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高煦

(明朝第三任漢王)

鎖定
朱高煦(1380年—1426年),明朝宗室大臣,封爵漢王。明成祖朱棣次子,母親文皇后徐氏。 [51]  [53-54]  [57-58] 
朱高煦善騎射,有臂力 [52]  。早年跟隨其父發動“靖難之役”並立有戰功,多次營救明成祖於危難之中。永樂二年(1404年),朱高煦被封為漢王,因圖謀儲君之位,遲遲不肯就藩。永樂十三年(1415年),朱棣將其改封青州,後朱高煦因圖謀不軌,被安置在山東樂安州 [55]  。洪熙元年(1425年),朱高煦企圖伏擊朱瞻基,結果失敗。次年(1426年),朱高煦在樂安謀反,明宣宗率軍出征,朱高煦無力抵抗,於是投降。後被囚禁,但仍不思悔改。
明宣宗曾多次到獄中看望朱高煦,其中一次,朱高煦伸腳將明宣宗絆倒,明宣宗大怒,命令力士用銅缸燃炭將朱高煦烤死。朱高煦有《擬古感興詩》《懷仙歌賜周玄初》《洞天秋望賜周玄初》等作品。 [56] 
全    名
朱高煦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北平府
出生日期
1380年12月30日 [38] 
逝世日期
1426年10月6日
主要成就
隨父靖難,屢立戰功

朱高煦人物生平

朱高煦早年經歷

朱高煦是燕王朱棣的嫡次子,作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個孫子 [38]  ,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獲封高陽郡王。 [1] 
朱高煦早年曾和秦王世子朱尚炳、晉王世子朱濟熺、燕王世子朱高熾(朱高煦長兄)、周王世子朱有燉以及四府年長的王子一同在南京就學。但他生性狡黠、狠愎,和晉府王子朱濟熿、周府王子朱有爋皆言行輕佻,不為祖父朱元璋所喜愛。 [44] 

朱高煦靖難建功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駕崩,建文帝繼位,朱高煦與兄長朱高熾一同入朝奔喪。舅舅徐輝祖見他遊手好閒,品行不端,便暗中告誡他。朱高煦非但不聽,還盜走徐輝祖心愛的寶馬,渡江返回北平(今北京)。歸途之中,朱高煦經常殺死官民,還在涿州擊殺驛丞,朝臣都因此指責燕王。 [2]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難,命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朱高煦隨軍出征,經常作為前鋒。
建文二年(1400年),朱高煦參加白溝河之戰,並率精騎衝陣,斬殺都督瞿能父子。後來,朱棣兵敗東昌(今山東聊城),大將張玉戰死。朱高煦率軍趕至,擊退南軍,將朱棣救出。 [3]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在浦子口被南軍擊敗,朱高煦率軍趕到。朱棣大喜道:“我已精疲力竭了,我兒應當奮勇再戰。”又撫摸着他的背部道:“努力罷!世子常常生病。”朱高煦親率軍隊力戰,終於將南軍擊退。 [4-5] 

朱高煦參與奪嫡

靖難之役時,朱棣多次瀕臨危難,在朱高煦的力戰下方轉敗為勝,因此認為他很像自己。朱高煦也以此自負,並恃功驕縱,多行不法之事。後來,朱棣繼位,是為明成祖,命朱高煦率軍前往開平防守邊境。 [6] 
當時,朝廷正商議立儲之事。淇國公丘福、駙馬王寧都喜歡朱高煦,常在成祖面前稱讚他的功勞,請求立朱高煦為太子。成祖難以決斷,最終還是認為世子朱高熾仁賢,又是太祖所立,而朱高煦過失太多,沒有同意 [7] 
永樂二年(1404年),成祖立朱高熾為皇太子,封朱高煦為漢王,藩國雲南。朱高煦道:“我有何罪,要被趕到萬里之外。”不肯前往藩國。隨巡北京時,朱高煦極力請求與兒子返回南京。成祖無奈,只得同意。 [8]  後來,朱高煦索取天策衞為漢王護衞,並常以唐太宗自比。不久,朱高煦又請求增加兩護衞,行事更加放縱。他自負勇武,又常跟隨成祖左右,便多次挑撥是非,陷害太子,致使解縉冤死、黃淮入獄。 [9] 
永樂十三年(1415年),朱高煦被改封到青州,但仍不願前往,怏怏不樂説:“我有何罪,置我瘠土”。明成祖這才疑心他有奪嫡之意,下詔催他就藩。朱高煦還是不肯動身,並私自挑選衞士,招募精兵三千人,又擊殺兵馬指揮徐野驢,僭用御用車馬器物。 [10] 

朱高煦就藩樂安

永樂十四年(1416年)十月,成祖返回南京,得知朱高煦違法之事達數十起,對其予以痛斥,剝奪冠服,囚禁在西華門內,準備將他廢為庶人。太子朱高熾念及兄弟之情,在成祖面前極力請求。成祖削去朱高煦的兩護衞,將他的親信誅殺。 [11] 
永樂十五年(1417年)三月,成祖將朱高煦徙封到樂安州,並命他即日起程。朱高煦到達封地後,心懷怨念,更加着急地策劃謀反。朱高熾雖多次致書勸誡,朱高煦仍不肯悔改。 [12]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在北伐回軍途中病逝,太子朱高熾在北京繼位,是為明仁宗。而朱高煦則遣心腹入京,伺機叛亂。但明仁宗卻將朱高煦召回京城,增加其俸祿,賞賜寶物數以萬計,隨後命其歸藩樂安。十月,明仁宗他又封朱高煦的嫡子朱瞻坦為世子,其餘兒子均封為郡王 [13] 
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病逝,太子朱瞻基從南京趕往北京奔喪。朱高煦打算在半路設伏,截殺朱瞻基,但由於行動倉猝,沒有成功。不久,朱瞻基繼位,是為明宣宗,對朱高煦與趙王朱高燧的賞賜厚於其他王府 [14]  。後來,朱高煦向宣宗提出請求,敷陳利國安民四事。宣宗命有關官員將其建議予以實施,又覆信答謝。此後,凡是朱高煦提出的請求,宣宗都按照他的意見一一照辦,朱高煦卻認為宣宗軟弱無能,更加驕橫狂妄。 [15] 

朱高煦起兵造反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朱高煦起兵造反,聯合山東都指揮靳榮,又在衞所散發刀箭、旗幟,掠奪周邊郡縣的所有馬匹,設立前後左右中五軍,任命王斌、朱恆等為太師都督尚書等官職。朱高煦還企圖勾結英國公張輔為內應,但被張輔告發。 [16] 
當時,御史李浚在家守孝,得知朱高煦謀反,改名換姓,由小路趕往北京告變。明宣宗仍不忍用兵,派宦官侯泰賜書信給朱高煦。朱高煦部署重兵壓陣,面南而坐會見侯泰,並道:“永樂年間皇帝聽信讒言,削去我的護衞,把我封到樂安,仁宗也僅用金帛引誘糊弄我,我怎能這樣鬱鬱不樂地長居於此?你回去告訴皇帝,將奸臣夏原吉等人送來,然後再慢慢商議我的要求。”侯泰非常恐懼,只好返回京師。宣宗問起朱高煦所言,侯泰不敢據實回答。 [17] 
同月,朱高煦派百户陳剛上疏,又給公侯大臣寫信,多有指斥之詞。宣宗嘆道:“漢王果然謀反了。”於是派陽武侯薛祿率軍討伐,大學士楊榮卻勸宣宗御駕親征。張輔奏道:“請給臣二萬兵馬,擒拿朱高煦獻給陛下。”宣宗道:“你確實可以平定叛亂,但我剛剛繼位,也許還有心懷二意的小人,若不親征,便不能安定小人的反叛。” [18] 
朱高煦起初聽聞薛祿率軍,非常高興,認為容易對付,及至得知宣宗親征,方才害怕。後來,宣宗致信給朱高煦道:“張敖失國,始於貫高,淮南被殺,成於伍被。現在大軍壓境,你只要交出慫恿謀反之人,朕就可免除你的過失,恩惠禮遇與原先一樣,不然的話,一開戰你必然被擒,或者你的部下把你當成奇貨綁了獻於朕,到那時,你後悔也來不及了。” [19] 
征討大軍前鋒到達樂安後,朱高煦下戰書,約定明晨開戰。宣宗命大軍疾行,駐軍在樂安城北,包圍四門,併發射神機銃箭,震懾叛軍,又不顧眾將請求,再次把勸降書信射入城內,朱高煦仍不理會 [20]  。這時,城內叛軍都想抓住朱高煦獻給宣宗。朱高煦大驚,暗中派人到行營面見宣宗,打算明日出降,得到允許。當夜,朱高煦把兵器與通謀書信全部燒燬。次日,宣宗移駐城南。朱高煦打算出城,被王斌等人勸阻,只得假意回到漢王府,暗中從小路出城投降。 [21] 

朱高煦兵敗被誅

這時,羣臣紛紛上奏,請求將朱高煦明正典刑。宣宗不許,還把彈劾奏章給朱高煦看。朱高煦叩首道:“臣罪該萬死,惟聽陛下處置。”朱高煦餘黨全部被擒後,宣宗赦免城中守軍之罪,改樂安州為武定州,命薛祿與尚書張本留守,然後班師回朝。 [22] 
返回北京後,宣宗將朱高煦父子廢為庶人,關押在皇城西安門內,還親自把平息朱高煦叛亂一事編寫成《東征記》,昭示羣臣。逆黨王斌等人伏誅,同謀伏誅者六百四十餘人,因故意放縱和藏匿反賊而被處死或戍邊的計一千五百餘人,發配到邊遠地區的計七百二十人。 [23] 
後來,宣宗去探視朱高煦,卻被朱高煦故意絆倒。宣宗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將大缸頂起。宣宗又命人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銅缸內。朱高煦的幾個兒子也全都被殺。 [24-25] 

朱高煦歷史評價

徐輝祖三甥中,獨高煦勇悍無賴,非但不忠,且叛父,他日必為大患。 [45] 
高岱高煦之徵,役不逾時,兵不血刃,而罪人斯得者,何成功之速哉?蓋鑑前事之失而得處置之宜也。……使宣宗不決計親征而命將出師,人將懲往策而持二端,天下事未可知矣。 [42] 
焦竑其兇橫、淫荒、狡黠、險狼、跋扈,不可御久矣。靖難兵起,仁宗居守,庶人有膂力,善騎射,從行頗有功。 [39] 
陳懿典:高煦材武,膠西、任城之流,一將之任也。靖難雖功多,亦以所從者武,所摧者瑕,然較於居守,則根本為鉅。且聞是時,四年間所破城邑,旋破旋守,獨仰給北平、永平,則國本之定,蓋亦城守有功焉,非獨嫡長也。而煦竟妄意天策上將之事,自取大僇。自是之後,國家永絕吳濞之謀,獨正德兩見而兩敗矣。夫以康陵而摧二兇如拉朽,況宣廟之英特哉。 [42] 
錢謙益高煦,太宗第二子,倚恃靖難功,傾動東朝,太宗幾為所惑。……煦在藩邸,制《擬古感興詩》二十八篇,其臣僚鏤版行之,盛稱其英資睿智,雄才蓋世,合二聖之規模,成一代之製作。蓋其奪嫡深謀,頗見於此。而史稱其日事遊嬉,不肯學問,史家嚴辭溢惡,或未可盡信也。 [35] 
查繼佐魏國輝祖請留漢煦京師,意良善。嗣北平勇索子,何以應?是與燕以兵名也。宜明告燕:吾令輝祖善師傅教爾煦,必玉成之,隨曲與恩誼,而微誡輝祖毋縱煦歸,一再不率,然後持之,曰:“父不能教,吾乃善燕後而不能也。”且質子事,古有之矣。他日燕即起,亦或瞻顧。即不念其子,而無策胡騎後至者。煦白溝小河不力,可無人物便入金川。洪武時,外防切,故雄燕北平。永樂末年,內防急,遂狹漢樂安。幸文皇久,不作惡監國,倘酷愛煦,即不入丘福、王寧之譖,而仍王煦漢,或真比皇考之於建文矣。然而煦殘無謀,不能用人,寡助,徒一往為伸足之計,即漢無能為也。 [40] 
谷應泰高煦為文皇第二子,強力善騎射。燕藩兵起,摧鋒陷敵,從徵有功。而仁宗之在青宮也,性仁柔,體肥足壖,高煦輕之,以為可取而代也。於是潛謀奪長,飛語傾危,私造兵器,陰養死士,中傷東宮官屬,自比天策上將。而駙馬王寧、淇國公丘福,亦復官府交通,陰圖翼戴。自非居守功高,嫡長分定,又且張妃執爨,陰教克修,則成師名子,如意類吾,文皇之意亦未保其克終也。然而煦者,不過桀驁不臣,非有深圖遠算,特以成祖喜其猛鷙,昭帝曲加友愛,於時父兄見驕,恃愛肆奸。封雲南,則恚怒不去,封青州,則託故不行。支解無罪,僭用乘輿,逆節所萌,有自來矣。然而煦之謀,非有湘東刻檀之狡也;煦之才,非有曹植自試之銘也;地不過樂安,煦非有吳、楚七國之強也;人不過王斌、朱烜,煦非有貫高、伍被之佐也。乃以宣宗初御,輕其年少,陳兵踞坐,聲罪朝廷。所幸神機內斷,親督六師。煦不先爭濟南,轉躪河北,而困守孤城,束身就縛,豈非外多誇詐,內實怯懦,宣宗料敵真神算也。……其後逍遙城中,煦嬰鎖縶。檻猿未嘗不牢,縛虎未嘗不急,而忽伸一足,勾上踣地,以致銅缸燃炭,身首為灰。彼豈真有閽戕戴吳,築擊秦庭之智哉!要不過桀驁不臣,適以殺其軀耳。雖然,高煦之後,朱寘鐇、宸濠,反者踵起,豈前車之鑑,不足懾以天誅,抑靖難之風,若或貽以家法。蓋觀於漢庶人之變,而嘆蜾蠃之類我也。 [26] 
蔡東藩① 庸材也欲逞強梁,暴骨揚灰枉自傷。莫向釜中悲煮豆,追原禍始是文皇。② 高煦不道,竟欲上效乃父,藉口除奸,幸宣宗從諫如流,決意親征,六師一至,煦即失措,出城乞降,席藁待罪,彼才智不逮成祖,而君非建文,臣非齊黃,多見其速斃已也。厥後銅缸燃炭,身首成灰,何莫非煦之自取乎? [34] 
張永山朱高煦不過是一個在政治上懷有野心,居功自傲,蓄意製造叛亂,違逆軍心民意的野心家。在軍事上,朱高煦是無謀無斷、無深圖遠算之人。他在違逆形勢的情況下發動叛亂,既在政治上負叛亂之名,又在軍事上倉促盲動,困守樂安,自取滅亡。 [27] 

朱高煦軼事典故

朱高煦兄弟不和

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屢立戰功,多次營救朱棣於危難之中。朱棣曾撫摸着他的背,勉勵道:“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 [46]  朱高煦因此萌生奪嫡之心,對朱高熾很不恭敬,常在朱棣面前説其壞話。朱允炆曾在方孝孺的建議下,命人持書信前往北平,策反負責留守的朱高熾,以離間朱棣、朱高熾的父子關係。朱高熾收到書信並不啓封,直接將書信連同信使一同送往朱棣軍前。但宦官黃儼素與朱高熾不睦,早已搶先密報朱棣,稱“世子且反”。朱棣猶疑不定。朱高煦趁機進言:“世子以前在京城,確與皇太孫(指朱允炆)交好。”就在這時,朱高熾的使者來到,呈上書信。朱棣大嘆:“嗟乎!幾殺吾子!” [47] 
但朱棣即位後,仍舊冊立朱高熾為太子,其中一條理由便是朱高熾仁孝。朱高煦為此不滿,曾作詩稱“申生徒守死,王祥枉受凍”,有譏諷朱高熾且挾恨朱棣之意 [48]  。後來,朱高煦和朱高熾同去拜謁孝陵。朱高熾身體肥胖,又患有足疾,由兩個太監攙扶着行走,不慎跌了個跟頭。朱高煦在後訕笑道:“前人失跌,後人知警。”朱瞻基當時正跟在朱高煦身後,應聲答道:“更有後人知警也。”朱高煦回顧失色。 [49] 

朱高煦父子交惡

朱高煦的次子朱瞻圻因追憾其母為父所殺,故屢次向朱棣上奏其父的過惡,皆外人所不得聞者。朱棣為此稱“爾父子何忍也” [32]  ,朱高煦對此也都知道。 [31] 
朱棣病逝時,朱瞻圻正在北京,凡朝廷之事輒潛遣人馳報朱高煦,一晝夜六七行,內有稱“朝廷將發兵徵樂安”之語,意在挑唆朱高煦起兵造反。但朱高煦卻在朱高熾面前稱朱瞻圻不孝,並拿出了朱瞻圻向其通風報信的數十封密件。朱高熾召朱瞻圻,指責道:“汝尚憑虛離間吾兄弟,況他人乎?”朱高煦則稱:“我其父也,尚於大行(即大行皇帝,指朱棣)前譖毀我,況陛下乎!其罪當誅!”但朱高熾卻以“稚子不足誅”,只是將朱瞻圻廢為庶人,貶到鳳陽看守皇陵。 [33] 

朱高煦個人詩作

《洞天秋望賜周玄初》《懷仙歌賜周玄初》《感興二首》《擬古詩》(六首) [50] 

朱高煦人際關係

朱高煦妻妾

  • 正妃韋氏,出身不詳,朱高煦早年所娶,在永樂二年(1404年)時獲封漢王妃,最終和朱高煦一同被殺。 [1]  [37] 
  • 庶妃郭氏,武定侯郭英的孫女,仁宗郭貴妃(即恭肅貴妃)的妹妹。 [36] 

朱高煦兒子

  1. 朱瞻壑,封漢王世子,永樂十九年(1421年)病逝,賜諡懿莊。 [43] 
  2. 朱瞻圻,後因不孝被廢為庶人,貶往鳳陽守皇陵,朱高煦死後亦被殺。 [33]  [1] 
  3. 朱瞻坦,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十月嗣封漢王世子,先於朱高煦而死。 [1] 
  4. 朱瞻垐,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十月封濟陽王,最終和朱高煦一同被殺。 [41]  [1] 
  5. 朱瞻域,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十月封臨淄王,最終和朱高煦一同被殺。 [41]  [1] 
  6. 朱瞻垶,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十月封昌樂王,最終和朱高煦一同被殺。 [41]  [1] 
  7. 朱瞻墿,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十月封淄川王,最終和朱高煦一同被殺。 [41]  [1] 
  8. 朱瞻坪,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十月封齊東王,最終和朱高煦一同被殺。 [41]  [1] 
  9. 朱瞻壔,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十月封任城王,最終和朱高煦一同被殺。 [41]  [1] 
  10. 朱瞻㙊,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十月封海豐王,最終和朱高煦一同被殺。 [41]  [1] 
  11. 朱瞻垹,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十月封新泰王,最終和朱高煦一同被殺。 [1]  [41]  [1] 

朱高煦史料索引

《大明宣宗章皇帝實錄·卷二十》
《弇山堂別集·卷三十三》
國朝獻徵錄·卷二·宗室二·漢庶人傳》 [29] 
名山藏·卷三十九·分藩記四》
罪惟錄·卷四·諸王列傳·太宗二王》 [40] 
明史·卷一百十八·列傳第六·諸王三》 [28] 

朱高煦影視形象

《飲馬流花河》中的朱高煦 《飲馬流花河》中的朱高煦
年份
電視劇/電影
飾演者
1987
張會波
1995
2005
2005
《大明奇才》
2006
傳國璽
2009
2015
英雄決
廖詩琅
2015
2016
2018
2018
大明風華 [30] 
參考資料
  • 1.    《明史·卷一百三》:漢,高煦,成祖嫡二子。洪武二十八年封高陽王,永樂二年進封。十五年就藩樂安州。宣德元年八月反,削爵錮西內,焚死。世子瞻坦先卒。韋妃及九子俱從死,除。
  • 2.    《明史·朱高煦傳》:及太祖崩,成祖遣仁宗及高煦入臨京師。舅徐輝祖以其無賴,密戒之。不聽,盜輝祖善馬,徑渡江馳歸。途中輒殺民吏,至涿州,又擊殺驛丞,於是朝臣舉以責燕。
  • 3.    《明史·朱高煦傳》:成祖起兵,仁宗居守,高煦從,嘗為軍鋒。白溝河之戰,成祖幾為瞿能所及,高煦帥精騎數千,直前決戰,斬能父子於陣。及成祖東昌之敗,張玉戰死,成祖隻身走,適高煦引師至,擊退南軍。
  • 4.    《明史·朱高煦傳》:徐輝祖敗燕兵於浦子口,高煦引蕃騎來。成祖大喜,曰:“吾力疲矣,兒當鼓勇再戰。”高煦麾蕃騎力戰,南軍遂卻。
  • 5.    《明通鑑·卷十三》:六月,癸丑朔,燕師將渡江,盛庸扼之於浦子口,敗之。燕王欲且議和北還,適高煦引兵至,王仗鉞拊其背曰:“勉之!世子多疾。”於是煦率眾殊死戰,庸兵失利,退屯高資港。
  • 6.    《明史·朱高煦傳》:成祖屢瀕於危而轉敗為功者,高煦力為多。成祖以為類己,高煦亦以此自負,恃功驕恣,多不法。成祖即位,命將兵往開平備邊。
  • 7.    《明史·朱高煦傳》:時議建儲,淇國公丘福、駙馬王寧善高煦,時時稱高煦功高,幾奪嫡。成祖卒以元子仁賢,且太祖所立,而高煦又多過失,不果。
  • 8.    《明史·朱高煦傳》:永樂二年,仁宗立為太子,封高煦漢王,國雲南。高煦曰:“我何罪!斥萬里。”不肯行。從成祖巡北京,力請並其子歸南京。成祖不得已,聽之。
  • 9.    《明史·朱高煦傳》:請得天策衞為護衞,輒以唐太宗自比。己,復乘間請益兩護衞,所為益恣。既負其雄武,又每從北征,在成祖左右,時媒孽東宮事,譖解縉至死,黃淮等皆繫獄。
  • 10.    《明史·朱高煦傳》:十三年五月改封青州,又不欲行。成祖始疑之,賜敕曰:“既受藩封,豈可常居京邸!前以雲南遠憚行,今封青州,又託故欲留侍,前後殆非實意,茲命更不可辭。”然高煦遷延自如。私選各衞健士,又募兵三千人,不隸籍兵部,縱使劫掠。兵馬指揮徐野驢擒治之。高煦怒,手鐵瓜撾殺野驢,眾莫敢言。遂僣用乘輿器物。
  • 11.    《明史·朱高煦傳》:十四年十月還南京,盡得其不法數十事,切責之,褫冠服,囚繫西華門內,將廢為庶人。仁宗涕泣力救,乃削兩護衞,誅其左右狎〈目匿〉諸人。
  • 12.    《明史·朱高煦傳》:明年三月徙封樂安州,趣即日行。高煦至樂安,怨望,異謀益急。仁宗數以書戒,不悛。
  • 13.    《明史·朱高煦傳》:成祖北征晏駕。高煦子瞻圻在北京,覘朝廷事馳報,一晝夜六七行。高煦亦日遣人潛伺京師,幸有變。仁宗知之,顧益厚遇。遺書召至,增歲祿,賜賚萬計,仍命歸藩。封其長子為世子,餘皆郡王。
  • 14.    《明史·朱高煦傳》:未幾,仁宗崩,宣宗自南京奔喪。高煦謀伏兵邀於路,倉卒不果。及帝即位,賜高煦及趙王視他府特厚。
  • 15.    《明史·朱高煦傳》:高煦日有請,並陳利國安民四事。帝命有司施行,仍復書謝之。凡有求請,皆曲徇其意。高煦益自肆。
  • 16.    《明史·朱高煦傳》:宣德元年八月,遂反。遣其親信枚青等潛至京師,約舊功臣為內應。英國公張輔執之以聞。時高煦已約山東都指揮靳榮等,又散弓刀旂幟於衞所,盡奪傍郡縣畜馬。立五軍:指揮王斌領前軍,韋達左軍,千户盛堅右軍,知州朱恆後軍,諸子各監一軍,高煦自將中軍。世子瞻坦居守,指揮韋弘、韋興,千户王玉、李智領四哨。部署已定,偽授王斌、朱恆等太師、都督、尚書等官。
  • 17.    《明史·朱高煦傳》:御史李濬以父喪家居,高煦招之,不從,變姓名,間道詣京師上變。帝猶不忍加兵,遣中官侯泰賜高煦書。泰至,高煦盛兵見泰,南面坐,大言曰:“永樂中信讒,削我護衞,徙我樂安。仁宗徒以金帛餌我,我豈能鬱郁居此!汝歸報,急縛奸臣夏原吉等來,徐議我所欲。”泰懼,唯唯而已。比還,帝問漢王何言,治兵何如,泰皆不敢以實對。
  • 18.    《明史·朱高煦傳》:是月,高煦遣百户陳剛進疏,更為書與公侯大臣,多所指斥。帝嘆曰:“漢王果反。”乃議遣陽武侯薛祿將兵往討。大學士楊榮等勸帝親征。帝是之。張輔奏曰:“高煦素懦,願假臣兵二萬,擒獻闕下。”帝曰:“卿誠足擒賊,顧朕初即位,小人或懷二心,不親行,不足安反側。”
  • 19.    《明史·朱高煦傳》:高煦初聞祿等將兵,攘臂大喜,以為易與。及聞親征,始懼。仍遺書高煦曰:“張敖失國,始於貫高;淮南被誅,成於伍被。今六師壓境,王即出倡謀者,朕與王除過,恩禮如初。不然,一戰成擒,或以王為奇貨,縛以來獻,悔無及矣。”
  • 20.    《明史·朱高煦傳》:前鋒至樂安,高煦約詰旦出戰。帝令大軍蓐食兼行,駐蹕樂安城北,壁其四門。賊乘城守,王師發神機銃箭,聲震如雷。諸將請即攻城。帝不許。再敕諭高煦,皆不答。
  • 21.    《明史·朱高煦傳》:城中人多欲執獻高煦者,高煦大懼。乃密遣人詣行幄,願假今夕訣妻子,即出歸罪。帝許之。是夜,高煦盡焚兵器及通逆謀書。明日,帝移蹕樂安城南。高煦將出城,王斌等力止曰:“寧一戰死,無為人擒。”高煦紿斌等復入宮,遂潛從間道出見帝。
  • 22.    《明史·朱高煦傳》:羣臣請正典刑。不允。以劾章示之,高煦頓首言:“臣罪萬萬死,惟陛下命。”帝令高煦為書召諸子,餘黨悉就擒。赦城中罪,脅從者不問。命薛祿及尚書張本鎮撫樂安,改曰武定州,遂班師。
  • 23.    《明史·朱高煦傳》:廢高煦父子為庶人,築室西安門內錮之。王斌等皆伏誅,惟長史李默以嘗諫免死,謫口北為民。天津、青州、滄州、山西諸都督指揮約舉城應者,事覺相繼誅,凡六百四十餘人,其故縱與藏匿坐死戍邊者一千五百餘人,編邊氓者七百二十人。帝制《東征記》以示羣臣。
  • 24.    《國朝獻徵錄·漢庶人傳》:一日上欲往視,左右止之,不聽。及至,熟視久之。庶人出不意,伸一足,勾上仆地。左右亟扶起。亟命壯士舁銅缸覆之。缸約重三百斤,庶人有力,項負之,輒動。積炭缸上如山,然炭逾時,火熾銅鎔,庶人死。諸子並死。
  • 25.    國朝獻徵錄卷之二  .國學典籍網[引用日期2021-02-07]
  • 26.    《明史紀事本末·卷二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10-06]
  • 27.    張永山等.中國軍事通史:明代軍事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5:349-350
  • 28.    明史:列傳第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5-17]
  • 29.    國朝獻徵錄:卷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5-17]
  • 30.    大明風華俞灝明  .大明風華俞灝明演了什麼?俞灝明最後的結局是什麼?[引用日期2019-12-12]
  • 31.    《明宣宗實錄·卷二十》:瞻圻先在太宗時,憾父殺其母,屢奏其父過惡,皆外人所不得聞者,高煦亦知之。
  • 32.    《明史·卷一百十八》:先是,瞻圻怨父殺其母,屢發父過惡。成祖曰:“爾父子何忍也!”
  • 33.    《明宣宗實錄·卷二十》:太宗皇帝北征晏駕,高煦之子瞻圻時在北京,凡朝廷所設施,皆潛遣人馳報高煦,一晝夜六七遣行。……既至,倍增歲祿。……至是悉上瞻圻前所遣報朝廷事數十紙,有妄言朝廷議發兵攻取樂安城等事。仁宗皇帝召瞻圻示之曰:“汝尚憑虛離間吾兄弟,況他人乎?”高煦言:“我其父也,尚於大行前譖毀我,況陛下乎?其罪當誅。”仁宗曰:“稚子不足誅。”即日命往鳳陽守皇陵。
  • 34.    明史演義:第三十一回 二豎監軍黎利煽亂 六師討逆高煦成擒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3-29]
  • 35.    [明]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7
  • 36.    《明太宗實錄·卷一百十四》:永樂九年三月,庚午,府軍衞千户郭琮為旗手衞指揮僉事,舍人郭玹為錦衣衞指揮僉事,琮、玹皆故武定侯郭英孫。時英二女孫長為皇太子庶妃,次女漢王庶妃,琮、玹以親俱食祿不任事。
  • 37.    《明太宗實錄·卷三十》:甲戌,冊立世子為皇太子,封第二子高煦為漢王,第三子高燧為趙王,諸王子未受封爵者,嫡長子封為世子,眾子為郡王;冊長子妃張氏為皇太子妃,第二子妃韋氏為漢王妃,第三子妃徐氏為趙王妃。
  • 38.    《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三十五》:洪武十三年十二月,庚申,皇第十孫高煦生,今上第二子也。
  • 39.    國朝獻徵錄:卷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3-29]
  • 40.    [清]査繼佐著.罪惟錄: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1257-1260
  • 41.    《明仁宗實錄·卷五》:永樂二十二年冬十月,壬子,封漢王嫡子瞻坦為漢世子,趙王長子瞻坺為趙王世子,封漢王苐四子瞻垐為濟陽王,苐五子瞻域為臨淄王,苐六子瞻垶為昌樂王,苐七子瞻墿為淄川王,苐八子瞻坪為齊東王,苐九子瞻壔為任成王,苐十子瞻㙊為海豊王,苐十一子瞻垹為新泰王,趙王苐二子瞻塙為安陽王。
  • 42.    [明]談遷著,張宗祥校點.國榷[M]:中華書局,1958:1303
  • 43.    《明太宗實錄·卷二百四十》:永樂十九年秋八月,庚申,漢世子瞻壑薨,訃聞,上輟視朝三日,遣官賜祭,治喪葬,諡懿莊。
  • 44.    《明宣宗實錄·卷二十》:高煦,太宗皇帝第二子,母仁孝皇后。高煦為人狡黠狠愎。初,太祖皇帝召秦、晉、燕、週四府世子及郡王之稍長者,就學京師,高煦與焉,而與晉恭王第三子濟熿、周定王第二子有爋相好,言動皆輕佻,素不為太祖所愛。
  • 45.    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3-30]
  • 46.    《明史紀事本末·卷二十七》:江上之戰,文皇兵卻,高煦適引騎兵至,文皇撫其背曰:“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
  • 47.    《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六》:方孝孺門人林嘉猷嘗居北平邸中,知高煦、高燧弗恭於燕世子。中官黃儼素奸險,儼方曲事高燧。高燧與世子協守北平,高煦從燕王軍,時時傾世子。而是時河北師老無功,德州餉道絕,方孝孺乃言於上曰:“兵家貴間,燕父子兄弟可間而離也。世子誠見疑,王必北歸;王歸而我餉道通,事乃可濟。”上善之,立命孝孺草書,遣錦衣衞千户張安如燕貽世子,令歸朝廷,許以王燕。世子得書,不啓封,遣人並安等送軍前。中官黃儼者,比書至北平,則已先使人馳報燕王曰:“世子且反。”王疑之,問高煦。高煦曰:“世子固善太孫。”語未竟,世子所遣使以書及張安至。燕王啓視,遽曰:“嗟乎!幾殺吾子!”
  • 48.    《明史紀事本末·卷二十七》:已而議建儲藩府,舊臣淇國公丘福、駙馬王寧皆善高煦,時時稱二殿下。文皇曰:“居守功高於扈從,儲貳分定於嫡長。且元子仁賢,又太祖所立,真社稷主,汝等勿復言。”至是,立世子東宮,封高煦漢王,國雲南。……(高煦)嘗作詩,有“申生徒守死,王祥枉受凍”之語。
  • 49.    《明史紀事本末·卷二十七》:上嘗命太子及漢王高煦、趙王高燧、皇太孫同謁孝陵。太子體肥重,且足疾,兩中使掖之行,恆失足。高煦從後言曰:“前人失跌,後人知警。”皇太孫應聲曰:“更有後人知警也。”高煦回顧色變。太孫,即宣宗也。
  • 50.    朱高煦  .搜韻-詩詞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1-09-29]
  • 51.    邵士梅,蔣筱波,丁軍傑.中國通史,精選插圖版[M].成都:天地出版社,2019.09.第279頁
  • 52.    劉江華著.王朝死劫,中國曆代王朝盛衰興亡週期率[M].北京:西苑出版社,2014.04.第287頁
  • 53.    (美)富路特,房兆楹原主編;李小林,馮金朋主編.明代名人傳,哥倫比亞大學,2[M].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5.04.第464頁
  • 54.    馬渭源著.大明帝國,洪武帝卷,上[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4.01.第265-266頁
  • 55.    龔書鐸,劉德麟主編.圖説中國史,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萬里長城拱衞的社會,明[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06.第73頁
  • 56.    馬大品,程方平等主編.中國佛道詩歌總彙[M].北京:中國書店,1993.12.第586頁
  • 57.    鄭天挺,吳澤,楊志玖主編;翁獨健,蔡美彪,李學勤等副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 上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第1059頁
  • 58.    何本方,嶽慶平,朱誠如主編;王冠英,毛佩琦,盧昌德等副主編.中國宮廷文化大辭典.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6.第1183-1184頁
展開全部 收起