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內閣首輔

鎖定
內閣首輔,即內閣中位列第一的輔臣。在明代,“首輔”是對內閣大學士(少數以翰林學士入直內閣)中位居第一者的尊稱,與內閣“次輔”、“羣輔”相對,一説大致產生於明英宗天順年間 [1]  ,始自李賢 [2-3]  另有從明仁宗時大學士初兼師保之官的楊士奇起算 [4]  、從明成祖創建內閣時起算 [5-7]  、從明世宗在位期間起算 [8-9]  等説法。
內閣首輔並無明文規定,而是政治實踐的產物。 [1]  嘉靖、隆慶與萬曆初年,首輔、次輔界限嚴格,首輔之權最重,主持內閣大政,尤其是掌握票擬權 [10]  次輔不敢與之抗衡。 [11]  在內閣之外,內閣首輔也已成為文臣之首,並能有力地影響六部,其中張居正還嘗試通過考成法以使對六部的控制得到制度化。張居正之後,內閣首輔權力趨於衰落。 [1] 
對於內閣首輔的性質和地位,存在“顧問”、“宰相”、“開府之書記”、“輔相”等多種説法 [12]  ,當代學界主流觀點認為其並非宰相。 [1]  嚴格意義上,在明代內閣制形成初期及清代等不強調內閣大學士職權差別的時代,不存在“內閣首輔”的概念。
中文名
內閣首輔
外文名
senior grand secretary [13] 
年    代
明英宗天順以後至明亡(另有自成祖、仁宗、世宗等在位時起算之説)
代表人物
李賢楊廷和嚴嵩張居正
主要職權
票擬權

內閣首輔歷史背景

內閣首輔唐宋學士

內閣官員的名稱,如“某某殿大學士”、“某某閣大學士”等官名,始創於唐朝。但唐朝的集賢殿學士的職責主要是編輯圖書、發現推薦文學賢才,不是掌握行政權的中央機構 [14-15]  宋朝設立的“殿閣大學士”名目繁多,如“觀文殿、端明殿龍圖閣天章閣寶文閣顯謨閣”等學士,但多是作為榮譽銜,無實際職責,與宰相不一定重合。 [16-17] 

內閣首輔內閣初建

明成祖像 明成祖像
明朝建立之初設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廢丞相,罷中書省,親自掌管六部。然而,政務繁重,朱元璋獨自處理,也感到力不從心,遂先設置春夏秋冬“四輔官”,後又於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設文淵閣東閣等殿閣大學士,為皇帝顧問。 [18-19]  這些官員作為很小,與前代宰輔不可同日而語。 [20]  此外,他也從翰林院中臨時啓用官員協助處理章奏。 [1] 
朱棣篡位後,於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特派翰林院官員解縉胡廣楊榮等七人入午門值文淵閣,參預機務,此後秘書官員常設,漸有“內閣”之稱。 [1]  內閣中的官員一般以“某殿或某閣大學士”作為官職名,但該“大學士”僅作為兼銜,其正式職務仍為翰林院官員,品級不過五品,其下不設置新官署,職權受到限制, [21]  其性質也仍屬“顧問”。 [22]  然而,閣臣們憑藉接近皇帝,對皇帝的決策仍有重要影響力。 [1]  洪熙、宣德年間,多人內閣逐漸簡為“三楊”輔政,而閣臣官階、內閣權力都開始快速上升。 [23] 
百科x混知:圖解內閣 百科x混知:圖解內閣

內閣首輔閣臣分化

“三楊”畫像(《古聖賢像傳略》)
“三楊”畫像(《古聖賢像傳略》)(3張)
內閣首輔並非由制度規定在內閣中設置的職位,而是在實際政務運作當中形成的, [1]  其產生源於內閣“輔臣 [1]  (一般情況下即內閣大學士)位次的差異和由此帶來的職權、地位的不同。
在永樂年間,七人內閣組成之初,成祖對內閣有所命令,就會説“解縉等”;解縉被貶謫後,就改説“胡廣等”。宣德、正統時,閣臣論事,經常是以楊士奇領銜,羅汝敬稱其為“四朝耆臣,二聖元輔” [24]  (《明史》中“耆”作“老” [25]  )。王世貞在追述史事時,也將楊士奇稱為內閣首輔。 [26-27]  但這個時侯,各位閣臣地位相近,又多在御前議事,首次尚無明顯區分。 [10] 
正統年間,“三楊”與新入閣的陳循等人差距凸現出來。章奏票擬的機務原由“三楊”主掌,陳循等在三楊中僅剩楊溥一人的情況下,經過禮部奏請,才得以參預其中。 [28]  這被趙翼認為是閣臣間職權不等的一條例證。 [29] 
正統、景泰之際,閣臣議政票旨皆在文淵閣,當時楊溥已逝,由陳循主議。葉盛攻擊陳循,説他“謬當內相之首” [30] 景泰帝也曾敕諭陳循説“朕任卿掌內閣事” [31]  :這些都體現了陳循地位的特殊性。但是,在景泰年間的內閣中,仍有王文高谷抗衡陳循; [32]  在內閣外,六部分權、直屬皇帝的祖制仍得到堅持,景泰帝信任兵部尚書于謙也遠遠超過閣臣。 [6]  曾有御史建言“請六部大事同內閣奏行”,被于謙依據祖制駁斥。 [33] 

內閣首輔制度沿革

內閣首輔首輔產生

李賢像(《三才圖會·人物之八》卷一第三頁,萬曆三七刊) 李賢像(《三才圖會·人物之八》卷一第三頁,萬曆三七刊)
天順初年,李賢二度入閣,明英宗命其“掌文淵閣事” [34]  ,加少保吏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在內閣地位獨尊。李賢自己也説,文臣中只有自己“濫叨少保” [35-36]  。英宗凡軍國大事皆與他商議。這樣,李賢就被羣臣目為首輔。《明實錄》雲:“事皆處分於(李)賢。……賢卒,(陳文)首秉國鈞。” [37]  這是《明實錄》中第一次提到閣臣“首秉國鈞”,此後沿為故事。學者方誌遠據此認為,明代首輔的出現宜定在天順、成化之際。 [10]  此外,在《明史》列傳部分,“李賢”也是諸位內閣輔臣中被記載為“首輔”的年代最早的一位。 [3] 
隨着位居第一者開始有了”首輔“的尊稱,其次的閣臣就稱為次輔,餘人稱羣輔。 [38]  內閣首輔的人選,依閣臣的入閣先後、資歷、才能、聲望及皇帝旨意來確定。 [39]  英宗天順之世,李賢為內閣首輔;憲宗時,萬安等為內閣首輔;武宗時,有李東陽楊廷和等為內閣首輔。 [40] 
這一階段,圍繞內閣首輔之位展開的黨爭已經出現,例如成化年間著名的“紙糊三閣老”中,首輔萬安與南人結黨,閣臣劉珝則與北人結黨,相互傾軋,最後以萬安和劉吉獲勝、劉珝致仕而告終。內閣首輔也對內閣之外的牽制力量進行打壓,例如弘治初年,劉吉曾對彈劾自己的言官進行陷害。 [39]  [41] 

內閣首輔權傾一時

明中後期部分內閣首輔像(《古聖賢像傳略》)
明中後期部分內閣首輔像(《古聖賢像傳略》)(9張)
最晚到嘉靖時,內閣班次已經列於六部之前,在閣、部之爭中佔得上風。 [1]  明世宗於嘉靖九年(1530年)恢復永樂舊制,令閣臣單獨排班,即使是缺少加官的閣臣也免居各部尚書之後。 [42]  與此同時,宦官的勢力也受到排斥,”閣權始專“。 [43]  也正是從明世宗即位起,內閣首輔在朝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權勢更重,尤其是擁有了專斷票擬的資格。 [10]  在諭旨、詔令中,明世宗也首次正式使用首輔、元輔、首臣、首相等對首席內閣大學士加以稱呼, [44]  楊廷和即曾被稱為“內閣首輔”。 [45]  不過,在君臣關係上,明世宗仍自操威柄,專制獨裁,內閣首輔雖有票擬權,但沒有獨立裁決的權力,而仍是承旨辦事。 [46]  在閣部關係上,嘉隆萬時期內閣在與六部的權力交鋒中佔據了上風,但是最終未能突“祖制”而完成宰相化。 [47]  嘉靖一朝,首輔先後有楊廷和、楊一清張璁李時夏言翟鑾嚴嵩徐階等。明穆宗時,首輔有李春芳高拱等。 [40] 
這一階段,閣臣之間圍繞首輔位置的傾軋爭奪愈演愈烈,既存在內閣首輔頻繁更換的情況,也出現了多位強勢的內閣首輔。首先,張璁借大禮議取得明世宗信任,排擠楊廷和、楊一清;其後,夏言與嚴嵩、嚴嵩與徐階相繼展開了激烈的爭鬥, [39]  其中夏言成為明代首位棄市的內閣首輔, [48]  嚴嵩則開創了利用內閣首輔的票擬權處死輔臣和諫官(楊繼盛)的先例。 [49-50] 
張居正像 張居正像
徐階成為內閣首輔後,吸取嚴嵩等專權獨斷的教訓,與閣臣袁煒共同草擬詔書而不專斷,又開言路、薦人才。然而,高拱不願屈居其下,與他相互傾軋,又架空李春芳,取得了內閣首輔之職。明神宗登基之初,張居正聯結馮保、使用權術,又代高拱為內閣首輔 [51]  。激烈的鬥爭,符合專制君主維護自身權力的需要,但也反映了內閣地位的提高、首輔地位的突出以及宦官權力的相對削弱。 [52] 
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期間,所受優待,在明代是罕見的。與他同時在內閣的閣臣先後五人,都是由他疏薦入閣的。神宗命張四維馬自強申時行入閣諭旨是:“着隨元輔等入閣辦事。” [53]  萬曆六年(1578年),張居正南歸葬父,神宗命次輔呂調陽等:“有大事勿得專決。仍馳之江陵聽先生處分。” [54]  至比,首輔成了內閣的長官,閣僚則降為首輔的屬員。至於部院員缺,特別是吏、兵二部尚書的推用,實際均由居正決定。這樣,六卿對首輔也只有“同色探旨”,唯唯聽命了。 [6]  張居正利用難得的政治機遇推行改革(張居正改革),使得明朝統治一度出現振興跡象,其本人也成為明代歷史上權勢最重的內閣首輔。 [1]  內閣制度至此也發展到高峯。 [3] 

內閣首輔首輔權衰

申時行像 申時行像
張居正死後不久即被攻訐,其家被籍沒,至天啓二年(1622年)方恢復名譽。 [55]  同時,包括考成法在內的大部分新政被廢除。直到明亡,內閣大臣大都碌碌無為,浮沉守位,沒有再出現此前一類”權臣“。 [1]  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例如:張居正等人的悲劇命運給繼任者帶來震撼,使他們小心翼翼; [56]  皇帝與朝臣對立,而內閣首輔則因相對接近皇帝,被視為皇帝心腹,從而成為朝臣激烈批評的對象,更難有所作為; [57]  而關鍵原因,在於閣權擴張使神宗感到威脅, [6]  遂削奪閣權,不再委政內閣。 [12]  事實上,衰敗的不僅僅是內閣首輔一人的權力,明代內閣整體上亦日趨衰落,權力地位下滑,已難以發揮作用。 [3] 
明神宗親政後,張四維申時行相繼任內閣首輔,期間,內閣在各方玫擊中勉強維持現狀。當時廷臣羣起追論張居正,集中攻擊內閣侵奪吏、兵二部用人權和用考成簿挾制科臣二事違背祖制,應永為禁革,而張四維、申時行先後引嘉靖以來朝政的成例加以申辯,閣權得以苟延殘喘。 [6]  嗣後,內閣又與吏部就人事權展開長期鬥爭,內閣首輔張位成功排擠多位吏部尚書,但人事權之爭還是以吏部的勝利告終。 [58]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之後,因閣臣得不到補充,以至於朱賡 [59]  葉向高方從哲都曾一度成為內閣中的“獨相”。 [6]  又因為處於皇帝怠政時期,閣臣往往只能通過票擬與皇帝進行文字聯絡,長期不能見面。 [1] 
天啓年間,閹黨權盛,阿附魏忠賢的魏廣微為了獲取更大權力,通過魏忠賢嘗試分割了內閣首輔韓爌的部分票擬權。 [60-61]  不過,方誌遠認為在顧秉謙擔任內閣首輔後,首輔“主批紅”的權力應該得到了恢復,但其原因恰恰在於顧秉謙也是閹黨分子, [10]  主票擬不過便利了他為魏忠賢服務。 [43]  [62]  這期間,閣臣們也被譏諷為“魏家閣老”。 [12] 
崇禎時,內閣首輔頻繁更換,多至十餘人。 [40]  在此期間,倪元珙再次提出分割票擬權,獲得明思宗首肯。不過,崇禎一朝仍出現了周延儒温體仁這樣的權奸首輔。 [63] 

內閣首輔名存實亡

清代內閣大學士中雖仍有所謂“領班大學士”(有時亦被稱為首輔),但與明代內閣首輔不可同日而語。清代曾在內閣任職的席吳鏊説:“明重首揆,次輔幾不敢與齒,本朝閣臣少所差別。”(《內閣志》)具體分析清代閣臣狀況可知,清朝大學士的班次權力意義不甚明顯,閣臣彼此在職權上接近。 [64]  在更嚴格的意義上,“首輔”成為對”領班軍機大臣“的稱呼 [40]  [11]  ,不再存在”內閣首輔“的概念。

內閣首輔首輔職權

明代內閣大堂舊址 明代內閣大堂舊址
在明代,一般而言,內閣首輔指大學士中入閣最早、資歷最深、加官最高者,而此人通常又最受皇帝信任 [1]  ,擁有相對重要的職權、地位。
其一,票擬權。票擬權起初並非由內閣輔臣獨享,更不為首席內閣大學士壟斷。但後來,票擬權逐漸專歸於內閣,在內閣之中又由內閣首輔執筆主稿,首輔委託則其他閣臣可以執筆。嘉靖以後,首輔趨於專斷票擬,不僅主稿,而且不容其他閣臣置喙。一方面,首輔極力維護其“主票擬”的地位;另一方面,其他閣臣一旦受命與首輔共主票擬,則意味着他將取而代之。此後,首輔對票擬權的主掌,在天啓、崇禎年間先後受到過魏廣微和倪元珙上書的衝擊,但大體維持了下來。 [10] 
其二,對六部的影響力。嚴嵩、張居正等內閣首輔在事實上控制了六部,張居正還試圖通過”考成法“使這種控制正規化。 [10] 
其三,位次。隨着地位的提升,閣臣常擁有各部尚書的兼銜,雖起初與六部的實任尚書仍不可同日而語,但其後則慢慢反超,科舉讀卷時的次第反映出了這種微妙的變化, [65-66]  朝會位次亦然。 [42]  此外,自李賢以後,內閣首輔的加官都在正二品及以上。 [4]  概括而言,內閣首輔一般官以“少師太子太師兼吏部尚書”(但不絕對),位列文臣之首。 [10] 
萬曆十五年版《大明會典》關於內閣的部分規定(哈佛大學藏本)
萬曆十五年版《大明會典》關於內閣的部分規定(哈佛大學藏本)(9張)
此外,在內閣書寫詔旨、奏議朝政、封駁帝命、保薦人才、輔導太子、主持修書、外出督師等職權中,內閣首輔(包括早期的首席內閣大學士)也有參與,在集體奏議等情形下具領銜地位。 [67]  也有學者就其中的封駁帝命,討論內閣首輔的“封還執奏”權,不過學界一般把封還執奏視作內閣整體的權力,其對於內閣首輔的專屬性似不明顯。 [68]  還有學者探討內閣首輔在黨爭過程中運用的司法權 [50]  [69]  ,等等。
內閣首輔的實際職權因人、因時而異,其行使職權的效果也是如此。 [1]  嘉靖以後,內閣首輔已具備皇帝之下、七卿以上的輔政大臣的地位,然而,明廷典制對此始終未明確承認,在《明會典》中內閣也僅被附於翰林院之下(其中也未明確規定“內閣首輔“之職)。 [70]  總體上,閣權依附於皇權,並受到司禮監,外廷部院科道等官的牽制。 [67] 

內閣首輔代表人物

內閣首輔制度評價

內閣首輔總評

儘管明代中葉的內閣出現了多位“無宰相之名,行宰相之實”的權臣,而且閣臣也常常被俗稱為相,但從嚴格意義上説,內閣仍不能與過去的宰相等同。有明一代一共有160多位閣臣(包括50餘名內閣首輔),像張居正那樣勇於任事者只是少數,大多數人的作為十分有限。 [1] 

內閣首輔歷代評價

王世貞著《嘉靖以來首輔傳》書影(四庫全書版) 王世貞著《嘉靖以來首輔傳》書影(四庫全書版)
張璁:內閣設官,止備顧問,後加以代言擬旨,遂招權納賂,從來內閣之臣,鮮有能善終者。蓋密勿之地,易生嫌疑,代言之責,易招議論,甚非君臣相保之道也。伏乞體念祖宗之制,宜有所處,或下廷臣集議,以建國家長策,全君臣終始。 [71] 
王世貞:髙帝之罷設丞相,着為甲令,重其典,危其辭,豈不諄諄偲偲哉?然卒避名而陰操其實,以至於極重不可反者,萬幾不獨斷,睿智不恆操,耳目之用必有憑,而積漸之勢成也。 [72] 
申時行:夫閣臣之參機密,自永樂以來,二百餘年,天下之政出於一,自古記之矣。······若使六曹各司其事,則意見紛出,事權渙散,其勢必不能安。 [73] 
葉向高:①我朝閣臣,只備論思顧問之職,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權勢稍重者,皆上竊君上之威靈,下侵六曹之職掌,終以取禍。臣備員六年,百凡皆奉聖斷,分毫不敢欺負,部務盡聽主者,分毫不敢與聞。 [74]  ②然昔之宰相,事得專行,故不必於謀議。今之閣臣,虛冐相名,自票擬而外,毫無事權。苟中有所見,而默無一言,是並謀議而失之矣。 [75] 
馮元飆:政本大臣,居實避名,受功辭罪。平時養威自重,遇天下有事,輒曰:“昭代本無相名,吾儕止供票擬。”上委之聖裁,下委之六部,持片語,叢百欺。夫中外之責,孰大於票擬?有漢、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有國初顧問之榮而兼隆位號,地親勢峻,言聽志行,柄用專且重者莫如今日,猶可謝天下責哉? [76] 
黃宗羲:或謂後之入閣辦事,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也。曰:不然。入閣辦事者,職在批答,猶開府之書記也。其事既輕,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內授之而後擬之,可謂有其實乎? [77] 
張廷玉等《明史》:①迨仁、宣朝,大學士以太子經師恩,累加至三孤,望益尊。而宣宗內柄無大小,悉下大學士楊士奇等參可否。雖吏部蹇義、户部夏原吉時召見,得預各部事,然希闊不敵士奇等親。自是內閣權日重,即有一二吏、兵之長與執持是非,輒以敗。至世宗中葉,夏言、嚴嵩迭用事,遂赫然為真宰相,壓制六卿矣。然內閣之擬票,不得不決於內監之批紅,而相權轉歸之寺人。於是朝廷之紀綱,賢士大夫之進退,悉顛倒於其手。伴食者承意指之不暇,間有賢輔,卒蒿目而不能救。 [19]  ②至仁宗而後,諸大學士歷晉尚書、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綸言批答,裁決機宜,悉由票擬,閣權之重偃然漢、唐宰輔,特不居丞相名耳。諸輔之中,尤以首揆為重。 [7] 
紀昀等《欽定歷代職官表》:惟是大學士委寄雖隆,而終明世,秩止正五品,故其官仍以尚書為重,其署銜必曰某部尚書兼某殿閣大學士,本銜在下而兼銜反在上,此則其沿襲之失,而名實不能相副者也。 [78] 
趙翼:①然同在內閣中,亦有差等,大事皆首輔主持,次揆以下不敢與較。②案明代首輔權雖重,而司禮監之權又在首輔上。······《文震孟傳》:大臣入閣,例當投刺司禮,大奄兼致儀狀。是司禮之尊,久已習為故事,雖首輔亦仰其鼻息也。究而論之,總由於人主不親政事,故事權下移。長君在御,尚以票擬歸內閣,至荒主童昏,則地近者權益專,而閣臣亦聽命矣! [29] 
錢穆:若張居正在漢唐宋三代,那是一好宰相。依明代制度論,張居正是一內閣學士,不是政府中最高領袖,不得以內閣學士而擅自做宰相,這是明代政制上最大的法理,也是明代之所以異於漢唐宋傳統的。張居正要以相體自居,他一死,他家就被抄了。雖然他在明代有很大的建樹,但當時清議,並不講他好話,這就因為認他是一個權臣,非大臣。······我們詳細講述這一層,正為闡明制度如何牽制着人事,而明代此項制度之要不得,也就即此更可論定了。 [79] 
黃仁宇:①經過一個時期,內閣大學士在某種程度上就行使了丞相的職權。但從制度上來説,這種做法實有曖昧不明之處。②大學士之中有了主次之分,造成了今後朝臣之間的更加複雜的糾紛局面。③從理論上講,皇帝的大權不應旁落,但這種理論並不總是能和實際相一致的。 [9] 

內閣首輔歷史影響

內閣首輔政治

成為專制工具
內閣制及內閣首輔的產生,源於君主專制的加強及丞相的廢除,也成為強化君主專制的手段。 [80]  例如,明世宗有意識地整頓內閣人員和完善內閣制,提高大學士的地位和權力,尤其是強化內閣中位居首席者的地位,其目的在於使內閣能在自己身體欠佳又難以信任宦官的情況下,有效發揮輔政作用,更好地為君權服務。另一方面,控制首輔,便控制了內閣,也就能將閣權限制在君權許可的範圍之內。 [44] 
促進社會改革
在中國古代史上,改革與權力尤其是集權之間往往有着密切的關係,改革的進行常以集權為條件。 [81]  內閣首輔的產生,客觀上為才大志大的內閣大學士施展抱負創造了條件,從而促使明中後期特殊歷史條件下一系列社會改革的展開。例如,楊廷和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利用明武宗去世後起草遺詔、主持朝政的機會展開改革, [80]  內容包括裁撤錦衣衞、打擊宦官、恢復民力、加強邊防等, [82]  其後世宗繼續與費宏、楊一清、張璁、桂萼等幾任大學士先後主持一系列興利除弊活動,即“嘉靖新政”。 [83]  高拱作為明穆宗親信,也曾展開吏治、兵制、財政等多方面的改革。 [84]  內閣首輔張居正更是利用明神宗年幼的機會,“包攬了明神宗的皇權、李太后的訓子權以及馮保的司禮監權”,使權力集於張居正一身並通過張居正的行使而顯現出來,由此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81]  這一系列改革(有學者概括為“嘉隆萬改革” [85]  ),對於明王朝統治的重振起到了積極作用。
加劇黨爭政爭
隨着內閣首輔制度的發展,首輔一職成為官僚們最大的目標,內閣成員的鬥爭趨於激烈,內閣呈現混亂局面,並與黨爭交織在一起。這些政治鬥爭,在一定歷史時期、一定程度上使得內閣首輔制度走向衰落並加速了明朝的衰亡。 [80] 

內閣首輔文化

東林書院 東林書院
從社會文化的角度看,有研究者指出,內閣首輔的尷尬處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明朝士大夫的關於出仕與否的價值取向。在君主專制加強、士大夫尊嚴受到踐踏的背景下,代表士大夫傳統責任的內閣首輔不得不以無權之名行使有權之實,屢受部臣彈劾及宦官之掣肘,一旦與君主威權形成衝突,即落得身敗名裂下場。這種困境長期困擾着明代君臣,導致一部分士大夫拒絕出仕,轉而將詩賦、傳奇、書畫等本屬“小道”的技藝作為主業;部分士大夫在宗教中找到自己的歸宿;另外一些文人士大夫選擇了講學。從明中後期起,講學傳道的風氣歷久不衰,書院盛行。然而,避世與清談所構建的政治-文化理想遠離政治實踐,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以及明末外族侵入之下顯得不堪一擊,這也成為集權統治下明代士人乃至於明王朝的悲劇。 [86] 

內閣首輔歷任名單

明代內閣首輔,自李賢計,共76人次,56人,以公曆記(1457年7月-1644年3月),平均任期為3年4個月。重複出任首輔的,次數最多的是四任首輔的李時夏言。任期達到十年的有:嚴嵩,15年8個月(兩任合計);萬安,10年4個月;張居正,10年。以翰林學士銜成為首輔的有天順年間的李賢,成化年間的陳文,但在任首輔期間也都提升為大學士。 [4] 
若自仁宗登基後的楊士奇計,則內閣首輔中任職最長者為楊士奇,任期達19年6個月,以翰林學士銜成為首輔的除李賢、陳文外,還有正統年間的曹鼐陳循,天順年間的徐有貞許彬,其中除曹鼐、許彬外亦皆提升為大學士。 [4] 
下表依《明史·宰輔年表》,自明成祖建立內閣時起算,開列內閣中位居首位者的名單。 [7]  關於清代領班內閣大學士(亦稱“首輔”或“首揆” [64]  ),參見詞條清朝大學士列表
人次
姓名
籍貫
上任時間
離任時間及事由
公曆任期
1
浙江永嘉
建文四年八月
建文四年十一月降
1402年
2
江西吉水
建文四年十一月
永樂五年二月罷
1402年-1407年
3
江西吉水
永樂五年二月
永樂十六年五月卒
1407年-1418年
4
福建建安
永樂十六年五月
永樂二十二年八月降
1418年-1424年
5
江西泰和
永樂二十二年八月
正統九年三月卒
1424年-1444年
6
湖廣石首
正統九年三月
正統十一年七月卒
1444年-1446年
7
北直寧晉
正統十一年七月
正統十四年八月,土木之變,遇難
1446年-1449年
8
江西泰和
正統十四年八月
天順元年正月,奪門之變,罷
1449年-1457年
9*
揚州興化
天順元年正月
天順二月致仕
1457年
10
南直吳縣
天順元年二月
天順元年六月罷
1457年
11
山東寧陽
天順元年六月
天順元年七月罷
1457年
12
河南鄧州
天順元年七月
成化二年三月丁憂
1457年-1466年
13
江西廬陵
成化二年三月
成化二年五月降
1466年
14
李賢
河南鄧州
成化二年五月
成化二年十二月卒
1466年
15
陳文
江西廬陵
成化二年十二月
成化四年四月卒
1466年-1468年
16
江西安福
成化四年四月
成化十一年三月卒
1468年-1475年
17
浙江淳安
成化十一年三月
成化十三年六月致仕
1475年-1477年
18
四川眉州
成化十三年六月
成化二十三年十月罷
1477年-1487年
19
北直博野
成化二十三年十月
弘治五年八月致仕
1487年-1492年
20
南直宜興
弘治五年八月
弘治十一年七月致仕
1492年-1498年
21
河南洛陽
弘治十一年七月
正德元年十月致仕
1498年-1506年
22
湖廣茶陵
正德元年十月
正德七年十二月致仕
1506年-1512年
23
四川新都
正德七年十二月
正德十年三月丁憂
1512年-1515年
24
廣東順德
正德十年三月
正德十二年十一月降
1515年-1517年
25
楊廷和
四川新都
正德十二年十一月
嘉靖三年二月致仕
1517年-1524年
26
廣西全州
嘉靖三年二月
嘉靖三年五月致仕
1524年
27
山東掖縣
嘉靖三年五月
嘉靖三年七月致仕
1524年
28*
江西鉛山
嘉靖三年七月
嘉靖六年二月致仕
1524年-1527年
29
雲南安寧
嘉靖六年二月
嘉靖八年九月致仕
1527年-1529年
30
浙江永嘉
嘉靖八年九月
嘉靖十年二月易名張孚敬,七月致仕
1529年-1531年
31
山東諸城
嘉靖十年七月
嘉靖十年九月降
1531年
32
北直任丘
嘉靖十年九月
嘉靖十年十一月降
1531年
33
浙江永嘉
嘉靖十年三月
嘉靖十一年八月致仕
1532年
34*
李時
北直任丘
嘉靖十一年八月
嘉靖十二年四月降
1532年-1533年
35
張孚敬
浙江永嘉
嘉靖十二年四月
嘉靖十四年四月致仕
1533年-1535年
36
李時
北直任丘
嘉靖十四年四月
嘉靖十四年八月降
1535年
37
費宏
江西鉛山
嘉靖十四年八月
嘉靖十四年十月卒
1535年
38
李時
北直任丘
嘉靖十四年四月
嘉靖十七年十二月卒
1535年-1538年
39
江西貴溪
嘉靖十七年十二月
嘉靖十八年五月致仕
1538年-1539年
40
南直崑山
嘉靖十八年五月
嘉靖十八年五月降
1539年
41
夏言
江西貴溪
嘉靖十八年五月
嘉靖二十年八月致仕
1539年-1541年
42
翟鑾
山東諸城
嘉靖二十年八月
嘉靖二十年十月降
1541年
43
夏言
江西貴溪
嘉靖二十年十月
嘉靖二十一年七月罷
1541年-1542年
44
翟鑾
山東諸城
嘉靖二十一年七月
嘉靖二十三年八月罷
1542年-1544年
45
江西分宜
嘉靖二十三年八月
嘉靖二十四年十二月降
1544年-1545年
46
夏言
江西貴溪
嘉靖二十四年十二月
嘉靖二十七年正月致仕
1545年-1548年
47
嚴嵩
江西分宜
嘉靖二十七年正月
嘉靖四十一年五月罷
1548年-1562年
48
南直華亭
嘉靖四十一年五月
隆慶二年七月致仕
1562年-1568年
49
南直興化
隆慶二年七月
隆慶五年五月致仕
1568年-1571年
50
河南新鄭
隆慶五年五月
隆慶六年六月罷
1571年-1572年
51
湖廣江陵
隆慶六年六月
萬曆十年六月卒
1572年-1582年
52
山西蒲州
萬曆十年六月
萬曆十一年四月丁憂
1582年-1583年
53
南直長洲
萬曆十一年四月
萬曆十九年九月致仕
1583年-1591年
54
山西山陰
萬曆十九年九月
萬曆二十年三月致仕
1591年-1592年
55
浙江蘭溪
萬曆二十年三月
萬曆二十一年正月降
1592年-1593年
56
南直太倉
萬曆二十一年正月
萬曆二十二年五月致仕
1593年-1594年
57
趙志皋
浙江蘭溪
萬曆二十二年五月
萬曆二十九年九月卒
1594年-1601年
58
浙江鄞縣
萬曆二十九年九月
萬曆三十四年七月致仕
1601年-1606年
59
浙江山陰
萬曆三十四年七月
萬曆三十六年十一月卒
1606年-1608年
60*
福建晉江
萬曆三十六年十一月
萬曆四十年九月致仕
1608年-1612年
61
福建福清
萬曆四十年九月
萬曆四十二年八月致仕
1612年-1614年
62
浙江德清
萬曆四十二年八月
泰昌元年十二月致仕
1614年-1620年
63
江西南昌
泰昌元年十二月
天啓元年十月降
1620年-1621年
64
葉向高
福建福清
天啓元年十月
天啓四年七月致仕
1621年-1624年
65
山西蒲州
天啓四年七月
天啓四年十一月致仕
1624年
66
浙江烏程
天啓四年十一月
天啓四年十二月致仕
1624年
67
南直崑山
天啓四年十二月
天啓六年九月致仕
1624年-1626年
68
北直元城
天啓六年九月
天啓七年十一月致仕
1626年-1627年
69
浙江平湖
天啓七年十一月
崇禎元年三月致仕
1627年-1628年
70
李國𣚴
北直高陽
崇禎元年三月
崇禎元年五月致仕
1628年
71
浙江蕭山
崇禎元年五月
崇禎元年六月致仕
1628年
72
北直高邑
崇禎元年六月
崇禎元年十二月降
1628年
73
韓爌
山西蒲州
崇禎元年十二月
崇禎三年正月致仕
1628年-1630年
74
李標
北直高邑
崇禎三年正月
崇禎三年三月致仕
1630年
75
北直大名
崇禎三年三月
崇禎三年九月致仕
1630年
76
南直宜興
崇禎三年九月
崇禎六年六月罷
1630年-1633年
77
浙江烏程
崇禎六年六月
崇禎十年六月致仕
1633年-1637年
78
山東淄川
崇禎十年六月
崇禎十一年四月罷
1637年-1638年
79
南直建德
崇禎十一年四月
崇禎十一年六月罷
1638年
80
四川綿竹
崇禎十一年六月
崇禎十二年二月罷
1638年-1639年
81
陝西韓城
崇禎十二年二月
崇禎十三年六月致仕
1639年-1640年
82
山東黃縣
崇禎十三年六月
崇禎十四年五月罷
1640年-1641年
83
山東費縣
崇禎十四年五月
崇禎十四年九月降
1641年
84
周延儒
南直宜興
崇禎十四年九月
崇禎十六年五月罷
1641年-1643年
85
四川井研
崇禎十六年五月
崇禎十七年二月罷
1643年-1644年
86
福建晉江
崇禎十七年二月
崇禎十七年三月罷
1644年
87
北直通州
崇禎十七年三月
崇禎十七年三月,明亡,遇難
1644年
上表參見《明史·宰輔年表》 [7]  [87]  、相關人物傳記 [88]  以及對《宰輔年表》的考訂文章 [4]  [89] 
説明如下:
(1)表中上任時間,如其人於詔書下達時尚在外地,而詔書下達當月未能應召到京的,以應召到京時間為準;
(2)天順元年(1457年)正月按照加官則徐有貞在前,按照殿閣則高榖在前,一説按實際情況首輔當已為徐有貞(本表序號9); [4] 
(3)嘉靖五年(1526年),《宰輔年表》將楊一清列為內閣首輔,系就該年五月至七月而言。但即使這一期間,楊一清的官銜為“少師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費宏則為“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4]  [90-91]  ,而太子太師高於太子太傅,且《明實錄》亦將費宏列於楊一清前(例如 [92]  ),據改(本表序號28);
(4)嘉靖十二年(1533年),《宰輔年表》將方獻夫列為內閣首輔,據《明實錄》及《嘉靖以來首輔傳》改為李時(本表序號34); [4] 
(5)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朱賡卒後,繼任首輔存在爭議,《宰輔年表》採李廷機,《明實錄》在此期間亦仍將李廷機排在葉向高之前(例如 [93]  ),姑依《明實錄》(本表序號60)。
參考資料
  • 1.    張帆.中國古代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308-311
  • 2.    時江玲. 明朝嘉靖至萬曆前期的內閣首輔制研究[D]. 中國政法大學, 2010.
  • 3.    中國通史(第九卷)-中古時代-明時期(上冊)-乙編-第七章 明代軍政體制的變化-第一節 明朝的行政體制  .語文備課大師網[引用日期2018-11-10]
  • 4.    甄鵬. 明代大學士的排名及首輔的確定[J]. 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學報, 2014(1):36-39.
  • 5.    劍橋中國明代史-永樂統治時期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11-10]
  • 6.    歐陽琛. 論明代閣權的演變[J]. 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7(4):55-62.
  • 7.    明史·卷一百0九·表第十·宰輔年表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8-31]
  • 8.    林延清. 嘉靖帝對內閣的強化、完善與控制[J]. 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6(4):9-13.
  • 9.    (美)黃仁宇著.萬曆十五年.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24-25
  • 10.    方誌遠. 明代內閣的票擬製度[J]. 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7(4):63-70.
  • 11.    賀旭志,賀世慶 編著.中國曆代職官辭典.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3:331
  • 12.    李渡. 論明代的閣權[J]. 文史哲, 1995(6):89-94.
  • 13.    李開榮 主編.漢英政治法律詞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1:271
  • 14.    《新唐書·百官志二》:學士、直學士、侍讀學士、脩撰官,掌刊緝經籍。凡圖書遺逸、賢才隱滯,則承旨以求之。謀慮可施於時,著述可行於世者,考其學術以聞。凡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經籍,月終則進課於內,歲終則考最於外。
  • 15.    新唐書· 志第三十七·百官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8-08-21]
  • 16.    《宋史 職官志》:學士之職,資望極峻,無吏守,無職掌,惟出入侍從備顧問而已。觀文殿即舊延恩殿,慶曆七年更名。皇祐元年,詔:"置觀文殿大學士,寵待舊相,今後須曾任宰相,乃得除授。"······中興後,非宰相而除者,自紹興二十年秦熺始。熺知樞密院、郊祀大禮使,禮成,以學士遷,且視儀揆路,非典故也。乾道四年,汪澈舊以樞密使為學士遷。九年,王炎以樞密使為西川安撫使除。至慶元間,趙彥逾自工部尚書為端明殿學士,直以序遷至焉。曾為宰相而不為大學士者,自紹興元年範宗尹始。
  • 17.    宋史·卷一百一十五·職官二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18-08-21]
  • 18.    《明史·卷七十二·職官志》:十五年,仿宋制,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禮部尚書邵質為華蓋,檢討吳伯宗為武英,翰林學士宋訥為文淵,典籍吳沉為東閣。又置文華殿大學士,徵耆儒鮑恂、餘詮、張長年等為之,
  • 19.    明史·志第四十八·職官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8-08-21]
  • 20.    《明史·卷一百〇九·宰輔年表》:明太祖初壹海內,仍元制,設中書省,綜理機務。其官有丞相、平章、左右丞、參政,而吏、户、禮、兵、刑、工六尚書為曹官。行之一紀,革中書省,歸其政於六部,遂設四輔官。又仿宋制,置殿閣大學士,而其官不備,其人亦無所表見。燮理無聞,何關政本,視前代宰執,迥乎異矣。
  • 21.    《明史·職官一》:成祖即位,特簡解縉、胡廣、楊榮等直文淵閣,參預機務。閣臣之預務自此始。然其時,入內閣者皆編、檢、講讀之官,不置官屬,不得專制諸司。諸司奏事,亦不得相關白。
  • 22.    《明史·卷一百〇九·宰輔年表》:成祖簡翰林官直文淵閣,參預機務,有歷升至大學士者。其時章疏直達御前,多出宸斷。儒臣入直,備顧問而已。
  • 23.    《明史·職官一》:自洪武十三年罷丞相不設,析中書省之政歸六部,以尚書任天下事,侍郎貳之。而殿閣大學士只備顧問,帝方自操威柄,學士鮮所參決。其糾劾則責之都察院,章奏則達之通政司,平反則參之大理寺,是亦漢九卿之遺也。分大都督府為五,而徵調隸於兵部。外設都、布、按三司,分隸兵刑錢穀,其考核則聽於府部。是時吏、户、兵三部之權為重。迨仁、宣朝,大學士以太子經師恩,累加至三孤,望益尊。而宣宗內柄無大小,悉下大學士楊士奇等參可否。雖吏部蹇義、户部夏原吉時召見,得預各部事,然希闊不敵士奇等親。自是內閣權日重,即有意一二吏、兵之長與執持是非,輒以敗。
  • 24.    《皇明文徵》卷五十七之羅肅《奉少傅東里楊先生書》:少傅兼兵部尚書華葢殿大學士東里先生閣下······先生四朝耆臣二聖元輔於此而不言則誰得而言之此僕所謂勢有關於宗社事有繫於天下蒼生者正謂此也······若是則楊氏之忠節不惟有光於將來而僕之家聲亦庶幾其不墜也若徒緘嘿素餐使後之人誶曰斯人也而有斯職也則弘化寅亮之職固將有負於先生汝敬烏用任御史哉臨楮覼縷不勝懇切之至
  • 25.    明史·卷一百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11-22]
  • 26.    《皇明盛事述》卷三《內閣首輔太宰同鄉》:我朝大政寄之內閣,次則吏部,正統中楊文貞士奇以少師首揆,而王文端直拜太宰,景泰中文端進加少傅,而何盱江文淵以宮保同為尚書,陳廬陵循以少保居首揆,四公皆江西人,楊、王、陳又皆吉安也。(亦見《弇山堂別集·卷三·盛事述三》)
  • 27.    《弇山堂別集》卷十三《大臣歿後儀典》:自後內閣首輔卒於任者如贈太師楊士竒楊溥李賢彭時贈太保費宏太傅李時恩禮最號隆重然祭不過九壇齋糧麻布五十石疋而已
  • 28.    《明史·列傳第五十六·陳循傳》:初,廷議天下吏民建言章奏,皆三楊主之。至是榮、士奇已卒,循及曹鼐、馬愉在內閣,禮部援故事請。帝以楊溥老,宜優閒,令循等預議。
  • 29.    廿二史劄記·卷三十三·明史·明內閣首輔之權最重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8-31]
  • 30.    《御選名臣奏議》卷三之葉盛《劾陳循疏》(景泰二年):臣聞罪莫大於欺罔而大臣欺罔者罪不容誅法莫嚴於怙終而小人怙終者法難輕貸舊章具在重典必加······方今多事之秋而陳循謬當內相之首救時急務曽一事之不聞利已巧言乃連章而不厭昧主憂臣辱之義舍忘家徇國之心謂天可欺謂人可侮謂祖宗之法度不足畏謂士大夫之清議不足恤是致九重煩厭萬口沸騰葢孔子之不信宰予知言行之莫掩呂誨之必彈安石識奸詐之難容防望皇上處以至公斷以大義明彰祖訓大正邦刑將陳循拏送法司明正其罪以為人臣欺罔怙終之戒 疏入帝不納
  • 31.    英宗睿皇帝實錄 卷二百六十八 景泰七年 七月 二十九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8-11-22]
  • 32.    《明史·列傳第五十六·王文傳》:是時,陳循最任,好剛自用。高谷與循不相能,以文強悍,思引與共政以敵之,乃疏請增閣員。循舉其鄉人蕭維禎,谷遂舉文。而文得中官王誠助,於是詔用文。尋自江、淮還朝,改吏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直文淵閣。二品大臣入閣自文始。尋遭母喪,奪哀如前。文雖為谷所引,而谷遲重,循性明決,文反與循合而不附谷。其後以子倫故,欲傾考官,又用谷言而罷。由是兩人卒不相得。
  • 33.    《明史·列傳第五十八·于謙傳》:帝知謙深,所論奏無不從者。嘗遣使往真定、河間採野菜,直沽造乾魚,謙一言即止。用一人,必密訪謙。謙具實對,無所隱,不避嫌怨。由是諸不任職者皆怨,而用弗如謙者,亦往往嫉之。比寇初退,都御史羅通即劾謙上功簿不實。御史顧躭言謙太專,請六部大事同內閣奏行。謙據祖制折之,户部尚書金濂亦疏爭,而言者捃摭不已。諸御史以深文彈劾者屢矣,賴景帝破眾議用之,得以盡所設施。
  • 34.    英宗睿皇帝實錄 卷二百八十 天順元年 七月 九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8-11-22]
  • 35.    《古穰集·卷二·奏議》之《弭災自劾》:近者禮部奏今冬氣燠失調天不降雪乞命文武羣臣修省祈禱臣切思陰陽不和固大臣不能盡職之所致而大臣之中其咎最重者惟臣一人何也······前代居公孤之位者多因災異策免今文臣之中惟臣濫叨少保之職而又不為士論所取雖無災變亦當罷去況有此災變尚可恬然自安而不退乎今內閣不為無人伏望皇上察臣情懇賜臣罷歸田裏則天意可回災變弭而陰陽可和矣臣冒幹犬威不勝竦懼期允之至成化年月日奉聖旨修徳弭災上下同之引咎自歸已見誠意所辭不允
  • 36.    憲宗純皇帝實錄 卷二十四 成化元年 十二月 二十一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8-11-22]
  • 37.    憲宗純皇帝實錄 卷五十三 成化四年 四月 二十八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8-11-11]
  • 38.    《明史·卷七十二·職官一》:世宗時,三殿成,改華蓋為中極,謹身為建極,閣銜因之。嘉靖以後,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 39.    朱子彥. 論明代的內閣與黨爭[J]. 社會科學戰線, 1996(1):149-155.
  • 40.    史仲文,胡曉林 主編;顏品忠,顏吾芟,邸建新等 本卷主編.中華文化制度辭典·文化制度.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8:197
  • 41.    明史·列傳第五十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8-08-31]
  • 42.    胡丹. 明代“朝班”考述[J]. 故宮博物院院刊, 2009(1):108-124.
  • 43.    翦伯贊 主編.中國史綱要(增訂本)上、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505,539
  • 44.    林延清. 嘉靖帝對內閣的強化、完善與控制[J]. 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6(4):9-13.
  • 45.    《楊文忠三錄·卷八》之《具官臣楊廷和謹奏為懇切陳情乞恩放歸田裏事》附錄嘉靖三年二月十一日奉聖防:嘉靖三年二月十一日奉聖防卿內閣首輔密務重臣故引疾據卧因政理相闗連章具辭準致仕還鄉寫勅馳驛前去着有司月給食米六石嵗撥人夫八名應用前次有防論功特與世廕等項恩典吏兵二部還議了來説該衙門知道
  • 46.    何兆吉. 明代內閣相權的一點質疑[J]. 大連民族大學學報, 2004, 6(4):58-61.
  • 47.    閆利軍. 嘉隆萬時期的閣部關係[D]. 天津師範大學, 2009.
  • 48.    朱永旗. 論明代著名政治家夏言[J].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1993, 7(1):64-69.
  • 49.    明史紀事本末·卷五十四·嚴嵩用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11-23]
  • 50.    懷效鋒. 明代首輔與司法(下)[J]. 中國法學, 1988(1):112-114.
  • 51.    樊樹志. 張居正與馮保——歷史的另一面[J].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9(1):80-87.
  • 52.    卞利. 嘉靖至萬曆初年內閣首輔的爭權鬥爭[J]. 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2(3):105-110.
  • 53.    神宗顯皇帝實錄 卷四十一 萬曆三年 八月 十一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8-11-11]
  • 54.    國朝獻徵錄卷之十七(錄王世貞《嘉靖以來首輔傳》卷七《張公居正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11-11]
  • 55.    明史·卷二百一十三·列傳第一百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8-11-10]
  • 56.    張學亮. 明中後期內閣首輔的嬗替與政治影響[J].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 2008(2):35-39.
  • 57.    劍橋中國明代史-張居正的10年:耀眼的暮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11-10]
  • 58.    《明史·卷二百一十九·列傳第一百七》:志皋為首輔,年七十餘,耄矣,柔而懦,為朝士所輕,詬誶四起。······志皋衰,位精悍敢任,政事多所裁決。時黜陟權盡還吏部,政府不得侵撓。位深憾之,事多掣其肘。以故孫鑨、陳有年、孫丕揚、蔡國珍皆不安其位而去。
  • 59.    《明史·卷二百一十九·列傳第一百O七》:三十四年,一貫、鯉去位,賡獨當國,年七十有二矣。朝政日弛,中外解體。賡疏揭月數上,十不能一下。御史宋壽首諷切賡,給事中汪若霖繼之。賡緣二人言,力請帝更新庶政,於增閣臣、補大僚、充言路三事語尤切。帝優詔答之而不行。
  • 60.    《明史·魏廣微傳》:葉向高、韓爌相繼罷,何宗彥卒,秉謙遂為首輔。自四年十二月至六年九月,凡傾害忠直,皆秉謙票擬。《三朝要典》之作,秉謙為總裁,復擬御製序冠其首,欲用是鉗天下口。朝廷有一舉動,輒擬旨歸美忠賢,褒讚不已。廣微以札通忠賢,籤其函曰“內閣家報”,時稱曰“外魏公”。先是,內閣調旨,惟出首輔一人,餘但參議論而已。廣微欲擅柄,謀之忠賢,令眾輔分任,政權始分,後遂沿為故事。
  • 61.    明史·列傳第一百九十四·閹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8-08-22]
  • 62.    《明史·顧秉謙傳》:葉向高、韓爌相繼罷,何宗彥卒,秉謙遂為首輔。自四年十二月至六年九月,凡傾害忠直,皆秉謙票擬。《三朝要典》之作,秉謙為總裁,復擬御製序冠其首,欲用是鉗天下口。朝廷有一舉動,輒擬旨歸美忠賢,褒讚不已。
  • 63.    明史·列傳第一百九十六·奸臣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8-08-31]
  • 64.    劉洋. 清朝大學士班次問題初探[J]. 歷史檔案, 2011(1):45-51.
  • 65.    《萬曆野獲編》卷七《閣部列銜》:國初閣部大臣。惟以部次及宮銜之大小為次第。不獨重閣臣也。如景泰元年辛未科廷試讀卷。工部尚書石璞。居工部尚書兼翰林學士直內閣高谷之前。時兩人俱不帶宮銜。璞又以乙科起家。非詞林前輩。蓋以坐部為尊。故抑戴銜於後也。至成化五年己丑科讀卷。則兵部尚書兼翰林學士直內閣商輅。居吏部尚書崔恭之前。時兩人俱不帶宮銜。亦宜以部序為次。而位置如此。則以閣體重也。其時去景泰初元將廿年。時事已大不同矣。至十一年乙未科讀卷。商淳安以户書學士。萬眉州以禮書學士。俱列吏部尚書尹旻之前。則揆地之勢已大定。自此循為故事矣。其後弘治四年辛亥。邱文莊以禮書入為文淵大學士。時王端毅為太宰。與邱同加太子太保。遂用往例。班行中壓邱之上。為邱所憎。被謗以去。亦可謂不知時變矣。
  • 66.    萬曆野獲編卷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8-31]
  • 67.    肖立軍. 明代內閣的設立、職掌及地位[J]. 歷史教學(下半月刊), 2005(9):63-64.
  • 68.    龔浩. 明代內閣首輔的“封還執奏”初探[J]. 天水師範學院學報, 2017(4):55-60.
  • 69.    懷效鋒. 明代首輔與司法(上)[J]. 中國法學, 1987(6):61-63.
  • 70.    大明會典卷之二百二十一·翰林院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12-02]
  • 71.    世宗肅皇帝實錄 卷一百六 嘉靖八年 十月 九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8-11-11]
  • 72.    王世貞《嘉靖以來首輔傳》卷一:餘所稱述閣臣沿起輕重始末已具年表中既而嘆曰髙帝之罷設丞相着為甲令重其典危其辭豈不諄諄偲偲哉然卒避名而陰操其實以至於極重不可反者萬幾不獨斷睿智不恆操耳目之用必有憑而積漸之勢成也仁宣之代與卿並太宰位第一華葢次之大宗伯位第三謹身次之正統景泰之際大宗伯太宰位皆第一華葢次之然在正統則中貴秉綸綍而専於內在景泰則司馬預帷幄而分於外雖理亂之勢殊而閣臣之不得言相猶故也自天順之隆寄於武功氏然左珥橫胄更得而抗持之且未幾輒敗其後委寄於南陽雖亦參之以太宰大司馬而相端萌矣若首次之低昂亦以時露矣成化末太宰文帥與首臣權相敵也次之與首勢相逼也葢皆有所挾而皆不勝於是相形顯而首次益低昻矣弘治間首次以官序而不異權太宰大司馬以孤卿重而不相角其治世之象乎哉正徳不親政其始端委而聽閣臣之贊襄既而使大閹奪之閹敗它閹復寄之又復使介冑參之於是閣臣孱不復能振其黙無恥者甘為之隸役而竊以自私何論相哉是故芳為之次而不得言首矣宰彩為之外而不得言內矣寧彬進而絲綸移於介冑矣嘉靖入紹盡掃其蠧而新之歸政內閣新都嶷然三輔鼎承百辟風偃雖不久而有所扼以去然相形成而首次遂大分永嘉之為卿佐則擊內閣而破相之體居內閣則排六卿而成相之尊其為次則出尊之上為首則惡次之近然而直者猶能奮而與之抗健者猶能挾而刺其肘若乃屏苞苴折奸幸明主威蕩國蠧斯亦功之首也已信州之所結托不能如永嘉而汰過焉上舞其上下逞其下寵盡而辱乘之身首異處為天下笑袁州以柔用竊人主之喜怒而為威福荊州以剛用操人主之威福而成喜怒六卿伺色操旨若六曹吏稱次者亦惕息屏氣而不敢有所異同於是乎相之形張矣其首次則霄壤矣夫刑憲之報近而及身小逺而及子孫大家籍名滅播之丹書夫豈不幸哉然談者猶以為荊州微有功罪稍不蔽雲大約新鄭狠於信州而汰小未甚二李肩次無咎無譽新都華亭用亦有剛柔而業相埒其最優者也餘既卒卒不獲終三管之事故及耳目之確者着之曰嘉靖以來首輔傳葢至嘉靖而始有相與首也曷言輔避相也諸為次者及與連者附志其中
  • 73.    皇明經世文編卷之三百八十(答葉台山相公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11-10]
  • 74.    神宗顯皇帝實錄 卷五百一 萬曆四十年 十一月 五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8-11-10]
  • 75.    皇明經世文編卷之四百六十二(條陳時務疏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11-10]
  • 76.    明史·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02-20]
  • 77.    明夷待訪錄(置相)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11-10]
  • 78.    (清)紀昀等撰.歷代職官表(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87
  • 79.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 第四講 明代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11-10]
  • 80.    趙曄. 明朝的內閣首輔制度考證[J]. 蘭台世界, 2014, No.431(9):87-88.
  • 81.    郭厚安, 田澍. 對張居正權力之剖析[J]. 甘肅社會科學, 1989(2):67-72.
  • 82.    朱亞非. 論楊廷和——兼評明正德16年的改革[J]. 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1987(6):10-15.
  • 83.    胡克誠. 楊一清與嘉靖新政[D]. 遼寧師範大學, 2007.
  • 84.    金程豐. 高拱改革與明中後期政局[D]. 華南師範大學, 2002.
  • 85.    □ 田澍. 嘉靖革新研究中的幾個問題[J].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 39(5):105-110.
  • 86.    戰雪雷. 明代強化皇權對士大夫價值取向的影響[J]. 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 36(6):56-60.
  • 87.    明史·卷一百一十·表第十一·宰輔年表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8-31]
  • 88.    明史·卷二百五十一·傳第一百三十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8-11-11]
  • 89.    胡丹. 《明史·宰輔年表》校正[J]. 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 2008(4):93-107.
  • 90.    世宗肅皇帝實錄 卷二十四 嘉靖二年 三月 十四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8-11-11]
  • 91.    世宗肅皇帝實錄 卷五十二 嘉靖四年 六月 二十三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8-11-11]
  • 92.    世宗肅皇帝實錄 卷六十五 嘉靖五年 六月 十三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8-11-11]
  • 93.    神宗顯皇帝實錄 卷四百五十八 萬曆三十七年 五月 二十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8-11-1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