。後經戰亂及後人保管不力,所藏之書,盡蕩於人間。
[50]
楊榮歷史評價
編輯楊士奇:①榮曉暢邊務,臣等不及,不宜以小眚介意。
[51]
②桓桓文敏,通才博識。遭際聖明,光奮於績。承明廷閣,著作之庭。以翱以翔,舒葉振英。北裔西垂,從狩萬里。職典署文,亦兼知武。外蕃胸臆,帥垣弱強。重瞳屢顧,數奏惟明。晚陟三孤,二公弘化。恪恭朝夕,敢或遑暇。帝懷敷仁,鞠躬承之。民懷被福,黽勉成之。志存寬惠,行在果斷。嘉謀讜議,褒書有煥。予告南旋,曾幾何時。上下延竚,而訃奄來。越昔內閣,七人同事。荏苒三紀,我銘其四。公壽考終,哀榮寵光。於乎文敏,歿也不亡。
[52]
③闓疏果毅,遇事當?奮前不疑於論古人必欲出新見,不肯苟同,議闢率歸,寬恕勤職事,盛寒暑及小疾,未嘗少怠於四裔及邊徼事。及邊將勇怯智愚,靡不通知,故忖量事,勢率豫中。
陳循:宣德正統間,士大夫論館閣中三達尊威備者,必曰三楊。
[53]
王直:自洪武至永樂,蓋文明極盛之時也,若建安楊公者,其可多得哉...聽其所言,觀其所存,信一代之偉人也。而公復以達政務,善應變,最為上所親任,凡制馭遠方,飭師旅撫順討逆,慮邊將有不能辦者,必命公往圖之,公決機發策,皆適其宜……其學博,其理明,其才贍,其氣充,是以其言汪洋弘肆,變化開闔,而自合乎矩度之正,蓋渢渢乎盛傳於天下,得之者不啻,若南金拱璧,寶而蔵之,而今不可復得矣。
[54]
周敍:少穎悟絕倫,自遊校庠,已有經綸天下之志,暨登高科,入翰林,遭遇太宗皇帝,委以心腹之寄,居則參掌機密,出則謀謨帷幄,寵眷優厚,羣臣鮮儷。逮事仁宗、宣宗、今上皇帝,付託愈隆,爵位益尊,聲望彌著,縉紳士夫瞻仰其休光,四夷八蠻想聞其風采,豐功偉烈,鏗鍧炳耀,天下誦之,猗歟盛哉。復以其宏博之學,敏贍之才,發為文章,與古之作者頡頏後先,高文大冊,施諸朝廷,雄詞直筆,著於國史,嘉猷讜論,達於經筵,凡文武大臣勳績之所紀述,中外名流先德之所表揚,以及海內縫掖之士,欲有所借譽者,得片言隻字,莫不以為至幸,公亦隨其人之所求,樂然應之不倦,皆各適其意以往,何其富哉。
[54]
錢習禮:公少有大志,刻苦務學,博洽經史,於治亂興衰之由,是非得失之理,莫不究盡,慨然以功名自期許……姿度英爽,毎侍閒燕,有所顧問,敷對剴切,上奇其材可大用,於凡政之得失,民之休慼,悉以問之,公即小心一志,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皆見聽納,其言之行,而功利及於民者,不可勝計,然多公所獨知,它人有不得而與知者,上益察知其忠,日見親任,邊情軍務一皆諳練……上每親征,公皆在行,從容帷幄,贊畫居多,繼事三朝,忠勤始終如一日,所以被寵待之者,羣臣莫能及,至為文章,見於詔誥,命令訓飭,臣工誓戒,軍旅撫諭,四夷播告,萬姓莫不嚴正詳雅曲當人心……又皆富贍温純,動中矩度,詩亦備極諸體,清遠俊麗,趣味不凡。
[54]
孫繼宗等:榮立朝凡四十年,未嘗一日不趨朝,考京闈鄉試者一,廷試讀卷者九,修四朝實錄皆與總裁,累朝眷遇,錫賚之隆,元勳世戚不及也……榮為人(闕)闓果毅,遇事常為奮前不疑,論事不肯苟同,議獄率歸寬恕,凡邊徼險易、邊將勇怯,靡不周知,故其謀畫多見施行,尤喜賓客,善交際,雖貴盛無崖岸,士多歸心焉,或謂榮處國家大事,隨機應變,無愧唐姚崇,而有所不檢亦似之雲。
[55]
吳寬:今世稱名臣,必曰“三楊”。
[56]
唐樞:①器識通敏,擁佑三朝。永樂中,有邊急,上命公往甘肅計之。及辯解李夏之怒已,政和,麗水之徵,棄交趾,平高煦,扈從巡邊之駕,秘發塞外之喪,治平靖難,能不繁餘力,而疏闓自飭,無大小歸心焉。
[57]
②論本朝人物,至三楊、黃、夏諸君子,輒舉手加額,見名臣像不能不斂容,有而信決,善惡之機挺乎自樹,豈不偉耶?
[57]
③自正統前,三楊碩賢,繼世迪德,海內晏安,人相忘於治平之間。
[57]
王慎中:某生也晚,竊聞長者之論,由高帝文皇以後稱相業者,莫盛於三楊。
王世貞:①榮為相,以才敏見知,上當大系未決者,取片言信。又周習地理兵將、險阨強弱,然於禮樂儒雅,則無稱焉。賓守大不及才,亦一時之捷臣也。
[59]
②胡光大、楊勉仁、金幼孜、黃宗豫、曾子啓、王行儉諸公,皆廬陵之羽翼也。
[60]
③楊文敏、李文達之練也,楊文忠之果也,幾能濟時矣。
[61]
徐鹹:祖宗時,中外大臣亦多久任,如蹇忠定在吏部三十餘年,夏忠靖在户部二十八年,胡忠安在禮部三十二年,三楊在閣下俱三四十年,黃忠宣鎮交趾二十年,周文襄巡撫南圻二十二年,於肅愍巡撫河南、山西一十八年,王忠肅巡撫遼東十餘年,在吏部十六年。委任既專,聲望益重,此所以得行其志也。
[62]
張燧:國朝文極六曹,天造不論,夏蹇經綸悃愊,文皇北征,全國是屬;三楊熙績台省,坐臻太平,所謂代天之相也。
[66]
林時對:本朝三百年,重熙累洽,首溯仁宣。自文貞、文定、文敏三楊秉政,當二祖摧廓之餘,歷年多施擇,久與民休息。
[67]
汪有典:嗚呼!禍所從來,誰職其咎哉?方英宗即位之初,才九齡耳。王振不法,積非一日,三楊受顧命、輔幼主,防微杜漸,清君側,奸事無有重於此者。帝既衝幼,仿韓魏公(韓琦)竄任守忠故事,必無中阻旁撓之患,勢無有易於此者。又況太皇太后既知振奸,欲賜振死,乘此直陳其罪而捽而戮之,機更無有捷於此者,胡乃乞命養此大憝?當機立斷,非所謂模稜者耶!遂使移碑毀祖宗之制,專政操生殺之權,箝制台諫,焚炙忠良。土木之變,幾危社稷,誰秉國鈞?誰生厲陛?世多稱“三楊相業,為明之冠”,予特以為心薰祿位、志怵禍機,去鄙夫一間耳!雖有補苴,何足數哉?
[68]
張廷玉:①英宗承仁、宣之業,海內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楊、胡濙、張輔,皆累朝勳舊,受遺輔政,綱紀未弛。
[69]
②成祖時,士奇、榮與解縉等同直內閣,溥亦同為仁宗宮僚,而三人逮事四朝,為時耆碩。溥入閣雖後,德望相亞,是以明稱賢相,必首三楊。均能原本儒術,通達事幾,協力相資,靖共匪懈。史稱房、杜持眾美效之君,輔贊彌縫而藏諸用。又稱姚崇善應變,以成天下之務;宋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三楊其庶幾乎。
[51]
紀昀等:榮當明全盛之日,歷事四朝,恩禮始終無間,儒生遭遇可謂至。
[70]
陸以湉:師古事必師古,然亦何可泥哉!齊泰、黃子澄援漢削藩之議,而燕師以起。楊士奇、楊榮引棄珠崖之説,允安南黎利立陳氏為後,遂致棄地殃民。馬中錫效龔遂化渤海盜事,撫令流賊解散,卒無功緻謗,下獄死。漫言法古,而不審時度勢以圖之,鮮有不敗者也。
[71]
湯鵬:自宋已降,名材碩德盛於有明,是故太祖功臣二十一,仁、宣致治以三楊,超然萬夫之特也。
[72]
蔡東藩:① 宣宗固不善籌邊,而張輔、蹇義、夏原吉、三楊諸人,要亦不能辭其咎也……觀此回乃知宣宗不得謂明,其臣亦不得謂良,寧特楊榮之足斥已哉?
[73]
② 誤國由來是賊臣,權閹構禍更逾倫。三楊甘作寒蟬侶,莫謂明廷尚有人。
[74]
錢基博:①太祖之世,運當開國,多峭健雄博之文。成祖而後,太平日久,為台閣凝容之作。作者遞興,皆衝融演迤,不矜才氣;而泰和楊士奇名寓(以字行)、建安楊榮字勉仁、石首楊溥字弘濟並世當國,歷相仁宗、宣宗、英宗三朝,黼黻承平;中外翕然稱三楊。
[8]
②楊榮與士奇同主一代之文柄……其文章雍容平易,體格與士奇略同。雖無深湛幽渺之思、縱橫馳驟之才足以震耀一世,而逶迤有度,醇實不炫。
[8]
楊榮軼事典故
編輯楊榮僚友之分
楊榮隨朱棣北征時,早早地從凌霄峯出發,與胡廣、金幼孜及侍郎金純迷路,朱棣派宦官追尋,找到了他們。當時昏黑,宦官快速離開,楊榮等人又在幽谷中迷路。金幼孜從馬上跌下,胡廣和金純頭也不回的離開。楊榮下馬,替他整理鞍轡,沒走幾步,金幼孜又從馬上跌下,馬鞍都裂開了。楊榮便把自己所乘的馬讓給他,自己乘沒有鞍具的馬,從晚到早,非常疲勞。次日出山,從遠處看見朱棣軍的左掖,於是奔赴前往,等到中午,才到中軍拜見朱棣。朱棣看見楊榮非常高興,安慰問候了他好一會,讚許他的節義。楊榮回答説:“這是僚友的本分,從交情來説應該這樣。”朱棣説:“胡廣不是僚友嗎,為什麼不回頭而前行也?”
[79-80]
楊榮深謀遠慮
楊榮銅像(2張)
楊榮救濟鄉人
楊榮在回鄉葬父之後,查點鄉里平時有向家中借錢糧而無力償還的人,將他們的欠條全部焚燬。又幫助族中貧窮的人安葬其家人;幫助容撫養窮苦弱小而不能自謀生計的人,助其娶妻或嫁人;看到為家產而爭奪的人,把自己家的田地分給他們。後來朝廷下詔召楊榮回朝,宗族親戚和鄉鄰都流淚為其送行。
[82]
楊榮聰敏果斷
楊榮天資聰敏,有決斷之才。宦官有事到內閣討論,一定先問:“東楊先生(楊榮)在嗎?”知道他不在,就回宮。但凡討論事務從未不順,楊士奇有時堅守古道來決斷,無法施行,最後還是詢問楊榮,他的意見顯然可行、毫無阻礙。每年秋天,朝廷命羣臣前往憲台審理大獄,上奏死罪和冤案,其餘案件依律判決。當時自英國公張輔之下的羣臣退讓,等待楊榮和楊士奇來決斷。而楊士奇無法解決的案件,楊榮一問就瞭解。近似仲由“片言折獄”的才能,眾人都感到歎服。
[83]
楊榮處世之道
楊榮被明成祖譽為歲寒松柏,至宣宗時五次獲賜銀印(分別名為“方直剛正”、“忠孝流芳”、“關西后裔”、“建安楊榮”、“楊氏勉仁”
[3]
),仁宗曾賜一銀印,文稱“繩衍糾繆”,朝政得失準蓋此印密疏。並親寫“勿謂崇高而勿入,勿以有所從違而忽怠”一文與楊榮共勉。
楊榮曾對人説:“事君有體,進諫有方,是我的原則。感情用事,懷着怒火進言,從而得到禍害,是我所不為的。”所以他所受的恩寵始終沒有隔閡。楊榮性喜賓客,雖然顯貴也仍舊非常隨和,所以士人多歸向他。有人認為楊榮處理國家大事,不愧唐代的姚崇,而他不拘小節的個性,也頗像姚崇。由於其恃才自傲,難容他人之過,與同事常有過節,並且還經常接受邊將的饋贈,因此往往遭人議論。
[7]
[84]
楊榮杏園之會
正統二年(1437年)三月初一,時值閣臣的休沐期,楊榮與同僚楊士奇、王直、楊溥、王英、錢習禮、周述、李時勉、陳循等八人以及畫家謝環雅集於楊榮在京師城東的府邸——杏園。謝環描繪了諸人聚會之情景,創作了《杏園雅集圖》卷,卷後有楊榮與眾人的題記和序文。
[87]
楊榮人際關係
編輯輩分 | 關係 | 姓名 | 簡介 |
---|---|---|---|
家世 | 曾祖父 | ||
曾祖母 | 黃氏 | 獲贈夫人。 | |
祖父 | 一作達卿,獲贈榮祿大夫、少傅、工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 | ||
祖母 | 謝氏 | 獲贈夫人。 | |
繼祖母 | 阮氏 | 獲贈夫人。 | |
父親 | 獲贈榮祿大夫、少傅、工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 | ||
母親 | 劉氏 | 獲贈夫人。 | |
—— | 原配 | 劉氏 | 獲贈夫人。 |
繼室 | 劉氏 | 獲封夫人。 | |
子輩 | 長子 | 曾任尚寶司丞。 | |
次子 | 楊讓 | 生平不詳。 | |
三子 | 楊錫 | 生平不詳。 | |
四子 | 楊陽 | 生平不詳。 | |
五子 | 楊貴芳 | 生平不詳。 | |
六子 | 楊貴通 | 生平不詳。 | |
女兒七人 | —— | 姓名及生平均不詳。 | |
孫輩 | 孫子 | 楊奏(一作泰) | 生平不詳。 |
楊儼 | 生平不詳。 | ||
楊倫 | 生平不詳。 | ||
楊俊 | 生平不詳。 | ||
楊儉 | 生平不詳。 | ||
楊佶 | 生平不詳。 | ||
楊儆 | 生平不詳。 | ||
楊佐 | 生平不詳。 | ||
楊倧 | 生平不詳。 | ||
楊偉 | 生平不詳。 | ||
楊伷 | 生平不詳。 | ||
楊儀 | 生平不詳。 | ||
孫女七人 | —— | 姓名及生平均不詳。 | |
曾孫輩 | 曾孫 | 官至建寧衞指揮使。 | |
曾孫女二人 | —— | 姓名及生平均不詳。 |
楊榮主要作品
編輯據《文敏(楊榮)墓誌銘》及《明史·藝文志》記載,楊榮著有《默庵集》、《雲山小稿》、《靜軒稿》、《退思集》、《訓子編》1卷、《北征記》1卷
[76]
、《後北征記》1卷、《兩京類稿》30卷、《玉堂遺稿》12卷,其大部分作品集為《楊文敏集》。《皇明經世文編》輯有《楊文敏公文集》1卷。
[77]
楊榮曾主編《五經四書性理大全》,並參與重修《明太祖實錄》,任《明太宗實錄》《明仁宗實錄》《明宣宗實錄》總裁官
[78]
。
楊榮後世紀念
編輯楊榮影視形象
編輯2003年電視劇《永樂英雄兒女》:李虎飾演楊榮;
楊榮史料索引
編輯《國琛集·上卷》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
[51]
《堯山堂外紀·卷八十二》
[3]
- 參考資料
-
- 1. , [明]江銕:《少師工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贈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諡文敏楊公行實》:“洪武辛亥十二月戊子,公生焉。”([明]楊榮:《文敏集·附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40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19頁)
- 2. 《明史·卷十·本紀第十》:(正統)五年……秋七月……壬寅,楊榮卒。
- 3. 《堯山堂外紀·卷八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22]
- 4. 焦竑《玉堂叢語》:正統間,文貞(楊士奇)為西楊,文敏(楊榮)為東楊,因居第別之。文定(楊溥)郡望,每書南郡,世遂稱南楊。
- 5. 《清史稿·卷八十四·志五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1-29]
- 6. 《名山藏·卷五十九》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5-11]
- 7. 白壽彝,《中國通史·第九卷·中古時代·明時期(下冊)》第十三章
- 8. 《中國文學史·第五編·明文》 .文學史系列書籍合集[引用日期2015-07-29]
- 9. 藉芳麗,《明代文壇“三楊”研究》,上海師範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2006年
- 10.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楊榮,字勉仁,建安人,初名子榮。
- 11. 《堯山堂外紀·卷八十二》:字勉仁,生時名道應,祖達卿聞啼聲,曰:“雄哉!是子必榮顯吾家。”更名子榮。永樂初,命去“子”字,單名榮。
- 12. 《堯山堂外紀·卷八十二》:楊文敏在諸生時,適夏忠靖公以侍郎使閩視學,文敏講《孟子》養氣章,深契其旨,大被嘉獎。
- 13. 《堯山堂外紀·卷八十二》:是歲,文敏遂舉鄉試第一,聯中會試第三,廷試二甲第一。
- 14.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建文二年進士。授編修。
- 15. 楊榮像取自明代王圻輯,萬曆時刻《三才圖會》。
- 16.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成祖初入京,榮迎謁馬首曰:“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成祖遽趣駕謁陵。自是遂受知。
- 17.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既即位,簡入文淵閣,為更名榮。同值七人,榮最少,警敏。一日晚,寧夏報被圍。召七人,皆已出,獨榮在,帝示以奏。榮曰:“寧夏城堅,人皆習戰,奏上已十餘日,圍解矣。”夜半,果奏圍解。帝謂榮曰:“何料之審也!”江西盜起,遣使撫諭,而令都督韓觀將兵繼其後。賊就撫奏至,帝欲賜敕勞觀。榮曰:“計發奏時,觀尚未至,不得論功。”帝益重之,再遷至侍講。
- 18.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太子立,進右諭德,仍兼前職,與在直諸臣同賜二品服。評議諸司事宜,稱旨,復賜衣幣。帝威嚴,與諸大臣議事未決,或至發怒。榮至,輒為霽顏,事亦遂決。
- 19.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五年,命往甘肅經畫軍務,所過覽山川形勢,察軍民,閲城堡。還奏武英殿。帝大悦,值盛暑,親剖瓜啖之。尋進右庶子,兼職如故。
- 20.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以父喪給傳歸。既葬,起復視事。
- 21.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又以母喪乞歸。帝以北行期迫不許,命同胡廣、金幼孜扈從。甘肅總兵官何福言脱脱不花等請降,需命於亦集乃。命榮往甘肅偕福受降,持節即軍中封福寧遠侯。因至寧夏,與寧陽侯陳懋規畫邊務。還陳便宜十事。帝嘉納之。
- 22.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八年從出塞,次臚朐河。選勇士三百人為衞,不以隸諸將,令榮領之。師旋,餉不繼。榮請盡以供御之餘給軍,而令軍中有餘者得相貸,入塞,官為倍償。軍賴以濟。
- 23.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乞奔喪,命中官護行。還詢閩中民情及歲豐歉,榮具以對。尋命侍諸皇孫讀書文華殿。
- 24.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十年,甘肅守臣宋琥言,叛寇老的罕逃赤斤蒙古,且為邊患。乃復遣榮至陝西,會豐城侯李彬議進兵方略。榮還奏言:“隆冬非用兵時,且有罪不過數人,兵未可出。”帝從其言,叛者亦降。復與廣、幼孜從北巡。又徵瓦剌,太孫侍行。帝命榮以間陳説經史,兼領尚寶事。凡宣詔出令,及旗志符驗,必得榮奏乃發。帝嘗晚坐行幄,召榮計兵食。榮對曰:“擇將屯田,訓練有方,耕耨有時,即兵食足矣。”
- 25.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十四年與金幼孜俱進翰林學士,仍兼庶子,從還京師。
- 26.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復從北征。
- 27.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十六年,胡廣卒,命榮掌翰林院事,益見親任。諸大臣多忌榮,欲疏之,共舉為祭酒。帝曰:“吾固知其可,第求代榮者。”諸大臣乃不敢言。
- 28.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十八年進文淵閣大學士,兼學士如故。
- 29.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永樂末,浙、閩山賊起,議發兵。帝時在塞外,奏至,以示榮。榮曰:“愚民苦有司,不得已相聚自保。兵出,將益聚不可解。遣使招撫,當不煩兵。”從之,盜果息。
- 30.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二十年,復從出塞,軍事悉令參決,賚予優渥。師還,勞將士,分四等賜宴,榮、幼孜皆列前席,受上賞。已,復下詔徵阿魯台。或請調建文時江西所集民兵。帝問榮。榮曰:“陛下許民復業且二十年,一旦復徵之,非示天下信。”從之。從出塞,軍務悉委榮,晝夜見無時。帝時稱“楊學士”,不名也。
- 31.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定都北京。會三殿災,榮麾衞士出圖籍制誥,舁東華門外。帝褒之。榮與幼孜陳便宜十事。報可。
- 32.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又復從北征。當是時,帝凡五出塞,士卒飢凍,饋運不繼,死亡十二三。大軍抵答蘭納木兒河,不見敵。帝問羣臣當復進否,羣臣唯唯,惟榮、幼孜從容言宜班師。帝許之。
- 33. 《智囊全集》:榆木川之變,楊榮、金幼孜入御幄密議,以六師在外,離京尚遠,乃秘不發喪,亟命工部官括行在及軍中錫器,召匠人銷製為椑,斂而錮之,殺匠以滅口。命光祿官進膳如常儀,號令加肅,比入境,寂無覺者。
- 34.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還次榆木川,帝崩。中官馬雲等莫知所措,密與榮、幼孜入御幄議。二人議:六師在外,去京師尚遠,秘不發喪。以禮斂,熔錫為椑,載輿中。所至朝夕進膳如常儀,益嚴軍令,人莫測。或請因他事為敕,馳報皇太子。二人曰:“誰敢爾!先帝在則稱敕,賓天而稱敕,詐也,罪不小。”眾曰:“然。”乃具大行月日及遺命傳位意,啓太子。榮與少監海壽先馳訃。既至,太子命與蹇義、楊士奇議諸所宜行者。
- 35. 《文敏楊公墓誌銘》:仁宗皇帝嗣位,進公太常寺卿,授嘉議大夫,仍兼兩職學士,逾月,進太子少傅,授資善大夫,兼謹身殿大學士。
- 36.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仁宗即位,進太常卿,餘官如故。尋進太子少傅、謹身殿大學士。既而有言榮當大行時,所行喪禮及處分軍事狀。帝賜敕褒勞,賚予甚厚。進工部尚書,食三祿。時士奇、淮皆辭尚書祿,榮、幼孜亦固辭。不允。
- 37. 《明史·卷一百四十九·列傳第三十七》:明年,漢王高煦反,亦以“靖難”為辭,移檄罪狀諸大臣,以原吉為首。帝夜召諸臣議。楊榮首勸帝親征。帝難之。原吉曰:“獨不見李景隆已事耶?臣昨見所遣將,命下即色變,臨事可知矣。且兵貴神速,卷甲趨之,所謂先人有奪人之心也。榮策善。”帝意遂決。
- 38.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宣德元年,漢王高煦反。帝召榮等定計。榮首請帝親征,曰:“彼謂陛下新立,必不自行。今出不意,以天威臨之,事無不濟。”帝從其計。至樂安,高煦出降。師還,以決策功,受上賞,賜銀章五,褒予甚至。
- 39.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安南之棄,諸大臣多謂不可,獨榮與士奇力言不宜以荒服疲中國。其老成持重類如此。
- 40.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三年從帝巡邊,至遵化。聞兀良哈將寇邊,帝留扈行諸文臣於大營,獨命榮從。自將輕騎出喜峯口,破敵而還。
- 41.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五年進少傅,辭大學士祿。
- 42. 《文敏楊公墓誌銘》:既還,升少傅,進榮祿大夫,仍兼尚書、大學士,三俸俱支,辭大學士俸。
- 43.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九年復從巡邊,至洗馬林而還。
- 44.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正統三年,與士奇俱進少師。
- 45. 《文敏楊公墓誌銘》:修《宣廟實錄》皆為總裁,書成,進公光祿大夫、柱國、少師兼尚書大學士如故,賜玉帶。
- 46.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五年乞歸展墓,命中官護行。還至武林驛而卒,年七十。贈太師,諡文敏,授世襲都指揮使。
- 47. 《文敏楊公墓誌銘》:正統五年二月十八日,少師、工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建安楊公奉勅歸展先墓,既畢事,卜日啓行,病作,眾曰:“曷俟少間。”公曰:“君命不可稽也。”挾醫以行,至臨安武林驛,病加,遂不起,是年七月二十也,守臣治棺斂,既馳奏,皇上嗟悼,輟視朝一日,賜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賜諡文敏,遣禮部尚書胡濙蒞祭,遣中使護喪還葬其鄉,命有司治墳。
- 48.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英宗即位,委寄如故。
- 49. 《台閣體“三楊”二題》
- 50. 《五雜俎·卷十三·事部一》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5-04-09]
- 51.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0-10]
- 52. 明·楊士奇·《文敏楊公墓誌銘》
- 53. 明·陳循·《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太師、諡文定楊公墓誌銘》
- 54. 王直、周敍、錢習禮·《楊文敏集序(文敏集原序)》
- 55. 《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六十九》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5-04-09]
- 56. 明·吳寬·《家藏集·跋三楊遺墨》
- 57. 《國琛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5-11]
- 58. 楊榮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 59. 明·王世貞·《名卿績紀·卷三》
- 60. 《藝苑卮言·卷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4-06]
- 61. 《弇州四部稿》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9-05-11]
- 62. 《徐襄陽西園雜記》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5-11]
- 63. 明·何喬遠·《名山藏·卷六十》
- 64. 《玉堂叢語·卷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5-23]
- 65. 《玉堂叢語·卷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28]
- 66. 明·張燧·《千百年眼·卷十二》
- 67. 明·林時對·《荷牐叢談·卷二》
- 68. 清·汪有典·《前明忠義別傳·卷三·劉忠愍傳》
- 69. 《明史·卷一十二·本紀第十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0-10]
- 70. 《楊文敏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5-11]
- 71. 《冷廬雜識·卷五》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5-11]
- 72. 《浮邱子》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10]
- 73. 棄交趾甘隳前功 易中宮傾心內嬖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0-10]
- 74. 享太平與民同樂 儆權閹為主斥奸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0-10]
- 75. 正統、景泰和天順統治時期,1436—1464年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0-19]
- 76. 《文敏楊公墓誌銘》:所著文章有《默庵集》、《雲山小稿》、《靜軒稿》、《退思集》、《北征記》、《訓子編》藏於家。
- 77. 《皇明經世文編·卷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07]
- 78.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重修《太祖實錄》及太宗、仁、宣三朝《實錄》,皆為總裁官。先後賜賚,不可勝計。
- 79. 《玉堂叢語·卷一·行誼》:楊文敏從文廟北征,蚤發凌霄峯,公與學士胡廣、金幼孜迷失路,太宗命中官追尋,得之。時昏黑,中官馳去,公等復迷入窮谷中。幼孜墜馬,胡學士、金侍郎不顧而去。公下馬,為整鞍轡,不數步,幼孜復墜馬,鞍盡裂。公即以所乘馬讓之,自乘驏馬,從夜至旦,不勝疲勞。翼日出山,望見左掖,乃趨赴之,至午,方詣中軍。上大喜,慰問良久,嘉公之義。公謝曰:“僚友之分,誼所宜然。”上曰:“廣非僚友耶,何不顧而行也?”
- 80.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嘗與廣、榮及侍郎金純失道陷谷中。暮夜,幼孜墜馬,廣、純去不顧。榮為結鞍行,行又輒墜,榮乘以己騎,明日始達行在所。是夜,帝遣使十餘輩跡榮、幼孜,不獲。比至,帝喜動顏色。
- 81. 《智囊全集》:王振謂楊士奇等曰:“朝廷事虧三楊先生,然三公亦高年倦勤矣。其後當如何?”士奇曰:“老臣當盡瘁報國,死而後已。”榮曰:“先生休如此説,吾輩衰殘,無以效力,行當擇後生可任者以報聖恩耳。”振喜,翌日即薦曹鼐、苗衷、陳循、高谷等,遂次第擢用。士奇以榮當日發言之易。榮曰:“彼厭吾輩矣,吾輩縱自立,彼其自已乎?一旦內中出片紙,命某人入閣,則吾輩束手而已。今四人竟是吾輩人,當一心協力也。”士奇服其言。
- 82. 《玉堂叢語·卷一·行誼》:楊榮聞父計,告歸,賜以鈔幣,命馳傳以往。既襄事,乃料檢鄉黨平日有假貸錢穀弗能償者,悉焚其券。族人有喪不能舉者,悉為葬之。貧弱不能自存,悉收養嫁娶之。有因產業致爭者,割己業畀之。詔起公,宗戚鄉鄰送行者鹹垂涕。
- 83. 《玉堂叢語·卷二·政事》:東楊天資明敏,有果斷之才。中官有事來閣下議,必問曰:‘東楊先生在否?’知不在,即回。凡議事未嘗不遜,西楊或執古以斷,不可行,已而卒就東楊,灼然可行而無礙也。每秋,敕文武大臣赴憲台審錄重獄,自英國公而下俱遜避,俟二楊先生決之。西楊訊之未嘗決,至不可了,東楊一問即決。庶幾子路片言折獄之才,眾皆歎服。
- 84.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榮歷事四朝,謀而能斷……論事激發,不能容人過。然遇人觸帝怒致不測,往往以微言導帝意,輒得解。夏原吉、李時勉之不死,都御史劉觀之免戍邊,皆賴其力。嘗語人曰:“事君有體,進諫有方,以悻直取禍,吾不為也。”故其恩遇亦始終無間……性喜賓客,雖貴盛無稍崖岸,士多歸心焉。或謂榮處國家大事,不愧唐姚崇,而不拘小節,亦頗類之。
- 85. 《國朝獻徵錄·卷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0-12]
- 86. 吳海林,李延沛 編.中國歷史人物辭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3.第445頁.
- 87. 杏園雅集圖 .中華珍寶館[引用日期2023-06-22]
- 88. 河北美術出版社選 編.中國曆代帝王名臣像真跡:河北美術出版社,1996-10:563
- 89. 楊榮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3-06-22]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